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1482A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1482A
CN110831482A CN201880042973.8A CN201880042973A CN110831482A CN 110831482 A CN110831482 A CN 110831482A CN 201880042973 A CN201880042973 A CN 201880042973A CN 110831482 A CN110831482 A CN 110831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oscope
bending
wires
lev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29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1482B (zh
Inventor
中尾洋祐
佐藤优太
齐川秀司
鹤冈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31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1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1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14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orce transmission elements, e.g. control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trol elements, e.g. hand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12Connection or coupling means
    • A61B1/00121Connectors, fasteners and adapters, e.g. on the endoscope handle
    • A61B1/00124Connectors, fasteners and adapters, e.g. on the endoscope handle electrical, e.g. electrical plug-and-socket conn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12Connection or coupling means
    • A61B1/00121Connectors, fasteners and adapters, e.g. on the endoscope handle
    • A61B1/00126Connectors, fasteners and adapters, e.g. on the endoscope handle optical, e.g. for light supply cab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36Handl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Abstract

内窥镜具备:多个线,它们的前端与插入部的弯曲部连接,基端延伸到操作部内;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弯曲部,该第1部分沿所述插入部的长度轴的方向延伸,该第2部分设置于所述第1部分的基端侧且相对于所述长度轴朝侧方的方向延伸,该弯曲部连结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所述多个线中的任意一条线贯穿插入该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该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在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处固定于所述操作部;以及挡块,其固定于所述操作部,配设为通过与所述弯曲部的弯曲的内侧抵接来防止所述弯曲部的运动。

Description

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牵引线而使插入部的一部分弯曲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方式的内窥镜:该内窥镜能够使设置于细长的插入部的弯曲部弯曲,该插入部能够插入到活体或器械等的内部。例如,在国际公开号WO2015/068468号中公开了这样一种内窥镜:根据设置于操作部的操纵杆的倾倒方向和角度,使与弯曲部连接的多个线的牵引量变化,由此,能够使弯曲部的弯曲方向和弯曲的角度变化。
此外,在国际公开号WO2015/068468号的图28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为了在操作部内变更线的行进方向,使用供线绕挂的带轮。
在变更线的行进方向的情况下,当减小带轮的直径时,线的曲率半径变小,因此,可能成为线弯折、切断的产生原因。此外,当减小带轮的直径时,在牵引线的情况下产生的阻力会变大。这样,带轮的小型化存在极限,因此,配置于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内部的带轮妨碍到操作部的小型化。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在操作部内变更线的行进方向的内窥镜中,实现操作部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内窥镜具备:插入部,其具备弯曲部;多个线,它们的前端与所述弯曲部连接,该多个线贯穿插入所述插入部内;操作部,其固定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所述多个线从所述插入部内沿着所述插入部的长度轴延伸到该操作部的内部;摆动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将从所述操作部突出的操作杆支承为能够摆动;牵引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多个线的基端连接,根据所述操作杆相对于规定的中立位置的倾斜角度及倾斜方向,使所述多个线各自的牵引量变化;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弯曲部,该第1部分沿所述长度轴的方向延伸,该第2部分设置于所述第1部分的基端侧且相对于所述长度轴朝侧方的方向延伸,该弯曲部连结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所述多个线中的任意一条线贯穿插入该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该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在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处固定于所述操作部;以及挡块,其固定于所述操作部,配设为通过与所述弯曲部的弯曲的内侧抵接来防止所述弯曲部的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概要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通过人的右手把持着操作部的手柄的状态的图。
图3是操作部的整体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出摆动机构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9是针对第4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示出在与图4相同的剖面中弯曲保持杆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的图。
图10是从与图4相反的一侧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的剖面的图。
