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6429A -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6429A
CN110356429A CN201810254342.4A CN201810254342A CN110356429A CN 110356429 A CN110356429 A CN 110356429A CN 201810254342 A CN201810254342 A CN 201810254342A CN 110356429 A CN110356429 A CN 110356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half bar
sleeve
buffer spring
enga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543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6429B (zh
Inventor
张亚祥
谭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t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t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t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t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543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64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6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6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6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6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1/00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 B61G1/28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with vertical bolt or p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GCOUPLINGS; DRAUGHT AND BUFFING APPLIANCES
    • B61G1/00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 B61G1/28Couplings comprising interengaging parts of different shape or form and having links, bars, pins, shackles, or hooks as coupling means with vertical bolt or pin
    • B61G1/30Operating devi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救援车钩,包括中间连杆,所述中间连杆为可伸缩结构,包括套筒半杆、轴半杆和缓冲弹簧;所述套筒半杆至少部分为套筒结构;所述轴半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所述缓冲弹簧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且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半杆接触配合,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轴半杆接触配合。本发明提供的救援车钩,可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且在行驶过程中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还具有体积小、快速安装和拆卸等优点。

Description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当轨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故障而无法继续走行时,需要用救援车进行回送。现有的救援车与待救援车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拖车绳,这对救援车行驶中的车速和与待救援车之间的距离要求比较高,使得行驶过程容易发生追尾事故;而若采用一般的车钩连接救援车和待救援车,占用车体安装空间过大,且连接步骤繁琐,影响救援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救援车钩,可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且在行驶过程中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还具有体积小、快速安装和拆卸等优点。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救援车钩,包括:
中间连杆,所述中间连杆为可伸缩结构,包括套筒半杆、轴半杆和缓冲弹簧;
所述套筒半杆至少部分为套筒结构;
所述轴半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
所述缓冲弹簧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且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半杆接触配合,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轴半杆接触配合。
通过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和所述轴半杆的配合,可以实现所述中间连杆的可伸缩功能。通过在所述套筒半杆和所述轴半杆之间设置缓冲弹簧,使得所述中间连杆的伸缩具有缓冲功能,从而使得本发明提供的救援车钩具有一定的缓冲功能。
在救援车处于待命状态时,将所述中间连杆放置于救援车内;在轨道乘用车发生故障而无法继续走行时,将救援车行驶至距离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一定距离,将所述中间连杆一端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活动连接,以及将所述中间连杆另一端与救援车活动连接。
由于所述中间连杆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活动连接、所述中间连杆与救援车之间活动连接、所述中间连杆为可伸缩结构,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由于所述中间连杆为杆件而非柔性绳,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由于所述中间连杆为可伸缩结构,对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的连接起到缓冲的作用。通过所述中间连杆实现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的连接和缓冲,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快速拆装等优点,节省了救援车钩在车体上的安装空间,以及大大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救援车钩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间连杆还包括卡环;所述卡环套在所述轴半杆外,还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且与所述轴半杆螺纹连接;所述缓冲弹簧套在所述轴半杆外;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半杆接触配合,且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卡环接触配合。所述轴半杆通过所述卡环与所述缓冲弹簧接触配合,并对所述缓冲弹簧进行限位。