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6284A - 燃料电池车辆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6284A
CN110356284A CN201910232069.XA CN201910232069A CN110356284A CN 110356284 A CN110356284 A CN 110356284A CN 201910232069 A CN201910232069 A CN 201910232069A CN 110356284 A CN110356284 A CN 110356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fuel
plate
cell vehicl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320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6284B (zh
Inventor
今村悠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R&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56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6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6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6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7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fuel cells
    • B60L50/7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67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having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e.g. heaters or coolant flow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62Treatment of gaseous reactants or gaseous residues, e.g. clea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7Arrangements for tightening a stack, for accommodation of a stack in a tank or for assembling different tanks
    • H01M8/2475Enclosures, casings or containers of fuel cell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3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4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xternal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20Fuel cell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uel Cell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电池车辆(10)的排气装置(74)具有在燃料电池车辆(10)的挡泥板的一部分(100R)设置的排气口部(80R)、以及将堆壳体(14)与排气口部(80R)相互连结的排气管(76R)。排气口部(80R)具备:中空的排气口主体(104),其具有外侧开口部(110);以及板状的异物流入抑制部(106),其以将外侧开口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04)的内孔(105)。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备用于从收容燃料电池堆的堆壳体排出包括燃料气体的废气的排气装置的燃料电池车辆。
背景技术
例如,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MEA),该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在由高分子离子交换膜形成的电解质膜的一方配设阳极电极并且在另一方配设阴极电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以被隔板夹持的方式构成发电单电池。关于该燃料电池,通常层叠规定个数的发电单电池,由此例如作为车载用燃料电池堆被搭载于燃料电池车辆。
在燃料电池车辆中,特别是存在作为燃料气体的氢气从搭载燃料电池堆的空间内漏出的风险。因此,为了在从燃料电池堆漏出氢气的情况下有效率地将氢气向外部排出,例如提出了日本特开2015-193370号公报所公开的燃料电池车辆。日本特开2015-193370号公报采用了如下结构:将排气管与收容燃料电池堆的堆壳体连接,将氢气从堆壳体内经由该排气管向车外排出。
发明内容
堆壳体内与车外经由排气管来在空间上连通。因此,存在外部的水滴、小石、金属片等异物进入堆壳体内的担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果地防止水滴、异物向堆壳体内的混入的燃料电池车辆。
本发明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具备用于从收容燃料电池堆的堆壳体排出废气的排气装置,该燃料电池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具有:排气口部,其设置于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挡泥板部;以及排气管,其将所述堆壳体与所述排气口部相互连结,其中,所述排气口部具备:中空的排气口主体,其具有向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外侧开口的外侧开口部;以及板状的异物流入抑制部,其以将所述外侧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的内孔。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所述排气口主体沿一个方向延伸,所述异物流入抑制部具有:第一板,其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的长方向的一端部;以及第二板,其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的长方向的另一端部,其中,以在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形成用于使废气流通的间隙的方式,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在所述外侧开口部指向的方向彼此错开。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配置为在所述外侧开口部指向的方向彼此重叠。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在所述排气口主体的底部形成有泄放孔。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所述排气装置具备一端与所述泄放孔连接的泄放配管,所述泄放配管的另一端位于比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前轮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在所述排气口主体的一端部形成所述泄放孔,在所述排气口主体的另一端部连接有所述排气管。