CN110832577A - 吸音部件、车辆用构件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吸音部件、车辆用构件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2577A
CN110832577A CN201780092625.7A CN201780092625A CN110832577A CN 110832577 A CN110832577 A CN 110832577A CN 201780092625 A CN201780092625 A CN 201780092625A CN 110832577 A CN110832577 A CN 110832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bsorbing member
sound
resin
sound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26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泽秀树
坂口洋之
西川智裕
野村敏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bid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bid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bid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bid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32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2Selection of materials
    • G10K11/168Plural laye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e.g. sandwiche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2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resonance effec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音部件,其是具有非贯通孔的吸音部件,该吸音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非贯通孔具有由在表面开口的导入通路和经由上述导入通路而与外部连接的中空部构成的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上述导入通路的截面积小于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上述中空部的截面积;上述导入通路的体积小于上述中空部的体积;上述吸音部件由具有形成上述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上层、以及层积于上述上层的具有上述中空部的下层构成;上述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100μm。

Description

吸音部件、车辆用构件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音部件、车辆用构件和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等车辆具有发动机等动力源,是可通过人的操作进行移动的机械,会产生各种振动和噪声。作为在车辆内传递的声音,不仅包括动力源发出的声音,而且还包括车辆行驶时产生的道路噪声、轮胎花纹噪声、风噪声等在车辆外产生的声音。这些声音传递到车辆内时,会令人感到不适,因此在发动机、发动机舱内、内装、车身、排气管周边等处使用隔音材料·吸音部件进行了防音对策。
另外,随着汽车的技术改良,需要对汽车使用新的防音对策。例如,作为汽车的油耗改善的对策之一,研究了降低汽车的重心和最小离地间隙的方案。通过降低汽车的重心,可提高车辆的稳定感和操作性,通过降低最小离地间隙,可降低空气阻力。但是,通过降低汽车的最小离地间隙,在行驶时在车辆与路面之间流通的空气的粘性增高。于是可推测,轮胎花纹噪声(为500~3000Hz的频率区域,也简称为花纹噪声)等在行驶时由路面产生的噪声不容易在车体下的周围反射·扩散,侵入到车辆内的声音的程度提高。在电动汽车中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因此,在为了改善汽车的油耗而降低汽车的重心和最小离地间隙的情况下,可以想到以往扩散到汽车外的噪声会向乘坐汽车的人传递。特别是认为这些噪声容易从车辆后部、且从配置有收纳空间的行李舱下部(地板下空间)的底部侵入。由于这些噪声中还包含令人感到不适的500~2000Hz的频率区域的噪声,因此要求其对策。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音部件,其在通过发泡成型而成型出的柔软的多孔质发泡体中具有多个共振室,该共振室由在一面开口的导入通路、以及形成在该导入通路的里侧且具有比该导入通路大的截面积的中空部构成。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吸音·隔音结构体,其具备树脂成型体和吸音部件,该树脂成型体具有在表面或背面具有开口部的2个以上的独立的盲孔洞,该吸音·隔音结构体具有特定的100Hz~10kHz共振吸音峰频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2605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49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此处,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音部件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树脂成型体中,形成了被称为亥姆霍兹共振结构的孔。
亥姆霍兹共振结构由在表面开口的导入通路、以及经由导入通路而与外部连接的中空部构成。
在声音到达亥姆霍兹共振结构的导入通路时,导入通路的空气被声音推动而试图进入中空部。
此时,由于空气为弹性体,因此中空部的空气欲将导入通路的空气挤出到外部。即,中空部的空气起到作为弹簧的功能。
这种情况下,导入通路的空气的运动可以以单振动运动的形式来表示,在该频率下,到达了导入通路的声音发生共振而被抵消。即声音被吸收。
这样,亥姆霍兹共振结构能够吸收规定频率的声音,但该吸音频率取决于中空部的体积以及导入通路的长度和开口面积。
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中空部的体积以及导入通路的长度和开口面积来调节吸音频率。
另一方面,还希望提高吸音部件的吸音率。
特别是在将吸音部件用于车辆的情况下,由于收纳空间受限,因此要求开发出与现有尺寸同等或其以下的尺寸、且吸音率高的吸音部件。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吸音率足够高的吸音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使亥姆霍兹共振结构的导入通路的表面变粗糙,可提高吸音部件的吸音率,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为具有非贯通孔的吸音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贯通孔具有由在表面开口的导入通路和经由上述导入通路而与外部连接的中空部构成的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上述导入通路的截面积小于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上述中空部的截面积,
上述导入通路的体积小于上述中空部的体积,
上述吸音部件由具有形成上述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上层、以及层积于上述上层的具有上述中空部的下层构成,
上述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100μm。
上述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16μm~98μm。
进而优选上述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1.02μm~98μm。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具有亥姆霍兹共振结构。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规定频率的声音。
另外,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100μm。
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时,导入通路的空气容易与导入通路的表面接触,在导入通路的空气振动时,其动能容易转换为热能。即,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而传递,但该振动(即,动能)容易通过转换为热能而发生衰减。因此认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吸音率充分提高。
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μm时,导入通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空气的振动不容易发生衰减。因此,吸音部件的吸音率不容易充分提高。
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100μm时,导入通路的空气移动的范围变窄。其结果,亥姆霍兹共振机构不容易发挥功能。因此,难以充分提高吸音部件的吸音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16~98μm。通过使表面粗糙度Ra为该范围,能够使吸音率的峰为70%以上。
此外,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1.02~98μm。通过使该表面粗糙度Ra为该范围,可以使吸音率的峰为72%~91%。
需要说明的是,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可以通过导入通路的加工条件或研磨处理、喷砂等粗面化处理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由具有形成上述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上层、以及层积于上述上层的具有上述中空部的下层构成。
这样的构成的吸音部件可以通过将具备成为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上层、以及具有中空部的下层进行层积而容易地制造。
另外,通过分开地制造上层和下层,可以容易地调节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述导入通路优选为圆柱状。
