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69032A -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69032A
CN1469032A CNA031491057A CN03149105A CN1469032A CN 1469032 A CN1469032 A CN 1469032A CN A031491057 A CNA031491057 A CN A031491057A CN 03149105 A CN03149105 A CN 03149105A CN 1469032 A CN1469032 A CN 14690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amshaft
rotor
rotation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491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3908C (zh
Inventor
森本淳
柴田和已
田中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69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9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390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390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8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decompression, e.g. during starting; for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5/00Varying compression rati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使用螺线管的减压装置中,可以使用小型的电磁螺线圈、且不需要连接机构。在与排气门28或者进气门连动连结的同时,第1以及第2接触部56、57设置在凸轮从动机构40上,与第1接触部56滑动接触的气门凸轮设置在凸轮轴36上,在具有与凸轮轴36围绕同一轴线可以转动的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转子上,在压缩行程可以与第2接触部57滑动接触的减压凸轮65被一体设置,在减压凸轮65以及凸轮轴36之间,与由于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励磁而产生的转子的转动相对应,设置有连结减压凸轮65以及凸轮轴36之间的单向离合器67。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减压装置,特别是有关使用了电磁螺线圈的减压装置的改良。
技术背景
使用了电磁螺线圈的减压装置,通过例如实开昭62-135806号公报以及特开平4-148008号公报等已被周知,在这些公报中,在压缩行程中通过电磁螺线圈强制地使排气门打开,在发动机起动时,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据此来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电磁螺线圈因为必须发挥强制的使排气门打开的力,所以有必要使用比较大型的电磁螺线圈,而且必需有连结电磁螺线圈以及排气门之间的连接机构等。
本发明就是鉴于相关的情况,以提供一种可以使用小型的电磁螺线圈、且不需要连接机构等的发动机的减压装置为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备有:在与排气门或者进气门连动、连结的同时、设置有第1以及第2接触部的凸轮从动机构,和设置有与前述第1接触部滑动接触的气门凸轮的凸轮轴,及具有与该凸轮轴围绕同一轴线可以转动的转子的转子电磁螺线圈,及在压缩行程可以与前述第2接触部滑动接触的、一体设置在前述转子上的减压凸轮,以及对应于根据在压缩行程中的前述转子电磁螺线圈的励磁而产生的前述转子的转动、连结前述减压凸轮及前述凸轮轴之间的单向离合器。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在压缩行程对转子电磁螺线圈励磁,与单向离合器连结减压凸轮以及凸轮轴之间相对应,在与凸轮轴一同转动的减压凸轮上,第2接触部通过滑动接触,排气门或者进气门打开,对应于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而且转子电磁螺线圈所发挥的电磁力,只要是为使单向离合器呈传递动力状态,而使转子转动即可,还可以使转子电磁螺线圈是比较小型的物体,另外,因为在转子电磁螺线圈的滚柱上,减压凸轮被一体设置,所以不需要原来所必需的连结机构等。而且,单向离合器呈传递动力状态只是在压缩行程,不需要传感器等就可以控制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的时间。
