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0888B - 热泵循环装置和阀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泵循环装置和阀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40888B CN110740888B CN201880037510.2A CN201880037510A CN110740888B CN 110740888 B CN110740888 B CN 110740888B CN 201880037510 A CN201880037510 A CN 201880037510A CN 110740888 B CN110740888 B CN 1107408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refrigerant
- pressure
- evaporator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603 redu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528 anti-freez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R1234 yf)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 F16K11/048—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with valve seats positioned between movable valv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25—Expansion valves having two or more valv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25B41/35—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by rotary motors, e.g. by stepping mo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1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cycle used, e.g. Stirling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31/00—Othe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 F25D31/005—Combined cooling and heat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3—Control issues for charging or collecting refrigerant to or from a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09—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vapor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11—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xpansion valve or capillary tub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8—Optimization, e.g. high integration of refrigeration compon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5—Flow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9—On-off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7—Pressures of the evapor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06—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for preventing fros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热泵循环装置具备切换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切换部(30)。流路切换部切换冷却侧流路(105)和加热侧流路(104),冷却侧流路在冷却模式时经由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加热侧流路在加热模式时绕过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流路切换部具有对冷却侧流路进行开闭的流路切换阀芯。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低压流路(106)和蒸发器前流路(107),低压流路是在加热模式时供被第一减压器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朝向压缩机流动的流路,蒸发器前流路是流路切换阀芯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之间的流路。在加热模式时,当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时,流路切换部使蒸发器前流路绕过蒸发器与低压流路连通。
Description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7年7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7-148296号为基础,将其记载内容通过参照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循环装置和阀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将运转模式切换为冷却模式和加热模式的热泵循环装置。该热泵循环装置具备切换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切换部。流路切换部对冷却侧流路和加热侧流路进行切换,该冷却侧流路在冷却模式时经由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该加热侧流路在加热模式时绕过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流路切换部设于热交换器与第二减压器之间且具有对冷却侧流路进行开闭的流路切换阀芯。流路切换阀芯在冷却模式时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将冷却侧流路堵塞。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3765号公报
在上述的热泵循环装置中,当以加热模式起动时,积存于流路切换阀芯与蒸发器之间的蒸发器前流路的液体制冷剂仅经由蒸发器向压缩机流入并被回收。此时,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流动,从而蒸发器的表面温度下降。因此,有可能在蒸发器产生结霜或结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加热模式时的蒸发器产生结霜或结冰的热泵循环装置和阀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一种具备供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其具备:
压缩机,该压缩机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散热器,该散热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
第一减压器,该第一减压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使制冷剂与制冷剂以外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器,该第二减压器使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该蒸发器使利用第二减压器减压膨胀后的制冷剂蒸发;以及
流路切换部,该流路切换部切换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制冷剂流路,
流路切换部切换冷却侧流路和加热侧流路,该冷却侧流路在冷却模式时经由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该加热侧流路在加热模式时绕过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
流路切换部设于热交换器与第二减压器之间,且具有对冷却侧流路进行开闭的流路切换阀芯,
流路切换阀芯在冷却模式时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将冷却侧流路堵塞,
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低压流路和蒸发器前流路,该低压流路是在加热模式时使被第一减压器减压而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相比低压的低压制冷剂朝向压缩机流动的流路,蒸发器前流路是流路切换阀芯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之间的流路,
在加热模式时,当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时,流路切换部使蒸发器前流路绕过蒸发器与低压流路连通。
由此,在加热模式起动时,能够使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绕过蒸发器流入至压缩机。因此,与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仅经由蒸发器而流入至压缩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经由蒸发器的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制冷剂回收时的蒸发器的温度下降。能够抑制蒸发器产生结霜或结冰。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是应用于热泵循环装置的阀装置。热泵循环装置构成为能够切换冷却侧流路和加热侧流路,该冷却侧流路在冷却模式时经由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该加热侧流路在加热模式时绕过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
并且,阀装置设于热交换器与第二减压器之间,且具备对冷却侧流路进行开闭的流路切换阀芯。流路切换阀芯在冷却模式时通过驱动流路切换阀芯的促动器工作而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通过促动器工作而将冷却侧流路堵塞。
而且,热泵循环装置具备低压流路和蒸发器前流路,该低压流路是在加热模式时使被第一减压器减压而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相比低压的低压制冷剂朝向压缩机流动的流路,该蒸发器前流路是流路切换阀芯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之间的流路。
在加热模式时,当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且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与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阀芯通过压力差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流路切换阀芯将冷却侧流路堵塞。
由此,当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且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与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阀芯通过压力差将冷却侧流路打开,从而蒸发器前流路绕过蒸发器与低压流路连通。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流路切换阀芯将冷却侧流路堵塞,从而蒸发器前流路绕过蒸发器而不与低压流路连通。
由此,在加热模式起动时,能够使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绕过蒸发器流入至压缩机。因此,与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仅经由蒸发器而流入至压缩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经由蒸发器的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制冷剂回收时的蒸发器的温度下降。能够抑制蒸发器产生结霜或结冰。
另外,在制冷剂仅经由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而被回收至压缩机的情况下,根据第二减压器的通路开度,制冷剂的回收花费时间。这种情况下,在加热模式起动时制冷剂循环回路有可能变为制冷剂不足的状态。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其他观点,能够使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中的第二减压器的流路切换阀芯侧的部分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绕过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流入至压缩机。因此,与制冷剂仅经由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而被回收至压缩机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回收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加热模式时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制冷剂不足。
此外,附加于各结构要素等的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图1中的综合阀装置的概略图。
图3是图1中的综合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综合阀装置中的各出口通路的开口面积与连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制热模式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制冷模式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制冷模式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图。
图8是表示制热模式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图。
图9是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图。
图11是制冷模式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筒状部的端部和第二阀座形成部的阀座的XII向视图。
图13是制热模式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制冷模式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和综合阀装置的图。
图16是表示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和综合阀装置的图。
图17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和比较例1各自中的制热模式起动时的蒸发器的翅片温度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制冷模式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和综合阀装置的图。
