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71789B -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71789B
CN110371789B CN201910279319.5A CN201910279319A CN110371789B CN 110371789 B CN110371789 B CN 110371789B CN 201910279319 A CN201910279319 A CN 201910279319A CN 110371789 B CN110371789 B CN 110371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yarn
splicer
clamping
synthetic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793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71789A (zh
Inventor
林靖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371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1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71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1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1Portable or hand-held apparatus
    • B65H2402/414Manual tool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mounting or removing a bobbin, measuring tension or spli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3Synthetic polymer thread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一种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具备:接头部(10),具有形成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能够插通的空间的腔室(14)、以及喷射空气的喷射孔(16a);以及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设置于夹着接头部(10)的腔室(14)的位置,对插通于空间的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分别进行保持,形成于与腔室(14)的贯通方向正交的平面的腔室(14)的截面形状呈圆形状,通过腔室(14)的中心(C)且连结腔室(14)的内周面(14a)的第1直线、以及通过腔室(14)的中心(C)且连结腔室(14)的内周面(14a)并且与第1直线正交的第2直线为4.0mm以上7.0mm以下。

Description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7214号公报)所记载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为,将两根合成纤维丝的始端与末端朝相反方向拉齐而拉入空气喷嘴内,按压所拉入的丝线端部的空气喷嘴外的两侧部分,使所按压的两侧部分朝空气喷嘴内的方向移动,由此使所拉齐的丝线端部在空气喷嘴内产生松弛,并通过空气喷嘴内的气流进行接头。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为,例如在卷取合成纤维的丝线卷取机中,用于对一个供给筒管的丝线的末端与另一个供给筒管的丝线的始端进行接头。在丝线卷取机中,在对丝线赋予张力的同时将丝线卷取于筒管,而形成卷装。因此,由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接头后的丝线彼此的络合部为,当施加张力时被拉伸。在丝线卷取机中,当在丝线的卷取中络合部解开时,必须暂时停止卷取动作而进行作业,因此生产效率降低。因此,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被要求形成具有能够耐受卷取张力的拉伸伸长率的络合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为,进行由合成纤维构成的一方的丝线与另一方的丝线的接头,具备:接头部,具有形成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能够插通的空间的通路、以及向通路开口并且喷射流体的喷射孔;以及一对夹持机构,设置于夹着接头部的通路的位置,对插通于空间的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分别进行保持,形成于与通路的贯通方向正交的平面的通路的截面形状呈圆形状,通过通路的中心且连结该通路的内周面的第1直线、以及通过通路的中心且连结通路的内周面并且与第1直线正交的第2直线为4.0mm以上7.0mm以下。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第1直线以及第2直线为4.0mm以上7.0mm以下。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通过将第1直线以及第2直线设为4.0mm以上,由此在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将夹持机构作为固定点在通路内舞动时,能够抑制由于与通路的内周面接触而产生的影响。此外,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当第1直线以及第2直线大于7.0mm时,在通路内流体难以作用于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因此无法适当地形成络合部。因而,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通过将第1直线以及第2直线设为4.0mm以上7.0mm以下,由此能够适当地形成络合部。其结果,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喷射孔呈圆形状,喷射孔的直径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21
以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22
以下。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喷射孔的直径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23
以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24
