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7362U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7362U
CN203787362U CN201420056549.8U CN201420056549U CN203787362U CN 203787362 U CN203787362 U CN 203787362U CN 201420056549 U CN201420056549 U CN 201420056549U CN 203787362 U CN203787362 U CN 203787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ing plate
moving contacting
moving
butt
fixed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5654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柿本俊行
桝井保幸
山下司
矢野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7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73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不使接触片间的绝缘性能降低的同时,具有优良的动作特性及耐冲击性。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固定接触片(38),具有固定触点(45);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39),具有可动触点(51),可动触点(51)以与固定触点(45)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固定触点(45)对置;电磁铁(18);中间部件(19),通过电磁铁(18)的励磁来驱动,使可动接触片(39)弹性形变;及抵接部(11),在可动接触片(39)进行弹性形变使可动触点(51)与固定触点(45)闭合之前,抵接部(11)与可动接触片(39)的一部分抵接。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具备:在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闭合时,与可动触点弹簧抵接的支承簧;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闭合通过对电磁铁进行励磁,并经由电枢驱动可动触点弹簧实现。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磁继电器中,在触点弹簧间另外需要配置支承簧。另外,由于该支承簧,无法在触点弹簧间确保充分的绝缘距离。尤其是施加高电压或接通高电流的环境下,变得很难确保绝缘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3-26992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不降低接触片间的绝缘性能,并具有优良的动作特性及耐冲击性的结构。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手段,
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接触片,所述固定接触片具有固定触点;
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点以与所述固定触点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
电磁铁;
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通过所述电磁铁的励磁来驱动,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及
抵接部,在所述可动接触片进行弹性形变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闭合之前,所述抵接部与可动接触片的一部分抵接。
在此,中间部件起到将伴随着电磁铁的励磁、消磁的驱动力传递至可动接触片的效果,例如可动铁片或卡片部件等包含于其中。
所述抵接部对于可动接触片的抵接位置为,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固定部至设置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的可动触点的任意位置。
另外,与所述抵接部的抵接位置相比,所述中间部件对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按压位置更靠向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
通过所述结构,如果使可动接触片发生弹性形变,那么在触点闭合之前,抵接部抵接可动接触片。因此,可动接触片在与抵接部抵接后,仅相比抵接部分更靠向前端侧的部分发生弹性形变。因此,在驱动初期和抵接部抵接后,能够改变可动接触片的弹簧常数,使弹性形变所需的驱动力不同。
即,在驱动初期,如果是由电磁铁产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的状态,那么可动接触片的变形范围容易大幅地弹性形变。另一方面,如果是可动接触片与抵接部抵接,变为通过电磁铁能够对中间部件作用大的吸引力的阶段,即使可动接触片变得难以弹性形变也没有任何问题。然后,对电磁铁进行消磁时,利用通过抵接部的抵接位置的变化弹性力变大的可动接触片,能够容易地释放触点。
另外,因为是只设置了抵接部的结构,所以能够由使可动接触片自身容易弹性形变的、例如薄板构成。
并且,即使可动接触片由于冲击力作用而发生弹性形变,触点将要闭合,也会在与抵接部抵接时,弹簧常数变化,从而变得不易变形。也就是说,耐冲击性优良。
较佳的是,所述可动接触片在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固定部至所述可动触点的范围内,向从所述抵接部远离的方向形成弯折的弯折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弯曲部抵接的位置相比,向与所述固定部相反方向更突出。