导入通路为圆柱状时,吸音特性不具有各向异性,因而是有利的。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述下层可以由1层构成,上述上层和上述下层可以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这是由于,像这样将上层和下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时,即使施加压缩应力,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也不容易变形,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述下层可以由1层构成,在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的表面中的上述中空部以外的表面之间可以形成有空间。
在上层与下层之间形成有空间时,空间作为发生振动的弹簧起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吸音率。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优选上述下层是具有开口径大于上述第1贯通孔的第2贯通孔的侧面层与未形成贯通孔的底面层依次层积而成的,由上述第2贯通孔和上述底面层形成上述中空部。
若为这样的构成,则能够通过依次层积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而容易地制造本发明的吸音部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述上层和上述侧面层可以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这是由于,像这样将上层和侧面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时,即使施加压缩应力,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也不容易变形,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上述上层与上述侧面层的表面中的上述第2贯通孔以外的表面之间可以形成有空间。
在上层与侧面层之间形成有空间时,空间作为发生振动的弹簧起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吸音率。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述侧面层和上述底面层可以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这是由于,在将侧面层与底面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时,即使施加压缩应力,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也不容易变形,吸音特性不容易由于压缩变形而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上述侧面层的表面中的上述第2贯通孔以外的表面与上述底面层之间可以形成有空间。
在侧面层与底面层之间形成有空间时,空间作为发生振动的弹簧起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吸音率。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优选:
在构成上述上层的板材的开口形成侧的面上进一步形成有纤维层,
在上述纤维层形成有与上述导入通路的开口连通的开口。
吸音部件具有亥姆霍兹共振结构时,能够吸收特定频率区域的声音,但能够吸音的频率区域的宽度不宽,特别是难以充分吸收2000Hz以上的高频率区域的声音。
但是,在形成有纤维层时,能够吸收2000Hz以上的高频率区域的声音。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优选由树脂和/或纤维质材料构成。上述树脂优选为发泡树脂、橡胶等弹性体。
吸音部件为树脂制时,容易实现轻量化,因此作为车辆用构件是特别优选的。
另外,树脂为发泡树脂时,能够使其重量更轻,在作为车辆用构件的情况下,能够有助于油耗的改善。
本发明中,可以为树脂和纤维的复合材料。作为复合化的方法,可以将树脂和纤维混合,可以将树脂和纤维组合成块状,也可以层积树脂与纤维的板状体。
本发明的车辆用构件的特征在于,其具备本发明的吸音部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吸音性能优异,因此作为车辆用构件优异。
作为具备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车辆用构件,可以举出加高材(嵩上げ材)、分隔部件、行李箱等。
本发明的汽车的特征在于,其是将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导入通路朝向路面方向进行配置而成的。
通过以这样的朝向配置本发明的吸音部件,能够吸收由路面传递的轮胎花纹噪声的噪声,能够防止噪声传递到车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另一例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另一例的截面图。
图5的(a)是示意性示出配置有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部位的一例的说明图,图5的(b)是图5的(a)中的虚线部所示的区域的部分放大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针对吸音部件的混响室吸音率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比较例2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记载,可以在不变更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适宜地变更来应用。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是具有非贯通孔的吸音部件,该吸音部件的特征在于,
上述非贯通孔具有由在表面开口的导入通路和经由上述导入通路而与外部连接的中空部构成的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上述导入通路的截面积小于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上述中空部的截面积,
上述导入通路的体积小于上述中空部的体积,
上述吸音部件由具有形成上述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上层、以及层积于上述上层的具有上述中空部的下层构成,
上述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100μm。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具有亥姆霍兹共振结构。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特定频率的声音。
另外,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0.l~100μm。另外,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16~98μm。
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时,导入通路的空气容易与导入通路的表面接触,在导入通路的空气振动时,其动能容易转换为热能。即,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传递,但该振动(即,动能)容易通过转换为热能而发生衰减。因此认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吸音率充分增高。
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μm时,导入通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空气的振动不容易衰减。因此,吸音部件的吸音率不容易充分提高。
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100μm时,导入通路的空气移动的范围变窄。其结果,亥姆霍兹共振机构不容易发挥功能。因此,吸音部件的吸音率不容易充分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可以通过导入通路的加工条件、研磨处理、喷砂等粗面化处理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是指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其是指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出的值。
首先,将导入通路的从中空部侧的端部起朝向相对的端部的方向的10%、30%、50%、70%、90%的部分作为表面粗糙度测定基准点。
接着,使用激光式表面粗糙度测定装置(机种名:KEYENCE公司制造产品名:VX-9700),对于以各表面粗糙度测定基准点为中心的正方形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a进行测定。测定如下进行。首先准备沿着相对于导入通路的截面垂直的方向切断得到的测定片。接着使测定片的导入通路的表面为上表面,将其固定于测定装置,使激光式表面粗糙度测定装置的显微镜的倍率为50倍,将焦点对准测定基准点,利用波长400nm的激光进行测定。此时,以测定基准点为中心,在长:100μm宽:100μm的正方形的区域内以10μm的间隔测量、描绘表面的面粗糙度曲线(从而描绘了10个面粗糙度曲线),由各面粗糙度曲线计算出Ra,将这10个Ra值平均,作为测定基准点的面粗糙度Ra。在各测定基准点进行同样的测量,将5个测定基准点的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由具有形成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上层、以及层积于上层的具有中空部的下层构成。
这样构成的吸音部件可以通过将具备成为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上层、以及具有中空部的下层进行层积而容易地制造。
另外,通过分开地制造上层和下层,可以容易地调节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
这样,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由上层与下层的层积结构构成,上层中存在成为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下层中存在中空部,因此通过上层与下层的层积而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以下,将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构成分成上层和下层进行说明。
上层由板材构成,是在板材中设有第1贯通孔而成的。
