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0768B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0768B
CN110690768B CN201910561664.8A CN201910561664A CN110690768B CN 110690768 B CN110690768 B CN 110690768B CN 201910561664 A CN201910561664 A CN 201910561664A CN 110690768 B CN110690768 B CN 1106907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winding
motor
stator core
stato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616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90768A (zh
Inventor
堀田浩司
上濱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90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07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907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07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 B60T13/745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acting on a hydraulic system, e.g. a master cylind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8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hand actuated
    • B60T7/10Disposition of hand control
    • B60T7/107Disposition of hand control with electrical power as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Abstract

电动机包括定子、转子和引导构件。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多相线圈。引导构件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并且对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多相线圈的末端线进行导向。引导构件包括引出用引导件,上述引出用引导件将所述末端线向电路基板引出。在引出用引导件设有多个供末端线插入的插入孔。插入孔具有位于定子铁芯附近的导入口和导出口。导入口的开口面积比导出口的开口面积大。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动机的定子中,卷绕于定子铁芯的线圈的末端线接线(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1-205817号公报)。
在所述公报的定子中,在安装于定子铁芯的绝缘体的径向外侧形成能供线圈的末端线配线的多个槽,将线圈的末端线收容于该槽的同时,进行各相的线圈的接线。
然而,在所述这种定子中,例如在将线圈集合并与电路基板连接时,为了确保线圈彼此的绝缘性考虑使用具有绝缘性的筒状的引导构件。引导构件例如考虑到在内部具有供线圈的末端线插通的插通孔,并通过插通孔对末端线进行保持的方式,但若插通孔过窄则末端线可能难以插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线圈的末端线容易地插通的电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电动机包括定子、转子和引导构件。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相线圈。所述转子在所述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旋转。所述引导构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并且对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相所述线圈的末端线进行导向。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引出用引导件,所述引出用引导件将所述末端线向电路基板引出。在所述引出用引导件设有多个供所述末端线插入的插入孔。所述插入孔具有:导入口,所述导入口位于所述定子铁芯附近,并供所述末端线导入;以及导出口,所述导出口供导入的所述末端线导出。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比所述导出口的开口面积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新的特征尤其可以从所附权利要求书得以明确。通过参照附图,对以下所示的、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将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卸下的状态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3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8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6A~16D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引出用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7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引出用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8是用于对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9是用于对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0是用于对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对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包括定子的电动机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存在对结构的一部分夸张表示或简化表示的情况。