通过所述结构,在可动接触片发生弹性形变前的初期阶段,能够取得充分大的触点间距离。换言之,通过仅形成弯曲部的简单构成就能够提高触点间的绝缘性能。另外,可动接触片,在当初,将弯曲部作为始点发生弹性形变、与抵接部抵接后,能够在该抵接位置使始点移动,从而能够改变弹簧常数。
较佳的是,所述抵接部包括抵接位置变位部,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相对于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顺序地将抵接位置变化至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
通过所述结构,能够阶段性地增大使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时所需要的力,并且能够得到进一步适应电磁铁的吸引力曲线的变化的浪费少的驱动力。
通过阶梯部构成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
较佳的是,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通过所述结构,因为能够以时间差闭合触点,所以不易发生触点熔敷。
【实用新型的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因为具备在弹性形变并且触点闭合之前抵接可动接触片的抵接部,所以能够阶段性地改变可动接触片的弹性形变所需要的驱动力。因此,能够设置具有优良动作特性及耐冲击性的结构,并且能够提高触点间的绝缘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电磁铁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图2的可动铁片及卡片部件的放大立体图,图5(b)是表示从不同角度观察图5(a)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2的固定接触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图2的可动接触片及辅助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一部分截断立体图;
图9是表示吸引力曲线与对可动接触片作用的力(驱动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除去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在无励磁的状态的壳体、并除去基座的导引部的正视图;
图11是表示从图10对电磁铁进行励磁,触点闭合前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从图11可动接触片驱动的、触点闭合之后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座的局部立体图。
【标号说明】
1…基座
2…电磁铁部
3…触点开闭部
4…壳体
5…分隔壁
6…第一安装部
7…第二安装部
8…加强筋
9…线圈端子孔
10…固定端子孔
11…抵接片(抵接部)
11a…平坦面
11b…加强筋
11c…圆弧面
12…辅助壁
13…装配凹部(固定部)
14…退出凹部
15…定位孔
16…导引部
17…导引槽
18…电磁铁
19…可动铁片(中间部件)
20…铁芯
21…卷线筒
22…线圈
23…磁轭
24…圆筒部
25…上端侧凸缘部
26…下方侧凸缘部
27…线圈端子
28…线圈压入孔
29…宽度扩大部
30…缠付部
31…压入部
32…中枢弹簧
33…弯曲部
34…卡片部件(中间部件)
35…突出部
36…按压部
37…导引片部
38…固定接触片
39…可动接触片
40…辅助部件
41…压入部
42…接触片部
43…端子部
44…缝隙
45…固定触点
46…压入部
47…主体部
48…突起
49…卡止爪
50…压入片
51…可动触点
52…延伸部
53…压入部
54…抵靠部
55…凹部
56…第一切口部
57…第二切口部
58…按压突部
59…分离壁
60…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说明中视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包含“上”、“下”、“侧”、和“端”等的术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用于参照附图以便于理解实用新型,并非通过这些术语的含义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此外,以下说明从本质上来说仅为示例,无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产品、或本实用新型的用途。
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示出其分解立体图。该电磁继电器大致上通过基座1、电磁铁部2、触点开闭部3和壳体4构成。
如图2所示,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基座1是通过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形加工而将其设置为板状而成的。在基座1的上表面中央部形成分隔壁5,基座1被两分成第一安装部6和第二安装部7,所述第一安装部6用于配置电磁铁部2,所述第二安装部7用于配置触点开闭部3。
在第一安装部6的上表面中央部分,通过平面观察呈矩形状的多个凹部形成格子状的加强筋8。另外,在第一安装部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贯通上下表面、平面观察呈矩形状的线圈端子孔9。
