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6774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16774A CN110416774A CN201910344634.1A CN201910344634A CN110416774A CN 110416774 A CN110416774 A CN 110416774A CN 201910344634 A CN201910344634 A CN 201910344634A CN 110416774 A CN110416774 A CN 1104167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maintained
- abutting part
- connector
- so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1442589 Convolu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77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01R13/05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co-operating with socket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抑制端子的被保持部的板厚方向上的倾斜并将该端子维持于正规位置,从而确保良好的信号传送特性的电连接器。端子(70)在端子保持部(63A)内包括:第一抵接部(72),与被保持部(71)的一个板面相比更靠与该一个板面相对的所述端子保持部(63A)的一个内壁面侧并能与该一个内壁面抵接;以及第二抵接部(73),与所述被保持部(71)的另一个板面相比更靠与该另一个板面相对的所述端子保持部(63A)的另一个内壁面侧并与该另一个内壁面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板制的多个端子由壳体排列保持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电连接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该专利文献1 的连接器是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从上方嵌合连接对象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该连接器的壳体通过收纳端子的端子槽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形成,该端子槽的下部形成为贯通上下方向的端子保持孔。上述端子通过将金属板部件在其一部分折回而制成,并具有二个基部、和分别从该二个基部向上方延伸的接触臂部,基部和臂部分别形成为二张重叠。另外,作为被保持部的延长部从一个基部朝向下方延伸,在该延长部的两侧的侧边缘(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边缘部)形成有突起状的多个被固定突起。
这样构成的端子将上述基部、上述接触臂部以及上述延长部的板厚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壳体。上述端子从壳体的下方经由上述端子保持孔向端子槽插入,并以上述延长部的被固定突起咬入端子保持孔的内壁面的方式压入,从而安装于壳体。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10801
壳体的端子保持孔以在端子的安装时能够允许该端子的二张重叠的上述基部和上述臂部的插入的宽度尺寸(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因此,在安装端子并将上述延长部收纳于上述端子保持孔的状态下,在该延长部的板面与端子保持孔的内壁面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因此,存在以下情况:即使通过上述被固定突起将延长部保持于端子保持孔内,也会因端子的安装时的组装误差、在安装后端子受到的无意中的外力等而导致在上述间隙的范围内延长部在其板厚方向(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倾斜。若延长部像这样倾斜,则整个端子也会倾斜,因此产生该端子与对象端子的接触位置的偏移,从而信号传送特性可能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端子的被保持部的板厚方向上的倾斜并将该端子维持在正规位置,从而确保良好的信号传送特性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包括金属板制的多个端子和排列保持多个该端子的壳体的电连接器,上述端子包括:被保持部,被保持于上述壳体;和接触臂部,从该被保持部沿与对象连接体的连接方向延伸,并形成有用于与该对象连接体接触的接触部,上述多个端子排列为上述被保持部的板面彼此相对,上述壳体具有收纳上述被保持部且压入保持该被保持部的侧边缘的孔状的端子保持部作为沿上述连接方向贯通的孔部,该端子保持部在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形成得比上述被保持部的板厚尺寸大。
在上述的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其中,上述端子在上述端子保持部内包括:第一抵接部,与上述被保持部的一个板面相比位于更靠与该一个板面相对的上述端子保持部的一个内壁面侧并能与该一个内壁面抵接;以及第二抵接部,与上述被保持部的另一个板面相比位于更靠与该另一个板面相对的上述端子保持部的另一个内壁面侧并能与该另一个内壁面抵接。
在本发明中,端子能通过第一抵接部与端子保持部的一个内壁面抵接,并能通过第二抵接部与端子保持部的另一个内壁面抵接。因此,即使在被保持部的板面与端子保持部的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在该端子保持部内被保持部也会在其板厚方向上没有倾斜地保持在正规位置。其结果,整个端子也会没有倾斜地维持在正规位置,因此会确保与对象连接体的良好的接触状态,从而会避免信号传送特性的降低。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一抵接部与上述第二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形成为从上述被保持部的板面突出的突起部,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从上述被保持部的上述侧边缘折回并延伸的舌片。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一抵接部也可以形成为从上述被保持部的板面突出的突起部,上述第二抵接部也可以形成为从上述被保持部的上述侧边缘折回并延伸的舌片。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的多个地方形成有上述第一抵接部,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上述第一抵接部之间形成有上述第二抵接部。这样通过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的多个地方设置第一抵接部,从而第一抵接部能够在多个位置与端子保持部的一个内壁面抵接,从而在端子保持部内端子的被保持部会更稳定地维持在正规位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的多个地方形成有上述第二抵接部,并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上述第二抵接部之间形成有上述第一抵接部。这样通过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的多个地方设置第二抵接部,从而第二抵接部能在多个位置与端子保持部的另一个内壁面抵接,从而在端子保持部内端子的被保持部会更稳定地维持在正规位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上述端子排列为二列,对于一列的端子与另一列的端子而言,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第一抵接部彼此相对于上述被保持部位于相反侧,且第二抵接部彼此相对于上述被保持部位于相反侧。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端子设置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并能够通过这些抵接部与壳体的端子保持部的内壁面抵接,因此即使在该端子保持部内,在被保持的被保持部的板面与该端子保持部的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也能够防止该被保持部在其板厚方向上倾斜乃至整个端子倾斜,并能够将该端子维持在正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该端子的信号传送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插头连接器和与其嵌合连接的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外观立体图,(A)表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而且(B)表示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图2是图1的两个连接器的在信号端子的位置的剖面立体图,并且图 2的(A)表示与图1的(A)对应的嵌合连接前的状态,图2的(B)表示与图1的(B)对应的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图3是图1的两个连接器的在信号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并且表示与图1的(A)对应的嵌合连接前的状态。
图4是图1的两个连接器的信号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并且表示与图1的(B)对应的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图5是分别从图1的(A)所示的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两个连接器提取一对信号端子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分别从图1的(A)所示的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两个连接器提取一对电源端子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7是放大并表示插座连接器的在电源端子的位置的一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并且表示该电源端子的被保持部的附近。
图8的(A)是表示插座连接器的一对信号端子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从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图5的信号端子相反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图8的 (B)是表示将图8的(A)所示的一对端子中的一个信号端子保持于壳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插头连接器;2…插座连接器;10…插头壳体;20…固定壳体;21C…被卡止部;22…固定侧端壁;30…可动壳体;40…插头信号端子;41…信号用连接部;42…固定侧被保持部;43…信号用接触部;44…可动侧被保持部;45…信号用弹性部;45A…下侧弯曲部;45B…上侧弯曲部;50…插头电源端子;51…电源用连接部;52…固定侧被保持部;52B…卡止部; 53…电源用接触部;60…插座壳体;63A…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B…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70…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1…被保持部;72…突起部(第一抵接部);73…舌片(第二抵接部);77…长接触臂部;77B-1…信号用接触部;78…短接触臂部;78B-1…信号用接触部;80…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1…被保持部;82…突起部(第一抵接部);83…舌片(第二抵接部);P1…电路基板;P2…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的(A)、(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插头连接器和与其嵌合连接的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外观立体图,图1的(A) 表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而且图1的(B)表示嵌合连接后的状态。图2 的(A)和(B)是两个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信号端子的位置的剖面立体图,图2的(A)以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剖面示出了嵌合连接前的状态,图2的(B)以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剖面示出了嵌合连接后的状态。图3和图4是两个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信号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图3以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剖面示出了表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图4以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剖面示出了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装体由插头连接器1、和作为与该插头连接器嵌合连接的对象连接器器(对象连接器体)的插座连接器2构成。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2是分别向不同的电路基板安装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如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1配置于具有与上下方向(Z轴方向)成直角的安装面的电路基板P1上的该安装面,插座连接器2配置于具有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安装面的电路基板P2上的该安装面。如图1的(A)、(B)所示,两个连接器以电路基板P1与另一个电路基板 P2的安装面彼此相互成直角的姿势,将上下方向(Z轴方向)作为连接方向来嵌合连接。具体而言,如图1的(A)、(B)所示,形成为从插头连接器1的上方嵌合连接插座连接器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插座连接器 2是插头连接器1的对象连接器器(对象连接器体),但不言而喻,从插座连接器2来看,插头连接器1为对象连接器器(对象连接器体)。
