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3351A - 发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发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3351A
CN110323351A CN201811002380.7A CN201811002380A CN110323351A CN 110323351 A CN110323351 A CN 110323351A CN 201811002380 A CN201811002380 A CN 201811002380A CN 110323351 A CN110323351 A CN 110323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uminescence component
pattern
heat shrink
shrink fil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023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轩宇
王婷钰
刘玟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10323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3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3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6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comprising getter material or desicc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41Short-circuit preven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861Repai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基底、第一电极、发光层、第二电极、热收缩膜与第一粘着层。第一电极配置于基底上。发光层配置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配置于发光层上。第一电极、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依序堆叠于基底上以构成发光单元。热收缩膜配置于发光单元上。第一粘着层配置于热收缩膜与第二电极之间。

Description

发光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组件。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组件具有广视角、重量轻、可随硬件设备薄型化、高发光效率等特性,因此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不过,有机发光组件很容易发生电流分布不均匀导致局部区域发生电流集中或短路的情形。一旦电流集中或短路点发生,电流集中处或短路点处的拥挤电流会使得温度上升致使有机发光层变质、焦化的范围扩大,而扩大短路点面积。此外,一旦短路点发生,电流将会集中到短路点处,这导致有机发光组件整个失效,无法继续发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组件,具备可自行修复的功能而有助于延长发光组件的使用寿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发光组件,包括基底、第一电极、发光层、第二电极、热收缩膜与第一粘着层。第一电极配置于基底上。发光层配置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配置于发光层上。第一电极、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依序堆叠于基底上以构成发光单元。热收缩膜配置于发光单元上。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组件包括贴附于发光单元的电极上的热收缩膜,可利用热收缩膜受热收缩的特性使电极发生形变以实现自行修补。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组件可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为让本发明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A至图2E为示意性说明热收缩膜在发光组件中提供的修补功能图;图2F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修补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上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上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上视示意图;
图6至图8为本发明部分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2A至图12G为示意性的绘示发光组件1000的制作方法图。
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发光组件
110:基底
120:第一电极
130:发光层
130S、140S、190S:侧表面
132:焦化的发光层材料
140:第二电极
140T、150T、160T、190T、192T、192’T、196T:顶表面
142:独立电极图案
142’:翘曲图案
144:有效电极部
150、150’、150”:热收缩膜
150A:热收缩膜图案
152、152’:收缩图案
160:第一粘着层
170:封装盖
170X:内表面
172:顶部
174:环周部
180:水气/氧气阻隔材料
182:水分吸收剂
190:封装包覆层
