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37614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37614A
CN110637614A CN201910547801.2A CN201910547801A CN110637614A CN 110637614 A CN110637614 A CN 110637614A CN 201910547801 A CN201910547801 A CN 201910547801A CN 110637614 A CN110637614 A CN 110637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traw
housing
drive shaft
rea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478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37614B (zh
Inventor
高比良学
永田哲治
井上喜博
滨砂大吾
加户诚一郎
石塚拓也
池田博
菅裕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211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762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211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7838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211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231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37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7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37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7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0Arrangements of straw crushers or cut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01D41/1274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for dr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6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threshing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60Grain tan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29/00Cutt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utting hay, straw or the like
    • A01F29/02Cutt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utting hay, straw or the like having rotating knives with their cutting edges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ir rotational axis
    • A01F29/025Cutt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utting hay, straw or the like having rotating knives with their cutting edges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ir rotational axis with feeding direction parallel to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在其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驱动刀片体,其具有支承于驱动轴的多个切断刀片;接受刀片体,其具有支承于切断轴的多个接受刀片;外壳,其收容驱动刀片体以及接受刀片体;该联合收割机能够以较少的人手迅速地进行切断刀片的更换。驱动刀片体(34)构成为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该使用状态是驱动轴的两端部支承于外壳(31)的左右侧壁的状态,该伸出状态是在驱动轴的一端部支承于左侧壁的同时,驱动轴的另一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切断装置,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连结,并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联合收割机中的秸秆切断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具备以下的秸秆切断装置:作为驱动刀片体的旋转切断工具,其具有作为驱动轴的切断轴以及支承于驱动轴的多个切断刀片;作为接受刀片体的旋转供给体,其具有作为与驱动轴平行的切断轴的供给轴以及支承于切断轴并且与切断刀片对应的多个作为接受刀片的供给刀片;作为外壳的切断工具外壳,其收容驱动刀片体以及接受刀片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90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在上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存在切断刀片破损或磨耗,必须更换切断刀片的情况。以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从外壳取出驱动刀片体,为了取出驱动刀片体,需要对驱动轴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等,因此至少需要两名作业员。另外,花费较多的时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能够以较少的人手迅速地进行切断刀片的更换作业。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上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存在必须进行去除在切断刀片彼此之间堵塞或缠绕在驱动轴上的秸秆等清扫作业的情况。另外,存在必须检查驱动轴或切断刀片的情况。以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从外壳取出驱动刀片体,为了取出驱动刀片体,需要对驱动轴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等,因此至少需要两名作业员。另外,花费较多的时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能够以较少的人手迅速地进行对驱动刀片体的清扫和检测等作业。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上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存在必须进行去除在切断刀片彼此之间堵塞或缠绕在驱动轴上的秸秆等清扫作业的情况。另外,存在必须检查驱动轴或切断刀片的情况。以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从外壳取出驱动刀片体,为了取出驱动刀片体,需要对驱动轴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等,因此至少需要两名作业员。另外,花费较多的时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能够以较少的人手迅速地进行对驱动刀片体的清扫和检测等作业。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切断装置,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连结,并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在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驱动刀片体,其具有驱动轴以及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多个切断刀片;接受刀片体,其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切断轴以及支承于所述切断轴并且与所述切断刀片对应的多个接受刀片;外壳,其收容所述驱动刀片体以及所述接受刀片体;所述驱动刀片体构成为,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所述使用状态是所述驱动轴的两端部支承于所述外壳的左右侧壁的状态,所述伸出状态是在所述驱动轴的一端部支承于所述左右侧壁的一方的同时,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部向所述外壳的外部突出的状态。
根据本结构,仅进行将驱动轴的另一端从外壳取出的操作就能够使驱动轴将一端部侧作为摆动支点侧进行摆动,从而将驱动刀片体设为伸出状态。当将驱动刀片体设为伸出状态时,驱动轴的另一端部向外壳的外部突出,因此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从外壳取出,也能够将切断刀片从驱动轴中的位于外壳外部的一端拔出,另外,能够将切断刀片从驱动轴中的位于外壳外部的一端装配于驱动轴。因此,能够由一个人等比以往少的人手且能够迅速地进行切断刀片的更换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摆动机构,其对所述驱动轴的一端部可摆动地进行支承,并使所述驱动刀片体能够进行所述状态变更。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使驱动轴的一端部支承于摆动机构的同时使驱动轴摆动,从而将驱动刀片体设为伸出状态,因此能够轻松顺畅地将驱动刀片体设为伸出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摆动机构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支轴的轴心可摆动地对所述驱动轴的一端部进行支承。
根据本结构,在将驱动刀片体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时,驱动轴的另一端侧难以沿上下变动,因此容易使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轴支承部件,其支承于所述外壳的侧壁,并可转动地对所述支轴进行枢轴支承。
根据本结构,能够使驱动轴的端部无法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支轴,因此与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支轴相比,在使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时,驱动轴难以松动,从而容易使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轴支承部件与所述支轴的上部以及下部对应地设置,并且构成为外嵌于所述支轴,所述支轴中的、位于所述上侧的轴支承部件和所述下侧的轴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的外径比所述支轴中的、内嵌于所述上侧的轴支承部件以及所述下侧的轴支承部件的部分的外径大。
根据本结构,通过上侧的轴支承部件来防止支轴向上升侧的偏离运动,通过下侧的轴支承部件来防止支轴向下降侧的偏离运动,因此在使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时,支轴难以松动,容易使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水平保持机构,其在所述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时对所述驱动轴的水平姿态进行保持。
根据本结构,在使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时,驱动轴在通过水平保持机构保持于水平姿态的同时摆动,因此容易使驱动刀片体状态变更为使用状态或伸出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卷绕于所述驱动轴的环形转动链,并具备限制所述驱动轴的摆动范围的限制机构。
在将驱动刀片体设为伸出状态时,当环形转动链保持卷绕于驱动轴时,环形转动链因驱动轴的摆动而扭歪,伴随着驱动轴的摆动角变大,环形转动链的扭歪增大。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限制机构以不使驱动轴过度摆动从而环形转动链的扭歪超过容许范围的方式来限制驱动轴的摆动范围,因此能够在避免环形转动链的破损的同时,将驱动刀片体设为伸出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机构具备:驱动轴侧部件,其与所述驱动轴连结并与所述驱动轴一起摆动;外壳侧部件,其支承于所述外壳并对所述驱动轴侧部件相对移动;长孔,其形成于所述驱动轴侧部件和所述外壳侧部件的一方,并对所述摆动范围进行设定;限制销,其以可移动地卡入到所述长孔的状态而支承于所述驱动轴侧部件和所述外壳侧部件的另一方;在所述驱动轴摆动时,所述驱动轴侧部件和所述外壳侧部件的相对置的面滑动接触。
根据本结构,在驱动轴摆动时,在通过驱动轴侧部件和外壳侧部件的相对置的面的滑动接触而被引导的同时摆动,因此能够通过将构成限制机构的驱动轴侧部件以及外壳侧部件活用为引导机构的构成部件的简单的引导构造来使驱动轴顺畅地摆动,从而容易使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外壳中,具备后部开放的外壳本体和封闭所述外壳本体的后部的后部罩,所述后部罩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所述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所述驱动刀片体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是使所述驱动刀片体向后方露出的状态。
根据本结构,在将驱动刀片体设为伸出状态时,能够将后部罩设为打开状态,并使驱动刀片体的另一端部向外壳的外部突出,同时在将驱动刀片体设为使状态时,能够将后部罩设为关闭状态并从后方封堵驱动刀片体,无障碍地进行秸秆的切断。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侧壁,通过容许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部的向下方的移动而使所述驱动轴能够向下方拔出,覆盖所述贯通孔的罩可装卸地支承于所述外壳。
根据本结构,在作业时,贯通孔被罩覆盖从而使细碎秸秆不会从贯通孔漏出,同时通过将罩卸下而使贯通孔开放,从而能够利用贯通孔将驱动刀片体从外壳取出。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切断装置,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连结,并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在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驱动刀片体,其具有驱动轴以及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多个切断刀片;接受刀片体,其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切断轴以及支承于所述切断轴并且与所述切断刀片对应的多个接受刀片;外壳,其收容所述驱动刀片体以及所述接受刀片体;在所述外壳中,具备:外壳本体,其后部开放;后部罩,其封闭所述外壳本体的后部;所述后部罩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所述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所述驱动刀片体以能够进行通过所述秸秆切断装置的切断处理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是将所述驱动刀片体向后方开放的状态。
根据本结构,如果将后部罩设为打开状态的话,则驱动刀片体向后方开放,因此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从外壳取出,也能够从后方清扫或检查驱动刀片体。因此,能够由一个人等比以往少的人手且能够迅速地对驱动刀片体进行清扫和检查。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谷粒箱,其以与所述脱粒装置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设置,回收并储存由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在所述后部罩中具备枢轴支承部,该枢轴支承部设于该后部罩的所述谷粒箱侧的横端侧部分,并具有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枢轴支承轴心,所述后部罩能够通过将所述枢轴支承轴心作为摆动支点的摆动而在所述关闭状态和所述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
根据本结构,通过摆动对后部罩进行开闭,同时能够以向谷粒箱侧打开、后部罩不向机体的横向外侧突出、或即使突出也不突出很长的状态对驱动刀片体进行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枢轴支承部中,具备:枢轴支承凸台,其设于所述外壳本体和所述后部罩的一方;枢轴支承轴,其设于所述外壳本体和所述后部罩的另一方,插入并卡合于所述枢轴支承凸台;并具备将所述后部罩位置保持于所述关闭状态的锁定机构。
根据本结构,通过摆动对后部罩进行开闭,同时能够通过锁定机构将后部罩位置保持于关闭状态,因此能够在牢牢防止细碎秸秆的泄漏和后部罩的松动的同时进行作业和行驶。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支承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外壳本体,并对所述枢轴支承凸台和所述枢轴支承轴的一方进行支承。
根据本结构,将支承部件活用为对于在外壳本体中的、通过后部罩的枢轴支承而施加后部罩的负载的部分的增强部件,能够通过该简单的增强构造来增强外壳本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枢轴支承部设于上下多个部位,所述上下多个部位的枢轴支承部各自以所述枢轴支承轴和所述枢轴支承凸台的一方相对于所述枢轴支承轴和所述枢轴支承凸台的另一方从上方可卡脱地卡合的方式构成,在上下相邻的所述枢轴支承部中,下侧的枢轴支承部的所述枢轴支承轴相对于所述枢轴支承凸台的卡合深度与上侧的枢轴支承部的所述枢轴支承轴相对于所述枢轴支承凸台的卡合深度不同。
根据本结构,在将后部罩安装于外壳本体时,在上侧的枢轴支承部和下侧的枢轴支承部中的、枢轴支承轴相对于枢轴支承部的卡合深度深的一方的枢轴支承部中,在浅的一方的枢轴支承部的枢轴支承轴与枢轴支承部卡合之前,枢轴支承轴与枢轴支承部开始卡合,先开始卡合的枢轴支承部发挥对于之后成为卡合状态的枢轴支承部的引导功能,之后成为卡合状态的枢轴支承部的枢轴支承轴和枢轴支承凸台的位置对准容易进行,因此容易将之后成为卡合状态的枢轴支承部操作到卡合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可在第一引导状态和第二引导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的引导部件,该第一引导状态是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以流入到所述外壳的内部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状态,该第二引导状态是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以流出到所述外壳的后外侧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状态。
在所述后部罩中,具备可对秸秆抛撒装置进行支承的安装部,所述秸秆抛撒装置在所述引导部件为所述第二引导状态时,将流出到所述外壳的后外侧的秸秆按每设定量排出,所述秸秆抛撒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后部罩状态变更时与所述后部罩一起移动。
根据本结构,在将驱动刀片体向后方开放以进行对于驱动刀片体的作业时,秸秆抛撒装置随着设为打开状态的后部罩而移动,因此秸秆抛撒装置不会成为障碍物,从而容易进行作业。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联合收割机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切断装置,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连结,并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在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驱动刀片体,其具有驱动轴以及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多个切断刀片;接受刀片体,其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切断轴以及支承于所述切断轴并且与所述切断刀片对应的多个接受刀片;外壳,其收容所述驱动刀片体以及所述接受刀片体;在所述外壳中,具备:外壳本体,其后部开放;后部罩,其封闭所述外壳本体的后部;所述后部罩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所述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所述驱动刀片体以能够进行通过所述秸秆切断装置的切断处理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是将所述驱动刀片体向后方开放的状态,具备可检测所述后部罩的开闭状态的检测部,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后部罩不是关闭状态时,停止所述脱粒装置的驱动。