另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的构成上,其特征在于,前述单向离合器具有:配置在前述凸轮轴以及减压凸轮之间、在同轴上围绕凸轮轴的同时,设有跨越其内、外周面之间的保持孔的环状的滚柱保持部件,和随着向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的前方,具有倾斜为使其成为凸轮轴的半径方向的外方位置的倾斜面、设置在减压凸轮的内周的系合凹部,及可以从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与前述倾斜面系合、一部分容纳于前述系合凹部、旋转自由地保持在前述保持孔上的滚柱,及与从前述滚柱保持部件的内周开始的前述滚柱的突出部分在压缩行程相接触、将该滚柱向前述系合凹部侧推送、设置在前述凸轮轴的外周的推压突部,以及在与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的同一方向、发挥对前述减压凸轮加载的弹簧力、设置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及前述减压凸轮之间的离合器弹簧;前述转子电磁螺线圈其构成为,在其励磁时,抵抗前述离合器弹簧的弹簧力,发挥使前述减压凸轮以及滚柱向与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转动的电磁力。
根据这样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的构成,在转子电磁螺线圈的消磁状态中,对应于凸轮轴的旋转,即使滚柱在推压突部被推送,由于减压凸轮通过离合器弹簧,被赋予向凸轮轴的旋转方向前方的弹力,所以滚柱不与系合凹部的斜面接触,可自由地转动,单向离合器一直保持切断减压凸轮与凸轮轴之间的动力传递的状态。因此,减压凸轮与凸轮轴的转动无关,一直静止,由于第1接触部与气门凸轮滑动接触,排气门或者进气门通过对应于气门凸轮的凸轮曲线的动作特性进行开闭动作。一方面,在压缩行程,若对转子电磁螺线圈励磁,抵抗离合器弹簧的弹簧力,转子以及减压凸轮向凸轮轴的转动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由凸轮轴的推压突部推送的滚柱夹持在系合凹部的斜面以及前述推压突部之间,凸轮轴的转动动力传递到减压凸轮,所以通过第2接触部与减压凸轮滑动接触,排气门或者进气门在压缩行程打开,可以在发动机起动时,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而且,转子电磁螺线圈只要抵抗离合器弹簧的弹簧力,只发挥使转子以及减压凸轮向凸轮轴的转动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的电磁力即可,还可以使转子电磁螺线圈更进一步的小型化,而且,使转子以及减压凸轮向凸轮轴的转动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的角度变小即可,还可以简化转子电磁螺线圈的构造。
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的构成上,其特征在于,前述转子电磁螺线圈的定子通过固定于缸盖的定子保持架保持,挡块设置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上,可以与应限制前述滚柱保持部件的转动范围的前述挡块接触的一对限制面,在凸轮轴的周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形成在前述定子保持架上,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以及前述定子保持架之间,设置有对前述滚柱保持部件向与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赋予弹力的回位弹簧,根据相关的构成,滚柱保持部件与凸轮轴共同转动的角度固定在一定范围内,单向离合器也对应于滚柱保持部件在前述一定范围内的转动,切断减压凸轮以及凸轮轴之间的动力传递,通过回位弹簧使滚柱保持部件以及减压凸轮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为下面的发动机起动时做准备,减压凸轮以及滚柱保持部件可以确实地回复到初始位置。
再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的构成上,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上向其半径方向外方突出而设置的前述挡块上,为与前述两限制面弹发接触而安装O形环,根据相关的构成,可以极力抑制由于对挡块的限制面的冲击而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动机的重要部位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4箭头所示部位的扩大图。
图5是图4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4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图4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与用于依次说明转子电磁螺线圈的动作状态的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9是与在单向离合器的确立开始状态下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与在基于减压凸轮的排气门的开启开始状态下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与在基于减压凸轮的排气门的开启结束状态下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与在滚柱保持部件以及减压凸轮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下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压缩行程前,使发动机起动时的减压开始时期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在压缩行程的中途,使发动机起动时的减压开