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9642A - 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9642A
CN110709642A CN201780091546.4A CN201780091546A CN110709642A CN 110709642 A CN110709642 A CN 110709642A CN 201780091546 A CN201780091546 A CN 201780091546A CN 110709642 A CN110709642 A CN 110709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outdoor
outdoor unit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15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09642B (zh
Inventor
森田敦
田代雄亮
仲岛孔明
牧野浩招
坪井优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09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09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6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2Mounting a compressor unit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室外机具备:框体,其包括风路;室外送风机,其设置在风路中;压缩机,其设置于框体;室外热交换器,其包括翅片及与翅片连接的传热管,并设置于框体;控制基板,其包括控制压缩机的控制部,并设置于框体;以及散热器,其设置在框体的风路中,并与控制基板接触,室外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包括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供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动的第一区域、设置在比第一区域的制冷剂流动方向靠下游侧的位置且构成为供液体单相制冷剂流动的第二区域,散热器配置在比室外热交换器靠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散热器与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二距离比散热器与第一区域之间的第一距离短。

Description

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外机,特别涉及具备散热器的室外机,所述散热器促进控制装置的散热。
背景技术
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设置有控制压缩机等的控制基板。在控制基板例如设置有变换器等。变换器包括驱动压缩机的电动机的半导体元件等。变换器在驱动压缩机的电动机时会发热。当变换器发热时,构成变换器的半导体元件等的寿命变短。另外,由于变换器发热,设置于控制基板的其他元件也发热,该元件的寿命变短。因此,有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设置有促进控制基板的散热的散热器的情况。但是,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时期为夏季等情况下,即使用散热器散热,控制基板的温度也上升到容许温度以上的可能性变高。
因此,提出了利用由膨胀阀减压得到的制冷剂冷却散热器的制冷循环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促进散热器的散热的冷却配管。该冷却配管设置在比膨胀阀靠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且比蒸发器靠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散热器经由冷却配管接受通过膨胀阀并被冷却的制冷剂的冷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75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由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冷却配管,所以能够促进散热器的冷却。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冷却配管,所以通过了膨胀阀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会在冷却配管中蒸发。在此,通过制冷剂蒸发从而冷却蒸发器。当通过了膨胀阀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冷却配管中蒸发时,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量下降。也就是说,当通过了膨胀阀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冷却配管中蒸发时,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的焓与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焓的差分变小。因此,由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冷却配管,所以存在制冷能力下降的课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一边抑制制冷能力下降,一边促进散热器的散热的室外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室外机具备:框体,所述框体包括风路;室外送风机,所述室外送风机设置在风路中;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框体;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包括翅片及与翅片连接的传热管,并设置于框体;控制基板,所述控制基板包括控制压缩机的控制部,并设置于框体;以及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框体的风路中,并与控制基板接触,室外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供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动,所述第二区域设置在比第一区域靠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构成为供液体单相制冷剂流动,散热器配置在比室外热交换器靠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散热器与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二距离比散热器与第一区域之间的第一距离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由于没有专利文献1的冷却配管那样的结构,所以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量下降。因此,本发明的室外机能够抑制制冷能力下降。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由于散热器与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二距离比散热器与第一区域之间的第一距离短,所以抑制供应到散热器的空气的温度的上升。因此,本发明的室外机能够促进散热器的散热。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室外机,能够一边抑制制冷能力下降,一边促进散热器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等的说明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等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空气的吹出口11B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时的室外机101的示意图。