图11是从与图9相反的一侧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的剖面的图。
图12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球面轴承的剖面放大后的图。
图13是将第5实施方式的操作杆的剖面放大后的图。
图14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操作杆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从左方观察第6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16是从右方观察第6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图15的XVIII-XVI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将各结构要素设为在附图上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使比例尺按照每个结构要素而不同,本发明不仅仅限定于这些图中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的比率、以及各结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概要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结构的图。内窥镜1具备:向被检体内插入的细长形状的插入部10;与所述插入部10的基端10b连接的操作部20;以及从操作部20延伸的通用缆线90。另外,供插入部10插入的被检体可以是人等生物,也可以是器械或建筑物等非生物。
插入部10从前端10a朝向基端10b依次连接前端部11、弯曲部12以及管状部13而构成。
在前端部11配设有拍摄被检体内等的被摄体的摄像装置14。摄像装置14具备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和物镜。此外,在前端部11设置有射出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的未图示的照明窗。从照明窗射出的照明光通过作为内窥镜1的外部装置的光源装置发出,在贯穿插入插入部10内的未图示的光纤缆线中传输而到达照明窗。内窥镜中的摄像装置14及照明窗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弯曲部12根据设置于操作部20的操作杆23的运动而弯曲。在操作部20设置有用于牵引与弯曲部12连接的4根线的牵引机构40(图1中未图示),对此详细后述。牵引机构40根据操作杆23的运动,使4根线各自的牵引量变化。弯曲部12的弯曲方向和角度根据4根线的牵引量的变化而变化。另外,弯曲方向和角度根据4根线的牵引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弯曲部12的结构与公知的技术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管状部13是将弯曲部12的基端与后述的操作部20连结的管状部位。管状部13可以是插入部10不弯曲的硬性方式,也可以是沿着供插入部10插入的被检体而弯曲的软性方式。插入部为硬性方式的内窥镜通常被称为硬性内窥镜,插入部为软性方式的内窥镜通常被称为软性内窥镜。关于硬性内窥镜及软性内窥镜,例如在医疗领域中定义为ISO8600-1:2015。
操作部20具备用于固定插入部10的基端10b的主体部21、以及从主体部21突出的手柄22。图2示出利用人的右手把持着操作部20的手柄22的状态。
主体部21的外表面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在主体部21的前端21a固定有插入部10,在主体部21的与前端21a相反的一侧的基端21b设置有手柄22。插入部10及手柄22从主体部21分别向大致相反方向延伸。
在主体部21设置有从主体部21的外表面突出的操作杆23。操作杆23是能够绕规定的支点P进行摆动的构件。弯曲部12的弯曲方向和角度根据操作杆23的相对于中立位置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而变化。操作杆23的中立位置是指操作杆23的可摆动范围内的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弯曲部12的形状成为直线状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操作杆23配置于主体部21的外表面中的沿着插入部10的长度方向的面。而且,操作杆23处于中立位置时的操作杆23的从主体部21突出的突出方向与插入部10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以下,将主体部21的设置有操作杆23的面称为上表面。
在主体部21的外表面中的与上表面交叉的侧面中的一方配设有弯曲保持杆24。以下,将主体部21的设置有弯曲保持杆24的面称为左侧面21d。
弯曲保持杆24是用于供使用者操作后述的弯曲保持机构70的操作构件。弯曲保持杆24绕与左侧面21d大致正交的轴在规定的可移动范围内进行摆动。在弯曲保持杆24位于可移动范围中的一端(自由位置)的情况下,保持操作杆23的阻力较小,当使用者将手指离开操作杆23时,操作杆23返回大体中立位置。另一方面,在弯曲保持杆24位于可移动范围中的另一端(保持位置)的情况下,使操作杆23移动时的阻力增大,因此,即便使用者将手指离开操作杆23,也保持操作杆23的位置。即,在弯曲保持杆24位于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弯曲部12的形状被固定。
手柄22是外径为刀柄那样的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如图2所示,能够以利用人的右手的无名指及小指和手掌来包围的方式攥握。在把持着手柄22的情况下,食指成为手柄22的前端22a侧,小指成为手柄22的基端22b侧。此外,在把持着手柄22的情况下,拇指沿着主体部21的上表面,拇指肚能够与操作杆23接触。
如图2所示,在使用者用后手把持手柄22且以设置有操作杆23的上表面21c朝向上方的姿势保持操作部20的情况下,左侧面21d朝向使用者的左手侧。因此,能够通过使用者的左手来操作左侧面21d。
主体部21及手柄22是中空的,主体部21及手柄22的内部空间与管状的插入部10的内部空间连通。
从手柄22的基端22b延伸出通用缆线90。通用缆线90具备可挠管部91和连接器部92。通用缆线90是中空的,通用缆线90的内部空间与操作部20的内部空间连通。
可挠管部91是具有挠性的细长的管状部位,电缆线、光纤缆线等贯穿插入内部。可挠管部91的前端91a固定于操作部20的手柄22的基端22b。在可挠管部91的基端91b配设有连接器部92。
连接器部92是将电缆线、光纤缆线等与内窥镜1的外部装置连接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92具备光源连接部93和电连接部94。
光源连接部93能够装配于射出照明光的光源装置。光纤缆线的基端在光源连接部93露出。如上所述,光纤缆线贯穿插入操作部20及插入部10内。通过将光源连接部93装配于光源装置,能够使光源装置射出的照明光通过光纤缆线传输至设置于插入部10的前端部11的照明窗。
电连接部94是具备多个电触点部的插头状的部位,能够装配于插座部,该插座部设置于作为内窥镜1的外部装置的视频处理器。通过将电连接部94装配于视频处理器,从而将摄像装置14与视频处理器经由贯穿插入内窥镜1内的电缆线而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光源连接部93与电连接部94分离,两者间通过具有挠性的连接缆线95而连接。另外,例如在光源装置与视频处理器构成为相同的设备的情况下,光源连接部93与电连接部94也可以构成为一体。
接着,对操作部20的结构详细进行说明。图3是操作部20的整体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部分放大图。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设置于操作部20的操作杆23具备轴31,该轴31绕在支点P处相互正交的一对转动轴即X轴及Y轴进行摆动。在轴31的从操作部20向上方突出的部位即上端部31a固定有旋钮32。
