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1312B - 离心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离心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1312B
CN110431312B CN201780088454.0A CN201780088454A CN110431312B CN 110431312 B CN110431312 B CN 110431312B CN 201780088454 A CN201780088454 A CN 201780088454A CN 110431312 B CN110431312 B CN 1104313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ump assembly
centrifugal pump
assembly according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84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31312A (zh
Inventor
托马斯·布拉德
彼得·蒙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undfos Holdings AS
Original Assignee
Grundfos Holdings 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undfos Holdings AS filed Critical Grundfos Holdings AS
Publication of CN110431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1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 pumps
    • F04D29/4293Details of fluid inlet o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5/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5/0005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by using valves
    • F04D15/0022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by using valves throttling valves or valves varying the pump inlet opening or the outlet op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18Rotors
    • F04D29/22Rotors specially for 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5/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5/0066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by changing the speed, e.g. of the driving eng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泵机组,其具有电驱动马达以及至少一个由电驱动马达转动式驱动的叶轮,叶轮被布置在泵壳体中,在泵壳体中构造有第一抽吸通道,第一抽吸通道形成从第一抽吸接管朝向叶轮的抽吸侧的第一流动路径,其中,泵壳体具有与第一抽吸通道相交的容纳腔,容纳腔与第二抽吸接管连接并且在其内部布置有至少一个能运动的阀元件,阀元件与调节驱动器连接并被构造成,使得通过阀元件的运动能改变从第一抽吸接管延伸的第一流动路径和从所述第二抽吸接管延伸的第二流动路径之间的横截面比。

Description

离心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泵机组,尤其是用于在供热设备中使用的离心泵机组。
背景技术
在供热设备中,使用离心泵机组作为循环泵机组,以便在供热设备中循环液态的载热体、通常是水。此外,在许多供热设备中,集成混合器或混合装置以能够适配、特别是能够降低载热体的温度。这尤其对于地板供热是必要的,地板供热在比由供热锅炉提供的入流温度低的入流温度下运行。因此,对于地板供热,通常需要这种混合器以及循环泵机组,以便使载热体在地板供热回路中循环。
发明内容
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是简化循环泵机组和混合器的布置,并且使其构造得更便宜。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具有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说明的特征的离心泵机组来实现。优选的实施方式由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得出。
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泵机组具有电驱动马达以及至少一个由该驱动马达转动式驱动的叶轮。电驱动马达优选被构造为湿式运行的电驱动马达,也就是说构造为在定子和转子之间具有缝管或缝罐的马达。驱动马达可被电子地调节,例如装备有变频器。
叶轮布置在泵壳体中,在该泵壳体中构造有第一抽吸通道,该第一抽吸通道形成从第一抽吸接管朝向叶轮抽吸侧的第一流动路径。在该设计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泵机组相应于传统的离心泵机组,如其作为用于供热和空调设备的循环泵机组所使用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泵机组也优选被设置和构造用于该使用目的。
按照本发明,所述泵壳体具有与第一抽吸通道相交的容纳腔,该容纳腔与第二抽吸接管连接。在该容纳腔内部布置有可运动的阀元件。阀元件与调节驱动器连接,阀元件通过该调节驱动器能够在至少两个、优选多个切换位置之间运动。特别优选地,阀元件可通过调节驱动器无级地在两个终端位姿或终端切换位置之间运动。因此,阀元件和调节驱动器被构成为,通过阀元件的运动,能够改变从第一抽吸接管延伸的第一流动路径与从第二抽吸接管延伸的第二流动路径之间的横截面比。为此,阀元件可以如此布置,使得它改变第一流动路径的自由流动横截面或者第二流动路径的自由流动横截面。特别优选地,阀元件被布置成,使得其同时改变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的自由流动横截面,其方式是,阀元件使流动路径之一的流动横截面在该阀元件移动时增大,而同时使另一流动路径的自由横截面减小。通过容纳腔在泵壳体中的设计方案,整个混合装置可被集成到泵壳体中。第一抽吸接管和第二抽吸接管的两个流动路径穿过阀元件的开口或座直接导向叶轮的抽吸侧,使得流动路径可以受阀元件影响。以该方式,混合装置直接布置在离心泵机组或循环泵机组、即至少一个叶轮的抽吸侧上。因此,实现了非常紧凑且成本低廉的结构。此外,装配被简化,因为在安装时在混合装置和离心泵机组之间的单独连接不再是必需的。