根据本结构,如果将后部罩设为打开状态的话,则驱动刀片体向后方开放,因此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从外壳取出,也能够清扫或检查驱动刀片体。另外,如果将后部罩设为打开状态的话,检测部工作从而使脱粒装置停止,因此能够在不花费为了使秸秆不被送入到秸秆切断装置中而使脱粒装置的驱动停止的特别的功夫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切断刀片的作业。
因此,能够由一个人等比以往少的人手且能够迅速地对驱动刀片体进行清扫和检查。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从所述脱粒装置传递动力。
根据本结构,当检测部工作时,秸秆切断装置也停止,因此能够在不花费使秸秆切断装置的驱动停止的特别的功夫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切断刀片的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构成为,动力从发动机被传递到所述脱粒装置,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后部罩不是关闭状态时,使所述发动机停止。
根据本结构,当检测部工作时,发动机停止。当发动机停止时,脱粒装置的驱动可靠地停止,因此仅采用仅能够进行发动机的停止控制的简单的停止构造,就能够获得使秸秆向秸秆切断装置的送入可靠地停止的状态。
附图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左侧视图。
图2是示出脱粒装置、谷粒箱、后部罩的打开状态且切断刀片体的伸出状态下的秸秆切断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动力传递路线图。
图5是示出卸下后部罩的状态的秸秆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秸秆切断装置以及秸秆抛撒装置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秸秆切断装置、细碎秸秆排出装置以及秸秆抛撒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右侧壁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面向视图。
图10是示出将左侧壁的一部分切断的状态下的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摆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14是连结构造的连结过程的说明图。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是示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左侧视图。
图16是示出脱粒装置、谷粒箱、后部罩的打开状态且切断刀片体的伸出状态下的秸秆切断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18是动力传递路线图。
图19是示出卸下后部罩的状态的秸秆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秸秆切断装置以及秸秆抛撒装置的后视图。
图21是示出秸秆切断装置、细碎秸秆排出装置以及秸秆抛撒装置的侧视图。
图22是示出右侧壁的侧视图。
图23是图22的IX-IX剖面向视图。
图24是示出将左侧壁的一部分切断的状态下的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摆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27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28是连结构造的连结过程的说明图。
第三实施方式:
图29是示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左侧视图。
图30是示出脱粒装置、谷粒箱、后部罩的打开状态且切断刀片体的伸出状态下的秸秆切断装置的俯视图。
图31是示出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32是动力传递路线图。
图33是示出卸下后部罩的状态的秸秆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秸秆切断装置以及秸秆抛撒装置的后视图。
图35是示出秸秆切断装置、细碎秸秆排出装置以及秸秆抛撒装置的侧视图。
图36是示出右侧壁的侧视图。
图37是图36的IX-IX剖面向视图。
图38是示出将左侧壁的一部分切断的状态下的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39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摆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40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41是示出驱动轴的左端部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42是连结构造的连结过程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9 脱粒装置
10 秸秆切断装置
13 谷粒箱
31 外壳
31A 外壳本体
31B 后部罩
31L 侧壁(左侧壁)
31R 侧壁(右侧壁)
34 驱动刀片体
34a 驱动轴
34b 切断刀片
35 接受刀片体
35a 切断轴
35b 接受刀片
47 贯通孔
48 罩
55 摆动机构
55a 驱动轴侧部件(摆动支承体)
56 支轴
57 轴支承部件
58 轴支承部件
59 水平保持机构
60 外壳侧部件
61 限制装置
62 长孔
64 限制销
D1 支轴的外径
D2 支轴的外径
D3 支轴的外径
P3 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9 脱粒装置
10 秸秆切断装置
13 谷粒箱
31 外壳
31A 外壳本体
33 引导部件
34 驱动刀片体
34a 驱动轴
34b 切断刀片
35 接受刀片体
35a 切断轴
35b 接受刀片
39 锁定机构(锁定螺栓)
40 枢轴支承部
40a 枢轴支承凸台
40b 枢轴支承轴
41 支承部件
68 秸秆抛撒装置(秸秆抛撒装置本体)
69 秸秆抛撒装置(引导板)
74 安装部
P2 枢轴支承轴心
第三实施方式:
5 发动机
9 脱粒装置
10 秸秆切断装置
31 外壳
31A 外壳本体
34 驱动刀片体
34a 驱动轴
34b 切断刀片
35 接受刀片体
35a 切断轴
35b 接受刀片
81 检测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将图1中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方”,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方”,将箭头U的方向设为“机体上方”,将箭头D的方向设为“机体下方”,将纸面正面的方向设为“机体左方”,将纸面背面的方向设为“机体右方”。
[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可驱动地装备于机体架1的下部的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区域,形成有驾驶部3。在驾驶部3中,具备覆盖搭乘空间的舱体4。在驾驶部3的下方,形成具有发动机5的动力部。在机体架1的前部的左区域,连结有割取前处理部6,其割取并输送在作业行驶时位于机体的前方的水稻或小麦等的谷秆。割取前处理部6以可进行将机体左右方向的枢轴支承轴心P1作为支点的升降摆动的状态而连结。割取前处理部6的升降摆动利用液压式升降液压缸8的伸缩工作来进行,该液压式升降液压缸跨越机体架1和前处理部架7而架设。在机体架1中的、割取前处理部6的后侧的部位,设有脱粒装置9,其接收割取前处理部6输送的割取谷秆并进行脱粒处理,并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在脱粒装置9的后部,连结有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秸秆切断装置10。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设有以长秸秆状态排出脱粒处理后的秸秆的秸秆抛撒装置11。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下部,设有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其使从秸秆切断装置10排出的细碎秸秆通过扩散绞龙12a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扩散并排出到田地。在机体架1中的、驾驶部3的后侧的部位,设有谷粒箱13,其回收并储存从脱粒装置9输送的单粒化谷粒。如图2所示,脱粒装置9和谷粒箱13以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即横向排列的状态而设于机体架1。在谷粒箱13的后部,连接有排出储存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14。
[关于割取前处理部的结构]
在割取前处理部6中,伴随着机体的行驶,种植谷秆中的割取对象的谷秆被分禾器6a导入到扶禾装置6b并进行扶禾处理,被扶禾处理的种植谷秆的茎根被推子型的割取装置6c切断,收割对象的谷秆被割取。割取谷秆通过配备于割取装置6c的后方的输送装置6d被供给到脱粒装置9的脱粒输送链15(参照图2)的开始端部。
[关于脱粒装置的结构]
在脱粒装置9的说明中,将脱粒装置9的处理开始端侧[谷秆投入侧(图3的纸面左侧)]设为“前”,将脱粒装置9的处理终端侧[秸秆排出侧(图3的纸面右侧)]设为“后”。
如图3所示,在脱粒装置9中,具备对割取谷秆实施脱粒处理的脱粒部9A、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的筛选部9B、回收筛选处理后的回收对象的处理物的回收部9C、将脱粒秸秆朝向秸秆切断装置10输送的秸秆输送装置16。在该脱粒装置9中,使脱粒部9A的脱粒处理方向以及筛选部9B的筛选处理方向与机体的前后方向一致,将脱粒处理方向的上游侧以及筛选处理方向的上游侧设定为位于机体的前侧。
如图3所示,在脱粒部9A中,通过割取前处理部6的输送装置6d(参照图1)被供给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侧被脱粒输送链15夹持并朝向脱粒装置9的后方输送。通过脱粒输送链15输送的割取谷秆的穗梢侧插入到脱粒室17并通过脱粒筒18以及筛网19进行脱粒处理。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等脱粒处理物从筛网19下漏到筛选部9B。脱粒处理后的秸秆通过脱粒输送链15从脱粒室后部的除尘口20被排出到脱粒室17的后侧。被排出的秸秆通过分离鼓21被分解处理。通过分解处理获得的单粒化谷粒向下流到筛选部9B。被分解处理的秸秆从脱粒输送链15被传递到秸秆输送装置16,并通过秸秆输送装置16被排出到脱粒装置9的后外侧。
如图3所示,在筛选部9B中,从筛网19下漏的谷粒和尘埃等脱粒处理物以及从分离鼓21流下的谷粒等被摆动筛选装置22接收。被接收的脱粒处理物通过筛选和清选被筛选处理为谷粒和尘埃,筛选由摆动筛选装置22进行,清选由分别通过清选风机23、第一副清选风机24、第二副清选风机25供给的清选风进行。被筛选的谷粒向下流到回收部9C,被清选的尘埃与清选风一起被吸引到排尘风扇26,从排尘风扇26穿过秸秆切断装置10的内部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内部被排出到脱粒装置9的后方。
在回收部C中,从摆动筛选装置22流下的谷粒中的作为一次处理物的单粒化谷粒通过一次输送绞龙27被回收,并被输送到与一次输送绞龙27的输送终端部连接的纵向送谷装置28。纵向送谷装置28将从一次输送绞龙27接收到的单粒化谷粒输送到谷粒箱13。从摆动筛选装置22流下的谷粒中的作为二次处理物的未处理粒通过二次输送绞龙29被回收,并被输送到与二次输送绞龙29的输送终端部连接的返还装置30。返还装置30将从二次输送绞龙29接收到的未处理粒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22。
[关于秸秆切断装置的结构]
如图2、图3所示,秸秆切断装置10具备设于脱粒装置9的后部的外壳31。在外壳31的上部,设有秸秆投入口32以及引导从秸秆输送装置16的输送终端部下落的秸秆的引导部件33。如图2、图5所示,在外壳31的内部,收容有驱动刀片体34以及接受刀片体35。
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33在秸秆投入口32的后侧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外壳31,并具备对秸秆投入口32进行开闭的盖功能。当相对于外壳31的上表面部姿态变更为立起姿态时,引导部件33成为打开秸秆投入口32的第一引导状态,以通过引导部件33的内侧面使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从秸秆投入口32流入到外壳31的内部的方式进行引导。当姿态变更为沿着外壳31的上表面部的状态时,引导部件33成为关闭秸秆投入口32的第二引导状态,以通过引导部件33的外侧面使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以长秸秆状态流出到外壳31的后外侧的方式进行引导。
如图5、图6、图12所示,在外壳31中,具备具有引导部件33的外壳本体31A、构成外壳本体31A的后部的后部罩31B。后部罩31B跨越外壳本体31A的左侧壁31L和右侧壁31R而设置。左侧壁31L的后端侧部分和右侧壁31R的后端侧部分通过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横向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框架31C连结。
如图5所示,驱动刀片体34具有驱动轴34a以及多个切断刀片34b,该驱动轴34a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该多个切断刀片34b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驱动轴34a。多个切断刀片34b在驱动轴34a的轴心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排列。驱动刀片体34通过从脱粒装置9传递的动力在利用箭头X(参照图3)表示的旋转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接受刀片体35具有切断轴35a以及多个接收刀片35b,该切断轴35a在比驱动轴34a靠前侧以位于与驱动轴34a平行的位置的状态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该多个接收刀片35b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切断轴35a并且与切断刀片34b对应。接受刀片体35通过从脱粒装置9传递的动力在利用箭头Y(参照图3)表示的旋转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如图5、图9、图10所示,在驱动轴34a以及切断轴35a的两端部,不可相对旋转地设有防止秸秆屑缠绕到驱动轴34a以及切断轴35a的刮板96。
在秸秆切断装置10中,当引导部件33被切换到第一引导状态时,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从秸秆投入口32流入到外壳31的内部。流入的秸秆载置在驱动刀片体34以及接受刀片体35之上,在通过切断刀片34b以及接受刀片35b被拨入到驱动轴34a和切断轴35a之间的同时,被切断刀片34b以及接受刀片35b切断,并进行将秸秆在秆身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切断的细碎处理。细碎秸秆下落到与外壳31的下部相连的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扩散排出外壳的内部。
后部罩31B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该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驱动刀片体34以能够进行通过秸秆切断装置10的切断处理的状态,该打开状态是将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的状态。具体而言,构成为如下所述。
如图5所示,在外壳本体31A中,具备形成于外壳本体31A的后部的开口36。开口36跨越外壳本体31A的左侧壁31L和右侧壁31R而形成。如图6所示,后部罩31B的谷粒箱侧的横端侧部分和右侧壁31R具有机体上下方向的枢轴支承轴心P2,且经由可解除连结的连结构造37而连结。后部罩31B以将枢轴支承轴心P2作为摆动支点可摆动操作的状态且可装卸的状态支承于外壳本体31A。
通过将后部罩31B如图2所示向谷粒箱侧的摆动操作,或通过将后部31B如图5所示从外壳本体31A卸下,后部罩31B成为打开开口36并将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的打开状态。通过将后部罩31B如图12所示安装于外壳本体31A并且沿着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后部罩31B成为关闭开口36并将驱动刀片体34从后方关闭的关闭状态。
如图5、图6所示,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设有将后部罩31B摆动操作的固定型把手38。如图6、图12所示,在将后部罩31B设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的上下两个部位处,通过将作为锁定机构的锁定螺栓(带旋钮的螺栓)39跨越后部罩31B和左侧壁31L地装配,能够将后部罩31B位置保持于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锁定螺栓39作为锁定机构而采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可采用使用了虾形金属用具、带子或钩的锁定部件、使用了捕捉器的把手锁定装置等各种锁定部件。另外,也可以采用具有设于后部罩31B的锁定销、以与锁定销可卡脱的状态设于外壳本体侧的钩、将钩向卡合侧施力的锁定弹簧、将钩与锁定弹簧对抗地进行卸下操作的把手的钩式机构。
如图5、图12所示,在左侧壁31L的上角部设有圆角部31D。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中的、在将后部罩31B设为关闭状态时与壁侧的圆角部31D重合的部分,设有圆角部31E。后部罩31B构成为,在后部罩31B被设为打开状态从而罩侧的圆角部31E成为自由状态时,罩侧的圆角部31E的半径成为比壁侧的圆角部31D的半径小的状态。当后部罩31B被设为关闭状态并通过锁定螺栓39紧固于左侧壁31L时,罩侧的圆角部31E以沿着壁侧的圆角部31D的状态弹性变形且后部罩31B具备弹性恢复力,通过后部罩31B的弹性恢复力来进行锁定螺栓39的防松动。
[后部罩的连结构造的结构]
如图6、图8所示,在连结构造37中,具备枢轴支承部40,其设于后部罩31B的上下两个部位,并具有枢轴支承轴心P2。上侧枢轴支承部40以及下侧枢轴支承40各自具备支承于右侧壁31R的枢轴支承凸台40a和支承于后部罩31B的枢轴支承轴40b。
在上下枢轴支承部40中,通过使枢轴支承轴40b从上方插入枢轴支承凸台40a,从而使枢轴支承轴40b和枢轴支承凸台40a可相对旋转地卡合,使后部罩31B可摆动地支承于外壳本体31A。通过使枢轴支承轴40b向上方从枢轴支承凸台40a上提脱离,能够使枢轴支承轴40b和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将后部罩31B从外壳本体31A卸下。
如图8、图14所示,在上侧枢轴支承部40以及下侧枢轴支承部40的各自中,枢轴支承凸台40a各自支承于安装在右侧壁31R的支承部件41。枢轴支承凸台40a经由支承部件41支承于右侧壁31R。右侧壁31R的对后部罩31B进行枢轴支承的部分通过支承部件41被增强。上侧支承部件41和下侧支承部件41为相同的支承部件。枢轴支承凸台40a和支承部件41通过焊接连结。支承部件41和右侧壁31R通过连结螺栓连结。如图8所示,支承部件41的上部与右侧壁31R的安装部分42螺栓连结。
如图8所示,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如图14所示,在使后部罩31B支承于外壳本体31A时,即,将连结构造37设为连结状态时,在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之前,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通过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的引导功能使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位置对准容易进行,从而容易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操作到卡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支承部40设于上下两个部位,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于三个部位以上。另外,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造37相反地,构成为,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在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中,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更早地,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开始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枢轴支承轴40b从上方插入到枢轴支承凸台40a,但也可以构成为枢轴支承凸台40a从上方嵌入到枢轴支承轴40b而实施。
[关于驱动刀片体的支承构造]
驱动刀片体34构成为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该使用状态是驱动轴34a的两端部支承于外壳31的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的状态,该伸出状态是在作为驱动轴34a的一端部的左端部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作为驱动轴34a的另一端部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具体而言,构成为如下所述。
