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2429A - 换档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32429A CN110832429A CN201880044759.6A CN201880044759A CN110832429A CN 110832429 A CN110832429 A CN 110832429A CN 201880044759 A CN201880044759 A CN 201880044759A CN 110832429 A CN110832429 A CN 1108324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ration lever
- tilting
- permanent magnet
- movable member
- reference po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3—Means for enhancing the operator's awareness of arrival of the controlling member at a command or datum position; Providing feel, e.g. means for creating a counterforce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5—Means for returning or tending to return controlling members to an inoperative or neutral position, e.g. by providing return springs or resilient end-stop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05G9/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 G05G9/047—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换档装置包括:壳体;吸引力产生机构,包含磁铁;操作杆,能够倾倒地支承于所述壳体,并受到所述吸引力产生机构产生的朝向操作基准位置的吸引力;以及减振机构,对所述操作杆的以所述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规定的倾倒产生阻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换档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换档装置,其主要以轻薄化为目的,消除与凸轮面压接而产生操作杆的保持力的促动器而具有仅通过磁铁的吸引力产生操作杆的保持力的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7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中,难以减少操作杆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时的振动。在仅通过磁铁的吸引力使操作杆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的机构中,在操作杆瞬时复位到操作基准位置时,由于操作杆的惯性,容易在一段时间内产生操作杆的振动。
因此,在一个方面中,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操作杆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时的振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一个方面中,一种换档装置包括:
壳体;
吸引力产生机构,包含磁铁;
操作杆,能够倾倒地支承于所述壳体,并接受所述吸引力产生机构产生的朝向操作基准位置的吸引力;以及
减振机构,对所述操作杆的以所述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规定的倾倒产生阻力。
发明效果
在一个方面中,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操作杆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时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换档装置的换档操作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取下了图1的换档装置的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包括吸引力产生机构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包括吸引力产生机构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6是第一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第二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框体以及永久磁铁的剖面图。
图9是永久磁铁形成的磁通的说明图。
图10是减振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卸下了保持部件的盖部的状态的减振机构的立体图。
图12是保持部件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13是滑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沿着Y方向的减振机构的中央部的剖面图。
图15是沿着X方向的减振机构的中央部的剖面图(操作杆位于操作基准位置)。
图16是沿着X方向的减振机构的中央部的剖面图(操作杆为倾倒状态)。
图17A是表示换档模式的变化的图。
图17B是表示换档模式的变化的图。
图17C是表示换档模式的变化的图。
图17D是表示换档模式的变化的图。
图18是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包括吸引力产生机构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0是减振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添附附图一边对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三个倾倒方向(D1方向~D3方向)。另外,在图1中,定义了正交的三个轴X、Y、Z。Z轴与高度方向对应。另外,在换档装置100的设置状态下,Z轴不一定必须与重力方向平行。
换档装置100优选设于车辆。但是,换档装置100也可以设于航空器、铁路等,也可以应用于游戏机。
换档装置100具有操作杆2、将操作杆2支承为能够倾倒的支承体3(参照图4)、壳体主体110、以及覆盖壳体主体110的上侧的开放部分的罩111。在壳体主体110内收容有后述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减振机构300等。另外,壳体主体110通过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另外,壳体主体110以及罩111形成换档装置100的壳体。
罩111与壳体主体110相同,由PBT等树脂成型。在罩11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111a,在该贯通孔111a插通操作杆2,关于操作杆2,操作杆2的前端部向罩111的上表面侧突出,在操作杆2的前端安装有用于对操作杆2进行倾倒操作的换档手柄112。
换档手柄112由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等树脂成型。
换档装置100并不是换档手柄112直接连接于变速器的机械控制方式,而是线控换挡方式。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档装置100不需要连杆机构等机械结构,因此可实现小型化。因而,能够使车辆内的换档装置100的布局具有自由度。另外,由于能够用相对较小的力操作操作杆2,因此换档的操作变得简单。