始时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发动机的重要部位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图3是图1的3-3线剖视图,图4是图1的4箭头所示部位的扩大图,图5是图4的5-5线剖视图,图6是图4的6-6线剖视图,图7是图4的7-7线剖视图,图8是与用于依次说明转子电磁螺线圈的动作状态的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图9是与在单向离合器的确立开始状态下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图10是与在基于减压凸轮的排气门的开启开始状态下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图11是与在基于减压凸轮的排气门的开启结束状态下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图12是与在滚柱保持部件以及减压凸轮回复到原来状态下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在压缩行程前,使发动机起动时的减压开始时期的图,图14是用于说明在压缩行程的中途,使发动机起动时的减压开始时期的图。
首先,在图1以及图2中,此发动机例如是单缸发动机,其发动机本体14具有与曲轴箱15结合的缸体16,和与该缸体16结合的缸盖17。在设置于缸体16上的缸筒18内,活塞19可滑动地嵌合,面临此活塞19的顶部的燃烧室20,在缸体16与缸盖17之间形成。另外,在缸盖17的上部形成气门室21。
在缸盖17上,设置面临燃烧室20的顶面的进气门孔22,和与该进气门孔22连通,在缸盖17的一侧面开口的进气口24,及面临前述燃烧室20的顶面的排气门孔23,还有与该排气门孔23连通,在缸盖17的另一侧面开口的排气口25,同时,安装面临燃烧室20的火花塞26。
在缸盖17上,嵌合固定有对可以开闭进气门孔22的进气门27的开闭动作进行导向的导向筒29、和对可以开闭排气门孔23的排气门28的开闭动作进行导向的导向筒30。在从导向筒29向气门室21侧突出的进气门27的上端设置的挡板31和缸盖17之间,压缩设置将进气门27向上方即关闭方向赋予弹力的气门弹簧33。另外,在从导向筒30向气门室21侧突出的排气门28的上端设置的挡板32和缸盖17之间,压缩设置将排气门28向上方即关闭方向赋予弹力的气门弹簧34。
综合参照图3,在气门室21内,容纳有开闭驱动进气门27以及排气门28的气门装置35,此气门装置35具有转动自由地支撑在缸盖17上的凸轮轴36,和有与该凸轮轴36平行的轴线、在凸轮轴36的上方支撑于缸盖17上的进气侧以及排气侧的摇臂轴37、38,及由进气侧摇臂轴37可摆动地支撑的进气侧摇臂39,以及由排气侧摇臂38可摆动地支撑的作为凸轮从动装置的排气侧摇臂40。
凸轮轴36具有与曲轴(没有图示)平行的轴线,该曲轴通过连杆41与活塞19连结,在轴方向隔开间隔的2个位置,通过滚珠轴承42、43,旋转自由地支撑在缸盖17上。面临此凸轮轴36的一端的凸轮链室44在从曲轴箱15经缸体16直至缸盖17之间形成,在凸轮链室44内,从动链轮45被固定在凸轮轴36的一端。而且,来自前述曲轴的旋转动力通过缠绕在该从动链轮45上的凸轮链46,以1/2的减速比传递到凸轮轴36。
在此凸轮轴36上,设置有与进气侧摇臂39对应的进气侧凸轮47,和与排气侧摇臂40对应的作为气门凸轮的排气侧凸轮48。
但是,在缸盖17上,用于可以向前述凸轮轴36的缸盖17的组装、向滚珠轴承42,43的缸盖17的组装、以及向凸轮轴36的一端的从动链轮45的组装等的开口部49,与凸轮轴36在同轴上设置,该开口部49由盖部件50封闭。而且,在凸轮轴36的另一端侧,具有与缸盖17的外面系合的系止头部51a的螺栓51,与凸轮轴36同轴,穿插于该凸轮轴36以及缸盖17,通过将此螺栓51螺合紧固于前述盖部件50,而将前述盖部件50固定于缸盖17。
前述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轴37、38具有与凸轮轴36平行的轴线,从前述开口部49侧嵌合到缸盖17,系合于滚珠轴承42的外圈外端、将该外圈夹持于与缸盖17之间的系合板52,也系合于前述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轴37、38,连结到缸盖17,据此阻止进气侧以及排气侧的摇臂轴37、38在轴方向的移动,从而安装到缸盖17上。
在由进气侧摇臂轴37可以摆动地支撑的进气侧摇臂39的一端上,与进气门27的上端接触的挺杆螺钉53作为可以调节进退位置而被螺合,在进气侧摇臂39的另一端上,轴支撑有与进气侧凸轮47滚动接触的滚柱54。即,进气侧摇臂39对应于凸轮轴36的旋转,通过对应进气侧凸轮47的凸轮曲线的动作特性,来进行开闭驱动进气门27的摆动动作。
在由排气侧摇臂轴38可以摆动地支撑的排气侧摇臂40的一端上,与排气门28的上端接触的挺杆螺钉55作为可以调节进退位置而被螺合。另外,在排气侧摇臂40的另一端上,在轴支撑有作为可以与排气侧凸轮48滚动接触的第1接触部的滚柱56的同时,在该滚柱56上,在其轴方向,作为邻接的第2接触部的接触突部57被一体突出设置。
另外,在缸盖17上,设置有用于进行向进气侧摇臂轴37的进气侧摇臂39的组装、向进气门27的上端的挡板31的组装、以及向挡板31以及缸盖17之间的气门弹簧33的组装等的开口部58,和用于进行向排气侧摇臂轴38的排气侧摇臂40的组装、向排气门28的上端的挡板32的安装、以及向挡板32以及缸盖17之间的气门弹簧34的组装等的开口部59,这些开口部58、59由结合在缸盖17上的盖部件60、61关闭。
在图4-图6中,在与排气侧凸轮48邻接的位置上,在压缩行程能够与前述排气侧摇臂40的接触突部57滑动接触的减压凸轮65,同轴围绕凸轮轴36而配置,在缸盖17上,前述减压凸轮65所具有的一体设置的转子68的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定子69被支撑,在凸轮轴36以及减压凸轮65之间,设置有单向离合器67。而且,减压凸轮65以及单向离合器67在安装到前述凸轮轴36后,与凸轮轴36一同从前述开口部58、59组装到缸盖17上。
