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5875A - 墨带支承用盒及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墨带支承用盒及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5875A
CN110315875A CN201811074889.2A CN201811074889A CN110315875A CN 110315875 A CN110315875 A CN 110315875A CN 201811074889 A CN201811074889 A CN 201811074889A CN 110315875 A CN110315875 A CN 1103158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ink ribbon
rotary body
colum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748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634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7170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85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21772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15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58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04Ink-ribbon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003Ribbon sp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16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drive applied to spool or spool spin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28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nk-ribbon mechanism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带支承用盒及打印装置。墨带支承用盒具备:板;轴,在前端形成有孔;旋转体,能够绕所述轴旋转;弹簧,对所述旋转体向从所述板离开的方向施力;柱,具备第一底面、第二底面、侧面、贯通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之间的贯通孔以及设置于侧面的槽;台阶螺栓,插入于所述柱的贯通孔及所述轴的所述孔A而将所述柱安装于所述轴,且具备棒及头部;突起,设置于所述旋转体,朝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突出,能够进入所述槽,并能够与所述柱的第一壁及第二壁抵接;及弹性体,设置在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台阶螺栓的头部之间。

Description

墨带支承用盒及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墨带的墨带支承用盒及在装配有墨带支承用盒的状态下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将支承有墨带的盒装配而使用的热转印型的打印装置。日本特开昭63-165172号公报公开了用于将墨带盒保持于打印装置的墨带盒保持装置。墨带盒具有卷绕有墨带的墨带卷绕轴。墨带盒保持装置具有墨带驱动轴及弹簧。墨带驱动轴嵌合于在侧板设置的支轴,且相对于支轴能够滑动。弹簧对墨带驱动轴向从侧板离开的方向施力。在墨带盒的装配时,墨带驱动轴与墨带卷绕轴嵌合,一边使弹簧挠曲一边向接近侧板的方向移动。通过该动作,设于墨带驱动轴的齿轮与设于侧板的驱动齿轮啮合。与驱动齿轮的驱动相应而墨带驱动轴进行旋转,由此来运送墨带盒的墨带。
发明内容
可考虑不使用日本特开昭63-165172号公报公开的墨带盒而将墨带直接卷绕于驱动轴的结构。在装配墨带的情况下,限制供卷绕有墨带的卷装配的轴的旋转会使得墨带的卷绕作业变得容易,因此优选。然而,在适用日本特开昭63-165172号公报记载的墨带盒保持装置的机构的情况下,轴的旋转未被限制。因此,在墨带的装配时,墨带会产生松弛,卷绕作业可能会变得烦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墨带的装配时的卷绕作业容易的墨带支承用盒及在装配有墨带支承用盒的状态下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墨带支承用盒,其中,具备:板;轴,设置于所述板,在与所述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在前端形成有孔;旋转体,设置于所述轴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绕所述轴旋转;弹簧,设置在所述板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对所述旋转体向从所述板离开的方向施力;柱,设置于所述轴的所述前端,具有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第一底面、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比所述第一距离小的第二距离的第二底面以及侧面,且具备贯通孔及槽,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所述槽设置于所述侧面,由从所述第二底面朝向所述第一底面延伸且相互面对的第一壁及第二壁形成;棒,插入于所述柱的所述贯通孔及所述轴的所述孔而将所述柱安装于所述轴;头部,设置于所述棒的与所述轴相反一侧的端部;突起,设置于所述旋转体,朝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突出,能够进入所述槽,并能够与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抵接;及弹性体,设置在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头部之间。
与弹性体的作用力相应,柱被按压于轴的前端。通过轴与柱之间的摩擦力,柱相对于轴难以旋转。而且,在设置于旋转体的突起插入于柱的槽的状态下,旋转体相对于柱的旋转被限制。即,在设置于旋转体的突起插入于柱的槽的状态下,旋转体相对于轴难以旋转。因此,根据第一形态的墨带支承用盒,在卷绕了墨带的卷向旋转体装配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旋转体的旋转。因此,使用者在墨带向墨带支承用盒的装配时,能够容易地卷绕墨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提供一种打印装置,其中,具备:装配部,用于装配第一形态的墨带支承用盒;电动机,使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墨带支承用盒的所述旋转体旋转;及热敏头,将与通过所述电动机使所述旋转体旋转而从所述墨带支承用盒放出的墨带加热。根据第二形态,在墨带支承用盒中,能够容易地卷绕墨带。并且,在墨带被紧紧卷绕的状态下,即在墨带被拉紧的状态下将墨带支承用盒装配于打印装置。