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39295U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39295U
CN203839295U CN201420056432.XU CN201420056432U CN203839295U CN 203839295 U CN203839295 U CN 203839295U CN 201420056432 U CN201420056432 U CN 201420056432U CN 203839295 U CN203839295 U CN 203839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ron core
contacting plate
yoke
electromagnet
s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564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桝井保幸
柿本俊行
山下司
矢野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39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3929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01H50/642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generally a slide plate, e.g. a c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即使可动接触片的弹性系数大,也能够省电并顺畅地进行驱动。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固定接触片(38),该固定接触片(38)具有固定触点(45);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39),该可动接触片(39)具有可动触点(51),该可动触点(51)与固定触点(45)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电磁铁(18);中间部件(19),该中间部件(19)基于电磁铁(18)的励磁、消磁而转动,使可动接触片(39)弹性形变;以及,施力单元(35),所述施力单元(35)经由中间部件(19)向着固定接触片(38)侧对可动接触片(39)施力。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磁继电器而为人所公知的是:例如重叠3片板簧,通过三个突起铆接固定该3片板簧的一端侧,并在该3片板簧的另一端侧铆接固定触点而使该3片板簧形成为一体,由此构成弹簧组装件(可动接触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接触片通过3片板簧构成,且3片板簧构成为一体,因此,在使其弹性形变的情况下,需要使可抵抗3片板簧的弹力的力作用其上。因此,需要增大为了使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而使用的线圈组装件(电磁铁)所产生的驱动力。因此,存在必须增大电磁铁的体积,或使通电量增大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71022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即使将弹性系数大的材料使用于可动接触片,也可节省电力并顺畅地驱动可动接触片。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手段,包括: 
固定接触片,所述固定接触片具有固定触点; 
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点以与所述固定触点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 
电磁铁; 
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基于所述电磁铁的励磁、消磁而转动,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以及 
施力单元,所述施力单元经由所述中间部件向着固定接触片侧对可动接触片施力。 
在此,中间部件是指具有将伴随着电磁铁的励磁\消磁的驱动力传递至可动接触片的部件,例如可动铁片或插件部件等包含于其中。 
通过该结构,通过施力单元按压中间部件,可动接触片被施力向固定接触片侧,因此,即使在对电磁铁进行励磁而无法对可动铁片作用大的吸引力的初期阶段,也能够使可动接触片流畅地弹性形变。因此,即使对可动接触片使用弹性系数大的,也不需要增大电磁铁的体积,或者,增加电力消耗。另外,即使对电磁继电器作用冲击力,由于被施力单元按压的中间部件施力到可动接触片,因此耐冲击性良好,不会发生可动接触片形变等不良。 
较佳的是,所述施力单元被构成为,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闭合后,不进一步施力。 
通过该结构,在触点闭合后,即使解除由施力单元产生的施加力,也能够对可动接触片充分地作用由电磁铁产生的吸引力。另外,能够防止触点压力高于需要以上。 
较佳的是,所述施力单元被构成为,施力直至所述可动接触片发生弹性形变至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闭合前的预定位置为止。 
通过该结构,对电磁铁进行消磁时,对可动接触片不作用由施力单元产生的施加力,因此,通过可动接触片自身的弹性力,能够顺畅地放开触点。该结果是,能够设置动作特性良好电磁继电器。 
较佳的是,所述电磁铁经由卷线筒将线圈卷绕在铁芯上,且铁芯的一端部铆接固定磁轭的一端部,并使磁轭的另一端部在铁芯的另一端部的吸引面侧方延伸而形成; 
所述中间部件包括:具有按压承受部的被吸引部,所述被吸引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磁轭的另一端部上,以与所述铁芯的吸引面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铁芯的吸引面对置;以及,按压部,所述能够按压所述可动接触片; 
所述施力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磁轭的中枢弹簧,并具有对所述中间部件的按压承受部按压的按压片。 
较佳的是,所述电磁铁包括: 
卷线筒,所述卷线筒在筒状的主体部的两端具有凸缘部; 
