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0039A - 引导结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引导结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50039A CN110750039A CN201910167566.6A CN201910167566A CN110750039A CN 110750039 A CN110750039 A CN 110750039A CN 201910167566 A CN201910167566 A CN 201910167566A CN 110750039 A CN110750039 A CN 1107500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medium
- guide member
- guide
- conveyed
- sheet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5—Mechanical copy medium guiding means, e.g. mechanical switch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9—Conveying means details, e.g. 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引导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与将记录介质从定影部引导向搬送辊部的引导构件整体上由同样导热率的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与搬送辊部的接触痕。将记录介质从定影部朝向搬送记录介质的搬送辊部引导的第一引导构件及第二引导构件是依此顺序而排列配置。与形成第一引导构件的材料的导热率相比,第二引导构件是由导热率高的材料所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导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定影部,对形成于纸张上的墨粉像实施加热定影;以及负压搬送带(belt),相对于所述定影部而设在纸张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在规定的构件未接触至由定影部实施加热定影的墨粉像的状态下,将纸张进一步搬送至下游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003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定影部与将记录介质排出至装置外部的搬送辊部之间,设有从定影部朝向搬送辊部引导记录介质的引导构件。以往,所述引导构件是由树脂材料所形成,接触至通过定影部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而将记录介质引导至搬送辊部。
此处,经定影部定影有图像的部分的记录介质成为高温,若在高温状态下接触至搬送辊部,则会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因与搬送辊部的接触而产生的接触痕(“辊痕(roll mark)”)。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与将记录介质从定影部引导向搬送辊部的引导构件整体上由同样导热率的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与搬送辊部的接触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引导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引导构件,从对所搬送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而将形成于记录介质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的定影部朝向搬送记录介质的搬送辊部引导;以及第二引导构件,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下游侧,由导热率比形成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材料的导热率高的材料所形成,与通过所述定影部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接触,而将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搬送辊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引导结构,所述第一引导构件是由树脂材料所形成,所述第二引导构件是由金属材料所形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部件,放出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引导结构,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包括:板部,形成有接触面与非接触面,并且沿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面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接触,所述非接触面是在所述接触面的相反侧,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为非接触状态;以及作为所述散热部件的散热板,安装于所述板部的所述非接触面,板面朝向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并且沿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延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包括板状的板部,所述板状的板部形成有接触面与非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接触,所述非接触面是在所述接触面的相反侧,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为非接触状态,所述散热部件是朝所述板部的所述非接触面喷吹空气的喷吹构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引导结构,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与所述第二引导构件隔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引导结构,所述第一引导构件是设为板状,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与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在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板面的方向上隔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引导结构,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包括:板状的板材,形成有表面与背面,所述表面朝向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侧,所述背面是在所述表面的相反侧,朝向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相反侧;以及突出部,从所述板材的所述表面突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引导结构,所述突出部是从所述表面突出,且沿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引导结构,所述突出部是从所述表面突出,且沿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及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配置有多个的突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引导结构,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长度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定影部,一边搬送记录介质一边进行加热,由此,将由所述转印部转印至记录介质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搬送辊部,搬送记录介质;以及技术方案1至11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引导结构,将通过所述定影部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朝向所述搬送辊部引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搬送辊部是配置成对所述定影部搬送中的状态的记录介质进行搬送,由所述搬送辊部搬送记录介质的速度比由所述定影部搬送记录介质的速度慢,由此,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成