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6319A -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6319A
CN110506319A CN201880024760.2A CN201880024760A CN110506319A CN 110506319 A CN110506319 A CN 110506319A CN 201880024760 A CN201880024760 A CN 201880024760A CN 110506319 A CN110506319 A CN 110506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air
fixed
fixing terminal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47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野智和
荒谷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7526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827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06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63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8Auxiliary contacts on to which the arc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ain contacts
    • H01H9/383Arcing contact pivots relative to the movable contact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8Auxiliary contacts on to which the arc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ain contacts
    • H01H9/386Arcing contact pivots relative to the fixed contact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contact-making surface, e.g. groov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ntact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所提供的是通过加速所产生的电弧移动而能够抑制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的劣化的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A1)设置有可动触头(10)、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一对可动触点(11)、一对固定端子(12、13)以及一对固定触点(14、15)。一对固定端子(12、13)中的至少一个固定端子具有触点保持部(12a、13a)。触点保持部(12a、13a)具有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130a)和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130b)。关于在一个方向上流入固定触点的电流分量或在一个方向上流出固定触点的电流分量,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130a)侧的电流分量的电流量大于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130b)侧的电流分量的电流量。

Description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整体上涉及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均被构造为切断大电流的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本领域中已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电磁继电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说明了一种包括至少两对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各对触点均由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构成,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被设计为通过电磁机构驱动而打开和闭合。在专利文献1的电磁继电器中,至少两对触点被设置为彼此间隔开。
近来,提供了一种具有大容量的电磁继电器。这种大容量电磁继电器具有大的触点电流。因此,当在其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时,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构件磨损或熔融以使触点劣化,因此可能引起电磁继电器的操作的一些不稳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35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其均被构造为通过加速所产生的电弧的移动来减少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触点装置包括:可动触头;一对可动触点,其设置于所述可动触头并且在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一对固定端子,其以面向所述可动触头的方式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以及一对固定触点,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固定端子。所述可动触头被构造为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其中在所述闭合位置处,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分别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均不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选自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至少一个固定端子包括在连接所述闭合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的方向上面向所述可动触头的触点保持部。所述触点保持部包括:第一固定延长部,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从所述一个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朝向另一固定端子突出;和第二固定延长部,其从所述固定触点远离所述另一固定端子突出。对于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流入所述固定触点的电流分量或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流出所述固定触点的电流分量,流过所述第一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具有比流过所述第二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大的电流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包括:上述触点装置;和包括线圈的电磁装置。所述可动触头根据所述线圈是否被激励而移位。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的电子装置包括:电磁继电器;和基板,其供所述电磁继电器安装。所述电磁继电器包括:上述触点装置;和电磁装置,其包括线圈并且被构造为根据线圈是否被激励来使所述可动触头移位。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的B是示出在俯视继电器的一部分时的电磁继电器的截面图;
图2是电磁继电器的截面图;
图3是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和图4的B示出了为电磁继电器设置的固定端子的形状;
图5的A是电磁继电器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其示出触点装置处于ON状态;
图5的B是电磁继电器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其示出触点装置处于OFF状态;
图6是在俯视继电器的一部分时的电磁继电器的截面图,其示出电弧如何移动;
图7示出了如何安装电磁继电器;
图8的A是尚未安装于基板的电磁继电器的正视图;
图8的B是已经安装于基板的电磁继电器的正视图;
图9是焊接于基板的电磁继电器的正视图;
图10的A和图10的B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例的固定端子的形状;以及
图11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可动触头的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注意,下面将说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型例仅是本发明的示例,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限制。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真正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根据设计选择或任何其它因素以各种方式容易地修改那些实施方式和变型例。
(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6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
在以下说明中,两个可动触点11(11a、11b)和两个固定触点14、15面向彼此的方向此后将被称为“左右方向”。沿着固定端子12、13的长度的纵长方向此后将被称为“上下方向”(参照图1的A、图1的B和图2)。
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此后还将被称为“第一轴线方向”,左右方向此后还将被称为“第二轴线方向”,并且与第一轴线方向和第二轴线方向两者垂直的方向此后还将被称为“第三轴线方向”。
注意,尽管在图2至图4的B中示出了指示这些方向(即,上、下、左、右)的箭头,但是这些箭头仅作为说明的辅助而示出并且是非实体。还应当注意的是,这些方向不限定如何使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
<该实施方式的整体构造>
如图2和图3所示,电磁继电器1包括可动触头10、两个固定端子12和13、线圈20以及电枢60。