铁芯,所述铁芯插穿所述卷线筒的主体部的中心孔; 
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所述卷线筒的主体部的外周;以及 
磁轭,所述磁轭的一端部铆接固定于所述铁芯的一端部,所述磁轭的另一端部在所述铁芯的另一端部的吸引面侧方延伸; 
所述卷线筒的一方的凸缘部为吸引侧凸缘部,所述吸引侧凸缘部形成有所述铁芯的吸引面露出的槽部; 
所述中间部件包括:被吸引部,所述被吸引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磁轭的另一端部上,以与所述铁芯的吸引面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铁芯的吸引面对置;以及,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能够按压所述可动接触片; 
所述施力单元具有按压片,所属按压片安装于所述卷线筒的吸引侧凸缘部,并按压位于所述槽部的中间部件的被吸引部。 
通过这些结构,通过对既存的中枢弹簧及中间部件添加若干的设计变更,能够简单并顺畅地驱动可动接触片,并且能够得到耐冲击性良好的结构。 
实用新型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通过施力单元按压中间部件并使可动接触片抵靠触点闭合侧,因此,不需要使电磁铁大型化、或增加通电量,即使是弹性系数大的可动接触片,也能够顺畅地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另外,即使受到冲击力,可动接触片通过施力单元并经由中间部件被抵靠,因此耐冲击性优良,不会发生形变等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电磁铁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图2的可动铁片、插件部件及中枢弹簧的放大立体图,图5(b)是表示从不同角度观察图5(a)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2的电磁铁部的装配状态下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图2的固定接触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图2的可动接触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一部分断裂立体图; 
图10(a)是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除去在无励磁的状态下的壳体的正视图,图10(b)是其局部放大图; 
图11(a)是表示从图10(a)和图10(b)对电磁铁进行励磁,触点闭合前的状态的正视图,图11(b)是其部分放大图; 
图12(a)是从图11(a)和图11(b)可动接触片驱动的、触点闭合之后的状态下的正面图,图12(b)是其局部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吸引力曲线与作用于可动接触片的力(驱动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表示从下方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部及中枢弹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各部件的装配状态的立体图; 
图16(a)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除去电磁铁在无励磁的状态下的壳体的正视图,图16(b)是其局部放大图; 
图17(a)是表示从图15对电磁铁进行励磁,触点闭合之后的状态的正视图,图17(b)是其局部放大图; 
图18(a)是从图16(a)和图16(b)可动接触片驱动的、触点闭合后的状态下的正视图,图18(b)是其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基座 
2…电磁铁部 
3…触点开闭部 
4…壳体 
5…分隔壁 
6…第一安装部 
7…第二安装部 
8…加强筋 
9…线圈端子孔 
10…固定端子孔 
11…凹部 
12…辅助壁 
13…装配凹部 
14…放出凹部 
15…定位孔 
16…导引部 
17…导引槽 
18…电磁铁 
19…可动铁片(中间部件) 
20…铁芯 
21…卷线筒 
22…线圈 
23…磁轭 
24…主体部 
25…上端侧凸缘部 
26…下方侧凸缘部 
27…线圈端子 
28…线圈压入孔 
29…宽度扩大部 
30…缠付部 
31…压入部 
32…中枢弹簧(施力单元) 
33…弯曲部 
34…插件部件(中间部件) 
35…突出部 
36…按压部 
37…导引片部 
38…固定接触片 
39…可动接触片 
40…辅助部件 
41…压入部 
42…接触片部 
43…端子部 
44…缝隙 
45…固定触点 
46…压入部 
47…主体部 
48…突起 
49…卡止爪 
50…压入片 
51…可动触点 
52…延伸部 
53…压入部 
54…抵靠部 
55…凹部 
56…第一切口部 
57…第二切口部 
58…按压突部 
59…分离壁 
60…突起 
61…中枢弹簧 
62…装配面部 
63…弹性片部 
64…开口部 
64a…按压片 
65…放出孔 
66…装配片 
67…装配孔 
68…卷线筒 
69…下方侧凸缘部 
70…卡止突部 
71…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说明中视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包含“上”、“下”、“侧”、和“端”等的术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用于参照附图以便于理解实用新型,并非通过这些术语的含义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此外,以下说明从本质上来说仅为示例,无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产品、或本实用新型的用途。 
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示出其分解立体图。该电磁继电器大致上通过基座1、电磁铁部2、触点开闭部3和壳体4构成。 
如图2所示,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基座1是通过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形加工而将其设置为板状而成的。在基座1的上表面中央部形成分隔壁5,基座1被两分成第一安装部6和第二安装部7,所述第一安装部6用于配置电磁铁部2,所述第二安装部7用于配置触点开闭部3。 