如图9所示,在驱动轴34a的右端部装配有右侧轴承箱43。右侧轴承箱43经由收容于右侧轴承箱43且装配于驱动轴34a的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承驱动轴34a。在右侧轴承箱43的横侧部设有卡止部43a。如图8所示,在右侧壁31R上设有安装孔44。如图8、图9所示,右侧轴承箱43通过卡止部43a与安装孔44卡合,且右侧轴承箱43通过多根连结螺栓45固定于右侧壁31R,由此,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右侧壁31R。由此,驱动刀片体34可旋转地支承于右侧壁31R。通过解除右侧轴承箱43的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能够解除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对于右侧壁31R的支承,能够使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与右侧轴承箱43一起被与安装孔44连通的引导槽46引导从而相对于外壳本体31A进出。
如图8、图9所示,使驱动轴34a可装卸的贯通孔47开口于右侧壁31R中的安装孔44的下侧的部分。贯通孔47与安装孔44连通。罩48可装卸地支承于右侧壁31R的外表面侧,该罩48覆盖贯通孔47,以使细碎秸秆不会从贯通孔47漏出。在右侧壁31R的内表面侧形成有使驱动轴34a可装卸的凹入部49。凹入部49跨越贯通孔47和右侧壁31R的前端而形成。
如图10所示,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装配有左侧轴承箱50。左侧轴承箱50收容于左侧轴承箱50,并且经由装配于驱动轴34a的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承于驱动轴34a。在左侧轴承箱50的横侧部设有板状的连结部51。连结部51通过多根连结螺栓52(参照图10、图12)可装卸地与左侧轴承箱50连结。如图10、图12所示,连结部51通过连结螺栓53可装卸地与左侧壁31L的外表面侧连结,由此,左侧轴承箱50固定于左侧壁31L,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且驱动刀片体34的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如图10所示,在驱动轴34a支承于左侧壁31L的状态下,左侧轴承箱50中的、与连结部51连结的凸缘部50a进入到设于左侧壁31L的贯通孔54。如图11所示,通过解除连结部51的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从而解除左侧轴承箱50相对于左侧壁31L的固定,使驱动轴34a可摆动操作。
如图12、图13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对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进行支承的摆动机构55。摆动机构55具备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的机体上下方向的支轴56、和与支轴56和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连结的摆动支承体55a。支轴56和摆动支承体55a通过焊接连结。摆动支承体55a和连结部51连结,摆动支承体55a经由连结部51以及左侧轴承箱50与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连结。摆动支承体55a和连结部51通过焊接连结。摆动机构55进行的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的支承以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将支轴56的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可摆动的状态而进行。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摆动机构55支承于左侧壁31L。如图11所示,连结部51的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被解除,且右侧轴承箱43的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被解除,从而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的右侧壁31R进行的支承被解除,由此,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保持支承于左侧壁31L,同时能够在将支轴56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的状态下,对驱动轴34a相对于外壳31进行摆动操作。如图10、图11所示,在驱动轴34a摆动时,连结部51的前端侧部分穿过贯通孔54,移动到左侧壁31L的外侧和内侧,连结部51的后端侧部分沿着左侧壁31L,或从左侧壁31L向外侧远离。即,驱动刀片体34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变更,该使用状态是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左侧轴承箱50支承于左侧壁31L,且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经由右侧轴承箱43支承于右侧壁31R的状态,该伸出状态是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左侧轴承箱50以及摆动机构55(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在将上下方向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的状态下对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进行支承的摆动机构55,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将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轴芯稍微倾斜的轴心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的状态的结构的摆动机构而实施。
如图12所示,支轴56经由轴支承部件57以及轴支承部件58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该轴支承部件57支承于左侧壁31L并对支轴56的上端侧部分可旋转地进行支承,该支承部件58支承于左侧壁31L并对支轴56的下端侧部分可旋转地进行支承。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经由连结部60a支承于左侧壁31L。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以及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可相对旋转地外嵌于支轴56。将支轴56中的、内嵌于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1,将支轴56中的、内嵌于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2,将支轴56中的、位于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和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之间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3,则外径D3设定为比外径D1大,且外径D3设定为比外径D2大。支轴56以向上侧的错位通过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防止且向下侧的错位通过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防止的状态被上下轴支承部件57、58支承。
[关于水平保持机构]
如图12、图13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对驱动轴34a的水平姿态进行保持的水平保持机构59。水平保持机构59具备作为驱动轴侧部件的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外壳侧部件60。外壳侧部件60具有与外壳侧部件60的内侧端部连结的连结部60a,利用连结部60a与左侧壁31L连结。摆动支承体55a经由左侧轴承箱50与驱动轴34a的左侧端部连结,成为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的驱动轴侧部件。外壳侧部件60以重叠在摆动支承体55a之上的状态固定于左侧壁31L。
在水平保持机构59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在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和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相对置并滑动接触的同时,摆动支承体55a相对于外壳侧部件60移动。摆动支承体55a位于外壳侧部件60的下侧,但在驱动轴34a的自由端部(右端部)的所在侧相对于驱动轴34a的摆动支点(支轴56的轴芯P3)的相反侧的部位处,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与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即使驱动轴34a试图倾斜移动,即,即使摆动支承体55a试图倾斜移动,摆动支承体55a也被外壳侧部件60从上方支承来防止摆动支承体55a的倾斜移动,以进行对驱动轴34a的水平姿态进行保持的水平保持。
[关于限制机构]
如图12、图13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61。在限制机构61中,具备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在外壳侧部件60中,形成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范围进行设定的长孔62。可移动地进入到长孔62的限制销63设于摆动支承体55a。
如图7、图10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在驱动轴34a上卷绕有环形转动链64。环形转动链64卷绕于不可相对旋转地设于驱动轴34a的输出链轮90和中继链轮91。中继链轮91经由中继齿轮92与接受刀片体驱动齿轮93连动连结。驱动轴34a的动力经由环形转动链64、中继链轮91以及中继齿轮92被传递到接受刀片体35。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环形转动链64因驱动轴34a的摆动而扭歪。
在限制机构61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限制销63在长孔62的内部移动。当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达到容许范围的极限或极限附近时,限制销63到达长孔62的端部,通过外壳侧部件60来阻止摆动支承体55a的进一步摆动。即,进行阻止驱动轴34a超过与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的容许范围对应的摆动角范围而摆动的摆动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驱动轴34a从使用状态可摆动操作的摆动角范围,设定大约15度的摆动角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孔62设于外壳侧部件60,限制销63设于摆动支承体55a,但也可以采用将长孔62设于摆动支承体55a,将限制销63设于外壳侧部件60的结构来实施。
[关于引导机构]
如图12、图13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65。引导机构65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构成。
在引导机构65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在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和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摆动支承体55a相对于外壳侧部件60移动,摆动支承体55a在被利用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形成的引导面引导的同时摆动。即,以驱动轴34a在被外壳侧部件60引导的同时摆动的方式,进行驱动轴34a的摆动引导。
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由在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中共用的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构成。
[关于秸秆抛撒装置的结构]
如图7所示,秸秆抛撒装置11设于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构成为,在引导部件33被切换到第二引导状态时,流出到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的秸秆以长秸秆状态按每设定量排出到田地。
详细来说,如图6、图7所示,秸秆抛撒装置11具备: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其使排出到秸秆切断装置10的外壳31的后侧的秸秆以间断性地按每设定量下落的状态方式来限制秸秆下落;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其接收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并使其按每设定量下落到田地;引导板69,其以使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下落到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方式进行引导;左右一对引导杆70,其形成从下落限制杆66向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秸秆下落路径。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接收并贮存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当贮存的秸秆的重量超过抛撒装置弹簧67的设定重量时,根据秸秆重量而下降摆动以使贮存的秸秆下落到田地。
如图6所示,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的上端侧经由机体横向宽度的旋转支轴72支承于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上方设置的支承架71。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通过电动马达(未图示)的动力将旋转支轴72作为摆动支点间断性地在前后方向上被摆动操作,对秸秆下落路径的上部进行开闭。左右一对引导杆70经由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支承杆73支承于支承架71。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支承于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部罩31B。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在后部罩31B的两个横向端部,具备安装部74,其可支承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左侧支承架75的上端侧部分与后部罩31B的左侧安装部74连结,该左侧支承架75分别支承引导板69的左侧端部、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转动支轴68a的左侧端部、以及抛撒装置弹簧67。右侧支承架75的上端侧部分与后部罩31B的右侧安装部74连结,该右侧支承架75分别支承引导板69的右侧端部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转动支轴68a的右侧端部。如图6、图14所示,右侧支承架75使枢轴支承轴40b重叠在安装于后部罩31b的安装部件40c之上,通过与安装部件40c的共同紧固而与后部罩31B连结。在后部罩31B状态变更时,秸秆抛撒装置11中的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以及引导板69以与后部罩31B一起移动的状态而支承于后部罩31B。
[关于脱粒装置以及秸秆切断装置的驱动]
如图4所示,构成为,发动机5的动力被传递到脱粒装置9,并从脱粒装置9被传递到秸秆切断装置10。详细叙述的话,发动机5的输出轴的动力经由皮带传动机构76被传递到脱粒装置9的输入外壳77。被输入到输入外壳77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78被传递到脱粒筒18以及秸秆输送装置16。被输入到输入外壳77的动力通过皮带传动机构79分别被传递到第一副清选风机24、清选风机23、一次输送绞龙27、第二副清选风机25、二次输送绞龙29、摆动筛选装置22、分离鼓21、排尘风扇26以及脱粒输送链15。排尘风扇26的输入轴26a通过环形转动皮带80与驱动轴34a的输入带轮94连动连结。排尘风扇26的输入轴26a的动力被传递到驱动刀片体34。驱动刀片体34的动力经由输出链轮90、环形转动链64、中继链轮91、中继齿轮92以及接受刀片体驱动齿轮93被传递到接受刀片体35。
如图13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检测后部罩31B的开闭状态的检测部81。检测部81支承于从左侧壁31L延伸的支承部件87。检测部81构成为,当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时,停止脱粒装置9的驱动。
具体而言,在将后部罩31B状态变更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设置于后部罩31B的自由端侧部分的检测对象部82穿过覆盖环形转动链64等的横向罩83的贯通孔而进入到横向罩83的内部,从而接近检测部81。通过检测对象部82接近到离检测部81设定距离,从而使检测部81切换到打开状态,通过检测对象部82离检测部81超过设定距离,从而使检测部81切换到关闭状态。检测部81通过切换到打开状态而检测到后部罩31B为关闭状态,通过切换到关闭状态而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
如图12所示,检测部81和控制装置84关联,控制装置84和发动机停止装置85关联。在控制装置84中,具备发动机停止控制部86。发动机停止控制部86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当通过检测部81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时,基于来自检测部81的检测信息,将需要使发动机5停止的信号输出到发动机停止装置85,以使发动机停止装置85工作。
在去除驱动刀片体34的秸秆堵塞或检查驱动刀片体34等的情况下,如图6中利用双点划线所示,将秸秆抛撒装置11的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各自设为将下落限制杆66和转动支轴72的连结轴作为摆动支点而上升摆动的回避姿态,并如图6中利用双点划线所示,将秸秆抛撒装置11的左右一对引导杆70各自设为将引导杆70和支承杆73的连结轴作为摆动支点而上升摆动的回避姿态,确保用于后部罩31B向外壳31的后侧打开的空间。当能够确保空间时,解除后部罩31B的通过锁定螺栓39在关闭状态下的位置保持,并将后部罩31B状态变更为打开状态。即,设为将后部罩31B如图2所示摆动到谷粒箱侧的打开状态,或设为将连结构造37的上下枢轴支承轴40b从枢轴支承凸台40a拔出并将后部罩31B从外壳本体31A卸下的打开状态。即使将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整体保持安装,也能够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即使脱粒装置9保持驱动而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也会通过检测部81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并停止发动机5,停止脱粒装置9的驱动,且停止秸秆切断装置10的驱动。当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时,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取出,也能够从后方经由开口36清扫或检查驱动刀片体34。当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时,秸秆抛撒装置11中的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与后部罩31B一起移动,从而能够将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设为不会成为障碍物的状态而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作业。通过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还能够轻松地清扫附着于框架31C的尘埃。
在更换驱动刀片体34的切断刀片34b的情况下,与驱动刀片体34的清扫或检测的情况相同,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并打开开口36。解除右侧轴承箱43的通过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并解除连结部51的通过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以解除左侧轴承箱50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当能够进行右侧轴承箱43以及左侧轴承箱50的连结解除时,将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与右侧轴承箱43一起从右侧壁31R拉出。于是,摆动支承体55a摆动,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保持经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支承于左侧壁31L的状态下,驱动轴34a将支轴56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驱动刀片体34成为伸出状态。此时,驱动轴34a在通过水平保持机构59保持为水平姿态的同时摆动,且驱动轴34a在接受通过引导机构65的移动引导的同时摆动,能够顺畅且轻松地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另外,即使将环形转动链64保持卷绕在驱动轴34a而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也会通过限制机构61以不使驱动轴34a过度摆动从而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超过容许范围的方式来限制驱动轴34a的摆动,使环形转动链64不会破损。另外,即使不取下环形转动皮带80而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也会通过限制机构61来防止环形转动皮带80过度扭歪。当驱动刀片体34成为伸出状态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从开口36向外壳31的后侧的外部突出,因此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在外壳31的外部,也能够将要更换的切断刀片34b从驱动轴34a的右端拔出,并能够将要装配的新切断刀片34b从右端装配到驱动轴34a。