X轴及Y轴是相对于操作部20的主体部21固定了位置的直线轴。此外,在操作杆23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轴31相对于X-Y平面处于直立状态。即,在操作杆23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轴31与正交于X轴及Y轴的Z轴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插入部10的管状部13及通用缆线90的可挠管部91从与操作部20连接的连接部起,在沿着Y-Z平面的方向上延伸。
以下为了说明,关于沿着Y轴的方向,将从支点P朝向插入部10的方向称为前方,将从支点P朝向通用缆线90的方向称为后方。此外,关于沿着Z轴的方向,将操作杆23从操作部20突出的方向称为上方,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下方。此外,关于沿着X轴的方向,如图2所示,在利用使用者的右手把持着手柄22的情况下,将从支点P起存在使用者的手掌的一侧称为右方,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为左方。
即,图3及图4是从左方观察基于Y-Z平面得到的操作部20的剖面的图,图中的上方成为操作部20的上方。此外,图5是从后方观察基于X-Z平面得到的操作部20的剖面的图,图中的上方成为操作部20的上方。
另外,操作部20中的方向的名称是为了方便而定义的,并不限制实际的内窥镜1的使用时的操作部20的姿势。
首先,对设置于操作部20的摆动机构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示出操作杆23的摆动机构30的概要结构。如图6所示,摆动机构30具备基台33、第1框34及第2框35。
基台33是以Z轴为中心轴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基台33固定于操作部20的主体部21。基台33的上方的端部在主体部21的上表面21c开口。操作杆23通过基台33的上方的开口,比主体部21的上表面21c向上方突出。
第1框34配设在圆筒状的基台33的内侧,相对于基台33绕X轴摆动。更详细而言,在第1框34设置有从外周沿着X轴朝右方及左方突出的一对第1旋转轴34a。第1旋转轴34a被一对轴承33a轴支承为绕X轴转动自如,该一对轴承33a设置在基台33的与X轴交叉的部位。
在第1框34形成有以支点P(X轴与Y轴的交点)为中心的贯通孔34b。贯通孔34b的剖面形状是将沿着X轴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长圆状。在操作杆23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贯通孔34b朝向上方及下方开口。
第2框35配设在第1框34的贯通孔34b的内侧,绕在支点P处与X轴正交的轴进行摆动。更详细而言,在第2框35设置有从外周沿着直线轴朝两个方向突出的一对第2旋转轴35a。第2旋转轴35a被一对轴承34c轴支承为绕与X轴正交的轴转动自如,该一对轴承34c设置在第1框34的与在支点P处正交于X轴的直线轴交叉的部位。
在第2框35固定操作杆23的轴31。轴31以中心轴与支点P交叉的方式配置。通过以上的结构,轴31相对于基台33绕X轴及Y轴进行摆动。轴31的下端部31b比支点P向下方突出。
接着,对设置于操作部20的牵引机构40的结构进行说明。牵引机构40根据操作杆23的运动,使与弯曲部12连接的4根线各自的牵引量变化。
如图4及图5所示,牵引机构40具备:固定于轴31的凸缘部41;以及设置于凸缘部41的4个线卡定部、即前卡定部42a、后卡定部42b、右卡定部42c及左卡定部42d。
凸缘部41在轴31的下端部31b从轴31的外周沿着与轴31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如图6所示,凸缘部41在从轴31的轴向观察时具有十字状的形状,以便在轴31相对于第1框34绕与X轴正交的轴进行了摆动的情况下,避免与第1框34的干涉。即,凸缘部41在操作杆23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从与Z轴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由从轴31朝前方、后方、右方及左方突出的4个臂部构成的形状。
设置于凸缘部41的前卡定部42a、后卡定部42b、右卡定部42c及左卡定部42d分别是使凸缘部41在与轴31大致平行的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前卡定部42a、后卡定部42b、右卡定部42c及左卡定部42d分别在操作杆23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从与Z轴平行的方向观察时,配置在轴31的前方、后方、右方及左方。此外,前卡定部42a、后卡定部42b、右卡定部42c及左卡定部42d分别配置在距轴31相等的距离处。
在前卡定部42a、后卡定部42b、右卡定部42c及左卡定部42d中分别贯穿插入有线。这里,将贯穿插入前卡定部42a的线称为前线43a,将贯穿插入后卡定部42b的线称为后线43b,将贯穿插入右卡定部42c的线称为右线43c,将贯穿插入左卡定部42d的线称为左线43d。
在前线43a、后线43b、右线43c及左线43d各自的比凸缘部41向上方突出的部位,固接有线挡块44。线挡块44具有比供各个线贯穿插入的贯通孔、即前卡定部42a、后卡定部42b、右卡定部42c及左卡定部42d的内径大的外径。
因此,通过线挡块44与凸缘部41的上表面抵接,来限制各个线相对于凸缘部41相对地朝向下方的移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设置于各个线的线挡块44与凸缘部41的上表面始终抵接的方式向各个线赋予张力。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牵引机构40中,根据轴31(操作杆23)的绕支点P的摆动,设置于凸缘部41的前卡定部42a、后卡定部42b、右卡定部42c及左卡定部42d分别向上方或下方移动。因此,贯穿插入向上方移动的卡定部的线与该卡定部一起朝向上方被牵引。此时的线的牵引量(牵引距离)与轴31的相对于中立位置的倾斜角度大体成比例。
例如,在轴31的上端部31a以从中立位置朝前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凸缘部41的后卡定部42b向上方移动,因此,后线43b被牵引。
如以上那样,牵引机构40具有在操作部20内将4根线43a~43d中的一方的端部朝向上方牵引的结构。即,在与牵引机构40连接的连接部,4根线43a~43d将大致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另一方面,供4根线贯穿插入的插入部10将大致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从操作部20朝向前方延伸。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在操作部20内具备线路径变更部50,该线路径变更部50将4根线43a~43d的行进路径从上下方向朝前后方向弯曲大致90度。
线路径变更部50具备第1带轮51、第2带轮52及第3带轮53这3个带轮、以及蛇管(管状构件)54。
如图3及图4所示,第1带轮51配置在操作部20内的前卡定部42a的下方。第1带轮51被支承为绕与X轴平行的轴旋转自如。在第1带轮51上绕挂有从前卡定部42a向下方延伸的前线43a。前线43a在从前卡定部42a向下方延伸之后,通过第1带轮51的后方侧及下方侧,在配置于操作部20的前方的插入部10内延伸。如上所述,前线43a与插入部10的弯曲部12连接。
如图5所示,第2带轮52配置在操作部20内的右卡定部42c的下方。第2带轮52被支承为绕与X轴平行的轴旋转自如。在第2带轮52上绕挂有从右卡定部42c向下方延伸的右线43c。右线43c在从右卡定部42c向下方延伸之后,通过第2带轮52的后方侧及下方侧,向配置于操作部20的前方的插入部10内延伸。如上所述,右线43c与插入部10的弯曲部12连接。
此外,如图5所示,第3带轮53配置在操作部20内的左卡定部42d的下方。第3带轮53被支承为绕与X轴平行的轴旋转自如。在第3带轮53上绕挂有从左卡定部42d向下方延伸的左线43d。左线43d在从左卡定部42d向下方延伸之后,通过第3带轮53的后方侧及下方侧,向配置于操作部20的前方的插入部10内延伸。如上所述,左线43d与插入部10的弯曲部12连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线路径变更部50通过第1带轮51、第2带轮52及第3带轮53这3个带轮,将前线43a、右线43c及左线43d的行进路径弯折大致90度。