在第一安装部6的上表面中央部分,通过平面观察呈矩形状的多个凹部形成格子状的加强筋8。另外,在第一安装部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贯通上下表面、平面观察呈矩形状的线圈端子孔9。 
在第二安装部7上,在沿着该第二安装部7一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两处分别形成有贯通上下表面的固定端子孔10。另外,沿着固定端子孔10形成有多个凹部11。固定端子孔10和凹部11被中央的辅助壁12分隔。另外,形成有与所述多个凹部11邻接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装配凹部13。装配凹部13在其中央部具有向第二安装部7的另一端侧扩大的退出凹部14。在退出凹部14的底面中央部,形成有贯通至下表面的定位孔15。 
在分隔壁5的两侧形成有比该分隔壁5更突出的导引部16。在各导引部16中,在其对置面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导引槽17。 
电磁铁部2包括电磁铁18和由该电磁铁18驱动的可动铁片19。 
如图4所示,电磁铁18是经由卷线筒21将线圈22缠绕到铁芯20上而成的。 
铁芯20是将磁性材料设置为圆柱状而成的,并在下端部形成凸缘部20a,铁芯20下表面形成吸引面20b(参照图10(a)和图10(b))。 铁芯20的上端部铆接固定磁轭23。 
卷线筒21是将合成树脂材料以大致圆筒状地成形加工而成的。在卷线筒21的主体部24(参照图10(a)和图10(b))上缠绕线圈22。在卷线筒21的两端部形成有凸缘部。在上端侧凸缘部25的上表面,形成有配置磁轭23的水平部的槽部。在下方侧凸缘部26的下表面,形成配置后述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的槽部。另外,在下方侧凸缘部2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压人线圈端子27的线圈压入孔28。 
线圈端子27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性板材形成,在其上端部分形成有宽度扩大部29。宽度扩大部29的一部分被切起,形成缠付线圈22的引出线的缠付部30。在宽度扩大部29的单面中央部形成有突起29a。另外,在线圈端子27的两侧部上,形成有在宽度扩大部29的附近向侧面突出的突起29b。当将线圈端子27插入到在卷线筒21的下方侧凸缘部26上形成的的线圈压入孔28时,这些突起29a、29b呈压入状态,将线圈端子27相对于卷线筒21定位。 
磁轭23是大致L字形地弯曲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板材而成的。在水平部的中央部分形成有贯通孔23a。所述铁芯20的上端部穿过贯通孔23a并铆接。在该铆接状态下,磁轭23的水平部沿着缠绕到卷线筒21的线圈22向下端侧延伸。磁轭23垂直部的下端两侧形成向侧面和下方侧突出的压入部31。压入部31被压入到形成于基座1的导引部16的导引槽17,相对于基座1对磁轭23即电磁铁18进行定位。另外,在垂直部的外表面上,铆接用的突起23b形成于该外表面的上下两处。利用这些突起23b,中枢弹簧32被铆接固定于磁轭23。 
中枢弹簧32是具有弹性的板状体,下端部形成大致C字状的弯曲部33。在弯曲部33与磁轭23的下端部之间,该弯曲部33弹性地支承可动铁片19。由此,可动铁片19能够以磁轭23的下端部(具体而言,图10(a)和图10(b)中,左侧的角部)为中心转动。另外,如图5(b)所示,在弯曲部33的中央部,按压片33a被切开并立起。按压片33a在中间部分弯曲,其前端部成为按压部33b。按压部33b在后述可动铁片19的弯曲部通过形成凹部19d所得到的按压承受面19e进行压接。 
如图5(a)和图5(b)所示,可动铁片19由磁性材料的板材构成,在中间部分弯曲并成为大致L字形。通过弯曲所得到的水平部19a被铁 芯20的吸引面20b吸引。在水平部19a的基部侧(与垂直部19b的边界部分),形成具有所述中枢弹簧32的按压部33b压接的按压承受面19e的凹部19d。另一方面,在垂直部19b,形成中枢弹簧32的弯曲部33插通的矩形孔19c。另外,在垂直部19b,在矩形孔19c的上方部分,在两个位置形成用于与插件部件34一体化的贯通孔(未图示)。 
在可动铁片19上,插件部件34通过插入成形被形成为一体(也可以不通过插入成形,而是通过热铆接等使其形成为一体)。插件部件34是将合成树脂材料设置为板状而成的,可动铁片19的垂直部19b抵接在插件部件34的背面,在该垂直部19b的周围三条边上形成有突条34a以包围该垂直部19b。另外,在插件部件34的背面,经由形成于可动铁片19垂直部的上方部分的切口部,形成有向背面侧突出的突出部35。该突出部35与铆接固定在磁轭23上的中枢弹簧32抵接,限制在该方向上的转动范围。另一方面,在插件部件34的前面,在宽度方向上以两列的方式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突条34a,在各突条34a的上端部分分别形成有向前面侧突出的按压部36。在插件部件34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进而朝向下方弯曲的导引片部37。导引片部37越过所述基座1的分隔壁5而向第二安装部7侧配置。 
触点开闭部3包括一对固定接触片38和可动接触片39。 
如图7所示,固定接触片38是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而成的。固定接触片38包括压入部41、接触片部42和端子部43,该压入部41压入到形成于基座1的固定端子孔10,该接触片部42从压入部41向上方延伸,该端子部43从压入部41向下方侧延伸。在压入部41上,在单面上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部41a。在接触片部42上,在其心位置处形成上下延伸的缝隙44。另外,在接触片部42的上端部,铆接固定有固定触点45。另外,端子部43从两侧设置出两次弯折。 
如图8所示,可动接触片39是将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而成的。可动接触片39包括压入部46和一对主体部47,该一对主体部47从压入部46的两侧分别向上方侧延伸。在压入部46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向板厚度方向膨出的一对突起48(在图7中,仅图示出用于形成突起48的凹部侧)。压入部46的两端部进一步地向侧方延伸,从其侧边缘突出卡止爪49。另外,在压入部46的下 边缘中央部,形成有进一步地向下方延伸的压入片50。主体部47在压入部46的附近部分被弯曲并延伸,在主体部47的上端部形成有贯通孔,可动触点51被分别铆接固定在该贯通孔。另外,在主体部47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固定接触片侧并向斜上方弯曲的延伸部52。 
