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12504A - 天窗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12504A
CN110712504A CN201910628364.7A CN201910628364A CN110712504A CN 110712504 A CN110712504 A CN 110712504A CN 201910628364 A CN201910628364 A CN 201910628364A CN 110712504 A CN110712504 A CN 110712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unroof
opening
sun visor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283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12504B (zh
Inventor
垣原和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filed Critical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0712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2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12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2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007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moveable head-liners, screens, curtains or blinds for cei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084Water draining for non-fixed roofs or roof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3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天窗装置。在天窗盖板的盖板主体的下侧,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旋转地设置有具有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和盖板侧第二突部(21e)的钩部件(21)、且设置成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和盖板侧第二突部(21e)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在遮阳板的遮阳板支撑部(51d)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遮阳板侧突部(51f)。在天窗盖板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盖板侧第一突部(21a)与遮阳板侧突部(51f)滑动接触、沿着遮阳板侧引导面(51g)的形状移动,从而越过遮阳板侧突部(51f),然后,盖板侧第二突部(21e)与遮阳板支撑部(51d)抵接、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遮阳板支撑部(51d)。

Description

天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窗装置,该天窗装置具有对被形成于车辆的车顶的外侧面板的天窗开口进行开闭的天窗盖板、以及对被形成于所述车顶的内侧面板的室内开口进行开闭的遮阳板。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天窗装置,该天窗装置具有:可以在对被形成于车辆的车顶的外侧面板的天窗开口进行密闭的全闭位置和沉降在所述外侧面板的下方而使所述天窗开口敞开的全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天窗盖板;驱动所述天窗盖板的开闭机构;对被形成于所述车顶的内侧面板的室内开口进行开闭的遮阳板;以及在所述内侧面板的车厢外侧的面中的室内开口的盖板宽度方向两外侧、在盖板开闭方向上延伸着并列设置的一对导轨。该天窗装置中,在天窗盖板的盖板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卡合臂,并且在天窗盖板的后端设置有雨水槽。另一方面,在遮阳板的盖板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遮阳板固定体,并且在遮阳板的后端设置有向上方立起的立起突起部。而且,在使所述天窗盖板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天窗盖板的雨水槽按压遮阳板的立起突起部,在使所述天窗盖板从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卡合臂和所述遮阳板固定体卡合,所述天窗盖板和遮阳板相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8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使天窗盖板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遮阳板的负荷施加给雨水槽,所以雨水槽以及雨水槽安装部需要较高的刚性,雨水槽的材质及形状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因此,考虑过这样一种方案,即将用于使天窗盖板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部件与雨水槽分别设置。但是,这样一来,由于部件数量增加,导致制造成本增大。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因为构成立起突起部的部件需要与遮阳板固定体分别设置,所以部件数量增加,制造成本增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雨水槽的材质及形状的自由度并削减制造成本的天窗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窗装置,在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天窗装置包括:天窗盖板,所述天窗盖板能够在对被形成于车辆的车顶的外侧面板的天窗开口进行密闭的全闭位置、与沉降在所述外侧面板的下方而使所述天窗开口敞开的全开位置之间移动;驱动所述天窗盖板的开闭机构;遮阳板,所述遮阳板具有设置成向盖板宽度方向两外侧伸出的遮阳板支撑部,并对被形成在所述车顶的内侧面板中的室内开口进行开闭;以及一对导轨,所述一对导轨在所述内侧面板的车厢外侧的面中的室内开口的盖板宽度方向两外侧、在盖板开闭方向上延伸着并列设置,并且在盖板开闭方向上引导所述遮阳板支撑部,其中,所述天窗盖板包括盖板主体、盖板支撑部件、以及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盖板侧突部,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旋转地设置于盖板支撑部件的后端,所述遮阳板的遮阳板支撑部在盖板宽度方向上的与所述盖板侧突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遮阳板侧突部,所述盖板侧突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的面、以及遮阳板侧突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的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倾斜的或者弯曲的,在使所述天窗盖板从所述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盖板侧突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的面与所述遮阳板侧突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的面滑动接触,所述盖板侧突部越过所述遮阳板侧突部,然后,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遮阳板支撑部抵接,执行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所述遮阳板支撑部的按压动作,另一方面,在使所述天窗盖板从所述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盖板侧突部与遮阳板侧突部卡合,使得所述天窗盖板与遮阳板连接,在所述天窗盖板位于所述全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盖板侧突部与遮阳板侧突部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开,两者的卡合被解除。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因为雨水槽26可以不具备在天窗盖板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遮阳板的功能,所以能够提高雨水槽的材质及形状的自由度。
