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8859B -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8859B
CN110198859B CN201780076837.6A CN201780076837A CN110198859B CN 110198859 B CN110198859 B CN 110198859B CN 201780076837 A CN201780076837 A CN 201780076837A CN 110198859 B CN110198859 B CN 1101988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movable member
shift
tilting
p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68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8859A (zh
Inventor
五十岚悠
上町孝志
小川敏生
胁田祥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98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8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8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8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10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04Selector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with means for range selection and manual shifting, e.g. range selector with tiptro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4Providing feel, e.g. to enable sel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0Other details or appurtenances of control mechanisms, e.g. supporting intermediate members elasticall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3Means for enhancing the operator's awareness of arrival of the controlling member at a command or datum position; Providing feel, e.g. means for creating a counter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40Actuators for moving a controlled member
    • B60Y2400/402Manual actuators, i.e. input levers or linkages therefor
    • B60Y2400/4026Manual actuators, i.e. input levers or linkages therefor providing feel, e.g. with feedback 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40Actuators for moving a controlled member
    • B60Y2400/404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for moving a clutching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4Providing feel, e.g. to enable selection
    • F16H2061/241Actuators providing feel or simulating a shift gate, i.e. with active force generation for providing counter forces for feed ba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10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 F16H59/105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al switches or sensors

Abstract

具有:第一可动部件(4),其与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连动而向规定的档位进行倾倒动作;以及永磁铁部件(6),其以与第一可动部件(4)对置的方式设置,通过作用于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而将卡顿感赋予换档杆(2)。上述永磁铁部件(6)在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被磁化,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N极并列地磁化有S极,且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磁化的所述S极并列地磁化有N极。

Description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将操作部件向多个档位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特别是涉及伴随着卡顿感来对操作部件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通过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来使操作部件向多个档位移动的操作装置被用于电视、录像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遥控器、游戏机的输入装置、车辆用换档装置等。特别是,在车辆用换档装置中,为了提高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的操作感,而使操作部件伴随着卡顿感而被进行倾倒操作。
在专利文献1(以往例)中,公开有使操作部件即换档杆伴随着卡顿感而被进行倾倒操作的自动变速器用换档操作装置。
自动变速器用换档操作装置通过支承于支架的换档杆的摆动操作,而被向P挡(驻车挡)、R挡(倒退挡)、N挡(空挡)以及D挡(前进挡)各档位进行移动操作。
在换档杆被摆动操作时,设置于支架内的节度体被节度弹簧(螺旋弹簧)向设置于支架的底部的节度槽按压。通过利用节度弹簧的作用力将节度体向节度槽按压,能够在使换档杆向各档位移动时赋予卡顿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49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为了产生该卡顿感,而采用节度体在节度槽滑动的结构,若对换档杆反复进行摆动操作,则有可能发生节度槽、节度弹簧的磨损、节度弹簧的弹性劣化、节度弹簧与节度体之间的松动等,耐久性成为一大课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性优异,并且对操作部件赋予的卡顿感程度较高的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具备操作部件和由将所述操作部件支承为能够自如地倾倒的非磁性部件形成的支承体,所述操作部件伴随着卡顿感地被向规定档位进行倾倒操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可动部件,其以与所述操作部件的倾倒动作连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体;第一磁性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以及永磁铁部件,其以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基准位置与所述第一磁性体对置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体,所述永磁铁部件在与所述第一磁性体对置的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被磁化,并且在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N极并列地磁化有S极,且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磁化的所述S极并列地磁化有N极,在所述操作部件处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部件借助作用在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被支承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在对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档档位进行了倾倒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可动部件克服作用在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使所述第一磁性体远离所述永磁铁部件,从而对所述操作部件向规定档位进行倾倒操作。
根据该结构,以克服作用在第一磁性体与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使第一磁性体从永磁铁部件拉开的力产生卡顿感,且该卡顿感被赋予操作部件。另外,所述永磁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N极和S极接近地磁化,因此磁通密度在N极和S极的接近部分变高,从而能够将磁通高效地作用于所述第一磁性板,因此所述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变强。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永磁铁部件具有:单极的第一永磁铁,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被磁化;以及单极的第二永磁铁,其与所述第一永磁铁并列地配置,且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被磁化为与所述N极和所述S极的磁化相反。