如图9所示,壳体4是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形加工而设置为底面开口的箱体形状而成的。通过将壳体4的其下端侧开口部嵌合到基座1的外侧面,壳体4相对基座1被固定,覆盖安装到基座1的各部件。4a是分离一对触点开闭部分的分离壁。4b是在电磁继电器完成后被除去、用于形成连通内外的通气孔的突起。但是,该突起4b也存在不除去,在维持密封状态下使用的情况。 
接下来,对由上述构成形成的电磁继电器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将线圈22卷绕于卷线筒21的主体部24,从下方侧将铁芯20插穿其中心孔,将线圈端子27压入压入孔。在该状态下,在卷线筒21的下端侧凸缘部的下表面露出铁芯20的吸引面20b。另外,将从卷线筒21的上端侧凸缘部25突出的铁芯20的上端部插通磁轭23的贯通孔并铆接固定。将预设的中枢弹簧32铆接固定于磁轭23。在此,将线圈22的引出线缠付于线圈端子27的缠付部30,焊接后,将缠付部30沿所卷绕的线圈22弯折。由此,完成电磁铁18。 
将可动铁片19安装于完成的电磁铁18。该安装中,将中枢弹簧32的弯曲部33插通可动铁片19的矩形孔19c,在弯曲部33与磁轭23的下端部之间将预设的插件部件34一体化了的可动铁片19进行弹性支承。这时,使弯曲部33上形成的按压片33a的前端抵接可动铁片19上形成的凹部19d的按压承受面19e。该状态下,如图6所示,按压片33a的弹性力作用于可动铁片19,可动铁片19以支点(磁轭23的下端部)为中心使水平部19a朝向铁芯20的吸引面20b侧进行抵靠。 
这样一来,将组装了可动铁片19的电磁铁18安装到基座1的第一安装部6。即,将线圈端子27压入到基座1的线圈端子孔9,并将磁轭23的压入部31压入到形成于导引部16的导引槽17。 
另外,将触点开闭部3安装于基座1的第二安装部7。即,从基座1的上表面侧将固定接触片38的端子部43压入固定端子孔10,使该端子部43从基座1的下表面突出。另外,将可动接触片39压入装配凹部13。 
这样一来,安装于基座1的触点开闭部3中,可动接触片39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弹性力,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可动触点51离开固定触点45。然后,可动接触片39的主体部47的上方侧经由插件部件34的按压部36,使与该插件部件34一体化的可动铁片19转动。该状态下,为了消除基于可动接触片39的主体部47的施加力的一部分,力会从接受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的施加力的可动铁片19处发挥作用。 
最后,使壳体4包覆基座1,完成电磁继电器。 
接着,对由所述结构构成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线圈22不施加电压的电磁铁18的消磁状态下,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可动接触片39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弹性力位于使可动触点51从固定触点45离开的位置。另外,经由插件部件34的按压部36使可动铁片19转动。即,可动铁片19以磁轭23的下端边部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维持水平部19a从电磁铁18的铁芯20的吸引面20b分离的状态。 
如果对线圈22施加电压,对电磁铁18进行励磁,那么磁力从铁芯20的吸引面20b对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发生作用。这时,弹性力从可动接触片39经由插件部件34的按压部36对可动铁片19发生作用,但是为了消除该施加力,弹性力会从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处发生作用。 
具体而言,如图13的图表所示,相对通过电磁铁18能够对可动铁片19发生作用的吸引力曲线,通过利用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的施加力,能够以两个阶段变更驱动可动接触片39所必要的力(驱动力)。 
首先,直到解除由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产生的施加力为止(初期驱动时期:参照图10(a)和图10(b)),使可动接触片39弹性形变所需的力(驱动力),在图14中,如实线的直线(a)所示,缓缓地变位。这是因为,相对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为了将其消除,基于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的弹性力发生作用。因此,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从铁芯20的吸引面20b分离,对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无法充分地使吸引力发生作用的、吸引力曲线缓缓地变化的初期阶段中,能够较小地抑制驱动力。 
接着,驱动可动接触片39,如果由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产生的施加力变得不发生作用(中间驱动时期:参照图11(a)和图11(b)), 那么对抗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需要使可动铁片19转动,驱动力变大,但是因为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接近铁芯20的吸引面20b,所以能够作用充足的吸引力。因此,即使由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产生的施加力消失,也能够驱动可动接触片39。 
其后,如果可动触点51与固定触点45闭合(最终驱动时期:图12(a)和图12(b)参照),那么除了对于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还需要添加固定接触片38的弹性力的驱动力。该状态下,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与铁芯20的吸引面20b接近,能够作用充足大的吸引力。因此,对固定触点45按压可动触点51,能够确保所需要的触点压。 