图5是从上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时的室外机101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具备的散热器Hs及控制基板Cnt1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具备的控制部60的功能框图。
图8是设置在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中的各种结构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室外热交换器3的结构及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101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设置在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101中的各种结构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13是设置在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中的各种结构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具备的控制部60的功能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的控制流程图。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说明图。
图18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说明图。
图19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说明图。
图20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4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说明图。
图21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5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01。在此,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的部分是同一或与其相应的部分,在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中是共通的。
实施方式1.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等的说明图。图1的箭头AR1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图1的箭头AR2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图2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等的示意图。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设制冷循环装置100为空调装置来进行说明。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室内机102和室外机101。室内机102与室外机101用制冷剂配管P连接。在室外机101中具备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切换流路的四通阀2、使制冷剂减压的节流装置4、使空气与制冷剂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3及向室外热交换器3供给空气的室外送风机3A等。室内机102具备使空气与制冷剂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5及向室内热交换器5供给空气的室外送风机5A。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设置于室外机101的控制基板Cnt1和设置于室内机102的控制基板Cnt2。控制基板Cnt1与控制基板Cnt2以能够通信的方式用通信线(图示省略)连接。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安装于控制基板Cnt1的散热器Hs和设置于散热器Hs的第一传感器SE1。第一传感器SE1检测散热器Hs的温度。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第二传感器SE2、检测室外热交换器3的温度的第三传感器SE3及检测室内热交换器5的温度的第四传感器SE4。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检测室内温度的第五传感器SE5和检测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第六传感器SE6。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空气的吹出口11B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时的室外机101的示意图。
图5是从上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时的室外机101的示意图。此外,图中的Z方向是室外机101的高度方向,图中的Y方向是通过室外机101的空气流动方向,图中的X方向是与Z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及Y方向与水平面平行。
室外机101具备框体100a,所述框体100a包括风路SP1及压缩机室SP2。在框体100a中设置有压缩机1、室外热交换器3及室外送风机3A等。框体100a具备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及室外送风机3A的上侧的第一面板10、形成有空气的吹出口11B的第二面板11以及划分室外机101外的空间和压缩机室SP2的第三面板12。另外,框体100a具备划分风路SP1和压缩机室SP2的分隔板15。另外,框体100a具备支撑压缩机1及室外热交换器3等的底板14。而且,框体100a具备收容阀17的罩13。在第二面板11设置有风扇格栅11A。
室外机101具备阀17和安装有阀17的阀安装板18。在阀17安装有制冷剂配管P(参照图1及图2)的端部。
室外机101具备支撑室外送风机3A的电机支撑件3A1。电机支撑件3A1安装于室外热交换器3。室外送风机3A具备多个叶片3B1、毂3B2、电动机3C及轴3D。叶片3B1呈放射状设置于毂3B2。轴3D的一端部固定于毂3B2,轴3D的另一端部固定于电动机3C。电动机3C安装于电机支撑件3A1。