调节驱动器优选可以电地、热地或液压地构成。特别优选地,调节驱动器是电的步进马达,通过该步进马达可以使阀元件运动到所希望的位置中。热调节驱动器能够直接检测流动路径之一中的温度并经由膨胀元件与温度相关地移动阀元件。液压的调节驱动器例如可以与压力相关地起作用,从而阀元件随着压力的升高而移动到期望的位置中。此外,在所有驱动器类型中,优选地可以通过复位元件、例如复位弹簧引起返回运动。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调节驱动器是液压调节驱动器,其具有压力连接装置,叶轮的输出侧压力通过该压力连接装置作用到至少一个阀元件上。也就是说,液压调节驱动器经由压力连接装置与压力腔或朝向离心泵机组的压力接管的流动路径连接,从而使得叶轮的输出侧压力可被用于使阀元件移动或运动。优选地,设置有预紧元件,其将预紧力施加到阀元件上。在此,预紧元件产生与由输出侧压力所产生的按压力相反指向的预紧力。也就是说,预紧元件和阀元件被布置成,使得液压压力使阀元件逆着预紧力运动,从而在压力减小时,阀元件通过作为复位元件起作用的预紧元件运动回到其初始位姿中。阀元件优选具有压力面或者与压力元件耦接(gekoppelt),液压压力作用到该压力面上,从而在压力元件或压力面上产生按压力,该按压力用于阀元件的移动。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驱动器可以是热调节驱动器,该热调节驱动器被布置成,使得该热调节驱动器根据两个流动路径之一中的温度使所述至少一个阀元件运动。因此,阀元件例如可如此布置,即,其根据在第一流动路径中的供热介质的温度来改变第二流动路径的流动横截面,尤其随着供热介质的温度升高使第二流动路径的自由流动横截面变小。如果第二流动路径被用于输入变热的载热体,则因此在流动横截面减小时输入少量的变热的载热体。例如,如果地板供热装置的回路中的供热介质的温度足够高,则这可能是必要的。
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优选通入到容纳腔中,并且第一抽吸通道的一区段形成从容纳腔朝向至少一个叶轮的抽吸侧的流动路径。也就是说,容纳腔与第一抽吸通道相交,从而在第一抽吸通道与容纳腔之间存在相交面或者说相交区域。在该相交区域中,阀元件优选地被布置和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容纳腔由与泵壳体的至少一个另外的部分一体式构造的壁部限界。也就是说,容纳腔直接集成到泵机组中并且优选由泵壳体的壁部区段限界或形成。特别优选地,限界容纳腔的壁部和整个泵壳体一体式地优选由金属或塑料构成。这能够实现便宜的制造,例如作为铸件。此外,当容纳腔直接集成地构造在泵壳体中时,如根据本发明优选的那样,取消了可能的装配步骤。
进一步优选地,容纳腔具有管状的、尤其柱状的且进一步优选地圆柱状的基本形状。在此,容纳腔的纵轴线优选横向于一平面延伸并且进一步优选垂直于一平面延伸,驱动马达的转动轴线位于该平面中。容纳腔的管状的或尤其圆柱状的基本形状能够实现简单的加工。优选地,基本形状延伸直到容纳腔的开口,使得整个内部空间能够穿过开口被切削加工和/或能够通过可穿过开口取出的芯构成。容纳腔的纵轴线横向于驱动马达转动轴线的布置使得具有集成的混合装置的离心泵机组的紧凑设计方案成为可能。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抽吸接管和构造在泵壳体上的压力接管在共同的安装轴线的方向上彼此相反地指向,也就是说彼此背离地布置。如所描述的那样,容纳腔优选具有管状的基本形状、尤其是圆柱状的基本形状,其中,容纳腔的纵轴线优选横向于且尤其是垂直于一平面延伸,所提到的安装轴线位于该平面中。特别优选地,容纳腔的纵轴线横向于并且进一步优选地垂直于一平面延伸,该平面由驱动马达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的安装轴线撑开。通过这种布置,实现了紧凑的结构和离心泵机组的良好的可装配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施形式,将阀插件插入或推入到容纳腔中,在所述阀插件的内部可运动地引导所述至少一个阀元件。阀插件优选承载所有对于阀功能必需的元件、优选也承载必需的阀座并且用于保持和引导可运动的阀元件。特别优选地,所述阀插件通过开口被推入到所述容纳腔中。这优选是在容纳腔的纵向端部上的开口,所述容纳腔具有管状的基本形状并且尤其是圆柱状的基本形状。在该基本形状的情况下,纵向端部优选地完全打开,使得大的横截面可用于推入阀插件。这使得非常简单的装配成为可能。
进一步优选地,阀插件插入到容纳腔中,该阀插件中断第一抽吸通道,使得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一区段形成第一流动路径并且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二区段形成从容纳腔朝向叶轮抽吸侧的流动路径。此外,优选第二流动路径行进通过容纳腔,该第二流动路径在阀插件的区域中与第一流动路径连接或者说通入第一流动路径中。从容纳腔朝向叶轮抽吸侧的抽吸通道的部分于是形成共同的流动路径,混合的液体流通过该共同的流动路径被输入给叶轮。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阀元件能够在容纳腔的纵轴线的方向上运动。因此,为阀元件提供了大的运动范围或调节路径。此外,也可以在容纳腔的内壁部上或者在贴靠在容纳腔内壁部上的阀插件上对阀元件进行引导。
第一和/或第二流动路径优选地在阀座中终止,所述至少一个阀元件能够与所述阀座贴靠。如果阀元件可贴靠在阀座上,则这能够实现完全闭合流动路径。当第二流动路径用于将变热的载热体输入给地板回路时,这对于第二流动路径是特别优选的。因此,当不需要变热的载热体时,该流动路径可以完全被闭合。此外,可以通过阀元件与所属的阀座的不同宽度的间距来改变通过流动路径的流动横截面。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流动路径通入阀座中,并且第二流动路径通入第二阀座中,并且在这两个阀座之间分支出朝向叶轮抽吸侧的流动路径。在此,阀元件具有两个面对阀座的阀面,所述阀面被布置成,使得在阀元件运动时,一阀面远离阀座中的一个并且同时另一阀面接近另一阀座。因此,在运动时打开一流动路径并同时闭合另一流动路径。由阀面和阀座之间的距离来限定对应的流动路径的自由流动横截面。
在上述的设计方案中,两个阀座优选彼此面对并且至少一个阀元件位于阀座之间。也就是说,阀元件的阀面优选位于阀元件的两个彼此背离的轴向端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至少一个阀元件套筒状地构成,其中,第二流动路径行进通过套筒的内部,并且套筒在壁部中具有排出开口,所述排出开口与朝向叶轮抽吸侧的流动路径的进入开口对置地布置,使得所述排出开口通过阀元件的运动能够与进入开口不同宽度地重合。因此,通过阀元件的移动,进入开口可以进一步闭合和/或打开,以便调整在该流动路径中的自由流动横截面。当阀元件的壁部完全覆盖进入开口时,流动路径完全闭合。因此,在该设计方案中,阀元件平行于阀座运动,该阀座包围进入开口或由进入开口的边缘形成。
进一步优选地,阀元件被设计和布置为,使得该阀元件利用其外侧面根据阀元件的定位而不同宽度地闭合从第一流动路径朝向进入开口的流动连接。因此,与阀元件的上述套筒状设计相结合,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在该功能中,第一流动路径沿着阀元件的外侧面行进,并且通过外侧面的定位而被打开或闭合,而第二流动路径行进穿过阀元件的内部。
进一步优选地,在阀元件上构造有沿阀元件的运动方向起作用的阀面,所述阀面在阀元件的端部位置中贴靠在阀座上,使得第二流动路径被闭合。因此,与阀元件的上述套筒状构型相结合提供了附加的闭合功能。在第二流动路径应完全闭合的最终位姿中,沿轴向起作用的阀面密封地贴靠在阀座上,而通过进入开口的不同宽度的覆盖来实现流量调节。也就是说,在阀元件的壁部相对于进入开口平行移动时不必实现完全的密封,更确切地说,所述完全的密封通过单独阀座和单独密封面一起来实现。因此,可以实现阀元件的用于调节流量的容易的可运动性,并且还实现在最终位姿中的可靠密封。
根据本发明的一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容纳腔在第一轴向端部上具有第一开口。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容纳腔在相反的第二轴向端部、尤其是在其纵轴线方向上相反的第二轴向端部上具有第二开口。这些开口一方面可以直接用作抽吸接口或者说容纳形成抽吸接口的抽吸接管。此外,开口使得可以通过可取出的芯来容易地构成容纳腔。此外,也确保了通过开口对容纳腔的内表面进行切削加工或其他加工的可接近性。此外,形成阀元件的部件、特别是阀插件可以通过开口之一或两个开口容易地插入或推入到容纳腔中。