如此,通过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通过使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对可动铁片19发生作用,在电磁铁18的励磁初期无法作用充分的吸引力的阶段,能够抑制可动接触片39的驱动所需的力(驱动力)。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触点的开闭动作。 
另外,通过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即使由于失误掉落等受到冲击力作用时,由于中枢弹簧32的按压片33a的弹性力经由插件部件34和可动铁片19对可动接触片39发生作用,因此不易发生形变等故障。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将中枢弹簧32固定于磁轭23,并利用其按压片33a对可动铁片19进行抵靠所构成,但是也可以由下述构成。但是,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对应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4及图15所示,中枢弹簧61由装配面部62和弹性片部63构成。 
装配面部62在中央部形成梯形形状的开口部64。按压片64a从构成开口部64的一个内边缘的中央部,向斜上方延伸。该按压片64a能够与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压焊,为了经由可动铁片19及插件部件34消除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使施加力作用。另外,在装配面部62的两侧,分别形成线圈端子27能够插通的、矩形形状的放出孔65。进而,装配片66从装配面部62的两端向上方以直角延伸。矩形形状的装 配孔67分别形成于各装配片66。 
弹性片部63从装配面部62的外边缘的一个边延伸,沿中心部渐渐变细,之后平行地突出所形成。弹性片部63压焊可动铁片19的弯曲部,将磁轭23的下端部作为支点能够转动地支承该可动铁片19。 
卷线筒68在其下方侧凸缘部(吸引侧凸缘部)69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卡止所述中枢弹簧61的装配面部62上形成的装配片66的装配孔67的卡止突部70。 
经由卷线筒68将线圈22卷绕于铁芯20,将线圈端子27压入固定于卷线筒68的下方侧凸缘部69,完成电磁铁71后,从下方侧将所述结构的中枢弹簧61安装于卷线筒68的下方侧凸缘部69。即,通过将线圈端子27插通中枢弹簧61的放出孔65,并在各装配片66的装配孔67分别卡止卷线筒68的下方侧凸缘部69的两侧面上形成的卡止突部70,能够简单地安装中枢弹簧61。然后,以磁轭23的下端部的支点为中心能够转动地配置可动铁片19,通过中枢弹簧61的按压片64a弹性支承其弯曲部33。以下,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各构成部件组装于基座1,由此完成电磁继电器。 
如此,在完成的电磁继电器中,在不对线圈22通电的电磁铁71为消磁的状态下,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可动铁片19经由插件部件34通过作用的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以支点为中心,在图16(a)和图16(b)中,顺时针方向地转动。这时,在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的下表面,安装在卷线筒68的下方侧凸缘部69的中枢弹簧61的按压片64a进行压焊。由此,在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的一部分相抵消的状态下,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与铁芯20的吸引面20b相对。 
因此,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在通过电磁铁71对可动铁片19无法充分地作用吸引力的初期驱动时期(参照图16(a)和图16(b)),通过由中枢弹簧61的按压片64a产生的施加力,能够抑制初期驱动力。 
另外,驱动可动接触片39,在由中枢弹簧61的按压片64a产生的施加力变得不起作用的中间驱动时期(参照图17(a)和图17(b)),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与铁芯20的吸引面20b接近,作用充分的吸引力,能够抵抗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并使可动铁片19转动。 
进而,在从可动触点51与固定触点45闭合的最终驱动时期(参照图18(a)和图18(b)),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与铁芯20的吸 引面20b充分地接近,并且作用更大的吸引力,能够抵抗可动接触片39及固定接触片38的两方的弹性力并发挥驱动力。 
如此,通过所述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能够将中枢弹簧61简单地安装于卷线筒68的下方侧凸缘部69。另外,对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进行抵靠的是从开口部64的内边缘延伸的按压片64a。因此,通过只改变按压片64a的倾斜角度,能够简单地进行对可动铁片19作用的弹性力的调整。 

Claims (5)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接触片,所述固定接触片具有固定触点;
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点以与所述固定触点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
电磁铁;
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基于所述电磁铁的励磁、消磁而转动,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以及