根据该结构,使用单极的永磁铁作为永磁铁部件,因而使磁化工序变得容易。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永磁铁以及所述第二永磁铁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分别被磁化,且所述第一永磁铁与所述第二永磁铁并列地分别配置为被磁化的所述N极和所述S极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反。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共通的永磁铁作为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从而实现部件成本的削减。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永磁铁和所述第二永磁铁在设置于所述支承体的磁铁保持部内并列地保持。
根据该结构,第一永磁铁与第二永磁铁在磁铁保持部内沿宽度方向以相互吸引的状态保持。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磁铁保持部由分隔用壁部分开形成为第一磁铁保持部和第二磁铁保持部,在所述支承体的对置的两侧部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永磁铁向所述第一磁铁保持部插入的第一磁铁插入口,并且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二永磁铁向所述第二磁铁保持部插入的第二磁铁插入口,在所述第一永磁铁与所述第二永磁铁隔着所述分隔用壁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吸附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永磁铁由所述第一磁铁保持部保持,并且所述第二永磁铁由所述第二磁铁保持部保持。
根据该结构,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隔着分隔用壁部以相互吸引的状态分别被第一磁铁保持部和第二磁铁保持部保持,因此防止各永磁铁从各磁铁插入口脱落。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以能够自如倾倒的方式支承于设置在所述支承体的第一倾倒轴。
根据该结构,因第一可动部件以第一倾倒轴为中心被进行倾倒操作,从而能够对操作部件进行顺畅的倾倒操作。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被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并且被向与所述第一倾倒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倾倒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以及所述第一磁性体隔着所述永磁铁部件分别配设于所述第一倾倒方向侧以及所述第二倾倒方向侧。
根据该结构,在对操作部件向第一倾倒方向以及第二倾倒方向这两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时,通过作用于第一磁性体与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产生卡顿感,且该卡顿感被赋予操作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二可动部件,其在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位置被所述支承体支承,且与所述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连动地动作;以及第二磁性体,其以与所述永磁铁部件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在所述操作部件处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部件借助作用在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被支承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在对所述操作部件向所述第一倾倒方向或者所述第二倾倒方向进行倾倒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克服作用在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使所述第二磁性体远离所述永磁铁部件,从而对所述操作部件向规定的档位进行倾倒操作。
根据该结构,通过作用于第一磁性体与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对操作部件赋予第一档的卡顿感,并且通过作用于第二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对所述操作部件赋予第二档的卡顿感。
本发明的车辆用换档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前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控制部,其接收来自所述操作装置的信号,向车辆侧设备发送信号;换档手柄,其安装于所述操作装置的所述操作部件;以及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操作部件所在的所述多个档位。
根据该结构,在对操作部件向规定的档位进行倾倒操作时,对操作部件赋予与档位对应的卡顿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以克服作用于第一磁性体与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拉开第一磁性体的力产生卡顿感,且该卡顿感被赋予操作部件。因此,不需要以往那样的用于产生卡顿感的滑动结构,因此耐久性优异。
另外,能够提供作用于第一磁性体与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变强,从而向操作部件赋予的卡顿感程度较高的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换档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车辆用换档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换档装置的换档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换档杆的各档位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7是示出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一可动部件(第一磁性体)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二可动部件以及第四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构成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支承体的框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框体的横向截面俯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所示的永磁铁部件的作用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图6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一可动部件向第一倾倒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图6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二可动部件向第一倾倒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图6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三可动部件向第二倾倒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图6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四可动部件向第二倾倒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图4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操作部件向第三倾倒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构成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永磁铁部件的变形例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和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换档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车辆用换档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换档装置的换档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主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换档杆的各档位的示意图。图6是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是示出换档杆位于起始档位H的状态的图。图7是示出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一可动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二可动部件以及第四可动部件的立体图。图9是构成图3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支承体的框体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框体的横向截面俯视图。图11是图9的XI-XI线剖视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所示的永磁铁部件的作用的纵向截面侧视图。图13示出图6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一可动部件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并且是示出换档杆向第一档档位F1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图。图14是示出图6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二可动部件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并且是示出换档杆向第二档档位F2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图。图15是示出图6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三可动部件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并且是示出换档杆向第一档档位R1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图。图16是示出图6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第四可动部件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并且是示出换档杆向第二档档位R2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图。图17是示出图4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的操作部件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状态的主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箭头D1方向示出换档杆的第一倾倒方向,箭头D2方向示出换档杆的第二倾倒方向,D3方向示出换档杆的第三倾倒方向。