以下。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接头机构的图。
图3是表示接头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接头部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2中的V-V线的截面图。
图6A是表示接头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6B是表示接头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7A是表示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7B是表示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8A是表示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图。
图8B是表示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图。
符号的说明
1: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0:接头部;14:腔室(通路);14a:内周面;16a:喷射孔;20:第1夹持机构;30:第2夹持机构;C:中心;R1:直径(第1直线、第2直线);R2:直径;Y1:第1丝线(一方的丝线);Y2:第2丝线(另一方的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所示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是进行由合成纤维构成的第1丝线(一方的丝线)Y1(参照图6A)的丝线端部与由合成纤维构成的第2丝线(另一方的丝线)Y2(参照图6B)的丝线端部的接头的装置。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为,例如在从供给筒管卷取丝线而形成卷装的丝线卷取机中,用于进行一个供给筒管的丝线的末端与另一个供给筒管的丝线的始端的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是所谓的手动捻接器。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具备主体3以及接头机构5。主体3是保持接头机构5的框体。主体3由第1主体部3a以及第2主体部3b构成。从侧面观察,主体3例如呈大致L字形状。
第1主体部3a是在使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时由作业者把持的部分。第1主体部3a例如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第1主体部3a设置有操作部7。操作部7是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进行接头作业时被操作的按钮。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7在第1主体部3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第2主体部3b侧),设置于第1主体部3a由作业者把持时位于食指的活动范围内的部位。
在第1主体部3a的下端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连接部9。在连接部9连接有供给压缩空气(流体)(以下,也简称为“空气”。)的管(省略图示)。在第1主体部3a也可以容纳与操作部7的动作连动的开关、以及使经由连接部9供给的压缩空气分支的构件等。
在第2主体部3b设置有接头机构5。第2主体部3b例如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第2主体部3b设置于第1主体部3a的一端部。具体而言,第2主体部3b以第2主体部3b的长度方向与第1主体部3a的长度方向成为规定的角度(例如90°以下)的方式与第1主体部3a一体地设置。第2主体部3b使接头机构5露出。在第2主体部3b容纳有使后述的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驱动的驱动部等(例如,缸体等)。
如图2或者图3所示,接头机构5具备接头部10、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设置于夹着接头部10的腔室14的位置。
如图4所示,接头部10具有接头喷嘴12、腔室(通路)14以及空气流路16。
接头喷嘴12是由金属或者陶瓷材料形成的块体。在接头喷嘴12上设置有狭缝13。狭缝13是向腔室14导入丝线的部分。在狭缝13的上部设置有倾斜面15。倾斜面15将丝线向狭缝13引导。倾斜面15呈从接头喷嘴12的上表面12a朝向狭缝13变尖细的锥形。
腔室14是供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插通的通路。如图5所示,腔室14贯通接头喷嘴12的一方的侧面12b以及另一方的侧面12c。腔室14形成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能够插通的空间。如图4所示,形成于与腔室14的贯通方向正交的平面的腔室14的截面形状呈圆形状。圆形状包括正圆形状、椭圆形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腔室14的贯通方向是接头喷嘴12的一对侧面12b、12c(参照图5)的对置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腔室14的截面形状为正圆形状。
在腔室14中,通过腔室14的中心C且连结腔室14的内周面14a的第1直线、以及通过腔室14的中心C且连结腔室14的内周面14a并且与第1直线正交的第2直线为4.0mm以上7.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腔室14的截面形状为正圆形状。因此,如图4所示,第1直线以及第2直线为相同尺寸,且为腔室14的直径R1。在本实施方式中,腔室14的直径R1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51
以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52
以下。
空气流路16供向腔室14供给的空气流通。空气流路16具有向腔室14开口的喷射孔16a。喷射孔16a使空气流路16与腔室14连通。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喷射空气。喷射孔16a的直径R2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53
以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54
以下,优选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55
以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56