因此,能够减少墨带与打印装置的构件、例如热敏头等发生干涉而在墨带支承用盒的装配出现障碍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提供一种墨带支承用盒,其中,具备:板;轴,设置于所述板,在与所述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在前端形成有孔;旋转体,设置于所述轴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绕所述轴旋转;柱,设置于所述轴的所述前端,具有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第一底面、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比所述第一距离小的第二距离的第二底面以及侧面,且具备贯通孔及槽,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所述槽设置于所述侧面,由从所述第二底面朝向所述第一底面延伸且相互面对的第一壁及第二壁形成;第一棒,插入于所述柱的所述贯通孔及所述轴的所述孔而将所述柱安装于所述轴;头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棒而设置在与所述轴相反的位置;第二棒,设置于所述旋转体,在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相对于所述柱能够在与所述旋转中心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第一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二棒,朝向所述旋转中心突出,能够进入所述槽,并能够与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抵接;及弹性体,设置在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头部之间。
在第三形态的墨带支承用盒中,柱与弹性体的作用力相应而被按压于轴的前端。通过轴与柱之间的摩擦力,柱相对于轴难以旋转。而且,在设置于旋转体的第二棒的第一突起插入于柱的槽的状态下,旋转体相对于柱的旋转受到限制。即,在第一突起插入于柱的槽的状态下,旋转体相对于轴难以旋转。因此,在墨带支承用盒中,在卷绕了墨带的卷向旋转体装配时,旋转体的旋转被抑制。因此,使用者在将墨带向墨带支承用盒装配时,能够容易地卷绕墨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形态,提供一种打印装置,具备:装配部,用于装配第三形态的墨带支承用盒;电动机,使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墨带支承用盒的所述旋转体旋转;及热敏头,将与通过所述电动机使所述旋转体旋转相应地从所述墨带支承用盒放出的墨带加热。根据第四形态,能够在墨带支承用盒容易地卷绕墨带。因此,在墨带被紧紧卷绕的状态下、即墨带被拉紧的状态下,墨带支承用盒被装配于打印装置。因此,能够减少墨带与打印装置的构件、例如热敏头等发生干涉等而在墨带支承用盒的装配出现障碍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装置及墨带支承用盒的立体图。
图2是打印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打印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墨带支承用盒的立体图。
图5是轴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旋转体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轴的剖视图。
图7是旋转体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轴的剖视图。
图8是从后侧观察柱的立体图。
图9是从前侧观察柱的立体图。
图10是柱的俯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轴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棒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轴的剖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棒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轴的剖视图。
图14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板与轴的连接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柱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柱的主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柱的俯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柱的左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体的前端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体的前端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打印装置1A是热转印型的打印装置。打印装置1A对由未图示的外部设备运送的打印介质执行打印。作为外部设备的具体例,可列举运送包装材料的包装机。这种情况下,例如打印装置1A装入于通过包装机运送打印介质的运送线的一部分而进行使用。在打印装置1A装配有墨带支承用盒1B(以下,改称为“盒1B”。)。打印装置1A从装配了的盒1B放出墨带9(参照图4),通过热敏头26(参照图2)对墨带9进行加热,由此执行打印。
以下,为了有助于图的说明的理解而定义打印装置1A及盒1B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前侧及后侧。打印装置1A及盒1B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前侧及后侧分别对应于图1的上侧、下侧、左斜上侧、右斜下侧、左斜下侧及右斜上侧。
<打印装置1A>
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1A为大致长方体状。盒1B以能够从前侧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打印装置1A。打印装置1A具有壳体11、12。如图2所示,壳体11相对于底板21而设置于后侧。壳体11具有由前端111包围的矩形形状的开口部。底板21从前侧嵌入于壳体11的开口部。壳体11将在底板21的后侧设置的电动机M(参照图2、图3)及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的周围覆盖。
如图1所示,壳体12分别具有板状的上部分12A、侧部分12B、12C。上部分12A、侧部分12B、12C连接于壳体11的前端111。上部分12A从前端111的上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前侧延伸。侧部分12B从前端111的上侧部分中的比连接上部分12A的部分靠左侧及前端111的左侧部分,朝向前侧延伸。侧部分12C从前端111的上侧部分中的比连接上部分12A的部分靠右侧及前端111的右侧部分,朝向前侧延伸。上部分12A及侧部分12B、12C各自的前端121在壳体12的前侧形成开口部。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的状态下,盒1B的板31覆盖壳体12的前侧的开口部。侧部分12B、12C各自的下端122在壳体12的下侧形成开口部。热敏头26(参照图2)从壳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露出。在图2、图3中,省略了壳体12。
如图2、图3所示,底板21为大致正方形的板状。如图3所示,在底板21的前表面设置有用于装配盒1B的装配部22A~22G、风扇24、分隔壁25、热敏头26。
在装配部22A~22G分别能够卡合盒1B的轴32A~32G(参照图4)。装配部22A设置在比底板2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靠上侧且比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右侧处。装配部22F设置在比底板2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靠上侧且比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左侧处。装配部22A、22F分别为圆柱状(参照图2),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在装配部22A、22F各自的前表面形成有向后侧凹陷的孔220。在装配部22A、22F分别从后侧连接电动机M的旋转轴。装配部22A、22F对应于电动机M的旋转而旋转。