(车辆用换档装置)
如图1~图4所示,车辆用换档装置100具有:作为操作装置的换档操作装置1;控制部101,其接收来自操作装置1的信号,并向车辆侧设备200发送信号;以及位置检测单元102,其对换档操作装置1的操作部件即换档杆2被进行倾倒操作的多个档位进行检测。
车辆用换档装置100具有外壳主体110和对外壳主体110的上侧的敞开部分进行覆盖的罩111,在外壳主体110内收容有操作装置即换档操作装置1。
外壳主体110通过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等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而形成。
与外壳主体110同样地,罩111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成形。在罩11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111a,在该贯通孔111a中插通有操作部件即换档杆2,换档杆2的前端2a向罩111的上表面侧突出,在换档杆2的前端2a安装有用于对换档杆2进行倾倒操作的换档手柄112。
换档手柄112由ABS(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树脂等树脂成形。
车辆用换档装置100并非换档手柄112与变速器直接连接的机械控制方式,而是线控换档方式。由于线控换档方式的车辆用换档装置100无需连杆机构等机械结构,所以能够小型化。因此,能够使车辆内的车辆用换档装置100的布局具有自如地度。另外,能够以较小的力操作换档杆2,因此换档的操作简单。
车辆用换档装置100具有与车辆侧设备连接的控制部101和对换档操作装置的换档杆2的操作档位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单元。
控制部101向车辆侧设备200发送换档杆2被进行的倾倒操作的各操作档位的位置信息信号。车辆侧设备200接收位置信息信号,实施与换档模式相对应的动作,并且在设置于仪表板等的显示部显示与换档模式中的换档杆2的操作档位相对应的车辆换档状态。
位置检测单元102具有:第一位置检测器102A,其用于在换档杆2被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或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时检测多个档位;和第二位置检测器102B,其用于在换档杆2被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时检测其档位。第一位置检测器102A和第二位置检测器102B收容于外壳主体110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位置检测器102A与后述的支承体3的第一倾倒轴16卡合,检测第一倾倒轴16的旋转角度。另外,第二位置检测器102B与后述的支承体的第二倾倒轴即轴部17A、17B卡合,检测轴部17的旋转角度。
位置检测单元102具有对从第一位置检测器102A和第二位置检测器102B发送的检测信号进行处理的第一信号处理部102C和第二信号处理部102D。第一信号处理部102C基于从第一位置检测器102A发送的信号计算出第一倾倒轴16的旋转角度,根据所计算出的旋转角度检测出换档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或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移动。同样地,第二信号处理部102D基于从第二位置检测器102B发送的信号计算出轴部17A、17B的旋转角度,根据该旋转角度检测出换档杆2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移动。
接下来,根据图5,对车辆用换档装置100的换档操作进行说明。
当对换档杆2从起始档位H(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时,则换档杆2移动到档位F1。档位F1为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第一档档位F1。当对换档杆2从第一档档位F1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一步进行倾倒操作时,则换档杆2移动到档位F2。档位F2为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第二档档位F2。
当对位于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第一档档位F1或者第二档档位F2的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则换档杆2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自动地倾倒操作,换档杆2返回到档位H。此时车辆的换档状态维持在孔或者F2的状态。
当对换档杆2从起始档位H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时,则换档杆2移动到档位R1。档位R1为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第一档档位R1。当对换档杆2从第一档档位R1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一步进行倾倒操作时,则换档杆2移动到档位R2。档位R2为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第二档档位R2。
当对位于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第一档档位R1或者第二档档位R2的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则换档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自动地倾倒,换档杆2返回到档位H。此时车辆的换档状态维持在R1或者R2的状态。
接下来,当对换档杆2从起始档位H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时,则换档杆2移动到档位M。即使对位于档位M的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换档杆2也会维持向档位M的位置倾倒的状态。当对向档位M被倾倒操作了的换档杆2进一步地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则换档杆2移动到M+。当对位于档位M的换档杆进一步地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时,则换档杆2移动到M-。当对位于M+或者M-的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被解除,则换档杆2向与之前的倾倒操作相反的方向自动地倾倒而返回到档位M。此时车辆的换档状态保持M+或者M-的状态。
(换档操作装置)
如图3、图4、图6、图7以及图8所示,换档操作装置1具有:换档杆2;支承体3,其将换档杆2支承为能够自如地倾倒;第一可动部件4,其与换档杆2连动而被从操作基准位置(起始档位H)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第一可动部件4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第一可动部件4本身兼作第一磁性体。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也可以是在第一可动部件4安装有第一磁性体的情况。
换档操作装置1具有永磁铁部件6,该永磁铁部件6以在操作基准位置与第一可动部件4对置的方式被支承体3支承。永磁铁部件6由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构成。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以如下方式被保持:沿宽度方向并列地配置于设置在支承体3的后述的第一磁铁保持部30A和第二磁铁保持部30B。
换档操作装置1具有:作为第一弹性体的一对第一板簧7、7,它们对第一可动部件4向靠近永磁铁部件6的方向施力;第二可动部件8,其配置于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且与换档杆2连动而被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以及一对第二磁性体9、9,它们设置于第二可动部件8。
在换档杆2处于操作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可动部件4与第二磁性体9、9彼此靠近地配置于永磁铁部件6的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并且第一可动部件4和第二磁性体9、9分别由永磁铁部件6吸引。
另外,换档操作装置1具有第三可动部件10,该第三可动部件10隔着永磁铁部件6而配置于与第一可动部件4相反的一侧,并与换档杆2连动而被从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第三可动部件10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第三可动部件10本身兼作第三磁性体。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也可以是在第三可动部件10安装有第三磁性体的情况。