减压凸轮65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上,具有在半径方向外方隆起的隆起部65a,形成围绕凸轮轴36的环状,在压缩行程中,在前述滚柱56可以滑动接触排气侧凸轮48的基础圆部48a(参照图6)的状态下,在前述隆起部65a滑动接触接触突部57时,将前述滚柱56从前述基础圆部48a上浮起,排气侧摇臂40摆动。
单向离合器67配置在凸轮轴36以及减压凸轮65之间,在同轴围绕凸轮轴36的同时,具有:设有跨越其内、外周面之间的保持孔71的环状的滚柱保持部件72,和随着朝向沿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前方、具有倾斜为使其成为凸轮轴36的半径方向的外方位置的倾斜面73a、设置在减压凸轮65的内周的系合凹部73,及可以从沿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后方侧与前述倾斜面73a系合、一部分容纳于前述系合凹部73、旋转自由地保持在前述保持孔71上的滚柱74,以及与从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的内周开始的前述滚柱74的突出部分在压缩行程相接触、将该滚柱74向前述系合凹部73侧推送、设置在前述凸轮轴36的外周的推压突部75,及在与前述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同一方向、发挥对前述减压凸轮65加载的弹簧力,设置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及前述减压凸轮65之间的离合器弹簧76。
前述推压突部75在与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的保持孔71对应的部分,通过在凸轮轴36的外周上设置除去其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的槽78,除去其槽78后的残留的部分作为朝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推压突部75而形成。另外,从前述保持孔71开始,在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在滚柱保持部件72上,突出设置有从其外周朝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腕部72a,在减压凸轮65的内周上,设置容纳此腕部72a的容纳凹部79。而且,离合器弹簧76压缩设置在前述腕部72a以及减压凸轮65之间,被容纳于容纳凹部79。
在这样的单向离合器67中,对应于凸轮轴36的旋转,在压缩行程,推压突部75如图6所示,即使达到推送滚柱74的位置,在来自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电磁引力不作用于减压凸轮65的状态下,因为减压凸轮65通过离合器弹簧76,向沿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前方赋予弹力,所以滚柱74不与系合凹部73的倾斜面73a接触,可以自由转动,从而能一直处于切断减压凸轮65以及凸轮轴36之间的动力传递的状态。因此,减压凸轮65与凸轮轴36的旋转无关,一直静止,通过滚柱56滑动接触排气侧凸轮48,排气门28通过对应于排气侧凸轮48的凸轮曲线的动作特性来进行开闭动作。
一方面,若对转子电磁螺线圈66励磁,抵抗离合器弹簧76的弹簧力,减压凸轮65向凸轮轴36的转动方向77的反方向转动,由凸轮轴36的推压突部75推送的滚柱74夹持在系合凹部73的倾斜面73a以及推压突部75之间,凸轮轴36的转动动力传递到减压凸轮65,由于接触突部57与减压凸轮65滑动接触,排气门28在压缩行程打开,据此,就可以在发动机起动时,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
转子电磁螺线圈66在其励磁时,抵抗离合器弹簧76的弹簧力,发挥使减压凸轮65向凸轮轴36的转动方向77的反方向转动的电磁力而构成,具有同轴围绕凸轮轴36的转子68、和围绕该转子68而固定配置的定子69,前述减压凸轮65一体设置在转子68上。
在图7中,定子69由铁心80和卷绕于筒管81,容纳于前述铁心80内的线圈82构成,该铁心80具有半径方向内方侧开放的略U字状的横截面形状,在同轴围绕凸轮轴36的同时,在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的多个位置例如4个位置的两侧,各一对地突出设置朝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部80a、80a…,保持铁心80的定子保持架83与缸盖17连结。
转子68在定子69以及凸轮轴36之间,形成同轴围绕该凸轮轴36的环状,与前述定子69所具有的突部80a、80a…的组数相同的突部68a、68a…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在转子68的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的多个位置上被突出设置。
在这样的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待机状态中,如图8(a)所示,使沿转子68所具有的各突部68a…中的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后方侧的一部分,与沿在定子69中的各突部80a…中的前述旋转方向77的前方侧的一部分相对应,从而决定定子69以及转子68的相对转动位置。
