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6151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06151B CN110506151B CN201880021986.7A CN201880021986A CN110506151B CN 110506151 B CN110506151 B CN 110506151B CN 201880021986 A CN201880021986 A CN 201880021986A CN 110506151 B CN110506151 B CN 1105061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compression
- camshaft
- convex
- driven
- conca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8—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decompression, e.g. during starting; for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8—Shape of ca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8—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decompression, e.g. during starting; for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 F01L13/08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decompression, e.g. during starting; for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the valve-gear having an auxiliary cam protruding from the main cam prof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内燃机。内燃机具备减压凸轮(112),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129)自与凸轮轴同轴的假想圆筒面(122)突出;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其在假想圆筒面(122)的外侧设置于排气侧摇臂(97b),在距假想圆筒面(122)最近的位置与假想圆筒面(122)对置并与弯曲突面(129)接触;凹面减压从动面(134),其在凸轮轴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的上游,形成为具有与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弯曲突面(129)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及排气门的落座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减压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内燃机的减压装置。减压装置具备减压凸轮,其具有小径的部分圆筒面,该部分圆筒面具有与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心。减压凸轮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下,使部分圆筒面的一部分比与凸轮轴同轴的假想圆筒面突出。排气侧摇臂的滑动件与突出的减压凸轮接触而打开排气门。在通过在低旋转区域中在压缩行程中打开排气门,减轻活塞的驱动阻力,抑制内燃机的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97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活塞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反转时,降低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不仅要求降低这种碰撞音,而且要求在凸轮轴正转时,降低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及排气门的落座音。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降低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及排气门的落座音的内燃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燃机,具备:基面,其具有与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上升面,其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基面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凸轮轴,与所述基面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而限定排气门的升程;凸轮从动件,其设置于排气侧摇臂,维持与所述基面及所述上升面的接触,引起所述排气侧摇臂的摆动;减压凸轮,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自与所述凸轮轴同轴的假想圆筒面突出;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其在所述假想圆筒面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排气侧摇臂,在距所述假想圆筒面最近的位置与所述假想圆筒面对置,并与所述弯曲突面接触;凹面减压从动面,其在所述凸轮轴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的上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所述弯曲突面接触。
根据第二方面,除第一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的上游端设置于与所述弯曲突面相比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离开的位置。
根据第三方面,除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随着远离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而远离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
根据第四方面,除第一~第三方面的任一结构以外,还具备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其形成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及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之间,由小于所述弯曲突面的曲率的凹弯曲面构成。
根据第五方面,除第四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由具有大于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
根据第六方面,除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结构以外,还具备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其在所述凸轮轴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所述弯曲突面接触。
根据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内燃机,其具备:基面,其具有与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上升面,其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基面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凸轮轴,与所述基面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而限定排气门的升程;凸轮从动件,其设置于排气侧摇臂,维持与所述基面及所述上升面的接触,引起所述排气侧摇臂的摆动;减压凸轮,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自与所述凸轮轴同轴的假想圆筒面突出;凸面减压从动面,其在所述假想圆筒面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排气侧摇臂,在距所述假想圆筒面最近的位置与所述假想圆筒面对置,并与所述弯曲突面接触;凹面减压从动面,其在所述凸轮轴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所述弯曲突面接触。
根据第八方面,除第七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的下游端设置于与所述弯曲突面相比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离开的位置。
根据第九方面,除第七或第八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随着远离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而远离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
根据第十方面,除第七~第九方面中任一结构以外,内还具备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其形成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与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之间,由小于所述弯曲突面的曲率的凹弯曲面构成。
根据第十一方面,除第十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由具有大于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
