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6170A - 差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差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6170A
CN110506170A CN201880022835.3A CN201880022835A CN110506170A CN 110506170 A CN110506170 A CN 110506170A CN 201880022835 A CN201880022835 A CN 201880022835A CN 110506170 A CN110506170 A CN 110506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ifferential
differential gear
wall portion
back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28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sashi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sashi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sashi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sashi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06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617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7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rotary parts, e.g. using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by centrifugal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16H2048/082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output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16H2048/085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characterised by shafts or gear carriers for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16H2048/087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inion gears, e.g. their type or 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2048/382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该差速装置具有差速齿轮机构和差速器壳体,该差速齿轮机构具有多个差速齿轮、支承多个差速齿轮的多个差速齿轮支承体以及与差速齿轮的每一个啮合的一对输出齿轮,该差速器壳体具有多个支承部件、覆盖一个输出齿轮的背面并能够与支承部件结合的第1罩部件以及覆盖另一个输出齿轮的背面并能够与支承部件结合的第2罩部件,该多个支承部件具有支承各个差速齿轮支承体的两端部的两端支承部,在各个两端支承部(8)的外侧支承部(81)形成有面向各个差速齿轮(30)的背面(30f)的凹部(81o),该外侧支承部(81)在输出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支承差速齿轮支承体(33)的一个端部,各个外侧支承部(81)的沿着输出齿轮(31、32)的轴向上的一侧被第1、第2罩部件(21、22)覆盖。由此,提高了差速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

Description

差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汽车等车辆的差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差速装置,已知有通过支承部件对较短的小齿轮轴(差速齿轮支承体)进行双支承的技术,该小齿轮轴分别支承多个小齿轮(差速齿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在差速装置中已知有如下技术:在差速器壳体(输入部件)的内表面设置有由绕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线的圆弧状的凹部构成的润滑油贮存部,将润滑油供给到小齿轮(差速齿轮)的外周部以及侧部的被支承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并且,在差速装置中已知有如下技术:在差速器壳体的用于装入侧面齿轮(输出齿轮)以及小齿轮的开口的缘设置有用于保持润滑油的朝内的唇部,从而增加了保持在差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量,进而增加了供给到侧面齿轮与小齿轮彼此的啮合部的润滑油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CNY2024418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844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282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差速装置中,未公开关于对小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的内容。
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差速装置中,虽然能够增加针对小齿轮的外周部以及侧部的被支承面的润滑油量,但未提出对小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的对策,由此,未必能够充分地对小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面供给润滑油。
并且,在专利文献3的差速装置中,虽然能够增加供给到侧面齿轮与小齿轮彼此的啮合部的润滑油量,但未提出对小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的对策,由此,未必能够充分地对小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面供给润滑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小齿轮(差速齿轮)的背面与支承部件或差速器壳体(输入部件)之间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的差速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差速装置具有差速器壳体和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差速齿轮机构,所述差速齿轮机构具有:多个差速齿轮;一对输出齿轮,其与所述多个差速齿轮的每一个啮合;以及多个差速齿轮支承体,其对所述多个差速齿轮中的各个差速齿轮进行支承,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支承部件,其具有支承所述多个差速齿轮支承体各自的两端部的多个两端支承部;第1罩部件,其覆盖一个所述输出齿轮的背面,并且能够与所述支承部件结合;以及第2罩部件,其覆盖另一个所述输出齿轮的背面,并且能够与所述支承部件结合,在各个所述两端支承部的外侧支承部形成有面向各个所述差速齿轮的背面的凹部,所述外侧支承部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径向外侧支承所述差速齿轮支承体的一个端部,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的沿着所述输出齿轮的轴向上的一侧被所述第1、第2罩部件覆盖。
