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54112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54112A CN110654112A CN201910561637.0A CN201910561637A CN110654112A CN 110654112 A CN110654112 A CN 110654112A CN 201910561637 A CN201910561637 A CN 201910561637A CN 110654112 A CN110654112 A CN 1106541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
- medium
- support mechanism
- lever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58—Supply holders for sheets or fan-folded webs, e.g. shelves, tables, scrolls, pile hol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9/00—Changing the web roll
- B65H19/10—Changing the web roll in unwinding mechanisms or in connection with unwinding operations
- B65H19/12—Lifting, transporting, or inserting the web roll; Removing empty core
- B65H19/126—Lifting, transporting, or inserting the web roll; Removing empty core with both-ends support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9/00—Changing the web roll
- B65H19/22—Changing the web roll in winding mechanisms or in connection with winding operations
- B65H19/30—Lifting, transporting, or removing the web roll; Inserting co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B65H75/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32—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ion-picture projection
- G03B21/43—Driving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1—Winding, unwinding
- B65H2301/417—Handling or changing web rolls
- B65H2301/4171—Handling web roll
- B65H2301/4172—Handling web roll by circumferential portion, e.g. rolling on circumferen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30—Supports; Subassemblies; Mountings thereof
- B65H2402/32—Sliding support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50—Machine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5H2407/2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manual intervention of opera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nwinding Webs (AREA)
- Winding Of Webs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在不发生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的条件下有效地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拆下。收卷部(35)具有:轨道(36),其沿着X方向而延伸;支承部(37),其被支承于轨道(36)上,并能够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支承机构(51、52),其被支承于轨道(36)上,并能够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支承机构(51、52)具有:载置部(56),其能够从铅直下方向侧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位置调节部(55),其在将卷筒状介质(R)从支承部(38、39)上拆下时,使载置部(56)向铅直上方向上升,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卷筒状介质(R)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以朝向所述铅直上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由介质(媒介)被卷叠成卷筒状的卷筒状介质供给介质、并将已完成记录的介质收卷为卷筒状并进行回收的所谓的卷对卷(roll to roll)式的大型的印刷装置(记录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记录装置具有从卷筒状介质使介质放卷并将其送出的馈送部、在介质上记录所期望的图像的记录部、和收卷部。收卷部具有一对支架、和对一对支架中的任意一方进行驱动的电机,并将已完成记录的介质收卷为卷筒状,并作为卷筒状介质来保持。而且,当在收卷部中介质的收卷结束时,作业人员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上拆下并进行回收。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记录装置中,当由于被卷绕在卷筒状介质上的介质的量变多或介质的宽度变大从而卷筒状介质的重量变重时,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上拆下时的作业人员的负担将变重,从而存在作业人员难以有效地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拆下这样的课题。而且,当卷筒状介质的重量变重时,在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上拆下时,过度的力会易于作用在卷筒状介质上,从而由于该过度的力而可能会在卷筒状介质上产生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折痕、损伤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93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将介质收卷为卷筒状并形成卷筒状介质的收卷部,在所述记录装置中,所述收卷部具有:轨道,其沿着第一方向而延伸;支承机构,其被支承于所述轨道上,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所述支承机构具有:载置部,其能够从铅直下方向侧对所述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位置调节部,其在将所述卷筒状介质从支承部上拆下时,使所述载置部向铅直上方向上升,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所述载置部的载置面以朝向所述铅直上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支承机构还具有第二载置部,所述第二载置部相对于所述载置部而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并能够从所述铅直下方向侧对所述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所述第二载置部的载置面以朝向所述铅直上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位置调节部具备:轴,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延伸;杆,其被固定于所述轴上,并以所述轴为支点而进行旋转;凸轮,其被固定于所述轴上,并以所述轴为支点而向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进行摆动,而将所述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上的摆动运动;升降部,其通过所述凸轮而在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上升降,并对所述载置部进行支承;基部,其对所述升降部进行收纳,所述杆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支承机构包括第一支承机构和第二支承机构,所述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上,所述第二杆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上,所述第一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在以所述轴为支点而使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第二杆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第二杆不发生干涉。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升降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二升降部,所述第一升降部被配置于所述基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升降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的内侧,并对所述载置部进行支承。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升降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第二升降部之间,设置有滚动体。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凸轮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被设置多个。
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优选为,还具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位于所述基部的与所述升降部相反的一侧,并对所述杆进行保护,在所述保护罩的所述铅直上方向侧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远离所述基部而向所述铅直下方向倾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表示收卷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收卷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A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B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A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B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A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B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为沿着图5A的A-A的载置部的剖视图。
