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69790B - 温热器具 - Google Patents

温热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69790B
CN110769790B CN201880041456.9A CN201880041456A CN110769790B CN 110769790 B CN110769790 B CN 110769790B CN 201880041456 A CN201880041456 A CN 201880041456A CN 110769790 B CN110769790 B CN 1107697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sheet
slit
ear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14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69790A (zh
Inventor
内田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69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9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69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9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Abstract

温热器具(100)具备:主体部(10),其沿着面部佩戴;发热体(20),其设置于主体部(10);及佩戴部(一对挂耳部(30)),其用于将主体部(10)沿着面部佩戴,主体部(10)形成为可以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的尺寸,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该主体部(10)的下缘向上延伸的狭缝(54),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形成有使该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立体结构部(60)。

Description

温热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热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覆盖面部的大范围的温热器具,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温热器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热器具,其具备:
主体部,其沿着面部佩戴;
发热体,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及
佩戴部,其用于将所述主体部沿着面部佩戴,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可以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的尺寸,
在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该主体部的下缘向上延伸的狭缝(也包括切口形状部),
在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形成有使该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立体结构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俯视图(展开状态)。
图2是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俯视图(折叠状态)。
图3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使用者佩戴有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形成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立体结构部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温热器具的表面最高温度及水蒸汽产生量的测定中所使用的装置的图。
图7(a)是变形例1的温热器具的俯视图,图7(b)是变形例2的温热器具的俯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 主体部
11 第1部分
12 第2部分
20 发热体
20c 中心
21 第1被覆片材
22 第2被覆片材
23 发热材料
25 内缘
26 外缘
30 挂耳部
30a 挂耳用开口
31 挂耳用狭缝
31a 挂耳用狭缝下部
31b 挂耳用狭缝上部
31c 弯折部
31d 挂耳用狭缝中央
32 挂耳上侧连接部
33 挂耳下侧连接部
35 部分
51 第1片材
51a 侧边
52 第2片材
53 接合部
54 狭缝
55 切口形状部
56 预接合部
60 立体结构部
61 连接部
61a 下侧连接部
61b 上侧连接部
71 前额
72 鼻部
73 口部
74 耳部
75 眼部
76 脸颊
81 弯曲部
100 温热器具
120 温热器具构成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文献1的温热器具从更充分地温热面部的大范围的观点考虑,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更充分地温热面部的大范围的结构的温热器具。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使用附图进行说明。再者,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附上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使用图1至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进行说明。
图1表示将温热器具100的主体部10及左右一对挂耳部30平坦地展开的状态。在图1中,示出了在温热器具100中,在将该温热器具100佩戴于使用者的面部的状态下成为面部侧的面。
图2表示使在佩戴状态下成为面部侧的面为内侧,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将温热器具100对折后的(将温热器具100折叠成两半后的)状态。即,在图2中,示出了主体部10的后述第1部分11与第2部分12相互重叠,并且左侧的挂耳部30与右侧的挂耳部30相互重叠的状态。而且,在图2中,示出了在温热器具100的主体部10的第1部分11中,在将温热器具100佩戴于使用者的面部的状态下朝向外侧的面。
图3是表示在将温热器具100展开的状态下,沿着与第1部分11和第2部分12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横宽方向将温热器具100切断所得到的剖面(沿着图1的A-A线的剖面)的图,在将该温热器具100佩戴于使用者的面部的状态下,将朝向面部侧的面示于上侧,将朝向外侧的面示于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温热器具100的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上下关系等)的说明是对温热器具100佩戴于头顶位于上方且颈部位于下方的姿势的使用者的面部的状态下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说明。
如图1至图4的任一者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具备:主体部10,其沿着面部佩戴;发热体20,其设置于主体部10;及佩戴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一对挂耳部30),其用于将主体部10沿着面部佩戴。主体部10是具有后述立体结构部60的薄片状,且形成为可以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的尺寸。
