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0769B - 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90769B CN110690769B CN201910561966.5A CN201910561966A CN110690769B CN 110690769 B CN110690769 B CN 110690769B CN 201910561966 A CN201910561966 A CN 201910561966A CN 110690769 B CN110690769 B CN 1106907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coil
- axial
- wire
- stator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2—Manufacturing the terminal arrangement per se; Connecting the terminals to an external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02K15/0081—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多相的线圈和引导构件。多相的线圈具有两个以上的末端线。引导构件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并且对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多相的线圈的末端线进行引导。引导构件具有多个段部,多个段部在轴向上随着朝向与定子铁芯相反一侧而逐渐缩径。在多相的线圈中,具有在周向上沿同一方向拉绕的末端线的线圈配线于多个段部中的一个段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动机的定子中,卷绕于定子铁芯的线圈的末端线接线(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1-205817号公报)。
根据上述公报的定子,在安装于定子铁芯的绝缘体的径向外侧,形成能供线圈的末端线配线的多个槽,在将线圈的末端线收容于该槽的同时,进行各相的线圈的接线。
但是,根据如上所述的定子,由于在绝缘体的径向外侧对末端线进行配线,因此,可能会朝径向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朝径向大型化的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式的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多相的线圈,所述多相的线圈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引导构件。所述多相的线圈具有两个以上的末端线。所述引导构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并且对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多相的线圈的末端线进行引导。所述引导构件具有多个段部,所述多个段部在轴向上随着朝向与所述定子铁芯相反一侧而逐渐缩径。在所述多相的线圈中,具有在周向上沿同一方向拉绕的所述末端线的线圈配线于所述多个段部中的一个段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新的特征尤其可以从所附权利要求书得以明确。通过参照附图,对以下所示的、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将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卸下的状态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3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8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6A~16D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引出用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7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引出用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8是用于对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9是用于对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0是用于对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另一说明图。
图21是用于对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的配线工序和引出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包括定子的电动机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为了方便说明,存在对结构的一部分夸张表示或者简化表示的情况。此外,存在各部分的尺寸比例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如图1所示,电动机10用于电动制动系统。电动制动系统具有:液压单元11,其对制动液的液压进行调节;上述电动机10,其与液压单元11连结以驱动液压单元11;以及EDU(Electric Driver Unit:电驱动单元)12,其对电动机10的驱动进行控制。根据本例的制动系统,在EDU 12与电动机10之间夹装有液压单元11。电动机10与EDU 12穿过设置于液压单元11的框体11a的贯穿孔11b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具有转子20和定子30。
如图1所示,转子20具有:转子铁芯21;未图示的磁体,其设置于转子铁芯21;以及转轴22,其设置于转子铁芯21的径向中心。转轴22的轴向一端部与液压单元11内的齿轮11c直接或间接连结。由此,通过驱动转轴22旋转,从而驱动液压单元11内的齿轮11c,进而调节制动液的液压。
如图2~图4所示,定子30包括定子铁芯31、定子铁芯31的绝缘体32和定子线圈33。
定子铁芯31具有:大致圆环状的环状部31a;以及从环状部31a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极齿31b。本实施方式的极齿31b例如设置有十二个。各极齿31b隔着绝缘体32卷绕有定子线圈33。定子线圈33例如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卷绕。
定子线圈33具有:第一三相绕组40,其与未图示的第一逆变器电路电连接;以及第二三相绕组50,其与未图示的第二逆变器电路电连接。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双系统的逆变器电路对各三相绕组40、50供给电流,从而对各三相绕组40、50进行励磁。