根据第十二方面,除第一~第十一方面中任一结构以外,还具备交流发电机,其与曲轴结合,通过所述曲轴的旋转而发电,并利用所供给的电力绕所述曲轴的旋转轴线驱动所述曲轴。
根据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内燃机,其具备:基面,其具有与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上升面,其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基面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凸轮轴,与所述基面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而限定排气门的升程;凸轮从动件,其设置于排气侧摇臂,维持与所述基面及所述上升面的接触,引起所述排气侧摇臂的摆动;减压凸轮,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自与所述凸轮轴同轴的假想圆筒面突出;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其在所述假想圆筒面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排气侧摇臂,与所述假想圆筒面对置,并与所述弯曲突面接触;所述弯曲突面具有:顶上面,其从所述假想圆筒面突出最多;缓冲面,其在所述凸轮轴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顶上面的上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接触。
根据第十四方面,除第十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弯曲突面还具备第二缓冲面,其在所述凸轮轴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顶上面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
根据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内燃机,其具备:基面,其具有与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上升面,其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基面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凸轮轴,与所述基面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而限定排气门的升程;凸轮从动件,其设置于排气侧摇臂,维持与所述基面及所述上升面的接触,引起所述排气侧摇臂的摆动;减压凸轮,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自与所述凸轮轴同轴的假想圆筒面突出;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其在所述假想圆筒面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排气侧摇臂,与所述假想圆筒面对置,并与所述弯曲突面接触;所述弯曲突面具有:顶上面,其从所述假想圆筒面突出最多;缓冲面,其在所述凸轮轴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顶上面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接触。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在小于所设定的转速的低旋转区域,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向凸轮轴的离心方向突出。在凸轮轴正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与排气侧摇臂的凹面减压从动面及凸面减压从动面相继接触。凹面减压从动面形成为凹弯曲面,所以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能够相对于凹弯曲面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二方面,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与凹弯曲面接触。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三方面,即使基于尺寸公差及装配误差等,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多少发生错位,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也能够相对于凹弯曲面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四方面,由于凹面减压从动面、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及凸面减压从动面连续,因此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能够从凹面减压从动面平稳地跟随到凸面减压从动面。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五方面,通过曲率的变化,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能够从凹面减压从动面平稳地跟随到凸面减压从动面。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六方面,在凸轮轴正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接着凸面减压从动面而与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接触。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形成为凹弯曲面,所以减压凸轮从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脱离时,排气门的升程缓慢变化。其结果,降低排气门的落座音(落座音)。并且,在凸轮轴反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与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及凸面减压从动面相继接触。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形成为凹弯曲面,所以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能够相对于凹弯曲面沿着切线方向滑动。因此,在活塞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反转时,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七方面,在凸轮轴正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接着凸面减压从动面而与凹面减压从动面接触。凹面减压从动面形成为凹弯曲面,所以减压凸轮从凹面减压从动件脱离时,排气门的升程缓慢变化。其结果,降低排气门的落座音(落座音)。并且,在凸轮轴反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与凹面减压从动面及凸面减压从动面相继接触。凹面减压从动面形成为凹弯曲面,所以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能够相对于凹弯曲面沿着切线方向滑动。因此,在活塞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反转时,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八方面,通过凸轮轴的旋转,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因凹弯曲面而从摇臂离开。在落座时,排气门的升程可靠缓慢地变化。这样能够降低排气门的落座音。
根据第九方面,即使基于尺寸公差及装配误差等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多少发生错位,在落座时排气门的升程缓慢变化。这样,能够降低排气门的落座音。
根据第十方面,由于凸面减压从动面、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及凹面减压从动面连续,因此,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能够从凸面减压从动面平稳地跟随到凹面减压从动面。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十一方面,通过曲率的变化,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能够从凸面减压从动面平稳地跟随到凹面减压从动面。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十二方面,这样的交流发电机能够确立内燃机的怠速状态。怠速时,交流发电机不经过燃烧行程而实现活塞的往复运动。抑制燃料消耗,并且降低内燃机的排气音。