第1贯通孔为柱状,是具有仅为空气的柱状空间的部分。优选在板材的厚度方向上从入口侧到出口侧的贯通孔的孔径恒定。
即,优选不包括多孔质材料中的连通气孔这样的虽然气体在厚度方向上通过、但在厚度方向的俯视图中看不到另一侧(不贯通)的形态。
第1贯通孔优选为通过对不具有贯通孔的板材进行机械加工而形成的贯通孔,适宜使用利用冲孔机、钻头、激光器等得到的开孔。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第1贯通孔优选为圆柱状,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优选为正圆。第1贯通孔为圆柱状时,导入通路为圆柱状。导入通路为圆柱状时,吸音特性不具有各向异性,因而有利。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第1贯通孔为圆柱状的情况下的底面的直径优选为1~30mm。
即,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导入通路的内径优选为1~30mm。
另外,在第1贯通孔的形状不是圆柱状的情况下,第1贯通孔的孔径被规定为圆当量直径。圆当量直径是指,将在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断第1贯通孔时的第1贯通孔的截面积换算成同面积的正圆的情况下的直径。第1贯通孔的截面形状为正圆的情况下,将其直径直接作为圆当量直径即可。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设于上层的第1贯通孔的排列图案,可以为在纵横连续配置有正方形的平面中第1贯通孔配置在正方形的顶点的正方排列,也可以为在纵横连续配置有正三角形的平面中第1贯通孔配置在三角形的顶点的锯齿形交错排列。
这些之中,优选锯齿形交错排列。第1贯通孔的排列图案为锯齿形交错排列时,容易使相邻的第1贯通孔全部为等间隔,因此吸音效果提高。另外,可得到作为上层的板材的强度。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构成上层的板材优选由树脂和/或纤维质材料构成。上述树脂优选为发泡树脂、橡胶等弹性体。
构成上层的板材为树脂制时,容易实现轻量化,因此作为车辆用构件特别优选。
另外,树脂为发泡树脂时,能够使其重量更轻,在制成车辆用构件的情况下能够有助于油耗的改善。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构成上层的板材可以为树脂和纤维的复合材。作为复合化的方法,可以将树脂和纤维混合,也可以将树脂和纤维组合成块状。
作为树脂,优选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具有气泡的发泡树脂、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中的任一种。
优选上述树脂的密度为0.01~1g/cm3的材料,进而更优选树脂的密度为0.02~0.1g/cm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树脂为发泡树脂的情况下,树脂的密度是指经发泡成型的发泡树脂的密度。
树脂的密度为上述范围内时,容易得到作为吸音部件所需要的强度。
另一方面,树脂的密度若小于0.01g/cm3,则作为吸音部件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机械强度。另外,树脂的密度大于1g/cm3的情况下,吸音部件的重量增加,会妨碍车辆的轻量化。
另外,树脂更优选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树脂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时,能够在维持强度的情况下使吸音部件的重量减轻,在用于车辆用构件的情况下能够有助于油耗的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发泡树脂是将发泡性树脂颗粒进行发泡、成型而得到的。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是在树脂颗粒的内部含有发泡剂的颗粒,可以适当地使用公知的物质。
作为构成发泡性树脂颗粒的树脂成分,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等苯乙烯系树脂。
作为苯乙烯系树脂,可以举出苯乙烯均聚物、将苯乙烯和能够与苯乙烯共聚的单体(或其衍生物)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苯乙烯共聚物可以为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种。
作为发泡剂,例如可以举出丙烷、丁烷、戊烷等烃类等。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阻燃剂、阻燃助剂、加工助剂、填充剂、抗氧化剂、耐光性稳定剂、抗静电剂和着色剂等公知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的一个使用例,若在着色剂中使用黑色系的着色剂,则污垢变得不明显。
作为阻燃剂,可以举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水合金属系阻燃剂、红磷、磷酸铵等磷酸系阻燃剂、四溴双酚A(TABB)、溴化聚苯乙烯、氯化链烷烃等卤素系阻燃剂、碳酸铵、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等氮系阻燃剂等。
作为阻燃助剂,可以举出三氧化锑、五氧化锑等。
作为加工助剂,可以举出硬脂酸盐、液体石蜡、烯烃系蜡、硬脂酰胺系化合物、环氧化合物等。
作为填充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滑石、硅酸钙等。
作为抗氧化剂,可以举出烷基苯酚、亚烷基双酚、烷基苯酚硫醚、β,β-巯基丙酸酯、有机亚磷酸酯和酚-镍复合物等。
作为耐光性稳定剂,可以举出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和受阻胺系稳定剂等。
作为抗静电剂,可以举出脂肪酸酯化合物、脂肪族乙醇胺化合物和脂肪族乙醇酰胺化合物等低分子型抗静电剂以及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等。
作为着色剂,可以举出染料和颜料等。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300μm~2400μm、更优选为800μm~2000μm。
发泡性树脂颗粒的发泡倍率优选为10~60倍。
通过使发泡倍率为10~60倍的范围,容易将树脂的密度调整为0.02~0.1g/cm3的范围。
另一方面,发泡倍率小于10倍的情况下,吸音部件可能会变得过硬、过重。另外,发泡倍率大于60倍的情况下,作为吸音部件的强度可能不足。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树脂,可以使用聚氨酯等。通过将作为主剂的聚氨酯、发泡剂等混合、发泡、成型,可以得到具有气泡的发泡树脂,由此可制作出板材。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所使用的树脂可以为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为热固化性树脂。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酯树脂(尼龙6-6等)、聚苯乙烯树脂等。将热塑性树脂以树脂粒料的形式成型,对树脂粒料进行加热,进行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等成型加工,由此可以制作出吸音部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热固化性树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酚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脲树脂、聚氨酯、聚脲、聚酰胺和聚丙烯酰胺等。将热固化性树脂预热,装入模具中并加压,升高模具温度,使其固化,由此可以制作出吸音部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纤维优选为有机纤维、无机纤维,作为有机纤维,可以使用聚酯、聚酰胺、乙酸酯等。作为无机纤维,优选为氧化铝、二氧化硅、莫来石纤维。优选将纤维利用粘合剂相互粘接而制成毡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上层的板材,除了树脂制造的板材以外,还可以使用无机材料、金属材料等材料。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构成上层的板材的厚度优选为1~20mm。板材的厚度为第1贯通孔的长度、为导入通路的长度。即,第1贯通孔的长度优选为1~20mm。另外,导入通路的长度也优选为1~20mm。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优选:
在构成上述上层的板材的开口形成侧的面上进一步形成有纤维层,
在上述纤维层形成有与上述导入通路的开口连通的开口。
吸音部件具有亥姆霍兹共振结构时,能够吸收特定频率区域的声音,但能够吸音的频率区域的宽度不宽,特别是难以充分吸收2000Hz以上的高频率区域的声音。
但是,在形成有纤维层时,能够吸收2000Hz以上的高频率区域的声音。
作为构成纤维层的材料,优选选自天然纤维、合成树脂纤维、无机纤维中。作为天然纤维,可以举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矿物纤维。作为合成树脂纤维,可以举出聚酰胺系树脂(尼龙等)、聚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丙烯酸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聚烯烃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等。作为无机纤维,可以举出氧化铝纤维、二氧化硅纤维、二氧化硅-氧化铝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钛酸钾纤维、石棉等。
纤维层可以以毡状或无纺布的形式进行成型。
纤维层的厚度优选为1~20mm。
需要说明的是,在纤维层中,由于在纤维与纤维之间形成有空隙,因而在该空隙内产生空气振动,可以吸收高频率区域的声音。
上层和纤维层可以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也可以不进行粘接。
下层中设有中空部且与上层层积。
下层的中空部通过与上层的第1贯通孔、即导入通路连接而使中空部与外部连接,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设于下层的中空部的形状优选为圆柱状,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优选为正圆。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设于下层的中空部为圆柱状的情况下,其高度优选为1~20mm、更优选为3~15mm。
另外,中空部的形状不是圆柱状的情况下,将中空部的直径规定为圆当量直径。圆当量直径是指,将在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断中空部时的中空部的截面积换算成同面积的正圆时的直径。中空部的截面形状为正圆的情况下,将其直径直接作为圆当量直径即可。