分隔板15划分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3及室外送风机3A等的风路SP1和配置有压缩机1等的压缩机室SP2。在分隔板15固定有安装板16。在安装板16安装有控制基板Cnt1。安装板16、散热器Hs及控制基板Cnt1设置于风路SP1。散热器Hs与控制基板Cnt1接触。由于散热器Hs与控制基板Cnt1接触,所以促进控制基板Cnt1的散热。另外,散热器Hs配置在风路SP1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在室外送风机3A运转的情况下,向散热器Hs供给空气,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此外,向散热器Hs供给的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冷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了室外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温度上升。制冷循环装置100向散热器Hs供给温度上升量较小的空气,以便能够进一步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具备的散热器Hs及控制基板Cnt1的立体图。
控制基板Cnt1具备包括半导体元件在内的变换器E。变换器E的半导体元件例如是功率半导体。变换器E具有驱动设置于压缩机1的电动机的功能。变换器E与电源侧的电路和压缩机1的电动机侧的电路电连接。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条件下,相应地,室内的热负荷变高。因此,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冷运转的情况下,通常控制基板Cnt1将压缩机1的转速设定为较高。由此,室内机102能够使室内温度迅速地接近室内的设定温度。在此,当提高压缩机1的转速时,电源侧的电路的电流(初级侧电流)相应地增大。因此,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变换器E的发热量增大。
当变换器E的发热量增大时,构成变换器E的半导体元件的温度上升,变换器E的寿命变短。另外,由于变换器E发热,变换器E周围的元件的温度也上升,该元件的寿命也变短。因此,在变换器E设置有散热器Hs。由此,促进变换器E的散热。另外,由于散热器Hs配置于风路SP1,所以向散热器Hs供给空气,进一步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具备的控制部60的功能框图。
控制基板Cnt1具备控制部60。控制部60具备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器61、供传感器信号输入的输入部62、进行各种运算的处理部63以及输出控制信号的输出部64,所述控制信号控制压缩机1等。
输入部62被输入来自第一传感器SE1、第二传感器SE2、第三传感器SE3及第六传感器SE6的传感器信号。另外,从设置在室内机102中的控制基板Cnt2的控制部70输出的信息也输入到输入部62。处理部63具备工作控制部63A。工作控制部63A基于从输入部62取得的信息,生成控制压缩机1等的控制信号。输出部64向压缩机1等输出由处理部63生成的控制信号。
控制部60包括的各功能部由专用的硬件或执行存储于存储器61的程序的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构成。在控制部60为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控制部60例如对应于单一电路、复合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将它们组合而成的电路。既可以用单独的硬件实现控制部60要实现的各功能部中的每一个,也可以用一个硬件实现各功能部。在控制部60为MPU的情况下,控制部60执行的各功能利用软件、固件或软件与固件的组合实现。软件及固件作为程序而被写入,并存储于存储器61。MPU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于存储器61的程序,从而实现控制部60的各功能。存储器61例如是RAM、ROM、闪速存储器、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
图8是设置在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中的各种结构的配置的说明图。图9是说明室外热交换器3的结构及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图。此外,在室外热交换器3安装有省略图示的分配器。通过了分配器的制冷剂分支为制冷剂R1和制冷剂R2。制冷剂R1流入区域Rg1a的传热管3a,制冷剂R2流入区域Rg1b的传热管3a。
室外热交换器3包括传热管3a和多个翅片3b。传热管3a包括在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供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动的第一区域Rg1、和设置在比第一区域Rg1靠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并构成为供液体单相制冷剂流动的第二区域Rg2。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区域Rg1包括区域Rg1a及区域Rg1b。区域Rg1a及区域Rg1b均设置在比第二区域Rg2靠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在传热管3a并列设置有区域Rg1a及区域Rg1b。
第一区域Rg1的区域Rg1a包括供制冷剂流入的入口IN1和供制冷剂流出的出口Out1。入口IN1是区域Rg1a的最上游部,出口Out1是区域Rg1a的最下游部。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R1通过区域Rg1a的入口IN1及出口Out1,并流入配管3c。
第一区域Rg1的区域Rg1b包括供制冷剂流入的入口IN2和供制冷剂流出的出口Out2。入口IN2是区域Rg1b的最上游部,出口Out2是区域Rg1b的最下游部。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R2通过区域Rg1b的入口IN2及出口Out2,并流入配管3c。在配管3c中,从区域Rg1a的出口Out1流出的制冷剂和从区域Rg1b的出口Out2流出的制冷剂合流。
第二区域Rg2包括供制冷剂流入的入口IN3和供制冷剂流出的出口Out3。入口IN3是第二区域Rg2的最上游部,出口Out3是第二区域Rg2的最下游部。在配管3c中流动的制冷剂R3通过第二区域Rg2的入口IN3及出口Out3。然后,在制冷循环装置10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出口Out3流出的制冷剂R4流入节流装置4(参照图1)。