而且,若对线圈82通电励磁,则在转子68的各突部68a…中,如图8(b)的实线箭头所示,电磁引力进行作用,在转子68中,作为全体,产生如与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反方向的箭头84所示方向的扭力。由于此扭力,通过转子68如箭头84所示的方向旋转,单向离合器67呈开启状态,凸轮轴36的转动动力通过单向离合器67传递到转子68,若转子68与凸轮轴36一同转动到如图8(c)所示的位置,例如旋转26.5度,则在转子68的各突部68a…中,如实线箭头所示,相互相反侧的电磁吸引力进行作用,作用于转子68全体的扭力为[0]。
通过呈开启状态的单向离合器67的动作,转子68与凸轮轴36一同转动,在转动到图8(d)所示的位置,例如55度时,在转子68的各突部68a…中,如实线箭头所示,产生向与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同一方向的扭力,在转子68全体中,与凸轮轴36同一方向的扭力也进行作用,据此,前述单向离合器67成为关闭状态。
但是,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上,一体设置向其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挡块72b。一方面,在保持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定子69、固定于发动机本体14的缸盖17上的定子保持架83上,与应限制滚柱保持部件72的转动范围的挡块72b可以接触的一对限制面85、86,在凸轮轴36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形成于前述定子保持架83上,在挡块72b的前端部,为使前述两限制面85、86弹发接触,安装有O形环87。
另外,在滚柱保持部件72以及定子保持架83之间,设置对滚柱保持部件72赋予向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反方向弹力的回位弹簧88,在单向离合器67切断动力的状态下,通过回位弹簧88的弹簧力,前述挡块72b被推送到限制面85侧。
下面,一边参照图9-图14,一边就此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发动机起动时,在其压缩行程,强制使排气门28开启,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时,对转子电磁螺线圈66励磁。这样一来,如图9所示,若抵抗离合器弹簧76的弹簧力,减压凸轮65向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反方向转动,在压缩行程,凸轮轴36的推压突部75推送滚柱74,则该滚柱74在系合凹部73的倾斜面73a以及推压突部75之间夹持,凸轮轴36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减压凸轮65。据此,凸轮轴36、滚柱保持部件72以及减压凸轮65在从图9的状态,例如成为转动20度的图10的状态时,接触突部57滑动接触减压凸轮65的隆起部65a,为使滚柱56从排气侧凸轮48的基础圆部48a上浮起,排气侧摇臂40摆动,排气门28进行开启动作。
凸轮轴36进一步旋转,在从图9的状态旋转50度时,如图11所示,接触突部57处于与在减压凸轮65中的隆起部65a的下坡部分滑动接触的位置,排气侧摇臂40的摆动结束,排气门28成为关闭状态。其后,如图12所示,若凸轮轴36进一步旋转,挡块72b与定子保持架83的限制面86接触,则阻止向滚柱保持部件72的旋转方向77的转动。据此,凸轮轴36不管减压凸轮65以及滚柱保持部件72而旋转,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转子68以及减压凸轮65基于惯性,或者在持续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励磁状态的情况下,基于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扭力也进行作用,例如向旋转方向77转动5度左右。因此,解除了在滚柱74的倾斜面73a以及推压突部75间的夹持,单向离合器67成为切断动力状态。
这样,在压缩行程通过对转子电磁螺线圈66励磁,对应于单向离合器67连结减压凸轮65以及凸轮轴36之间,通过接触突部57滑动接触与凸轮轴36一同转动的减压凸轮65,排气门28开启,对应于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而且,转子电磁螺线圈66所发挥的电磁力,只要是能使单向离合器67呈传递动力状态,而使转子68转动的力即可,可以使转子电磁螺线圈66成为比较小型的物品,另外,因为减压凸轮65一体设置在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转子68上,所以不需要原来所必需的连接机构等。而且,使单向离合器67呈传递动力状态仅在压缩行程,不需要传感器等,就可以控制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的时间。
另外,单向离合器67在抵抗离合器弹簧76的弹簧力,转子68以及减压凸轮65向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反方向转动时,由凸轮轴36的推压突部75推送的滚柱74在系合凹部73的倾斜面73a以及推压突部75之间夹持,将凸轮轴36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减压凸轮65而构成,转子电磁螺线圈66抵抗离合器弹簧76的弹簧力,只要发挥使转子68以及减压凸轮65向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反方向转动的电磁力即可,可以使转子电磁螺线圈66更进一步小型化。