为朝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侧挠曲的状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引导结构,与将记录介质从定影部引导向搬送辊部的引导构件整体上由同样导热率的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与搬送辊部的接触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引导结构,与第一引导构件及第二引导构件由金属材料所形成的情况、或者第一引导构件及第二引导构件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的图像中产生与搬送辊部的接触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引导结构,与第二引导构件的热蓄积在第二引导构件中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与搬送辊部的接触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引导结构,与散热板的板面朝向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二引导构件的板部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观察时挠曲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引导结构,能够强制性地使第二引导构件的热放出。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引导结构,与第一引导构件和第二引导构件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与搬送辊部的接触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引导结构,与第一引导构件和第二引导构件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观察而在第一引导构件的板厚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与搬送辊部的接触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引导结构,与第一引导构件仅由板材所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记录介质与第一引导构件的接触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引导结构,与凸条沿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对记录介质的搬送的阻碍。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引导结构,与通过在表面形成多个凹部来减少记录介质与第一引导构件的接触面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引导构件发生挠曲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的引导结构,与第二引导构件的长度比第一引导构件的长度短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与搬送辊部的接触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具备第一引导构件与第二引导构件由相同材料形成的引导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由搬送辊部搬送记录介质的速度和由定影部搬送记录介质的速度同样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的侧面图。
图2(A)、图2(B)及图2(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对片材构件进行引导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3(A)、图3(B)及图3(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对片材构件进行引导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4(A)、图4(B)及图4(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对片材构件进行引导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5(A)、图5(B)及图5(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对片材构件进行引导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6(A)、图6(B)及图6(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对片材构件进行引导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的第一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的第二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的第一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的风扇及第二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
34:定影部
46:二次转印辊(转印部的一例)
48:排出辊部(搬送辊部)
60:引导结构
62:第一引导构件
64:板部(板材的一例)
64a:表面
64b:背面
66:凸条(突出部的一例)
72:第二引导构件
74:板部
74a:接触面
74b:非接触面
76:散热板(散热部件的一例)
160:引导结构
162:第一引导构件
166:突起(突出部的一例)
172:第二引导构件
180:风扇(散热部件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根据图1~图10来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纵深方向(水平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0)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10所示,从上下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而依序配设有:收容部14,收容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构件P;搬送部16,对收容于收容部14中的片材构件P进行搬送;以及图像形成部20,对由搬送部16从收容部14搬送的片材构件P进行图像形成。进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配设有对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4。
〔收容部〕
在收容部14中,配设有可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本体10a朝装置纵深方向的跟前侧抽出的收容构件26,在所述收容构件26中装载有片材构件P。进而,在收容部14中,配设有送出辊30,所述送出辊30将装载于收容构件26中的最上位的片材构件P送出至构成搬送部16的搬送路径28。
〔搬送部〕
在搬送部16中,配设有:多个搬送辊部32,沿着搬送路径28来搬送片材构件P;以及排出辊部48,将形成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沿着搬送路径28而排出至装置本体10a的外部。排出辊部48为搬送辊部的一例。
而且,在搬送部16中,配设有引导结构60,所述引导结构60将经后述的定影部34定影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朝向排出辊部48予以引导。另外,对于排出辊部48及引导结构60,详细将后述。
〔图像形成部〕
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黄色(Yellow,Y)、品红色(Magenta,M)、青色(Cyan,C)、黑色(black,K)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8Y、18M、18C、18K。另外,以后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区分说明Y、M、C、K的情况下,有时省略Y、M、C、K而记载。