优选的是,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具有第1、第2壁部和第3壁部,所述第1、第2壁部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周向上相互隔着间隔而排列,所述第3壁部夹在所述第1、第2壁部之间,并且位于比该第1、第2壁部靠所述输出齿轮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所述第1壁部、所述第2壁部以及所述第3壁部形成所述凹部。
此外还优选,所述凹部在该凹部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处具有斜面,所述斜面随着朝向所述差速齿轮支承体的中心轴线向所述输出齿轮的径向外侧倾斜。
此外还优选,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具有第4壁部,所述第4壁部对所述第1、第2壁部之间进行连接,形成了所述凹部在所述输出齿轮的轴向上的至少一侧的内侧面。
此外还优选,在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与所述第1、第2罩部件的抵接面中的任意一个面上设置有突出部,并且在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与所述第1、第2罩部件的抵接面中的任意另一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突出部卡合的槽部。
此外还优选,所述支承部件在中心部具有空腔,各个所述两端支承部的内侧支承部具有一端向所述空腔开口并且另一端向所述差速齿轮侧开口的贯通孔,所述内侧支承部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径向内侧支承所述差速齿轮支承体的另一个端部。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个差速装置具有差速器壳体和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差速齿轮机构,所述差速齿轮机构具有:多个差速齿轮;至少一个差速齿轮支承体,其被所述差速器壳体支承,并且支承所述多个差速齿轮;以及一对输出齿轮,其与所述多个差速齿轮的每一个啮合,在所述输入部件的与所述多个差速齿轮各自的背面对置的内表面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向所述输出齿轮的径向外侧凹陷。
此外还优选,所述差速装置还具有垫圈,所述垫圈安插在所述凹部与所述差速齿轮的背面之间,所述差速齿轮的背面与该凹部对置,所述凹部的内径与所述垫圈的外径相同,或者比所述垫圈的外径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差速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差速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的1-1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图2的3箭头部放大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差速装置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差速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第2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O:空腔
X2:第2轴线(中心轴线)
7:支承部件(差速器壳体)
8:支承体(两端支承部)
11、111:差速装置
16:差速器壳体(输入部件)
17:差速齿轮机构
21、22:第1、第2罩部件(差速器壳体)
21t、22t:第1、2槽部(槽部)
30f、31f、32f、130f:背面
30、130:小齿轮(差速齿轮)
31、131:第1侧面齿轮(一个输出齿轮、另一个输出齿轮、输出齿轮)
32、132:第2侧面齿轮(另一个输出齿轮、一个输出齿轮、输出齿轮)
33、133:小齿轮轴(差速齿轮支承体、差速齿轮支承部件)
81:第1支承部(外侧支承部)
81o:凹部
81ob:底面
81obcc:圆锥面(斜面)
81a、81b、81c、81d:第1、第2、第3、第4壁部
81t1、81t2:第1、2凸部(凸部、突出部)
82:第2支承部(内侧支承部)
82h:支承孔(贯通孔)
116:差速器壳体(输入部件)
117:差速齿轮机构
116i:内表面
140:小齿轮用垫圈(垫圈)
200: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差速装置11进行说明。汽车具有变速箱壳体12,该变速箱壳体12配置在作为搭载于汽车的动力源的发动机(未图示)的旁边,并收纳变速箱(未图示)和差速装置11。在变速箱壳体12内插入有分别与车轴连接并且能够绕第1轴线X1旋转的左右的第1、第2输出轴13a、13b的内端部。第1、第2输出轴13a、13b的内端部与差速装置11的一对输出部(后述的第1、第2侧面齿轮31、32)结合。
在变速箱壳体12与第1、第2输出轴13a、13b之间例如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4a、14b。密封部件14a、14b以液密的方式对相对于变速箱壳体12进行相对旋转的第1、第2输出轴13a、13b与变速箱壳体12之间进行密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变速箱壳体12的底部以面向变速箱壳体12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形成有贮存规定量的润滑油的油盘(未图示)。贮存在油盘中的润滑油在变速箱壳体12的内部空间中通过后述的差速器壳体16的旋转或减速齿轮机构15的可动要素的旋转等而向周边扬起并飞散,该减速齿轮机构15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传递到差速器壳体16。然后,通过在变速箱壳体12内飞散的润滑油对存在于后述的差速器壳体16的内外的机械运动部分进行润滑。
差速装置11例如具有:差速器壳体(输入部件)16,其借助第1、第2轴承61、62绕第1轴线X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壳体12;差速齿轮机构17,其收纳在差速器壳体16内;以及环部件(从动部件)20,其以覆盖差速器壳体16的外周的方式与差速器壳体16的外周端部连接。
差速器壳体16例如具有:第1、第2罩部件21、22,其沿第1轴线X1的方向、即在差速器壳体16的轴向(后述的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上夹持差速齿轮机构17;以及环状的支承部件7,其配置在第1、第2罩部件21、22之间,并且配置成被环部件20覆盖并能够与第1、第2罩部件21、22连接。
因而,第1罩部件21、第2罩部件22以及支承部件7各自构成了差速器壳体16的一部分。
第1罩部件21例如具有:扁平的第1侧壁部21a,其形成为以第1轴线X1为中心的圆形环状;以及第1凸台部21b,其从第1侧壁部21a的内周端部向后述的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外侧(即,与面向第2罩部件22的面相反的一侧)延伸。