根据第十三方面,在小于设定的转速的低旋转区域,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向凸轮轴的离心方向突出。在凸轮轴正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相继在缓冲面及顶上面与排气侧摇臂的凸面减压从动面接触。减压凸轮的缓冲面由于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凸面减压从动面能够相对于减压凸轮的凹弯曲面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十四方面,在凸轮轴正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接着顶上面在第二缓冲面与凸面减压从动面接触。第二缓冲面由于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凸面减压从动面从第二缓冲面脱离时,排气门的升程缓慢变化。其结果,降低排气门的落座音(落座音)。并且,在凸轮轴反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与第二缓冲面及顶上面相继接触。第二缓冲面由于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凸面减压从动面能够相对于第二缓冲面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在活塞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反转时,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根据第十五方面,在小于设定的转速的低旋转区域,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向凸轮轴的离心方向突出。在凸轮轴正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连续地与顶上面及缓冲面接触。缓冲面由于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凸面减压从动面自缓冲面脱离时,排气门的升程缓慢变化。其结果,降低排气门的落座音(落座音)。并且,在凸轮轴反转中,减压凸轮的弯曲突面与缓冲面及顶上面相继接触。缓冲面由于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凸面减压从动面能够相对于缓冲面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在活塞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反转时,能够抑制减压凸轮和排气侧摇臂的碰撞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踏板型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水平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的汽缸盖的放大垂直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沿着图3的4-4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放大图3的一部分的垂直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放大图5的一部分的垂直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与图5对应,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减压装置中凸轮销从第一位置变位到第二位置时减压凸轮的位置的垂直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8是与图6对应,概略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压装置的结构的放大垂直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与图6对应,概略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压装置的结构的放大垂直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49…交流发电机(交流发电机起动器)
89…排气门
95…凸轮轴
97b…排气侧摇臂
101…凸轮从动件
108a…基面
108b…上升面
109…(作为凸面减压从动面发挥功能的)辊
112…减压凸轮
122…假想圆筒面
129…弯曲突面(部分圆筒面)
133…凸面减压从动面
134…凹面减压从动面
134a…上游端
135…(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
135a…下游端
136…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
137…(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
143…凸面减压从动面
144…减压凸轮
145…弯曲突面
146…顶上面
147…缓冲面
148…(第二)缓冲面
151…减压装置
Xc…(凸轮轴的)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及左右的各方向指从搭乘在机动二轮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概略地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踏板型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11具备车体架12及车体罩13。车体架12具备其前端的头管14、在前端与头管14结合的主车架15、与主车架15的后部结合并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横管16、前端部分别与该横管16的两端部连接并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17。绕水平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前轮WF的前叉18和杆状的转向车把19可转向地支承在头管14上。
车体罩13安装在车体架12上。在车体罩13上,在后车架17的上方搭载有乘员座椅21。车体罩13具备从前方覆盖头管14的前罩22、从前罩22连续的护腿罩23、从护腿罩23的下端连续地在乘员座椅21及前轮WF之间且配置在主车架15的上方的踏板24。
在后车架17的下方的空间配置有单元摆动式的驱动单元25。驱动单元25经由链杆27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地连结在与后车架17的前端结合的支架26。后轮WR绕水平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驱动单元25的后端。在从链杆27及支架26离开的位置,在后车架17和驱动单元25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单元28。驱动单元25具备空冷式单缸的内燃机29、与内燃机29及后轮WR连接且将内燃机29的输出传递到后轮WR的传动装置31。传动装置31的传动箱31a与内燃机29的内燃机主体29a结合。
内燃机29的内燃机主体29a具备绕旋转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32的曲轴箱33、与曲轴箱33结合的汽缸体34、与汽缸体34结合的汽缸盖35、与汽缸盖35结合的汽缸盖罩36。进气装置37及排气装置38与汽缸盖35连接。进气装置37具备支承于传动箱31a的空气滤清器39、配置于空气滤清器39与汽缸盖35之间的节气门主体41。在汽缸盖35的上部侧壁安装有燃料喷射阀42。排气装置38具备从汽缸盖35的下部侧壁通过内燃机主体29a的下方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43、与排气管43的下游端连接且连结在曲轴箱33的排气消音器(未图示)。
如图2所示,在汽缸体34上划分有汽缸筒44。活塞45沿着汽缸轴线C滑动自如嵌入在汽缸筒44内。汽缸轴线C稍向前上倾斜。曲轴32与活塞45连结。曲轴32的旋转轴线Xis朝向车宽方向。
在汽缸盖35上划分有燃烧室46。燃烧室46从汽缸筒44连续。活塞45与汽缸盖35对置在活塞45与汽缸盖35之间隔出燃烧室46。混合气体经由进气装置37导入燃烧室46。燃烧室46内的废气经由排气装置38排出。
曲轴箱33分割成第一箱半体33a及第二箱半体33b。第一箱半体33a及第二箱半体33b通过配合将曲轴室47划分。曲轴室47内收纳有曲轴32。第一箱半体33a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32的轴承48a,另一方面,第二箱半体33b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32的轴承48b。
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与曲轴箱33结合。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具备贯通曲轴箱33的第一箱半体33a并固定于从第一箱半体33a突出的曲轴32的外转子51、和环绕外转子51配置于曲轴32周围的内定子52。内定子52固定在与第一箱半体33a紧固连接的支持板53上。内定子52上卷绕有电磁线圈52a。在外转子51上固定有磁铁51a。当外转子51相对于内定子52相对旋转时,通过电磁线圈52a生成电力。另一方面,在电磁线圈52a中通过电流时,通过电磁线圈52a生成磁力,引起外转子51的旋转。此时,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可以不通过齿轮等而旋转驱动曲轴32。
控制电路(ECU)与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连接。控制电路控制对电磁线圈52a的电力供给。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的驱动力例如也可以在内燃机29起动时作为起动器而用于曲轴32的旋转驱动,也可以在怠速停止时在平稳地再起动机动二轮车11时使用。在此,控制电路例如具有怠速停止判别部、怠速停止控制部及电动机怠速驱动处理部。
怠速停止判别部具有在行驶中临时停车时,判别是否实施怠速停止控制的功能。在行驶中向怠速停止判别部输入由节气门开度计算部算出的节气门开度、由车速计算部算出的车辆的行驶速度。怠速停止判别部在节气门开度和行驶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朝向怠速停止控制部输出怠速停止控制的指示信号。从怠速停止SW判别部向怠速停止判别部供给指示信号。通过指示信号确认怠速停止开关的开启时,怠速停止判别部促使实施怠速停止控制。
怠速停止控制部基于怠速停止判别部的指示信号,实施怠速停止控制。怠速停止控制部停止燃料喷射阀42的动作及火花塞的动作。由此,中断内燃机29的燃烧动作。机动二轮车11从临时停车再起动时,怠速停止控制部实施基于曲轴32的旋转角度对曲轴32进行反转驱动,以确保曲轴32的正转驱动的控制。
电动机怠速驱动处理部在通过怠速停止判别部和怠速停止控制部停止内燃机29的燃烧动作的状态下,实施在机动二轮车11停车中将内燃机转速维持在预定的转速的电动机怠速控制。电动机怠速驱动处理部在经过预定的时间后,在未检测到加速器请求的情况下,停止电动机怠速控制。在经过预定的时间前,检测出加速器请求时,通过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对曲轴32进行旋转驱动,使机动二轮车11起动。与机动二轮车11起动同时重新开始内燃机29的燃烧行程。
将包围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的筒状的发电机罩54与第一箱半体33a结合。在发电机罩54的开放端划分出空气导入口54a。在空气导入口54a处配置有散热器55。冷却风扇56与外转子51的外表面结合。冷却风扇56因曲轴32的旋转而旋转,冷却风在散热器55上流动。
