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2839B - 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2839B
CN110412839B CN201910303527.4A CN201910303527A CN110412839B CN 110412839 B CN110412839 B CN 110412839B CN 201910303527 A CN201910303527 A CN 201910303527A CN 110412839 B CN110412839 B CN 1104128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articles
core
mas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035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2839A (zh
Inventor
前谷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412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2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2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2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5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6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5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non-homogenuous distribution of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03G9/093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21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03G9/093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2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5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71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带正电性调色剂含有调色剂颗粒。调色剂颗粒具有核、壳层和氟树脂颗粒,壳层对核的表面进行包覆。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或者位于核与壳层之间。壳层含有带正电性材料。

Description

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法中,使像承载体的表面带电之后,通过曝光在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显影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再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然后,通过定影装置,对转印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其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在使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时,有时会发生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静电转移到定影装置的加热部上的现象(静电转移)。尤其是,在使用带正电性调色剂来形成图像时往往容易发生静电转移。为了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中,采用了对定影装置的定影部件施加偏压的结构。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采用对定影装置的定影部材施加偏压的结构,因此导致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复杂化和高成本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能够兼顾静电转移发生的抑制和优异的带正电性,并且尽可能避免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复杂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正电性调色剂含有调色剂颗粒。所述调色剂颗粒具有核、壳层和氟树脂颗粒,所述壳层对所述核的表面进行包覆。所述氟树脂颗粒位于所述核内或者位于所述核与所述壳层之间。所述壳层含有带正电性材料。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承载体、显影装置、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通过显影剂将所述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所述转印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所述定影装置使转印来的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显影剂含有上述的带正电性调色剂。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包括:通过显影剂将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使转印来的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显影剂含有上述的带正电性调色剂。
根据本发明的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能够兼顾静电转移发生的抑制和优异的带正电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结构的一个例子,该调色剂颗粒被含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正电性调色剂中。
图2的调色剂颗粒的截面结构的另一个例子,该调色剂颗粒被含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正电性调色剂中。
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4表示图3中的定影装置。
图5表示图4中的定影带和加压辊。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含义和测量方法。关于粉末(更具体地来说,调色剂母粒、核、外部添加剂、氟树脂颗粒和带正电性调色剂等)的评价结果(表示形状或者物理性质等的值),没有特别规定的话,是对该粉末所含的相当数量的颗粒进行测量得到的算术平均值。
没有特别规定的话,粉末的粒径和数均一次粒径都是使用显微镜测量的一次颗粒的圆相当径(Heywood径:面积与一次颗粒的投影面积相同的圆的直径)的算数平均值。
没有特别规定的话,粉末的体积中位径(D50)是使用贝克曼库尔特株式会社制造的“Coulter Counter Multisizer3”基于库尔特原理(小孔电阻法)测量的值。以下,“体积中位径”有时记载为“D50”。
没有特别规定的话,带电性的强度是指相对于由日本图像学会提供的标准载体的摩擦起电容易度。例如,通过将日本图像学会提供的标准载体(阴离子性:N-01;阳离子性:P-01)与测量对象进行搅拌,使测量对象摩擦起电。例如使用Q/m计量仪(TREK公司制造“MODEL 212HS”),分别测量摩擦起电前后的测量对象表面电位,测量对象在摩擦起电前后的电位变化越大,则带电性越强。
以下,有时在化合物名称之后加上“类”来统称该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化合物名称之后加上“类”来表示聚合物名称的情况下,表示聚合物的重复单元源自该化合物或者其衍生物。还有,丙烯基和甲基丙烯基有时统称为“(甲基)丙烯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有时统称为“(甲基)丙烯酸”。丙烯腈和甲基丙烯腈有时统称为“(甲基)丙烯腈”。如上所述,说明了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含义和测量方法。接下来,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带正电性调色剂]
以下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正电性调色剂(以下,有时记载为调色剂)。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含有调色剂颗粒。调色剂是调色剂颗粒的集合体(粉末)。
以下,参照图1,对调色剂颗粒1的结构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是调色剂颗粒1的截面结构的一个例子。调色剂颗粒1具有核2、壳层3和氟树脂颗粒4。壳层3对核2的表面进行包覆。壳层3在核2的表面上。氟树脂颗粒4位于核2内。壳层3含有带正电性材料。
接下来,参照图2,对另一个例子的调色剂颗粒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表示另一个例子的调色剂颗粒10的截面结构。调色剂颗粒10具有核2、壳层3和氟树脂颗粒4。壳层3包覆核2的表面。壳层3在核2的表面上。氟树脂颗粒4位于核2与壳层3之间。具体来说,氟树脂颗粒4位于核2的表面与壳层3中的核2一侧的面之间(界面)。壳层3含有带正电性材料。
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可以只含有图1中的调色剂颗粒1和图2中的调色剂颗粒10中的一者,也可以两者都含有。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也可以含有调色剂颗粒1和调色剂颗粒10以外的其它调色剂颗粒。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中,为了进一步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全部调色剂颗粒中,调色剂颗粒1和调色剂颗粒10的合计含量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00质量%。为了得到适于形成图像的调色剂,调色剂颗粒1和调色剂颗粒10的D50优选为4μm以上9μm以下。
另外,为了简化说明,说明了不具备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颗粒1和调色剂颗粒10。不过,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所含的调色剂颗粒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外部添加剂颗粒(未图示)。例如,图1中的调色剂颗粒1或者图2中的调色剂颗粒10作为调色剂母粒。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所含的调色剂颗粒也可以具备上述调色剂母粒和外部添加剂颗粒,外部添加剂颗粒在调色剂母粒的表面上。如上所述,参照图1和图2说明了调色剂颗粒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能够兼顾静电转移发生的抑制和优异的带正电性。其理由推测如下。
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所含的调色剂颗粒具有氟树脂颗粒,该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或者位于核与壳层之间。氟树脂颗粒具有往往带负电性。定影装置的加热部的表层部例如含有氟树脂之类的带负电性树脂。使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进行定影时,通过定影装置对调色剂进行加热和加压,调色剂颗粒中内部含有的氟树脂颗粒露出来。露出来的氟树脂颗粒与加热部的表面(表层部的表面)往往发生静电排斥。因此,能够抑制记录介质上含有氟树脂颗粒的调色剂被定影装置的加热部静电吸引并转移到加热部。由此,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能够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