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在所述排气管设有收容了过滤器的过滤器盒。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在所述过滤器盒的底部形成有中间泄放孔。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所述排气装置具备一端与所述中间泄放孔连接的中间泄放配管,所述中间泄放配管的另一端位于比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前轮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所述排气管具有将所述过滤器盒与所述排气口部相互连结的配管,所述过滤器盒中的连接所述配管的一端的导出接口位于比所述排气口部中的连接所述配管的另一端的导入接口靠铅垂下方的位置,所述配管以从所述导入接口朝向所述导出接口来向铅垂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
在上述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优选为,所述排气口部具备盖部,该盖部以从外侧将所述外侧开口部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并且形成有能够流通废气的多个贯通孔。
根据本发明,将板状的异物流入抑制部设置于排气口主体的内孔,因此能够抑制水滴、小石、金属片等异物从排气口主体的外侧开口部向排气管内流入。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滴、异物混入堆壳体内。
根据参照附图所作的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容易理解所述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燃料电池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发电单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燃料电池车辆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5A是右侧的排气口部的立体图,图5B是沿着图5A的VB-VB线的横剖视图。
图6A是左侧的排气口部的立体图,图6B是将沿着图6A的VIB-VIB线的横截面在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反转180°而成的图。
图7A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右侧的排气口部的横剖视图,图7B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左侧的排气口部的横剖视图。
图8A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右侧的排气口部的横剖视图,图8B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左侧的排气口部的横剖视图。
图9A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右侧的排气口部的横剖视图,图9B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左侧的排气口部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出适合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10例如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在燃料电池车辆10中,将收容有燃料电池堆12的堆壳体14配设于在仪表板16的前方形成的前室(电机室)18内。
如图2所示,燃料电池堆12是多个发电单电池20在车宽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层叠而成的。在发电单电池20的层叠方向的一端(箭头符号L方向的端),朝向外方依次配设第一端子板22a、第一绝缘板24a以及第一端板26a。
在发电单电池20的层叠方向的另一端(箭头符号R方向的端),朝向外方依次配设第二端子板22b、第二绝缘板24b以及第二端板26b。在燃料电池堆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配置第一端板26a和第二端板26b。
第一端板26a以及第二端板26b设定为比发电单电池20、第一绝缘板24a以及第二绝缘板24b的外形尺寸大的外形尺寸。
也可以是,第一端子板22a收容于第一绝缘板24a的内部的凹部,另一方面,第二端子板22b收容于第二绝缘板24b的内部的凹部。
与第一端子板22a连接的第一电力输出端子28a从横长形状的第一端板26a的中央部朝向外方延伸。与第二端子板22b连接的第二电力输出端子28b从横长形状的第二端板26b的中央部朝向外方延伸。
第一端板26a和第二端板26b的各角部被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联杆30固定,并沿层叠方向被施加紧固载荷。
如图3所示,发电单电池20具有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以及从两侧夹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的第一隔板34和第二隔板36。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具备电解质膜40、以及夹持电解质膜40的阴极电极42和阳极电极44。
在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的外周部,遍及整周地设置膜状的树脂框构件33。第一隔板34和第二隔板36是由金属隔板或者碳隔板构成的。
在发电单电池20的箭头符号A方向的一端缘部,沿着箭头符号C方向(铅垂方向)排列设置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60a以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
各发电单电池20的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沿发电单电池20的层叠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连通,供给氧化剂气体、例如含氧气体。各发电单电池20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60a沿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连通,供给冷却介质。各发电单电池20的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沿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连通,排出燃料气体、例如含氢气体。
在发电单电池20的箭头符号A方向的另一端缘部,沿着箭头符号C方向排列设置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60b以及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