传动装置31具备电子控制V形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下称为“变速器”)57,其被收纳在传动箱31a内,对从曲轴32传递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减速齿轮机构59,其被收纳在传动箱31a内,对变速器57的旋转动力进行减速并传递到后轮WR的车轴58。后轮WR配置于传动箱31a和支承臂61之间。支承臂61从曲轴箱33连续地朝向车辆后方延伸。前述的排气消音器安装在支承臂61上。后轮WR的车轴58绕轴心旋转自如地双支承在传动箱31a及支承臂61。
传动箱31a具备从曲轴箱33的第二箱半体33b连续的箱主体62、与箱主体62紧固连接且在与箱主体62间划分出变速器室63的箱体罩64、与箱主体62紧固连接且在与箱主体62之间对齿轮室65进行划分的齿轮罩66。变速器57被收纳在变速器室63。减速齿轮机构59被收纳在齿轮室65。通过箱主体62及箱体罩64配合而构成变速箱体。
变速器57具备驱动带轮装置67,其配置于变速器室63内,安装在作为驱动轴的曲轴32上;从动带轮装置69,其配置于变速器室63内,安装在从变速器室63向齿轮室65突出的从动轴68上。在驱动带轮装置67中,在固定轮73与可动轮74之间卷绕有V形带71,该固定轮73固定于曲轴32,该可动轮74与固定轮73对置并可在曲轴32的轴向移动地支承于曲轴32。同样,在从动带轮装置69中,在固定轮78与可动轮79之间卷绕有V形带71,该固定轮78与从动轴68同轴安装,该可动轮79与固定轮78对置并与从动轴68同轴安装。通过促动器单元72的动作,在驱动带轮装置67中带卷绕直径被可变地电子控制。从动带轮装置69的带卷绕直径因驱动带轮装置67的带卷绕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在驱动带轮装置67中,可动轮74配置于曲轴箱33的第二箱半体33b和固定轮73之间。可动轮74具有放入曲轴32的可动轮轮毂74a。可动轮轮毂74a从支撑V形带71的轮体朝向曲轴箱24的第二箱半体33b延伸。变速器57具备包含离心重块及凸轮片的第一变速机构75a、包含前述的促动器单元72的第二变速机构75b。通过第一变速机构75a及第二变速机构75b的动作实现可动轮74的轴向移动,从而V形带71的卷绕半径变化。
从动带轮装置69具备内筒76,其具有与从动轴68同轴的圆筒形,并同轴安装在从动轴68上;外筒77,具有与从动轴68同轴的圆筒形,并同轴安装在内筒76上。内筒76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从动轴68上。外筒77相对旋转自如且轴向相对变位自如地支承在内筒76上。固定轮78同轴固定在内筒76上。内筒76和固定轮78例如由铝这种比钢铁轻的材料成型为一体。可动轮79同轴固定在外筒77上。外筒77和可动轮79例如由铝这种比钢铁轴的材料成型为一体。通过外筒77及内筒76的轴向相对变位,可动轮79或接近固定轮78,或远离固定轮78。
在从动轴68上安装有离心离合器81。离心离合器81具备固定于内筒76的离合器片81a。离合器片81a和可动轮79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82。螺旋弹簧82发挥朝向固定轮78推压可动轮79的弹力。在驱动带轮装置67中V形带71的卷绕半径增大时,在从动带轮装置69中,克服螺旋弹簧82的弹力,可动轮79远离固定轮78,从而V形带71的卷绕半径减小。
离心离合器81具备固定于从动轴68的外板81b。外板81b与离合器片81a对置。离合器片81a旋转时,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外板81b与离合器片81a结合。这样,从动带轮装置69的旋转传递到从动轴68。内燃机转速超过设定转速时,离心离合器81确立动力传递状态。
减速齿轮机构59具备固定在向齿轮室65突出的从动轴68的驱动齿轮83、固定于后轮WR的车轴58的最终齿轮84、配置于驱动齿轮83及最终齿轮84之间的怠速齿轮85a、85b。怠速齿轮85a、85b固定在共用的中间轴86上。驱动齿轮83与怠速齿轮85a啮合,最终齿轮84与怠速齿轮85b啮合。这样从动轴68的旋转被减速并传递到后轮WR的车轴58。
如图3所示,内燃机29具有动阀机构87。动阀机构87具备进气门88,其在燃烧室46内配置阀芯88a,并在从阀芯88a延伸的阀轴88b上沿轴向变位自如支承在汽缸盖35上;排气门89,其在燃烧室46内配置阀芯89a,并通过从阀芯89a延伸的阀轴89b沿轴向变位自如支承于汽缸盖35。进气门88的阀芯88a落座在与燃烧室46连接的进气口91a的开口处嵌入汽缸盖35而划分出进气口的阀座92a。排气门89的阀芯89a落座在与燃烧室46连接的排气口91b的开口处嵌入汽缸盖35而划分出排气口的阀座92b上。
阀轴88b、89b沿轴向滑动自如地支承于汽缸盖35。阀轴88b、89b具有贯通汽缸盖35且配置于燃烧室46的外侧的一端(外端)。在阀轴88b、89b的外端固定有凸缘93。凸缘93和汽缸盖35的外表面之间夹持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94。螺旋弹簧94在使凸缘93远离汽缸盖35的外面的伸长方向上发挥弹力。基于螺旋弹簧94的弹力,阀芯88a、89a落座在阀座92a、92b上。
动阀机构87具备凸轮轴95,其绕与曲轴32的旋转轴线Xis平行的轴线Xc旋转自如支承于汽缸盖35;一对摇臂轴96,其具有与曲轴32的旋转轴线Xis平行的轴心Xk,并支承于汽缸盖35;进气侧摇臂97a及排气侧摇臂97b,其绕其轴心Xk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摇臂轴96。各摇臂97a、97b具备第一臂99,其从摇臂轴96向离心方向延伸,且在前端具有动作点98;第二臂102,其向与第一臂99相反地方向从摇臂轴96向离心方向延伸,且在前端具有凸轮从动件101。摇臂97a、97b在第一臂99的动作点98分别与进气门88及排气门89的外端接触。摇臂97a、97b利用凸轮从动件101分别与凸轮轴95接触。凸轮轴95及摇臂97a、97b的详细情况之后说明。
如图4所示,动阀机构87具备正时链103。正时链103卷绕在固定于曲轴32的曲轴链轮(未图示)和固定于凸轮轴95的凸轮链轮104上。正时链103将曲轴32的旋转传到凸轮轴95。凸轮轴95与曲轴32同步旋转。
内燃机29具备火花塞105。火花塞105支承于汽缸盖35。火花塞105贯通汽缸盖35而使前端的电极105a面对燃烧室46内。火花塞105根据所供给的电信号,利用在电极105a产生的火花将燃烧室46内的混合气体点燃。
凸轮轴95经由一对轴承106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汽缸盖35中。作为轴承106例如使用球轴承。在轴承106之间,凸轮轴95上形成有进气侧摇臂97a用的第一凸轮107和排气侧摇臂97b用的第二凸轮108。第一凸轮107和第二凸轮108在凸轮轴95的轴线方向偏移配置。
同时参照图5,凸轮从动件101具备绕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二臂102的辊109。辊109的外周面分别与第一凸轮107及第二凸轮108接触。接受第一凸轮107及第二凸轮108的旋转,而辊109能够旋转。辊109边旋转,边跟随着第一凸轮107及第二凸轮108的轮廓动作。辊109通过相对于凸轮轴95的轴线Xc接近或远离,控制进气门88及排气门89的开闭。
第一凸轮107具备基面107a,其具有与凸轮轴95轴线Xc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上升面107b,其在旋转方向上与基面107a连续地设置于凸轮轴95,与基面107a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并限定进气门88的升程。进气侧摇臂97a的凸轮从动件101维持与基面107a及上升面107b的接触,从而引起进气侧摇臂97a的摆动。
第二凸轮108具备基面108a,其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上升面108b,其在旋转方向上与基面108a连续地设置于凸轮轴95,与基面108a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并限定排气门89的升程。排气侧摇臂97b的凸轮从动件101维持与基面108a及上升面108b的接触从而引起排气侧摇臂97b的摆动。
如图4及图5所示,动阀机构97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减压装置111。减压装置111具备组装于凸轮轴95的减压凸轮112、可与减压凸轮112接触地被排气侧摇臂97b限定的减压从动件113、组装在凸轮轴95上且在工作位置及非工作位置之间驱动减压凸轮112的驱动臂114。
减压凸轮112及驱动臂114由在第二凸轮108和轴承106之间形成于凸轮轴95的台阶面115支承。台阶面115被划分在限定第二凸轮108的大径轴116a、与大径轴116a连续且比大径轴116a小径且放入轴承106的小径轴116b之间,与轴承106对置。台阶面115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正交,与第二凸轮108的基面108a及上升面108b的边缘连接。
减压凸轮112具备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轴心的轴体117。轴体117形成于凸轮轴95,绕轴心(=旋转轴线Xd)旋转自如放在划分出与轴体115同轴的圆柱空间的贯通孔118。这样,减压凸轮112绕旋转轴线Xd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凸轮轴95上。
减压凸轮112具备与轴体117同轴的凸轮主体119。在凸轮主体119上划分出与轴体117同轴地绕轴体117的轴心连续的圆筒面121。圆筒面121配置于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同轴地画出并从与减压从动件113对置的假想圆筒面122上沿凸轮轴95的轴向偏离的位置。在此,假想圆筒面122是与圆筒面121同轴且在轴向从圆筒面121连续的圆筒面。
减压凸轮112具有放入凸轮销123的凸轮槽124。凸轮销123由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轴心的圆柱体构成。凸轮槽124形成于凸轮主体119的端面,从圆筒面121朝向轴心线性延伸。凸轮销123绕凸轮轴95的轴线Xc沿周向移动时,减压凸轮112绕该轴心在动作位置和非动作位置之间姿势变化。
驱动臂114绕摆动轴125摆动自如地支承在凸轮轴95上。摆动轴125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轴心。摆动轴125例如通过压入推到台阶面115上。在摆动轴125上,在台阶面115和驱动臂114之间安装有垫片126。在凸轮轴95的轴向垫片126的大小相当于假想圆筒面122的大小。这样,假想圆筒面122配置于驱动臂114和台阶面115之间。