图19是表示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和综合阀装置的图。
图20是表示不经由连接配管而将联管箱和受液器直接连接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制冷模式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22是制冷模式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制热模式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制热模式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25是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27是表示制冷模式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28是制冷模式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29是制热模式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制热模式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31是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33是表示制冷模式时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34是表示制热模式时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35是表示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36是表示制热模式起动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图37是表示制热模式起动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热泵循环装置2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1。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热泵循环装置2、室内空调单元50、控制装置100。热泵循环装置2具备热泵回路10。
车辆用空调装置1搭载于从未图示的内燃机和行驶用电动马达获取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汽车等。混合动力汽车、电力汽车与仅通过内燃机获取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车辆相比,车辆中的废热较少,难以确保车室内的制热用的热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采用如下结构:将从热泵回路10的压缩机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作为热源,通过室内空调单元50实施车室内的制热。
热泵回路10是供作为规定流体的制冷剂循环的流体循环回路。热泵回路10构成热泵循环。更具体而言,热泵回路10构成如下的蒸气压缩式的亚临界冷冻循环:作为制冷剂采用HFC系制冷剂(例如,R134a),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当然,作为制冷剂,也可以采用HFO系制冷剂(例如,R1234yf)、二氧化碳等。
热泵回路10构成为能够对如下制冷剂回路进行切换:对向车室内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从而对车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以及对向车室内的送风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对车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向车室内的送风空气成为温度调节对象流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模式相当于用于对温度调节对象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却模式,制热模式相当于用于对温度调节对象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
热泵回路10具备压缩机12、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制热用贮液器14、室外热交换器16、制冷用膨胀阀20、蒸发器22、综合阀装置30等。
压缩机12配置于机罩的内侧。压缩机12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2由通过未图示的电动马达驱动的电动压缩机构成。压缩机12能够根据电动马达的转速来变更制冷剂的排出能力。此外,压缩机12的工作由从控制装置10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
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具备供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动的第一热交换部132和供防冻液流动的第二热交换部134。
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是通过在第一热交换部132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热交换部134流动的防冻液的热交换而使在第一热交换部132流动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在第二热交换部134流动的防冻液被在第一热交换部132流动的制冷剂加热。
另外,第二热交换部134设于供防冻液流动的防冻液循环回路60。在该防冻液循环回路60设有使防冻液循环的循环泵62和使防冻液散热的加热器芯64。此外,循环泵62的工作由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控制。
加热器芯64配置于在室内空调单元50的空调壳体51内形成的暖风通路512。加热器芯64是通过在其内部流动的防冻液与通过暖风通路512的送风空气的热交换而使在其内部流动的防冻液散热的散热器。通过暖风通路512的送风空气被在加热器芯64流动的防冻液加热。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作为使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经由防冻液和加热器芯64间接地向送风空气散热的散热器发挥功能。
制热用贮液器14将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分离为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制热用贮液器14临时贮存从第一热交换部132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
综合阀装置30是制热用膨胀阀15和三通阀26被合并在一起而成的一个阀装置。综合阀装置30构成为制热用膨胀阀15和三通阀26彼此连动地工作的复合型控制阀。综合阀装置30的工作由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控制。
如图2所示,综合阀装置30具有主体部32、制热用膨胀阀15、三通阀26。在主体部32,作为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通路,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入的第一入口通路301及第二入口通路302、和供制冷剂流出的第一出口通路303、第二出口通路304及第三出口通路305。
第一入口通路301是制热用膨胀阀15的入口通路。第一出口通路303是制热用膨胀阀15的出口通路。第二入口通路302是三通阀26的入口通路。第二出口通路304和第三出口通路305是三通阀26的出口通路。
如图1、2所示,第一入口通路301与供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101相连。第一出口通路303与将制冷剂向芯部17引导的流路102相连。因此,第一入口通路301和第一出口通路303是将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向芯部17引导的减压器用通路。
第二入口通路302与供从芯部17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103相连。因此,第二入口通路302是供从芯部17流出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通路。
第二出口通路304与绕过受液器18、过冷却部19、制冷用膨胀阀20以及蒸发器22将制冷剂向压缩机12的吸入侧引导的制热用流路104相连。第三出口通路305与经由受液器18、过冷却部19、制冷用膨胀阀20、蒸发器22而将制冷剂向压缩机12的吸入侧引导的制冷用流路105相连。
此外,制热用流路104对应于在加热模式时绕过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的加热侧流路。制冷用流路105对应于在冷却模式时经由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的冷却侧流路。因此,第二出口通路304是将制冷剂导出至加热侧流路的加热侧导出通路。第三出口通路305是将制冷剂导出至冷却侧流路的冷却侧导出通路。关于该综合阀装置30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中叙述。
制热用膨胀阀15是调节从第一入口通路301向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流量调节阀。制热用膨胀阀15在制热模式时使从制热用贮液器14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三通阀26选择性地切换制热用流路104和制冷用流路105。这样一来,三通阀26是切换热泵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流路的流路切换阀。
室外热交换器16是以暴露于车室外空气(即,外气)的方式配置于车室外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6构成为包括芯部17、受液器18以及过冷却部19。
芯部17是使制冷剂与作为制冷剂以外的热介质的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芯部17根据制冷剂的温度和外气温而作为从外气吸热的吸热器、或作为向外气散热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芯部17在制冷模式时作为通过向外气散热而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发挥功能。芯部17在制热模式时作为通过从外气吸热而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受液器18将从芯部17流出的制冷剂分离为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受液器18将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作为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而临时贮存。
过冷却部19是在制冷模式时使从受液器18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而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
制冷用膨胀阀20在制冷模式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6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用膨胀阀20由温度式膨胀阀构成,该温度式膨胀阀通过机械的机构使流入蒸发器22的制冷剂减压膨胀,以使得蒸发器2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为预先规定的范围。
在制冷用膨胀阀20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蒸发器22。蒸发器22配置在室内空调单元50的空调壳体51内的加热器芯64的空气流上游侧。蒸发器22是使被制冷用膨胀阀20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通过与送风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并且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22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于压缩机12的制冷剂吸入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在蒸发器22与压缩机12之间设有合流部24,该合流部24使蒸发器22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与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出口通路304的制冷剂流下游侧合流。
接着,对室内空调单元50进行说明。室内空调单元50配置在车室内最前部的仪表盘(即,仪表板)的内侧。室内空调单元50具有形成外壳且在其内部形成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空气通路的空调壳体51。
在空调壳体51的空气流最上游侧配置有对车室内空气(即,内气)和外气进行切换导入的内外气切换装置52。并且,在内外气切换装置52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将经由内外气切换装置52被导入的空气朝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机53。送风机53由电动送风机构成。送风机53的转速由从后述的控制装置10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
在送风机53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蒸发器22和加热器芯64。蒸发器22和加热器芯64相对于送风空气的气流按照蒸发器22、加热器芯64的顺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51,在蒸发器22的空气流下游侧设定有配置有加热器芯64的暖风通路512、和使空气绕过暖风通路512流动的旁通通路514。
另外,在空调壳体51内配置有对流入暖风通路512的送风空气的风量和流入旁通通路514的送风空气的风量进行调节的空气混合门54。空气混合门54的工作由从后述的控制装置10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
在空调壳体51的空气流最下游部形成有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连通的未图示的开口孔。通过蒸发器22、加热器芯64进行温度调节后的空气经由未图示的开口孔向车室内吹出。
接下下,对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电气控制部的控制装置100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00由包含CPU、ROM及RAM等的周知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构成。此外,控制装置100的存储部由非迁移性实体的存储介质构成。
控制装置100基于存储于ROM等的控制程序来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控制连接于输出侧的压缩机12、综合阀装置30、循环泵62、内外气切换装置52、送风机53、空气混合门54等的各控制设备的工作。
在此,控制装置100的对连接于其输出侧的各控制设备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被一体地构成。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00中的对综合阀装置30的工作进行控制的结构(例如,硬件、软件)构成驱动综合阀装置30的驱动控制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的详细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综合阀装置30具备主体部32、连杆34、第一阀芯36、第二阀芯38、第一施力弹簧40、第二施力弹簧42以及促动器46。如图3所示的箭头AD是沿着综合阀装置30的连杆34的轴心CL延伸的方向(即,连杆34的轴向)。本实施方式的连杆34的轴心CL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34的轴向AD为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轴向AD的一方侧对应于上方侧。轴向AD的另一方侧对应于下方侧。