另外,换档操作装置1具有:作为第二弹性体的一对第二板簧12、12,它们对第三可动部件10向靠近永磁铁部件6的方向施力;第四可动部件13,其配置于第三可动部件10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且与换档杆2连动而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动作;以及一对第四磁性体14、14,它们设置于第四可动部件13。
在换档杆2处于操作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第三可动部件10与第四磁性体14、14彼此靠近地配置于永磁铁部件6的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并且第三可动部件10和第四磁性体14分别由永磁铁部件6吸引。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可动部件10是配设于第二倾倒方向(D2)侧的第一可动部件,并且与配设于第一倾倒方向(D1)侧的第一可动部件4的结构相同。另外,第四可动部件13是配设于第二倾倒方向(D2)侧的第二可动部件,并且与配设于第一倾倒方向(D1)侧的第二可动部件8的结构相同。另外,第四磁性体14、14是配设于第二倾倒方向(D2)侧的第二磁性体,并且与配设于第一倾倒方向(D1)侧的第二磁性体9、9的结构相同。另外,第一板簧7、7与第二板簧12、12结构相同。
(支承体)
支承体3具有由锌压铸件等非磁性体成形的矩形状的框体15。框体15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框部15A和第二框部15B以及在与第一框部15A和第二框部15B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框部15C和第四框部15D,框体15的上下表面敞开。在第一框部15A和第二框部15B以对置的方式形成有轴承部15a、15a,在轴承部15a、15a以能够自如旋转的方式嵌合有由构成支承体3的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部。
由于对第一可动部件4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进行倾倒操作,因此能够实施对换档杆2的顺畅的倾倒操作。
换档杆2的基端一体安装于第一倾倒轴16。通过将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以能够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承部15a、15a,由此将换档杆2支承为能够自如地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或者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
在第三框部15C和第四框部15D以向外侧呈同轴状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构成支承体3的一对轴部17A、17B。轴部17A、17B在外壳主体110内被支承为能够自如旋转。由轴部17A、17B的组合构成第二倾倒轴,将换档杆2支承为能够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自如地进行倾倒操作。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对换档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以及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进行倾倒操作。
(第一可动部件(第一磁性体))
如图7所示,第一可动部件4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板状。第一可动部件4本身兼作第一磁性体。在第一可动部件4的两侧部的基端侧弯曲形成有一对安装片部4A、4A。在安装片部4A、4A上对置地形成有轴承部4a、4a。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嵌合于轴承部4a、4a,第一可动部件4在框体15内被支承为能够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自如旋转。
在第一可动部件4的两侧部以水平伸出的方式形成有供第一板簧7、7的前端抵接的板簧承接部4B、4B。
第一可动部件4的基端的背面由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换档杆2的基端的支承块部18止挡,换档杆2以在操作基准位置不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的方式支承。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可动部件4处于操作基准位置时,换档杆2还由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支承。
(第三可动部件(第三磁性体))
第三可动部件10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板状。第三可动部件10本身兼作第三磁性体。在第三可动部件10的两侧部的基端侧弯曲形成有一对安装片部10A、10A。在安装片部10A、10A对置地形成有轴承部10a、10a。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嵌合于轴承部10a、10a,第三可动部件10在框体15内被支承为能够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自如旋转。
在第三可动部件10的两侧部以水平伸出的方式形成有供第二板簧12、12的前端抵接的板簧承接部10B、10B。
第三可动部件10的基端的背面由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换档杆2的基端的支承块部18止挡,换档杆2以在操作基准位置不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的方式支承。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可动部件10处于操作基准位置时,换档杆2还由第三磁性体11与永磁铁部件6、6之间的吸引力支承。
(第二可动部件和第二磁性体)
第二可动部件8由树脂成形为板状。在第二可动部件8的两侧部的基端侧以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安装片部8A、8A。在安装片部8A、8A上对置地形成有轴承部8a、8a。与第一可动部件4相同地,在轴承部8a、8a嵌合有第一倾倒轴16的两端,第二可动部件8在框体15内被支承为能够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自如旋转。
这样,由于对第一可动部件4和第二可动部件8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进行倾倒操作,因此能够实现对换档杆2的顺畅的倾倒操作。另外,第一倾倒轴16为第一可动部件4和第二可动部件8兼用的倾倒轴,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提高外壳主体110内的收纳空间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小型化。
在第二可动部件8的前端侧空开间隙地并列配置有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板状的一对第二磁性体9、9。第二磁性体9、9嵌入成形于第二可动部件8。
在第二磁性体9、9的前端水平地突出形成有限位片部9A、9A。当限位片部9A、9A与第三框部15C的上表面抵接时,则第二可动部件8被支承在操作基准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可动部件8处于操作基准位置时,换档杆2还经由第一板簧7、7以及第一可动部件4而由第二磁性体9、9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支承。
在第二磁性体9、9的前端侧,以对置的方式立起形成有脚片部9B、9B。脚片部9B、9B的前端由向前方突出的横长的环状的安装框部9C连结。
在第二可动部件8的前端侧,以夹设于脚片部9B、9B之间的方式一体成形有弹簧支承腿部8B。弹簧支承腿部8B的前端与安装框部9C一体形成。在弹簧支承腿部8B的前端,以向第二可动部件8的两侧方向突出的方式一体成形有第一板簧7、7。第一板簧7、7的前端形成为向第二可动部件8的正面侧垂下。
第二可动部件8配置为,安装框部9C插入于在第一可动部件4的前端侧形成的缺口部4c而比第一可动部件4的正面向上方突出。第一板簧7、7的前端与第一可动部件4的板簧承接部4B、4B抵接而被止挡。
(第四可动部件和第四磁性体)
第四可动部件13由树脂成形为板状。在第四可动部件13的两侧部的基端侧以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安装片部13A、13A。在安装片部13A、13A形成有轴承部13a、13a,与第一可动部件8相同地,在轴承部13a、13a嵌合有第一倾倒轴16,第四可动部件13在框体15内被支承为能够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自如旋转。
在第四可动部件13的前端侧,空开间隙地并列配置有由磁性材料形成为板状的一对第四磁性体14、14,在第四磁性体14、14的前端,水平地突出形成有一对限位片部14A、14A,通过限位片部14A、14A与第三框部15C的下表面抵接,由此第四可动部件13被支承在操作基准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可动部件13处于操作基准位置时,换档杆2还经由第二板簧12、12和第三可动部件10而由第四磁性体1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支承。
形成于第四磁性体14、14的前端侧的脚片部14B、14B的前端由横长的环状的安装框部14C连结。
在第四可动部件13的前端侧,以夹设于脚片部14B、14B之间的方式一体成形有弹簧支承腿部13B。弹簧支承腿部13B的前端与安装框部14C一体成形。
在弹簧支承腿部13B的前端,以向第四可动部件13的两侧方向突出的方式一体成形有第二板簧12、12。第二板簧12、12的前端形成为向第四可动部件13的正面侧垂下。
第二板簧12、12的前端与第三可动部件10的板簧承接部10B、10B抵接而被止挡。
在框体15的第三框部15C与外壳主体110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换档杆2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间歇地进行倾倒操作的间歇驱动机构20。
间歇驱动机构20具有:轴承板21,其一体安装于外壳主体110;和第一凸轮部8D,其在第二可动部件8的弹簧支承腿部8B的前端与弹簧支承腿部8B一体形成。在第四可动部件13的弹簧支承腿部13B的前端也形成有第二凸轮部13D。
在轴承板21的上端部形成有与第一凸轮部8D嵌合的第一凸轮引导部22。在轴承板21的下端部还形成有与第二凸轮部13D嵌合的第二凸轮引导部23。
第一凸轮部8D借助第二磁性体9、9与永磁体6、6之间的吸引力而被按压于第一凸轮引导部22。另外,第二凸轮部13D也借助第四磁性体14、1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而被按压于第二凸轮引导部23。
