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82980A - 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 Google Patents

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82980A
CN110682980A CN201810725922.7A CN201810725922A CN110682980A CN 110682980 A CN110682980 A CN 110682980A CN 201810725922 A CN201810725922 A CN 201810725922A CN 110682980 A CN110682980 A CN 110682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rotating arm
support
supporting
par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259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82980B (zh
Inventor
祖汪明
史泽坤
李东荣
郭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NGY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NGY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NGY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NGY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2592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829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82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2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82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2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该驻车机构包括:支撑臂,具有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臂上;驱动机构,与支撑臂驱动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臂摆动以使支撑臂在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活动;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支撑轮的位置;控制机构,分别与驱动机构和检测机构电连接,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的运动。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驻车机构不能稳定驻车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两轮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背景技术
目前,两轮车的两侧设置有驻车机构,两轮车在行驶时,驻车机构的支撑臂处于收起状态,两轮车需要驻车时,驻车机构的支撑臂处于支撑状态。
现有技术中的驻车机构上未设置有检测装置,因而无法检测到驻车机构的支撑臂是否着地。这样,当支撑臂已经着地时,驻车机构的驱动机构仍然会按原有速度驱动支撑臂运动,这样将不利于安全稳定的驻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驻车机构不能稳定驻车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驻车机构,包括:支撑臂,具有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臂上;驱动机构,与支撑臂驱动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臂摆动以使支撑臂在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活动;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支撑轮的位置;控制机构,分别与驱动机构和检测机构电连接,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的运动。
进一步地,支撑臂包括:第一转臂,第一转臂具有相对设置的枢转端和连接端;第二转臂,第二转臂的一端可摆动地设置在第一转臂的连接端上,支撑轮设置在第二转臂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检测机构包括:触发开关,触发开关设置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之间,当支撑轮着地时,触发开关触发信号。
进一步地,第二转臂具有相对第一转臂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支撑臂处于收起位置时,第二转臂相对第一转臂处于第一位置,当支撑臂处于支撑位置时,第二转臂相对第一转臂处于第二位置,触发开关用于检测第二转臂相对第一转臂的位置。
进一步地,触发开关设置在第二转臂上,触发开关上具有触点,第一转臂上设置有凸起,凸起对应触点设置,第二转臂处于第一位置时,触点与凸起接触,第二转臂处于第二位置时,触点与凸起分离。
进一步地,驻车机构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限制第二转臂的摆动角度。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之间,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制第二转臂在第一方向上的摆动角度;第二限位结构,设置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之间,第二限位结构用于限制第二转臂在第二方向上的摆动角度;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第一转臂上设置有凹槽,第二转臂可转动地设置在凹槽内,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均设置在凹槽内,第二转臂设置在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之间。
进一步地,驻车机构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转臂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臂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两轮车,包括驻车机构,该驻车机构为上述提供的驻车机构。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驻车机构包括:支撑臂、支撑轮、驱动机构和控制机构。其中,支撑臂具有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臂上,驱动机构与支撑臂驱动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臂摆动以使支撑臂在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活动。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支撑轮的位置。控制机构分别与驱动机构和检测机构电连接,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的运动。
