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00130B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00130B
CN110800130B CN201880040749.5A CN201880040749A CN110800130B CN 110800130 B CN110800130 B CN 110800130B CN 201880040749 A CN201880040749 A CN 201880040749A CN 110800130 B CN110800130 B CN 110800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group
electrode assembly
electrode
electrodes
ta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07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00130A (zh
Inventor
栗田干也
奥田元章
南形厚志
滨口阳平
小笠原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00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0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00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01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66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2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4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 H01G9/048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01G11/12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二次电池(10)具备电极组装体(12a、12b)、以及负极极耳群(19a、19b)。负极极耳群(19a、19b)分别具有集箔部(41);和延出部(42),其从集箔部(41)分别朝向彼此延伸。延出部(42)具有焊接对象部(43)和台阶部(44),焊接对象部(43)与负极导电构件(16a)焊接,台阶部(44)位于比焊接对象部(43)更靠负极极耳(38)的顶端侧的位置,在台阶部(44)中,多个极耳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二次电池(10)具备重叠部(45),其是负极极耳群(19a)的台阶部(44)与负极极耳群(19b)的台阶部(44)在负极极耳(38)的层叠方向上层叠而成的。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第1电极组装体和第2电极组装体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EV(Electric Vehicle;电动车辆)或PHV(Plug in Hybrid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已搭载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作为蓄积向电动机等供应的电力的蓄电装置。二次电池具备:作为片状的电极的正极和负极在相互绝缘的状态下交替层叠而成的电极组装体;以及容纳该电极组装体的壳体。各电极具备从该电极的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这些极耳的突出长度在所有极耳中都是相同的。电极组装体具备按每个极性层叠多个电极的极耳而成的极耳群。极耳群具备:在电极的层叠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处集中有极耳的集箔部;以及从集箔部沿层叠方向延伸的延出部。从二次电池取出电力是通过与电极组装体电连接的电极端子来进行的。二次电池具备焊接部,上述焊接部是在同一极性的极耳群的延出部中通过焊接将层叠有所有极耳的部分与电极端子的一部分(例如导电构件)接合而成的。正极的电极和负极的电极通过焊接部而分别与对应的极性的电极端子电连接。
然而,在极耳群与导电构件的焊接中,如果在所层叠的极耳的数量多的情况下想要一次焊接所有极耳,则焊接所需要的能量变大。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将各极性的极耳群分为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来进行焊接。在这种情况下,一次焊接的极耳的数量减少,从而能够降低一次的焊接所需要的能量。由此,例如能够抑制焊接装置的大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3-1969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极耳的突出长度在所有极耳中是相同的。因此,当极耳群的集箔部集中于电极的层叠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的情况下,构成极耳群的多个极耳的顶端位置不对齐。例如,当极耳群的集箔部在电极的层叠方向上存在于与电极组装体的第1端对应的部位的情况下,在极耳群中,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2个极耳之中的更靠近电极组装体的第1端的极耳相比于更靠近电极组装体的第2端的极耳,其顶端更突出。因此,极耳群的延出部在比层叠有所有极耳的部分更靠极耳群的顶端侧具备台阶部,上述台阶部具有极耳的顶端以阶梯状排列而成的结构。
关于同一极性的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配置,在以使台阶部朝向壳体的内表面的方式配置各极耳群的情况下,根据台阶部的长度,有可能台阶部与壳体接触,而电极组装体与壳体发生短路。另一方面,在以使台阶部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情况下,根据集箔部的位置和台阶部的长度,由于要配置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因此需要确保在电极的层叠方向上扩展的空间,而有可能会产生死区。此外,虽然通过切断台阶部能够抑制其与壳体的接触,或者能够削减空间,但切断后的极耳群的残片可能会成为异物,因此不优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适当地配置极耳群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第1电极组装体和第2电极组装体,其中上述各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极性相互不同的片状的电极的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在绝缘的状态下交替层叠,上述各电极具有从该电极的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正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正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正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正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以及负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负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电极的层叠方向为第1层叠方向,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电极的层叠方向为第2层叠方向,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每一个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对应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的第1端和第2端。以使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分别具有集箔部和延出部,上述集箔部包括集中在对应的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上述多个极耳的部分,上述第1极耳群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分别朝向彼此延伸。在上述各极耳群中,上述延出部具有焊接对象部和台阶部,上述焊接对象部在层叠了构成极耳群的所有上述极耳的状态下与相同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焊接,上述台阶部位于比上述焊接对象部更靠上述极耳群的顶端侧的位置。在上述台阶部中,上述多个极耳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的台阶部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台阶部在上述极耳的层叠方向上重叠而形成了重叠部。
从而,第1极耳群的延出部从集箔部沿着第1层叠方向朝向第2电极组装体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1极耳群的顶端部与容纳电极组装体的壳体接触。同样地,第2极耳群的延出部从集箔部沿着第2层叠方向朝向第1电极组装体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2极耳群的顶端部与壳体接触。另外,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具有由台阶部层叠而成的重叠部,因此,相比于以使台阶部相向且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情况,能够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削减用于配置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空间。