还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中,壳层含有带正电性材料。因此,能够使调色剂具有优异的带正电性。而且,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所含的调色剂颗粒具有氟树脂颗粒,该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或者位于核与壳层之间。带负电性的氟树脂颗粒被包含在调色剂颗粒的内部,没有露出在调色剂颗粒的表面,因此调色剂的优异带正电性得到维持。另外,大量印刷之前的调色剂带正电量在期望值以上、大量印刷之后的调色剂带正电量在期望值以上以及大量印刷前后的调色剂带电变化量在期望值以上综合描述为带正电性优异。
另外,通过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不改变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就能够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由此,也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复杂化。
以下,对调色剂颗粒所具有的氟树脂颗粒、壳层和核进行说明。还有,对调色剂颗粒可以具有的外部添加剂进行说明。而且对调色剂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氟树脂颗粒>
氟树脂是具有氟基的树脂。氟树脂颗粒所含的氟树脂的例子有:聚四氟乙烯(以下,有时记载为PTFE)、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以下,有时记载为PFA)、聚三氟氯乙烯、聚偏氟乙烯、聚氟乙烯、全氟烷氧基氟树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和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氟树脂颗粒优选为含有PFA或者PTFE,更优选为含有PFA。另外,PFA是式(1)所示重复单元与式(2)所示重复单元的共聚物。PTFE是式(1)所示重复单元的聚合物。式(2)中,Rf表示全氟烷基。式(2)中的Rf优选为C1-C6全氟烷基,更优选为三氟甲基。
【化1】
氟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优选为0.01μm以上0.50μm以下。氟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更优选为0.01μm以上0.0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μm以上0.03μm以下。氟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也可以是0.20μm以上0.40μm以下。
在氟树脂颗粒含有PFA的情况下,PFA的熔点优选为250℃以上350℃以下,更优选为290℃以上310℃以下。PFA的熔点能够按照ASTM D 4591的方法进行测量。
在氟树脂颗粒含有PTFE的情况下,PTFE的熔点优选为250℃以上350℃以下,更优选为320℃以上340℃以下。PTFE的熔点能够按照JIS K6891的方法进行测量。
相对于核的质量,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相对于核的质量,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也可以是0.1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大于1.0质量%且是5.0质量%以下或者大于5.0质量%且是10.0质量%以下。
在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的情况下,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粘结树脂,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优选为大于0.0质量份且是1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在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的情况下,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粘结树脂,氟树脂颗粒的含量可以是1.0质量份以上3.0质量份以下、大于3.0质量份且是7.0质量份以下或者大于7.0质量份且是10.0质量份以下。
在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的情况下,相对于100.0质量份的核,氟树脂颗粒的含量优选为大于0.0质量份且是1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1.5质量份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1.0质量份以下。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的调色剂颗粒与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的调色剂颗粒相比,氟树脂颗粒更接近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因此,在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的情况下,氟树脂颗粒与定影装置的加热部进行接触的概率变高,能够非常好地抑制记录介质上含有氟树脂颗粒的调色剂被定影装置的加热部静电吸引并转移到加热部。因此,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的调色剂颗粒与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的调色剂颗粒相比,即使含有少量氟树脂颗粒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由于能够减少氟树脂颗粒的含量,因此能够降低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的调色剂颗粒的制造成本。
为了在氟树脂颗粒具有带负电性的基础上还要维持调色剂的优异带正电性,氟树脂颗粒优选为不是外部添加在调色剂颗粒上。基于同样的考虑,氟树脂颗粒优选为不位于调色剂颗粒的最外层表面。基于同样的考虑,氟树脂颗粒优选为不在壳层的表面上。基于同样的考虑,氟树脂颗粒优选为不位于壳层内。基于同样的考虑,氟树脂颗粒优选为只位于核内或者只位于核与壳层之间。
氟树脂颗粒在调色剂颗粒内的位置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法进行确认。使用场发射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JEM-2100F”),拍摄调色剂颗粒的截面,得到TEM照片。使用图像分析软件(三谷商事株式会社制造“WinROOF”),通过对TEM照片的分析,确认氟树脂颗粒在调色剂颗粒内的位置。
优选为: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且氟树脂颗粒的含量相对于核的质量是0.1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根据这样的调色剂颗粒,能够既降低制造成本又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
更优选为: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氟树脂颗粒的含量相对于核的质量是0.1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且氟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是0.01μm以上0.05μm以下。根据这样的调色剂颗粒,在制造成本降低和抑制静电转移发生的基础上,还能够使壳层很好地包覆在表面具有氟树脂颗粒的核。
<壳层>
壳层含有带正电性材料。带正电性材料例如是通过载体与壳层的摩擦使壳层(进而是调色剂颗粒)带正电的材料。壳层可以覆盖核的整个表面,也可以覆盖核的部分表面。为了使调色剂维持良好的带正电性,壳层优选为覆盖核的整个表面。
壳层可以实质上由热固性树脂构成。或者,壳层也可以实质上由热塑性树脂构成。或者,壳层也可以含有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这两种树脂。还有,也可以使用添加了添加剂(例如正电荷控制剂)的树脂作为构成壳层的材料。
壳层所含的带正电性材料例如有:热固化性含氮树脂、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和正电荷控制剂。为了既维持调色剂颗粒的良好带正电性又容易地形成壳层,带正电性材料的优选例有:热固化性含氮树脂和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在壳层中,热固化性含氮树脂或者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来作为带正电性材料时,壳层优选为不含正电荷控制剂。
热固化性含氮树脂是热固性树脂中在化学结构上含有氮原子的树脂。热固化性含氮树脂的例子有:三聚氰胺树脂、脲醛树脂、磺酰胺树脂、乙二醛树脂、苯并胍胺树脂、苯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和这些树脂的衍生物。为了维持调色剂颗粒的良好带正电性,热固化性含氮树脂优选为三聚氰胺树脂或者脲醛树脂,更优选为脲醛树脂。
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的例子有:含季铵阳离子基的乙烯基化合物的聚合物。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的其它例子有:含季铵阳离子基的乙烯基化合物与其它乙烯基化合物共聚而成的共聚物。另外,其它乙烯基化合物是指含季铵阳离子基的乙烯基化合物以外的乙烯基化合物。乙烯基化合物在分子内含有乙烯基(CH2=CH-)或者含有乙烯基中的氢原子被取代了的基。通过乙烯基等官能团所含的碳碳双键(C=C)裂解并加成聚合,乙烯基化合物成为高分子(乙烯基树脂)。
含季铵阳离子基的乙烯基化合物例如有:乙烯基苄基三烷基胺盐、2-(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烷基胺盐和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烷基胺盐。
乙烯基苄基三烷基胺盐例如有:乙烯基苄基三甲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乙烯基苄基三甲基氯化铵等)、乙烯基苄基三乙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乙烯基苄基三乙基氯化铵等)、乙烯基苄基二甲基乙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乙烯基苄基二甲基乙基氯化铵等)、乙烯基苄基二甲基异丙基胺盐(更具体地来说,乙烯基苄基二甲基异丙基氯化铵等)、乙烯基苄基正丁基二甲基胺盐(更具体地来说,乙烯基苄基正丁基二甲基氯化铵等)和乙烯基苄基二甲基戊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乙烯基苄基二甲基戊基氯化铵等)。
2-(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烷基胺盐例如有:2-(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2-(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2-(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乙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2-(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乙基氯化铵等)、2-(丙烯酰氧基)乙基三乙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2-(丙烯酰氧基)乙基三乙基氯化铵等)和2-(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正戊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2-(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正戊基氯化铵等)。
