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1537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1537A
CN110741537A CN201780090656.9A CN201780090656A CN110741537A CN 110741537 A CN110741537 A CN 110741537A CN 201780090656 A CN201780090656 A CN 201780090656A CN 110741537 A CN110741537 A CN 1107415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portions
winding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6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41537B (zh
Inventor
日野辰郎
中村成志
江头康平
小仓启畅
松冈祥平
冈本省吾
吉田真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41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41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5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5Devices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抑制轴向和径向的尺寸增大且小型的旋转电机。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中,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是内径侧末端和外径侧末端中的一方的末端,且分别从在周向上分开的两个槽延伸出;以及第三末端,所述第三末端从位于所述两个槽之间的槽延伸出,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由汇流条连接,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末端的前端部连接;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末端的前端部连接;以及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以穿过所述第三末端的所述槽一侧的方式沿周向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更靠所述定子铁芯一侧,并且所述搭接部将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连结。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电动机、发电机等旋转电机,尤其涉及一种定子绕组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电动机、发电机等旋转电机,要求小型且高生产率。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旋转电机中,将从槽内的内径侧引出的末端部朝径向外侧引出,并与从槽内的外径侧引出的末端部直接连接,以构成相绕组,使用汇流条在线圈边端的轴向外侧进行相绕组的中性点的接线和输出线的引出。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的旋转电机中,通过结合构件将中性点汇流条与套支承部件(日文:カフサ部品)结合而构成一体的单元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4718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6-323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用于将相绕组的中性点连接的汇流条配设于线圈边端的轴向外侧,因此,存在线圈边端的轴长变长、定子的轴向尺寸变大这样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中性点汇流条配置于线圈边端的外径侧,因此,存在线圈边端的径向尺寸变大、定子的径向尺寸变大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可抑制轴向和径向的尺寸增大且小型的旋转电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包括定子,所述定子具有:圆环状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槽;以及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定子绕组分别具有由被绝缘覆盖的导体制作而成的多个分布卷绕的线圈,多个所述线圈中的每一个线圈包括:2X根槽插入部,所述槽插入部被插入所述槽;(2X-1)根拐弯部,所述拐弯部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将2X根所述槽插入部交替地连接,以将2X根所述槽插入部连续地连结;内径侧末端,所述内径侧末端从位于连续的所述槽插入部的一端的槽插入部延伸出;以及外径侧末端,所述外径侧末端从位于连续的所述槽插入部的另一端的槽插入部延伸出,其中,X为1以上的自然数,所述内径侧末端从所述槽中的每一个槽的最内径位置一根一根地延伸出,所述外径侧末端从所述槽中的每一个槽的最外径位置一根一根地延伸出,2X根所述槽插入部沿径向排列成一列,并被插入到所述槽中的每一个槽。所述旋转电机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是所述内径侧末端和所述外径侧末端中的一方的末端,且分别从在周向上相隔的两个槽延伸出;以及第三末端,所述第三末端从位于所述两个槽之间的槽延伸出,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由汇流条连接,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末端的前端部连接;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末端的前端部连接;以及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以穿过所述第三末端的所述槽一侧的方式沿周向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更靠所述定子铁芯一侧,并且所述搭接部将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连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汇流条的搭接部以穿过第三末端的槽一侧的方式沿周向配置在比第一端部和连接于第二末端的前端部的第二端部更靠定子铁芯一侧。因而,汇流条的搭接部位于比第三末端更靠槽一侧,可抑制线圈边端的径向尺寸扩大,实现定子的径向的小型化。另外,由于汇流条未配置在线圈边端的轴向上侧,因此,可抑制线圈边端的轴向尺寸扩大,实现定子的轴向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轴向外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端视图。
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
图6是从轴向外侧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一绕组体的端视图。
图7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一绕组体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一绕组体的立体图。
图9是从轴向外侧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二绕组体的端视图。
图10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二绕组体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二绕组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绕组体的槽收纳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3是从内径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4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第一拐弯部的排列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5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第一拐弯部的排列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6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接线图案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U相线圈的接线模式的图。