特别优选地,开口中的一个形成第二抽吸接管或者与第二抽吸接管连接。在后一种情况下,例如限定或承载第二抽吸接管的构件可以插入到开口中。特别优选地,与第二抽吸接管连接的阀插件从开口向外延伸。也就是说,抽吸接管不是直接位于开口上,而是位于阀插件上,该阀插件插入到开口中并且从开口向外延伸。特别优选地,第二抽吸接管于是位于阀插件的轴向端部上。
只要容纳腔具有第二开口,则该第二开口优选由闭合元件闭合。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开口用于制造和装配并在运行中不被继续利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调节驱动器布置在闭合元件上和/或调节驱动器的与阀元件连接的操纵元件穿过闭合元件延伸到容纳腔内部中。因此,容纳腔的开口可以用作第二抽吸接管,并且闭合元件被布置到另一开口中,该闭合元件承载调节驱动器或者具有用于调节驱动器的操纵元件的贯通引导部。这能够实现所需部件的节省空间的布置。
根据一可能的实施方式,与阀元件连接的操纵元件也可以被构造为可摆动的杠杆,该杠杆横向于阀元件的运动方向延伸并优选穿过容纳腔的和/或插入到容纳腔中的阀插件的壁部向外延伸。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是,不需要必须密封的旋转贯穿引导部或线性贯穿引导部。更确切地说,这种可摆动的杠杆能够被引导穿过弹性的套圈或者弹性的壁区段,使得能够非常简单地进行密封。然而替代地,也可以将根据活塞杆类型的操纵元件穿过线性贯穿引导部引导到容纳腔的内部中。也可以布置用于使阀元件线性运动的主轴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示例性地描述本发明。其中示出:
图1示意性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泵机组的供热设备,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泵机组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图2的离心泵机组的分解图,
图4是根据图2和3的离心泵机组的背面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图2至4的离心泵机组的沿着图4中的线F-F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图2至图5的离心泵机组的沿着图4中的线D-D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一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图7示出了根据图6的视图,带有处于第二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图8示出了沿着图2中的线E-E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一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图9示出了根据图8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二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离心泵机组的分解图,
图11示出了从背面观察的根据图10的离心泵机组的俯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图10和11的离心泵机组的沿着图11中的线C-C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一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图13示出按照图12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二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离心泵机组的分解图,
图15是根据图14的离心泵机组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图14和15的离心泵机组的侧视图,
图17示出了沿着图16中的线E-E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一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图18示出按照图17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二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的离心泵机组的分解图,
图20示出了根据图19的离心泵机组的俯视图,
图21示出了根据图19和20的离心泵机组的沿着图20中的线A-A的剖视图,
图22示出了根据图19至21的离心泵机组沿着图20中的线B-B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一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并且
图23示出根据图22的剖视图,带有处于第二切换位置中的阀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供热设备,在该供热设备中可以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泵机组,如下面将描述的那样。具有这种离心泵机组的这种供热设备同样是本发明的主题。所述的供热设备具有至少一个供热回路2,该供热回路在此作为地板供热回路2示出。该供热回路2通过混合装置4被供给液态的载热体或供热介质。在此,混合装置4由离心泵机组构成,如下面所描述的那样。液态的供热介质由供热锅炉6加热。在此要理解的是,离心泵机组也能够以相应的方式在空调设备中用于冷却。于是,供热锅炉6将被冷源替代。就这点而言在下面的说明中应理解的是,明确地一起包括这种空调设备,即使本发明接下来仅示例性地借助供热设备来描述。
供热锅炉6例如可以是燃气供热锅炉或者也可以是燃油供热锅炉或者其他合适的热源。包含混合装置4的离心泵机组10或者说循环泵机组10将液态的供热介质输送通过供热回路2,液态的供热介质从该供热回路通过回流管路12输入给混合点14并且通过该混合点又输入给离心泵机组10。从回流管路12分支出到供热锅炉6的回流16。在供热锅炉6的输出侧,入流管路18同样导向混合点14,其中,在入流管路18中布置有混合阀20,经由该混合阀能够计量被输入给混合点14的、被加热的供热介质的流量。在回流管路12中也布置有混合阀21,通过该混合阀可调节从回流管路12到混合点14的流量。两个混合阀20和21可被耦接地操控,使得总是当阀20、21中的一个闭合以减小流量时另一阀同时打开相应的程度以提高流量。两个混合阀20、21也可以组合地构造为三通阀,其中,通过阀元件不仅影响入流管路18而且影响回流管路12,以便能够在混合点14上调整或改变经加热的、经由入流管路18输入的供热介质与经由回流管路12输入的冷的载热体的混合比。
根据本发明,现在设置一种离心泵机组10,整个混合装置4、也就是说混合阀20以及混合点14集成到该离心泵机组中。
这种离心泵机组的第一个实施例将参照图2至图9进行描述。离心泵机组如常见的用于供热设备的循环泵机组那样具有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布置在定子壳体或者马达壳体22中。在沿转动轴线X方向的轴向端部上,在马达壳体22上布置有泵壳体24。在该实施例中,在相反的端部上布置了电子器件壳体26,在该电子器件壳体中布置了用于对驱动马达进行控制或者说调节的控制电子器件28。驱动马达以通常的方式具有定子30以及转子32,该转子优选可以构造为永磁转子。驱动马达被构造为湿式运行马达,其具有位于定子30和转子32之间的缝管34。转子32通过转子轴36与叶轮38连接,该叶轮布置在泵壳体24中。因此,叶轮38能够被旋转地驱动。