主体部32由耐热性和耐压性优异的金属材料构成。主体部32也可以由耐热性和耐压性优异的树脂材料构成。在主体部32的内部形成有构成制冷剂通路的内部空间33。具体而言,主体部32具有筒状部321、分隔部322、第一阀座形成部323、第二阀座形成部324以及第三阀座形成部325。
筒状部321是构成主体部32的外形的筒状的部件。在筒状部321的内部设有分隔部322、第一阀座形成部323、第二阀座形成部324以及第三阀座形成部325。
分隔部322将内部空间33分隔为上方侧空间33a和下方侧空间33b。上方侧空间33a是分隔部322的上方侧的空间。下方侧空间33b是分隔部322的下方侧的空间。分隔部322由与筒状部321不同的部件构成。分隔部322通过压入等而被固定于筒状部321。
在上方侧空间33a设有第一阀座形成部323、第一阀芯36以及第一施力弹簧40。第一阀座形成部323、第一阀芯36以及第一施力弹簧40构成制热用膨胀阀15。第一阀座形成部323对应于流量用阀座形成部。第一阀芯36对应于流量调节阀芯。第一施力弹簧40对应于流量用施力部件。
第一阀座形成部323形成第一阀座323a。第一阀座323a是供第一阀芯36的主阀芯362接触或分离的主阀芯用阀座。在上方侧空间33a中的第一阀座形成部323的上方侧形成有第一入口通路301。在上方侧空间33a中的第一阀座形成部323的下方侧形成有第一出口通路303。因此,上方侧空间33a对应于由分隔部322分隔出的主体部32的内部中的包含第一出口通路303在内的第一出口通路侧的空间。
在第一阀座形成部323形成有用于将第一入口通路301和第一出口通路303连通的通路连通孔306。第一阀座形成部323是与筒状部321不同的部件。第一阀座形成部323通过压入等而被固定于筒状部321。
第一阀芯36配置于第一阀座形成部323的上方侧。第一阀芯36具有主阀芯362和副阀芯364。
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接触或分离。主阀芯362未固定于连杆34。在主阀芯362形成有供连杆34插通的第一插通孔362a。该第一插通孔362a的孔径比连杆34的外径大,以使得在第一插通孔362a的内壁面与连杆34之间形成有供制冷剂流通的间隙通路307。具体而言,形成于主阀芯362的第一插通孔362a的孔径比形成于第二阀芯38的第二插通孔38a的孔径大。
副阀芯364是以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抵接的状态对间隙通路307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的阀芯。副阀芯364固定于连杆34。因此,副阀芯364与连杆34构成为一体且能够移动。副阀芯364由外径比主阀芯362小的阀芯构成。副阀芯364配置于主阀芯362的上方侧。
副阀芯364也作为将主阀芯362向上方侧、即主阀芯362从第一阀座323a分离的一侧按压的按压部发挥功能。为了使主阀芯362向从第一阀座323a分离的一侧产生位移,在主阀芯362设有在使连杆34移动到上方侧时与副阀芯364抵接的副阀抵接部362b。副阀抵接部362b连结于主阀芯362。副阀抵接部362b是在单侧有底的筒状部件。在筒状部件的侧壁形成有开口部。
第一施力弹簧40配置于主阀芯362的上方侧。第一施力弹簧40是对主阀芯362向下方侧、即主阀芯362朝向第一阀座323a的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件。第一施力弹簧40是螺旋弹簧。
连杆34从下方侧向上方侧移动,副阀芯364与副阀抵接部362b抵接,副阀芯364将副阀抵接部362b向上方侧按压,由此,连杆34对主阀芯362向上方侧施力。由此,主阀芯362从第一阀座323a分离。第一入口通路301和第一出口通路303经由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之间的间隙308和通路连通孔306而连通。其结果是,第一入口通路301与第一出口通路303之间的流量调节通路为开放状态。开放状态是指几乎不对制冷剂减压地使制冷剂从第一入口通路301向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动的状态。在开放状态下,流量调节通路的开口面积被设为规定的大小。在开放状态下,主要是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之间的间隙308和通路连通孔306构成流量调节通路。
连杆34从上方侧向下方侧移动,副阀芯364从副阀抵接部362b分离,由此,成为连杆34不对主阀芯362施力的状态。该状态时,第一施力弹簧40对主阀芯362向下方侧施力。由此,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抵接,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之间的间隙308消失。第一入口通路301和第一出口通路303经由通路连通孔306和间隙通路307而连通。其结果是,第一入口通路301与第一出口通路303之间的流量调节通路成为节流状态。在节流状态下,间隙通路307和通路连通孔306构成流量调节通路。节流状态是指流量调节通路的开口面积比开放状态小的状态。即,节流状态是指使从第一入口通路301向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动的制冷剂流与开放状态相比节流的状态。在该节流状态下,随着连杆34从上方侧向下方侧移动,副阀芯364使间隙通路307的开口面积变小。
这样一来,在连杆34移动到上方侧、主阀芯362从第一阀座323a分离时,第一阀芯36变为开放状态。另外,在连杆34移动到下方侧、主阀芯362抵接于第一阀座形成部323时,第一阀芯36成为发挥制冷剂的减压作用的节流状态。即,第一阀芯36构成为能够切换开放状态和节流状态。
而且,第一阀芯36在节流状态下能够通过使副阀芯364产生位移而将间隙通路307的开口面积调节到所期望的大小。即,第一阀芯36在节流状态下能够将从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减压至所期望的压力。换言之,第一阀芯36构成为在节流状态时能够调节制冷剂的流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副阀芯364产生位移,形成对间隙通路307的通路开度进行微调节的结构。由此,与通过主阀芯362对通路开度进行微调节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使连杆34移动时所需的驱动力。
在下方侧空间33b设有第二阀座形成部324、第三阀座形成部325、第二阀芯38以及第二施力弹簧42。第二阀座形成部324、第三阀座形成部325、第二阀芯38以及第二施力弹簧42构成三通阀26。第二阀芯38对应于流路切换阀芯。第二阀座形成部324对应于配置在流路切换阀芯的分隔部侧的切换用阀座形成部。第二施力弹簧42对应于切换用施力部件。
在下方侧空间33b中的第二阀座形成部324的上方侧形成有第二出口通路304。因此,下方侧空间33b对应于由分隔部322分隔出的主体部32的内部中的包含第二出口通路304在内的第二出口通路侧的空间。在下方侧空间33b中的第二阀座形成部324与第三阀座形成部325之间形成有第二入口通路302。在第三阀座形成部325形成有与第二入口通路302连通的通路连通孔。该通路连通孔构成第三出口通路305。
第二阀座形成部324配置于第二阀芯38的上方侧。第二阀座形成部324形成第二阀座324a。第二阀座324a与第二阀芯38中的上方侧、即第二阀芯38中的分隔部322侧接触或分离。第二阀座324a对应于与流路切换阀芯中的分隔部侧接触或分离的切换用阀座。第二阀座形成部324经由连结部326与分隔部32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座形成部324与分隔部322构成为一体的部件。一体的部件是指没有接缝地连续的部件。
第三阀座形成部325配置于第二阀芯38的下方侧。第三阀座形成部325形成第三阀座325a。第三阀座325a与第二阀芯38中的下方侧、即第二阀芯38中的远离分隔部322的一侧接触或分离。第三阀座形成部325与筒状部321构成为一体的部件。
第二阀芯38配置于轴向AD上的第二阀座形成部324与第三阀座形成部325之间。第二阀芯38分别在与第二阀座形成部324的阀座324a抵接的部分和与第三阀座形成部325的阀座325a抵接的部分设有衬垫382、384。第二阀芯38未固定于连杆34。在第二阀芯38形成有供连杆34插通的第二插通孔38a。该第二插通孔38a的孔径比连杆34的孔径稍大,以使得在连杆34与第二插通孔38a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制冷剂几乎不流通的微小的间隙通路。
第二施力弹簧42配置于第二阀芯38的上方侧。第二施力弹簧42是对第二阀芯38向下方侧、即第二阀芯38将第三出口通路305堵塞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第二施力弹簧42是螺旋弹簧。通过第二施力弹簧42的施力,第二阀芯38与第三阀座325a抵接。由此,变为第二入口通路302与第二出口通路304连通而第三出口通路305被堵塞的第一连通状态。
通过设于连杆34的按压部342,第二阀芯38克服第二施力弹簧42的施力而被向上方侧按压。此时,第二阀芯38被向上方侧、即将第二出口通路304堵塞的方向施力。当第二阀芯38被向上方侧施力时,第二阀芯38与第二阀座形成部324抵接。由此,成为第二入口通路302与第三出口通路305连通而第二出口通路304被堵塞的第二连通状态。
此外,当第二阀芯38与按压部342的抵接状态被解除时,第二阀芯38通过第二施力弹簧42的作用力而向下方侧移动。由此,第二阀芯38变为第一连通状态。
连杆34是使第一阀芯36和第二阀芯38连动的轴部件。连杆34通过沿着其轴心CL移动而使第一阀芯36和第二阀芯38产生位移。连杆34由沿着其轴心CL延伸的一根棒状的部件构成。在连杆34安装有主阀芯362和第二阀芯38。另外,在连杆34一体地设有副阀芯364、对第二阀芯38进行按压的按压部342。并且,连杆34的上端部连接于促动器46,通过从促动器46输出的驱动力而沿轴向AD移动。
在分隔部322形成有供连杆34插通的第三插通孔322a。综合阀装置30具备在连杆34能够滑动的状态下对第三插通孔322a的内壁面与连杆34之间的间隙进行密闭的密闭部件44。密闭部件44是环状的弹性部件。密闭部件44被设于分隔部322的上方侧的罩部322b覆盖。通过密闭部件44,能够防止在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动的制冷剂从第三插通孔322a的内壁面与连杆34之间的间隙流入至第二出口通路304。
分隔部322具有从第三插通孔322a的周缘部朝向三通阀26延伸的筒状部327。在筒状部327的内部插通有连杆34。筒状部327支承第二施力弹簧42。
促动器46是输出使连杆34沿轴向AD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部。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46由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即,滑动运动)而输出的直动型的促动器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46具备因通电而产生旋转驱动力的电动马达和动力转换机构等。电动马达由能够根据所输入的脉冲信号来控制旋转角度的步进马达构成。动力转换机构是将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动运动而使连杆34沿轴向AD移动的机构。
在此,图4是表示综合阀装置30中的第一出口通路303、第二出口通路304、第三出口通路305各自的开口面积与连杆34的位置的关系的特性图。在图4中,用实线表示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的变化,用虚线表示第二出口通路304的开口面积的变化,用单点划线表示第三出口通路305的开口面积的变化。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是由第一阀芯36调节的流量调节通路的通路截面积。第二出口通路304、第三出口通路305各自的开口面积是由第二阀芯38调节的第二出口通路304、第三出口通路305各自的通路截面积。第一出口通路303、第二出口通路304、第三出口通路305各自的开口面积是对制冷剂流动而言有效的通路截面积。
如图4所示,综合阀装置30能够通过使连杆34的位置发生变化来调节第一出口通路303、第二出口通路304、第三出口通路305各自的开口面积。连杆34的位置处于最下方位置时对应于图3所示的综合阀装置30的状态。连杆34的位置处于制热位置时对应于图5所示的综合阀装置30的状态。连杆34的位置处于制冷位置时对应于图6所示的综合阀装置30的状态。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连杆34的位置处于最下方位置时,连杆34的按压部342与第二阀芯38分离。因此,第二施力弹簧42对第二阀芯38施力。连杆34不对第二阀芯38施力。由此,第二阀芯38与第二阀座324a分离,第二阀芯38与第三阀座325a抵接。其结果是,第二出口通路304全开,第三出口通路305全闭。即,如图4所示,第二出口通路304的开口面积为最大,第三出口通路305的开口面积为0。因而,如图3所示,第二阀芯38成为使第二入口通路302与第二出口通路304连通而将第三出口通路305堵塞的第一连通状态。
此时,如图3所示,第一阀芯36的副阀芯364与副阀抵接部362b分离。因此,第一施力弹簧40对主阀芯362施力。连杆34不对主阀芯362施力。由此,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抵接。而且,副阀芯364与主阀芯362抵接,间隙通路307被关闭。其结果是,第一出口通路303全闭。即,如图4所示,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为0。此时,第一出口通路303成为全闭状态,因此热泵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循环停止。
连杆34向最下方位置的上方侧移动,连杆34的位置变为制热位置。此时,如图5所示,连杆34的按压部342维持与第二阀芯38分离的状态。因此,与最下方位置时同样,第二阀芯38变为第一连通状态。
此时,第一阀芯36的副阀芯364与主阀芯362分离。因此,第一入口通路301和第一出口通路303经由间隙通路307和通路连通孔306而连通。因而,从第一入口通路301向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动的制冷剂被减压至所期望的压力。
而且,第二施力弹簧42对第二阀芯38施力,连杆34不对第二阀芯38施力,由此,第二阀芯38保持第一连通状态。因此,在第一连通状态时,能够变更连杆34的位置而对副阀芯364的位置进行微调节。由此,在图4中的可变节流使用区域中,能够变更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
这样一来,在连杆34的位置为可变节流使用区域时,按压部342与第二阀芯38分离。因此,第二施力弹簧42对第二阀芯38施力,连杆34不对第二阀芯38施力,由此,第二阀芯38能够保持第一连通状态。并且,在第二阀芯38为第一连通状态时,连杆34对第一阀芯36的副阀芯364施力,由此,第一阀芯36能够调节制冷剂的流量。
此外,如图3所示,在连杆34的位置位于轴向AD的最下方侧时,按压部342和第二阀芯38的轴向AD上的距离L2大于或等于副阀芯364和副阀抵接部362b的轴向AD上的距离L1。因此,当连杆34的位置在能够变更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范围即可变节流使用区域内时,按压部342成为与第二阀芯38分离的状态。
另外,连杆34向制热位置的上方侧移动,连杆34的位置变为制冷位置时,如图6所示,连杆34的按压部342与第二阀芯38抵接。连杆34克服第二施力弹簧42的施力而向上方侧对第二阀芯38施力。由此,第二阀芯38与第三阀座325a分离,第二阀芯38与第二阀座324a抵接。其结果是,第二出口通路304全闭,第三出口通路305全开。即,如图4所示,第二出口通路304的开口面积为0,第三出口通路305的开口面积为最大。因而,如图6所示,第二阀芯38变为使第二入口通路302与第三出口通路305连通而将第二出口通路304堵塞的第二连通状态。
此时,第一阀芯36的副阀芯364与副阀抵接部362b抵接。连杆34向上方侧对主阀芯362施力。由此,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分离。因此,第一入口通路301和第一出口通路303经由主阀芯362与第一阀座323a之间的间隙308和通路连通孔306而连通。因而,从第一入口通路301向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动的制冷剂几乎不被减压地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6的芯部17。