图18是从径向内侧观察U相线圈的绕组体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W相线圈的接线图案的图。
图20是从径向内侧观察W相线圈的绕组体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V相线圈的接线图案的图。
图22是从径向内侧观察V相线圈的绕组体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线圈边端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周围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周围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中性点连接部周围的示意图。
图28是从外径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9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第七拐弯部的排列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0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第七拐弯部的排列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轴向外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端视图,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图6是从轴向外侧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一绕组体的端视图,图7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一绕组体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一绕组体的立体图,图9是从轴向外侧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二绕组体的端视图,图10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二绕组体的主视图,图1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第二绕组体的立体图,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绕组体的槽收纳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3是从内径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4和图15分别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第一拐弯部的排列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2中,绕组体仅示出了槽插入部,1、2、…、12、13是按周向的排列顺序对槽进行标注的槽编号。
在图1和图2中,旋转电机100包括:外壳1,上述外壳1具有有底圆筒状的框架2和将框架2的开口堵塞的端板3;定子10,上述定子10插入并保持于框架2的圆筒部的内部;以及转子5,上述转子5固接于转轴6,并以能旋转的方式配设于定子10的内周侧,上述转轴6经由轴承4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框架2的底部和端板3。
转子5是包括转子铁芯7和永磁体8的永磁体型转子,其中,上述转子铁芯7固接于转轴6,上述转轴6插通于轴心位置,上述永磁体8埋设于转子铁芯7的外周面侧并沿周向等间距排列,以构成磁极。另外,转子5并不限定于永磁体式转子,也可使用笼形转子或绕组形转子,其中,上述绕组形转子将不绝缘的转子导体收纳于转子铁芯的槽并用短路环(日文:短絡環)将两侧短路,上述绕组形转子将绝缘的导体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槽。
接着,参照图2至图10对定子1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转轴6的轴向设为轴向,将转轴6的半径方向设为径向,将以转轴6的轴心为中心的旋转方向设为周向。
如图3所示,定子10包括:定子铁芯11;定子绕组20,所述定子绕组20安装于定子铁芯11;以及绝缘构件16,所述绝缘构件16安装于定子铁芯11的槽15。定子绕组20是将安装于定子铁芯11的、多个作为线圈的绕组体21接线而构成的。绝缘构件16是将例如用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日文:メタ系アラミド繊維)夹住聚酰亚胺膜而制作出的长方形的片材弯曲成型以形成为U字状的构件,其被插入至槽15内以将定子铁芯11与定子绕组20电绝缘。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转子5的极数设为八,将定子铁芯11的槽数设为四十八,将定子绕组20设为三相绕组。即,槽15以每极每相两个的比例形成于定子铁芯11。
如图3至图5所示,定子铁芯11包括:圆环状的外侧芯部12;以及内侧芯部13,上述内侧芯部13插入并保持在外侧芯部12内。内侧芯部13包括四十八个芯部块14。芯部块14包括:圆弧状的芯部支撑部14a;以及极齿14b,上述极齿14b从芯部支撑部14a的内周壁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四十八个芯部块14在使芯部支撑部14a的周向的侧面彼此对接而排列成圆环状的状态下,通过压入、热压配合等插入并保持在外侧芯部12内。四十八个芯部块14排列成圆环状,以构成内侧芯部13。由在周向上相邻的芯部支撑部14a和极齿14b围成的区域成为槽15。
在此,外侧芯部12例如是将冲裁成圆环状的电磁钢板层叠规定块数并一体化制作而成的。芯部块14例如是将冲裁成L字状的电磁钢板层叠规定块数并一体化制作而成的。
此外,定子铁芯11是将排列成圆环状的四十八个芯部块14通过压入、热压配合等插入并保持在外侧芯部12内而构成的,但也可以使用由铝等非磁性材料制作而成的圆筒构件,以代替外侧芯部12。
定子绕组20具有多个绕组体21。绕组体21由末端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构成。在此,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基本相同,通过后缀A、B来区分。此外,在对绕组体进行统称时,仅使用参照符号。
第一绕组体21A例如以下述方式制作成8字状的形状:将长方形截面的导体线19按照第二槽、第一槽、第二槽、第三槽、第二槽及第一槽的顺序,并且以交替地改变从轴向朝第一槽、第二槽及第三槽的插入方向且使槽15内的径向的插入位置依次向径向外侧一层一层地位移的方式,插入沿周向以六个槽间隔排列的第一槽、第二槽及第三槽中,其中,上述导体线19由被搪瓷树脂绝缘覆盖且没有连接部的连续的铜线或铝线等构成。这样制作而成的第一绕组体21A是分布卷绕的重叠卷绕的绕组。另外,也可以采用圆形截面的导体线,以代替长方形截面的导体线19。此外,六个槽间隔是指位于在周向上连续的六根极齿14b两侧的槽15之间的间隔,在此相当于一个磁极间距。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绕组体21A包括:相隔六个槽间隔形成为三列的第一槽插入部S1、第二槽插入部S2、第三槽插入部S3、第四槽插入部S4、第五槽插入部S5、第六槽插入部S6;从第一槽插入部S1的一端延伸出的第一拐弯部T1A;将第一槽插入部S1和第二槽插入部S2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二拐弯部T12;将第二槽插入部S2和第三槽插入部S3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三拐弯部T23;将第三槽插入部S3和第四槽插入部S4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第四拐弯部T34;将第四槽插入部S4和第五槽插入部S5的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五拐弯部T45;将第五槽插入部S5和第六槽插入部S6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第六拐弯部T56;以及从第六槽插入部S1的一端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在此,第一拐弯部T1A为内径侧末端,第七拐弯部T6A为外径侧末端。
第一槽插入部S1和第二槽插入部S2通过形成于第二拐弯部T12的周向中间位置的弯曲部,沿径向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第二槽插入部S2和第三槽插入部S3通过形成于第三拐弯部T23的周向中间位置的弯曲部,沿径向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第三槽插入部S3和第四槽插入部S4通过形成于第四拐弯部T34的周向中间位置的弯曲部,沿径向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第四槽插入部S4和第五槽插入部S5通过形成于第五拐弯部T45的周向中间位置的弯曲部,沿径向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第五槽插入部S5和第六槽插入部S6通过形成于第六拐弯部T56的周向中间位置的弯曲部,沿径向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