可动触头10包括两个可动触点11(11a、11b)。注意,当需要使两个可动触点11彼此区分时,可动触点11此后将分别被称为“可动触点11a”和“可动触点11b”。
固定端子12、13分别包括固定触点14、15。固定端子12的固定触点14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可动触点11a。固定端子13的固定触点15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可动触点11b。
可动触点11a、11b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在闭合位置处,可动触点11a、11b分别与可动触点11a、11b分别面向的固定触点14、15接触,在打开位置处,可动触点11a、11b均与固定触点14、15不接触。
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第三轴线方向旋转可动触头10允许可动触点11a、11b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对线圈20通电会在电枢60与铁芯40(将在之后说明)之间以及电枢60与磁轭50(将在之后说明)之间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使电枢60移位。随着电枢60转动,可动触头10移位,即可动触头10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第三轴线方向旋转。
固定端子12电连接到交流电源的一个端子,固定端子13电连接到交流电源的另一端子。外部装置连接在固定端子12与交流电源之间或连接在固定端子13与交流电源之间。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可以用作关闭大约100A的交流电流流过的电路,例如用作为功率调节器设置的并联断路继电器(parallel-off realy)。注意,该数值仅是示例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能够通过打开和关闭触点装置A1(将在之后说明)来开始和停止从交流电源向外部装置的供电。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是单稳态继电器,其是所谓的“铰接继电器”的类型。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包括触点装置A1、电磁装置A10(驱动机构)以及壳体C1。
<触点装置A1的说明>
如图3所示,触点装置A1包括设置有两个可动触点11的可动触头10和固定构件16。
固定构件16包括具有固定触点14的固定端子12和具有固定触点15的固定端子13。固定端子12和13在第三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参照图1的B和图2)。
如上所述,可动触头10和固定端子12、13被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彼此(参照图1的B和图2)。
在该实施方式中,一对可动触点11在沿左右方向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并且一对可动触点11被形成为具有多段(例如在该实施方式中是两段)的形状,其直径朝向可动触点11所面向的固定触点14减小。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动触点11均包括顶端部110和退避部111,其中顶端部110在沿左右方向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退避部111的直径大于顶端部110的直径(参照图1的B)。
固定触点14、15在沿左右方向观察时也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固定触点14、15被形成为多段(例如在该实施方式中是两段),其直径朝向固定触点14、15所面向的可动触点11减小。在该实施方式中,固定触点14(15)也包括顶端部140(150)和退避部141(151),顶端部140(150)在沿左右方向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退避部141(151)的直径大于顶端部140(150)的直径。
固定端子12由导电材料(例如铜合金)制成,并且包括第一端子部12a(触点保持部)、第二端子部12b和第三端子部12c(引出部),其中第一端子部12a平行于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平板形状,第二端子部12b平行于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平板形状,第三端子部12c平行于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平板形状(参照图4的A)。第一端子部12a和第三端子部12c经由第二端子部12b彼此连续。第一端子部12a的顶端位于第二端子部12b上方,第三端子部12c的顶端位于第二端子部12b下方。
固定端子13由导电材料(例如铜合金)制成,并且包括第一端子部13a(触点保持部)、第二端子部13b和第三端子部13c(引出部),其中第一端子部13a平行于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平板形状,第二端子部13b平行于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平板形状,第三端子部13c平行于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平板形状(参照图4的B)。第一端子部13a和第三端子部13c经由第二端子部13b彼此连续。第一端子部13a的顶端位于第二端子部13b上方,第三端子部分13c的顶端位于第二端子部13b下方。
固定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a具有开口部12d。通过以使固定触点14穿过开口部12d的方式将固定触点14装配到开口部12d中,然后将固定触点14和第一端子部12a嵌塞在一起,以使固定触点14固定于固定端子12。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13a具有开口部13d。通过以使固定触点15穿过开口部13d的方式将固定触点15装配到开口部13d中,,然后将固定触点15和第一端子部13a嵌塞在一起,以使固定触点15固定于固定端子13。固定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a和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13a面向可动触头10(或可动触点11)移动的方向(参照图1的B)。可选择地,固定触点14可以与固定端子12形成为一体。同样地,固定触点15也可以与固定端子13形成为一体。
固定端子12在第一端子部12a与第二端子部12b之间具有部分切口部12e。同样地,固定端子13在第一端子部13a与第二端子部13b之间也具有部分切口部13e。
固定端子12还包括: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其在第三轴线方向上从固定端子12的固定触点14朝向固定端子13(即向内)突出;和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其在第三轴线方向上从固定端子12的固定触点14远离固定端子13(即向外)突出。同样地,固定端子13还包括:第一固定延长部130a,其在第三轴线方向上从固定端子13的固定触点15朝向固定端子12(即向内)突出;和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其在第三轴线方向上从固定端子13的固定触点15远离固定端子12(即向外)突出。
由于固定端子12具有切口部12e,所以固定端子12的第三端子部12c经由第二端子部12b和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电连接到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同样地,由于固定端子13具有切口部13e,所以固定端子13的第三端子部13c经由第二端子部13b和第一固定延长部130a电连接到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
可动触头10由导电材料(例如铜合金)制成。可动触头10形成为平板形状,其长度沿第三轴线方向限定。可动触头10设置有在第三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的两个可动触点11(11a、11b)(参照图1的B和图2)。可动触点11a、11b分别面向固定触点14、15(参照图1的B和图2)。可动触头10具有两个固定孔,该两个固定孔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并排配置。通过以使可动触点11a、11b穿过固定孔的方式将可动触点11a、11b分别装配到两个固定孔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中并使可动触点11a、11b和可动触头10嵌塞在一起,使可动触点11a、11b固定于可动触头10。可选地,可动触点11a、11b可以与可动触头10形成为一体。
可动触头10包括位于一对可动触点11的两侧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突出的可动延长部100、101(参照图1的B)。可动延长部100面向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并且可动延长部101面向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
可动延长部100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固定端子12(固定构件16)突出的突起部10a。可动延长部101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固定端子13(固定构件16)突出的突起部10b。具体地,突起部10a配置在可动触头10(可动延长部100)的宽度(对应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同样地,突起部10b配置在可动触头10(可动延长部101)的宽度(对应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可选地,突起部10a、10b可以均被配置为相对于可动触头10的宽度的中央部更靠侧表面。在该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0a、10b具有棱柱形状。突起部10a的在左右方向上测量的尺寸(即突起部10a的高度)小于从可动触头10朝向固定构件16突出的可动触点11a的在左右方向上测量的尺寸。同样地,突起部10b的在左右方向上测量的尺寸(即突起部10b的高度)小于从可动触头10朝向固定构件16突出的可动触点11b的在左右方向上测量的尺寸。突起部10a、10b和可动触头10形成相同构件的相应部分。也就是说,突起部10a、10b可以由诸如铜合金的导电材料制成。
当电磁装置A10操作时,可动触头10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第三轴线方向旋转。可动触头10的该旋转使得两个可动触点11a、11b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如这里所使用的,闭合位置是各可动触点11与可动触点11所面向的固定触点14或15接触的位置。打开位置是各可动触点11不与可动触点11所面向的固定触点14或15接触的位置。