图10为沿着图5A的B-B的载置部的剖视图。
图11为沿着图5A的B-B的第二载置部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从收卷部上拆下卷筒状介质的情况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从收卷部上拆下卷筒状介质的情况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从收卷部上拆下卷筒状介质的情况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从收卷部上拆下卷筒状介质的情况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为比较例所涉及的载置部的剖视图。
图17为比较例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实施方式,且并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定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任意的变更。另外,由于在以下的各附图中,将各层或各部位设为在附图上可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使各层或各部位的比例尺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
记录装置的概要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为处理长条的介质M的大幅面打印机(LFP),并具备下端安装有小脚轮15的一对脚部17、和被组装在脚部17上的记录部框体19。而且,在记录装置1中,馈送部26、预加热器31、辊对29、记录部28、后加热器32和收卷部35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F而被依次设置。
馈送部26被设置于记录装置1的背面侧,并位于输送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最上游侧,并经由保持部24而被支承于脚部17上。馈送部26具有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架部3和介质升降部2,并从介质M被卷叠为卷筒状的卷筒状介质R将介质M放卷,并将其向辊对29送出。
第一支架部3以面对的方式被配置一对,并以可转动的方式对卷筒状介质R的两端部进行保持。
介质升降部2具备两根导轨7、相对于导轨7而可滑动的基体部8、操作杆6和升降部16。通过使操作杆6向一个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升降部16上升并能够抬起卷筒状介质R。另外,通过使操作杆6向另一个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升降部16下降并能够降下卷筒状介质R。介质升降部2根据杠杆原理而被构成,由此能够以较小的力来使重量较重的卷筒状介质R升降。
作业人员在通过介质升降部2来对卷筒状介质R的位置进行调节的同时,将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第一支架部3上。
辊对29相对于馈送部26而位于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并被设置于记录部框体19的内部。辊对29将从馈送部26送出的介质M朝向记录部28进行输送。
记录部28相对于辊对29而位于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并被设置于记录部框体19的内部。记录部28具有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滑架导向轴21、滑架23、记录头25和介质支承部27。滑架23被设置为,在被滑架导向轴21引导的同时,能够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记录头25以与介质支承部27对置的方式而被搭载于滑架23上,并且在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朝向介质M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等。介质支承部27对介质M进行支承,并将介质M与记录头25之间的距离保持为预定的距离。
记录装置1通过反复实施辊对29在输送方向F上输送介质M的动作、和记录头25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动作,从而在介质M上记录所期望的图像。
并且,虽然记录头25为被搭载于滑架23上且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的串行头,但也可以为以被固定的状态而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延伸配置的行式头。
预加热器31相对于记录部框体19而位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并被配置于馈送部26与辊对29之间。预加热器31通过在执行对介质M的记录之前对介质M进行加热,从而易于对在记录时喷落在介质M上的油墨进行干燥。
后加热器32相对于记录部框体19而位于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并被配置于记录部28与收卷部35之间。后加热器32在执行了对介质M的记录之后,对介质M进行加热。其结果为,喷落在介质M上的油墨在直至通过收卷部35而被收卷的期间内被干燥。
收卷部35被设置于记录装置1的正面侧,并位于输送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最下游侧,并经由保持部34而被支承于脚部17上。收卷部35将介质M收卷为卷筒状而形成卷筒状介质R,并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保持。收卷部35具有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轨道36、支承部37和支承机构50。
支承部37被支承于轨道36上,且能够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并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支承机构50被支承于轨道36上,且能够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并在将卷筒状介质R从支承部37拆下时临时地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介质M的宽度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记录装置1的高度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将表示方向的箭头标记的箭头标记侧设为(+)方向,将表示方向的基端侧设为(-)方向。
并且,X(+)方向以及X(-)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且在以下的说明中,X方向是指X(+)方向或X(-)方向。Y(+)方向以及Y(-)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个示例,且在以下的说明中,Y方向是指Y(+)方向或Y(-)方向。Z(+)方向为“铅直上方向”的一个示例,Z(-)方向为“铅直下方向”的一个示例。另外,Z(+)方向以及Z(-)方向为铅直方向。另外,X方向为记录装置1的宽度方向,Y方向为记录装置1的纵深方向,且分别被配置于水平面上。
支承部以及支承机构
图3以及图4为表示收卷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A至图8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为沿着图5A的A-A的载置部的剖视图。图10为沿着图5A的B-B的载置部的剖视图。图11为沿着图5A的B-B的第二载置部的剖视图。
在图3中,卷筒状介质R利用双点划线而被图示,在图4中,未图示卷筒状介质R。另外,在图3和图4中,支承机构50(51、52)的位置不同。
图5A、图6A和图7A为表示第一支承机构5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图6B和图7B为与图5A、图6A和图7A对应的图,并图示了第一支承机构51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详细而言,图5B、图6B和图7B利用实线而图示了第一支承机构51的结构要素中的第一杆41、轴69和凸轮66,并利用双点划线而图示了第二升降部62和载置部56。
图5A为载置部56位于Z(-)侧的情况下的第一支承机构51的立体图,以下,将图5A所示的状态称为下降状态。图7A为,与图5A以及图6A相比,载置部56位于Z(+)方向侧的情况下的第一支承机构51的立体图,以下,将图7A所示的状态称为上升状态。图6A为,载置部56位于图5A所示的状态与图7A所示的状态之间的情况下的第一支承机构51的立体图,以下,将图6A所示的状态称为中间状态。图8为,从里侧(Z(-)方向侧)观察处于下降状态的第一支承机构51的立体图。另外,图3以及图4为,第一支承机构51处于下降状态的情况下的收卷部35的立体图。
图9至图11图示了卷筒状介质R被载置于载置部56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上的情况下的状态,并利用双点划线而图示了卷筒状介质R。另外,图9为从X方向观察载置部56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10以及图11为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观察载置部56或第二载置部58A、58B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11,对收卷部35中的支承部37以及支承机构50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收卷部35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轨道36、被配置在X(+)方向侧的驱动侧支承部38(支承部37)、被配置在X(-)方向侧的从动侧支承部39(支承部37)、被配置在X(-)方向侧的第一支承机构51(支承机构50)、被配置在X(+)方向侧的第二支承机构52(支承机构50)。驱动侧支承部38、从动侧支承部39、第一支承机构51和第二支承机构52被支承于轨道36上,并分别能够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
驱动侧支承部38具有框体38a、嵌合部13、驱动电机(省略图示)和旋钮部14。从动侧支承部39具有框体39a、嵌合部13、手柄18和旋钮部14。
在驱动侧支承部38以及从动侧支承部39中,嵌合部13以易于嵌入至卷筒芯11的芯口12中的方式而形成大致圆锥台形状,嵌合部13的顶端侧被嵌入于卷筒状介质R的卷筒芯11的芯口12中。当将旋钮部14旋松时,支承部37(支承部38、39)能够沿着轨道36而进行移动,而当将旋钮部14旋紧时,支承部37(支承部38、39)被固定于轨道36上。
在收卷部35中,在作业人员将卷筒芯11安装在支承部37上的情况下,首先,作业人员将卷筒芯11的芯口12的一方嵌入至驱动侧支承部38的嵌合部13的顶端侧。接下来,作业人员将卷筒芯11的芯口12的另一方嵌入至从动侧支承部39的嵌合部13的顶端侧,并转动手柄18,而使从动侧支承部39的嵌合部13向驱动侧支承部38的一侧进行移动。于是,卷筒芯11的两端成为被嵌合部13按压的状态,从而卷筒芯11通过支承部37(支承部38、39)而以可转动的方式被保持。