图2是换档装置100的换档操作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当操作杆2被从初始位置H(操作基准位置的一个例子)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被移动至位置F1。位置F1成为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第一级位置F1。当操作杆2被从第一级位置F1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一步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被移动至位置F2。位置F2成为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第二级位置F2。
当位于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第一级位置F1或第二级位置F2的操作杆2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操作杆2自动地被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个例子)倾倒操作,操作杆2被返回至初始位置H。此时,车辆的换档状态维持为F1或F2的状态不变。
当操作杆2被从初始位置H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被移动至位置R1。位置R1成为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第一级位置R1。当操作杆2被从第一级位置R1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一步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被移动至位置R2。位置R2成为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第二级位置R2。
当位于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第一级位置R1或第二级位置R2的操作杆2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操作杆2自动地被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操作杆2被返回至初始位置H。此时,车辆的换档状态维持为R1或R2的状态不变。
当操作杆2被从初始位置H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移动至位置M(操作基准位置的另一个例子)。即使位于位置M的操作杆2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操作杆2也维持在向位置M的位置倾倒了的状态。当被向位置M倾倒操作的操作杆2被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被移动至M+。当位于位置M的操作杆2被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被移动至M-。当位于M+或M-的操作杆2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自动地向与之前的倾倒操作相反的方向倾倒,操作杆2被返回至位置M。此时,车辆的换档状态维持为M+或M-的状态不变。
图3是表示取下了图1的换档装置100的罩111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3之后的图中,为了易于观察,省略了换档手柄112以及操作杆2的一部分的图示。
换档装置100包括吸引力产生机构1和减振机构300。
以下,参照图4等对吸引力产生机构1进行说明,关于减振机构300,之后参照图10之后进行叙述。
图4是包括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5是去除了框体15的状态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6是第一可动部件4的立体图。图7是第二可动部件8的立体图。图8是框体15以及永久磁铁6的剖面图。图9是永久磁铁6形成的磁通的说明图。
吸引力产生机构1具有第一可动部件4,该第一可动部件4被与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的倾倒连动地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操作。第一可动部件4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
吸引力产生机构1具有永久磁铁6,该永久磁铁6在操作杆2位于操作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以与第一可动部件4对置的方式支承于支承体3。永久磁铁6保持于后述的磁铁保持部30。
支承体3具有由锌压铸件等非磁性体成型的矩形状的框体15。框体15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框部15A与第二框部15B、以及在与第一框部15A及第二框部15B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框部15C与第四框部15D,框体15的上下表面开放。在第一框部15A与第二框部15B以对置的方式形成有轴承部15a,在轴承部15a能够旋转地嵌合有由构成支承体3的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部。
操作杆2的基端与第一倾倒轴16一体地安装。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承部15a、15a,由此操作杆2被支承为能够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或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操作。
另外,在支承体3的第三框部15C与第四框部15D,以向外侧同轴状地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一对轴部17A、17B。轴部17A、17B被支承为能够在壳体主体110内旋转。由轴部17A、17B的组合构成第二倾倒轴,操作杆2被支承为能够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倾倒操作。通过这种构成,操作杆2能够分别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以及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倾倒操作。即,操作杆2能够倾倒地支承于壳体,此时,被支承为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倾倒。
吸引力产生机构1具有:一对第一板簧7,将第一可动部件4向靠近永久磁铁6的方向施力;第二可动部件8,配置于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久磁铁6之间,并被与操作杆2连动地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操作;以及一对第二磁性体9,配备于第二可动部件8。
在操作杆2位于操作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可动部件4与第二磁性体9相互接近并配置于永久磁铁6的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并且第一可动部件4以及第二磁性体9分别被永久磁铁6吸引。
另外,吸引力产生机构1具有第三可动部件10。第三可动部件10将永久磁铁6夹在之间地配置于与第一可动部件4相反的一侧。第三可动部件10被与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倾倒连动地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操作。第三可动部件10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