如公知的循环泵机组那样,泵壳体24具有压力接管40,该压力接管从泵壳体24内部中的包围叶轮38的压力腔42分支出来。此外,如已知的供热循环泵机组,泵壳体24具有第一抽吸接管44。压力接管40和第一抽吸接管44沿着共同的安装轴线Y彼此背离地指向。此外,压力接管40和抽吸接管44彼此间隔开这样的程度,该程度相应于传统的或常见的循环泵机组的长度,因此传统的循环泵机组能够容易地被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泵机组更换。第一抽吸通道46从第一抽吸接管44开始延伸到叶轮38的抽吸侧或抽吸嘴48。第一抽吸通道46以如从通常的供热循环泵中已知的形式构成。
此外,泵壳体24具有与第一抽吸通道46相交的容纳腔50。在该实施例中,限定容纳腔50的壁部与其余的泵壳体24一体式地构造为铸件。容纳腔50具有圆柱状的内横截面,其中,容纳腔的纵轴线Z垂直于由转动轴线X和所描述的安装轴线Y撑开的平面延伸。容纳腔50管状地构造并且在其背离的轴向端部处具有第一开口52以及第二开口54。第一开口52和第二开口54分别覆盖容纳腔50的整个纵向端部,使得所述容纳腔在其整个内横截面上可通过开口52和54接近,这有利于构件在容纳腔56内部中的装配并且也有利于容纳腔50的内面加工。
容纳腔50将第一抽吸通道46分成两个区段46a和46b。在此,第一区段46a从第一抽吸接管44延伸直到容纳腔50或者之中,而第二区段46b从容纳腔50延伸到叶轮38的抽吸侧或者说抽吸嘴48。
通过第一开口52将阀插件56插入或者说推入到容纳腔50中。阀插件56在一纵向端部上具有第二抽吸接管58。阀插件56在开口52的圆周中相对于容纳腔50的壁部密封。阀插件56以其装入到容纳腔50中的区段60中断穿过第一抽吸通道46的流动路径,从而将该第一抽吸通道分成上述区段46a和46b。在此,抽吸通道46的第一区段46a通入阀插件56的区段60的壁部中的开口62中并且由此通入空心的阀插件56的内部中。
在阀插件56的内部,阀元件64在容纳腔50的纵轴线Z的方向上被可运动地引导。为此,阀元件64在纵向方向Z上沿着管状构造的阀插件56的内周边滑动。为了引导,阀元件64具有径向指向的突出部66。
在阀插件56的内部构造有两个彼此间隔开且彼此面对的阀座68和70。在此,阀座68毗邻阀插件56的内腔的、开口62通入其中的区段,与阀插件的其余内腔隔开。第二阀座70间隔开地靠近第二抽吸接管58。两个阀座68和70彼此间隔并且彼此面对。沿着纵轴线Z的方向看,阀元件64位于两个阀座68和70之间。
在两个阀座68和70之间的区域中,抽吸通道46的第二区段46b通过阀插件56中的另一开口朝向叶轮38分支。阀元件64在其相反的轴向端部处具有第一阀面72和第二阀面74。在纵轴线Z的方向上相互背离的阀面72和74之间的轴向间距小于阀座68和70之间的间距。因此,通过阀元件64的轴向移动,要么阀面72能够贴靠到阀座68上,要么第二阀面74能够贴靠在第二阀座70上。此外,阀元件64可以保持在中间位置中,使得在阀座68、70与阀面72、74之间形成的流动路径可以打开不同宽度。
为了使阀元件64运动,在该实施例中,电调节马达76设置为调节驱动器,调节马达尤其可以被构造为步进马达并且使可摆动的杠杆78运动,杠杆通过阀插件56中的开口延伸到阀插件56的内部中并且接合到阀元件64中。在此,杠杆基本上横向于容纳腔的纵轴线Z延伸穿过阀插件56的周边壁部。通过使杆78绕着摆动轴线摆动,阀元件可以沿着纵轴线Z线性地移动,该摆动轴线垂直于纵轴线Z且平行于转动轴线X延伸。使用可摆动的杠杆48的优点在于,通过在阀插件56的开口处的弹性密封套圈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此外,具有调节马达76、所需的传动装置和杠杆78的驱动单元已经从其他应用中已知,从而在此现有的构件作为驱动单元可以与阀插件56连接。在所示的示例中,阀元件64沿纵轴线Z的方向具有这样的轴向长度,使得阀元件64中的凹部79在位于容纳腔50之外的区段中位于阀插件56中,杠杆78接合到所述凹部中。阀元件64的这种延长的设计方案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带有调节马达76的驱动单元可以布置在马达壳体22的侧向上。此外,用于驱动单元与调节马达46的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在此构造为卡口式联接器81)可以构造在优选由塑料构造的阀插件56上。在那里,相应的容纳部或卡口式联接器81比在容纳腔50处更简单地构成,所述容纳腔的壁部与泵壳体24一起优选被构成为金属铸件。调节马达76可由控制电子器件28或由外部的混合器控制装置来操控。容纳腔50的第二开口54由闭合元件80闭合。容纳腔50关于安装轴线Y基本上对称地构造。这使得阀插件56也能够从相反的开口54插入到容纳腔50中并且闭合元件80能够插入到开口52中。因此,第二抽吸接管58的位姿可以非常容易地改变并且适配于供热设备中的对应安装情况。
在所描述的离心泵机组中,第一抽吸接管44与根据图1的供热系统中的入流管路18连接,而第二抽吸接管58与回流管路12连接。压力接管40与导向地板供热回路2的管路连接。因此,阀座70与阀面74一起承担混合阀21的功能,而阀面72与阀座68一起承担混合阀20的功能。混合阀20和21因此在此组合成三通阀。阀座70可替代地被移除或被省略,使得只有混合阀20的功能保留下来作为纯两通阀。当阀元件处于图6和图8所示的第一阀位置或终端位姿中时,密封面72密封地贴靠在阀座68上,从而通过第一抽吸接管44和抽吸通道46的区段46a朝向容纳腔50的流动路径被闭合。同时,阀面74与第二阀座70最大地间隔开,从而从第二抽吸接管58出发穿过容纳腔50到抽吸通道46的第二区段46b的第二流动路径最大地打开。因此,叶轮38在旋转时通过回路中的回流管路12输送供热介质通过供热回路2。为了混入加热的载热体或加热的供热介质,阀元件64直线地沿着纵轴线Z朝第二切换或阀位置的方向运动。在该位置中,阀面72与第一阀座68脱离贴靠,从而使得通过抽吸通道46a第一区段的第一流动路径被打开并且供热介质可以从入流管路18流动到抽吸通道46的第二区段46b并且经由该第二区段流动到叶轮38。因此,在阀元件64的所述中间位置中,供热介质从第一抽吸接管44和从第二抽吸接管58流到叶轮38,从而混合两个供热介质流。当阀元件64处于其如图7和图9所示的第二终端位姿中时,由于阀面74贴靠在阀座70上,经由回流管线12的第二流动路径完全闭合。然后,供热介质仅经由入流管路18被输送到地板供热回路2中。在两个切换位置之间的阀元件64的中间位置中,可以实现加热和冷的供热介质的不同混合,其中,混合点14位于从容纳腔50的第一抽吸通道的区段46b的分支的区域中。
借助于图10至图13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离心泵机组的第二实施方案。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泵壳体24以及在具有电子器件壳体26的马达壳体22中的驱动马达与第一实施方式一致。在这方面参见前面的描述。
容纳腔5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一致地设计。在容纳腔50的第二轴向端部上的开口54在这里由闭合元件80’闭合。阀插件56’插入到第一开口52中,其中,阀插件56’相对于邻接到开口52上的容纳腔50的内周边被密封。替代地,如根据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那样,阀插件56’也可以由于容纳腔50的对称性通过第二开口54插入到容纳腔50中。在这个实施例中,在阀插件56’上在侧向设置有第二抽吸接管82。该第二抽吸接管通过开口84通入到阀插件56’的内部。第一阀座86设置在阀插件56’的内部。阀座86位于区域88和阀插件56’的其余内腔之间,如根据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抽吸通道46的第一区段46a通过阀插件56’的区段60中的开口62通入到所述区域中,抽吸通道46的区段46b从该其余内腔向叶轮38分支。在阀座86上可以贴靠阀元件90。阀元件90在纵轴线Z的方向上在阀插件56’的内部被引导成能够线性地运动。复位弹簧或预紧弹簧92贴靠在闭合元件60’上,所述复位弹簧或预紧弹簧以其相反的轴向端部相对阀元件90按压并将阀元件90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预紧或加载按压力,在所述打开位置中,所述阀元件从阀座86抬起。在相反的方向上,阀元件90被恒温器元件或膨胀元件94加载力。恒温器元件94在其内部具有介质,该介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从而恒温器阀94的长度在纵轴线Z的方向上变大。