插头连接器1将上下方向(Z轴方向)作为连接器高度方向,且包括:插头壳体10,其将相对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插头信号端子40及插头电源端子50(以下,在无需区分两者时仅称为“插头端子40、50”),该插头信号端子40及插头电源端子50将该长边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被排列保持于插头壳体 10。插头信号端子40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插头壳体10的中间范围排列有多个,插头电源端子50设置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头信号端子40的排列范围的两侧。
插头壳体10包括:固定壳体20,其经由插头端子40、50向电路基板安装;和可动壳体30,其作为区别于该固定壳体20的部件而形成,并相对于该固定壳体20可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1制成为不是在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平行的方向上而是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X 轴方向)上对称。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固定壳体20以具有在插头连接器 1的高度方向亦即上下方向上与可动壳体30的下半部重复的范围来配置,并从上下方向观察包围可动壳体30的后述的嵌合部31的方式设置,并且呈将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来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外形。
如图1的(A)、(B)所示,固定壳体20包括:二个固定侧侧壁2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在包括可动壳体30的范围内延伸;和二个固定侧端壁 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将固定侧侧壁21的端部彼此连结。
如图1的(A)、(B)所示,对于固定侧侧壁21而言,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位于包括插头电源端子50在内的范围的部分)与中间部 (包括插头信号端子40的排列范围来配置的部分)相比,外侧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该固定侧侧壁21在该固定侧侧壁21的内壁面形成有用于压入保持插头信号端子4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42的固定侧信号端子保持部21A(参照图3)、和用于压入保持插头电源端子5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52的固定侧电源端子保持部21B(参照图7)。
如图3所示,固定侧信号端子保持部21A形成为从固定侧侧壁21的下半部的内壁面下沉并且向下方敞开的槽部。另外,如图7所示,固定侧电源端子保持部21B形成为从固定侧侧壁21的内壁面下沉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在固定侧侧壁21的整个区域延伸的槽部。另外,如图7所示,固定侧侧壁21形成有二个被卡止部21C,该二个被卡止部21C从固定侧电源端子保持部21B的下部的两侧边缘部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突出。该被卡止部21C从连接器宽度方向和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呈阶梯状,其上面形成能够对插头电源端子50的后述的卡止部52B 从下方进行卡止的被卡止面21C-1。
固定侧端壁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中央区域其下半部切有切口,形成有贯通其壁厚方向(Y轴方向)并且向下方开口的切口部22A。固定侧端壁22的在切口部22A的上方位置且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形成将固定侧侧壁21的端部彼此连结的限制部22B。该限制部22B位于可动壳体30的后述的被限制部36的上方,该限制部22B的下表面形成为对该被限制部36向上方移动规定量以上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2B-1。
可动壳体30与固定壳体20同样地由电绝缘材料制成,且具有用于与插座连接器2嵌合的嵌合部31、和从该固定壳体20受到移动的限制的被限制部36。嵌合部31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的二个可动侧侧壁32、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将可动侧侧壁32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二个可动侧端壁33。另外,由可动侧侧壁32和可动侧端壁33围起并向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接收插座连接器2的后述的突壁65的插头侧收纳部 34。如图2的(A)、(B)以及图3所示,该插头侧收纳部34的下端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被在收纳部34的整个区域延伸的底壁35封闭。
可动侧侧壁3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头信号端子40的排列范围内,在与插头连接器1的上半部对应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参照图2的 (A)、(B)),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比上述排列范围靠外侧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插头连接器1的几乎整个区域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参照图7)。
在可动侧侧壁32,沿着该可动侧侧壁32的内壁面形成有用于收纳插头信号端子40的后述的信号用接触部43的收纳槽部32A(参照图3),并且,沿着该可动侧侧壁32的外壁面形成有用于压入保持插头电源端子50 的后述的电源用接触部53的收纳槽部32B(参照图1的(A))。该收纳槽部32A形成为从可动侧侧壁32的内壁面下沉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状的槽部。另一方面,收纳槽部32B位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可动侧侧壁 32的两端部,并形成为从可动侧侧壁32的外壁面下沉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状的槽部。
可动侧端壁33在与可动侧侧壁32的端子排列方向两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几乎相同的范围内,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的插头连接器1的几乎整个区域的范围内延伸。底壁35在可动侧侧壁32的收纳槽部32A的正下方形成有压入保持插头信号端子4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44的可动侧信号端子保持部35A,并且在可动侧侧壁32的收纳槽部32B的正下方形成有压入保持插头电源端子5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54的可动侧电源端子保持部(未图示)。可动侧信号端子保持部35A和可动侧电源端子保持部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贯通底壁35的孔状,并且该可动侧信号端子保持部35A与收纳槽部32A连通,该可动侧电源端子保持部与收纳槽部32B连通。
被限制部36从可动壳体30的下部的端子排列方向两端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突出。如图1的(A)、(B) 所示,该被限制部36呈棱柱状,从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向固定壳体20的固定侧端壁22的切口部22A内突入。因此,该被限制部36位于固定侧端壁 22的限制部22B的正下方。该被限制部36的上表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与限制部22B的下表面亦即限制面22B-1相对,并形成为能够与该限制面22B-1抵接的被限制面36A。该被限制面36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限制面22B-1有间隔地配置,但如后述那样,在可动壳体30向上方移动后,会从下方与限制面22B-1抵接(面接触)。其结果,形成为限制可动壳体30向上方移动规定量以上。
如图1的(A)、(B)所示,在插头连接器1中,插头端子40、50呈二列排列,在各列,多个插头信号端子40等间隔地配置,并且在该插头信号端子40的排列范围的两侧各配置有一个插头电源端子50(也参照图 2的(A)、(B))。
如图2的(A)和(B)、图3以及图5所示,插头信号端子40是将金属带状片在其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的,并配置为其端子宽度方向(相对于插头信号端子40的板厚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与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一致。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插头连接器1时,如图3所示,插头信号端子40包括:信号用连接部41,其形成于位于下方的一端部;固定侧被保持部42,其从该信号用连接部41朝向上方延伸;信号用接触部43,其形成于位于比信号用连接部41靠上方并且靠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的另一端部;可动侧被保持部44,其从该信号用接触部43朝向下方延伸;以及信号用弹性部45,其将固定侧被保持部42与可动侧被保持部44 连结。该插头信号端子40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对称的方式成对地设置,并且该对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如图3所示,信号用连接部41在比固定壳体20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以位于电路基板P1(参照图1的(A)、(B))的安装面(上面)的方式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形成为与该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焊锡连接。固定侧被保持部42在信号用连接部4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屈曲并朝向上方延伸,如图3所示,在固定壳体20的固定侧信号端子保持部21A内被压入保持。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该固定侧被保持部42 在侧边缘形成有多个压入突起42A,上述侧边缘在端子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该压入突起42A通过咬入固定侧信号端子保持部21A的内壁面而保持。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信号用接触部43在可动壳体30的可动侧侧壁32的收纳槽部32A内沿着该可动侧侧壁32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该信号用接触部43的一个板面(相对于板厚面成直角的面)朝向插头侧收纳部34露出,该板面形成用于与后述的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接触的接触面43B。
如图3所示,可动侧被保持部44从信号用接触部43连续地在可动侧信号端子保持部35A内向下方延伸,并由该可动侧信号端子保持部35A 压入保持。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该可动侧被保持部44在侧边缘形成有多个压入突起44A,上述侧边缘在端子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该压入突起44A通过咬入可动侧信号端子保持部35A 的内壁面而保持。
从图3~图5所示,信号用弹性部45具有在该信号用弹性部45的下端部呈大致U字形并弯曲的下侧弯曲部45A、在该信号用弹性部45的上端部呈大致倒U字形并弯曲的上侧弯曲部45B、以及呈直状并将该下侧弯曲部45A与上侧弯曲部45B连结的连结部45C,并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弹性位移。
如图5所示,下侧弯曲部45A包括:下侧外臂部45A-1,其在固定侧被保持部42的上端屈曲并以随着朝向下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下侧折返部45A-2,其在该下侧外臂部45A-1的下端折回;以及下侧内臂部45A-3,其以随着从该下侧折返部45A-2朝向上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即,如图3所示,下侧弯曲部45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呈向外侧倾斜的向斜上方开口的大致U字形。下侧外臂部 45A-1与下侧内臂部45A-3使彼此的间隔增减从而该下侧弯曲部45A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