此处,主体部10覆盖眼部是指覆盖眼窝整体(眼部周围)的前方(正面侧)。另外,主体部10覆盖脸颊是指至少覆盖颧骨的下端位置的前方(正面侧)。即,主体部10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是指覆盖自眼部周围的上部至颧骨的下部为止的范围的前方的区域。
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该主体部10的下缘向上延伸的狭缝54。狭缝54并不限于线状(直线状等)的狭缝,也可以为倒V字状或倒U字状等形状的切口形状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关于狭缝54,在如图2所示的折叠状态下为直线状的狭缝在如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下,成为以倒V字状打开的状态。
再者,在本发明中,佩戴部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一对挂耳部30,也可以是将主体部10的左右两端部接合的带状或绳状,并且在温热器具100佩戴时挂于后头部的佩戴部。另外,挂耳部30可以是与主体部10一体的片材,也可以通过将与主体部10分开的部分接合于主体部10而设置。
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形成有使该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立体结构部6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立体结构部60构成为包含主体部10的上缘的一部分。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子,立体结构部60也可以不包含主体部10的上缘(也可以配置于主体部10的上缘以下的位置)。
立体结构部60是使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因此,容易使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缘与前额紧贴或贴近。由此,可以抑制温热的空气自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缘与面部的间隙朝上方逸出,使温热的空气充满立体结构部60内,因此,可以将被主体部10覆盖的面部大范围且充分地温热。
根据这样的温热器具100,主体部10由于形成为可以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的尺寸,因此,可以通过配设于主体部10的发热体20将面部大范围地温热。
通过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该主体部10的下缘向上延伸的狭缝54,由此可以将外部空气自主体部10的下方顺畅地导入至主体部10的下部与面部之间,并且可以将该外部空气供给至发热体20而使发热体20发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下所述,温热器具100是蒸汽温热器具。因此,与上述的空气的情况同样地,可以抑制蒸汽自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缘与面部的间隙逸出,可以使蒸汽充满主体部10与面部之间。
而且,由于温热器具100具备立体结构部60,因此,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形成有凸形状,且也容易使主体部10的侧缘部弯曲,可以使主体部10的侧缘部(图4所示的弯曲部81)朝前方凸出地弯曲。通过形成弯曲部81,可以将外部空气自主体部10的侧方顺畅地导入至主体部10与面部之间,从而可以使发热体20的整体更均匀地发热。另外,形成弯曲部81的原因在于:人的面部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形状,并且耳部位于眼部或脸颊的后方。
更详细而言,弯曲部81例如以满足以下的(1)及(2)的条件的方式弯曲。
(1)“挂耳部30中较挂耳用狭缝31更靠主体部10侧的部分且沿着挂耳用狭缝31的部位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或“主体部10的侧缘部中沿着挂耳用狭缝31的部位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相对地位于后方,并且配置在脸颊中与耳部的前侧邻接的部位附近。
(2)“挂耳部30中较挂耳用狭缝31更靠主体部10侧的部分且沿着挂耳用狭缝31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或“主体部10的侧缘部中沿着挂耳用狭缝31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相对地位于前方,并且配置在脸颊中自与耳部的前侧邻接的部位向侧方分开的位置。
主体部10形成为可以覆盖两眼及两颊的尺寸及形状。
主体部10构成为具备覆盖自左眼至左脸颊的部位的第1部分11、及覆盖自右眼至右脸颊的部位的第2部分12,第1部分11与第2部分12形成为相互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尺寸。在图1中,第1部分11与第2部分12左右排列地配置,在主体部10的下部,经由狭缝54而相互分开。
主体部10的平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可以设为略微横长的大致四边形。
另外,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的平面形状例如可以设为比发热体20大一圈的大致四边形(例如略微纵长的四边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部10优选不具有自该主体部10的上缘向下方延伸的狭缝(也包含切口形状部)。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主体部10的上缘可以在横宽方向上连续地紧贴于使用者的前额,可以使温热的空气或蒸汽充满主体部10与面部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部10的上缘例如大致水平地延伸,或朝向中央部略微向上倾斜(形成为朝上凸出的山形)。再者,在如图2那样将温热器具100对折的状态下,例如,主体部10的上缘朝向主体部10的侧缘向下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部10的下缘例如除狭缝54的形成部位以外,均大致水平地延伸。再者,在如图2那样将温热器具100对折的状态下,例如,主体部10的下缘朝向主体部10的侧缘向下倾斜。
主体部10的与横宽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例如以主体部10可以覆盖自眉峰的上缘以上一些的部分至嘴角以下一些的部分为止的方式进行设定。
另外,主体部10的侧缘部例如覆盖自太阳穴至脸颊的后端附近(脸颊中与耳部的前侧邻接的部位)。
进而,在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中,沿着狭缝54的部位例如自鼻侧沿着鼻唇沟延伸。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的下端例如位于下唇以下的位置。
更详细而言,例如在发热体20中沿着狭缝54的部位(图1、图4所示的内缘25)沿着鼻唇沟延伸,在主体部10中沿着狭缝54的部位的下端部覆盖嘴角。
立体结构部60例如覆盖自前额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下端部至鼻梁的上端部(鼻根)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温热器具100的佩戴部由分别设置于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两端部的一对挂耳部30构成。