此外,连接部件除了在天窗盖板从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连接天窗盖板和遮阳板的功能之外,还要发挥在天窗盖板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遮阳板的功能,因此,与在天窗盖板上另外设置用于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遮阳板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遮阳板支撑部除了在天窗盖板从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连接天窗盖板和遮阳板的功能之外,还发挥在天窗盖板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被连接部件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的功能,所以不需要对比文献1那种用于构成立起的突起部的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天窗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天窗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二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件还具有按压用突部,以从盖板打开方向侧依次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将所述盖板侧突部和按压用突部设置于所述盖板主体的下侧,所述盖板侧突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的面、以及遮阳板侧突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的面中的至少一个朝向上方并向盖板打开方向倾斜或者弯曲,所述按压动作使得所述连接部件的按压用突部与所述遮阳板支撑部抵接,并朝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所述遮阳板支撑部。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天窗装置是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天窗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天窗盖板的连接部件形成有比所述盖板侧突部更位于盖板宽度方向外侧的被引导片部,在所述导轨中的盖板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被引导片部对应的位置,向上方突起设置有引导片部,所述引导片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比盖板全开状态下的所述被引导片部的位置更位于盖板关闭方向侧,并且比盖板全闭状态下的所述被引导片部的位置更位于盖板打开方向侧,所述被引导片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端部、以及所述引导片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朝向盖板关闭方向并且向上方倾斜或弯曲,在使所述天窗盖板从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被引导片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端部与所述引导片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滑动接触,使得所述连接部件被向上方推起,所述盖板侧突部与遮阳板侧突部的卡合被解除。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在天窗盖板从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在天窗盖板到达全闭位置之前,不管天窗盖板在上下方向的什么位置上,都能够使遮阳板从天窗盖板分离而停止,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件和遮阳板支撑部的配置以及形状的自由度。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天窗装置是在根据第一至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天窗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四技术方案中,所述天窗盖板固定有盖子部件的上端部,所述遮阳板支撑部设置在所述遮阳板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的附近,所述导轨设置有盖子安装部,所述盖子安装部比所述盖板侧突部和遮阳板侧突部更位于盖板宽度方向内侧,所述导轨的盖子安装部上能够在盖板开闭方向上滑动地安装有所述盖子部件的下端部。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因为将比导轨的盖子安装部更向盖板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遮阳板支撑部设置在遮阳板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附近,所以与设置在遮阳板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端部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盖板开闭方向上将盖子部件设置得较宽。因此,由于在盖板开闭方向上较宽的范围用盖子部件覆盖设置于比盖子部件更位于盖板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件,从而提高了天窗盖板周围的车厢侧的美观,并且能够更切实地防止乘车人员触碰到设置于比盖子部件更位于盖板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及第二技术方案,所以能够提高雨水槽的材质及形状的自由度,并且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能够提高连接部件和遮阳板支撑部的配置以及形状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能够在盖板开闭方向上将盖子部件设置得较宽,由此,能够提高天窗盖板周围的车厢侧的美观,并且能够更切实地防止乘车人员触碰到设置于比盖子部件更位于盖板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件,能够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天窗盖板处于全闭位置时天窗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天窗盖板处于全开位置时天窗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沿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从天窗盖板处于全闭位置的状态到使天窗盖板的后端部下降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图。