各发电单电池20的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沿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连通,供给燃料气体。各发电单电池20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60b沿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连通,排出冷却介质。各发电单电池20的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沿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连通,排出氧化剂气体。
在第一隔板34的朝向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的面34a,设置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和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连通的氧化剂气体流路62。在第二隔板36的朝向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的面36a,设置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和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连通的燃料气体流路64。
在相互邻接来构成发电单电池20的第一隔板34与第二隔板36之间,设置将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60a与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60b连通的冷却介质流路66。在第一隔板34和第二隔板36,一体地或者独立地设置分别抵接于树脂框构件33的密封构件50、52。
如图2所示,在第一端板26a的一方对角位置,设置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连通的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68a以及与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连通的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68b。
在第一端板26a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置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连通孔的燃料气体供给歧管70a以及与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连通的燃料气体排出歧管70b。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第二端板26b,设置与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60a连通的冷却介质供给歧管以及与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60b连通的冷却介质排出歧管。
燃料电池堆12收纳于俯视观察时为矩形、例如俯视观察时为长方形的堆壳体14内。堆壳体14具备前方侧板14Fr、后方侧板14Rr、上板14Up、下板14Lw、第一端板26a以及第二端板26b。
构成堆壳体14的各部件相互固定,并且相对于第一端板26a以及第二端板26b被固定。在上板14Up的四角部,形成将堆壳体14内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72a、72b、72c、72d。此外也可以是,与燃料电池堆12分体地设置堆壳体14,在该堆壳体14内收纳燃料电池堆12,在该堆壳体14的上表面设置开口部72a、72b、72c、72d。
如图1所示,该燃料电池车辆10具备用于从堆壳体14排出废气的排气装置74。排气装置74配置于堆壳体14的车宽方向两侧。因而,该燃料电池车辆10具备两个排气装置74(74R、74L)。
如图1以及图4所示,右侧的排气装置74R具备排气管76R、过滤器盒78R以及排气口部80R。排气管76R将堆壳体14与排气口部80R相互连结。
具体来讲,在图1中,排气管76R具有与堆壳体14和过滤器盒78R的第一接口78a连接的第一配管84、以及与过滤器盒78R的第二接口78b(导出接口)连接的第二配管86。
右侧的排气管76R的第一配管84与设置在上板14Up的右侧的两个开口部72a、72b连接。此外,开口部72a也可以位于前方侧板14Fr的重力方向的上部的位置,开口部72b也可以位于后方侧板14Rr的重力方向的上部的位置。第一配管84具有与两个开口部72a、72b连接的两个连接管部84a、84b、以及两个连接管部84a、84b合流并与过滤器盒78R的第一接口78a连接的合流管部84c。
关于右侧的排气管76R的第二配管86,一端与过滤器盒78R的第二接口78b连接,另一端与排气口部80R的导入接口112连接。过滤器盒78R的第二接口78b位于比导入接口112靠铅垂下方的位置。第二配管86以从导入接口112朝向过滤器盒78R的第二接口78b来向铅垂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参照图1以及图4)。
过滤器盒78R位于比右侧的前轮98R的车轴102R靠车辆前方(箭头符号Fr方向)的位置(参照图4)。过滤器盒78R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形状。过滤器盒78R在俯视观察时具有长方形。过滤器盒78R的长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箭头符号A方向)。
过滤器盒78R的长方向既可以沿着车宽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也可以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过滤器盒78R在俯视观察时也可以是除长方形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正方形、其他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不限于几何学的椭圆)、长圆形等。
在过滤器盒78R的长方向的一端侧,设置过滤器盒78R的第一接口78a以及第二接口78b。因而,第一配管84以及第二配管86与过滤器盒78R的长方向的一端侧连接。此外也可以是,关于第一配管84以及第二配管86,一方与过滤器盒78R的长方向的一端侧连接,另一方与过滤器盒78R的长方向的另一端侧连接。
过滤器盒78R具有上部盒体88以及与上部盒体88接合的下部盒体90。在下部盒体90安装有过滤器92R。在上部盒体88设有第一接口78a。因而,第一配管84与上部盒体88连接。在下部盒体90设有第二接口78b。因而,第二配管86与下部盒体90连接。此外也可以是,第二配管86与上部盒体88连接,第一配管84与下部盒体90连接。
在过滤器盒78R的底部(下部盒体90的底部),形成有中间泄放孔94。在中间泄放孔94连接有中间泄放配管96的一端。中间泄放配管96为用于将流入过滤器盒78R内的水滴、异物(小石以及金属片等)向外部排出的配管。
在图4中,中间泄放配管96的另一端位于将右侧的前轮98R覆盖的轮罩(日文:ホイールハウス)的内侧的位置。中间泄放配管96的另一端位于比燃料电池车辆10的右侧的前轮98R靠车辆前方(箭头符号Fr方向)的位置。
在图1以及图4中,右侧的排气口部80R设置于燃料电池车辆10的右侧的挡泥板的一部分100R。具体来讲,排气口部80R位于比右侧的前轮98R的车轴102R靠车辆后方(箭头符号Rr方向)的位置。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排气口部80R具有排气口主体104、异物流入抑制部106以及盖部108。排气口主体104沿一个方向(箭头符号A方向)延伸,包括底壁部104a、前方壁部104b、后方壁部104c、内方壁部104d以及顶壁部104e。
在排气口主体104,形成有向燃料电池车辆10的右方向(箭头符号R方向)开口的外侧开口部110。外侧开口部110由底壁部104a、前方壁部104b、后方壁部104c以及顶壁部104e形成。外侧开口部110的开口形状形成为四边形。但是,外侧开口部110的开口形状也可以是该长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圆弧状(半圆状)。另外,关于外侧开口部110的开口形状,也可以是下边朝向车辆后方而向上方倾斜。