为了通过下层的中空部和上层的导入通路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中空部的圆当量直径大于导入通路的圆当量直径(第1贯通孔的圆当量直径)。
中空部的直径优选为4~171mm、更优选为10mm以上,优选为150mm以下。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设于下层的中空部的排列图案,可以为在纵横连续配置有正方形的平面中中空部配置在正方形的顶点的正方排列,也可以为在纵横连续配置有正三角形的平面中中空部配置在三角形的顶点的锯齿形交错排列。
这些之中,优选锯齿形交错排列。中空部的排列图案为锯齿形交错排列时,容易使相邻的中空部全部为等间隔,因此吸音效果提高。另外,可得到作为下层的板材的强度。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导入通路与中空部的位置关系,只要中空部经由导入通路而与外部连接即可,导入通路与中空部的中心(沿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断时的截面形状的中心)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关于下层的具体构成,分成下层为1层的情况和2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作为下层为1层的情况的示例,可以举出构成下层的1片板材形成达到其厚度方向的中途为止的凹部以成为中空部的形态。
作为下层为2层的情况的示例,可以举出下述形态:依次层积在板材上设有开口径大于第1贯通孔的柱状的第2贯通孔而成的侧面层、以及由板材构成且未设有贯通孔的底面层,由第2贯通孔和底面层形成中空部。
这种情况下,构成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层为上层、侧面层以及底面层这3层。
首先对下层为1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这种情况下,构成下层的1片板材形成达到其厚度方向的中途为止的凹部以成为中空部。凹部为下述的部分:以构成板材的材料作为底面和侧面,由底面和侧面包围,形成上表面开放的柱状的空间。关于凹部,优选从其上表面到底面其直径恒定。另外,优选凹部的底面径大于构成上层的第1贯通孔的孔径。
凹部的底面径优选为4~171mm、更优选为10mm以上,优选为150mm以下。另外,凹部的高度优选为1~20mm、进一步优选为3~15mm。
凹部(中空部)优选通过对不具有贯通孔的板材进行机械加工而形成,适于使用利用立铣刀的切削加工、利用热射线的加工。
另外,在制造板材时,可以通过注射成型或模压成型而一体成型出具有凹部的板材。
另外,作为板材使用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在具有与凹部的形状相对应的突起的模具中进行发泡成型,也可以制作具有凹部的板材。
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构成下层的板材优选由树脂和/或纤维质材料构成。上述树脂优选为发泡树脂、橡胶等弹性体。
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构成下层的板材为树脂制时,容易实现轻量化,因而作为车辆用构件是特别优选的。
另外,树脂为发泡树脂时,可以进一步减轻其重量,在作为车辆用构件的情况下可以有助于油耗的改善。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构成下层的板材可以为树脂和纤维的复合材。作为复合化的方法,可以将树脂与纤维混合,也可以将树脂和纤维组合成块状。
作为树脂,优选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具有气泡的发泡树脂、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中的任一种。
优选上述树脂的密度为0.01~1g/cm3的材料,进而更优选树脂的密度为0.02~0.1g/cm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树脂为发泡树脂的情况下,树脂的密度是指经发泡成型的发泡树脂的密度。
树脂的密度为上述范围内时,容易得到作为吸音部件所需要的强度。
另一方面,树脂的密度若小于0.01g/cm3,则作为吸音部件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机械强度。另外,树脂的密度大于1g/cm3的情况下,吸音部件的重量增加,妨碍车辆的轻量化。
另外,树脂更优选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树脂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时,能够在维持强度的情况下减轻吸音部件的重量,在用于车辆用构件的情况下能够有助于油耗的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发泡树脂可将发泡性树脂颗粒发泡、成型而得到。
作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的板材不具有连通气孔。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是在树脂颗粒的内部含有发泡剂的颗粒,可以适当地使用公知的物质。
作为构成发泡性树脂颗粒的树脂成分,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等苯乙烯系树脂。
作为苯乙烯系树脂,可以举出苯乙烯均聚物、将苯乙烯和能够与苯乙烯共聚的单体(或其衍生物)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苯乙烯共聚物可以为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种。
作为发泡剂,例如可以举出丙烷、丁烷、戊烷等烃类等。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在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阻燃剂、阻燃助剂、加工助剂、填充剂、抗氧化剂、耐光性稳定剂、抗静电剂和着色剂等公知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的一个使用例,若在着色剂中使用黑色系的着色剂,则污垢变得不明显。
作为阻燃剂,可以举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水合金属系阻燃剂、红磷、磷酸铵等磷酸系阻燃剂、四溴双酚A(TABB)、溴化聚苯乙烯、氯化链烷烃等卤素系阻燃剂、碳酸铵、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等氮系阻燃剂等。
作为阻燃助剂,可以举出三氧化锑、五氧化锑等。
作为加工助剂,可以举出硬脂酸盐、液体石蜡、烯烃系蜡、硬脂酰胺系化合物、环氧化合物等。
作为填充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滑石、硅酸钙等。
作为抗氧化剂,可以举出烷基苯酚、亚烷基双酚、烷基苯酚硫醚、β,β-巯基丙酸酯、有机亚磷酸酯和酚-镍复合物等。
作为耐光性稳定剂,可以举出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和受阻胺系稳定剂等。
作为抗静电剂,可以举出脂肪酸酯化合物、脂肪族乙醇胺化合物和脂肪族乙醇酰胺化合物等低分子型抗静电剂以及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等。
作为着色剂,可以举出染料和颜料等。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300μm~2400μm、更优选为800μm~2000μm。
发泡性树脂颗粒的发泡倍率优选为10~60倍。
通过使发泡倍率为10~60倍的范围,容易将树脂的密度调整为0.02~0.1g/cm3的范围。
另一方面,发泡倍率小于10倍的情况下,吸音部件可能会变得过硬、过重。另外,发泡倍率大于60倍的情况下,作为吸音部件的强度可能不足。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关于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树脂,可以使用聚氨酯等。通过将作为主剂的聚氨酯、发泡剂等混合、发泡、成型,可以得到具有气泡的发泡树脂,由此可制作出板材。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所使用的树脂可以为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为热固化性树脂。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关于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酯树脂(尼龙6-6等)、聚苯乙烯树脂等。将热塑性树脂以树脂粒料的形式成型,对树脂粒料进行加热,进行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等成型加工,由此可以制作出吸音部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关于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热固化性树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酚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脲树脂、聚氨酯、聚脲、聚酰胺和聚丙烯酰胺等。将热固化性树脂预热,装入模具中并加压,升高模具温度,使其固化,由此可以制作出吸音部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纤维优选为有机纤维、无机纤维,作为有机纤维,可以使用聚酯、聚酰胺、乙酸酯等。作为无机纤维,优选氧化铝、二氧化硅、莫来石纤维。优选将纤维利用粘合剂相互粘接而制成毡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作为构成下层的板材,除了树脂制造的板材以外,还可以使用无机材料、金属材料等材料。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下层为1层的情况下,构成下层的板材的厚度优选为10~120mm。另外,进一步优选为20~100mm。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层和下层可以利用粘接剂进行粘接。
另外,可以在上层和下层的接触部设置嵌合部(外凸部和内凹部),将它们嵌合而将上层和下层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层和下层可以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这是由于,像这样将上层和下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时,即使施加压缩应力,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也不容易变形,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上层与下层的表面中的上述中空部以外的表面之间可以形成有空间。