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驻车机构,当需要驻车时,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臂由收起位置向支撑位置运动,同时,检测机构能够检测支撑轮的位置。当支撑臂摆动至支撑轮与地面接触时,此时检测机构将检测到支撑轮的着地状态并将着地信号传递至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接收信号后将控制驱动机构减速停止,通过使驱动机构减速停止运动能够减小地面对支撑轮的冲击,并最终使支撑臂能够处于支撑位置,方便驻车机构稳定驻车。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驻车机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驻车机构不能稳定驻车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驻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臂处于收起位置时驻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臂瞬间着地时驻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臂处于稳定支撑位置时驻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支撑臂;11、第一转臂;111、凸起;12、第二转臂;20、支撑轮;30、驱动机构;40、触发开关;50、弹性件;61、第一限位结构;62、第二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一种驻车机构,该驻车机构包括:支撑臂10、支撑轮20、驱动机构30和控制机构。其中,支撑臂10具有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支撑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臂10上,驱动机构30与支撑臂10驱动连接,驱动机构30驱动支撑臂10摆动以使支撑臂10在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活动。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支撑轮20的位置。控制机构分别与驱动机构30和检测机构电连接,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30的运动。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30可以为电动推杆,控制机构可以控制电动推杆的工作,以驱动支撑臂10的运动。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机构,当需要驻车时,驱动机构30驱动支撑臂10由收起位置向支撑位置运动,同时,检测机构能够检测支撑轮20的位置。当支撑臂10摆动至支撑轮20与地面接触时,此时检测机构将检测到支撑轮20的着地状态并将着地信号传递至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接收着地信号后将控制驱动机构30减速停止,通过使驱动机构30减速停止运动能够减小地面对支撑轮20的冲击,并最终使支撑臂10能够处于支撑位置,方便驻车机构稳定驻车。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驻车机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驻车机构不能稳定驻车的问题,同时也便于进行电气控制。
为了提高驻车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臂10包括:第一转臂11和第二转臂12。其中,第一转臂11具有相对设置的枢转端和连接端,第一转臂11相对枢转端摆动。第二转臂12的一端可摆动地设置在第一转臂11的连接端上,支撑轮20设置在第二转臂12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与第一转臂11驱动连接,这样,驱动机构30能够驱动第一转臂11相对枢转端摆动,同时,第二转臂12也可相对第一转臂11摆动。当驱动机构30驱动至支撑轮20与地面接触时,检测机构将检测到的着地信号传递至控制机构,并通过控制机构控制驱动机构30减速停止运动,同时,在支撑轮20的着地过程中,第二转臂12也会相对第一转臂11发生摆动,以调整支撑臂10的支撑状态,并最终使支撑臂10能够处于稳定的着地状态,即使支撑臂10能够处于支撑位置。
为了更好地检测支撑轮20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检测机构包括触发开关40,触发开关40设置在第一转臂11和第二转臂12之间。具体的,可以将触发开关40设置在第一转臂11上,或者将触发开关40设置在第二转臂12上,或者将触发开关40设置在与第一转臂11和第二转臂12均连接的连接处。当支撑轮20着地时,触发开关40触发信号,并将信号传递至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控制驱动机构30减速停止。具体的,触发开关40可以选择常开或者常闭型开关,根据触发开关40的类型相应地对控制器进行相应的信号控制处理。触发开关40可以为机械接触式的,也可以是非接触式的,比如感应开关、光电开关等。
具体的,第二转臂12具有相对第一转臂11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支撑臂10处于收起位置时,第二转臂12相对第一转臂11处于第一位置,当支撑臂10处于支撑位置时,第二转臂12相对第一转臂11处于第二位置,触发开关40用于检测第二转臂12相对第一转臂11的位置。如图2至图4所示,驱动机构30驱动第一转臂11向地面方向运动,在支撑轮20着地前,第二转臂12相对第一转臂11始终处于第一位置,当支撑轮20着地时,此时,触发开关40会检测到第二转臂12相对于第一转臂11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并将该位置变化的信号传递至控制机构。随后,控制机构在接受信号后控制驱动机构30减速停止,以使第二转臂12能够相对第一转臂11稳定地处于第二位置,并最终使支撑臂10能够处于稳定的着地状态。
具体的,触发开关40设置在第二转臂12上,触发开关40上具有触点,第一转臂11上设置有凸起111,凸起111对应触点设置,第二转臂12处于第一位置时,触点与凸起111接触,第二转臂12处于第二位置时,触点与凸起111分离。触发开关40的触点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以便于调试。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驱动第一转臂11向地面方向运动,在支撑轮20着地前,第二转臂12相对第一转臂11始终处于第一位置,触点与凸起111始终保持接触。当支撑轮20着地时,此时,在地面的冲击作用下第二转臂12将相对于第一转臂11摆动,触点与凸起111脱离,触发机关触发信号并将该信号传递至控制机构。随后,控制机构在接受信号后控制驱动机构30减速停止。从支撑轮20着地到支撑臂10处于支撑位置,触点与凸起111将始终保持分离状态。
为了便于限制第二转臂12的摆动范围,本实施例中的驻车机构还包括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用于限制第二转臂12的摆动角度。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设置限位结构能够稳定地使第二转臂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摆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结构61和第二限位结构62。其中,第一限位结构61设置在第一转臂11和第二转臂12之间。具体的,可以将第一限位结构61设置在第一转臂11上,或者将第一限位结构61设置在第二转臂12上,或者将第一限位结构61设置在与第一转臂11和第二转臂12均连接的连接处。第一限位结构61用于限制第二转臂12在第一方向上的摆动角度。第二限位结构62设置在第一转臂11和第二转臂12之间。具体的,可以将第二限位结构62设置在第一转臂11上,或者将第二限位结构62设置在第二转臂12上,或者将第二限位结构62设置在与第一转臂11和第二转臂12均连接的连接处。第二限位结构62用于限制第二转臂12在第二方向上的摆动角度。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结构61和第二限位结构62,能够更好地控制第二转臂12相对于第一转臂11的摆动角度,相应地也延长了电气控制推杆的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第二方向为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具体的,当支撑臂10处于收起位置时,第一限位结构61将使第二转臂12相对于第一转臂11稳定地处于第一位置;当支撑臂10处于支撑位置时,第二限位结构62能够使第二转臂12相对于第一转臂11稳定地处于第二位置。
