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4587A - 原稿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原稿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4587A
CN110554587A CN201810562904.1A CN201810562904A CN110554587A CN 110554587 A CN110554587 A CN 110554587A CN 201810562904 A CN201810562904 A CN 201810562904A CN 110554587 A CN110554587 A CN 110554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ail
side guide
reading
main body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629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磊
陈文静
施剑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ux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ux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uxi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u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6290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45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4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45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5Holders for originals or exposure platens

Abstract

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对经由读取部的纸张进行输送,所述原稿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纸张输送保持单元,其位于所述读取部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通过3点对所述纸张进行支承引导,所述纸张输送保持单元具有:读取侧导轨,其位于所述读取部侧;主体侧导轨,其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侧;输送辊,其位于比所述主体侧导轨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及调整机构,其通过对由所述读取侧导轨与所述主体侧导轨形成的引导宽度进行调整,从而调整所述读取侧导轨、所述主体侧导轨以及所述输送辊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Description

原稿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原稿输送装置,尤其涉及保持纸张输送稳定性的原稿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对原稿纸张进行输送来进行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原稿输送装置中,为了保证对原稿中的信息的读取质量,需要稳定地对原稿进行输送。为了使原稿输送过程中原稿纸张的输送稳定,需要对原稿进行保持。
专利文件1中公开有如下原稿输送装置,即:在读取侧轨道、主体侧轨道以及输送辊这三个部位对输送过程中的原稿纸张进行支承,形成为三点支承的结构,由此来使纸张输送比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读取质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0175。
然而,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原稿搬送装置的读取装置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将不同型号、功能的读取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部而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安装的误差以及部件自身的误差,安装后的读取装置的读取侧导轨以及输送辊相对于主体侧导轨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动,使得上述三点有时无法同时对原稿纸张进行支承。这样,最终导致原稿纸张的输送路径的末端在离开输送辊时增速或减速,影响图像读取质量。
并且,在主体侧导轨与读取侧导轨的间隙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原稿纸张的输送路径的前端突入到主体侧导轨时,因阻力较大到导致前端减速。而在间隙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则无法有效地对原稿纸张进行支承,从而导致薄纸向下掉落而引起增速,或者厚纸向上方回弹而引起减速。这均会影响图像读取品质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调整读取侧导轨与主体侧导轨之间的位置来变更读取侧导轨、主体侧导轨以及输送辊这三者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原稿纸张输送的稳定性的原稿输送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具有纸张输送保持单元,其位于上述读取部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通过3点对上述纸张进行支承引导,上述纸张输送保持单元具有:读取侧导轨,其位于上述读取部侧;主体侧导轨,其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侧;输送辊,其位于比上述主体侧导轨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及调整机构,其通过对由上述读取侧导轨与上述主体侧导轨形成的引导宽度进行调整,从而调整上述读取侧导轨、上述主体侧导轨以及上述输送辊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根据上述原稿输送装置,纸张通过由读取侧导轨与主体侧导轨形成的引导区域,利用调整机构能够改变读取侧导轨与上述主体侧导轨所形成的上述引导区域的宽度亦即引导宽度,能够使引导宽度根据纸张的厚度不同或材质不同而对应的改变,从而成为最适合的引导宽度,能够有效抑制纸张输送的增速或减速。