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烷基胺盐例如有: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乙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乙基氯化铵等)和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正戊基铵盐(更具体地来说,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正戊基氯化铵等)。
含季铵阳离子基的乙烯基化合物优选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烷基胺盐,更优选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铵盐,进一步优选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可以与含季铵阳离子基的乙烯基化合物进行共聚的其它乙烯基化合物例如有:苯乙烯类化合物(更具体地来说,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等);(甲基)丙烯酸酯(更具体地来说,(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等);(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腈;乙烯;丙烯;丁二烯;以及氯化乙烯。含季铵阳离子基的乙烯基化合物可以与这些其它乙烯基化合物中的1种进行共聚,也可以与这些其它乙烯基化合物中的2种以上进行共聚。
可以与含季铵阳离子基的乙烯基化合物进行共聚的其它乙烯基化合物优选为(甲基)丙烯酸酯,更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进一步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特别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
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优选为乙烯基化合物(含季铵阳离子基)与其它乙烯基化合物共聚而成的共聚物,更优选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烷基胺盐与2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而成的共聚物,进一步优选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铵盐、(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而成的共聚物,特别优选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共聚而成的共聚物。
在壳层所含的带正电性材料是正电荷控制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的正电荷控制剂例如有:吖嗪化合物(更具体地来说,哒嗪、嘧啶、吡嗪、1,2-恶嗪、1,3-恶嗪、1,4-恶嗪、1,2-噻嗪、1,3-噻嗪、1,4-噻嗪、1,2,3-三嗪、1,2,4-三嗪、1,3,5-三嗪、1,2,4-恶二嗪、1,3,4-恶二嗪、1,2,6-恶二嗪、1,3,4-噻二嗪、1,3,5-噻二嗪、1,2,3,4-四嗪、1,2,4,5-四嗪、1,2,3,5-四嗪、1,2,4,6-恶三嗪、1,3,4,5-恶三嗪、酞嗪、喹唑啉、喹喔啉等);直接染料(更具体地来说,吖嗪坚牢红FC、吖嗪坚牢红12BK、吖嗪紫BO、吖嗪棕3G、吖嗪浅棕GR、吖嗪深绿色BH/C、吖嗪深黑EW、吖嗪深黑3RL等);酸性染料(更具体地来说,苯胺黑BK、苯胺黑NB、苯胺黑Z等);环烷酸的金属盐;高级有机羧酸的金属盐;烷氧基胺;烷基酰胺;以及季铵盐(更具体地来说,苄基癸基己基甲基氯化铵、癸基三甲基氯化铵、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甲基氯季盐等)。
壳层可以只含有带正电性材料。或者,壳层也可以含有带正电性材料与其它材料混合而成的混合材料。其它材料的例子是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的具体例子与后面作为粘结树脂的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的具体例子相同。其它材料的例子优选为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在壳层含有混合材料(带正电性材料与其它材料混合而成)的情况下,为了使调色剂颗粒维持良好的带正电性,混合材料中的带正电性材料含量优选为7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质量%以上。
为了得到适合形成图像的调色剂,壳层的厚度优选为1nm以上400nm以下,更优选为5nm以上50nm以下。
<核>
核例如含有粘结树脂。核根据需要也可以再含有着色剂、脱模剂、磁性粉末和电荷控制剂中的至少一个。
(粘结树脂)
核含有粘结树脂。为了得到低温定影性优异的调色剂,核优选为含有作为粘结树脂的热塑性树脂,更优选为以粘结树脂整体的85质量%以上的比例含有热塑性树脂。热塑性树脂例如有:聚酯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酯类树脂(更具体地来说,丙烯酸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等)、烯烃类树脂(更具体地来说,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乙烯基树脂(更具体地来说,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乙烯基醚树脂、N-乙烯基树脂等)、聚酰胺树脂和聚氨基甲酸酯树脂。还有,上述各树脂的共聚物,即在上述树脂中导入了任意重复单元的共聚物(更具体地来说,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丁二烯类树脂等),也可以用作粘结树脂。核可以只含有1种粘结树脂,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粘结树脂。
为了进一步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粘结树脂优选为聚酯树脂或者苯乙烯-丙烯酸树脂。
聚酯树脂可以通过使1种以上多元醇单体与1种以上多元羧酸单体进行缩聚来获得。聚酯树脂是1种以上多元醇单体与1种以上多元羧酸单体的聚合物。另外,也可以使用多元羧酸衍生物(更具体地来说,多元羧酸酐、多元羧酸卤化物等)来代替多元羧酸单体。
多元醇单体的例子有:二醇单体、双酚单体和三元以上的醇单体。
二醇单体的例子有: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2-丁烯-1,4-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4-苯二醇、一缩二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和聚四甲撑二醇。
双酚单体的例子有:双酚A、氢化双酚A、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物。
三元以上的醇单体的例子有:山梨糖醇、1,2,3,6-己四醇、1,4-脱水山梨糖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1,2,4-丁三醇、1,2,5-戊三醇、丙三醇、二丙三醇、2-甲基丙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1,3,5-三羟基甲苯。
多元羧酸单体的例子有:二元羧酸单体和三元以上的羧酸单体。
二元羧酸单体的例子有:顺丁烯二酸、富马酸、柠康酸、甲叉琥珀酸、戊烯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钠、环己烷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丙二酸、琥珀酸、烷基琥珀酸和烯基琥珀酸。烷基琥珀酸的例子有:正丁基琥珀酸、异丁基琥珀酸、正辛基琥珀酸、正十二烷基琥珀酸和异十二烷基琥珀酸。烯基琥珀酸的例子有:正丁烯基琥珀酸、异丁烯基琥珀酸、正辛烯基琥珀酸、正十二烯基琥珀酸和异十二烯基琥珀酸。
三元以上的羧酸单体的例子有:1,2,4-苯三甲酸(偏苯三甲酸)、2,5,7-萘三甲酸、1,2,4-萘三甲酸、1,2,4-丁烷三甲酸、1,2,5-己烷三甲酸、1,3-二羧基-2-甲基-2-亚甲基羧基丙烷、1,2,4-环己烷三甲酸、四(亚甲基羧基)甲烷、1,2,7,8-辛烷四甲酸、均苯四酸和Empol三聚酸。
苯乙烯-丙烯酸树脂是1种以上苯乙烯类单体与1种以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体的共聚物。
苯乙烯类单体是苯乙烯或者其衍生物。苯乙烯类单体的优选例子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羟基苯乙烯、间羟基苯乙烯、甲苯乙烯和对乙基苯乙烯。苯乙烯类单体优选为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体的优选例子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和(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体优选为(甲基)丙烯酸丁酯。
为了进一步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苯乙烯-丙烯酸树脂优选为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着色剂)
核也可以含有着色剂。可以根据调色剂的颜色,使用众所周知的颜料或者染料来作为着色剂。为了使用调色剂形成高画质的图像,相对于粘结树脂100质量份,着色剂的量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20质量份以下。核可以只含有1种着色剂,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着色剂。
核可以含有黑色着色剂。黑色着色剂的例子有:炭黑。另外,黑色着色剂也可以是使用黄色着色剂、品红色着色剂和青色着色剂调色成黑色的着色剂。
核也可以含有彩色着色剂。彩色着色剂的例子有:黄色着色剂、品红色着色剂和青色着色剂。
关于黄色着色剂,例如可以使用选自缩合偶氮化合物、异吲哚啉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偶氮金属络合物、次甲基化合物和芳酰胺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化合物。黄色着色剂的例子有:C.I.颜料黄(3、12、13、14、15、17、62、74、83、93、94、95、97、109、110、111、120、127、128、129、147、151、154、155、168、174、175、176、180、181、191和194)、萘酚黄S、汉莎黄G和C.I.还原黄。
关于品红色着色剂,例如可以使用选自缩合偶氮化合物、吡咯并吡咯二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喹吖啶酮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萘酚化合物、苯并咪唑酮化合物、硫靛化合物和苝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化合物。品红色着色剂的例子有:C.I.颜料红(2、3、5、6、7、19、23、48:2、48:3、48:4、57:1、81:1、122、144、146、150、166、169、177、184、185、202、206、220、221和254)。
关于青色着色剂,例如可以使用选自铜酞菁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和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化合物。青色着色剂的例子有:C.I.颜料蓝(1、7、15、15:1、15:2、15:3、15:4、60、62和66)、酞菁蓝、C.I.还原蓝和C.I.酸性蓝。
(脱模剂)
核也可以含有脱模剂。脱模剂例如用于获得耐高温污损性优异的调色剂。为了获得耐高温污损性优异的调色剂,相对于粘结树脂100质量份,脱模剂的量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20质量份以下。