第2罩部件22例如具有:扁平的第2侧壁部22a,其形成为以第1轴线X1为中心的圆形环状;以及第2凸台部22b,其从第2侧壁部22a的内周端部向后述的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外侧(即,与面向第1罩部件21的面相反的一侧)延伸。
并且,第1罩部件21以及第2罩部件22例如分别从差速器壳体16的轴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覆盖差速齿轮机构17。并且,在第1、第2罩部件21、22中的至少一方例如设置有贯通孔(未图示),该贯通孔能够使与变速箱壳体12内连通的润滑油流通于差速器壳体16内。并且,第1、第2凸台部21b、22b分别借助第1、第2轴承61、62被支承于变速箱壳体12。
环部件20例如配置成从差速器壳体16的径向外侧(后述的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覆盖支承部件7,该环部件20通过焊接而分别与第1、第2罩部件21、22的外周端部连接。并且,环部件20例如在外周面设置有朝外的齿轮齿20g。并且,齿轮齿20g与减速齿轮机构15的驱动齿轮23啮合。因此,发动机的动力从变速箱经由环部件20而传递到差速器壳体1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部件20与第1、第2罩部件21、22的结合采用了焊接,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结合手段(例如螺纹固定、压入等)。此外,环部件20是输入部件的一例。
差速齿轮机构17例如具有:多个(例如四个)小齿轮(差速齿轮)30,其被支承为绕与第1轴线X1垂直的第2轴线X2、X2′旋转自如;一对侧面齿轮(输出齿轮)31、32(即,第1侧面齿轮(一个输出齿轮、另一个输出齿轮)31以及第2侧面齿轮(另一个输出齿轮、一个输出齿轮)32),其被支承为绕第1轴线X1旋转自如,并分别与多个小齿轮30啮合;以及多个小齿轮轴(差速齿轮支承体、差速齿轮支承部件)33,其将各个小齿轮30支承为绕第2轴线X2、X2′旋转自如。
第1侧面齿轮31例如具有:扁平的第1侧壁部31a,其形成为以第1轴线X1为中心的圆形环状;以及第1凸台部31b,其从第1侧壁部31a的内周端部向第1侧面齿轮31的轴向外侧(即,与面向第2侧面齿轮32的面相反的一侧)延伸。
并且,第1侧壁部31a例如在外周部的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内侧(与第2侧面齿轮32对置的对置面侧)形成有齿轮齿31ag。齿轮齿31ag例如由锥齿轮构成。并且,作为第1侧壁部31a的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外侧(相对于与第2侧面齿轮32对置的对置面而相反的一侧)的第1侧壁部31a的背面31f被第1罩部件21(更具体地说是第1侧壁部21a)覆盖,并且经由侧面齿轮用垫圈(垫圈)41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
并且,第1凸台部31b的外周部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支承于第1罩部件21的第1凸台部21b的内周部。并且,第1凸台部31b的内周部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与第1输出轴13a的内端部的外周嵌合(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花键配合S1)。
第2侧面齿轮32例如具有:扁平的第2侧壁部32a,其形成为以第1轴线X1为中心的圆形环状;以及第2凸台部32b,其从第2侧壁部32a的内周端部向第2侧面齿轮32的轴向外侧(即,与面向第1侧面齿轮31的面相反的一侧)延伸。
并且,第2侧壁部32a例如在外周部的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内侧(与第1侧面齿轮31对置的对置面侧)形成有齿轮齿32ag。齿轮齿32ag例如由锥齿轮构成。并且,作为第2侧壁部32a的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外侧(相对于与第1侧面齿轮31对置的对置面而相反的一侧)的第2侧壁部32a的背面32f被第2罩部件22(更具体地说是第2侧壁部22a)覆盖,并且经由侧面齿轮用垫圈(垫圈)42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
并且,第2凸台部32b的外周部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支承于第2罩部件22的第2凸台部22b的内周部。并且,第2凸台部32b的内周部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与第2输出轴13b的内端部的外周嵌合(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花键配合S2)。
另外,也可以省略侧面齿轮用垫圈41、42,使第1、第2侧面齿轮31、32的背面31f、32f以能够旋转滑动的方式直接支承于所对应的第1、第2罩部件21、22(更具体地说是第1、第2侧壁部21a、22a)的内侧面。
各个小齿轮30例如具有:齿轮主体部30m,其在中心部具有轴孔30mh,小齿轮轴33相对旋转自如地贯插于该轴孔30mh内;以及齿轮齿部30mg,其形成于齿轮主体部30m的外周面,并且随着朝向第1轴线X1而变细。齿轮齿30mg例如由锥齿轮构成。
并且,小齿轮30的背面30f(更具体地说是齿轮主体部30m的靠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的端面)形成为与小齿轮30的旋转轴线(即第2轴线X2、X2′)垂直的环状的平面。另外,小齿轮30的背面30f也可以不由环状的平面形成,而由中心处于小齿轮30的旋转轴线上的球面的一部分或者锥形面形成。
支承部件7例如具有:多个支承体(两端支承部)8,其支承多个小齿轮轴33的各自的两端部,并且在侧面齿轮31、32的周向上等间隔排列;以及多个大致圆弧状的连结体9,其形成为在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上比支承体8薄,并将在侧面齿轮31、32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支承体8彼此结合成一体。
多个支承体8以及连结体9分别交替排列成以第1轴线X1为中心的圆环状。因此,支承部件7整体形成为环状。因而,支承部件7在中心部形成有由多个支承体8和连结体9包围而成的空腔O。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体8在侧面齿轮31、32的周向上等间隔配设有四个,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与后述的小齿轮30的数量一致地配设有两个或三个或五个以上。
各个支承体8例如具有:第1支承部(外侧支承部)81,其具有第1支承孔81h,该第1支承孔81h供小齿轮轴33的靠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一个端部、另一个端部)贯插,从而对小齿轮轴33进行支承;以及第2支承部(内侧支承部)82,其具有第2支承孔82h,该第2支承孔82h供小齿轮轴33的靠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部、一个端部)贯插,从而对小齿轮轴33进行支承。
在第1支承部81与第2支承部82之间形成有能够收纳小齿轮30的空间90。并且,空间90的靠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的两端侧被开放。因此,空间90直接与差速器壳体16的内部连通。此外,第2支承孔82h是一端向支承部件7的中心部的空腔O开口且另一端向小齿轮30侧(即空间90)开口的贯通孔的一例。
另外,在第2支承部82中,也可以与第2支承孔82h分体地形成有如下贯通孔(未图示),该贯通孔的一端向空腔O开口,另一端向小齿轮30侧(即空间90)开口。