如图2所示,第一三相绕组4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41a~41f,多个三相绕组41a~41f由所述第一逆变器电路供给相差120度相位的三相交流电流。多个三相绕组41a~41f具有U+相绕组41a、U-相绕组41b、V+相绕组41c、V-相绕组41d、W+相绕组41e、W-相绕组41f。
如图2所示,第二三相绕组5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51a~51f,多个三相绕组51a~51f由所述第二逆变器电路供给相差120度相位的三相交流电流。多个三相绕组51a~51f具有X+相绕组51a、X-相绕组51b、Y+相绕组51c、Y-相绕组51d、Z+相绕组51e、Z-相绕组51f。
而且,每个极齿31b卷绕有不同的定子线圈33,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33例如以U+相绕组41a、W-相绕组41f、Z+相绕组51e、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c、U-相绕组41b、X+相绕组51a、Z-相绕组51f、W+相绕组41e、V-相绕组41d、Y+相绕组51c、X-相绕组51b的顺序卷绕于定子30。
此处,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卷绕于设置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极齿31b。此外,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卷绕于设置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极齿31b。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卷绕于设置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极齿31b。
此外,X+相绕组51a和X-相绕组51b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Y+相绕组51c和Y-相绕组51d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互相相同的方向。此外,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X+相绕组51a和X-相绕组51b卷绕于设置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极齿31b。Y+相绕组51c和Y-相绕组51d卷绕于设置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极齿31b。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卷绕于设置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极齿31b。
U+相绕组41a与U-相绕组41b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V+相绕组41c与V-相绕组41d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W+相绕组41e与W-相绕组41f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X+相绕组51a与X-相绕组51b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Y+相绕组51c与Y-相绕组51d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Z+相绕组51e与Z-相绕组51f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三相绕组40相对于第一逆变器电路以三角形接线连接。第二三相绕组50相对于第二逆变器电路以三角形接线连接。更详细而言,U+相绕组41a的末端线33a与相邻的W-相绕组41f的末端线33a一起连接到第一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U-相绕组41b的末端线33a与V+相绕组41c的末端线33a一起连接到第一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W+相绕组41e的末端线33a与V-相绕组41d的末端线33a一起连接到第一逆变器电路的同一端子。
X-相绕组51b的末端线33a与Z+相绕组51e一起连接到第二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Y-相绕组51d的末端线33a与X+相绕组51a一起连接到第二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Z-相绕组51f的末端线33a与Y+相绕组51c一起连接到第二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
如图1所示,在定子30中,在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一侧、即靠近液压单元11的部位处设置有引导构件60。
引导构件60将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引导至EDU 12,且具有引导主体61和引出用引导件81。
如图5和图6所示,引导主体61构成为具有下段部62、中段部63和上段部63而呈三段的阶梯状。
下段部62具有:底部62a,其具有沿径向延伸并指向轴向的面;以及台阶部62b,其具有从底部62a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并指向径向的面。
中段部63具有:底部63a,其具有沿径向延伸并指向轴向的面;以及台阶部63b,其具有从底部63a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并指向径向的面。底部63a构成为从台阶部62b的轴向前端部沿径向延伸。
上段部64具有:底部64a,其具有沿径向延伸并指向轴向的面;以及台阶部64b,其具有从底部64a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并指向径向的面。底部64a构成为从台阶部63b的轴向端部沿径向延伸。
在将引导主体61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一侧的状态下,下段部62位于在轴向上比中段部63和上段部64靠近定子铁芯31处。中段部63位于下段部62与上段部64之间。在将引导主体61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一侧的状态下,上段部64位于在轴向上夹着下段部62和中段部63与定子铁芯31相反一侧处。下段部62位于比中段部63和上段部64靠径向外侧处。上段部64位于比下段部62和中段部63靠径向内侧处。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引导主体61在从径向外侧的下段部62依次沿轴向远离定子铁芯31的同时其外径变小(即缩径)。
此外,引导主体61包括多个切口65,多个切口65将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从径向外侧朝径向内侧引导。切口65包括第一切口66和第二切口67。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主体61包括两个第一切口66和六个第二切口67。
如图7所示,第一切口66能够引入线圈33的两个末端线33a,第二切口67能够引入一根线圈33的末端线33a。