并且,通过利用调整机构来改变引导宽度,能够调整读取侧导轨、主体侧导轨以及输送辊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消除由安装误差以及部件自身误差所引起的无法以3点对纸张进行支承引导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纸张输送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中,上述调整机构对上述读取侧导轨以及上述主体侧导轨的位置进行调整。
根据上述结构,调整机构对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这两者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针对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各自的调整的幅度相对较小,能够使部件之间紧凑,有利于小型化。并且确保了3点的相对位置变化量最小,有利于纸张输送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中,所述上述调整机构仅对上述读取侧导轨以及上述主体侧导轨中的一方的位置进行调整。
根据上述结构,调整机构仅对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中的一方的位置进行调整,即,对读取侧导轨或者主体侧导轨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使调整机构的结构相对简单。
并且,在仅针对主体侧导轨设置调整机构的情况下,即,仅调整主体侧导轨的位置的情况下,因主体侧导轨为斜面构造,可以将调整机构以支点旋转的方式形成。因此,在装置进行工作时,调整机构通过旋转来调整引导宽度,使得机构的耐久性增加。在仅针对读取侧导轨设置调整机构的情况下,即,仅调整读取侧导轨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不改动主体侧的设置,能够适用于更多的主体。
在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中,上述调整机构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在纸张输送路径外,设置于上述读取侧导轨以及上述主体侧导轨中的任一方,通过同上述读取侧导轨以及上述主体侧导轨抵接来调整上述引导宽度,上述调整机构还具备对上述读取侧导轨以及上述主体侧导轨中的任一方朝上述限制部施力的施力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在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中的任一方设置限制部,通过限制部同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抵接来调整引导宽度。这样的限制部可以形成为间隙调整块,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来调整读取侧导轨、主体侧导轨以及输送辊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中,上述读取侧导轨以及上述主体侧导轨彼此相对的部分形成为曲面。
根据上述结构,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彼此相对的部分形成为曲面。上述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彼此相对的部分是对纸张进行引导以及支承的部分,将这样的部分设置成曲面,能够增加与输送纸张的接触面积,确保了3点支承的效果。此外,由于形成为曲面,能够减小对纸张的阻力,确保纸张的突入性,特别是减小厚纸的输送阻力,使纸张更容易通过该引导区域。
在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中,还具有上游侧支承部,该上游侧支承部位于上述读取部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通过3点对纸张进行支承,上述上游侧支承部具有读取上游侧导轨、与该读取上游侧导轨对置的对置导轨、以及纸张输送上游侧辊。
根据上述结构,在比读取部靠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上游侧支承部,并利用上游侧支承部对输送的纸张进3点支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纸张输送的稳定性。此外,凭借上游侧支承部,在进行读取之前也对输送纸张进行支承引导,能够有效地保证输送纸张在突入主体侧导轨时的纸张输送方向的前端减速,从而确保了读取质量。
在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中,在纸张的输送过程中,纸张在上述上游侧支承部以及上述纸张输送保持单元之间至少由5点对纸张进行支承。
根据上述结构,在纸张的输送过程中,纸张在上游侧支承部以及纸张输送保持单元之间至少由5点对纸张进行支承。由此不但在比读取部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也对纸张进行支承。在5点(5个位置)对输送纸张进行支承,能够保持纸张在输送过程稳定,抑制了纸张在突入到主体侧导轨以及离开读取上游侧导轨时的速度变动,从而提高了读取品质。
在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中,上述上游侧支承部具有对由上述读取上游侧导轨与上述对置导轨所形成的上游侧引导宽度进行调整的上游侧调整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在比读取部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具有对由上述读取上游侧导轨与上述对置导轨所形成的上游侧引导宽度进行调整的上游侧调整机构,能够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抵消由安装误差以及部件自身误差而实现3点有效的支承,进一步使纸张的输送稳定,有效地确保了读取质量。
本发明的读取装置具备原稿输送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这样的读取装置。
根据上述各技术方案,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调整读取导轨与主体侧导轨之间的位置来变更读取导轨、主体侧导轨以及输送辊这三者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原稿纸张输送的稳定性的原稿输送装置、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调整机构的调整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示出了调整机构的调整方式的又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将间隙调整块作为调整机构的限制部的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读取侧导轨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对原稿纸张进行保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原稿输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原稿纸张P在原稿输送装置中经由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辊G2,在读取部R被读取原稿上的信息,之后经由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输送辊G1被输送至排纸托盘(未图示),待操作人员进行回收。