此外,存在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如图1所示,电动机10用于电动制动系统中。电动制动系统具有:液压单元11,其对制动液的液压进行调节;所述电动机10,其与液压单元11连结以驱动液压单元11;以及EDU(Electric Driver Unit:电动驱动单元)12,其对电动机10的驱动进行控制。在本例的制动系统中,在EDU12与电动机10之间夹装有液压单元11。电动机10和EDU12通过设置在液压单元11的框体11a的贯穿孔11b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具有转子20和定子30。
如图1所示,转子20具有:转子铁芯21;未图示的磁体,其设置在转子铁芯21;以及转轴22,其设置在转子铁芯21的径向中心。转轴22的轴向一端部与液压单元11内的齿轮11c直接或间接连结。由此,通过驱动转轴22旋转,从而驱动液压单元11内的齿轮11c,进而调节制动液的液压。
如图2~图4所示,定子30包括定子铁芯31、定子铁芯31的绝缘体32和定子线圈33。
定子铁芯31具有:大致圆弧状的环状部31a;以及从环状部31a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极齿31b。本实施方式的极齿31b例如设有十二个。各极齿31b隔着绝缘体32卷绕有定子线圈33。定子线圈33例如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卷绕。
定子线圈33具有:第一三相绕组40,其与未图示的第一逆变器电路电连接;以及第二三相绕组50,其与未图示的第二逆变器电路电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双系统的逆变器电路对各三相绕组40、50供给电流,从而对各三相绕组40、50进行励磁。
如图2所示,第一三相绕组4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41a~41f,多个所述三相绕组41a~41f由所述第一逆变器电路供给相差120度相位的三相交流电流。多个三相绕组41a~41f具有U+相绕组41a、U-相绕组41b、V+相绕组41c、V-相绕组41d、W+相绕组41e、W-相绕组41f。
如图2所示,第二三相绕组5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51a~51f,多个所述三相绕组51a~51f由所述第二逆变器电路供给相差120度相位的三相交流电流。多个三相绕组51a~51f具有X+相绕组51a、X-相绕组51b、Y+相绕组51c、Y-相绕组51d、Z+相绕组51e、Z-相绕组51f。
而且,每个极齿31b卷绕有不同的定子线圈33,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33例如以U+相绕组41a、W-相绕组41f、Z+相绕组51e、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c、U-相绕组41b、X+相绕组51a、Z-相绕组51f、W+相绕组41e、V-相绕组41d、Y+相绕组51c、X-相绕组51b的顺序卷绕于定子30。
此处,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卷绕于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设置的极齿31b。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卷绕于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设置的极齿31b。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卷绕于在周向上互相相差150度的位置处设置的极齿31b。
此外,X+相绕组51a和X-相绕组51b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Y+相绕组51c和Y-相绕组51d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此外,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相对于极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为相同方向。X+相绕组51a和X-相绕组51b卷绕于在周向上相互相差150度的位置处设置的极齿31b。Y+相绕组51c和Y-相绕组51d卷绕于在周向上相互相差150度的位置处设置的极齿31b。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卷绕于在周向上相互相差150度的位置处设置的极齿31b。
U+相绕组41a与U-相绕组41b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V+相绕组41c与V-相绕组41d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W+相绕组41e与W-相绕组41f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X+相绕组51a与X-相绕组51b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Y+相绕组51c与Y-相绕组51d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Z+相绕组51e与Z-相绕组51f通过未图示的跨接线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三相绕组40相对于第一逆变器电路以三角形接线连接。第二三相绕组50相对于第二逆变器电路以三角形接线连接。更为详细而言,U+相绕组41a的末端线33a与相邻的W-相绕组41f的末端线33a一起连接到第一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U-相绕组41b的末端线33a与V+相绕组41c的末端线33a一起连接到第一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W+相绕组41e的末端线33a与V-相绕组41d的末端线33a一起连接到第一逆变器电路的同一端子。