另外,吸引力产生机构1具有:一对第二板簧12,将第三可动部件10向靠近永久磁铁6的方向施力;第四可动部件13,配置于第三可动部件10与永久磁铁6之间,并与操作杆2连动地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动作;以及一对第四磁性体14,配备于第四可动部件13。
在操作杆2位于操作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第三可动部件10与第四磁性体14相互接近并配置于永久磁铁6的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并且第三可动部件10以及第四磁性体14分别被永久磁铁6吸引。
另外,第三可动部件10配设于第二倾倒方向(D2)侧,与配设于第一倾倒方向(D1)侧的第一可动部件4的构成相同。另外,第四可动部件13配设于第二倾倒方向(D2)侧,与配设于第一倾倒方向(D1)侧的第二可动部件8的构成相同。另外,第四磁性体14配设于第二倾倒方向(D2)侧,与配设于第一倾倒方向(D1)侧的第二磁性体9的构成相同。另外,第一板簧7与第二板簧12的构成相同。
第一可动部件4被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倾倒操作,因此能够进行操作杆2的顺畅的倾倒操作。
第一可动部件4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板状。第一可动部件4自身兼用作第一磁性体。如图6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4的两侧部的基端侧弯曲形成有一对安装片部4A。在安装片部4A,对置地形成有轴承部4a。在轴承部4a嵌合有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第一可动部件4被支承为能够在框体15内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旋转。
在第一可动部件4的两侧部,以水平地伸出的方式形成有供第一板簧7的前端抵接的板簧承受部4B。
第一可动部件4的基端的背面被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操作杆2的基端的支承块部18(参照图4)承接。另外,在第一可动部件4位于操作基准位置时,操作杆2也被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久磁铁6之间的吸引力保持。
第二可动部件8由树脂成型为板状。如图7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8的两侧部的基端侧,以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安装片部8A。在安装片部8A,对置地形成有轴承部8a。在轴承部8a,与第一可动部件4相同地嵌合有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第二可动部件8在框体15内被支承为能够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旋转。
如此,由于第一可动部件4以及第二可动部件8被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倾倒操作,因此能够进行操作杆2的顺畅的倾倒操作。另外,由于第一倾倒轴16为第一可动部件4以及第二可动部件8兼用的倾倒轴,因此可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并且壳体主体110内的收纳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可实现小型化。
如图7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8的前端侧,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板状的一对第二磁性体9隔开间隙而并列地配置。第二磁性体9嵌入成型于第二可动部件8。
在第二磁性体9的前端,水平地突出形成有止动片部9A。止动片部9A与第三框部15C的上表面抵接之时和操作杆2位于操作基准位置之时对应。另外,在操作杆2位于操作基准位置时,操作杆2也经由第一板簧7以及第一可动部件4而被第二磁性体9与永久磁铁6之间的吸引力保持。
在第二磁性体9的前端侧,以对置的方式立起形成有脚片部9B。脚片部9B的前端通过向前方突出的横长的环状的安装框部9C而连结。
在安装框部9C,以向第二可动部件8的两侧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第一板簧7。第一板簧7的前端形成为向第二可动部件8的表面侧垂下。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与第二磁性体9的脚片部9B对应的第四磁性体14的脚片部14B的一个脚片部、以及与安装框部9C对应的安装框部14C。
第二可动部件8配置为,安装框部9C被插入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4的前端侧的缺口部4C(参照图6),并比第一可动部件4的表面向上方突出。第一板簧7的前端与第一可动部件4的板簧承受部4B抵接而被承接。
在框体15的第三框部15C与壳体主体110之间设有用于将操作杆2间歇地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倾倒操作的间歇驱动机构20。
间歇驱动机构20具有一体地安装于壳体主体110的轴承板21、以及一体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8的第一凸轮部8D。在第四可动部件13也形成有与第一凸轮部8D对应的第二凸轮部。
在轴承板21的上端部形成有与第一凸轮部8D嵌合的第一凸轮引导部22。在轴承板21的下端部也形成有与第二凸轮部嵌合的第二凸轮引导部(在图4中为不可视)。
第一凸轮部8D在第二磁性体9与永久磁铁6之间的吸引力下被按压于第一凸轮引导部22。另外,第二凸轮部也在第四磁性体14与永久磁铁6之间的吸引力下被按压于第二凸轮引导部。
在轴承板2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轴承部21A,该轴承部21A供构成在第三框部15C突出形成的第二倾倒轴的轴部17A嵌合。
如图8所示,永久磁铁6包括利用钕、钐钴磁铁等成型为平板状的第一永久磁铁6A、以及利用钕、钐钴磁铁等成型为平板状的第二永久磁铁6B。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保持于磁铁保持部30,该磁铁保持部30设于支承体3的第一框部15A与第二框部15B之间的位置。磁铁保持部30被分隔用壁部31分离为保持第一永久磁铁6A的第一磁铁保持部30A与保持第二永久磁铁6B的第二磁铁保持部30B。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分别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与第二磁铁保持部30B,从而以在宽度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成为配置于第二磁性体9与第四磁性体14之间的状态。
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是分别在与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磁性体)对置的厚度方向上将N极与S极串联地磁化而成的、在一个面上具有一个极的相同的永久磁铁。第二永久磁铁6B以N极与S极的位置与第一永久磁铁6A的N极与S极成为相反的方式保持于第二磁铁保持部30B。
因而,永久磁铁6成为如下状态:在与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磁性体)对置的厚度方向上将N极与S极串联而磁化,并且在与该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上述N极并联地磁化S极,同时与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磁化后的S极并联地磁化N极。