恒温器元件94位于从开口84到通向叶轮38的抽吸嘴48的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二区段46b的通入部的流动路径中(见根据图2至图9的实施例)。也就是说,如果回流管路12连接到第二抽吸接管82上,恒温器元件94对通过回流管路12输入的供热介质的温度做出反应。如果来自回流管路12的供热介质的温度足够高,则恒温器元件94膨胀,直至阀元件90逆着复位弹簧92的力被压到阀座86上,并因此从第一抽吸接管44和第一抽吸通道46开始的第一流动路径被闭合。当温度下降时,恒温器元件94沿纵轴线Z的方向收缩,从而复位弹簧92使阀元件90这样运动,使得该阀元件从阀座86抬起并且通过第一抽吸通道46的第一区段46a的流动路径被释放并且来自入流管路18的供热介质被混入,该入流管路连接到第一抽吸接管44上。也就是说,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纯温度控制的混合阀被集成到容纳腔50中。通过调节螺栓96可以进行温度的适配,通过调节螺栓的转动可以使恒温器元件94沿轴向方向沿纵轴线Z的方向移动。
第二阀座95设置在阀插件56’中,该第二阀座面对阀86,但是与该阀间隔开。第二阀面97与第二阀座95共同作用。第二阀座95与第二阀面97承担回流管路12中的混合阀21的功能,如以上所述那样,而阀座86与阀元件90的第一阀面87一起承担混合阀20的功能。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也实现了三通阀,其将两个混合阀20和21的功能组合。因此实现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从第一抽吸接管44到叶轮38的流动路径被进一步打开,那么同时从第二抽吸接管82到叶轮38的流动路径在横截面上被缩小,并且反之亦然。
可看出,在带有容纳腔50的泵壳体24的设计方案未改变的情况下,作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混合阀(其被调节马达76驱动)的备选,可非常容易地备选地集成有通过作为调节驱动器的恒温器元件94来运动的混合阀。
借助于图14至18描述离心泵机组的第三变型方案。在该变型方案中,具有泵壳体24和布置在其中的叶轮38的驱动马达也与根据图2至13的前述实施例一致地构造。在这方面参见前面的描述。泵壳体24处的容纳腔50也以一致的方式来设计。在该实施例中,也通过容纳腔50的开口52将阀插件56”插入到所述容纳腔中。如前所述,所述阀插件具有带有开口62的区段60,所述区段延伸到容纳腔50的内部中。在该实施例中,在泵壳体24中置入附加的钻孔,该钻孔形成压力通道96。压力通道96建立了压力腔42与容纳腔50之间的压力连接。在该实施例中,阀插件56”也中断第一抽吸通道46。第一区段46a在阀座98的第一侧上通到容纳腔50中。在阀座98的另一侧上,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二区段46b朝向叶轮38分支。在阀插件56”的内部,阀元件100在纵轴线Z的方向上被可运动地引导。阀元件100可以与阀座98形成贴靠以闭合通过阀座98的流动通路。在该实施例中也设置有呈弹簧102形式的预紧元件,该弹簧在该示例中在纵轴线Z的方向上以预紧力加载阀元件100,该预紧力将阀元件100压向阀座98。弹簧102以其背离阀元件100的纵向端部贴靠在调节螺栓104上,通过该调节螺栓可以预调或调节弹簧102的预紧。
与阀元件100连接的活塞105延伸穿过阀座98。活塞105在其纵向端部上形成压力面,该压力面位于压力区域108中,该压力区域通过压力通道56与泵壳体24内部的压力腔42连接。因此,在叶轮38的输出侧产生的流体压力作用到活塞105的顶端侧上。弹性波纹管106相对于抽吸通道和抽吸侧流动路径密封压力区域108。
阀插件56”在侧向具有第二抽吸接管110,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抽吸接管82相似。该第二抽吸接管110在供热设备中与回流管路12连接。第二抽吸接管110通过开口112通到阀插件56”的内部。开口112在阀插件56”的内部与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二区段46b连接,该第二区段通向叶轮38。因此,产生了从第二抽吸接管110到转子38的流动路径。通过提高驱动马达的转速,叶轮38的输出侧压力升高,所述压力如所描述的那样作用到活塞105上。这导致在活塞105上产生与弹簧102的弹簧按压力相反的按压力。如果压力足够大,活塞105逆着弹簧102移动,阀元件100从阀座98提起。这样就释放了穿过第一抽吸通道46或者说第一抽吸通道46的第一区段46a并且穿过阀座98至第一抽吸通道46的第二区段46b并且由此至叶轮38的第一流动路径。因此,可以将来自连接在第一抽吸接管44上的入流管路18的被加热的供热介质混入。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混合点14也位于第一抽吸通道46的第二区段46b的分支区域中。该状态在图18中示出。
当压力进一步提高时,阀元件100在图18中可以进一步向右移动,直到其贴靠在第二阀座114上。在该第二终端位姿中,从开口112到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二区段46b的流动路径被闭合,从而仅仅还释放了从第一抽吸接管44经由第一抽吸通道46到叶轮38的流动连接。通过相应的压力调整或者转速调整,阀元件100也可以运动到一个或多个中间位置中,由此在阀座114和阀元件100以及阀座98和阀元件100之间的流动路径打开不同宽度。因此,这里也实现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统一了如其之前所描述的阀20和21的功能。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单独根据压力来调节混合比,其中,压力与叶轮38的转速相关。因此,通过驱动马达的转速变化可以改变混合比。温度预调,也就是说针对确定压力的确定混合比的预调可以通过调节螺栓104实现,通过调节螺栓来调整弹簧102的预紧。
因此,在第三实施例中设置有与压力相关的调节驱动器,该调节驱动器可以非常容易地集成到具有容纳腔50的一样的泵壳体24中,如也在前两个实施例中应用的那样。仅必须将用于压力通道96的附加钻孔置入到泵壳体24中。在该实施例中,代替插入到开口52中,阀插件56”也可以插入到容纳腔50的开口54中,以将第二抽吸接管110移位到容纳腔的另一侧上。于是在该实施例中,仅压力通道96还必须设置在容纳腔50的相反的纵向端部上,或者必须设置两个压力通道96,其中未被利用的一个压力通道分别由阀插件56”的区段60闭合。