第二拐弯部T12从第一槽插入部S1的另一端以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延伸直至弯曲部的内径侧端部,并从弯曲部的外径侧端部以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延伸直至第二槽插入部S2的另一端。即,第二拐弯部T12由成为顶部的弯曲部和位于弯曲部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斜边部构成。第三拐弯部T23、第四拐弯部T34、……、第六拐弯部T56也与第二拐弯部T12同样地构成。
第一拐弯部T1A在从第一槽插入部S1的一端延伸出之后的弯曲部T1Aa处,朝径向内侧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然后,以与连接于第五拐弯部T45的第五槽插入部S5的一端的斜边部平行且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延伸出,然后弯曲并朝轴向外侧延伸。另外,通过弯曲部T1Aa朝径向内侧的位移量也可以比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大。
第七拐弯部T6A从第六槽插入部S6的一端以与连接于第三拐弯部T23的第三槽插入部S3的一端的斜边部平行且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延伸出,然后弯曲并朝轴向外侧延伸。
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二绕组体21B与第一绕组体21A同样地以下述方式制作成8字状的形状:将导体线19按照第二槽、第一槽、第二槽、第三槽、第二槽及第一槽的顺序,并且以交替地改变从轴向朝第一槽、第二槽及第三槽的插入方向且使槽15内的径向的插入位置依次向径向外侧一层一层地位移的方式,插入沿周向以六个槽间隔排列的第一槽、第二槽及第三槽中。
具体而言,第二绕组体21B包括:第一槽插入部S1、第二槽插入部S2、第三槽插入部S3、第四槽插入部S4、第五槽插入部S5、第六槽插入部S6;以及第一拐弯部T1B、第二拐弯部T12、第三拐弯部T23、第四拐弯部T34、第五拐弯部T45、第六拐弯部T56、第七拐弯部T6B。第一拐弯部T1B为内径侧末端,第七拐弯部T6B为外径侧末端。
第一拐弯部T1B从第一槽插入部S1的一端以与连接于第三拐弯部T23的第三槽插入部S3的一端的斜边部平行且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延伸出,然后弯曲并朝轴向外侧延伸。
第七拐弯部T6B在从第六槽插入部S6的一端延伸出之后的弯曲部T6Ba处,朝径向外侧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然后以与连接于第三拐弯部T23的第二槽插入部S2的一端的斜边部平行且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延伸出,然后弯曲并朝轴向外侧延伸。另外,通过弯曲部T6Ba朝径向外侧的位移量也可以比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大。
这样,除了第一拐弯部T1B和第七拐弯部T6B不同这点之外,第二绕组体21B以与第一绕组体21A同样的方式制作而成。
如图12所示,在绕组体21中,第一槽插入部S1插入于七号的槽15的第一层的位置,第二槽插入部S2插入于一号的槽15的第二层的位置,第三槽插入部S3插入于七号的槽15的第三层的位置,第四槽插入部S4插入于十三号的槽15的第四层的位置,第五槽插入部S5插入于七号的槽15的第五层的位置,第六槽插入部S6插入于一号的槽15的第六层的位置。
这样,绕组体21在周向上以一个槽间距,并以与槽15相同的数量安装于定子铁芯11。由此,在各槽15中,由三个绕组体21构成的第一槽插入部S1、第二槽插入部S2、第三槽插入部S3、第四槽插入部S4、第五槽插入部S5和第六槽插入部S6以沿径向排列成一列的方式插入于六个层。另外,第一层是以排列成一列的方式插入于槽15内的第一槽插入部S1至第六槽插入部S6的六个层中的最内径位置的层,第六层是最外径位置的层。
具体而言,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以一个槽间距且两个两个地沿周向交替地安装于定子铁芯11。由此,在定子铁芯11的轴向的一端侧,第三拐弯部T23以一个槽间距沿周向排列的第三拐弯部T23的层和第五拐弯部T45以一个槽间距沿周向排列的第三拐弯部T45的层沿径向被排列成两层,并构成第一线圈边端20a。此外,从槽15的第一层延伸出的第一拐弯部T1A、T1B的斜边部的倾斜方向两根两根交替地成反方向,并在第一线圈边端20a的内径侧沿周向排列。同样地,从槽15的第六层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T6B的斜边部的倾斜方向两根两根交替地成反方向,并在第一线圈边端20a的外径侧沿周向排列。此外,在定子铁芯1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第二拐弯部T12以一个槽间距沿周向排列的第二拐弯部T12的层、第四拐弯部T34以一个槽间距沿周向排列的第四拐弯部T34的层和第六拐弯部T56以一个槽间距沿周向排列的第六拐弯部T56的层沿径向排列成三层,并构成第二线圈边端20b。
在定子10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从相隔一个磁极间距即六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第一绕组体21A的第一拐弯部T1A的端部和第二绕组体21B的第一拐弯部T1B的端部在径向上重叠排列。在径向上重叠的第一拐弯部T1A、T1B的端部彼此通过接合部18接合。以一个槽间隔排列有两个的第一拐弯部T1A、T1B的、在径向上重叠的端部彼此的接合部18的组以四个槽间隔在周向上排列。此外,如图15所示,第一拐弯部T1A的斜边部通过形成于根部的弯曲部T1Aa而朝径向内侧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从而避免与第一拐弯部T1B发生干涉。
此外,隔开六个槽的、从槽15延伸出的第一绕组体21A的第七拐弯部T6A的端部与第二绕组体21B的第七拐弯部T6B的端部在径向上重叠排列。在径向上重叠的第七拐弯部T6A、T6B的端部彼此通过接合部18接合。以一个槽间隔排列有两个的、第七拐弯部T6A、T6B的接合部18的组以四个槽间隔在周向上排列。此外,第七拐弯部T6B的斜边部通过形成于根部的弯曲部T6Aa而朝径向外侧位移与导体线19的径向厚度相应的量,从而避免与第七拐弯部T6B发生干涉。
在此,如图14所示,以一个槽间隔排列有两个的、第一拐弯部T1A、T1B的接合部18的组为同相。
这样,定子绕组20的各相绕组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焊接等将构成相绕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的第一拐弯部T1A、T1B彼此接合,并通过焊接等将第七拐弯部T6A、T6B彼此接合。
接着,对定子绕组20的具体接线图案进行说明。图16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绕组的接线图案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16所示,定子绕组20是将U相线圈、V相线圈和W相线圈星形接线而构成的。U相线圈是将U1相线圈与U2相线圈并联连接而构成的。V相线圈是将V1相线圈与V2相线圈并联连接而构成的。W相线圈是将W1相线圈与W2相线圈并联连接而构成的。Uin、Vin和Win为供电部。
接着,对U相线圈中的供电部Uin至中性点的具体接线图案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U相线圈的接线图案的图,图18是从径向内侧观察U相线圈的绕组体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7中,1~48是在定子铁芯的槽中以周向的排列顺序分配的槽编号。槽以7.5°的间距排列成圆环状,但在图17中,为了便于说明,以直线状展开示出。在图17中,纸面的上下方向为径向,纸面的左右方向为周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轴向。在图17中,绕组体的槽插入部以矩形表示,在各槽中,六个槽插入部沿径向排列成一列。标注于槽插入部的编号表示以从供电侧至中性点的方式连接的顺序。从内径侧起,将插入槽内的槽插入部的层设为第一层、第二层、……、第六层。另外,在图19和图21中也同样如此。在图18中,标注于槽插入部的编号表示以从供电侧至中性点的方式连接的顺序。另外,在图20和图22中也同样如此。
U1相线圈是将插入到槽编号{1+6(m-1)}和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接线而构成的。其中,m为1以上、8以下的整数。
首先,位于一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通过第六拐弯部T56而与位于七号槽的第五层的第五槽插入部S5连接。第五槽插入部S5通过第五拐弯部T45而与位于十三号槽的第四层的第四槽插入部S4连接。第四槽插入部S4通过第四拐弯部T34而与位于七号槽的第三层的第三槽插入部S3连接。第三槽插入部S3通过第三拐弯部T23而与位于一号槽的第二层的第二槽插入部S2连接。第二槽插入部S2通过第二拐弯部T12而与位于七号槽的第一层的第一槽插入部S1连接。第一槽插入部S1通过第一拐弯部T1A、T1B而与位于十三号槽的第一层的第一槽插入部S1连接。