当一对可动触点11处于闭合位置时(即当触点装置A1处于ON时),固定端子12和13经由可动触头10而彼此短路。因此,当触点装置A1处于ON时,固定端子12和13彼此导电,并且从交流电源向外部装置供应交流电。另一方面,当一对可动触点11处于打开位置时(即当触点装置A1处于OFF时),固定端子12和13彼此不导电。因此,不从交流电源向外部装置供应交流电。
<电磁装置A10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电磁装置A10包括线圈20、螺线管30、铁芯40、磁轭50、电枢60和铰链弹簧70。铁芯40、磁轭50和电枢60的磁极片61(将在之后说明)全部由磁性材料(诸如电磁软铁等)制成。图1的A是移除盖C11(将在之后说明)的电磁继电器1的立体图。
线圈20通过绕着螺线管30的外周面顺时针(当从线圈20上方观察时)缠绕电线(诸如铜线)而形成。线圈20由绕着螺线管30的外周面缠绕的电线构成。如图1的A所示,线圈20还包括两个线圈端子21、22。绕组的一端电连接到线圈端子21,绕组的另一端电连接到线圈端子22。
在线圈端子21与22之间施加电压允许经由线圈端子21和22向线圈20供应电流,从而产生磁通。
螺线管30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材料(诸如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圆筒状。螺线管30被配置成使得其轴线与上下方向一致。
铁芯40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柱状。铁芯40插入螺线管30的中空部31,并且铁芯40的纵长方向的两端(即在上下方向上的两端)从螺线管30露出。铁芯40的第一纵长方向端部(即上端部)的直径大于其中间部的直径,并且面向电枢60。在以下说明中,铁芯40的第一端部在此后将被称为“铁芯吸引部41”。另一方面,铁芯40的第二纵长方向端部(下端部)插入穿过磁轭50的第一板52(之后将说明)的插入孔54,并通过嵌塞与第一板52一体化。
磁轭50通过具有如下中间部51形成为具有L形截面:该中间部51为矩形板,在上下方向上长,向左折曲。磁轭50由第一板52和第二板53构成。磁轭50与铁芯40和电枢60的磁极片61一起形成用于磁通通过的磁路,其中当线圈20通电时产生磁通。第一板52和第二板53均形成为矩形板形状。第一板52被设置于线圈20的沿着轴线(上下方向)的一端(即下端)。第一板52具有在其厚度上(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插入孔54。铁芯40的第二端部插入插入孔54中并通过嵌塞而一体化。第二板53设置于线圈20的右侧。
电枢60包括磁极片61、绝缘部62和固定片63。磁极片61通过具有如下中间部66而被形成为具有L形截面:该中间部66为矩形板,在左右方向上长,向下折曲。磁极片61包括第一板64和第二板65。第一板64和第二板65均被形成为矩形板的形状。如图2所示,磁极片61的第一板64的顶端部面向铁芯吸引部41,该铁芯吸引部41形成铁芯40的一部分。第一板64在其两端处具有切口部67。从磁轭50的第二板53的顶端的两端突出的一对夹持片55与切口部67接合并以能够自由摆动的方式被支撑。第二板65接合到绝缘部62。
固定片63以向下突出的方式接合到绝缘部62。可动触头10与接合到固定片63的可动弹簧17接合。也就是说,可动触头10经由可动弹簧17与电枢60接合。
电枢60被构造成绕着电枢60与磁轭50的作为一对支点的一对夹持片55接合的点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其中在第一位置处,第一板64与铁芯吸引部41接触,在第二位置处,第一板64不与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接触。
通过在线圈20通电时产生的电磁力,电枢60的第一板64被朝向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吸引或从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释放。当电枢60被朝向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吸引时(即当电枢60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位时),第二板65、绝缘部62以及固定片63向右移位。当第二板65、绝缘部62和固定片63向右移位时,可动触头10也向右移位。另一方面,当电枢60从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释放时(即当电枢6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位时),第二板65、绝缘部62和固定片63向左移位。当第二板65、绝缘部62和固定片63向左移位时,可动触头10也向左移位。
铰链弹簧70配置在磁轭50与电枢60之间。铰链弹簧70包括弹簧片71,弹簧片71向下压电枢60的绝缘部62的上部。向下压绝缘部62的上部的弹簧片71保持电枢60的第一板64在线圈20未通电时不与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接触。在线圈20通电时,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的磁力克服弹簧片71的压力,以使电枢60的第一板64与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接触。
接下来,将说明壳体C1。
壳体C1可以由具有电绝缘性质的材料(诸如合成树脂)制成。可以例如通过使盖C11经由接合片装配到基部C12或者例如通过利用热固性树脂粘接剂使盖C11和基部C12结合而形成壳体C1。壳体C1容纳触点装置A1和电磁装置。如图2所示,固定端子12的第三端子部12c的顶端部与触点装置A1的固定端子13的第三端子部13c的顶端部从基部C12的下表面露出。另外,如图2所示,电磁装置A10的线圈端子21、22的相应部分从基部C12的下表面露出。
<电磁继电器1的操作的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如何操作。在以下说明中,当触点装置A1处于OFF时可动触头10的状态将在下文中称为“初始状态”。
在触点装置A1处于OFF状态时对线圈20的绕组通电使线圈20产生磁通。这增大了电枢60的磁极片61的第一板64与铁芯40的铁芯吸引部41之间的磁通的强度。结果,第一板64和铁芯吸引部41以强磁性吸引而彼此吸引。这使磁极片61逆时针旋转以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当磁极片61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磁极片61的第二板65、绝缘部62和固定片63向右移动。此时,磁极片61的第二板65、绝缘部62以及固定片63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第三轴线方向顺时针转动。这使可动触头10向右移动,即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第三轴线方向逆时针旋转。结果,可动触头10向右移位,因而使可动触点11a、11b向闭合位置移动,其中在闭合位置处,可动触点11a、11b分别与可动触点11a、11b所分别面向的固定触点14、15接触(参照图5的A)。这使触点装置A1处于ON,以使固定端子12、13彼此导电。
接下来,当触点装置A1处于ON状态时使线圈20的绕组断电使得由线圈20产生的磁通消失。因此,通过铰链弹簧70的弹簧片71施加的压力向下压电枢60的绝缘部的上部。这使电枢60的磁极片61顺时针旋转以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当磁极片61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磁极片61的第二板65、绝缘部62以及固定片63向左移动。此时,磁极片61的第二板65、绝缘部62以及固定片63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第三轴线方向逆时针转动。这使得可动触头10向左移动。结果,可动触头10从向右移位的状态变成“初始状态”,因而使可动触点11a、11b向打开位置移动,其中在打开位置处,可动触点11a、11b分别与可动触点11a、11b所分别面向的固定触点14、15解除接触(参照图5的B)。这使触点装置A1处于OFF,以使固定端子12、13彼此解除电连接且不导电。
<切断能力的说明>
当触点装置A1从ON变为OFF时,在可动触点11a与固定触点14之间以及在可动触点11b与固定触点15之间产生电弧(arc)。于是,该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A1使电弧从触点之间移动。由此移动的电弧被切断,这是因为施加的交流电压变为零。即使在可动触点11a与固定触点14之间和可动触点11b与固定触点15之间施加有高电压或者有大电流流动,电磁继电器1也使在触点之间产生且滞留于触点的电弧移动远离触点,因而减少了触点表面的劣化。也就是说,这改善了电磁继电器1的可靠性。
在以下说明中,作为示例,将说明电流I1从固定端子12通过可动触头10流入固定端子13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在可动触头10中,电流I1从可动触点11a向可动触点11b流动,以使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触点14、15之间产生的磁通B1的方向向下(参照图6)。
另外,当电流I1在可动触头10中从可动触点11a向可动触点11b流动时,流动通过第一端子部12a的电流流入固定触点14。也就是说,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流动通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与流动通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的电流的分量的方向相反。因此,流动通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的电流的第三轴线方向分量大于流动通过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的电流的第三轴线方向分量。这增大了在第一端子部12a中产生的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触点14、15之间的磁通B1中的所有向下的磁通的密度。
另外,当电流I1在可动触头10中从可动触点11a向可动触点11b流动时,流动通过第一端子部13a的电流流出固定触点15。也就是说,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流动通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与流动通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30a的电流的分量的方向相反。因此,流动通过第一端子部13a的第一固定延长部130a的电流的第三轴线方向分量大于流动通过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的电流的第三轴线方向分量。这增大了在第一端子部13a中产生的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触点14、15之间的磁通B1中的所有向下的磁通的密度。
于是,可动触点11a与固定触点14之间的洛伦兹力F1和可动触点11b与固定触点15之间的洛伦兹力F2都向外作用(参照图6)。具体地,洛伦兹力F1从可动触点11a朝向突起部10a作用,洛伦兹力F2从可动触点11b朝向突起部10b作用。
在电流I1经由可动触头10在固定端子12与固定端子13之间流动的情况下将触点装置A1从ON切换到OFF使得在可动触点11a与固定触点14之间产生电弧5(参照图6)。还在可动触点11b与固定触点15之间产生电弧6(参照图6)。具体地,在可动触点11a的顶端部110与固定触点14的顶端部140之间产生电弧5,在可动触点11b的顶端部110与固定触点15的顶端部150之间产生电弧6。