通过改变所述卡环在所述轴半杆上螺纹连接的位置,可以调整所述缓冲弹簧的预紧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间连杆还包括套筒端盖;所述套筒端盖套在所述轴半杆外,且与所述套筒半杆固定连接;所述卡环包括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均套在所述轴半杆外,还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且与所述轴半杆螺纹连接;所述缓冲弹簧包括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和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均套在所述轴半杆外,还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所述第一缓冲弹簧一端与所述套筒半杆接触配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环接触配合;所述第二缓冲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卡环配合,另一端与所述套筒端盖接触配合。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和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受力趋势相反,使得所述中间连杆具有更大的弹性系数。改变所述第一卡环和所述第二卡环在所述轴半杆上的旋入位置可以改变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和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预紧力,从而调整所述中间连杆的缓冲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救援车钩还包括端部连杆;所述端部连杆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中间连杆通过所述端部连杆与救援车或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活动连接,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一端设有锁止块;所述锁止块与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所述中间连杆的至少一端设有锁止槽;所述锁止槽适于与所述锁止块接触配合。在救援车带动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行驶的过程中,所述锁止块与所述中间拉杆的锁止槽接触配合,使得所述端部连杆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杆的运动被锁止,从而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锁止块设有突起结构;所述锁止块的突起结构适于与所述锁止槽接触配合。所述锁止块通过突起结构与所述锁止槽接触配合,可使得锁止块的体积变小,便于进行救援车钩的尺寸优化设计。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包括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所述上连接臂和所述下连接臂上下间隔设置;所述中间连杆的两端均适于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上连接臂和所述下连接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下连接臂的底部设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与所述锁止块的下端活动连接;所述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均设有活动孔;所述锁止块穿过所述上连接臂的活动孔和所述下连接臂的活动孔;所述锁止块的上端在所述活动孔内可活动,以使所述锁止块与所述中间连杆的锁止槽接触配合或脱离配合。通过所述锁止块与所述中间连杆的锁止槽的接触配合,对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端部连杆的相对转动进行锁止,从而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救援车钩还包括预紧弹簧和弹簧安装板;所述预紧弹簧一端与所述锁止块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簧安装板连接;所述弹簧安装板设置在所述上连接臂的顶部。当所述中间连杆的锁止槽旋转到适于与所述锁止块配合的位置时,所述锁止块在所述预紧弹簧的预紧力作用下与所述中间连杆的锁止槽接触配合,对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端部连杆的相对转动进行锁止,从而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救援车钩还包括锥形销和把手;所述锥形销适于依次穿过所述上连接臂、所述中间连杆的一端和所述下连接臂;所述把手大致成U型,用于插拔所述锥形销;所述把手的上端与所述锥形销的上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把手的下端适于与所述锥形销的下端连接。通过所述锥形销将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端部连杆连接起来,使得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端部连杆可绕所述锥形销的轴线发生相对转动。所述把手用于快速拆装所述锥形销,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还能对所述锥形销进行限位,使得所述端部连杆和所述中间连杆的连接更加稳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把手的上端形成有钩头结构。通过所述钩头结构,将所述锥形销从所述端部连杆与所述中间连杆的连接中拔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救援车钩还包括安装座组件;所述安装座组件包括安装板、上安装臂、下安装臂和安装轴;所述安装板适于与车体螺栓连接;所述上安装臂和所述下安装臂上下间隔设置;所述上安装臂与所述安装板一体形成;所述下安装臂与所述安装板一体形成;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适于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上安装臂和所述下安装臂之间;所述安装轴依次穿过所述上安装臂、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下安装臂。通过在车体上设置所述安装座组件,便于安装所述端部连杆,并实现所述端部连杆与车体的活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组件还包括轴套;所述安装轴与所述上安装臂通过所述轴套接触配合;所述安装轴与所述下安装臂通过所述轴套接触配合。所述轴套增加了所述安装座组件的耐磨性,大大降低了因所述端部连杆相对于所述安装座组件的转动所造成的磨损。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组件还包括球关节轴承;所述安装轴与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球关节轴承接触配合。所述球关节轴承使得所述端部连杆不仅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座组件绕所述安装轴的轴线转动,还具有一定角度的上下摆动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组件还包括两个防尘罩;两个所述防尘罩均套在所述安装轴上;一个所述防尘罩位于所述上安装臂和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之间,另一个所述防尘罩位于所述下安装臂和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之间。位于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上方和下方的两个所述防尘罩对所述安装轴与所述端部连杆的配合起到防尘保护的作用,避免因砂石飘入而造成的磨损。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组件还包括橡胶支撑装置;所述橡胶支撑装置一端与所述安装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端部连杆固定连接。所述橡胶支撑装置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地限制所述端部连杆相对于所述安装座组件发生过大的上下摆动,另一方面对所述端部连杆相对于所述安装座组件的上下摆起到缓冲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橡胶支撑装置包括橡胶件、第一连接螺栓、第二连接螺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橡胶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螺栓与所述安装轴的末端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焊接在所述端部连杆底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连接螺栓和第二连接螺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即使得所述橡胶件主要受到纵向的作用力,使得所述橡胶支撑装置得到更好的缓冲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本发明提供的救援车钩;所述轨道车辆包括救援车和轨道乘用车;所述救援车钩适于连接所述救援车和所述轨道乘用车。