异物流入抑制部106具有第一板114和第二板116,该第一板114和该第二板116以将外侧开口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04的内孔105。
第一板114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04的长方向的一端部(车辆后方侧的端部)。第一板114为沿箭头符号A方向延伸的横长形(长方形)的板。
第一板114的一端与后方壁部104c接触。第一板114的另一端与前方壁部104b分离。第一板114的下端与底壁部104a接触。第一板114的上端与顶壁部104e接触。第一板114位于从外侧开口部110向车宽方向内方(箭头符号L方向)偏离的位置。
第一板114被第一螺栓118固定于排气口主体104。第一螺栓118与从内方壁部104d朝向外侧开口部110侧突出的凸缘120(参照图5B)联结。
第二板116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04的长方向的另一端部(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第二板116为沿箭头符号A方向延伸的横长形(长方形)的板。第二板116配置为从车宽方向外方将导入接口112覆盖。
第二板116的一端与后方壁部104c分离。第二板116的另一端与前方壁部104b接触。第二板116的下端与底壁部104a接触。第二板116的上端与顶壁部104e接触。
第二板116被第二螺栓122(参照图5A)固定于排气口主体104。第二螺栓122与从内方壁部104d朝向外侧开口部110侧突出的未图示的凸缘联结。
以在第一板114与第二板116之间形成用于使废气流通的间隙S的方式,第一板114与第二板116在外侧开口部110指向的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错开。第一板114位于比第二板116靠车宽方向外方(箭头符号R方向)的位置。
第一板114与第二板116在外侧开口部110指向的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不重叠。第二板116的长方向的尺寸比第一板114的长方向的尺寸短。但是,第二板116的长方向的尺寸既可以与第一板114的长方向的尺寸相同,也可以比第一板114的长方向的尺寸短。
在排气口主体104的长方向的一端部(底壁部104a的一端部)形成有泄放孔124。在泄放孔124连接有泄放配管126(参照图5A)的一端。泄放配管126是用于将流入排气口主体104内的水滴、异物向车外排出的配管。
如图4所示,泄放配管126的另一端向将右侧的前轮98R覆盖的轮罩的内侧开口。泄放配管126的另一端位于比燃料电池车辆10的右侧的前轮98R靠车辆后方(箭头符号Rr方向)的位置。
在图5A以及图5B中,在排气口主体104的长方向的另一端部(内方壁部104d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与第二配管86的另一端连接的导入接口112。导入接口112被第二板116覆盖。
盖部108以从外侧将外侧开口部110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04。盖部108构成为网状,在该盖部108形成有能够流通废气的多个贯通孔128。在盖部108与排气口主体104之间夹设有密封构件129。
盖部108也可以不形成为网状。盖部108既可以为形成有多个狭缝或者多个孔的板,也可以为多孔性的薄片。
如图1所示,左侧的排气装置74L具备排气管76L、过滤器盒78L以及排气口部80L。排气管76L将堆壳体14与排气口部80L相互连结。
具体来讲,排气管76L具有与堆壳体14和过滤器盒78L的第一接口78a连接的第一配管130、以及与过滤器盒78L的第二接口78b(导出接口)连接的第二配管132。
左侧的排气管76L的第一配管130与设置于上板14Up的左侧的两个开口部72c、72d连接。此外也可以是,开口部72c位于前方侧板14Fr的重力方向的上部的位置,开口部72d位于后方侧板14Rr的重力方向的上部的位置。第一配管130具有与两个开口部72c、72d连接的两个连接管部130a、130b、以及两个连接管部130a、130b合流并与过滤器盒78L的第一接口78a连接的合流管部130c。左侧的排气管76L的第一配管130经由连结配管134来与右侧的排气管76R的第一配管84连通。
关于左侧的排气管76L的第二配管132,一端与过滤器盒78L的第二接口78b连接,另一端与排气口部80L的导入接口152连接。过滤器盒78L的第二接口78b位于比导入接口152靠铅垂下方的位置。第二配管132以从导入接口152朝向第二接口78b来向铅垂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
过滤器盒78L位于比左侧的前轮98L的车轴102L靠车辆前方(箭头符号Fr方向)的位置。过滤器盒78L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形状。过滤器盒78L的长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过滤器盒78L的长方向既可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箭头符号A方向),也可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
过滤器盒78L在俯视观察时也可以是除长方形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正方形、其他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不限于几何学的椭圆)、长圆等。
左侧的排气装置74L的过滤器盒78L与右侧的排气装置74R的过滤器盒78R配置为长方向不同。此外,左侧的排气装置74L的过滤器盒78L与右侧的排气装置74R的过滤器盒78R也可以配置为长方向相同。
在过滤器盒78L的长方向的一端侧,设有过滤器盒78L的第一接口78a以及第二接口78b。因而,第一配管130以及第二配管132与过滤器盒78L的长方向的一端侧连接。此外也可以是,关于第一配管130以及第二配管132,一方与过滤器盒78L的长方向的一端侧连接,另一方与过滤器盒78L的长方向的另一端侧连接。
过滤器盒78L具有上部盒体136以及与上部盒体136接合的下部盒体138。在下部盒体138安装有过滤器92L。在上部盒体136设有第一接口78a。因而,第一配管130与上部盒体136连接。在下部盒体138设有第二接口78b。因而,第二配管132与下部盒体138连接。此外也可以是,第二配管132与上部盒体136连接,第一配管130与下部盒体138连接。
在过滤器盒78L的底部(下部盒体138的底部),形成有中间泄放孔140。在中间泄放孔140连接有中间泄放配管142的一端。中间泄放配管142为用于将流入到过滤器盒78L内的水滴、异物向外部排出的配管。
中间泄放配管142的另一端位于将燃料电池车辆10的左侧的前轮98L覆盖的轮罩的内侧。中间泄放配管142的另一端位于比燃料电池车辆10的左侧的前轮98L靠车辆前方(箭头符号Fr方向)的位置。
左侧的排气口部80L设置于燃料电池车辆10的左侧的挡泥板部100L。具体来讲,左侧的排气口部80L位于比左侧的前轮98L的车轴102L靠车辆后方(箭头符号Rr方向)的位置。
如图6A以及图6B(图6B为将沿着图6A的VIB-VIB线的横截面在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反转180°的图)所示,排气口部80L具有排气口主体144、异物流入抑制部146以及盖部148。排气口主体144沿一个方向(箭头符号A方向)延伸,包括底壁部144a、前方壁部144b、后方壁部144c、内方壁部144d以及顶壁部144e。
在排气口主体144,形成有向燃料电池车辆10的左方向(箭头符号L方向)开口的外侧开口部150。外侧开口部150由底壁部144a、前方壁部144b、后方壁部144c以及顶壁部144e形成。外侧开口部150的开口形状形成为四边形。但是,外侧开口部150的开口形状也可以是该长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圆弧状(半圆状)。另外,关于外侧开口部150的开口形状,也可以是下边朝向车辆后方而向上方倾斜。