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具有纸张输送保持单元1,其位于读取部R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上述纸张输送保持单元例如包括如下部件:读取侧导轨D1,其位于读取部R侧;主体侧导轨D2,其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侧;下游侧输送辊G1,其位于比主体侧导轨D2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及调整机构T,其通过对由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形成的引导宽度进行调整,从而调整读取侧导轨D1、主体侧导轨D2以及下游侧输送辊G1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此处,“引导宽度”是指各导轨之间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定义为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之间的直线最短距离。
如图1所示,读取侧导轨D1位于读取部D的上侧与读取部D对置的位置。读取侧导轨D1的中间部分形成为与读取部D的读取面平行的平面,两端部形成为从中间部分的两端分别朝上方延伸。由此,与读取侧导轨D1的中间部分相比,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两端部与读取部R的间隙增大。由此,能够使原稿纸张容易进入读取侧导轨D1以及从读取侧导轨D1排出。中间部分形成为与读取部D的读取面平行,且间隙较小,由此使得读取时的原稿纸张通过动作稳定,有利于保证读取质量。
原稿纸张P的纸张输送方向的前端(以下,简称为“前端”)在通过读取部R之后,由主体侧导轨D2进行引导而被朝下游侧输送辊G1的方向输送。到达下游侧输送辊G1后,由下游侧输送辊G1夹持原稿纸张将其向排纸托盘排出。在这一纸张输送过程中,即:原稿纸张P从读取侧导轨D1离开,经由主体侧导轨D2到达下游侧输送辊G1而被下游侧输送辊G1夹持的过程中,使得读取侧导轨D1、主体侧导轨D2以及下游侧输送辊G1分别与原稿纸张接触。
如图1所示,在原稿纸张的前端通过读取部R经由主体侧导轨D2到达下游侧输送辊G1而被下游侧输送辊G1夹持的状态下,由于原稿纸张的前端到达下游侧输送辊G1而被下游侧输送辊G1夹持,因此原稿纸张的前端与下游侧输送辊G1在夹持的位置,即,在点P3抵接,由此,下游侧输送辊G1在点P3对原稿纸张P进行保持。此后,原稿纸张的前端经由点P3被向排纸托盘排出,只要原稿纸张P的纸张输送方向的末端(以下,简称为“末端”)未离开下游侧输送辊G1之前,下游侧输送辊G1均在点P3对原稿纸张P进行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原稿纸张P的前端到达下游侧输送辊G1而被下游侧输送辊G1夹持之后,直至原稿纸张P的末端离开读取侧导轨D1为止,即完成了读取任务为止,使原稿纸张P还被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保持。如图1所示,读取侧导轨D1在点P1与原稿纸张P抵接来对原稿纸张P进行保持。主体侧导轨D2在点P2与原稿纸张P抵接来对原稿纸张P进行保持。
但是,主体侧导轨D2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侧,而读取侧导轨D1位于原稿输送装置侧。通常情况下,原稿输送装置需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而形成图像形成装置。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安装误差、部件自身的误差等原因,存在原稿纸张P在被下游侧输送辊G1夹持的状态下无法同时与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抵接。即:由于上述安装误差、部件自身误差等原因,下游侧输送辊G1、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这三者的相对位置也存在偏差,因而存在无法实现对原稿纸张进行3点(P1、P2、P3)保持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中,设置有调整机构T,调整机构T能够对由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所形成的引导宽度(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从而调整所述读取侧导轨、所述主体侧导轨以及所述输送辊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即,调整机构T将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调整为适宜的距离,以使得原稿纸张能够同时与输送辊G1、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这三者分别在点P1、P2、P3抵接,实现三点保持(支承)。
图2是示出了调整机构的调整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2所示,调整机构能够对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来调整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的引导宽度。在本例中,箭头A表示读取侧导轨D1的移动方向,箭头B表示主体侧导轨D2的移动方向。也就是说,调整机构能够使读取侧导轨D1沿箭头A方向移动,并且,能够使主体侧导轨D2沿箭头B方向2移动。
具体而言,在本例中,调整机构使读取侧导轨D1沿着读取部R的读取平面在原稿纸张输送方向上移动。即,箭头A的方向是与读取部R的读取平面平行的方向,且沿着原稿纸张输送方向。并且,调整机构使主体侧导轨D2以点S为支点进行旋转。通过使读取侧导轨D1沿箭头A朝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并使主体侧导轨D2以点S为支点逆时针旋转,则能够减小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的引导宽度。相反地,通过使读取侧导轨D1沿箭头A朝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并使主体侧导轨D2以点S为支点顺时针旋转,则能够增大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的引导宽度。