如图11所示,各第一切口66具有:导向部66a,其呈沿径向切口的形状;以及两个保持部66b、66c,其与导向部66a连通并保持线圈33的末端线33a。
作为径向切口部的导向部66a呈在下段部62的底部62a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由此,易于引导线圈33的末端线33a。
作为周向切口部的保持部66b在导向部66a的径向内侧与导向部66a连通,并且以朝周向第一侧延伸的方式切口。作为周向切口部的保持部66c在导向部66a的径向内侧与导向部66a连通,并且以朝周向第二侧延伸的方式切口。也就是说,保持部66b与保持部66c以朝周向互相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切口。
此外,一方的保持部66b具有作为限制部的周向凸部66d。周向凸部66d位于保持部66b的径向外侧,并且沿周向延伸。周向凸部66d能够抑制后续将配线于保持部66c的末端线33a引入时错误地与配线于保持部66b的末端线33a干涉。
第二切口67具有:导向部67a,其呈沿径向切口的形状;以及保持部67b,其与导向部67a连通并保持线圈33的末端线33a。
与第一切口66相同,作为径向切口部的导向部67a呈在下段部62的底部62a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由此,易于引导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
作为周向切口部的保持部67b在导向部67a的径向内侧与导向部67a连通,并且以朝周向第一侧或周向第二侧延伸的方式切口。
此外,在段部62、63、64各自的第一切口66的周围不同相位的末端线33a容易干涉的部位,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分隔部68。在本例中,在中段部63和上段部64处形成有分隔部68。上述分隔部68从各台阶部63b、64b朝径向外侧配置,在各个台阶部63b、64b与分隔部68之间设置有与末端线33a的线径相应的间隙。先将穿过比分隔部68靠径向内侧(内部)的末端线33插入间隙进行拉绕,之后,在比分隔部68靠径向外侧(外部)处对其它末端线33进行拉绕。
设置有第一切口66的中段部63的部位和上段部64的部位分别具有角部63c、64c,角部63c、64c位于第一切口66的径向内侧处。角部63c、64c具有倒角部63d、64d。此处,在沿着第一切口66拉绕末端线33a时,有时会对末端线33a施加张力,以使末端线33a中从第一切口66露出的部分位于比第一切口6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内侧处。在上述情况下,当角部例如为直角时,末端线33a以角部为起点发生挠曲,末端线33a容易与段部的径向相对面即台阶部分离。当在该状态下沿着周向拉绕末端线33a时,供末端线33a抵接的位置容易相对于第一切口66朝径向外侧偏移。因而,如前所述,由于在角部64c处具有倒角部64d,因此,以角部64c为起点的挠曲得到抑制,沿着周向拉绕末端线33a时抵接的位置相对于切口朝径向外侧的偏移得到抑制。
如图6、图12和图13所示,引导主体61设置有从各台阶部62b、63b、64b沿径向延伸形成的多个末端线限制部69。本例的末端线限制部69在各台阶部62b、63b、64b处设置有五个。各末端线限制部69具有:延伸部69a,其从各台阶部62b、63b、64b沿径向延伸;以及突起69b,其作为从延伸部69a的前端侧沿轴向延伸的折返件。通过使从突起69b的轴向前端至段部62、63、64的底部62a、63a、64a为止的轴向距离L1比末端线33a的线径小,能够抑制末端线33a沿径向偏移。
延伸部69a对拉绕于各底部62a、63a、64a的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朝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突起69b对拉绕于各底部62a、63a、64a的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朝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通过这样对末端线33a朝径向的移动、朝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能够抑制末端线33a的振动。此外,通过对末端线33a朝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可抑制在对其它末端线进行拉绕时阻碍其它末端线的配线行为。也就是说,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线。
此处,底部62a、63a、64a设置有挖空部70,该挖空部70是将与末端线限制部69在轴向上相对的部位挖空而成的。由此,能够使末端线33a朝向挖空部70暂时挠曲。例如,在无法使末端线33a朝向挖空部70暂时挠曲的结构中,在末端线限制部69是与本申请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情况下,很难使末端线33a进入底部62a、63a、64a与末端线限制部69之间。在上述情况下,可能需要使末端线限制部69的位置朝上方错开。另一方面,根据本申请的结构,在底部62a、63a、64a将与末端线限制部69在轴向上相对的部位挖空而设置挖空部70。因此,不需要使末端线限制部69的位置朝上方错开,因此,与未设置挖空部70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窄末端线限制部69与末端线33a之间的缝隙。由此,能够将末端线33a稳定地保持在挖空部70周边的底部62a、63a、64a的部位与末端线限制部69之间。
如图3~图5所示,引导构件60设置有多个安装片71,多个安装片71从下段部62的底部62a的下表面朝下方延伸,并且用于与定子铁芯31的绝缘体32附接。安装片71与绝缘体32通过所谓的卡扣配合结构在轴向上卡合。由此抑制引导构件60从定子铁芯31(绝缘体32)脱落。
如图3~图5所示,引导构件60设置有多个腿部72,多个腿部72从下段部62的底部62a的下表面朝下方延伸,并且在引导构件60附接于定子铁芯31(绝缘体32)的状态下与定子铁芯31在轴向上抵接。利用腿部72实现的与定子铁芯31的抵接、安装片71和绝缘体32的卡扣配合结构实现的轴向的卡合,将引导构件60固定在轴向上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引导构件60和定子铁芯31(绝缘体32)能够在轴向上一定的范围内相对移动,也就是容许稍许的松动。
如图3和图9所示,引导构件60设置有凸状的限制部73,该限制部73在轴向上朝向定子铁芯31延伸设置。限制部73从下段部62的底部62a下表面朝向定子铁芯31延伸。此外,在将引导构件60附接于定子铁芯31的状态下,限制部73、绝缘体32和线圈33包围线圈33的轴向延伸部33b的周围。由此,限制轴向延伸部33b的移动。限制部73的轴向前端部配置在周向相邻的线圈间,并且呈图5所示那样的前端变细的形状。前端变细的形状是与轴向延伸部33b的倾斜(参照图8)匹配的形状。
如图8所示,在沿周向拉绕的线圈33(末端线33a)的拉绕方向与将线圈33(末端线33a)相对于定子铁芯31的卷绕松开的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切口67的径向内侧的周向端部即保持部67b设置在轴向延伸部33b上。由此,即使在沿周向拉绕末端线33a的情况下,保持部67b也可抑制线圈沿松开卷绕的方向移动。
此外,引导主体61的各段部62、63、64具有集合部74,该集合部74将拉绕于各段部62、63、64的末端线33a集合。
如图6、图10和图14所示,集合部74设置有多个游隙嵌合部75。本例的游隙嵌合部75在各段部62、63、64设置有两个,共计六个。