192、192’:框胶
192A:环形框胶部
192B:覆盖框胶部
194:阻气基板
196:第二粘着层
BG:断开间隙
BP:异常点
C:切割边界
D142、D152:径向长度
EL:发光单元
G:电极间隙
GD:最小间隔距离
I:电流
RL:离型层
S:密封空间
SF、SF’:收缩应力
SL:框胶初胚
SLA:框胶预定部
SLB:牺牲部
TSL: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在图1中,发光组件100包括基底110、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第二电极140、热收缩膜150以及第一粘着层160。第一电极120配置于基底110上,发光层130配置于第一电极120上,第二电极140配置于发光层130上,而热收缩膜150配置于第二电极140上。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以及第二电极140依序堆叠于基底110上以构成发光单元EL。另外,第一粘着层160配置于热收缩膜15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以将热收缩膜150贴附于发光单元EL上。
基底110具有足够支撑性,用以承载发光单元EL。基底110可为透光性基底也可为不透光基底。当基底110可透光,发光单元EL所发出的光线可由基底110发出。当基底110不可透光,发光单元EL所发出的光线可远离基底110发出。举例而言,基底110可为玻璃基板、塑胶基板、金属基板、半导体基板或是多种材质复合而成的基板。
发光单元EL包括依序堆叠的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且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各自为层状的材料。发光层130具有电致发光效应,而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则用以提供致使发光层130发光所需要的电力。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由导电材料构成,例如银、铝、铟、钼、钛等金属或其合金,或是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镓等氧化物导电材料,或是有机导电材料。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的具体材质可依据需要的透光性、电性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材料。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被施加电力后可形成电流通过发光层130,而致使发光层130发出光线。发光层130的材质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且发光层130可以是由多个材料层堆叠而成的堆叠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可采用蒸镀、溅镀或印刷(printing)方式形成于基底110上,发光层130可采用蒸镀或印刷(printing)的方式形成于第一电极120上,且第二电极140可采用蒸镀或印刷(printing)的方式形成于发光层130上。
热收缩膜150是一种具有预应力的膜,其材质包括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聚酯(Polyester)、多层共挤聚烯烃(Polyolefinlx)、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乙烯(polyethylene)等。热收缩膜150的厚度可由10μm(微米)至400μm。若考虑发光单元EL的发光层130在水气作用下可能变质,热收缩膜150可选择具有阻绝水气/氧气作用的材料来制作。举例来说,热收缩膜150的水气穿透率(water vaportransmittance rate,WVTR)可小于10-4克/(米2·天)。热收缩膜150具备受热后会收缩变形的特性。在部分实施例中,贴附于发光单元EL上的热收缩膜150在60℃至120℃的温度下即会发生体积收缩的反应。此外,可选择地,贴附于发光单元EL上的热收缩膜150受热后的体积收缩率达50%以上。热收缩膜150发生收缩时,收缩应力可通过第一粘着层160传递至发光单元EL。
第一粘着层160用以将热收缩膜150贴附于第二电极140上。以本实施例而言,第一粘着层160直接接触第二电极140以及热收缩膜150,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粘着层160的厚度可由10μm至50μm。第一粘着层160的面积可不小于(亦即大于或等于)发光层130的面积,以利使热收缩膜150大致覆盖整个发光层130的面积,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粘着层160可为压克力胶、UV(紫外光)胶、感压胶、热压胶等具备粘合性质的材料。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粘着层160可包括基材与形成于基材表面上的粘着材料,且用于构成第一粘着层160时,基材的相对两表面可都涂布或形成有粘着材料。用于构成第一粘着层160的基材可为PET基板或是非编织(non-woven)基材,且具有0.01mm(毫米)至0.12mm的厚度。若考虑发光层130在水气作用下可能变质,第一粘着层160可添加有吸收水气材料,例如氧化钙、氧化镁等。
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的附(黏)着力可小于第一粘着层16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的附着力。因此,热收缩膜150发生收缩时,第二电极140容易地受到拉引,使第二电极140随着发生收缩变形。发光组件100便可通过这样的机制实现修补的功能。举例而言,图2A至图2D示意性说明热收缩膜在发光组件中提供的修补功能。在此,说明修补功能的附图中虽以图1的发光组件100来说明,但本揭露并非以此为限,其他实施例的发光组件中热收缩膜也是具有图2A至图2D所说明的修补功能。