上述蓄电装置优选是,在上述正极侧和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中的每一个第1极耳群中,构成上述集箔部的上述多个极耳的部分集中在与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2端对应的部位,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在从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2端去往上述第1端的方向上延伸,在上述正极侧和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中的每一个第2极耳群中,构成上述集箔部的上述多个极耳的部分集中在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2端对应的部位,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在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2端去往上述第1端的方向上延伸。
另外,上述蓄电装置优选是,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重叠部在上述第1层叠方向和上述第2层叠方向上位于上述第1极耳群的焊接对象部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焊接对象部之间。
从而,能够在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重叠部没有与焊接对象部重叠的状态下将焊接对象部与导电构件焊接,能够使焊接时的作业性良好。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第1电极组装体和第2电极组装体,其中上述各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极性相互不同的片状的电极的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在绝缘的状态下交替层叠,上述各电极具有从该电极的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正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正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正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正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以及负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负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电极的层叠方向为第1层叠方向,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电极的层叠方向为第2层叠方向,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每一个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对应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的第1端和第2端,以使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分别具有集箔部和延出部,上述集箔部包括集中在对应的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上述多个极耳的部分,上述第1极耳群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分别朝向彼此延伸。在上述各极耳群中,上述延出部具有焊接对象部和台阶部,上述焊接对象部在层叠了构成极耳群的所有上述极耳的状态下与相同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焊接,上述台阶部位于比上述焊接对象部更靠上述极耳群的顶端侧的位置。在上述台阶部中,上述多个极耳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在上述各极耳群中,上述延出部具有包含上述台阶部的折回部,该折回部是以在从对应的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1端去往上述第2端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将上述延出部折回而成的部分。
从而,第1极耳群的延出部从集箔部沿着第1层叠方向朝向第2电极组装体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1极耳群的顶端部与容纳电极组装体的壳体接触。同样地,第2极耳群的延出部从集箔部沿着第1层叠方向朝向第1电极组装体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2极耳群的顶端部与壳体接触。另外,第1负极极耳群和第2负极极耳群分别具有通过将它们的顶端区域折回而成的折回部,因此,相比于以使两台阶部相向且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情况,能够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削减用于配置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空间。
另外,上述蓄电装置优选是,上述各极耳群中的上述折回部具备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对应的上述延出部的固定部。
从而,能够维持折回部的形状。另外,通过对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焊接对象部与导电构件进行焊接的焊接装置,能够固定折回部的形状,因此无需胶带或粘接剂等新的固定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第1电极组装体和第2电极组装体,其中上述各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极性相互不同的片状的电极的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在绝缘的状态下交替层叠,上述各电极具有从该电极的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正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正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正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正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以及负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负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电极的层叠方向为第1层叠方向,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电极的层叠方向为第2层叠方向,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每一个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对应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的第1端和第2端,以使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分别具有集箔部和延出部,上述集箔部包括集中在对应的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上述多个极耳的部分,上述第1极耳群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分别朝向彼此延伸。在上述各极耳群中,上述延出部具有焊接对象部和台阶部,上述焊接对象部在层叠了构成极耳群的所有上述极耳的状态下与相同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焊接,上述台阶部位于比上述焊接对象部更靠上述极耳群的顶端侧的位置,在上述台阶部中,上述多个极耳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沿着上述电极的上述一边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从而,第1极耳群的延出部从集箔部沿着第1层叠方向朝向第2电极组装体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1极耳群的顶端部与容纳电极组装体的壳体接触。同样地,第2极耳群的延出部从集箔部沿着第2层叠方向朝向第1电极组装体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2极耳群的顶端部与壳体接触。另外,第1极耳群的延出部和第2极耳群的延出部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因此,第1极耳群的延出部与第2极耳群的延出部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不重叠。因此,能够配置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而不使台阶部相互干扰。其结果是,相比于配置成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使两台阶部相向且不重叠的情况,能够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削减用于配置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空间。另外,一方极耳群的台阶部不与另一方极耳群的焊接对象部重叠,因此,能够使对焊接对象部与导电构件焊接时的作业性良好。