如图5所示,上侧弯曲部45B包括:上侧内臂部45B-1,其在可动侧被保持部44的下端屈曲并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上侧折返部45B-2,其在该上侧内臂部45B-1的上端折回;以及上侧外臂部45B-3,其以随着从该上侧折返部45B-2朝向下方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即,如图3所示,上侧弯曲部45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呈向内侧倾斜的向斜下方开口的大致倒U字形。上侧内臂部45B-1与上侧外臂部45B-3使彼此的间隔增减从而该上侧弯曲部45B 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
如图3所示,连结部45C将下侧内臂部45A-3的上端与上侧外臂部 45B-3的下端连结,并以随着朝向下方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这样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并延伸的连结部45C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具有与下侧弯曲部45A的下侧外臂部45A-1和上侧弯曲部 45B的上侧内臂部45B-1重复的范围来配置。因此,信号用弹性部45的尺寸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变小相当于该重复的范围,因此其结果,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能够将插头连接器1小型化。
在插头信号端子40,形成为通过信号用弹性部45的下侧弯曲部45A 和上侧弯曲部45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来进行浮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这样在信号用弹性部45设置有下侧弯曲部45A和上侧弯曲部45B,与之相对应地该信号用弹性部45的全长变长,浮动量变大。
如图5所示,下侧弯曲部45A的下侧折返部45A-2形成有狭缝状的下侧孔部45A-2A,该下侧孔部45A-2A在其端子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贯通板厚方向并且在该下侧折返部45A-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因此,下侧折返部45A-2形成为比下侧外臂部45A-1和下侧内臂部45A-3宽度狭窄的二个长条片,由此会充分地确保较大的弹性。另外,如图5所示,在上侧弯曲部45B的上侧折返部45B-2,也形成有与上述的下侧折返部45A-2相同的狭缝状的上侧孔部45B-2A,通过比上侧内臂部45B-1和上侧外臂部 45B-3宽度狭窄的二个长条片会充分地确保较大的弹性。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信号端子40的下侧弯曲部45A和上侧弯曲部45B分别弯曲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重复地配置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下侧弯曲部45A的下侧外臂部45A-1和下侧内臂部45A-3,以及上侧弯曲部45B的上侧内臂部45B-1和上侧外臂部 45B-3具有彼此在上下方向上重复的范围来配置。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的信号用弹性部45的尺寸乃至插头连接器1的尺寸变小相当于与其重复的范围,从而实现插头连接器1的薄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用弹性部45具有二个弯曲部、即下侧弯曲部 45A和上侧弯曲部45B,但替代该结构,也可以仅具有下侧弯曲部45A和上侧弯曲部45B中的一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形成于信号用弹性部45的在长边方向上的端部,但替代该结构,也可以是弯曲部形成于信号用弹性部45的长边方向上的中间部。这样在信号用弹性部的一部分设置弯曲部,由此与其对应地会实现插头连接器1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用弹性部45不是在其整体弯曲,而是在形成于插头信号端子40的长边方向上的信号用弹性部45的一部分即信号用弹性部45的下端部的下侧弯曲部45A、和形成于上端部的上侧弯曲部45B弯曲。因此,与使整个信号用弹性部45弯曲的情况相比,弯曲部分(下侧弯曲部45A和上侧弯曲部45B)的上下方向上的重复部分的范围较小。其结果,难以在信号用弹性部45产生串扰,从而能够将高速传送特性的降低限制在最小限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用弹性部45具有二个弯曲部,即下侧弯曲部 45A和上侧弯曲部45B,但替代该结构,也可以仅具有下侧弯曲部45A和上侧弯曲部45B中的一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形成于信号用弹性部45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但替代该结构,也可以是弯曲部形成于信号用弹性部45的长边方向上的中间部。这样在信号用弹性部的一部分设置弯曲部,由此与其对应地会实现插头连接器1的薄型化。
如图6所示,插头电源端子50通过将金属带状片在其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并配置为其端子宽度方向(相对于插头信号端子40的板厚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与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一致。该插头电源端子50 与插头信号端子40相比,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得较大。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插头连接器1时,如图6所示,插头电源端子 50包括:电源用连接部51,其形成于位于下方的一端部;固定侧被保持部52,其从该电源用连接部51朝向上方延伸;电源用接触部53,其形成于另一端部,上述另一端部位于比电源用连接部51靠上方并且靠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可动侧被保持部54,其从该电源用接触部53朝向下方延伸;电源用弹性部55,其将固定侧被保持部52与可动侧被保持部 54连结。该插头电源端子50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对称的方式成对地设置,该对被保持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插头连接器1的两端部。
电源用连接部51在比固定壳体20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直状地延伸。该电源用连接部51在将插头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 P1(参照图1的(A)、(B))的安装面后的状态下,形成为从上方贯通在该电路基板P1形成的贯通孔H(参照图1的(A)、(B))来配置,并与该贯通孔H焊锡连接。如图3所示,该电源用连接部51位于比插头信号端子40的信号用连接部41靠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换言之,在固定壳体20的固定侧侧壁21的壁厚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插头信号端子 40的信号用接触部43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用连接部51这样配置,因此能够避免插头连接器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大型化。
固定侧被保持部52在电源用连接部51连续地朝向上方延伸,并被压入保持在固定壳体20的固定侧电源端子保持部21B内(参照图7)。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该固定侧被保持部52在侧边缘形成有多个压入突起 52A,上述侧边缘在端子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该压入突起52A通过咬入固定侧电源端子保持部21B(参照图7)的内壁面来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侧被保持部52保持为其板厚方向与固定壳体 20的固定侧侧壁21的壁厚方向(X轴方向)一致,因此在该固定侧侧壁 21的壁厚方向上的固定侧被保持部52的尺寸是该固定侧被保持部52的板厚尺寸并且较小。因此,能够不增大固定侧侧壁21的壁厚就使固定侧被保持部52位于该壁厚的范围内,因此插头连接器1不会在上述壁厚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固定侧被保持部52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的二个位置,设置有能够从上方对固定壳体20的被卡止部21C(参照图7)进行卡止的卡止部 52B。该卡止部52B形成为从固定侧被保持部52的板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切开并翘起的弹性片。即,该卡止部52B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稍微地倾斜并延伸,从而形成将下端作为自由端的悬臂梁状。如图7所示,该卡止部52B的下端面相对于上述被卡止部21C的上表面亦即被卡止面21C-1位于正上方,从而形成能够与该被卡止面21C-1 卡止的卡止面52B-1。
如后述的那样,在连接器拔出时朝向上方(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固定壳体20后,卡止部52B的卡止面52B-1从上方对已向上方抬起的固定壳体20的被卡止部21C的被卡止面21C-1进行卡止。其结果,会限制固定壳体20的向上方的规定量以上的移动,从而会良好地防止插头连接器1从电路基板P1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已叙述的那样,卡止部52B形成为从固定侧被保持部52的板面切开并翘起的弹性片。即,卡止部52B在端子宽度方向(Y 轴方向)上位于该固定侧被保持部52的范围内,因此在该端子宽度方向上不增大固定侧被保持部52就能够在卡止部52B确保充分的卡止面积。另外,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的固定侧被保持部52的范围内形成有二个卡止部52B,因此与仅形成一个卡止部52B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上述卡止面积。
电源用接触部53在可动壳体30的可动侧侧壁32的收纳槽部32B内沿着该可动侧侧壁32的外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参照图1的(A))。该电源用接触部53的一个板面(相对于板厚面成直角的面)朝向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露出,该板面形成用于与插座电源端子90、100接触的接触面53A(参照图1的(A))。
可动侧被保持部54从电源用接触部53连续地在可动侧电源端子保持部(未图示)内向下方延伸,并由该可动侧电源端子保持部压入保持。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该可动侧被保持部54在侧边缘形成有多个压入突起54A,上述侧边缘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该压入突起54A通过咬入可动侧信号端子保持部的内壁面而保持。
如图6所示,电源用弹性部55包括:上侧弯曲部55A,其在该电源用弹性部55的上端部呈大致倒U字形来弯曲;下侧弯曲部55B,其在该电源用弹性部55的下端部呈大致U字形来弯曲;以及连结部55C,其呈直状并将该上侧弯曲部55A和下侧弯曲部55B连结,该电源用弹性部55 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
呈大致倒U字形的上侧弯曲部55A和呈大致U字形的下侧弯曲部 55B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二个臂部。该上侧弯曲部55A和该下侧弯曲部55B分别通过使该二个臂部彼此的间隔增减,从而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其结果,电源用弹性部55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并浮动。
如图6所示,连结部55C将上侧弯曲部55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的臂部的下端和下侧弯曲部55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臂部的上端连结,并以随着朝向下方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
如图6所示,电源用弹性部55的上侧弯曲部55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臂部和折返部分(上端部)形成为窄幅,并且其他的部分形成为宽幅。在窄幅的部分,形成有在电源用弹性部55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狭缝部55D。该狭缝部55D在电源用弹性部55的端子宽度方向(Y轴方向) 上的中央区域贯通板厚方向。即,上述窄幅的部分由二个细条片形成。另外,在宽幅的部分,形成有在电源用弹性部55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二个狭缝部55E。该二个狭缝部55E在电源用弹性部55的端子宽度方向(Y 轴方向)上的中间区域的二个位置沿板厚方向贯通。即,上述宽幅的部分由三个细条片形成。这样,电源用弹性部55由二个细条片和三个细条片形成,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较大的弹性。