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是在一个面具有一个极的永久磁铁,从而能够通过线圈磁化来磁化形成永久磁铁,磁化工序变得容易。
另外,作为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使用在一个面具有一个极的相同的永久磁铁,因此可实现部件成本的减少。
在框体15的第一框部15A,形成有用于将第一永久磁铁6A插入第一磁铁保持部30A的第一磁铁插入口30a。在框体15的第二框部15B,形成有用于将第二永久磁铁6B插入第二磁铁保持部30B的第二磁铁插入口30b。
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的第一永久磁铁6A与保持于第二磁铁保持部30B的第二永久磁铁6B隔着分隔用壁部31在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吸引,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被按压于分隔用壁部31,分别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与第二磁铁保持部30B。
重叠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可动部件4、第二磁性体9、第一永久磁铁6A和第二永久磁铁6B、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三可动部件10、以及第四磁性体14,并且将第一可动部件4以及第三可动部件10的一端侧卡合于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倾倒轴16,从而形成如下流路:从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产生的磁通经过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倾倒轴16以及第三可动部件10向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返回的磁通的流路;以及从第一永久磁铁6A产生的磁通通过第四磁性体14进入第二永久磁铁6B,进而通过第二磁性体9向第一永久磁铁6A返回的流路。
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分别靠近并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与第二磁铁保持部30B,由此在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之间产生图9中虚线所示那样的磁通。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靠近的中央部分的磁通密度变高。
因而,即使第一可动部件4在之间隔着第二磁性体9而与第一永久磁铁6A以及第二永久磁铁6B对置,磁通也高效地作用于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永久磁铁6A和第二永久磁铁6B与第一可动部件4或第二磁性体9之间的吸引力变强。
另外,即使第三可动部件10在之间隔着第四磁性体14而与第一永久磁铁6A以及第二永久磁铁6B对置,磁通也高效地作用于第三可动部件10,第一永久磁铁6A和第二永久磁铁6B与第三可动部件10或第四磁性体14之间的吸引力变强。
另外,第一永久磁铁6A与第二永久磁铁6B相互吸引,被按压于分隔用壁部31,并分别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与第二磁铁保持部30B,因此即使不使用特别的防脱手段,也能够防止第一永久磁铁6A从第一磁铁插入口30a的脱落。另外,也能够防止第二永久磁铁6B从第二磁铁插入口30b的脱落。另外,第一永久磁铁6A以及第二永久磁铁6B的组装也变得简单。
接下来,对操作杆2的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的倾倒操作时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功能进行说明。虽然省略了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倾倒操作,但与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的倾倒操作实质上相同。
首先,对操作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的倾倒操作进行说明。
上述的图5表示操作杆2保持于操作基准位置(初始位置H或位置M)的状态。将操作杆2从图5所示的状态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操作。于是,操作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旋转。通过操作杆2的旋转,支承块部18克服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久磁铁6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第一板簧7的作用力而上推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可动部件4被上推,第一可动部件4在从永久磁铁6剥离的力的作用下产生喀哒感。于是,操作杆2伴随着喀哒感被向第一级位置F1倾倒操作。
另外,在操作杆2被向第一级位置F1倾倒操作时,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久磁铁6之间的吸引力变弱,从较强的吸引状态向较弱的吸引状态变化,操作杆2的操作负载急剧地变轻,但能够通过第一板簧7的作用力来补充该变轻的负载。因而,操作杆2通过操作触感良好的负载而被倾倒操作。另外,在操作杆2被向第一级位置F1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的操作负载不会急剧地变化,因此还可防止操作杆2的倾倒操作时的冲击音的产生。
当解除操作杆2的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自动地被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操作,从第一级位置F1向初始位置H返回。即,第一可动部件4通过永久磁铁6对第一可动部件4的吸引力以及第一板簧7的作用力而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因此支承块部18被第一可动部件4按下,操作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旋转而被向初始位置H倾倒操作。
接下来,为了将操作杆2从第一级位置F1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第二级位置F2倾倒操作,将操作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一步倾倒操作。通过操作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的倾倒操作,操作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旋转。当通过操作杆2的旋转而使第一可动部件4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旋转时,第一可动部件4的板簧承受部4B经由第一板簧7克服第二磁性体9与永久磁铁6之间的吸引力而上推第二磁性体9的安装框部9C。当安装框部9C被上推时,与安装框部9C一体的第二可动部件8被上推。第二可动部件8被上推,第二可动部件在从永久磁铁6剥离的力的作用下产生喀哒感。于是,操作杆2伴随着喀哒感被向第二级位置F2倾倒操作。
另外,当解除操作杆2向第二级位置F2的倾倒操作时,操作杆2经过第一级位置F1的状态返回至初始位置H。此时,操作杆2自动地被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操作。即,第二磁性体9被永久磁铁6吸引而第二可动部件8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第一可动部件4通过永久磁铁6的吸引力以及第一板簧7的作用力而倾倒,从而操作杆2向初始位置H返回。