为了方便地对第二转臂12的摆动角度进行限位,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转臂11上设置有凹槽,第二转臂12可转动地设置在凹槽内。具体的,凹槽设置在第一转臂11的连接端处,该凹槽用于容纳第二转臂12的端部,第二转臂12伸入该凹槽内并用转轴连接以实现第二转臂12的转动。在该凹槽中设置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第一侧壁位于第二转臂12的右侧,第二侧壁位于第二转臂12的上方,凹槽可以为弧形槽、方形槽等规则形状或者不规则形状。第一限位结构61和第二限位结构62均设置在凹槽内,第二转臂12设置在第一限位结构61和第二限位结构62之间。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限位结构61位于第二转臂12的右侧,第二限位结构62位于第二转臂12的上方,采用这样的设置,当第二转臂12转动至第一限位结构61处时,第一限位结构61将使第二转臂12相对于第一转臂11稳定地处于第一位置;当支撑臂10处于支撑位置时,第二限位结构62能够使第二转臂12相对于第一转臂11稳定地处于第二位置。同时,凹槽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生产,且限位效果好。
具体的,驻车机构还包括弹性件50,该弹性件50可以为弹簧。弹性件50的一端与第一转臂11连接,弹性件50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臂1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设置在凹槽内,且弹性件50的一端与第二限位结构62连接,弹性件50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臂12连接,弹性件5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在支撑臂10摆动至支撑轮20离开地面时,在弹性件50的弹力作用下将驱动第二转臂12沿第一方向运动,当第二转臂12运动至第一限位结构61处时,第二转臂12将停止摆动并稳定地处于第一位置,触点与凸起111始终保持接触,此时弹性件50起到了弹性复位的作用。并且当支撑臂10处于收起位置时,由于弹性件50的弹力作用,将使得第二转臂12相对第一转臂11始终稳定地处于第一位置,触点与凸起111始终保持接触,从而保证了触发开关40不触发信号。
当需要驻车时,驱动机构30驱动支撑臂10由收起位置向支撑位置运动,当支撑臂10摆动至支撑轮20与地面接触时,在地面的冲击作用下第二转臂12将相对于第一转臂11沿第二方向运动,此时,由于在第一转臂11和第二转臂1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50,该弹性件50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小地面的冲击作用。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机构,当需要驻车时,驱动机构30驱动第一转臂11摆动,在支撑轮20未接触地面时,第二转臂12相对于第一转臂11始终处于第一位置,触发开关40的凸起111与触点始终保持接触。当驱动机构30驱动第一转臂11摆动至支撑轮20与地面接触时,支撑轮20由于受到地面的冲击,使得第二转臂12相对于第一转臂11沿第二方向摆动,同时设置在第二转臂12上的触发开关40的触点将与凸起111脱离,触点弹出并从压缩状态进入自由伸出状态,触发开关40发出着地信号并将该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接受信号后控制驱动机构30减速停止。在第二转臂12沿第二方向摆动至第二限位结构62时,驱动机构30也同时停止运动,此时,支撑臂10处于支撑位置,支撑臂10能够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在着地过程中,一方面弹性件50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驻车机构整体受到较大的冲击作用,另一方面在着地后驱动机构30为减速停止运动,这样也便于调整第二支撑臂10相对于第一支撑臂10的位置情况,以使支撑臂10能够处于稳定的支撑状态。采用该驻车机构,能够在地面不平整时稳定安全地进行驻车。
同时,采用本实施例的驻车机构,可以提高驱动机构30的驱动速度,以提高支撑臂10从收起位置运动至着地位置的速度,进而减小支撑臂10从收起位置运动至着地位置的时间,便于快速进行支撑。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一种两轮车,包括驻车机构,驻车机构为实施例一提供的驻车机构。为了方便地驻车,在两轮车的两侧均设置有该驻车机构,通过该驻车机构能够对两轮车进行稳定的支撑,同时还能够减小支撑轮20落地时对车身的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臂(10),具有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
支撑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臂(10)上;
驱动机构(30),与所述支撑臂(10)驱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30)驱动所述支撑臂(10)摆动以使所述支撑臂(10)在收起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活动;
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支撑轮(20)的位置;
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30)和所述检测机构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检测机构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驱动机构(30)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10)包括:
第一转臂(11),所述第一转臂(11)具有相对设置的枢转端和连接端;
第二转臂(12),所述第二转臂(12)的一端可摆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臂(11)的连接端上,所述支撑轮(20)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臂(12)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机构包括:
触发开关(40),所述触发开关(40)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臂(11)和所述第二转臂(12)之间,当所述支撑轮(20)着地时,所述触发开关(40)触发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臂(12)具有相对所述第一转臂(11)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支撑臂(10)处于所述收起位置时,所述第二转臂(12)相对所述第一转臂(1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支撑臂(10)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第二转臂(12)相对所述第一转臂(1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触发开关(40)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转臂(12)相对所述第一转臂(11)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开关(40)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臂(12)上,所述触发开关(40)上具有触点,所述第一转臂(11)上设置有凸起(111),所述凸起(111)对应所述触点设置,所述第二转臂(1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触点与所述凸起(111)接触,所述第二转臂(1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触点与所述凸起(111)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转臂(12)的摆动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第一限位结构(61),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臂(11)和所述第二转臂(12)之间,所述第一限位结构(61)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转臂(12)在第一方向上的摆动角度;