参照图2A,在部分实施例中,基底110、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至少一者中若存在异常大小的颗粒(杂质或电极材料的颗粒等),可能在发光组件100被点亮时造成电流不均匀分布,或是,当发光层130中存在针孔或是凹陷,可能使第二电极140在针孔或凹陷处塌陷,而在发光组件100被点亮时造成电流分布不均匀。图2A用以示意性的说明电流分布不均匀的态样。图2A表示发光组件100被点亮时,发光组件100若存在有异常点BP,电流I将会朝向异常点BP集中,使异常点BP处的电流密度高于其他处。较大量的电流I将使异常点BP处的发光层130以较高强度的方式发光。此时,发光组件100在异常点BP处或其邻近区域的发光亮度会较其他区域更大,而产生所谓的亮点或白点。同时,在异常点BP处也会产生较其他区域更多的热。发光层130受到高温作用下,可能发生变质,甚至碳化或气化。因此,异常点BP可能导致发光组件100的发光效果不均匀;甚至,电流集中的效应没有改善的话,将使整个发光组件100损坏。
举例而言,如图2B所示,发光层130可能在异常点BP处塌陷或是局部烧失,这将导致第二电极140与第一电极120之间的距离缩减,甚至使第二电极140与第一电极120接触,这将使电流I的集中情形加剧。由于电流I几乎都集中于异常点BP处,发光组件100已无法正常的发光而呈现失效状态。如果没有对应的修补处理,发光层130发生焦化、塌陷或烧失的面积也会逐渐扩大而使整个发光组件100的损坏面积越来越大。
根据图2C,图2C为发光层130在异常点BP处塌陷或是局部烧失,使第二电极140与第一电极120接触的示意图。发光组件100包括了贴附于发光单元EL上的热收缩膜150。异常点BP处的温度升高可导致热收缩膜150收缩。此时,由于第一粘着层16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的附着力大于第二电极140与发光层130之间的附着力,热收缩膜150的收缩应力SF可拉引第二电极140,使得第二电极140对应于异常点BP处的局部部分也发生变形。
在图2D中,第二电极140对应于异常点BP处的局部部分在热收缩膜150的收缩应力SF之下会继续收缩变形而最终断开。此时,第二电极140可包括独立电极图案142以及有效电极部144,且有效电极部144与独立电极图案142通过电极间隙G分隔开来。电极间隙G可具有连续的环形图案或是封闭的环形图案,使得有效电极部144与独立电极图案142为结构上彼此独立且电性上相互隔离的两个部分。独立电极图案142可与第一电极120接触,但也可存在焦化的发光层材料于此两者之间。在独立电极图案142形成完全独立的导电图案后,继续施加电力给发光组件100,则电流I将不会流经独立电极图案142而会均匀的在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的有效电极部144之间传递,因此,第二电极140的有效电极部144的面积范围内都可有效的发光。换言之,形成独立电极图案142后,发光组件100即自行修复,继续发光,但独立电极图案142所占的面积区域发光失效区,其并不发光。另外,由于独立电极图案142与第一电极120之间的发光层130受到高温作用而焦化,焦化的发光层材料132可分布在独立电极图案142周边。
在部分实施例中,异常点BP发生后(如图2A),发光组件100的电压可能自操作电压(例如大于等于6V)下降(例如降至5V以下),且异常点BP处因为电流集中效应而较其他区域亮(即亮点或白点)。若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在异常点BP处直接接触(如图2C),发光组件100的电压可能会有明显的下降,且发光组件100可能整体不发光。接着,在发光组件100自行修补(如图2D)后,发光组件100的电压可能恢复致操作电压并且发光组件100的异常点BP外的区域可能恢复正常发光。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从正常操作状态、异常点BP发生到修补之后,发光组件100的电压也可能都没有明显变动。在收缩应力SF之下,除了第二电极140发生变形而形成了独立电极图案142外,热收缩膜150受热收缩后的部分,在结构上也形成了收缩图案152。在部分的实施例中,收缩图案152的周界围绕独立电极图案142,且收缩图案152的径向长度D152大于独立电极图案142的径向长度D142。收缩图案152的外轮廓与独立电极图案142的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隔距离GD可大于50微米。收缩图案152已热收缩,因此收缩图案152可能已无预应力存在其内部。不过,热收缩膜150的收缩图案152以外的其他部分仍具有预应力,因此热收缩膜150的其他部分仍可提供修补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整个发光组件100可存在多个异常点BP,且经热收缩膜150的修补作用后,可对应于多个异常点BP处在第二电极140产生多个独立电极图案142,且在热收缩膜150产生多个收缩图案152,其中独立电极图案142的数量可等于收缩图案152的数量,且各个收缩图案152围绕一个独立电极图案142。换言之,发光组件100若存在N个异常点BP,将产生N个独立电极图案142以及N个收缩图案152,且N为正整数;又当异常点BP发生距离非常相近时,可能使得对应于相邻异常点BP的热收缩范围汇聚在一起,而产生M个独立电极图案142以及对应于M个独立电极图案142的M个收缩图案152,其中M可小于N。换言之,异常点BP的数量不一定相同于独立电极图案142的数量,但独立电极图案142的数量会与收缩图案152的数量一致。
图2E用以示意性说明发光组件的自行修补。在图2E中,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可能并未彼此接触,但因为电流集中的升温现象,可能使得贴附于发光单元EL上的热收缩膜150收缩。热收缩膜150的收缩图案152’的面积可能相对于异常点BP的面积错移。热收缩膜152的收缩应力SF’以非均向性的方式施加于第二电极140。也就是说,热收缩膜152的收缩导致了第二电极140在异常点BP处受到朝向收缩图案152’拉引的应力。此时,由于第一粘着层16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的附着力大于第二电极140与发光层130之间的附着力,第二电极140将在异常点BP处被拉断且翘曲而具有翘曲图案142’。此时,第二电极140可包括不接触发光层130的翘曲图案142’及接触发光层130的有效电极部144,且翘曲图案142’在一侧通过断开间隙BG与有效电极部144彼此分离而在其他部分连接于有效电极部144。断开间隙BG大致上位于翘曲图案142’较远离收缩图案152’的一侧。热收缩膜150的收缩图案152’的面积与第二电极140的翘曲图案142’的面积可能彼此错移。图2F为根据实验例,发光组件自行修补后,热收缩膜150的收缩图案152’与翘曲图案142’的面积错移的附图。第二电极140在异常点BP处被拉断后,电流将不再流经异常点BP而可以均匀的分布于发光组件100的其他区域,使发光组件100的其他区域可正常发光。异常点处BP则无法发光。