以下,更优选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57
以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058
以下。喷射孔16a在腔室14中的位置根据设计适当设定即可。在空气流路16的上游侧(与喷射孔16a相反侧)设置有连接部18。在连接部18连接有供给空气的供给管等。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1夹持机构20具有支承部22以及夹持部23。第1夹持机构20对插通于接头部10的腔室14的丝线进行夹持(夹住)。
支承部22呈长方体形状(棱柱状)。如图5所示,支承部22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主面22a、22b以及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22c、22d。侧面22d是与接头喷嘴12的侧面12b对置的面。
支承部22保持夹持部23。支承部22被设置成能够摆动。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支承部22的基端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轴21。轴21固定于未图示的框架等。支承部22以轴21为中心摆动。支承部22在前端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接近接头部10的第2位置P2(参照图6B)、与前端部比第2位置P2从接头部10分离的第1位置P1(参照图6A)之间移动。即,第1夹持机构20在第1位置P1与第2位置P2之间移动。支承部22例如通过缸体等驱动部(省略图示)的驱动而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支承部22中,将设置有轴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作为基端部,将该一端部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作为前端部。
在支承部22设置有凹部25。凹部25设置于支承部22的前端部侧。凹部25在支承部22的主面22a以及一对侧面22c、22d上开口。凹部25使夹持部23的一部分露出。如图2所示,从支承部22的主面22a侧观察,凹部25呈矩形形状。如图3所示,从支承部22的侧面22c侧观察,凹部25呈矩形形状。
如图5所示,支承部22具有将夹持部23的后述的第2夹持部件26(第1夹持部件24)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支承面27a。支承面27a在支承部22的一对侧面22c、22d的对置方向上设置于中央部。与第2夹持部件26(第1夹持部件24)的外周面的形状相应,支承面27a呈朝下方弯曲为凸状的形状(半圆形状)。支承面27a沿着支承部22的长度方向延伸。
支承部22在沿着一对侧面22c、22d的对置方向(第1夹持机构20与第2夹持机构30的对置方向)夹着支承面27a的位置上,具有第1抵接面27b以及第2抵接面27c。第1抵接面27b以及第2抵接面27c构成凹部25的底面。第1抵接面27b是能够与夹持部23所夹持的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抵接的面。所谓能够抵接,意味着包括夹持部23所夹持的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与第1抵接面27b抵接的情况、以及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与第1抵接面27b不抵接的情况。第2抵接面27c是与夹持部23所夹持的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抵接的面。如图2所示,第1抵接面27b以及第2抵接面27c至少设置于第1夹持部件24以及第2夹持部件26所抵接的位置。
如图5所示,第1抵接面27b是与支承面27a的一端(侧面22c侧的端)连续的平坦面。第2抵接面27c是与支承面27a的另一端(侧面22d侧的端)连续的平坦面。在支承部22中,从一对主面22a、22b的对置方向观察,从接头部10侧起按照第2抵接面27c、支承面27a以及第1抵接面27b的顺序设置有各面。即,第2抵接面27c配置于接头部10与夹持部23之间。第2抵接面27c在将接头部10夹在之间地对置的第1夹持机构20与第2夹持机构30的对置方向上位于内侧,第1抵接面27b在该对置方向上位于外侧。
第1抵接面27b与主面22a、22b大致平行。第1抵接面27b遍及支承面27a以及侧面22c而设置。第2抵接面27c与主面22a、22b大致平行。第2抵接面27c遍及支承面27a以及侧面22d而设置。第1抵接面27b与第2抵接面27c在支承部22的一对主面22a、22b的对置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如图2所示,夹持部23具有第1夹持部件24以及第2夹持部件26。第1夹持部件24以及第2夹持部件26分别呈圆柱状。第1夹持部件24以及第2夹持部件26分别例如由具有耐磨损性的SUS等金属形成。第1夹持部件24以及第2夹持部件26各自的直径适当设定即可。
第1夹持部件24以及第2夹持部件26在支承部22中配置成各自的端面对置。具体而言,第1夹持部件24配置于支承部22的前端部侧,第2夹持部件26配置于比第1夹持部件24靠支承部22的基端部侧。在第1夹持机构20中,在夹持部23中,通过在第1夹持部件24的端面与第2夹持部件26的端面之间夹持丝线,由此对丝线进行保持。
第1夹持部件24的一部分收纳于支承部22,第1夹持部件24的一部分在支承部22的凹部25中露出。第1夹持部件24可以固定于支承部22,也可以设置成在第1夹持部件24与第2夹持部件26的对置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对置方向”)上移动自如(能够在支承面27a上滑动)。
第2夹持部件26一部分收纳于支承部22,第2夹持部件26的一部分在支承部22的凹部25中露出。第2夹持部件26在支承部22中设置成能够移动。第2夹持部件26在上述对置方向上移动。第2夹持部件26由弹簧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朝向第1夹持部件24施力。即,第2夹持部件26与第1夹持部件24为,在对第2夹持部件26未作用施力部件以外的力的状态下,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彼此的端面抵接。
第2夹持部件26与支承部22的移动连动而进行移动。第2夹持部件26通过支承部22从第2位置P2(参照图6B)朝第1位置P1(图6A)的移动,而向从第1夹持部件24分离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当支承部22从第2位置P2朝第1位置P1移动时,通过未图示的凸轮机构等将第2夹持部件26朝与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按下。由此,在夹持部23中,在第1夹持部件24与第2夹持部件26之间形成间隙(空间)。另外,第2夹持部件26的移动也可以不与支承部22的移动连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2夹持机构30具有支承部32和夹持部33。第2夹持机构30对插通于接头部10的腔室14的丝线进行夹持(夹住)。