由于洛伦兹力F1和F2向外作用,所以电弧5和6被向外拉。这使得电弧5和6向外移动(参照图6中示出的电弧5a和6a)。具体地,电弧5的一个端部向可动触点11a的退避部111移动,电弧5的另一个端部向固定触点14的退避部141移动,因而在可动触点11a和固定触点14的相应退避部111和退避部141之间产生电弧5a。电弧6的一个端部向可动触点11b的退避部111移动,电弧6的另一个端部向固定触点15的退避部151移动,因而在可动触点11b和固定触点15的相应退避部111和退避部151之间产生电弧6a。
通过洛伦兹力F1和F2进一步向外拉电弧5a和6a,因而使电弧5a和6a向外移动(参照图6中示出的电弧5b和6b)。具体地,电弧5a的一个端部向突起部10a移动,电弧5a的另一端部向用于固定触点14的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移动,因而在突起部10a与第二固定延长部120之间产生电弧5b。电弧6a的一个端部向突起部10b移动,电弧6a的另一个端部向用于固定触点15的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移动,因而在可动触点11b和固定触点15的相应退避部111和151之间产生电弧6b。
在该实施方式中,经由可动触头10从固定端子12向固定端子13流动的电流I1具有大约100A的相对大的量。因此,当在可动触点11a与固定触点14之间以及可动触点11b与固定触点15之间产生电弧时,可动触点11a、11b和固定触点14、15上的负荷变高。这增加了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构件磨损或熔融以使触点劣化的机会。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为可动触头10设置突起部10a、10b以有助于利用洛伦兹力F1和F2使产生的电弧向外移动。即使在产生电弧的情况下也会减轻可动触点11a、11b和固定触点14、15上的负荷。也就是说,这减少了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构件磨损或熔融以使触点劣化的机会。
另外,根据该实施方式,触点装置A1的ON/OFF状态通过两对移动和固定触点(即可动触点11a和固定触点14这一对触点以及可动触点11b和固定触点15这一对触点)切换。可以利用仅一对触点(即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这一对触点)来切换触点装置A1的ON/OFF状态。当利用仅一对触点来切换ON/OFF状态时,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触头需要具有弹簧性质。另外,为了确保一定的电流容量,需要将多个板一个堆叠在另一个之上地进行堆叠。与此同时,根据该实施方式,利用两对触点来切换ON/OFF状态,因此,与利用仅一对触点切换ON/OFF状态的情况不同,可动触头10不必具有弹簧性质。另外,不需要为了确保一定的电流容量而将多个板一个堆叠在另一个之上地进行堆叠。也就是说,与利用仅一对触点来切换ON/OFF状态的情况相比,这简化了可动触头10的构造。此外,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可动触头10不必具有弹簧性质,因此,不需要考虑因涉及大量电流供应产生热量而引起的可动触头10的弹簧性质的可能劣化。
另外,例如,需要确保接触间隙以使触点装置A1符合IEC标准。假设为了允许在利用一对触点切换ON/OFF状态的情况下大量电流流动而确保的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的间隙距离(接触间隙)是X1。当利用两对触点来切换ON/OFF状态时,可动触点11a与固定触点14之间的间隙距离X2和可动触点11b与固定触点15之间的间隙距离X3的总和可以等于X1(即X1=X2+X3),以允许大量电流流动。也就是说,与利用一对触点来切换ON/OFF状态相比,利用两对触点来切换ON/OFF状态更容易确保足够的接触间隙。
在该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12具有切口部12e,固定端子13具有切口部13e。这允许电流I1输入到固定触点14或从固定触点14输出,并且允许电流I1从固定触点15输出或输入到固定触点15以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具体地,流过设置有固定触点14的固定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a的电流I1和流过设置有固定触点15的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13a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
现在,将参照图4的A和图4的B来说明电流I1如何通过可动触头10从固定端子12向固定端子13流动。
首先,将参照图4的A来说明流过固定端子12的电流。电流I1从外部装置输入到固定端子12的第三端子部12c的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在此之后,通过第三端子部12c向上流动输入到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的电流I1在第二端子部12b处彼此汇合。从第二端子部12b流向第一端子部12a的电流I1导向开口部12d(即朝向可动触点11a)。此时,流过第一端子部12a的电流I1包括平行于第三轴线(即在固定端子12和13并排配置的方向上)向外流动并最终输入到固定触点14的电流分量。
接下来,将参照图4的B说明流过固定端子13的电流。由于固定端子13具有切口部13e,所以从固定触点15输出的电流I1平行于第三轴线(即在固定端子12和13并排配置的方向上)向内流动,然后流入第二端子部13b。流过第二端子部13b的电流I1流入第三端子部13c,然后分成两股电流向下流过第一片13f和第二片13g。在此之后,电流I1向外部装置输出。如能够观察到的,流过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13a的电流I1在从固定触点15输出之后具有平行于第三轴线(即在固定端子12和13并排配置的方向上)向内流动的电流分量。
如能够观察到的,为固定端子12设置切口部12e使得在面向可动触头10的第一端子部12a中输入到固定触点14或从固定触点14输出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另外,为固定端子13设置切口部13e使得在面向可动触头10的第一端子部13a中输入到固定触点15或从固定触点15输出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
流过固定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a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因此,通过在固定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a中的该电流分量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端子12之间产生的磁通可以具有与上述磁通B1相同的方向。同样地,流过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13a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因此,通过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13a中的该电流分量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端子13之间产生的磁通可以具有与上述磁通B1相同的方向。
这进一步增大了在可动触点11a与固定触点14之间产生的洛伦兹力F1和在可动触点11b和固定触点15之间产生的洛伦兹力F2的强度。
另外,从外部装置输入到固定端子12的电流I1依次流过第三端子部12c和第二端子部12b,然后经由第一端子部12a的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朝向可动触点11a流动(参照图4的A)。也就是说,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的电流I1的量小于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的电流I1的量。换言之,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的电流分量大于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的电流分量。因此,包括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的路径作为如下路径存在:与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的电流的路径相比,该路径允许更大量的电流流动。结果,如上所述,流过第一端子部12a的电流I1平行于第三轴线(在固定端子12和13并排配置的方向上)向外流动,并最终流入固定触点14。
与此同时,从可动触头10向固定端子13输入的电流I1依次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30a、第二端子部13b和第三端子部13c(参照图4的B)。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切口部13e,所以经由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流过第二端子部13b的电流I1的电流分量小于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30a的电流分量。因此,包括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的路径作为如下路径存在:与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的电流的路径相比,该路径允许更大量的电流流动。结果,如上所述,流过第一端子部13a的电流I1平行于第三轴线(在固定端子12和13并排配置的方向上)向内流动,并最终流出固定触点15。
注意,并非固定端子12和固定端子13两者均必须具有它们自己的切口部12e、13e。
如果固定端子12不具有切口部12e,则输入到固定触点14的电流I1从底部向上流动。在该情况下,在固定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a中产生的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端子12之间的磁通不具有与上述磁通B1相同的方向,并且电弧仍然可以向外移动。在该情况下,电弧的端部受到在固定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a中产生的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端子12之间的磁通的方向的影响而朝向上外角倾斜地移动。因此,如果固定端子12不包括切口部12e,则突起部10a适当地设置在可动延长部100的上外角处。
如果固定端子13不具有切口部13e,则从固定触点14输出的电流I1从顶部向下流动。在该情况下,在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13a中产生的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端子13之间的磁通不具有与上述磁通B1相同的方向,并且电弧仍然可以向外移动。在该情况下,电弧的端部受到在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13a中产生的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端子12之间的磁通的方向的影响而朝向上外角倾斜地移动。因此,如果固定端子13不包括切口部13e,则突起部10b适当地设置在可动延长部101的上外角处。