反复进行上述操作,一号槽插入部至二十四号槽插入部被连接,将插入到槽编号{1+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
接着,位于十九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通过第七拐弯部T6A、T6B而与位于相隔七个槽的二十六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连接。第六槽插入部S6通过第六拐弯部T56而与位于三十二号槽的第五层的第五槽插入部S5连接。第五槽插入部S5通过第五拐弯部T45而与位于三十八号槽的第四层的第四槽插入部S4连接。第四槽插入部S4通过第四拐弯部T34而与位于三十二号槽的第三层的第三槽插入部S3连接。第三槽插入部S3通过第三拐弯部T23而与位于二十六号槽的第二层的第二槽插入部S2连接。第二槽插入部S2通过第二拐弯部T12而与位于三十二号槽的第一层的第一槽插入部S1连接。第一槽插入部S1通过第一拐弯部T1A、T1B而与位于三十八号槽的第一层的第一槽插入部S1连接。
反复进行上述操作,二十五号槽插入部至四十八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
由此,构成将插入到槽编号{1+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与插入到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串联连接而成的U1相线圈。此外,从位于一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U1相线圈的供电部U1in,从位于四十四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中性点U1out。
接着,U2相线圈是将插入到槽编号{1+6(m-1)}和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接线而构成的。
首先,位于二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通过第六拐弯部T56而与位于八号槽的第五层的第五槽插入部S5连接。第五槽插入部S5通过第五拐弯部T45而与位于十四号槽的第四层的第四槽插入部S4连接。第四槽插入部S4通过第四拐弯部T34而与位于八号槽的第三层的第三槽插入部S3连接。第三槽插入部S3通过第三拐弯部T23而与位于二号槽的第二层的第二槽插入部S2连接。第二槽插入部S2通过第二拐弯部T12而与位于八号槽的第一层的第一槽插入部S1连接。第一槽插入部S1通过第一拐弯部T1A、T1B而与位于十四号槽的第一层的第一槽插入部S1连接。
反复进行上述操作,一百零一号槽插入部至一百二十四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
接着,位于二十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通过第七拐弯部T6A、T6B而与位于相隔五个槽的二十五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连接。第六槽插入部S6通过第六拐弯部T56而与位于三十一号槽的第五层的第五槽插入部S5连接。第五槽插入部S5通过第五拐弯部T45而与位于三十七号槽的第四层的第四槽插入部S4连接。第四槽插入部S4通过第四拐弯部T34而与位于三十一号槽的第三层的第三槽插入部S3连接。第三槽插入部S3通过第三拐弯部T23而与位于二十五号槽的第二层的第二槽插入部S2连接。第二槽插入部S2通过第二拐弯部T12而与位于三十一号槽的第一层的第一槽插入部S1连接。第一槽插入部S1通过第一拐弯部T1A、T1B而与位于三十七号槽的第一层的第一槽插入部S1连接。
反复进行上述操作,一百二十五号槽插入部至一百四十八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1+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
由此,构成将插入到槽编号{1+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与插入到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串联连接而成的U2相线圈。此外,从位于二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U2相线圈的供电部U1in,从位于四十三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中性点U2out。
这样,U1相线圈和U2相线圈均是将插入到槽编号{1+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与插入到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也就是说,U1相线圈与U2相线圈成为相同结构。U相线圈是将U1相线圈与U2相线圈并联连接而构成的。
接着,对W相线圈的供电部Win至中性点的具体接线图案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W相线圈的接线图案的图,图20是从径向内侧观察W相线圈的绕组体的示意图。
在W1相线圈中,首先,一号槽插入部至二十四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5+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接着,二十五号槽插入部至四十八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6+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由此,构成将插入到槽编号{5+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与插入到槽编号{6+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串联连接而成的W1相线圈。此外,从位于五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W1相线圈的供电部W1in,从位于四十八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中性点W1out。
在W2相线圈中,首先,一百零一号槽插入部至一百二十四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6+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接着,一百二十五号槽插入部至一百四十八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5+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由此,构成将插入到槽编号{5+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与插入到槽编号{6+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串联连接而成的W2相线圈。此外,从位于六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W2相线圈的供电部W2in,从位于四十七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中性点W2out。
这样,W1相线圈和W2相线圈均是将插入到槽编号{5+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与插入到槽编号{6+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也就是说,W1相线圈与W2相线圈为相同结构。W相线圈是将W1相线圈与W2相线圈并联连接而构成的。
接着,对V相线圈的供电部Win至中性点的具体接线图案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V相线圈的接线图案的图,图22是从径向内侧观察V相线圈的绕组体的示意图。
在V1相线圈中,首先,一号槽插入部至二十四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3+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接着,二十五号槽插入部至四十八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4+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由此,构成将插入到槽编号{3+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与插入到槽编号{4+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串联连接而成的V1相线圈。此外,从位于九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V1相线圈的供电部V1in,从位于四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中性点V1out。