第二限位结构(62),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臂(11)和所述第二转臂(12)之间,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2)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转臂(12)在第二方向上的摆动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臂(11)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转臂(1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限位结构(61)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2)均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转臂(12)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61)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还包括:
弹性件(50),所述弹性件(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臂(11)连接,所述弹性件(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臂(12)连接。
10.一种两轮车,包括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机构。
CN201810725922.7A 2018-07-04 2018-07-04 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Active CN1106829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25922.7A CN110682980B (zh) 2018-07-04 2018-07-04 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25922.7A CN110682980B (zh) 2018-07-04 2018-07-04 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2980A true CN110682980A (zh) 2020-01-14
CN110682980B CN110682980B (zh) 2021-04-30

Family

ID=69106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25922.7A Active CN110682980B (zh) 2018-07-04 2018-07-04 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8298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87255A2 (en) * 2006-01-23 2007-08-02 Yamaha Motor Co. Stabilizing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KR20090061320A (ko) * 2007-12-11 2009-06-16 정대호 바이크 안전운행 시스템
CN105197129A (zh) * 2014-06-26 2015-12-30 宋旦 一种车撑系统
CN106005377A (zh) * 2016-08-09 2016-10-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种无人机起落架收放系统及无人机
CN206255109U (zh) * 2016-11-09 2017-06-16 吴仁渭 一种电动车的微型防倒辅助装置
CN206351729U (zh) * 2016-12-21 2017-07-25 简小冲 一种两轮车支撑起落架
CN206938619U (zh) * 2017-07-19 2018-01-30 张芸祯 一种公交车自动伸缩踏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87255A2 (en) * 2006-01-23 2007-08-02 Yamaha Motor Co. Stabilizing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KR20090061320A (ko) * 2007-12-11 2009-06-16 정대호 바이크 안전운행 시스템
CN105197129A (zh) * 2014-06-26 2015-12-30 宋旦 一种车撑系统
CN106005377A (zh) * 2016-08-09 2016-10-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种无人机起落架收放系统及无人机
CN206255109U (zh) * 2016-11-09 2017-06-16 吴仁渭 一种电动车的微型防倒辅助装置
CN206351729U (zh) * 2016-12-21 2017-07-25 简小冲 一种两轮车支撑起落架
CN206938619U (zh) * 2017-07-19 2018-01-30 张芸祯 一种公交车自动伸缩踏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2980B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43740B2 (en) Traveling apparatus
CN103112631A (zh) 自动伸缩贴标头装置、滚动贴标机及滚动贴标方法
CA2544454A1 (en) Steerable axle automatic lift sensor system
CN110682980B (zh) 驻车机构及具有其的两轮车
US20190038486A1 (en) Moving apparatus
CN103693146B (zh) 自平衡两轮车的转向机构
JP2687601B2 (ja) 自動車用スポイラ装置
CN109552276A (zh) 一种基于蜗杆与传动蜗轮配合的汽车轮胎抬升移动装置
KR101675801B1 (ko) 회전 조향이 가능한 차량용 선회 장치
CN102774667B (zh) 装船机臂架锁定装置及其锁定方法
CN206074831U (zh) 用于自行走载车的防撞装置及集装箱/车辆检查设备
CN109653555B (zh) 一种防碰撞的双层立体式停车设备
CN205998634U (zh) 一种汽车轮毂用接料装置
CN216410170U (zh) 一种升降作业平台倾斜检测装置
CN114348077B (zh) 一种栏木动作状态表示装置及栏木机
CN212839046U (zh) 一种叉车制动装置
CN218264071U (zh) 回转限位装置、回转限位系统及作业机械
CN213179439U (zh) 一种烧结机台车及其起拱检测保护装置
CN220903342U (zh) 一种具有防滑结构的互动机器人
JPH0356932B2 (zh)
CN216783617U (zh) 车轮转向机构及车辆
CN216188851U (zh) 翻转装置
CN213109793U (zh) 一种无人机机载挂钩及无人机抛投装置
CN206520487U (zh) 一种误踩油门变刹车系统中油门踏板臂复位机构
CN209002355U (zh) 手推轮式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