脱模剂的例子有:脂肪族烃类蜡、脂肪族烃类蜡的氧化物、源自植物的蜡、源自动物的蜡、源自矿物质的蜡、以脂肪酸酯为主要成分的酯蜡以及将脂肪酸酯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脱氧化后的蜡。脂肪族烃类蜡的例子有:聚乙烯蜡(例如,低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蜡(例如,低分子量聚丙烯)、聚烯烃共聚物、聚烯烃蜡、微晶蜡、石蜡和费托蜡。脂肪族烃类蜡的氧化物的例子有:氧化聚乙烯蜡和氧化聚乙烯蜡的嵌段共聚物。源自植物的蜡的例子有:小烛树蜡、巴西棕榈蜡、日本木蜡、西蒙得木蜡和米糠蜡。源自动物的蜡的例子有:蜂蜡、羊毛脂蜡和鲸蜡。源自矿物质的蜡的例子有:地蜡、纯地蜡和矿脂。以脂肪酸酯为主要成分的酯蜡的例子有:褐煤酸酯蜡和蓖麻蜡。将脂肪酸酯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脱氧化后的蜡的例子有:脱氧巴西棕榈蜡。核可以只含有1种脱模剂,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脱模剂。
(电荷控制剂)
核可以含有电荷控制剂。电荷控制剂例如用于获得带电稳定性和带电增长特性优异的调色剂。调色剂的带电增长性是指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使调色剂带电到规定的带电水平的指标。电荷控制剂优选为正电荷控制剂。正电荷控制剂是带正电性的电荷控制剂。通过在核中含有正电荷控制剂(更具体地来说,吡啶、苯胺黑或者季铵盐等),能够增强调色剂的阳离子性(带正电性)。核可以只含有1种正电荷控制剂,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正电荷控制剂。不过,在确保调色剂具有充分带正电性的情况下,则不需要在核中含有正电荷控制剂。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中,由于壳层含有带正电性材料,因此,不仅可以是核不含电荷控制剂,调色剂颗粒不含电荷控制剂(尤其是正电荷控制剂)也可以。
(磁性粉末)
核可以含有磁性粉末。磁性粉末的材料的例子有:强磁性金属(更具体地来说,铁、钴、镍等)及其合金、强磁性金属氧化物(更具体地来说,铁氧体、磁铁矿、二氧化铬等)以及经过了强磁性化处理(更具体地来说,热处理等)的材料。核可以只含有1种磁性粉末,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磁性粉末。
<外部添加剂>
为了得到流动性或者可处理性优异的调色剂,相对于调色剂母粒100质量份,外部添加剂的量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10质量份以下。外部添加剂颗粒优选为无机颗粒,更优选为二氧化硅颗粒和金属氧化物(更具体地来说,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锌、钛酸锶、钛酸钡等)的颗粒。调色剂颗粒可以只含有1种外部添加剂颗粒,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外部添加剂颗粒。
外部添加剂颗粒也可以经过表面处理。例如,在使用二氧化硅颗粒作为外部添加剂颗粒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表面处理剂使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具有疏水性和/或带正电性。表面处理剂的例子有:偶联剂(更具体地来说,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等)、硅氮烷化合物(更具体地来说,链状硅氮烷化合物、环状硅氮烷化合物等)和硅油(更具体地来说,二甲基硅油等)。表面处理剂优选为硅烷偶联剂(更具体地来说,三甲基甲氧基硅烷、氨基硅烷等)和硅氮烷化合物。
(材料的组合)
为了进一步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并进一步维持优异的带正电性,核的粘结树脂、氟树脂颗粒的结构材料和位置以及壳层的结构材料优选为下列表1的组合例Z1~Z7和表2的组合例X1~X9中的任何一个。另外,表1和表2中的术语与后面叙述的表3和表4中的术语具有相同含义。
【表1】
【表2】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优选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包括核的制作工序和壳层的形成工序。还有,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中,在壳层的形成工序之后,也可以进一步包括外部添加工序。
(核的制作工序)
核的制作工序中,例如通过粉碎法或者凝集法来制备核。以下,以粉碎法为例对核的制作工序进行说明。
在制造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的调色剂颗粒时,将粘结树脂、氟树脂颗粒和根据需要添加的其它内部添加剂进行混合。其它内部添加剂例如是着色剂、脱模剂、磁性粉末和电荷控制剂中的至少一个。使用熔融混炼装置(例如,单螺杆或双螺杆的挤出机)对所得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对所得熔融混炼物进行粉碎和分级。由此,得到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的核。
在制造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的调色剂颗粒时,将粘结树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其它内部添加剂进行混合。使用熔融混炼装置(例如,单螺杆或双螺杆的挤出机)对所得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对所得熔融混炼物进行粉碎和分级。使用混合装置,将所得分级物与氟树脂颗粒进行搅拌并混合。由此,氟树脂颗粒附着在分级物的表面上。其结果,得到氟树脂颗粒位于核表面的核。另外,根据氟树脂颗粒位于核表面的核,通过以下的壳层形成工序,得到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的调色剂颗粒。
(壳层的形成工序)
壳层的形成工序中,在核的表面形成壳层。壳层的形成方法的例子有:原位聚合法、液体中覆膜固化法和凝聚法。优选的具体例子如下。
首先,在水性介质中,放入用于形成壳层的材料(以下,有时记载为壳材料)和在核的制作工序中得到的核。壳材料的一个例子是用于形成带正电性材料的单体。通过加热含有单体(用于形成带正电性材料的单体)和核的水性介质,使单体(用于形成带正电性材料的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在核的表面形成壳层。壳材料的另一个例子是带正电性树脂颗粒。通过加热含有带正电性树脂颗粒和核的水性介质,使树脂颗粒附着在核的表面并使树脂颗粒发生膜化,从而在核的表面形成壳层。
(外部添加工序)
外部添加工序中,使外部添加剂附着在调色剂母粒的表面。调色剂母粒是壳层的形成工序中得到的颗粒(具体来说,颗粒具备核以及在核的表面上形成的壳层)。使外部添加剂附着在调色剂母粒的表面上的方法例如有:使用混合装置,通过将调色剂母粒与外部添加剂颗粒进行搅拌并混合,使外部添加剂颗粒附着在调色剂母粒的表面。通过上述说明了的制造方法,得到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
[第二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收纳显影剂D,显影剂D含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另外,在图3和后面叙述的图4中,箭头Y1、Y2、Z1和Z2表示彼此正交的2个轴(Y轴和Z轴)的4个方向。箭头Z1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上方,箭头Z2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下方,箭头Y1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方,箭头Y2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后方。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像承载体21、显影装置23、转印装置14和定影装置30。显影装置23收纳显影剂D。显影剂D含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显影装置23使用显影剂D将像承载体2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T。转印装置14将像承载体21上的调色剂像T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定影装置30使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图像形成装置100由于使用的显影剂D含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因此,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理由相同的理由,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兼顾静电转移发生的抑制和优异的带正电性。
除了像承载体21、显影装置23、转印装置14和定影装置30,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供纸盒11、手动送纸托盘11a、供纸辊12、输送路13、输送辊13a、排出辊16、排出部17、调色剂收纳部22、带电装置24、曝光装置25和清洁器26。
供纸盒11收纳大量的记录介质P(例如,印刷用纸)。供纸辊12将供纸盒11中的记录介质P一张一张地送到输送路13。输送辊13a设置在输送路13上。输送辊13a将送到输送路13上的记录介质P朝向转印装置14输送。另外,放置在手动送纸托盘11a中的记录介质P也与供纸盒11中的记录介质P同样地被输送到转印装置14。
像承载体21是感光鼓。像承载体21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箱体)支承为可旋转。像承载体21例如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而旋转。
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对应于1个像承载体21设置了1个显影装置23。还有,对应于1个显影装置23,设置了1个调色剂收纳部22。
调色剂收纳部22收纳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调色剂收纳部22具备供给辊22a和调色剂补充通道22b。供给辊22a进行旋转时,调色剂收纳部22内的调色剂通过调色剂收纳部22的调色剂补充通道22b被供应到显影装置23。供给辊22a例如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而旋转。
显影装置23具备若干根(例如,2根)搅拌螺杆23a、显影辊23b和若干个(例如,2个)显影剂收纳部23c。显影辊23b具备金属轴、磁辊以及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显影套筒。磁辊至少在其表层部具有磁极(例如,基于永磁体的N极和S极),并固定在轴上。显影套筒设置成相对于磁辊的表层部可旋转。具体来说,轴和显影套筒通过凸缘进行连接,使显影套筒能够绕着不旋转的磁辊进行旋转。
在显影装置23的显影剂收纳部23c中,收纳显影剂D。显影剂D是含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和载体(具体来说,磁性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根据需要,调色剂从调色剂收纳部22被补充到显影装置23的显影剂收纳部23c。搅拌螺杆23a进行旋转时,显影装置23的显影剂收纳部23c中的显影剂D就被搅拌。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D被搅拌后,调色剂通过与载体的摩擦就带正电。显影辊23b将显影剂收纳部23c中的调色剂(例如,由调色剂收纳部22供给来的调色剂)供给到像承载体21。搅拌螺杆23a和显影辊23b各自例如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而旋转。另外,显影剂收纳部23c中收纳的显影剂D不限于双组分显影剂,也可以是单组分显影剂。
带电装置24例如具备与像承载体21的表面抵接的带电部件(更具体地来说,带电辊等)。带电装置24使像承载体21的表面(例如,感光层)均匀地产生静电。由此,带电装置24使像承载体21的表面(例如,感光层)带电。