在轴承板2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与轴部17A嵌合的轴承部21A,该轴部17A构成在第三框部15C突出形成的第二倾倒轴。
(永磁铁部件)
如图9~图12所示,永磁铁部件6包括:由钕、钐钴磁铁等成形为平板状的第一永磁铁6A;以及由钕、钐钴磁铁等成形为平板状的第二永磁铁6B。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保持于在支承体3的第一框部15A与第二框部15B之间的位置设置的磁铁保持部30。磁铁保持部30通过分隔用壁部31将保持第一永磁铁6A的第一磁铁保持部30A和保持第二永磁铁6B的第二磁铁保持部30B分开形成。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通过分别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和第二磁铁保持部30B,而以在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配置。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呈配置于第二磁性体9、9与第四磁性体14、14之间的状态。
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是在与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磁性体)对置的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磁化的共通的单极的永磁铁。第二永磁铁6B以N极和S极与第一永磁铁6A的N极和S极相反的方式保持于第二磁铁保持部30B。
因此,永磁铁部件6在与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磁性体)对置的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磁化并且成为如下状态:在相对于与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磁性体)对置的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上述N极并列地磁化有S极,并且与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磁化的S极并列地磁化有N极。
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是单极的永磁铁,从而能够使永磁铁以线圈磁化而磁化形成,从而磁化工序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使用共通的单极的永磁铁来作为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从而能够实现部件成本的削减。
在框体15的第一框部15A形成有用于将第一永磁铁6A插入第一磁铁保持部30A的第一磁铁插入口30a。在框体15的第二框部15B形成有用于将第二永磁铁6B插入第二磁铁保持部30B的第二磁铁插入口30b。
如图12所示,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的第一永磁铁6A和保持于第二磁铁保持部30B的第二永磁铁6B经由分隔用壁部31在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互相吸引,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按压于分隔用壁部31,被分别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和第二磁铁保持部30B。
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可动部件4、第二磁性体9、9、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三可动部件10、第四磁性体14、14重叠地配置,并且第一可动部件4以及第三可动部件10的一端侧与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一倾倒轴16卡合,由此形成从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产生的磁通经过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倾倒轴16、第三可动部件10而向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返回的磁通的流路、以及从第一永磁铁6A产生的磁通通过第四磁性体14、14并进入第二永磁铁6B,进而通过第二磁性体9、9而向第一永磁铁6A返回的流路。
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分别在第一磁铁保持部30A和第二磁铁保持部30B靠近地保持,由此在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之间产生如图12中虚线所示那样的磁通。第一永磁铁6A与第二永磁铁6B靠近的中央部分的磁通密度变高。
因此,即使第一可动部件4隔着第二磁性体9、9而与第一永磁铁6A以及第二永磁铁6B对置,磁通相对于第一可动部件4也会高效地作用,从而第一永磁铁6A以及第二永磁铁6B与第一可动部件4或者第二磁性体9、9之间的吸引力变强。
另外,即使第三可动部件10隔着第四磁性体14、14而与第一永磁铁6A以及第二永磁铁6B对置,磁通相对于第三可动部件10也会高效地作用,从而第一永磁铁6A以及第二永磁铁6B与第三可动部件10或者第四磁性体14、14之间的吸引力变强。
另外,由于第一永磁铁6A和第二永磁铁6B互相吸引,按压于分隔用壁部31,且分别保持于第一磁铁保持部30A和第二磁铁保持部30B,因此,即使不使用特别的防脱机构,也能够防止第一永磁铁6A从第一磁铁插入口30a脱落。另外,也能够防止第二永磁铁6B从第二磁铁插入口30b脱落。另外,第一永磁铁6A以及第二永磁铁6B的组装也变得简单。
(换档操作装置的作用)
接下来,根据图6、图13~图16,对换档操作装置1的换档杆2的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以及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倾倒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向换档杆2的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的倾倒操作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换档杆2被支承于操作基准位置(起始档位H)的状态。换档杆2从图6所示的状态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操作。这样一来,换档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向图13中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换档杆2的旋转,支承块部18克服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第一板簧7、7的作用力而将第一可动部件4上推。第一可动部件4被上推,因第一可动部件4从永磁铁部件6被拉开的力而产生卡顿感。这样一来,对换档杆2伴随着卡顿感地向第一档档位F1进行倾倒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换档杆2向第一档档位F1被进行倾倒操作时,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变弱,从较强的吸引状态向较弱的吸引状态变化,换档杆2的操作负载急剧地变轻,但能够通过第一板簧7、7的作用力来补偿该减轻的负载。因此,换档杆2由操作触感良好的负载进行倾倒操作。另外,在对换档杆2向第一档档位孔进行倾倒操作时,由于换档杆2的操作负载不会急剧地变化,因此还防止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时的冲击音的产生。
当解除对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时,换档杆2被自动地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并从第一档档位F1向起始档位H返回。换句话说,由于第一可动部件4通过永磁铁部件6对第一可动部件4的吸引力以及第一板簧7、7的作用力而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因此支承块部18由第一可动部件4压下,换档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向图13中逆时针方向旋转而被向起始档位H进行倾倒操作。
接下来,为了对换档杆2从第一档档位F1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侧的第二档档位F2进行倾倒操作,而对换档杆2进一步地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通过对换档杆2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的倾倒操作,使换档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向图14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当通过换档杆2的旋转使第一可动部件4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向图14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可动部件4的板簧承接部4B、4B经由第一板簧7、7而将第二磁性体9、9的安装框部9C克服第二磁性体9、9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上推。当安装框部9C被上推时,与安装框部9C一体的第二可动部件8被上推。第二可动部件8被上推,因第二可动部件从永磁铁部件6被拉开的力而产生卡顿感。这样一来,对换档杆2伴随着卡顿感地向第二档档位F2进行倾倒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解除换档杆2向第二档档位F2的倾倒操作时,换档杆2经过第一档档位F1的状态而返回至起始档位H。此时,换档杆2被自动地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换句话说,第二磁性体9、9被永磁铁部件6吸引且第二可动部件8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倾倒,第一可动部件4通过永磁铁部件6的吸引力以及第一板簧7、7的作用力倾倒,从而换档杆2向起始档位H返回。
接下来,对换档杆2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倾倒操作进行说明。