最后,当将从被馈送部26保持的卷筒状介质R被放卷的介质M的顶端固定在被支承部37保持的卷筒芯上时,收卷部35能够将记录了图像的介质M收卷为卷筒状,从而形成卷筒状介质R。
在卷筒芯11的两端通过支承部38、39的嵌合部13而被保持的状态下,驱动侧支承部38的驱动电机进行驱动时,驱动侧支承部38的嵌合部13向将介质M收卷为卷筒状的方向进行旋转,并且从动侧支承部39的嵌合部13与驱动侧支承部38的嵌合部13的旋转同步而被连带旋转。于是,在收卷部35上,介质M被收卷为卷筒状,从而形成了卷筒状介质R。
即,当记录了所期望的图像的介质M从记录部28在输送方向F上被输送时,在收卷部35中,驱动侧支承部38的驱动电机被驱动,从而介质M被收卷为卷筒状。
支承机构50具有被配置在X(-)方向侧的第一支承机构51、和被配置在X(+)方向侧的第二支承机构52,并分别被支承在轨道36上,并能够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在第一支承机构51上设置有第一杆41,在第二支承机构52上设置有第二杆42。而且,支承机构50具有载置卷筒状介质R的载置部56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使载置部56升降的升降部60、对升降部60进行收纳的基部64。升降部60被配置在基部64的内侧。
载置部56位于第二载置部58A与第二载置部58B之间,并通过升降部60而被支承,且Z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第二载置部58A相对于载置部56而位于X(-)方向侧,第二载置部58B相对于载置部56而位于X(+)方向侧,并分别通过基部64而被支承,且Z方向上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第一杆41以及第二杆42在Y方向上被设置于基部64的相对于升降部60的相反侧(基部64的与升降部60相比靠Y(+)方向侧),且第一杆41以及第二杆42的长边方向与Y方向交叉。第一杆41以及第二杆42被固定在后述的轴69(参照图8)上,并能够以轴69为支点而进行旋转。以下,也将第一杆41、第二杆42分别简称为杆41、杆4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机构51处于下降状态的情况下,杆41、42的长边方向在从Z方向观察时与Y方向正交,杆41、42的长边方向与Y方向所成的角度为90°。并且,在第一支承机构51处于下降状态的情况下,杆41、42的长边方向与Y方向所成的角度并未被限定为90°,既可以大于90°,也可以小于9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机构51处于下降状态的情况下,杆41、42的长边方向沿着X方向而延伸,且分别由一个棒部件而构成。并且,杆41、42也可以由可折叠的两个棒部件而构成。当由可折叠的两个棒部件来构成杆41、42时,在第一支承机构51处于下降状态的情况下,能够缩短杆41、42的X方向上的尺寸。
而且,当第一杆41以及第二杆42的长边方向以与Y方向交叉的方式被配置时,与第一杆41以及第二杆42的长边方向同Y方向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支承机构50(支承机构51、52)的Y方向上的尺寸,并能够缩短支承机构50(支承机构51、52)的纵深方向上的尺寸。
第一杆41的Y方向上的位置和第二杆42的Y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因此,如图4所示,相对于图3所示的状态,而使第一支承机构51向X(+)方向移动,且使第二支承机构52向X(-)方向移动,即使缩短第一支承机构51与第二支承机构52之间的间隔,也能够在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不发生干涉的条件下缩短第一支承机构51与第二支承机构52之间的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第一支承机构51的基部64(框体)与第二支承机构52的基部64(框体)相接的方式而使第一支承机构51接近第二支承机构52。
记录装置1能够对宽度(X方向上的尺寸)不同的介质M进行处理。支承机构50在将卷筒状介质R从支承部37拆下时,临时地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因此,在对由记录装置1所处理的介质M的宽度进行变更的情况下,第一支承机构51与第二支承机构52之间的间隔也需要变更。
当设为使第一杆41的Y方向上的位置和第二杆42的Y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并能够缩短第一支承机构51与第二支承机构52之间的间隔的结构时,第一支承机构51与第二支承机构52之间的间隔的变更范围变大,从而可由支承机构50(支承机构51、52)支承的卷筒状介质R的宽度的范围变大。
这样,本实施方式具有如下的结构,即,第一杆41的Y方向上的位置和第二杆42的Y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且在以轴69为支点而使第一杆41以及第二杆42旋转的情况下,第一杆41以及第二杆42不发生干涉的结构。
换言之,具有如下的结构,即,第一杆41的旋转轨迹被包含在与旋转轴方向(Y方向)正交的第一平面中,第二杆42的旋转轨迹被包含在与旋转轴方向(Y方向)正交的第二平面中,第一平面在旋转轴方向(Y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平面而偏离的结构。
返回图3,第一杆41被固定在轴69上的部分通过保护罩44而被保护。第二杆42被固定在轴69上的部分通过保护罩45而被保护。在支承机构51、52中,杆41、42被设置于基部64的与升降部60相反的一侧。
这样,本实施方式具有位于基部64的与升降部60相反的一侧并对杆41、42进行保护的保护罩44、45。而且,在保护罩44、45的Z(+)方向侧,设置有随着从基部64远离而向Z(-)方向倾斜的倾斜面48。
由于第一支承机构51以及第二支承机构52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第一支承机构51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并省略第二支承机构52的说明。
如图5A至图8所示,第一支承机构51具有能够从Z(-)方向侧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的载置部56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和将卷筒状介质R从支承部37拆下时使载置部56向Z(+)方向上升的位置调节部55。
第二载置部58A相对于载置部56而位于X(-)方向侧,第二载置部58B相对于载置部56而位于X(+)方向侧。载置部56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为树脂的成型品。
如图9所示,在从X方向观察载置部56的情况下,载置部56为,中央附近向Z(-)方向凹陷且端部向Z(+)方向伸出的具有大致V字形状的截面的部件。在中央附近处向Z(-)方向凹陷的部分为底面53。被配置于在中央附近处向Z(-)方向凹陷的部分(底面53)与向Z(+)方向伸出的端部之间的斜面为载置面57。
这样,在载置部56的Z(+)方向侧,载置面57、底面53和载置面57沿着Y方向而被依次配置。在卷筒状介质R通过载置部56而被支承的情况下,卷筒状介质R与载置面57接触,并被载置于载置面57上。
卷筒状介质R的截面为圆形,穿过该圆的中心的线为卷筒状介质R的中心轴。在图10中,利用双点划线而图示了卷筒状介质R,且利用单点划线而图示了卷筒状介质R的中心轴。
如图10所示,在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观察载置部56的情况下,载置有卷筒状介质R的载置面57以朝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换言之,在剖视观察载置部56的沿着X方向的截面的情况下,载置部56的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载置面57以朝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并且,在剖视观察载置部56的沿着X方向的截面的情况下,载置部56的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载置面57只要以朝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即可,既可以以在朝向例如图中由单点划线所示的卷筒状介质R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凸起的方式而弯曲,也可以以在朝向例如图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卷筒状介质R的沿着X方向的端部的任意一个的方向上凸起的方式而弯曲,也可以在朝向例如其他的部分的方向上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另外,在卷筒状介质R在与X方向平行的状态下通过载置部56而被支承的情况下,卷筒状介质R以其与Z(+)方向上的位置最高的载置面57的顶部相接的状态而被载置于载置面57上。而且,在卷筒状介质R被载置于载置面57上的情况下,由于卷筒状介质R因卷筒状介质R的自重或从载置面57被施加的力而发生变形,因此,其与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进行面接触。即,当考虑穿过X方向上的载置部56的中心且与Z方向平行的中心线时,在从Y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部56的形状也可以相对于该中心线而并非如图10那样对称。
在图11中,利用双点划线而图示了卷筒状介质R,且利用单点划线而图示了卷筒状介质R的中心轴。
如图11所示,在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观察第二载置部58A、58B的情况下,载置有卷筒状介质R的载置面59A、59B与载置部56同样地以朝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换言之,在剖视观察第二载置部58A、58B的沿着X方向的截面的情况下,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载置面59A、59B以朝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并且,在剖视观察第二载置部58A、58B的沿着X方向的截面的情况下,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载置面59A、59B只要以朝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即可,既可以以在朝向例如图中由单点划线所示的卷筒状介质R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凸起的方式而弯曲,也可以以在朝向例如图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卷筒状介质R的沿着X方向的端部的任意一个的方向上凸起的方式而弯曲,还可以以在朝向例如其他的部分的方向上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即,当考虑穿过X方向上的第二载置部58A、58B的中心并与Z方向平行的中心线时,在从Y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部56的形状也可以相对于该中心线而并非如图11那样对称。
另外,当卷筒状介质R在与X方向平行的状态下通过第二载置部58A、58B而被支承的情况下,卷筒状介质R以其与Z(+)方向的位置最高的载置面59A、59B的顶部相接的状态而被载置于载置面59A、59B上。而且,在卷筒状介质R被载置于载置面59A、59B上的情况下,由于卷筒状介质R因卷筒状介质R的自重或从载置面59A、59B被施加的力而发生变形,因此,其与载置面59A、59B的接触区域C3进行面接触。