X-相绕组51b的末端线33a与Z+相绕组51e一起连接到第二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Y-相绕组51d的末端线33a与X+相绕组51a一起连接到第二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Z-相绕组51f的末端线33a与Y+相绕组51c一起连接到第二逆变器电路的电气相同的端子。
如图1所示,在定子30中,在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一侧、即靠近液压单元11的部位处设置有引导构件60。
引导构件60将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导向至EDU12,具有引导主体61和引出用引导件81。
如图5及图6所示,引导主体61构成为具有下段部62、中段部63和上段部64而呈三段的阶梯状。
下段部62具有:底部62a,其具有沿径向延伸并指向轴向的面;以及台阶部62b,其具有从底部62a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并指向径向的面。
中段部63具有:底部63a,其具有沿径向延伸并指向轴向的面;以及台阶部63b,其具有从底部63a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并指向径向的面。底部63a构成为从台阶部62b的轴向前端部沿径向延伸。
上段部64具有:底部64a,其具有沿径向延伸并指向轴向的面;以及台阶部64b,其具有从底部64a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并指向径向的面。底部64a构成为从台阶部63b的轴向端部沿径向延伸。
在将引导主体61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一侧的状态下,下段部62位于在轴向上比中段部63以及上段部64靠近定子铁芯31处。中段部63位于下段部62与上段部64之间。在将引导主体61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一侧的状态下,上段部64位于在轴向上夹着下段部62和中段部63的与定子铁芯31相反的一侧处。下段部62位于比中段部63和上段部64靠径向外侧处。上段部64位于比下段部62以及中段部63靠径向内侧处。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引导主体61在从径向外侧的下段部62依次沿轴向远离定子铁芯31的同时其外径也变小(即缩径)。
此外,引导主体61包括多个切口65,多个所述切口65将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引导。切口65包括第一切口66和第二切口6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主体61设有两个第一切口66和六个第二切口67。
如图7所示,第一切口66能够引入线圈33的两个末端线33a,第二切口67能够引入一根线圈33的末端线33a。
如图11所示,各第一切口66具有:导向部66a,其呈沿径向切口的形状;以及两个保持部66b、66c,其与导向部66a连通并保持线圈33的末端线33a。
作为径向切口部的导向部66a呈在下段部62的底部62a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由此,易于对线圈33的末端线33a进行导向。
作为周向切口部的保持部66b在导向部66a的径向内侧与导向部66a连通,并且以朝周向第一侧延伸的方式切口。作为周向切口部的保持部66c在导向部66a的径向内侧与导向部66a连通,并且以朝周向第二侧延伸的方式切口。也就是说,保持部66b与保持部66c以朝周向互相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切口。
此外,一方的保持部66b具有作为限制部的周向凸部66d。周向凸部66d位于保持部66b的径向外侧,并且沿周向延伸。周向凸部66d能够抑制后续将配线于保持部66c的末端线33a引入时错误地与配线于保持部66b的末端线33a干涉。
第二切口67具有:导向部67a,其呈沿径向切口的形状;以及保持部67b,其与导向部67a连通并保持线圈33的末端线33a。
与第一切口66相同,作为径向切口部的导向部67a呈在下段部62的底部62a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由此,易于对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进行导向。
作为周向切口部的保持部67b在导向部67a的径向内侧与导向部67a连通,并且以朝周向第一侧或周向第二侧延伸的方式切口。
此外,在段部62、63、64各自的第一切口66的周围不同相位的末端线33a容易干涉的部位,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分隔部68。在本例中,在中段部63和上段部64处形成有分隔部68。上述分隔部68从各台阶部63b、64b朝径向外侧配置,在各个台阶部63b、64b与分隔部68之间设置有与末端线33a的线径相应的间隙。将穿过比分隔部68更靠径向内侧(内部)的末端线33a首先插入间隙进行拉绕,之后,在比分隔部68更靠径向外侧(外部)处对其他末端线33a进行拉绕。
设置有第一切口66的中段部63的部位和上段部64的部位分别具有角部63c、64c,角部63c、64c位于第一切口66的径向内侧处。角部63c、64c具有倒角部63d、64d。此处,在沿着第一切口66拉绕末端线33a时,有时会对末端线33a施加张力,以使末端线33a中的从第一切口66露出的部分位于比第一切口6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内侧处。在上述情况下,当角部例如为直角时,则末端线33a以角部为起点发生挠曲,末端线33a容易与段部的径向相对面即台阶部分离。当在该状态下沿着周向拉绕末端线33a时,供末端线33a抵接的位置容易相对于第一切口66朝径向外侧偏移。因而,如前所述,由于在角部64c处具有倒角部64d,因此,以角部64c为起点的挠曲得到抑制,沿着周向拉绕末端线33a时抵接的位置相对于切口朝径向外侧的偏移得到抑制。
如图6、图12和图13所示,引导主体61设置有从各台阶部62b、63b、64b沿径向延伸形成的多个末端线限制部69。本例的末端线限制部69在各台阶部62b、63b、64b上设置有五个。各末端线限制部69具有:延伸部69a,其从各台阶部62b、63b、64b沿径向延伸;以及突起69b,其作为从延伸部69a的前端侧沿轴向延伸的折返件。通过使从突起69b的轴向前端至段部62、63、64的底部62a、63a、64a为止的轴向距离L1比末端线33a的线径小,能够抑制末端线33a沿径向偏移。