如图4所示,蛇管54是配置在操作部20内且在内部贯穿插入有后线43b的管状构件。
以下,关于在内部贯穿插入有后线43b的蛇管54,将后线43b的与弯曲部12连接的一侧的端称为前端54a,将后线43b的卡定于后卡定部42b的一侧的端称为基端54b。蛇管54配置在后卡定部42b的下方。
蛇管54在长度方向上,从前端54a朝向基端54b由第1部分54c、弯曲部54d及第2部分54e这3个区间构成。
第1部分54c沿着插入部10的长度轴延伸。即,第1部分54c在大致沿着Y轴的方向上延伸。第1部分54c配置在比第1带轮51靠下方的位置。第1部分54c贯穿插入被固定于操作部20的筒状的第1衬套55内,从而以操作部20内的所述位置及姿势被保持。即,第1衬套55的贯通孔朝向大致沿着Y轴的方向开口。此外,第1衬套55配置在比第1带轮51靠下方的位置。
第2部分54e相对于插入部10的长度轴朝侧方的方向延伸。即,第2部分54e在大致沿着Z轴的方向上延伸。第2部分54e配置在比Z轴靠后方且比第1部分54c靠上方的位置。第2部分54e贯穿插入被固定于操作部20的筒状的固定部即第2衬套56内,从而以操作部20内的所述位置及姿势被保持。即,第2衬套56的贯通孔朝向大致沿着Z轴的方向开口。此外,第2衬套56配置在比Z轴靠后方且比第1衬套55靠上方的位置。
弯曲部54d是将延伸方向不同的第1部分54c及第2部分54e连结的弯曲部分。
后线43b在从后卡定部42b向下方延伸之后,从蛇管54的基端54b进入蛇管54内,从蛇管54的前端54a向配置于操作部20的前方的插入部10内延伸。如上所述,后线43b与插入部10的弯曲部12连接。因此,以如上形状配设的蛇管54将后线43b的行进路径弯折大致90度。
在蛇管54的作为弯曲形状的弯曲部54d的弯曲的内侧,配设有挡块57。挡块57是在比上述固定部即第2衬套56靠前方且下方的位置固定于操作部20的构件。挡块57通过与弯曲部54d的朝向弯曲的内侧的表面抵接而限制蛇管54的移动。
在由牵引机构40牵引后线43b而向后线43b施加了张力的情况下,被后线43b贯穿插入的蛇管54以如下方式变形:弯曲部54d朝弯曲的内侧方向移动,由第1衬套55及第2衬套56保持的部分处的弯曲的曲率半径变小。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挡块57来限制蛇管54的弯曲部54d的移动,因此,蛇管54的弯曲的曲率半径不会小于由第1衬套55、第2衬套56及挡块57的与蛇管54相接的3个点的位置关系决定的值。
通常,当蛇管54及后线43b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小时,可能成为蛇管54与后线43b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的原因、以及在蛇管54、后线43b产生扭结的原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利用挡块57来防止蛇管54的弯曲部54d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小,因此,能够防止后线43b的滑动阻力的增大、以及蛇管54、后线43b的扭结的产生。
如以上的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不使用带轮并且不增大在牵引后线43b时产生的阻力,而能够在操作部20内变更后线43b的行进方向。后线43b是内窥镜1具备的多个线中的配置在操作部20内的最下方的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通过在变更后线43b的行进方向的机构中不使用带轮,能够减小操作部2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如图2所示,操作部20是被使用者把持的部位,因此,如果操作部20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则与操作杆23接触的拇指的自由度增加,操作感提高。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挡块57具备2个接触部57a及57b。2个接触部57a及57b在图4所示的处于Y-Z平面的剖面中隔开间隔。即,2个接触部57a及57b在沿着蛇管54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隔开间隔。
另外,2个接触部57a及57b可以形成为相同的构件,也可以分别形成为不同的2个构件。此外,2个接触部57a及57b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2个接触部57a及57b是分别独立地固定于操作部20的2个圆柱形状的构件的外表面。而且,该2个圆柱形状的构件的中心轴与X轴平行。即,本实施方式的2个接触部57a及57b是中心轴与X轴平行的圆柱面。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挡块57在2个接触部57a及57b这2个点与弯曲部54d的朝向弯曲的内侧的表面抵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在向后线43b施加张力且蛇管54的弯曲部54d向弯曲的内侧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蛇管54的与挡块57抵接的部位产生弯折。通过防止蛇管54的弯折,能够防止蛇管57与后线43b之间的滑动阻力的增大。
另外,优选的是,在未向后线43b施加张力的情况下,2个接触部57a及57b与蛇管54隔开间隔,在向后线43b施加的张力成为最大的情况下,2个接触部57a及57b配置在与蛇管54抵接的位置。向后线43b施加的张力成为最大的情况是指牵引机构40牵引后线43b的牵引量成为最大的情况,即,操作杆23倾斜至使旋钮32移动到最前方的位置的情况。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图7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操作部20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线路径变更部50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线路径变更部50具备隔开距离而配置的一对带轮58a、58b、以及架设在一对带轮58a、58b上的管状的带59。一对带轮58a、58b在操作部20内被支承为绕与X轴平行轴旋转自如。一方的带轮58a配置在比另一方的带轮58b靠前方且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带轮58b配置在牵引机构40的后卡定部42b的下方。从后卡定部42b向下方延伸的后线43b与带59的外周相接。后线43b在从后卡定部42b向下方延伸之后,通过带59的后方侧及下方侧,向配置于操作部20的前方的插入部10内延伸。
由于带59与后线43b相接,因此,在后线43b通过牵引机构40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带59与后线43b一起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线路径变更部50中,后线43b相对于带59不滑动,因此,能够防止后线43b的磨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线路径变更部50中,利用架设在一对带轮58a、58b上的带59来支承后线43b弯曲的部位,因此,能够减小向各个带轮施加的力,能够抑制一对带轮58a、58b的磨损。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图8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操作部20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线路径变更部50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线路径变更部50具备第1齿条60、第2齿条61及小齿轮62。
第1齿条60配置在牵引机构40的后卡定部42b的下方,以在与Z轴大致平行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线性轴承支承。小齿轮62与第1齿条60啮合,该小齿轮62被轴支承为绕与X轴平行的轴旋转自如。