装配部22B设置在底板21的右上的角。装配部22C设置在底板21的右下的角。装配部22D设置在底板21的左下的角。装配部22E设置在底板21的左上的角。装配部22G设置在底板21的上端部且左右方向的中心。以下,在不区分装配部22A~22G的情况下,统称为“装配部22”。如图2所示,柱状的支承部23从底板21中的装配部22G(参照图3)的附近朝向前侧延伸。在支承部23设置有从前端朝向装配部22G而向后侧延伸的贯通孔23A。
如图3所示,风扇24设置在装配部22A、22F之间。风扇24是具有能够旋转的多个叶片的鼓风机。在风扇24内置有电动机。风扇24通过多个叶片的旋转,使比底板21靠后侧的区域的空气朝向前侧流动。
如图2所示,分隔壁25将由壳体12(参照图1)覆盖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分隔。分隔壁25为弯折的板状。分隔壁25从底板21中的比装配部22A、22F靠下侧处朝向前侧延伸。分隔壁2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弯曲部分25A、25B。如图3所示,从前侧观察弯曲部分25A、25B时的形状为圆弧状。从前侧观察弯曲部分25A时的圆弧中心的位置与装配部22A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大体一致。从前侧观察弯曲部分25B时的圆弧中心的位置与装配部22F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大体一致。
热敏头26设置在分隔壁25的下侧,且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装配部22C、22D之间的部分。热敏头26是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地排列的多个加热元件的直线热敏头。热敏头26连接于环状的带261。带261架设于在装配部22C附近设置的齿轮262和在装配部22D附近设置的齿轮263之间。齿轮263与未图示的电动机的旋转相应地旋转。带261与齿轮263的旋转相应地旋转。热敏头26与带261的旋转相应地,能够在装配部22C、22D各自的附近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盒1B>
如图4所示,盒1B具有板31及轴32A~32G(以下,在未区分轴32A~32G的情况下,统称为“轴32”。)。板31是大致正方形的板状的基部,与壳体12(参照图1)的前侧的开口部的形状大致相同。在板31的前表面设置有把手30(参照图1)。
轴32A设置在比板3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靠上侧且比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右侧处。轴32F设置在比板3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靠上侧且比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左侧处。轴32A、32F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在轴32A装配有连接有墨带9的一端的圆筒状的卷轴9A。未使用的墨带9呈卷状地卷绕于卷轴9A。以下,将呈卷状地卷绕的状态的墨带9称为“墨带卷90”。在轴32F装配有连接有墨带9的另一端的圆筒状的卷轴9B。在卷轴9A、9B之间延伸的墨带9拉紧于轴32B~32E之间。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的状态下,轴32A的前端卡合于装配部22A(参照图3),轴32F的前端卡合于装配部22F(参照图3)。
轴32B设置于板31的右上的角。轴32B具有轴33B及旋转体34B。轴33B为圆柱状,从板31朝向后侧延伸。旋转体34B为圆筒状,被保持为能够绕轴33B旋转。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的状态下,轴32B的前端卡合于装配部22B(参照图3)。
轴32C设置于板31的右下的角。轴32D设置于板31的左下的角。轴32E设置于板31的左上的角。轴32G设置于板31的上端部且左右方向的中心。轴32C~32E的结构与轴32B大致相同。轴32C具有轴33C及旋转体34C,轴32D具有轴33D及旋转体34D,轴32E具有轴33E及旋转体34E。轴32G为圆柱状。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的状态下,轴32B、32C、32D、32E的前端分别卡合于装配部22B、22C、22D、22E(参照图3)。轴32G的前端进入支承部23的贯通孔23A,卡合于装配部22E(参照图3)。
从装配于轴32A的卷轴9A延伸的墨带9朝向轴32B而向右侧延伸,与轴32B的旋转体34B接触而改变方向,朝向轴32C而向下侧延伸。墨带9与轴32C的旋转体34C接触而改变方向,朝向轴32D而向左侧延伸。墨带9与轴32D的旋转体34D接触而改变方向,朝向轴32E而向上侧延伸。墨带9与轴32E的旋转体34E接触而改变方向,朝向装配于轴32F的卷轴9B而向右斜下侧延伸。墨带9通过轴32A、32F的旋转而从卷轴9A的墨带卷90放出,卷缠于卷轴9B。与墨带9的移动相应而轴32B~32E的旋转体34B~34E分别相对于轴33B~33E旋转。
<轴32A、32F>
轴32A、32F为相同结构。以下,列举轴32A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轴32F的说明省略。如图5所示,轴32A具有轴4A、弹簧4B、旋转体5、柱6、平垫圈7A、弹簧垫圈7B、台阶螺栓8等。
<轴4A>
轴4A为大致圆柱状。如图6、图7所示,轴4A设置于板31,从板31的后表面向后侧延伸。轴4A的延伸方向与板31正交。如图5所示,轴4A具有直径不同的大径部分41及小径部分42。大径部分41的直径比小径部分42的直径大。大径部分41及小径部分42在前后方向上排列成一直线状。大径部分41相对于小径部分42而配置于前侧。如图6、图7所示,大径部分41的前端嵌入于在板31的后表面设置的孔31A。轴4A相对于板31的旋转受到限制。在大径部分41的后端连接小径部分42的前端。小径部分42的后端对应于轴4A的前端。如图5所示,将通过大径部分41及小径部分42的中心的假想轴定义为“基准轴4X”。基准轴4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轴4A的前端43的端面形成有朝向前侧凹陷的孔43A。孔43A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孔43A沿基准轴4X延伸。在孔43A的内壁形成有螺纹。在孔43A中螺合台阶螺栓8。
<旋转体5>
如图5所示,旋转体5具有主体5A、底座5B、板簧5C、5D、突起5E、5F。主体5A为大致圆筒状。主体5A的2个底面在前后方向上对向。主体5A具有在2个底面之间延伸的贯通孔51。贯通孔5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贯通孔51的直径与轴4A的大径部分41的直径大致相同。以下,将由贯通孔51围成的空间称为“空洞51A”。在主体5A的后侧的底面设置有向后侧突出的2个突起52。2个突起52分别具有圆柱状,配置在主体5A的后侧的底面中的隔着贯通孔51而相对的位置。如图6、图7所示,在主体5A的前侧的底面设置有向后侧凹陷的孔53。孔5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贯通孔51的前端与孔53的底面连通。在孔53中嵌合轴承4C。如图5所示,轴承4C的贯通孔46(参照图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6、图7所示,轴4A插入于空洞51A。这种情况下,主体5A以覆盖轴4A的周围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主体5A能够绕插入于空洞51A的轴4A旋转。如图5所示,将旋转体5的主体5A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中心称为“旋转中心5X”。在空洞51A插入有轴4A的状态下,旋转中心5X与轴4A的基准轴4X一致。即,旋转体5能够以轴4A的基准轴4X为中心绕轴4A旋转。在主体5A旋转时,轴承4C减轻轴4A与主体5A的摩擦。