延伸部69a对拉绕于各底部62a、63a、64a的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朝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突起69b对拉绕于各底部62a、63a、64a的定子线圈33的末端线33a朝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通过这样对末端线33a朝径向的移动、朝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能够抑制末端线33a的振动。此外,通过对末端线33a朝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可抑制对其他末端线进行拉绕时阻碍其他末端线的配线行为。也就是说,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线。
此处,在底部62a、63a、64a设置有挖空部70,该挖空部70是将与末端线限制部69在轴向上相对的部位挖空而成的。由此,能够使末端线33a朝向挖空部70暂时挠曲。例如,在无法使末端线33a朝向挖空部70暂时挠曲的结构中,在末端线限制部69是与本申请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情况下,很难使末端线33a进入底部62a、63a、64a与末端线限制部69之间。在上述情况下,可能需要使末端线限制部69的位置朝上方错开。另一方面,根据本申请的结构,在底部62a、63a、64a设有将与末端线限制部69在轴向上相对的部位挖空而成的挖空部70。因此,不需要使末端线限制部69的位置朝上方错开,因此,与未设置挖空部70的结构相比,能缩窄末端线限制部69与末端线33a之间的缝隙。由此,能够将末端线33a稳定地保持在挖空部70周边的底部62a、63a、64a的部位与末端线限制部69之间。
如图3~图5所示,引导构件60设置有多个安装片71,多个安装片71从下段部62的底部62a的下表面朝下方延伸,并且用于与定子铁芯31的绝缘体32附接。安装片71与绝缘体32通过所谓的卡扣配合结构在轴向上卡合。由此抑制引导构件60从定子铁芯31(绝缘体32)脱落。
如图3~图5所示,引导构件60设置有多个腿部72,多个腿部72从下段部62的底部62a的下表面朝下方延伸,并且在引导构件60附接于定子铁芯31(绝缘体32)的状态下与定子铁芯31在轴向上抵接。利用腿部72实现的与定子铁芯31的抵接、安装片71与绝缘体32的卡扣配合结构实现的轴向的卡合,将引导构件60固定在轴向上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引导构件60和定子铁芯31(绝缘体32)能够在轴向上一定的范围内相对移动,也就是容许稍许的松动。
如图3和图9所示,引导构件60设置有凸状的限制部73,该限制部73在轴向上朝向定子铁芯31延伸设置。限制部73从下段部62的底部62a下表面朝向定子铁芯31延伸。此外,在将引导构件60附接于定子铁芯31的状态下,限制部73、绝缘体32和线圈33包围线圈33的轴向延伸部33b的周围。由此,限制轴向延伸部33b的移动。限制部73的轴向前端部配置在周向相邻的线圈间,并且呈图5所示那样的前端变细的形状。前端变细的形状是与轴向延伸部33b的倾斜(参照图8)匹配的形状。
如图8所示,在沿周向拉绕的线圈33(末端线33a)的拉绕方向与将线圈33(末端线33a)相对于定子铁芯31的卷绕松开的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切口67的径向内侧的周向端部即保持部67b设置在轴向延伸部33b上。由此,即使在沿周向拉绕末端线33a的情况下,保持部67b也能抑制线圈沿松开卷绕的方向移动。
此外,引导主体61的各段部62、63、64具有集合部74,该集合部74将拉绕于各段部62、63、64的末端线33a集合。
如图6、图10和图14所示,集合部74设置有多个游隙嵌合部75。本例的游隙嵌合部75在各段部62、63、64设置有两个,共计六个。
图6、图10和图14所示的游隙嵌合部75设置成从具有指向径向外侧的面的台阶部62b、63b、64b朝径向外侧延伸。
游隙嵌合部75具有保持部75a和导入部75b。保持部75a具有比末端线33a大的开口,且具有朝轴向开口的形状。作为一例,保持部75a具有比末端线33a的线径的两倍大的开口宽度。作为一例,保持部75a具有比末端线33a的截面积的两倍大的开口面积。导入部75b位于保持部75a的径向外侧处,并且具有比末端线33a的线径小且朝径向开放的开口。通过导入部75b,能够将末端线33a从径向外侧导入到保持部75a。在末端线33a穿过导入部75b时,通过末端线33a自身变形或导入部75b变形,能够将末端线33a导入到保持部75a。此外,即使导入两根末端线33a,保持部75a也处于游隙嵌合状态。由此,不会对末端线33a施加过度的张力,因此,能够抑制末端线33a的损伤。
如图15所示,在游隙嵌合部75的与将末端线33a沿轴向引出的方向(上侧)相反一侧,在底部形成有挖空部76。由此,在将末端线33a沿轴向引出立起时,能够使末端线33a朝向挖空部76挠曲,能够使末端线33a从游隙嵌合部75沿着轴向立起。
图16A~图17的引出用引导件81构成为呈轴向较长的柱状。引出用引导件81具有六个插入孔82,六个插入孔82在相对于上述引导主体61附接的状态下与六个游隙嵌合部75分别对应。
各插入孔82构成为在引出用引导件81安装于引导主体61的状态下与游隙嵌合部75在轴向上相对。各插入孔82沿着所述引出用引导件81的长边方向(即轴向)形成。
引出用引导件81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因此,插通在引出用引导件81的插入孔82内的末端线33a处于与插通在其他插入孔82的其他末端线33a绝缘的状态。同样地,液压单元11的框体11a与插通在各插入孔82的末端线33a处于绝缘的状态。
如图16A~图17所示,各插入孔82的位于靠近定子铁芯31处的导入口82a的开口面积比位于与定子铁芯31相反一侧处的导出口82b的开口面积大。而且,各插入孔82的开口面积随着从导入口82a侧朝导出口82b侧而逐渐变小。插入孔82的内周面呈曲面形状。
如图16A所示,插入孔82靠近导入口82a的开口形状呈大致四边形。如图16D所示,插入孔82靠近导出口82b的开口形状呈长圆形。如图16B所示,插入孔82在导入口82a与导出口82b之间的中途位置处的开口形状呈等宽三角形(日文:定幅三角形状)。通过上述结构,插入孔82将插通于内部的多个末端线33a的排列方向引导为规定的方向。此外,通过设为在插入孔82的中途位置具有等宽三角形(所谓的勒洛三角形)的结构,且例如将其宽度设为与两根末端线33a的线径相应,从而使两根末端线33a能够在该位置移动,进而能够实现末端线33a的位置调节。即,插入孔82具有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以末端线33a在导出口82b处变成规定的配置形态的方式对末端线33a进行导引。