曝光装置25例如具备作为光源的LED(发光二极管)发光头。曝光装置25对像承载体21的表面(例如,感光层)进行曝光,在像承载体2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图像形成装置100将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情况下,带电装置24使像承载体21的感光层带电。接着,曝光装置25选择性地对像承载体21的感光层进行光照射。光的照射位置根据图像数据来确定。感光层中,被光照射了的部分的电位发生下降。其结果,在像承载体2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接着,显影装置23将显影剂D所含的调色剂(例如,通过与载体的摩擦而带电的调色剂)供给到像承载体21上的静电潜像,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T。具体来说,带电的调色剂选择性地附着到感光层上的静电潜像。其结果,在像承载体21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像T。
记录介质P由输送辊13a进行输送,通过像承载体21与转印装置14之间。此时,通过对转印装置14施加偏压(电压),像承载体2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T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定影装置30通过进行加热和加压中的至少一种操作,使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由此,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P由排出辊16排出到排出部17。
另外,调色剂像T从像承载体21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之后,像承载体21的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由清洁器26去除。还有,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具备除电装置(未图示),除电装置用于去除像承载体21的表面上残留的电荷。
接下来,参照图4,对定影装置3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4表示图3中的定影装置30。
如图4所示,定影装置30具备相当于加热部的定影带31、加压辊32、握持部件33、夹缝形成部件34、引导板35、输送引导器37、分离板38和若干个(例如,2个)感应线圈39。另外,定影装置30也可以具备定影辊来代替定影带31,定影辊作为加热部。
定影带31是在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以下,简称为“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筒状。握持部件33配置在定影带31的内侧。定影带31由握持部件33、夹缝形成部件34和引导板35支承为可以绕沿着宽度方向的旋转轴进行可旋转。
加压辊32是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筒状。加压机构(未图示)使加压辊32抵接到定影带31,在定影带31与加压辊32之间形成夹持部36。加压辊32由定影框架(未图示)支承为可旋转。加压辊32由驱动机构(未图示)驱动而旋转。
在使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时,高频电流施加到感应线圈39。由此,通过感应线圈39产生磁场,通过该磁场的作用在定影带31上产生涡电流,定影带31发热。也就是说,由感应线圈39对定影带31进行加热。还有,由于磁场的作用,引导板35发热,也通过引导板35对定影带31进行加热。
加压辊32由驱动机构(未图示)驱动而旋转。由此,抵接在加压辊32上的定影带31从动于加压辊32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定影带31进行旋转时,定影带31相对于夹缝形成部件34(参照图4)滑动。这样的状态下,记录介质P进入夹持部36,加热了的定影带31抵接到记录介质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T。然后,通过加热了的定影带31,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T所含的调色剂被加热。由此,调色剂发生熔融,氟树脂颗粒从调色剂颗粒中露出来。因此,能够抑制记录介质P上含有氟树脂颗粒调色剂被定影带31静电吸引并转移到定影带31上。另外,在加热的同时,记录介质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T被加压辊32加压。通过定影带31的加热和加压辊32的加压,未定影的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通过了夹持部36的记录介质P由分离板38从定影带31上分离出来,并被排出到定影装置30的外部。
接下来,参照图5,对定影带31和加压辊32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5表示图4中的定影带31和加压辊32。定影带31具备第一基材层311、第一弹性层312和第一脱模层313。第一脱模层313相当于加热部的表层部。定影带31所具备的第一基材层311是环状带。第一弹性层312设置在第一基材层311上。第一脱模层313设置在第一弹性层312上。第一基材层311例如由经过了电镀处理或轧制处理的金属(更具体地来说,电铸镍和铜等)构成。第一弹性层312例如由硅橡胶构成。第一脱模层313例如含有氟树脂。
具备第一脱模层313(第一脱模层313含有氟树脂)的定影带31往往具有带负电性。在定影时,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中,从调色剂颗粒露出来的氟树脂颗粒与第一脱模层313的表面往往会静电排斥。因此,能够抑制记录介质P上含有带负电性氟树脂颗粒的调色剂被带负电性的定影带31静电吸引并转移到定影带31上。
定影带31的第一脱模层313中所含的氟树脂的例子有:PTFE、PFA、聚三氟氯乙烯、聚偏氟乙烯、聚氟乙烯、全氟烷氧基氟树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和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
定影带31的第一脱模层313中所含的氟树脂优选为与调色剂颗粒所具有的氟树脂颗粒中的氟树脂具有相同的类型。通过使定影装置30和调色剂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定影时从调色剂颗粒露出来的氟树脂颗粒与第一脱模层313的表面之间的静电排斥力。由此,能够非常好地抑制记录介质P上含有氟树脂颗粒的调色剂被定影装置30的定影带31静电吸引并转移到定影带31上。因此,能够非常好地抑制静电转移的发生。定影带31的第一脱模层313所含的氟树脂优选为PTFE或者PFA,更优选为PFA。调色剂颗粒所具有的氟树脂颗粒中所含的氟树脂优选为PTFE或者PFA,更优选为PFA。
加压辊32具备芯材321、第二弹性层322和第二脱模层323。加压辊32具备的芯材321是圆筒状。第二弹性层322覆盖芯材321。第二脱模层323覆盖第二弹性层322。芯材321例如由不锈钢和铝之类的金属构成。第二弹性层322例如由硅橡胶和硅海绵之类的弹性部件构成。第二脱模层323例如由氟树脂构成。如上所述,说明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
[第三实施方式:图像形成方法]
接下来,继续参照图3~图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例如是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来形成图像的方法。
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的优选例子包括:使用显影剂D将像承载体2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T,将调色剂像T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使转印来的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显影剂D含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
定影装置30所具备的加热部(例如,定影带31)对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T进行加热。通过加热,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定影带31的表层部(例如,第一脱模层313)优选为含有类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所含的调色剂颗粒中的氟树脂颗粒相同的氟树脂。定影带31的表层部(例如,第一脱模层313)优选为含有PTFE或者PFA,更优选为含有PFA。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所含的调色剂颗粒中的氟树脂颗粒优选为含有PTFE或者PFA,更优选为含有PFA。
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使用含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显影剂D。因此,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理由相同的理由,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能够兼顾静电转移发生的抑制和优异的带正电性。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或者比较例所涉及的调色剂TA-1~TA-12和TB-1~TB-3的结构表示在表3中。
表3中,“PES”表示聚酯树脂。“SA”表示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FA”表示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UF”表示脲醛树脂。“QA”表示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壳材料一栏括号内的比例表示QA质量相对于SA质量的比例(QA质量/SA质量)。氟树脂颗粒的量表示氟树脂颗粒相对于100质量份粘结树脂的含量。其中,标记了“(※1)”的氟树脂颗粒的量表示氟树脂颗粒相对于100质量份核的含量。还有,标记了“(※2)”的氟树脂颗粒的量表示氟树脂颗粒相对于100质量份调色剂母粒的含量。“粒径”表示氟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氟树脂颗粒一栏的“-”是指未使用氟树脂颗粒。“核内”表示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核壳之间”表示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层之间。“外部添加”表示氟树脂颗粒作为外部添加剂位于壳层的表面。
以下,对调色剂制造中使用的核A~K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还有,对调色剂TA-1~TA-12和TB-1~TB-3的制作方法、测量方法、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进行说明。另外,在可能产生误差的评价中,获得能使误差足够小的相当数量的测量值,将所得测量值的个数平均作为评价值。
[核的制作]
<核A的制作>
在FM mixer(NIPPON COKE&ENGINEERING.CO.,LTD.制造“FM-10B”)中,放入作为粘结树脂的聚酯树脂(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XPE258”)100质量份、作为脱模剂的聚丙烯蜡(三洋化成株式会社制造“660P”)5质量份、作为着色剂的炭黑(卡博特公司制造“REGAL(日本注册商标)330R”)5质量份以及氟树脂颗粒P1(株式会社喜多村制造“KTL-500F”;内含物:PTFE颗粒;数均一次粒径:0.30μm)10质量份,以转速2400rpm进行3分钟混合。使用双螺杆挤出机(株式会社池贝制造“PCM-30”),将所得混合物在材料供给速度5kg/小时、轴转速150rpm、气缸温度150℃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混炼。将所得熔融混炼物进行冷却。使用粉碎机(细川密克朗株式会社制造“Rotoplex(日本注册商标)”),对冷却后的熔融混炼物进行粗粉碎。使用气流粉碎机(NipponPneumatic Mfg.Co.,Ltd.制造“超声波气流粉碎机I型”),对所得粗粉碎物进行微粉碎。使用分级机(日铁矿业株式会社制造“Elbow-Jet EJ-LABO型”),对所得微粉碎物进行分级。其结果,得到D50为7.0μm的核A。