第2齿条61以在与Y轴大致平行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线性轴承支承。即,第1齿条60的滑动方向与第2齿条61的滑动方向大致正交。小齿轮62也与第2齿条61啮合。因此,如果第1齿条60沿上下方向移动,则第2齿条61沿前后方向移动。
在第1齿条60的上方的端部,连接有从后卡定部42b向下方延伸的后线43b。此外,在第2齿条61的前方的端部,连接有连接线64的基端,该连接线64的前端与插入部10的弯曲部12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线路径变更部50不使用带轮而将由牵引机构40向后卡定部42b施加的上下方向的力的方向转换成前后方向并传递到连接线64。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不使用带轮等供线滑动的构件而是转换基于线的力的传递方向,因此,不产生在线的滑动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和振动。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4、图5、图9、图10及图11对内窥镜1具备的弯曲保持机构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弯曲保持机构70根据由使用者操作的弯曲保持杆24的位置的切换,而切换为保持弯曲部12的形状的保持状态与允许弯曲部12的形状的变化的自由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
如上所述,弯曲保持杆24向操作部20的左侧面21d突出而设置。弯曲保持杆24相对于操作部20绕与X轴平行的轴进行摆动。弯曲保持杆24的摆动范围内的一端是将弯曲保持机构70设为自由状态的自由位置,另一端是将弯曲保持机构70设为保持状态的保持位置。
图4及图5示出弯曲保持杆24处于自由位置的情况。此外,图9在与图4相同的剖面中示出弯曲保持杆24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此外,图10及图11是从右方观察基于Y-Z平面得到的操作部20的剖面的图,图中的上方成为操作部20的上方。图10示出弯曲保持杆24处于自由位置的情况,图11示出弯曲保持杆24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
弯曲保持机构70具备凸轮71、凸轮挡块72、杆73、滑动轴74、外筒75、压缩螺旋弹簧76、防脱销77及板簧78。
凸轮71固定设置于弯曲保持杆24的摆动轴24a的向操作部20的内侧突出的端部。即,凸轮71与弯曲保持杆24一起绕与X轴平行的摆动轴24a进行摆动。
如图10及图11所示,凸轮71在摆动范围的两端,与固定设置于操作部20的内侧的圆柱状的1个凸轮挡块72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71在从与X轴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具有与摆动轴24a正交而相互沿相反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的细长形状。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自由位置的情况下,凸轮71的一方的延伸部与凸轮挡块72抵接,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凸轮71的另一方的延伸部与凸轮挡块72抵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利用1个凸轮挡块72来决定弯曲保持杆24的摆动范围,因此,能够使操作部20小型化。
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自由位置的情况下,细长的凸轮71为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凸轮71以长度方向大致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起伏。起伏后的状态的凸轮71推起后述的杆73。
杆73与凸轮71相邻地配设,相对于操作部20绕与X轴平行的轴进行摆动。杆73具备从摆动轴朝向凸轮71延伸的臂部73a。杆73的臂部73a配置在与Z轴交叉的位置。即,臂部73a配置在支点P的下方。
上述的凸轮71配置在臂部73a的下方,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自由位置的情况下,凸轮71与臂部73a隔开间隔。此外,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凸轮71朝向上方按压臂部73a。
在杆73的臂部73a形成有轴承部73b。后述的外筒75的下端面75a与轴承部73b滑动接触。此外,如图4及图9所示,在杆73上固定有板簧78。
滑动轴74是与轴31的下端部31b连接的棒状构件。在滑动轴74的上端部形成有球面部74a。球面部74a嵌合于在轴31的下端部31b形成的球面轴承31c内。即,轴31与滑动轴74通过所谓的球窝接头而连接。球面部74a的外径比球面轴承31c的入口的开口的内径稍大,因此,球面部74a不会从球面轴承31c内脱落。
作为筒状构件的外筒7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滑动轴74的下端侧的外周。外筒75的下端面75a为半球形状。与外筒75的下端面75a滑动接触的杆73的轴承部73b是贯穿臂部73a的圆形的贯通孔的上方侧的端的倒角部。
防脱销77从外筒75的下端面75a朝向下方突出。防脱销77的上端部77b通过球窝接头的方式而与外筒75的下端连接。即,防脱销77不会从外筒75的下端脱落。
防脱销77的下端部77a通过贯穿杆73的臂部73a的轴承部73b而突出至臂部73a的下方。防脱销77的下端部77a与固定于杆73的臂部73a的板簧78连接。板簧78产生对防脱销77朝向下方施力的力。
板簧78产生的作用力经由防脱销77传递到外筒75,因此,通过该作用力,杆73的轴承部73b与外筒75的下端面75a成为始终相接的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通过使用防脱销77及板簧78来防止外筒75的下端面75a从杆73的轴承部73b脱落。因此,如果杆73摆动,则外筒75与臂部73a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
压缩螺旋弹簧76配设在滑动轴74及外筒75的外周,产生相对于滑动轴74对外筒75相对地朝向下方施力的力。
在具有以上说明的结构的弯曲保持机构70中,如图10所示,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自由位置的情况下,凸轮71与臂部73a隔开间隔,因此,通过压缩螺旋弹簧76的作用力,外筒75及臂部73a向下方移动。在该情况下,弯曲保持机构70成为不向与滑动轴74连接的轴31施加力的状态。因此,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自由位置的情况下,对轴31(操作杆23)进行保持的阻力小,使用者能够使轴31自由地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利用凸轮71将杆73的臂部73a固定于向上方移动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外筒75向上方移动而对压缩螺旋弹簧76进行压缩,因此,压缩螺旋弹簧76的作用力经由滑动轴74传递到轴31。由于滑动轴74与轴31通过球窝接头而连接,因此,沿轴31的轴向施加压缩螺旋弹簧76的作用力。通过向该轴31输入的压缩螺旋弹簧76的作用力,对轴31(操作杆23)进行保持的阻力增大,因此,即便使用者将手指离开操作杆23,操作杆23的位置也被保持。即,在弯曲保持杆24处于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弯曲部12的形状被固定。
图12是将形成于轴31的下端部31b的球面轴承31c放大后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球面轴承31c在内表面中的供滑动轴74的球面部74a压入的开口31d附近形成有扩径部31e。扩径部31e是内径比球面部74a的外径大的部位。