在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的情况下,从左侧轴承外壳50将连结部51卸下,从而使驱动轴34a能够从左侧壁31L卸下,并解除右侧轴承箱43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从而使驱动轴34a能够从右侧壁31R卸下。当成为可卸下驱动轴34a的状态时,将罩48卸下以开放贯通孔47。当能够开放贯通孔47时,使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从安装孔44穿过贯通孔47并下降到凹入部49。于是,驱动轴34a成为左高右低的姿态,在驱动轴34a和凹入部49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当形成间隙时,在使驱动轴34a靠向右侧壁侧的同时,以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穿过凹入部49从外壳31的外部出去的方式对驱动轴34a进行移动操作,由此,能够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对后部罩31B通过摆动以及装卸进行开闭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仅利用摆动和装卸的任一方进行开闭的结构而实施。另外,示出了采用后部罩31B在谷粒箱侧可摆动地被支承的结构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后部罩31B在与谷粒箱侧相反侧可摆动地被支承的结构而实施。另外,也可以采用后部罩31B通过滑动来开闭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枢轴支承部40设于上下两个部位的例子,但也可以设于三个部位以上。另外,示出了采用枢轴支承轴40b支承于后部罩31B且枢轴支承凸台40a支承于外壳本体31A的枢轴支承部40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枢轴支承轴40b支承于外壳本体31A且枢轴支承凸台40a支承于后部罩31B的枢轴支承部40而实施。另外,示出了将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的例子,但也可以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的卡合深度深地实施。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例子,但也可以仅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任一方而实施。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双方而实施。另外,在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仅将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支承于后部罩31B,而是将引导板69、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下落限制杆66以及引导杆70全部支承于后部罩31B而实施。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伸出状态下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状态变更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在驱动轴34a的右端部支承于右侧壁31R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伸出状态下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状态变更,将切断刀片34b相对于驱动轴34a从左端进行插拔的结构而实施。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别共用于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部件(摆动支承体55a、外壳侧部件60)而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各自专用的部件来构成而实施。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例子,但也可以仅设置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任一个、或任两个而实施。另外,也可以全部不设置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而实施。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设置贯通孔47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贯通孔47而实施。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设置检测部81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检测部81而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适用于将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设定为机体前后方向的联合收割机以外,还能够适用于将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设定为机体横向方向的联合收割机。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将图15中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方”,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方”,将箭头U的方向设为“机体上方”,将箭头D的方向设为“机体下方”,将纸面正面的方向设为“机体左方”,将纸面背面的方向设为“机体右方”。
[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5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可驱动地装备于机体架1的下部的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区域,形成有驾驶部3。在驾驶部3中,具备覆盖搭乘空间的舱体4。在驾驶部3的下方,形成具有发动机5的动力部。在机体架1的前部的左区域,连结有割取前处理部6,其割取并输送在作业行驶时位于机体的前方的水稻或小麦等的谷秆。割取前处理部6以可进行将机体左右方向的枢轴支承轴心P1作为支点的升降摆动的状态而连结。割取前处理部6的升降摆动利用液压式升降液压缸8的伸缩工作来进行,该液压式升降液压缸跨越机体架1和前处理部架7而架设。在机体架1中的、割取前处理部6的后侧的部位,设有脱粒装置9,其接收割取前处理部6输送的割取谷秆并进行脱粒处理,并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在脱粒装置9的后部,连结有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秸秆切断装置10。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设有以长秸秆状态排出脱粒处理后的秸秆的秸秆抛撒装置11。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下部,设有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其使从秸秆切断装置10排出的细碎秸秆通过扩散绞龙12a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扩散并排出到田地。在机体架1中的、驾驶部3的后侧的部位,设有谷粒箱13,其回收并储存从脱粒装置9输送的单粒化谷粒。如图16所示,脱粒装置9和谷粒箱13以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即横向排列的状态而设于机体架1。在谷粒箱13的后部,连接有排出储存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14。
[关于割取前处理部的结构]
在割取前处理部6中,伴随着机体的行驶,种植谷秆中的割取对象的谷秆被分禾器6a导入到扶禾装置6b并进行扶禾处理,被扶禾处理的种植谷秆的茎根被推子型的割取装置6c切断,收割对象的谷秆被割取。割取谷秆通过配备于割取装置6c的后方的输送装置6d被供给到脱粒装置9的脱粒输送链15(参照图16)的开始端部。
[关于脱粒装置的结构]
在脱粒装置9的说明中,将脱粒装置9的处理开始端侧[谷秆投入侧(图17的纸面左侧)]设为“前”,将脱粒装置9的处理终端侧[秸秆排出侧(图17的纸面右侧)]设为“后”。
如图17所示,在脱粒装置9中,具备对割取谷秆实施脱粒处理的脱粒部9A、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的筛选部9B、回收筛选处理后的回收对象的处理物的回收部9C、将脱粒秸秆朝向秸秆切断装置10输送的秸秆输送装置16。在该脱粒装置9中,使脱粒部9A的脱粒处理方向以及筛选部9B的筛选处理方向与机体的前后方向一致,将脱粒处理方向的上游侧以及筛选处理方向的上游侧设定为位于机体的前侧。
如图17所示,在脱粒部9A中,通过割取前处理部6的输送装置6d(参照图15)被供给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侧被脱粒输送链15夹持并朝向脱粒装置9的后方输送。通过脱粒输送链15输送的割取谷秆的穗梢侧插入到脱粒室17并通过脱粒筒18以及筛网19进行脱粒处理。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等脱粒处理物从筛网19下漏到筛选部9B。脱粒处理后的秸秆通过脱粒输送链15从脱粒室后部的除尘口20被排出到脱粒室17的后侧。被排出的秸秆通过分离鼓21被分解处理。通过分解处理获得的单粒化谷粒向下流到筛选部9B。被分解处理的秸秆从脱粒输送链15被传递到秸秆输送装置16,并通过秸秆输送装置16被排出到脱粒装置9的后外侧。
如图17所示,在筛选部9B中,从筛网19下漏的谷粒和尘埃等脱粒处理物以及从分离鼓21流下的谷粒等被摆动筛选装置22接收。被接收的脱粒处理物通过筛选和清选被筛选处理为谷粒和尘埃,筛选由摆动筛选装置22进行,清选由分别通过清选风机23、第一副清选风机24、第二副清选风机25供给的清选风进行。被筛选的谷粒向下流到回收部9C,被清选的尘埃与清选风一起被吸引到排尘风扇26,从排尘风扇26穿过秸秆切断装置10的内部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内部被排出到脱粒装置9的后方。
在回收部C中,从摆动筛选装置22流下的谷粒中的作为一次处理物的单粒化谷粒通过一次输送绞龙27被回收,并被输送到与一次输送绞龙27的输送终端部连接的纵向送谷装置28。纵向送谷装置28将从一次输送绞龙27接收到的单粒化谷粒输送到谷粒箱13。从摆动筛选装置22流下的谷粒中的作为二次处理物的未处理粒通过二次输送绞龙29被回收,并被输送到与二次输送绞龙29的输送终端部连接的返还装置30。返还装置30将从二次输送绞龙29接收到的未处理粒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22。
[关于秸秆切断装置的结构]
如图16、图17所示,秸秆切断装置10具备设于脱粒装置9的后部的外壳31。在外壳31的上部,设有秸秆投入口32以及引导从秸秆输送装置16的输送终端部下落的秸秆的引导部件33。如图16、图19所示,在外壳31的内部,收容有驱动刀片体34以及接受刀片体35。
如图17所示,引导部件33在秸秆投入口32的后侧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外壳31,并具备对秸秆投入口32进行开闭的盖功能。当相对于外壳31的上表面部姿态变更为立起姿态时,引导部件33成为打开秸秆投入口32的第一引导状态,以通过引导部件33的内侧面使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从秸秆投入口32流入到外壳31的内部的方式进行引导。当姿态变更为沿着外壳31的上表面部的状态时,引导部件33成为关闭秸秆投入口32的第二引导状态,以通过引导部件33的外侧面使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以长秸秆状态流出到外壳31的后外侧的方式进行引导。
如图19、图20、图26所示,在外壳31中,具备具有引导部件33的外壳本体31A、构成外壳本体31A的后部的后部罩31B。后部罩31B跨越外壳本体31A的左侧壁31L和右侧壁31R而设置。左侧壁31L的后端侧部分和右侧壁31R的后端侧部分通过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横向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框架31C连结。
如图19所示,驱动刀片体34具有驱动轴34a以及多个切断刀片34b,该驱动轴34a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该多个切断刀片34b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驱动轴34a。多个切断刀片34b在驱动轴34a的轴心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排列。驱动刀片体34通过从脱粒装置9传递的动力在利用箭头X(参照图17)表示的旋转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接受刀片体35具有切断轴35a以及多个接收刀片35b,该切断轴35a在比驱动轴34a靠前侧以位于与驱动轴34a平行的位置的状态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该多个接收刀片35b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切断轴35a并且与切断刀片34b对应。接受刀片体35通过从脱粒装置9传递的动力在利用箭头Y(参照图17)表示的旋转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如图19、图23、图24所示,在驱动轴34a以及切断轴35a的两端部,不可相对旋转地设有防止秸秆屑缠绕到驱动轴34a以及切断轴35a的刮板96。
在秸秆切断装置10中,当引导部件33被切换到第一引导状态时,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从秸秆投入口32流入到外壳31的内部。流入的秸秆载置在驱动刀片体34以及接受刀片体35之上,在通过切断刀片34b以及接受刀片35b被拨入到驱动轴34a和切断轴35a之间的同时,被切断刀片34b以及接受刀片35b切断,并进行将秸秆在秆身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切断的细碎处理。细碎秸秆下落到与外壳31的下部相连的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扩散排出外壳的内部。
后部罩31B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该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驱动刀片体34以能够进行通过秸秆切断装置10的切断处理的状态,该打开状态是将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的状态。具体而言,构成为如下所述。
如图19所示,在外壳本体31A中,具备形成于外壳本体31A的后部的开口36。开口36跨越外壳本体31A的左侧壁31L和右侧壁31R而形成。如图20所示,后部罩31B的谷粒箱侧的横端侧部分和右侧壁31R具有机体上下方向的枢轴支承轴心P2,且经由可解除连结的连结构造37而连结。后部罩31B以将枢轴支承轴心P2作为摆动支点可摆动操作的状态且可装卸的状态支承于外壳本体31A。
通过将后部罩31B如图16所示向谷粒箱侧的摆动操作,或通过将后部31B如图19所示从外壳本体31A卸下,后部罩31B成为打开开口36并将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的打开状态。通过将后部罩31B如图26所示安装于外壳本体31A并且沿着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后部罩31B成为关闭开口36并将驱动刀片体34从后方关闭的关闭状态。
如图19、图20所示,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设有将后部罩31B摆动操作的固定型把手38。如图20、图26所示,在将后部罩31B设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的上下两个部位处,通过将作为锁定机构的锁定螺栓(带旋钮的螺栓)39跨越后部罩31B和左侧壁31L地装配,能够将后部罩31B位置保持于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锁定螺栓39作为锁定机构而采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可采用使用了虾形金属用具、带子或钩的锁定部件、使用了捕捉器的把手锁定装置等各种锁定部件。另外,也可以采用具有设于后部罩31B的锁定销、以与锁定销可卡脱的状态设于外壳本体侧的钩、将钩向卡合侧施力的锁定弹簧、将钩与锁定弹簧对抗地进行卸下操作的把手的钩式机构。
如图19、图26所示,在左侧壁31L的上角部设有圆角部31D。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中的、在将后部罩31B设为关闭状态时与壁侧的圆角部31D重合的部分,设有圆角部31E。后部罩31B构成为,在后部罩31B被设为打开状态从而罩侧的圆角部31E成为自由状态时,罩侧的圆角部31E的半径成为比壁侧的圆角部31D的半径小的状态。当后部罩31B被设为关闭状态并通过锁定螺栓39紧固于左侧壁31L时,罩侧的圆角部31E以沿着壁侧的圆角部31D的状态弹性变形且后部罩31B具备弹性恢复力,通过后部罩31B的弹性恢复力来进行锁定螺栓39的防松动。
[后部罩的连结构造的结构]
如图20、图22所示,在连结构造37中,具备枢轴支承部40,其设于后部罩31B的上下两个部位,并具有枢轴支承轴心P2。上侧枢轴支承部40以及下侧枢轴支承40各自具备支承于右侧壁31R的枢轴支承凸台40a和支承于后部罩31B的枢轴支承轴40b。
在上下枢轴支承部40中,通过使枢轴支承轴40b从上方插入枢轴支承凸台40a,从而使枢轴支承轴40b和枢轴支承凸台40a可相对旋转地卡合,使后部罩31B可摆动地支承于外壳本体31A。通过使枢轴支承轴40b向上方从枢轴支承凸台40a上提脱离,能够使枢轴支承轴40b和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将后部罩31B从外壳本体31A卸下。
如图22、图28所示,在上侧枢轴支承部40以及下侧枢轴支承部40的各自中,枢轴支承凸台40a各自支承于安装在右侧壁31R的支承部件41。枢轴支承凸台40a经由支承部件41支承于右侧壁31R。右侧壁31R的对后部罩31B进行枢轴支承的部分通过支承部件41被增强。上侧支承部件41和下侧支承部件41为相同的支承部件。枢轴支承凸台40a和支承部件41通过焊接连结。支承部件41和右侧壁31R通过连结螺栓连结。如图22所示,支承部件41的上部与右侧壁31R的安装部分42螺栓连结。
如图22所示,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如图28所示,在使后部罩31B支承于外壳本体31A时,即,将连结构造37设为连结状态时,在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之前,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通过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的引导功能使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位置对准容易进行,从而容易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操作到卡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支承部40设于上下两个部位,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于三个部位以上。另外,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造37相反地,构成为,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在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中,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更早地,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开始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枢轴支承轴40b从上方插入到枢轴支承凸台40a,但也可以构成为枢轴支承凸台40a从上方嵌入到枢轴支承轴40b而实施。
[关于驱动刀片体的支承构造]
驱动刀片体34构成为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该使用状态是驱动轴34a的两端部支承于外壳31的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的状态,该伸出状态是在作为驱动轴34a的一端部的左端部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作为驱动轴34a的另一端部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具体而言,构成为如下所述。