此外,主体5A能够沿着插入于空洞51A的轴4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图6示出主体5A相对于轴4A而向后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图7示出主体5A相对于轴4A而向前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以下,将图6所示的旋转体5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将图7所示的旋转体5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旋转体5主要在盒1B未装配于打印装置1A时位于第一位置。主要在旋转体5位于第一位置时,进行使用者向旋转体5的墨带的缠绕。旋转体5主要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时位于第二位置。主要在旋转体5位于第二位置时,通过旋转体5的旋转来运送墨带9,执行打印。
如图5所示,在主体5A的侧面中的上端设置有平面54C,在下端设置有平面54D。平面54C、54D分别通过将主体5A的侧面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在平面54C、54D设置有与空洞51A连通的多个贯通孔。板簧5C通过在平面54C的多个贯通孔螺合多个椭圆头螺钉而固定于平面54C。板簧5D通过在平面54D的多个贯通孔螺合多个椭圆头螺钉而固定于平面54D。板簧5C、5D具有相同形状。板簧5C具有朝向主体5A的相反侧呈凸状地弯曲的2个弯曲部55C。板簧5D具有朝向主体5A的相反侧呈凸状地弯曲的2个弯曲部55D。
在平面54C的后端附近的贯通孔插入突起5E。在平面54D的后端附近的贯通孔插入突起5F。突起5E、5F分别是具有棒56的平头螺钉。如图6(a)、图7(a)所示,突起5E、5F的棒56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分别从贯通孔51朝向旋转中心5X突出,配置于空洞51A内。
如图5所示,底座5B固定于主体5A的前端。底座5B具有板部分57及圆筒部分58。板部分57为圆形板状,与旋转中心5X正交。主体5A的前端插入于在板部分57的中心设置的贯通孔。圆筒部分58设置于板部分57的前表面,固定于主体5A的前端。如图6、图7所示,圆筒部分58的贯通孔的直径比主体5A的直径大。
<弹簧4B>
如图5所示,弹簧4B是圆锥状的压缩螺旋弹簧。在弹簧4B的中心插入轴4A。如图6、图7所示,弹簧4B配置在板31的后表面的附近。弹簧4B设置在板31与旋转体5之间。弹簧4B由板31和旋转体5从前后两侧夹住。从弹簧4B作用于旋转体5的作用力向沿着轴4A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即后方向作用。旋转体5与从弹簧4B接受的作用力相应而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移动,保持在第一位置(参照图6)。另一方面,在前方向的外力作用于旋转体5时,旋转体5克服弹簧4B的作用力而向接近板31的方向移动,保持在第二位置(参照图7)。
<柱6>
如图6、图7所示,柱6设置于轴4A的前端43。柱6通过台阶螺栓8而安装于轴4A。如图8~图10所示,柱6具有圆柱状。柱6的高度比柱6的直径短。柱6具有第一底面61(参照图8、图10)、第二底面62(参照图9、图10)、侧面63、贯通孔64及槽60A、60B、60C、60D、60E、60F(参照图9)。
第一底面61及第二底面62在前后方向上对向。第一底面61相对于第二底面62而配置于后侧。如图6(a)、图7(a)所示,将板31的后表面与第一底面61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一距离L11”,将板31的后表面与第二底面62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二距离L12”。这种情况下,第二距离L12比第一距离L11小。第二底面62的一部分与轴4A的前端43的端面接触。第一底面61与平垫圈7A(参照图5)接触。如图8、图9所示,贯通孔64贯通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以下,将通过贯通孔64的中心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假想轴称为“基准轴6X”。
如图9所示,槽60A、60B、60C、60D、60E、60F设置于柱6的侧面63。槽60A~60F在侧面63的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槽60A~60F具有相同形状。槽60A及槽60D、槽60B及槽60E、槽60C及槽60F分别隔着贯通孔64而对向。以下,在不区分槽60A~60F的情况下,统称为“槽60”。
槽60由在柱6的侧面63设置的第一壁65A、第二壁65B及第三壁65D形成。第一壁65A、第二壁65B及第三壁65D分别从第二底面62朝向第一底面61延伸。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分别为平面,与侧面63的周向交叉。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分别从侧面63朝向贯通孔64延伸。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相互对向。第三壁65D为平面,与以基准轴6X为中心的径向正交。第三壁65D在与基准轴6X正交的方向上,位于侧面63与贯通孔64之间。第三壁65D连接于第一壁65A、第二壁65B各自的最接近于贯通孔64的端。
如图10所示,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分别沿相对于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所对向的方向(前后方向)而倾斜的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一底面61接近第二底面62而连续地变大。换言之,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二底面62接近第一底面61而连续地变小。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分别在从第二底面62接近第一底面61的中途的部位651A及部位651B处弯曲,形成圆弧651。并且,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通过端部65C相连。如上所述,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一底面61接近第二底面62而连续地变大,因此例如,第一壁65A的端652A与第二壁65B的端652B的间隔L23大于第一壁65A的部位651A与第二壁65B的部位651B的间隔L21。
定义以基准轴6X为中心沿径向延伸的假想轴中的通过第三壁65D的规定位置的假想轴C。这种情况下,圆弧651是以假想轴C为中心的半径R12的圆的一部分。
如图7(a)所示,在旋转体5配置于第二位置时,槽60配置在相对于突起5E、5F的棒56而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在旋转体5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参照图6)移动的过程中,突起5E、5F的棒56从前侧分别进入于隔着贯通孔64(参照图8、图9)而对向的2个槽60。如图6(a)所示,在旋转体5配置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突起5E、5F的棒56配置于隔着贯通孔64而对向的2个槽60的各自的内部。
如图10所示,例如在突起5E的棒56配置于槽60A的状态下,棒56的一端56A与第一壁65A的规定位置653A抵接,棒56的另一端56B与第二壁65B的规定位置653B抵接。规定位置653A及规定位置653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规定位置653A位于第一壁65A的部位651A与端652A之间。规定位置653B位于第二壁65B的部位651B与端652B之间。棒56与端部65C不抵接。即,在突起5E的棒56与端部65C之间形成有间隙。
一端56A与另一端56B之间的宽度L22与规定位置653A、653B之间的间隔相同。部位651A、651B之间的间隔L21比宽度L22小。第二底面62侧的端652A、652B之间的间隔L23比宽度L22大。
<台阶螺栓8>