对换档杆2从图6所示的状态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这样一来,换档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向图15中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换档杆2的旋转,支承块部18克服第三可动部件10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第二板簧12、12的作用力而将第三可动部件10上推。第三可动部件10被上推。第三可动部件10被上推,从而因第三可动部件10从永磁铁部件6被拉开的力而产生卡顿感。这样一来,对换档杆2伴随着卡顿感地向第一档档位R1进行倾倒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换档杆2向第一档档位R1被进行倾倒操作时,第三可动部件10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变弱,从较强的吸引状态向较弱的吸引状态变化,换档杆2的操作负载急剧地变轻,但能够通过第二板簧12、12的作用力来补偿该减轻的负载。因此,换档杆2由操作触感良好的负载进行倾倒操作。另外,在对换档杆2向第一档档位R1进行倾倒操作时,由于换档杆2的操作负载不会急剧地变化,因此还防止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时的冲击音的产生。
当解除对换档杆2的倾倒操作时,换档杆2被自动地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并从第一档档位R1向起始档位H返回。换句话说,由于第三可动部件10通过永磁铁部件6对第三可动部件10的吸引力以及第一板簧12、12的作用力而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因此支承块部18由第三可动部件10压下,换档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向图15中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被向起始档位H进行倾倒操作。
接下来,为了对换档杆2从第一档档位R1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侧的第二档档位R2进行倾倒操作,而对换档杆2进一步地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通过对换档杆2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的倾倒操作,使换档杆2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向图16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当通过换档杆2的旋转使第三可动部件10以第一倾倒轴16为中心向图16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三可动部件10的板簧承接部10B、10B经由第二板簧12、12而将第四磁性体14、14的安装框部14C克服第四磁性体14、1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上推。当安装框部14C被上推时,与安装框部14C一体的第四可动部件13被上推。第四可动部件13被上推,因第四可动部件13从永磁铁部件6被拉开的力而产生卡顿感。这样一来,对换档杆2伴随着卡顿感地向第二档档位R2进行倾倒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解除换档杆2向第二档档位R2的倾倒操作时,换档杆2经过第一档档位R1的状态而返回至起始档位H。此时,换档杆2被自动地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换句话说,第四磁性体14、14被永磁铁部件6吸引且第四可动部件14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倾倒,第三可动部件10通过永磁铁部件6的吸引力以及第二板簧12、12的作用力倾倒,从而换档杆2向起始档位H返回。
接下来,根据图4以及图17,对换档杆2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的倾倒操作进行说明。
为了对换档杆2从图4所示的起始档位H向档位M进行倾倒操作,而对换档杆2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进行倾倒操作。通过对换档杆2向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进行的倾倒操作,使框体15以作为第二倾倒轴的轴部17A、17B为中心向图17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当使框体15以轴部17A、17B为中心向图17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凸轮部8D以及第二凸轮部13D克服第二磁性体9、9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第四磁性体14、1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而沿着第一凸轮引导部22的表面以及第二凸轮引导部23的表面分别间歇地移动。
在对换档杆2从起始档位H向档位M进行倾倒操作时,第二磁性体9、9以及第四磁性体14、14克服永磁铁部件6的吸引力而被上推,通过间歇驱动机构20的作用,对换档杆2伴随着卡顿感地向档位M进行倾倒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换档杆2从档位M向起始档位H返回时,对换档杆2向与第三倾倒方向(D3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倾倒操作。
由于第一凸轮部8D与第二可动部件8一体地成形,并且第二凸轮部13D与第四可动部件13一体地成形,因此部件个数不会增加。另外,间歇驱动机构20的组装性也变好。
需要说明的是,当对换档杆2从档位M向档位M+进行倾倒操作时,对换档杆2从档位M向第一倾倒方向(D1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另外,对换档杆2从档位M向档位M-进行倾倒操作时,对换档杆2从档位M向第二倾倒方向(D2方向)进行倾倒操作。
(总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1,通过克服作用于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而将第一可动部件4从永磁铁部件6拉开的力产生卡顿感,且该卡顿感被赋予换档杆2。由于不需要以往那样的用于产生卡顿感的滑动结构,因此耐久性优异。
另外,由于永磁铁部件6在宽度方向上N极和S极接近地磁化,因此磁通密度在N极和S极的接近部分变高,从而能够将磁通高效地作用于第一可动部件4,因此第一可动部件4与永磁铁部件6之间的吸引力变强。
(永磁铁部件的变形例)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构成换档操作装置1的永磁铁部件的变形例的纵向截面侧视图。永磁铁部件50是形成为平板状的多极的永磁铁。永磁铁部件50保持于在构成支承体3的框体15的第一框部15A与第二框部15B之间设置的磁铁保持部51。在第一框部15A形成有用于将永磁铁部件50插入磁铁保持部51的第一磁铁插入口51a。在第二框部15B也形成有用于将永磁铁部件50插入磁铁保持部51的第二磁铁插入口51b。在各磁铁插入口51a、51b分别以铆接加工等形成有用于以防止永磁铁部件50从各磁铁插入口51a、51b脱落的方式卡定的防脱突起部52。
永磁铁部件50在与第一可动部件4(第一磁性体)对置的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磁化,并且在相对于与第一可动部件4对置的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与上述N极并列地磁化有S极,并且与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磁化的上述S极并列地磁化有N极。
即使是这样的结构的永磁铁部件50,由于永磁铁部件6在宽度方向上N极和S极接近地磁化,因此磁通密度在N极和S极的接近部分变高。
这样,若磁通密度在永磁铁50的中央部分变高,则对第一可动部件4也高效地作用磁通,从而第一永磁铁6A以及第二永磁铁6B与第一可动部件4或者第二磁性体9、9之间的吸引力变强。另外,对第三可动部件10也高效地作用磁通,从而第一永磁铁6A以及第二永磁铁6B与第三可动部件10或者第四磁性体14、14之间的吸引力变强。赋予换档杆2的卡顿感程度变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换档操作装置100,通过永磁铁部件50的吸引力产生卡顿感,且该卡顿感被赋予换档杆2,因此耐久性优异。另外,在换档操作中,能够获得换档杆2的较高的操作感程度。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或者其等同的范围内,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可以进行各种变更、组合、子组合以及替换。
在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经由第一板簧7、7以及第二板簧12、12对第二可动部件8以及第四可动部件13进行倾动操作,但也可以不经由第一板簧7、7以及第二板簧12、12而直接以换档杆2的支承块部18进行倾动操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对操作部件向规定的档位进行倾倒操作的各种操作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换档操作装置
2···········换档杆
3···········支承体
4···········第一可动部件(第一磁性体)
6,50········永磁铁部件
6A··········第一永磁铁
6B··········第二永磁铁
8···········第二可动部件
9···········第二磁性体
10··········第三可动部件(第三磁性体)
13··········第四可动部件
14··········第四磁性体
16··········第一倾倒轴
17A、17B·····轴部(第二倾倒轴)
30,51·······磁铁保持部
30A·········第一磁铁保持部
30B·········第二磁铁保持部
30a,51a·····第一磁铁插入口
30b,51b·····第二磁铁插入口
31··········分隔用壁部
100·········车辆用换档装置
101·········控制部
102·········位置检测单元
112·········换档手柄
200·········车辆侧设备。

Claims (6)

1.一种操作装置,具备操作部件和由将所述操作部件支承为能够自如地倾倒的非磁性部件形成的支承体,所述操作部件伴随着卡顿感地被向规定档位进行倾倒操作,其中,
所述操作装置具有:
第一可动部件,其以与所述操作部件的倾倒动作连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体;