图6、图10和图14所示的游隙嵌合部75设置成从具有指向径向外侧的面的台阶部62b、63b、64b朝径向外侧延伸。
游隙嵌合部75具有保持部75a和导入部75b。保持部75a具有比末端线33a大的开口,且具有朝轴向开口的形状。作为一例,保持部75a具有比末端线33a的线径的两倍大的开口宽度。作为一例,保持部75a具有比末端线33a的截面积的两倍大的开口面积。导入部75b位于保持部75a的径向外侧处,并且具有比末端线33a的线径小且朝径向开放的开口。通过导入部75b,能够将末端线33a从径向外侧导入保持部75a。在末端线33a穿过导入部75b时,通过末端线33a自身变形或导入部75b变形,能够将末端线33a导入保持部75a。此外,即使导入两根末端线33a,保持部75a也处于游隙嵌合状态。由此,不会对末端线33a施加过度的张力,因此,可抑制末端线33a的损伤。
如图15所示,在游隙嵌合部75的与将末端线33a沿轴向引出的方向(上侧)相反一侧,在底部形成有挖空部76。由此,在将末端线33a沿轴向引出立起时,能够使末端线33a朝向挖空部76挠曲,能够使末端线33a从游隙嵌合部75沿着轴向立起。
图16A~图17的引出用引导件81构成为呈轴向较长的柱状。引出用引导件81具有六个贯穿孔82,六个贯穿孔82在相对于上述引导主体61附接的状态下与六个游隙嵌合部75分别对应。
各贯穿孔82构成为在引出用引导件81安装于引导主体61的状态下与游隙嵌合部75在轴向上相对。各贯穿孔82沿着上述引出用引导件81的长边方向(即轴向)形成。
引出用引导件81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因此,插通在引出用引导件81的贯穿孔82内的末端线33a处于与插通在其它贯穿孔82的其它末端线33a绝缘的状态。同样地,液压单元11的框体11a与插通在各贯穿孔82的末端线33a处于绝缘的状态。
如图16A~图17所示,各贯穿孔82的位于靠近定子铁芯31处的导入口82a的开口面积比位于与定子铁芯31相反一侧处的导出口82b的开口面积大。而且,各贯穿孔82的开口面积随着从导入口82a侧朝导出口82b侧而逐渐变小。贯穿孔82的内周面呈曲面形状。
如图16A所示,贯穿孔82靠近导入口82a的开口形状呈大致四边形。如图16D所示,贯穿孔82靠近导出口82b的开口形状呈长圆形。如图16B所示,贯穿孔82在导入口82a与导出口82b之间的中途位置处的开口形状呈等宽三角形(日文:定幅三角形状)。通过上述结构,贯穿孔82将插通于内部的多个末端线33a的排列方向引导为规定的方向。此外,通过设为在贯穿孔82的中途位置具有等宽三角形(所谓的勒洛三角形)的结构,且例如将其宽度设为与两根末端线33a的线径相应,从而使两根末端线33a能够在该位置移动,进而能够实现末端线33a的位置调节。
此外,在贯穿孔82的靠近导入口82a的部位的开口面积与各末端线33a相比足够大,因此,各末端线33a处于非固定状态。此处,末端线33a的非固定长度越长,则共振频率越低,因此,通过设置从导出口82b至规定范围截面积一定的部分,能够使共振频率变高。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将线圈33卷绕于定子铁芯31的极齿31b。
接着,如同一图18所示,将卷绕于定子铁芯31的极齿31b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沿轴向引出,并且沿径向弯曲(弯曲工序)。
如图19所示,将引导构件60的引导主体61组装于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一端部侧(上侧)(组装工序)。此时,由于在弯曲工序中已将各末端线33a沿径向弯曲,因此,可抑制引导构件60与末端线33a干涉。
如图20所示,将末端线33a引入对应的切口66、67。此时,将连接于同一端子的相绕组的末端线33a引入对应的切口66、67。
如图21所示,将在多个相的线圈33内在周向上沿同一方向拉绕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配线于引导构件60的上段部64(配线工序)。使各末端线33a保持于游隙嵌合部75,并且沿轴向引出(引出工序)。对每个末端线33a反复实施上述配线工序和引出工序。在本例中,从配线于径向内侧(上段部64)的末端线33a依次反复实施配线。
之后,在使保持于各游隙嵌合部75的末端线33a插通于引出用引导件81的贯穿孔82的状态下,使引出用引导件81穿过设置于液压单元11的框体11a的贯穿孔11b。接着,将末端线33a与形成于EDU 12内的电路基板的各逆变器电路电连接。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通过配置于定子铁芯31的轴向端部的引导构件60来引导末端线33a,因此,可抑制引导构件60朝径向大型化。此外,在线圈33的末端线33a中沿同一方向拉绕的线圈33配线于相同段部62、63、64,由此,同与各末端线33a对应地设置段部62、63、64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引导构件60的简化。
(2)引导构件60包括切口66、67,由此,能够引导线圈33的末端线33a,并且能够通过切口66、67来保持末端线33a。
(3)切口66具有沿径向切口的导向部66a和从该导向部66a的径向内侧朝周向两侧切口的保持部66b、66c,由此,能够在朝周向两侧切口的各保持部66b、66c中对两个线圈33的末端线33a进行保持、引导。
(4)引导构件60包括分隔部68,由此,能够使配设于段部62、63、64中的一个段部处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间分离,能够抑制末端线33a彼此的干涉。
(5)切口67沿径向偏移配置,由此,能够将被切口67引导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自身沿径向错开配置。
(6)段部62、63、64设置有末端线限制部69,该末端线限制部69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突起69b,从突起69b的轴向前端至段部62、63、64的底部62a、63a、64a为止的轴向距离比线圈33的末端线33a的线径小。由此,能够抑制线圈33的末端线33a沿径向偏移。
(7)与末端线限制部69在轴向上相对的段部62、63、64的底部62a、63a、64a具有挖空的挖空部70。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末端线33a相对于末端线限制部69的配线。
(8)在组装工序之前实施弯曲工序。因此,能够抑制将引导构件60组装于定子铁芯31时引导构件60与末端线干涉,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工序。
(9)在配线工序中拉绕前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维持朝径向外侧弯曲的弯曲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对线圈33的末端线33a进行配线时,拉绕中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与拉绕前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的干涉,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线工序。
(10)在现有的定子中,例如在对设置于定子铁芯的线圈的末端线进行拉绕时,周向相邻的线圈的末端线彼此可能会接触。本发明的引导构件60具有限制部73,该限制部73相对于线圈33的轴向延伸部33b位于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相邻位置)。限制部73构成为通过与轴向延伸部33b抵接,从而对上述轴向延伸部33b朝与上述轴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能够抑制周向相邻的线圈33彼此的干涉。