这样一来,第二阀芯38通过沿轴向AD移动,能够择一地切换第一连通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第一阀芯36通过沿轴向AD移动,能够切换使制冷剂从第一入口通路301向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动的开放状态和使从第一入口通路301向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动的制冷剂流与开放状态相比节流的节流状态。另外,第一阀芯36能够在节流状态时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即,第一阀芯36能够切换开放状态和可变节流状态。
而且,如图4所示,第一阀芯36从可变节流状态向开放状态切换用的连杆34的移动方向和第一阀芯36为可变节流状态时用于使制冷剂的流量增大的连杆34的移动方向都同为上方侧。即,使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增大的方向和朝向轴向AD的一方侧的连杆34的移动方向相同。
因此,相比于使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增大的方向和朝向轴向AD的一方侧的连杆34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情况,第一阀芯36的控制变得容易。例如,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可考虑如下情况:第一阀芯36从可变节流状态向开放状态切换用的连杆34的移动方向和第一阀芯36为可变节流状态时用于使制冷剂的流量增大的连杆34的移动方向相反。该情况下,在第一阀芯36为可变节流状态下,当将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减小得过小时,会导致第一阀芯36变为开放状态。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阀芯36为可变节流状态下,能够避免在将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减小得过小时第一阀芯36变为开放状态的情况。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能够通过基于控制装置100的各控制设备的控制而将运转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以下,对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的工作进行说明。
(制冷模式)
当运转模式被设定为制冷模式时,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100将空气混合门54控制到打开旁通通路514的位置。由此,制冷模式时的室内空调单元50成为通过蒸发器22后的送风空气的全流量通过旁通通路514的结构。此外,控制装置100使循环泵62停止,以使得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不进行制冷剂与防冻液的热交换。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促动器46,以使得连杆34的位置成为图6所示的制冷位置。由此,热泵回路10变为制冷模式的制冷剂回路。
在制冷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中,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至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此时,循环泵62是停止的,因此,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中,高压制冷剂几乎不与防冻液进行热交换地流入至综合阀装置30。
如图6所示,在制冷模式时,制热用膨胀阀15为开放状态。因此,流入到综合阀装置30的第一入口通路301的高压制冷剂几乎不被减压地从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出。从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16的芯部17。并且,流入到芯部17的高压制冷剂在向外气散热之后,流入至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入口通路302。在制冷模式时,三通阀26为第二连通状态。因此,流入到第二入口通路302的高压制冷剂经由第三出口通路305流入至受液器18。
如图7所示,流入到受液器18的高压制冷剂被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贮存于受液器18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至过冷却部19。流入到过冷却部19的高压制冷剂在向外气散热之后,流入至制冷用膨胀阀20,并被减压直至成为低压制冷剂。由制冷用膨胀阀20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至蒸发器22,在从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之后,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12。
如以上那样,在制冷模式时,送风空气在热泵回路10的蒸发器22冷却后,不被加热器芯64加热而向车室内吹出。由此,实现车室内的制冷。
(制热模式)
当运转模式被设定为制热模式时,如图8所示,控制装置100将空气混合门54控制到关闭旁通通路514的位置。由此,制热模式时的室内空调单元50成为通过蒸发器22后的送风空气的全流量通过暖风通路512的结构。此外,控制装置100使循环泵62工作,以使得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进行制冷剂与防冻液的热交换。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促动器46,以使得连杆34的位置成为图5所示的制热位置。由此,热泵回路10变为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
在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中,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至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的第一热交换部132,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经由防冻液和加热器芯64向送风空气散热。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散热后的高压制冷剂在制热用贮液器14被气液分离。并且,被制热用贮液器14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至综合阀装置30。
如图5所示,在制热模式时,制热用膨胀阀15为可变节流状态。因此,流入到综合阀装置30的第一入口通路301的高压制冷剂在被减压直至成为低压制冷剂之后,从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出。此时,控制装置100调节第一出口通路303的开口面积(即,控制装置100调节构成流量调节通路的间隙通路307的开口面积),以使得压缩机12的制冷剂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处于预先规定的范围。
从第一出口通路303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16的芯部17。流入到芯部17的制冷剂从外气吸热而蒸发。并且,在芯部17蒸发的气体制冷剂流入至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入口通路302。在制热模式时,三通阀26为第一连通状态。因此,流入到第二入口通路302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二出口通路304流出,在制热用流路104中流动。
如图8所示,从综合阀装置3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热用流路104向压缩机12的制冷剂吸入侧流动,再次被压缩机12压缩。
如以上那样,在制热模式时,通过热泵回路10中的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送风空气被间接地加热。并且,由室内空调单元50加热后的送风空气被吹出至车室内。由此,实现车室内的制热。
(制热模式起动时)
对制热模式起动时的综合阀装置30的工作进行说明。关于制热模式起动时,在制热模式下使压缩机从压缩机的停止状态开始工作时的刚开始工作之后的规定期间、将运转模式刚从制冷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之后的规定期间是相符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制热模式时,当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入口通路302的制冷剂压力P1比第三出口通路305的制冷剂压力P2低、且两者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第二阀芯38通过该压力差而将第三出口通路305打开。在该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第二阀芯38将第三出口通路305堵塞。具体而言,第二施力弹簧42的作用力被设定成,在该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第二阀芯38将第三出口通路305打开。规定值是比0大的压力值。
连杆34具有台阶部344。台阶部344位于第二阀芯38的上方侧。在连杆34为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在第二阀芯38向上方侧移动时,台阶部344作为使第二阀芯38的移动停止的制动件发挥功能。
在制热模式刚起动之后,连杆34的位置为制热位置。因此,如图5所示,第二阀芯38将第三出口通路305堵塞。但是,图8中的低压流路106的制冷剂压力从制热模式刚起动之后下降。图8中的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被维持成与配置有蒸发器前流路107的部位的环境温度相当的饱和压力。但是,在从制冷模式向制热模式切换的情况下的制热起动时,可认为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比与环境温度相当的饱和压力高。
此外,低压流路106是使被制热用膨胀阀15减压而与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相比低压的低压制冷剂朝向压缩机12流动的制冷剂流路。低压流路106是制热模式时的制热用膨胀阀15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12的制冷剂吸入口之间的制冷剂流路。蒸发器前流路107是第二阀芯38处于图5所以的位置(即,第二阀芯38将第三出口通路305堵塞的位置)时的第二阀芯38与蒸发器22的制冷剂入口之间的制冷剂流路。
因此,第二入口通路302的制冷剂压力P1变得比第三出口通路305的制冷剂压力P2低。并且,当两者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如图9所示,通过两者的压力差,第二阀芯38移动到上方侧。第二阀芯38与台阶部344抵接。
由此,第二阀芯38在保持将第二出口通路304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将第三出口通路305打开。即,第二阀芯38不经由蒸发器22而使图10中的蒸发器前流路107与低压流路106连通。
因此,在制热模式起动时,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液体制冷剂如图9所示地从综合阀装置30的第三出口通路305向第二出口通路304流动。如图10所示,从第二出口通路304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制热用流路104被吸入至压缩机12。
此时,图9所示的第二阀芯38与第三阀座形成部325的阀座325a之间的间隙成为使蒸发器前流路107绕过蒸发器22与低压流路106连通的连通部31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通部310的流路阻力被设定得比蒸发器22的流路阻力小,以使得:存在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向低压流路106流动时,与蒸发器22相比,在连通部310流动更多的制冷剂。连通部310的通路截面积的大小被设定成,该连通部310的流路阻力成为所期望的流路阻力。即,第二阀芯38与第三阀座形成部325的阀座325a之间的间隙寸法被设定。
因此,在制热模式起动时,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的大部分绕过蒸发器22流入至压缩机12而被回收。此时,制冷剂几乎不向蒸发器22流动。因此,与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仅经由蒸发器22而流入至压缩机1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经由蒸发器22的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制冷剂回收时的蒸发器22的温度下降。因而,能够抑制蒸发器22产生结霜或结冰。
而且,据此,与使蒸发器前流路107中的积存于与制冷用膨胀阀20相比靠第二阀芯38侧的位置的制冷剂经由制冷用膨胀阀20和蒸发器22向压缩机12流入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回收制冷剂。因而,能够避免制热模式时的热泵回路10的制冷剂不足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通部310的流路阻力被设定成,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的大部分仅经由蒸发器22和连通部310中的连通部310流动至低压流路106。但是,该连通部310的流路阻力也可以设定成,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经由蒸发器22和连通部310这双方流动至低压流路106。例如,连通部310的流路阻力也可以设定成与蒸发器22的流路阻力相同。即使是这种情况,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仅经由蒸发器22流动至低压流路106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制冷剂回收时的蒸发器22的温度下降。因而,能够抑制蒸发器22产生结霜或结冰。
另外,制冷剂仅经由制冷用膨胀阀20和蒸发器22而回收至压缩机12的情况下,根据制冷用膨胀阀20的通路开度,制冷剂的回收花费时间。这种情况下,在制热模式起动时热泵回路10有可能变为制冷剂不足的状态。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蒸发器前流路107中的积存于与制冷用膨胀阀20相比靠第二阀芯38侧的部分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绕过制冷用膨胀阀20和蒸发器22流入至压缩机12。因此,与制冷剂仅经由制冷用膨胀阀20和蒸发器22而被回收至压缩机12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回收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制热模式时的热泵回路10的制冷剂不足。
之后,当压力差变得比规定值小时,第二阀芯38将第三出口通路305关闭。由此,如图8所示,在制热模式时,成为蒸发器前流路107绕过蒸发器22而不与低压流路106连通的状态。即,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与低压流路106连通的流路被切断。
这样一来,在低压流路106的制冷剂压力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第二阀芯38使蒸发器前流路107绕过蒸发器而不与低压流路106连通。此外,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也包含没有压力差时。
如以上的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综合阀装置30的三通阀26具有差压阀功能。即,三通阀26的第二阀芯38在制热模式时维持将制热用流路104打开的状态,并且通过低压流路106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低时的两者的压力差将制冷用流路105打开。由此,在制热模式起动时,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而与低压流路106连通。