在上层与下层之间形成有空间时,空间作为发生振动的弹簧起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吸音率。
接着对于下层为2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下层为2层的情况下,下层是依次层积在板材上设有开口径大于第1贯通孔的柱状的第2贯通孔而成的侧面层、以及由板材构成且未设有贯通孔的底面层而成的。并且由第2贯通孔和底面层形成中空部。
侧面层由板材构成,在板材中设有第2贯通孔。
第2贯通孔为柱状,是具有仅为空气的柱状空间的部分。优选在板材的厚度方向上从入口侧到出口侧的贯通孔的孔径恒定。
即,优选不包括多孔质材料中的连通气孔这样的虽然气体在厚度方向上通过、但在厚度方向的俯视图中看不到另一侧(不贯通)的方形态。
第2贯通孔优选为通过对不具有贯通孔的板材进行机械加工而形成的贯通孔,适宜使用利用冲孔机、钻头、激光器等得到的开孔。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设于侧面层的第2贯通孔优选为圆柱状,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优选为正圆。第2贯通孔为圆柱状时,中空部为圆柱状。中空部为圆柱状时,吸音特性不具有各向异性,因而有利。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第2贯通孔为圆柱状的情况下的底面的直径(开口径)优选为4~171mm、更优选为10mm以上,优选为150mm以下。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设于侧面层的第2贯通孔的排列图案,可以为在纵横连续配置有正方形的平面中第2贯通孔配置在正方形的顶点的正方排列,也可以为在纵横连续配置有正三角形的平面中第2贯通孔配置在三角形的顶点的锯齿形交错排列。
这些之中,优选锯齿形交错排列。第2贯通孔的排列图案为锯齿形交错排列时,容易使由相邻的第2贯通孔形成的中空部全部为等间隔,因此吸音效果提高。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构成侧面层的板材的厚度优选为1~20mm、进一步优选为3~15mm。构成侧面层的板材的厚度为第2贯通孔的长度、为中空部的高度。即,第2贯通孔的长度优选为1~20mm。
底面层由板材构成,未设有贯通孔。
通过将侧面层与底面层重叠,由侧面层的第2贯通孔和底面层形成中空部。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构成底面层的板材的厚度优选为1~20mm。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优选由树脂和/或纤维质材料构成。上述树脂优选为发泡树脂、橡胶等弹性体。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优选为相同材料,但也可以为不同的材料。
上述树脂优选为发泡树脂。
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为树脂制时,容易实现轻量化,因此作为车辆用构件是特别优选的。
另外,树脂为发泡树脂时,能够进一步减轻其重量,在作为车辆用构件的情况下有助于油耗的改善。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可以为树脂和纤维的复合材。作为复合化的方法,可以将树脂与纤维混合,也可以将树脂和纤维组合成块状。
作为树脂,优选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具有气泡的发泡树脂、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中的任一种。
优选上述树脂的密度为0.01~1g/cm3的材料,进而更优选树脂的密度为0.02~0.1g/cm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树脂为发泡树脂的情况下,树脂的密度是指经发泡成型的发泡树脂的密度。
树脂的密度为上述范围内时,容易得到作为吸音部件所需要的强度。
另一方面,树脂的密度若小于0.01g/cm3,则作为吸音部件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机械强度。另外,树脂的密度大于1g/cm3的情况下,吸音部件的重量增加,妨碍车辆的轻量化。
另外,树脂更优选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树脂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时,能够在维持强度的情况下减轻吸音部件的重量,在用于车辆用构件的情况下能够有助于油耗的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发泡树脂可将发泡性树脂颗粒发泡、成型而得到。
作为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的板材不具有连通气孔。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是在树脂颗粒的内部含有发泡剂的颗粒,可以适当地使用公知的物质。
作为构成发泡性树脂颗粒的树脂成分,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等苯乙烯系树脂。
作为苯乙烯系树脂,可以举出苯乙烯均聚物、将苯乙烯和能够与苯乙烯共聚的单体(或其衍生物)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苯乙烯共聚物可以为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种。
作为发泡剂,例如可以举出丙烷、丁烷、戊烷等烃类等。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阻燃剂、阻燃助剂、加工助剂、填充剂、抗氧化剂、耐光性稳定剂、抗静电剂和着色剂等公知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的一个使用例,若在着色剂中使用黑色系的着色剂,则污垢变得不明显。
作为阻燃剂,可以举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水合金属系阻燃剂、红磷、磷酸铵等磷酸系阻燃剂、四溴双酚A(TABB)、溴化聚苯乙烯、氯化链烷烃等卤素系阻燃剂、碳酸铵、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等氮系阻燃剂等。
作为阻燃助剂,可以举出三氧化锑、五氧化锑等。
作为加工助剂,可以举出硬脂酸盐、液体石蜡、烯烃系蜡、硬脂基酰胺系化合物、环氧化合物等。
作为填充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滑石、硅酸钙等。
作为抗氧化剂,可以举出烷基苯酚、亚烷基双酚、烷基苯酚硫醚、β,β-巯基丙酸酯、有机亚磷酸酯和酚-镍复合物等。
作为耐光性稳定剂,可以举出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和受阻胺系稳定剂等。
作为抗静电剂,可以举出脂肪酸酯化合物、脂肪族乙醇胺化合物和脂肪族乙醇酰胺化合物等低分子型抗静电剂以及高分子型抗静电剂等。
作为着色剂,可以举出染料和颜料等。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性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300μm~2400μm、更优选为800μm~2000μm。
发泡性树脂颗粒的发泡倍率优选为10~60倍。
通过使发泡倍率为10~60倍的范围,容易将树脂的密度调整为0.02~0.1g/cm3的范围。
另一方面,发泡倍率小于10倍的情况下,吸音部件可能会变得过硬、过重。另外,发泡倍率大于60倍的情况下,作为吸音部件的强度可能不足。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所使用的发泡树脂,可以使用聚氨酯等。通过将作为主剂的聚氨酯、发泡剂等混合、发泡、成型,可以得到具有气泡的发泡树脂,由此可制作出板材。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所使用的树脂可以为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为热固化性树脂。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酯树脂(尼龙6-6等)、聚苯乙烯树脂等。将热塑性树脂以树脂粒料的形式成型,对树脂粒料进行加热,进行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等成型加工,由此可以制作出吸音部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关于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热固化性树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酚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脲树脂、聚氨酯、聚脲、聚酰胺和聚丙烯酰胺等。将热固化性树脂预热,装入模具中并加压,升高模具温度,使其固化,由此可以制作出吸音部件。
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所使用的纤维优选为有机纤维、无机纤维,作为有机纤维,可以使用聚酯、聚酰胺、乙酸酯等。作为无机纤维,优选氧化铝、二氧化硅、莫来石纤维。优选用粘合剂将纤维相互粘接而制成毡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作为构成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板材,除了树脂制造的板材以外,还可以使用无机材料、金属材料等材料。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可以利用粘接剂进行粘接。
另外,可以在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的接触部设置嵌合部(外凸部和内凹部),将它们嵌合而将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连接。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上层和侧面层可以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这是由于,像这样将上层和侧面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时,即使施加压缩应力,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也不容易变形,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上层与侧面层的表面中的第2贯通孔以外的表面之间可以形成有空间。