另外,上述蓄电装置优选是,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的上述焊接对象部和上述第2极耳群的焊接对象部位于上述第1层叠方向和上述第2层叠方向上的上述导电构件的中央。
从而,相比于第1极耳群和第2极耳群的焊接对象部位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导电构件的端部的情况,能够缩短从焊接对象部到端子的电流路径的路径长度,能够降低电阻。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4是第3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的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图4的二次电池的焊接部的位置的俯视图。
图7是另一例的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和图2来说明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为二次电池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0具备壳体11。二次电池10具备容纳于壳体11的第1电极组装体12a、第2电极组装体12b、以及电解液(未图示)。壳体11具有:长方体状的壳体主体13;以及覆盖壳体主体13的开口部13a的矩形平板状的盖14。壳体主体13和盖14均是由金属(例如,不锈钢或铝)制成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是其外形为方形的方形电池。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为锂离子电池。
壳体主体13具备:矩形板状的底壁13b;以及从底壁13b的周缘立设的第1壁部13c~第4壁部13f。第1壁部13c和第2壁部13d分别与底壁13b的2个长缘部相连,配置为相互面对。第3壁部13e在第1壁部13c的第1端与第2壁部13d的第1端之间延伸,第4壁部13f在第1壁部13c的第2端与第2壁部13d的第2端之间延伸。第3壁部13e与第4壁部13f配置为相互面对。
二次电池10具备用于从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取出电力的正极端子15和负极端子16。正极端子15和负极端子16分别贯穿盖14所具有的2个贯通孔14a而突出到壳体11外。在正极端子15和负极端子16分别装配有用于使这些端子15、16与盖14绝缘的环状的绝缘圈17。二次电池10在壳体11内具备矩形板状的正极导电构件15a。二次电池10在壳体11内具备矩形板状的负极导电构件16a。正极端子15与正极导电构件15a电连接,负极端子16与负极导电构件16a电连接。
如图2所示,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具备:多个片状的正极电极30;多个片状的负极电极31;以及多个片状的隔离物32。隔离物32配置在正极电极30与负极电极31之间,从而使正极电极30与负极电极31相互绝缘。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具备隔着隔离物32交替层叠正极电极30和负极电极31而成的结构。
将在第1电极组装体12a中层叠正极电极30、负极电极31以及隔离物32的方向设为第1层叠方向,将在第2电极组装体12b中层叠正极电极30、负极电极31以及隔离物32的方向设为第2层叠方向。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以使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1内。在第1层叠方向上,第1电极组装体12a具有作为更靠近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一端的第1端、以及作为更靠近壳体主体13的第1壁部13c的一端的第2端。同样地,在第2层叠方向上,第2电极组装体12b具有作为更靠近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一端的第1端、以及作为更靠近壳体主体13的第2壁部13d的一端的第2端。也就是说,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1端与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第1端相互相邻。
正极电极30具有:矩形片状的正极金属箔(例如铝箔)33;以及分别配置在正极金属箔33的两面的2个正极活性物质层34。正极电极30具备作为位于相互相反侧的2个长边中的一边的第1缘部30a。正极电极30具有从第1缘部30a的一部分突出的正极极耳35(参照图1)。在正极极耳35的两面未配置正极活性物质层34。正极极耳35与正极金属箔33形成为一体。即,正极极耳35是正极金属箔33中的没有配置正极活性物质层34的部分。正极极耳35从正极电极30的第1缘部30a向与第1缘部30a正交的方向突出。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中的正极极耳35的突出长度在所有正极极耳35中都是相同的长度。
负极电极31具有:矩形片状的负极金属箔(例如铜箔)36;以及分别配置在负极金属箔36的两面的2个负极活性物质层37。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观看到的负极电极31的外形比同样地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观看到的正极电极30的外形大一圈。负极电极31具备作为位于相互相反侧的2个长边中的一边的第1缘部31a。负极电极31具有从第1缘部31a的一部分突出的负极极耳38。在负极极耳38的两面未配置负极活性物质层37。负极极耳38与负极金属箔36形成为一体。即,负极极耳38是负极金属箔36中的没有配置负极活性物质层37的部分。负极极耳38从负极电极31的第1缘部31a向与第1缘部31a正交的方向突出。负极极耳38与正极极耳35平行地突出。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中的负极极耳38的突出长度在所有负极极耳38中都是相同的长度。将沿着正极电极30和负极电极31的第1缘部30a、31a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
隔离物32是由聚丙烯(PP)制成的。隔离物32具有微小的空穴结构,以使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离子)能随着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而从其中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观看到的隔离物32的外形与从同样地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观看到的负极电极31的外形为相同的大小,比正极电极30的外形大一圈。
如图1所示,在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中的每一个电极组装体中,多个正极电极30以正极极耳35沿着层叠方向配置为一列的方式层叠。正极极耳35以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的方式排列。同样地,在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中的每一个电极组装体中,多个负极电极31以负极极耳38在宽度方向上不与正极极耳35重叠的位置处沿着层叠方向配置为一列的方式层叠。负极极耳38以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的方式排列。多个负极极耳38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多个正极极耳35分离的位置。
二次电池10具备:包括多个正极极耳35的正极极耳群18;以及包括多个负极极耳38的负极极耳群19。将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正极极耳群18设为作为正极侧的第1极耳群的第1正极极耳群18a,将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正极极耳群18设为作为正极侧的第2极耳群的第2正极极耳群18b。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将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负极极耳群19设为作为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的第1负极极耳群19a,将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负极极耳群19设为作为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的第2负极极耳群19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1负极极耳群19a中的每一个极耳群具备:集箔部41,其包括集中在与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2端对应的部位的所有正极极耳35的部分或所有负极极耳38的部分;以及延出部42,其从集箔部41在从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2端去往第1端的方向上延伸。第1正极极耳群18a的延出部42具备:焊接对象部,其在层叠了所有正极极耳35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接合到正极导电构件15a;以及台阶部,其位于比焊接对象部更靠第1正极极耳群18a的顶端侧的位置。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延出部42具备:焊接对象部43,其在层叠了所有负极极耳38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接合到负极导电构件16a;以及台阶部44,其位于比焊接对象部43更靠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顶端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所有正极极耳35具有相同的突出长度,所有负极极耳38具有相同的突出长度。因此,在第1正极极耳群18a中,基端部分在第1层叠方向上相邻的2个正极极耳35中的、更靠近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2端的正极极耳35延伸为超过更靠近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1端的正极极耳35。也就是说,在第1正极极耳群18a的台阶部中,多个正极极耳35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