在部分实施例中,异常点BP发生后(如图2A),发光组件100的电压可能没有明显的下降,不过异常点BP处因为电流集中效应而可能较其他区域更亮(即亮点或白点)。在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不彼此接触且发光组件100自行修补(如图2E)后,发光组件100的电压可能仍无发生明显变化,但发光组件100的异常点BP处可能不再发光,而异常点BP以外的区域正常发光。因此,自异常点BP发生到修补后,发光组件100的电压可能大致维持恒定或是浮动不明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上视示意图。在图3中,发光组件200包括基底110、发光单元EL以及贴附于发光单元EL的热收缩膜150。图3仅示意性的表示出基底110、发光单元EL以及热收缩膜150在上视图的分布关系,其中发光单元EL与热收缩膜150的轮廓可以彼此对齐,但不以此为限。基底110、发光单元EL以及热收缩膜150在剖面结构中的堆叠关系以及发光单元EL具体的组成可如图2D所示的剖面结构一般,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发光组件200的发光单元EL可如图2D所示地包括依序堆叠于基底110上的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以及第二电极140,且热收缩膜150可以通过第一粘着层160贴附于发光单元EL上。在图3中,发光单元EL的第二电极140具有两个独立电极图案142,且热收缩膜150具有两个收缩图案152。各个收缩图案152的周界围绕其中一个独立电极图案142,且收缩图案152的径向长度D152可大于独立电极图案142的径向长度D142。发光组件200发光时,两个独立电极图案142所占面积不发光,而其余面积都会发光。另外,图3的发光组件200中,发光单元EL的第二电极140可覆盖发光层130的全部面积,而与发光层130的轮廓顺应,且热收缩膜150也大致覆盖第二电极140的全部面积。如此一来,第二电极140的任何区域存在异常点都可以通过热收缩膜150的热收缩作用来实现修复的效果。
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热收缩膜150可经图案化。举例而言,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上视示意图。图4的发光组件300包括基底110、发光单元EL以及贴附于发光单元EL的热收缩膜150’。图4仅示意性的表示出基底110、发光单元EL以及热收缩膜150’在上视图的分布关系。发光组件300中各构建在剖面结构的配置关系可如图1所示的剖面结构一般,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发光组件300的发光单元EL可如图1所示地包括依序堆叠于基底110上的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以及第二电极140,且热收缩膜150’可以通过第一粘着层160贴附于发光单元EL上。在本实施例中,热收缩膜150’经图案化而包括多个热收缩膜图案150A,这些热收缩膜图案150A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140的面积内且大致覆盖第二电极140的整个面积。如此一来,第二电极140的任何区域存在异常点都可以通过对应区域的热收缩膜图案150A来修补。
图5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上视示意图。图5的发光组件400包括基底110、发光单元EL以及贴附于发光单元EL的热收缩膜150”。图5仅示意性的表示出基底110、发光单元EL以及热收缩膜150”在上视图的分布关系。发光组件400中各构件在剖面结构的配置关系可如图1所示的剖面结构一般,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发光组件400的发光单元EL可如图1所示地包括依序堆叠于基底110上的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以及第二电极140,且热收缩膜150”可以通过第一粘着层160贴附于发光单元EL上。在本实施例中,热收缩膜150”经图案化而包括多个热收缩膜图案150A,且热收缩膜图案150A仅覆盖发光单元EL的局部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收缩膜图案150A可贴附在发光组件400较容易发生异常点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收缩膜图案150A可在发光组件失效后才贴附于发光组件上。举例而言,未贴附有热收缩膜的发光组件点亮后若因异常点存在而发生失效(无法发光),可在失效的发光组件上将热收缩膜图案150A贴附于异常点处(例如可观察到发光层焦化处)、将热收缩图案贴满发光组件的发光面积,或是将热收缩膜150贴附于发光组件的整个发光面积上。接着,再度点亮贴附了热收缩膜150或热收缩膜图案150A的发光组件,所贴附的热收缩膜150或热收缩膜图案150A可于发光组件被点亮期间产生如图2A至图2D所述的修复作用。如此,异常点处的热收缩膜150或热收缩膜图案150A会收缩并使得对应区域的第二电极产生独立电极图案,由此使发光组件获得修补而恢复其发光功能。因此,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热收缩膜,除了预先贴附于发光组件上,也可以在发光组件失效后再贴附于发光组件上,两种方式都可以达到修复发光组件的发光功能的效果。在部分实施例中,若发光组件上已存在有异常点,可先测量异常点(发光层材料已焦化)的面积,并且使用面积比异常点面积大的热收缩膜图案贴附于异常点处。举例来说,热收缩膜图案的面积可为异常点面积的10倍以上。