而且,使转子68以及减压凸轮65向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反方向转动的角度变小即可,可以简化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构造。即,通过具有铁心80和卷绕于筒管81、容纳于前述铁心80内的线圈82的简单的构造来构成定子69,该铁心80在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的多个位置的两侧,各一对地突出设置朝半径方向内方突出的突部80a、80a…,转子68也是使突部68a、68a…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在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的多个位置上被突出设置的简单的构造而构成。
另外,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定子69,由固定于发动机本体14的缸盖17上的定子保持架83保持,可以与设置在滚柱保持部件72上的挡块72b接触的一对限制面85、86,在应限制滚柱保持部件72的转动范围的凸轮轴36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形成在定子保持架83上,在滚柱保持部件72以及定子保持架83之间,设置对滚柱保持部件72向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反方向赋予弹力的回位弹簧88。
因此,滚柱保持部件72与凸轮轴36一同转动的角度定在一定范围,单向离合器67也对应于滚柱保持部件72的在前述一定范围的转动,切断减压凸轮65以及凸轮轴36之间的动力传递,如图12所示,通过回位弹簧88,滚柱保持部件72以及减压凸轮65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为下面的发动机起动时做准备,减压凸轮65以及滚柱保持部件72可以确实地回复到初始位置。
再有,挡块72b向其半径方向外方突出地设置在滚柱保持部件72上,由于为与定子保持部件83的两限制面85、86弹发接触,而将O形环87安装在了挡块72b上,所以可以极力抑制由于对挡块72b的限制面85,86的冲击而产生的噪音。
但是,在压缩行程前,在发动机起动时,如图13所示,从减压开始设定角度,即推压突部75与滚柱74开始接触的曲轴角度开始减压,相对于在非减压状态中,燃烧室压力如虚线所示增大,如实线所示,通过使燃烧室压力降低,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对此,在压缩行程中途,在发动机起动时,如图14所示,在超过减压开始设定角度后的压缩行程中,通过向推压突部75的滚柱74的接触,而开始减压,相对于在非减压状态下,燃烧室压力如虚线所示增大,如实线所示,通过使燃烧室压力降低,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所记载的本发明,就可以进行各种的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通过与进气侧凸轮47邻接所配设的减压凸轮65,在压缩行程使进气门27强制开启的减压装置。
根据如上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通过在压缩行程对转子电磁螺线圈励磁,与单向离合器连结减压凸轮以及凸轮轴之间相对应,排气门或者进气门打开,对应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而且转子电磁螺线圈所发挥的电磁力,只要是为使单向离合器呈传递动力状态,而使转子转动即可,还可以使转子电磁螺线圈是比较小型的物体,另外,因为在转子电磁螺线圈的滚柱上,减压凸轮被一体设置,所以不需要原来所必需的连结接构等。而且,单向离合器呈传递动力状态只是在压缩行程,不需要传感器等就可以控制抽取发动机的压缩压力的时间。
另外,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转子电磁螺线圈只要抵抗离合器弹簧的弹簧力,发挥使转子以及减压凸轮向凸轮轴的转动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的电磁力即可,还可以使转子电磁螺线圈更进一步的小型化,而且,使转子以及减压凸轮向凸轮轴的转动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的角度变小即可,还可以简化转子电磁螺线圈的构造。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滚柱保持部件与凸轮轴共同转动的角度固定在一定范围内,单向离合器也对应于滚柱保持部件在前述一定范围内的转动,切断减压凸轮以及凸轮轴之间的动力传递,通过回位弹簧使滚柱保持部件以及减压凸轮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为下面的发动机起动时做准备,减压凸轮以及滚柱保持部件可以确实地回复到初始位置。
再有,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可以极力地抑制由于对挡块的限制面的冲击而产生的噪音。

Claims (4)