如图23所示,在驱动轴34a的右端部装配有右侧轴承箱43。右侧轴承箱43经由收容于右侧轴承箱43且装配于驱动轴34a的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承驱动轴34a。在右侧轴承箱43的横侧部设有卡止部43a。如图22所示,在右侧壁31R上设有安装孔44。如图22、图23所示,右侧轴承箱43通过卡止部43a与安装孔44卡合,且右侧轴承箱43通过多根连结螺栓45固定于右侧壁31R,由此,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右侧壁31R。由此,驱动刀片体34可旋转地支承于右侧壁31R。通过解除右侧轴承箱43的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能够解除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对于右侧壁31R的支承,能够使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与右侧轴承箱43一起被与安装孔44连通的引导槽46引导从而相对于外壳本体31A进出。
如图22、图23所示,使驱动轴34a可装卸的贯通孔47开口于右侧壁31R中的安装孔44的下侧的部分。贯通孔47与安装孔44连通。罩48可装卸地支承于右侧壁31R的外表面侧,该罩48覆盖贯通孔47,以使细碎秸秆不会从贯通孔47漏出。在右侧壁31R的内表面侧形成有使驱动轴34a可装卸的凹入部49。凹入部49跨越贯通孔47和右侧壁31R的前端而形成。
如图24所示,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装配有左侧轴承箱50。左侧轴承箱50收容于左侧轴承箱50,并且经由装配于驱动轴34a的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承于驱动轴34a。在左侧轴承箱50的横侧部设有板状的连结部51。连结部51通过多根连结螺栓52(参照图24、图26)可装卸地与左侧轴承箱50连结。如图24、图26所示,连结部51通过连结螺栓53可装卸地与左侧壁31L的外表面侧连结,由此,左侧轴承箱50固定于左侧壁31L,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且驱动刀片体34的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如图24所示,在驱动轴34a支承于左侧壁31L的状态下,左侧轴承箱50中的、与连结部51连结的凸缘部50a进入到设于左侧壁31L的贯通孔54。如图25所示,通过解除连结部51的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从而解除左侧轴承箱50相对于左侧壁31L的固定,使驱动轴34a可摆动操作。
如图26、图27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对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进行支承的摆动机构55。摆动机构55具备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的机体上下方向的支轴56、和与支轴56和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连结的摆动支承体55a。支轴56和摆动支承体55a通过焊接连结。摆动支承体55a和连结部51连结,摆动支承体55a经由连结部51以及左侧轴承箱50与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连结。摆动支承体55a和连结部51通过焊接连结。摆动机构55进行的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的支承以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将支轴56的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可摆动的状态而进行。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摆动机构55支承于左侧壁31L。如图25所示,连结部51的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被解除,且右侧轴承箱43的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被解除,从而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的右侧壁31R进行的支承被解除,由此,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保持支承于左侧壁31L,同时能够在将支轴56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的状态下,对驱动轴34a相对于外壳31进行摆动操作。如图24、图25所示,在驱动轴34a摆动时,连结部51的前端侧部分穿过贯通孔54,移动到左侧壁31L的外侧和内侧,连结部51的后端侧部分沿着左侧壁31L,或从左侧壁31L向外侧远离。即,驱动刀片体34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变更,该使用状态是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左侧轴承箱50支承于左侧壁31L,且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经由右侧轴承箱43支承于右侧壁31R的状态,该伸出状态是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左侧轴承箱50以及摆动机构55(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在将上下方向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的状态下对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进行支承的摆动机构55,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将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轴芯稍微倾斜的轴心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的状态的结构的摆动机构而实施。
如图26所示,支轴56经由轴支承部件57以及轴支承部件58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该轴支承部件57支承于左侧壁31L并对支轴56的上端侧部分可旋转地进行支承,该支承部件58支承于左侧壁31L并对支轴56的下端侧部分可旋转地进行支承。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经由连结部60a支承于左侧壁31L。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以及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可相对旋转地外嵌于支轴56。将支轴56中的、内嵌于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1,将支轴56中的、内嵌于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2,将支轴56中的、位于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和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之间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3,则外径D3设定为比外径D1大,且外径D3设定为比外径D2大。支轴56以向上侧的错位通过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防止且向下侧的错位通过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防止的状态被上下轴支承部件57、58支承。
[关于水平保持机构]
如图26、图27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对驱动轴34a的水平姿态进行保持的水平保持机构59。水平保持机构59具备作为驱动轴侧部件的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外壳侧部件60。外壳侧部件60具有与外壳侧部件60的内侧端部连结的连结部60a,利用连结部60a与左侧壁31L连结。摆动支承体55a经由左侧轴承箱50与驱动轴34a的左侧端部连结,成为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的驱动轴侧部件。外壳侧部件60以重叠在摆动支承体55a之上的状态固定于左侧壁31L。
在水平保持机构59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在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和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相对置并滑动接触的同时,摆动支承体55a相对于外壳侧部件60移动。摆动支承体55a位于外壳侧部件60的下侧,但在驱动轴34a的自由端部(右端部)的所在侧相对于驱动轴34a的摆动支点(支轴56的轴芯P3)的相反侧的部位处,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与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即使驱动轴34a试图倾斜移动,即,即使摆动支承体55a试图倾斜移动,摆动支承体55a也被外壳侧部件60从上方支承来防止摆动支承体55a的倾斜移动,以进行对驱动轴34a的水平姿态进行保持的水平保持。
[关于限制机构]
如图26、图27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61。在限制机构61中,具备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在外壳侧部件60中,形成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范围进行设定的长孔62。可移动地进入到长孔62的限制销63设于摆动支承体55a。
如图21、图24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在驱动轴34a上卷绕有环形转动链64。环形转动链64卷绕于不可相对旋转地设于驱动轴34a的输出链轮90和中继链轮91。中继链轮91经由中继齿轮92与接受刀片体驱动齿轮93连动连结。驱动轴34a的动力经由环形转动链64、中继链轮91以及中继齿轮92被传递到接受刀片体35。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环形转动链64因驱动轴34a的摆动而扭歪。
在限制机构61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限制销63在长孔62的内部移动。当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达到容许范围的极限或极限附近时,限制销63到达长孔62的端部,通过外壳侧部件60来阻止摆动支承体55a的进一步摆动。即,进行阻止驱动轴34a超过与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的容许范围对应的摆动角范围而摆动的摆动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驱动轴34a从使用状态可摆动操作的摆动角范围,设定大约15度的摆动角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孔62设于外壳侧部件60,限制销63设于摆动支承体55a,但也可以采用将长孔62设于摆动支承体55a,将限制销63设于外壳侧部件60的结构来实施。
[关于引导机构]
如图26、图27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65。引导机构65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构成。
在引导机构65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在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和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摆动支承体55a相对于外壳侧部件60移动,摆动支承体55a在被利用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形成的引导面引导的同时摆动。即,以驱动轴34a在被外壳侧部件60引导的同时摆动的方式,进行驱动轴34a的摆动引导。
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由在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中共用的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构成。
[关于秸秆抛撒装置的结构]
如图21所示,秸秆抛撒装置11设于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构成为,在引导部件33被切换到第二引导状态时,流出到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的秸秆以长秸秆状态按每设定量排出到田地。
详细来说,如图20、图21所示,秸秆抛撒装置11具备: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其使排出到秸秆切断装置10的外壳31的后侧的秸秆以间断性地按每设定量下落的方式来限制秸秆下落;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其接收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并使其按每设定量下落到田地;引导板69,其以使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下落到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方式进行引导;左右一对引导杆70,其形成从下落限制杆66向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秸秆下落路径。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接收并贮存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当贮存的秸秆的重量超过抛撒装置弹簧67的设定重量时,根据秸秆重量而下降摆动以使贮存的秸秆下落到田地。
如图20所示,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的上端侧经由机体横向宽度的旋转支轴72支承于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上方设置的支承架71。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通过电动马达(未图示)的动力将旋转支轴72作为摆动支点间断性地在前后方向上被摆动操作,对秸秆下落路径的上部进行开闭。左右一对引导杆70经由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支承杆73支承于支承架71。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支承于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部罩31B。具体来说,如图20所示,在后部罩31B的两个横向端部,具备安装部74,其可支承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左侧支承架75的上端侧部分与后部罩31B的左侧安装部74连结,该左侧支承架75分别支承引导板69的左侧端部、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转动支轴68a的左侧端部、以及抛撒装置弹簧67。右侧支承架75的上端侧部分与后部罩31B的右侧安装部74连结,该右侧支承架75分别支承引导板69的右侧端部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转动支轴68a的右侧端部。如图20、图28所示,右侧支承架75使枢轴支承轴40b重叠在安装于后部罩31b的安装部件40c之上,通过与安装部件40c的共同紧固而与后部罩31B连结。在后部罩31B状态变更时,秸秆抛撒装置11中的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以及引导板69以与后部罩31B一起移动的状态而支承于后部罩31B。
[关于脱粒装置以及秸秆切断装置的驱动]
如图18所示,构成为,发动机5的动力被传递到脱粒装置9,并从脱粒装置9被传递到秸秆切断装置10。详细叙述的话,发动机5的输出轴的动力经由皮带传动机构76被传递到脱粒装置9的输入外壳77。被输入到输入外壳77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78被传递到脱粒筒18以及秸秆输送装置16。被输入到输入外壳77的动力通过皮带传动机构79分别被传递到第一副清选风机24、清选风机23、一次输送绞龙27、第二副清选风机25、二次输送绞龙29、摆动筛选装置22、分离鼓21、排尘风扇26以及脱粒输送链15。排尘风扇26的输入轴26a通过环形转动皮带80与驱动轴34a的输入带轮94连动连结。排尘风扇26的输入轴26a的动力被传递到驱动刀片体34。驱动刀片体34的动力经由输出链轮90、环形转动链64、中继链轮91、中继齿轮92以及接受刀片体驱动齿轮93被传递到接受刀片体35。
如图27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检测后部罩31B的开闭状态的检测部81。检测部81支承于从左侧壁31L延伸的支承部件87。检测部81构成为,当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时,停止脱粒装置9的驱动。
具体而言,在将后部罩31B状态变更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设置于后部罩31B的自由端侧部分的检测对象部82穿过覆盖环形转动链64等的横向罩83的贯通孔而进入到横向罩83的内部,从而接近检测部81。通过检测对象部82接近到离检测部81设定距离,从而使检测部81切换到打开状态,通过检测对象部82离检测部81超过设定距离,从而使检测部81切换到关闭状态。检测部81通过切换到打开状态而检测到后部罩31B为关闭状态,通过切换到关闭状态而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
如图26所示,检测部81和控制装置84关联,控制装置84和发动机停止装置85关联。在控制装置84中,具备发动机停止控制部86。发动机停止控制部86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当通过检测部81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时,基于来自检测部81的检测信息,将需要使发动机5停止的信号输出到发动机停止装置85,以使发动机停止装置85工作。
在去除驱动刀片体34的秸秆堵塞或检查驱动刀片体34等的情况下,如图20中利用双点划线所示,将秸秆抛撒装置11的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各自设为将下落限制杆66和转动支轴72的连结轴作为摆动支点而上升摆动的回避姿态,并如图20中利用双点划线所示,将秸秆抛撒装置11的左右一对引导杆70各自设为将引导杆70和支承杆73的连结轴作为摆动支点而上升摆动的回避姿态,确保用于后部罩31B向外壳31的后侧打开的空间。当能够确保空间时,解除后部罩31B的通过锁定螺栓39在关闭状态下的位置保持,并将后部罩31B状态变更为打开状态。即,设为将后部罩31B如图16所示摆动到谷粒箱侧的打开状态,或设为将连结构造37的上下枢轴支承轴40b从枢轴支承凸台40a拔出并将后部罩31B从外壳本体31A卸下的打开状态。即使将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整体保持安装,也能够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即使脱粒装置9保持驱动而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也会通过检测部81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并停止发动机5,停止脱粒装置9的驱动,且停止秸秆切断装置10的驱动。当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时,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取出,也能够从后方经由开口36清扫或检查驱动刀片体34。当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时,秸秆抛撒装置11中的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与后部罩31B一起移动,从而能够将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设为不会成为障碍物的状态而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作业。通过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还能够轻松地清扫附着于框架31C的尘埃。
在更换驱动刀片体34的切断刀片34b的情况下,与驱动刀片体34的清扫或检测的情况相同,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并打开开口36。解除右侧轴承箱43的通过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并解除连结部51的通过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以解除左侧轴承箱50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当能够进行右侧轴承箱43以及左侧轴承箱50的连结解除时,将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与右侧轴承箱43一起从右侧壁31R拉出。于是,摆动支承体55a摆动,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保持经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支承于左侧壁31L的状态下,驱动轴34a将支轴56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驱动刀片体34成为伸出状态。此时,驱动轴34a在通过水平保持机构59保持为水平姿态的同时摆动,且驱动轴34a在接受通过引导机构65的移动引导的同时摆动,能够顺畅且轻松地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另外,即使将环形转动链64保持卷绕在驱动轴34a而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也会通过限制机构61以不使驱动轴34a过度摆动从而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超过容许范围的方式来限制驱动轴34a的摆动,使环形转动链64不会破损。另外,即使不取下环形转动皮带80而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也会通过限制机构61来防止环形转动皮带80过度扭歪。当驱动刀片体34成为伸出状态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从开口36向外壳31的后侧的外部突出,因此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在外壳31的外部,也能够将要更换的切断刀片34b从驱动轴34a的右端拔出,并能够将要装配的新切断刀片34b从右端装配到驱动轴34a。