摆动轴125配置在至少凸轮轴95的周向从减压凸轮112的旋转轴线Xd离开的位置。希望摆动轴125尽可能与减压凸轮112分开。在此,摆动轴125及减压凸轮112的旋转轴线Xd在一直径线上配置在轴线Xc的两侧。
凸轮销123固定在驱动臂114的前端。凸轮销123在确立减压凸轮112的动作位置的第一位置和确立减压凸轮112的非动作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垫片126上安装有扭转弹簧127。扭转弹簧127的一端挂在驱动臂114上。扭转弹簧127的另一端挂在小径轴116b上。扭转弹簧127发挥朝向第一位置驱动凸轮销123的弹力。
驱动臂114在摆动轴125和凸轮销123之间绕小径轴116b弯曲。在驱动臂114上,在摆动轴125和凸轮销123之间安装有离心重块128。离心重块128在凸轮轴95的旋转达到预设定的转速时发挥克服扭转弹簧127的弹力使凸轮销12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离心力。
减压凸轮112的凸轮主体119配置于假想圆筒面122的内侧的空间内,具有与轴体117同轴地从圆筒面121连续的部分圆筒面129、将部分圆筒面129的两端的母线彼此连接的平面131。减压凸轮112在其动作位置使部分圆筒面129的一部分从假想圆筒面122向外侧突出。部分圆筒面129相当于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
如图6所示,减压从动件113具备: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其在假想圆筒面122的外侧设置于排气侧摇臂97b,在距假想圆筒面122最近的位置与假想圆筒面122对置,并与部分圆筒面129接触;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其在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的上游,形成为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部分圆筒面129接触;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其在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部分圆筒面129接触。在减压从动件113上,在凸面减压从动面133与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之间形成有由小于部分圆筒面129的曲率的凹弯曲面构成的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同样,在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及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之间形成有由小于部分圆筒面129的曲率的凹弯曲面构成的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
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的上游端134a配置于与部分圆筒面129相比在径向上从凸轮轴95的轴线Xc离开的位置。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的下游端135a配置于与部分圆筒面129相比在径向上从凸轮轴95的轴线Xc离开的位置。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随着在假想圆筒面122的周向上远离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而远离凸轮轴95的轴线Xc。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随着在假想圆筒面122的周向远离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而远离凸轮轴95的轴线Xc。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由具有小于部分圆筒面129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由具有小于部分圆筒面129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由具有小于部分圆筒面129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由具有小于部分圆筒面129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由具有大于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由具有大于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及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也可以由具有小于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也可以由具有大于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发形成。
在此,凸面减压从动面133与辊109的外周面相比,远离凸轮轴95的轴线Xc。由于圆筒面121和假想圆筒面122为相同直径,因此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距假想圆筒面122维持在恒定的间隔。如图7所示,在减压凸轮112的非动作位置,当与部分圆筒面129连续的平面131配置于假想圆筒面122的内侧时,避免减压凸轮112和减压从动件113的接触。
接着,说明减压装置111的动作。内燃机29中依次反复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及排气行程。在进气行程进气门88打开。活塞45利用曲轴32的惯性力下降。混合气体被导入燃烧室46内。将燃料通过节气门主体41从燃料喷射阀42喷射到从进气装置37导入的空气中。在压缩行程中活塞45利用曲轴32的惯性力上升。进气门88及排气门89维持在关闭的状态。燃烧室46内混合气体被压缩。在燃烧行程中,在燃烧室46内混合气体点燃。进气门88及排气门89维持在关闭状态。活塞45因燃烧室46内的爆炸的作用而下降。驱动力传递到曲轴32上。在排气行程中,排气门89打开。活塞45利用曲轴32的惯性力上升。燃烧后的废气向排气管43释放。接着通过活塞45的下降再实施进气行程。在内燃机29起动时,驱动力从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传递到曲轴32上。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通过例如从蓄电池(未图示)供给的电力生成驱动力。
动阀机构87与曲轴32的旋转联动动作。进气门88的开闭通过进气侧摇臂97a的摆动来控制。摇臂97a通过与辊109和第一凸轮107的接触而摆动。辊109与第一凸轮107的基面107a接触期间,摇臂97a维持进气门88的关阀状态。辊109沿着上升面107b移动时,进气门88打开。排气门89的开闭通过排气侧摇臂97b的摆动来控制。摇臂97b通过与辊109和第二凸轮108的接触而摆动。辊109在与第二凸轮108的基面108a接触期间,摇臂97b维持排气门89的关阀状态。辊109沿着上升面108b移动时,排气门89打开。
内燃机29的内燃机转速小于预定的转速时,则在减压装置111中不会因凸轮轴95的旋转在离心重块128上产生足够的离心力。因此,驱动臂114通过扭转弹簧127的弹力将凸轮销123维持在第一位置。减压凸轮112位于动作位置。部分圆筒面129从包含假想圆筒面122的假想圆筒面突出。通过凸轮轴95的旋转,部分圆筒面129与减压从动件113的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及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相继接触。这样,在压缩行程中排气门89打开。释放燃烧室46内的压力。减轻活塞45的驱动阻力,抑制内燃机的振动。
内燃机29的内燃机转速达到预定的转速以上时,则在减压装置111中因凸轮轴95的旋转在离心重块128上产生足够的离心力。因此,驱动臂114克服扭转弹簧127的弹力将凸轮销123从第一位置驱动到第二位置。减压凸轮112姿势变化到非动作位置。减压凸轮112纳入包含假想圆筒面122的假想圆筒面的内侧。避免在凸轮轴95旋转中减压从动件113和减压凸轮112的接触。在压缩行程中排气门89维持在关闭状态。基于爆炸的活塞45的驱动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内燃机29有效地产生动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小于设定的转速的低旋转区域中,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向凸轮轴95的离心方向突出。在凸轮轴95正转中,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与排气侧摇臂97b的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及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相继接触。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能够相对于凹弯曲面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12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的上游端134a配置于与摇臂97b的部分圆筒面129相比从凸轮轴95的轴线Xc离开的位置。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与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的凹弯曲面可靠接触。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12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随着远离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而远离凸轮轴95的轴线Xc。