<核B的制作>
使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CPR300”)100质量份代替聚酯树脂(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XPE258”)100质量份,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B。核B的D50是7.0μm。
<核C的制作>
使用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2(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LUBRON(日本注册商标)L-2”;内含物:PTFE颗粒;数均一次粒径:0.30μm;按照JIS K6891的熔点:328℃)代替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1,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C。核C的D50是7.0μm。
<核D的制作>
使用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3(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LUBRON L-5”;内含物:PTFE颗粒;数均一次粒径:0.20μm;按照JIS K6891的熔点:328℃)代替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1,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D。核D的D50是7.0μm。
<核E的制作>
使用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4(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LUBRON L-7”;内含物:PTFE颗粒;数均一次粒径:0.40μm)代替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1,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E。核E的D50是7.0μm。
<核F的制作>
未添加氟树脂颗粒P1,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F。核F的D50是7.0μm。
<核G的制作>
使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CPR300”)100质量份代替聚酯树脂(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XPE258”)100质量份,未添加氟树脂颗粒P1,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G。核G的D50是7.0μm。
<核H的制作>
使用1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1代替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1,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H。核H的D50是7.0μm。
<核I的制作>
使用5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1代替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1,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I。核I的D50是7.0μm。
<核J的制作>
使用粉碎机(细川密克朗株式会社制造“Rotoplex”)和气流粉碎机(NipponPneumatic Mfg.Co.,Ltd.制造“超声波气流粉碎机I型”),对PFA(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NEOFLON(日本注册商标)PFA AP-201”;内含物:颗粒状PFA;按照ASTM D 4591的熔点:301℃)进行粉碎,直到数均一次粒径达到10μm,由此得到PFA的粉碎物。使用珠磨机(AIMEX CO.,Ltd.制造“Alpha MillAM-03L”),对PFA的粉碎物进一步粉碎,得到氟树脂颗粒P5(数均一次粒径:0.4μm)。使用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5代替10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P1,除此以外,按照核A的制作方法来制作出核J。核J的D50是7.0μm。
<核K的制作>
使用珠磨机(AIMEX CO.,Ltd.制造“Alpha Mill AM-03L”),将氟树脂颗粒(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LUBRON PTFE LDW-410”;内含物:PTFE颗粒;数均一次粒径:0.20μm)粉碎到数均一次粒径为0.02μm。使所得粉碎物进行干燥,得到氟树脂颗粒P6(内含物:PTFE颗粒;数均一次粒径:0.02μm)。
使用FM mixer(NIPPON COKE&ENGINEERING.CO.,LTD.制造“FM-10B”),将上述<核F的制作>中得到的核F(100质量份)与氟树脂颗粒P6(1质量份)以转速3500rpm混合5分钟。通过混合,使氟树脂颗粒P6附着到核F的表面。使用在表面上附着了氟树脂颗粒P6的核F作为核K。
[调色剂的制作]
<调色剂TA-1的制作>
首先,在核A的表面形成壳层。具体来说,在具备温度计和搅拌叶片的3口烧瓶(容量:1L)中,放入100g的核A、500mL的离子交换水、50g的聚丙烯酸钠(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的分散稳定剂“JURYMER(日本注册商标)AC-103”)和1g的羟甲基脲(昭和电工株式会社制造“MIRBANE(日本注册商标)RESIN SUM-100”)。向烧瓶中加入稀盐酸,将烧瓶内含物的pH调整到4。使用调温槽,将烧瓶内部的温度升高到70℃。使用调温槽将烧瓶内部的温度保持在70℃,以转速1200rpm的条件对烧瓶内含物进行1小时搅拌。由此,在核A的表面上,壳材料(羟甲基脲)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在核A的表面上形成由脲醛树脂构成的壳层。其结果,得到含有调色剂母粒MA-1的分散液。将分散液冷却到常温(25℃)。
然后,对调色剂母粒MA-1进行清洗。具体来说,使用布氏漏斗,对冷却后的含有调色剂母粒MA-1的分散液进行过滤(固液分离),得到湿滤饼状的调色剂母粒MA-1。使湿滤饼状的调色剂母粒MA-1再分散到离子交换水,之后使用布氏漏斗进行过滤。然后,重复5次再分散和过滤,对调色剂母粒MA-1进行了清洗。
然后,使调色剂母粒MA-1进行干燥。具体来说,将清洗后的调色剂母粒MA-1分散到浓度50质量%的乙醇水溶液中。由此,得到调色剂母粒MA-1的浆料。使用连续式表面改性装置(Freund Corporation制造“COATMIZER(日本注册商标)”),以热风温度45℃和送风风量2m3/分的条件,对浆料中的调色剂母粒MA-1进行干燥。其结果,得到调色剂母粒MA-1的粉末。
然后,对调色剂母粒MA-1进行外部添加处理。具体来说,使用FM mixer(NIPPONCOKE&ENGINEERING.CO.,LTD.制造“FM-10B”),将100.0质量份的调色剂母粒MA-1的粉末、0.7质量份的二氧化硅颗粒(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制造“AEROSIL(日本注册商标)RA-200H”;以三甲基硅基和氨基进行了表面改性的干式二氧化硅颗粒;数均一次粒径:12nm)、1.0质量份的导电性二氧化钛颗粒(Titan Kogyo,Ltd.制造“EC-100”;基体:二氧化钛颗粒;覆盖层:Sb掺杂SnO2膜;体积中位径(D50):0.35μm)以转速3500rpm进行5分钟混合。通过混合,使外部添加剂(二氧化硅颗粒和导电性二氧化钛颗粒)附着到调色剂母粒MA-1的表面上。使用300目(孔径48μm)的筛网,对附着了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母粒MA-1进行筛选。由此,得到带正电性的调色剂TA-1。
<调色剂TA-2~TA-9和TB-1~TB-2的制作>
使用表3中所示种类的核代替核A作为形成壳层时的核,除此之外,按照调色剂TA-1的制作方法,分别制作调色剂TA-2~TA-9和TB-1~TB-2。调色剂TA-2~TA-9和TB-1~TB-2都是带正电性的调色剂。
<调色剂TA-10的制作>
在具备温度计、冷却管、氮气导入管和搅拌叶片的容量1L三口烧瓶内,放入异丁醇90g、甲基丙烯酸甲酯100g、丙烯酸丁酯35g、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lfaAesar公司制造)30g和2,2′-偶氮双[2-甲基-N-(2-羟基乙基)丙酰胺](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VA-086”)6g。在氮气环境下,将烧瓶内的温度维持在80℃,使烧瓶内含物进行3小时的反应。在烧瓶内加入2,2′-偶氮双[2-甲基-N-(2-羟基乙基)丙酰胺](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VA-086”)3g。在氮气环境下,将烧瓶内的温度维持在80℃,再使烧瓶内含物进行3小时的反应,由此得到聚合物溶液。将聚合物溶液在温度150℃和气压0.1kPa的条件下进行干燥。将干燥后的聚合物进行粉碎,得到带正电性树脂PR-1。
接着,在混合装置(PRIMIX株式会社制造“HIVIS MIX(日本注册商标)2P-1型”)的容器中,放入200g的带正电性树脂PR-1和184mL的乙酸乙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乙酸乙酯特级”)。以转速20rpm对容器内含物进行1小时搅拌,得到高粘度的溶液。然后,在所得高粘度溶液中加入含有乙酸乙酯等的水溶液。该含有乙酸乙酯等的水溶液是1N的盐酸18mL、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花王株式会社制造“QUARTAMIN(日本注册商标)24P”;成分: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20g和乙酸乙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乙酸乙酯特级”)16g溶解在离子交换水562mL中的水溶液。通过添加含有乙酸乙酯等的水溶液,得到固体成分浓度30质量%的带正电性树脂微粒(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的颗粒)的悬浮液。关于所得悬浮液中的带正电性树脂微粒,数均一次粒径是35nm,pH4时的电动电位是46mV。另外,电动电位使用超声波型粒度分布·电动电位测量装置(Dispersion Technology Inc制造“DT-1200”)进行测量。
接着,将具备温度计和搅拌叶片的容量1L三口烧瓶设置到水浴槽中,向烧瓶内放入离子交换水100mL。使用水浴槽将烧瓶内的温度维持在30℃,向烧瓶内加入稀盐酸,将烧瓶内含物的pH调整到3。向烧瓶内添加上述步骤中得到的悬浮液30g。向烧瓶内再添加上述<核A的制作>中得到的核A(300g)。接着,以转速200rpm将烧瓶内含物搅拌1小时。向烧瓶内添加离子交换水300mL。将烧瓶内含物以转速100rpm进行搅拌,同时将烧瓶内的温度以1℃/分的速度升高到70℃。在温度70℃、转速100rpm的条件下,对烧瓶内含物搅拌2小时。向烧瓶内加入氢氧化钠,将烧瓶内含物的pH调整7。将烧瓶内含物进行冷却,使其温度达到25℃,从而得到含有调色剂母粒MA-10的分散液。
然后,对调色剂母粒MA-10进行清洗。具体来说,使用布氏漏斗,对冷却后的含有调色剂母粒MA-10的分散液进行过滤(固液分离),得到湿滤饼状的调色剂母粒MA-10。使湿滤饼状的调色剂母粒MA-10再分散到离子交换水,之后使用布氏漏斗进行过滤。然后,重复5次再分散和过滤,对调色剂母粒MA-10进行了清洗。
然后,使调色剂母粒MA-10进行干燥。具体来说,将清洗后的调色剂母粒MA-10分散到浓度50质量%的乙醇水溶液中。由此,得到调色剂母粒MA-10的浆料。使用连续式表面改性装置(Freund Corporation制造“COATMIZER(日本注册商标)”),以热风温度45℃和送风风量2m3/分的条件,对浆料中的调色剂母粒MA-10进行干燥。其结果,得到调色剂母粒MA-10的粉末。