支承体8的靠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即第1支承部81例如具有:第1、第2壁部81a、81b,其在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内侧沿侧面齿轮31、32的周向相互隔着间隔而排列;第3壁部81c,其夹持在第1、第2壁部81a、81b彼此之间,并且位于比第1、第2壁部81a、81b靠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及第4、第5壁部81d、81e,其在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上相互隔着间隔而排列,并且在第4、第5壁部81d、81e彼此之间夹持第3壁部81c。而且,由第1、第2、第3壁部81a、81b、81c形成凹部81o。并且,第4、第5壁部81d、81e形成凹部81o在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上的内侧面。另外,能够省略第4、第5壁部81d、81e中的至少一个。即,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形成凹部81o在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上的至少一个内侧面。即,在凹部81o中,由第3壁部81c形成底面81ob,由第1、第2壁部81a、81b形成侧面齿轮31、32在周向上的侧面。并且,凹部81o的底面81ob隔着小齿轮用垫圈(垫圈)40将小齿轮30的背面30f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另外,也可以省略小齿轮用垫圈40,通过凹部81o的底面81ob直接将小齿轮30的背面30f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
并且,在凹部81o的底面81ob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底面81ob的中央部81obc)处例如形成有圆锥面(斜面)81obcc,该圆锥面81obcc随着朝向小齿轮轴33的中心轴线(第2轴线X2、X2′)而向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倾斜(朝着小齿轮轴33的中心轴线侧向下倾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圆锥面81obcc的开口端的内径设定成比小齿轮30的背面30f(更具体地说是小齿轮用垫圈40)的外径小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将小齿轮30的背面30f的外径设定成与圆锥面81ob cc的开口端的内径相同或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期望将圆锥面81obcc的倾斜度例如设定成使得圆锥面81obcc与小齿轮30的背面30f实质上是面接触的微小倾斜度。
并且,第1支承部81在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上被第1、第2罩部件21、22夹持。即,第1支承部81在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上的两侧面分别与第1、第2罩部件21、22的外周端部的内侧面抵接,该第1、第2罩部件21、22的外周端部的内侧面与第1支承部81在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上的两侧面相对。
并且,在第1支承部81与第1罩部件21彼此的抵接面中的任意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支承部81的另一个侧面)例如一体地形成有第1凸部(凸部、突出部)81t1,该第1凸部81t1沿着侧面齿轮31、32的周向呈圆弧状延伸。并且,在第1支承部81与第1罩部件21彼此的抵接面中的任意另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罩部件21的外周端部的内侧面)例如设置有槽状的第1槽部(槽部)21t,该第1槽部21t与第1凸部81t1卡合而将第1罩部件21呈同心状地定位于支承部件7,该第1槽部21t沿着侧面齿轮31、32的周向呈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圆环状)延伸。
并且,在第1支承部81与第2罩部件22彼此的抵接面中的任意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支承部81的另一侧面)例如一体地形成有第2凸部(凸部、突出部)81t2,该第2凸部81t2沿着侧面齿轮31、32的周向呈圆弧状延伸。并且,在第1支承部81与第2罩部件22彼此的抵接面中的任意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罩部件22的外周端部的内侧面)例如设置有槽状的第2槽部(槽部)22t,该第2槽部22t与第2凸部81t2卡合而将第2罩部件22呈同心状地定位于支承部件7,该第2槽部22t沿着侧面齿轮31、32的周向呈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圆环状)延伸。
支承体8例如通过贯通第1罩部件21而螺合插入到第1支承部81中的螺栓50而与第1罩部件21结合。并且,例如通过销51防止小齿轮轴33从第1支承部81脱出,该销51横向贯通第1支承部81以及小齿轮轴33。并且,由于销51的两端与第1、第2罩部件21、22的内侧面对置,因此在第1、第2罩部件21、22与支承体8结合的状态下,通过第1、第2罩部件21、22防止了销51从第1支承部81脱出。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差速装置11中,在差速器壳体16从发动机经由减速齿轮机构15以及环部件20而接受旋转力的情况下,小齿轮30不绕小齿轮轴33自转,而是与差速器壳体16一同绕差速器壳体16的中心轴线即第1轴线X1公转,此时,从差速器壳体16经由小齿轮30对第1、第2侧面齿轮31、32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旋转驱动,从而第1、第2侧面齿轮31、32的驱动力均等地传递到左右的第1、第2输出轴13a、13b。此外,在由于汽车的转弯行驶等而在第1、第2输出轴13a、13b产生转速差时,小齿轮30一边自转,一边绕第1轴线X1公转,由此,是在允许差速旋转的同时从小齿轮30向第1、第2侧面齿轮31、32传递旋转驱动力的。以上,与以往众所周知的差速装置的工作相同。
在这样的差速装置11的工作中,在变速箱壳体12内飞散的润滑油例如通过第1、第2输出轴13a、13b与第1、第2侧面齿轮31、32的花键配合部S1、S2以及设置于第1、第2罩部件21、22的贯通孔(未图示)而在差速器壳体16的内外流通。然后,进入到第1、第2侧面齿轮31、32的对置面之间(例如支承部件7的空腔O)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离心力而朝向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流动,例如在支承体8的第2支承部82的支承孔82h与小齿轮轴33的嵌合面之间或小齿轮30与小齿轮轴33的嵌合面之间流动,到达小齿轮30的背面30f附近,并积存于第1支承部81的凹部81o内。并且,流入到第1、第2侧面齿轮31、32的对置面之间的润滑油的另外一部分通过离心力而例如朝向第1、第2侧面齿轮31、32与小齿轮30的啮合部流动,然后到达小齿轮30的背面30f附近,并积存于第1支承部81的凹部81o内。
在组装本实施方式的差速装置11时,例如首先,要预先组装以如下方式得到的子装配体(即,图4所示的状态的情况):将小齿轮30以及小齿轮用垫圈40装入到在支承部件7的各支承体8的第1、第2支承部81、82之间形成的空间90内,并且使小齿轮轴33贯插于小齿轮30、小齿轮用垫圈40以及第1、第2支承部81、82,并通过销51防止小齿轮轴33脱出。