更详细而言,朝向下方形成有开口31d的球面轴承31c的内表面的上方的部分是半球面,具有与球面部74a滑动接触的形状,但内表面的下方的部分在相对于球面轴承31c对球面部74a相对地向上方施力的情况下,形成与球面部74a分离的扩径部31e。
在向球面轴承31c内压入球面部74a的情况下,有时开口31d附近会发生塑性变形。当该球面轴承31c的在内表面产生塑性变形的部分按压球面部74a时,成为球面部74a与球面轴承31c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的原因。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开口31d附近形成与球面部74a隔开间隔的扩径部31e,即便在球面轴承31c的内表面产生了塑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球面部74a与球面轴承31c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轴31的外周面连通的空气孔31f在球面轴承31c的内表面开口。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球面轴承31c的内表面设置空气孔31f,在向球面轴承31c内压入球面部74a时,能够防止球面轴承31c内与球面部74a间的空间由于滑动用的油脂等的影响而成为密闭空间,能够降低压入所需的力,以及能够防止因成为密闭空间而导致的滑动阻力的增大。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图13是将操作杆23的剖面放大后的图。如上所述,摆动机构30的基台33的上方的端部在主体部21的上表面21c开口。在该基台33的开口装配有橡胶套36,使得堵塞在该开口与操作杆23之间产生的间隙。橡胶套36是橡胶制的膜状构件,外周部与基台33紧密接触。此外,设置于橡胶套36的中央部的贯通孔的内周与操作杆23的外周紧密接触。通过设置橡胶套36,能够使内窥镜1成为防水构造。
橡胶套36设置有褶皱36a,使得即便在将操作杆23从中立位置最大程度地倾倒的情况下,橡胶套36也不伸展。通过在橡胶套36设置褶皱36a,能够降低橡胶套36在克服操作杆23的移动的方向上产生的反作用力。
此外,在基台33的开口内且橡胶套36的内侧,配设有与X-Y平面平行的圆形的板状构件,即圆板37。在圆板37的中央部形成有供轴31贯穿插入的贯通孔37a。圆板37能够伴随着贯穿插入贯通孔37a内的轴31的移动而与X-Y平面平行地移动。
通过在橡胶套36的内侧设置圆板37,在由于大气压的变动或者基于高压灭菌器等的清洗或灭菌处理的实施而使操作部20内的气压低于操作部20外的气压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橡胶套36进入到基台33的开口内。当橡胶套36进入到基台33的开口内时,橡胶套36可能产生伤痕或破裂等损伤。圆板37在操作部20内的气压变动时,被橡胶套施加向内侧按压的力,因此,为了防止变形,优选由例如金属等刚性高的材料构成。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31的周围的与圆板37接触的部位配设有作为圆筒状构件的轴环31g。轴环31g相对于轴31能够沿轴向及圆周方向滑动。通过在轴31的周围的与圆板37接触的部位设置轴环31g,能够防止因轴31与圆板37接触、滑动而引起的轴31的磨损。
接着,针对在操作杆23中将旋钮32固定于轴31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轴31的上端部31a的外周部形成有花键加工部,该花键加工部用于抑制后述的旋钮32的筒状部32a的旋转。
筒形状的筒状部32a从旋钮3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筒状部32a嵌合于轴31的上端部31a。在筒状部32a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轴31的上端部31a的花键加工部啮合的花键加工部。
在筒状部32a从下端沿轴向形成有狭缝(切缝),对此未图示。而且,在筒状部32a的外周面形成有随着朝向下端而缩径的锥面32b、以及比锥面32b靠上方形成的外螺纹32c。
螺母38螺合于外螺纹32c。在螺母38的内周面形成有与锥面32b抵接的锥面38a。螺母的锥面38a形成为随着朝向下端而缩径的形状。
通过将螺母38拧入筒状部32a的外螺纹32c,从而使形成有狭缝的筒状部32a的内径变小。因此,如果在筒状部32a内,在将轴31的上端部31a插入的状态下拧入螺母38,则筒状部32a以紧固处于内侧的轴31的方式变形,因此,筒状部32a与轴31被固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变更轴31与筒状部32a的彼此的花键加工部啮合的角度,则能够变更旋钮32相对于轴31的角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32a的基部32d的剖面形状为正方形或正六边形。因此,通过向基部32d施加扳手等工具,能够在不对轴31施加扭转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进行螺母38的拧入作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螺纹32c等螺纹部构成为不向内窥镜1的外部露出。因此,内窥镜1的清洗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基于切缝的紧固来进行轴31与旋钮32的固定,但轴31与旋钮32的固定方法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4的作为变形例而示出的那样,也可以构成为,采用通过轴状构件、构件以及筒状构件而将轴31及旋钮32相互嵌合的组合,通过架设在两者之间的拉伸螺旋弹簧39所产生的作用力,来防止所述嵌合的脱落。另外,在该变形例中,拉伸螺旋弹簧39可以配设为卷绕在轴31的外周,也可以配设于形成在轴31的内部的孔内。
(第6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图15及图16是示出操作部20内的多个线状内置物80的环绕的剖视图。图15是从左方观察操作部20内的图,图16是从右方观察操作部20内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状内置物80中包括与摄像装置14连接的电缆线、光纤缆线等从插入部10内通过操作部20内贯穿插入至通用缆线90内的外形为线状的构件。此外,在线状内置物80中也包括与设置于操作部20的开关等电子设备、金属制的框架连接且贯穿插入操作部20内及通用缆线90内的电缆线。此外,在线状内置物80中,除了电缆线或光纤缆线之外也可以包括中空管。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操作部20的主体部21的前端21a固定有筒状的插入部10的基端10b。另一方面,在主体部21的基端21b固定有筒状的手柄22的前端22a。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固定于主体部21的插入部10及手柄22配置为将大致沿着Y轴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从主体部21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在如图15及图16那样从与X轴平行的方向观察操作部20的情况下,主体部21与插入部10的连接部位于比主体部21与手柄22的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换言之,主体部21与手柄22的连接部比主体部21与插入部10的连接部向上方偏移。
因此,从插入部10内朝向后方延伸到主体部21内的线状内置物80在通过主体部21的下方侧之后,平缓地向上方弯曲一次,然后,在手柄22的入口附近以沿着手柄22的长度方向的方式被环绕为向后方平缓地弯曲的形状。另外,在主体部21内向下方侧环绕线状内置物80也是为了避免与设置于主体部21的内部的摆动机构30、牵引机构40等的干涉。
即,线状内置物80的从主体部21内通过手柄22到达通用缆线90内的区间中的形状能够称为平缓的曲柄形状或平缓的S字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利用作为挠性的保护管的热收缩软管81来覆盖该线状内置物80的从主体部21内通过手柄22到达通用缆线90内的区间的外周(图15中图示)。