这里,一味地减小引导宽度的话,则一定会使原稿纸张与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同时抵接。但是,如果引导宽度过小,则纸张通过的阻力就会相应的变大,使得纸张排出困难,反而影响的读取质量。反之,引导宽度过大,则无法实现3点同时对原稿纸张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的位置,使得具有适宜的引导宽度,从而使读取侧导轨D1、主体侧导轨D2以及下游侧输送辊G1这三者的位于能够实现对原稿纸张P进行3点支承的相对位置即可。
另外,对调整机构T实现位置调整的方式并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只要是能够使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以上述方式进行移动即可。例如,可以是手动的调节机构,也可以形成为自动的调节机构等。
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调整机构对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这两者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针对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各自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小,能够使部件之间紧凑,有利于小型化。并且确保了3点的相对位置变化量最小,有利于纸张输送的稳定性。
图3是示出了调整机构的调整方式的又一个例子的图。其中图3的(A)是仅使主体侧导轨D2移动的情况,(B)是仅使读取侧导轨D1移动的情况。
如图3的(A)所示,可以仅使主体侧导轨D2以点S为支点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在这样的情况下,使主体侧导轨D2以点S逆时针旋转,则能够减小引导宽度。相反地,使主体侧导轨D2以点S顺时针旋转,则能够增大引导宽度。
如图3的(B)所示,可以仅使读取侧导轨D1平行于读取部R的读取平面而沿箭头A方向进行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使读取侧导轨D1沿箭头A朝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则能够减小引导宽度。相反地,使读取侧导轨D1沿箭头A朝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则能够增大引导宽度。
在本例中,调整机构仅对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中的一方的位置进行调整,即,对读取侧导轨或者主体侧导轨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使调整机构的结构相对简单。并且,在仅针对主体侧导轨设置调整机构的情况下,即,仅调整主体侧导轨的位置的情况下,因主体侧导轨为斜面构造,可以将调整机构以支点旋转的方式形成。因此,在装置进行工作时,调整机构通过旋转来调整引导宽度,使得机构的耐久性增加。在仅针对读取侧导轨设置调整机构的情况下,即,仅调整读取侧导轨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不改动主体侧的设置,能够适用于更多的主体。
图4是示出将间隙调整块作为调整机构的限制部的例子的图。图4的(A)为立体图,(B)为示意图。
如图4的(A)所示,在主体侧导轨D2的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分别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间隙调整块M。两个间隙调整块M之间的距离大于原稿纸张的宽度,因此,不会对纸张的输送造成影响。在本例中,设置有始终朝向间隙调整块M对读取侧导轨D1施力的施力部件E。这里,作为一个例子,施力部件可以是弹簧。
如图4的(B)所示,间隙调整块M始终与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抵接,随着间隙调整块M的向下方的移动,其一端部与读取侧导轨D1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斜面DX抵接。由于斜面DX与间隙调整块M抵接,则随着间隙调整块M继续向下方的移动,通过施力部件E朝向间隙调整块M的作用力,使读取侧导轨D1的斜面DX始终与间隙调整块M抵接。由此,读取侧导轨D1朝向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使得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之间的引导宽度减小。相反地,在斜面DX与间隙调整块M接触的情况下,使间隙调整块M向上方移动,则克服施力部件E的作用力,使得读取侧导轨D1朝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使得读取侧导轨D1与主体侧导轨D2之间的引导宽度增大。
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对读取侧导轨D1、主体侧导轨D2以及下游侧输送辊G1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能够对原稿纸张进行3点支承。间隙调整块M可以安装设置在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对于施力部件E,其也可以形成为始终朝向间隙调整块M对主体侧导轨D2施力的结构,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例子中,设置作为限制部的间隙调整块,通过限制部同读取侧导轨以及主体侧导轨抵接来调整引导宽度,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来调整读取侧导轨、主体侧导轨以及输送辊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5是示出读取侧导轨D1以及主体侧导轨D2的变形例的图。如图5所示,在该变形例中,读取侧导轨D1的以及主体侧导轨D2彼此相对的部分,即区域U的部分形成为曲面。
通过使读取侧导轨D1的以及主体侧导轨D2彼此相对的部分形成为曲面,能够增加与输送纸张的接触面积,确保了3点支承的效果。此外,由于形成为曲面,能够减小对纸张的阻力,确保纸张的突入性,特别是减小厚纸的输送阻力,是纸张更容易通过该引导区域U。
实施方式2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还可以在比读取部R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上游侧支承部11。上游侧支承部11具有上游侧导轨D4、与该读取上游侧导轨对置的对置导轨D5、以及上游侧输送辊G2。利用上游侧支承部11,可以在原稿纸张的前端到达读取部R且末端未离开上游侧输送辊G2的状态下,通过P11、P21、P31这3点同样对原稿纸张进行3点支承。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比读取部靠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上游侧支承部11,并利用上游侧支承部11对输送的原稿纸张进3点支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纸张输送的稳定性。此外,凭借上游侧支承部11,在进行读取之前也对输送纸张进行支承引导,能够有效地保证输送纸张在突入主体侧导轨时的纸张输送方向的前端减速,从而确保了读取质量。