向散热器Hs供给的空气Air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空气Air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从而温度上升。由于外部空气温度越高,控制基板Cnt1越使压缩机1的转速增大,所以外部空气温度越高,室外热交换器3的冷凝温度越上升。另外,外部空气温度越高,向室外热交换器3供给前的空气Air的温度越高。因此,外部空气温度越高,越难以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当制冷剂流入第一区域Rg1时,空气Air从制冷剂接受冷凝潜热而温度上升,制冷剂液化。此时,由于空气Air从制冷剂接受的热为潜热,所以制冷剂的温度不变化。制冷剂从第一区域Rg1流入第二区域Rg2时成为液体单相。当制冷剂流入第二区域Rg2时,空气Air从制冷剂接受显热而温度上升,制冷剂的温度下降。因此,在第二区域Rg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比在第一区域Rg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低。因此,通过了第二区域Rg2的空气Air的温度比通过了第一区域Rg1的空气Air的温度低。散热器Hs与第二区域Rg2之间的第二距离比散热器Hs与第一区域Rg1之间的第一距离短。由此,与第二距离比第一距离长的情况相比,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第二区域Rg2配置在比第一区域Rg1靠上侧的位置。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区域Rg2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最上部。第二区域Rg2的上端的高度用高度坐标h1表示。第二区域Rg2的下端及第一区域Rg1的上端的高度用高度坐标h2表示。区域Rg1a的下端及区域Rg1b的上端的高度用高度坐标h3表示。散热器Hs配置在比高度坐标h1靠下侧且比高度坐标h2靠上侧的位置。控制基板Cnt1也配置在比高度坐标h1靠下侧且比高度坐标h2靠上侧的位置。此外,高度坐标h1、高度坐标h2及高度坐标h3的基准例如能够设为底板14。
室外热交换器3的传热管3a包括与水平方向平行的多个水平部t。水平部n是与水平面平行的配管。在实施方式1中,室外热交换器3的水平部n的合计根数为48。水平部t包括设置于第一区域Rg1的第一水平部nA和设置于第二区域Rg2的第二水平部nB。第一水平部nA及第二水平部nB是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的配管。第一区域Rg1的区域Rg1a的水平部的根数为20根。第一区域Rg1的区域Rg1b的水平部的根数为20根。因此,第一水平部nA的根数为40根。另外,第二水平部nB的根数为8根。因此,第二水平部nB的根数比第一水平部nA的根数少。在此,说明第二水平部nB的根数为8根的情况。如图9所示,第二区域Rg2的传热管3a具备水平部n1、水平部n2、水平部n3、水平部n4、水平部n5、水平部n6、水平部n7及水平部n8。水平部n1、水平部n2、水平部n3、水平部n4、水平部n5、水平部n6、水平部n7及水平部n8中的每一根为第二水平部nB。这样,第二水平部nB的根数为8根。另外,关于第一水平部nA,也能够以与第二水平部nB相同的处理方法计算根数,第一水平部nA的根数成为40根。在此,当制冷剂流入第二区域Rg2的入口IN3时,流入水平部n1。流入到水平部n1的制冷剂依次流入水平部n2、水平部n3、水平部n4、水平部n5、水平部n6、水平部n7及水平部n8。
在第二区域Rg2中,降低液体单相的制冷剂的温度,向制冷剂附加过冷度。第二区域Rg2能够向液体单相的制冷剂附加预先确定的量的过冷度即可。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区域Rg2的传热管3a的根数比第一区域Rg1的传热管3a的根数少。由此,在第一区域Rg1中,制冷剂更可靠地液化。因此,液体单相的制冷剂更可靠地从第一区域Rg1向第二区域Rg2供给。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变形例中,第二区域Rg2配置在第一区域Rg1的区域Rg1a与区域Rg1b之间。区域Rg1a的上端的高度用高度坐标h11表示。第二区域Rg2的上端及区域Rg1a的下端的高度用高度坐标h12表示。第二区域Rg2的下端及区域Rg1b的上端的高度用高度坐标h13表示。散热器Hs配置在比高度坐标h12靠下侧且比高度坐标h13靠上侧的位置。控制基板Cnt1也配置在比高度坐标h12靠下侧且比高度坐标h13靠上侧的位置。此外,高度坐标h11、高度坐标h12及高度坐标h13的基准例如能够设为底板14。在变形例中,散热器Hs的高度与电动机3C的毂3B2的高度相同。向毂3B2流动的空气Air的流量比向叶片3B1的前端流动的空气Air的流量大。因此,在变形例中,能够使向散热器Hs供给的空气Air的流量增大,散热器Hs的散热的效率上升。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效果。室外机101没有专利文献1的冷却配管那样的结构。因此,在室外机101的室外热交换器3中,抑制制冷剂的蒸发量的下降。因此,抑制室外机101的制冷能力的下降。
在实施方式1中,散热器Hs与第二区域Rg2之间的第二距离比散热器Hs与第一区域Rg1之间的第一距离短。因此,通过第二区域Rg2并向散热器Hs供给的空气的量比通过第一区域Rg1并向散热器Hs供给的空气的量多。
在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的空气接受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凝潜热。因此,空气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时,温度上升。但是,第二区域Rg2构成为被供给液体单相制冷剂,制冷剂在流经第二区域Rg2的过程中温度下降。因此,向室外热交换器3供给的空气在通过第二区域Rg2时,温度的上升受到抑制。由于向散热器Hs供给温度的上升受到了抑制的空气,所以室外机101能够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因此,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1能够一边抑制制冷能力下降,一边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实施方式2.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101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设置在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101中的各种结构的配置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内容。实施方式2除了具备实施方式1的结构以外,还具备遮蔽构件19。
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的空气Air的流动方向不一定与Y方向平行。也就是说,流入到第一区域Rg1的空气Air有时上升并向散热器Hs供给。在此,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地,通过了第二区域Rg2的空气Air的温度比通过了第一区域Rg1的空气Air的温度低。因此,当流入到第一区域Rg1的空气Air上升并向散热器Hs供给时,难以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101具备设置在散热器Hs之下的板状的遮蔽构件19。遮蔽构件19与X-Y平面平行地设置。遮蔽构件19固定于分隔板15。另外,遮蔽构件19的高度与第二区域Rg2的下端的高度坐标h2相同。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效果。由于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101具备遮蔽构件19,所以能够抑制流入第一区域Rg1的空气Air供给到散热器Hs。由此,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101能够更可靠地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实施方式3.