异物流入抑制部146具有第一板154和第二板156,该第一板154和该第二板156以将外侧开口部15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44的内孔145。
第一板154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44的长方向的一端部(车辆后方侧的端部)。第一板154为沿箭头符号A方向延伸的横长形(长方形)的板。
第一板154的一端与后方壁部144c接触。第一板154的另一端与前方壁部144b分离。第一板154的下端与底壁部144a接触。第一板154的上端与顶壁部144e接触。第一板154位于从外侧开口部150向车宽方向内方(箭头符号R方向)偏离的位置。
第一板154被第一螺栓158固定于排气口主体144。第一螺栓158与从内方壁部144d朝向外侧开口部150侧突出的凸缘160(参照图6B)联结。
第二板156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44的长方向的另一端部(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第二板156为沿箭头符号A方向延伸的横长形(长方形)的板。第二板156配置为从车宽方向外方将导入接口152覆盖。
第二板156的一端与后方壁部144c分离。第二板156的另一端与前方壁部144b接触。第二板156的下端与底壁部144a接触。第二板156的上端与顶壁部144e接触。
第二板156被第二螺栓162(参照图6A)固定于排气口主体144。第二螺栓162与从内方壁部144d朝向外侧开口部150侧突出的未图示的凸缘联结。
以在第一板154与第二板156之间形成用于使废气流通的间隙S的方式,第一板154与第二板156在外侧开口部150指向的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错开。第一板154位于比第二板156靠车宽方向外方(箭头符号L方向)的位置。
第一板154与第二板156在外侧开口部150指向的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不重叠。第二板156的长方向的尺寸比第一板154的长方向的尺寸短。但是,第二板156的长方向的尺寸既可以与第一板154的长方向的尺寸相同,也可以比第一板154的长方向的尺寸短。
在排气口主体144的长方向的一端部(底壁部144a的一端部)形成有泄放孔164。在泄放孔164连接有泄放配管166的一端。泄放配管166是用于将流入排气口主体144内的水滴、异物向车外排出的配管。
如图1所示,泄放配管166的另一端向将左侧的前轮98L覆盖的轮罩的内侧开口。泄放配管166的另一端位于比燃料电池车辆10的左侧的前轮98L靠车辆后方(箭头符号Rr方向)的位置。
在图6A以及图6B中,在排气口主体144的长方向的另一端部(内方壁部144d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与第二配管132的另一端连接的导入接口152。导入接口152被第二板156覆盖。
盖部148以从外侧将外侧开口部150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44。盖部148构成为网状,在该盖部108形成有能够流通废气的多个贯通孔168。在盖部148与排气口主体144之间夹设有密封构件169。
盖部148也可以不形成为网状。盖部148既可以为形成有多个狭缝或者多个孔的板,也可以为多孔性的薄片。
此外,也可以没有连结配管134。也可以是,在上板14Up的右侧只设置一个开口部(开口部72a、72b中的任一方、或者设置于其他位置的开口部),在第一配管84仅设置一个连接管部。
也可以是,在上板14Up的左侧仅设置一个开口部(开口部72c、72d中的任一方、或者设置于其他位置的开口部),在第一配管130仅设置一个连接管部。也可以是,与堆壳体14邻接地连接内部可流通流体地连接的辅助设备壳体(例如,收容燃料气体供给和排气系统设备、氧化剂气体供给和排气系统设备的壳体),在该辅助设备壳体连接有第一配管84或者第一配管130。
下面,对这样构成的燃料电池车辆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车辆10的运转时,从燃料气体供给歧管70a向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供给燃料气体。另一方面,从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68a向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供给氧化剂气体。
如图3所示,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8a向第二隔板36的燃料气体流路64导入燃料气体。沿着构成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的阳极电极44供给燃料气体。
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6a向第一隔板34的氧化剂气体流路62导入氧化剂气体。沿着构成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的阴极电极42供给氧化剂气体。
因而,在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中,向阳极电极44供给的燃料气体(氢气)和向阴极电极42供给的氧化剂气体(空气)在电极催化剂层内因电化学反应被消耗来进行发电。
从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48b向燃料气体排出歧管70b排出燃料气体。从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46b向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68b排出氧化剂气体。
另外,从冷却介质供给歧管向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60a供给冷却介质,并向第一隔板34与第二隔板36之间的冷却介质流路66导入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在将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32冷却之后,在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60b流通并从冷却介质排出歧管被排出。
在图1中,在燃料气体从燃料电池堆12向堆壳体14内漏出的情况下,包括燃料气体(氢气)的空气作为废气而经由排气管76R、76L以及过滤器盒78R、78L,从排气口部80R、80L向车外排出。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10实现下面的效果。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排气口部80R具备:中空的排气口主体104,其具有向燃料电池车辆10的外侧开口的外侧开口部110;以及板状的异物流入抑制部106,其以将外侧开口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04的内孔105。因此,能够抑制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04的外侧开口部110向排气管76R内流入。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滴、异物向堆壳体14内的混入。
异物流入抑制部106具有在排气口主体104的长方向的一端部设置的第一板114和在排气口主体104的长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的第二板116。以在第一板114与第二板116之间形成用于使废气流通的间隙S的方式,第一板114与第二板116在外侧开口部110所指向的方向彼此错开。