(11)限制部73具有从引导构件60沿轴向朝向定子铁芯31延伸设置的凸状。因此,限制部73接近线圈33的轴向延伸部33b而能够更可靠地对轴向延伸部33b的移动进行限制。
(12)呈凸状的限制部73设置于同定子铁芯31和绝缘体32一起夹持轴向延伸部33b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轴向延伸部33b的移动,从而抑制周向相邻的线圈33彼此的干涉。
(13)限制部73的轴向前端部配置于周向相邻的线圈33间,并且呈前端变细的形状。因此,限制部73的轴向前端部能够接近线圈33的线圈边端(轴向延伸部33b)。由此,能够抑制轴向延伸部33b的移动,从而抑制周向相邻的线圈33彼此的干涉。
(14)引导构件60包括切口66、67,由此,能够引导线圈33的末端线33a,并且能够通过切口66、67来保持线圈33的末端线33a。
(15)段部63、64在位于切口66的径向内侧的角部63c、64c处具有倒角部63d、64d。此处,在沿着切口66拉绕末端线33a时,有时会对末端线33a施加张力,以使末端线33a中从第一切口66露出的部分位于比第一切口6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内侧处。在上述情况下,当角部例如为直角时,末端线33a以角部为起点发生挠曲,末端线33a容易与段部的径向相对面(台阶部)分离。当在该状态下沿着周向拉绕末端线时,供末端线抵接的位置容易相对于切口朝径向外侧偏移。因而,如前所述,由于在角部63c、64c处具有倒角部63d、64d,因此,以角部63c、64c为起点的挠曲得到抑制,沿着周向拉绕末端线33a时抵接的位置相对于切口66朝径向外侧的偏移得到抑制。
(16)在沿周向拉绕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的拉绕方向与将线圈33相对于定子铁芯31的卷绕松开的方向一致的情况下,上述切口67的径向内侧的周向端部即保持部67b设置在轴向延伸部33b上。由此,即使在沿周向拉绕线圈33的情况下,周向端部即保持部67b也可抑制线圈33沿将卷绕松开的方向移动。
(18)限制部73具有作为干涉抑制部的周向凸部66d,该周向凸部66d位于形成在周向两侧的保持部66b、66c的一方的径向外侧处。周向凸部66d朝与保持部66b的切口方向相反一侧突出。因此,在末端线33a被引导至一方的保持部66b的状态下将其它末端线33a引入另一方的保持部66c时,通过周向凸部66d,可抑制末端线33a彼此干涉。
(19)在现有的定子中,在将拉绕于引导构件的线圈的末端线与控制电路连接时,可能会对末端线施加过度的张力。本发明的将末端线33a集合的集合部74具有游隙嵌合部75,该游隙嵌合部75以游隙嵌合状态保持多个线圈33的末端线33a。由此,可抑制对末端线33a施加过度的张力。
(20)游隙嵌合部75具有导入部75b,该导入部75b将线圈33从径向外侧导入保持部75a,并且具有比线圈33的线径小的开口。由此,可抑制线圈33的末端线33a从保持部75a脱离。
(21)通过在多个游隙嵌合部75的各保持部75a设置多个同相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能够实现空间的节省,能够有助于引导构件60的小型化。
(22)段部62、63、64在游隙嵌合部75上与末端线33a的引出方向相反一侧的部位被挖空。由此,在将沿周向拉绕的末端线33a沿着轴向引出时,能够使末端线33a在被挖空的部位挠曲,因此,能够使末端线33a从游隙嵌合部75沿着轴向立起。
(23)段部62、63、64设置有末端线限制部69,该末端线限制部69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突起69b,从突起69b的轴向前端至段部62、63、64的底部62a、63a、64a为止的轴向距离比线圈33的末端线33a的线径小。由此,能够抑制线圈33的末端线33a沿径向偏移。
(24)与末端线限制部69在轴向上相对的段部的底被挖空。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末端线33a相对于末端线限制部69的配线。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进行以下变更并实施。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变形例相互组合并实施。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引导构件60的引导主体61构成为呈具有下段部62、中段部63和上段部64的三段的阶梯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引导主体设为两段的阶梯状。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引导主体的规格小型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切口66构成为具有从导向部66a的径向内侧朝周向两侧切口的保持部66b、66c,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将保持部66b、66c中的任一方省略的结构,也就是说,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用第二切口67来代替第一切口66的结构。在使用第二切口67来代替第一切口66的情况下,通过针对一个第一切口66设置两个第二切口67,可具有实质相同的功能。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设置于段部62、63、64中的同一段部的切口67沿径向偏离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设置于段部62、63、64中的同一段部的切口67在径向上一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了在与切口65相邻的位置设置分隔部68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省略分隔部68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包括切口65,该切口65将线圈33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引导至各段部62、63、64,但也可以采用省略切口65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使末端线限制部69的突起69b与底部62a、63a、64a的轴向距离L1比线圈33(即末端线33a)的线径小,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轴向距离L1与线圈33的线径大致相等。