<电磁继电器1的实施的说明>
接下来,将描述如何实施电磁继电器1。
电磁继电器1安装于基板200以形成电子装置500。换言之,电子装置500包括电磁继电器1和基板200。基板200具有第一开口部201、第二开口部202、第三开口部203和第四开口部204,第一开口部201和第二开口部202的长边在第三轴线方向上延伸,第三开口部203和第四开口部204的长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参照图7)。
固定端子12的第三端子部12c插入第一开口部201。固定端子13的第三端子部13c插入第二开口部202。线圈端子21插入第三开口部203。线圈端子22插入第四开口部204。
接下来,将描述固定端子12和13的相应第三端子部12c和13c的形状。
由于固定端子12的第三端子部12c具有切口部12h,所以第三端子部12c在第三轴线方向上分割成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参照图4的A)。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相应尺寸W1和W2彼此相等并且大于切口部12h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测量的尺寸W3(参照图8的A)。将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相应尺寸W1和W2设定为相对大的值允许较大量的电流流过触点装置A1。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的组合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分割部。
由于固定端子13的第三端子部13c具有切口部13h,所以第三端子部13c在第三轴线方向上被分割成第一片13f和第二片13g(参照图4的B)。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片13f和第二片13g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相应尺寸彼此相等并且大于切口部13h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测量的尺寸(参照图8的A)。将第一片13f和第二片13g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测量的相应尺寸设定为相对大的值允许较大量的电流流过触点装置A1。第一片13f和第二片13g的组合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分割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12的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以及固定端子13的第一片13f和第二片13g全部具有相同的尺寸。
固定端子12的第一片12f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渐缩部121和122。固定端子12的第二片12g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渐缩部123和124。
固定端子13的第一片13f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渐缩部131和132。固定端子13的第二片13g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渐缩部133和134。
基部C12在底部处具有向下突出的四个腿部C20(参照图1的A和图7)。
腿部C20的相应底端C21位于切口部12h和13h的相应端部P1和P2的下方(参照图8的A)。因此,当电磁继电器1安装于基板200时,切口部12h和13h的相应端部P1和P2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在比基板200靠壳体C1的位置(参照图8的B)。
在该状态下,电磁继电器1和基板200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例如通过使电磁继电器1和基板200经受将熔融的焊料喷涂到它们之间的间隙的流动焊接(flow soldering)而固定在一起。当将固定端子12焊接到基板200上时,熔融的焊料沿着固定端子12的切口部12h向上蔓延以利用焊料300填充切口部12h(参照图9)。同样地,当将固定端子13焊接到基板200上时,熔融的焊料沿着固定端子13的切口部13h向上蔓延以利用焊料310填充切口部13h(参照图9)。也就是说,切口部12h和13h的存在不仅极大地增大了润湿性以便以短时间完成焊接,而且,即使在需要将具有相对低的热阻的部分与电磁继电器1一起焊接时,也可以在减少了熔融的焊料的热对该部分的有害影响的同时增大焊接强度。
另外,固定端子12的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分别具有渐缩部122和123,因而防止沿着切口部12h向上蔓延的焊料从第一片12f和第二片12g的相应顶端向下扩展(参照图9)。同样地,固定端子13的第一片13f和第二片13g分别具有渐缩部132和133,因而防止沿着切口部13h向上蔓延的焊料从第一片13f和第二片13g的相应顶端向下扩展(参照图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端子部12c、13c均具有分成两片(即第一片和第二片)的形状。然而,该形状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可选地,第三端子部12c、13c可以均被分割成三片或更多片。在该情况下,该三片或更多片中的每一片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测量的尺寸还大于相关联的切口部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测量的尺寸。
<第一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固定端子12和13设置切口部12e和13e使得输入到两个固定触点14和15中的一者的电流I1和从另一固定触点输出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然而,固定端子12和13不必具有这种构造以使得流过固定端子12和13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而是,两个固定端子12和13中的一者仅需要被形成为使得从外部装置输入到该固定端子12的电流I1在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
例如,如图10的A所示,固定端子12可以在第一端子部12a与第二端子部12b之间的结合部处具有开口部12k。在该情况下,第一联接部12i设置在开口部12k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处,第二联接部12j设置在开口部12k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处。第一联接部12i联接到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第二联接部12j联接到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第一联接部12i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二联接部12j的大。因此,流过第一联接部12i的电流的电流分量大于流过第二联接部12j的电流的电流分量。结果,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的电流分量大于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的电流分量。
同样地,如图10的B所示,固定端子13可以在第一端子部13a与第二端子部13b之间的结合部处具有开口部13k。在该情况下,第一联接部13i设置在开口部13k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处,第二联接部13j设置在开口部13k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处。第一联接部13i联接到第一固定延长部130a。第二联接部13j联接到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第一联接部13i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二联接部13j的大。因此,流过第一联接部13i的电流的电流分量大于流过第二联接部13j的电流的电流分量。结果,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130a的电流分量大于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的电流的分量。
因此,从外部装置输入到该一个固定端子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另一固定端子仅需要被形成为使得从另一固定端子输出到外部装置的电流I1在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这允许从另一固定端子输出到外部装置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10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
<第二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10包括具有棱柱形状的突起部10a和10b。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
可选地,可动触头10还可以具有突起部10c,突起部10c通过将可动延长部100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端部朝向固定端子12弯曲而形成(参照图11)。例如,可以在可动延长部100的整个宽度(对应于上下方向)上设置突起部10c。另外,在突起部10c与可动触头10之间形成的角度θ1适当地为钝角。将角度θ1设定为钝角允许使在固定触点14与可动触点11a之间产生的电弧更容易向外移动。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突起部10c的顶端部面向第一端子部12a。
同样地,可动触头10还可以具有突起部10d,突起部10d通过将可动延长部101的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端部朝向固定端子13弯曲而形成(参照图11)。例如,可以在可动延长部100的整个宽度(对应于上下方向)上设置突起部10d。另外,突起部10与可动触头10之间形成的角度θ2适当地为钝角。将角度θ2设定为钝角允许使在固定触点15与可动触点11b之间产生的电弧更容易向外移动。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突起部10d的顶端部面向第二端子部12b。
在该变型例中,在可动延长部100的整个宽度(对应于上下方向)上设置突起部10c。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可选地,也可以在可动延长部100的宽度(对应于上下方向)的仅一部分设置突起部10c。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可动延长部100的宽度(对应于上下方向)的上部、下部或中央部部设置突起部10c。同样,也可以在可动延长部100的宽度(对应于上下方向)的上部、下部或中央部设置突起部10d。