同样地,在第1负极极耳群19a中,基端部分在第1层叠方向上相邻的2个负极极耳38中的、更靠近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2端的负极极耳38延伸为超过更靠近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1端的负极极耳38。也就是说,在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台阶部44中,多个负极极耳38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
同样地,第2正极极耳群18b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中的每一个极耳群具备:集箔部41,其包括集中在与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第2端对应的部位的所有正极极耳35的部分或所有负极极耳38的部分;以及延出部42,其从集箔部41在从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第2端去往第1端的方向上延伸。
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延出部42具备:焊接对象部,其在层叠了所有正极极耳35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接合到正极导电构件15a;以及台阶部,其位于比焊接对象部更靠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顶端侧的位置。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延出部42具备:焊接对象部43,其在层叠了所有负极极耳38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接合到负极导电构件16a;以及台阶部44,其位于比焊接对象部43更靠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顶端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所有正极极耳35具有相同的突出长度,所有负极极耳38具有相同的突出长度。因此,在第2正极极耳群18b中,基端部分在第2层叠方向上相邻的2个正极极耳35中的、更靠近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第2端的正极极耳35延伸为超过更靠近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第1端的正极极耳35。也就是说,在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台阶部中,多个正极极耳35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
同样地,在第2负极极耳群19b中,基端部分在第2层叠方向上相邻的2个负极极耳38中的、更靠近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第2端的负极极耳38延伸为超过更靠近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第1端的负极极耳38。也就是说,在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台阶部44中,多个负极极耳38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
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具备由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台阶部44与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台阶部44在负极极耳38的层叠方向(厚度方向)上重叠而成的重叠部45。在该重叠部45中,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台阶部44配置在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台阶部44与负极导电构件16a之间。虽未图示,但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具备由第1正极极耳群18a的台阶部与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台阶部在正极极耳35的层叠方向(厚度方向)重叠而成的重叠部。在该重叠部中,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台阶部配置在第1正极极耳群18a的台阶部与正极导电构件15a之间。
第1电极组装体12a具备:极耳侧端面20a,其是存在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端面;以及底侧端面21a,其是与极耳侧端面20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第1电极组装体12a在第1层叠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具备第1端面22a和第2端面23a。第1端面22a位于第1层叠方向上的第1端,与第2电极组装体12b相对。第2端面23a位于第1层叠方向上的第2端,与壳体主体13的第1壁部13c的内表面相对。第1电极组装体12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具备第3端面24a和第4端面25a。第3端面24a与壳体主体13的第3壁部13e的内表面相对,第4端面25a与壳体主体13的第4壁部13f的内表面相对。
同样地,第2电极组装体12b具备:极耳侧端面20b,其是存在第2正极极耳群18b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端面;以及底侧端面21b,其是与极耳侧端面20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第2电极组装体12b在第2层叠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具备第1端面22b和第2端面23b。第1端面22b位于第2层叠方向上的第1端,与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1端面22a相对。第2端面23b位于第2层叠方向上的第2端,与壳体主体13的第2壁部13d的内表面相对。第2电极组装体12b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具备第3端面24b和第4端面25b。第3端面24b与壳体主体13的第3壁部13e的内表面相对,第4端面25b与壳体主体13的第4壁部13f的内表面相对。
这样,第1电极组装体12a和第2电极组装体12b以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1端面22a与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第2端面23b相对的方式,排列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是构成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所有电极和构成第2电极组装体12b的所有电极排列的方向。
如图2所示,二次电池10具备由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焊接对象部43与负极导电构件16a焊接而成的第1负极侧焊接部61。另外,二次电池10具备由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焊接对象部43与负极导电构件16a焊接而成的第2负极侧焊接部62。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重叠部45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位于第1负极侧焊接部61与第2负极侧焊接部62之间。虽未图示,但同样地,二次电池10具备由第1正极极耳群18a的焊接对象部与正极导电构件15a焊接而成的第1正极侧焊接部。二次电池10具备由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焊接对象部与正极导电构件15a焊接而成的第2正极侧焊接部。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重叠部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位于第1正极侧焊接部与第2正极侧焊接部之间。
接下来,记载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和作用。