如此,根据实施例1,通过代替与凸轮面压接而产生操作杆的保持力的促动器,设置仅通过磁铁的吸引力产生操作杆的保持力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能够实现换档装置100的轻薄化。
接下来,参照图10之后,对减振机构300进行说明。
图10是减振机构300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卸下了保持部件301的盖部310的状态的减振机构300的立体图。图12是保持部件301的主体部320的立体图,图13是滑动部件340的立体图。
减振机构300对操作杆2的以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规定的倾倒产生粘性阻力。如后述那样,减振机构300通过对规定的倾倒产生粘性阻力来减少操作杆2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时的振动。以下,将这种减振机构300的功能称作“振动减少功能”。在实施例1中,作为一个例子,规定的倾倒包括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以及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倾倒,不包括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倾倒。
如图3所示,减振机构300设于罩111与吸引力产生机构1之间,具体而言,以与罩111的正下方邻接的方式,设于比吸引力产生机构1更靠上侧的位置。
减振机构300是大致板状的形态,包括保持部件301和滑动部件340(连动部件的一个例子)。
保持部件301将滑动部件340支承为能够位移。在实施例1中,作为一个例子,保持部件301将滑动部件340支承为能够在X方向(X轴正侧以及负侧)上滑动。保持部件301固定于罩111。在实施例1中,作为一个例子,保持部件301具备安装部302,通过螺栓(未图示)紧固于罩111。
保持部件301包括盖部310和箱状的形态的主体部320。盖部310覆盖主体部320的上部。另外,在主体部320可以形成有安装部302。保持部件301在内部填充作为粘性流体的一个例子的润滑脂G(参照图14至图16)。即,保持部件301在内部保持作为粘性流体的一个例子的润滑脂G。润滑脂G的粘性可以调整,以使振动减少功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盖部310以及主体部320在中央部分别具有开口部311、321。开口部311、321的尺寸大致相同。另外,如图12所示,主体部320在开口部321周围,为了减少经由开口部311、321的润滑脂G的泄漏,在上侧具有凸状的周壁322。同样,盖部310在下侧具有凸状的周壁312(参照图14以及图15)。另外,在开口部311、321的周围,为了减少经由开口部311、321的润滑脂G的泄漏,也可以设有密封部件。开口部311、321的尺寸根据倾倒时的操作杆2的可动范围而决定。开口部311、321形成为倾倒时的操作杆2与保持部件301不干扰那样的尺寸。
滑动部件340与操作杆2的以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规定的倾倒连动地位移。在实施例1中,作为一个例子,滑动部件340与操作杆2的以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规定的倾倒连动地在X方向上滑动。
如图13所示,滑动部件340是具有供操作杆2通过的开口部341的板状的形态。开口部341比开口部311、321小。即,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以使在规定的倾倒时操作杆2与滑动部件340干扰的方式形成。另外,所谓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是指滑动部件340中的划分开口部341的板厚部分。由此,滑动部件340在操作杆进行规定的倾倒时,通过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与操作杆2卡合而能够滑动。在实施例1中,作为一个例子,开口部341的X方向的尺寸与操作杆2的X方向的尺寸(在Z方向上开口部341的位置处的尺寸)对应。即,在开口部341中实质上无松动地插通操作杆2(参照图15)。因而,滑动部件340相对于操作杆2的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以及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各倾倒分别在全部行程中连动。
具体而言,伴随着用户的操作,操作杆2开始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同时,操作杆2向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的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部位3211施加力,滑动部件340开始向与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对应的X方向负侧滑动。当用户在使操作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后解除操作时(即,实质上将手从操作杆2离开时),操作杆2通过上述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功能,开始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此时,操作杆2向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的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部位3212施加力,滑动部件340向与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对应的X方向正侧滑动。
另外,伴随着用户的操作,操作杆2开始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同时,操作杆2向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的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部位3212施加力,滑动部件340开始向与倾倒方向D2对应的X方向正侧滑动。当用户在使操作杆2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后解除操作时(即,实质上将手从操作杆2离开时),操作杆2通过上述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功能,开始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此时,操作杆2向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的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部位3211施加力,滑动部件340向与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对应的X方向负侧滑动。
另一方面,滑动部件340在位于操作基准位置操作杆2与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之间,在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上形成操作杆2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全部行程量以上的间隙Δ(参照图14),以使在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倾倒时操作杆2与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不干扰。在实施例1中,作为一个例子,在开口部341的位置(Z方向的位置),操作杆2为与旋转轴对称的正方形的形态,开口部341是在Y方向(Y轴正侧以及负侧)上至少比X方向长所述间隙Δ的量的长孔的形态。由此,能够以实质上不影响操作杆2的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倾倒操作的操作性的方式构成减振机构300。