台阶螺栓8将柱6、平垫圈7A及弹簧垫圈7B保持于轴4A的前端43。如图5所示,台阶螺栓8由棒8A及头部8B构成。头部8B设置在棒8A的后端。头部8B的直径比棒8A的直径大。即,在与旋转中心5X正交的方向上,头部8B比棒8A大。
棒8A插入于柱6的贯通孔64(参照图8、图9)及轴4A的孔43A,在轴4A的前端43安装柱6。棒8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6(b)、图7(b)所示,棒8A具有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分别具有圆柱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第一部分81配置在第三部分83的前方,第二部分82配置在第三部分83的后方。第三部分83配置在第一部分81与第二部分82之间。
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的直径各不相同。第一部分81的直径R21与轴4A的孔43A的直径大致相同。第二部分82的直径R22比直径R21大。第三部分83的直径R23比直径R21小。直径R21、R22、R23比轴4A的小径部分42的直径R41小。
在第一部分81的侧面形成有螺纹。第一部分81及第三部分83从后侧插入于轴4A的孔43A。第一部分81的侧面的螺纹与孔43A的内壁的螺纹螺合,由此将棒8A固定于轴4A。在第二部分82的后端连接头部8B。第一部分81配置在第二部分82的前方。第二部分82配置在头部8B的前方。第二部分82配置在第一部分81与头部8B之间。第二部分82中的与头部8B相反侧的端面86抵接于轴4A的前端43的端面的一部分。
头部8B相对于棒8A而设置在与轴4A相反的一侧。头部8B的直径R24比直径R21、R22、R23、R41都大。
<平垫圈7A、弹簧垫圈7B>
如图5、图6(b)、图7(b)所示,在柱6的第一底面61与台阶螺栓8的头部8B之间设置有平垫圈7A及弹簧垫圈7B。平垫圈7A为树脂制。弹簧垫圈7B为金属制。如图6(b)、图7(b)所示,在弹簧垫圈7B的中心的贯通孔插入台阶螺栓8的棒8A的第二部分82。在平垫圈7A的中心的贯通孔插入台阶螺栓8的棒8A的第二部分82。通过将台阶螺栓8的棒8A的第一部分81固定于轴4A,而平垫圈7A及弹簧垫圈7B经由柱6支承于轴4A。平垫圈7A相对于弹簧垫圈7B而配置于柱6侧,与柱6的第一底面61(参照图8、图9)接触。弹簧垫圈7B相对于平垫圈7A而配置在与柱6相反的一侧,与头部8B接触。平垫圈7A通过弹簧垫圈7B的作用力而被按压于柱6的第一底面61(参照图8、图9)。平垫圈7A为了抑制柱6的磨损而设置。
<盒1B的动作概要>
使用图6,对旋转体5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盒1B进行说明。盒1B在此时未装配于打印装置1A。如图6(b)、图7(b)所示,弹簧垫圈7B由柱6的第一底面61和台阶螺栓8的头部8B在前后方向上夹住。弹簧垫圈7B通过由第一底面61和台阶螺栓8的头部8B夹住而发挥将柱6向轴4A按压的作用力。通过该弹簧垫圈7B的作用力而在柱6的第二底面62与轴4A的前端43的端面之间产生摩擦力,即制动力。因此,通过弹簧垫圈7B,柱6接受适度的摩擦力且被支承为相对于轴4A能够旋转。即,柱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4A,但是相对于轴4A不会过度旋转。旋转体5的突起5E、5F在第一位置处向柱6的槽60插入,突起5E、5F的棒56与形成槽60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参照图10)抵接。因此,旋转体5能够与柱6一起旋转。由于柱6受到摩擦力即制动力的作用,因此旋转体5也受到适度的力的作用,从而避免相对于轴4A过度旋转,能抑制旋转体5的旋转。在使用者将墨带9向旋转体5卷绕时,该旋转体5承受的力向墨带9施加适度的反张力。因此,使用者对墨带9的卷绕作业变得容易。而且,弹簧垫圈7B使接近柱6的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平垫圈7A。因此,在平垫圈7A与柱6之间也产生摩擦力。平垫圈7A抑制柱6的磨损。
此外,旋转体5从弹簧4B接受从板31离开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旋转体5向旋转体5的突起5E、5F进入柱6的槽60的方向受到作用力。因此,在外力未作用于旋转体5时,旋转体5被保持于第一位置。
接下来,使用图7,对旋转体5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盒1B进行说明。盒1B此时装配于打印装置1A。即,旋转体5通过打印装置1A而被克服弹簧4B的作用力向接近板31的方向按压,从而位于第二位置。如图7所示,在旋转体5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柱6的槽60配置在相对于设置于旋转体5的突起5E、5F而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在柱6的槽60的内部未配置突起5E、5F的棒56,旋转体5从柱6独立而能够旋转。因此,配置于第二位置的旋转体5能够相对于安装有柱6的轴4A容易地旋转。
<墨带9向盒1B的装配方法>
说明墨带9向盒1B装配时的装配方法。墨带9(参照图4)在两端分别连接于卷轴9A、9B(参照图4)且在卷轴9A保持有墨带卷90(参照图4)的状态下,如下那样装配于盒1B(参照图4)。此外,如图6所示,旋转体5与从弹簧4B接受的作用力相应而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移动,保持于第一位置。
首先,使用者向图4所示的轴32A装配卷轴9A,向轴32F装配卷轴9B。旋转体5的板簧5C、5D分别一边使2个弯曲部55C、55D向主体5A侧变形,一边进入卷轴9A、9B的贯通孔。2个弯曲部55C、55D分别通过应力而从内侧紧贴于卷轴9A、9B的内壁。由此,卷轴9A、9B相对于旋转体5的旋转被限制。卷轴9A、9B及墨带卷90的各自的前端从后侧抵接于旋转体5的底座5B的板部分57。由此,卷轴9A及墨带卷90相对于轴32A被定位,相对于卷轴9FB轴32F被定位(参照图4)。此外,旋转体5保持于第一位置,因此旋转体5相对于轴4A的旋转被抑制。
接下来,使用者将墨带9卷绕于轴32B~32E。当将墨带9从轴32A拉出时,在拉出墨带9的力的作用下,旋转体5在配置于第一位置(参照图6)的状态下旋转。如上所述,旋转体5的旋转被抑制,而且,向墨带9施加反张力,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卷绕墨带9。如以上所述,成为墨带9拉紧于轴32B~32E之间的、即没有松弛的状态。
<打印装置1A的打印动作>
使用者把持支承有墨带9的盒1B的把手30(参照图1),使配置在打印装置1A的前侧的盒1B向后侧滑动移动。由此,盒1B经由壳体12的前侧的开口部插入到壳体12内。盒1B的轴32与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卡合。轴32A、32F的2个突起52嵌入于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A、22F的孔220。轴32A、32F各自的旋转体5能够与打印装置1A的电动机M的旋转相应地旋转。打印装置1A的热敏头26从上侧与盒1B的墨带9中的拉紧于轴32C、32D之间的部分接触。如图1所示,盒1B的板31覆盖打印装置1A的壳体12的前侧的开口部。
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的状态下,轴32A、32F的旋转体5从装配部22A、22F接受接近板31的方向的力。旋转体5从第一位置(参照图6)移动至第二位置(参照图7),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
打印装置1A通过电动机M的驱动而使盒1B的旋转体5旋转。从盒1B的墨带卷90放出墨带9,在轴32B~32E之间移动。热敏头26对从墨带卷90放出的墨带9中的拉紧于轴32C、32D之间的部分进行加热。墨带9的墨液通过加热而转印于在打印装置1A的下侧配置的打印介质。加热后的墨带9卷绕于卷轴9B。
[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