图7是对原稿纸张进行保持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7所示,在原稿纸张的输送过程中,原稿纸张在所述上游侧支承部11以及所述纸张输送保持单元1之间至少由5点(P1、P2、P3、P11、P21)对纸张进行支承。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原稿纸张的输送过程中,原稿纸张在上游侧支承部11以及纸张输送保持单元1之间至少由5点对纸张进行支承。由此不但在读取部R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也对原稿纸张进行支承。在5点(5个位置)对输送纸张进行支承,能够保持原稿纸张在输送过程稳定,抑制了原稿纸张在突入到主体侧导轨以及离开读取上游侧导轨时的速度变动,从而提高了读取品质。
实施方式3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支承部11设置具有对由读取上游侧导轨D4与对置导轨D5所形成的上游侧引导宽度进行调整的上游侧调整机构T2。
如图8所示,可以设置上游侧调整机构T2来调整读取上游侧导轨D4以及对置导轨D5的位置。使得上游侧导轨D4与对置导轨D5所形成的上游侧引导宽度变化。这里上游侧引导宽度是指上游侧导轨D4与对置导轨D5之间的直线距离。通过调整上游侧引导宽度,能够实现上述对原稿纸张的5点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例如可以使上游侧导轨D4以及对置导轨D5分别沿箭头A以及B的方向移动,由此来减小或增大上游侧引导宽度。同理,也可以使上游侧导轨D4以及对置导轨D5中的任意一方移动来调整上游侧引导宽度。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整机构T1基本工作方式可以用于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游侧调整机构T2。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比读取部R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具有对由读取上游侧导轨D4与对置导轨D5所形成的上游侧引导宽度进行调整的上游侧调整机构T2,能够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抵消由安装误差以及部件自身误差而实现对纸张的3点,甚至5点有效的支承,进一步使纸张的输送稳定,有效地确保了读取质量。
本发明的读取装置具备原稿输送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这样的读取装置。由此,本发明的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同样能够获得上述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对于在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而言,能够适当地对它们进行替换或组合。另外,对于在本说明书中未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而进行说明的部分,则能够适当地进行删除。
附图标记说明
1:纸张输送保持单元;G1:下游侧输送辊;G2:上游侧输送辊;T:调整机构;T1:上游侧调整机构;D1:读取侧导轨;D2:主体侧导轨;D4:上游侧导轨;D5:对置导轨;DX:斜面;R:读取部;P1、P2、P3、P11、P21、P31:支承点。

Claims (10)

1.一种原稿输送装置,对纸张进行输送,
所述原稿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纸张输送保持单元,其位于比所述读取部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通过3点对所述纸张进行支承引导,
所述纸张输送保持单元具有:
读取侧导轨,其位于所述读取部侧;
主体侧导轨,其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侧;
输送辊,其位于比所述主体侧导轨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及
调整机构,其通过对由所述读取侧导轨与所述主体侧导轨形成的引导宽度进行调整,从而调整所述读取侧导轨、所述主体侧导轨以及所述输送辊这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机构对所述读取侧导轨以及所述主体侧导轨的位置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机构仅对所述读取侧导轨以及所述主体侧导轨中的一方的位置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机构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在纸张输送路径外,设置于所述读取侧导轨以及所述主体侧导轨中的任一方,通过同所述读取侧导轨以及所述主体侧导轨抵接来调整所述引导宽度,
所述调整机构还具备对所述读取侧导轨以及所述主体侧导轨中的任一方朝所述限制部施力的施力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读取侧导轨以及所述主体侧导轨彼此相对的部分形成为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上游侧支承部,该上游侧支承部位于所述读取部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通过3点对纸张进行支承,
所述上游侧支承部具有读取上游侧导轨、与该读取上游侧导轨对置的对置导轨、以及纸张输送上游侧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纸张的输送过程中,纸张在所述上游侧支承部以及所述纸张输送保持单元之间至少由5点对纸张进行支承。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支承部具有对由所述上游侧导轨与所述对置导轨所形成的上游侧引导宽度进行调整的上游侧调整机构。
9.一种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读取装置。