图6至图8为本发明部分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至图8,发光组件500至发光组件700相似于图1的发光组件100,且发光组件500至发光组件700各自包括基底110、发光单元EL、热收缩膜150以及第一粘着层160外,还包括封装盖170。由图6来看,封装盖170是一个具有顶部172与环周部174的盖体。封装盖170的环周部174位于基底110与封装盖170的顶部172之间,如此,封装盖170与基底110围绕出密封空间S。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与热收缩膜150密封于封装盖170与基底110之间的密封空间S中。密封空间S的体积可大于发光单元EL的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的体积的总和,使得封装盖170不会直接接触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在发光单元EL与封装盖170之间的密封空间S中可如图6所示为真空。或是,如图7的发光组件600所示,在发光单元EL与封装盖170之间的密封空间S中可填充水气/氧气阻隔材料180。又或者,如图8的发光组件700所示,发光组件700还包括设置于封装盖170的内表面170X上的水分吸收剂182。在图6至图8中的热收缩膜150可发挥图2A至图2D所描述的作用而使发光组件500至700具有自行修复的作用。发光组件500至700发生自行修复作用后,修补点处的上视图可具有如图3所示的收缩图案152与独立电极图案142。
图9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9,发光组件800相似于图1的发光组件100,且发光组件800包括基底110、发光单元EL、热收缩膜150以及第一粘着层160,且发光单元EL除了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外,还包括封装包覆层190。封装包覆层190配置于基底110上,其中发光单元EL的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包覆于封装包覆层190与该基底110之间。热收缩膜150则通过第一粘着层160贴附于封装包覆层190上。由图9可知,封装包覆层190覆盖第二电极140的顶表面140T以及第二电极140的侧表面140S,也覆盖发光层130的侧表面130S。封装包覆层190可提供阻绝水气/氧气的作用,避免水气渗入发光单元EL,以避免发光层130因与入侵的水气作用而变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粘着层160可包覆封装包覆层190,亦即,第一粘着层160覆盖且接触封装包覆层190的顶表面190T也包覆且接触封装包覆层190的侧表面190S。热收缩膜150则贴附于第一粘着层160的顶表面160T。在本实施例中,热收缩膜150可发挥图2A至图2D所描述的作用而使发光组件800具有自行修复的作用。发光组件800发生自行修复作用后,修补点处的上视图可具有如图3所示的收缩图案152与独立电极图案142。
图10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0,发光组件900相似于图9的发光组件800,且发光组件900包括基底110、发光单元EL、热收缩膜150以及第一粘着层160外,还包括框胶192以及阻气基板194。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以及热收缩膜150配置于基底110与阻气基板194之间且被框胶192围绕。在本实施例中,框胶192包括环形框胶部192A与覆盖框胶部192B。在图10中,环形框胶部192A位于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以及热收缩膜150的周边。若由上视图(未绘示)来看,环形框胶部192A可具有框形图案,且围绕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以及热收缩膜150。覆盖框胶部192B由环形框胶部192A所围绕且与环形框胶部192A一体成形。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以及热收缩膜150则位在覆盖框胶部192B与基底10之间。阻气基板194则配置于框胶192的顶表面192T,且框胶192、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以及热收缩膜150则位在阻气基板194与基底10之间。在部分实施例中,阻气基板194具有阻隔水气/氧气的作用,其例如为金属箔(metal foil)基板。
图11为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1,发光组件1000相似于图10的发光组件900,且发光组件1000包括基底110、发光单元EL、热收缩膜150、第一粘着层160、框胶192’以及阻气基板194,且还包括第二粘着层196。在本实施例中,框胶192’大致上由环形框胶部192A构成。若由上视图(未绘示)来看,框胶192’可具有框形图案,且围绕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以及热收缩膜150。另外,框胶192’并不覆盖热收缩膜150的顶表面150T,且第二粘着层196配置于热收缩膜150与阻气基板194之间。第二粘着层196与热收缩膜150的粘着力可小于第一粘着层160与热收缩膜150的粘着力,使得热收缩膜150的收缩应力可朝第二电极140传递。框胶192’的厚度不小于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热收缩膜150及第二粘着层196的厚度的总和,因此第二粘着层196也可被框胶192’围绕。阻气基板194则接触第二粘着层196的顶表面196T与框胶192’的顶表面192’T。