在第二安装部7上,在沿着该第二安装部7一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两处分别形成有贯通上下表面的固定端子孔10。固定端子孔10被中央的辅助壁12分隔。另外,沿固定端子孔10,形成在宽度方向延伸的装配凹部13。装配凹部13具有在中央部向另一侧延伸的退出凹部14。在退出凹部14的底面中央部,形成有贯通至下表面的定位孔15。并且,在各固定端子孔10与装配凹部13之间,抵接片11分别突出。各抵接片11的一侧,由与装配凹部13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的平坦面11a构成。另外,各抵接片11的相反侧通过两列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筋11b来补强。并且,各抵接片11的上端部从平坦面11a侧形成圆弧面11c。如后所述的,沿所述平坦面11a配置可动接触片39。
在分隔壁5的两侧形成有比该分隔壁5更突出的导引部16。在各导引部16中,在其对置面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导引槽17。
电磁铁部2包括电磁铁18和由该电磁铁18驱动的可动铁片19。
如图4所示,电磁铁18是经由卷线筒21将线圈22缠绕到铁芯20上而成的。
铁芯20是将磁性材料设置为圆柱状而成的,并在下端部形成凸缘部20a,铁芯20下表面形成吸引面20b(参照图10)。铁芯20的上端部铆接固定磁轭23。
卷线筒21是将合成树脂材料以大致圆筒状地成形加工而成的。在卷线筒21的主体部24(参照图10)上缠绕线圈22。在卷线筒21的两端部形成有凸缘部。在上端侧凸缘部25的上表面,形成配置磁轭23水平部的槽部。在下方侧凸缘部2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压人线圈端子27的线圈压入孔28。
线圈端子27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性板材形成,在其上端部分形成有宽度扩大部29。宽度扩大部29的一部分被切起,形成缠付线圈22的引出线的缠付部30。在宽度扩大部29的单面中央部形成有突起29a。另外,在线圈端子27的两侧部上,形成有在宽度扩大部29的附近向侧面突出的突起29b。当将线圈端子27插入到在卷线筒21的下方侧凸缘部26上形成的的线圈压入孔28时,这些突起29a、29b呈压入状态,将线圈端子27相对于卷线筒21定位。
磁轭23是大致L字形地弯曲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板材而成的。在水平部的中央部分形成有贯通孔23a。所述铁芯20的上端部穿过贯通孔23a并铆接。在该铆接状态下,磁轭23的水平部沿着缠绕到卷线筒21的线圈22向下端侧延伸。磁轭23垂直部的下端两侧形成向侧面和下方侧突出的压入部31。压入部31被压入到形成于基座1的导引部16的导引槽17,相对于基座1对磁轭23即电磁铁18进行定位。另外,在垂直部的外表面上,铆接用的突起23b形成于该外表面的上下两处。利用这些突起23b,中枢弹簧32被铆接固定于磁轭23。
中枢弹簧32是具有弹性的板状体,下端部形成大致C字状的弯曲部33。在弯曲部33与磁轭23的下端部之间,该弯曲部33弹性地支承可动铁片19。由此,可动铁片19能够以磁轭23的下端部(具体而言,图10中,左侧的下端缘部A)为中心转动。
如图5所示,可动铁片19由磁性材料的板材构成,在中间部分弯曲并成为大致L字形。通过弯曲所得到的水平部19a被铁芯20的吸引面20b吸引。在水平部19a的基部侧(与垂直部19b的边界部分),形成具有所述中枢弹簧32的按压部33b压接的按压承受面19e的凹部19d。另一方面,在垂直部19b,形成中枢弹簧32的弯曲部33插通的矩形孔19c。另外,在垂直部19b,在矩形孔19c的上方部分,在两个位置形成用于与插件部件34一体化的贯通孔(未图示)。
在可动铁片19上,插件部件34通过插入成形被形成为一体(也可以不通过插入成形,而是通过热铆接等使其形成为一体)。插件部件34是将合成树脂材料设置为板状而成的,可动铁片19的垂直部19b抵接在插件部件34的背面,在该垂直部19b的周围三条边上形成有突条34a以包围该垂直部19b。另外,在插件部件34的背面,经由形成于可动铁片19垂直部的上方部分的切口部,形成有向背面侧突出的突出部35。该突出部35与铆接固定在磁轭23上的中枢弹簧32抵接,限制在该方向上的转动范围。另一方面,在插件部件34的前面,在宽度方向上以两列的方式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突条34a,在各突条34a的上端部分分别形成有向前面侧突出的按压部36。在插件部件34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进而朝向下方弯曲的导引片部37。导引片部37越过所述基座1的分隔壁5而向第二安装部7侧配置。
触点开闭部3包括固定接触片38和可动接触片39。
如图6所示,固定接触片38是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而成的。固定接触片38包括压入部41、接触片部42和端子部43,该压入部41压入到形成于基座1的固定端子孔10,该接触片部42从压入部41向上方延伸,该端子部43从压入部41向下方侧延伸。在压入部41上,在单面上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部41a。在接触片部42上,在其心位置处形成上下延伸的缝隙44。另外,在接触片部42的上端部,铆接固定有固定触点45。另外,端子部43从两侧设置出两次弯折。
如图7所示,可动接触片39是将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而成的。可动接触片39包括压入部46和一对主体部47,该一对主体部47从压入部46的两侧分别向上方侧延伸。
在压入部46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向板厚度方向膨出的一对突起48(在图7中,仅图示出用于形成突起48的凹部侧)。压入部46的两端部进一步地向侧方延伸,从其侧边缘突出卡止爪49。另外,在压入部46的下边缘中央部,形成有进一步地向下方延伸的压入片50。
主体部47由从压入部46的上边缘部两侧向同一面内延伸的第一主体部47a、及之后弯曲向斜上方延伸的第二主体部47b构成。在主体部47的上端侧形成贯通孔,在此,可动触点51被分别铆接固定。另外,在主体部47的上端部,形成朝向固定接触片38侧并向斜上方弯曲的延伸部52。
如图9所示,壳体4是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形加工而设置为底面开口的箱体形状而成的。通过将壳体4的其下端侧开口部嵌合到基座1的外侧面,壳体4相对基座1被固定,覆盖安装到基座1的各部件。4a是分离一对触点开闭部分的分离壁。4b是在电磁继电器完成后被除去、用于形成连通内外的通气孔的突起。但是,该突起4b也存在不除去,在维持密封状态下使用的情况。