(1-1)由于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延出部42从集箔部41沿着第1层叠方向朝向第2电极组装体12b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顶端部与壳体主体13接触。同样地,由于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延出部42从集箔部41沿着第2层叠方向朝向第1电极组装体12a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顶端部与壳体主体13接触。另外,由于二次电池10具有由第1负极极耳群19a与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台阶部44重叠而成的重叠部45,因此,相比于以使台阶部44相向且不重叠地方式配置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情况,能够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削减用于配置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空间。对于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也是同样的。
(1-2)由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两台阶部44重叠而成的重叠部45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位于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焊接对象部43与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焊接对象部43之间。即,能够在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两台阶部44没有与焊接对象部43重叠的状态下将焊接对象部43与负极导电构件16a焊接,能够使焊接时的作业性良好。对于由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两台阶部重叠而成的重叠部也是同样的。
(第2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3来说明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为二次电池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部分省略说明,仅说明不同构成的部分。
如图3所示,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分别具备折回部46,折回部46是使负极极耳群19a、19b的顶端区域以在从对应的电极组装体12a、12b的第1端去往第2端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折回而成的。即,折回部46是在各负极极耳群19a、19b中将包含台阶部的延出部42的顶端区域折回180度而成的部分。各折回部46具备固定部46a,固定部46a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对应的延出部42中的、从焊接对象部43沿着负极导电构件16a朝向第1端延伸的部分。
在各折回部46中,在延伸为超过固定部46a的负极极耳38的顶端区域中存在台阶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各固定部46a的位置与第1负极侧焊接部61和第2负极侧焊接部62的位置不同。
虽未图示,但同样地,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分别具备使正极极耳群18a、18b的顶端区域以在从对应的电极组装体12a、12b的第1端去往第2端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折回而成的折回部。即,折回部是在各正极极耳群18a、18b中将包含台阶部的延出部42的顶端区域折回180度而成的部分。各折回部具备固定部,该固定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对应的延出部42中的、从焊接对象部43沿着正极导电构件15a朝向第1端延伸的部分。
在各正极极耳群18a、18b中,在折回部中的延伸为超过固定部的正极极耳35的顶端区域中存在台阶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各固定部的位置分别与第1正极侧焊接部61和第2负极侧焊接部62的位置不同。
接下来,记载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和作用。
(2-1)由于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延出部42从集箔部41沿着第1层叠方向朝向第2电极组装体12b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顶端部与壳体主体13接触。同样地,由于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延出部42从集箔部41沿着第2层叠方向朝向第1电极组装体12a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顶端部与壳体主体13接触。另外,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分别具有将它们的顶端区域折回而成的折回部46,因此,相比于以使两台阶部44相向且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情况,能够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削减用于配置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空间。对于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也是同样的。
(2-2)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折回部46分别具备固定部46a。从而,能够维持折回部46的形状。另外,通过对焊接对象部43与负极导电构件16a进行焊接的焊接装置,能够固定折回部46的形状,无需胶带或粘接剂等新的固定手段。对于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折回部也是同样的。
(第3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4~图6来说明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为二次电池的第3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部分省略说明,仅说明不同构成的部分。
在第1电极组装体12a中,将从各正极电极30的第1缘部30a的一部分突出的正极极耳35设为第1正极极耳35a,将从各负极电极31的第1缘部31a的一部分突出的负极极耳设为第1负极极耳38a。同样地,在第2电极组装体12b中,将从各正极电极30的第1缘部30a的一部分突出的正极极耳35设为第2正极极耳35b,将从各负极电极31的第1缘部31a的一部分突出的负极极耳38设为第2负极极耳38b。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所有第1负极极耳38a与所有第2负极极耳38b在宽度方向上存在于不同的位置。所有第1负极极耳38a在宽度方向上相比于所有第2负极极耳38b配置在更靠近第3端面24a、24b的位置。因此,包括多个第1负极极耳38a的第1负极极耳群19a也相比于包括多个第2负极极耳38b的第2负极极耳群19b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更靠近第3端面24a、24b的位置。另外,将第1负极极耳群19a与负极导电构件16a焊接而成的第1负极侧焊接部61相比于将第2负极极耳群19b与负极导电构件16a焊接而成的第2负极侧焊接部62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更靠近第3端面24a、24b的位置。
如图6所示,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焊接对象部43(第1负极侧焊接部61)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焊接对象部43(第2负极侧焊接部62)分别位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负极导电构件16a的中央。此外,负极端子16位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负极导电构件16a的中央。
同样地,所有第1正极极耳35a与所有第2正极极耳35b在宽度方向上存在于不同的位置。第2正极极耳35b在宽度方向上相比于所有第1正极极耳35a配置在更靠近第4端面25a、25b的位置。因此,包括多个正极极耳35b的第2正极极耳群18b也相比于包括多个第1正极极耳35a的第1正极极耳群18a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更靠近第4端面25a、25b的位置。另外,将第2正极极耳群18b与正极导电构件15a焊接而成的第2正极侧焊接部相比于将第1正极极耳群18a与正极导电构件15a焊接而成的第1正极侧焊接部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更靠近第4端面25a、25b的位置。
第1正极极耳群18a的焊接对象部(第1正极侧焊接部)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焊接对象部(第2正极侧焊接部)分别位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正极导电构件15a的中央。此外,正极端子15位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正极导电构件15a的中央。
接下来,记载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和作用。