因此,即使基于尺寸公差及装配误差等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多少发生错位,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也能够相对于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12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而且,在减压从动件113上,在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和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之间形成有由小于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的曲率的凹弯曲面构成的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由于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及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连续,因此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能够从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平稳地跟随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12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由具有大于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其结果,通过曲率的变化,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从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平稳地跟随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12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另外,在凸轮轴95正转中,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接着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而与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接触。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减压凸轮112从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脱离时,排气门89的升程缓慢变化。其结果,降低排气门89的落座音(落座音)。并且,活塞45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95反转时,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在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及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相继接触。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能够相对于凹弯曲面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活塞45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95反转时,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12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的下游端135a配置于与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相比从凸轮轴95的轴线Xc离开的位置。通过凸轮轴95的旋转,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因凹弯曲面而从摇臂97b离开。在落座时,排气门89的升程缓慢变化。这样,能够降低排气门89的落座音。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随着远离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而远离凸轮轴95的轴线Xc。因此,即使基于尺寸公差及装配误差等,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多少发生错位,在落座时排气门89的升程也缓慢变化。这样,能够降低排气门89的落座音。
在减压从动件113中,在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及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之间形成有由小于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的曲率的凹弯曲面构成的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由于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及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连续,因此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能够从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平稳地跟随到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12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由具有大于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发形成。其结果,通过曲率的变化,减压凸轮112的部分圆筒面129能够从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平稳地跟随到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12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燃机29采用电动机怠速控制。在电动机怠速控制时由于加速器关闭(不进行加速器操作的状态)燃料不会从燃料喷射阀42喷射到从进气装置37导入到燃烧室46的空气中。在维持怠速时,驱动力从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传递到曲轴32。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利用例如从蓄电池(未图示)供给的电力生成驱动力。在怠速时,交流发电机起动器49不经过燃烧行程而能够实现活塞45的往复运动。抑制燃料消耗,同时降低内燃机29的排气音。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概略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压装置141的结构。减压装置141中减压从动件142具有单独的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43代替前述的第一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第一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第二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及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另一方面,减压凸轮144的弯曲突面145具有顶上面146,其从假想圆筒面122突出最多;第一缓冲面147,其在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顶上面146的上游,形成为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第二缓冲面148,其在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顶上面146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凸轮轴95的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
在此,减压从动件142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43由与辊109的旋转轴线同轴且比辊109小径的圆筒面的一部分构成。因此,凸面减压从动面143以所设定的间隔与假想圆筒面122对置。另一方面,减压凸轮144的顶上面146构成为与部分圆筒面129同径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减压凸轮144的第一缓冲面147及第二缓冲面148分别由具有小于凸面减压从动面143的曲率的部分圆筒面构成。在减压凸轮144位于动作位置时,第一缓冲面147的上游端147a配置于与凸面减压从动面143相比更接近凸轮轴95的轴线Xc的位置。在减压凸轮144位于动作位置时,第二缓冲面148的下游端148a与凸面减压从动面143相比,配置于接近于凸轮轴95的轴线Xc的位置。
在凸轮轴95正转中,减压凸轮144的弯曲突面145在第一缓冲面147及顶上面146与排气侧摇臂97b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43相继接触。减压凸轮144的第一缓冲面147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凸面减压从动面143能够相对于减压凸轮144的第一缓冲面147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44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在凸轮轴95正转中,减压凸轮144的弯曲突面145接着顶上面146而在第二缓冲面148与凸面减压从动面143接触。第二缓冲面148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凸面减压从动面143从第二缓冲面148脱离时,排气门89的升程缓慢变化。其结果,降低排气门89的落座音(落座音)。并且,在凸轮轴95反转中,减压凸轮144的弯曲突面145与第二缓冲面148及顶上面146相继接触。第二缓冲面148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凸面减压从动面143能够相对于第二缓冲面148沿着切线方向滑动。因此,在活塞45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95反转时,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44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第三实施方式