在窥镜1的搬运时或进行环绕时,在放置电连接部94及光源连接器部93之后,有时将通用缆线90卷绕成盘状来归拢。特别是在不使实施清洗及灭菌处理后的内窥镜1与地板接触、而由人归拢内窥镜1的情况下,进行用一只手把持操作部20、用另一只手卷绕通用缆线90的操作。此时,当通用缆线90以呈U字状松弛的状态被卷绕时,在通用缆线90的线状内置物80产生扭转。该扭转方向的变形在手柄22附近难以向比线状内置物80的弯曲成曲柄形状的部位靠前方侧传递。因此,在由于通用缆线90的呈U字状松弛的部分所产生的扭转而向线状内置物80施加了扭转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线状内置物80中,在手柄22附近弯曲成曲柄形状的部位与通用缆线90的呈U字状松弛的部分之间产生较大的扭转方向的变形,线状内置物80可能受到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利用热收缩软管81来覆盖线状内置物80的容易产生该扭转方向的变形的部位,具体而言,覆盖从通用缆线90的呈U字状松弛的部分到操作部20内的弯曲成曲柄形状的部位之间,由此,能够提高线状内置物80的相对于扭转方向的变形的强度。具体而言,线状内置物80的被热收缩软管81覆盖的部位的刚性变高,因此,抑制了因扭转方向的变形引起的扭结、压弯的产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利用热收缩软管81覆盖线状内置物80来提高线状内置物80的刚性并且也具有挠性的结构,但也可以提高构成线状内置物80的构件的刚性。
另外,热收缩软管81优选为在比对内窥镜1实施的高压釜灭菌处理的上限温度高的温度中软化、收缩的材料。通过使用由这样的材料构成的热收缩软管81,能够防止在对内窥镜1实施了高压灭菌器灭菌处理的情况下,在热收缩软管81软化之后会出现以与内窥镜1的制造时不同的形状再固化的扭转倾向。
图17示出图15的XVII-XVII剖视图。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手柄22的前端22a与主体部21的基端21b连通的连通孔21e,形成有将连通孔21e向右下方向扩宽的切口部21f。
通过将线状内置物80以通过切口部21f的方式环绕,能够增大手柄22与主体部21的接合部中的线状内置物80的弯曲的曲率半径,能够缓和向线状内置物80施加的应力。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主体部21内的连通孔21e的附近,配设有以沿着线状内置物80的方式配设的舌片状的构件,即缆线引导件82。通过设置缆线引导件82,在内窥镜1的制造时,将线状内置物80从主体部21的内侧向连通孔21e内插入的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如图16所示,在主体部21内的下方配设有通过将金属制的板弯折成管状而形成的筒状构件,即缆线管83。多个线状内置物80贯穿插入缆线管83内。利用缆线管83来决定主体部21内的线状内置物80的环绕位置。
另外,在由金属板构成的缆线管83的端部被实施折边弯曲加工,以避免金属板的角部与线状内置物80接触。由此,能够防止金属板的锐利的部分与线状内置物80接触,防止线状内置物80的损伤。
图18示出图15的XVIII-XVIII剖视图。主体部21内的前端21a侧是上述的4根线43a~43d和多个线状内置物80朝向插入部10内集中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在该主体部21内的前端21a附近,如图18所示,利用4个拉伸螺旋弹簧84对4根线43a~43d向远离线状内置物80的方向上赋予作用力。4个拉伸螺旋弹簧84分别架设在主体部21内的未图示的框架构件与4根线43a~43d的各个线之间。
这样,利用4个拉伸螺旋弹簧84将4根线43a~43d以远离线状内置物80的方式牵引,由此,能够防止主体部21内的前端21a的4个拉伸螺旋弹簧84与线状构件80的干涉。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伴随着这样的变更的窥镜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申请是将2017年6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129046号作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而申请的,上述的公开内容被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引用。

Claims (5)

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内窥镜具备:
插入部,其具备弯曲部;
多个线,它们的前端与所述弯曲部连接,该多个线贯穿插入所述插入部内;
操作部,其固定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所述多个线从所述插入部内沿着所述插入部的长度轴延伸到该操作部的内部;
摆动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将从所述操作部突出的操作杆支承为能够摆动;
牵引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多个线的基端连接,根据所述操作杆相对于规定的中立位置的倾斜角度及倾斜方向,使所述多个线各自的牵引量变化;
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弯曲部,该第1部分沿所述长度轴的方向延伸,该第2部分设置于所述第1部分的基端侧且相对于所述长度轴朝侧方的方向延伸,该弯曲部连结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所述多个线中的任意一条线贯穿插入该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该一个或多个管状构件在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处固定于所述操作部;以及
挡块,其固定于所述操作部,配设为通过与所述弯曲部的弯曲的内侧抵接来防止所述弯曲部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块具备2个接触部,该2个接触部在所述管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隔开间隔的2个点处与所述弯曲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在贯穿插入所述管状构件的内侧的所述线未被赋予张力的情况下,所述管状构件与所述2个接触部中的一方或两方隔开间隔,在贯穿插入所述管状构件的内侧的所述线被赋予张力的情况下,所述管状构件与所述2个接触部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具有配设于所述操作部的内部的端部,
所述端部通过球窝接头而与配设于所述操作部的内部的轴构件连结,
所述球窝接头具有:
开口,其内径比被压入的球构件的外径小,且该开口在所述球构件被压入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进深;以及
球面轴承,其收容经由所述开口而压入的所述球构件,并且具有比所述球构件的外径大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内窥镜还具备:
通用缆线,其从所述操作部延伸;以及
线状内置物,其贯穿插入所述操作部的内侧及所述通用缆线的内侧,
所述线状内置物具有在所述操作部内弯曲成曲柄形状的部位,
所述线状内置物的从弯曲成所述曲柄形状的部位到所述通用缆线为止的区间的外周被挠性的保护管覆盖。
CN201880042973.8A 2017-06-30 2018-04-16 内窥镜 Active CN110831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9046 2017-06-30
JP2017129046 2017-06-30
PCT/JP2018/015776 WO2019003586A1 (ja) 2017-06-30 2018-04-16 内視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1482A true CN110831482A (zh) 2020-02-21
CN110831482B CN110831482B (zh) 2022-01-11