(3-1)由于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延出部42从集箔部41沿着第1层叠方向朝向第2电极组装体12b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顶端部与壳体主体13接触。同样地,由于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延出部42从集箔部41沿着第2层叠方向朝向第1电极组装体12a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顶端部与壳体主体13接触。另外,由于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延出部42与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延出部42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因此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延出部42彼此不重叠。因此,能够配置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而不使台阶部44相互干扰。其结果是,相比于配置成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使两台阶部44相向且不重叠的情况,能够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削减用于配置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空间。另外,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台阶部44与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焊接对象部43不重叠,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台阶部44与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焊接对象部43不重叠,因此,能够使对焊接对象部43与负极导电构件16a进行焊接时的作业性良好。对于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也是同样的。
(3-2)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焊接对象部43分别位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负极导电构件16a的中央。因此,相比于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焊接对象部43位于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负极导电构件16a的端部的情况,能够缩短从焊接对象部43到负极端子16的电流路径的路径长度,能够降低电阻。对于第1正极极耳群18a和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焊接对象部也是同样的。
此外,第1~第3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进行变更。
○电极组装体12具有多个正极电极30和多个负极电极31,是隔着隔离物32交替层叠正极电极30和负极电极31而成的结构,但电极组装体12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电极组装体12也可以是交替层叠收纳有正极电极的电极收纳隔离物和负极电极而成的结构。但是,各正极电极的正极极耳不收纳于电极收纳隔离物,而是处于从电极收纳隔离物突出的状态。
○正极电极30也可以是在正极金属箔33的一个面配置正极活性物质层34的结构。同样地,负极电极31也可以是在负极金属箔36的一个面配置负极活性物质层37的结构。
○在正极侧的第1极耳群18a和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19a中的每一个第1极耳群中,构成集箔部41的极耳35、38的部分也可以不必集中在与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第2端对应的部位,只要是集中在第1层叠方向上的任意的部位即可。例如,构成集箔部41的极耳35、38的部分在第1层叠方向上可以集中在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中央,也可以集中在第1电极组装体12a的中央与第2端之间。对于正极侧第2极耳群18b和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19b也是同样的。
○在第1实施方式的重叠部45中,第1负极极耳群19a的台阶部44也可以配置在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台阶部44与负极导电构件16a之间。同样地,第1正极极耳群18a的台阶部也可以配置在第2正极极耳群18b的台阶部与正极导电构件15a之间。
○在第2实施方式中,折回部46的固定部46a也可以通过焊接而固定到焊接对象部43。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电极组装体12a中,在第1层叠方向上,负极侧和正极侧的固定部46a分别配置在与对应的第1负极侧焊接部61和第1正极侧焊接部相同的位置。同样地,在第2电极组装体12b中,在第2层叠方向上,负极侧和正极侧的固定部46a分别配置在与对应的第2负极侧焊接部62和第2正极侧焊接部相同的位置。
○在第2实施方式中,折回部46也可以不具备固定部46a。
○在第2实施方式中,折回部46的固定部46a的固定方法不限于焊接,例如也可以通过胶带或粘接剂来固定。
○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1正极极耳群18a也可以相比于第2正极极耳群18b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更靠近第4端面25a、25b的位置。同样地,第2负极极耳群19b也可以相比于第1负极极耳群19a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更靠近第3端面24a、24b的位置。也就是说,第1正极极耳群18a与第2正极极耳群18b只要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即可。另外,第1负极极耳群19a与第2负极极耳群19b只要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即可。
○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1负极侧焊接部61和第2负极侧焊接部62也可以分别形成于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从负极导电构件16a的中央偏离的位置。同样地,第1正极侧焊接部和第2正极侧焊接部也可以分别形成于在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从正极导电构件15a的中央偏离的位置。
○正极导电构件15a和负极导电构件16a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此外,虽然详细地叙述了负极导电构件16a,但对于正极导电构件15a也是同样的。
如图7所示,负极导电构件16a具备矩形平板状的第1部位71和第2部位72。二次电池10具备焊接部63,焊接部63是通过焊接将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的焊接对象部43与第1部位71接合而成的。第1部位71配置在第1负极极耳群19a及第2负极极耳群19b与第2部位72之间,第2部位72配置在第1部位71与盖14之间。负极导电构件16a具备接合部73,接合部73是通过焊接将第1部位71与第2部位72接合而成的。负极端子16(在图7中未图示)经由第1部位71和第2部位72而与第1负极极耳群19a和第2负极极耳群19b电连接。此外,第1层叠方向和第2层叠方向上的接合部73的位置可以与焊接部63的位置相同,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那样与焊接部63的位置不同。
○二次电池10可以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也可以是其它二次电池。总之,只要是离子在正极用的活性物质与负极用的活性物质之间移动并且进行电荷的交换即可。
○蓄电装置例如也能应用于电容器等二次电池以外的蓄电装置。

Claims (6)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第1电极组装体和第2电极组装体,其中上述各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极性相互不同的片状的电极的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在绝缘的状态下交替层叠,上述各电极具有从该电极的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
正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
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
正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
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
正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正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以及
负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负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
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和上述多个负极的层叠方向为第1层叠方向,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和上述多个负极的层叠方向为第2层叠方向,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每一个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对应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的第1端和第2端,