另外,在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中,如图9所示,配设有保持像的像保持体36、及使像保持体36的周面带电的带电辊38。进而,在图像形成单元18中,配设有:曝光装置42,对带电的像保持体36的周面照射曝光用光而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40,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可视化为墨粉图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部20中,如图10所示,配设有:无接头状的转印带22,转印由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所形成的墨粉图像;以及一次转印辊24,将由图像形成单元18所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转印带22。进而,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将转印至转印带22的墨粉图像转印至片材构件P的二次转印辊46。而且,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对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进行加热、加压以定影至片材构件P的定影部34。另外,对于定影部34的结构,详细将后述。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
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下述方式形成图像。
首先,施加有电压的各色的带电辊38接触至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周面,而使像保持体36的周面以预定的电位而一样地带负电。继而,基于从外部输入的数据,各色的曝光装置42对已带电的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周面照射曝光用光以形成静电潜像。
由此,在各个像保持体36的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进而,各色的显影装置40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可视化为墨粉图像。而且,一次转印辊24将在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周面上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转印带22。
因此,送出辊30使装载于收容构件26中的最上位的片材构件P通过搬送路径28而送出至转印带22与二次转印辊46相接触的转印位置T。在转印位置T处,在二次转印辊46与转印带22之间夹持搬送片材构件P,由此,将转印带22周面的墨粉图像转印至片材构件P。
进而,定影部34将转印至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继而,将定影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通过排出辊部48排出至装置本体10a的外部。
(主要部分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排出辊部48、定影部34及引导结构60进行说明。
〔排出辊部48〕
排出辊部48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辊52与第二辊54。
第一辊52包括沿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轴部52a、以及为圆筒状且轴部52a贯穿的多个辊部52b。多个辊部52b是以同样的间隔而配置,轴部52a的两端部被支撑于未图示的支撑构件,以使第一辊52旋转。
第二辊54是夹着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第一辊52的相反侧。具体而言,第二辊54是夹着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第一辊52的相反侧且相对于第一辊52而配置在下方侧。即,利用第一辊52与第二辊54来搬送片材构件P的部分的搬送路径28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辊54包括沿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轴部54a、以及为圆筒状且轴部54a贯穿的多个辊部54b。多个辊部54b是以同样的间隔而配置,且与辊部52b接触。而且,旋转力从未图示的驱动构件传递至轴部54a,第二辊54朝箭头F1方向旋转,第一辊52从动于第二辊54而朝箭头F2方向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由排出辊部48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比由定影部34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慢。作为一例,由排出辊部48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是设为由定影部34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的99〔%〕。
〔定影部34〕
定影部34如图1所示,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排出辊部48而配置在其中一侧(图10的二次转印辊46侧)且相对于排出辊部48为下方。而且,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从定影部34直至排出辊部48为止的沿着搬送路径28的距离是被决定为:由定影部34搬送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也能由排出辊部48予以搬送。换言之,定影部34的搬送力与排出辊部48的搬送力这两者有时会在同样的时机赋予至片材构件P。并且,定影部34包括对片材构件P进行加热的加热辊58、及朝加热辊58侧对片材构件P加压的加压辊56。
-加压辊56-
加压辊56是相对于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二次转印辊46(参照图10)侧。所述加压辊56具有沿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轴部56a、圆筒状的橡胶部56b、及包覆橡胶部56b的未图示的覆膜。
轴部56a贯穿橡胶部56b的内部,轴部56a的两端部从橡胶部56b突出。并且,轴部56a的两端部被支撑于未图示的支撑构件,以使加压辊56旋转,施力构件经由支撑构件来朝加热辊58侧对加压辊56施力。由此,加压辊56朝加热辊58侧对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加压。具体而言,加压辊56接触至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非图像面(未形成有墨粉图像的面),朝加热辊58侧对片材构件P加压。
-加热辊58-
加热辊58如图1所示,夹着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加压辊56的相反侧。具体而言,加热辊5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加压辊56而配置在另一侧(排出辊部48侧)且相对于加压辊56而配置在下方侧。即,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利用加热辊58与加压辊56来搬送片材构件P的部分的搬送路径28的切线相对于上下方向而上部朝排出辊部48侧倾斜。
并且,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定影部34与排出辊部48之间的部分的搬送路径28呈加压辊56侧凸出的弯曲状。
另外,所述加热辊58具有沿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轴部58a、包覆轴部58a的未图示的覆膜、及配置在轴部58a内部的发热部58b。所述结构中,作为一例,加热辊58的表面温度为190〔℃〕。
并且,旋转力从未图示的驱动构件传递至加热辊58,加热辊58朝箭头E1方向旋转,加压辊56从动于加热辊58而朝箭头E2方向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由定影部34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设为60〔mm/s〕,由前述的排出辊部48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设为59.4〔mm/s〕。
〔引导结构60〕
引导结构60如图1所示,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配置于定影部34与排出辊部48之间,将通过定影部34定影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朝向排出辊部48予以引导。所述引导结构60包括:第一引导构件62及第二引导构件72,相对于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加压辊56侧;以及第三引导构件82,相对于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加热辊58侧。换言之,第一引导构件62及第二引导构件72是以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非图像面相向的方式而配置,第三引导构件82是以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形成墨粉图像的面)相向的方式而配置。
并且,第一引导构件62被配置在定影部34侧,第二引导构件72被配置在排出辊部48侧。换言之,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从上游侧朝下游侧,第一引导构件62与第二引导构件72依此顺序排列。
-第一引导构件62-