接下来,对由上述构成形成的电磁继电器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将线圈22卷绕于卷线筒21的主体部24,从下方侧将铁芯20插穿其中心孔,将线圈端子27压入压入孔。在该状态下,在卷线筒21的下端侧凸缘部的下表面露出铁芯20的吸引面20b。另外,将从卷线筒21的上端侧凸缘部25突出的铁芯20的上端部插通磁轭23的贯通孔并铆接固定。将预设的中枢弹簧32铆接固定于磁轭23。在此,将线圈22的引出线缠付于线圈端子27的缠付部30,焊接后,将缠付部30沿所卷绕的线圈22弯折。由此,完成电磁铁18。
所完成的电磁铁18中,在中枢弹簧32的弯曲部33与磁轭23的下端部之间间弹性支承可动铁片19。预先将卡片部件34一体化于可动铁片19。
这样一来,将组装了可动铁片19的电磁铁18安装到基座1的第一安装部6。即,将线圈端子27压入到基座1的线圈端子孔9,并将磁轭23的压入部31压入到形成于导引部16的导引槽17。
将触点开闭部3安装于基座1的第二安装部7。即,从基座1的上表面侧将固定接触片38的端子部43压入固定端子孔10,使该端子部43从基座1的下表面突出。
另外,将可动接触片39压入装配凹部13。可动接触片39的主体部47沿压入部46延伸,并在这之后弯曲。因此,如果握住主体部47的上端侧,那么(无论是不是自动组装)容易使压入部46侧沿着从基座1突出的抵接片11的平坦面11a,能够顺畅地引导向装配凹部13侧。换言之,平坦面11a实现将可动接触片39安装于基座1时的引导的作用。
如此,安装于基座1的触点开闭部3中,可动接触片39变为压入部46的一部分及第一主体部47a与抵接片11的平坦面11a进行面接触的状态。第二主体部47b延伸以离开平坦面11a,在上端侧对卡片部件34的按压部36进行按压。然后,经由卡片部件34,使可动铁片19以支点为中心在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可动触点51在从固定触点分离的位置对置。
最后,使壳体4包覆基座1,完成电磁继电器。
接着,对由所述结构构成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对线圈22不施加电压的电磁铁18的消磁状态下,如图10所示,可动接触片39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弹性力位于使可动触点51从固定触点45离开的位置。另外,经由插件部件34的按压部36使可动铁片19转动。即,可动铁片19以磁轭23的下端边部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维持水平部19a从电磁铁18的铁芯20的吸引面20b分离的状态。
如果对线圈22施加电压,对电磁铁18进行励磁,那么磁力从铁芯20的吸引面20b对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发生作用。由此,可动铁片19,经由卡片部件34的按压部36对相比可动接触片39的抵接片11的抵接位置更靠近前端侧进行按压,抵抗可动接触片39的施加力,以支点为中心,在图10中逆时针方向转动。
具体而言,如图9的图表所示,相对通过电磁铁18能够对可动铁片19发生作用的吸引力曲线,通过改变向抵接片11的可动接触片39的抵接位置,能够以两个阶段的方式改变驱动可动接触片39所需的力(驱动力)。
首先,在可动铁片19的转动初期(参照图10),在图9中,如实线(a)所示,可动接触片39以第一主体部47a与第二主体部47b的边界位置47c作为始点发生弹性形变。因此,从可动接触片39对可动铁片19作用的弹性力成为基于第二主体部47b整体的弹簧常数的小的力。因此,即使处于从铁芯20的吸引面20b至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的距离长、无法充分发挥吸引力的阶段,也能够使可动接触片39弹性形变。
接着,可动铁片19转动,并且如果可动接触片39的第二主体部47b的下部侧与抵接片11面接触(即,在从可动接触片39的装配凹部13至可动触点51之间与抵接片11抵接),那么可动接触片39以抵接片11的上端部(严格来讲,平坦面11a与圆弧面11c的边界位置11d)作为中心发生弹性形变(参照图11)。换言之,弹性形变时的始点移动,能够弹性形变的范围变短,弹簧常数变化。因此,在图9中,如实线(b)所示,使可动接触片39弹性形变所需的力变大。但是,这时,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向铁芯20的吸引面20b接近,能够使充分大的吸引力作用。因此,即使可动接触片39的弹簧常数变化,弹性形变所需的力变大,也能够使可动铁片19顺畅地转动。
并且,可动铁片19转动,从可动接触片39的抵接片11突出的部分弹性形变,以规定的触点压力闭合触点(参照图12)。这时,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进一步接近铁芯20的吸引面20b,最终,抵接并得到强固的吸引状态。
之后,如果对电磁铁18进行消磁,那么如前所述,因为可动接触片39的弹簧常数变化且弹性力变大,所以能够利用该弹性力顺畅地放开触点。
另外,所述电磁继电器中,即使由于失误掉落等受到冲击力作用时,因为沿可动接触片39设置抵接片11,所以不易变形。另外,向固定接触片38侧变形时,通过抵接片11,弹性形变时的始点移动,弹簧常数变化,变得不易变形,因此,即使可动触点51冲击固定触点45也不会带来损坏。也就是说,耐冲击性优良。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开闭两组触点对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是开闭一组触点对、或者三组以上的触点对的结构,也能够采用利用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抵接片11的结构。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抵接片11的平坦面11a,通过具有由在中途弯曲的第一主体部47a和第二主体部47b构成的主体部47的可动接触片39来改变始点,但是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即,可以构成为使可动接触片39具有能够与抵接片11抵接的突起等。