这样构成的插头连接器1按照以下的要点制造。首先,将插头信号端子4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44和插头电源端子5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54朝向上方,即从可动壳体30的下侧压入至可动壳体30的可动侧信号端子保持部35A和可动侧电源端子保持部35B,从而使插头端子40、50保持于可动壳体30。其结果,插头信号端子40的信号用接触部43和插头电源端子50的电源用接触部53被收纳于可动壳体30的收纳槽部32A和收纳槽部32B。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电源端子50的电源用弹性部55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时的形状与插头信号端子40的信号用弹性部45不同,但替代该结构,也可以以与信号用弹性部45相同的形状来形成电源用弹性部。另外,在将接地端子设置于插头连接器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与上述信号用弹性部45相同的形状来形成在该接地端子设置的接地用弹性部。
接下来,将插头信号端子4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42和插头电源端子 5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52朝向上方,即从固定壳体20的下侧压入至固定壳体20的固定侧信号端子保持部21A和固定侧电源端子保持部21B,从而使插头端子40、50保持于固定壳体20。这样,通过将插头端子40、50 分别安装于固定壳体20和可动壳体30,完成插头连接器1。
插座连接器2包括:插座壳体60,其将相对于电路基板P2(参照图 1的(A)、(B))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插座信号端子70、80及插座电源端子90、100(以下,在无需区分两者时仅称为“插座端子70、80、90、100”),将该长边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排列保持于插座壳体60。插座信号端子70、8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壳体60的中间范围排列有多个,插座电源端子90、100设置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排列范围的两侧。
插座壳体60包括:端壁61,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该插座壳体60 的两端位置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中间部62,其在二个该端壁61之间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并排列保持插座端子70、80、90、 100。
如图1~图4所示,中间部62的上端位于比端壁61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该中间部62在图3的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大致右半部(X1侧的部分),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形成有用于收纳并保持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并且在该中间部62的两侧位置形成有用于收纳并保持插座电源端子90、100的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 (未图示)。另外,在图3的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大致右半部(X1侧的部分),在其下半部,通过向下方开口地形成有用于接收插头连接器10的嵌合部31的插座侧收纳部64(参照图3和图4)。另外,在插座侧收纳部64内形成有朝向下方(Z2方向)突出并且向端子排列方向 (Y轴方向)延伸的岛状的突壁65。
在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和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未图示)的形状的说明之前,首先,对插座信号端子70、80和插座电源端子90、100的形状进行说明。
插座信号端子70、80具有彼此形状不同的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和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和多个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在插座壳体60的中间部62逐列保持。
如图5所示,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包括:被保持部71,其通过将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作为第一抵接部的突起部72,其从该被保持部71的一个板面突出;作为第二抵接部的舌片73,其在该被保持部71的侧边缘向另一个板面侧折回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转移部74,其与该被保持部71的上部相连;延长部75,其在该转移部74的上端屈曲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电路基板P2侧 (X2侧)直状地延伸;信号用连接部76,其在该延长部75的电路基板 P2侧的端部屈曲并朝向上方延伸;以及接触臂部77、78,从被保持部71 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
如图3所示,被保持部71位于插座壳体60的靠上端的位置,并配置为该被保持部71的板厚方向与端子排列方向(与图3的纸面成直角的Y 轴方向)一致。即,多个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以被保持部71彼此的板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相对那样的姿势排列。该被保持部71在被保持部 71的靠上端的位置和靠下端位置,各具有一个压入突起71A,上述压入突起71A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二个侧边缘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X1 侧的侧边缘突出。该被保持部71如后述的那样,形成为通过突起71A咬入插座壳体60的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的内壁面而保持在该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
突起部72在上下方向上的二个位置,具体而言,在与压入突起71A 几乎相同的位置各形成有二个,二个该突起部72排列在连接器宽度方向 (X轴方向)上。如图5所示,该突起部72例如通过模压加工而形成,使得从被保持部71的二个板面中位于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 Y2侧的一个板面突出。即,该突起部72位于比该被保持部71的一个板面靠Y2侧的位置,并接近在Y轴方向上与该一个板面相对的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的内壁面(一个内壁面)来配置,从而形成为能够通过该突起部72的突出顶面抵接(参照图8的(B))。
舌片73在上下方向上的压入突起71A彼此之间的位置,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的突起部72彼此之间的位置形成有一个。该舌片73在位于被保持部71的X1侧的侧边缘,即在形成有压入突起71A的侧边缘向该被保持部71的另一个板面侧(Y1侧)折回,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X2 侧延伸(参照图8的(A))。即,该舌片73位于比上述被保持部71的另一个板面靠Y1侧的位置,接近在Y轴方向上与该另一个板面接近并相对的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的内壁面(另一个内壁面)来配置,从而能够以通过该舌片73的板面抵接(参照图8的(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舌片73通过在被保持部71的形成有压入突起71A的侧边缘折回而形成,但替代该结构,也可以在相反的一侧的侧边缘折回而形成。
转移部74和延长部75位于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的后述的上方收纳部63E内。如图5和图8的(A)所示,该转移部74在被保持部71的上部的位于X2侧的侧边缘向Y1侧屈曲成直角,然后朝向上方延伸,该转移部74的上端位于比被保持部71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延长部 75在转移部74的上端向X2侧屈曲成直角并朝向X2侧延伸。
如图3所示,信号用连接部76位于插座壳体60外,在将插座连接器 2配置于电路基板P2的安装面的状态(参照图1)下,形成为与该安装面上的对应信号电路部面接触并进行焊锡连接。
如图5和图8的(A)所示,二个接触臂部77、78具有长接触臂部 77、和与该长接触臂部77相比臂长较短的短接触臂部78,长接触臂部77 的板面与短接触臂部78的板面配置为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板面相对。
长接触臂部77具有与被保持部71的下端连结的基部77A、和从该基部77A朝向下方延伸的弹性臂部77B。该弹性臂部77B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换言之在XZ平面内弹性位移,如图3所示,能够在信号用接触部77B-1以接触压力与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信号端子40 接触(也参照图4),上述信号用接触部77B-1在该弹性臂部77B的下端部向X1侧突出并位于插座壳体60的插座侧收纳部64内。
短接触臂部78具有在长接触臂部77的基部77A的X1侧的侧边缘折回的基部78A(参照图8的(A))、和从该基部78A朝向下方延伸的弹性臂部78B。该弹性臂部78B能够从长接触臂部77的弹性臂部77B独立地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换言之在XZ平面内弹性位移,从而能够在信号用接触部78B-1以接触压力与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信号端子 40接触(也参照图4),上述信号用接触部78B-1在该弹性臂部78B的下端部向X1侧突出并位于插座壳体60的插座侧收纳部64内。
如图5所示,弹性臂部78B与长接触臂部77的弹性臂部77B相比臂长较短,弹性臂部78B的信号用接触部78B-1位于比弹性臂部77B的信号用接触部77B-1稍微靠上方的位置(也参照图8的(A))。因此,插座信号端子70能够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彼此位于不同的位置的二个信号用接触部77B-1、78B-1,与插头信号端子40接触,由此,会实现与该插头信号端子40的接触的可靠性的提高。
如图3所示,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 上位于比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被保持部71和接触臂部77、78靠电路基板P2侧(X2侧)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延长部75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5所示,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包括:被保持部81,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作为第一抵接部的突起部82,其从该被保持部81的一个板面突出;作为第二抵接部的舌片83,其在该被保持部81的侧边缘向另一个板面侧折回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转移部84,其与该被保持部81 的上部相连;延长部85,其在该转移部84的上端屈曲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电路基板P2侧(X2侧)延伸为曲柄状;信号用连接部86,其在该延长部85的电路基板P2侧的端部屈曲并朝向下方延伸;以及接触臂部 87、88,从被保持部81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
如图3所示,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被保持部71相比被保持部 81的上下方向形成得较小,该被保持部81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该被保持部71的下端几乎相同的高度。该被保持部81配置为该被保持部 81的板厚方向与端子排列方向一致。即,多个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也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相同地以被保持部81彼此的板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相对那样的姿势排列。该被保持部81在该被保持部81的靠上端的位置和靠下端的位置各具有一个压入突起81A,上述压入突起81A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二个侧边缘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X2侧的侧边缘突出。如后述的那样,该被保持部81形成为通过压入突起81A咬入插座壳体60的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63B的内壁面而保持在该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63B。