第一引导构件62如图1所示,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以与定影部34隔开的方式而配置。所述第一引导构件62是由作为树脂材料的一例的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树脂(以下“ABS树脂”)所形成,具有平板状的板部64、及从板部64朝搬送路径28侧突出的多个凸条(rib)66。另外,ABS树脂的导热率为0.25〔W/mK〕。板部64为板材的一例,凸条66为突出部的一例。
板部64是以下述方式而倾斜:以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沿着搬送路径28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而上部位于排出辊部48侧。而且,从板部64的板厚方向观察,板部64是设为沿装置纵深方向(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覆盖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参照图7)。
并且,在板部64上,形成有:表面64a,朝向搬送路径28侧;以及背面64b,在表面64a的相反侧,朝向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相反侧。在所述板部64的表面64a,形成有多个凸条66。
凸条66从板部64的表面64a朝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侧突出,且沿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延伸(参照图7)。并且,在与凸条66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切断凸条66的切剖面是设为沿板部64的板厚方向延伸的矩形状。进而,凸条66是沿着相对于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装置纵深方向)排列地设有多个。此处,关于凸条66,考虑到减少第一引导构件62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接触面积的观点,只要形成有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两端部接触的凸条66与对片材构件P的中央侧部分进行支撑的凸条66即可。这样,凸条66作为减少第一引导构件62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接触面积的面积减少构件而发挥功能。
所述结构中,一边由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夹着一边受到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有时会朝第一引导构件62侧弯曲(卷曲(curl))。此时,如图2(A)、图2(B)及图2(C)所示,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第一引导构件62的凸条66的前端。并且,通过一边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凸条66的前端一边使片材构件P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从而第一引导构件62将片材构件P引导向排出辊部48侧。
-第二引导构件72-
第二引导构件72如图1所示,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在沿着第一引导构件62的板部64的板面的方向上,与第一引导构件62隔开。此处,所谓“在沿着板面的方向上隔开”,是指在板厚方向上不重叠。所述第二引导构件72是由作为金属材料的一例的不锈钢板所形成,具有平板状的板部74、及从板部74朝搬送路径28侧的相反侧突出的多个散热板76。另外,不锈钢的导热率为18〔W/mK〕,比ABS树脂的导热率高。即,在第二引导构件72的内部,与第一引导构件62的内部相比,热容易移动。即,第二引导构件72与第一引导构件62相比,容易从外部接受热,且容易将热放出至外部。换言之,形成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材料与形成第一引导构件62的材料相比,热的辐射率及热的吸收率高。散热板76为散热部件的一例。
板部74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而且,板部74是设为从板部74的板厚方向观察而沿装置纵深方向(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覆盖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参照图8)。
并且,在板部74上,形成有:接触面74a,朝向搬送路径28侧,且接触至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以及非接触面74b,在接触面74a的相反侧,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为非接触状态。而且,接触面74a上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是设为与排出辊部48的第一辊52和第二辊54的接触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同。进而,在非接触面74b上,形成有多个散热板76(参照图8)。
所述散热板76的板面朝向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且散热板76沿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装置纵深方向)延伸。并且,多个散热板76沿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排列(参照图8)。此处,关于散热板76,考虑到放出第二引导构件72的热的观点、及提高从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所见的第二引导构件72的弯曲刚性的观点,只要在限制的范围内沿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延伸即可。具体而言,若将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上的板部74的长度设为100,则散热板76的长度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这样,散热板76也作为提高第二引导构件72的弯曲刚性的加强构件而发挥功能。
所述结构中,由第一引导构件62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的片材构件P如图3(A)、图3(B)及图3(C)所示,前端接触至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板部74的接触面74a。并且,通过一边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接触面74a一边使片材构件P朝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从而第二引导构件72将片材构件P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
此处,第二引导构件72从片材构件P接受热,散热板76放出第二引导构件72的热。
另一方面,一边由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夹着一边受到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有时不会卷曲。本实施方式中,在此种情况下,在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第二引导构件72的接触面74a的状态下,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片材构件P与接触面74a所成的角度(图1的θ1)为60〔度〕以下。另外,关于角度θ1,考虑到使片材构件P沿着接触面74a的观点,更优选为55〔度〕以下,特优选为50〔度〕以下。
-第三引导构件82-
第三引导构件82如图1所示,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相对于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第一引导构件62及第二引导构件72的相反侧。所述第三引导构件82是由作为树脂材料的一例的ABS树脂所形成,且以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而沿着搬送路径28的方式设为弯曲状。并且,在第三引导构件82上,形成有朝向搬送路径28侧的弯曲面82a。
所述结构中,一边由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夹着一边受到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有时会朝第三引导构件82侧弯曲(卷曲)。此时,如图4(A)、图4(B)及图4(C)所示,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第三引导构件82的弯曲面82a。并且,通过一边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弯曲面82a一边使片材构件P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从而第三引导构件82将片材构件P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