盒1B具有板31、轴4A、旋转体5、弹簧4B、柱6、台阶螺栓8的棒8A及头部8B、突起5E、5F及弹簧垫圈7B。轴4A设置于板31。轴4A在与板3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轴4A的前端43的端面形成有孔43A。旋转体5设置于轴4A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旋转体5能够绕轴4A旋转。弹簧4B设置在板31与旋转体5之间。弹簧4B对旋转体5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施力。柱6设置于轴4A的前端43。柱6具有第一底面61、第二底面62、侧面63、贯通孔64及槽60。第一底面61与板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1。第二底面62与板31之间的距离是比第一距离L11小的第二距离L12。贯通孔64将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贯通。槽60设置于侧面63。槽60由从第二底面62朝向第一底面61延伸且相互对向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形成。台阶螺栓8的棒8A插入于柱6的贯通孔64及轴4A的孔43A而将柱6安装于轴4A。头部8B相对于棒8A而设置在与轴4A相反的一侧。突起5E、5F设置于旋转体5。突起5E、5F的棒56朝向旋转体5的旋转中心5X突出。突起5E、5F能够进入槽60内。突起5E、5F能够与柱6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抵接。弹簧垫圈7B设置在柱6的第一底面61与头部8B之间。
在盒1B中,与弹簧垫圈7B的作用力相应,而将柱按压于轴4A的前端43的端面。通过轴4A与柱6之间的摩擦力而柱6相对于轴4A难以旋转。而且,在设置于旋转体5的突起5E、5F插入到柱6的槽60内的状态下,旋转体5相对于柱6的旋转被限制。即,在设置于旋转体5的突起5E、5F插入到柱6的槽60内的状态下,旋转体5相对于轴4A难以旋转。因此,盒1B在卷绕有墨带9的墨带卷90装配于旋转体5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旋转体5的旋转。因此,使用者在墨带9向盒1B的装配时,能够容易进行墨带9的卷绕作业。
柱6的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第二底面62而变大。这种情况下,在旋转体5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突起5E、5F的棒56由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引导,容易插入到槽60内。因此,在盒1B中,能够将突起5E、5F从未插入到槽60内的状态容易地切换为插入的状态。
柱6的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第二底面62而连续地变大。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突起5E、5F顺畅地插入到槽60内。
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通过位于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的端部65C相连。在突起5E、5F进入槽60且突起5E、5F与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抵接的情况下,突起5E、5F位于端部65C与第二底面62之间。在突起5E、5F与端部65C之间形成间隙。在突起5E、5F的棒56插入到槽60内的情况下,棒56在槽60的规定位置653A、653B与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抵接。因此,即使槽60的间隔因个体差而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突起5E、5F的棒56与柱6的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这两方抵接。
弹簧垫圈7B作为弹性体发挥功能。即,在突起5E、5F的棒56插入到槽60内时,弹簧垫圈7B能够吸收棒8A的第二部分82从柱6受到的冲击及槽60从突起5E、5F的棒56受到的冲击。
盒1B在柱6的第一底面61与头部8B之间还具备平垫圈7A。这种情况下,平垫圈7A能够减轻柱6相对于轴4A及棒8A旋转引起的柱6的磨损。
台阶螺栓8由棒8A及头部8B构成。棒8A具有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在第一部分81的侧面形成有螺纹。第一部分81插入于轴4A的孔43A。第二部分82配置在头部8B与第一部分81之间。第二部分82的直径R22比第一部分81的直径R21大且比轴4A的直径R41小。第二部分82中的与头部8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86抵接于轴4A的前端43的端面。第三部分83配置在第一部分81与第二部分82之间。第三部分83插入于轴4A的孔43A。第三部分83的直径R23比第一部分81的直径R21小。这种情况下,在棒8A的第一部分81与轴4A的孔43A螺合的状态下,在头部8B与轴4A之间能确保保持柱6的区域。因此,能够使通过台阶螺栓8将柱6保持于轴4A的组装工序容易。
旋转体5的主体5A具有圆筒状。轴4A插入于旋转体5的主体5A的空洞51A。这种情况下,旋转体5能够对装配的卷轴9A、9B的内侧整体进行支承。因此,旋转体5能够稳定地保持卷绕有墨带的墨带卷90。
打印装置1A具备装配部22、电动机M及热敏头26。在装配部22装配盒1B。电动机M在盒1B装配于装配部22的状态下,使旋转体5旋转。热敏头26将与通过电动机M使旋转体5旋转相应地从盒1B放出的墨带9加热。这种情况下,墨带9向盒1B的卷绕变得容易。因此,在将墨带9紧紧地卷绕于轴32B~32E的状态下,即,在轴32B~32E之间墨带9被拉紧的状态下,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因此,能够减少墨带9与打印装置1A的构件例如热敏头26等发生干涉等而盒1B的装配产生障碍的可能性。而且,打印装置1A能够抑制墨带9的松弛,因此能够减少例如在打印动作中墨带9带电,因静电而墨带9被打印介质吸引过去的可能性。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轴4A相对于板31而延伸的方向并不局限于与板31正交的方向。轴4A可以在相对于与板31正交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轴4A可以不相对于板31固定。这种情况下,例如轴4A可以相对于板31能够旋转规定角度。而且,例如轴4A可以相对于板31能够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移动。旋转体5的主体5A可以具有圆筒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在旋转体5的主体5A的侧面可以设置多个贯通孔。这种情况下,主体5A可以设置成仅覆盖轴4A的周围的一部分。此外,在主体5A具有圆筒状以外的形状时,可以不用设置空洞51A。这种情况下,轴4A可以不插通于空洞51A。柱6的高度可以比柱6的直径长,也可以是高度与直径相同。
台阶螺栓8可以仅具有第一部分81及第二部分,而不具有第三部分83。可以取代台阶螺栓8而使用具有棒及头部的其他的构件。作为棒,可以使用未形成螺纹的构件,例如过盈配合。
形成槽60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可以不是平面,而是分别朝向槽60的内侧呈凸状地弯曲,也可以朝向槽60的外侧呈凸状地弯曲。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也可以随着接近第二底面62而连续地变大。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可以在第一底面61侧连结。
也可以在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分别设置有台阶。例如,可以在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分别至少设置有通过部位651A、651B而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一台阶、通过规定位置653A、653B而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二台阶以及通过端652A、652B而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三台阶。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可以随着接近第二底面62而非连续地变大。此外,形成槽60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可以分别从第二底面62朝向第一底面61而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可以从第一底面61侧的部位651A、651B至端652A、652B均匀。