然而,可考虑将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如下那样地变更。即,综合阀装置30的三通阀26不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差压阀功能。热泵回路10具备在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阀芯38将制冷用流路105关闭的状态时不经由蒸发器22而使蒸发器前流路107与低压流路106连通的连通流路和对连通流路进行开闭的控制阀。并且,控制装置100将控制阀控制成,在低压流路106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低时将连通流路打开。由此,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但是,该情况下,需要相对于热泵回路10增加作为流路切换部的连通流路和开闭阀。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相对于热泵回路10增加用于回收制冷剂的流路切换部,就能够在制热模式起动时回收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使用综合了具有差压阀功能的三通阀和制热用膨胀阀的综合阀装置30。由此,能够减少构成热泵回路10的结构部件的件数,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2。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中,筒状部327的第二阀芯38侧的端部327a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阀芯38与第二阀座324a抵接而将第二出口通路304堵塞时,筒状部327的端部327a位于与第二阀芯38抵接的位置。如图12所示,筒状部327的端部327a为环状,位于第二阀座324a的内周侧。由此,通过筒状部327的端部327a和第二阀座324a,形成与第二阀芯38抵接的双重的环状的阀座。
由此,在制冷模式时,即,在第二阀芯38将第二出口通路304堵塞的第二连通状态时,能够防止在第一出口通路303中流动的高压制冷剂从插通孔322a的内壁面与连杆34之间的间隙流入至第二出口通路304。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制热模式时,第二阀芯38与第二阀座324a和筒状部327的端部327a这双方分离。由此,第二阀芯38设为第一连通状态。
另外,如图14所示,在制热模式起动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二阀芯38以将第二出口通路304打开的状态将第三出口通路305打开。因此,本实施方式也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6构成为将芯部17、受液器18及过冷却部19一体化的组件。而且,综合阀装置30的主体部32收容于受液器18的内侧。热泵回路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16具备芯部17、过冷却部19、一对联管箱162、164、以及受液器18。
芯部17和过冷却部19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17配置在过冷却部19的上方侧。一对联管箱162、164在与芯部17和过冷却部19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在芯部17和过冷却部19的两侧。
芯部17具有在内部供制冷剂通过的多个管172和促进制冷剂与外气的热交换的多个翅片174。多个管172分别彼此空开间隙地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多个翅片174配置在多个管172中的相邻的管之间。多个管172各自的两侧分别与一对联管箱162、164连接。
过冷却部19与芯部17同样地具有多个管192和多个翅片194。多个管192各自的两侧分别与一对联管箱162、164连接。
一对联管箱162、164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一对联管箱162、164中的连接有芯部17的多个管172的部位进行在芯部17的多个管172流动的制冷剂的分配和集合。一对联管箱162、164中的连接有过冷却部19的多个管192的部位进行在过冷却部19的多个管192流动的制冷剂的分配和集合。
受液器18配置在一对联管箱162、164中的一方的联管箱162的附近。受液器18具备形成受液器的外形的外壳182。外壳182在一对联管箱162、164的延伸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延伸。外壳182为筒状。在外壳182的内侧形成有液体贮存部184。液体贮存部184临时贮存液体制冷剂。液体贮存部184是外壳182的内侧的比综合阀装置的主体部32靠下方侧的空间。
本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相同的构造。综合阀装置30的主体部32配置在外壳182的内侧的液体贮存部184的上方侧。在主体部32的第三出口通路305连接有用于制热模式时将存在于液体贮存部184的制冷剂抽出并引导至压缩机12的管186。管186从主体部32朝向下方延伸。即,管186从主体部32朝向液体贮存部184的下端延伸。
在外壳182中的收容主体部32的部位形成有第一开口部801、第二开口部802、第三开口部803、第四开口部804。第一开口部801与主体部32的第一入口通路301连通。第二开口部802与主体部32的第二入口通路302连通。第三开口部803与主体部32的第一出口通路303连通。第四开口部804与主体部32的第二出口通路304连通。
在一方的联管箱162设置的芯部17的制冷剂入口17a经由连接配管176与外壳182的第三开口部803连接。在一方的联管箱162设置的芯部17的制冷剂出口17b经由连接配管178与外壳182的第二开口部802连接。
另外,在外壳182中的形成液体贮存部184的部位形成有第五开口部805。第五开口部805是用于使液体贮存部184和过冷却部19连通的开口部。在一方的联管箱162设置的过冷却部19的制冷剂入口19a经由连接配管196与第五开口部805连接。在一方的联管箱162设置的制冷剂出口19b与制冷用膨胀阀20的制冷剂入口连接。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6和综合阀装置30构成为两者被一体化的组件。因此,能够减少构成热泵回路10的结构部件的数量。能够简化热泵回路10。
如图15所示,在制冷模式时,流入到综合阀装置30的第一入口通路301的高压制冷剂从第一出口通路303经由连接配管176流入至芯部17的制冷剂入口17a。并且,从芯部17的制冷剂出口17b流出的高压制冷剂经由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入口通路302、与第三出口通路305连接的管186流入至受液器18。
流入到受液器18的高压制冷剂被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贮存于液体贮存部184的液体制冷剂经由连接配管196流入至过冷却部19的制冷剂入口19a。流入到过冷却部19的高压制冷剂在向外气散热之后流入至制冷用膨胀阀20。这样一来,受液器18被连接在第二阀芯38与制冷用膨胀阀20之间。之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
如图16所示,在制热模式起动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二阀芯38以将第二出口通路304打开的状态将第三出口通路305打开。由此,液体贮存部184的液体制冷剂经由管186流入至第三出口通路305,从第二出口通路304流出。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制热模式起动时,能够回收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107、特别是积存于受液器18的液体贮存部184的液体制冷剂。因而,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此,说明关于发明者进行的液体制冷剂的回收的评价结果。在该评价中,分别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和比较例1的热泵回路中,以使液体制冷剂存留于受液器18的液体贮存部184的状态而启动了制热模式。对到此时存留于液体贮存部184的液体制冷剂被回收为止的时间进行了计测。具体而言,使用可视化的外壳182,通过目视计测了回收时间。另外,计测了此时的蒸发器22的表面温度。
关于在制热模式起动时第三出口通路305不打开这点,比较例1的热泵回路与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不同。比较例1的热泵回路的其他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相同。在比较例1的热泵回路中,在制热模式起动时,存在于受液器18的液体制冷剂经由过冷却部19、制冷用膨胀阀20以及蒸发器22流入至压缩机12。
因此,在比较例1的热泵回路中,液体制冷剂的回收需要5分钟。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中,在1分钟以内就完成了液体制冷剂的回收。
另外,如图17所示,在比较例1的热泵回路中,蒸发器22的表面温度降低了较大程度。因此,在比较例1的热泵回路中,在制热模式起动时,有可能产生结霜以及结冰。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中,蒸发器22的表面温度几乎没有下降。
这样一来,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制热模式起动时,能够迅速回收存在于受液器18的液体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制热模式时的热泵回路10的制冷剂不足。而且,能够抑制制热模式起动时的蒸发器22的温度下降。因而,能够避免蒸发器22产生结霜或结冰。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室外热交换器16的芯部17配置于过冷却部19的下方侧。综合阀装置30的主体部32配置于外壳182的内侧中的液体贮存部184的下方侧。即,液体贮存部184形成于外壳182的内侧中的综合阀装置30的上方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82的内侧设有用于制冷模式时将贮存于液体贮存部184的液体制冷剂抽出并向过冷却部19引导的管188。管188的上方侧端部与外壳182的第五开口部805连接。管188的下方侧端部与综合阀装置30的第三出口通路305未连接。管188的下方侧端部位于综合阀装置30的附近。
如图18所示,在制冷模式时,流入到综合阀装置30的第一入口通路301的高压制冷剂从第一出口通路303经由连接配管176流入至芯部17的制冷剂入口17a。并且,从芯部17的制冷剂出口17b流出的高压制冷剂经由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入口通路302和第三出口通路305流入至受液器18的液体贮存部184。
流入到液体贮存部184的高压制冷剂被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贮存于液体贮存部184的液体制冷剂被管188抽出,流入至过冷却部19的制冷剂入口19a。流入到过冷却部19的高压制冷剂在向外气散热之后流入至制冷用膨胀阀20。之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
如图19所示,在制热模式起动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二阀芯38以将第二出口通路304打开的状态将第三出口通路305打开。因此,液体贮存部184的液体制冷剂不经由管188而直接地流入至第三出口通路305,并从第二出口通路304流出。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制热模式起动时,能够回收积存于受液器18的贮存部184的液体制冷剂。因而,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一方的联管箱162和外壳182经由连接配管176、178、196而连接。但是,如图20所示,外壳182的第五开口部805和一方的联管箱162的过冷却部19的制冷剂入口19a也可以直接连接。这样一来,一方的联管箱162和外壳182也可以不经由连接配管176、178、196而连接。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受液器18连接在综合阀装置30的第三出口通路305与制冷用膨胀阀20之间,更准确地说,被连接在第三出口通路305与过冷却部19之间。但是,受液器18也可以连接在芯部17与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入口通路302之间。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在受液器18的内侧也可以收容有综合阀装置30的主体部32。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而使用彼此构成为分体的制热用膨胀阀15和阀装置30A。
制热用膨胀阀15切换开放状态和可变节流状态。阀装置30A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的三通阀26相同的功能。阀装置30A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中的三通阀26的部分相同的构造。阀装置30A是具有差压阀功能的三通阀。
如图22所示,阀装置30A具备主体部32、阀芯38、连杆34、施力弹簧42、促动器46。阀芯38和施力弹簧42分别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阀芯38和第二施力弹簧42。
在主体部32形成有入口通路302、加热侧出口通路304以及冷却侧出口通路305。
主体部32具有筒状部321、分隔部322、加热侧阀座形成部324以及冷却侧阀座形成部325。加热侧阀座形成部324和冷却侧阀座形成部325分别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阀座形成部324和第三阀座形成部325。
分隔部322与筒状部321一起形成主体部32的内部空间。在内部空间中的加热侧阀座形成部324的上方侧形成有加热侧出口通路304。在加热侧阀座形成部324与冷却侧阀座形成部325之间形成有入口通路302。在冷却侧阀座形成部325形成有与入口通路302连通的通路连通孔。该通路连通孔构成冷却侧出口通路305。
如图22所示,在制冷模式中,连杆34向上方侧移动,连杆34的位置变为制冷位置。此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连杆34克服施力弹簧42的施力而向上方侧对阀芯38施力。由此,阀芯38与冷却侧阀座形成部325的阀座325a分离,阀芯38与加热侧阀座形成部324的阀座324a抵接。其结果是,变为入口通路302与冷却侧出口通路305连通而加热侧出口通路304被堵塞的第二连通状态。
因此,从芯部17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在流入到阀装置30A的入口通路302之后从冷却侧出口通路305流出。并且,如图21所示,从阀装置30A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在制冷用流路105中流动。
如图23所示,在制热模式中,连杆34向制冷位置的下方侧移动,连杆34的位置变为制热位置。此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施力弹簧42对阀芯38施力,连杆34不对第二阀芯38施力。由此,阀芯38与加热侧阀座形成部324的阀座324a分离,阀芯38与冷却侧阀座形成部325的阀座325a抵接。其结果是,变为入口通路302与加热侧出口通路304连通而冷却侧出口通路305被堵塞的第一连通状态。
因此,从芯部17流出的低压制冷剂在流入到阀装置30A的入口通路302之后从加热侧出口通路304流出。并且,如图24所示,从阀装置30A流出的低压制冷剂在制热用流路104中流动。
如图25所示,在制热模式起动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阀装置30A的入口通路302的制冷剂压力P1比冷却侧出口通路305的制冷剂压力P2低时的压力差,阀芯38将冷却侧出口通路305打开。此时,设为阀芯38将加热侧出口通路304打开的状态。由此,阀芯38使图26所示的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地与低压流路106连通。
因此,在制热模式起动时,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液体制冷剂如图25所示地从阀装置30A的冷却侧出口通路305经由连通部310流入至加热侧出口通路304,并从阀装置30A流出。并且,如图26所示,从阀装置30A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制热用流路104被吸入至压缩机12。因而,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使用具有差压阀功能的三通阀即阀装置30A。由此,也能够减少构成热泵回路10的结构部件的数量,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2。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具备彼此构成为分体的制热用膨胀阀15、阀装置30B、及开闭阀27。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设有使从芯部17流出的制冷剂分支的分支部25。