在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的情况下,从左侧轴承外壳50将连结部51卸下,从而使驱动轴34a能够从左侧壁31L卸下,并解除右侧轴承箱43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从而使驱动轴34a能够从右侧壁31R卸下。当成为可卸下驱动轴34a的状态时,将罩48卸下以开放贯通孔47。当能够开放贯通孔47时,使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从安装孔44穿过贯通孔47并下降到凹入部49。于是,驱动轴34a成为左高右低的姿态,在驱动轴34a和凹入部49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当形成间隙时,在使驱动轴34a靠向右侧壁侧的同时,以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穿过凹入部49从外壳31的外部出去的方式对驱动轴34a进行移动操作,由此,能够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驱动刀片体34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可状态变更地被支承的例子,但也可以不具备使驱动刀片体34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进行状态变更的结构而实施。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对后部罩31B通过摆动以及装卸进行开闭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仅利用摆动和装卸的任一方进行开闭的结构而实施。另外,示出了采用后部罩31B在谷粒箱侧可摆动地被支承的结构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后部罩31B在与谷粒箱侧相反侧可摆动地被支承的结构而实施。另外,也可以采用后部罩31B通过滑动来开闭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枢轴支承部40设于上下两个部位的例子,但也可以设于三个部位以上。另外,示出了采用枢轴支承轴40b支承于后部罩31B且枢轴支承凸台40a支承于外壳本体31A的枢轴支承部40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枢轴支承轴40b支承于外壳本体31A且枢轴支承凸台40a支承于后部罩31B的枢轴支承部40而实施。另外,示出了将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的例子,但也可以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的卡合深度深地实施。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例子,但也可以仅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任一方而实施。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双方而实施。另外,在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仅将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支承于后部罩31B,而是将引导板69、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下落限制杆66以及引导杆70全部支承于后部罩31B而实施。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伸出状态下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状态变更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在驱动轴34a的右端部支承于右侧壁31R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伸出状态下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状态变更,将切断刀片34b相对于驱动轴34a从左端进行插拔的结构而实施。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别共用于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部件(摆动支承体55a、外壳侧部件60)而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各自专用的部件来构成而实施。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例子,但也可以仅设置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任一个、或任两个而实施。另外,也可以全部不设置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而实施。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设置贯通孔47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贯通孔47而实施。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设置检测部81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检测部81而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适用于将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设定为机体前后方向的联合收割机以外,还能够适用于将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设定为机体横向方向的联合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将图29中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方”,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方”,将箭头U的方向设为“机体上方”,将箭头D的方向设为“机体下方”,将纸面正面的方向设为“机体左方”,将纸面背面的方向设为“机体右方”。
[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29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可驱动地装备于机体架1的下部的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区域,形成有驾驶部3。在驾驶部3中,具备覆盖搭乘空间的舱体4。在驾驶部3的下方,形成具有发动机5的动力部。在机体架1的前部的左区域,连结有割取前处理部6,其割取并输送在作业行驶时位于机体的前方的水稻或小麦等的谷秆。割取前处理部6以可进行将机体左右方向的枢轴支承轴心P1作为支点的升降摆动的状态而连结。割取前处理部6的升降摆动利用液压式升降液压缸8的伸缩工作来进行,该液压式升降液压缸跨越机体架1和前处理部架7而架设。在机体架1中的、割取前处理部6的后侧的部位,设有脱粒装置9,其接收割取前处理部6输送的割取谷秆并进行脱粒处理,并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在脱粒装置9的后部,连结有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秸秆切断装置10。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设有以长秸秆状态排出脱粒处理后的秸秆的秸秆抛撒装置11。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下部,设有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其使从秸秆切断装置10排出的细碎秸秆通过扩散绞龙12a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扩散并排出到田地。在机体架1中的、驾驶部3的后侧的部位,设有谷粒箱13,其回收并储存从脱粒装置9输送的单粒化谷粒。如图30所示,脱粒装置9和谷粒箱13以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即横向排列的状态而设于机体架1。在谷粒箱13的后部,连接有排出储存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14。
[关于割取前处理部的结构]
在割取前处理部6中,伴随着机体的行驶,种植谷秆中的割取对象的谷秆被分禾器6a导入到扶禾装置6b并进行扶禾处理,被扶禾处理的种植谷秆的茎根被推子型的割取装置6c切断,收割对象的谷秆被割取。割取谷秆通过配备于割取装置6c的后方的输送装置6d被供给到脱粒装置9的脱粒输送链15(参照图30)的开始端部。
[关于脱粒装置的结构]
在脱粒装置9的说明中,将脱粒装置9的处理开始端侧[谷秆投入侧(图31的纸面左侧)]设为“前”,将脱粒装置9的处理终端侧[秸秆排出侧(图31的纸面右侧)]设为“后”。
如图31所示,在脱粒装置9中,具备对割取谷秆实施脱粒处理的脱粒部9A、对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的筛选部9B、回收筛选处理后的回收对象的处理物的回收部9C、将脱粒秸秆朝向秸秆切断装置10输送的秸秆输送装置16。在该脱粒装置9中,使脱粒部9A的脱粒处理方向以及筛选部9B的筛选处理方向与机体的前后方向一致,将脱粒处理方向的上游侧以及筛选处理方向的上游侧设定为位于机体的前侧。
如图31所示,在脱粒部9A中,通过割取前处理部6的输送装置6d(参照图29)被供给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侧被脱粒输送链15夹持并朝向脱粒装置9的后方输送。通过脱粒输送链15输送的割取谷秆的穗梢侧插入到脱粒室17并通过脱粒筒18以及筛网19进行脱粒处理。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等脱粒处理物从筛网19下漏到筛选部9B。脱粒处理后的秸秆通过脱粒输送链15从脱粒室后部的除尘口20被排出到脱粒室17的后侧。被排出的秸秆通过分离鼓21被分解处理。通过分解处理获得的单粒化谷粒向下流到筛选部9B。被分解处理的秸秆从脱粒输送链15被传递到秸秆输送装置16,并通过秸秆输送装置16被排出到脱粒装置9的后外侧。
如图31所示,在筛选部9B中,从筛网19下漏的谷粒和尘埃等脱粒处理物以及从分离鼓21流下的谷粒等被摆动筛选装置22接收。被接收的脱粒处理物通过筛选和清选被筛选处理为谷粒和尘埃,筛选由摆动筛选装置22进行,清选由分别通过清选风机23、第一副清选风机24、第二副清选风机25供给的清选风进行。被筛选的谷粒向下流到回收部9C,被清选的尘埃与清选风一起被吸引到排尘风扇26,从排尘风扇26穿过秸秆切断装置10的内部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内部被排出到脱粒装置9的后方。
在回收部C中,从摆动筛选装置22流下的谷粒中的作为一次处理物的单粒化谷粒通过一次输送绞龙27被回收,并被输送到与一次输送绞龙27的输送终端部连接的纵向送谷装置28。纵向送谷装置28将从一次输送绞龙27接收到的单粒化谷粒输送到谷粒箱13。从摆动筛选装置22流下的谷粒中的作为二次处理物的未处理粒通过二次输送绞龙29被回收,并被输送到与二次输送绞龙29的输送终端部连接的返还装置30。返还装置30将从二次输送绞龙29接收到的未处理粒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22。
[关于秸秆切断装置的结构]
如图30、图31所示,秸秆切断装置10具备设于脱粒装置9的后部的外壳31。在外壳31的上部,设有秸秆投入口32以及引导从秸秆输送装置16的输送终端部下落的秸秆的引导部件33。如图30、图33所示,在外壳31的内部,收容有驱动刀片体34以及接受刀片体35。
如图31所示,引导部件33在秸秆投入口32的后侧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外壳31,并具备对秸秆投入口32进行开闭的盖功能。当相对于外壳31的上表面部姿态变更为立起姿态时,引导部件33成为打开秸秆投入口32的第一引导状态,以通过引导部件33的内侧面使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从秸秆投入口32流入到外壳31的内部的方式进行引导。当姿态变更为沿着外壳31的上表面部的状态时,引导部件33成为关闭秸秆投入口32的第二引导状态,以通过引导部件33的外侧面使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以长秸秆状态流出到外壳31的后外侧的方式进行引导。
如图33、图34、图40所示,在外壳31中,具备具有引导部件33的外壳本体31A、构成外壳本体31A的后部的后部罩31B。后部罩31B跨越外壳本体31A的左侧壁31L和右侧壁31R而设置。左侧壁31L的后端侧部分和右侧壁31R的后端侧部分通过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横向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框架31C连结。
如图33所示,驱动刀片体34具有驱动轴34a以及多个切断刀片34b,该驱动轴34a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该多个切断刀片34b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驱动轴34a。多个切断刀片34b在驱动轴34a的轴心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排列。驱动刀片体34通过从脱粒装置9传递的动力在利用箭头X(参照图33)表示的旋转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接受刀片体35具有切断轴35a以及多个接收刀片35b,该切断轴35a在比驱动轴34a靠前侧以位于与驱动轴34a平行的位置的状态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该多个接收刀片35b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切断轴35a并且与切断刀片34b对应。接受刀片体35通过从脱粒装置9传递的动力在利用箭头Y(参照图33)表示的旋转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如图33、图37、图38所示,在驱动轴34a以及切断轴35a的两端部,不可相对旋转地设有防止秸秆屑缠绕到驱动轴34a以及切断轴35a的刮板96。
在秸秆切断装置10中,当引导部件33被切换到第一引导状态时,从秸秆输送装置16下落的秸秆从秸秆投入口32流入到外壳31的内部。流入的秸秆载置在驱动刀片体34以及接受刀片体35之上,在通过切断刀片34b以及接受刀片35b被拨入到驱动轴34a和切断轴35a之间的同时,被切断刀片34b以及接受刀片35b切断,并进行将秸秆在秆身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切断的细碎处理。细碎秸秆下落到与外壳31的下部相连的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扩散排出外壳的内部。
后部罩31B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该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驱动刀片体34以能够进行通过秸秆切断装置10的切断处理的状态,该打开状态是将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的状态。具体而言,构成为如下所述。
如图33所示,在外壳本体31A中,具备形成于外壳本体31A的后部的开口36。开口36跨越外壳本体31A的左侧壁31L和右侧壁31R而形成。如图34所示,后部罩31B的谷粒箱侧的横端侧部分和右侧壁31R具有机体上下方向的枢轴支承轴心P2,且经由可解除连结的连结构造37而连结。后部罩31B以将枢轴支承轴心P2作为摆动支点可摆动操作的状态且可装卸的状态支承于外壳本体31A。
通过将后部罩31B如图30所示向谷粒箱侧的摆动操作,或通过将后部31B如图33所示从外壳本体31A卸下,后部罩31B成为打开开口36并将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的打开状态。通过将后部罩31B如图40所示安装于外壳本体31A并且沿着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后部罩31B成为关闭开口36并将驱动刀片体34从后方关闭的关闭状态。
如图33、图34所示,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设有将后部罩31B摆动操作的固定型把手38。如图34、图40所示,在将后部罩31B设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的上下两个部位处,通过将作为锁定机构的锁定螺栓(带旋钮的螺栓)39跨越后部罩31B和左侧壁31L地装配,能够将后部罩31B位置保持于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锁定螺栓39作为锁定机构而采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可采用使用了虾形金属用具、带子或钩的锁定部件、使用了捕捉器的把手锁定装置等各种锁定部件。另外,也可以采用具有设于后部罩31B的锁定销、以与锁定销可卡脱的状态设于外壳本体侧的钩、将钩向卡合侧施力的锁定弹簧、将钩与锁定弹簧对抗地进行卸下操作的把手的钩式机构。
如图33、图40所示,在左侧壁31L的上角部设有圆角部31D。在后部罩31B的自由端部中的、在将后部罩31B设为关闭状态时与壁侧的圆角部31D重合的部分,设有圆角部31E。后部罩31B构成为,在后部罩31B被设为打开状态从而罩侧的圆角部31E成为自由状态时,罩侧的圆角部31E的半径成为比壁侧的圆角部31D的半径小的状态。当后部罩31B被设为关闭状态并通过锁定螺栓39紧固于左侧壁31L时,罩侧的圆角部31E以沿着壁侧的圆角部31D的状态弹性变形且后部罩31B具备弹性恢复力,通过后部罩31B的弹性恢复力来进行锁定螺栓39的防松动。
[后部罩的连结构造的结构]
如图34、图36所示,在连结构造37中,具备枢轴支承部40,其设于后部罩31B的上下两个部位,并具有枢轴支承轴心P2。上侧枢轴支承部40以及下侧枢轴支承40各自具备支承于右侧壁31R的枢轴支承凸台40a和支承于后部罩31B的枢轴支承轴40b。
在上下枢轴支承部40中,通过使枢轴支承轴40b从上方插入枢轴支承凸台40a,从而使枢轴支承轴40b和枢轴支承凸台40a可相对旋转地卡合,使后部罩31B可摆动地支承于外壳本体31A。通过使枢轴支承轴40b向上方从枢轴支承凸台40a上提脱离,能够使枢轴支承轴40b和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将后部罩31B从外壳本体31A卸下。
如图36、图42所示,在上侧枢轴支承部40以及下侧枢轴支承部40的各自中,枢轴支承凸台40a各自支承于安装在右侧壁31R的支承部件41。枢轴支承凸台40a经由支承部件41支承于右侧壁31R。右侧壁31R的对后部罩31B进行枢轴支承的部分通过支承部件41被增强。上侧支承部件41和下侧支承部件41为相同的支承部件。枢轴支承凸台40a和支承部件41通过焊接连结。支承部件41和右侧壁31R通过连结螺栓连结。如图36所示,支承部件41的上部与右侧壁31R的安装部分42螺栓连结。
如图36所示,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如图42所示,在使后部罩31B支承于外壳本体31A时,即,将连结构造37设为连结状态时,在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之前,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通过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卡合的引导功能使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位置对准容易进行,从而容易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操作到卡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支承部40设于上下两个部位,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于三个部位以上。另外,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造37相反地,构成为,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在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中,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更早地,枢轴支承轴40b与枢轴支承凸台40a开始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枢轴支承轴40b从上方插入到枢轴支承凸台40a,但也可以构成为枢轴支承凸台40a从上方嵌入到枢轴支承轴40b而实施。
[关于驱动刀片体的支承构造]
驱动刀片体34构成为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该使用状态是驱动轴34a的两端部支承于外壳31的左侧壁31L以及右侧壁31R的状态,该伸出状态是在作为驱动轴34a的一端部的左端部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作为驱动轴34a的另一端部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具体而言,构成为如下所述。