支承部32呈长方体形状(棱柱状)。如图5所示,支承部32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主面32a、32b以及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32c、32d。侧面32d是与接头喷嘴12的侧面12c对置的面。
支承部32保持夹持部33。支承部32设置成能够摆动。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支承部32的基端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轴31。轴31固定于未图示的框架等。支承部32以轴31为中心摆动。支承部32在前端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接近接头部10的第2位置P2(参照图6B)、与前端部比第2位置P2从接头部10分离的第1位置P1(参照图6A)之间移动。即,第1夹持机构20在第1位置P1与第2位置P2之间移动。支承部32例如通过缸体等驱动部(省略图示)的驱动而移动。该驱动部可以与驱动支承部22的驱动部相同,也可以另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支承部32中,将设置有轴3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作为基端部,将该一端部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作为前端部。
在支承部32设置有凹部35。凹部35设置于支承部32的前端部侧。凹部35在支承部32的主面32a以及一对侧面32c、32d上开口。凹部35使夹持部33的一部分露出。如图2所示,从支承部32的主面32a侧观察,凹部35呈矩形形状。从支承部32的侧面32c、32d侧观察,凹部35呈矩形形状。
如图5所示,支承部32具有将夹持部33的后述的第2夹持部件36(第1夹持部件34)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支承面37a。支承面37a在支承部32的一对侧面32c、32d的对置方向上设置于中央部。与第2夹持部件36(第1夹持部件34)的外周面的形状相应,支承面37a呈朝下方弯曲为凸状的形状(半圆形状)。支承面37a沿着支承部32的长度方向延伸。
支承部32在沿着一对侧面32c、32d的对置方向夹着支承面37a的位置上,具有第1抵接面37b以及第2抵接面37c。第1抵接面37b以及第2抵接面37c构成凹部35的底面。第1抵接面37b是能够与夹持部33所夹持的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抵接的面。第2抵接面37c是与夹持部33所夹持的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抵接的面。如图2所示,第1抵接面37b以及第2抵接面37c至少设置于第1夹持部件34以及第2夹持部件36所抵接的位置。
如图5所示,第1抵接面37b是与支承面37a的一端(侧面32c侧的端)连续的平坦面。第2抵接面37c是与支承面37a的另一端(侧面32d侧的端)连续的平坦面。在支承部32中,从一对主面32a、32b的对置方向观察,从接头部10侧起按照第2抵接面37c、支承面37a以及第1抵接面37b的顺序设置有各面。即,第2抵接面37c配置于接头部10与夹持部33之间。第2抵接面37c在将接头部10夹在之间地对置的第1夹持机构20与第2夹持机构30的对置方向上位于内侧,第1抵接面37b在该对置方向上位于外侧。
第1抵接面37b与主面32a、32b大致平行。第1抵接面37b遍及支承面37a以及侧面32c而设置。第2抵接面37c与主面32a、32b大致平行。第2抵接面37c遍及支承面37a以及侧面32d而设置。第1抵接面37b与第2抵接面37c在支承部32的一对主面32a、32b的对置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如图2所示,夹持部33具有第1夹持部件34以及第2夹持部件36。第1夹持部件34以及第2夹持部件36分别呈圆柱状。第1夹持部件34以及第2夹持部件36分别例如由具有耐磨损性的SUS等金属形成。第1夹持部件34以及第2夹持部件36各自的直径适当设定即可。
第1夹持部件34以及第2夹持部件36在支承部32中配置成各自的端面对置。具体而言,第1夹持部件34配置于支承部32的前端部侧,第2夹持部件36配置于比第1夹持部件34靠支承部32的基端部侧。在第2夹持机构30中,在夹持部33中,通过在第1夹持部件34的端面与第2夹持部件36的端面之间夹持丝线,由此对丝线进行保持。
第1夹持部件34的一部分收纳于支承部32,第1夹持部件34的一部分在支承部32的凹部35中露出。第1夹持部件34可以固定于支承部32,也可以设置成在第1夹持部件34与第2夹持部件36的对置方向上移动自如(能够在支承面37a上滑动)。
第2夹持部件36一部分收纳于支承部32,第2夹持部件36的一部分在支承部32的凹部35中露出。第2夹持部件36在支承部32中设置成能够移动。第2夹持部件36在上述对置方向上移动。第2夹持部件36由弹簧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朝向第1夹持部件34施力。即,第2夹持部件36以及第1夹持部件34为,在未对第2夹持部件36作用施力部件以外的力的状态下,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彼此的端面抵接。
第2夹持部件36与支承部32的移动连动而进行移动。第2夹持部件36通过支承部32从第2位置P2(参照图6B)朝第1位置P1(图6A)的移动,而向从第1夹持部件34分离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当支承部32从第2位置P2朝第1位置P1移动时,通过未图示的凸轮机构等将第2夹持部件36向与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按下。由此,在夹持部33中,在第1夹持部件34与第2夹持部件36之间形成间隙(空间)。另外,第2夹持部件36的移动也可以不与支承部32的移动连动。
接着,对使用了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的络合部的形成方法(接头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A所示,将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设置于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具体而言,使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经由接头部10的狭缝13位于腔室14,并且配置于位于第1位置P1的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更详细来说,将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配置于第1夹持机构20的第1夹持部件24与第2夹持部件26之间,并且配置于第2夹持机构30的第1夹持部件34与第2夹持部件36之间。由此,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被载放到第1夹持机构20的第1抵接面27b以及第2抵接面27c上,并且被载放到第2夹持机构30的第1抵接面37b以及第2抵接面37c上。