制热用膨胀阀15、阀装置30B、开闭阀27各自独立地工作。制热用膨胀阀15切换开放状态和可变节流状态。开闭阀27设于分支部25与合流部24之间。开闭阀27对制热用流路104进行开闭。阀装置30B设于分支部25与制冷用膨胀阀20之间。即,阀装置30B对制冷用流路105进行开闭。阀装置30B是具有差压阀功能的开闭阀。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阀27和阀装置30B对应于切换冷却侧流路和加热侧流路的流路切换部。
如图28所示,阀装置30B具备主体部32、阀芯38B、连杆34、施力弹簧42、促动器46。阀芯38B和施力弹簧42分别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的第二阀芯38和第二施力弹簧42。
在主体部32形成有入口通路302、出口通路305。主体部32具有筒状部321、阀座形成部325。阀座形成部325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装置30的第三阀座形成部325。
在主体部32的内部空间中的阀座形成部325的阀芯38侧形成有入口通路302。在阀座形成部325形成有与入口通路302连通的通路连通孔。该通路连通孔构成出口通路305。
阀芯38通过与阀座形成部325的阀座325a接触或分离而对出口通路305进行开闭。阀芯38B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芯38不同,但出口通路305的开闭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芯38相同。
在冷却模式中,开闭阀27将制热用流路104关闭。如图28所示,在阀装置30B中,连杆34向上方侧移动,连杆34的位置变为制冷位置。此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连杆34克服施力弹簧42的施力而向上方侧对阀芯38施力。由此,阀芯38与阀座形成部325分离。入口通路302与出口通路305连通。
因此,从芯部17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在流入到阀装置30B的入口通路302之后从出口通路305流出。并且,如图27所示,从阀装置30B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在制冷用流路105中流动。
在制热模式中,开闭阀27将制热用流路104打开。如图29所示,在阀装置30B中,连杆34向制冷位置的下方侧移动,连杆34的位置变为制热位置。此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施力弹簧42对阀芯38施力,连杆34不对阀芯38施力。由此,阀芯38与阀座形成部325的阀座325a抵接,出口通路305被堵塞。即,阀芯38将制冷用流路105堵塞。因此,如图30所示,从芯部17流出的低压制冷剂在制热用流路104中流动。
如图31所示,在制热模式起动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阀装置30B的入口通路302的制冷剂压力P1比冷却侧出口通路305的制冷剂压力P2低时的压力差,阀芯38将出口通路305打开。由此,阀芯38使图32中的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而与低压流路106连通。
因此,在制热模式起动时,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液体制冷剂如图31所示地从阀装置30B的出口通路305经由连通部310流入至入口通路302,并从阀装置30B流出。并且,如图32所示,从阀装置30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制热用流路104而被吸入至压缩机12。因而,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使用具有差压阀功能的开闭阀即阀装置30B。由此,也能够减少构成热泵回路10的结构部件的数量,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2。
(第七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制热模式时的芯部17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3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中,依次分别连接有压缩机12、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制热用贮液器14、制热用膨胀阀15、芯部17、阀装置30B、受液器18、过冷却部19、制冷用膨胀阀20、蒸发器22、压缩机12。并且,在制热用膨胀阀15与芯部17之间的制冷剂流路设有第一连接部23a。在芯部17与阀装置30B之间的制冷剂流路设有第二连接部23b。设有将第一连接部23a和第二连接部23b连接的第一旁通流路110。在第一旁通流路110设有第一开闭阀29。
而且,在第一连接部23a与芯部17之间的制冷剂流路设有第三连接部23c。在蒸发器22与压缩机12的制冷剂吸入侧之间的制冷剂流路设有第四连接部24。设有将第三连接部23c和第四连接部24连接的第二旁通流路112。在第二旁通流路112设有第二开闭阀27。第四连接部24相当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合流部24。第二开闭阀27相当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开闭阀27。在第一连接部23a与第三连接部23c之间的制冷剂流路114设有第三开闭阀28。
阀装置30B是与第六实施方式的阀装置30B相同的构造。
在制冷模式中,第一开闭阀29将第一旁通流路110关闭。第二开闭阀27将第二旁通流路112关闭。第三开闭阀28将制冷剂流路114打开。阀装置30B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制冷用流路105打开。制热用膨胀阀15成为开放状态。
因此,构成了图33所示的制冷模式的制冷剂回路。在制冷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中,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按照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制热用贮液器14、制热用膨胀阀15的顺序流动之后,流入至芯部17。流入到芯部17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从芯部17流出的制冷剂在按照受液器18、过冷却部19的顺序流动之后,通过制冷用膨胀阀20而被减压膨胀。由制冷用膨胀阀20减压膨胀的低压制冷剂经由蒸发器22而被吸入至压缩机12。
在制热模式中,第一开闭阀29将第一旁通流路110打开。第二开闭阀27将第二旁通流路112打开。第三开闭阀28将制冷剂流路114关闭。阀装置30B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制冷用流路105关闭。
因此,构成了图34所示的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在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中,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3散热之后,经由制热用贮液器14而在制热用膨胀阀15被减压膨胀。由制热用膨胀阀15减压膨胀的低压制冷剂经由第一旁通流路110流入至芯部17。流入到芯部17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气体制冷剂。从芯部17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旁通流路112而被吸入至压缩机12。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旁通流路112对应于在加热模式时绕过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的加热侧流路。第一开闭阀29、第二开闭阀27、第三开闭阀28以及阀装置30B对应于切换冷却侧流路和加热侧流路的流路切换部。
制冷模式时在芯部17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从第三连接部23c朝向第二连接部23b的方向。制热模式时在芯部17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从第二连接部23b朝向第三连接部23c的方向。这样一来,制热模式时在芯部17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对于制冷模式时在芯部17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来说具有相反的关系。
在此,气体制冷剂的密度比液体制冷剂的密度低。因此,在芯部17设定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总流路截面积大的第一区域和比第一区域小的第二区域。例如,第一区域的管的根数比第二区域的管的根数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部17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是反转的。因此,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都能够使得气体制冷剂在第一区域流动,液体制冷剂在第二区域流动。由此,能够降低制冷剂在芯部17流动时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在制热模式起动时,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如图31所示,阀芯38将出口通路305打开。因此,如图35所示,积存于蒸发器前流路107的液体制冷剂经由阀装置30B、芯部17而被吸入至压缩机12。因而,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中,使用了阀装置30B。但是,也可以取代阀装置30B而使用阀装置30A。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综合阀装置30、阀装置30A、阀装置30B具有差压阀功能。在制热模式时,当低压流路106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低、且两者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这些阀装置30、30A、30B将制冷用流路105打开。由此,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而与低压流路106连通。
但是,与这些阀装置30、30A、30B不同的阀装置也可以使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而与低压流路106连通。例如,如图36所示,在图27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设置回收用流路116和回收用开闭阀118。回收用流路116是在阀芯38B将制冷用流路105堵塞的状态时使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而与低压流路106连通的制冷剂流路。回收用开闭阀118对该回收用流路116进行开闭。回收用开闭阀118相当于切换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切换部的一部分。阀装置30B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不具有差压阀功能。
并且,在制热模式起动时,控制装置100控制回收用开闭阀118,以使回收用开闭阀118将回收用流路116打开。此时,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低压流路106和蒸发器前流路107各自的制冷剂压力。在由压力传感器检测出的低压流路106的制冷剂压力比由压力传感器检测出的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低了规定值以上时,控制装置100将回收用开闭阀118打开。另外,控制装置100具有对自制热模式刚起动之后起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测的计时器。也可以是,仅在制热模式起动时的规定期间,控制装置100将回收用开闭阀118打开。
由此,蒸发器前流路107经由回收用流路116与低压流路106连通。这样一来,在制热模式时,当低压流路106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低、且两者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部使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而与低压流路106连通。也可以构成为,在制热模式时,当两者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流路切换部使蒸发器前流路107绕过蒸发器22而不与低压流路106连通。由此,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是,在压缩机12停止时,在成为回收用开闭阀118将回收用流路116打开的状态之后,控制装置100使压缩机12工作而起动制热模式。这种情况下,在制热模式起动时,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流动至低压流路106。因此,这种情况下,在制热模式起动时,当低压流路106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107的制冷剂压力低、且两者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部使蒸发器前流路107不经由蒸发器22而与低压流路106连通。
此外,在图36中,回收用流路116的低压流路106侧连接于分支部25与合流部24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但是,回收用流路116的低压流路106侧也可以连接于从制热用膨胀阀15的制冷剂出口到压缩机12的制冷剂吸入口为止的低压流路106内的其他位置。回收用流路116的低压流路106侧也可以连接于蒸发器22的制冷剂出口与合流部24之间的蒸发器下游侧流路119。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回收用开闭阀118将回收用流路116打开,使蒸发器前流路107经由回收用流路116和蒸发器下游侧流路119而与低压流路106连通。
另外,回收用流路116的蒸发器前流路107侧连接于制冷用流路105中的阀芯38、38B与蒸发器22的制冷剂入口之间的制冷剂流路的任意位置即可。例如,在图37所示的例子中,回收用流路116的蒸发器前流路107侧连接于制冷用膨胀阀20的制冷剂出口与蒸发器22的制冷剂入口之间的制冷剂流路。回收用流路116的低压流路106侧连接于蒸发器22的制冷剂出口与合流部24之间的蒸发器下游侧流路119。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制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这些阀装置30、30A、30B将制冷用流路105堵塞。由此,蒸发器前流路107不与低压流路106连通。但是,若在制热模式时蒸发器22内的制冷剂流受到抑制,则也可以保持制冷用流路105打开的状态。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中,虽然制冷剂不在受液器18中流动,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制冷剂在受液器18流动。但是,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构成为制冷剂不在受液器18中流动的情况下,在制热模式起动时,存在于受液器18的液体制冷剂的回收花费时间的问题变得显著。因而,优选的是,在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不在受液器18中流动的热泵循环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的热泵循环装置。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6具备受液器18和过冷却部19。但是,室外热交换器16也可以不具备受液器18和过冷却部19。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热泵循环装置2应用到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用途。作为其他的用途,例如可列举出进行供给热水和制冷的系统。