图14至图16是减振机构300的剖面图,图14是沿着Y方向的减振机构300的中央部的剖面图,图15以及图16是沿着X方向的减振机构300的中央部的剖面图。图15表示操作杆2位于操作基准位置时的状态,图16表示操作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时的状态。
如图14所示,滑动部件340在外周部的上侧表面,在上侧具有凸状的突起342,并且在外周部的下侧表面,在下侧具有凸状的突起343。在Y方向上,在突起342与周壁312之间形成沿X方向延伸的节流孔C1。另外,在Y方向上,在突起343与周壁322之间形成沿X方向延伸的节流孔C2。
如图15所示,滑动部件340的X方向的长度比保持部件301内的空间(填充润滑脂G的空间)短。因而,在操作杆2位于操作基准位置时,在保持部件301内,在滑动部件340的X方向的两侧形成容量比节流孔C1等大的室90、91。
当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时,第一倾倒方向侧的室91的容积减少,并且第二倾倒方向侧的室90的容积增加。伴随于此,室91内的润滑脂G的一部分通过节流孔C1、C2向室90流动。由于此时的润滑脂所产生的粘性阻力,衰减力作用于滑动部件340的滑动(操作杆2的倾倒)。其结果,当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时,减振机构300的振动减少功能起作用。另外,当用户在使操作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倾倒后解除操作时(即,实质上将手从操作杆2离开时),操作杆2通过上述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功能,开始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此时,第一倾倒方向侧的室91的容积增加,并且第二倾倒方向侧的室90的容积减少。伴随于此,室90内的润滑脂G的一部分通过节流孔C1、C2向室91流动。由于此时的润滑脂G所产生的粘性阻力,衰减力作用于滑动部件340的滑动(操作杆2的倾倒)。其结果,在操作杆2向操作基准位置返回时,减振机构300的振动减少功能起作用。
同样,当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时,第二倾倒方向侧的室90的容积减少,并且第一倾倒方向侧的室91的容积增加。伴随于此,室90内的润滑脂G的一部分通过节流孔C1、C2向室91流动。由于此时的润滑脂G所产生的粘性阻力,衰减力作用于滑动部件340的滑动(操作杆2的倾倒)。其结果,当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时,减振机构300的振动减少功能起作用。另外,当用户在使操作杆2向第二倾倒方向倾倒后解除操作时(即,实质上将手从操作杆2离开时),操作杆2通过上述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功能,开始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此时,第二倾倒方向侧的室90的容积增加,并且第一倾倒方向侧的室91的容积减少。伴随于此,室91内的润滑脂G的一部分通过节流孔C1、C2向室90流动。由于此时的润滑脂G所产生的粘性阻力,衰减力作用于滑动部件340的滑动(操作杆2的倾倒)。其结果,在操作杆2向操作基准位置返回时,减振机构300的振动减少功能起作用。
如此,根据实施例1的减振机构300,由于在操作杆2向操作基准位置返回时,振动减少功能起作用,因此能够减少操作杆2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时的振动。
这里,当用户在使操作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或第二倾倒方向倾倒后解除操作时,由于上述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功能,操作杆2向操作基准位置返回。此时,由于操作杆2的惯性,操作杆2可能越过操作基准位置而向相反的一侧(在从第一倾倒方向复位时向第二倾倒方向,在从第二倾倒方向复位时向第一倾倒方向)稍微倾倒。特别是根据上述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功能,由于随着朝向操作基准位置而作用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操作杆2的加速度容易增加(伴随于此,惯性力容易增加)。因此,在具备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构成中,相比于具备与凸轮面压接而产生操作杆的保持力的促动器的构成,容易产生以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操作杆的振动,并且,该振动的持续时间容易变长。
针对这一点,根据实施例1,如上述那样,由于设置减振机构300,因此能够减少向操作基准位置返回时的操作杆2的惯性。另外,即使在由于操作杆2的惯性,操作杆2越过操作基准位置而向相反的一侧稍微倾倒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进一步的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时作用衰减力。其结果,根据实施例1,能够抑制以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操作杆的振动的产生,并且,即使在产生了该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持续时间。
另外,根据实施例1,如上述那样,由于减振机构300利用粘性流体,因此与利用了空气、磁的减振机构相比,能够以简易的构成来实现,能够实现换档装置100的轻薄化(Z方向的尺寸的减少)。
另外,根据实施例1,如上述那样,由于减振机构300设于操作杆2的周围且罩111的下方,因此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配置于壳体内,能够使换档装置100整体轻薄化。
另外,根据实施例1,由于减振机构300为如上述那样大致板状的形态、且在开口部341与操作杆2连结(卡合),因此能够使减振机构300与操作杆2的动作直接连动。其结果,在操作杆2与减振机构300之间不需要额外的连结部件,能够使换档装置100整体轻薄化。
另外,根据实施例1,由于滑动部件340的开口部341与操作杆2的关系,即使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倾倒,减振机构300的振动减少功能也不起作用。即,即使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倾倒,操作杆2也不会与滑动部件340的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卡合。由此,能够将使减振机构300的振动减少功能起作用的倾倒方向限定为希望的方向。其结果,不会损害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倾倒操作的操作性,操作触感变得良好。
图17A至图17D是表示换档模式的变化的图。在图17A至图17D中,与初始位置H(操作基准位置)一起示出了成为固定的位置S和成为瞬时的位置Mt。例如,在图17A所示的例子中,从初始位置H起的第四倾倒方向(D4)的位置和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位置为固定,其他位置为瞬时。