由于所述中间连杆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所述中间连杆与救援车之间活动连接、所述中间连杆为可伸缩结构,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由于所述中间连杆为杆件而非柔性绳,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由于所述中间连杆为可伸缩结构,对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的连接起到缓冲的作用。通过所述中间连杆实现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的连接和缓冲,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快速拆装等优点,节省了救援车钩在车体上的安装空间,以及大大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中间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中间连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安装座组件和端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端部连杆第二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安装座组件和端部连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锥形销和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锁止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端部连杆和中间连杆连接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的端部连杆和中间连杆连接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救援车钩;
1:中间连杆;11:套筒半杆;111:套筒端盖;12:轴半杆;13:缓冲弹簧;131:第一缓冲弹簧;132:第二缓冲弹簧;14:卡环;141:第一卡环;142:第二卡环;15:锁止槽;
2:端部连杆;21:第一端;211:上连接臂;212:下连接臂;213:转动座;214:活动孔;22:第二端; 23:锁止块;230:突起结构;24:预紧弹簧;25:弹簧安装板;
31:锥形销;32:把手;320:钩头结构;33:销轴;34:开口销;
4:安装座组件;41:安装板;42:上安装臂;43:下安装臂;44:安装轴;45:轴套;46:球关节轴承;47:防尘罩;48:橡胶支撑装置;481:橡胶件;482:第一连接螺栓;483:第二连接螺栓;484:第一支撑板;485:第二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垂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其中,x轴方向为横向,x轴正方向为右,x轴负方向为左;y轴方向为纵向,y轴正方向为前,y轴负方向为后;z轴方向为垂向或竖直方向,z轴正方向为上,z轴负方向为下;xOy平面即水平面,yOz平面即纵向竖直平面,xOz平面即横向竖直平面。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在传统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当轨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故障而无法继续走行时,需要将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车辆进行连接,通过救援车拖动待救援的轨道车辆回送至车辆段进行检修。现有的救援车与待救援车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柔性的拖车绳,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而且简易快速的连接使得救援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然而,采用柔性拖车绳进行连接的方式对救援车行驶中的车速和与待救援车之间的距离要求比较高,使得行驶过程中容易发生追尾事故。而若采用一般的车钩有着体积大、质量大、结构复杂等特点,不适用于需要快速拆装、短时间工作的救援工作。针对上述原因,发明人开发出一种刚性的、结构简单的、可快速拆装的救援车钩,得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下面参考图1-10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救援车钩100和轨道交通系统。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车钩100,适于连接轨道车辆的车体,包括中间连杆1。
中间连杆1为可伸缩结构,包括套筒半杆11、轴半杆12和缓冲弹簧13。套筒半杆11至少部分为套筒结构。轴半杆12至少部分位于套筒半杆11的套筒结构内。缓冲弹簧13位于套筒半杆11的套筒结构内,且缓冲弹簧13的一端与套筒半杆11接触配合,缓冲弹簧13的另一端与轴半杆12接触配合。
在救援车处于待命状态时,将中间连杆1放置于救援车内;在轨道乘用车发生故障而无法继续走行时,将救援车行驶至距离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一定距离,将中间连杆1一端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活动连接,以及将中间连杆1另一端与救援车活动连接。所谓的“活动连接”是指两个或多个部件进行连接后,仍可进行一定的相对运动的连接方式,如利用轴销实现的可枢转连接、利用万向节实现的万向连接、利用活塞结构实现的滑动连接等;相对的,所谓的“固定连接”则是指两个或多个部件进行连接后,不能进行相对运动的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焊接等。
由于中间连杆1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活动连接、中间连杆1与救援车之间活动连接、中间连杆1为可伸缩结构,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由于中间连杆1均为杆件而非柔性绳,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由于中间连杆1为可伸缩结构,对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的连接起到缓冲的作用。通过中间连杆1实现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的连接和缓冲,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快速拆装等优点,节省了救援车钩100在车体上的安装空间,以及大大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连杆1还包括卡环14。卡环14套在轴半杆12外,还位于套筒半杆11的套筒结构内,且与轴半杆12螺纹连接。缓冲弹簧13套在轴半杆12外。缓冲弹簧13的一端与套筒半杆11接触配合,且缓冲弹簧13的另一端与卡环14接触配合。轴半杆12通过卡环14与缓冲弹簧13接触配合,并对缓冲弹簧13进行限位。通过改变卡环14在轴半杆12上螺纹连接的位置,可以调整缓冲弹簧13的预紧力。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中间连杆1还包括套筒端盖111。套筒端盖111套在轴半杆12外,且与套筒半杆11固定连接。卡环14包括第一卡环141和第二卡环142。第一卡环141和第二卡环142均套在轴半杆12外,还位于套筒半杆11的套筒结构内,且与轴半杆12螺纹连接。缓冲弹簧13包括第一缓冲弹簧131和第二缓冲弹簧132。第一缓冲弹簧131和第二缓冲弹簧132均套在轴半杆12外,还位于套筒半杆11的套筒结构内。第一缓冲弹簧131一端与套筒半杆11接触配合,另一端与第一卡环141接触配合。第二缓冲弹簧132一端与第二卡环142配合,另一端与套筒端盖111接触配合。
第一缓冲弹簧131和第二缓冲弹簧132的受力趋势相反,即当第一缓冲弹簧131缩短时,第二缓冲弹簧132伸长;当第一缓冲弹簧131伸长时,第二缓冲弹簧132缩短。这种布置方式类似于两个缓冲弹簧13串联,但本质上是两个缓冲弹簧13并联,从而使得中间拉杆1得以保持较小的截面直径与较大的缓冲距离,还具有两个缓冲弹簧13并联后所得到的更大的弹性系数。.