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在与末端线限制部69在轴向上相对的部位设置挖空部70,但也可以采用省略挖空部70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设置有末端线限制部69,但也可以采用省略末端线限制部69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每个极齿31b卷绕有不同的定子线圈33,定子线圈33例如以U+相绕组41a、W-相绕组41f、Z+相绕组51e、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c、U-相绕组41b、X+相绕组51a、Z-相绕组51f、W+相绕组41e、V-相绕组41d、Y+相绕组51c、X-相绕组51b的顺序卷绕于定子30,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以U+相绕组41a、Z+相绕组51e、W-相绕组41f、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c、X+相绕组51a、U-相绕组41b、Z-相绕组51f、W+相绕组41e、Y+相绕组51c、V-相绕组41d、X-相绕组51b的顺序卷绕于定子30这样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设置作为两个系统电源的两个逆变器电路而具有冗余度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通过一个逆变器电路将三相交流电流供给至各相绕组40、50以驱动电动机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在各游隙嵌合部75配线两根末端线33a,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如前所述通过一个逆变器电路驱动电动机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针对一个游隙嵌合部75配线四根末端线33a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保持部66b具有作为干涉抑制部(限制部)的周向凸部66d,但也可以采用省略周向凸部66d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保持部67b设置在轴向延伸部33b上,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保持部67和轴向延伸部33b配置成互相沿周向错开。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在角部63c、64c具有倒角部63d、64d,但也可以采用省略倒角部63d、64d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将限制部73的轴向前端部设为前端变细的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等宽形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由限制部73、线圈33和绝缘体32包围(夹持)轴向延伸部33b的周围,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由限制部73和线圈33夹持轴向延伸部33b或者由限制部73和绝缘体32夹持轴向延伸部33b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从配线于径向内侧(上段部64)的末端线33a依次反复实施配线,但并不局限于此。末端线33a的配线并不一定要从径向内侧(上段部64)实施,例如也可以从径向外侧(下段部62)或径向中间(中段部63)依次实施。
Claims (23)
1.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铁芯;
多相的线圈,所述多相的线圈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并且所述多相的线圈具有两个以上的末端线;以及
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并且对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多相的线圈的末端线进行引导,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多个段部,所述多个段部在轴向上随着朝向与所述定子铁芯相反一侧而逐渐缩径,
在所述多相的线圈中,具有在周向上沿同一方向拉绕的所述末端线的线圈配线于所述多个段部中的一个段部,
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将所述末端线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引导至所述一个段部的切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具有:径向切口部,所述径向切口部沿径向切口;以及周向切口部,所述周向切口部从所述径向切口部的径向内侧朝周向两侧切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设置于与所述切口相邻的位置,
所述分隔部构成为使配设于所述一个段部的所述线圈间分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段部中的所述一个段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切口,
多个所述切口的端部沿径向偏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段部设置有末端线限制部,所述末端线限制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折返件,
从所述折返件的轴向前端至所述段部的底为止的轴向距离小于所述线圈的线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末端线限制部在轴向上相对的所述段部的底被挖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相的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轴向延伸部,所述轴向延伸部从所述定子铁芯沿轴向延伸,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相对于所述轴向延伸部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所述限制部构成为通过与所述轴向延伸部抵接,从而对所述轴向延伸部朝与所述轴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从所述引导构件沿轴向朝向所述定子铁芯延伸设置的凸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设置于和具有所述轴向延伸部的所述多相的线圈中的一个以及附接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绝缘体的至少一方一起夹持所述轴向延伸部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轴向前端部配置在周向相邻的所述多相的线圈中的两个之间,并且呈前端变细的形状。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将所述多相的线圈中的至少一个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引导至所述段部的切口。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段部中的至少一个在位于所述切口的径向内侧的角部具有倒角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周向拉绕的线圈的拉绕方向与将所述线圈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卷绕松开的方向一致的情况下,所述切口的径向内侧的周向端部设置在所述线圈的轴向延伸部上。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具有:径向切口部,所述径向切口部沿径向切口;以及周向切口部,所述周向切口部从所述径向切口部的径向内侧朝周向两侧切口。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位于形成于周向两侧的所述周向切口部的一方的径向外侧的周向凸部,