1.一种发动机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有:在与排气门(28)或者进气门连动、连结的同时、设置有第1以及第2接触部(56、57)的凸轮从动机构(40),和设置有与前述第1接触部(56)滑动接触的气门凸轮(48)的凸轮轴(36),及具有与该凸轮轴(36)围绕同一轴线可以转动的转子(68)的转子电磁螺线圈(66),及在压缩行程可以与前述第2接触部(57)滑动接触的、一体设置在前述转子(68)上的减压凸轮(65),以及对应于根据在压缩行程中的前述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励磁而产生的前述转子(68)的转动、连结前述减压凸轮(65)及前述凸轮轴(36)之间的单向离合器(6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单向离合器(67)具有:配置在前述凸轮轴(36)以及减压凸轮(65)之间、在同轴上围绕凸轮轴(36)的同时、设有跨越其内、外周面之间的保持孔(71)的环状的滚柱保持部件(72),和随着朝向前述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前方、具有倾斜为使其成为凸轮轴(36)的半径方向的外方位置的倾斜面(73a)、设置在减压凸轮(65)的内周的系合凹部(73),及可以从前述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后方侧与前述倾斜面(73a)系合、一部分容纳于前述系合凹部(73)、旋转自由地保持在前述保持孔(71)上的滚柱(74),以及与从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的内周开始的前述滚柱(74)的突出部分在压缩行程相接触、将该滚柱(74)向前述系合凹部(73)侧推送、设置在前述凸轮轴(36)的外周的推压突部(75),以及在与前述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同一方向、发挥对前述减压凸轮(65)加载的弹簧力、设置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及前述减压凸轮(65)之间的离合器弹簧(76);前述转子电磁螺线圈(66)其构成为,在其励磁时,抵抗前述离合器弹簧(76)的弹簧力,发挥使前述减压凸轮(65)以及滚柱(68)向与前述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相反方向转动的电磁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转子电磁螺线圈(66)的定子(69)通过固定于缸盖(17)的定子保持架(83)保持,挡块(72b)设置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上,可以与应限制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的转动范围的前述挡块(72b)接触的一对限制面(85、86),在凸轮轴(36)的周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形成在前述定子保持架(83)上,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以及前述定子保持架(83)之间,设置有对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向与前述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77)的反方向赋予弹力的回位弹簧(8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滚柱保持部件(72)上、向其半径方向外方突出而设置的前述挡块(72b)上,为与前述两限制面(85、86)弹发接触而安装O形环(87)。
CNB031491057A 2002-06-24 2003-06-17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390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82462A JP4010885B2 (ja) 2002-06-24 2002-06-24 エンジンのデコンプ装置
JP182462/2002 2002-06-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9032A true CN1469032A (zh) 2004-01-21
CN1283908C CN1283908C (zh) 2006-11-08

Family

ID=29996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910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3908C (zh) 2002-06-24 2003-06-17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010885B2 (zh)
KR (1) KR100537807B1 (zh)
CN (1) CN1283908C (zh)
BR (1) BR0301682B1 (zh)
TW (1) TWI22117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0391C (zh) * 2004-02-27 2008-05-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起动控制装置
CN110506151A (zh) * 2017-03-28 2019-11-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5771B2 (ja) * 2005-01-31 2010-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然吸気式内燃機関
KR100856984B1 (ko) * 2007-02-14 2008-09-04 혼다 기켄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내연기관의 감압장치