由于第一卡环141和第二卡环142与轴半杆12是螺纹连接,故第一卡环141和第二卡环142在轴半杆12上的旋入位置可以人为调整。由于第一卡环141是第一缓冲弹簧131一端的限位结构,第二卡环142是第二缓冲弹簧132一端的限位结构,故改变第一卡环141和第二卡环142在轴半杆12上的旋入位置可以改变第一缓冲弹簧131和第二缓冲弹簧132的预紧力,从而调整中间连杆1的缓冲能力。
如图1、图4、图6、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救援车钩100还包括端部连杆2。端部连杆2包括第一端21以及与第一端21相对的第二端22。端部连杆2的第一端21与中间连杆的1一端活动连接。中间连杆1通过端部连杆2与救援车或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活动连接,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
如图1、图5、图9和图10所示,端部连杆2的第一端21设有锁止块23。锁止块23与端部连杆2的第一端21活动连接。中间连杆1的至少一端设有锁止槽15;优选地,中间连杆1的两端均设有锁止槽15。锁止槽15适于与锁止块23接触配合。
如图10所示,当锁止块23与锁止槽15接触配合,即锁止块23卡入锁止槽15时,中间连杆1相对于端部连杆2的转动将被锁止,即中间连杆1与端部连杆2之间的活动连接转换成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图9所示,当锁止块23与锁止槽15脱离配合时,中间连杆1能够相对于端部连杆2发生转动,则在安装救援车钩100时,可以转动端部连杆2和中间连杆1,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锁止块23设有突起结构230。锁止块23的突起结构230适于与锁止槽15接触配合。在救援车钩100的实际使用中,为锁止块23的部分结构与锁止槽15接触配合。因此,锁止块23通过突起结构230与锁止槽15接触配合,在保留有效结构的同时,可使得锁止块23的体积变小。同时,由于锁止块23在于锁止槽15接触配合和脱离配合的过程中需要活动空间,而体积小的锁止块23需要的活动空间小,从而进行救援车钩100的尺寸优化设计以及降低加工成本。
如图5所示,端部连杆2的第一端21包括上连接臂211和下连接臂212。上连接臂211和下连接臂212上下间隔设置。中间连杆1的两端均适于可活动地设置于上连接臂211和下连接臂212之间。
如图5所示,下连接臂212的底部设有转动座213。锁止块23的下端与转动座213活动连接。上连接臂211和下连接臂212均设有活动孔214。锁止块23穿过上连接臂211的活动孔214和下连接臂212的活动孔214。锁止块23可在活动孔214内活动,以使锁止块23与中间连杆1的锁止槽15接触配合或脱离配合。通过锁止块23与中间连杆1的锁止槽15的接触配合,对中间连杆1与端部连杆2的相对转动进行锁止,从而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如图5、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救援车钩100还包括预紧弹簧24和弹簧安装板25。预紧弹簧24一端与锁止块23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弹簧安装板25连接。弹簧安装板25设置在上连接臂211的顶部。当中间连杆1的锁止槽15旋转到适于与锁止块23配合的位置时,锁止块23在预紧弹簧24的预紧力作用下与中间连杆1的锁止槽15接触配合,对中间连杆1与端部连杆2的相对转动进行锁止,从而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如图1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救援车钩100还包括锥形销31和把手32。锥形销31适于依次穿过上连接臂211、中间连杆1的一端和下连接臂212。把手32大致成U型,用于插拔锥形销31。把手32的上端与锥形销31的上端可枢转地连接,把手32的下端适于与锥形销31的下端连接;具体地,把手32的下端与锥形销31的下端通过一根销轴33连接,再通过向销轴33插入开口销34进行固定及限位;这使得把手32的下端与锥形销31的下端能够进行快速的拆装。把手32的上端与锥形销31的上端连接、把手32的下端与锥形销31的下端连接,限制了锥形销31的上下跳动,使得中间连杆1与端部连杆2的连接更加可靠。
由于中间连杆1与端部连杆2通过锥形销31连接,故中间连杆1的两端、端部连杆2的上连接臂211和下连接臂212均开设有适于与锥形销31配合的锥形孔。把手32的上端在与锥形销31的上端后,还有一段延伸成钩头结构320;在需要拆下救援车钩100时,先拔下把手32下端与锥形销31下端的销轴33的开口销34,然后拔出销轴33,拆开把手32下端与锥形销31下端的连接,接着转动把手32,使把手32的钩头结构320与端部连杆2的上连接臂211接触,最后继续转动把手32,利用杠杆原理将锥形销31拔出,将中间连杆1从与端部连杆2的连接中拆卸下来。
在救援车处于待命状态时,将锥形销31和把手32放置于救援车内。在轨道乘用车发生故障而无法继续走行时,将救援车行驶至距离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一定距离,拆开把手32下端和锥形销31下端的连接,将锥形销31依次插入上连接臂211的锥形孔、中间连杆1一端的锥形孔、下连接臂212的锥形孔,然后将把手32下端和锥形31销下端连接起来,完成中间连杆1与端部连杆2的连接。到达指定的维修地点后,拆开把手32下端和锥形销31下端的连接,使用把手32拔出锥形销31,完成中间连杆1与端部连杆2的拆卸。
如图4所示,救援车钩100还包括安装座组件4。安装座组件4包括安装板41、上安装臂42、下安装臂43和安装轴44。安装板41适于与车体螺栓连接。上安装臂42和下安装臂43上下间隔设置,且上安装臂42与安装板41一体形成,下安装臂43与安装板41一体形成。端部连杆2的第二端22适于可活动地设置于上安装臂42和下安装臂43之间。安装轴44依次穿过上安装臂42、端部连杆2的第二端22和下安装臂43。通过在车体上设置安装座组件4,便于安装端部连杆2,并实现端部连杆2与车体的活动连接。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组件4还包括轴套45。安装轴44与上安装臂211通过轴套45接触配合;安装轴44与下安装臂212通过轴套45接触配合。轴套45增加了安装座组件4的耐磨性,大大降低了因端部连杆2相对于安装座组件4的转动所造成的磨损。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组件4还包括球关节轴承46。安装轴44与端部连杆2的第二端22通过球关节轴承46接触配合。球关节轴承46使得端部连杆2不仅能够相对于安装座组件4绕安装轴44的轴线转动,还具有一定角度的上下摆动能力。