图9概略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压装置151的结构。在减压装置151中,凸轮从动件101兼作减压从动件142。即,凸轮从动件101的辊109在圆筒面的整周作为前述的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43发挥功能。辊109以所设定的间隔与假想圆筒面122对置。减压凸轮144的顶上面146构成为与部分圆筒面129同径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减压凸轮144的第一缓冲面147及第二缓冲面148分别由具有小于辊109的圆筒面的曲率的部分圆筒面构成。在减压凸轮144位于动作位置时,第一缓冲面147的上游端147a配置于与辊109相比更接近凸轮轴95的轴线Xc的位置。在减压凸轮144位于动作位置时,第二缓冲面148的下游端148a配置于与辊109相比更接近凸轮轴95的轴线Xc的位置。其他结构与前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
在凸轮轴95正转中,减压凸轮144的弯曲突面145在第一缓冲面147及顶上面146与排气侧摇臂97b的辊109相继接触。减压凸轮144的第一缓冲面147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辊109能够相对于减压凸轮144的第一缓冲面147沿着切线方向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44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在凸轮轴95正转中,减压凸轮144的弯曲突面145接着顶上面146而在第二缓冲面148与辊109接触。第二缓冲面148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辊109从第二缓冲面148脱离时,排气门89的升程缓慢变化。其结果,降低排气门89的落座音(落座音)。并且,在凸轮轴95反转中,减压凸轮144的弯曲突面145在第二缓冲面148及顶上面146相继接触。第二缓冲面148形成为凹弯曲面,因此在接触开始时,辊109能够相对于第二缓冲面148沿切线方向滑动。因此,在活塞45没有越过压缩上止点而凸轮轴95反转时,能够抑制减压凸轮144和排气侧摇臂97b的碰撞音。
Claims (15)
1.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面(108a),其具有与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
上升面(108b),其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基面(108a)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凸轮轴(95),与所述基面(108a)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而限定排气门(89)的升程;
凸轮从动件(101),其设置于排气侧摇臂(97b),维持与所述基面(108a)及所述上升面(108b)的接触,引起所述排气侧摇臂(97b)的摆动;
减压凸轮(112),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129)自与所述凸轮轴(95)同轴的假想圆筒面(122)突出;
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其在所述假想圆筒面(122)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排气侧摇臂(97b),在距所述假想圆筒面(122)最近的位置与所述假想圆筒面(122)对置,并与所述弯曲突面(129)接触;
凹面减压从动面(134),其在所述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的上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所述弯曲突面(129)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134)的上游端(134a)设置于与所述弯曲突面(129)相比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离开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134)随着远离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而远离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其形成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及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134)之间,由小于所述弯曲突面(129)的曲率的凹弯曲面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6)由具有大于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134) 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凹面减压从动面(135),其在所述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所述弯曲突面(129)接触。
7.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面(108a),其具有与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
上升面(108b),其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基面(108a)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凸轮轴(95),与所述基面(108a)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而限定排气门(89)的升程;
凸轮从动件(101),其设置于排气侧摇臂(97b),维持与所述基面(108a)及所述上升面(108b)的接触,引起所述排气侧摇臂(97b)的摆动;
减压凸轮(112),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129)自与所述凸轮轴(95)同轴的假想圆筒面(122)突出;
凸面减压从动面(133),其在所述假想圆筒面(122)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排气侧摇臂(97b),在距所述假想圆筒面(122)最近的位置与所述假想圆筒面(122)对置,并与所述弯曲突面(129)接触;
凹面减压从动面(135),其在所述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并与所述弯曲突面(129)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135)的下游端(135a)设置于与所述弯曲突面(129)相比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离开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135)随着远离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而远离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其形成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33)与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135)之间,由小于所述弯曲突面(129)的曲率的凹弯曲面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凹面减压从动面(137)由具有大于所述凹面减压从动面(135)的曲率的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2、7、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交流发电机(49),其与曲轴(32)结合,根据所述曲轴(32)的旋转而发电,并根据所供给的电力绕所述曲轴(32)的旋转轴线(Xis)驱动所述曲轴(32)。
13.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面(108a),其具有与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
上升面(108b),其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基面(108a)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凸轮轴(95),与所述基面(108a)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而限定排气门(89)的升程;
凸轮从动件(101),其设置于排气侧摇臂(97b),维持与所述基面(108a)及所述上升面(108b)的接触,引起所述排气侧摇臂(97b)的摆动;
减压凸轮(144),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145)自与所述凸轮轴(95)同轴的假想圆筒面(122)突出;
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43),其在所述假想圆筒面(122)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排气侧摇臂(97b),与所述假想圆筒面(122)对置,并与所述弯曲突面(145)接触;