然后,以适当的配置结构排列子装配体、第1、第2侧面齿轮31、32以及侧面齿轮用垫圈41、42。然后,通过第1、第2罩部件21、22对被适当排列的子装配体、第1、第2侧面齿轮31、32以及侧面齿轮用垫圈41、42进行夹持。然后,通过螺栓50对第1罩部件21和支承部件7(更具体地说是第1支承部81)进行结合。
并且,对第2罩部件22和支承部件7(更具体地说是第1支承部81)进行焊接。由此,形成差速齿轮机构17和第1、第2罩部件21、22的结合体。然后,将环部件20嵌入到差速齿轮机构17和第1、第2罩部件21、22的结合体内。然后,对第1、第2罩部件21、22的外周面与环部件20进行焊接。由此,制造出差速装置11。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支承部81的凹部81o向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内侧开口,面向小齿轮30的背面30f(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小齿轮用垫圈40),并从侧面齿轮31、32的轴向的两侧被第1、第2罩部件21、22覆盖。因此,在差速装置11工作时,润滑油容易地积存到第1支承部81的凹部81o内,能够通过积存的润滑油高效地对小齿轮30的背面30f和小齿轮用垫圈40进行润滑。即,能够将积存于凹部81o内的润滑油充分地供给到背面30f和小齿轮用垫圈40彼此的旋转滑动面,从而能够提高差速装置11的润滑性。由此,能够提高小齿轮30的背面30f与支承部件7之间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
另外,即使在省略小齿轮用垫圈40而使小齿轮30的背面30f直接与凹部81o的底面81ob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积存于凹部81o内的润滑油充分地供给到背面30f和底面81ob彼此的旋转滑动面,从而能够提高差速装置11的润滑性。由此,能够提高小齿轮30的背面30f与支承部件7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81o的底面81ob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中央部81obc)由圆锥面(斜面)81obcc形成,该圆锥面81obcc随着朝向小齿轮轴33的中心轴线(第2轴线X2、X2′)而向侧面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倾斜(朝着小齿轮轴33的中心轴线侧而向下倾斜)。由此,能够在不大幅损害凹部81o的底面81ob对小齿轮用垫圈40的支承强度的前提下充分确保凹部81o中的润滑油的贮存量。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分别设置于第1支承部81和第1罩部件21彼此的抵接面中的一方和另一方的第1凸部81t1与第1槽部21t彼此的卡合,能够容易地将第1罩部件21呈同心状定位于支承部件7。由此,能够提高支承部件7与第1罩部件21之间的结合强度。
并且,通过分别设置于第2支承部82和第2罩部件22彼此的抵接面中的一方和另一方的第2凸部81t2与第2槽部22t彼此的卡合,能够容易地将第2罩部件22呈同心状定位于支承部件7。由此,能够提高支承部件7与第2罩部件22之间的结合强度。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在第1、第2罩部件21、22之间夹持子装配体时的定位作业。因此,能够提高差速装置11的组装作业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差速装置111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使作为差速器壳体16的两侧壁的第1、第2罩部件21、22分别扁平化而实现差速器壳体16在轴向上的扁平化的情况,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差速器壳体形成为大致球体状时的差速装置111进行说明。
差速装置111例如具有:形成为大致球体状的差速器壳体116;收纳在差速器壳体116内的差速齿轮机构117;以及与差速器壳体116连接的齿圈(从动齿轮、环部件、从动部件)120。
另外,差速器壳体116可以如第2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形成为一体型,或者也可以通过分割成多个壳体要素并对壳体要素彼此之间进行紧固而构成。并且,在差速器壳体116至少是一体型的情况下,在差速器壳体116的周壁上形成用于使差速齿轮机构117的要素(例如,后述的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或小齿轮130等)进出的组装作业用的贯通孔(未图示)。
齿圈120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与差速器壳体116的外周部连接。并且,齿圈120啮合于与发动机连接的减速齿轮机构115的驱动齿轮123。因此,旋转力从发动机经由减速齿轮机构115以及齿圈120而输入到差速器壳体116。另外,也可以将齿圈120一体地形成于差速器壳体116。此外,齿圈120是输入部件的一例。
差速器壳体116例如具有:主体部116a,其形成有能够在内部收纳差速齿轮机构117的空间,并且内表面116i形成为球面状;第1凸台116b,其一体地突出设置于主体部116a的右侧端部,并且形成于第1轴线X1上;以及第2凸台116b′,其一体地突出设置于主体部116a的左侧端部,并且形成于第1轴线X1上。并且,第1、第2凸台116b、116b′的外周借助轴承161、162绕第1轴线X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壳体112。并且,分别与车轴连接的左右的第1、第2输出轴113a、113b绕第1轴线X1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于第1、第2凸台116b、116b′的内周。
并且,在第1、第2输出轴113a、113b的外周面与第1、第2凸台116b、116b′的内周面的嵌合面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第2凸台116b、116b′的内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槽116s、116s′。槽116s、116s′随着汽车前进行驶时的第1、第2输出轴113a、113b与第1、第2凸台116b、116b′的相对旋转而发挥螺杆泵作用。由此,能够将变速箱壳体112内的润滑油引入到差速器壳体116内。此外,差速器壳体116是输入部件的一例。
差速齿轮机构117例如具有:在差速器壳体116内在第1轴线X1上成对排列的第1、第2侧面齿轮(输出齿轮、一个输出齿轮、另一个输出齿轮)131、132;在与第1轴线X1垂直的第2轴线X2上配置于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对置面之间的单个小齿轮轴(差速齿轮支承体、差速齿轮支承部件)133;以及以旋转自如地嵌合于小齿轮轴133的方式被支承,并分别与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啮合的多个(例如两个)小齿轮(差速齿轮)130。小齿轮130以及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齿轮齿130g、131g、132g例如由锥齿轮构成。
另外,在图5中,关于差速齿轮机构117以及第1、第2输出轴113a、113b,隔着第1轴线X1而只图示了上半部分,而省略了下半部分的图示,为了易于判断而图示了差速器壳体116的内表面116i的形状以及第1、第2凸台116b、116b′的内周面的形状。另外,被省略了图示的下半部分的差速齿轮机构117以及第1、第2输出轴113a、113b的结构关于第1轴线X1与上半部分对称。
第1、第2输出轴113a、113b的外周面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花键配合S1′、S2′)于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内周面。由此,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借助第1、第2输出轴113a、113b绕第1轴线X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差速器壳体116。