以使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
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分别具有集箔部和延出部,上述集箔部包括集中在对应的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或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上述第1极耳群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分别朝向彼此延伸,
在上述各极耳群中,上述延出部具有焊接对象部和台阶部,上述焊接对象部在层叠了构成极耳群的所有上述极耳的状态下与相同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焊接,上述台阶部位于比上述焊接对象部更靠上述极耳群的顶端侧的位置,在上述台阶部中,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或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
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的台阶部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台阶部在上述极耳的层叠方向上重叠而形成了重叠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
在上述正极侧和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中的每一个第1极耳群中,构成上述集箔部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或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集中在与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2端对应的部位,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在从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2端去往上述第1端的方向上延伸,
在上述正极侧和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中的每一个第2极耳群中,构成上述集箔部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或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集中在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2端对应的部位,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在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2端去往上述第1端的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
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重叠部在上述第1层叠方向和上述第2层叠方向上位于上述第1极耳群的焊接对象部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焊接对象部之间。
4.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第1电极组装体和第2电极组装体,其中上述各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极性相互不同的片状的电极的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在绝缘的状态下交替层叠,上述各电极具有从该电极的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
正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
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
正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
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
正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正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以及
负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负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
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和上述多个负极的层叠方向为第1层叠方向,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和上述多个负极的层叠方向为第2层叠方向,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每一个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对应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的第1端和第2端,
以使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
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分别具有集箔部和延出部,上述集箔部包括集中在对应的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或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上述第1极耳群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分别朝向彼此延伸,
在上述各极耳群中,上述延出部具有焊接对象部和台阶部,上述焊接对象部在层叠了构成极耳群的所有上述极耳的状态下与相同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焊接,上述台阶部位于比上述焊接对象部更靠上述极耳群的顶端侧的位置,在上述台阶部中,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或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
在上述各极耳群中,上述延出部具有包含上述台阶部的折回部,该折回部是以在从对应的电极组装体的上述第1端去往上述第2端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将上述延出部折回而成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各极耳群中的上述折回部具备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对应的上述延出部的固定部。
6.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第1电极组装体和第2电极组装体,其中上述各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极性相互不同的片状的电极的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在绝缘的状态下交替层叠,上述各电极具有从该电极的一边的一部分突出的极耳;
正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
负极侧的第1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
正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
负极侧的第2极耳群,其包括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
正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正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以及
负极侧的导电构件,其与负极侧的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接合,
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和上述多个负极的层叠方向为第1层叠方向,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上述多个正极和上述多个负极的层叠方向为第2层叠方向,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中的每一个电极组装体具有作为对应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的第1端和第2端,
以使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与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的位于上述第1端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上述第1电极组装体和上述第2电极组装体,
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和上述第2极耳群分别具有集箔部和延出部,上述集箔部包括集中在对应的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或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的部分,上述第1极耳群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从上述集箔部分别朝向彼此延伸,