图13是设置在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中的各种结构的配置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3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2共通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说明与实施方式1、2不同的内容。实施方式3除了具备实施方式1的结构以外,还具备流路切换装置20。也就是说,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具备流路切换装置20,所述流路切换装置20与使制冷剂减压的节流装置4和传热管3a连接。
流路切换装置20具备流入口a、第一流出口b及第二流出口c。流入口a与第一区域Rg1的传热管3a的最下游部连接。更详细而言,流入口a与配管3c连接。第一流出口b与第二区域Rg2的传热管3a的最上游部连接。更详细而言,第一流出口b经由配管3c1与第二区域Rg2的入口IN3连接。第二流出口c与节流装置4连接。更详细而言,第二流出口c与配管3c2连接。另外,配管3c2与出口Out3连接。而且,配管3c2与节流装置4连接。
图14是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具备的控制部60的功能框图。控制基板Cnt1的控制部60基于散热器Hs的温度控制流路切换装置20。也就是说,控制部60从第一传感器SE1(参照图1、图4及图5)取得与散热器Hs的温度相关的传感器信号。控制部60基于取得的传感器信号控制流路切换装置20。第一传感器SE1对应于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控制部60的处理部63具备判定部63B。判定部63B具有对从第一传感器SE1取得的散热器Hs的温度与预先确定的基准温度进行比较的功能。在实施方式3中,预先确定的基准温度包括第一基准温度T1和比第一基准温度T1低的第二基准温度T2。预先确定的基准温度存储于存储器61。第一基准温度T1是设置成变换器E等不会损坏的温度。第二基准温度T2是虽然变换器E等不会损坏但为了延长半导体元件等的寿命而设置的基准温度。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的控制流程图。此外,在图15的说明中,从第一传感器SE1取得的散热器Hs的温度简称为散热器Hs的温度Tf。控制基板Cnt1的控制部60取得散热器Hs的温度Tf(步骤S1)。
控制基板Cnt1的控制部60判定散热器Hs的温度Tf是否比第一基准温度T1高(步骤S2)。在散热器Hs的温度Tf比第一基准温度T1高的情况下,控制基板Cnt1的控制部60将第一流出口b设为关闭,将第二流出口c设为打开(步骤S3)。控制转移到步骤S3的情况是避免控制基板Cnt1的半导体元件等损坏的情况。由于将第一流出口b关闭,所以制冷剂不在第二区域Rg2中流动。因此,第二区域Rg2不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通过了第二区域Rg2的空气的温度上升受到抑制。也就是说,向散热器Hs供给与外部空气温度同程度的温度的空气。因此,散热器Hs的散热的效率提高。
控制基板Cnt1的控制部60判定散热器Hs的温度Tf是否为第一基准温度T1以下且比第二基准温度T2高(步骤S4)。在散热器Hs的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T1以下且比第二基准温度T2高的情况下,控制基板Cnt1的控制部60将第一流出口b及第二流出口c设为打开(步骤S5)。控制转移到步骤S5的情况是虽然控制基板Cnt1的半导体元件等损坏的可能性较低但优选使散热器Hs的散热的效率提高的情况。由于将第一流出口b及第二流出口c设为打开,所以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实施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二区域Rg2中流动,剩余的制冷剂向节流装置4流动。由于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二区域Rg2中流动,所以第二区域Rg2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向制冷剂附加过冷度。另外,由于并不是全部制冷剂在第二区域Rg2中流动,所以通过了第二区域Rg2的空气的温度上升受到抑制。也就是说,向散热器Hs供给温度的上升受到了抑制的空气。因此,在步骤S5中,虽然比步骤S3中的散热器Hs的散热的效率低,但散热器Hs的散热的效率提高。
在散热器Hs的温度为第二基准温度T2以下的情况下,控制基板Cnt1的控制部60将第一流出口b设为打开,将第二流出口c设为关闭(步骤S6)。控制转移到步骤S6的情况是控制基板Cnt1的半导体元件等损坏的可能性比步骤S5更低的情况。由于将第一流出口b设为打开,并将第二流出口c设为关闭,所以从第一区域Rg1流出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二区域Rg2。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向制冷剂附加过冷度。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3的效果。控制部60根据散热器Hs的温度Tf控制流路切换装置20。即,通过控制部60如在上述步骤S3及步骤S5中说明的那样控制流路切换装置20,从而能够避免控制基板Cnt1的半导体元件等损坏。另外,通过控制部60如在上述步骤S5及步骤S6中说明的那样控制流路切换装置20,从而散热器Hs的散热的效率提高。而且,通过控制部60如在上述步骤S6中说明的那样控制流路切换装置2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向制冷剂附加过冷度。
实施方式4.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示意图。在实施方式4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3共通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说明与实施方式1~3不同的内容。在实施方式4中,第二区域Rg2的通风阻力比第一区域Rg1的通风阻力小。通风阻力与压力损失具有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通风阻力变大时,压力损失也变大。在此,压力损失能够如以下(式)表示。
ΔP=λ×Q2…(式)
此外,ΔP是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游侧的压力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下游侧的压力之差。也就是说,ΔP是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的空气的压力损失。λ是基于空气密度、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积及阻力系数等确定的系数。Q是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的空气的风量。