突起5E、5F的棒56的一端56A与另一端56B之间的宽度L22可以比第一底面61侧的部位651A、651B之间的间隔L21小。这种情况下,突起5E、5F的棒56可以是以配置于槽60B内的状态与端部65C抵接。在棒56与端部65C之间可以不形成间隙。圆弧651的半径R12可以比突起5E的棒56的半径R11大。
平垫圈7A并不限定于树脂制,可以通过其他的材料形成。在柱6的第二底面62与轴4A之间可以设置平垫圈。也可以不设置平垫圈7A。弹簧垫圈7B并不限定于金属制,可以通过其他的材料形成。可以在柱6的第二底面62与轴4A之间设置弹簧垫圈。可以取代弹簧垫圈而使用其他的弹性体(例如橡胶等)。
墨带9向盒1B的装配方法并不局限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例如可以如下那样将墨带9装配于盒1B。首先,使用者将保持有墨带卷90的卷轴9A向轴32A装配。此外,轴32A的旋转体5被保持在第一位置,旋转体5相对于轴4A的旋转被抑制。接下来,使用者通过使卷轴9B从卷轴9A离开而从墨带卷90拉出墨带9。同时,使用者以从外侧包围轴32B~32E的方式使卷轴9B移动,由此将拉出的墨带9卷绕于轴32B~32E。此外,由于旋转体5的旋转被抑制,因此墨带9以被施加了反张力的状态拉紧于轴32B~32E之间。因此,使用者能够避免使墨带9产生松弛地在轴32B~32E之间容易地卷绕墨带9。最后,使用者将卷轴9B向轴32F装配。此外,轴32F的旋转体5保持于第一位置,旋转体5相对于轴4A的旋转被抑制。因此,即使在轴32F装配了卷轴9B之后,也能维持不松弛地拉紧的墨带9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轴132A、132F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轴132A、132F>
轴32A、32F为相同结构。以下,列举轴32A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省略轴32F的说明。如图11所示,轴32A具有轴14A、旋转体5、柱6、平垫圈7A、7C、弹簧垫圈7B、台阶螺栓8、第二棒9C、9D、弹簧9E、9F、罩9G等。
<轴14A>
轴14A具有主体140及第四突起141。如图12、图13所示,轴14A设置于板31。主体140为大致圆柱状。主体140从板31的后表面向后侧延伸。主体140的延伸方向与板31正交。主体140的前端嵌入于在板31的后表面设置的孔31A。轴14A相对于板31的旋转被限制。如图11所示,将通过主体140的中心的假想轴定义为“基准轴4X”。基准轴4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轴14A在主体140的前端中的比嵌合于孔31A(参照图12、图13)的部分靠后侧处具有第四突起141。第四突起141从主体140的侧面突出。第四突起141的延伸方向与基准轴4X正交。如图14所示,第四突起141具有与基准轴4X正交的第四面141A及第五面141B。第四面141A朝向后侧,第五面141B朝向前侧。第五面141B从后侧与板31的后表面接触。轴14A相对于板31的向前侧的移动通过第四突起141的第五面141B与板31的后表面接触而受到限制。第五面141B与板31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L42为0。第四面141A与板31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L41为第四突起141的厚度,比距离L42大。
如图11所示,在轴14A的主体140的后端(以下,称为“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形成有朝向前侧凹陷的孔143A。孔143A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孔143A沿基准轴4X延伸。在孔143A的内壁形成有螺纹。台阶螺栓8与孔143A螺合。
<旋转体5>
如图11所示,旋转体5具有主体5A、底座5B、板簧5C、5D。旋转体5具有圆筒状。主体5A为圆筒状。主体5A的2个底面在前后方向上对向。主体5A具有在2个底面之间延伸的贯通孔51。贯通孔5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贯通孔51的直径与轴14A的直径大致相同。以下,将由贯通孔51围成的空间称为“空洞51A”。空洞51A从主体5A的与板31相反的端部(以下,称为“旋转体5的前端59”。)朝向板31延伸。如图12(c)所示,空洞51A由贯通孔51的第一面511、第二面512及第三面513形成。第一面511从旋转体5的前端59朝向板31沿着基准轴4X延伸至第一分界位置51P。第二面512从第一分界位置51P朝向基准轴4X沿着与基准轴4X正交的方向延伸至第二分界位置51Q。第三面513从第二分界位置51Q朝向板31沿着基准轴4X延伸。第一面511的贯通孔51的直径大于第三面513的贯通孔51的直径。在贯通孔51的第一分界位置51P及第二分界位置51Q形成有阶梯。
如图11所示,在旋转体5的前端59的端面设置有向前侧凹陷的孔152A、152B。孔152A、152B的截面形状为圆形,配置在主体5A中的隔着贯通孔51而对向的位置。孔152A、152B从旋转体5的前端59朝向板31沿着基准轴4X延伸。孔152A、152B中的与基准轴4X接近的部分连结于贯通孔51。如图12、图13所示,在主体5A的前侧的底面设置有向后侧凹陷的孔53。孔5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贯通孔51的前端与孔53的底面连通。在孔53嵌合轴承4C。如图14所示,轴承4C的贯通孔4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14所示,将轴承4C中的与板31对向的面称为“第六面142”。第六面142对应于旋转体5中的与板31对向的面。
如图12、图13所示,轴14A插入于空洞51A。这种情况下,主体5A以覆盖轴14A的周围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轴承4C支撑向空洞51A插入的轴。如图14所示,轴承4C的第六面142的一部分从后方与轴14A的第四突起141的第四面141A接触。由此,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的向前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被定位。主体5A能够绕插入到空洞51A内的轴14A旋转。如图11所示,将旋转体5的主体5A旋转时的旋转中心称为“旋转中心5X”。在轴14A插入于空洞51A的状态下,旋转中心5X与轴14A的基准轴4X一致。即,旋转体5能够以轴14A的基准轴4X为中心绕轴14A旋转。在主体5A旋转时,轴承4C减轻轴14A与主体5A的摩擦。
如图11所示,在主体5A的侧面中的左端设置有平面54C,在右端设置有平面54D。平面54C、54D分别通过对主体5A的侧面的一部分进行切除而形成。在平面54C、54D设置有贯通空洞51A的多个贯通孔。板簧5C通过将多个椭圆头螺钉与平面54C的多个贯通孔螺合而固定于平面54C。板簧5D通过将多个椭圆头螺钉与平面54D的多个贯通孔螺合而固定于平面54D。板簧5C、5D具有相同形状。板簧5C具有朝向主体5A的相反侧(左侧)呈凸状地弯曲的2个弯曲部55C。板簧5D具有朝向主体5A的相反侧(右侧)呈凸状地弯曲的2个弯曲部55D。
底座5B固定于主体5A的前端。底座5B具有板部分57及圆筒部分58(参照图12、图13)。板部分57为圆形板状,与旋转中心5X正交。在板部分57的中心设置的贯通孔内插入主体5A的前端。如图12、图13所示,圆筒部分58设置于板部分57的前表面,固定于主体5A的前端。圆筒部分58的贯通孔的直径比主体5A的直径大。
<第二棒9C、9D>
如图11所示,第二棒9C、9D分别设置于旋转体5。第二棒9C、9D分别为大致圆柱状。第二棒9C从后侧插入于旋转体5的孔152A。第二棒9C沿着孔152A与旋转中心5X平行地延伸。第二棒9D从后侧插入于旋转体5的孔152B。第二棒9D沿着孔152B与旋转中心5X平行地延伸。如图12(a)、图13(a)所示,在第二棒9C与孔152A的壁面之间、及第二棒9D与孔152B的壁面之间分别设置有润滑用的树脂50。如图12、图13所示,第二棒9C、9D的包含后端(以下,称为“第二棒9C、9D的前端”。)的一部分从旋转体5的前端59向后突出。以下,将第二棒9C、9D的包含前端的一部分即从旋转体5的前端59突出的部分称为“突出部95”。在突出部95带有锥形。突出部95的直径越朝向第二棒9C、9D各自的前端越变小。