(6)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和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系的,除了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地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为必须的情况等,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况,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热泵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散热器、第一减压器、热交换器、第二减压器、蒸发器、流路切换部。流路切换部切换冷却侧流路和加热侧流路。流路切换部设于热交换器与第二减压器之间,且具有对冷却侧流路进行开闭的流路切换阀芯。流路切换阀芯在冷却模式时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将冷却侧流路堵塞。在加热模式时,当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时,流路切换部使蒸发器前流路绕过蒸发器与低压流路连通。
另外,根据第二观点,在加热模式时,当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且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与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部使蒸发器前流路不经由蒸发器地与低压流路连通。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流路切换部使蒸发器前流路而不与低压流路连通。这样一来,优选为,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使蒸发器前流路不与低压流路连通。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流路切换阀芯在冷却模式时通过驱动流路切换阀芯的促动器工作而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通过促动器工作而将冷却侧流路堵塞。而且,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阀芯通过该压力差将冷却侧流路打开。由此,能够使蒸发器前流路绕过蒸发器与低压流路连通。另外,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流路切换阀芯将冷却侧流路堵塞。由此,能够使蒸发器前流路绕过蒸发器而不与低压流路连通。
另外,由此,无需增加用于回收制冷剂的流路切换部,就能够在加热模式起动时回收制冷剂。
另外,根据第四观点,流路切换阀芯在冷却模式时通过促动器工作而将加热侧流路堵塞,在加热模式时通过促动器工作而将加热侧流路打开。而且,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阀芯维持将加热侧流路打开的状态,并且通过压力差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流路切换阀芯设为将冷却侧流路堵塞、将加热侧流路打开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使用具有差压阀功能的三通阀,能够减少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的结构部件的数量,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
另外,根据第五观点,制冷剂循环回路具备在内部收容流路切换阀芯的主体部和由促动器驱动的轴部件。在主体部的内部形成有将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向热交换器引导的减压器用通路、供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通路、将制冷剂导出至加热侧流路的加热侧导出通路、以及将制冷剂导出至冷却侧流路的冷却侧导出通路。第一减压器收容于主体部的内部,且具有调节在减压器用通路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减压阀芯。流路切换阀芯切换第一连通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第一连通状态是导入通路与加热侧导出通路连通而冷却侧导出通路被堵塞的状态,第二连通状态是导入通路与冷却侧导出通路连通而加热侧导出通路被堵塞的状态。轴部件使流路切换阀芯和减压阀芯连动。这样一来,通过使用综合了具有差压阀功能的三通阀和制热用膨胀阀的阀装置,能够减少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的结构部件的数量,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
另外,根据第六观点,制冷剂循环回路具备受液器。在受液器的内侧形成有临时贮存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的液体贮存部。主体部收容于受液器的内侧。由此,阀装置与受液器一体化。因此,能够减少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的结构部件的数量,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
另外,根据第七观点,主体部配置在受液器至的液体贮存部的上方侧。制冷剂循环回路具备管,该管连接于主体部的冷却侧导出通路,将冷却侧导出通路与液体贮存部连通。由此,在加热模式起动时,能够使存在于液体贮存部的制冷剂流入至压缩机。
另外,根据第八观点,阀装置具备被应用于热泵循环装置,该热泵循环装置构成为能够切换冷却侧流路和加热侧流路,该冷却侧流路在冷却模式时经由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该加热侧流路在加热模式时绕过第二减压器和蒸发器将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阀装置设于热交换器与第二减压器之间,且具备对冷却侧流路进行开闭的流路切换阀芯。流路切换阀芯在冷却模式时通过驱动流路切换阀芯的促动器工作而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通过促动器工作而将冷却侧流路堵塞。在加热模式时,当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且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与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阀芯通过压力差将冷却侧流路打开。由此,蒸发器前流路绕过蒸发器与低压流路连通。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流路切换阀芯将冷却侧流路堵塞。由此,蒸发器前流路不与低压流路连通。
另外,根据第九观点,流路切换阀芯在冷却模式时通过促动器工作而将加热侧流路堵塞,在加热模式时通过促动器工作而将加热侧流路打开。而且,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流路切换阀芯维持将加热侧流路打开的状态,并且通过压力差将冷却侧流路打开。在加热模式时,当压力差比规定值小时,流路切换阀芯设为将冷却侧流路堵塞、将加热侧流路打开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使用具有差压阀功能的三通阀,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
另外,根据第十观点,阀装置具备:主体部,该主体部将流路切换阀芯收容于内部;减压阀芯,该减压阀新收容于主体部的内部,构成第一减压器;以及轴部件,该轴部件由促动器驱动。在主体部的内部形成有:将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热交换器的减压器用通路、供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通路、将制冷剂导出至加热侧流路的加热侧导出通路、以及将制冷剂导出至冷却侧流路的冷却侧导出通路。减压阀芯调节在减压器用通路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流路切换阀芯切换第一连通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该第一连通状态是导入通路与加热侧导出通路连通而冷却侧导出通路被堵塞的状态,该第二连通状态是导入通路与冷却侧导出通路连通而加热侧导出通路被堵塞的状态。轴部件使流路切换阀芯和减压阀芯连动。这样一来,通过使用综合了具有差压阀功能的三通阀和制热用膨胀阀的阀装置,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
另外,根据第十一观点,热泵循环装置具备受液器。在受液器的内侧形成有临时贮存从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的液体贮存部。主体部收容于受液器的内侧。由此,阀装置与受液器一体化。因此,能够简化热泵循环装置。
另外,根据第十二观点,主体部配置在受液器中的液体贮存部的上方侧。阀装置具备管,该管连接于主体部的冷却侧导出通路,将冷却侧导出通路和液体贮存部连通。由此,在加热模式起动时,能够使存在于液体贮存部的制冷剂流入至压缩机。
Claims (12)
1.一种热泵循环装置,具备供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制冷剂循环回路(10),所述热泵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2),该压缩机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散热器(13),该散热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
第一减压器(15),该第一减压器使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
热交换器(17),该热交换器使制冷剂与所述制冷剂以外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器(20),该第二减压器使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
蒸发器(22),该蒸发器使利用所述第二减压器减压膨胀后的所述制冷剂蒸发;以及
流路切换部(30、30A、30B、27、28、29、118),该流路切换部切换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制冷剂流路,
所述流路切换部切换冷却侧流路(105)和加热侧流路(104),该冷却侧流路在冷却模式时经由所述第二减压器和所述蒸发器将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压缩机,该加热侧流路在加热模式时绕过所述第二减压器和所述蒸发器将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压缩机,
所述流路切换部设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减压器之间,且具有对所述冷却侧流路进行开闭的流路切换阀芯(38、38B),
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在所述冷却模式时将所述冷却侧流路打开,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将所述冷却侧流路堵塞,
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低压流路(106)和蒸发器前流路(107),该低压流路是在所述加热模式时使被所述第一减压器减压而与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相比低压的低压制冷剂朝向所述压缩机流动的流路,蒸发器前流路是所述流路切换阀芯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之间的流路,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所述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时,所述流路切换部使所述蒸发器前流路绕过所述蒸发器与所述低压流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所述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且所述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与所述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所述流路切换部使所述蒸发器前流路绕过所述蒸发器与所述低压流路连通,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压力差比所述规定值小时,所述流路切换部使所述蒸发器前流路绕过所述蒸发器而不与所述低压流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在所述冷却模式时通过驱动所述流路切换阀芯的促动器(46)工作而将所述冷却侧流路打开,在所述加热模式时通过所述促动器工作而将所述冷却侧流路堵塞,
而且,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压力差比所述规定值大时,所述流路切换阀芯通过所述压力差将所述冷却侧流路打开,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压力差比所述规定值小时,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将所述冷却侧流路堵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在所述冷却模式时通过所述促动器工作而将所述加热侧流路堵塞,在所述加热模式时通过所述促动器工作而将所述加热侧流路打开,
而且,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压力差比所述规定值大时,所述流路切换阀芯维持将所述加热侧流路打开的状态,并且通过所述压力差将所述冷却侧流路打开,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压力差比所述规定值小时,所述流路切换阀芯设为将所述冷却侧流路堵塞、将所述加热侧流路打开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具备:
主体部(32),该主体部将所述流路切换阀芯收容于内部;以及
轴部件(34),该轴部件由所述促动器驱动,
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形成有:将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热交换器的减压器用通路(301、303)、供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通路(302)、将制冷剂导出至所述加热侧流路的加热侧导出通路(304)、以及将制冷剂导出至所述冷却侧流路的冷却侧导出通路(305),
所述第一减压器收容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且具有调节在所述减压器用通路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减压阀芯(36),
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切换第一连通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该第一连通状态是所述导入通路与所述加热侧导出通路连通而所述冷却侧导出通路被堵塞的状态,该第二连通状态是所述导入通路与所述冷却侧导出通路连通而所述加热侧导出通路被堵塞的状态,
所述轴部件使所述流路切换阀芯与所述减压阀芯连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具备受液器(18),
在所述受液器的内侧形成有临时贮存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的液体贮存部(184),
所述主体部收容于所述受液器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配置在所述受液器中的所述液体贮存部的上方侧,
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具备管(186),该管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冷却侧导出通路,将所述冷却侧导出通路与所述液体贮存部连通。