另外,还可以构成为使抵接片11的平坦面11a侧倾斜、形成阶梯部、或形成突起等。另外,还可以将这些抵接片11与可动接触片39的各结构适当地组合。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39弹性形变的始点的位置设为两个,但是还可以是三个以上。例如,如图13所示,将阶梯部61形成于抵接片的平坦面11a即可。由此,最初,第二主体部47b将与第一主体部47a的边界位置47c作为始点弹性形变,接着,将抵接的段部61的角部62作为第二始点弹性形变,之后将抵接的抵接片11的上端部(严格来讲,平坦面11a与圆弧面11c的边界位置11d)作为始点弹性形变。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使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形变所需的力的变化沿着电磁铁18的吸引力曲线。因此,容易使可动接触片39动作,并且,能够设置使触点适当地放开所适应的结构。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以使可动接触片39的两个主体部47弹性形变,同时,与抵接片11的上端部抵接并使始点移动,但是还可以是错开始点的移动时期的结构。例如,在抵接片11的一方的平坦面11a形成段部即可。因此,由于能够从一方的触点闭合,经过一定时间差,使另一方的触点闭合。该结果为,因为能够确定接受闭合时的输入电流的触点,所以通过采用对该触点具有优良耐熔敷性的触点材料,能够防止其熔融等。

Claims (25)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接触片,所述固定接触片具有固定触点;
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点以与所述固定触点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
电磁铁;
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通过所述电磁铁的励磁来驱动,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及
抵接部,在所述可动接触片进行弹性形变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闭合之前,所述抵接部与可动接触片的一部分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对于可动接触片的抵接位置为,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固定部至设置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的可动触点的任意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抵接部的抵接位置相比,所述中间部件对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按压位置更靠向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触片在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固定部至所述可动触点的范围内,形成向从所述抵接部远离的方向弯折的弯折部,
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弯曲部抵接的位置相比,向与所述固定部相反方向更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触片在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固定部至所述可动触点的范围内,形成向从所述抵接部远离的方向弯折的弯折部,
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弯曲部抵接的位置相比,向与所述固定部相反方向更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包括抵接位置变位部,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相对于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顺序地将抵接位置变化至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包括抵接位置变位部,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相对于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顺序地将抵接位置变化至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包括抵接位置变位部,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相对于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顺序地将抵接位置变化至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包括抵接位置变位部,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相对于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顺序地将抵接位置变化至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前端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阶梯部构成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阶梯部构成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阶梯部构成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阶梯部构成所述抵接位置变位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2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2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片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包括错开时间进行闭合的多组触点对。