进而,由第三引导构件82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的片材构件P如图5(A)、图5(B)及图5(C)所示,前端接触至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板部74的接触面74a。并且,通过一边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接触面74a一边使片材构件P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从而第二引导构件72将片材构件P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
(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像面上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如图2(A)、图4(A)所示,被朝定影部34侧搬送。继而,配设在定影部34中的加热辊58与加压辊56一边旋转一边包夹片材构件P的前端。而且,加压辊56朝加热辊58侧对片材构件P加压,加热辊58对片材构件P进行加热。如上所述,加热辊58将经加压辊56加压的片材构件P加热至例如100〔℃〕左右,由此,将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
一边由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夹着一边受到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有时会朝第一引导构件62侧弯曲(卷曲)。此时,如图2(B)、图2(C)所示,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第一引导构件62的凸条66的前端。并且,通过一边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凸条66的前端一边使片材构件P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从而第一引导构件62将片材构件P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
另一方面,一边由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夹着一边受到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有时会朝第三引导构件82侧弯曲(卷曲)。此时,如图4(B)、图4(C)所示,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第三引导构件82的弯曲面82a。并且,通过一边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弯曲面82a一边使片材构件P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从而第三引导构件82将片材构件P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
进而,由第一引导构件62或第三引导构件82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的片材构件P、或者不与第一引导构件62及第三引导构件82接触而被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的片材构件P朝下游侧移动。
继而,片材构件P如图3(A)、图5(A)所示,前端接触至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板部74的接触面74a。进而,通过一边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接触面74a一边使片材构件P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从而第二引导构件72将片材构件P引导至排出辊部48侧。由第二引导构件72所引导的片材构件P如图3(B)、图3(C)、图5(B)、图5(C)所示,成为与片材构件P中未形成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的非图像面接触的状态。继而,片材构件P的前端被排出辊部48的第一辊52与第二辊54夹着,排出辊部48开始搬送片材构件P。具体而言,排出辊部48开始搬送由定影部34所搬送中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
此处,如前所述,由排出辊部48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比由定影部34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慢。因此,定影部34与排出辊部48之间的部分的片材构件P如图6(A)、图6(B)及图6(C)所示,在以接近第二引导构件72侧的方式而挠曲的状态下受到搬送。
这样,片材构件P成为以接近第二引导构件72侧的方式而挠曲的状态,由此,片材构件P与第二引导构件72的接触面积与排出辊部48对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和定影部34对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相同的情况相比变大。
并且,第二引导构件72从接触至第二引导构件72的部分的片材构件P接受片材构件P的热,第二引导构件72的散热板76放出第二引导构件72的热。进而,在维持着片材构件P与第二引导构件72的接触的状态下,排出辊部48将片材构件P排出至装置本体10a的外部。
(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引导结构60中,形成排出辊部48侧的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材料的导热率,比形成定影部34侧的第一引导构件62的材料的导热率高。换言之,形成定影部34侧的第一引导构件62的导热率,比形成排出辊部48侧的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材料的导热率低。
因此,与形成定影部34侧的第一引导构件62的材料的导热率与形成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材料的导热率相同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定影部34中产生的热经由第一引导构件62而传递至第二引导构件72的现象。进而,与形成排出辊部48侧的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材料的导热率与形成第一引导构件62的材料的导热率相同的情况相比,第二引导构件72从片材构件P接受的热量变多。
由此,引导结构60中,与形成第一引导构件62的材料的导热率和形成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材料的导热率相同的情况相比,被搬送至排出辊部48侧的片材构件P的温度下降。这样,通过片材构件P的温度下降,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固化,因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所谓的“辊痕”)。
综上所述,与将片材构件P从定影部34引导向排出辊部48的引导构件整体由同样导热率的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
另外,引导结构60中,第一引导构件62是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第二引导构件72是由金属材料所形成。因此,与第一引导构件62及第二引导构件72由金属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定影部34中产生的热经由第一引导构件62而传递至第二引导构件72。而且,与第一引导构件62及第二引导构件72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第二引导构件72从片材构件P接受的热量变多。
综上所述,与第一引导构件62及第二引导构件72由金属材料所形成的情况、或者第一引导构件62及第二引导构件72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片材构件P的温度下降。由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
另外,引导结构60中,散热板76放出第二引导构件72的热。因此,与第二引导构件72的热蓄积在第二引导构件72中的情况(第二引导构件72仅由板部所形成的情况)相比,接触至第二引导构件72的片材构件P的温度下降,由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
另外,引导结构60中,散热板76的板面朝向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散热板76沿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装置纵深方向)延伸。因此,与散热板的板面朝向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第二引导构件72的板部74从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观察时挠曲的现象。