因此,能够由第一板114和第二板116有效果地抑制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04的外侧开口部110向排气管76R内的流入。另外,能够从第一板114与第二板116之间的间隙S向外部排出废气。
在排气口主体104的底部形成有泄放孔124。由此,能够从泄放孔124向外部排出流入到排气口主体104的内孔105的水滴、异物。
在图4中,排气装置74R具备一端与泄放孔124连接的泄放配管126,泄放配管126的另一端位于比燃料电池车辆10的前轮98R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泄放配管126的另一端排出的水滴、异物直接附着于前轮98R。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排气口主体104的一端部连接泄放孔124,在排气口主体104的另一端部连结排气管76R。由此,能够抑制从排气口主体104的外侧开口部110流入的水滴、异物在被导向泄放孔124的过程中向排气管76R流入。
在图1中,在排气管76R设有收容有过滤器92R的过滤器盒78R。由此,即使在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04的外侧开口部110流入到排气管76R内的情况下,也能够由过滤器92R来抑制水滴、异物向堆壳体14内流入。
在过滤器盒78R的底部,形成有中间泄放孔94。因此,能够从中间泄放孔94向外部排出流入到过滤器盒78R内的水滴、异物。
排气装置74R具备一端与中间泄放孔94连接的中间泄放配管96,中间泄放配管96的另一端位于比燃料电池车辆10的前轮98R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中间泄放配管96的另一端排出的水滴、异物直接附着于前轮98R。
过滤器盒78R的第二接口78b位于比排气口部80R的导入接口112靠铅垂下方的位置,第二配管86以从导入接口112朝向过滤器盒78R的第二接口78b来向铅垂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将从排气口部80R流入到排气管76R(第二配管86)内的水滴、异物导向过滤器盒78R内。
在图5A以及图5B中,排气口部80R具备盖部108,该盖部108以从外侧将外侧开口部110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104,并且形成有能够流通废气的多个贯通孔128。由此,能够由盖部108来抑制水滴、异物向排气口主体104的内孔105的流入。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排气口部80L具备:中空的排气口主体144,其具有向燃料电池车辆10的外侧开口的外侧开口部150;以及板状的异物流入抑制部146,其以将外侧开口部15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排气口主体144的内孔145。因此,能够抑制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44的外侧开口部150向排气管76L内流入。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滴、异物向堆壳体14内的混入。
异物流入抑制部146具有在排气口主体144的长方向的一端部设置的第一板154和在排气口主体144的长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的第二板156。以在第一板154与第二板156之间形成用于使废气流通的间隙S的方式,第一板154与第二板156在外侧开口部150所指向的方向彼此错开。
因此,能够由第一板154和第二板156有效果地抑制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44的外侧开口部150向排气管76L内的流入。另外,能够从第一板154与第二板156之间的间隙S向外部排出废气。
在排气口主体144的底部形成有泄放孔164。由此,能够从泄放孔164向外部排出流入到排气口主体144的内孔145的水滴、异物。
在图1中,排气装置74L具备一端与泄放孔164连接的泄放配管166,泄放配管166的另一端位于比燃料电池车辆10的前轮98L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泄放配管166的另一端排出的水滴、异物直接附着于前轮98L。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排气口主体144的一端部连接泄放孔164,在排气口主体144的另一端部连结有排气管76L。由此,能够抑制排气口主体144的外侧开口部150流入的水滴、异物在被导向泄放孔164的过程中向排气管76L流入。
在图1中,在排气管76L设有收容过滤器92L的过滤器盒78L。由此,即使在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44的外侧开口部150流入到排气管76L内的情况下,也能够由过滤器92L来抑制水滴、异物向堆壳体14内流入。
在过滤器盒78L的底部形成有中间泄放孔140。因此,能够从中间泄放孔140向外部排出流入到过滤器盒78L内的水滴、异物。
排气装置74L具备一端与中间泄放孔140连接的中间泄放配管142,中间泄放配管142的另一端位于比燃料电池车辆10的前轮98L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中间泄放配管142的另一端排出的水滴、异物直接附着于前轮98L。
过滤器盒78L的第二接口78b位于比排气口部80L的导入接口152靠铅垂下方的位置,第二配管132以从导入接口152朝向过滤器盒78L的第二接口78b来向铅垂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由此,能够将从排气口部80L流入到排气管76L(第二配管132)内的水滴、异物有效率地导向过滤器盒78L内。
在图6A以及图6B中,排气口部80L具备盖部148,该盖部148以从外侧将外侧开口部150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144,并且形成有能够流通废气的多个贯通孔168。由此,能够由盖部148来抑制水滴、异物向排气口主体144的内孔145的流入。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燃料电池车辆10也可以具备图7A所示的右侧的排气口部80Ra和图7B所示的左侧的排气口部80La。
如图7A所示,右侧的排气口部80Ra的异物流入抑制部106a具备第一板114a和第二板116a。第一板114a与第二板116a设置为在外侧开口部110所指向的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重叠。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04的外侧开口部110向排气管76R内的流入。
如图7B所示,左侧的排气口部80La的异物流入抑制部146a具备第一板154a和第二板156a。第一板154a与第二板156a设置为在外侧开口部150所指向的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重叠。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44的外侧开口部150向排气管76L内的流入。
燃料电池车辆10也可以具备图8A所示的右侧的排气口部80Rb和图8B所示的左侧的排气口部80Lb。如图8A所示,右侧的排气口部80Rb的异物流入抑制部106b具备多个(两个)第一板114、170和第二板116。
这些第一板114、170配置为在外侧开口部110所指向的方向彼此分离并且对置。第一板170位于比第一板114靠车宽方向内方(箭头符号L方向)的位置。第一板170与第二板116在外侧开口部110所指向的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不重叠。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04的外侧开口部110向排气管76R内的流入。