一对挂耳部30是分别与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相连,并且被挂于耳部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温热器具100构成为具备第1片材51、及与第1片材51重叠地配置的第2片材52。
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各自可以由单层的片材构成,也可以是多层片材的层叠体。
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各自由可挠性的材料构成。作为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无纺布、织布、其他编织物、聚乙烯或聚氨酯等的树脂膜、多孔质体、这些的任意2种以上的组合等。
第1片材51例如形成为主体部10的形状。
另一方面,第2片材52形成为与温热器具100的整体形状相同的形状。更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第2片材52的左端部与右端部分别自第1片材51伸出,伸出的部分分别构成左右的挂耳部30。在温热器具100佩戴时,第1片材51位于面部侧,第2片材52位于面部的相反侧(即向外)。
如图3所示,第1片材51与第2片材52的相互的相对面彼此在接合部53相互接合。
第1片材51与第2片材52可以通过接着或粘着而接合,也可以通过热封而接合。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接合部53例如通过热熔而构成。
接合部53例如配置在主体部10的周缘部的整个圆周、及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上缘至下缘的范围。更详细而言,接合部53例如配置在第1部分11的周缘部的整个圆周、及第2部分12的周缘部的整个圆周。接合部53可以连续,也可以断续。
再者,接合部53不仅将第1片材51与第2片材52接合,例如也将第1片材51或第2片材52与发热体20接合。
在第1片材51与第2片材52之间,设置有发热体20。
更详细而言,在第1部分11与第2部分12的各个,在第1片材51与第2片材52之间设置有发热体20。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发热体20的配置区域被设定为覆盖自眼部至脸颊中的嘴角以下的部位的范围的大小。
由此,可以将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脸颊中的嘴角以下的部位)的大范围的部分更充分地温热。
更详细而言,设置在第1部分11的发热体20被设定为覆盖自左眼至左脸颊中的左嘴角以下的部位的范围的大小,设置在第2部分12的发热体20被设定为覆盖自右眼至右脸颊中的右嘴角以下的部位的范围的大小。
另外,设置在第1部分11的发热体20被设定为覆盖左太阳穴的大小,设置在第2部分12的发热体20被设定为覆盖右太阳穴的大小。
此处,在第1部分11,可以设置有单个的发热体,也可以设置有作为相互邻接或贴近地配置的多个发热体的集合体的发热体组。
同样地,在第2部分12,可以设置有单个的发热体,也可以设置有作为相互邻接或贴近地配置的多个发热体的集合体的发热体组。
发热体20是指此处所说的单个的发热体、或发热体组。因此,发热体20的配置区域可以设为单个的发热体的配置区域、或发热体组的配置区域。
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的发热体20的配置区域的平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各发热体20的配置区域形成为矩形状(例如正方形形状)。
如图1所示,发热体20的配置区域的上缘例如朝向主体部10的侧缘向上倾斜。因此,发热体20的配置区域的上缘与主体部10的上缘之间的区域(即,发热体20的上侧的发热体20不存在区域)的上下尺寸例如朝向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逐渐扩大(朝向主体部10的侧缘逐渐缩小)。由此,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容易将温热具100的上缘与前额紧贴或贴近地佩戴。
另外,在发热体20中沿着狭缝54的部位(图1、图4所示的内缘25)例如相对于狭缝54平行地延伸。内缘25例如相对于狭缝54贴近地配置。
另一方面,在发热体20中与内缘25为相反侧的缘部(图1所示的外缘26)例如沿着第1片材51的侧边51a(图1)延伸(例如相对于侧边51a平行地延伸)。外缘26例如相对于侧边51a贴近地配置。
如图3所示,发热体20例如构成为具备第1被覆片材21、第2被覆片材22、及被保持在第1被覆片材21与第2被覆片材22之间的薄片状的发热材料23。
第1被覆片材21与第2被覆片材22例如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及尺寸。另外,以它们的外形线一致的方式相互重叠,并且它们的周缘部彼此相互接合。由此,构成将发热材料23收容于内部的收容体。第1被覆片材21与第2被覆片材22可以通过粘着或接着而接合,也可以通过热封而接合。
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的平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例如分别形成为矩形状(例如正方形形状)。
第1被覆片材21配置在第1片材51侧、即在温热器具100佩戴时成为面部侧一侧,第2被覆片材22配置在第2片材52侧、即在佩戴时成为与面部侧为相反侧(前侧)一侧。
发热材料23构成为包含易氧化性金属。发热材料23通过易氧化性金属与氧接触所引起的氧化反应而发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发热材料23构成为利用易氧化性金属与氧接触所引起的氧化反应中产生的热,从而产生经加热的水蒸汽。
发热材料23例如包含易氧化性金属、反应促进剂、电解质及水。
发热材料23例如形成为薄片状。
在由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构成的一个收容体内,可以收容有1片发热材料23,也可以收容有多片发热材料23。
再者,上述“单个的发热体”构成为具备一个收容体、及收容在该一个收容体中的1片或多片发热材料23。
另一方面,上述“发热体组”通过将多片这样的构成的“单个的发热体”相互邻接或贴近地配置而构成。
例如,1片或多片发热材料23配置在比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小一圈的矩形状(例如正方形形状)的区域。
另外,发热材料23优选与第1被覆片材21或第2被覆片材22的至少一者接合。
另外,上述接合部53将发热体20的周缘部与第1片材51或第2片材52中的至少任一者相互接合。即,接合部53将第1被覆片材21与第1片材51相互接合,或将第2被覆片材22与第2片材52相互接合。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如图3所示,接合部53将第1被覆片材21与第1片材51相互接合,并且将第2被覆片材22与第2片材52相互接合。
这样,左右的发热体20分别被保持在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的内部。
再者,在发热体20的中央部(周缘部以外的部分),例如发热体20与第1片材51相互为非接合,并且发热体20与第2片材52相互为非接合(参照图3)。
发热体20的第1被覆片材21与第2被覆片材22的至少一者具有透气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被覆片材21具有透气性。另外,第1被覆片材21与第2被覆片材22相比透气性更高。再者,第2被覆片材22可以具有透气性,也可以实质上不具有透气性。
进而,第1被覆片材21具有透气性,以便可以使空气及水蒸汽透过。另一方面,第2被覆片材22与第1被覆片材21相比,为难透气性或非透气性。
关于第1被覆片材21的透气度,从将面部的大范围更充分地温热的方面考虑,优选为1000秒/100ml以上,更优选为2000秒/100ml以上。另外,优选为50000秒/100ml以下,更优选为20000秒/100ml以下。
透气度是根据JIS P8117测得的值,并且以100ml的空气在一定的压力下通过6.45cm2的面积的时间来定义。透气度可以利用王研式透气度计或者依据其的测定机进行测定。