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组件4还包括两个防尘罩47。两个防尘罩47均套在安装轴44上。一个防尘罩47位于上安装臂211和端部连杆2的第二端22之间,另一个防尘罩47位于下安装臂43和端部连杆2的第二端22之间。位于端部连杆2的第二端22上方和下方的两个防尘罩47对安装轴44与端部连杆2的配合起到防尘保护的作用,避免因砂石飘入而造成的磨损;尤其对于球关节轴承46这种精度较高的零件,防尘罩47的防尘保护更加具有必要性。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组件4还包括橡胶支撑装置48。橡胶支撑装置48一端与安装轴4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端部连杆2固定连接。橡胶支撑装置48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地限制端部连杆2相对于安装座组件4发生过大的上下摆动,另一方面对端部连杆2相对于安装座组件4的上下摆起到缓冲的作用。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橡胶支撑装置48包括橡胶件481、第一连接螺栓482、第二连接螺栓483、第一支撑板484和第二支撑板485。橡胶件481一端与第一连接螺栓48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484连接。第一连接螺栓482与安装轴44的末端螺栓连接。第二支撑板485焊接在端部连杆2底部。第一支撑板484和第二支撑板485通过第二连接螺栓483连接。第一支撑板484和第二支撑板485的设置使得第一连接螺栓482和第二连接螺栓48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即使得橡胶件481主要受到纵向的作用力,使得橡胶支撑装置48得到更好的缓冲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救援车钩100。轨道车辆包括救援车和轨道乘用车。救援车钩100适于连接救援车和轨道乘用车。
由于中间连杆1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活动连接、中间连杆1与救援车之间活动连接、中间连杆1为可伸缩结构,使得救援车与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连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安装距离范围。由于中间连杆1均为杆件而非柔性绳,使得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由于中间连杆1为可伸缩结构,对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的连接起到缓冲的作用。通过中间连杆1实现救援车和待救援的轨道乘用车之间的连接和缓冲,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快速拆装等优点,节省了救援车钩100在车体上的安装空间,以及大大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使用救援车钩100的救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救援车携带中间连杆1出发,当距离与轨道乘用车可连接的距离范围内后停止;
取出中间连杆1,将中间连杆1的一端与连接在轨道乘用车上的端部连杆2的第一端21连接,并将锁止块23和中间连杆1的锁止槽15保持脱离配合的状态;
转动连接在轨道乘用车上的的端部连杆2、中间连杆1和连接在救援车上的端部连杆2,将中间连杆1的另一端与连接在救援车上的端部连杆2的第一端21通活动连接;
启动救援车,将轨道乘用车拖回指定维修地点;到达指定维修地点后,取下中间连杆1,将连接在救援车上的端部连杆2和连接在轨道乘用车上的端部连杆2分别旋转至非工作位置,并进行固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车钩100、轨道交通系统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连杆,所述中间连杆为可伸缩结构,包括套筒半杆、轴半杆和缓冲弹簧;
所述套筒半杆至少部分为套筒结构;
所述轴半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
所述缓冲弹簧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且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半杆接触配合,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轴半杆接触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杆还包括卡环;所述卡环套在所述轴半杆外,还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且与所述轴半杆螺纹连接;
所述缓冲弹簧套在所述轴半杆外;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半杆接触配合,且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卡环接触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连杆还包括套筒端盖;所述套筒端盖套在所述轴半杆外,且与所述套筒半杆固定连接;
所述卡环包括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均套在所述轴半杆外,还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且与所述轴半杆螺纹连接;
所述缓冲弹簧包括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和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均套在所述轴半杆外,还位于所述套筒半杆的套筒结构内;所述第一缓冲弹簧一端与所述套筒半杆接触配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环接触配合;所述第二缓冲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卡环配合,另一端与所述套筒端盖接触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部连杆;所述端部连杆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一端设有锁止块;所述锁止块与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