施力单元,所述施力单元经由所述中间部件向着固定接触片侧对可动接触片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单元被构成为,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闭合后,不进一步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单元被构成为,施力直至所述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至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闭合前的预定位置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经由卷线筒将线圈卷绕在铁芯上,且铁芯的一端部铆接固定磁轭的一端部,并使磁轭的另一端部在铁芯的另一端部的吸引面侧方延伸而形成;
所述中间部件包括:具有按压承受部的被吸引部,所述被吸引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磁轭的另一端部上,以与所述铁芯的吸引面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铁芯的吸引面对置;以及,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能够按压所述可动接触片;
所述施力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磁轭的中枢弹簧,并具有对所述中间部件的按压承受部按压的按压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包括:
卷线筒,所述卷线筒在筒状的主体部的两端具有凸缘部;
铁芯,所述铁芯插穿所述卷线筒的主体部的中心孔;
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所述卷线筒的主体部的外周;以及
磁轭,所述磁轭的一端部铆接固定于所述铁芯的一端部,所述磁轭的另一端部在所述铁芯的另一端部的吸引面侧方延伸;
所述卷线筒的一方的凸缘部为吸引侧凸缘部,所述吸引侧凸缘部形成有所述铁芯的吸引面露出的槽部;
所述中间部件包括:被吸引部,所述被吸引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磁轭的另一端部上,以与所述铁芯的吸引面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铁芯的吸引面对置;以及,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能够按压所述可动接触片;
所述施力单元具有按压片,所述按压片安装于所述卷线筒的吸引侧凸缘部,并按压位于所述槽部的中间部件的被吸引部。
CN201420056432.XU 2013-02-13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392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5689 2013-02-13
JP2013025689A JP6115170B2 (ja) 2013-02-13 2013-02-13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39295U true CN203839295U (zh) 2014-09-17

Family

ID=499186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6432.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39295U (zh) 2013-02-13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CN201410042439.0A Active CN104143478B (zh) 2013-02-13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2439.0A Active CN104143478B (zh) 2013-02-13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28438B2 (zh)
EP (1) EP2768004B1 (zh)
JP (1) JP6115170B2 (zh)
KR (2) KR20140102126A (zh)
CN (2) CN20383929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3478A (zh) * 2013-02-13 2014-11-1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8140517A (zh) * 2015-10-29 2018-06-08 欧姆龙株式会社 继电器
US20190013172A1 (en) 2015-10-29 2019-01-10 Omron Corporation Relay
US10784055B2 (en) 2015-10-29 2020-09-22 Omron Corporation Contact piece unit and rela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96137B1 (en) * 2014-09-10 2019-05-08 Tyco Electronics EC Trutnov s.r.o. Yoke assembly with deceleration element for switching device and same
JP2016110843A (ja) * 2014-12-05 2016-06-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414453B2 (ja) * 2014-12-05 2018-10-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6088403A1 (ja) 2014-12-05 2016-06-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782443B2 (ja) * 2016-08-16 2020-1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CN108321027B (zh) * 2018-03-05 2024-05-07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防变形的常闭接触板的接触器
CN108447743B (zh) * 2018-04-04 2019-06-04 昆山瑞以森传感器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可靠的电磁继电器