图12A至图12G示意性的绘示发光组件1000的制作方法。在图12A的步骤中,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可依序形成于基底110上,且图12A的步骤可用于制作前述任何实施例的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可采用蒸镀的方式依序形成于基底110上。第一电极120、发光层130与第二电极140各自可具备单层结构或是多层结构。在此,所谓的多层结构可以为由多个材料层堆叠而构成且相邻两个材料层具有不同材质。发光层130的面积可小于第一电极120的面积,而第二电极140的面积可大致等于或小於发光层130的面积。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40与发光层130三者重叠在一起的堆叠部分所占的面积即是发光组件1000的发光面积。
在图12B的步骤中,在基底110上进一步形成封装覆盖层190,且封装覆盖层190包覆第二电极140与发光层130,以形成图9至图11的发光组件EL。封装覆盖层190可具有阻绝水气/氧气的特性而有助于降低发光层130因入侵的水气作用而变质的可能。封装覆盖层190可采用溶液来执行印刷、涂布、蒸镀、或溅镀等至少一种方式形成于基材110上。
在图12C的步骤中,利用第一粘着层160将热收缩膜150贴附在封装覆盖层190上。第一粘着层160的一侧接触热收缩膜150而另一侧接触封装覆盖层190。执行图12C的步骤时,可先将第一粘着层160形成于热收缩膜150,再将贴附有第一粘着层160的热收缩膜150以第一粘着层160朝向封装覆盖层190的方式放置于封装覆盖层190上并施加压力使第一粘着层160粘附于封装覆盖层190上。另外,执行图12C的步骤时,也可选择先将第一粘着层160形成于封装覆盖层190上,再将热收缩膜150贴附于封装覆盖层190上的第一粘着层160上。热收缩膜150与第一粘着层160的正投影所占面积可等于或大于第二电极140的面积。热收缩膜150、第一粘着层160与封装覆盖层190的周边轮廓可以相互对齐。
在图12D的步骤中,可将第二粘着层196以及离型层RL依序形成在阻气基板194上。第二粘着层196可以直接形成于阻气基板194上且第二粘着层196的轮廓与尺寸可预先设定为相同于图12C的热收缩膜150、第一粘着层160与封装覆盖层190的堆叠结构。离型层RL是一种可以暂时粘附于第二粘着层196上,且在后续步骤中可自第二粘着层196上移除的暂时粘着材料。离型层RL的轮廓与尺寸可以大致相同于第二粘着层196。
在图12E的步骤中,可在图12D所示的结构上形成框胶初胚SL,框胶初胚SL可以包覆离型层RL与第二粘着层196。在本实施例中,框胶初胚SL可包括围绕在离型层RL与第二粘着层196周边的框胶预定部SLA与覆盖住离型层RL的牺牲部SLB。框胶预定部SLA的厚度TSL与第二粘着层196的厚度T196的差可以大致等于图12C中热收缩膜150、第一粘着层160与发光单元EL的整体厚度。
在图12F的步骤中,可进行裁切制程,沿着离型层RL与第二粘着层196的轮廓裁切框胶初胚SL以将胶预定部SLA与牺牲部SLB分割开来。此时,框胶预定部SLA与牺牲部SLB之间以切割边界C隔开。后续,可利用离型层RL的作用,将离型层RL及框胶初胚SL的牺牲部SLB移除以得到如图12G的结构,其包括框胶192’、阻气基板194以及第二粘着层196。之后,将图12C的结构与图12G的结构对组使得图12C中的发光单元EL、第一粘着层160与热收缩膜150容纳于框胶192'与第二粘着层196所构成的空间内,而完成图11的发光组件1000。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组件中,以热收缩膜贴附于发光单元的电极上方。当发光组件发生异常点且异常点温度上升时,可致使热收缩膜的热收缩效应。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可在热收缩膜的收缩应力之下随之发生变形而终致在异常点处断开形成独立电极图案。独立电极图案与电极的其他部分电性绝缘。因此,形成独立电极图案后,若发光组件继续被通电,电流可流经电极的其他部分,而不通过独立电极图案。因此,独立电极图案为失去发光功效的部分而电极的其他部分可正常发光,由此达到自行修补的作用。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6)

1.一种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第一电极,配置于该基底上;
发光层,配置于该第一电极上;
第二电极,配置于该发光层上,其中该第一电极、该发光层与该第二电极依序堆叠于该基底上以构成发光单元;
热收缩膜,配置于该发光单元上;以及
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热收缩膜与该第二电极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发光层与该第二电极之间的附着力小于该第一粘着层与该第二电极之间的附着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第一粘着层直接接触该第二电极以及该热收缩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热收缩膜覆盖该第二电极的全部面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热收缩膜经图案化而包括多个热收缩膜图案,该多个热收缩膜图案的正投影位于该第二电极的面积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第二电极包括独立电极图案以及有效电极部,该有效电极部与该独立电极图案通过电极间隙分隔开来,且该电极间隙具有封闭的环形图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独立电极图案与该有效电极部电性隔离,且该独立电极图案所在区域为发光失效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独立电极图案的数量为多个。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独立电极图案周边存在焦化的发光层材料。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独立电极图案与该第一电极接触。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热收缩膜包括收缩图案,该收缩图案的周界围绕该独立电极图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收缩图案的径向长度大于该独立电极图案的径向长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收缩图案的数量等于该独立电极图案的数量,且该收缩图案与该独立电极图案一一对应。