<其它变型例>
将一个接一个地列举其它变型例。注意,可以结合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适当地采用将在以下说明的变型例中的任一者。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动触点11a、11b和固定触点14、15均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观察时的圆形,并且均具有直径朝向面向自身的另一触点减小的两段的形状。然而,可动触点11a、11b和固定触点14、15不必具有这种形状。可选地,可动触点11a、11b和固定触点14、15还可以具有三段或更多段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两种类型的触点(即可动触点11a、11b和固定触点14、15)均被形成为具有多段的形状。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至少一种类型的触点(即可动触点11a、11b或固定触点14、15或可动触点11a、11b和固定触点14、15两方)可以被形成为具有这种多段形状。
例如,如果固定触点14、15被形成为具有多段形状并且可动触点11a、11b被形成为具有非多段形状,则可动触点11a、11b可以具有减小的厚度。如这里所使用的,可动触点11a、11b的厚度指的是在左右方向上测量的它们的尺寸。如上所述,可动触头10和可动触点11a、11b都以电弧图案移动。因此,减小可动触点11a、11b的厚度允许电弧运动的滚动力(rolling force)减小。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0a、10b具有棱柱形状。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可选地,突起部10a、10b可以具有多边棱柱形状或柱状。可选地,突起部10a、10b还可以具有多边角锥形状形或锥形形状。也就是说,突起部10a、10b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突起部10a、10b从可动触头10的面向固定端子12、13的表面突出即可。虽然如此,但是突起部10a、10b的高度需要小于从可动触头10朝向固定构件16突出的可动触点11a、11b的在左右方向上测量的尺寸。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10包括在其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处的突起部10a、10b。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可动触头10可以包括在其第三轴线方向上的至少一端处的突起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可动触头10设置突起部10a、10b。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可以为可动触头10或固定构件16中的至少一者设置突起部10a、10b。例如,如果为固定构件16设置突起部10a、10b,则为固定端子12的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设置突起部10a,并且为固定端子13的第二固定延长部130b设置突起部10b。另外,替代地或附加地,为可动触头10设置突起部10c、10d,固定端子12、13均可以通过使其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端部朝向可动触头10弯曲而设置有突起部。
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0a、10b和可动触头10形成同一构件的相应部分。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可选地,突起部10a、10b和可动触头10可以属于两个不同的构件。在该情况下,可动触头10将与突起部10a、10b具有不同的电流传导性,因此,与可动触头10和突起部10a、10b形成同一构件的相应部分的情况相比,电弧将不太平稳地移动。并且,在该情况下实现了减轻触点上的负荷的优点。换言之,使突起部10a、10b和可动触头10形成同一构件的相应部分允许所产生的电弧平稳地移动。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有触点装置A1的示例性电磁继电器1,已经说明了单稳态继电器。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可选地,触点装置A1还适用于单线圈闭锁继电器或双线圈闭锁继电器,这均是合适的。
<实施方式的概要>
(1)电磁继电器1包括可动触头10、一对可动触点11、固定构件16、一对固定触点14和15以及驱动机构(电磁装置A10)。一对可动触点11被设置于可动触头10并且在一个方向上(在第三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固定构件16包括在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以面向可动触头10的一对固定端子12、13。固定触点14、15分别被设置于一对固定端子12、13。驱动机构使可动触头10移位,使得一对可动触点11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其中在闭合位置处,一对可动触点11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14、15接触,在打开位置处,一对可动触点11均不与一对固定触点14、15接触。可动触头10包括在一对可动触点11的两侧沿一个方向突出的一对可动延长部100、101。固定构件16包括在一对固定触点14、15的两侧沿一个方向突出的一对固定延长部(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130b)。选自由一对可动延长部100、101和一对固定延长部(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130b)构成的组的至少一对延长部具有朝向另一对延长部突出的突起部(例如突起部10a)。
最近,提供了一种具有大容量的电磁继电器。这种大容量电磁继电器具有大的触点电流。因此,当在其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时,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构件磨损或熔融以使触点劣化,因此可能引起电磁继电器的操作的一些不稳定。
因此,根据(1)的构造,考虑到通过在一对可动触点11之间流动的电流和在可动触点11(诸如可动触点11a)与可动触点11所面向的固定触点(诸如固定触点14)之间流动的电流而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构件16之间产生的磁通之间的关系,洛伦兹力向外作用。这使得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的一个端部朝向突起部移动。使所产生的电弧以该方式移动抑制了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劣化。
(2)在可以与(1)组合实施的电磁继电器1的实施方式中,分别为一对可动延长部100、101设置突起部10a、10b。
根据该构造,分别在可动触头10的两端设置突起部10a、10b(即分别用于可动延长部100、101)加速了在两对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移动,因而使电弧向突起部10a、10b移动。
(3)在可以与(2)组合实施的电磁继电器1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0a、10b和可动触头10形成同一构件的相应部分。
根据该构造,使突起部10a、10b和可动触头10形成同一构件的相应部分允许所产生的电弧平稳地移动。
(4)在可以与(1)至(3)中的任一者组合实施的电磁继电器1的又一实施方式中,选自由一对可动触点11和一对固定触点14、15构成的组的至少一对触点具有直径朝向面向该至少一对触点的另一对触点减小的多段形状。
该构造允许所产生的电弧从触点的顶端朝向突起部分段移动。
(5)在可以与(1)至(4)中的任一者组合实施的电磁继电器1的又一实施方式中,流过一对固定端子12、13的相对于可动触头10的移动方向面向可动触头10的部分(第一端子部12a、13a)的电流I1具有方向与在一对可动触点11之间流动的电流I1的方向相反的电流分量。
该配置还增大了在可动触头10与固定端子12、13之间产生的磁通的强度,因而还增大了向外作用的洛伦兹力。这加速了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移动,以使得电弧向突起部10a、10b移动。
(6)在可以与(1)至(5)中的任一者组合实施的电磁继电器1的又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一个方向旋转使可动触头10移位,以使一对可动触点11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该构造即使在在铰接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电弧的情况下也会减轻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上的负荷。
(7)在可以与(1)至(6)中的任一者组合实施的电磁继电器1的又一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一个方向以及可动触头10和一对固定端子12、13并排配置的方向两个方向的方向(上下方向)上,为至少一对延长部的一部分设置突起部。
该构造加速了所产生的电弧的一端部朝向突起部的移动。
(概要)
如可以从前述说明看出的,根据第一方面的触点装置(A1)包括:可动触头(10);一对可动触点(11),其被设置为在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一对固定端子(12、13),其在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以及一对固定触点(14、15)。一对可动触点(11)被设置用于可动触头(10)。一对固定端子(12、13)面向可动触头(10)。一对固定触点(14、15)被设置为分别用于一对固定端子(12、13)。可动触头(10)被构造为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其中在闭合位置处,一对可动触点(11)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14、15)接触,在打开位置处,一对可动触点(11)均不与一对固定触点(14、15)接触。选自一对固定端子(12、13)的至少一个固定端子包括在连接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的方向上面向可动触头(10)的触点保持部(第一端子部12a、13a)。触点保持部包括:第一固定延长部(120a、130a),其在一个方向上从一个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朝向另一固定端子突出;和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130b),其从固定触点远离另一固定端子突出。对于在一个方向上流入固定触点的电流分量或在一个方向上流出固定触点的电流分量,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具有比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大的电流量。