作为具有这样的透气性的片材,可以使用具有透湿性但不具有透水性的树脂制的多孔质片材或具有透气孔的树脂制的片材,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作为树脂制的多孔质片材,可以使用将热塑性树脂及与该树脂无相容性的有机或无机的填料的熔融混炼物成型为膜状,并单轴或双轴拉伸而获得的片材。另外,可以使用在非透气性片材或难透气性片材上利用针等设置微孔而成的片材、或者在上述透气性片材上进一步利用针等设置微孔而成的片材。透气性片材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另一方面,第2被覆片材22可以为具有透气性的片材,也可以为非透气性的片材。在第2被覆片材22为透气性片材的情况下,透气度优选为80000秒/100ml以上。在第2被覆片材22为非透气性片材的情况下,作为非透气性片材,可以使用将非透气性的树脂膜与纸等层压而成的层叠片材。
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可以分别由1片薄片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多片薄片材料的层叠体构成。作为这样的层叠体,可以使用将无纺布与透气性片材层压所得到的层叠片材、或将编织物与透气性片材层压所得到的层叠片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发热材料23通过发热而产生水蒸汽,并且第1被覆片材21具有透湿性,且第1片材51具有透湿性。因此,可以使水蒸汽通过主体部10中成为面部侧的面放出,从而使该水蒸汽与面部接触。
即,发热材料23在发热时伴有水蒸汽的产生,温热器具100构成为水蒸汽通过主体部10中成为面部侧的面释放至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挂耳部30形成为上下长条的形状(纵长的形状)。挂耳部30的上下尺寸例如被设定为与主体部10的上下尺寸同等的尺寸。通过挂耳部30为纵长,从而可以通过挂耳部30将主体部10的侧缘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朝后方拉拽,因此,可以使弯曲部81充分地弯曲。
在左右的挂耳部30,分别形成有挂耳用的开口(以下为挂耳用开口30a)。挂耳用的开口形成为纵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挂耳用开口30a为纵长的挂耳用狭缝31。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如图4所示,将主体部10贴于面部的自眼部75至脸颊76的部分,并且使左右的耳部74进入左右的挂耳部30的挂耳用狭缝31,将挂耳部30挂在耳部74之后。
更详细而言,挂耳用狭缝31的下端的高度位置例如被设定为与发热体20的下端大致同等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挂耳用狭缝31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例如被设定于发热体20的上端的下方的位置,并且被设定于上下方向上的发热体20的中心20c(图1、图2)的上方的位置。
即,挂耳用狭缝31以发热体20为基准,配置于略微靠下方。通过挂耳用狭缝31成为这样的配置,可以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使狭缝54呈倒V字状或倒U字状大幅度地打开,并且可以充分地确保立体结构部60与面部的间隙的大小。并且,可以将主体部10的上部更强地朝后方拉拽,因此,可以使弯曲部81充分地弯曲。
挂耳用狭缝31的上端与挂耳部30的上缘之间的部分成为挂耳上侧连接部32,所述挂耳上侧连接部32将挂耳部30中比挂耳用狭缝31更靠近主体部10一侧的部分与比挂耳用狭缝31更远离主体部10一侧的部分用挂耳用狭缝31的上侧连接。
同样地,挂耳用狭缝31的下端与挂耳部30的下缘之间的部分成为挂耳下侧连接部33,所述挂耳下侧连接部33将挂耳部30中比挂耳用狭缝31更靠近主体部10一侧的部分与比挂耳用狭缝31更远离主体部10一侧的部分用挂耳用狭缝31的下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挂耳上侧连接部32的上下宽度尺寸L1(图1、图2)被设定为大于挂耳下侧连接部33的上下宽度尺寸L2(图1、图2)。换而言之,挂耳部30的上缘与挂耳用狭缝31的上端的距离大于挂耳用狭缝31的下端与挂耳部30的下缘的距离。
由此,可以抑制温热器具100佩戴时的挂耳上侧连接部32的拉伸,并且在将挂耳部30挂于耳部时,可以通过挂耳部30将主体部10的侧缘部的上部更充分地朝后方拉拽。由此,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使弯曲部81充分地弯曲,并且可以使主体部10中比弯曲部81更靠横宽方向中央的部分良好地贴合于面部。
另一方面,由于可以实现挂耳下侧连接部33的适度的拉伸,因此,不管使用者的耳部的尺寸,均可以使挂耳部30良好地贴合于耳部。
此处,上下宽度尺寸L1例如可以设为将挂耳用狭缝31的上端与下端连结的直线AX1(图1、图2)上的挂耳部30的上缘与挂耳用狭缝31的上端的距离。
另外,上下宽度尺寸L2可以设为直线AX1(图1、图2)上的挂耳部30的下缘与挂耳用狭缝31的下端的距离。
挂耳用狭缝31例如在横宽方向上朝向远离主体部10的方向凸出地弯曲。即,在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左侧的挂耳用狭缝31朝向左方凸出地弯曲,右侧的挂耳用狭缝31朝向右方凸出地弯曲。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挂耳用狭缝31例如形成为在横宽方向上朝远离主体部10的方向凸出弯折的折线形状。
挂耳用狭缝31例如构成为包含构成挂耳用狭缝31的下部的直线状的挂耳用狭缝下部31a、及构成挂耳用狭缝31的上部的直线状的挂耳用狭缝上部31b。
而且,挂耳用狭缝下部31a与挂耳用狭缝上部31b的边界部即挂耳用狭缝31的弯折部31c配置在挂耳用狭缝3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挂耳用狭缝中央31d)以下的位置。
挂耳用狭缝31的弯折部31c配置在挂耳用狭缝中央31d以下的位置,因此,在使挂耳用狭缝31通过耳部将挂耳部30挂于耳部时,会使挂耳部30中沿着挂耳用狭缝上部31b的部分35(参照图1)遍及更长的距离在耳部扩张并朝远离主体部10的方向弯曲。即,会将主体部10的上部更强地朝后方拉拽。由此,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使弯曲部81充分地弯曲。
尤其是,在如上所述上下宽度尺寸L1大于上下宽度尺寸L2的情况下,通过挂耳用狭缝31的弯折部31c配置在挂耳用狭缝中央31d以下的位置,从而可以抑制挂耳上侧连接部32的伸长,因此,可以将主体部10的上部更强地朝后方拉拽,使弯曲部81充分地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挂耳用狭缝下部31a的下端与第1片材51的侧边51a相互贴近地配置,并且挂耳用狭缝上部31b的上端与第1片材51的侧边51a相互贴近地配置。由此,可以适度地抑制挂耳上侧连接部32及挂耳下侧连接部33的伸长,因此,可以利用挂耳部30充分地拉拽主体部10的侧缘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挂耳用狭缝下部31a的下端与发热体20的外缘26的距离和挂耳用狭缝上部31b的上端与发热体20的外缘26的距离被设定为相互相等的距离。
另外,优选发热体2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20c与挂耳用狭缝中央31d配置在相互相等的高度位置,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更确实地使弯曲部81弯曲。中心20c与挂耳用狭缝中央31d的高低差例如优选为3cm以下,更优选为2c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cm以下。
再者,在本发明中,挂耳用狭缝3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的折线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朝向远离主体部10的方向(侧方)凸出的曲线状(弧状等)。