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还包括封装盖,该发光单元、该第一粘着层与该热收缩膜密封于该封装盖与该基底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封装盖内表面上设置有水分吸收剂。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封装盖与该基底之间的空间填充水气/氧气阻隔材料或是真空。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发光单元还包括封装包覆层,配置于该基底上,其中该发光层与该第二电极包覆于该封装包覆层与该基底之间,且该热收缩膜通过该第一粘着层贴附于该封装包覆层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封装包覆层包覆该发光层的侧表面以及该第二电极的侧表面。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组件,还包括框胶以及阻气基板,其中该发光单元、该第一粘着层以及该热收缩膜配置于该基底与该阻气基板之间且被该框胶围绕。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框胶包括环形框胶部,该环形框胶部围绕该发光单元、该第一粘着层以及该热收缩膜。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二粘着层,配置于该热收缩膜与该阻气基板之间,其中该第二粘着层被该环形框胶部围绕。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框胶还包括覆盖框胶部,配置于该热收缩膜与该阻气基板之间,且由该环形框胶部围绕。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环形框胶部与该覆盖框胶部一体成形。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第二电极包括有效电极部以及翘曲图案,该有效电极部接触该发光层而该翘曲图案不触该发光层。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热收缩膜包括收缩图案,该收缩图案的面积与该翘曲图案的面积彼此错移。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该翘曲图案在较远离该收缩图案的一侧通过断开间隙与有效电极部彼此分离。
CN201811002380.7A 2018-03-30 2018-08-30 发光组件 Pending CN1103233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1083A TWI667820B (zh) 2018-03-30 2018-03-30 發光元件
TW107111083 2018-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3351A true CN110323351A (zh) 2019-10-11

Family

ID=68057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02380.7A Pending CN110323351A (zh) 2018-03-30 2018-08-30 发光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1281B2 (zh)
CN (1) CN110323351A (zh)
TW (1) TWI6678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68267B2 (en) * 2018-07-05 2020-12-15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a light emitting system
JP2022076273A (ja) * 2020-11-09 2022-05-19 株式会社Joled 自発光型表示パネル、及び自発光型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39784C (zh) * 2004-10-22 2009-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JP2014017208A (ja) * 2012-07-11 2014-01-30 Panasonic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7791606A (zh) * 2016-08-29 2018-03-13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有机el用途薄膜、以及有机el显示和有机el照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4927B2 (ja) 2001-12-06 2004-12-02 合資会社京都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物性値の測定方法および走査型プローブ顕微鏡
JP4135118B1 (ja) * 2007-09-21 2008-08-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0106853A1 (ja) * 2009-03-16 2010-09-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パネル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5611812B2 (ja) * 2009-12-31 2014-10-22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バリア・フィルム複合体、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924995B1 (ko) 2012-01-20 2018-12-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의 단선 방법