该构造加速了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移动,因而减少了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劣化。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可以与第一方面组合实施的触点装置(A1)中,一对固定端子(12、13)中的具有触点保持部的固定端子包括引出部(第三端子部12c、13c),引出部在相对于触点保持部配置在与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连接到与外部装置连接的构件。引出部以相对于与一个方向垂直且穿过固定触点的轴线非对称的方式联接到触点保持部。
对于从外部装置输入和输出到外部装置的电流分量,该构造允许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与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具有不同量的电流。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可以与第二方面组合实施的触点装置(A1)中,引出部经由第一固定延长部电连接到第二固定延长部。
根据该构造,当从外部装置接收电流时,流出引出部的电流直接从引出部流入第一固定延长部。与此同时,流出引出部的电流不会直接从引出部流入第二固定延长部。当从外部装置接收电流时,这允许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具有与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不同量的电流。另一方面,当向外部装置输出电流时,电流直接从第一固定延长部流入引出部。与此同时,电流不会直接从第二固定延长部流入引出部。这允许当向外部装置输出电流时流过第一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具有与流过第二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不同量的电流。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可以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者组合实施的触点装置(A1)中,一对固定端子(12、13)均包括触点保持部。可动触头(10)在一对可动触点(11)的两侧包括在一个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可动延长部(100、101)。选自由一对可动延长部(100、101)和一对固定端子(12、13)的相应第二固定延长部(120b、130b)构成的组的至少一对延长部具有朝向另一对延长部突出的突起部(例如突起部10a)。
根据该构造,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端部朝向突起部移动。这允许所产生的电弧移动,因而减少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劣化。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可以与第四方面组合实施的触点装置(A1)中,通过弯曲延长部的相应端部以使端部均形成钝角来设置突起部。
该构造允许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在一对固定端子排列的方向上与从一个固定端子向另一固定端子的方向相反地移动。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可以与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者组合实施的触点装置(A1)中,选自由一对可动触点(11)和一对固定触点(14、15)构成的组的至少一对触点具有直径朝向面向至少一对触点的另一对触点减小的多段形状。
该构造允许所产生的电弧从触点的相应顶端朝向突起部分段移动。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可以与第一方面组合实施的触点装置(A1)中,可动触头(10)被构造为通过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一个方向旋转而移位,以使一对可动触点(11)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该构造即使在铰接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电弧的情况下也减轻了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上的负荷。
在根据第八方面的可以与第一方面组合实施的触点装置(A1)中,选自一对固定端子(12、13)的至少一个固定端子包括分割成多片并接合到外部装置的分割部(第一片12f、13f和第二片12g、13g)。
当一对固定端子(12、13)被焊接时,该构造增大了焊料的强度,同时减少了熔融的焊料的热的有害影响。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可以与第八方面组合实施的触点装置(A1)中,分割部被分割成第一片(12f、13f)和第二片(12g、13g)。第一片(12f、13f)和第二片(12g、13g)具有比第一片(12f、13f)与第二片(12g、13g)之间的间隔大的端子宽度。
该构造允许从外部装置流入的电流或流出到外部装置中的电流具有增大的电流分量。
根据第十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包括: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者的触点装置(A1);和包括线圈(20)的电磁装置(A10)。可动触头(10)根据线圈(20)是否被激励而移位。
该构造加速了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移动,因而减少了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劣化。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电子装置(500)包括:电磁继电器(1);和基板(200),其供电磁继电器(1)安装。电磁装置(A10)包括:根据第八或第九方面的触点装置(A1);和电磁装置(A10)。电磁装置(A10)包括线圈(20)并且被构造为根据线圈(20)是否被激励来使可动触头(10)移位。
该构造加速了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移动,因而减少了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劣化。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磁继电器
10可动触头
10a、10b、10c、10d突起部
11、11a、11b可动触点
12、13固定端子
12a、13a第一端子部(触点保持部)
12f、13f第一片(分割部)
12g、13g第二片(分割部)
14、15固定触点
20线圈
120a、130a第一固定延长部
120b、130b第二固定延长部
200基板
500电子装置
A1触点装置
A10电磁装置
I1电流

Claims (11)

1.一种触点装置,其包括:
可动触头;
一对可动触点,其设置于所述可动触头并且在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
一对固定端子,其以面向所述可动触头的方式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以及
一对固定触点,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固定端子,
所述可动触头被构造为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其中在所述闭合位置处,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分别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均不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
选自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至少一个固定端子包括在连接所述闭合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的方向上面向所述可动触头的触点保持部,
所述触点保持部包括:
第一固定延长部,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从所述一个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朝向另一固定端子突出;和
第二固定延长部,其从所述固定触点远离所述另一固定端子突出,
对于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流入所述固定触点的电流分量或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流出所述固定触点的电流分量,流过所述第一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具有比流过所述第二固定延长部的电流分量大的电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固定端子中的具有所述触点保持部的固定端子包括引出部,所述引出部相对于所述触点保持部配置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连接到与外部装置连接的构件,并且
所述引出部以相对于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且穿过所述固定触点的轴线非对称的方式联接到所述触点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部经由所述第一固定延长部电连接到所述第二固定延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固定端子均包括所述触点保持部,
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一对可动触点的两侧包括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突出的一对可动延长部,
选自由所述一对可动延长部和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相应第二固定延长部构成的组的至少一对延长部具有朝向另一对延长部突出的突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弯曲所述延长部的相应端部以使所述端部均形成钝角来设置所述突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选自由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和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构成的组的至少一对触点具有直径朝向面向所述至少一对触点的另一对触点减小的多段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头被构造为通过绕着作为转动轴线的所述一个方向旋转而移位,以使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在所述闭合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选自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至少一个固定端子包括分割成多片并接合到外部装置的分割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部被分割成第一片和第二片,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具有比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之间的间隔大的端子宽度。