此外也可以是,在右侧的排气口部80Rb,第一板170与第二板116在外侧开口部110所指向的方向相互重叠。也可以是,在右侧的排气口部80Rb,以彼此对置的方式设置多个第二板116。
如图8B所示,左侧的排气口部80Lb的异物流入抑制部146b具备多个(两个)第一板154、172和第二板156。这些第一板154、172配置为在外侧开口部150所指向的方向彼此分离并且对置。第一板172位于比第一板154靠车宽方向内方(箭头符号R方向)的位置。
第一板172与第二板156在外侧开口部150所指向的方向彼此不重叠。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水滴、异物从排气口主体144的外侧开口部150向排气管76L内的流入。
此外也可以是,在左侧的排气口部80Lb中,第一板172与第二板156在外侧开口部150所指向的方向(箭头符号B方向)彼此重叠。也可以是,在左侧的排气口部80Lb,以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多个第二板156。
燃料电池车辆10也可以具备图9A所示的右侧的排气口部80Rc和图9B所示的左侧的排气口部80Lc。如图9A所示,右侧的排气口部80Rc的排气口主体180具有从比前方壁部104b(排气口主体180的另一端部)中的第二板116靠车宽方向外方(箭头符号R方向、外侧开口部110所指向的方向)的位置向车辆前方(与第一板114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182。在鼓出部182中的沿车宽方向指向外方(外侧开口部110)的面,朝向车辆前方(鼓出部182的鼓出方向)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方(箭头符号R方向、外侧开口部110所指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84。由此,能够抑制废气滞留于排气口部80Rc的车辆前方的端部。
如图9B所示,左侧的排气口部80Lc的排气口主体186具有从比前方壁部144b(排气口主体186的另一端部)中的第二板156靠车宽方向外方(箭头符号L方向、外侧开口部150所指向的方向)的位置向车辆前方(与第一板154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188。在鼓出部188中的指向车宽方向外方(外侧开口部150)的面,朝向车辆后方(鼓出部188的鼓出方向)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方(箭头符号R方向、外侧开口部110所指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90。由此,能够抑制废气滞留于排气口部80Lc的车辆前方的端部。
关于第一板114、114a、154、154a、170、172和第二板116、116a、156、156a的个数,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设定。也能够省略过滤器盒78R、78L。发电单电池20的层叠方向也可以为燃料电池车辆10的行进方向(箭头符号A方向)。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11)

1.一种燃料电池车辆,具备用于从收容燃料电池堆的堆壳体排出废气的排气装置,该燃料电池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装置具有:
排气口部,其设置于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挡泥板的一部分;以及
排气管,其将所述堆壳体与所述排气口部相互连结,
其中,所述排气口部具备:
中空的排气口主体,其具有向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外侧开口的外侧开口部;以及
板状的异物流入抑制部,其以将所述外侧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的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主体沿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异物流入抑制部具有:
第一板,其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的长方向的一端部;以及
第二板,其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的长方向的另一端部,
其中,以在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形成用于使废气流通的间隙的方式,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在所述外侧开口部所指向的方向彼此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配置为在所述外侧开口部所指向的方向彼此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口主体的底部形成有泄放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装置具备一端与所述泄放孔连接的泄放配管,
所述泄放配管的另一端位于比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前轮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口主体的一端部形成所述泄放孔,
在所述排气口主体的另一端部连接有所述排气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管设有收容过滤器的过滤器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过滤器盒的底部形成有中间泄放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装置具备一端与所述中间泄放孔连接的中间泄放配管,
所述中间泄放配管的另一端位于比所述燃料电池车辆的前轮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具有将所述过滤器盒与所述排气口部相互连结的配管,
所述过滤器盒中的连接所述配管的一端的导出接口位于比所述排气口部中的连接所述配管的另一端的导入接口靠铅垂下方的位置,
所述配管以从所述导入接口朝向所述导出接口来向铅垂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部具备盖部,该盖部以从外侧将所述外侧开口部覆盖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主体并且形成有能够流通废气的多个贯通孔。
CN201910232069.XA 2018-03-26 2019-03-26 燃料电池车辆 Active CN1103562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8399 2018-03-26
JP2018058399A JP7157538B2 (ja) 2018-03-26 2018-03-26 燃料電池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6284A true CN110356284A (zh) 2019-10-22
CN110356284B CN110356284B (zh) 2023-01-17

Family

ID=67985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32069.XA Active CN110356284B (zh) 2018-03-26 2019-03-26 燃料电池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4117B2 (zh)
JP (1) JP7157538B2 (zh)