Family

ID=64741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2973.8A Active CN110831482B (zh) 2017-06-30 2018-04-16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7391B2 (zh)
JP (1) JP6522266B1 (zh)
CN (1) CN110831482B (zh)
WO (1) WO20190035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6303A (zh) * 2021-12-27 2022-04-19 北京双翼麒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机器人和内窥镜操作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48628B2 (ja) 2016-11-28 2022-04-05 アダプティブエンドウ エルエルシー 分離可能使い捨てシャフト付き内視鏡
CN110384466A (zh) * 2018-11-01 2019-10-29 北京华信佳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内窥镜的插入部件及电子内窥镜
USD1018844S1 (en) 2020-01-09 2024-03-19 Adaptivendo Llc Endoscope hand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1492A (ja) * 2003-04-24 2004-11-18 Olympus Corp 内視鏡
US20080319263A1 (en) * 2007-06-22 2008-12-25 Hoya Corporation Rotation mechanism for endoscope
CN105682532A (zh) * 2014-04-11 2016-06-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WO2016199485A1 (ja) * 2015-06-08 2016-12-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湾曲操作装置および内視鏡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88679B2 (ja) * 1990-01-19 1999-12-13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US8790250B2 (en) 2008-12-10 2014-07-29 Ambu A/S Endoscope bending section control mechanism
EP2649922A4 (en) * 2011-02-28 2018-01-17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and medical apparatus
EP2768373B1 (en) * 2011-10-21 2018-06-13 Viking Systems, Inc. Steerable endoscope comprising a brake
CN103547208B (zh) 2012-01-30 2015-12-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EP4327722A2 (en) * 2012-10-23 2024-02-28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ignal transmission components for use with medical devices
WO2015068468A1 (ja) 2013-11-07 2015-05-14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9952270B2 (en) * 2014-04-16 2018-04-24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addressing external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N105873494B (zh) * 2014-05-16 2018-04-2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1492A (ja) * 2003-04-24 2004-11-18 Olympus Corp 内視鏡
US20080319263A1 (en) * 2007-06-22 2008-12-25 Hoya Corporation Rotation mechanism for endoscope
CN105682532A (zh) * 2014-04-11 2016-06-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WO2016199485A1 (ja) * 2015-06-08 2016-12-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湾曲操作装置および内視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6303A (zh) * 2021-12-27 2022-04-19 北京双翼麒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机器人和内窥镜操作系统
CN114366303B (zh) * 2021-12-27 2024-03-15 北京双翼麒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机器人和内窥镜操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03586A1 (ja) 2019-06-27
CN110831482B (zh) 2022-01-11
US20200121165A1 (en) 2020-04-23
JP6522266B1 (ja) 2019-05-29
US11357391B2 (en) 2022-06-14
WO2019003586A1 (ja) 2019-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1482B (zh) 内窥镜
KR100922917B1 (ko) 내시경
JP5932151B2 (ja) 副鼻腔内視鏡
US10136800B2 (en) Bending operation device and endoscope
US20170079505A1 (en) Endoscope bending portion and endoscope
US7942815B2 (en) Endoscope insertion portion with a two wire bending portion
EP2127589B1 (en) Endoscope
US20230018783A1 (en) Endoscope operation portion and endoscope
JP3923701B2 (ja) 内視鏡
JP6465447B2 (ja) 内視鏡の製造方法
JP2005013320A (ja) 内視鏡
JP3776557B2 (ja) 内視鏡
JP4454888B2 (ja) 内視鏡装置
CN108348135B (zh) 内窥镜系统
JP6854932B2 (ja) 内視鏡
CN109715032B (zh) 插入器械
JP6689589B2 (ja) 内視鏡
JP4005088B2 (ja) 内視鏡
JP3965163B2 (ja) 内視鏡、および内視鏡を収納する収納器
CN114502056A (zh)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机构
EP3260034A1 (en) Endoscope system
JP3679758B2 (ja) 電子内視鏡
JP2003275167A (ja) 内視鏡
JP2002253476A (ja) 内視鏡
JP2011010670A (ja) 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