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的X方向上的尺寸短于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X方向上的尺寸。而且,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的Z方向上的尺寸(高度)、与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Z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大致相同。
因此,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与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相比,曲线的弯曲程度变大。即,在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的曲率半径小于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曲率半径。
返回至图5A至图8,位置调节部55具有基部64、升降部60、凸轮66、轴69、第一杆41和保护罩44。基部64以及升降部60为树脂的成形品。
基部64为位置调节部55的外装部件,并对升降部60进行收纳。而且,基部64对第二载置部58A、58B进行支承。基部64的Z方向上的位置和第二载置部58A、58B的Z方向上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而是固定的。
升降部60具有第一升降部61和第二升降部62,并在Z(+)方向或Z(-)方向上进行升降。详细而言,在第一支承机构51的Y(+)方向侧,设置有对载置部56的Y(+)方向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升降部62、和对第二升降部62的升降进行引导的第一升降部61。在第一支承机构51的Y(-)方向侧,设置有对载置部56的Y(-)方向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升降部62、和对第二升降部62的升降进行引导的第一升降部61。这样,第二升降部62沿着Y方向而被配置两个,第一升降部61沿着Y方向而被配置两个。
第一升降部61被配置于基部64的内侧。第一升降部61具有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两端部弯曲成L字形状的凹陷部分(コ字形状的凹陷)。第二升降部62被配置于第一升降部61的凹陷部分的内侧。即,第二升降部62被配置于第一升降部61的内侧。于是,第二升降部62沿着第一升降部61的凹陷部分而进行升降,第二升降部62稳定地进行升降。
轴69相对于升降部60而位于Z(-)方向侧,并沿着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而延伸。
凸轮66被配置于轴69与升降部60之间,且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部件。在第一支承机构51的Y(+)方向侧设置有凸轮66,所述凸轮66使对载置部56的Y(+)方向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升降部62升降,在第一支承机构51的Y(-)方向侧设置有凸轮66,所述凸轮66使对载置部56的Y(-)方向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升降部62升降。这样,凸轮66沿着Y方向而被配置两个。
凸轮66的一端被固定于轴69上,凸轮66的另一端以与第二升降部62相接的方式而被配置。凸轮66能够以轴69为支点而进行旋转,并对第二升降部62的Z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如上文所述,第一杆41能够以轴69为支点而进行旋转。凸轮66与第一杆41的旋转运动同步,从而以轴69为支点来进行旋转。
当通过凸轮66的旋转而以凸轮66的长边方向从X方向朝向Z方向的方式进行旋转时,第二升降部62与凸轮66的旋转一起向Z(+)方向上升。当通过凸轮66的旋转而以凸轮66的长边方向从Z方向朝向X方向的方式进行旋转时,第二升降部62与凸轮66的旋转一起向Z(-)方向下降。这样,第二升降部62(升降部60)对载置部56进行支承,并通过凸轮66的旋转而在Z(+)方向或Z(-)方向上进行升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Y方向而被配置的两个第二升降部62伴随着沿着Y方向而被配置的两个凸轮66的旋转,而进行升降。由此,使载置部56升降的力作用在载置部56的Y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从而使载置部56升降。例如,也考虑如下的结构,即,通过一个第二升降部62利用一个凸轮66的旋转而进行升降,从而使载置部56升降的力作用在载置部56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处,从而使载置部56升降的结构。
使载置部56升降的力作用在载置部56的Y方向上的两端部处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使载置部56升降的力作用在载置部56的中央部处的结构相比,载置部56的姿态较为稳定,从而载置部56稳定地升降。
因此,优选为,以使载置部56升降的力作用在载置部56的两端部处的方式,沿着Y方向而配置两个凸轮66。
并且,沿着Y方向而被配置的凸轮66的个数只要为多个即可,例如,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另外,在第一支承机构51中,通过作业人员以轴69为支点而使第一杆41进行旋转,从而第一杆41的旋转运动被转换为凸轮66的旋转,进而被支承于第二升降部62上的载置部56向Z(+)方向或Z(-)方向进行升降。在载置部56上载置有卷筒状介质R的情况下,被施加作业人员的力的第一杆41的部位成为力点,且凸轮66的与第二升降部62相接的部位(接触部68)成为施加了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的力的作用点,并且轴69成为支撑力点(第一杆41)和作用点(凸轮66)的支点。即,在第一支承机构51上,设置有由力点(第一杆41)、支点(轴69)和作用点(凸轮66)构成的杠杆。
由于作业人员能够使用该杠杆而使卷筒状介质R向Z(+)方向或Z(-)方向进行升降,因此,与不使用杠杆的情况相比,作业人员的负担变轻。
在下降状态下,如图5B所示,凸轮66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平缓,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未向Z(+)方向上升。
例如,如图15所示,在下降状态下,在卷筒状介质R以与X方向平行的状态而被支承机构51、52支承的情况下,对载置部56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卷筒状介质R被载置部56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支承。
在中间状态下,如图6B所示,与下降状态相比,凸轮66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变陡,凸轮66的与第二升降部62相接的部分向Z(+)方向上升。在第一支承机构51从下降状态变化为中间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升降部62从下降状态的位置起上升距离H1。而且,被支承于第二升降部62上的载置部56也从下降状态的位置起上升距离H1。
并且,在中间状态下,第一升降部61未向Z(+)方向上升。
在中间状态下,第二升降部62与第一升降部61相互被卡合。因此,当第二升降部62从中间状态的位置起欲进一步向Z(+)方向上升时,第一升降部61与第二升降部62一起向Z(+)方向上升。
并且,在第二升降部62从中间状态的位置起向Z(-)方向下降的情况下,第二升降部62与第一升降部61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只有第二升降部62向Z(-)方向下降。
在上升状态下,如图7B所示,与中间状态相比,凸轮66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进一步变陡,且第二升降部62进一步向Z(+)方向上升距离H2。在该情况下,第一升降部61与第二升降部62一起向Z(+)方向上升。
在第一支承机构51从中间状态变化为上升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升降部61从下降状态的位置起上升距离H2,第二升降部62从下降状态的位置上升距离(H1+H2)。而且,被支承于第二升降部62上的载置部56也从下降状态的位置起上升距离(H1+H2)。
这样,本实施方式具有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以两步上升的结构。另外,在具有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以两步上升的结构的情况下,如果第二升降部62的Z方向上的尺寸大致为H1,且第一升降部61的Z方向上的尺寸大致为H2,则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能够从初始状态的位置起上升距离(H1+H2)。
例如,在未设置第一升降部61且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以一步而上升距离(H1+H2)的结构中,需要将第二升降部62的Z方向上的尺寸设为大致(H1+H2)以上。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以两步上升的结构)与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以一步上升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短第二升降部62的Z方向上的尺寸。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以两步上升的结构),从而能够缩短下降状态下的第一支承机构51的Z方向上的尺寸,并降低第一支承机构51。
如图5B、图6B和图7B所示,凸轮66具有主体部67和接触部68。主体部67由金属构成,接触部68由树脂构成。
主体部67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部件,且为对第二升降部62以及载置部56进行支承的支柱。在卷筒状介质R被载置于载置部56上的情况下,卷筒状介质R的载荷作用在主体部67上。当主体部67由金属构成时,与主体部67由树脂构成的情况相比,机械强度被提高,从而即使在卷筒状介质R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下,主体部67也能够适当地对载置部56进行支承。即,即使较大的载荷作用在主体部67上,也不易产生变形等不良现象。
接触部68被配置于凸轮66的与第二升降部62相接的部分上,即被配置于主体部67与第二升降部62之间。当第一支承机构51的状态变化为下降状态、中间状态以及上升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时,第二升降部62向Z(+)方向或Z(-)方向进行升降,从而在凸轮66与第二升降部62之间发生滑动。
假设在凸轮66的与第二升降部62相接的部分上未设置接触部68、而由金属构成的主体部67直接与第二升降部62接触时,由树脂构成的第二升降部62将磨损,从而第二升降部62难以稳定地进行升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凸轮66的与第二升降部62相接的部分上设置有由树脂构成的接触部68,因此,由树脂构成的第二升降部62变得不易磨损,从而使第二升降部62稳定地进行升降。
接触部68的构成材料优选为,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且摩擦係数较小的具有优异的自我润滑性的树脂。例如,作为接触部68的构成材料,能够使用POM(聚缩醛)。接触部68的构成材料除了POM之外,能够使用具有优异的自我润滑性的特氟隆(注册商标)。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主体部67与第二升降部62之间配置有由树脂构成的接触部68,因此,与由金属构成的主体部67直接接触第二升降部62的结构相比,第二升降部62变得不易磨损,从而能够实现第一支承机构51的长寿命化。
在第一支承机构51中,在基部64与第一升降部61之间设置有滚动体71,且在第一升降部61与第二升降部62之间设置有滚动体72。