JP7149824B2 (ja) * 2018-11-30 2022-10-0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D923586S1 (en) * 2018-12-17 2021-06-29 Omron Corporation Terminal block
JP2021094509A (ja) * 2019-12-16 2021-06-24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振動付与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715Y2 (ja) * 1979-03-05 1984-03-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3609726C1 (de) * 1986-03-21 1987-10-29 Hengstler Bauelemente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H06267388A (ja) * 1993-03-12 1994-09-22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DE10162585C1 (de) * 2001-12-19 2003-04-24 Gruner Ag Prellreduziertes Relais
CN2786771Y (zh) * 2005-04-27 2006-06-07 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执行机构装置
JP4826299B2 (ja) * 2006-03-14 2011-1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7710224B2 (en) 2007-08-01 2010-05-04 Clodi, L.L.C.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KR101435349B1 (ko) * 2011-03-14 2014-08-27 오므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자 계전기
JP5085754B2 (ja) * 2011-03-14 2012-11-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4883232B1 (ja) * 2011-03-14 2012-02-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115170B2 (ja) * 2013-02-13 2017-04-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3478A (zh) * 2013-02-13 2014-11-1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4143478B (zh) * 2013-02-13 2016-03-30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8140517A (zh) * 2015-10-29 2018-06-08 欧姆龙株式会社 继电器
US20190013172A1 (en) 2015-10-29 2019-01-10 Omron Corporation Relay
CN108140517B (zh) * 2015-10-29 2019-04-16 欧姆龙株式会社 继电器
US10650996B2 (en) 2015-10-29 2020-05-12 Omron Corporation Relay
US10784055B2 (en) 2015-10-29 2020-09-22 Omron Corporation Contact piece unit and relay
US10811205B2 (en) 2015-10-29 2020-10-20 Omron Corporation Re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135177A (ko) 2015-12-02
CN104143478B (zh) 2016-03-30
CN104143478A (zh) 2014-11-12
KR20140102126A (ko) 2014-08-21
US20140225688A1 (en) 2014-08-14
KR101656628B1 (ko) 2016-09-09
JP6115170B2 (ja) 2017-04-19
EP2768004A1 (en) 2014-08-20
EP2768004B1 (en) 2016-08-24
JP2014154495A (ja) 2014-08-25
US8928438B2 (en) 2015-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39295U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839294U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403832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2969205A (zh) 电磁继电器
US10650996B2 (en) Relay
CN105097363B (zh) 触点装置
CN104969325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14154494A5 (zh)
CN105097362A (zh) 触点装置
WO2017073240A1 (ja) リレー
JP2015035403A5 (zh)
TWI684195B (zh) 電磁繼電器及其製造方法
CN203787362U (zh) 电磁继电器
CN105097359A (zh) 触点装置
CN10137958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370761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4037023B (zh)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115236B2 (ja) 電磁石装置
WO2012105064A1 (ja) 電磁継電器
JP3161620U (ja) 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