在图19至23中示出第四实施例。该实施例涉及一种功率较大的离心泵机组,该离心泵机组相应地设定尺寸较大。然而,驱动马达和泵壳体24’的结构基本上对应于根据前述说明的驱动马达和泵壳体24的结构,使得关于这些构件也参照前述说明。驱动马达布置在马达壳体22’的内部中并具有定子30’和转子32’。转子32’经由转子轴36’连接泵壳体24’内部的叶轮38’,以便转动地驱动叶轮38’。在此,驱动马达也构造为湿式运行马达,其在转子32’和定子30’之间具有缝管34’。在转动轴线的方向上与泵壳体24’相反的轴向端部上布置有电子器件壳体26’,该电子器件壳体具有布置在其中的控制电子器件28’。如上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8’用于控制驱动马达和必要时混合阀的驱动器。泵壳体24’沿着安装轴线Y相互背离地具有第一抽吸接管44’以及压力接管40’,所述压力接管与在输出侧包围叶轮38’的压力腔42’连接。第一抽吸通道46’从第一抽吸接管44’延伸到叶轮38’的抽吸嘴,其中,这里抽吸通道46’也与容纳腔50’相交,其中,容纳腔50’将第一抽吸通道46’分为第一区段46’a和第二区段46’b,如在前三个实施例中的情况那样。就这方面而言,具有容纳腔50’的泵壳体24’的结构对应于根据前三个实施例具有容纳腔50的泵壳体24的结构。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第二抽吸接管116通过容纳腔的第一开口52’插入到该容纳腔50’中。这种布置的优点在于,第二抽吸接管直接紧固在容纳腔50’上,该容纳腔优选与泵壳体24’通过金属铸造制成一体。阀插件120从沿纵向方向Z相反的轴向端部起通过第二开口54’插入到容纳腔54’中。阀插件20形成为管状,并且利用其设置在容纳腔50’中的敞开端部与抽吸接管116连接。在所述阀插件120的相反的敞开端部中插入了具有电调节马达124的闭合元件122。调节马达124可以由控制电子器件28’或另一外部混合器控制电子器件来操控。调节马达124通过主轴传动机构使呈驱动杆126形式的操纵元件运动,该驱动杆通过闭合元件122沿纵轴线Z的方向延伸。在此,调节马达124使驱动杆126沿纵轴线Z的方向线性运动。驱动杆126与套筒状或管状的阀元件128连接,并因此使阀元件128在阀插件120内部沿纵轴线Z的方向运动。阀元件128在阀插件120的内部被导引为可纵向运动。阀元件128具有槽130,阀元件120的内周边上的突出部132接合到该槽中,以便防止阀元件128的扭转。
阀元件128的连接驱动杆126的端部构成为被闭合,而相反的端部构成为敞开并接合到第二抽吸接管116的内部,其中,给出了从第二抽吸接管116到阀元件128内部的流动路径。阀元件128在其外周面中具有开口134。套筒形的阀元件128的壁部中的开口134形成排出开口,在阀元件128在阀插件120内部中相应轴向定位时,该排出开口可以与阀插件120的周边壁部中的进入开口136重合。进入开口136形成抽吸通道46的第二区段46’b的进入开口,该第二区段通向叶轮38’的抽吸嘴。当阀插件120插入到容纳腔50’中时,进入开口136与抽吸通道46的区段46’b的通入口重合。在其椭圆形状中,进入开口136与抽吸通道46在该区域中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套筒形的阀元件128的闭合的纵向端部以其外周边滑动到阀插件120的内周边上。因此,根据阀元件128的线性位置,排出开口134被带至与进入开口136不同强度地覆盖,使得通过阀元件128的内部至叶轮38’的流动路径被不同宽度地打开。
当装入根据图1的供热设备中时,优选回流管路12连接到第二抽吸接管116上。为了完全闭合该流动路径,阀元件128可以以其径向突出的闭合的轴向端部沿轴向贴靠在阀插件120内部的阀座118上,从而使得该抽吸侧的流动路径被完全闭合。抽吸通道46的第一区段46’a通过另一开口在阀元件128的外周边的区域中通入阀插件120的内部中。阀元件128向闭合元件122的方向运动得越远并且开口134覆盖进入开口136,则在阀元件128外周边上经过地到进入开口136中的剩余流动路径就越多地闭合,从而进一步闭合穿过抽吸通道区段46’a的第一抽吸侧流动路径。抽吸接管44’在图1中所示的供热系统中优选与入流管路18连接。因此,在此提供一种阀,该阀不仅在入流管路18中而且在回流管路12中起作用,也就是说,从入流管路18中出来的流动路径打开得越多,从回流管路12出来的流动路径闭合得就越多。也就是说,在此因此也形成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将阀20和21的功能组合。
阀元件128的管状或套筒状的设计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两个流动路径实现最大横截面,从而使液压阻力最小化。此外,将通过阀座118上的轴向密封实现的密封功能与借助于开口134实现的流量调节功能分开具有的优点是,减小系统中的摩擦,使得较小的调节马达足以用于运动。排出开口136的椭圆形状此外具有的优点是,在阀元件128朝向端部的恒定的线性运动的情况下,自由流动横截面更强地减小,从而整体上能够实现在整个调节路径上的有利的调节特性、尤其是线性的调节特性。
在所有四个所述的实施例中,阀元件线性运动。线性运动的优点是,可以使用主轴马达用于驱动。主轴马达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同时将转动运动转换为线性运动并且为了良好的可调节性而减慢运动。带有传动机构的调节马达可以布置在干燥区域中。仅必须要设置线性衬套,或者在所描述的杠杆的情况下设置密封套圈,以便将操纵元件插入潮湿空间中。
附图标记列表
2供热回路
4混合装置
6供热锅炉
10离心泵机组
12回流管路
14混合点
16回流
18入流管路
20、21混合阀
22、22’马达壳体
24、24’泵壳体
26、26’电子器件壳体
28、28’控制电子器件
30、30’定子
32、32’转子
34、34’缝管
36、36’转子轴
38、38’叶轮
40、40’压力接管
42、42’压力腔
44、44’第一抽吸接管
46、46’第一抽吸通道
46a、46’a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一区段
46b、46’b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二区段
48抽吸嘴
50、50’容纳腔
52、52’第一开口
54、54’第二开口
56、56’、56”阀插件
58第二抽吸接管
60区段
62开口
64阀元件
66突出部
68第一阀座
70第二阀座
72、74阀面
76调节马达
78杠杆
79凹部
80、80’闭合元件
81卡口式联接器
82第二抽吸接管
84开口
86第一阀座
87第一阀面
88区域
90阀元件
92复位弹簧
94恒温器元件
95第二阀座
96压力通道
97第二阀面
98阀座
100阀元件
102弹簧
104调节螺栓
105活塞
106波纹管
108压力区域
110第二抽吸接管
112开口
114第二阀座
116第二抽吸接管
118阀座
120阀插件
122闭合元件
124调节马达
126驱动杆
128阀元件
130槽
132突出部
134开口
136进入开口
X转动轴线
Y安装轴线
Z容纳腔的纵轴线

Claims (29)

1.一种离心泵机组,其被设置和构造作为用于供热和空调设备的循环泵机组来使用,其具有电的驱动马达以及至少一个由所述驱动马达转动式驱动的叶轮(38;38’),所述叶轮被布置在泵壳体(24;24’)中,在所述泵壳体中构造有第一抽吸通道(46;46’),所述第一抽吸通道形成从第一抽吸接管(44;44’)朝向所述叶轮(38;38’)的抽吸侧的第一流动路径,
所述第一抽吸接管(44;44’)和构造在所述泵壳体(24;24’)上的压力接管(40;40’)在共同的安装轴线(Y)的方向上彼此相反地指向,
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24;24’)具有与所述第一抽吸通道(46;46’)相交的容纳腔(50;50’),使得在所述第一抽吸通道与所述容纳腔之间存在相交区域,所述容纳腔(50;50’)具有管状的基本形状,其中,所述容纳腔(50;50’)与第二抽吸接管(58;82;110;116)连接并且在所述容纳腔内部布置有至少一个能运动的阀元件(64;90;100;128),所述阀元件与调节驱动器(76;94;105;124)连接并被构造为,使得通过所述阀元件(64;90;100;128)的运动能改变从所述第一抽吸接管(44;44’)延伸的第一流动路径和从所述第二抽吸接管(58;82;110;116)延伸的第二流动路径之间的横截面比,
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通入到所述容纳腔(50;50’)中,并且所述第一抽吸通道(46;46’)的一区段形成从所述容纳腔(50;50’)至至少一个所述叶轮(38;38’)的抽吸侧的流动路径,并且