此处,对上述立体结构部60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主体部10构成为包含:第1部分11,其覆盖自一侧的眼部(左眼)至一侧的脸颊(左脸颊)的部位;及第2部分12,其覆盖自另一侧的眼部(右眼)至另一侧的脸颊(右脸颊)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立体结构部60是在狭缝54的上方将第1部分11与第2部分12相互接合的连接部61。
连接部61构成为包含:上下延伸的下侧连接部61a、及邻接于下侧连接部61a的上侧并且上下延伸的上侧连接部61b。
如图2所示,在将温热器具100对折的状态下,下侧连接部61a与上侧连接部61b相互不存在于同一直线上,而在彼此的边界部相互弯折。更详细而言,下侧连接部61a与上侧连接部61b具有角度α而弯折。
而且,在将主体部10展开时,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参照图4)。
上述角度α(图2)优选为120度以上且170度以下,更优选为130度以上且160度以下。通过具有这样的角度,可以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使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缘良好地与前额71紧贴或贴近(参照图4),并且可以充分地确保面部与立体结构部60之间的间隙,使足够体积的温热的空气充满该间隙。
另外,如上所述,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狭缝54。该狭缝54自主体部10的下缘向上延伸。
此处,狭缝54的上下尺寸H2(图2、图5)优选为主体部10的中央部的上下尺寸H1的40%以上。上下尺寸H2更优选为上下尺寸H1的50%以上。
如果上下尺寸H2为上下尺寸H1的40%以上,则如图1所示在将主体部10展开并使立体结构部60为立体形状时,在图2所示的折叠状态下直线状的狭缝54可以呈倒V字状或倒U字状大幅度地打开。即,如图4所示,在将温热器具100佩戴于面部时,狭缝54可以呈倒V字状或倒U字状大幅度地打开,并且沿着鼻唇沟延伸。由此,可以将外部空气更顺畅地自主体部10的下方导入主体部10的下部与面部之间。
另外,例如,如图4所示,在将温热器具100佩戴于面部时,优选鼻部72及口部73经由狭缝54露出,由此,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可以轻松地进行呼吸。
再者,上下尺寸H2优选为上下尺寸H1的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
另外,如果这样狭缝54呈倒V字状或倒U字状大幅度地打开,则如图1所示在将主体部10及挂耳部30展开时,与如图2般将温热器具100进行对折时相比,可以使纵长的形状的挂耳部30倾斜。
即,在图1的状态下,与图2的状态相比,将挂耳用狭缝31的上端与下端连结的直线AX1以朝向该直线AX1的上部接近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方式倾斜。
因此,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挂耳部30的上部被更强地朝后方拉拽,由此,可以使弯曲部81更充分地弯曲。
另外,通过狭缝54呈倒V字状或倒U字状大幅度地打开,可以使各发热体20良好地贴合于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
在本发明中,当在如图1所示般将主体部10及一对挂耳部30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将一对挂耳部30彼此的距离设为W并且将挂耳用开口30a(挂耳用狭缝31)的纵向尺寸设为H时,H/W优选为0.2以上。
此处,将主体部10及一对挂耳部30平坦地展开的状态是指将温热器具100的整体尽可能平坦地铺开并且将温热器具100的整体自然地放置的状态(其中,在未赋予将温热器具100朝周围拉伸的张力,并且温热器具100具备下述立体结构部60的情况下,为在立体结构部60的整体使应变均等的状态)。
挂耳用开口30a的纵向尺寸H是与一对挂耳部30的排列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挂耳用开口30a的尺寸、即挂耳用开口30a的上端与下端的高低差(挂耳用狭缝下部31a的下端与挂耳用狭缝上部31b的上端的高低差)。
距离W例如可以设为与发热体2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20c相同的高度位置上的一对挂耳部30彼此的距离。如图1所示,一对挂耳部30彼此的距离是在与发热体2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20c相同的高度,一对挂耳用开口30a的相互最远的部分彼此的距离(也参照下文作为变形例叙述的图7(a)及图7(b))。
通过H/W为0.2以上,可以使弯曲部81更确实地弯曲。H/W更优选为0.25以上。另外,H/W优选为0.7以下,更优选为0.6以下。
另外,当将挂耳部30的长度设为L时,H/L优选为0.6以上,通过这样,可以使弯曲部81更确实地弯曲。
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挂耳用狭缝31为实质上不具有宽度的狭缝的情况下,挂耳部30的长度L可以设为挂耳用狭缝31的总延伸长度、即挂耳用狭缝下部31a的长度尺寸与挂耳用狭缝上部31b的长度尺寸之和。
H/L更优选为0.8以上。
再者,H/L为1以下。
在使用前的状态下,温热器具100例如被密封于由具有氧阻隔性的包装材料构成的包装袋(未图示)。在使用时自包装袋取出温热器具100,由此,发热体20的发热材料23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而发热并且产生水蒸汽(蒸汽温热),该水蒸汽经由第1被覆片材21及第1片材51被释放至外部。
由此,通过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从而该水蒸汽被供给至使用者的面部。由此,成为如利用热毛巾将使用者的面部温热的情况。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是蒸汽温热器具。
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使主体部10的第1片材51为面部侧,将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分别贴靠于左右的眼部75至脸颊76的部位,且将一对挂耳部30分别挂于左右的耳部74。
此处,使用图5来说明立体结构部60的形成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5所示的温热器具构成片材120是用于制作温热器具100的材料。温热器具构成片材120与温热器具100的不同点在于图5所示的左右一对预接合部56彼此相互未接合,其它方面与温热器具100同样地构成。
例如,如图5所示,通过在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中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缘部,形成V字状的切口形状部55,可以获得温热器具构成片材120。然后,通过将切口形状部55的左右两侧的缘部即一对预接合部56相互接合,可以如图1及图2所示形成立体结构部60的上侧连接部61b,从而制作温热器具100。
立体结构部60的下侧连接部61a例如是在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中,第1部分11侧的部分与第2部分12侧的部分原本相互接合的部分。
再者,形成立体结构部60的方法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可以通过在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中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缘部形成上下延伸的直线状的狭缝(未图示),使该狭缝的左右两侧的部分相互重叠并接合,从而形成与图1及图2同样的立体结构部60。
或者,也可以使下侧连接部61a与上侧连接部61b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在此情况下,关于上侧连接部61b设为在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中,第1部分11侧的部分与第2部分12侧的部分原本相互接合的部分。另一方面,关于下侧连接部61a通过将与狭缝54的上侧相连的狭缝的左右两侧的缘部彼此相互接合而形成。