当将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设置于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时,对操作部7进行操作(按下)。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驱动部工作,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动作。
具体而言,在第1夹持机构20中,通过第1夹持部件24和第2夹持部件26夹持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此外,在第2夹持机构30中,通过第1夹持部件34和第2夹持部件36夹持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之后,如图6B所示,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从第1位置P1朝第2位置P2移动。由此,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在夹持部23与夹持部33之间以松弛的状态被保持。此外,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以至少与第2抵接面27c以及第2抵接面37c抵接的状态被保持。
此外,当操作部7被操作时,经由空气流路16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喷射空气。由此,位于腔室14内的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通过空气的作用而被接头,并形成络合部。
接着,将操作部7的操作解除。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的空气喷射停止,并且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动作。
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从第2位置P2朝第1位置P1移动。与该动作相伴随,在第1夹持机构20中,第2夹持部件26向从第1夹持部件24分离的方向移动,第1夹持部件24和第2夹持部件26对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的夹持被解除。在第2夹持机构30中也同样,第2夹持部件36向从第1夹持部件34分离的方向移动,第1夹持部件34和第2夹持部件36对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的夹持被解除。另外,也可以在第1夹持机构20从第2位置P2移动到第1位置P1之后,将第1夹持部件24和第2夹持部件26对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的夹持解除。同样,也可以在第2夹持机构30从第2位置P2移动到第1位置P1之后,将第1夹持部件34和第2夹持部件36对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的夹持解除。通过以上,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对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的接头完成。由此,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成为一根丝线。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在腔室14的直径R1小于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11
的情况下,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在通过空气的喷射而将夹持部23、33作为固定点在腔室14内舞动时,容易与腔室14的内周面14a接触。如此,当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与腔室14的内周面14a接触的比例增加时,由于接触而引起的摩擦的影响变得显著。由此,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有可能受到某种损伤而无法适当地形成络合部。另外,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当腔室14的直径R1大于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12
时,在腔室14内空气难以作用于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因此无法适当地形成络合部。其结果,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会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腔室14的直径R1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13
以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14
以下。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在腔室14内舞动时,能够抑制由于与腔室14的内周面14a接触而产生的影响,并且能够使空气适当地作用于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因而,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适当地形成络合部。其结果,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在图7A及图7B中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改变腔室14的直径R1以及喷射孔16a的直径R2的组合而形成了络合部时的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测定结果。在测定中使用了USTER公司制的TENSORAPID4(商品名)。图7A表示将从喷射孔16a喷射的空气压力设定为4kgf/cm2的情况下的结果。图7B表示将从喷射孔16a喷射的空气压力设定为5kgf/cm2的情况下的结果。丝线是预拉伸丝线(POY:Pre Oriented Yarn)。作为测定对象的丝线为88dtex-72f。在图7A的测定中使用的未形成络合部的丝线的拉伸伸长率为132.3(%)。在图7B的测定中使用的未形成络合部的丝线的拉伸伸长率为131.1(%)。