所述容纳腔(50;50’)的纵轴线(Z)横向于所述安装轴线(Y)位于其中的平面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50;50’)的纵轴线(Z)垂直于所述安装轴线(Y)位于其中的平面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驱动器被构造为电的、热的或液压的调节驱动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驱动器被构造为电的步进马达(64;12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驱动器是液压调节驱动器(105),所述液压调节驱动器具有压力连接装置(96),所述叶轮(38)的输出侧压力通过所述压力连接装置作用到至少一个所述阀元件(10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设置预紧元件(102),所述预紧元件产生与由所述压力而产生的按压力相反指向的预紧力。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驱动器是热调节驱动器(94),该热调节驱动器被布置为,使得该热调节驱动器根据在两个流动路径之一中的温度而使至少一个所述阀元件(90)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50;50’)由与所述泵壳体(24;24’)的至少一个另外的部分一体式构成的壁部限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限界所述容纳腔(50;50’)的壁部和整个所述泵壳体(24;24’)一件式地由金属或塑料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50;50’)具有管状的基本形状,并且所述容纳腔的纵轴线(Z)横向于所述驱动马达的转动轴线(X)位于其中的平面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纵轴线(Z)垂直于所述驱动马达的转动轴线(X)位于其中的平面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阀插件(56;56’;56”;120)被插入到所述容纳腔(50;50’)中,在所述阀插件的内部能运动地引导至少一个所述阀元件(64;90;100;128)。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插件(56;56’;56”;120)通过一开口被推入到所述容纳腔(50,50’)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阀插件(56;56’;56”;120)被插入到所述容纳腔(50;50’)中,所述阀插件将所述第一抽吸通道(46;46’)中断为,使得所述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一区段(46a;46’a)形成第一流动路径并且所述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二区段(46b;46’b)形成从所述容纳腔(50;50’)朝向所述叶轮(38;38’)的抽吸侧的流动路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阀元件(64;90;100;128)能沿所述容纳腔(50;50’)的纵轴线(Z)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流动路径在阀座(68;70;86;98;114)中结束,至少一个所述阀元件(64;90;100;128)能与所述阀座贴靠。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通入第一阀座(68)中并且所述第二流动路径通入第二阀座(70)中,并且朝向所述叶轮(38)的抽吸侧的流动路径(46b)在所述阀座(68,70)之间分支,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阀元件(64)具有两个面对所述阀座(68,70)的阀面,所述阀面被布置为,使得在所述阀元件(64)运动时,一个阀面远离所述阀座(68,70)中的一个并且同时另一个阀面接近另个一阀座(68,7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68,70)彼此面对并且至少一个所述阀元件(64)被置于所述阀座(68,70)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阀元件(120)被构成为套筒状,所述第二流动路径行进通过套筒的内部,并且所述套筒在壁部中具有排出开口(134),所述排出开口被与朝向所述叶轮(38’)的抽吸侧的流动路径的进入开口(136)对置地布置为,使得所述排出开口能够通过所述阀元件(120)的运动而与所述进入开口(136)不同宽度地重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元件(120)被设计和布置为,使得所述阀元件以其外侧面根据所述阀元件(120)的定位而不同宽度地闭合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至所述进入开口(136)的流动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元件(120)上构造有在所述阀元件(120)的运动方向(Z)上起作用的阀面,所述阀面在所述阀元件的最终位姿中贴靠在阀座(118)上,使得所述第二流动路径被闭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50;50’)在第一轴向端部上具有第一开口(52;52’)。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50;50’)在相反的第二轴向端上具有第二开口(54;54’)。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52;52’)和所述第二开口(54;54’)中的一个形成所述第二抽吸接管或与所述第二抽吸接管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二抽吸接管连接的阀插件从所述第一开口或所述第二开口向外延伸。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由闭合元件(122)闭合。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驱动器(124)布置在所述闭合元件(122)上和/或所述调节驱动器(124)的与所述阀元件连接的操纵元件穿过所述闭合元件(122)延伸到所述容纳腔的内部中。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阀元件连接的操纵元件被构造为能摆动的杠杆(78),所述杠杆横向于所述阀元件(64)的运动方向(Z)延伸。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离心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穿过所述容纳腔(50)的壁部和/或插入到所述容纳腔(50)中的阀插件(56)的壁部向外延伸。
CN201780088454.0A 2017-03-15 2017-08-03 离心泵机组 Active CN1104313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61065.2A EP3376052B1 (de) 2017-03-15 2017-03-15 Kreiselpumpenaggregat
EP17161065.2 2017-03-15
PCT/EP2017/069734 WO2018166639A1 (de) 2017-03-15 2017-08-03 Kreiselpumpenaggrega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1312A CN110431312A (zh) 2019-11-08
CN110431312B true CN110431312B (zh) 2021-09-28