CN201810562904.1A 2018-06-04 2018-06-04 原稿输送装置 Pending CN1105545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2904.1A CN110554587A (zh) 2018-06-04 2018-06-04 原稿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2904.1A CN110554587A (zh) 2018-06-04 2018-06-04 原稿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4587A true CN110554587A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35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62904.1A Pending CN110554587A (zh) 2018-06-04 2018-06-04 原稿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458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66713A (ja) * 1999-08-31 2001-03-16 Konica Corp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画像読み取り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33911A (zh) * 2003-03-31 2004-10-06 ������������ʽ���� 纸张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92466A (zh) * 2005-07-08 2007-01-10 株式会社东芝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CN101738894A (zh) * 2008-11-20 2010-06-16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原稿运送装置和安装有该原稿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P2458839A2 (en) * 2010-11-29 2012-05-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ocument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2653350A (zh) * 2011-03-01 2012-09-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输送装置、扫描装置、记录装置
CN203306809U (zh) * 2012-10-02 2013-11-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18263A (zh) * 2015-11-24 2017-08-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双面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66713A (ja) * 1999-08-31 2001-03-16 Konica Corp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画像読み取り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33911A (zh) * 2003-03-31 2004-10-06 ������������ʽ���� 纸张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92466A (zh) * 2005-07-08 2007-01-10 株式会社东芝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CN101738894A (zh) * 2008-11-20 2010-06-16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原稿运送装置和安装有该原稿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P2458839A2 (en) * 2010-11-29 2012-05-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ocument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2653350A (zh) * 2011-03-01 2012-09-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输送装置、扫描装置、记录装置
CN203306809U (zh) * 2012-10-02 2013-11-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18263A (zh) * 2015-11-24 2017-08-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双面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587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7334522B2 (ja) 媒体給紙装置
JP6057420B2 (ja) 用紙搬送装置
JP561083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10554587A (zh) 原稿输送装置
JP4486667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576758B2 (en) Medium feeding device
JP4324017B2 (ja) 記録装置
US20190306355A1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JP3832565B2 (ja) キャリッジ支持装置
US7621529B2 (en) Printing medium feeding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10179467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4665401B2 (ja) 印刷結果検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82819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US9555984B2 (en) Sheet separating device
JP2002152463A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172087B2 (ja) 媒体搬送装置
JPH01172157A (ja) 斜行補正装置
JP2008273677A (ja) 予備分離体、自動給送装置
JP2023125150A (ja)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媒体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365790B2 (ja) 記録装置
JP3893803B2 (ja) 用紙搬送装置
JP2015128244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8054088A (ja) 原稿読取装置
JP3717974B2 (ja) 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