此外,在插入孔82的靠近导入口82a的部位的开口面积与各末端线33a相比足够大,因此,各末端线33a处于非固定状态。此处,末端线33a的非固定长度越长,则共振频率越低,因此,通过设置从导出口82b至规定范围开口面积一定的部分,能够使共振频率变高。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将线圈33卷绕于定子铁芯31的极齿31b。
接着,如同一图18所示,将卷绕于定子铁芯31的极齿31b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沿轴向引出,并且沿径向弯曲(弯曲工序)。
如图19所示,将引导构件60的引导主体61组装于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一端部侧(上侧)(组装工序)。此时,由于在弯曲工序中已将各末端线33a沿径向弯曲,因此,能够抑制引导构件60与末端线33a干涉。
如图20所示,将末端线33a引入到对应的切口66、67。此时,将连接于同一端子的相绕组的末端线33a引入到对应的切口66、67。
如图21所示,将在多个相的线圈33内在周向上沿同一方向拉绕的线圈33的末端线33a配线于引导构件60的上段部64(配线工序)。使各末端线33a保持于游隙嵌合部75,并且沿轴向引出(引出工序)。对每个末端线33a反复实施所述配线工序和引出工序。在本例中,从配线于径向内侧(上段部64)的末端线33a依次反复实施配线。
之后,在使保持于各游隙嵌合部75的末端线33a插通于引出用引导件81的插入孔82的状态下,使引出用引导件81穿过设置于液压单元11的框体11a的贯穿孔11b。接着,将末端线33a与形成于EDU12内的电路基板的各逆变器电路电连接。
以下记载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引出用引导件81的导入口82a的开口面积比导出口82b的开口面积大,因此,能容易地插入线圈33的末端线33a。
(2)插入孔82的开口面积从导入口82a向导出口82b逐渐变化,因此,能容易地插入线圈33的末端线33a。
(3)插入孔82的内周面为圆弧面(曲面形状),因此能容易地插入截面为圆形的末端线33a。
(4)在插入孔82分别插入有多个线圈33的末端线33a,插入的多个线圈33的末端线33a以导出口82b处的配置形态变成规定的配置形态的方式被导引。由此,能确定末端线33a的配置形态,能容易地实现末端线33a与电路基板的连接。
(5)引出用引导件81为将设置在电路基板与定子30之间的液压单元11贯穿的形态,因此,能将线圈33的末端线33a连接于电路基板。
另外,所述各实施方式能进行以下变更并实施。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将所述各实施方式和以下变形例相互组合并实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构件60的引导主体61构成为呈具有下段部62、中段部63和上段部64的三段的阶梯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引导主体设为两段的阶梯状。通过所述结构,能够使引导主体的规格小型化。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插入孔82的内周面设为圆弧面(曲面形状),但也可以设为其他形状。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采用通过插入孔82来导引末端线33a在导出口82b处的配置形态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不对配置形态进行导引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保持部66b具有周向凸部66d,但也可以采用省略周向凸部66d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保持部67b设置在轴向延伸部33b上,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保持部67b和轴向延伸部33b配置成互相沿周向错开。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角部63c、64c具有倒角部63d、64d,但也可以采用省略倒角部63d、64d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限制部73的轴向前端部设为前端变细的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等宽形状。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由限制部73、线圈33和绝缘体32包围(夹持)轴向延伸部33b的周围,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由限制部73和线圈33夹持轴向延伸部33b或者由限制部73和绝缘体32夹持轴向延伸部33b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66构成为具有从导向部66a的径向内侧朝周向两侧切口的保持部66b、66c,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将保持部66b、66c中的任一方省略的结构,也就是说,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用第二切口67来代替第一切口66的结构。在使用第二切口67来代替第一切口66的情况下,通过针对一个第一切口66设置两个第二切口67,具有实质相同的功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段部62、63、64中的同一段部的切口67沿径向偏移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设置于段部62、63、64中的同一段部的切口67在径向上一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与切口65相邻的位置设置分隔部68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省略分隔部68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包括切口65,该切口65将线圈33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引导至各段部62、63、64,但也可以采用省