Family

ID=58347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8454.0A Active CN110431312B (zh) 2017-03-15 2017-08-03 离心泵机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56396A1 (zh)
EP (2) EP3376052B1 (zh)
CN (1) CN110431312B (zh)
WO (1) WO2018166639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42647A1 (de) * 1968-09-03 1970-03-26 Troesch Dr Dipl Masch Ing Hans Umwaelzpunpe fuer Heizungsanlagen
CH536464A (de) * 1971-01-26 1973-04-30 Rudolf Sonnek Ing Tech Buero Umwälzpumpe für Warmwasser-Zentralheizungsanlagen
DE2337601A1 (de) * 1972-09-05 1974-03-14 Saurer Ag Adolph Anlage zum mischen und umwaelzen von waermetraegern
EP0940565A2 (de) * 1998-03-04 1999-09-08 DaimlerChrysler AG Wasserpumpe für den Kühlkreislauf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DE19943981A1 (de) * 1999-09-14 2001-03-15 Behr Thermot Tronik Gmbh & Co Ventil zum Regeln der Temperatur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CN102232147A (zh) * 2008-10-01 2011-11-02 格伦德福斯管理联合股份公司 离心泵机组
WO2015070955A1 (de) * 2013-11-16 2015-05-21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omotorische kühlmittelpump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5216A (zh) * 2000-12-18 2002-08-21 扎尔林克半导体V.N.股份有限公司 交换数据库高速缓冲存储器管理系统
DE102014008618A1 (de) * 2014-06-07 2015-12-17 Günter Scholz Beimisch- und Umwälzpumpe, mit saugseitig eingebautem Zweiwegebeimischventil, zur Regelung der Vorlauftemperatur in einen Heizungs- oder Kühlwasserkreislauf.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42647A1 (de) * 1968-09-03 1970-03-26 Troesch Dr Dipl Masch Ing Hans Umwaelzpunpe fuer Heizungsanlagen
CH536464A (de) * 1971-01-26 1973-04-30 Rudolf Sonnek Ing Tech Buero Umwälzpumpe für Warmwasser-Zentralheizungsanlagen
DE2337601A1 (de) * 1972-09-05 1974-03-14 Saurer Ag Adolph Anlage zum mischen und umwaelzen von waermetraegern
EP0940565A2 (de) * 1998-03-04 1999-09-08 DaimlerChrysler AG Wasserpumpe für den Kühlkreislauf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DE19943981A1 (de) * 1999-09-14 2001-03-15 Behr Thermot Tronik Gmbh & Co Ventil zum Regeln der Temperatur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CN102232147A (zh) * 2008-10-01 2011-11-02 格伦德福斯管理联合股份公司 离心泵机组
WO2015070955A1 (de) * 2013-11-16 2015-05-21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omotorische kühlmittelpump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96342A1 (de) 2020-01-22
EP3376052A1 (de) 2018-09-19
CN110431312A (zh) 2019-11-08
WO2018166639A1 (de) 2018-09-20
EP3376052B1 (de) 2020-11-04
US20210156396A1 (en) 2021-05-27
EP3596342B1 (de) 202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56392B1 (ko) 전자 팽창 밸브
US10539143B2 (en) Centrifugal pump having axially moveable impeller wheel for conveying different flow paths
JP6679718B2 (ja) 内燃機関用冷却媒体ポンプ
US5178520A (en) Double centrifugal pump with single casing and adapter insert
DE50013498D1 (de) Mischventil
CN110418893B (zh) 离心泵机组
JPH11236961A (ja) 変速機のための弁装置及びポンプ
JP6647540B2 (ja) 内燃機関の機械的に調整可能な冷却媒体ポンプのための調整ユニット
CN105570506B (zh) 用于轴流式阀的夹紧式阀盖组件及包括该阀盖组件的轴流式阀
CN109519564B (zh) 电动阀
CN110418895B (zh) 泵机组
US5701985A (en) Fluid friction clutch
CN110431312B (zh) 离心泵机组
CN104093950A (zh) 恒温装置
US5134975A (en) Thermostat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fan clutch
CN110418894B (zh) 泵机组
CA2377400C (en) Thermostatic mixing device with arrangement to increase mixing
US7059838B2 (en) Control device for 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CN110431314B (zh) 泵机组
KR100325823B1 (ko) 오일 펌프
GB2234327A (en) Valve
CN110431313B (zh) 离心泵机组
CN112576487A (zh) 直列式活塞泵
KR100248698B1 (ko) 써모스탯제어식 위생용혼합탭
CN215806425U (zh) 新型调流开关阀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