滚动体71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升降部61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被安装,滚动体71的滚动面与基部64相接。滚动体72以能够相对于第二升降部62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被安装,滚动体72的滚动面与第一升降部61相接。
如图6A所示,在第二升降部62向Z(+)方向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在滚动体72进行旋转的同时第二升降部62上升,因此,与未设置滚动体72的结构相比,第二升降部62能够顺畅地上升。
如图7A所示,在第一升降部61向Z(+)方向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在滚动体71进行旋转的同时第一升降部61上升,因此,与未设置滚动体71的结构相比,第一升降部61能够顺畅地上升。
收卷部处的卷筒状介质的拆下
在记录装置1中,当全部介质M从馈送部26被放卷,且被收卷部35收卷时,将卷筒芯11从馈送部26拆下,并将新的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将已被实施了记录处理的卷筒状介质R从收卷部35拆下,将新的卷筒芯11安装在收卷部35上,并再次开始记录处理。
在将新的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并将已被实施了记录处理的卷筒状介质R从收卷部35拆下的情况下,记录装置1将无法执行记录处理,从而在记录装置1中会产生无法执行记录处理的停止损失。
如果将新的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并延长直至将下一个新的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为止的期间,即,如果将新的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并延长直至将已被实施了记录处理的卷筒状介质R从收卷部35拆下为止的期间,则能够减小记录装置1中的停止损失的影响,并且能够提高记录装置1的生产率。
例如,当被卷绕在卷筒状介质R上的介质M的量增多时,将新的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且直至将下一个新的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为止的期间将变长。这也被称为所谓的连续印刷,例如可以列举出将多个任务输入至记录装置1中并使记录装置1长时间进行无人运转的情况。由此,能够减少将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的频率。由于在将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的期间内,记录装置1不执行记录处理,因此,对于记录装置1而言,成为所谓的停机时间。因此,通过实施连续印刷而减少将卷筒状介质R安装在馈送部26上的频率由此抑制停机时间,从而能够提高记录装置1的生产率。
根据上述理由,为了提高记录装置1的生产率,被卷绕在卷筒状介质R上的介质M的量存在变多的趋势。而且,当介质M的宽度变宽时,卷筒状介质R的重量进一步变重,从而存在一名作业人员难以将卷筒状介质R从收卷部35拆下的情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中,有时会使用宽度大致为64英寸、直径大致为300mm、重量大致为60kg的卷筒状介质R。
在使用了重量大致为60kg的卷筒状介质R的情况下,作业人员难以将卷筒状介质R从收卷部35拆下。具体而言,由于收卷部35位于记录装置1的下方,因此,在作业人员将卷筒状介质R从收卷部35拆下时,成为屈身的状态。当在这样的状态下欲将重量大致为60kg的卷筒状介质R抬起时,作业人员的腰等有可能承受较大的负担。
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通过在收卷部35侧设置支承机构50、并且作业人员使用支承机构50来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从而具有使拆下收卷部35中的卷筒状介质R的作业高效化这样的优异的特长,因此,在下文中对该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12至图15为与图3对应的图,且为表示从收卷部拆下卷筒状介质的情况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接下来,参照图3、图12至图15,对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的作业的概要进行说明。
当全部的介质M被收卷在收卷部35上时,收卷部35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第一支承机构51以及第二支承机构52处于下降状态,载置部56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以与卷筒状介质R分离的方式而被配置。即,从载置部56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与卷筒状介质R被分离配置的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起,开始进行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的作业。
如图12所示,在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的情况下,首先,作业人员将第一支承机构51设为上升状态,并在通过第一支承机构51来对从动侧支承部39侧的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的同时,使从动侧支承部39向X(-)方向移动,从而使从动侧支承部39与卷筒状介质R分离。
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卷筒状介质R通过处于上升状态的第一支承机构51、和驱动侧支承部38而被支承。在该情况下,卷筒状介质R成为与X方向平行的状态,并通过处于上升状态的第一支承机构51而被支承。于是,卷筒状介质R通过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参照图10)而被支承。
如图13所示,接下来,作业人员将第一支承机构51设为下降状态。
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卷筒状介质R通过处于下降状态的第一支承机构51、和驱动侧支承部38而被支承。在该情况下,在Z方向上,卷筒状介质R在第一支承机构51侧变低,且在驱动侧支承部38侧变高,从而成为相对于X方向而交叉(倾斜)的状态。于是,卷筒状介质R通过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第二载置部58A的载置面59A的接触区域C3(参照图11)而被支承。
并且,在卷筒状介质R相对于X方向而倾斜的情况下,与卷筒状介质R和X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第二载置部58A的载置面59A上的支承卷筒状介质R的区域的位置发生变化。可是,由于支承卷筒状介质R的区域的位置的变化很小,因此,实质上能够视为,卷筒状介质R通过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第二载置部58A的载置面59A的接触区域C3而被支承。
如图14所示,接下来,作业人员将第二支承机构52设为上升状态,并在通过第二支承机构52而对驱动侧支承部38侧的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的同时,使驱动侧支承部38移动,从而使驱动侧支承部38与卷筒状介质R分离。
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卷筒状介质R通过处于下降状态的第一支承机构51和处于上升状态的第二支承机构52而被支承。在该情况下,卷筒状介质R在第一支承机构51侧变低,且在第二支承机构52侧变高,从而成为相对于X方向而交叉(倾斜)的状态。于是,卷筒状介质R通过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第二载置部58A的载置面59A的接触区域C3和第二支承机构52侧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而被支承。
并且,在卷筒状介质R相对于X方向而倾斜的情况下,与卷筒状介质R和X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第二支承机构52侧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上的支承卷筒状介质R的区域的位置发生变化。可是,由于支承卷筒状介质R的区域的位置的变化很小,因此,实质上能够视为,卷筒状介质R通过第二支承机构52侧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而被支承。
如图15所示,接下来,作业人员将第二支承机构52设为下降状态。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下,卷筒状介质R通过处于下降状态的第一支承机构51和处于下降状态的第二支承机构52而被支承。在该情况下,卷筒状介质R成为与X方向平行的状态,并且通过如下的接触区域而被支承,所述接触区域为,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的接触区域C3、第二支承机构52侧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和第二支承机构52侧的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的接触区域C3。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接下来,作业人员对卷筒状介质R向Y(+)方向进行按压。由于卷筒状介质R具有圆柱形状,因此,当作业人员对卷筒状介质R向Y(+)方向进行按压时,卷筒状介质R在进行旋转的同时向保护罩44、45移动。当卷筒状介质R到达保护罩44、45时,卷筒状介质R由于作用在Z(-)方向上的重力而沿着保护罩44、45的被设置于Z(+)方向侧的倾斜面48而滚动,并自动地向收卷部35的外侧被排出,并且被载置于升降器(省略图示)上,所述升降器被配置于收卷部35的外侧。
这样,由于当作业人员在使卷筒状介质R旋转的同时使其向保护罩44、45进行移动时,卷筒状介质R自动地向收卷部35的外侧被排出,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将卷筒状介质R载置在升降器上。而且,无需搬运卷筒状介质R这样的作业,从而能够减轻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时的作业人员的负担。
如以上所述的那样,在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的作业中,作业人员只要使用第一支承机构51或第二支承机构52而将卷筒状介质R的两端部的一方向Z(+)方向抬起即可,从而与将卷筒状介质R整体向Z(+)方向抬起的情况相比,作业人员的负担变轻,由此能够有效地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
在第一支承机构51以及第二支承机构52上,设置有由力点(杆41、42)、支点(轴69)和作用点(凸轮66)构成的杠杆。由于作业人员能够通过该杠杆而使卷筒状介质R在Z(+)方向或Z(-)方向上进行升降,因此,与不使用杠杆的情况相比,作业人员的负担变轻。
另外,将卷筒状介质R的两端部的一方向Z(+)方向抬起的情况下的作业人员的负担根据杆41、42的长度(力点与支点之间的间隔)而发生变化,当杆41、42的长度变长时,作业人员的负担变轻,当杆41、42的长度变短时,作业人员的负担变重。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杆41、42的长度进行设定,以使一名作业人员能够将卷筒状介质R的两端部的一方向Z(+)方向抬起。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并且在从收卷部35拆下卷筒状介质R时,能够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