所述弯曲突面(145)具有:顶上面(146),其从所述假想圆筒面(122)突出最多;缓冲面(147),其在所述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顶上面(146)的上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43)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突面(145)还具备第二缓冲面(148),其在所述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顶上面(146)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
15.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面(108a),其具有与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同轴的部分圆筒面的形状;
上升面(108b),其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基面(108a)连续地设置于所述凸轮轴(95),与所述基面(108a)相比向径向外方凸起而限定排气门(89)的升程;
凸轮从动件(101),其设置于排气侧摇臂(97b),维持与所述基面(108a)及所述上升面(108b)的接触,引起所述排气侧摇臂(97b)的摆动;
减压凸轮(144),其在小于预设定的转速时,使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弯曲突面(145)自与所述凸轮轴(95)同轴的假想圆筒面(122)突出;
凸弯曲面的凸面减压从动面(143),其在所述假想圆筒面(122)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排气侧摇臂(97b),与所述假想圆筒面(122)对置,并与所述弯曲突面(145)接触;
所述弯曲突面(145 )具有:顶上面(146),其从所述假想圆筒面(122)突出最多;缓冲面(147),其在所述凸轮轴(95)的正转方向上设置于所述顶上面(146)的下游,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凸轮轴(95)的旋转轴线(Xc)平行的母线的凹弯曲面,与所述凸面减压从动面(143)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63115 | 2017-03-28 | ||
JP2017063115 | 2017-03-28 | ||
PCT/JP2018/010294 WO2018180558A1 (ja) | 2017-03-28 | 2018-03-15 | 内燃機関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06151A CN110506151A (zh) | 2019-11-26 |
CN110506151B true CN110506151B (zh) | 2021-08-03 |
Family
ID=63675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21986.7A Active CN110506151B (zh) | 2017-03-28 | 2018-03-15 | 内燃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604748B1 (zh) |
JP (1) | JP6706388B2 (zh) |
CN (1) | CN110506151B (zh) |
WO (1) | WO201818055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580123U (zh) * | 2018-11-30 | 2019-07-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內燃機的減壓裝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91551A (en) * | 1988-10-07 | 1991-02-12 |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reverse rotation of an engine |
FR2688563A1 (fr) * | 1992-03-11 | 1993-09-17 | Renault | Dispositif pour equilibrer un arbre d'entrainement de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
CN1469032A (zh) * | 2002-06-24 | 2004-01-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
CN201588666U (zh) * | 2009-12-30 | 2010-09-22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引擎减压装置 |
JP2014129794A (ja) * | 2012-12-28 | 2014-07-10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のデコンプ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05665B2 (ja) * | 2011-02-08 | 2016-04-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ッカーアーム装置 |
JP6002269B1 (ja) * | 2015-03-30 | 2016-10-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始動装置 |
-
2018
- 2018-03-15 WO PCT/JP2018/010294 patent/WO2018180558A1/ja unknown
- 2018-03-15 EP EP18776638.1A patent/EP3604748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3-15 JP JP2019509258A patent/JP670638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3-15 CN CN201880021986.7A patent/CN1105061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91551A (en) * | 1988-10-07 | 1991-02-12 |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reverse rotation of an engine |
FR2688563A1 (fr) * | 1992-03-11 | 1993-09-17 | Renault | Dispositif pour equilibrer un arbre d'entrainement de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
CN1469032A (zh) * | 2002-06-24 | 2004-01-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
CN201588666U (zh) * | 2009-12-30 | 2010-09-22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引擎减压装置 |
JP2014129794A (ja) * | 2012-12-28 | 2014-07-10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のデコンプ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180558A1 (ja) | 2018-10-04 |
CN110506151A (zh) | 2019-11-26 |
JP6706388B2 (ja) | 2020-06-03 |
EP3604748A1 (en) | 2020-02-05 |
EP3604748B1 (en) | 2021-05-05 |
JPWO2018180558A1 (ja) | 2019-11-07 |
EP3604748A4 (en) | 2020-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927525A1 (en) | Clutch with back torque limiter | |
CN110506151B (zh) | 内燃机 | |
JP4117816B2 (ja) | 車両用始動兼発電装置 | |
JP2000278926A (ja) | 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用始動兼発電装置 | |
JP5826414B1 (ja) | エンジンシステ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 |
CN110735684B (zh) | 内燃机 | |
CN111749748B (zh) | 内燃机 | |
WO2017146112A1 (ja) | 電子制御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JP7009644B2 (ja) | 内燃機関 | |
JP6191279B2 (ja) | エンジンのデコンプ装置 | |
JP2017150545A5 (zh) | ||
JP6605354B2 (ja) | 電子制御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JP4412646B2 (ja) | エンジン始動制御装置 | |
KR100856984B1 (ko) | 내연기관의 감압장치 | |
JP7347016B2 (ja) | 内燃機関 | |
JP2017150544A5 (zh) | ||
JP2021032233A (ja) | 内燃機関 | |
WO2018021399A1 (ja) | エンジンシステ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 |
WO2017146113A1 (ja) | 電子制御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WO2019065693A1 (ja) | 内燃機関 | |
JP2018162779A (ja) | 内燃機関 | |
US20100162983A1 (en) | Pneumatic starting system | |
JPH0318660A (ja) | 燃料噴射式エンジン付き車両の始動装置 | |
JP2017150546A5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