然后,对调色剂母粒MA-10进行外部添加处理。具体来说,使用FM mixer(NIPPONCOKE&ENGINEERING.CO.,LTD.制造“FM-10B”),将100.0质量份的调色剂母粒MA-10的粉末、0.7质量份的二氧化硅颗粒(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制造“AEROSIL(日本注册商标)RA-200H”;以三甲基硅基和氨基进行了表面改性的干式二氧化硅颗粒;数均一次粒径:12nm)和1.0质量份的导电性二氧化钛颗粒(Titan Kogyo,Ltd.制造“EC-100”;基体:二氧化钛颗粒;覆盖层:Sb掺杂SnO2膜;体积中位径(D50):0.35μm)以转速3500rpm进行5分钟混合。通过混合,使外部添加剂(二氧化硅颗粒和导电性二氧化钛颗粒)附着到调色剂母粒MA-10的表面。使用300目(孔径48μm)的筛网,对附着了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母粒MA-10进行筛选。由此,得到带正电性的调色剂TA-10。
<调色剂TA-11的制作>
使用190g的带正电性树脂PR-1和10g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CPR300”)代替200g的带正电性树脂PR-1,作为放入混合装置(PRIMIX株式会社制造“HIVIS MIX(日本注册商标)2P-1型”)的容器中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调色剂TA-10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带正电性的调色剂TA-11。
<调色剂TA-12的制作>
使用140g的带正电性树脂PR-1和60g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CPR300”)代替200g的带正电性树脂PR-1,作为放入混合装置(PRIMIX株式会社制造“HIVIS MIX(日本注册商标)2P-1型”)的容器中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调色剂TA-10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带正电性的调色剂TA-12。
<调色剂TB-3的制作>
在上述<核F的制作>中得到的核F的表面形成壳层。具体来说,在具备温度计和搅拌叶片的3口烧瓶(容量:1L)中,放入100g的核F、500mL的离子交换水、50g的聚丙烯酸钠(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的分散稳定剂“JURYMER(日本注册商标)AC-103”)和1g的羟甲基脲(昭和电工株式会社制造“MIRBANE(日本注册商标)RESIN SUM-100”)。向烧瓶中加入稀盐酸,将烧瓶内含物的pH调整到4。使用调温槽,将烧瓶内部的温度升高到70℃。使用调温槽将烧瓶内部的温度保持在70℃,以转速1200rpm的条件对烧瓶内含物进行1小时搅拌。由此,在核F的表面上,壳材料(羟甲基脲)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在核F的表面上形成由脲醛树脂构成的壳层。其结果,得到含有调色剂母粒MB-3的分散液。将分散液冷却到常温(25℃)。
然后,对调色剂母粒MB-3进行清洗。具体来说,使用布氏漏斗,对冷却后的含有调色剂母粒MB-3的分散液进行过滤(固液分离),得到湿滤饼状的调色剂母粒MB-3。使湿滤饼状的调色剂母粒MB-3再分散到离子交换水,之后使用布氏漏斗进行过滤。然后,重复5次再分散和过滤,对调色剂母粒MB-3进行了清洗。
然后,使调色剂母粒MB-3进行干燥。具体来说,将清洗后的调色剂母粒MB-3分散到浓度50质量%的乙醇水溶液中。由此,得到调色剂母粒MB-3的浆料。使用连续式表面改性装置(Freund Corporation制造“COATMIZER(日本注册商标)”),以热风温度45℃和送风风量2m3/分的条件,对浆料中的调色剂母粒MB-3进行干燥。其结果,得到调色剂母粒MB-3的粉末。
然后,对调色剂母粒MB-3进行外部添加处理。具体来说,使用FM mixer(NIPPONCOKE&ENGINEERING.CO.,LTD.制造“FM-10B”),将100.0质量份的调色剂母粒MB-3的粉末、上述<核K的制作>中得到的氟树脂颗粒P6的1.0质量份、0.7质量份的二氧化硅颗粒(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制造“AEROSIL(日本注册商标)RA-200H”;以三甲基硅基和氨基进行了表面改性的干式二氧化硅颗粒;数均一次粒径:12nm)和1.0质量份的导电性二氧化钛颗粒(Titan Kogyo,Ltd.制造“EC-100”;基体:二氧化钛颗粒;覆盖层:Sb掺杂SnO2膜;体积中位径(D50):0.35μm)以转速3500rpm进行5分钟混合。通过混合,使外部添加剂(氟树脂颗粒P6、二氧化硅颗粒和导电性二氧化钛颗粒)附着到调色剂母粒MB-3的表面。使用300目(孔径48μm)的筛网,对附着了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母粒MB-3进行筛选。由此,得到带正电性的调色剂TB-3。
[测量方法]
<氟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的测量>
将调色剂分散到常温固化性的环氧树脂中,在40℃的环境下进行2日的固化,得到固化物。将所得固化物以四氧化锇进行染色,之后使用具备金刚石刀的超薄切片机(徕卡显微系统株式会社制造“EM UC6”)对所得固化物进行切片,由此得到厚度200nm的薄片样品。
使用场发射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JEM-2100F”),以加速电压200kV和缩放倍率1000000倍的条件对薄片样品的截面进行拍摄,得到TEM照片。拍摄100个以上树脂颗粒的TEM照片。从所得TEM照片中,随机选出100个树脂颗粒的TEM照片。使用图像分析软件(三谷商事株式会社制造“WinROOF”),在所选择的TEM照片中测量100个氟树脂颗粒的圆相当径。所测量的100个氟树脂颗粒的圆相当径之和除以测量个数(100个),由此计算出氟树脂颗粒的圆相当径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出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氟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
[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
<评价用显影剂的制备>
使用球磨机,将铁氧体载体和调色剂(上述步骤中制作的各调色剂)进行30分钟的混合,制备出双组分显影剂。双组分显影剂中,调色剂的比例是10质量%。使用树脂溶液230质量份(树脂:硅酮树脂30质量份;溶剂:甲苯200质量份),通过喷雾操作对数均一次粒径35μm的Mn-Mg铁氧体核(粉末)1000质量份进行树脂溶液的涂布,之后以温度200℃进行60分钟的热处理,由此制作出铁氧体载体。
<评价机的准备>
使用彩色多功能一体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制造“TASKalfa6052ci”),作为评价机。该评价机中,具备在表层部涂覆了PFA的定影带(加热部)。将上述步骤中制备的评价用显影剂放入评价机的黑色用显影装置中,将补充用调色剂(用于评价的调色剂)放入评价机的黑色用调色剂容器中。
<带正电性的评价>
(初始带电量的测量)
在温度23℃和湿度50%RH的环境下,使用评价机,将图像(印刷覆盖率:5%)印刷在1张纸张(A4大小)上。然后,从评价机的显影装置中取出双组分显影剂。将所取出的双组分显影剂(0.10g)放入Q/m计量仪(TREK公司制造“MODEL 212HS”)的测量皿中。使用Q/m计量仪,通过筛网(金属丝网)只对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进行吸引,进行10秒钟并测量调色剂的带电量(单位:μC/g)。另外,调色剂的带电量按照式子“调色剂带电量=吸引的调色剂的总电量(单位:μC)/吸引的调色剂的质量(单位:g)”进行计算。以下,在1张印刷后测量的带电量记载为“初始带电量E1”(或者,简记为“E1”)。
(1万张印刷后的带电量的测量)
在温度23℃和湿度50%RH的环境下,使用评价机器,将图像(印刷覆盖率:5%)连续印刷在1万张纸张(A4大小)上。在印刷1万张之后,按照初始带电量E1的测量方法,测量1万张印刷后的调色剂的带电量(单位:μC/g)。以下,在1万张印刷后测量的带电量记载为“1万张印刷后带电量E2”(或者,简记为“E2”)。
(带电变化量)
根据初始带电量E1和1万张印刷后带电量E2,按照下述式子(A)求出带电变化量ΔE(单位μC/g,以下有时简记为“ΔE”)。
带电变化量ΔE=|E1-E2|……(A)
根据测量的初始带电量E1、1万张印刷后带电量E2和带电变化量ΔE,按照下述基准,评价调色剂的带正电性。
良好:E1是15μC/g以上、E2是15μC/g以上以及ΔE是5μC/g以下全部满足。
差:E1是15μC/g以上、E2是15μC/g以上以及ΔE是5μC/g以下中至少有一个不满足。
<静电转移的评价>
在温度23℃和湿度50%RH的环境下,使用评价机,将空白图像连续印刷在10张纸张(A4大小)上。接下来,将印刷覆盖率10%的图像印刷在1张纸张(A4大小)上。使用白色光度计(有限公司东京电色制造“TC-6DS/A”),对形成了印刷覆盖率10%的图像的纸张上的空白部进行反射浓度的测量。根据式子“灰雾浓度=空白部的反射浓度-未印刷纸张的反射浓度”,计算灰雾浓度。另外,在发生静电转移而使调色剂附着到了定影带的情况下,在定影带的每个旋转周期中,污垢都会出现在纸张上。在灰雾浓度超过0.005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静电转移且已有目测能够确认的污垢出现在纸张上。根据灰雾浓度,按照下述基准评价静电转移。
良好(抑制了静电转移):FD是0.005以下。
差(静电转移未得到抑制):FD超过0.005。
各调色剂的初始带电量E1、1万张印刷后带电量E2和带电变化量ΔE的测量结果表示在表4中。使用各调色剂印刷的纸张的灰雾浓度(FD)的测量结果表示在表4中。
【表4】
如表3所示,在调色剂TA-1~TA-12中,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或者位于核与所述壳层之间。如表4所示,调色剂TA-1~TA-12中,E1是15μC/g以上、E2是15μC/g以上以及ΔE是5μC/g以下全部满足,带正电性良好。如表4所示,使用调色剂TA-1~TA-12印刷的图像的灰雾浓度是0.005以下,静电转移得到了抑制。
如表3所示,在调色剂TB-1~TB-2中,调色剂颗粒不含氟树脂颗粒。如表4所示,使用调色剂TB-1~TB-2印刷的图像的灰雾浓度超过0.005,静电转移未得到抑制。
如表3所示,在调色剂TB-3中,氟树脂颗粒是外部添加的。在调色剂TB-3中,氟树脂颗粒不位于核内,也不位于核与所述壳层之间。如表4所示,调色剂TB-3中,E2小于15μC/g,ΔE超过5μC/g,带正电性差。
根据上述的结果,本发明所涉及的调色剂表现出能够兼顾静电转移发生的抑制和优异的带正电性。
还有,如表3所示,在调色剂TA-9中,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核含有1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之间。在调色剂TA-6中,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结树脂含有1质量份的氟树脂颗粒,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如表4所示,使用调色剂TA-9印刷的图像的灰雾浓度低于使用调色剂TA-6印刷的图像的灰雾浓度。在使用相等量的氟树脂颗粒时,氟树脂颗粒位于核与壳之间的调色剂与氟树脂颗粒位于核内的调色剂相比,表现出能够更好地抑制静电转移。
还有,如表3所示,调色剂TA-8所含的调色剂颗粒中的氟树脂(具体来说,PFA)颗粒与定影装置的加热部的表层部所含的氟树脂(具体来说,PFA)是相同类型。如表4所示,使用调色剂TA-8印刷的图像的灰雾浓度是0.001,表现出非常好地抑制了静电转移。

Claims (6)

1.一种带正电性调色剂,含有调色剂颗粒,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颗粒具有核、壳层和氟树脂颗粒,所述壳层对所述核的表面进行包覆,
所述氟树脂颗粒位于所述核与所述壳层之间,所述氟树脂颗粒不是外部添加在所述调色剂颗粒上,
相对于所述核的质量,所述氟树脂颗粒的含量是0.1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
所述氟树脂颗粒的数均一次粒径是0.01μm以上0.05μm以下,
所述壳层含有带正电性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正电性调色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树脂颗粒含有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或者聚四氟乙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带正电性调色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层所含的所述带正电性材料是热固化性含氮树脂或者是含季铵阳离子基的热塑性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带正电性调色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颗粒不含正电荷控制剂。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像承载体;