第1侧面齿轮131的背面131f以及第2侧面齿轮132的背面132f仿照差速器壳体116的形成为球面状的内表面116i而绕第1轴线X1形成为环状的球面。而且,在差速器壳体116的靠第1侧面齿轮131的背面131f侧的内表面116i以及差速器壳体116的靠第2侧面齿轮132的背面132f侧的内表面116i,以向侧面齿轮131、132的轴向外侧凹陷的形态形成有凹部201、202,该凹部201、202面向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各自的背面131f、132f。凹部201、202各自的底面201b、202b隔着侧面齿轮用垫圈(垫圈)141、142将对应的背面131f、132f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
另外,也可以省略垫圈141、142,通过凹部201、202各自的底面201b、202b直接将对应的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背面131f、132f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将背面131f、132f形成为与底面201b、202b直接接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01、202各自的内径被设定成与背面131f、132f(因此,侧面齿轮用垫圈141、142)的各自的外径大致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将凹部201、202各自的内径设定成比背面131f、132f(因此,侧面齿轮用垫圈141、142)各自的外径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01、202各自的底面201b、202b的曲率被设定成与背面131f、132f(因此,侧面齿轮用垫圈141、142)各自的曲率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在凹部201、202各自的底面201b、202b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随着朝向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旋转轴线(即第1轴线X1)而向侧面齿轮131、132的轴向外侧倾斜的(朝第1轴线X1侧而向下倾斜的)圆锥面(斜面)。在该情况下,期望圆锥面(斜面)的倾斜度例如设定为使得圆锥面与背面131f、132f(因此为侧面齿轮用垫圈141、142)实质上是面接触的微小倾斜度。
并且,小齿轮轴133的两端部(小齿轮轴133的侧面齿轮131、13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分别贯插于一对支承孔116h中并被支承,该一对支承孔116h设置在第2轴线X2上且设置于差速器壳体116。通过贯通小齿轮轴133以及差速器壳体116的销151防止小齿轮轴133的一端部脱出。并且,销151的一端部与差速器壳体116的销安装孔116c结合(例如压入、铆接等)。
小齿轮130的背面130f仿照差速器壳体116的被形成为球面状的内表面116i,绕第2轴线X2形成为环状的球面。而且,在差速器壳体116的靠小齿轮130的背面130f侧的内表面116i上,以向侧面齿轮131、132的径向外侧凹陷的形态形成有凹部200,该凹部200面向小齿轮130的背面130f。并且,凹部200的底面200b隔着小齿轮用垫圈(垫圈)140将小齿轮130的背面130f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
另外,也可以省略小齿轮用垫圈140,通过凹部200的底面200b直接将小齿轮130的背面130f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将背面130f形成为与凹部200的底面200b直接接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00的内径被设定成与背面130f(因此,小齿轮用垫圈140)的外径大致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将凹部200的内径设定成比背面130f(因此,小齿轮用垫圈140)的外径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00的底面200b的曲率被设定成与背面130f(因此,小齿轮用垫圈140)的曲率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在凹部200的底面200b的至少一部分处形成随着朝向小齿轮130的旋转轴线(即第2轴线X2)向侧面齿轮131、132的径向外侧倾斜的(朝着小齿轮130的旋转轴线侧而向下倾斜的)圆锥面(斜面)。在该情况下,期望将圆锥面(斜面)的倾斜度例如设定成使得圆锥面与背面130f(因此为小齿轮用垫圈140)实质上是面接触的微小倾斜度。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差速器壳体116的与小齿轮130以及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各背面130f、131f、132f对应的内表面116i上,形成有比内表面116i凹陷的凹部200、201、202。并且,各背面130f、131f、132f隔着所对应的小齿轮用垫圈140或侧面齿轮用垫圈141、142以能够旋转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凹部200、201、202各自的底面200b、201b、202b。
并且,在差速装置111工作时,沿着差速器壳体116的内表面116i而到达小齿轮130以及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各背面130f、131f、132f的附近的润滑油容易地积存在相对于差速器壳体116的内表面116i凹陷的凹部200、201、202内。
因此,能够将积存于凹部200、201、202内的润滑油充分地供给到各背面130f、131f、132f与所对应的小齿轮用垫圈140以及侧面齿轮用垫圈141、142彼此的旋转滑动面。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各背面130f、131f、132f和所对应的小齿轮用垫圈140以及侧面齿轮用垫圈141、142进行润滑。
因而,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小齿轮130的背面130f与差速器壳体116之间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并且,能够提高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背面131f、132f与差速器壳体116之间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
另外,即使在省略小齿轮用垫圈140以及侧面齿轮用垫圈141、142而使小齿轮130以及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背面130f、131f、132f直接与对应的凹部200、201、202的底面200b、201b、202b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积存于凹部200、201、202内的润滑油充分地供给到背面130f、131f、132f与所对应的底面200b、201b、202b彼此的旋转滑动面。由此,能够提高小齿轮130的背面130f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并且,能够提高第1、第2侧面齿轮131、132的背面131f、132f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面的润滑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变更。