室外热交换器30的翅片3b具备第一翅片fn1和第一翅片fn2,所述第一翅片fn1固定有第一区域Rg1的传热管3a,所述第一翅片fn2固定有第一区域Rg1的传热管3a并与第一翅片fn1隔开翅片间距D1相互面对。第一翅片fn1及第一翅片fn2是固定有第一区域Rg1的传热管3a的、相邻的任意的翅片。另外,翅片3b包括第二翅片fn3和第二翅片fn4,所述第二翅片fn3固定有第二区域Rg2的传热管3a,所述第二翅片fn4固定有第二区域Rg2的传热管3a并与第二翅片fn3隔开翅片间距D2相互面对。第二翅片fn3及第二翅片fn4是固定有第二区域Rg2的传热管3a的、相邻的任意的翅片。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4的效果。在实施方式4中,翅片间距D2比翅片间距D1大。由此,第二区域Rg2的通风阻力比第一区域Rg1的通风阻力小。由此,通过第二区域Rg2的单位面积的空气的流量与通过第一区域Rg1的单位面积的空气的流量相比增大。因此,向散热器Hs供给的空气的流量增加,能够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图17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31的说明图。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翅片间距D2比翅片间距D1大的技术方案,但不限定于此。如图17所示,第二区域Rg2的传热管3a的Z方向上的间距pt2可以比第一区域Rg1的传热管3a的Z方向上的间距pt1大。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第二区域Rg2的通风阻力也比第一区域Rg1的通风阻力小。
图18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32的说明图。如图18所示,第二区域Rg2的传热管3a的Y方向上的间距pt4可以比第一区域Rg1的传热管3a的Y方向上的间距pt3大。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第二区域Rg2的通风阻力也比第一区域Rg1的通风阻力小。
图19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33的说明图。如图19所示,第二区域Rg2中的翅片3b的Y方向上的宽度W2可以比第一区域Rg1中的翅片3b的Y方向上的宽度W1窄。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中,第二区域Rg2的通风阻力也比第一区域Rg1的通风阻力小。
图20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4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34的说明图。如图20所示,第二区域Rg2中的传热管3a的Y方向上的列数可以比第一区域Rg1中的传热管3a的Y方向上的列数少。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4中,第二区域Rg2的通风阻力也比第一区域Rg1的通风阻力小。在图20中,作为一例示出将第二区域Rg2中的传热管3a的Y方向上的列数成为1,且第一区域Rg1中的传热管3a的Y方向上的列数成为2的技术方案。
图21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5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35的说明图。如图21所示,在第一区域Rg1的翅片3b,形成有促进室外热交换器3与空气Air的热交换的切起部3b1。另一方面,在第二区域Rg2的翅片3b不形成切起部3b1。也就是说,第二区域Rg2的翅片3b的表面为平面。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5中,第二区域Rg2的通风阻力也比第一区域Rg1的通风阻力小。
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5中,第二区域Rg2的通风阻力也比第一区域Rg1的通风阻力小。因此,通过第二区域Rg2的单位面积的空气Air的流量与通过第一区域Rg1的单位面积的空气Air的流量相比增大。因此,向散热器Hs供给的空气Air的流量增加,能够促进散热器Hs的散热。
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5能够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3A室外送风机,3A1电机支撑件,3B1叶片,3B2毂,3C电动机,3D轴,3a传热管,3b翅片,3b1切起部,3c配管,3c1配管,3c2配管,4节流装置,5室内热交换器,5A室外送风机,10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1A风扇格栅,11B吹出口,12第三面板,13罩,14底板,15分隔板,16安装板,17阀,18阀安装板,19遮蔽构件,20流路切换装置,30室外热交换器,31室外热交换器,32室外热交换器,33室外热交换器,34室外热交换器,35室外热交换器,60控制部,61存储器,62输入部,63处理部,63A工作控制部,63B判定部,64输出部,70控制部,100制冷循环装置,100a框体,101室外机,102室内机,Cnt1控制基板,Cnt2控制基板,D1翅片间距,D2翅片间距,E变换器,Hs散热器,IN1入口,IN2入口,IN3入口,Out1出口,Out2出口,Out3出口,P制冷剂配管,Rg1第一区域,Rg1a区域,Rg1b区域,Rg2第二区域,SE1第一传感器,SE2第二传感器,SE3第三传感器,SE4第四传感器,SE5第五传感器,SE6第六传感器,SP1风路,SP2压缩机室,T1第一基准温度,T2第二基准温度,Tf温度,a流入口,b第一流出口,c第二流出口,fn1第一翅片,fn2第一翅片,fn3第二翅片,fn4第二翅片,t水平部,nA第一水平部,nB第二水平部,n1水平部,n2水平部,n3水平部,n4水平部,n5水平部,n6水平部,n7水平部,n8水平部。

Claims (14)

1.一种室外机,其中,具备:
框体,所述框体包括风路;
室外送风机,所述室外送风机设置在所述风路中;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框体;
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包括翅片及与所述翅片连接的传热管,并设置于所述框体;
控制基板,所述控制基板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控制部,并设置于所述框体;以及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框体的所述风路中,并与所述控制基板接触,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所述传热管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供气体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动,所述第二区域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区域靠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构成为供液体单相制冷剂流动,
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比所述室外热交换器靠所述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二距离比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的第一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传热管包括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的第一水平部,
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传热管包括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水平部,