在V2相线圈中,首先,一百零一号槽插入部至一百二十四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4+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接着,一百二十五号槽插入部至一百四十八号槽插入部被连接,插入到槽编号{3+6(m-1)}的槽组的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根两根交替地串联连接。由此,构成将插入到槽编号{3+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与插入到槽编号{4+6(m-1)}的槽组的四根第一绕组体21A及第二绕组体21B串联连接而成的V2相线圈。此外,从位于十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V2相线圈的供电部V2in,从位于三号槽的第六层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B成为中性点V2out。
这样,V1相线圈和V2相线圈均是将插入到槽编号{3+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与插入到槽编号{4+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也就是说,V1相线圈与V2相线圈为相同结构。V相线圈是将V1相线圈与V2相线圈并联连接而构成的。
接着,使用图23至图27,对绕组体21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侧视图,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线圈边端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周围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周围的示意图,图2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中性点连接部周围的示意图。
在第一线圈边端20a的外径侧,如图23和图24所示,从槽15的第六层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T6B以使其斜边部的倾斜方向两根两根交替地成反方向的方式沿周向排列。此外,在各相中,除了连接的绕组体21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之外,斜边部的倾斜方向成反方向的第七拐弯部T6A、T6B的前端部在径向上重叠。在径向上重叠的第七拐弯部T6A、T6B的端部彼此通过焊接等接合。另外,在各相中,连接的绕组体21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为下述部位:将从相隔七个槽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T6B的端部彼此接合,将从相隔五个槽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T6B的端部彼此接合。
以U相线圈为例,参照图25和图26,对连接的绕组体21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进行说明。在图25和图26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从相隔五个槽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T6B标注后缀1,对从相隔七个槽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T6B标注后缀2。
在U相线圈中,从插入到二十号和二十五号槽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1、T6B1的端部彼此通过焊接而直接连接。此外,从插入到十九号和二十六号槽的第六槽插入部S6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2、T6B2的端部彼此经由汇流条30而连接。另外,第七拐弯部T6B2成为第一末端,第七拐弯部T6A2成为第二末端,第七拐弯部T6B1成为第三末端。
汇流条30形成为通过搭接部将第一端部30a与第二端部30b连结的U字状,并且上述汇流条30是将作为绕组体21的材料的导体线19切断成规定长度的导体线19弯曲成型制作而成的。此外,汇流条30的第一端部30a和第二端部30b通过形成于搭接部中央的弯曲部30c而位移与导体线19的宽度相应的量。第七拐弯部T6A1的前端部与第七拐弯部T6B1的前端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连接。此外,汇流条30的第一端部30a与第七拐弯部T6A2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连接,并以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沿周向延伸,以到达第七拐弯部T6A1、T6B1的连接部的轴向内侧,在弯曲部30c处朝径向内侧位移与导体线19的宽度相应的量,然后,穿过第七拐弯部T6B1的径向内侧,并以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沿周向延伸,汇流条30的第二端部30b与第七拐弯部T6B2的前端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连接。
这样,U1相线圈和U2相线圈均是将插入到槽编号{1+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与插入到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另外,V相线圈和W相线圈也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此,在连接的绕组体21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处,相隔五个槽的第七拐弯部T6A、T6B直接连接,相隔七个槽的第七拐弯部T6A、T6B通过汇流条30连接。另外,在各相线圈中,构成为以六个槽间距排列的绕组体21的第一拐弯部T1A、T1B彼此和第七拐弯部T6A、T6B彼此直接连接。
接着,使用图27,对定子绕组20的中性点的接合结构进行说明。图27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第七拐弯部的排列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在图27中,43、44、……、4为槽编号。对构成中性点的第七拐弯部T6B标注后缀11~16。
从四十四号槽的第六层延伸出的U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2的前端部和从四十七号槽的第六层延伸出的W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3的前端部配置成在周向上接触。从三号槽的第六层延伸出的V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5在弯曲部T6Ba处的位移消失,并朝U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2侧倾斜,且第七拐弯部T6B15的前端部与U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2的前端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接触。然后,U1相线圈、W2相线圈以及V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2、T6B13、T6B15的前端部彼此通过焊接而接合,以构成第一中性点。
从四十八号槽的第六层延伸出的W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在弯曲部T6Ba处的位移消失,并朝从四十三号槽的第六层延伸出的U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1侧倾斜,且第七拐弯部T6B14的前端部与U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1的前端部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接触。另外,汇流条31的第二端部31b与W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的前端部的周向的侧方接触。此外,W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的前端部、U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1的前端部和汇流条31的第二端部31b通过焊接而连接。另外,从四号槽的第六层延伸出的V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6在弯曲部T6Ba处的位移消失,并朝从四十七号槽的第六层延伸出的W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3侧倾斜,且第七拐弯部T6B16的前端部与汇流条31的第一端部31a的径向内侧接触。此外,V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5的前端部与汇流条31的第一端部31a通过焊接而接合,以构成第二中性点。