另外,引导结构60中,第一引导构件62与第二引导构件72隔开。因此,与第一引导构件62和第二引导构件72接触的情况相比,经由第一引导构件而传递至第二引导构件的热量变少,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
另外,引导结构60中,第一引导构件62与第二引导构件72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在沿着第一引导构件62的板部64的板面的方向上隔开。因此,与第一引导构件和第二引导构件在第一引导构件的板部的板厚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经由第一引导构件62而传递至第二引导构件72的热量变少,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
另外,引导结构60中,在第一引导构件62的板部64的表面64a上,形成有多个凸条66。因此,与第一引导构件仅由板部所形成的情况相比,片材构件P与第一引导构件62的接触面积减少,由此,片材构件P从第一引导构件62接受的热量变少。由此,片材构件P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由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
另外,引导结构60中,凸条66沿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延伸。因此,与凸条沿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对片材构件P的搬送的阻碍。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与所有引导构件由同样导热率的材料所形成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由此,可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中,由排出辊部48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比由定影部34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慢。因此,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在以接近第二引导构件72侧的方式而挠曲的状态下受到搬送,由此,片材构件P与第二引导构件72的接触面积变大,片材构件P的温度下降。由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从而可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定影部34与排出辊部48之间的部分的搬送路径28呈加压辊56侧凸出的弯曲状。并且,第二引导构件72配置在凸侧。因此,与第二搬送构件配置在凹侧的情况相比,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容易与第二引导构件72接触。
<第2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根据图11、图12来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第2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而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结构)
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160如图11所示,具备第一引导构件162。第一引导构件162是使用ABS树脂而形成,具有平板状的板部64、及从板部64的表面64a朝搬送路径28(参照图1)侧突出的多个突起166。
突起166是设为半球状,且沿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及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而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66是沿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及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多个。
另外,引导结构160如图12所示,具备第二引导构件172。第二引导构件172是使用不锈钢板而形成,且具有平板状的板部74。进而,引导结构160具备多个风扇180,所述多个风扇180是在第二引导构件172的上方沿装置纵深方向排列,对板部74的非接触面74b喷吹空气。风扇180为喷吹构件的一例。
(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第一引导构件162的板部64的表面64a上,形成有多个突起166。因此,与通过在表面形成多个凹部来减少片材构件P和第一引导构件的接触面积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第一引导构件的挠曲。
另外,引导结构160具备对第二引导构件172的板部74的非接触面74b喷吹空气的多个风扇180。因此,与增加第二引导构件的表面积而使第二引导构件的热放出的情况相比,可强制性地放出第二引导构件的热。
此外,就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虽未特别说明,但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观察,也可使第二引导构件72、172的长度比第一引导构件62、162的长度长。此时,与第二引导构件的长度相对于第一引导构件的长度为短的情况相比,片材构件P接触至第二引导构件72、172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片材构件P的温度有效地下降。由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与排出辊部48的接触痕。另外,此时的长度是与搬送路径28直接相向的部分的长度,在其中一者重叠于另一者的情况下,不包含未直接相向的重叠部分的长度。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配置于定影部34下游侧的辊为排出辊部48,但只要是搬送片材构件P的辊,则也可为其他辊。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构件72、172是与片材构件P中未形成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的非图像面接触,但第二引导构件也可与片材构件P中形成有墨粉图像的图像面接触。但是起不了下述作用:通过第二引导构件72、172接触至片材构件P的非图像面,从而抑制墨粉图像的画质下降。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构件62、162是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第二引导构件72、172是由金属材料所形成,由此来改变形成第一引导构件62、162的材料的导热率与形成第二引导构件72、172的材料的导热率。但是,也可通过使第一引导构件由树脂材料形成以及使第二引导构件由其他树脂材料形成,从而改变导热率。但此时起不了通过使第二引导构件72、172由金属材料形成而产生的作用。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未特别说明,但也可使用散热板与风扇这两者来对第二引导构件的热进行散热。
Claims (13)
1.一种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引导构件,将记录介质从定影部朝向搬送辊部引导,所述定影部对所搬送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而将形成于记录介质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所述搬送辊部搬送记录介质;以及
第二引导构件,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下游侧,由导热率比形成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材料的导热率高的材料所形成,与通过所述定影部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接触,而将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搬送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构件是由树脂材料所形成,所述第二引导构件是由金属材料所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部件,放出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包括:
板部,形成有接触面与非接触面,并且沿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面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接触,所述非接触面是在所述接触面的相反侧,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为非接触状态;以及