图5是当天窗盖板处于全开位置时的与图3对应的图。
图6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盖板支撑部件周围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盖板支撑部件周围的立体图。
图8是当天窗盖板处于全开位置时图7中的VIII-VIII线所对应的截面图。
图9是在天窗盖板处于全闭位置并用遮阳板遮挡室内开口的状态下钩部件周围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右侧导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沿XI-XI线的截面图。
图12是图10的沿XII-XII线的截面图。
图13是卡合解除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盖子部件周围的立体图。
图15的(a)是示意出在天窗盖板处于全闭位置并用遮阳板遮挡室内开口的状态下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钩部件、遮阳板支撑部件、以及卡合解除部件周围的主视图。图15的(b)是与图15的(a)对应的图,其示出了钩部件的盖板侧第一突部按压遮阳板支撑部件的盖板侧突部的状态。图15的(c)是与图15的(a)对应的图,其示出了钩部件的盖板侧第二突部按压遮阳板支撑部件的状态。图15的(d)是与图15的(a)对应的图,其示出了钩部件的盖板侧第一突部从后方与遮阳板支撑部件的盖板侧突部抵接、卡合的状态。图15的(e)是与图15的(a)对应的图,其示出了钩部件的被引导片部与卡合解除部件的主体部滑动接触的状态。图15的(f)是与图15的(a)对应的图,其示出了钩部件在上方按压到卡合解除部件的主体部的状态。
附图符号说明:
1……天窗装置;
2……车顶;
5……外侧面板;
5a……天窗开口;
7……内侧面板;
7a……室内开口;
9……天窗盖板;
11……开闭机构;
13……遮阳板;
17……盖板主体;
19……盖板支撑部件;
21……钩部件(连接部件);
21a……盖板侧第一突部(盖板侧突部);
21e……盖板侧第二突部(按压用突部);
21f……被引导片部;
51d……遮阳板支撑部;
51f……遮阳板侧突部;
54……导轨;
55x……盖子安装部;
61a……主体部(引导片部);
63……盖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该天窗装置1安装在车辆的车顶3。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车体的前后方向中的前侧称为“前”、后侧称为“后”,将车辆宽度方向中的左侧称为“左”、右侧称为“右”。
车顶3由外侧面板5、以及从车厢内侧覆盖该外侧面板5的内侧面板7构成,外侧面板5和内侧面板7之间形成有空间部S。外侧面板5形成有大致呈矩形的天窗开口5a,另一方面,内侧面板7形成有与所述外侧面板5的天窗开口5a对应的大致呈矩形的室内开口7a。
另一方面,天窗装置1包括:在前后方向上滑动以开闭所述外侧面板5的天窗开口5a的天窗盖板9;驱动天窗盖板9的开闭机构11;在前后方向上滑动以开闭所述内侧面板7的室内开口7a的遮阳板13;在内侧面板7的车厢外侧的面上沿着室内开口7a的边缘设置的框架15;以及设置在框架15的前端部的挡板16。
天窗盖板9构成为可以在图1和图3所示的全闭位置、以及图2和图5所示的全开位置之间移动。天窗盖板9包括盖板主体17、安装在该盖板主体17的下方的图6至图8所示的支撑部件19;以及设置在盖板主体17的下侧的作为连接部件的钩部件21。当天窗盖板9处于全闭位置时,盖板主体17的边缘部与外侧面板5的天窗开口5a的开口边缘紧密接触,形成密闭天窗开口5a的状态。当从全闭位置开始打开动作时,如图4所示,天窗盖板9的后端部与全闭位置时相比更为下沉。当天窗盖板9处于全开位置时,天窗盖板9整体下沉到外侧面板5的下方,天窗开口5a被打开。
盖板主体17包括大致方形的具有透光性的玻璃面板23、以及设置在该玻璃面板23的周缘部的密封条25。如图3至图5所示,玻璃面板23的后端部安装有雨水槽26。
盖板支撑部件19包括树脂制作的树脂部27、以及通过嵌入成型与该树脂部27成为一体化的金属板29。盖板支撑部件19包括使板面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的主面部19a。该主面部19a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间隔的多个安装孔19b。这些安装孔19b的周缘部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托架安装在玻璃面板23。此外,主面部19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的后端部形成有图中未示出的连接孔,该主面部19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的连接孔对应位置处形成有俯视时呈圆形的凸出部19c。另外,主面部19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的后部附近处突出设置有内侧上壁部19d和内侧下壁部19e,该内侧上壁部19d沿着规定的曲线弯曲并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该内侧下壁部19e在该内侧上壁部19d的下方且与该内侧上壁部19d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且,在该内侧上壁部19d和内侧下壁部19e之间形成有内侧凸轮槽19f。另外,在主面部19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上的从前侧靠近所述内侧凸轮槽19f的位置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成为一体的内侧突出片部19g,该内侧突出片部19g俯视时呈矩形的板状且其板面朝着上下方向。
另一方面,主面部19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上与内侧上壁部19d及内侧下壁部19e对应的位置上,突出设置有外侧上壁部19h和外侧下壁部19i,该外侧上壁部19h和外侧下壁部19i之间形成有外侧凸轮槽19j。此外,内侧凸轮槽19f和外侧凸轮槽19j具有大致平坦延伸的平坦区域R1、以及在该平坦区域R1的后方朝向后方且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区域R2。此外,在主面部19a的下端缘的从前侧靠近外侧凸轮槽19j的位置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有一体的板状的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该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的板面向着上下方向。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的后侧大约一半的部分构成突出长度比前侧部分长的后侧突出部19m。此外,在主面部19a的下端缘的从前侧远离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的位置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有一体的板状的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该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的板面向着上下方向。在该主面部19a的上端缘及下端缘,且在除了所述外侧下壁部19i、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以及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的突出设置位置的大体整个车体前后方向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有一体的外周肋部19p,该外周肋部19p与所述外侧下壁部19i、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以及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相连。