滑动部件340的开口部341与操作杆2的关系可以以减振机构300的振动减少功能对成为固定的位置S(或初始位置H)与成为瞬时的位置之间的倾倒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起作用的方式设定。即,滑动部件340的开口部341周围的缘部与操作杆2以如下方式形成:在成为固定的位置S与成为瞬时的位置之间倾倒时卡合,在其他倾倒时不卡合。如此,无论操作杆2的操作基准位置被设定在何处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设定滑动部件340的开口部341与操作杆2的关系,都能够抑制从成为瞬时的位置向成为固定的位置S(或初始位置H)复位时的振动,并且能够良好地保持其他倾倒方向的倾倒操作的操作性。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100A相对于上述的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100,用减振机构300A替换减振机构300这一点不同。以下,在实施例2中,存在对可以与上述的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18是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100A的立体图。图19是包括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0是减振机构300A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0中,与减振机构300A一同示出了第一倾倒轴16。
减振机构300A是旋转减振器的方式,如图18所示那样,安装于壳体主体110的外侧面。
减振机构300A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减振机构300相同,对操作杆2的以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规定的倾倒产生粘性阻力。即,减振机构300A具有振动减少功能。在实施例2中,作为一个例子,规定的倾倒也包含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以及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倾倒,不包含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倾倒。
减振机构300A设置为,对第一倾倒轴16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减振机构300A包括安装于第一倾倒轴16的第一齿轮350、成对的中间齿轮360(连动部件的另一个例子)、以及成对的保持部件370。
第一齿轮350是与第一倾倒轴16一体地旋转的小齿轮。成对的中间齿轮360与第一齿轮350啮合,伴随着第一齿轮350的旋转而旋转。成对的中间齿轮360分别具有形成旋转轴的轴部362,并安装于轴部362的一端。轴部362的另一端具备转子(未图示),并收容于保持部件370内。
保持部件370固定于壳体主体110。保持部件370将中间齿轮360支承为能够位移。各保持部件370将中间齿轮360的轴部36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将轴部362的另一端收容于内部。各保持部件370在内部保持粘性流体(例如硅油),对轴部362的另一端的转子施加粘性阻力。由此,可对伴随着第一倾倒轴16的旋转的中间齿轮360的旋转实现振动减少功能。
若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则第一倾倒轴16旋转,由于此时的粘性流体所产生的粘性阻力,衰减力作用于成对的中间齿轮360的旋转(操作杆2的倾倒)。其结果,在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时,减振机构300A的振动减少功能起作用。另外,当用户在使操作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倾倒后解除操作时(即,实质上将手从操作杆2离开时),操作杆2通过上述的吸引力产生机构1的功能,开始向操作基准位置复位。此时,成对的中间齿轮360旋转,由于此时的粘性流体所产生的粘性阻力,衰减力作用于滑动部件340的滑动(操作杆2的倾倒)。其结果,在操作杆2向操作基准位置返回时,减振机构300A的振动减少功能起作用。在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时也相同。
在操作杆2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倾倒时,成对的中间齿轮360与第一齿轮350的啮合在上下方向上脱开,减振机构300A的振动减少功能不对操作杆2起作用。
如此,通过实施例2,也可获得与实施例2实质上相同的效果。另外,实施例2的减振机构300A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减振机构300组合而实现。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减振机构300A为旋转减振器的形式,但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利用粘性流体内的叶片的旋转而产生阻力的摆动减振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减振机构300A具有成对的中间齿轮360,但中间齿轮的数量也可以仅为一个,也可以通过省略成对的中间齿轮360而在第一齿轮350设置转子来使粘性阻力直接作用于第一齿轮350。
以上,对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以及变更。另外,也能够将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的全部或多个进行组合。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7月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33108号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参照而援引其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 吸引力产生机构
2 操作杆
3 支承体
4 第一可动部件
6 永久磁铁
6A 第一永久磁铁
6B 第二永久磁铁
7 第一板簧
8 第二可动部件
9 第二磁性体
9A 止动片部
9B 脚片部
9C 框部
10 第三可动部件
12 第二板簧
13 第四可动部件
14 第四磁性体
15 框体
15A 第一框部
15B 第二框部
15C 第三框部
15D 第四框部
16 第一倾倒轴
17A 轴部
17B 轴部
18 支承块部
20 间歇驱动机构
22 第一凸轮引导部
30 磁铁保持部
30a 第一磁铁插入口
30A 第一磁铁保持部
30b 第二磁铁插入口
30B 第二磁铁保持部
90 室
91 室
100 换档装置
100A 换档装置
110 壳体主体
111 罩
111a 贯通孔
112 换档手柄
300 减振机构
300A 减振机构
301 保持部件
310 盖部
311 开口部
312 周壁
320 主体部
321 开口部
322 周壁
340 滑动部件
341 开口部
342 突起
343 突起
350 第一齿轮
360 中间齿轮
362 轴部
370 保持部件
Claims (5)
1.一种换档装置,包括:
壳体;
吸引力产生机构,包含磁铁;
操作杆,能够倾倒地支承于所述壳体,并接受所述吸引力产生机构产生的朝向操作基准位置的吸引力;以及
减振机构,对所述操作杆的以所述操作基准位置为中心的规定的倾倒产生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装置,其中,
所述减振机构包括:连动部件,与所述操作杆的所述规定的倾倒连动地位移;以及保持部件,将所述连动部件支承为能够位移,并且保持粘性流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档装置,其中
所述减振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连动部件为具有供所述操作杆通过的开口部的板状的形态,在所述操作杆进行所述规定的倾倒时,通过所述开口部周围的缘部与所述操作杆卡合而滑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档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由壳体主体以及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上侧的罩形成,
所述操作杆插通于所述罩的贯通孔,且一部分向所述罩的上表面侧突出,