在此,汇流条31形成为通过搭接部将第一端部31a与第二端部31b连结的U字状,并且该汇流条31是将作为绕组体21的材料的导体线19切断成规定长度的导体线19弯曲成型制作而成的。汇流条31的第一端部31a和第二端部31b通过形成于搭接部中央的弯曲部31c而位移与导体线19的宽度相应的量。因而,汇流条31的第一端部31a与V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6的前端部的面向径向外侧的面连接,并以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沿周向延伸,且到达V2相线圈、W2相线圈和U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5、T6B13、T6B12的连接部的轴向内侧,在弯曲部31c处朝径向内侧位移与导体线19的宽度相应的量,然后穿过W2相线圈和U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3、T6B12的径向内侧,并以维持径向位置的方式沿周向延伸,汇流条31的第二端部31b与W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的前端部的面向周向的面连接。
这样,U相线圈、V相线圈和W相线圈的中性点被接线,并构成图16所示的定子绕组20。在中性点接线部处,如图27所示,相隔三个槽、四个槽、五个槽、七个槽的第七拐弯部T6B被直接连接。此外,相隔九个槽的第七拐弯部T6B通过汇流条31连接。另外,第七拐弯部T6B11成为第一末端,第七拐弯部T6B16成为第二末端,第七拐弯部T6B12(T6B13)成为第三末端,第七拐弯部T6B14成为第四末端。
此外,并联连接的U1相线圈和U2相线圈均是将插入到槽编号{1+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与插入到槽编号{2+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并联连接的V1相线圈和V2相线圈均是将插入到槽编号{3+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与插入到槽编号{4+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并联连接的W1相线圈和W2相线圈均是将插入到槽编号{5+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与插入到槽编号{6+6(m-1)}的槽组的四根绕组体21串联连接而构成的。这样,由于V相线圈和W相线圈各自的并联连接的线圈为相同结构,因此,可抑制循环电流的产生。
根据实施方式一,第一绕组体21A和第二绕组体21B两个两个地沿周向交替地安装于定子铁芯11。由此,如图14所示,第一拐弯部T1A和第一拐弯部T1B两根两根交替地排列。因而,第一拐弯部T1A、T1B的斜边部的倾斜方向两根两根交替反向地排列。由此,第一拐弯部T1A、T1B的端部彼此的接合部18以一个槽间隔排列两个的组,以四个槽间隔在周向上排列。
同样地,第七拐弯部T6A、T6B的端部彼此的接合部18的、以一个槽间隔排列两个的组,也以四个槽间隔在周向上排列。
因而,在周向上相邻排列的接合部18的个数变少,绝缘性得到提高。此外,在接合时,能确保对第一拐弯部T1A、T1B和第七拐弯部T6A、T6B进行夹持的空间,从而提高生产率。将排列在第一线圈边端20a的内径侧的第一拐弯部T1A、T1B彼此接合,将排列在第一线圈边端20a的外径侧的第七拐弯部T6A、T6B彼此接合,以构成相绕组,因此,可抑制定子绕组20的轴向尺寸、即轴长增大。另外,在第一拐弯部T1A、T1B和第七拐弯部T6A、T6B中,在周向上相邻的同相的拐弯部朝相同方向弯曲,不同相的拐弯部朝反方向弯曲,因此,相间的导体线19间的距离变长,并将导体线19的绝缘覆膜减薄,从而能实现高输出化。
在各相线圈中,并联连接的一方的线圈构成为:在将八个绕组体21连接时,将前四根插入到一方的槽组的绕组体21连接,并将第五根起的插入到另一方的槽组的绕组体21连接。此外,并联连接的另一方的线圈构成为:在将八个绕组体21连接时,将前四根插入到另一方的槽组的绕组体21连接,并将第五根起的插入到一方的槽组的绕组体21连接。由此,在各相线圈中,将并联连接的两个线圈设为相同结构,因此,能抑制循环电流的产生。
在上述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处,将从相隔五个槽的槽插入部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1、T6B1的前端部彼此直接连接,使用汇流条30将从相隔七个槽的槽插入部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2、T6B2的前端部彼此连接。汇流条30构成为在搭接部具有弯曲部30c的U字状,在第七拐弯部T6A1、T6B1的前端部的连接部的定子铁芯11一侧穿过第七拐弯部T6B1的径向内侧,并与第七拐弯部T6A2、T6B2的前端部连接。因而,汇流条30不朝第七拐弯部T6B1的径向外侧突出,可抑制线圈边端的径向尺寸增大,可实现定子10的径向的小型化。由于汇流条30穿过第七拐弯部T6B1的径向内侧,因此,汇流条30朝径向外侧的移动受到限制,汇流条30的定位变得容易,可提高生产率。
在定子绕组20的中性点的接线部处,W1相线圈、U2相线圈和V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T6B11、T6B16的前端部在U1相线圈、W2相线圈和V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2、T6B13、T6B15的连接部的周向两侧分开配置。因而,使用汇流条31将W1相线圈、U2相线圈和V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T6B11、T6B16的前端部彼此连接。汇流条31构成为在搭接部具有弯曲部31c的U字状,并穿过U1相线圈和W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2、T6B13的径向内侧,以与W1相线圈、U2相线圈和V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T6B11、T6B16的前端部连接。因而,汇流条31不朝第七拐弯部T6B12、T6B13的径向外侧突出,可抑制线圈边端的径向尺寸增大,实现定子10的径向的小型化。汇流条31穿过第七拐弯部T6B12、T6B13的径向内侧,因此,汇流条31朝径向外侧的移动受到限制,汇流条31的定位变得容易,可提高生产率。
在此,每极每相的槽数为二,定子绕组是将两个线圈并联连接而成的相线圈星形接线而构成的,因此,中性点的个数为二。因而,在中性点的连接部处,如图27所示,不将从每隔六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三个末端连接,而是将从相隔四个槽和五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三个末端连接,将从相隔四个槽和三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三个末端连接。另外,六个槽是指每极每相的槽数(2)×定子绕组的相数(3)。
在实施方式1中,将构成第一中性点的、从相隔四个槽和三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三个末端直接接合。此外,将构成第二中性点的、从相隔四个槽和五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三根末端中的从相隔五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两根末端直接接合,并使用汇流条31将上述接合后的两根末端与剩余的一根末端接合。这样,由于不需要接线板等附属部件,因此,可削减部件数量,提高生产率,并且实现线圈边端的小型化。另外,焊接部位成为三个部位,并可提高生产率。
汇流条30、31的搭接部配置在第七拐弯部T6A1、T6B1的前端部的连接部,或是配置在第七拐弯部T6B12、T6B13、T6B15的前端部的连接部的靠定子铁芯11一侧、即比第一线圈边端20a的顶部更靠径向外侧且靠轴向下侧处,因此,与汇流条配置在第一线圈边端20a的轴向上侧的情况相比,能缩短线圈边端的轴向尺寸,实现定子10的轴向的小型化。
由于绕组体21和汇流条30、31是使用相同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因此,可提高生产率。汇流条30、31由被绝缘覆盖的导体线19制作而成,因此,可确保汇流条30、31与绕组体21之间的绝缘性。
在实施方式一中,由于每极每相的槽数N为二,定子绕组20的相数P为三,因此,各相线圈是将从相隔六(=2×3)个槽的槽延伸出的第一拐弯部彼此以及第七拐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的。也就是说,在各相线圈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和中性点的接线部处,将隔开与六个槽不同的M各槽的第七拐弯部彼此连接。在各相线圈的插入槽组的改变部位处,如图26所示,需要将从相隔五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1、T6B1彼此连接,并将从相隔七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2、T6B2彼此连接。从相隔五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1、T6B1彼此能在不改变径向的偏移形状的情况下直接连接。但是,在将从相隔七个槽的槽15延伸出的第七拐弯部T6A2、T6B2的前端部彼此直接连接时,需要改变第七拐弯部T6A2、T6B2的径向的偏移形状,以避免与第七拐弯部T6A1、T6B1发生干涉。在实施方式一中,对汇流条30的搭接部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在不改变第七拐弯部T6A2、T6B2的径向的偏移形状的情况下将第七拐弯部T6A2、T6B2的前端部彼此连接。因此,不需要根据每个机种而改变对绕组体21的径向的偏移形状进行成型时的夹具和工序,可提高生产率。