8.一种阀装置,应用于热泵循环装置,所述阀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热泵循环装置具备:
压缩机(12),该压缩机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散热器(13),该散热器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
第一减压器(15),该第一减压器使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
热交换器(17),该热交换器使制冷剂与所述制冷剂以外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第二减压器(20),该第二减压器使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以及
蒸发器(22),该蒸发器使利用所述第二减压器减压膨胀后的所述制冷剂蒸发,
所述热泵循环装置构成为能够切换冷却侧流路(105)和加热侧流路(104),该冷却侧流路在冷却模式时经由所述第二减压器和所述蒸发器将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压缩机,该加热侧流路在加热模式时绕过所述第二减压器和所述蒸发器将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压缩机,
所述阀装置设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减压器之间,且具备对所述冷却侧流路进行开闭的流路切换阀芯(38、38B),
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在所述冷却模式时通过驱动所述流路切换阀芯的促动器(46)工作而将所述冷却侧流路打开,在所述加热模式时通过所述促动器工作而将所述冷却侧流路堵塞,
而且,所述热泵循环装置具备低压流路(106)和蒸发器前流路(107),该低压流路是在所述加热模式时使被所述第一减压器减压而与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相比低压的低压制冷剂朝向所述压缩机流动的流路,蒸发器前流路是所述流路切换阀芯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之间的流路,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比所述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低,且所述低压流路的制冷剂压力与所述蒸发器前流路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差比规定值大时,所述流路切换阀芯通过所述压力差将所述冷却侧流路打开,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压力差比所述规定值小时,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将所述冷却侧流路堵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在所述冷却模式时通过所述促动器工作而将所述加热侧流路堵塞,在所述加热模式时通过所述促动器工作而将所述加热侧流路打开,
而且,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压力差比所述规定值大时,所述流路切换阀芯维持将所述加热侧流路打开的状态,并且通过所述压力差将所述冷却侧流路打开,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当所述压力差比所述规定值小时,所述流路切换阀芯设为将所述冷却侧流路堵塞、将所述加热侧流路打开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部(32),该主体部将所述流路切换阀芯收容于内部;
减压阀芯(36),该减压阀芯收容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构成所述第一减压器;以及
轴部件(34),该轴部件由所述促动器驱动,
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形成有:将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热交换器的减压器用通路(301、303)、供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通路(302)、将制冷剂导出至所述加热侧流路的加热侧导出通路(304)、以及将制冷剂导出至所述冷却侧流路的冷却侧导出通路(305),
所述减压阀芯调节在所述减压器用通路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所述流路切换阀芯切换第一连通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该第一连通状态是所述导入通路与所述加热侧导出通路连通而所述冷却侧导出通路被堵塞的状态,该第二连通状态是所述导入通路与所述冷却侧导出通路连通而所述加热侧导出通路被堵塞的状态,
所述轴部件使所述流路切换阀芯与所述减压阀芯连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泵循环装置具备受液器(18),
在所述受液器的内侧形成有临时贮存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的液体贮存部(184),
所述主体部收容于所述受液器的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配置在所述受液器中的所述液体贮存部的上方侧,
所述阀装置具备管(186),该管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冷却侧导出通路,将所述冷却侧导出通路与所述液体贮存部连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48296A JP6690611B2 (ja) | 2017-07-31 | 2017-07-31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弁装置 |
JP2017-148296 | 2017-07-31 | ||
PCT/JP2018/024596 WO2019026486A1 (ja) | 2017-07-31 | 2018-06-28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40888A CN110740888A (zh) | 2020-01-31 |
CN110740888B true CN110740888B (zh) | 2022-10-28 |
Family
ID=65233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37510.2A Active CN110740888B (zh) | 2017-07-31 | 2018-06-28 | 热泵循环装置和阀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91499B2 (zh) |
JP (1) | JP6690611B2 (zh) |
CN (1) | CN110740888B (zh) |
DE (1) | DE112018003908T5 (zh) |
WO (1) | WO201902648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9104228A1 (de) * | 2019-02-20 | 2020-08-20 | Grohe Ag | Mischventil für eine Sanitärarmatur und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Mischventils |
JP7516761B2 (ja) * | 2019-04-19 | 2024-07-1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DE112020002004T5 (de) * | 2019-04-19 | 2022-01-20 | Denso Corporation | Kühlkreislaufvorrichtung |
CN110147039B (zh) * | 2019-05-17 | 2022-05-27 | 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液压伺服系统及其控制装置 |
JP7275876B2 (ja) * | 2019-06-07 | 2023-05-1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7530562B2 (ja) | 2020-02-25 | 2024-08-0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17043524B (zh) * | 2021-03-30 | 2024-07-1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
JP7261928B1 (ja) | 2022-10-18 | 2023-04-20 | マレリ株式会社 | 熱交換装置及び冷却水回路 |
JP7261921B1 (ja) | 2021-10-28 | 2023-04-20 | マレリ株式会社 | 熱交換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27244A (ja) * | 1993-02-01 | 1994-08-16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装置 |
WO2014054229A1 (ja) * | 2012-10-01 | 2014-04-1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用統合弁 |
CN105473357A (zh) * | 2013-08-23 | 2016-04-06 | 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05874288A (zh) * | 2014-01-21 | 2016-08-17 | 株式会社电装 | 热泵循环装置 |
WO2017022378A1 (ja) * | 2015-08-03 | 2017-02-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統合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03578B2 (ja) * | 1994-08-03 | 2002-07-2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冷暖房装置 |
JP5488185B2 (ja) * | 2010-05-10 | 2014-05-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6125312B2 (ja) | 2013-04-26 | 2017-05-10 |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4228190A (ja) * | 2013-05-22 | 2014-12-0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6370322B2 (ja) | 2016-02-25 | 2018-08-08 | 株式会社三共 | 遊技機 |
JP2017165139A (ja) * | 2016-03-14 | 2017-09-21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 |
JP6464112B2 (ja) | 2016-04-08 | 2019-02-06 | 株式会社Soken | 統合弁装置 |
JP6572931B2 (ja) | 2016-04-08 | 2019-09-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 |
-
2017
- 2017-07-31 JP JP2017148296A patent/JP669061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
- 2018-06-28 WO PCT/JP2018/024596 patent/WO20190264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6-28 CN CN201880037510.2A patent/CN110740888B/zh active Active
- 2018-06-28 DE DE112018003908.0T patent/DE112018003908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20
- 2020-01-28 US US16/774,250 patent/US1139149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27244A (ja) * | 1993-02-01 | 1994-08-16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装置 |
WO2014054229A1 (ja) * | 2012-10-01 | 2014-04-1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用統合弁 |
CN105473357A (zh) * | 2013-08-23 | 2016-04-06 | 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05874288A (zh) * | 2014-01-21 | 2016-08-17 | 株式会社电装 | 热泵循环装置 |
WO2017022378A1 (ja) * | 2015-08-03 | 2017-02-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統合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91499B2 (en) | 2022-07-19 |
WO2019026486A1 (ja) | 2019-02-07 |
JP2019026118A (ja) | 2019-02-21 |
CN110740888A (zh) | 2020-01-31 |
DE112018003908T5 (de) | 2020-04-23 |
JP6690611B2 (ja) | 2020-04-28 |
US20200158382A1 (en) | 2020-05-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40888B (zh) | 热泵循环装置和阀装置 | |
CN107949758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111051751B (zh) | 集成阀装置 | |
JP6079397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用流量調整弁 | |
JP4114471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US10520231B2 (en) | Integrated valve | |
JP6432339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6189098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 |
CN103597296B (zh) | 制冷循环 | |
CN111065866A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JP6415943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 |
US11235262B2 (en) | Gas-liquid separator | |
JP6225709B2 (ja) | 空調装置 | |
WO2018180291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14846285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JP2001322421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US11597258B2 (e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JP6714864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05343285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それに用いる弁装置及びこれらを搭載した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