在上层与侧面层之间形成有空间时,空间作为发生振动的弹簧起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吸音率。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侧面层和底面层可以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这是由于,侧面层和底面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时,即使施加压缩应力,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也不容易变形,吸音特性不容易由于压缩变形而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在侧面层的表面中的上述第2贯通孔以外的表面与底面层之间可以形成空间。
在侧面层与底面层之间形成有空间时,空间作为发生振动的弹簧起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吸音率。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优选其整体的厚度为10~120mm。吸音部件的厚度更优选为20~100mm。
吸音部件的厚度小于10mm的情况下,不容易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吸音部件的厚度大于120mm的情况下,吸音部件变得过大,难以配置在所期望的空间。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导入通路(第1贯通孔)的开口部的圆当量直径优选为1~30mm、更优选为3~25mm。
另外,导入通路(第1贯通孔)的长度优选为1~20mm、更优选为3~15mm。
另外,中空部的体积优选为24~329,860mm3、更优选为257~246,766mm3
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中的声音的吸收频率取决于导入通路的开口部的尺寸和长度、以及中空部的体积。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中,形成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开口部的尺寸和长度以及中空部的体积为上述范围时,能够高效地吸收令人感到不适的500~2000Hz的频率区域的噪声。
下面使用附图对这样的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1所示的吸音部件是下层为1层的吸音部件。
图1所示的吸音部件100具有上层10、下层20和粘接剂层30,上层10与下层20通过粘接剂层30进行粘接。
在上层10设有形成导入通路110的第1贯通孔110,在下层20设有中空部120。利用导入通路110和中空部120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吸音部件100中,导入通路110和中空部120为圆柱状。
上层10是板材,是在板材上设有圆柱状的第1贯通孔110而成的。
下层20也是板材,其是形成达到1片板材的厚度方向的中途为止的凹部来设置中空部120而成的。
吸音部件100中,导入通路110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100μm。
图2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2所示的吸音部件是下层为1层的吸音部件。
图2所示的吸音部件200具有上层10和下层20。
在上层10设有形成导入通路110的第1贯通孔110,在下层20设有中空部120。由导入通路110和中空部120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吸音部件200中,导入通路110和中空部120为圆柱状。
上层10是板材,是在板材上设有圆柱状的第1贯通孔110而成的。
下层20也是板材,其是形成达到1片板材的厚度方向的中途为止的凹部来设置中空部120而成的。
另外,在上层10和下层20的接触部的上层10形成有外凸部10a,在下层20形成有内凹部20a。并且,外凸部10a和内凹部20a经嵌合而将上层10和下层20连接。
吸音部件200中,导入通路110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100μm。
图3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另一例的截面图。
图3所示的吸音部件是下层为2层的吸音部件。
图3所示的吸音部件300中,下层20由侧面层21和底面层22这2层构成。在侧面层21设有第2贯通孔120,第2贯通孔120成为中空部120。
另外,作为侧面层21一部分的壁面121成为中空部120的侧面,作为底面层22一部分的底面层22的表面122成为中空部120的底面。
上层10和下层20利用粘接剂层30进行粘接。构成下层20的层中,与上层10粘接的部分为侧面层21。
在侧面层21与底面层22之间也设有粘接剂层40,侧面层21与底面层22也进行粘接。
在上层10设有形成导入通路110的第1贯通孔110,在下层20设有中空部120。由导入通路110和中空部120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吸音部件300中,导入通路110和中空部120为圆柱状。
上层10是板材,是在板材设有圆柱状的第1贯通孔110而成的。
构成下层20的侧面层21和底面层22也是板材。
在构成侧面层21的板材设有圆柱状的第2贯通孔120。
在构成底面层22的板材未设置贯通孔。
吸音部件300中,导入通路110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100μm。
图4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另一例的截面图。
图4所示的吸音部件是下层为2层的吸音部件。
图4所示的吸音部件400中,下层20由侧面层21和底面层22这2层构成。在侧面层21设有第2贯通孔120,第2贯通孔120成为中空部120。
另外,作为侧面层21一部分的壁面121成为中空部120的侧面,作为底面层22一部分的底面层22的表面122成为中空部120的底面。
在上层10与侧面层21的接触面的上层10形成有外凸部10a,在侧面层21形成有内凹部21a。并且,外凸部10a和内凹部21a经嵌合而将上层10和侧面层21连接。
在侧面层21和底面层22的接触面的侧面层21形成有内凹部21b,在底面层22形成有外凸部22b。并且,内凹部21b和外凸部22b经嵌合而将侧面层21和底面层22连接。
在上层10设有形成导入通路110的第1贯通孔110,在下层20设有中空部120。由导入通路110和中空部120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吸音部件400中,导入通路110和中空部120为圆柱状。
上层10是板材,是在板材设有圆柱状的第1贯通孔110而成的。
构成下层20的侧面层21和底面层22也是板材。
在构成侧面层21的板材设有圆柱状的第2贯通孔120。
在构成底面层22的板材未设置贯通孔。
吸音部件400中,导入通路110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100μm。
本发明的车辆用构件的特征在于,其具备本发明的吸音部件。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吸音性能优异,因此作为车辆用构件优异。
作为具备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车辆用构件,可以举出加高材、分隔部件、行李箱等。
本发明的汽车的特征在于,其是将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导入通路朝向路面方向进行配置而成的。
通过以这样的朝向配置本发明的吸音部件,能够吸收从路面传递的轮胎花纹噪声的噪声,能够防止噪声传递至车内。
使用图5的(a)和图5的(b)对于将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用作车辆用构件的示例以及配置本发明的吸音部件而成的汽车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5的(a)是示意性示出配置有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部位的一例的说明图,图5的(b)是图5的(a)中的虚线部所示的区域的部分放大图。
如图5的(a)所示,汽车1在后部座椅2的后方具备行李舱3。在行李舱3的下部敷设有板状的底板部件4,在底板部件4的下方存在地板下空间5。
吸音部件100按照其导入通路110朝向路面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汽车1的地板下空间5的下方。
接着对本发明的吸音部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吸音部件可以通过在板材上层积设有第1贯通孔而成的上层、以及设有中空部而成的下层来制造。
关于下层为1层的吸音部件,可以通过以下的工序制造。
制作上层的工序,该上层为具有成为导入通路的柱状的第1贯通孔的板材;
调整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的工序;
制作下层的工序,该下层为具有中空部的板材;以及
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
(制作上层的工序)
准备由可作为板材使用的树脂等材料构成的规定厚度的板材。
对于不具有贯通孔的板材,利用冲孔机、钻头、激光器等手段形成第1贯通孔,由此可以制作出上层。
另外,作为板材使用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的情况下,利用在模具内设置用于形成第1贯通孔的突起并使发泡性树脂颗粒发泡的方法也可以制作在板材设有第1贯通孔的上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中,在不形成粘接剂层而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情况下,可以在上层形成嵌合部(外凸部或内凹部)。
(调整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的工序)
接着,使用喷砂等将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化,以使得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100μm。
(制作下层的工序)
准备由可作为板材使用的树脂等材料构成的规定厚度的板材。
对于不具有贯通孔的板材形成达到其厚度方向的中途为止的作为中空部的凹部,由此可制作出下层。使凹部的直径大于第1贯通孔的孔径。
凹部优选通过机械加工形成,适于使用利用立铣刀的切削加工或利用热射线的加工。
另外,在制造板材时,可以通过注射成型或模压成型而一体成型出具有凹部的板材。
另外,作为板材使用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在具有与凹部的形状相对应的突起的模具中进行发泡成型,也可以制作具有凹部的板材。
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中,在不形成粘接剂层而进行上层与下层的层积的情况下,可以在下层形成嵌合部(外凸部或内凹部)。
(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