所述中间连杆的至少一端设有锁止槽;所述锁止槽适于与所述锁止块接触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块设有突起结构;所述锁止块的突起结构适于与所述锁止槽接触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包括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所述上连接臂和所述下连接臂上下间隔设置;
所述中间连杆的一端均适于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上连接臂和所述下连接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臂的底部设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与所述锁止块的下端活动连接;
所述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均设有活动孔;所述锁止块穿过所述上连接臂的活动孔和所述下连接臂的活动孔;所述锁止块的上端在所述活动孔内可活动,以使所述锁止块与所述中间连杆的锁止槽接触配合或脱离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紧弹簧和弹簧安装板;所述预紧弹簧一端与所述锁止块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簧安装板连接;所述弹簧安装板设置在所述上连接臂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锥形销和把手;
所述锥形销适于依次穿过所述上连接臂、所述中间连杆的一端和所述下连接臂;
所述把手大致成U型,用于插拔所述锥形销;所述把手的上端与所述锥形销的上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把手的下端适于与所述锥形销的下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上端形成有钩头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座组件;所述安装座组件包括安装板、上安装臂、下安装臂和安装轴;
所述上安装臂和所述下安装臂上下间隔设置;所述上安装臂与所述安装板一体形成;所述下安装臂与所述安装板一体形成;
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适于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上安装臂和所述下安装臂之间;
所述安装轴适于依次穿过所述上安装臂、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下安装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组件还包括轴套;所述安装轴与所述上安装臂通过所述轴套接触配合;所述安装轴与所述下安装臂通过所述轴套接触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组件还包括球关节轴承;所述安装轴与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球关节轴承接触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组件还包括两个防尘罩;两个所述防尘罩均套在所述安装轴上;一个所述防尘罩位于所述上安装臂和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之间,另一个所述防尘罩位于所述下安装臂和所述端部连杆的第二端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组件还包括橡胶支撑装置;所述橡胶支撑装置一端与所述安装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端部连杆固定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救援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支撑装置包括橡胶件、第一连接螺栓、第二连接螺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所述橡胶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螺栓与所述安装轴的末端螺栓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板焊接在所述端部连杆底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被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螺栓连接。
18.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救援车钩;所述轨道车辆包括救援车和轨道乘用车;所述救援车钩适于连接所述救援车和所述轨道乘用车。
CN201810254342.4A 2018-03-26 2018-03-26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Active CN1103564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4342.4A CN110356429B (zh) 2018-03-26 2018-03-26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4342.4A CN110356429B (zh) 2018-03-26 2018-03-26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6429A true CN110356429A (zh) 2019-10-22
CN110356429B CN110356429B (zh) 2021-04-06

Family

ID=6821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4342.4A Active CN110356429B (zh) 2018-03-26 2018-03-26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642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4836A (en) * 1922-08-16 1923-10-11 Wilhelm Goert Boonzaier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ouplings for railway vehicles