如图37所示,在驱动轴34a的右端部装配有右侧轴承箱43。右侧轴承箱43经由收容于右侧轴承箱43且装配于驱动轴34a的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承驱动轴34a。在右侧轴承箱43的横侧部设有卡止部43a。如图36所示,在右侧壁31R上设有安装孔44。如图36、图37所示,右侧轴承箱43通过卡止部43a与安装孔44卡合,且右侧轴承箱43通过多根连结螺栓45固定于右侧壁31R,由此,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右侧壁31R。由此,驱动刀片体34可旋转地支承于右侧壁31R。通过解除右侧轴承箱43的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能够解除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对于右侧壁31R的支承,能够使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与右侧轴承箱43一起被与安装孔44连通的引导槽46引导从而相对于外壳本体31A进出。
如图36、图37所示,使驱动轴34a可装卸的贯通孔47开口于右侧壁31R中的安装孔44的下侧的部分。贯通孔47与安装孔44连通。罩48可装卸地支承于右侧壁31R的外表面侧,该罩48覆盖贯通孔47,以使细碎秸秆不会从贯通孔47漏出。在右侧壁31R的内表面侧形成有使驱动轴34a可装卸的凹入部49。凹入部49跨越贯通孔47和右侧壁31R的前端而形成。
如图38所示,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装配有左侧轴承箱50。左侧轴承箱50收容于左侧轴承箱50,并且经由装配于驱动轴34a的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承于驱动轴34a。在左侧轴承箱50的横侧部设有板状的连结部51。连结部51通过多根连结螺栓52(参照图38、图40)可装卸地与左侧轴承箱50连结。如图38、图40所示,连结部51通过连结螺栓53可装卸地与左侧壁31L的外表面侧连结,由此,左侧轴承箱50固定于左侧壁31L,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且驱动刀片体34的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如图38所示,在驱动轴34a支承于左侧壁31L的状态下,左侧轴承箱50中的、与连结部51连结的凸缘部50a进入到设于左侧壁31L的贯通孔54。如图39所示,通过解除连结部51的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从而解除左侧轴承箱50相对于左侧壁31L的固定,使驱动轴34a可摆动操作。
如图40、图41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对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进行支承的摆动机构55。摆动机构55具备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的机体上下方向的支轴56、和与支轴56和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连结的摆动支承体55a。支轴56和摆动支承体55a通过焊接连结。摆动支承体55a和连结部51连结,摆动支承体55a经由连结部51以及左侧轴承箱50与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连结。摆动支承体55a和连结部51通过焊接连结。摆动机构55进行的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的支承以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将支轴56的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可摆动的状态而进行。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摆动机构55支承于左侧壁31L。如图39所示,连结部51的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被解除,且右侧轴承箱43的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被解除,从而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的右侧壁31R进行的支承被解除,由此,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保持支承于左侧壁31L,同时能够在将支轴56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的状态下,对驱动轴34a相对于外壳31进行摆动操作。如图38、图39所示,在驱动轴34a摆动时,连结部51的前端侧部分穿过贯通孔54,移动到左侧壁31L的外侧和内侧,连结部51的后端侧部分沿着左侧壁31L,或从左侧壁31L向外侧远离。即,驱动刀片体34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变更,该使用状态是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左侧轴承箱50支承于左侧壁31L,且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经由右侧轴承箱43支承于右侧壁31R的状态,该伸出状态是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经由左侧轴承箱50以及摆动机构55(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在将上下方向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的状态下对驱动轴34a的左端部进行支承的摆动机构55,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将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轴芯稍微倾斜的轴心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的状态的结构的摆动机构而实施。
如图40所示,支轴56经由轴支承部件57以及轴支承部件58可旋转地支承于左侧壁31L,该轴支承部件57支承于左侧壁31L并对支轴56的上端侧部分可旋转地进行支承,该支承部件58支承于左侧壁31L并对支轴56的下端侧部分可旋转地进行支承。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经由连结部60a支承于左侧壁31L。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以及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可相对旋转地外嵌于支轴56。将支轴56中的、内嵌于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1,将支轴56中的、内嵌于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2,将支轴56中的、位于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和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之间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3,则外径D3设定为比外径D1大,且外径D3设定为比外径D2大。支轴56以向上侧的错位通过上侧的轴支承部件57防止且向下侧的错位通过下侧的轴支承部件58防止的状态被上下轴支承部件57、58支承。
[关于水平保持机构]
如图40、图41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对驱动轴34a的水平姿态进行保持的水平保持机构59。水平保持机构59具备作为驱动轴侧部件的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外壳侧部件60。外壳侧部件60具有与外壳侧部件60的内侧端部连结的连结部60a,利用连结部60a与左侧壁31L连结。摆动支承体55a经由左侧轴承箱50与驱动轴34a的左侧端部连结,成为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的驱动轴侧部件。外壳侧部件60以重叠在摆动支承体55a之上的状态固定于左侧壁31L。
在水平保持机构59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在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和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相对置并滑动接触的同时,摆动支承体55a相对于外壳侧部件60移动。摆动支承体55a位于外壳侧部件60的下侧,但在驱动轴34a的自由端部(右端部)的所在侧相对于驱动轴34a的摆动支点(支轴56的轴芯P3)的相反侧的部位处,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与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即使驱动轴34a试图倾斜移动,即,即使摆动支承体55a试图倾斜移动,摆动支承体55a也被外壳侧部件60从上方支承来防止摆动支承体55a的倾斜移动,以进行对驱动轴34a的水平姿态进行保持的水平保持。
[关于限制机构]
如图40、图41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61。在限制机构61中,具备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在外壳侧部件60中,形成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范围进行设定的长孔62。可移动地进入到长孔62的限制销63设于摆动支承体55a。
如图35、图38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在驱动轴34a上卷绕有环形转动链64。环形转动链64卷绕于不可相对旋转地设于驱动轴34a的输出链轮90和中继链轮91。中继链轮91经由中继齿轮92与接受刀片体驱动齿轮93连动连结。驱动轴34a的动力经由环形转动链64、中继链轮91以及中继齿轮92被传递到接受刀片体35。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环形转动链64因驱动轴34a的摆动而扭歪。
在限制机构61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到伸出状态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限制销63在长孔62的内部移动。当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达到容许范围的极限或极限附近时,限制销63到达长孔62的端部,通过外壳侧部件60来阻止摆动支承体55a的进一步摆动。即,进行阻止驱动轴34a超过与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的容许范围对应的摆动角范围而摆动的摆动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驱动轴34a从使用状态可摆动操作的摆动角范围,设定大约15度的摆动角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孔62设于外壳侧部件60,限制销63设于摆动支承体55a,但也可以采用将长孔62设于摆动支承体55a,将限制销63设于外壳侧部件60的结构来实施。
[关于引导机构]
如图40、图41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对驱动轴34a的摆动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65。引导机构65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构成。
在引导机构65中,在驱动刀片体34状态变更时,摆动支承体55a与驱动轴34a一起摆动,在摆动支承体55a的上表面和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摆动支承体55a相对于外壳侧部件60移动,摆动支承体55a在被利用外壳侧部件60的下表面形成的引导面引导的同时摆动。即,以驱动轴34a在被外壳侧部件60引导的同时摆动的方式,进行驱动轴34a的摆动引导。
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由在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中共用的摆动支承体55a以及外壳侧部件60构成。
[关于秸秆抛撒装置的结构]
如图35所示,秸秆抛撒装置11设于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构成为,在引导部件33被切换到第二引导状态时,流出到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侧的秸秆以长秸秆状态按每设定量排出到田地。
详细来说,如图34、图35所示,秸秆抛撒装置11具备: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其使排出到秸秆切断装置10的外壳31的后侧的秸秆以间断性地按每设定量下落的状方式来限制秸秆下落;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其接收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并使其按每设定量下落到田地;引导板69,其以使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下落到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方式进行引导;左右一对引导杆70,其形成从下落限制杆66向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秸秆下落路径。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接收并贮存从下落限制杆66落下来的秸秆,当贮存的秸秆的重量超过抛撒装置弹簧67的设定重量时,根据秸秆重量而下降摆动以使贮存的秸秆下落到田地。
如图34所示,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的上端侧经由机体横向宽度的旋转支轴72支承于在秸秆切断装置10的上方设置的支承架71。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通过电动马达(未图示)的动力将旋转支轴72作为摆动支点间断性地在前后方向上被摆动操作,对秸秆下落路径的上部进行开闭。左右一对引导杆70经由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支承杆73支承于支承架71。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支承于秸秆切断装置10的后部罩31B。具体来说,如图34所示,在后部罩31B的两个横向端部,具备安装部74,其可支承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左侧支承架75的上端侧部分与后部罩31B的左侧安装部74连结,该左侧支承架75分别支承引导板69的左侧端部、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转动支轴68a的左侧端部、以及抛撒装置弹簧67。右侧支承架75的上端侧部分与后部罩31B的右侧安装部74连结,该右侧支承架75分别支承引导板69的右侧端部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的转动支轴68a的右侧端部。如图34、图42所示,右侧支承架75使枢轴支承轴40b重叠在安装于后部罩31b的安装部件40c之上,通过与安装部件40c的共同紧固而与后部罩31B连结。在后部罩31B状态变更时,秸秆抛撒装置11中的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以及引导板69以与后部罩31B一起移动的状态而支承于后部罩31B。
[关于脱粒装置以及秸秆切断装置的驱动]
如图32所示,构成为,发动机5的动力被传递到脱粒装置9,并从脱粒装置9被传递到秸秆切断装置10。详细叙述的话,发动机5的输出轴的动力经由皮带传动机构76被传递到脱粒装置9的输入外壳77。被输入到输入外壳77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78被传递到脱粒筒18以及秸秆输送装置16。被输入到输入外壳77的动力通过皮带传动机构79分别被传递到第一副清选风机24、清选风机23、一次输送绞龙27、第二副清选风机25、二次输送绞龙29、摆动筛选装置22、分离鼓21、排尘风扇26以及脱粒输送链15。排尘风扇26的输入轴26a通过环形转动皮带80与驱动轴34a的输入带轮94连动连结。排尘风扇26的输入轴26a的动力被传递到驱动刀片体34。驱动刀片体34的动力经由输出链轮90、环形转动链64、中继链轮91、中继齿轮92以及接受刀片体驱动齿轮93被传递到接受刀片体35。
如图41所示,在左侧壁31L的横向外侧,设有检测后部罩31B的开闭状态的检测部81。检测部81支承于从左侧壁31L延伸的支承部件87。检测部81构成为,当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时,停止脱粒装置9的驱动。
具体而言,在将后部罩31B状态变更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设置于后部罩31B的自由端侧部分的检测对象部82穿过覆盖环形转动链64等的横向罩83的贯通孔而进入到横向罩83的内部,从而接近检测部81。通过检测对象部82接近到离检测部81设定距离,从而使检测部81切换到打开状态,通过检测对象部82离检测部81超过设定距离,从而使检测部81切换到关闭状态。检测部81通过切换到打开状态而检测到后部罩31B为关闭状态,通过切换到关闭状态而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
如图40所示,检测部81和控制装置84关联,控制装置84和发动机停止装置85关联。在控制装置84中,具备发动机停止控制部86。发动机停止控制部86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当通过检测部81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时,基于来自检测部81的检测信息,将需要使发动机5停止的信号输出到发动机停止装置85,以使发动机停止装置85工作。
在去除驱动刀片体34的秸秆堵塞或检查驱动刀片体34等的情况下,如图34中利用双点划线所示,将秸秆抛撒装置11的左右一对下落限制杆66各自设为将下落限制杆66和转动支轴72的连结轴作为摆动支点而上升摆动的回避姿态,并如图34中利用双点划线所示,将秸秆抛撒装置11的左右一对引导杆70各自设为将引导杆70和支承杆73的连结轴作为摆动支点而上升摆动的回避姿态,确保用于后部罩31B向外壳31的后侧打开的空间。当能够确保空间时,解除后部罩31B的通过锁定螺栓39在关闭状态下的位置保持,并将后部罩31B状态变更为打开状态。即,设为将后部罩31B如图30所示摆动到谷粒箱侧的打开状态,或设为将连结构造37的上下枢轴支承轴40b从枢轴支承凸台40a拔出并将后部罩31B从外壳本体31A卸下的打开状态。即使将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整体保持安装,也能够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即使脱粒装置9保持驱动而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也会通过检测部81检测到后部罩31B不是关闭状态并停止发动机5,停止脱粒装置9的驱动,且停止秸秆切断装置10的驱动。当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时,驱动刀片体34向后方开放,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取出,也能够从后方经由开口36清扫或检查驱动刀片体34。当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时,秸秆抛撒装置11中的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与后部罩31B一起移动,从而能够将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设为不会成为障碍物的状态而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作业。通过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还能够轻松地清扫附着于框架31C的尘埃。
在更换驱动刀片体34的切断刀片34b的情况下,与驱动刀片体34的清扫或检测的情况相同,将后部罩31B设为打开状态并打开开口36。解除右侧轴承箱43的通过连结螺栓45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并解除连结部51的通过连结螺栓53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以解除左侧轴承箱50对于左侧壁31L的连结。当能够进行右侧轴承箱43以及左侧轴承箱50的连结解除时,将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与右侧轴承箱43一起从右侧壁31R拉出。于是,摆动支承体55a摆动,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保持经由摆动支承体55a以及支轴56支承于左侧壁31L的状态下,驱动轴34a将支轴56的轴心P3作为摆动支点而摆动,驱动刀片体34成为伸出状态。此时,驱动轴34a在通过水平保持机构59保持为水平姿态的同时摆动,且驱动轴34a在接受通过引导机构65的移动引导的同时摆动,能够顺畅且轻松地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另外,即使将环形转动链64保持卷绕在驱动轴34a而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也会通过限制机构61以不使驱动轴34a过度摆动从而环形转动链64的扭歪超过容许范围的方式来限制驱动轴34a的摆动,使环形转动链64不会破损。另外,即使不取下环形转动皮带80而对驱动轴34a进行摆动操作,也会通过限制机构61来防止环形转动皮带80过度扭歪。当驱动刀片体34成为伸出状态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从开口36向外壳31的后侧的外部突出,因此即使不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在外壳31的外部,也能够将要更换的切断刀片34b从驱动轴34a的右端拔出,并能够将要装配的新切断刀片34b从右端装配到驱动轴34a。