此外,主面部19a的前端部设置有左右排列的两个套筒19q。套筒19q包括与主面部19a相连接的前端部19r、以及从前端部19r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后折返并与前端部19r的后端相连的带状部19s。套筒19q整体形成为环状。套筒19q是由树脂形成的,再结合其环状的形状可以进行弹性变形。
所述钩部件21具有细长的板状部21b且该板状部21b在长度方向一端部形成有钩状的作为盖板侧突部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该钩部件21以使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在后侧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安装在支撑部件19的后端部。盖板侧第一突部21a的后侧(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面形成有朝向上方且向后方弯曲的盖板侧引导面21c。在该板状部21b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形成有销插通孔21d(参照图15),该板状部21b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向盖板侧第一突部21a的突出方向突出的作为按压用突部的盖板侧第二突部21e,该盖板侧第二突部21e的突出高度向着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侧逐渐变短且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此外,板状部21b的一个面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突出设置有一体的朝着盖板侧第一突部21a的突出相反方向(上方)敞开的半筒状的被引导片部21f。因此,被引导片部21f比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及盖板侧第二突部21e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该被引导片部21f的前端部(盖板关闭方向侧端部)形成有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弯曲的钩侧引导面21f’。该钩部件21使带台阶的销31插通至该钩部件21的销插通孔21d、并使带台阶的销31紧固在盖板支撑部件19的紧固孔(图中未示出),由此将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和盖板侧第二突部21e以从后侧(盖板打开方向侧)依次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旋转地安装在盖板支撑部件19的后端部。另外,带台阶的销31外装有扭力螺旋弹簧33,该扭力螺旋弹簧33向着使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向下方旋转的方向对钩部件21施力。
开闭机构11包括滑块35、与该滑块35相连的推拉两用绳索37、以及驱动该推拉两用绳索37的驱动电机39。如图8所示,滑块35具有由金属板构成的滑块主体41。滑块主体41包括相对向的一对纵壁部41a、将两个纵壁部41a的一端缘相互连接的连接壁部41b、从各纵壁部41a的另一端缘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卡合壁部41c、以及在各纵壁部41a的与卡合壁部41c相反的一侧端部的前端和后端形成的向纵壁部41a的对向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41d。滑块主体41的纵壁部41a的卡合壁部41c侧端部、以及卡合壁部41c整体被树脂制的覆盖部43覆盖,滑块主体41的伸出部41d被树脂制的滑动部45覆盖。卡合壁部41c和覆盖部43构成第一卡合部35a。伸出部41d和滑动部45构成第二卡合部35b。滑块主体41、覆盖部43以及滑动部45通过嵌入成型而被一体化。纵壁部41a的对向方向侧的滑动部45与推拉两用绳索37一体地形成。
遮阳板13具有大致板状的遮阳板主体47,如图9所示,在该遮阳板主体47的车厢外侧的面上的后端部附近安装有带有凹部49a的固定部件49,该固定部件49被安装成所述凹部49a的开放方向朝着上方的状态。该固定部件49安装有遮阳板支撑部件51。遮阳板支撑部件51具有遮阳板支撑部51d,该遮阳板支撑部51d包括:向前后方向延伸、且前侧部分比后侧部分更位于下侧地形成有台阶部51a的长板部51b、以及从该长板部51b的外周缘向上方及下方突出的周壁部51c。该遮阳板支撑部51d位于在盖板宽度方向上与所述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及盖板侧第二突部21e对应的位置上、且位于遮阳板13的后端部(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附近。台阶部51a和比台阶部51a靠前的周壁部51c以及长板部51b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凹部51e。前侧的周壁部51c的上半部分构成向上方突出的遮阳板侧突部51f,该遮阳板侧突部51f的前侧(盖板关闭方向侧)的面形成有朝向上方且向后方(盖板打开方向)倾斜的遮阳板侧引导面51g。此外,在遮阳板支撑部51d的除了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周壁部51c顶端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有一体的延伸板部51h,该延伸板部51h的板面向着上下方向。延伸板部51h的顶端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的长孔51i。该长孔51i的长度方向上呈对置的两端缘被带状的弯曲板部51j桥接,该弯曲板部51j朝向长度方向中央部且向下方弯曲。遮阳板支撑部件51通过爪嵌合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件49,且安装成延伸板部51h的顶端部被收纳在固定部件49的凹部49a、弯曲板部51j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抵接(压接)于固定部件49的凹部49a底面的状态。这样一来,遮阳板支撑部件51通过固定部件49安装在遮阳板主体47。
框架15包括在室内开口7a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侧框架53、以及在室内开口7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着并列设置的导轨54。前侧框架53安装有所述驱动电机39。左右两侧的导轨54形成左右对称的结构。推拉两用绳索37铺设在前侧框架53和两导轨54。
各导轨54包括铝制的导轨主体55,如图10及图11所示,导轨主体55包括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壁部55a且该下壁部55a的板面朝向上下方向,该下壁部55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较浅的第一槽部55b。此外,在下壁部55a的从所述第一槽部55b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远离若干距离的位置、在整个长度上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55c。在下壁部55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缘、在整个长度上向上方突出设置有内侧纵壁部55d,在该内侧纵壁部55d的顶端部、在整个长度上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有内侧上壁部55e,并且在内侧纵壁部55d的突出方向中间、在整个长度上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起设置有支撑壁部55f。而且,支撑壁部55f和下壁部55a之间形成有第二槽部55g,在支撑壁部55f和内侧上壁部55e之间形成有第三槽部55h。在下壁部55a的从凹部55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缘向外侧远离若干距离的位置、在整个长度上向上方突出设置有外侧纵壁部55i,在该外侧纵壁部55i的顶端、在整个长度上延伸设置有向上方且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壁部55j,在该倾斜壁部55j的顶端、在整个长度上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外侧上壁部55k。所述凹部55c和外侧纵壁部55i形成绳索引导槽55m。通过下壁部55a、外侧纵壁部55i、倾斜壁部55j、以及外侧上壁部55k形成了第四槽部55n。