第一磁性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以及
永磁铁部件,其以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基准位置与所述第一磁性体对置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体,
所述永磁铁部件在与所述第一磁性体对置的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被磁化,并且在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N极并列地磁化有S极,且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磁化的所述S极并列地磁化有N极,
在所述操作部件处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部件借助作用在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被支承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
在对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档档位进行了倾倒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克服作用在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使所述第一磁性体远离所述永磁铁部件,从而对所述操作部件向规定档位进行倾倒操作,
所述永磁铁部件具有:
第一永磁铁,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被磁化;以及
第二永磁铁,其与所述第一永磁铁并列地配置,且以与所述N极和所述S极的磁化相反的方式被磁化为N极和S极串列,
所述第一永磁铁和所述第二永磁铁在设置于所述支承体的磁铁保持部内并列地保持,
所述磁铁保持部由分隔用壁部分开形成为第一磁铁保持部和第二磁铁保持部,
在所述支承体的对置的两侧部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永磁铁向所述第一磁铁保持部插入的第一磁铁插入口,并且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二永磁铁向所述第二磁铁保持部插入的第二磁铁插入口,
在所述第一永磁铁与所述第二永磁铁隔着所述分隔用壁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吸附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永磁铁由所述第一磁铁保持部保持,并且所述第二永磁铁由所述第二磁铁保持部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永磁铁以及所述第二永磁铁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以N极和S极串列的方式分别被磁化,且所述第一永磁铁与所述第二永磁铁并列地分别配置为被磁化的所述N极和所述S极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以能够自如地倾倒的方式支承于设置在所述支承体的第一倾倒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被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向第一倾倒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并且被向与所述第一倾倒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倾倒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以及所述第一磁性体隔着所述永磁铁部件分别配设于所述第一倾倒方向侧以及所述第二倾倒方向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装置具有:
第二可动部件,其在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位置被所述支承体支承,且与所述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连动地动作;以及
第二磁性体,其以与所述永磁铁部件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可动部件,
在所述操作部件处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部件借助作用在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被支承于所述操作基准位置,
在对所述操作部件向所述第一倾倒方向或者所述第二倾倒方向进行了倾倒操作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克服作用在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永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而使所述第二磁性体远离所述永磁铁部件,从而对所述操作部件向规定的档位进行倾倒操作。
6.一种车辆用换档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
控制部,其接收来自所述操作装置的信号,向车辆侧设备发送信号;
换档手柄,其安装于所述操作装置的所述操作部件;以及
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操作部件所在的多个档位。
CN201780076837.6A 2016-12-15 2017-12-01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Active CN1101988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3115 2016-12-15
JP2016-243115 2016-12-15
PCT/JP2017/043233 WO2018110313A1 (ja) 2016-12-15 2017-12-01 操作装置及びその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8859A CN110198859A (zh) 2019-09-03
CN110198859B true CN110198859B (zh) 2022-06-03

Family

ID=62558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6837.6A Active CN110198859B (zh) 2016-12-15 2017-12-01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5849B2 (zh)
EP (1) EP3557367B1 (zh)
JP (1) JP6735356B2 (zh)
KR (1) KR102202573B1 (zh)
CN (1) CN110198859B (zh)
WO (1) WO20181103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3597B2 (ja) * 2016-02-10 2019-06-19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該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EP3550397B1 (en) * 2016-11-29 2021-05-19 Alps Alpine Co., Ltd. Operation device and vehicular shifting apparatus using operation device
EP3715999B1 (en) * 2017-11-24 2023-01-04 Alps Alpine Co., Ltd. Operating device
DE102018129239A1 (de) * 2018-11-20 2020-05-20 Inventus Engineering Gmbh Bedieneinrichtung
CN115605822A (zh) * 2020-04-03 2023-01-13 克劳齐特公司(Fr) 人机接口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71094A (ja) * 1995-09-01 1997-03-18 Pilot Corp:The 磁気パネルの表示消去方法
JP2012050555A (ja) * 2010-08-31 2012-03-15 Seberu Piko:Kk アクセサリーの磁石連結具
JP2016206787A (ja) * 2015-04-17 2016-12-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該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8312A (en) * 1993-05-18 1998-02-17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Div. Of Jsj Corporation Vehicle park/lock mechanism with control module having a locking mechanism and a control switch actuated by the locking mechanism
US5677658A (en) * 1993-05-18 1997-10-14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Div. Of Jsj Corp. Electrically operated control module for a locking mechanism
US5759132A (en) * 1994-10-27 1998-06-02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Div. Of Jsj Corp. Vehicle park/lock mechanism with control module having a locking mechanism and a control switch actuated by the locking mechanism
CA2180863A1 (en) * 1995-08-03 1997-02-04 Charles Osborn Vehicle shifter
US5774042A (en) * 1996-04-04 1998-06-30 Williams Control Industries, Inc. Device for providing tactile indication of pedal position
US6209408B1 (en) * 1997-07-16 2001-04-03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Electrical sens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shifter