在此,只要M为2以上且为除了N×P之外的自然数,从而能通过使用汇流条30而获得不改变第七拐弯部T6A2、T6B2的径向的偏移形状这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一的绕组体21中,第六槽插入部S6~第一槽插入部S1的槽内的径向位置从径向外侧朝内侧一层一层地依次位移,且在图12中,将第Q槽插入部与第(Q-1)槽插入部连接的拐弯部的、从第Q槽插入部朝向第(Q-1)槽插入部的方向为“右、右、左、左、右”。但是,只要第六槽插入部S6~第一槽插入部S1的槽内的径向位置从径向外侧朝内侧一层一层地依次位移,则将第Q槽插入部与第(Q-1)槽插入部连接的拐弯部的、从第Q槽插入部朝向第(Q-1)槽插入部的方向是任意的。例如,将第Q槽插入部与第(Q-1)槽插入部连接的拐弯部的、从第Q槽插入部朝向第(Q-1)槽插入部的方向也可以为“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右、右”。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在第二中性点处,W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的前端部与U2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1的前端部直接连接,但也可以将W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4的前端部与V1相线圈的第七拐弯部T6B16的前端部直接连接。
实施方式二
图28是从外径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9和图30分别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第七拐弯部的排列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如图28至图30所示,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元件35安装于汇流条30,并配置在汇流条30与第七拐弯部T6A之间。
另外,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地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二,温度检测元件35配置在汇流条30与第七拐弯部T6A之间的周向的间隙,因此,可提高温度检测元件35的温度检测的响应性。此外,温度检测元件35的周向的一面与作为发热体的汇流条30接触,因此,可抑制环境温度的影响,能减小检测温度的偏差。
此外,由于温度检测元件35安装于汇流条30,因此,能使用安装有温度检测元件35的汇流条30将第七拐弯部T6A、T6B连接。因而,不需要将温度检测元件35安装于与第七拐弯部T6A、T6B连接的汇流条30这样繁杂的作业,可提高生产率。
在此,若使温度检测元件35的周向的另一面与第七拐弯部T6A接触,则可进一步提高温度检测的响应性,并且可进一步抑制环境温度的影响,能进一步减小检测温度的偏差。另外,也可以将温度检测元件35配置成与汇流条30所横穿的T6B的内径侧的面相对。由此,由于温度检测元件35的径向的两个面与第七拐弯部T6B和第一线圈边端20a的第五拐弯部T45靠近或接触,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温度检测的响应性,并且可进一步抑制环境温度的影响,能进一步减小检测温度的偏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二中,温度检测元件35安装于汇流条30,但温度检测元件35也可以安装于汇流条31。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八极四十八槽的旋转电机进行了说明,但极数及槽数不限定于此。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定子绕组是将并联连接的各相线圈星形接线而构成的,但定子绕组也可以是将串联连接的各相线圈星形接线而构成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定子绕组是将各相线圈星形接线而构成的,但定子绕组也可以是将各相线圈三角形接线而构成的。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应用于槽数为每极每相两个的、具有分布卷绕的定子绕组的旋转电机,但只要是槽数为每极每相N个以上(其中,N为2以上的自然数)的、具有分布卷绕的定子绕组的旋转电机即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汇流条将从槽的最外径位置延伸出的外径侧末端彼此接合,但也可以使用汇流条将从槽的最内径位置延伸出的内径侧末端彼此接合。在这种情况下,汇流条只要在搭接部形成弯曲部以使搭接部穿过作为第三末端的内径侧末端的外径侧即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绕组体由一根连续的导体线构成,但绕组体只要以分布卷绕的方式构成,则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多根导体连接而构成。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线圈的绕组体是将八根槽插入部与九根拐弯部交替连续地连接而构成的,但绕组体也可以是将2X(X为1以上的自然数)根槽插入部与(2X+1)根拐弯部交替连续地连接而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绕组体两端的拐弯部成为内径侧末端和外径侧末端。
(符号说明)
10定子;11定子铁芯;15槽;19导体线;20定子绕组;21绕组体(线圈);21A第一绕组体(线圈);21B第二绕组体(线圈);30、31汇流条;30a、31a第一端部;30b、31b第二端部;30c、31c弯曲部;35温度检测元件;S1第一槽插入部;S2第二槽插入部;S3第三槽插入部;S4第四槽插入部;S5第五槽插入部;S6第六槽插入部;T1A、T1B第一拐弯部(内径侧末端);T12第二拐弯部;T23第三拐弯部;T34第四拐弯部;T45第五拐弯部;T56第六拐弯部;T6A、T6B第七拐弯部(外径侧末端)。

Claims (9)

1.一种旋转电机,包括定子,所述定子具有:圆环状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槽;以及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绕组分别具有由被绝缘覆盖的导体制作而成的多个分布卷绕的线圈,
多个所述线圈中的每一个线圈包括:2X根槽插入部,所述槽插入部被插入所述槽;(2X-1)根拐弯部,所述拐弯部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将2X根所述槽插入部交替地连接,以将2X根所述槽插入部连续地连结;内径侧末端,所述内径侧末端从位于连续的所述槽插入部的一端的槽插入部延伸出;以及外径侧末端,所述外径侧末端从位于连续的所述槽插入部的另一端的槽插入部延伸出,其中,X为1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内径侧末端从所述槽中的每一个槽的最内径位置一根一根地延伸出,
所述外径侧末端从所述槽中的每一个槽的最外径位置一根一根地延伸出,
2X根所述槽插入部沿径向排列成一列,并插入到所述槽中的每一个槽,
所述旋转电机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是所述内径侧末端和所述外径侧末端中的一方的末端,且分别从在周向上相隔的两个槽延伸出;以及第三末端,所述第三末端从位于所述两个槽之间的槽延伸出,
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由汇流条连接,
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末端的前端部连接;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末端的前端部连接;以及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以穿过所述第三末端的所述槽一侧的方式沿周向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更靠所述定子铁芯一侧,并且所述搭接部将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接部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使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沿径向移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由被绝缘覆盖的所述导体制作而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以每极每相N个的比例形成,其中,N为2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定子绕组为三相绕组,