或者,也可以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通过压花(按压)而形成立体结构部60。
或者,也可以通过将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局部设为添加橡胶纤维的结构,且使该部分在横宽方向上缩短,从而形成立体结构部60。
温热器具100例如优选使表面最高温度为38~70℃。温热器具100的表面最高温度与水蒸汽产生量是使用图6所示的装置90,以如下方式测得的数值。图6所示的装置90构成为具备:铝制的测定室(容积4L)91;流入路径92,其使除湿空气(湿度小于2%,流量2.1L/分钟)流入测定室91的下部;流出路径93,其使空气自测定室91的上部流出;设置于流入路径92的入口温湿度计94及入口流量计95;设置于流出路径93的出口温湿度计96及出口流量计97;及设置于测定室91内的温度计(热敏电阻)98。作为温度计98,使用温度分辨率为0.01℃左右的温度计。
温热器具100的表面最高温度的测定是在测定环境温度30℃(30±1℃)下将温热器具100自包装袋取出,使温热器具100的位于面部侧的面(上述第1片材51与第2片材52中的第1片材51侧的面)朝上置于测定室91,将带有金属球(质量4.5g)的温度计98置于其上而进行测量。
另外,在该状态下自下部流入除湿空气,根据利用入口温湿度计94及出口温湿度计96所测得的温度及湿度,求出空气流入测定室91前后的绝对湿度的差,进一步根据利用入口流量计95及出口流量计97测得的流量,算出温热器具100所释出的水蒸汽量。
再者,本说明书中的表面温度是指将温热器具100自包装袋取出后、即开始产生水蒸汽之后的温热器具100表面的最高到达温度,本说明书中的水蒸汽产生量是指以自氧阻断袋取出温热器具100的时间点、即开始产生水蒸汽时为起点,至10分钟后所测得的水蒸汽量的总量。
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温热器具100的主体部10形成为可以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的尺寸,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该主体部10的下缘向上延伸的狭缝54,在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形成有使该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立体结构部60。
由此,在通过主体部10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的状态下,可以利用发热体20将面部大范围地温热。另外,可以将外部空气自主体部10的下方顺畅地导入至主体部10的下部与面部之间,并且可以将该外部空气供给至发热体20,使发热体20发热。而且,由于容易使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缘与前额紧贴或贴近,因此,可以抑制温热的空气自主体部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缘与面部的间隙朝上方逸出,可以使该温热的空气充满主体部10与面部之间。由此,可以将面部的大范围更充分地温热。
以下,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7(a)所示的变形例1、及图7(b)所示的变形例2那样,挂耳用开口30a也可以成为具有横宽的形状的挂耳用狭缝31。在图7(a)所示的变形例1的情况下,挂耳用开口30a的远离主体部10一侧的周长L是图7(a)所示的长度L11与长度L12的和。
另外,在图7(b)所示的变形例2的情况下,挂耳用开口30a的远离主体部10一侧的周长L是以将挂耳用开口30a的上端与下端连结的长度轴AX2为基准沿着远离主体部10一侧的边缘的长度、即图7(b)所示的长度L13。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只要可以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也包含各种变形、改良等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文中,说明了形成于主体部10的立体结构部60的数量为1个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多个(例如2个)立体结构部60左右排列地配置。
另外,在上文中,说明了通过连续的片材(第2片材52)的各一部分构成主体部10及一对挂耳部30的例子,但挂耳部30也可以通过将与构成主体部10的片材分开的片材接合于构成主体部10的片材,从而设置于主体部10。
另外,发热体20也可以是不释出蒸汽的发热性的发热体。因此,温热器具100也可以是单纯的温热器具,而非蒸汽温热器具。
上述实施方式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温热器具,其中,具备:
主体部,其沿着面部佩戴;
发热体,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及
佩戴部,其用于将所述主体部沿着面部佩戴,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可以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的尺寸,
在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该主体部的下缘向上延伸的狭缝,
在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形成有使该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立体结构部。
<2>如<1>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发热体的配置区域被设定为覆盖自眼部至脸颊中的嘴角以下的部位的范围的大小。
<3>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狭缝的上下尺寸为所述主体部的中央部的上下尺寸的40%以上。
<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主体部包含第1部分及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覆盖自一侧的眼部至一侧的脸颊的部位,所述第2部分覆盖自另一侧的眼部至另一侧的脸颊的部位,
所述立体结构部是在所述狭缝的上方将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相互接合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含上下延伸的下侧连接部、及邻接于所述下侧连接部的上侧并且上下延伸的上侧连接部,
在将所述主体部在横宽方向中央部弯折并对折时,所述下侧连接部与所述上侧连接部所成的角度为120度以上且170度以下,
在将所述主体部展开时,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
<5>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发热体在发热时伴有水蒸汽的产生,
该温热器具构成为通过所述主体部中成为面部侧的面将水蒸汽释放至外部。
<6>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主体部不具有自该主体部的上缘向下方延伸的狭缝及切口形状部。
<7>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主体部的上缘大致水平地延伸,或朝向中央部略微向上倾斜。
<8>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在所述主体部中,沿着自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下缘向上延伸的所述狭缝的部位自鼻侧沿着鼻唇沟延伸。
<9>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佩戴部由一对挂耳部构成。