作为所述散热部件的散热板,安装于所述板部的所述非接触面,板面朝向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并且沿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包括板状的板部,所述板状的板部形成有接触面与非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接触,所述非接触面是在所述接触面的相反侧,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为非接触状态,
所述散热部件是朝所述板部的所述非接触面喷吹空气的喷吹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与所述第二引导构件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构件是设为板状,
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与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在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板面的方向上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包括:
板状的板材,形成有表面与背面,所述表面朝向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侧,所述背面是在所述表面的相反侧,朝向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相反侧;以及
突出部,从所述板材的所述表面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是从所述表面突出,且沿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是从所述表面突出,且沿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及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配置有多个的突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长度长。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所搬送的记录介质;
定影部,一边搬送记录介质一边进行加热,由此,将由所述转印部转印至记录介质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
搬送辊部,搬送记录介质;以及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将通过所述定影部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朝向所述搬送辊部引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搬送辊部是配置成对所述定影部搬送中的状态的记录介质进行搬送,
由所述搬送辊部搬送记录介质的速度比由所述定影部搬送记录介质的速度慢,由此,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成为朝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侧挠曲的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37962A JP7210922B2 (ja) | 2018-07-23 | 2018-07-23 | 案内構造、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137962 | 2018-07-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50039A true CN110750039A (zh) | 2020-02-04 |
CN110750039B CN110750039B (zh) | 2024-02-13 |
Family
ID=69162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67566.6A Active CN110750039B (zh) | 2018-07-23 | 2019-03-06 | 引导结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48200B2 (zh) |
JP (1) | JP7210922B2 (zh) |
CN (1) | CN110750039B (zh)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97564A (ja) * | 1989-05-12 | 1990-12-10 | Canon Inc | 定着方法 |
JPH07257775A (ja) * | 1994-03-24 | 1995-10-0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34538A (ja) * | 1994-07-22 | 1996-02-06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記録又は読取装置 |
JP2000221817A (ja) * | 1999-01-28 | 2000-08-11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50201795A1 (en) * | 2004-03-10 | 2005-09-1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764876A (zh) * | 2004-01-23 | 2006-04-2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JP2006349755A (ja) * | 2005-06-13 | 2006-12-28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304459A (ja) * | 2006-05-15 | 2007-11-22 | Fujifilm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20100014903A1 (en) * | 2008-07-17 | 2010-01-21 | Takashi Seto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0044330A (ja) * | 2008-08-18 | 2010-02-25 | Ricoh Co Ltd | 転写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402150A (zh) * | 2010-09-07 | 2012-04-0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2725699A (zh) * | 2010-01-27 | 2012-10-10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US20140010580A1 (en) * | 2012-07-05 | 2014-01-09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4149365A (ja) * | 2013-01-31 | 2014-08-21 | Ricoh Co Ltd |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86255A (ja) * | 2013-03-25 | 2014-10-02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228631A (ja) * | 2013-05-21 | 2014-12-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6241469A (zh) * | 2015-06-05 | 2016-12-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66984A (en) * | 1987-11-17 | 1991-11-19 | Gradco Systems, Inc. | Decurler |
US6606478B2 (en) * | 2001-08-27 | 2003-08-12 | Xerox Corporation | Composite transfer assist blade |