图16为与图10对应的图,且为比较例所涉及的载置部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由在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的曲面构成。另一方面,比较例所涉及的载置部74的载置面75由在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观察时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倾斜的平面(倾斜面76、77)构成,而并未弯曲。这一点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载置部56与比较例所涉及的载置部74之间的不同点。
图17为与图11对应的图,且为比较例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由在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观察时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的曲面构成。另一方面,比较例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81的载置面82由在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观察时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倾斜的平面(倾斜面83、84)构成,而并未弯曲。这一点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58A、58B与比较例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81之间的不同点。
如图16所示,比较例所涉及的载置部74的载置面75由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倾斜的两个倾斜面76、77构成。倾斜面76被配置在X(+)方向侧,倾斜面77被配置在X(-)方向侧。
在从Y方向观察比较例所涉及的载置部74时,载置部74具有三角形的截面。载置面75为该三角形的顶点,并具有向Z(+)方向变尖的角部79。角部79位于倾斜面76和倾斜面77的分界处,且为载置部74的顶部的棱线,并沿着Y方向而延伸。
如图17所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81的载置面82由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倾斜的两个倾斜面83、84构成。倾斜面83被配置在X(+)方向侧,倾斜面84被配置在X(-)方向侧。
在从Y方向观察比较例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81时,第二载置部81具有三角形的截面。载置面82为该三角形的顶点,且具有向Z(+)方向变尖的角部85。角部85位于倾斜面83与倾斜面84的分界处,且为第二载置部81的顶部的棱线,并沿着Y方向而延伸。
而且,第二载置部81的倾斜面83、84与载置部74的倾斜面76、77相比而更陡峭地倾斜。因此,第二载置部81的角部85与载置部74的角部79相比而更陡峭地变尖。
如上文所述,当在收卷部35中将卷筒状介质R拆下时,卷筒状介质R通过如下的接触区域而被支承,所述接触区域为,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第一支承机构51侧的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的接触区域C3、第二支承机构52侧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以及第二支承机构52侧的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的接触区域C3等。
在卷筒状介质R通过比较例所涉及的载置部74而被支承时,首先,向Z(+)方向侧变尖的角部79(载置面75的接触区域C1的一部分)与卷筒状介质R接触。因此,与载置面75的接触区域C1整体接触卷筒状介质R的情况相比,作用在卷筒状介质R上的压力变强,并且向Z(+)方向侧变尖的角部79将扎入卷筒状介质R侧,从而容易在卷筒状介质R上产生折痕或损伤等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在卷筒状介质R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载置部56而被支承时,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为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的曲面,且不具有向Z(+)方向变尖的角部。在该情况下,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整体与卷筒状介质R接触,从而与载置面57的接触区域C1的一部分接触卷筒状介质R的情况相比,作用在卷筒状介质R上的压力变弱,由此不易在卷筒状介质R上产生折痕或损伤等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
在卷筒状介质R通过比较例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81而被支承时,首先,向Z(+)方向侧变尖的角部85(载置面82的接触区域C3的一部分)与卷筒状介质R接触。因此,与载置面82的接触区域C3整体接触卷筒状介质R的情况相比,作用在卷筒状介质R上的压力变强,并且向Z(+)方向侧变尖的角部85将扎入卷筒状介质R侧,从而容易在卷筒状介质R上产生折痕或损伤等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在卷筒状介质R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载置部58A、58B而被支承时,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为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的曲面,而不具有向Z(+)方向变尖的角部。在该情况下,载置面59A、59B的接触区域C3整体与卷筒状介质R接触,与载置面59A、59B的接触区域C3的一部分接触卷筒状介质R的情况相比,作用在卷筒状介质R上的压力变弱,从而不易在卷筒状介质R上产生折痕或损伤等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
这样,当在收卷部35中将卷筒状介质R拆下时,采用临时地载置有卷筒状介质R的载置面为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的曲面的结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载置部56、58A、58B的载置面57、59A、59B)与采用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倾斜的平面的结构(比较例所涉及的载置部74,81的载置面75、82)相比,不易在卷筒状介质R上产生折痕或损伤等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
因此,在从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进行观察时,优选为,载置有卷筒状介质R的载置部56的载置面57以及第二载置部58A、58B的载置面59A、59B以向Z(+)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承机构50具有载置部56和位置调节部55,所述载置部56能够对卷筒状介质R进行支承,所述位置调节部55在将卷筒状介质R从支承部37拆下时使载置部56向Z(+)方向上升。位置调节部55具有杆41、42、凸轮66和轴69。而且,通过将杆41、4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凸轮66的Z(+)方向或Z(-)方向上的摆动运动,从而作业人员手动地使载置部56向Z(+)方向或Z(-)方向进行升降。
例如,位置调节部55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具有驱动部,且该驱动部使载置部56自动地向Z(+)方向或Z(-)方向进行升降的结构。根据所涉及的结构,作业人员的负担进一步变轻。
例如,也可以不采用通过凸轮66的摆动运动而使载置部56升降的结构,而采用通过滚珠丝杠而使载置部56升降的结构,也可以采用通过千斤顶而使载置部56升降的结构。
以下,对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导出的内容进行记载。
本申请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将介质收卷为卷筒状并形成卷筒状介质的收卷部,在所述记录装置中,所述收卷部具有:轨道,其沿着第一方向而延伸;支承机构,其被支承于所述轨道上,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所述支承机构具有:载置部,其能够从铅直下方向侧对所述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位置调节部,其在将所述卷筒状介质从支承部上拆下时,使所述载置部向铅直上方向上升,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所述载置部的载置面以朝向所述铅直上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支承机构具有:载置部,其能够从铅直下方向侧对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位置调节部,其在将卷筒状介质从支承部拆下时,使载置部向铅直上方向上升。于是,作业人员能够使用支承机构来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拆下,从而与不使用支承机构而通过手动作业来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拆下的情况相比,作业人员的负担变轻,且能够有效地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拆下。
而且,在载置卷筒状介质的载置面具有尖锐的角的情况下,该角将扎入卷筒状介质,从而容易在卷筒状介质上产生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折痕、损伤等)。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由于卷筒状介质被载置在以朝向铅直上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的载置面上,因此,卷筒状介质沿着弯曲的载置面而变形,从而载置面的特定部位不易扎入卷筒状介质中,不易在卷筒状介质上产生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