例如,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将差速装置收纳在汽车的变速箱壳体内,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差速装置并不限定于汽车用的差速装置,能够作为各种各样的机械装置用的差速装置来实施。
并且,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差速装置应用于车辆的左右轮的传动系统并在允许差速旋转的同时对左右的驱动轴分配动力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将差速装置应用于前后轮驱动的车辆中的前后轮的传动系统并在允许差速旋转的同时对前后的驱动轮分配动力。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部件7与第1、第2罩部件21、22各自之间的结合手段,例示了同时应用了螺栓和焊接的手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支承部件7与第1、第2罩部件21、22各自之间可以都通过螺栓来结合,或者也可以都通过焊接来结合。此外也可以是,支承部件7与第1、第2罩部件21、22各自之间都通过螺栓或除焊接以外的结合手段来结合。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由单个小齿轮轴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根据小齿轮的数量而设置多个小齿轮轴。
并且,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差速器壳体16、116的外周部具有在外周面设置有齿轮齿的环部件(从动部件)20或齿圈(从动齿轮)120以作为接受来自动力源的动力的被输入部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将齿圈以外的从动轮(例如从动链轮、从动带轮等)作为被输入部与差速器壳体(输入部件)结合。并且,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将与动力源连接的各种各样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减速齿轮机构(例如行星齿轮式减速机构)的输出部件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第2罩部件21、22中的任意一个罩部件的外侧面结合。

Claims (8)

1.一种差速装置,其具有差速器壳体(16)和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16)内的差速齿轮机构(17),
所述差速齿轮机构(17)具有:
多个差速齿轮(30);
一对输出齿轮(31、32),其与所述多个差速齿轮(30)的每一个啮合;以及
对所述多个差速齿轮(30)中的各个差速齿轮(30)进行支承的多个差速齿轮支承体(33),
所述差速器壳体(16)具有:
支承部件(7),其具有支承所述多个差速齿轮支承体(33)的各自的两端部的多个两端支承部(8);
第1罩部件(21),其覆盖一个所述输出齿轮(31)的背面(31f),并且能够与所述支承部件(7)结合;以及
第2罩部件(22),其覆盖另一个所述输出齿轮(32)的背面(32f),并且能够与所述支承部件(7)结合,
在各个所述两端支承部(8)的外侧支承部(81)形成有面向各个所述差速齿轮(30)的背面(30f)的凹部(81o),所述外侧支承部(81)在所述输出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支承所述差速齿轮支承体(33)的一个端部,
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81)的位于所述输出齿轮(31、32)的轴向侧的部位被所述第1、第2罩部件(21、22)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装置,其中,
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81)具有第1、第2壁部(81a、81b)和第3壁部(81c),所述第1、第2壁部(81a、81b)在所述输出齿轮(31、32)的周向上彼此隔着间隔而排列,所述第3壁部(81c)夹在所述第1、第2壁部(81a、81b)之间,并且位于比该第1、第2壁部(81a、81b)靠所述输出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由所述第1壁部(81a)、所述第2壁部(81b)以及所述第3壁部(81c)形成所述凹部(81o)。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81o)在该凹部(81o)的底面(81ob)的至少一部分处具有斜面(81obcc),所述斜面(81obcc)随着朝向所述差速齿轮支承体(33)的中心轴线(X2)而向所述输出齿轮(31、32)的径向外侧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差速装置,其中,
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81)具有第4壁部(81d),所述第4壁部(81d)对所述第1、第2壁部(81a、81b)之间进行连接,所述第4壁部(81d)形成所述凹部(81o)在所述输出齿轮(31、32)的轴向上的至少一侧的内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其中,
在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81)与所述第1、第2罩部件(21、22)的抵接面中的任意一个面上设置有突出部(81t1、81t2),并且在各个所述外侧支承部(81)与所述第1、第2罩部件(21、22)的抵接面中的任意另一个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突出部(81t1、81t2)卡合的槽部(21t、22t)。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7)在中心部具有空腔(O),
各个所述两端支承部(8)的内侧支承部(82)具有一端向所述空腔(O)开口并且另一端向所述差速齿轮(30)侧开口的贯通孔(82h),所述内侧支承部(82)在所述输出齿轮(31、32)的径向内侧支承所述差速齿轮支承体(33)的另一个端部。
7.一种差速装置,其具有差速器壳体(116)和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116)内的差速齿轮机构(117),
所述差速齿轮机构(117)具有:
多个差速齿轮(130);
至少一个差速齿轮支承体(133),其被所述差速器壳体(116)支承,并且对所述多个差速齿轮(130)进行支承;以及
一对输出齿轮(131、132),其与所述多个差速齿轮(130)的每一个啮合,
在所述差速器壳体(116)的与所述多个差速齿轮(130)的各自的背面(130f)对置的内表面(116i)上形成有凹部(200),所述凹部(200)向所述输出齿轮(131、132)的径向外侧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差速装置,其中,
所述差速装置还具有垫圈(140),所述垫圈(140)安插在所述凹部(200)与所述差速齿轮(130)的背面(130f)之间,所述差速齿轮(130)的背面(130f)与该凹部(200)对置,
所述凹部(200)的内径与所述垫圈(140)的外径相同,或者比所述垫圈(140)的外径大。