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喷射孔16a的直径R2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1
以上2.0mm以下、且腔室14的直径R1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2
以上7.0mm以下的情况下,得到了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的结果。如图7A所示,在空气压力为4kgf/cm2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腔室14的直径R1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3
以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4
的情况下,得到了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的结果。如图7B所示,在空气压力为5kgf/cm2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腔室14的直径R1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5
以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6
的情况下,得到了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的结果。根据以上能够确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通过将腔室14直径R1设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7
以上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8
以下,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
接着,基于实施例以及比较例对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图8A以及图8B中,将未形成络合部的合成纤维的拉伸伸长率的测定值设为基准值,对于实施例以及比较例表示拉伸伸长率从基准值的降低量(%)。在测定中使用了USTER公司制的TENSORAPID4(商品名)。实施例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在将腔室14的直径R1设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9
的情况下形成了络合部的丝线的结果。比较例表示在将腔室14的直径R1设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210
的情况下形成了络合部的丝线的结果。丝线是预拉伸丝线。作为测定对象的丝线是88dtex-48f-CD(阳离子可染丝线)。从喷射孔16a喷射的空气压力设定为3.5kgf/cm2。“A”、“B”、“C”以及“D”表示相同条件下的反复试验的结果。
(实施例1、比较例1)
在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中,将喷射孔16a的直径R2设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31
在实施例1中,关于拉伸伸长率从基准值的降低量[%],“A”为-3.5%,“B”为-2.1%,“C”为-2.3%,“D”为-0.7%。在实施例1中,降低量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差为2.8%。
在比较例1中,关于拉伸伸长率从基准值的降低量[%],“A”为-7.6%,“B”为-5.3%,“C”为-14.9%,“D”为-12.8%。在比较例1中,降低量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差为9.6%。
(实施例2、比较例2)
在实施例2以及比较例2中,将喷射孔16a的直径R2设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32
在实施例2中,关于拉伸伸长率从基准值的降低量[%],“A”为-8.5%,“B”为-12.4%,“C”为-12.3%,“D”为-8.8%。在实施例2中,降低量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差为3.9%。
在比较例2中,关于拉伸伸长率从基准值的降低量[%],“A”为-10.5%,“B”为-8.4%,“C”为-16.6%,“D”为-9.6%。在比较例2中,降低量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差为8.2%。
如以上那样,在将腔室14的直径R1设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33
的情况下,与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34
的情况相比,存在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较小的趋势。此外,在实施例1、2中,“A”~“D”的降低量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差小于比较例1、2。因此,能够确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较小。因而,能够确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稳定地形成络合部,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接头部10的喷射孔16a呈圆形状。喷射孔16a的直径R2为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35
以上且
Figure BDA0002021149300000136