因此,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拆下时的作业人员的负担变轻,且能够在抑制在卷筒状介质上产生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的同时,作业人员能够有效地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拆下。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支承机构还具有第二载置部,所述第二载置部相对于所述载置部而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并能够从所述铅直下方向侧对所述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所述第二载置部的载置面以朝向所述铅直上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由于在将卷筒状介质从收卷部拆下时,卷筒状介质被载置部和第二载置部而被支承,因此,与仅被载置部支承的情况相比,载置部以及第二载置部上的支承卷筒状介质的区域的面积变大。于是,与支承卷筒状介质的区域的面积狭窄的情况相比,作用在卷筒状介质上的压力变弱,从而在卷筒状介质上不易作用有过度的力,不易在卷筒状介质上产生因该过度的力而引起的难以修复的不良现象(折痕、损伤等)。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位置调节部具备:轴,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延伸;杆,其被固定于所述轴上,并以所述轴为支点而进行旋转;凸轮,其被固定于所述轴上,并以所述轴为支点而向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进行摆动,而将所述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上的摆动运动;升降部,其通过所述凸轮而在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上升降,并对所述载置部进行支承;基部,其对所述升降部进行收纳,所述杆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当位于基部的与升降部相反的一侧的杆与第二方向交叉时,和不与第二方向交叉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位置调节部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并能够缩短支承机构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支承机构包括第一支承机构和第二支承机构,所述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上,所述第二杆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上,所述第一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杆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不同,在以所述轴为支点而使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第二杆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第二杆不发生干涉。
当使第一杆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杆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并且在以轴为支点而使第一杆以及第二杆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两者不发生干涉时,与两者发生干涉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一杆配置在第二杆的附近。于是,能够将第一支承机构配置在第二支承机构的附近,从而缩短第一支承机构与第二支承机构之间的间隔。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升降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二升降部,所述第一升降部被配置于所述基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升降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的内侧,并对所述载置部进行支承。
例如,在仅利用第二升降部而使载置部进行升降的结构中,当使载置部升降长度H时,第二升降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长度至少需要长度H。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通过首先使第二升降部升降长度H/2的步骤、和接着使第二升降部以及第一升降部升降长度H/2的步骤,从而能够使载置部升降长度H。在该情况下,第一升降部以及第二升降部的铅直方向的长度只需为长度H/2即可,与仅利用第二升降部而使载置部升降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短升降部(第一升降部、第二升降部)的铅直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升降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第二升降部之间,设置有滚动体。
当使设置于基部与第一升降部之间的滚动体旋转的同时、使第一升降部相对于基部而升降时,能够使第一升降部顺畅地进行升降。当使设置于第一升降部与第二升降部之间的滚动体旋转的同时使第二升降部相对于第一升降部而升降时,能够使第二升降部顺畅地进行升降。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凸轮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被设置多个。
凸轮将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铅直上方向或铅直下方向的摆动运动,并将载置部在铅直上方向或铅直下方向上升降的力施加在载置部上。
当设置有多个凸轮时,与设置单个凸轮的情况相比,载置部中的载置部进行升降的力所作用的区域的数量变多,从而使载置部升降时的载置部的姿态变得稳定,由此使载置部稳定地进行升降。
在本申请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还具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位于所述基部的与所述升降部相反的一侧,并对所述杆进行保护,在所述保护罩的所述铅直上方向侧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远离所述基部而向所述铅直下方向倾斜。
在从收卷部拆下卷筒状介质时,作业人员对被支承于载置部上的卷筒状介质向保护罩的一侧进行按压,并在使卷筒状介质进行旋转的同时,使其朝向保护罩移动。当卷筒状介质到达保护罩的铅直方向上侧的部位时,卷筒状介质由于作用在铅直下方向上的重力而沿着保护罩的设置于铅直上方向侧的倾斜面而滚动,并自动地向保护罩(收卷部)的外侧被排出。
即,作业人员通过在使卷筒状介质进行旋转的同时使其朝向保护罩移动这样的作业,就能够将卷筒状介质向收卷部的外侧排出。因此,无需搬运卷筒状介质这样的作业,从而能够减轻从收卷部拆下卷筒状介质时的作业人员的负担。
符号说明
1…记录装置;26…馈送部;28…记录部;35…收卷部;36…轨道;37…支承部;38…驱动侧支承部;39…从动侧支承部;41…第一杆;42…第二杆;44、45…保护罩;48…倾斜面;50…支承机构;51…第一支承机构;52…第二支承机构;55…位置调节部;56…载置部;57…载置面;60…升降部;61…第一升降部;62…第二升降部;64…基部;66…凸轮;69…轴;71、72…滚动体。
Claims (8)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介质收卷为卷筒状并形成卷筒状介质的收卷部,在所述记录装置中,
所述收卷部具有:
轨道,其沿着第一方向而延伸;
支承机构,其被支承于所述轨道上,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
所述支承机构具有:
载置部,其能够从铅直下方向侧对所述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
位置调节部,其使所述载置部向铅直上方向上升,
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所述载置部的载置面以朝向所述铅直上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还具有第二载置部,所述第二载置部相对于所述载置部而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并能够从所述铅直下方向侧对所述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
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进行观察时,载置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所述第二载置部的载置面以朝向所述铅直上方向凸起的方式而弯曲。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调节部具备:
轴,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延伸;
杆,其被固定于所述轴上,并以所述轴为支点而进行旋转;
凸轮,其被固定于所述轴上,并以所述轴为支点而向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进行摆动,而将所述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上的摆动运动;
升降部,其通过所述凸轮而在所述铅直上方向或所述铅直下方向上升降,并对所述载置部进行支承;
基部,其对所述升降部进行收纳,
所述杆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包括第一支承机构和第二支承机构,
所述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上,所述第二杆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上,
所述第一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在以所述轴为支点而使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第二杆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第二杆不发生干涉。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二升降部,所述第一升降部被配置于所述基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升降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的内侧,并对所述载置部进行支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升降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第二升降部之间,设置有滚动体。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而被设置多个。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位于所述基部的与所述升降部相反的一侧,并对所述杆进行保护,
在所述保护罩的所述铅直上方向侧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远离所述基部而向所述铅直下方向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24072 | 2018-06-29 | ||
JP2018124072A JP7087733B2 (ja) | 2018-06-29 | 2018-06-29 | 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54112A true CN110654112A (zh) | 2020-01-07 |
CN110654112B CN110654112B (zh) | 2022-07-26 |
Family
ID=69028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61637.0A Active CN110654112B (zh) | 2018-06-29 | 2019-06-26 | 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001629A1 (zh) |