外侧上壁部55k的下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部55p。外侧上壁部55k的下表面被凹槽部55p划分成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引导面55q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引导面55r。第一引导面55q和下壁部55a之间的间隔比第二引导面55r与下壁部55a之间的间隔略大一点。
此外,如图11所示,第四槽部55n的前端设置有止动部件St。
外侧上壁部55k的顶端缘的比长度方向中央更靠前的位置上形成有“コ”字型的第一切口部55s和第二切口部55t,该第一切口部55s和第二切口部55t形成为从前侧依次相互间隔开一间隔且直到凹槽部55p。因此,该第一切口部55s和第二切口部55t在前后上分割第一引导面55q,但是没有在前后方向上分割第二引导面55r。
第一切口部55s安装有第一导向部件57。第一导向部件57形成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大致为“コ”字型的第一引导槽57a,且该第一引导槽57a形成为直到凹槽部55p。第一引导槽57a的下端向第四槽部55n开口。第二切口部55t安装有第二导向部件59。第二导向部件59形成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大致为“コ”字型的第二引导槽59a,且该第二引导槽59a形成为直到凹槽部55p。第二引导槽59a的下端向第四槽部55n内开口。
此外,如图12所示,在比外侧上壁部55k的长度方向中央更靠前且比第二切口部55t更位于后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大致为“コ”字型的第三切口部55u,并且在第三切口部55u的前侧远离若干距离的位置形成有卡止孔55v。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三切口部55u安装有树脂制的卡合解除部件61。图13示出了安装于左侧的导轨54的卡合解除部件61。卡合解除部件61具有作为引导片部的主体部61a,该主体部61a在前后方向较长、且呈向上方宽度变窄的长方截锥体形状。主体部61a的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钩部件21的被引导片部21f对应。主体部61a的前后两端部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且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引导面61b。主体部61a的后端部,即、后侧的倾斜引导面61b,在盖板全开状态下比所述被引导片部21f的位置更位于前侧(盖板关闭方向侧)、且在盖板全闭状态下比所述被引导片部21f的位置更位于后侧(盖板打开方向侧)。在该主体部61a的底面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突出设置有一体的头部61c,该头部61c的顶端一体形成有向前后方向伸出的伸出部61d。此外,在主体部61a的底面的前端部附近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突出设置有一体的爪部61e。爪部61e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向爪部61e突出方向倾斜的倾斜面61f。而且,卡合解除部件61的主体部61a以及伸出部61d夹持着外侧上壁部55k的第三切口部55u周缘,并且爪部61e插入所述卡止孔55v。所述卡合解除部件61以所述主体部61a朝向上侧的状态将所述头部61c插入第三切口部55u,并且通过使所述爪部61e的倾斜面61f按压于所述导轨主体55的外侧上壁部55k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缘、使爪部61e向突出相反方向挠曲地移动到卡止孔55v,从而可以安装到外侧上壁部55k。
此外,内侧上壁部55e的顶端缘的与所述第二切口部55t对置的位置上,即、比长度方向中央更靠前的位置上,形成有“コ”字型的第四切口部55e’。
此外,在比内侧纵壁部55d的顶端略微更靠下一点的位置上,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内侧壁部55w,在该内侧壁部55w的上表面的基端附近处突出设置有截面大致为L字型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盖子安装部55x,该盖子安装部55x与内侧壁部55w构成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第五槽部55y。盖子安装部55x比所述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和盖板侧第二突部21e、以及所述遮阳板13的遮阳板侧突部51f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上那样构造的导轨54的第二槽部55g卡合有滑块35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卡合部35b,第四槽部55n卡合有滑块3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卡合部35b。此外,绳索引导槽55m卡合有滑块35的推拉两用绳索37。
如图14所示,在所述导轨54的盖子安装部55x安装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伸缩的波纹状的盖子部件63的下端部,且安装成该盖子部件63的下端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该盖子部件63的上端部被固定于天窗盖板9。
接着,参照图15的(a)~图15的(f)对如上那样构造的天窗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5的(a)示出了在天窗盖板9处于全闭位置并用遮阳板13遮挡室内开口7a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滑块35的第一卡合部35a卡合在内侧凸轮槽19f以及外侧凸轮槽19j的平坦区域R1。此外,套筒19q与止动部件St抵接,从而防止盖板支撑部件19向更前方移动。此外,盖板支撑部件19的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以及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一导向部件57以及第二导向部件59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而且,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位于第一引导槽57a内。由此也会防止盖板支撑部件19向前方的移动。另一方面,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从第四槽部55n向上方完全抽出。此外,内侧突出片部19g从第三槽部55h向上方完全抽出。在全闭状态下,天窗盖板9的盖板主体17处于与车顶3外表面大致同一个面的状态。此外,天窗盖板9的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与遮阳板支撑部件51的遮阳板侧突部51f在上下方向分离开,两者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在使遮阳板13从天窗盖板9分离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和遮阳板支撑部件51的遮阳板侧突部51f也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开。