如图8的(A)所示,突起部82在上下方向上的二个位置,具体而言在与压入突起81A几乎相同的位置,各形成有二个,二个该突起部82 排列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该突起部82例如通过模压加工而形成,使得从被保持部81的二个板面中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 上的位于Y1侧的一个板面突出。即,该突起部82位于比该被保持部81 的一个板面靠Y1侧的位置,即位于Y轴方向上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 的突起部72(参照图5)相反的一侧,从而能够通过该突起部82的突出顶面与在Y轴方向上该一个板面相对的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63B的内壁面(一个内壁面)抵接。
如图8的(A)所示,舌片83在上下方向上的压入突起81A彼此之间的位置,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的突起部82(参照图5)彼此之间的位置形成有一个。该舌片83在被保持部81的位于X2侧的侧边缘,即在形成有压入突起81A的侧边缘向该被保持部81的另一个板面侧(Y2侧)折回,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X1侧延伸。即,该舌片83位于比上述被保持部81的另一个板面靠Y2侧的位置,即位于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舌片73在Y轴方向上相反的一侧,从而能够通过该舌片83的板面与在Y 轴方向上该另一个板面相对的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63B的内壁面(另一个内壁面)抵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舌片83通过在被保持部81的形成有压入突起81A的侧边缘折回而形成,但替代该结构,也可以在相反的一侧的侧边缘折回而形成。
转移部84位于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的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63B 内。如图5所示,该转移部84通过在被保持部81的上部的位于X2侧的侧边缘向Y2侧屈曲成直角而形成,该转移部84的上端处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被保持部71的上端几乎相同的位置。
如图5所示,延长部85具有:上横部85A,其在转移部84的上端屈曲成直角并朝向X2侧延伸;纵部85B,其在该上横部85A的X2侧的端部屈曲成直角并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横部85C,其在该纵部85B的下端屈曲成直角并向X2侧延伸。上横部85A位于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的后述的上方收纳部63E内,在其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比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延长部75短(也参照图3)。纵部85B位于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 63的后述的侧方收纳部63F内。如图5所示,下横部85C的X2侧的端部向插座壳体60外延伸突出。
如图3所示,信号用连接部86在插座壳体60外,在X轴方向上处于与插座信号端子70的信号用连接部76相同的位置,在将插座连接器2 配置于电路基板P2的安装面的状态下,与该安装面上的对应信号电路部面接触并进行焊锡连接。
如图5和图8的(A)所示,二个接触臂部87、88具有长接触臂部 87和与该长接触臂部87相比臂长较短的短接触臂部88。该接触臂部87、 88形成为将已叙述的插座信号端子70的接触臂部77、78绕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180°而得的那样的形状。接触臂部87、 88本身的形状与已叙述的接触臂部77、78的形状相同,因此对于接触臂部87、88的各部分,标注将接触臂部77、78中对应的部分的附图标记加“10”而得的附图标记(例如,在弹性臂部标注附图标记“87B”、“88B”)。
长接触臂部87的信号用接触部87B-1与长接触臂部77的信号用接触部77B-1、短接触臂部88的信号用接触部88B-1与短接触臂部78的信号用接触部78B-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并朝向X2方向突出。信号用接触部77B-1、78B-1位于插座壳体60的收纳部64内,能够以接触压力与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信号端子40接触(参照图4)。
插座电源端子90、100具有彼此形状不同的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和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一个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 和一个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构成的对在插座壳体60的中间部62的端子排列方向两侧位置各保持有一对。具体而言,插座电源端子90、100收纳保持在形成于上述中间部62的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未图示)。
如图6所示,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通过将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端子宽度尺寸(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一插座信号端子 70大。该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具有:被保持部91,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延长部92,其从该被保持部9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然后屈曲成直角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电路基板P2侧(X2侧)直状地延伸;电源用连接部93,其在该延长部92的电路基板P2侧的端部屈曲并朝向上方延伸;以及二个接触臂部94,它们从被保持部91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配置为其端子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一致。
被保持部91位于插座壳体60的靠上端的位置,并配置为该被保持部 91的板厚方向与连接器宽度方向一致。该被保持部91在各侧边缘各具有二个压入突起91A,上述压入突起91A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在端子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侧的侧边缘突出。如后述的那样,该被保持部91 形成为通过压入突起91A咬入形成插座壳体60的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未图示)的一部分的第一电源端子保持部(未图示)的内壁面而保持在该第一电源端子保持部。
如图6所示,延长部92在其整个长边方向上与被保持部91相比,在端子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为窄幅。该延长部92的在其长边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91侧并呈横L字状延伸的部分形成为窄幅,在上述长边方向上位于电源用连接部93侧并直状地延伸的部分形成为宽幅。
如图3所示,电源用连接部93位于插座壳体60外,在将插座连接器 2配置于电路基板P2的安装面的状态(参照图1)下,形成为与该安装面上的对应电源电路部面接触并进行焊锡连接。
如图6所示,二个接触臂部94以彼此相同的形状形成,并排列于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该接触臂部94以在靠下端位置朝向X2侧突出的方式屈曲,其突出的部分形成为能够以接触压力与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电源端子50接触的电源用接触部94A。如图6所示,二个接触臂部94的电源用接触部94A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另外,如图3所示,该电源用接触部94A在比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信号用接触部77B-1、 78B-1靠上方的位置向插座壳体60的插座侧收纳部64内突出来配置。
如图6所示,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 上位于比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的被保持部91和接触臂部94靠电路基板 P2侧(X2侧)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的延长部92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6所示,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通过将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并形成为端子宽度尺寸(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大。该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包括:被保持部101,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延长部102,其从该被保持部101的上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电路基板P2侧(X2侧)屈曲成直角,然后朝向下方屈曲并直状地延伸;电源用连接部103,其在该延长部102的电路基板P2侧的下端屈曲并朝向电路基板P2侧(X2侧)延伸;以及二个接触臂部104,从被保持部101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
被保持部101和接触臂部104处于与已叙述的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 的被保持部91和接触臂部94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呈将该被保持部91 和该接触臂部9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反转而得的形状。对于该被保持部101和接触臂部104的各部分,标注将被保持部91和接触臂部94的各部分的附图标记加“10”而得的附图标记(例如,对电源用接触部标注附图标记“104A”)。如图3所示,接触臂部104的电源用接触部104A处于比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信号用接触部87B-1、88B-1靠上方的位置,且处于与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的电源用接触部94A相同的位置,并向插座壳体60的插座侧收纳部64内突出。
如图6所示,延长部102屈曲成倒L字形,在其整个长边方向上与被保持部101相比,在端子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为窄幅。该延长部 102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横部102A、和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纵部102B,该纵部102B与上述横部102A相比形成为宽幅。
如图3所示,电源用连接部103位于插座壳体60外,在将插座连接器2配置于电路基板P2的安装面的状态(参照图1)下,形成为贯通在该电路基板P2形成的贯通孔(未图示)来配置,并与该贯通孔焊锡连接。
返回对插座壳体60的说明。如图3所示,插座壳体60的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具有保持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被保持部71、81的插座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和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63B)、收纳该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接触臂部77、78的一部分的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63D(第一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和第二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D)、收纳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延长部75和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延长部85的上横部85A的上方收纳部63E、以及收纳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延长部85的纵部85B的侧方收纳部63F。
如图3所示,插座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形成于插座壳体60的中间部62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大致右半部(X1侧的部分)的上半部。该插座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形成为在相对于图3的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贯通的狭缝状的孔部。