略切口65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末端线限制部69的突起69b与底部62a、63a、64a的轴向距离L1比线圈33(即末端线33a)的线径小,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轴向距离L1与线圈33的线径大致相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与末端线限制部69在轴向上相对的部位设置挖空部70,但也可以采用省略挖空部70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设置有末端线限制部69,但也可以采用省略末端线限制部69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每个极齿31b卷绕有不同的定子线圈33,定子线圈33例如以U+相绕组41a、W-相绕组41f、Z+相绕组51e、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c、U-相绕组41b、X+相绕组51a、Z-相绕组51f、W+相绕组41e、V-相绕组41d、Y+相绕组51c、X-相绕组51b的顺序卷绕于定子30,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以U+相绕组41a、Z+相绕组51e、W-相绕组41f、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c、X+相绕组51a、U-相绕组41b、Z-相绕组51f、W+相绕组41e、Y+相绕组51c、V-相绕组41d、X-相绕组51b的顺序卷绕于定子30这样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设置作为两个系统电源的两个逆变器电路而具有冗余度,但也可以采用通过一个逆变器电路将三相交流电流供给至各相绕组40、50以驱动电动机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各游隙嵌合部75配线两根末端线33a,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如前所述通过一个逆变器电路驱动电动机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针对一个游隙嵌合部75配线四根末端线33a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从配线于径向内侧(上段部64)的末端线33a依次反复实施配线,但并不局限于此。末端线33a的配线并不一定要从径向内侧(上段部64)实施,例如也可以从径向外侧(下段部62)或径向中间(中段部63)依次实施。

Claims (4)

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相线圈;
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旋转;
以及
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并且对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多相线圈的末端线进行导向,
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引出用引导件,所述引出用引导件将所述末端线向电路基板引出,
在所述引出用引导件设有多个供所述末端线插入的插入孔,
所述插入孔具有:导入口,所述导入口位于所述定子铁芯附近,并供所述末端线导入;以及导出口,所述导出口供导入的所述末端线导出,
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比所述导出口的开口面积大,
所述插入孔的所述导入口侧的开口形状呈大致四边形,并且所述导出口侧的开口形状呈长圆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孔的开口面积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导出口逐渐变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孔的内周面为圆弧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入孔分别插入有多根所述末端线,
所述插入孔分别具有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对所述末端线进行导引,以使所述末端线在所述导出口处变成规定的配置形态。
CN201910561664.8A 2018-07-05 2019-06-26 电动机 Active CN1106907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8416 2018-07-05
JP2018128416A JP7070167B2 (ja) 2018-07-05 2018-07-05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0768A CN110690768A (zh) 2020-01-14
CN110690768B true CN110690768B (zh) 2023-10-03

Family

ID=69102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61664.8A Active CN110690768B (zh) 2018-07-05 2019-06-26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8192B2 (zh)
JP (1) JP7070167B2 (zh)
CN (1) CN1106907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37585A (ko) * 2018-10-01 2020-04-0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구동모터용 터미널 어셈블리
TWI778515B (zh) * 2021-02-05 2022-09-21 姚立和 結線架、馬達定子及應用彼之馬達
DE102021209093A1 (de) * 2021-08-19 2023-02-23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Antriebseinrichtung, Druckerzeuger für eine Bremsanlag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05756A (ja) * 2010-03-25 2011-10-13 Toyota Motor Corp 電動機