接着,在利用粘接剂将上层与下层粘接的情况下,准备出对应下层的凹部(中空部)的形状和位置来挖空片状的粘接剂而成的粘结剂片,将其夹在上层与下层之间而发挥出粘接剂的粘接力,由此可以将上层与下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在将上层、粘接剂层和下层进行层积时,将上层的第1贯通孔与下层的中空部(凹部)的位置对准,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通过对应于下层的凹部(中空部)的形状和位置来涂布粘接剂并将上层与下层层积而发挥出粘接剂的粘接力,由此可将上层与下层通过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作为发挥出粘接剂的粘接力的条件,使用与粘接剂的粘接特性相应的条件即可。
另外,在利用嵌合部将上层与下层粘接的情况下,使上层和下层的嵌合部嵌合而将上层和下层连接。
关于下层为2层的吸音部件,可以通过以下的工序制造。
制作上层的工序,该上层为具有成为导入通路的柱状的第1贯通孔的板材;
调整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的工序;
制作侧面层的工序,该侧面层为具有第2贯通孔的板材;
准备成为底面层的板材的工序;
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将成为上层的板材、成为侧面层的板材、成为底面层的板材层积,通过第2贯通孔和底面层形成中空部,并且形成由侧面层和底面层构成的下层,而将上层与下层层积。
(制作上层的工序)
关于上层,可以与制造下层为1层的吸音部件的情况同样地制造。
准备由可作为板材使用的树脂等材料构成的规定厚度的板材。
对于不具有贯通孔的板材,利用冲孔机、钻头、激光器等手段形成第1贯通孔,由此可以制作出上层。
另外,作为板材使用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的情况下,利用在模具内设置用于形成第1贯通孔的突起并使发泡性树脂颗粒发泡的方法也可以制作在板材设有第1贯通孔的上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中,在不形成粘接剂层而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情况下,可以在上层形成嵌合部(外凸部或内凹部)。
(调整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的工序)
接着,使用喷砂等将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化,以使得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100μm。
(制作侧面层的工序)
准备由可作为板材使用的树脂等材料构成的规定厚度的板材。
对于不具有贯通孔的板材,利用冲孔机、钻头、激光器等手段形成第2贯通孔,由此可制作出侧面层。使第2贯通孔的孔径大于第1贯通孔。
另外,作为板材使用由发泡性树脂颗粒(珠粒)构成的发泡树脂的情况下,利用在模具内设置用于形成第2贯通孔的突起并使发泡性树脂颗粒发泡的方法也可以制作在板材设有第2贯通孔的侧面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中不使用粘接剂层的情况下,可以在侧面层形成嵌合部(外凸部或内凹部)。
(准备成为底面层的板材的工序)
准备由可以作为板材使用的树脂等材料构成、未设有贯通孔的规定厚度的板材。
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中不使用粘接剂层的情况下,可以在底面层形成嵌合部(外凸部或内凹部)。
(将上层与下层层积的工序)
在通过粘接剂将上层与下层(侧面层和底面层)层积的情况下,准备出对应侧面层的第2贯通孔的形状和位置来挖空片状的粘接剂而成的2片粘接剂片,将其夹在上层与侧面层之间以及侧面层与底面层之间而发挥出粘接剂的粘接力,由此可以将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此时,在吸音部件形成有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对应于侧面层的第2贯通孔的形状和位置来涂布粘接剂,将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层积而发挥出粘接剂的粘接力,由此可以将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通过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作为发挥出粘接剂的粘接力的条件,使用与粘接剂的粘接特性相应的条件即可。
另外,在通过嵌合部将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粘接的情况下,使嵌合部嵌合而将上层、侧面层和底面层连接。
(实施例)
以下示出具体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被这些实施例所限定。
(实施例1)
(1)板材的制作
将发泡性树脂颗粒预发泡并将所得到的一次发泡颗粒(聚丙烯制造,平均粒径3.5mm、发泡剂:二氧化碳)填充到模具中,同时利用加热蒸气进行发泡成型(143℃、10秒),从模具中拆下后,在80℃干燥12小时,由此制作出由发泡树脂构成的长800mm×宽800mm×厚10mm的板材(3片)。此时,发泡树脂的发泡倍率为30倍。
(2)贯通孔的形成
在一片上述(1)制作的板材上按照孔距10mm的锯齿形交错排列以直径3mm的圆形形成贯通孔(第1贯通孔),制作上层。
接着,在另一片上述(1)制作的板材上按照孔距10mm的锯齿形交错排列以直径10mm的圆形形成贯通孔(第2贯通孔),制作侧面层。
对于上述(1)制作的余下的1片板材不实施加工,作为底面层。
(3)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的调整
接着,通过喷砂(新东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喷丸装置)将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面化,以使得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Ra为1.02μm。
(4)层积和粘接
在侧面层的一面涂布粘接剂(Konishi公司制造Bond G Clear、涂布厚度:70μm),按照在上层形成的第1贯通孔的中心位置与在侧面层形成的第2贯通孔的中心位置一致的方式将上层与侧面层粘接。接着,在侧面层的另一面也涂布相同的粘接剂,粘接底面层,由此得到实施例1的吸音部件。
(实施例2和3以及比较例1和2)
除了按表1所示变更第1贯通孔的表面粗糙度Ra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2和3以及比较例1和2的吸音部件。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比较例2
表面粗糙度Ra(μm) 1.02 98 0.16 0.08 1000
吸音率(%) 91 72 70 64 60
(吸音频率测定和吸音率测定实验)
对于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和2的吸音部件,一边改变频率一边实测吸音频率和吸音率。
吸音率的测定通过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进行。测定依据JIS A 1409-:1998“混响室吸音率的测定方法”进行。
图6是示意性示出针对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在测定吸音率时,将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吸音部件100以导入通路的开口作为上表面载置于混响室80的底板面81,在混响室80内从噪声信号发生器82通过扬声器83发射出电噪声。接着停止声音的发射,用传声器84测定声音,利用信号分析器85对衰减过程进行分析。求出在设置试验体之前的状态下由所分析的衰减曲线衰减60dB声音的时间即混响时间T1[sec.]、将试验体设置于底板面之后的状态下由所测定的衰减曲线衰减60dB声音的时间即混响时间T2[sec.]。测定在300-5000Hz进行。
图7~图11中示出了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比较例2的吸音部件的混响室法吸音率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在上述实验中,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吸音部件的吸音频率为1250Hz。另外,将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吸音部件的吸音率列于表1。
如图7~图11和表1所示,实施例1~3的吸音部件中,吸音频率下的吸音率高。
符号的说明
1 汽车
2 后部座椅
3 行李舱
4 底板部件
5 地板下空间
10 上层
20 下层
21 侧面层
22 底面层
30、40 粘接剂层
80 混响室
81 底板面
82 噪声信号发生器
83 扬声器
84 传声器
85 信号分析器
100、200、300、400 吸音部件
110 导入通路(第1贯通孔)
120 中空部(第2贯通孔)
121 第2贯通孔的壁面(中空部的侧面)
122 底面层的表面(中空部的底面)

Claims (15)

1.一种吸音部件,其是具有非贯通孔的吸音部件,该吸音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非贯通孔具有亥姆霍兹共振结构,该亥姆霍兹共振结构由在表面开口的导入通路和经由所述导入通路而与外部连接的中空部构成,
所述导入通路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积小于所述中空部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积,
所述导入通路的体积小于所述中空部的体积,
所述吸音部件由具有形成所述导入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上层、以及层积于所述上层的具有所述中空部的下层构成,
所述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100μ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所述导入通路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6μm~98μ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所述导入通路为圆柱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
所述下层由1层构成,
所述上层与所述下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
所述下层由1层构成,
在所述上层与所述下层的表面中的所述中空部以外的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所述下层是具有开口径大于所述第1贯通孔的第2贯通孔的侧面层与未形成贯通孔的底面层依次层积而成的,由所述第2贯通孔和所述底面层形成所述中空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所述上层与所述侧面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在所述上层与所述侧面层的表面中的所述第2贯通孔以外的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所述侧面层与所述底面层利用粘接剂层进行粘接。