所述周向凸部朝与所述周向切口部的一方的切口方向相反一侧突出。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还具有集合部,所述集合部集合所述多相的线圈的末端线,
所述集合部具有游隙嵌合部,所述游隙嵌合部将所述多相的线圈的末端线沿着轴向以游隙嵌合状态保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游隙嵌合部从所述多个段部中的至少一个朝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游隙嵌合部具有保持部和导入部,
所述保持部的开口面积比所述末端线的线径大,且所述保持部沿轴向开口,
所述导入部具有比所述线圈的线径小的开口,并且构成为将所述线圈从径向外侧导入所述保持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合部具有多个所述游隙嵌合部,
多个所述游隙嵌合部的各保持部设置有多个的、所述多相的线圈中的同相的线圈的末端线。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游隙嵌合部在所述末端线沿轴向引出的状态下保持所述末端线,
所述多个段部中的至少一个在与所述末端线的引出方向相反一侧的部位被挖空。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段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末端线限制部,所述末端线限制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折返件,
从所述折返件的轴向前端至所述段部的底为止的轴向距离小于所述线圈的线径。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末端线限制部在轴向上相对的所述多个段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底被挖空。
22.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引出的所述线圈的末端线朝径向外侧弯曲的工序;
在将所述线圈的末端线弯曲之后,将所述引导构件组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多相的线圈中具有在周向上沿同一方向拉绕的所述末端线的所述线圈配线于所述多个段部中的一个段部的工序。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线圈配线于所述一个段部时,拉绕前的所述线圈维持朝径向外侧弯曲的弯曲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28415A JP7070166B2 (ja) | 2018-07-05 | 2018-07-05 | ステータ |
JP2018128414A JP7131141B2 (ja) | 2018-07-05 | 2018-07-05 | ステータ |
JP2018-128413 | 2018-07-05 | ||
JP2018-128415 | 2018-07-05 | ||
JP2018-128414 | 2018-07-05 | ||
JP2018128413A JP7131140B2 (ja) | 2018-07-05 | 2018-07-05 |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90769A CN110690769A (zh) | 2020-01-14 |
CN110690769B true CN110690769B (zh) | 2023-08-29 |
Family
ID=69102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61966.5A Active CN110690769B (zh) | 2018-07-05 | 2019-06-26 | 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96582B2 (zh) |
CN (1) | CN11069076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07239B2 (ja) | 2019-02-08 | 2022-07-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JP7196659B2 (ja) | 2019-02-08 | 2022-12-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JP7180429B2 (ja) | 2019-02-08 | 2022-11-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JP7135911B2 (ja) | 2019-02-08 | 2022-09-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JP7196660B2 (ja) | 2019-02-08 | 2022-12-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JP7196691B2 (ja) * | 2019-03-05 | 2022-12-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DE112020003046T5 (de) * | 2019-06-25 | 2022-04-07 | Denso Corporation | Motor |
EP4152569A4 (en) * | 2020-05-14 | 2024-06-19 |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Systems Corporation | ISOLATOR,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EP4016801A1 (en) | 2020-12-18 | 2022-06-22 | Grundfos Holding A/S | Three-phase stator assembly |
JP7567622B2 (ja) * | 2021-03-29 | 2024-10-16 | ニデックパワートレイ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ポンプ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1708A (zh) * | 2010-03-26 | 2011-09-28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定子 |
CN104737422A (zh) * | 2012-10-16 | 2015-06-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电枢 |
CN104979922A (zh) * | 2014-04-07 | 2015-10-14 |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 线圈骨架及旋转电机 |