以下。在该构成中,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一定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主体3的形状,将图1所示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主体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夹持部件24、34以及第2夹持部件26、36呈圆柱状、即第1夹持部件24、34以及第2夹持部件26、36的截面呈圆形状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1夹持部件以及第2夹持部件只要是能够夹持丝线的形状,则不限定于圆柱状,能够设为各种形状(例如棱柱状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支承部22、32通过以轴21、31为中心摆动而朝第1位置P1以及第2位置P2移动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支承部22、32例如也可以在相互平行的状态下朝相互接近的方向以及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腔室14的截面形状为正圆形状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腔室14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状。在该情况下,在腔室14中,通过腔室14的中心C且连结腔室14的内周面14a的第1直线、以及通过腔室14的中心C且连结腔室14的内周面14a并且与第1直线正交的第2直线,分别为4.0mm以上7.0mm以下即可。即,椭圆形状的腔室14的长轴以及短轴为4.0mm以上7.0mm以下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在将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配置于位于第1位置P1的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之后,使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从第1位置P1朝第2位置P2移动,并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喷射空气而形成络合部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使用了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的络合部的形成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将第1丝线Y1以及第2丝线Y2配置于位于第2位置P2的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之后,使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从第2位置P2朝第1位置P1移动,并且在使第1夹持机构20以及第2夹持机构30从第1位置P1移动到第2位置P2之后,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喷射空气而形成络合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是由作业者把持而使用的手动捻接器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也可以设置于装置等。

Claims (3)

1.一种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进行由合成纤维构成的一方的丝线与另一方的丝线的接头,具备:
接头部,具有形成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能够插通的空间的通路、以及向上述通路开口并且喷射流体的喷射孔;以及
一对夹持机构,设置于夹着上述接头部的上述通路的位置,
上述一对夹持机构具有第1夹持机构以及第2夹持机构,
形成于与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正交的平面的上述通路的截面形状呈圆形状,
通过上述通路的中心且连结该通路的内周面的第1直线、以及通过上述通路的上述中心且连结上述通路的上述内周面并且与上述第1直线正交的第2直线为4.0mm以上7.0mm以下,插通于上述空间的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分别被上述第1夹持机构的第1夹持部件和第2夹持部件以及上述第2夹持机构的第1夹持部件和第2夹持部件夹持,
上述喷射孔呈圆形状,
上述喷射孔的直径为
Figure FDA0003752914130000011
以上
Figure FDA0003752914130000012
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其中,
上述第1夹持机构以及上述第2夹持机构分别具有以轴为中心摆动的支承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其中,
上述喷射孔的直径为
Figure FDA0003752914130000013
以上
Figure FDA0003752914130000014
以下。
CN201910279319.5A 2018-04-12 2019-04-09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Active CN110371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6686 2018-04-12
JP2018076686 2018-04-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1789A CN110371789A (zh) 2019-10-25
CN110371789B true CN110371789B (zh) 2022-11-22

Family

ID=66102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9319.5A Active CN110371789B (zh) 2018-04-12 2019-04-09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553008B1 (zh)
JP (1) JP2019182662A (zh)
CN (1) CN110371789B (zh)
TW (1) TWI7469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53009B1 (en) * 2018-04-12 2022-03-30 TMT Machinery, Inc. Synthetic yarn splic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0698A (en) * 1990-10-12 1994-01-25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Thread splicing arrangement
JPH07125931A (ja) * 1993-10-29 1995-05-16 Murata Mach Ltd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ー
JP2002302342A (ja) * 2001-04-09 2002-10-18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繊維糸条の接続方法
CN10146351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喷嘴