所述连动部件以及所述保持部件设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罩与所述吸引力产生机构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档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杆被支承为能够向包括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多个方向倾倒,
所述规定的倾倒是所述第一方向的倾倒,
在位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的所述操作杆与所述连动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周围的缘部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有所述操作杆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全部行程量以上的间隙,
以向所述第一方向倾倒的所述操作杆与所述开口部周围的缘部卡合、向所述第二方向倾倒的所述操作杆与所述开口部周围的缘部不卡合的方式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33108 | 2017-07-06 | ||
JP2017133108 | 2017-07-06 | ||
PCT/JP2018/023803 WO2019009102A1 (ja) | 2017-07-06 | 2018-06-22 | シフト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32429A true CN110832429A (zh) | 2020-02-21 |
CN110832429B CN110832429B (zh) | 2021-02-09 |
Family
ID=64949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44759.6A Active CN110832429B (zh) | 2017-07-06 | 2018-06-22 | 换档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54498B2 (zh) |
CN (1) | CN110832429B (zh) |
WO (1) | WO201900910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00924A1 (ja) * | 2016-11-29 | 2018-06-07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及びその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
JP6800349B2 (ja) * | 2017-11-24 | 2020-12-16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15061A1 (en) * | 2006-11-15 | 2008-05-15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Active human-machine interface system including an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damper |
JP2011081709A (ja) * | 2009-10-09 | 2011-04-21 | Tokai Rika Co Ltd | 操作レバー装置 |
JP5419959B2 (ja) * | 2008-03-26 | 2014-02-19 | レムフェルダー 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 操作装置 |
JP2017013751A (ja) * | 2015-07-06 | 2017-01-19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多方向操作装置及び該多方向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
-
2018
- 2018-06-22 JP JP2019527633A patent/JP675449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6-22 WO PCT/JP2018/023803 patent/WO201900910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6-22 CN CN201880044759.6A patent/CN1108324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15061A1 (en) * | 2006-11-15 | 2008-05-15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Active human-machine interface system including an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damper |
JP5419959B2 (ja) * | 2008-03-26 | 2014-02-19 | レムフェルダー 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 操作装置 |
JP2011081709A (ja) * | 2009-10-09 | 2011-04-21 | Tokai Rika Co Ltd | 操作レバー装置 |
JP2017013751A (ja) * | 2015-07-06 | 2017-01-19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多方向操作装置及び該多方向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32429B (zh) | 2021-02-09 |
WO2019009102A1 (ja) | 2019-01-10 |
JPWO2019009102A1 (ja) | 2020-04-02 |
JP6754498B2 (ja) | 2020-09-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67719B (zh) | 发电开关 | |
CN110832429B (zh) | 换档装置 | |
EP2806442A1 (en) | Switch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US9324523B2 (en) |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 |
CN110198859B (zh) |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 |
CN110869231B (zh) | 换档装置 | |
EP3106716B1 (en) | Manipulation apparatus | |
CN110036354B (zh) | 操作装置和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挡装置 | |
US20200264649A1 (en) | Operating device | |
JP5591132B2 (ja) | 永久磁石作動型スイッチ | |
EP3739423B1 (en) | Operation device | |
CN110073308B (zh) | 操作装置 | |
JP5218088B2 (ja) | 力覚発生構造 | |
CN216487785U (zh) | 终端设备 | |
TW202345184A (zh) | 啟動開關 | |
JP2005222016A (ja) | シャッタ装置 | |
CN117637378A (zh) | 按键及键盘 | |
CN115706839A (zh) | 摄像装置及智能终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