接着,在天窗盖板处于全闭位置且用遮阳板13遮挡室内开口7a的状态下,通过驱动电机39的驱动使推拉两用绳索37行进、使滑块35向后方移动时,滑块35的第一卡合部35a从内侧凸轮槽19f以及外侧凸轮槽19j的平坦区域R1向倾斜区域R2移动,在倾斜区域R2将内侧下壁部19e和外侧下壁部19i向后方按压。这种情况下,通过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和第一引导槽57a的卡合来限制盖板支撑部件19向后方的移动,因此盖板支撑部件19不会向后方移动。另一方面,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从第四槽部55n向上方抽出,而且内侧突出片部19g也从第三槽部55h抽出,因此盖板支撑部件19向上下方向的倾动不会受到限制。因此,盖板支撑部件19以套筒19q为支点后端部下降地倾动。盖板主体17也随之后端部下降地倾动。而且,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从第一导向部件57的第一引导槽57a向下方抽出、进入第四槽部55n内。此外,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从第二导向部件59的第二引导槽59a向下方抽出、进入第四槽部55n内。进而,内侧突出片部19g穿过第四切口部55e’进入第三槽部55h。而且,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以及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在第四槽部55n内与第一引导面55q抵接,并且内侧突出片部19g在第三槽部55h内与支撑壁部55f抵接。从这个状态使滑块35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以及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位于第四槽部55n内、不会被第一导向部件57和第二导向部件59限制向后方的移动,因此天窗盖板9向后方移动。而且,如图15的(b)所示,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的盖板侧引导面21c与遮阳板支撑部件51的遮阳板侧突部51f的遮阳板侧引导面51g滑动接触,盖板侧第一突部21a沿着遮阳板侧引导面51g的倾斜(形状)而移动,从而越过遮阳板侧突部51f。从这个状态使滑块35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如图15的(c)所示,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二突部21e与遮阳板支撑部件51的前侧的周壁部51c的前侧的面的下半部分(非倾斜区域)抵接,进行向后方按压遮阳板支撑部件51的按压动作。由此,遮阳板13整体与天窗盖板9的移动连动而向后方移动。在这种状态下,使滑块35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会变为天窗盖板9到达全开位置、并且遮阳板13使室内开口7a整体开放的状态。
在天窗盖板9位于全开位置、且通过遮阳板13使室内开口7a整体开放的状态下,利用驱动电机39的驱动使推拉两用绳索37行进而使滑块35向前方移动时,因为此时滑块35位于倾斜区域R2,所以第一卡合部35a向前方按压内侧凸轮槽19f以及外侧凸轮槽19j的内侧上壁部19d以及外侧上壁部19h。这时,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以及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在第四槽部55n内与第一引导面55q抵接,盖板支撑部件19不能向更上方倾动。另一方面,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以及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位于第四槽部55n内,第一导向部件57和第二导向部件59没有卡合,所以向前方的移动不会受到限制。因此,盖板支撑部件19沿第四槽部55n向前方移动,天窗盖板9整体向前方移动。而且,如图15的(d)所示,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从后方与遮阳板支撑部件51的遮阳板侧突部51f抵接、卡合。由此,天窗盖板9与遮阳板13连接,在这个状态下使滑块35继续向前方移动时,遮阳板13整体与天窗盖板9的移动连动而向前方移动。然后,如图15的(e)所示,钩部件21的被引导片部21f的钩侧引导面21f’与卡合解除部件61的主体部61a的后侧的倾斜引导面61b滑动接触、沿倾斜引导面61b的形状移动,由此钩部件21被向上方推压而以销插通孔21d为中心向上方旋转,如图15的(f)所示,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与遮阳板支撑部件51的遮阳板侧突部51f的卡合被解除,天窗盖板9与遮阳板13相互分离。此时,遮阳板13位于覆盖室内开口7a整体的位置。这样一来,在天窗盖板9到达全闭位置之前,不管天窗盖板9在上下方向的什么位置上,都能够使遮阳板13从天窗盖板9分离而停止,因此,能够提高天窗盖板9的钩部件21和遮阳板支撑部51d的配置以及形状的自由度。
然后,使滑块35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套筒19q与止动部件St抵接,从而限制盖板支撑部件19向前方的移动。此时,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位于第一导向部件57的第一引导槽57a的下方,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位于第二导向部件59的第二引导槽59a的下方。也就是说,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以及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处于向上方的移动不受第四槽部55n的第一引导面55q限制的状态。此外,内侧突出片部19g处于向上方的移动不受第三槽部55h的内侧上壁部55e限制的状态。因此,使滑块35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滑块35的第一卡合部35a在内侧凸轮槽19f以及外侧凸轮槽19j的倾斜区域R2内向前方移动,盖板支撑部件19以套筒19q为支点后端部上升地倾动。由此,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进入第一导向部件57的第一引导槽57a内,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进入第二导向部件59的第二引导槽59a内,并且内侧突出片部19g穿过第四切口部55e’内。然后,第一卡合部35a到达内侧凸轮槽19f以及外侧凸轮槽19j的平坦区域R1,天窗盖板9到达全闭位置。此时,前方外侧突出片部19n位于第一引导槽57a内,并且后方外侧突出片部19k从第二引导槽59a向上方抽出。此外,内侧突出片部19g从第三槽部55h抽出。另外,如图15的(a)所示,钩部件21的盖板侧第一突部21a与遮阳板支撑部件51的遮阳板侧突部51f在上下方向分离开,两者的卡合被解除。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雨水槽26可以不具备在天窗盖板9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向后方按压遮阳板13的功能,所以能够提高雨水槽26的材质及形状的自由度。
此外,钩部件21除了在天窗盖板9从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连接天窗盖板9和遮阳板13的功能之外,还要发挥在天窗盖板9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向后方、即盖板打开方向按压遮阳板13的功能,因此,与在天窗盖板9另外设置用于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遮阳板13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此外,因为将比导轨54的盖子安装部55x更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遮阳板支撑部51d设置在遮阳板13的后端部附近,所以与设置在遮阳板13的前端部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前后方向(盖板开闭方向)上将盖子部件63设置得较宽。因此,由于在前后方向上较宽的范围用盖子部件63覆盖设置于比盖子部件63更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件,从而提高了天窗盖板9周围的车厢侧的美观,并且能够更切实地防止乘车人员触碰到设置于比盖子部件63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件21的盖板侧引导面21c朝向上方且向后方弯曲,然而也可以使其朝向上方并向后方倾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遮阳板侧突部51f的遮阳板侧引导面51g朝向上方且向后方倾斜,然而也可以使其朝向上方并向后方弯曲。