JP (1) | JP7087733B2 (zh) |
CN (1) | CN11065411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56128A (zh) * | 2018-03-26 | 2019-10-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41039B1 (ja) * | 2019-01-30 | 2020-02-05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CN113353686B (zh) * | 2021-06-24 | 2023-10-13 | 湖北绿宇环保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纺布纺织用边料收集装置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890A (zh) * | 1991-10-31 | 1993-05-12 |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 具有用于厚纸板卷绕套筒的张紧装置的卷轴 |
CN101873984A (zh) * | 2007-09-24 | 2010-10-27 | 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卷绕材料幅面的装置和方法 |
CN102602166A (zh) * | 2011-01-24 | 2012-07-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卷筒介质提升装置 |
US20120199687A1 (en) * | 2011-02-03 | 2012-08-0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olled medium holder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02837983A (zh) * | 2011-06-24 | 2012-12-26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给送装置和成像装置 |
CN102971242A (zh) * | 2009-12-18 | 2013-03-13 | 美卓造纸机械公司 | 连续卷取纤维幅材的卷取装置 |
CN202826758U (zh) * | 2011-08-29 | 2013-03-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卷筒介质放卷装置、记录装置 |
CN105836543A (zh) * | 2016-06-07 | 2016-08-10 | 浙江新昌三瑞香雪冲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式滑动放卷平台 |
CN106976739A (zh) * | 2017-05-03 | 2017-07-25 | 苏州晨钟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布料卷筒自动卷绕放料机构 |
CN107415472A (zh) * | 2016-05-23 | 2017-1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以及运送装置 |
CN108100714A (zh) * | 2018-02-01 | 2018-06-01 | 佛山瑞普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面料卷筒压花机构用面料卷筒支撑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38660A (en) * | 1935-07-01 | 1936-04-28 | George W Kretzschmar | Hydraulic beam truck |
GB2209328B (en) * | 1987-09-03 | 1991-09-25 | Isowa Industry Co | Cardboard web feeding device for corrugator. |
JP2004231309A (ja) | 2003-01-28 | 2004-08-19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受け台 |
JP5943175B2 (ja) * | 2011-08-17 | 2016-06-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ロール媒体繰り出し装置、記録装置 |
GB2494422A (en) * | 2011-09-07 | 2013-03-13 | Tyco Electronics Ltd Uk | Two component device for supporting and retaining wires and cables in a channel |
JP6054756B2 (ja) | 2013-01-28 | 2016-12-27 | 株式会社Okiデータ・インフォテック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JP6627480B2 (ja) | 2015-12-15 | 2020-01-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
2018
- 2018-06-29 JP JP2018124072A patent/JP7087733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26 CN CN201910561637.0A patent/CN110654112B/zh active Active
- 2019-06-28 US US16/457,007 patent/US2020000162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890A (zh) * | 1991-10-31 | 1993-05-12 |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 具有用于厚纸板卷绕套筒的张紧装置的卷轴 |
CN101873984A (zh) * | 2007-09-24 | 2010-10-27 | 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卷绕材料幅面的装置和方法 |
CN102971242A (zh) * | 2009-12-18 | 2013-03-13 | 美卓造纸机械公司 | 连续卷取纤维幅材的卷取装置 |
CN102602166A (zh) * | 2011-01-24 | 2012-07-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卷筒介质提升装置 |
US20120199687A1 (en) * | 2011-02-03 | 2012-08-0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olled medium holder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02837983A (zh) * | 2011-06-24 | 2012-12-26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给送装置和成像装置 |
CN202826758U (zh) * | 2011-08-29 | 2013-03-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卷筒介质放卷装置、记录装置 |
CN107415472A (zh) * | 2016-05-23 | 2017-1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以及运送装置 |
CN105836543A (zh) * | 2016-06-07 | 2016-08-10 | 浙江新昌三瑞香雪冲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式滑动放卷平台 |
CN106976739A (zh) * | 2017-05-03 | 2017-07-25 | 苏州晨钟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布料卷筒自动卷绕放料机构 |
CN108100714A (zh) * | 2018-02-01 | 2018-06-01 | 佛山瑞普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面料卷筒压花机构用面料卷筒支撑架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56128A (zh) * | 2018-03-26 | 2019-10-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 |
CN110356128B (zh) * | 2018-03-26 | 2022-10-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01900A (ja) | 2020-01-09 |
CN110654112B (zh) | 2022-07-26 |
US20200001629A1 (en) | 2020-01-02 |
JP7087733B2 (ja) | 2022-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54112B (zh) | 记录装置 | |
US8851412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oll medium lifting device | |
CN202805955U (zh) | 卷筒介质支架装置、记录装置 | |
CN102712198B (zh) | 喷墨打印机及输送介质的方法 | |
JP5846361B2 (ja) | ロール媒体繰り出し装置、記録装置 | |
CN211283081U (zh) | 一种出料装置 | |
JP5943175B2 (ja) | ロール媒体繰り出し装置、記録装置 | |
US4867387A (en) | Apparatus for rolling up a web of material | |
US10814633B2 (e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
JP5776875B2 (ja) | 記録装置 | |
CN213356438U (zh) | 一种印刷机薄膜抚平装置 | |
US20120199687A1 (en) | Rolled medium holder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06956508B (zh) | 印刷装置 | |
US10239319B2 (e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209889923U (zh) | 一种卷筒纸胶印机 | |
JPH0672604A (ja) | 平面状の切断された印刷物を連続的に排出する装置 | |
JP2006232549A (ja) | 記録装置 | |
JP7172183B2 (ja) | 昇降装置、メディア支持装置、記録装置 | |
JP200820110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記録メディアの支持装置 | |
JP6054756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
KR101746981B1 (ko) | 소재 이송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압연설비 | |
JP2012153463A (ja) | 巻き取り装置、記録装置 | |
JPH10203643A (ja) | ワーク集積装置 | |
JP201617958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
CN210280493U (zh) | 一种碾尖机的出料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