<10>如<9>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挂耳部利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的片材形成。
<11>如<9>或<10>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该温热器具构成为具备位于面部侧的第1片材、及与所述第1片材重叠地配置的第2片材,所述第2片材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左端部与右端部)分别自所述第1片材伸出,该伸出的部分构成所述一对挂耳部的各一个。
<12>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发热体的配置区域的上缘与所述主体部的上缘之间的区域的所述发热体不存在区域的上下尺寸朝向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逐渐扩大。
<13>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在所述挂耳部,分别形成有纵长的挂耳用开口,所述挂耳用开口是纵长的挂耳用狭缝。
<14>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下端的高度位置是与所述发热体的下端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上端的高度位置设定于所述发热体的上端的下方的位置。
本申请主张以在2017年6月22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7-122485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将其公开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此。

Claims (12)

1.一种温热器具,其中,
具备:
主体部,其沿着面部佩戴;
发热体,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及
佩戴部,其用于将所述主体部沿着面部佩戴,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可以覆盖面部的自眼部至脸颊的部位的尺寸,
在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该主体部的下缘向上延伸的狭缝,
在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形成有使该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立体结构部,
所述立体结构部覆盖自前额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下端部至鼻梁的上端部的部位,
所述狭缝的上下尺寸为所述主体部的中央部的上下尺寸的40%以上且75%以下,
所述佩戴部由一对挂耳部构成,
所述挂耳部分别形成有纵长的挂耳用开口,
所述挂耳部中,挂耳上侧连接部的上下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挂耳下侧连接部的上下宽度尺寸,其中,所述挂耳上侧连接部的上下宽度尺寸为将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上端与下端连结的直线上的挂耳部的上缘与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上端的距离;所述挂耳下侧连接部的上下宽度尺寸为所述直线上的挂耳部的下缘与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下端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发热体的配置区域被设定为覆盖自眼部至脸颊中的嘴角以下的部位的范围的大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主体部包含第1部分及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覆盖自一侧的眼部至一侧的脸颊的部位,所述第2部分覆盖自另一侧的眼部至另一侧的脸颊的部位,
所述立体结构部是在所述狭缝的上方将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相互接合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含上下延伸的下侧连接部、及邻接于所述下侧连接部的上侧并且上下延伸的上侧连接部,
在将所述主体部在横宽方向中央部弯折并对折时,所述下侧连接部与所述上侧连接部所成的角度为120度以上且170度以下,
在将所述主体部展开时,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部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发热体在发热时伴有水蒸汽的产生,
该温热器具构成为通过所述主体部中成为面部侧的面而将水蒸汽释放至外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主体部不具有自该主体部的上缘向下方延伸的狭缝和切口形状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主体部的上缘大致水平地延伸或朝向中央部向上倾斜。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在所述主体部中,沿着自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下缘向上延伸的所述狭缝的部位自鼻侧沿着鼻唇沟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挂耳部利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的片材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该温热器具构成为具备位于面部侧的第1片材、及与所述第1片材重叠地配置的第2片材,所述第2片材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自所述第1片材伸出,该伸出的部分构成所述一对挂耳部的各一个。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挂耳用开口是纵长的挂耳用狭缝。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下端的高度位置是与所述发热体的下端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上端的高度位置设定于所述发热体的上端的下方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发热体的配置区域的上缘与所述主体部的上缘之间的区域的所述发热体不存在区域的上下尺寸朝向所述主体部的横宽方向中央逐渐扩大。
CN201880041456.9A 2017-06-22 2018-06-20 温热器具 Active CN110769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2485 2017-06-22
JP2017122485 2017-06-22
PCT/JP2018/023522 WO2018235879A1 (ja) 2017-06-22 2018-06-20 温熱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69790A CN110769790A (zh) 2020-02-07
CN110769790B true CN110769790B (zh) 2022-06-21

Family

ID=64737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1456.9A Active CN110769790B (zh) 2017-06-22 2018-06-20 温热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18107B2 (zh)