CN106208475A (zh) * | 2016-07-26 | 2016-12-07 | 迪百仕电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绕线器的电机定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63101B2 (ja) | 2000-01-31 | 2005-06-2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の固定子 |
JP3613262B2 (ja) * | 2002-04-26 | 2005-01-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671495B2 (en) | 2006-11-20 | 2010-03-02 | Asmo Co., Ltd. | Armature and motor |
JP2008148526A (ja) | 2006-12-13 | 2008-06-26 | Daikin Ind Ltd | モータ用の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
CN201393093Y (zh) | 2009-04-11 | 2010-01-27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外转子电机定子 |
WO2012044895A1 (en) | 2010-10-01 | 2012-04-05 | The Gorman-Rupp Company | Electrical terminal housing for a submersible pump |
JP5930801B2 (ja) * | 2012-03-30 | 2016-06-0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車載用モ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850431B2 (ja) | 2012-12-25 | 2016-02-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用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JP6118152B2 (ja) | 2013-03-22 | 2017-04-19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ステータ、電動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6510195B2 (ja) | 2013-11-08 | 2019-05-08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 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480797B2 (ja) | 2014-07-08 | 2019-03-13 | Kyb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を備える回転電機及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CN108702052B (zh) | 2016-02-08 | 2020-08-1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
KR102694441B1 (ko) | 2016-05-10 | 2024-08-13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용 라우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츄에이터 |
JP2018050375A (ja) | 2016-09-20 | 2018-03-29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 |
WO2018062351A1 (ja) | 2016-09-30 | 2018-04-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US11342805B2 (en) | 2017-03-14 | 2022-05-24 | Nidec Corporation | Stator,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
2019
- 2019-05-30 US US16/426,718 patent/US11296582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6-26 CN CN201910561966.5A patent/CN1106907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1708A (zh) * | 2010-03-26 | 2011-09-28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定子 |
CN104737422A (zh) * | 2012-10-16 | 2015-06-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电枢 |
CN104979922A (zh) * | 2014-04-07 | 2015-10-14 |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 线圈骨架及旋转电机 |
CN106208475A (zh) * | 2016-07-26 | 2016-12-07 | 迪百仕电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绕线器的电机定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96582B2 (en) | 2022-04-05 |
US20200014288A1 (en) | 2020-01-09 |
CN110690769A (zh) | 2020-0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90769B (zh) | 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 | |
CN110690768B (zh) | 电动机 | |
CN111555517B (zh) | 定子 | |
CN111668961B (zh) | 定子 | |
US11245304B2 (en) | Stator | |
US20200287436A1 (en) | Armature | |
US11342806B2 (en) | Stator | |
JP7131140B2 (ja) |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4113392B2 (ja) | 電動機の固定子 | |
US11522402B2 (en) | Stator | |
JP7131141B2 (ja) | ステータ | |
JP7070166B2 (ja) | ステータ | |
CN111555516B (zh) | 定子 | |
US11387691B2 (en) | Armature | |
WO2021039746A1 (ja) | ステ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