此外,可以只在盖板侧第一突部21a的后侧的面、以及遮阳板侧突部51f的前侧的面中的任一方设置朝向上方且向后方倾斜或弯曲的引导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件21的钩侧引导面21f’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弯曲,然而也可以使其朝向前方并向上方倾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解除部件61的主体部61a的后端部的倾斜引导面61b朝向前方且向上方倾斜,然而也可以使其朝向前方并向上方弯曲。
此外,可以使仅钩部件21的被引导片部21f的前端部以及卡合解除部件61的主体部61a的后端部中的任一方朝向前方并向上方倾斜或弯曲。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用的天窗装置,其具有对被形成于车辆的车顶的外侧面板的天窗开口进行开闭的天窗盖板、以及对被形成于所述车顶的内侧面板的室内开口进行开闭的遮阳板。

Claims (4)

1.一种天窗装置,所述天窗装置包括:天窗盖板,所述天窗盖板能够在对被形成于车辆的车顶的外侧面板的天窗开口进行密闭的全闭位置、与沉降在所述外侧面板的下方而使所述天窗开口敞开的全开位置之间移动;驱动所述天窗盖板的开闭机构;遮阳板,所述遮阳板具有设置成向盖板宽度方向两外侧伸出的遮阳板支撑部,并对被形成于所述车顶的内侧面板中的室内开口进行开闭;以及一对导轨,所述一对导轨在所述内侧面板中的室内开口的盖板宽度方向两外侧、在盖板开闭方向上延伸着并列设置,并且在盖板开闭方向上引导所述遮阳板支撑部,所述天窗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天窗盖板包括盖板主体、盖板支撑部件、以及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盖板侧突部,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旋转地设置于盖板支撑部件的后端,
所述遮阳板的遮阳板支撑部在盖板宽度方向上的与所述盖板侧突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遮阳板侧突部,
所述盖板侧突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的面、以及遮阳板侧突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的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倾斜的或者弯曲的,
在使所述天窗盖板从所述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盖板侧突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的面与所述遮阳板侧突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的面滑动接触,所述盖板侧突部越过所述遮阳板侧突部,然后,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遮阳板支撑部抵接,执行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所述遮阳板支撑部的按压动作,另一方面,在使所述天窗盖板从所述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盖板侧突部与遮阳板侧突部卡合,使得所述天窗盖板与遮阳板连接,在所述天窗盖板位于所述全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盖板侧突部与遮阳板侧突部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开,两者的卡合被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还具有按压用突部,以从盖板打开方向侧依次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将所述盖板侧突部和按压用突部设置于所述盖板主体的下侧,
所述盖板侧突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的面、以及遮阳板侧突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的面中的至少一个朝向上方并向盖板打开方向倾斜或者弯曲,
所述按压动作使得所述连接部件的按压用突部与所述遮阳板支撑部抵接,并朝向盖板打开方向按压所述遮阳板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窗盖板的连接部件形成有比所述盖板侧突部更位于盖板宽度方向外侧的被引导片部,
在所述导轨中的盖板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被引导片部对应的位置,向上方突起设置有引导片部,所述引导片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比盖板全开状态下的所述被引导片部的位置更位于盖板关闭方向侧,并且比盖板全闭状态下的所述被引导片部的位置更位于盖板打开方向侧,
所述被引导片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端部、以及所述引导片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朝向盖板关闭方向并且向上方倾斜或弯曲,
在使所述天窗盖板从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被引导片部的盖板关闭方向侧端部与所述引导片部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滑动接触,使得所述连接部件被向上方推起,所述盖板侧突部与遮阳板侧突部的卡合被解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窗盖板固定有盖子部件的上端部,
所述遮阳板支撑部设置在所述遮阳板的盖板打开方向侧端部的附近,
所述导轨设置有盖子安装部,所述盖子安装部比所述盖板侧突部和遮阳板侧突部更位于盖板宽度方向内侧,
所述导轨的盖子安装部上能够在盖板开闭方向上滑动地安装有所述盖子部件的下端部。
CN201910628364.7A 2018-07-12 2019-07-12 天窗装置 Active CN110712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2126A JP7178192B2 (ja) 2018-07-12 2018-07-12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18-132126 2018-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2504A true CN110712504A (zh) 2020-01-21
CN110712504B CN110712504B (zh) 2023-03-31

Family

ID=69150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28364.7A Active CN110712504B (zh) 2018-07-12 2019-07-12 天窗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78192B2 (zh)
CN (1) CN11071250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4061A (zh) * 2021-02-22 2021-05-04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天窗结构及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7927B2 (ja) 2020-01-20 2024-04-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9068A (ja) * 1993-09-02 1995-03-14 Daikyo Webasto Co Ltd サンルーフのサンシェード連動装置