KR200453952Y1 (ko) * 2008-10-16 2011-06-08 박진귀 플레이트 히터를 구비한 급식대
KR101421753B1 (ko) * 2009-11-13 2014-07-22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체크밸브 제어용 타이밍 디바이스
TWI451031B (zh) * 2010-05-12 2014-09-01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Engine decompression mechanism
CN103032192B (zh) * 2011-09-28 2016-08-2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式的汽缸头
JP6866425B2 (ja) * 2019-07-01 2021-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0391C (zh) * 2004-02-27 2008-05-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起动控制装置
CN110506151A (zh) * 2017-03-28 2019-11-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10506151B (zh) * 2017-03-28 2021-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21173B (en) 2004-09-21
BR0301682B1 (pt) 2012-03-20
TW200404947A (en) 2004-04-01
KR100537807B1 (ko) 2005-12-19
JP2004027888A (ja) 2004-01-29
CN1283908C (zh) 2006-11-08
KR20040000360A (ko) 2004-01-03
JP4010885B2 (ja) 2007-11-21
BR0301682A (pt) 2004-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7070C (zh) 内燃机的起动方法及起动装置
US4907548A (en) Pinion gear assembly for translating reciprocating movements of the pistons in the cylinder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to the rotating movement of a shaft
AU2004203286B2 (e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engine
AU738469B2 (en) Reciprocating rotary piston system and pressure pump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ing the same
CN1283908C (zh)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US7913658B2 (en) Valve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cylinder head incorporating same
EP2059657B1 (en) Assembled camshaft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vided with assembled camshaft
CN1670339A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传动装置
CN1263943C (zh) 4冲程循环内燃机的减压装置
US20150075467A1 (en) Valve gear of engine
CN1573034A (zh) 用于内燃机的减压装置
CN100343497C (zh) 压缩比可变型发动机
US5957097A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utomatic compression release
CN1267624C (zh) 4冲程内燃机的减压装置
CN201334932Y (zh) 引擎减压装置
CN101545387A (zh) 用于内燃机的可变阀操作系统
CN200978690Y (zh) 摇臂异音防止结构
CA2451944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0507221C (zh) 4冲程内燃机的减压装置
CN2851587Y (zh) 液压内燃机配气机构
WO2021165993A1 (en) A power unit with variable valve timing system
US6938600B2 (en) Automatic compression release mechanism including feature to prevent unintentional disablement during engine shutdown
CN1184412C (zh) 内燃机
CN100532793C (zh) 减压机构
US20230090367A1 (en) Multi-cylinder rotary engine having triangular cylin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