US1529980A (en) * 1922-02-18 1925-03-17 Nat Malleable & Steel Castings Slack adjuster for connecting links for car couplers
CN2374396Y (zh) * 1999-06-18 2000-04-19 邢军 伸缩拖车杆
JP2007083874A (ja) * 2005-09-22 2007-04-0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高速車両救援用連結車両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救援用車両連結構造
CN202368279U (zh) * 2011-11-14 2012-08-0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伸缩式拖车钩装置和包括该拖车钩装置的汽车
CN105564166A (zh) * 2016-01-05 2016-05-1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拖车钩结构和汽车
CN206012606U (zh) * 2016-08-30 2017-03-15 沈阳兴华华亿轨道交通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车钩用动触头接触体
CN207809408U (zh) * 2017-11-24 2018-09-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钩组件和轨道车辆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29980A (en) * 1922-02-18 1925-03-17 Nat Malleable & Steel Castings Slack adjuster for connecting links for car couplers
GB204836A (en) * 1922-08-16 1923-10-11 Wilhelm Goert Boonzaier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ouplings for railway vehicles
CN2374396Y (zh) * 1999-06-18 2000-04-19 邢军 伸缩拖车杆
JP2007083874A (ja) * 2005-09-22 2007-04-0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高速車両救援用連結車両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救援用車両連結構造
CN202368279U (zh) * 2011-11-14 2012-08-0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伸缩式拖车钩装置和包括该拖车钩装置的汽车
CN105564166A (zh) * 2016-01-05 2016-05-1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拖车钩结构和汽车
CN206012606U (zh) * 2016-08-30 2017-03-15 沈阳兴华华亿轨道交通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车钩用动触头接触体
CN207809408U (zh) * 2017-11-24 2018-09-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钩组件和轨道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6429B (zh) 202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270520A1 (en) Methods for Linking Motor Vehicles to Reduce Aerodynamic Drag and Improve Fuel Economy
US20100078962A1 (en) Systems for Positioning and Linking Motor Vehicles to Reduce Aerodynamic Drag
CN112550457B (zh) 胶轮列车及其控制方法、系统
CN109987104A (zh) 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和跨座式单轨列车
CN208216729U (zh)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202006800U (zh) 铁路车辆用旋转车钩
CN208453005U (zh) 一种单轨车中心牵引装置
CN101314320B (zh) 挂车用牵引机构
CN110356429A (zh) 救援车钩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207374391U (zh) 空铁列车用车体悬挂系统
CN110733593B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稳定性调节机构装置
CN208198577U (zh) 一种汽车转向横向拉杆总成
CN101758869B (zh) 全挂车
CN112578768B (zh) 一种胶轮列车的控制系统及胶轮列车
CN107458406B (zh) 一种低地板车转动铰的安装方法及力的传递方法
CN211730953U (zh) 一种货车事故用的拖车挂钩
CN201002489Y (zh) 大客车前后车厢的铰接装置
CN204020707U (zh) 停车指示器及具有该停车指示器的车辆
CN208393461U (zh) 一种车辆工程用拉杆
CN208544276U (zh) 一种具备防脱绳功能的拖车钩
CN207128525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拖钩转接装置
CN214822418U (zh) 一种减轻磨损的挂车用挂车罩
CN104691257A (zh) 一种拖车装置
CN112571107B (zh) 卡紧装置及拖车转向架
CN216994223U (zh) 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