在上述各极耳群中,上述延出部具有焊接对象部和台阶部,上述焊接对象部在层叠了构成极耳群的所有上述极耳的状态下与相同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焊接,上述台阶部位于比上述焊接对象部更靠上述极耳群的顶端侧的位置,在上述台阶部中,上述多个正极的上述极耳或上述多个负极的上述极耳在它们的顶端以阶梯状错开的状态下层叠,
沿着上述电极的上述一边的方向为宽度方向,
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与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延出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每一侧,上述第1极耳群的上述焊接对象部和上述第2极耳群的上述焊接对象部位于上述第1层叠方向和上述第2层叠方向上的上述导电构件的中央。
CN201880040749.5A 2017-06-23 2018-04-26 蓄电装置 Active CN110800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3374 2017-06-23
JP2017123374 2017-06-23
PCT/JP2018/016905 WO2018235428A1 (ja) 2017-06-23 2018-04-26 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0130A CN110800130A (zh) 2020-02-14
CN110800130B true CN110800130B (zh) 2022-06-14

Family

ID=64735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0749.5A Active CN110800130B (zh) 2017-06-23 2018-04-26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94789B2 (zh)
JP (1) JP6922980B2 (zh)
CN (1) CN110800130B (zh)
WO (1) WO20182354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2703B2 (ja) * 2017-06-26 2021-11-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JP7469093B2 (ja) 2020-03-25 202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1446408A (zh) * 2020-05-14 2020-07-24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电芯、电池及电池制造方法
CN117795765A (zh) * 2021-09-27 2024-03-29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电池和电池的制造方法
JP7463327B2 (ja) * 2021-10-19 2024-04-08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1328A (ja) * 2003-02-07 2004-08-2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平板積層型電池及び平板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CN202352786U (zh) * 2011-12-12 2012-07-25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卷绕电芯体及软包锂离子电池及极片
WO2017038042A1 (ja) * 2015-08-31 2017-03-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1859A (ja) 1984-02-28 1985-09-17 Fujitsu Ltd 集合チヤネルの制御方式
JP2002373639A (ja) 2001-06-13 2002-12-26 Nec Tokin Tochigi Ltd 密閉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14036B2 (ja) * 2006-09-08 2013-01-09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TW200919807A (en) * 2007-09-06 2009-05-01 Sanyo Electric Co Stact type battery
US7875382B2 (en) * 2008-08-28 2011-01-25 International Battery, Inc. Battery
JP5214692B2 (ja) * 2010-09-21 2013-06-19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
JP5741498B2 (ja) * 2012-03-21 2015-07-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及び二次電池並びに車両
JP2013243083A (ja) * 2012-05-22 2013-12-0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二次電池
WO2014003185A1 (ja) * 2012-06-29 2014-01-03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集電構造
JP6287563B2 (ja) * 2014-05-14 2018-03-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274013B2 (ja) * 2014-05-27 2018-02-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522418B2 (ja) 2015-05-15 2019-05-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KR102439847B1 (ko) * 2015-08-25 2022-09-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6521077B2 (ja) * 2015-08-31 2019-05-29 東洋紡株式会社 水処理方法および水処理システム
JP6572736B2 (ja) * 2015-10-30 2019-09-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8079423A1 (ja) * 2016-10-24 2018-05-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1328A (ja) * 2003-02-07 2004-08-2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平板積層型電池及び平板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CN202352786U (zh) * 2011-12-12 2012-07-25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卷绕电芯体及软包锂离子电池及极片
WO2017038042A1 (ja) * 2015-08-31 2017-03-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35428A1 (ja) 2018-12-27
JPWO2018235428A1 (ja) 2020-03-19
JP6922980B2 (ja) 2021-08-18
CN110800130A (zh) 2020-02-14
US11594789B2 (en) 2023-02-28
US20200144583A1 (en)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0130B (zh) 蓄电装置
US9343727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JP7000706B2 (ja)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5098955A1 (ja) 蓄電装置
CN105990559B (zh) 蓄电元件
JP6756266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160350B2 (ja) 蓄電装置
JP2013206608A (ja) 蓄電装置
JP6677105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90260086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7213478B2 (ja) バスバー及び電池積層体
KR20150037155A (ko) 이차전지
JP2018006120A (ja) 蓄電装置
JP2015072828A (ja) 蓄電装置
JP2016139586A (ja) 蓄電装置
JP2017091723A (ja)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装置
JP2018006119A (ja) 蓄電装置
CN110337749B (zh)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18014289A (ja) 蓄電装置
JP2016081743A (ja) 蓄電装置
JP2019175689A (ja) 蓄電装置
JP2016031907A (ja) 蓄電装置
JP5962276B2 (ja) 蓄電装置
JP6417760B2 (ja) 蓄電装置
JP2018200755A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