所述第二水平部的根数比所述第一水平部的根数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区域的下端靠上侧且比所述第二区域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第二区域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的最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散热器的高度与所述室外送风机的毂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第二区域的通风阻力比所述第一区域的通风阻力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翅片包括:
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固定有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传热管;以及
第二翅片,所述第二翅片固定有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传热管,
所述第二翅片的间距比所述第一翅片的间距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还具备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之下的板状的遮蔽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遮蔽构件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下端的高度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中,还具备: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以及
流路切换装置,所述流路切换装置与节流装置和所述传热管连接,所述节流装置使制冷剂减压,
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传热管的最下游部连接的流入口、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传热管的最上游部连接的第一流出口、以及与所述节流装置连接的第二流出口,
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散热器的温度控制所述流路切换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散热器的温度比第一基准温度高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流出口设为关闭,并将所述第二流出口设为打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散热器的温度为所述第一基准温度以下且比第二基准温度高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流出口及所述第二流出口设为打开,所述第二基准温度比所述第一基准温度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散热器的温度为所述第二基准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流出口设为打开,并将所述第二流出口设为关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散热器的温度为比所述第一基准温度低的第二基准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流出口设为打开,并将所述第二流出口设为关闭。
CN201780091546.4A 2017-06-12 2017-06-12 室外机 Active CN110709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1642 WO2018229829A1 (ja) 2017-06-12 2017-06-12 室外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9642A true CN110709642A (zh) 2020-01-17
CN110709642B CN110709642B (zh) 2021-06-01

Family

ID=64659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1546.4A Active CN110709642B (zh) 2017-06-12 2017-06-12 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8286B2 (zh)
EP (1) EP3640550A4 (zh)
JP (1) JP6775684B2 (zh)
CN (1) CN110709642B (zh)
WO (1) WO2018229829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3578A (zh) * 2002-02-20 2005-06-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及空气调节机
JP2006214634A (ja) * 2005-02-03 2006-08-1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10087481A1 (ja) * 2009-02-02 2010-08-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202083049U (zh) * 2011-06-13 2011-12-2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及空调的散热装置
CN103732993A (zh) * 2011-07-07 2014-04-16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CN103765111A (zh) * 2011-12-06 2014-04-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5493813B2 (ja) * 2009-12-16 2014-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空気調和装置、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
CN103968469A (zh) * 2013-02-01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4153019A (ja) * 2013-02-12 2014-08-25 Sharp Corp ヒートポンプ機器の室外機
JP5669407B2 (ja) * 2010-01-22 2015-02-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機用電装箱、室外機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4976702A (zh) * 2014-04-09 2015-10-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以及包括该冷却装置的空调机
CN204806560U (zh) * 2012-10-05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04561B1 (ko) 1998-09-29 2004-02-11 리유 후친 증발응축장치