US8970850B2 (en) 2012-12-14 2015-03-03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rface profilometry
CN103928488B (zh) 2013-06-19 2017-04-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面板和装置、及其制备、短路检测和短路修复方法
TWI489101B (zh) 2013-12-02 2015-06-21 Ind Tech Res Inst 結合三維及二維形貌之量測方法及裝置
KR101938697B1 (ko) 2014-05-13 2019-01-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의 수리방법
TWI516743B (zh) 2014-05-30 2016-01-11 南臺科技大學 具直線奈米定位之自動聚焦三維量測系統
KR102203999B1 (ko) 2014-07-08 2021-01-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TWI568989B (zh) 2015-05-21 2017-02-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全域式影像檢測系統及其檢測方法
CN107764204A (zh) 2017-11-30 2018-03-06 苏州优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光片显微镜的三维表面形貌仪及三维图像拼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39784C (zh) * 2004-10-22 2009-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JP2014017208A (ja) * 2012-07-11 2014-01-30 Panasonic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7791606A (zh) * 2016-08-29 2018-03-13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有机el用途薄膜、以及有机el显示和有机el照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7820B (zh) 2019-08-01
US20190305258A1 (en) 2019-10-03
TW201943112A (zh) 2019-11-01
US10461281B2 (en) 201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0479B (zh) 用於有機電子裝置之基板
EP2110003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lexibl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lexible display
JP6163483B2 (ja) 有機el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323351A (zh) 发光组件
JP2016105418A (ja) 有機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ックデバイス及びそれをカプセル化する方法
JP5119427B2 (ja) 有機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607095A (zh)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15145533A1 (ja)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8172598B (zh) 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设备
JP5998138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素子
JP2011513901A (ja) 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コンタクト装置および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の製造方法
JP2010231977A (ja) 薄型封止有機el素子
US20120228600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P201511150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バイス
JPWO2011114860A1 (ja) 発光装置
KR20130061138A (ko) 공간적으로 분리된 발광 영역을 갖춘 oled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5421843B2 (ja) 発光装置
JP5684826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デバイス
JP2008010243A (ja) 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73143B2 (ja) 有機el装置
CN116033777A (zh) 一种oled器件的隔离元件、层间结构及oled器件
JP2016143457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9512131A (ja) 電圧動作層回路
JP2018156958A (ja) 発光装置
TW201212329A (en)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vertical connec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