对于插座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中在图3中位于X1侧的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而言,如图8的(B)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S1换言之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的内壁面彼此的距离形成为比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被保持部71的板厚尺寸S2大。另外,该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的上述宽度尺寸S1比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突起部72的突出顶面与舌片73的外侧的板面(Y1侧的板面)的距离S3稍大。
插座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中在图3中位于X2侧的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63B也与已叙述的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同样地,其宽度尺寸换言之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63B的内壁面彼此的距离形成为比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被保持部81的板厚尺寸大。另外,上述宽度尺寸比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突起部82的突出顶面与舌片83的外侧的板面(Y2侧的板面)的距离稍大。
基于上述的那样的尺寸关系,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在突起部72、82 的突出顶面与相对于该突出顶面的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的内壁面之间,而且,在舌片73、83的上述板面与相对于上述板面的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这样,预先稍微较大地设定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在插座信号端子70、80向插座壳体60安装时,能够容易地将被保持部71、81、突起部72、82以及舌片73、83带至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内。
如已叙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突起部 72、82和舌片73、83能够与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的内壁面抵接,因此即使在突起部72、82的突出顶面及舌片73、83的板面、与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的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在该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 内被保持部71、81也会在其板厚方向(X轴方向)上几乎不倾斜地保持在正规位置。其结果,整个插座信号端子70、80也会不倾斜地维持在正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与插头信号端子40的良好的接触状态,从而避免信号传送特性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保持部71、8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二个位置设置有突起部72、82。这样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位置设置突起部72、82,能够在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内使被保持部71、81更稳定从而维持在正规位置。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在彼此邻接的突起部72、 82之间的位置设置有舌片73、83。因此,突起部72、82和被保持部71、 81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能够在信号端子保持部63A、63B内使被保持部71、81更可靠地稳定从而维持在正规位置。
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63D中在图3中位于X1侧的第一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在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的下方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该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连通。该第一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形成为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突壁65的X1侧的侧面下沉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贯通的槽状,并收纳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接触臂部77、78的 X2侧的部分。
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的槽底在从该第一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的上端到上下方向中间位置为止的范围内,以随着朝向下方而向X2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在从该中间位置到下端为止的范围内,没有倾斜地向下方延伸。因此,在上述槽底与接触臂部77、78之间,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有间隙。第一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利用上述间隙来允许接触臂部77、78的弹性位移。
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63D中在图3中位于X2侧的第二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D以将已叙述的第一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呈对称的形状形成。该第二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D收纳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接触臂部87、88的X1侧的部分。另外,该第二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D利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第二弹性位移允许槽部63D的槽底与接触臂部87、88之间形成的间隙来允许该接触臂部87、88的弹性位移。
如图3所示,上方收纳部63E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位置形成于以下范围内,该范围从插座壳体60的中间部62的上表面下沉,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从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的位置到上述中间部62的左端(X2侧的端部)为止延伸。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在邻接的上方收纳部63E之间,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62的左端侧的位置形成有从中间部62的上表面向上方直立的上方隔壁66。形成于中间部62的所有的上方收纳部63E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在除了上方隔壁66的范围内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连通。如图3所示,收纳于该上方收纳部63E内的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延长部75和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延长部85的上横部85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方隔壁66 的范围内。其结果,延长部75和上横部85A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受上方隔壁66限制。
如图3所示,侧方收纳部63F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端子70、80 的位置形成于以下范围内,该范围从插座壳体60的中间部62的X2侧的侧面下沉,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从上方收纳部63E的下端到上述中间部62 的靠下端的位置为止延伸。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侧方收纳部63F之间,在中间部62的下端侧的位置形成有从中间部62的侧面向X2侧直立的侧方隔壁67。形成于中间部62的所有的侧方收纳部63F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在除了侧方隔壁67的范围内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连通。如图3所示,收纳于该侧方收纳部63F内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延长部85的纵部85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侧方隔壁67的范围内。其结果,纵部85B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受侧方隔壁67限制。
插座壳体60的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未图示)具有保持插座电源端子90、100的被保持部91、101的插座电源端子保持部、收纳该插座电源端子90、100的接触臂部94、104的一部分的弹性位移允许槽部、收纳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的延长部92和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的延长部102的横部102A的上方收纳部、以及收纳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的延长部102 的纵部102B的侧方收纳部。
上述插座电源端子保持部和位于该插座电源端子保持部的下方的上述弹性位移允许槽部从形成插座壳体60的插座侧收纳部64的内壁面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与突壁65的两侧面相对的二个壁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突壁65的两侧的壁面)下沉,并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即,分别在该二个壁面,上述插座电源端子保持部和上述弹性位移允许槽部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相连的一个槽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X1侧的该槽部,压入保持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的被保持部91,并且能够弹性位移地收纳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的接触臂部94。另一方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X2侧的该槽部,压入保持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 的被保持部101,并且能够弹性位移地收纳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的接触臂部104。
上述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的上述上方收纳部和上述侧方收纳部呈将已叙述的上述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的上方收纳部63E和侧方收纳部 63F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为宽幅那样的形状。另外,收纳于上述上方收纳部和上述侧方收纳部的插座电源端子90、100的延长部92、102与已叙述的插座信号端子70、80相同地,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受设置于中间部62的隔壁限制。
这样的结构的插座连接器2按照以下的要点制造。首先,将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从上方向插座壳体60的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插入。其结果,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的被保持部81被压入至第二信号端子保持部 63B,从而将该第二插座信号端子80收纳保持于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
另外,将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从上方向插座壳体60的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未图示)插入。其结果,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的被保持部 101被压入至插座电源端子保持部,从而将第二插座电源端子100收纳保持于上述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