JPH08310247A (ja) * 1995-05-22 1996-11-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のサンシェード連動装置
WO2006086958A1 (de) * 2005-02-15 2006-08-24 Webasto Ag Fahrzeugdach mit einem oberhalb des daches verschiebbaren dachteil
CN101934710A (zh) * 2009-06-26 2011-01-05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天窗装置中的遮阳面板的联动机构
JP2011206213A (ja) * 2010-03-29 2011-10-20 Terumo Corp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
CN103347723A (zh) * 2010-12-06 2013-10-09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
JP2013216236A (ja) * 2012-04-10 2013-10-24 Webasto Japan Kk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16130075A (ja) * 2015-01-13 2016-07-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ンバイザ装置
CN106627064A (zh) * 2016-12-13 2017-05-10 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车辆的天窗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8248351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上海毓恬冠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天窗导向联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694Y2 (zh) * 1986-12-18 1992-06-03
JP3269261B2 (ja) * 1994-06-09 2002-03-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のシェード連動構造
JP5168114B2 (ja) * 2008-12-05 2013-03-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2018043629A (ja) * 2016-09-14 2018-03-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9068A (ja) * 1993-09-02 1995-03-14 Daikyo Webasto Co Ltd サンルーフのサンシェード連動装置
JPH08310247A (ja) * 1995-05-22 1996-11-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のサンシェード連動装置
WO2006086958A1 (de) * 2005-02-15 2006-08-24 Webasto Ag Fahrzeugdach mit einem oberhalb des daches verschiebbaren dachteil
CN101934710A (zh) * 2009-06-26 2011-01-05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天窗装置中的遮阳面板的联动机构
JP2011206213A (ja) * 2010-03-29 2011-10-20 Terumo Corp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
CN103347723A (zh) * 2010-12-06 2013-10-09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
JP2013216236A (ja) * 2012-04-10 2013-10-24 Webasto Japan Kk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16130075A (ja) * 2015-01-13 2016-07-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ンバイザ装置
CN106627064A (zh) * 2016-12-13 2017-05-10 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车辆的天窗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8248351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上海毓恬冠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天窗导向联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4061A (zh) * 2021-02-22 2021-05-04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天窗结构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06901A (ja) 2020-01-16
JP7178192B2 (ja) 2022-11-25
CN110712504B (zh) 2023-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97091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におけるシェードパネルの連動機構
US8282159B2 (en) Roof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10712504B (zh) 天窗装置
JP2011513124A (ja) 車両のためのオープンルーフ構造
JP5605126B2 (ja) 車両用サンシェード
JP2020006901A5 (zh)
US20180208035A1 (en) Wind deflector having a fastening system for an unfoldable deflector element
JPH0436885B2 (zh)
JPS61200025A (ja) 自動車のチルト・スライド式サンル−フ
CN210390716U (zh) 天窗装置
US7857372B2 (en) Tonneau cover apparatus for an automobile
US20180201102A1 (en) Structure of electric sunshade and sunroof
JP2002036882A (ja) 乗物用オープンルーフ構造
JP2002012036A (ja) ロック可能なカバーを有する開閉自在な車両ルーフ
JPH0565027A (ja) サンルーフ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20006902A5 (zh)
EP0173336A2 (en) Roof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KR100969021B1 (ko) 자동차용 선루프 선세이드의 마운팅구조
JP6056536B2 (ja) ドアトリム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との係合構造
JPH06293220A (ja) 自動車用サンルーフにおけるサンシェードの案内装置
KR100453405B1 (ko) 자동차용 선루프
JPH0339845B2 (zh)
JP5780004B2 (ja)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JP6491038B2 (ja) 車両用シール材
JPH0534411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