CN201880022835.3A 2017-03-30 2018-03-20 差速装置 Withdrawn CN1105061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7252A JP6876485B2 (ja) 2017-03-30 2017-03-30 差動装置
JP2017-067252 2017-03-30
PCT/JP2018/011141 WO2018180806A1 (ja) 2017-03-30 2018-03-20 差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6170A true CN110506170A (zh) 2019-11-26

Family

ID=63675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2835.3A Withdrawn CN110506170A (zh) 2017-03-30 2018-03-20 差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3585B2 (zh)
JP (1) JP6876485B2 (zh)
CN (1) CN110506170A (zh)
DE (1) DE112018001762T5 (zh)
WO (1) WO20181808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70879A (ja) * 2018-10-31 2020-05-07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0238A (ja) * 1982-10-14 1984-04-20 Mazda Motor Corp 4輪駆動車
CN203686049U (zh) * 2014-01-09 2014-07-02 陈元炮 一种汽车差速器总成
JP2017009109A (ja) * 2015-06-18 2017-01-12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JP2017009108A (ja) * 2015-06-18 2017-01-12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96834A (en) * 1936-06-08 1937-10-26 John J Doherty Differential drive mechanism
US2313183A (en) * 1941-11-04 1943-03-09 Trbojevich Nikola Transmission and gear teeth
US3253483A (en) * 1963-03-06 1966-05-31 Thomas M Mccaw Differential
JPS5963251U (ja) * 1982-10-21 1984-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US6692398B1 (en) * 2001-05-11 2004-02-17 Torque-Traction Technologies, Inc. Simplified differential assembly
US7470207B2 (en) * 2006-04-05 2008-12-30 Caterpillar Inc. Differential assembly for a machine
JP4784444B2 (ja) 2006-08-28 2011-10-0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2008128265A (ja) 2006-11-16 2008-06-05 Toyota Motor Corp 潤滑油保持リップを備えた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ケース
JP5167877B2 (ja) * 2007-03-16 2013-03-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2012112516A (ja) * 2010-11-05 2012-06-14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N202441834U (zh) 2012-02-26 2012-09-19 吉林大学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分配器及整体式动力分配系统
JP2016109297A (ja) * 2014-12-03 2016-06-20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0238A (ja) * 1982-10-14 1984-04-20 Mazda Motor Corp 4輪駆動車
CN203686049U (zh) * 2014-01-09 2014-07-02 陈元炮 一种汽车差速器总成
JP2017009109A (ja) * 2015-06-18 2017-01-12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JP2017009108A (ja) * 2015-06-18 2017-01-12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1762T5 (de) 2019-12-19
JP6876485B2 (ja) 2021-05-26
US10883585B2 (en) 2021-01-05
WO2018180806A1 (ja) 2018-10-04
US20200318719A1 (en) 2020-10-08
JP2018168962A (ja) 2018-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1961B2 (en) Planetary gearset
CN106494214B (zh) 动力传递装置
EP2711589B1 (en) Reduction differential gear apparatus for electric vehicle
JP6265184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US7867126B2 (en) Differential case for vehicle and differential device for vehicle
CN103573977B (zh) 用于变速器的最终传动机构和动力输出装置
CN10576527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7631014A (zh) 具有改进润滑的堆叠行星齿轮组件
CN110291309A (zh) 传动装置
CN103032556A (zh) 差动装置的密封结构
JP2015190499A (ja) 動力伝達装置
US10436308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10506170A (zh) 差速装置
JP6625778B1 (ja) デフケース
JP7268173B2 (ja) 伝動装置
JP6686855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7429702B2 (ja) 伝動装置
US9453568B2 (en) Driven axle for a motor vehicle
US10920867B2 (en) Differential device
JP2018031447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2149692A (ja) 差動装置
JP7317128B2 (ja) 伝動装置
JP6520449B2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WO2021048940A1 (ja) 伝動装置
JP2015190493A (ja) 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6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