接下来,将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从上方向插座壳体60的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插入。其结果,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的被保持部71被压入至第一信号端子保持部63A,从而将该第一插座信号端子70收纳保持于插座信号端子收纳部63。
另外,将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从上方向插座壳体60的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未图示)插入。其结果,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的被保持部91被压入至插座电源端子保持部,从而将第一插座电源端子90收纳保持于上述插座电源端子收纳部。
这样,将插座端子70、80、90、100安装于插座壳体60,由此完成插座连接器2。
接下来,对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插头连接器1焊锡连接并安装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并且将插座连接器2焊锡连接并安装于电路基板P2的安装面。接下来,如图1 和如图3所示,以插头连接器1的嵌合部31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将插座连接器2形成为插座侧收纳部64向下方开口的姿势并带至插头连接器 1的上方。而且,通过使插座连接器2向下方移动而开始与插头连接器1 的嵌合连接。
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插头连接器1的嵌合部31从下方进入插座连接器2的插座侧收纳部64内,并且插座连接器2的突壁65从上方进入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侧收纳部34内。其结果,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信号端子40的信号用接触部43与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信号用接触部77B-1、 78B-1抵接并使接触臂部77、78弹性位移(参照图4)。另外,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电源端子50的信号用接触部53与插座电源端子90、100的电源用接触部94A、104A抵接并使接触臂部94、104弹性位移。
并且,如图4所示,随着连接器嵌合过程进行,插头连接器1的嵌合部31到达插座连接器2的插座侧收纳部64的深部,并且插座连接器2的突壁65到达插头连接器1的插头侧收纳部34的深部,由此插头连接器1 与插座连接器2形成为嵌合连接状态,从而完成连接器嵌合连接动作。在连接器嵌合连接状态下,维持插座信号端子70、80的接触臂部77、78的弹性位移状态,插头信号端子40的信号用接触部43与插座信号端子70、 80的信号用接触部77B-1、78B-1以接触压力接触。另外,维持插座电源端子90、100的接触臂部94、104的弹性位移状态,插头电源端子50的信号用接触部53与插座电源端子90、100的电源用接触部94A、104A以接触压力接触。其结果,插头端子40、50与插座端子70、80、90、100 电导通。
在连接器嵌合之前、连接器嵌合连接状态下,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的嵌合位置在端子排列方向和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未必为正规位置,而存在在这些方向上偏离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2彼此的偏离基于插头端子40、50的弹性部45、55的弹性位移,被可动壳体30 朝向偏离的方向移动的所谓的浮动吸收。
另外,在连接器拔出时,若相对于插头连接器1将处于嵌合连接状态的插座连接器2向连接器拔出方向即上方(Z1方向)抬起,则在插头端子40、50因与插座端子70、80、90、100的摩擦等而导致朝向上方的外力发挥作用。其结果,插头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30伴随着插头端子40、 50的弹性部45、55的弹性位移,并且向上方进行规定量移动,但该可动壳体30的被限制部36的被限制面36A从下方与固定壳体20的限制部22B 的限制面22B-1抵接,由此限制该规定量以上的移动。因此,固定壳体 20乃至插头端子40、50不会继续抬起,从而防止插头端子40、50的连接部41、51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剥离并且插头连接器1脱落。
但是,考虑可动壳体30的被限制部36的被限制面36A从下方与固定壳体20的限制部22B的限制面22B-1抵接的力过大的程度,固定壳体 20有可能向上方抬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电源端子50的被保持部52 具有对固定壳体20的被卡止部21C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卡止的卡止部 52B。因此,即使在固定壳体20抬起的情况下,插头电源端子50的卡止部52B的卡止面52B-1从上方与固定壳体20的被卡止部21C的被卡止面 21C-1抵接并卡止,由此能够利用其卡止力抵抗朝向上方的上述外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插头端子40、50的连接部41、51从电路基板 P1的安装面的剥离乃至插头连接器1的脱落。
另外,在插头电源端子50设置有上述卡止部52B,因此无需如以往那样在端子排列范围外另外设置用于抵抗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的外力的配件,从而插头连接器1不会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电源端子50的卡止部52B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二个,但卡止部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另外,若能够充分地确保卡止面的面积,也可以是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信号端子70、80将设置于被保持部71、81 的一个板面侧的第一抵接部形成为突起部72、82,将设置于另一个板面侧的第二抵接部形成为舌片73、83,但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的两方形成为突起部,另外,也可以将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的两方形成为舌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的各位置各设置有二个,但突起部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另外,在上下方向上的各位置仅设置一个突起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突起部形成为在被保持部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形状。通过形成为这样的形状,能够增大该突起部的突出顶面的面积,换言之,能够增大可以与端子保持部的内壁面抵接的面积,从而使插座信号端子的姿势更容易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72、82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上的二个部位,舌片73、83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上的一个部位,但设置突起部和舌片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进一步增加。由此使插座信号端子的姿势更容易稳定。
Claims (7)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金属板制的多个端子和排列保持多个该端子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包括:被保持部,被保持于所述壳体;以及接触臂部,从该被保持部沿与对象连接体的连接方向延伸,并形成有用于与该对象连接体接触的接触部,
多个所述端子排列为所述被保持部的板面彼此相对,
所述壳体具有收纳所述被保持部且压入保持该被保持部的侧边缘的孔状的端子保持部作为沿所述连接方向贯通的孔部,
该端子保持部在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形成得比所述被保持部的板厚尺寸大,
在所述电连接器中,
所述端子在所述端子保持部内包括:第一抵接部,与所述被保持部的一个板面相比位于更靠与该一个板面相对的所述端子保持部的一个内壁面侧,并能与该一个内壁面抵接;以及第二抵接部,与所述被保持部的另一个板面相比位于更靠与该另一个板面相对的所述端子保持部的另一个内壁面侧,并能与该另一个内壁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从所述被保持部的板面突出的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从所述被保持部的所述侧边缘折回并延伸的舌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形成为从所述被保持部的板面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为从所述被保持部的所述侧边缘折回并延伸的舌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方向上的多个地方形成有所述第一抵接部,在所述连接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所述第一抵接部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抵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方向上的多个地方形成有所述第二抵接部,在所述连接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抵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排列为二列,对于一列的端子和另一列的端子,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第一抵接部彼此相对于所述被保持部位于相反侧,且第二抵接部彼此相对于所述被保持部位于相反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85151A JP7197996B2 (ja) | 2018-04-26 | 2018-04-26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8-085151 | 2018-04-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16774A true CN110416774A (zh) | 2019-11-05 |
CN110416774B CN110416774B (zh) | 2022-04-05 |
Family
ID=68205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44634.1A Active CN110416774B (zh) | 2018-04-26 | 2019-04-26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73164B2 (zh) |
JP (1) | JP7197996B2 (zh) |
KR (1) | KR102499444B1 (zh) |
CN (1) | CN110416774B (zh) |
DE (1) | DE10201920587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00818B1 (ja) * | 2017-11-17 | 2018-10-03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可動コネクタ |
JP7262185B2 (ja) * | 2018-07-03 | 2023-04-21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
JP7282464B2 (ja) * | 2019-05-31 | 2023-05-2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7238675B2 (ja) * | 2019-07-31 | 2023-03-1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端子、および基板用コネクタ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121061U (zh) * | 1973-02-12 | 1974-10-17 | ||
JPS56119278U (zh) * | 1980-02-13 | 1981-09-11 | ||
US5152700A (en) * | 1991-06-17 | 1992-10-06 | Litton Systems, Inc. |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system |
TW427561U (en) * | 1999-10-21 | 2001-03-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Socket connector |
CN2660720Y (zh) * | 2003-08-23 | 2004-12-0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1640330A (zh) * | 2008-07-31 | 2010-02-03 |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 触头和使用该触头的ic插座 |