显影装置,通过显影剂将所述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
转印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定影装置,使转印来的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所述显影剂含有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带正电性调色剂。
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通过显影剂将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
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使转印来的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所述显影剂含有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带正电性调色剂。
CN201910303527.4A 2018-04-27 2019-04-16 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10412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6841 2018-04-27
JP2018086841A JP6933186B2 (ja) 2018-04-27 2018-04-27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2839A CN110412839A (zh) 2019-11-05
CN110412839B true CN110412839B (zh) 2023-08-18

Family

ID=68292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03527.4A Active CN110412839B (zh) 2018-04-27 2019-04-16 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4559B2 (zh)
JP (1) JP6933186B2 (zh)
CN (1) CN11041283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42360A (en) * 1979-04-24 1980-11-06 Canon Inc Pressure fixing encapsulated toner
JPS6159351A (ja) * 1984-08-31 1986-03-26 Canon Inc カプセルトナ−
US5175071A (en) * 1991-06-25 1992-12-29 Xerox Corporation Encapsulated toner composition
US6245474B1 (en) * 2000-03-07 2001-06-12 Xerox Corporation Polymer coated carrier particle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ers
CN101840169A (zh) * 2009-03-17 2010-09-22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调色剂制造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
JP2015079090A (ja) * 2013-10-16 2015-04-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2成分現像剤、及び2成分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CN104656386A (zh) * 2013-11-15 2015-05-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荷像显影用调色剂及该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7851A (ja) * 1983-09-09 1985-04-03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用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H01183667A (ja) * 1988-01-18 1989-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圧力定着用カプセルトナー
JPH01188366A (ja) * 1988-01-22 1989-07-27 Canon Inc 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コーティング記録方法
JP4026952B2 (ja) 1998-09-18 2007-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3843B2 (ja) * 2006-01-31 2011-01-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772520B (zh) * 2007-08-07 2012-11-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低分子量聚四氟乙烯水性分散液、低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粉末和低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的制造方法
JP6252539B2 (ja) * 2015-04-06 2017-12-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磁性トナー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42360A (en) * 1979-04-24 1980-11-06 Canon Inc Pressure fixing encapsulated toner
JPS6159351A (ja) * 1984-08-31 1986-03-26 Canon Inc カプセルトナ−
JPH0664355B2 (ja) * 1984-08-31 1994-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US5175071A (en) * 1991-06-25 1992-12-29 Xerox Corporation Encapsulated toner composition
US6245474B1 (en) * 2000-03-07 2001-06-12 Xerox Corporation Polymer coated carrier particle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ers
CN101840169A (zh) * 2009-03-17 2010-09-22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调色剂制造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
JP2015079090A (ja) * 2013-10-16 2015-04-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2成分現像剤、及び2成分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CN104656386A (zh) * 2013-11-15 2015-05-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荷像显影用调色剂及该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91484A (ja) 2019-10-31
US10564559B2 (en) 2020-02-18
CN110412839A (zh) 2019-11-05
US20190332026A1 (en) 2019-10-31
JP6933186B2 (ja) 2021-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279591A1 (en) One-component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8663890B2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to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0649065B1 (en) Chargeability-relating member comprising carix allene compound
US10234781B2 (en)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ing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356516A (ja) 一成分現像用トナー
US9829817B2 (en)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3211504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CN110412839B (zh) 带正电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US10423085B2 (en) To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3694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126102B2 (en)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891822B2 (ja) 正帯電性トナ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6167018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2成分現像剤、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2921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230305411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ment toner
JP2017181652A (ja) 現像剤セ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67328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71512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6831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JP20172195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230196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0675A (ja) 正帯電性トナ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11332B2 (ja)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2019124856A (ja) 磁性トナ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9191292A (ja) 現像剤セ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