US6775516B2 (en) * | 2001-08-31 | 2004-08-10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ejecting device, curl elimin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4099306A (ja) | 2002-09-12 | 2004-04-02 | Nisca Corp |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4315205A (ja) | 2003-04-18 | 2004-11-11 |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6003404A (ja) | 2004-06-15 | 2006-01-0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6030407A (ja) | 2004-07-13 | 2006-02-02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33377A (ja) * | 2004-11-04 | 2006-05-2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75395B2 (ja) * | 2006-06-26 | 2008-11-0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58593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69277A (ja) | 2007-09-11 | 2009-04-0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カール抑制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8931B2 (ja) * | 2009-04-01 | 2014-03-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80230A (ja) * | 2010-02-26 | 2011-09-1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756679B1 (ko) | 2010-11-01 | 2017-07-12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화상형성장치 |
US9720364B2 (en) * | 2014-12-12 | 2017-08-0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643220B2 (ja) | 2015-12-28 | 2020-0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8
- 2018-07-23 JP JP2018137962A patent/JP7210922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24 US US16/255,843 patent/US110482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06 CN CN201910167566.6A patent/CN1107500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97564A (ja) * | 1989-05-12 | 1990-12-10 | Canon Inc | 定着方法 |
JPH07257775A (ja) * | 1994-03-24 | 1995-10-0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34538A (ja) * | 1994-07-22 | 1996-02-06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記録又は読取装置 |
JP2000221817A (ja) * | 1999-01-28 | 2000-08-11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764876A (zh) * | 2004-01-23 | 2006-04-2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US20050201795A1 (en) * | 2004-03-10 | 2005-09-1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6349755A (ja) * | 2005-06-13 | 2006-12-28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304459A (ja) * | 2006-05-15 | 2007-11-22 | Fujifilm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20100014903A1 (en) * | 2008-07-17 | 2010-01-21 | Takashi Seto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0044330A (ja) * | 2008-08-18 | 2010-02-25 | Ricoh Co Ltd | 転写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725699A (zh) * | 2010-01-27 | 2012-10-10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402150A (zh) * | 2010-09-07 | 2012-04-0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US20140010580A1 (en) * | 2012-07-05 | 2014-01-09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4149365A (ja) * | 2013-01-31 | 2014-08-21 | Ricoh Co Ltd |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86255A (ja) * | 2013-03-25 | 2014-10-02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228631A (ja) * | 2013-05-21 | 2014-12-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6241469A (zh) * | 2015-06-05 | 2016-12-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50039B (zh) | 2024-02-13 |
US20200026233A1 (en) | 2020-01-23 |
US11048200B2 (en) | 2021-06-29 |
JP7210922B2 (ja) | 2023-01-24 |
JP2020016702A (ja) | 2020-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0311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cooling system | |
JP5527499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323189B2 (en) | Heating elements for maintaining temperature of a fixing film in 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9426113B (zh) | 片材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 |
CN111620167B (zh) | 成像设备 | |
US8322714B2 (en) |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10750039B (zh) | 引导结构、图像形成装置 | |
US20050201795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11552162A (zh) | 加热装置 | |
JP200617816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0750040B (zh) | 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11366413B2 (en) | Sheet-member guide struc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2211877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S6122375A (ja) | 記録装置 | |
JP4774931B2 (ja)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573510B2 (en) | Fixing device | |
JP201024798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71058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6021608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213993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906097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4335384A (ja) | 電子写真式両面印刷装置 | |
JP200811677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06745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5628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 7-fan-3, Kawasaki,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