10.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和
包括线圈的电磁装置,
所述可动触头根据所述线圈是否被激励而移位。
11.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
电磁继电器;和
基板,其供所述电磁继电器安装,
所述电磁继电器包括:
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触点装置;和
电磁装置,其包括线圈并且被构造为根据线圈是否被激励来使所述可动触头移位。
CN201880024760.2A 2017-04-14 2018-04-04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05063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75268.1A CN116682701A (zh) 2017-04-14 2018-04-04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0946 2017-04-14
JP2017080946 2017-04-14
PCT/JP2018/014372 WO2018190210A1 (ja) 2017-04-14 2018-04-04 接点装置、電磁継電器及び電気機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75268.1A Division CN116682701A (zh) 2017-04-14 2018-04-04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6319A true CN110506319A (zh) 2019-11-26

Family

ID=6379348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4760.2A Pending CN110506319A (zh) 2017-04-14 2018-04-04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CN202310775268.1A Pending CN116682701A (zh) 2017-04-14 2018-04-04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75268.1A Pending CN116682701A (zh) 2017-04-14 2018-04-04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7646B2 (zh)
EP (1) EP3611748B1 (zh)
JP (1) JP7026327B2 (zh)
CN (2) CN110506319A (zh)
WO (1) WO20181902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22963S1 (en) * 2019-09-11 2021-06-22 Song Chuan Precision Co., Ltd. Relay
USD922964S1 (en) * 2019-09-11 2021-06-22 Song Chuan Precision Co., Ltd. Relay
US20230162935A1 (en) * 2020-03-03 2023-05-2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equipped with same
JP2022021236A (ja) * 2020-07-21 2022-02-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0725A (ja) * 1989-09-22 1991-05-10 Tanaka Kikinzoku Kogyo Kk リベット接点
JPH056644U (ja) * 1991-06-28 1993-01-2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機構
JPH1056250A (ja) * 1996-08-09 1998-02-24 Mitsuba Corp 電装品の取付構造
US20020135446A1 (en) * 2001-03-26 2002-09-26 Takamisawa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0123545A (ja) * 2008-11-21 2010-06-0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リレー
CN203787362U (zh) * 2013-02-13 2014-08-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05828280U (zh) * 2016-06-29 2016-12-21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器的接线端子
CN10625761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7301A (en) * 1982-08-27 1984-08-21 Essex Group, Inc. Electric switch having enhanced fault current capability
JP2002334964A (ja) * 2001-05-08 2002-11-22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
DE102015100732A1 (de) * 2015-01-20 2016-07-2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Stromkontakt für eine schaltvorrichtung
US10403460B2 (en) * 2016-12-14 2019-09-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836241B2 (ja) * 2016-12-27 2021-02-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8131639A1 (ja) * 2017-01-11 2018-07-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電磁継電器、電気機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0725A (ja) * 1989-09-22 1991-05-10 Tanaka Kikinzoku Kogyo Kk リベット接点
JPH056644U (ja) * 1991-06-28 1993-01-2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機構
JPH1056250A (ja) * 1996-08-09 1998-02-24 Mitsuba Corp 電装品の取付構造
US20020135446A1 (en) * 2001-03-26 2002-09-26 Takamisawa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0123545A (ja) * 2008-11-21 2010-06-0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リレー
CN203787362U (zh) * 2013-02-13 2014-08-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625761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205828280U (zh) * 2016-06-29 2016-12-21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器的接线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26327B2 (ja) 2022-02-28
JPWO2018190210A1 (ja) 2020-02-27
CN116682701A (zh) 2023-09-01
WO2018190210A1 (ja) 2018-10-18
EP3611748A4 (en) 2020-04-15
EP3611748A1 (en) 2020-02-19
US11257646B2 (en) 2022-02-22
US20200161067A1 (en) 2020-05-21
EP3611748B1 (en) 2022-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06319A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US941254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1750137B1 (ko) 접점 기구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CN110462779B (zh) 电磁继电器
JP3896548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150002250A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2013025906A (ja) 継電器
US6831533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1443874A (zh) 单极断路器的壳体
US9257250B2 (en) Magnetic relay device made using MEMS or NEMS technology
JPH10144171A (ja) 消弧機構を有する電流スイッチング装置
US6100491A (en) Electric current switch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rc extinguisher with an electromagnet
CN112840429B (zh) 触点开闭器
JP5603183B2 (ja) 機械式スイッチ
JP2007087828A (ja) ハイブリッドリレー
US6229417B1 (en) Operator for a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US11195680B2 (en) Electrical assembly with contacts with modified mating surfaces
KR19990012373U (ko) 단면으로 접합하는 전류 불꽃 감소형 전자개폐기
CN105895465A (zh) 包括提高触点跳动水平的电流通路几何形状的电路断路器
JP2008041481A (ja) 電磁継電器
JPH04174915A (ja) 電磁継電器
JPS6353827A (ja) 交流用接点開閉装置
JP2002140970A (ja) 開閉器の接触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