10.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在所述侧面层的表面中的所述第2贯通孔以外的表面与所述底面层之间形成有空间。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
在构成所述上层的板材的开口形成侧的面上进一步形成有纤维层,
在所述纤维层形成有与所述导入通路的开口连通的开口。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所述吸音部件由树脂和/或纤维质材料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音部件,其中,所述树脂为发泡树脂。
14.一种车辆用构件,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部件。
15.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其是将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部件的导入通路朝向路面方向进行配置而成的。
CN201780092625.7A 2017-07-28 2017-07-28 吸音部件、车辆用构件和汽车 Pending CN1108325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7527 WO2019021477A1 (ja) 2017-07-28 2017-07-28 吸音部材、車両用部品及び自動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2577A true CN110832577A (zh) 2020-02-21

Family

ID=65040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2625.7A Pending CN110832577A (zh) 2017-07-28 2017-07-28 吸音部件、车辆用构件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9021477A1 (zh)
CN (1) CN110832577A (zh)
WO (1) WO20190214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8285B (zh) * 2023-02-10 2023-05-16 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用消声室及车辆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424A (en) * 1974-07-04 1976-01-17 Nissan Diesel Motor Co Enjinruumuno kyuonsochi
JPS5154242A (zh) * 1974-11-08 1976-05-13 Hitachi Ltd
EP0246464A1 (de) * 1986-05-14 1987-11-25 Pape, Hans Schallschluckbeschichtung einer Akustikwand oder Akustikdecke
JPH1195757A (ja) * 1997-09-22 1999-04-0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水中吸音材の製造方法
US6009705A (en) * 1995-11-06 2000-01-04 Tennex Europe Limited Noise attenuator for an induction system or an exhaust system
DE10218473A1 (de) * 2001-05-08 2002-11-14 Atlas Fahrzeugtechnik Gmbh Dämpfungsvorrichtung
JP2005266399A (ja) * 2004-03-19 2005-09-29 Ryobi Ltd 共鳴器型吸音構造
JP2008233793A (ja) * 2007-03-23 2008-10-02 Yamaha Corp 多孔板吸音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75226A (zh) * 2007-04-30 2010-03-17 法国空中巴士公司 消音特性可变的消音板
JP2012255967A (ja) * 2011-06-10 2012-12-27 Aisin Chemical Co Ltd 熱硬化防音塗料組成物
CN103003871A (zh) * 2010-07-15 2013-03-27 爱信化工株式会社 吸音特性构造物
CN105448287A (zh) * 2015-11-16 2016-03-30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内置腔体的穿孔板共振吸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9875A (ja) * 1996-07-19 1998-02-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遮音材構造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防音構造
JP2000034937A (ja) * 1998-07-17 2000-02-0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吸音装置
JP2006199276A (ja) * 2004-12-24 2006-08-03 Kobe Steel Ltd 吸音構造
JP5359167B2 (ja) * 2008-10-07 2013-12-04 ヤマハ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体および荷室
JP2011111103A (ja) * 2009-11-30 2011-06-09 Iseki & Co Ltd 防振キャビン型作業車両
JP6588324B2 (ja) * 2015-12-11 2019-10-09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樹脂製外装品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424A (en) * 1974-07-04 1976-01-17 Nissan Diesel Motor Co Enjinruumuno kyuonsochi
JPS5154242A (zh) * 1974-11-08 1976-05-13 Hitachi Ltd
EP0246464A1 (de) * 1986-05-14 1987-11-25 Pape, Hans Schallschluckbeschichtung einer Akustikwand oder Akustikdecke
US6009705A (en) * 1995-11-06 2000-01-04 Tennex Europe Limited Noise attenuator for an induction system or an exhaust system
JPH1195757A (ja) * 1997-09-22 1999-04-0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水中吸音材の製造方法
DE10218473A1 (de) * 2001-05-08 2002-11-14 Atlas Fahrzeugtechnik Gmbh Dämpfungsvorrichtung
JP2005266399A (ja) * 2004-03-19 2005-09-29 Ryobi Ltd 共鳴器型吸音構造
JP2008233793A (ja) * 2007-03-23 2008-10-02 Yamaha Corp 多孔板吸音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75226A (zh) * 2007-04-30 2010-03-17 法国空中巴士公司 消音特性可变的消音板
CN103003871A (zh) * 2010-07-15 2013-03-27 爱信化工株式会社 吸音特性构造物
JP2012255967A (ja) * 2011-06-10 2012-12-27 Aisin Chemical Co Ltd 熱硬化防音塗料組成物
CN105448287A (zh) * 2015-11-16 2016-03-30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内置腔体的穿孔板共振吸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21477A1 (ja) 2019-01-31
JPWO2019021477A1 (ja) 2020-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2576B (zh) 吸音部件、车辆用构件和汽车
JP2012168415A (ja) 吸音パネル
KR20140002610A (ko) 광대역 흡음제
RU2369495C2 (ru) Шумоизоляционная обивка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JP2023184598A (ja) 制振材
WO2020084802A1 (ja) 自動車用遮音材
KR20180047883A (ko) 차량용 플로워카페트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WO2019008774A1 (ja) 吸音材、車両用部品及び自動車
CN110832577A (zh) 吸音部件、车辆用构件和汽车
US20230077204A1 (en) Metamaterial sound insulation device
JPWO2019021478A1 (ja) 防音構造体、車両用部品及び自動車
JP2021502216A (ja) 制振材料および/または消音材料の製造方法
Jonza et al. Acoustically Absorbing Lightweight Thermoplastic Honeycomb Panels
WO2019026294A1 (ja) 吸音部材、車両用部品及び自動車
JP4079851B2 (ja) 防音材
JP2018158691A (ja) 車両用吸音材、車両用部品、自動車及び自動車用仕切り部材
JPWO2019021480A1 (ja) 吸音部材、車両用部品、自動車及び吸音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916879B2 (ja) 防音構造体、車両用部品及び自動車
JP2020008684A (ja) 防音構造体
JP7315841B2 (ja) 構造体
JP2023154823A (ja) 吸音材の製造方法、吸音材、及び車両部材
JP2021096305A (ja) 防音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防音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20051409A (ja) エンジンカバー
CN112639961A (zh) 汽车用隔音材料
JP2006088737A (ja) 衝撃吸収構造体および衝撃吸収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