所述两个槽在周向上相隔M1个槽,其中,M1为2以上且除了3N之外的自然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具有第四末端,所述第四末端位于所述两个槽之间,并且从与所述第三末端延伸出的所述槽不同的槽延伸出,
供所述第四末端延伸出的所述槽与所述两个槽中的一个槽沿周向相隔M2个槽,并且与所述两个槽中的另一个槽沿周向相隔M3个槽,其中,M2为2以上且除了3N之外的自然数,M3为2以上且除了3N之外的自然数,
所述第四末端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末端的前端部或所述第二末端的前端部直接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末端、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第四末端是所述定子绕组的中性点。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安装有温度检测元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配设在所述汇流条与在周向上和所述汇流条相邻的所述内径侧末端或所述外径侧末端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相对地配设在所述第三末端的面向所述槽一侧的面。
CN201780090656.9A 2017-05-23 2017-05-23 旋转电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741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9222 WO2018216107A1 (ja) 2017-05-23 2017-05-23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1537A true CN110741537A (zh) 2020-01-31
CN110741537B CN110741537B (zh) 2021-03-09

Family

ID=64395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65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741537B (zh) 2017-05-23 2017-05-23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4913B2 (zh)
JP (1) JP6716032B2 (zh)
CN (1) CN110741537B (zh)
WO (1) WO20182161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1537B (zh) * 2017-05-23 2021-03-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55074A (ja) * 2010-08-31 2012-03-15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CN104953745A (zh) * 2014-03-28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5637738A (zh) * 2013-10-08 2016-06-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5794089A (zh) * 2013-11-29 2016-07-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机械的电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1867B2 (ja) 2009-07-17 2014-04-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WO2014034712A1 (ja) * 2012-08-31 2014-03-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6290731B2 (ja) * 2014-07-01 2018-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JP2016032392A (ja) 2014-07-30 2016-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US10263486B2 (en) * 2014-09-22 2019-04-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JP6113247B1 (ja) * 2015-10-22 2017-04-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11063487B2 (en) * 2017-03-16 2021-07-13 Aisin Aw Co., Ltd. Stator
WO2018185902A1 (ja) * 2017-04-06 2018-10-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10741537B (zh) * 2017-05-23 2021-03-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JP6305607B1 (ja) * 2017-05-23 2018-04-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6640910B2 (ja) * 2018-05-15 2020-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55074A (ja) * 2010-08-31 2012-03-15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CN105637738A (zh) * 2013-10-08 2016-06-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5794089A (zh) * 2013-11-29 2016-07-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机械的电枢
CN104953745A (zh) * 2014-03-28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14913B2 (en) 2021-09-07
CN110741537B (zh) 2021-03-09
US20200091787A1 (en) 2020-03-19
WO2018216107A1 (ja) 2018-11-29
JP6716032B2 (ja) 2020-07-01
JPWO2018216107A1 (ja) 2019-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05607B1 (ja) 回転電機
JP6477338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9075647B (zh) 旋转电机
JP6058146B2 (ja) 回転電機
JP5948850B2 (ja) 回転電機の波巻き巻線
US9847684B2 (en)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10239740A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JP2012222874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19017211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220286006A1 (en) Motor
US20220311301A1 (en) Motor
US20220311298A1 (en) Motor
JP4823797B2 (ja) 電動機
JP6598736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20230369921A1 (en) Stator and motor
JP2005124319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677287B2 (en) Stat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electric-powered vehicle
US11777355B2 (en) Stator and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10741537A (zh) 旋转电机
US20220393535A1 (en) Motor
CN112953069B (zh) 旋转电机
KR20230034943A (ko) 전기 기계용 스테이터 및 전기 기계
JP5172439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US20220286008A1 (en) Motor
JP2010239741A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