CN102386707A (zh) * 2010-09-01 2012-03-21 苏州爱知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机
CN103248145A (zh) * 2012-02-08 2013-08-14 阿斯莫株式会社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7070010A (ja) * 2015-09-28 2017-04-0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電動機
WO2017196068A1 (ko) * 2016-05-10 2017-11-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용 라우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츄에이터
WO2018062351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8323B2 (ja) 2010-03-26 2015-08-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US20130187496A1 (en) * 2010-10-01 2013-07-25 Gary Wayne Creeden Electrical terminal housing for a submersible pump
JP6118152B2 (ja) 2013-03-22 2017-04-19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ステータ、電動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KR20170126659A (ko) * 2016-05-10 2017-11-2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용 라우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츄에이터
US20190348885A1 (en) 2016-11-23 2019-11-14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for vehicl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09964389B (zh) * 2017-03-14 2021-08-2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05756A (ja) * 2010-03-25 2011-10-13 Toyota Motor Corp 電動機
CN102386707A (zh) * 2010-09-01 2012-03-21 苏州爱知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机
CN103248145A (zh) * 2012-02-08 2013-08-14 阿斯莫株式会社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7070010A (ja) * 2015-09-28 2017-04-0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電動機
WO2017196068A1 (ko) * 2016-05-10 2017-11-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용 라우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츄에이터
WO2018062351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70167B2 (ja) 2022-05-18
CN110690768A (zh) 2020-01-14
US20200014268A1 (en) 2020-01-09
JP2020010473A (ja) 2020-01-16
US11128192B2 (en) 202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0769B (zh) 定子和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10690768B (zh) 电动机
KR100480199B1 (ko) 전동모터
KR20030064294A (ko) 회전각도 검출기
CN108808898B (zh) 定子以及旋转变压器
US20200259388A1 (en) Stator
US11469637B2 (en) Stator comprising an insulator having a restriction portion and covering a tooth
US11245304B2 (en) Stator
JP4292050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US11342806B2 (en) Stator
US11522402B2 (en) Stator
JP7131141B2 (ja) ステータ
JP7070166B2 (ja) ステータ
US11437880B2 (en) Stator
JP7131140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23166818A1 (ja)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US10916987B2 (en) Stator, associated electric mo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17060662A (zh) 定子的线圈绕线部结构
CN114552807A (zh) 定子、电机和用于缠绕无刷电机的定子的定子齿的方法
CN114552806A (zh) 定子、电机和用于缠绕无刷电机的定子的定子齿的方法
CN114944713A (zh)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用于缠绕无刷电机的定子的方法
CN113228467A (zh) 电动机
CN113098176A (zh) 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