JP2002144905A (ja) * 2000-11-16 2002-05-22 Niles Parts Co Ltd 自動変速機用シフト操作装置
JP2004138235A (ja) * 2002-08-20 2004-05-13 Tokai Rika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US20040226801A1 (en) * 2003-05-15 2004-11-18 De Jonge Robert A. Vehicle shifter
FR2872957B1 (fr) * 2004-07-08 2006-09-22 Sc2N Sa Dispositif de commande a indexage magnetique
DE102006002634B4 (de) * 2005-07-19 2009-11-26 Preh Gmbh Bedienelement mit Kipphaptik
KR100800126B1 (ko) * 2006-08-17 2008-01-31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전자식 변속 레버
JP5237748B2 (ja) * 2008-10-14 2013-07-1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位置検知用磁石及び位置検知装置
DE102009053873A1 (de) * 2009-11-20 2011-06-09 Ecs Engineered Control Systems Ag Vorrichtung zum Erfassen der Position eines Schalt- und/oder Wählhebels für ein Getriebe und Schaltvorrichtung für das 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2012216113A (ja) * 2011-04-01 2012-11-08 Tokai Rika Co Ltd シフト操作用スイッチ装置
KR101305787B1 (ko) * 2011-07-29 2013-09-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통합 제어 변속레버장치
FR2988339B1 (fr) * 2012-03-21 2014-04-04 Dura Automotive Systems Sas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des positions p, r, n, d, m+, m et m- d'un levier de commande d'une boite de vitesses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2204634A1 (de) * 2012-03-22 2013-09-26 Zf Friedrichshafen Ag Magnetfeldsensor,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einer Relativposition
JP6066207B2 (ja) * 2013-12-25 2017-01-2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操作装置及び該多方向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6202627B2 (ja) * 2014-01-07 2017-09-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及び該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5871340B2 (ja) * 2014-01-27 2016-03-0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入力操作装置及び該多方向入力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6369983B2 (ja) * 2014-07-24 2018-08-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感触可変式操作装置
JP6455059B2 (ja) * 2014-10-08 2019-01-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フト装置
US10619732B2 (en) * 2014-12-26 2020-04-14 Sl Corporation Automotive transmission
JP6452155B2 (ja) * 2015-07-06 2019-01-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操作装置及び該多方向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WO2017022160A1 (ja) * 2015-08-04 2018-05-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回転操作入力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フト操作装置
US20170191561A1 (en) * 2016-01-04 2017-07-06 Dura Operating, Llc Shift detection system
JP6533597B2 (ja) * 2016-02-10 2019-06-19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該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6565783B2 (ja) * 2016-04-26 2019-08-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フトレンジ制御装置
US10086924B2 (en) * 2016-04-29 2018-10-02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Alignment device for a selector lever
US10281028B2 (en) * 2016-05-26 2019-05-07 Dura Operating, Llc Shifter location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US10100919B1 (en) * 2016-06-10 2018-10-16 Kongsberg Power Products Systems I, Inc. Shifter assembly
EP3550397B1 (en) * 2016-11-29 2021-05-19 Alps Alpine Co., Ltd. Operation device and vehicular shifting apparatus using operation device
KR102449851B1 (ko) * 2017-11-20 2022-10-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기 차량용 변속레버 조립체
US10962108B2 (en) * 2018-10-01 2021-03-30 Ficosa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Shift-by-wire (SBW) column shift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71094A (ja) * 1995-09-01 1997-03-18 Pilot Corp:The 磁気パネルの表示消去方法
JP2012050555A (ja) * 2010-08-31 2012-03-15 Seberu Piko:Kk アクセサリーの磁石連結具
JP2016206787A (ja) * 2015-04-17 2016-12-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該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85048A (ko) 2019-07-17
US20190285170A1 (en) 2019-09-19
KR102202573B1 (ko) 2021-01-13
JP6735356B2 (ja) 2020-08-05
US10995849B2 (en) 2021-05-04
EP3557367B1 (en) 2022-04-27
EP3557367A4 (en) 2020-07-15
JPWO2018110313A1 (ja) 2019-06-24
CN110198859A (zh) 2019-09-03
EP3557367A1 (en) 2019-10-23
WO2018110313A1 (ja)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8859B (zh)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档装置
US10170969B2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CN110036354B (zh) 操作装置和使用该操作装置的车辆用换挡装置
DE50312450D1 (de) Bedieneinheit für ein elektrisches haushaltsgerät
JP2017013751A (ja) 多方向操作装置及び該多方向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6422079B2 (ja) 操作装置及び該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6501304B2 (ja) 操作装置
JP6440145B2 (ja) 操作装置、該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CN110869231B (zh) 换档装置
JP2009002625A (ja) 冷蔵庫用開扉装置
US10802528B2 (en) Operating device
JP4826607B2 (ja) シフトポジションセンサ
JP6754498B2 (ja) シフト装置
JP6560822B2 (ja) 操作装置、該操作装置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CN110073308B (zh) 操作装置
KR20110050846A (ko) 가속페달 장치의 킥 다운 스위치
EP3739423B1 (en) Operation device
JP4826606B2 (ja) シフトポジションセンサ
JPS5977419A (ja) カメラの電磁クラツチ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