CN101508394A (zh) * 2008-02-15 2009-08-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JP2016155648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1010Y2 (zh) * 1979-01-31 1986-09-09
US4397140A (en) * 1981-09-09 1983-08-09 Sherwood Research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licing yarns and tow
JPS5939662A (ja) * 1982-08-27 1984-03-05 Teijin Seiki Co Ltd 糸条の結合装置
JPS60144281A (ja) * 1983-12-27 1985-07-30 Ishikawa Seisakusho:Kk ポリエステル未延伸マルチフイラメント糸の糸継ぎ方法とその装置
IT206161Z2 (it) * 1985-09-11 1987-07-03 Mesdan Spa Testa di mescolazione per apparecchi di giunzione di filati tessili con l'ausilio di aria compressa.
JPS62136483A (ja) * 1985-12-06 1987-06-19 Teijin Seiki Co Ltd 糸条の結合装置
JPH05239729A (ja) * 1992-08-26 1993-09-17 Asahi Fiber Glass Co Ltd ロービングの製造方法
JPH1017214A (ja) 1996-06-27 1998-01-20 Murata Mach Ltd ハンドスプライサ
JPH10101267A (ja) * 1996-09-27 1998-04-21 Murata Mach Ltd 糸条の結合装置
JP3833654B2 (ja) * 2001-06-12 2006-10-18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炭素繊維の製造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GB2523164B (en) * 2014-02-13 2019-05-01 Gtw Developments Ltd A fibre splicer and method for splicing fibres
DE102015004779A1 (de) * 2015-04-15 2016-10-20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Spleißer mit Schlaufenbildner zur Auflöselängeneinstellung und zum Fadenrückzug sowie Spulstelle und Spul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Spleiß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0698A (en) * 1990-10-12 1994-01-25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Thread splicing arrangement
JPH07125931A (ja) * 1993-10-29 1995-05-16 Murata Mach Ltd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ー
JP2002302342A (ja) * 2001-04-09 2002-10-18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繊維糸条の接続方法
CN10146351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喷嘴
CN101508394A (zh) * 2008-02-15 2009-08-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JP2016155648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1789A (zh) 2019-10-25
EP3553008B1 (en) 2023-03-29
JP2019182662A (ja) 2019-10-24
EP3553008A1 (en) 2019-10-16
TW201943900A (zh) 2019-11-16
TWI746960B (zh) 2021-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71792B (zh)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CN110371791B (zh)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0371789B (zh)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EP1671910A2 (en) Yarn splicer
TWI829982B (zh) 絲線處理裝置
CN110371790B (zh)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US4468919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joining end portions of multifilament yarns
US4537019A (en) Spliced joint of spun yarns
CN106698096B (zh)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EP3025996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with a yarn joining device, and yarn joining method
CN105648584A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JP7073194B2 (ja)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
JP2019112211A (ja) 糸継装置
JP2022113421A (ja) 糸巻取装置
CN117626488A (zh) 纱线捻接器设备及纺织纱线的撕拉和捻接方法
CN112919257A (zh) 接头装置的纱线按压构造、接头装置以及卷取装置
JPH0351330A (ja) 糸継ぎ方法
JPH07125931A (ja)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ー
JPS59187633A (ja) 結束紡績装置における糸継ぎ方法
JPH07102432A (ja) 合繊糸の糸継ぎ方法
JPH0770846A (ja) スプライサー
JP2006009169A (ja) 弾性糸のクランプカッタ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