CN201420056549.8U 2013-02-13 2014-01-29 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73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5692A JP6119286B2 (ja) 2013-02-13 2013-02-13 電磁継電器
JP2013-025692 2013-0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7362U true CN203787362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23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6549.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7362U (zh) 2013-02-13 2014-01-29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19286B2 (zh)
CN (1) CN20378736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7508A (zh) * 2017-08-31 2019-03-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10506319A (zh) * 2017-04-14 2019-11-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3014B2 (ja) 2018-11-30 2022-12-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3983Y2 (ja) * 1988-12-08 1994-11-14 第一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H0817319A (ja) * 1994-06-30 1996-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リレー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6319A (zh) * 2017-04-14 2019-11-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电子装置
CN109427508A (zh) * 2017-08-31 2019-03-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9427508B (zh) * 2017-08-31 2020-06-0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9286B2 (ja) 2017-04-26
JP2014154496A (ja) 2014-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39294U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839295U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403832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1438364B (zh) 电磁继电器
US20090134962A1 (en) Opening/closing device
EP159203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6210289A (ja) 電磁継電器
CN10143836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367042A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787362U (zh) 电磁继电器
CN10496932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4347317A (zh) 触点机构以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CN105097362A (zh) 触点装置
CN107251182A (zh) 触点机构及具备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US2009016746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1228605A (zh) 电磁继电器
US940125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5097359A (zh) 触点装置
CA2880067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4037023A (zh)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293952A (ja) 電磁継電器
CN203895372U (zh) 电磁继电器
CN101521125B (zh) 电磁装置
CN203787355U (zh) 电子设备的密封结构
JP5525672B2 (ja) 電磁リレーのヨーク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