CN (1) CN11035628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8244A (zh) * 2019-11-22 2021-05-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4276B2 (ja) * 2021-02-22 2023-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17798A1 (en) * 2001-07-23 2003-01-2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ydrogen ventilation duct for fuel-cell-powered vehicle
JP2004200061A (ja) * 2002-12-19 2004-07-15 Aisin Seiki Co Ltd フィルタ配管装置、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6056377A (ja) * 2004-08-19 2006-03-02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吸排気系部材配置構造
US20150270562A1 (en) * 2014-03-20 2015-09-24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cell vehicle
JP2017077821A (ja) * 2015-10-21 2017-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41232A (en) * 1954-11-05 1958-07-01 Gen Motors Corp Exhaust means extending through accessible enclosures
US3968854A (en) * 1975-03-18 1976-07-13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Low noise level muffler for small engines
JPH11152033A (ja) * 1997-11-21 1999-06-08 Toshiba Corp 車両制御装置
JP2003063332A (ja) * 2001-08-22 2003-03-05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排気構造
JP2003229150A (ja) * 2002-02-01 2003-08-15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ボックスの換気口構造
JP3836400B2 (ja) * 2002-05-30 200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水素排気ダクト
JP5162118B2 (ja) * 2006-10-20 2013-03-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5637392B2 (ja) * 2011-04-06 2014-12-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車両の排気装置
EP2918436B1 (en) * 2014-09-04 2017-05-03 Komatsu Ltd. Vehicle body cover and work vehicle
JP6192631B2 (ja) * 2014-12-08 2017-09-06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リザーバカップ
JP6385440B2 (ja) * 2016-05-24 2018-09-0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作業車両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17798A1 (en) * 2001-07-23 2003-01-2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ydrogen ventilation duct for fuel-cell-powered vehicle
JP2004200061A (ja) * 2002-12-19 2004-07-15 Aisin Seiki Co Ltd フィルタ配管装置、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6056377A (ja) * 2004-08-19 2006-03-02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吸排気系部材配置構造
US20150270562A1 (en) * 2014-03-20 2015-09-24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cell vehicle
JP2017077821A (ja) * 2015-10-21 2017-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車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8244A (zh) * 2019-11-22 2021-05-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
CN112838244B (zh) * 2019-11-22 2024-06-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44117B2 (en) 2021-03-09
JP2019167062A (ja) 2019-10-03
CN110356284B (zh) 2023-01-17
US20190296377A1 (en) 2019-09-26
JP7157538B2 (ja) 2022-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6642B (zh) 燃料电池车辆
CN110085892A (zh) 排气装置
CN110176619B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07026278A (zh) 车载用燃料电池堆
CN104160543B (zh) 车辆搭载用电池堆系统
CN104066609A (zh) 燃料电池车辆
CN110356284A (zh) 燃料电池车辆
CN107069067A (zh) 燃料电池堆
CN102005594B (zh) 燃料电池组
JP3671864B2 (ja) 燃料電池の配管構造
CN108569126B (zh) 燃料电池搭载车辆
JP3957254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113823808B (zh) 一燃料电池电堆及其系统和应用
JP2020095818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7018813A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212247222U (zh) 氢氧发生设备
CN108091916A (zh) 车载用燃料电池堆
CN217544668U (zh) 燃料电池极板、燃料电池双极板和燃料电池电堆
US10396390B2 (en) Fuel cell stack for vehicle
CN113764716B (zh) 燃料电池系统
JP2007227277A (ja) 燃料電池装置
JP2007227276A (ja) 燃料電池装置
CN217562613U (zh) 一种具有汽水分离功能的增湿器
JPH04121969A (ja) 複合大容量型ガスヘッダー構造
JP6411793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