JP2004044818A (ja) * 2002-07-05 2004-02-12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7271212A (ja) 2006-03-31 2007-10-18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4832355B2 (ja) 2007-04-26 2011-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JP5709507B2 (ja) 2010-12-16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BR112013001929A2 (pt) * 2011-06-29 2016-05-24 Panasonic Corp dispositivo de resfriamento e condicionador de ar incluindo o mesmo
JP5851303B2 (ja) * 2012-03-28 2016-0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室外熱源ユニット
JP6223262B2 (ja) * 2014-04-04 2017-11-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KR102283905B1 (ko) * 2014-12-30 2021-08-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05180307B (zh) * 2015-09-29 2018-06-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其冷凝器
CN106610060B (zh) 2015-10-26 2019-06-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3578A (zh) * 2002-02-20 2005-06-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及空气调节机
JP2006214634A (ja) * 2005-02-03 2006-08-1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10087481A1 (ja) * 2009-02-02 2010-08-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493813B2 (ja) * 2009-12-16 2014-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空気調和装置、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
JP5669407B2 (ja) * 2010-01-22 2015-02-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機用電装箱、室外機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2083049U (zh) * 2011-06-13 2011-12-2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及空调的散热装置
CN103732993A (zh) * 2011-07-07 2014-04-16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CN103765111A (zh) * 2011-12-06 2014-04-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N204806560U (zh) * 2012-10-05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3968469A (zh) * 2013-02-01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4153019A (ja) * 2013-02-12 2014-08-25 Sharp Corp ヒートポンプ機器の室外機
CN104976702A (zh) * 2014-04-09 2015-10-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以及包括该冷却装置的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96208A1 (en) 2020-03-26
EP3640550A1 (en) 2020-04-22
CN110709642B (zh) 2021-06-01
WO2018229829A1 (ja) 2018-12-20
JPWO2018229829A1 (ja) 2019-12-19
US11378286B2 (en) 2022-07-05
EP3640550A4 (en) 2020-06-17
JP6775684B2 (ja) 2020-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66667B1 (en) Air conditioner with a cooling module
US8549874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WO2012073746A1 (ja) 一体型空調システム、その内気ユニット、外気ユニット、積層体
JP201212267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1486575B (zh) 空调系统、水力模块以及水力模块的防凝露控制方法
CN108076653B (zh) 液体调温装置及温度控制系统
CN111503817B (zh) 空调系统、水力模块以及水力模块的防凝露控制方法
JP6727398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0709642B (zh) 室外机
WO2019167249A1 (ja) 空気調和機
US11427051B2 (en) Ultra-low profile HVAC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WO2016151755A1 (ja) 空気調和機
JP674760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WO201615165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性能判定方法
JP5817058B2 (ja)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温度調整装置
CN113108391B (zh)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JP202009808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1486576A (zh) 空调系统、水力模块以及水力模块的控制方法
CN210016811U (zh) 空调器及其变频器散热装置
JP7271144B2 (ja) 電装ボックス、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236855A (ja) 増設凝縮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増設凝縮システム付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934635A (zh) 室外机
US20200282799A1 (en) Ultra-low profile hvac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KR200442164Y1 (ko) 천장형 에어컨의 열교환기
CN115875880A (zh) 空调器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与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