CN (1) CN110769790B (zh)
TW (1) TWI758501B (zh)
WO (1) WO2018235879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7341A (zh) * 2004-10-05 2006-04-1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
CN101415383A (zh) * 2006-03-31 2009-04-22 花王株式会社 眼用水蒸气发生体
JP2009082570A (ja) * 2007-10-01 2009-04-23 Kao Corp 目用温熱具
CN104010599A (zh) * 2011-12-21 2014-08-27 花王株式会社 蒸气温热器具
WO2015028820A1 (en) * 2013-08-29 2015-03-05 Occles Ltd An eye cover device
CN204580266U (zh) * 2014-02-11 2015-08-26 史蒂文·莱昂内尔·哈里斯 抗皱装置
CN205548808U (zh) * 2016-01-26 2016-09-07 谢斌 一种蒸汽眼罩
CN106213991A (zh) * 2016-09-12 2016-1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盖体组件和家用电器
CN206120559U (zh) * 2016-06-21 2017-04-26 青岛沃普艾斯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易贴合蒸汽眼罩
CN106691810A (zh) * 2016-11-29 2017-05-24 深圳市魅兰科技有限公司 穿戴式胸部按摩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4470B2 (en) * 2004-02-27 2005-12-13 Kao Corporation Heat-generative, steam generation sheet for face
JP2006314618A (ja) * 2005-05-13 2006-11-24 Kao Corp フェイスマスク
US20090287282A1 (en) * 2008-05-16 2009-11-19 Seth Biser Thermal bodily compress kit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JP3160268U (ja) * 2010-04-09 2010-06-17 有限会社トゥーケイ 載せ掛け式アイマスク
US20140331383A1 (en) * 2013-05-10 2014-11-13 Ann Bially Eye mask for sleeping
JP6711816B2 (ja) * 2014-08-06 2020-06-17 珠海漢盈科技有限公司Handy Technology (Zhuhai) Ltd. 自己発熱保温型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により製造されたフェイスマスク及びアイシート
CN204293349U (zh) * 2014-12-12 2015-04-2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蒸汽医疗眼罩
SG11201709575RA (en) * 2015-06-10 2017-12-28 Kao Corp Steam heating mask
CN205054575U (zh) * 2015-08-06 2016-03-02 苗青 眼罩
CN205054922U (zh) * 2015-10-09 2016-03-02 芯芮生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具隔离重金属的高分子面膜结构
CN205094966U (zh) * 2015-10-27 2016-03-23 刘青 中药熏眼眼罩
JP6619633B2 (ja) * 2015-11-30 2019-12-11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の製造方法
TWM543064U (zh) * 2017-03-15 2017-06-11 Nan Liu Enterprise Co Ltd 熱敷眼罩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7341A (zh) * 2004-10-05 2006-04-1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
CN101415383A (zh) * 2006-03-31 2009-04-22 花王株式会社 眼用水蒸气发生体
JP2009082570A (ja) * 2007-10-01 2009-04-23 Kao Corp 目用温熱具
CN104010599A (zh) * 2011-12-21 2014-08-27 花王株式会社 蒸气温热器具
WO2015028820A1 (en) * 2013-08-29 2015-03-05 Occles Ltd An eye cover device
CN204580266U (zh) * 2014-02-11 2015-08-26 史蒂文·莱昂内尔·哈里斯 抗皱装置
CN205548808U (zh) * 2016-01-26 2016-09-07 谢斌 一种蒸汽眼罩
CN206120559U (zh) * 2016-06-21 2017-04-26 青岛沃普艾斯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易贴合蒸汽眼罩
CN106213991A (zh) * 2016-09-12 2016-1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盖体组件和家用电器
CN106691810A (zh) * 2016-11-29 2017-05-24 深圳市魅兰科技有限公司 穿戴式胸部按摩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35879A1 (ja) 2018-12-27
JPWO2018235879A1 (ja) 2020-04-30
CN110769790A (zh) 2020-02-07
TWI758501B (zh) 2022-03-21
TW201904476A (zh) 2019-02-01
JP6918107B2 (ja)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84700B2 (ja) 発熱具
JP5028149B2 (ja) アイマスク
TWI312694B (zh)
US20130220327A1 (en) Unobtrusive nasal mask
JP2011206222A (ja) 水蒸気発生具
JP6859116B2 (ja) 蒸気温熱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09000200A (ja) 使い捨て立体マスク、使い捨て立体マスク封入体及び使い捨て立体マスク用加温シート
CN110769790B (zh) 温热器具
CN110799154A (zh) 温热器具
JP2008295503A (ja) 立体マスク
JP2011188947A (ja) 水蒸気発生具
CN208726239U (zh) 温热器具
JP7021769B2 (ja) 巻付式循環型液体路
JP2008212432A (ja) マスク
JP7062387B2 (ja) 温熱具
JP2020051007A (ja) マスク
CN208876975U (zh) 温热器具
CN209122626U (zh) 温热器具
TWI785176B (zh) 遮罩
JP4845778B2 (ja) 発熱具
JP6823455B2 (ja) 温熱具
WO2021095582A1 (ja)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
WO2021095583A1 (ja)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
CN209107763U (zh) 温热器具
JP7362436B2 (ja)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