CN102832472A (zh) * | 2011-06-16 | 2012-12-19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CN102904091A (zh) * | 2011-06-24 | 2013-01-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20150311653A1 (en) * | 2014-04-24 | 2015-10-29 | J.S.T. Mfg.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s at different heights |
CN105375145A (zh) * | 2014-08-06 | 2016-03-02 |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接触器及使用该接触器的连接器 |
CN105518943A (zh) * | 2013-09-09 | 2016-04-20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电连接器的端子及电连接器 |
CN206180228U (zh) * | 2016-06-24 | 2017-05-17 | 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
CN107453067A (zh) * | 2016-05-23 | 2017-12-08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部件的连接结构 |
JP2018010801A (ja) * | 2016-07-14 | 2018-01-18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N107706569A (zh) * | 2016-08-09 | 2018-02-1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66343A (en) * | 1968-08-26 | 1971-02-23 | Amp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terminating leads of micro-modular components or the like |
JPS5216238B2 (zh) * | 1972-11-02 | 1977-05-07 | ||
JPS54158295U (zh) * | 1978-04-26 | 1979-11-05 | ||
JPS5826153B2 (ja) * | 1981-08-05 | 1983-06-01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多極コネクタ |
ATE17415T1 (de) * | 1982-03-04 | 1986-01-15 | Du Pont | Durch einpressen zu befestigende elektrische anschluesse. |
JPS58193474U (ja) * | 1982-06-14 | 1983-12-22 |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接続器 |
JPS63120381U (zh) * | 1987-01-29 | 1988-08-04 | ||
JPH0472471U (zh) * | 1990-04-20 | 1992-06-25 | ||
US5226840A (en) * | 1991-05-28 | 1993-07-13 | Eaton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and contact |
US5667392A (en) * | 1995-03-28 | 1997-09-16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tabilized contact |
US5897401A (en) * | 1997-07-01 | 1999-04-27 | Solid State Stamping, Inc. | Serrated starred pin |
US6042429A (en) * | 1997-08-18 | 2000-03-28 | Autosplice Systems Inc. | Continuous press-fit knurl pin |
US5980271A (en) * | 1998-04-15 | 1999-11-09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Header connector of a future bus and related compliant pins |
JP3503877B2 (ja) * | 1999-02-19 | 2004-03-0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角線材を使用した基板用の端子構造 |
TW403236U (en) * | 1999-04-27 | 2000-08-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6439934B1 (en) * | 2001-12-14 | 2002-08-27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High-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2004311044A (ja) | 2003-04-02 | 2004-11-04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コネクタ |
JP4069817B2 (ja) * | 2003-07-10 | 2008-04-0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TWM250366U (en) | 2003-08-22 | 2004-11-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01112741Y (zh) * | 2007-07-12 | 2008-09-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JP4971957B2 (ja) * | 2007-11-29 | 2012-07-11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コンタクト部材、コンタクト部材の保持構造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
US7798859B1 (en) * | 2009-12-19 | 2010-09-21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terminal |
JP5707138B2 (ja) * | 2011-01-11 | 2015-04-2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9537278B2 (en) * | 2015-02-09 | 2017-01-03 | Yazaki Corporation | Terminal group and connector |
-
2018
- 2018-04-26 JP JP2018085151A patent/JP71979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4-24 DE DE102019205876.0A patent/DE102019205876A1/de active Pending
- 2019-04-24 US US16/393,829 patent/US10673164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4-25 KR KR1020190048666A patent/KR10249944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04-26 CN CN201910344634.1A patent/CN11041677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121061U (zh) * | 1973-02-12 | 1974-10-17 | ||
JPS56119278U (zh) * | 1980-02-13 | 1981-09-11 | ||
US5152700A (en) * | 1991-06-17 | 1992-10-06 | Litton Systems, Inc. |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system |
TW427561U (en) * | 1999-10-21 | 2001-03-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Socket connector |
CN2660720Y (zh) * | 2003-08-23 | 2004-12-0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1640330A (zh) * | 2008-07-31 | 2010-02-03 |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 触头和使用该触头的ic插座 |
CN102832472A (zh) * | 2011-06-16 | 2012-12-19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CN102904091A (zh) * | 2011-06-24 | 2013-01-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5518943A (zh) * | 2013-09-09 | 2016-04-20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电连接器的端子及电连接器 |
US20150311653A1 (en) * | 2014-04-24 | 2015-10-29 | J.S.T. Mfg.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s at different heights |
CN105375145A (zh) * | 2014-08-06 | 2016-03-02 |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接触器及使用该接触器的连接器 |
CN107453067A (zh) * | 2016-05-23 | 2017-12-08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部件的连接结构 |
CN206180228U (zh) * | 2016-06-24 | 2017-05-17 | 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
CN107546520A (zh) * | 2016-06-24 | 2018-01-05 | 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组 |
JP2018010801A (ja) * | 2016-07-14 | 2018-01-18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N107706569A (zh) * | 2016-08-09 | 2018-02-1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90124661A (ko) | 2019-11-05 |
JP7197996B2 (ja) | 2022-12-28 |
US20190334274A1 (en) | 2019-10-31 |
US10673164B2 (en) | 2020-06-02 |
DE102019205876A1 (de) | 2019-10-31 |
CN110416774B (zh) | 2022-04-05 |
JP2019192526A (ja) | 2019-10-31 |
KR102499444B1 (ko) | 2023-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16770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10416764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1041677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7026335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7453067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部件的连接结构 | |
CN105703140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327574C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 |
US7527517B2 (en) | Terminal and connector | |
US756624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 |
CN107732564A (zh) | 用于电缆的应变消除件 | |
CN109326913A (zh) | 高电流电气端子 | |
JP2019021389A (ja) | コネクタ | |
CN107623205A (zh) | 电连接器 | |
JP6523221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992124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021849A (zh) | 电连接器 | |
JP7107708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7819216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7690736A (zh) | 电连接器 | |
US20200161787A1 (en) | Female terminal | |
CN101652905B (zh) | 触头及连接器 | |
US2010014419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lip member | |
US10276975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881700B (zh) | 阴端子以及使用阴端子的电连接器 | |
JPH0322380A (ja) | ターミナル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