在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的情况下,从左侧轴承外壳50将连结部51卸下,从而使驱动轴34a能够从左侧壁31L卸下,并解除右侧轴承箱43对于右侧壁31R的连结,从而使驱动轴34a能够从右侧壁31R卸下。当成为可卸下驱动轴34a的状态时,将罩48卸下以开放贯通孔47。当能够开放贯通孔47时,使驱动轴34a的右端部从安装孔44穿过贯通孔47并下降到凹入部49。于是,驱动轴34a成为左高右低的姿态,在驱动轴34a和凹入部49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当形成间隙时,在使驱动轴34a靠向右侧壁侧的同时,以驱动轴34a的右端部穿过凹入部49从外壳31的外部出去的方式对驱动轴34a进行移动操作,由此,能够将驱动刀片体34从外壳31卸下。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驱动刀片体34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可状态变更地被支承的例子,但也可以不具备使驱动刀片体34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进行状态变更的结构而实施。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对后部罩31B通过摆动以及装卸进行开闭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仅利用摆动和装卸的任一方进行开闭的结构而实施。另外,示出了采用后部罩31B在谷粒箱侧可摆动地被支承的结构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后部罩31B在与谷粒箱侧相反侧可摆动地被支承的结构而实施。另外,也可以采用后部罩31B通过滑动来开闭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枢轴支承部40设于上下两个部位的例子,但也可以设于三个部位以上。另外,示出了采用枢轴支承轴40b支承于后部罩31B且枢轴支承凸台40a支承于外壳本体31A的枢轴支承部40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枢轴支承轴40b支承于外壳本体31A且枢轴支承凸台40a支承于后部罩31B的枢轴支承部40而实施。另外,示出了将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相对于枢轴支承凸台40a的卡合深度深的例子,但也可以将下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的卡合深度设定为比上侧的枢轴支承部40的枢轴支承轴40b的卡合深度深地实施。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例子,但也可以仅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的任一方而实施。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以及细碎秸秆排出装置12双方而实施。另外,在设置秸秆抛撒装置11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仅将引导板69以及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支承于后部罩31B,而是将引导板69、秸秆抛撒装置本体68、下落限制杆66以及引导杆70全部支承于后部罩31B而实施。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驱动轴34a的左端部支承于左侧壁31L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右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伸出状态下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状态变更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在驱动轴34a的右端部支承于右侧壁31R的同时,驱动轴34a的左端部向外壳31的外部突出的伸出状态下对驱动刀片体34进行状态变更,将切断刀片34b相对于驱动轴34a从左端进行插拔的结构而实施。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别共用于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部件(摆动支承体55a、外壳侧部件60)而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各自专用的部件来构成而实施。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例子,但也可以仅设置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的任一个、或任两个而实施。另外,也可以全部不设置水平保持机构59、限制机构61以及引导机构65而实施。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设置贯通孔47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贯通孔47而实施。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设置检测部81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设置检测部81而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适用于将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设定为机体前后方向的联合收割机以外,还能够适用于将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设定为机体横向方向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19)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秆切断装置,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连结,并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
在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驱动刀片体,其具有驱动轴以及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多个切断刀片;接受刀片体,其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切断轴以及支承于所述切断轴并且与所述切断刀片对应的多个接受刀片;外壳,其收容所述驱动刀片体以及所述接受刀片体;
所述驱动刀片体构成为,可在使用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所述使用状态是所述驱动轴的两端部支承于所述外壳的左右侧壁的状态,所述伸出状态是在所述驱动轴的一端部支承于所述左右侧壁的一方的同时,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部向所述外壳的外部突出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摆动机构,其对所述驱动轴的一端部可摆动地进行支承,并使所述驱动刀片体能够进行所述状态变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机构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支轴的轴心可摆动地对所述驱动轴的一端部进行支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轴支承部件,其支承于所述外壳的侧壁,并可转动地对所述支轴进行枢轴支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支承部件与所述支轴的上部以及下部对应地设置,并且构成为外嵌于所述支轴,
所述支轴中的、位于所述上侧的轴支承部件和所述下侧的轴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的外径比所述支轴中的、内嵌于所述上侧的轴支承部件以及所述下侧的轴支承部件的部分的外径大。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水平保持机构,其在所述驱动刀片体进行状态变更时对所述驱动轴的水平姿态进行保持。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于所述驱动轴的环形转动链,
并具备限制所述驱动轴的摆动范围的限制机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具备:驱动轴侧部件,其与所述驱动轴连结并与所述驱动轴一起摆动;外壳侧部件,其支承于所述外壳并相对于所述驱动轴侧部件相对移动;长孔,其形成于所述驱动轴侧部件和所述外壳侧部件的一方,并对所述摆动范围进行设定;限制销,其以可移动地卡入到所述长孔的状态而支承于所述驱动轴侧部件和所述外壳侧部件的另一方;
在所述驱动轴摆动时,所述驱动轴侧部件和所述外壳侧部件的相对置的面滑动接触。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中,具备后部开放的外壳本体和封闭所述外壳本体的后部的后部罩,
所述后部罩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所述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所述驱动刀片体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是使所述驱动刀片体向后方露出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侧壁,通过容许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部的向下方的移动而使所述驱动轴能够向下方拔出,
覆盖所述贯通孔的罩可装卸地支承于所述外壳。
1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秆切断装置,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连结,并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
在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驱动刀片体,其具有驱动轴以及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多个切断刀片;接受刀片体,其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切断轴以及支承于所述切断轴并且与所述切断刀片对应的多个接受刀片;外壳,其收容所述驱动刀片体以及所述接受刀片体;
在所述外壳中,具备:外壳本体,其后部开放;后部罩,其封闭所述外壳本体的后部;
所述后部罩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所述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所述驱动刀片体以能够进行通过所述秸秆切断装置的切断处理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是将所述驱动刀片体向后方开放的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谷粒箱,其以与所述脱粒装置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设置,回收并储存由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
在所述后部罩中具备枢轴支承部,该枢轴支承部设于该后部罩的所述谷粒箱侧的横端侧部分,并具有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枢轴支承轴心,
所述后部罩能够通过将所述枢轴支承轴心作为摆动支点的摆动而在所述关闭状态和所述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枢轴支承部中,具备:枢轴支承凸台,其设于所述外壳本体和所述后部罩的一方;枢轴支承轴,其设于所述外壳本体和所述后部罩的另一方,插入并卡合于所述枢轴支承凸台;
并具备将所述后部罩的位置保持于所述关闭状态的锁定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外壳本体,并对所述枢轴支承凸台和所述枢轴支承轴的一方进行支承。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支承部设于上下多个部位,
所述上下多个部位的枢轴支承部各自以所述枢轴支承轴和所述枢轴支承凸台的一方相对于所述枢轴支承轴和所述枢轴支承凸台的另一方从上方可卡脱地卡合的方式构成,
在上下相邻的所述枢轴支承部中,下侧的枢轴支承部的所述枢轴支承轴相对于所述枢轴支承凸台的卡合深度与上侧的枢轴支承部的所述枢轴支承轴相对于所述枢轴支承凸台的卡合深度不同。
16.如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可在第一引导状态和第二引导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的引导部件,该第一引导状态是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以流入到所述外壳的内部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状态,该第二引导状态是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以流出到所述外壳的后外侧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状态,
在所述后部罩中,具备可对秸秆抛撒装置进行支承的安装部,所述秸秆抛撒装置在所述引导部件为所述第二引导状态时,将流出到所述外壳的后外侧的秸秆按每设定量排出,
所述秸秆抛撒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后部罩状态变更时与所述后部罩一起移动。
17.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秆切断装置,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连结,并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
在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具备:驱动刀片体,其具有驱动轴以及支承于所述驱动轴的多个切断刀片;接受刀片体,其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切断轴以及支承于所述切断轴并且与所述切断刀片对应的多个接受刀片;外壳,其收容所述驱动刀片体以及所述接受刀片体;
在所述外壳中,具备:外壳本体,其后部开放;后部罩,其封闭所述外壳本体的后部;
所述后部罩构成为,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所述关闭状态是从后方封堵所述驱动刀片体以能够通过所述秸秆切断装置进行切断处理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是将所述驱动刀片体向后方开放的状态,
具备可检测所述后部罩的开闭状态的检测部,
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后部罩不是关闭状态时,停止所述脱粒装置的驱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从所述脱粒装置被传递动力。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动力从发动机被传递到所述脱粒装置,
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后部罩不是关闭状态时,使所述发动机停止。
CN201910547801.2A 2018-06-26 2019-06-24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10637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1159 2018-06-26
JP2018-121158 2018-06-26
JP2018121160A JP6976223B2 (ja) 2018-06-26 2018-06-26 コンバイン
JP2018121158A JP6978382B2 (ja) 2018-06-26 2018-06-26 コンバイン
JP2018-121160 2018-06-26
JP2018121159A JP7023193B2 (ja) 2018-06-26 2018-06-26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7614A true CN110637614A (zh) 2020-01-03
CN110637614B CN110637614B (zh) 2023-06-13

Family

ID=69009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47801.2A Active CN110637614B (zh) 2018-06-26 2019-06-24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00001503A (zh)
CN (1) CN110637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3549A (zh) * 2022-12-13 2023-03-28 张俊 一种农业秸秆处理再利用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22774A (en) * 1969-04-29 1971-02-17 Ernst Weichel Improvements in drives for reaper cutting mechanisms
JPS6117930U (ja) * 1984-07-09 1986-02-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排ワラ処理装置
JPS61139149U (zh) * 1985-02-20 1986-08-28
JPS6224635U (zh) * 1985-07-26 1987-02-14
JPH0520540U (ja) * 1991-08-26 1993-03-19 株式会社四国製作所 デイスクカツターの回転軸支持構造
JP2002095338A (ja) * 2000-09-22 2002-04-02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排藁処理装置
CN201541496U (zh) * 2009-11-09 2010-08-11 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纵向轴流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切碎装置
CN102356721A (zh) * 2005-12-02 2012-02-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22774A (en) * 1969-04-29 1971-02-17 Ernst Weichel Improvements in drives for reaper cutting mechanisms
JPS6117930U (ja) * 1984-07-09 1986-02-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排ワラ処理装置
JPS61139149U (zh) * 1985-02-20 1986-08-28
JPS6224635U (zh) * 1985-07-26 1987-02-14
JPH0520540U (ja) * 1991-08-26 1993-03-19 株式会社四国製作所 デイスクカツターの回転軸支持構造
JP2002095338A (ja) * 2000-09-22 2002-04-02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排藁処理装置
CN102356721A (zh) * 2005-12-02 2012-02-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201541496U (zh) * 2009-11-09 2010-08-11 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纵向轴流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切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7614B (zh) 2023-06-13
KR20200001503A (ko) 2020-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0095473A1 (ja) コンバイン
JP6837393B2 (ja) 収穫機
CN110637614A (zh) 联合收割机
JP5022182B2 (ja) 脱穀装置の脱穀部構造
JP715942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39928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7622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7838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02319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38285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372274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枝梗処理装置
JP5206058B2 (ja) 脱穀装置
JP3822835B2 (ja) 脱穀機の二番処理装置
JP2022179690A5 (zh)
WO2019003831A1 (ja) 収穫機
JP2007174999A (ja) 全稈投入形コンバインの排稈処理構造
JP2007074944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9863889B (zh) 联合收割机
JPH0516902Y2 (zh)
JP2539537B2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作業装置
JP3784287B2 (ja) コンバインの排ワラ処理部構造
JP382946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692286B2 (ja) 排ワラ切断装置
JP533959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3887590B2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