第二棒9C能够沿着孔152A在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第二棒9D能够沿着孔152B在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图12示出第二棒9C、9D相对于旋转体5向后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图13示出第二棒9C、9D相对于旋转体5向前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以下,将图12所示的第二棒9C、9D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将图13所示的第二棒9C、9D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
第二棒9C、9D主要在盒1B未装配于打印装置1A时位于第一位置。主要在第二棒9C、9D位于第一位置时,使用者进行墨带9向旋转体5的卷绕。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时,第二棒9C、9D位于第二位置。在第二棒9C、9D位于第二位置时,通过旋转体5的旋转来运送墨带9,执行打印。
<第一突起91A、91B>
如图11所示,在第二棒9C设置有第一突起91A。在第二棒9D设置有第一突起91B。第一突起91A、91B分别具有圆柱状。第一突起91A从第二棒9C朝向旋转中心5X突出。第一突起91A通过贯通孔51与孔152A的连结部分。第一突起91A的前端侧的一部分配置在空洞51A内(参照图12、图13)。第一突起91B从第二棒9D朝向旋转中心5X突出。第一突起91B通过贯通孔51与孔152B的连结部分。第一突起91B的前端侧的一部分配置在空洞51A内(参照图12、图13)。
<弹簧9E、9F>
如图11所示,弹簧9E、9F配置在旋转体5的孔152A、152B内。弹簧9E、9F是圆筒状的压缩螺旋弹簧。如图12、图13所示,弹簧9E配置在孔152A内且比第二棒9C的前端靠前侧处。弹簧9E由孔152A的底部和第二棒9C从前后两侧夹住。从弹簧9E作用于第二棒9C的作用力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即后方向作用。弹簧9F配置在孔152B内且比第二棒9D的前端靠前侧处。弹簧9F由孔152B的底部和第二棒9D从前后两侧夹住。从弹簧9F作用于第二棒9D的作用力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即后方向作用。
第二棒9C、9D与从弹簧9E、9F接受的作用力相应而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移动,保持于第一位置(参照图12)。另一方面,在前方向的外力作用于第二棒9C、9D的情况下,第二棒9C、9D克服弹簧9E的作用力而向接近板31的方向移动,保持于第二位置(参照图13)。
<柱6>
如图12、图13所示,柱6配置在旋转体5的空洞51A内。柱6设置在轴14A的前端143。柱6通过台阶螺栓8而安装于轴14A。如图15所示,柱6具有圆柱6A及筒6B。筒6B及圆柱6A依次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如图15所示,圆柱6A的高度比圆柱6A的直径短。圆柱6A具有第一底面61、第二底面62、侧面63、贯通孔164A及槽60A、60B、60C(参照图15)、60D、60E、60F(参照图18)。如图17、图18所示,第一底面61及第二底面62在前后方向上对向。第一底面61相对于第二底面62而配置于后侧。如图12(a)、图13(a)所示,将板31的后表面与第一底面61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一距离L11”,将板31的后表面与第二底面62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二距离L12”。这种情况下,第二距离L12比第一距离L11小。如图15所示,贯通孔164A贯通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以下,将通过贯通孔164A的中心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假想轴称为“基准轴6X”。
如图15、图17、图18所示,槽60A、60B、60C、60D、60E、60F设置于圆柱6A的侧面63。槽60A~60F沿侧面63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槽60A~60F具有相同形状。槽60A及槽60D、槽60B及槽60E、槽60C及槽60F分别隔着贯通孔164A而对向。以下,在不区分槽60A~60F的情况下,统称为“槽60”。
槽60由在圆柱6A的侧面63设置的第一壁65A、第二壁65B及第三壁65D形成。第一壁65A、第二壁65B及第三壁65D分别从第二底面62朝向第一底面61延伸。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分别为平面,并与侧面63的周向交叉。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分别从侧面63朝向贯通孔164A延伸。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相互对向。第三壁65D为平面,与以基准轴6X为中心的径向正交。第三壁65D在与基准轴6X正交的方向上,位于侧面63与贯通孔164之间。第三壁65D连接于第一壁65A、第二壁65B各自的与贯通孔164最接近的端。
如图17所示,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分别在相对于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所对向的方向(前后方向)而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一底面61接近第二底面62而变大。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一底面61接近第二底面62而连续地变大。即,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二底面62接近第一底面61而连续地变小。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分别在从第二底面62接近第一底面61的中途的部位651A及部位651B弯曲,形成圆弧651。并且,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通过连结部65C连结。连结部65C在与基准轴6X平行的方向上,位于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如上所述,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一底面61接近第二底面62而(连续地)变大,因此例如,第一壁65A的第二底面62侧的端652A与第二壁65B的第二底面62侧的端652B的间隔L23大于第一壁65A的部位651A与第二壁65B的部位651B的间隔L21。
定义以基准轴6X为中心沿径向延伸的假想轴中的通过第三壁65D的规定位置的假想轴C。这种情况下,圆弧651是以假想轴C为中心的半径R12的圆的一部分。
如图15所示,筒6B从圆柱6A的第二底面62朝向轴14A的前端143(参照图11)延伸。在筒6B的与圆柱6A相反的端部设置有突出部6C。突出部6C从筒6B的侧面向以基准轴6X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突出。突出部6C的直径比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的直径大。将突出部6C的前端的底面称为“第三底面67”。
筒6B具有贯通孔164B(参照图16)。贯通孔164B沿基准轴6X延伸。贯通孔164B的后端连结于圆柱6A的贯通孔164A的前端。贯通孔164A、164B成为一体而在柱6形成贯通孔164。贯通孔164贯通第一底面61与第三底面67之间。如图12(a)、图13(a)所示,将板31的后表面与第三底面67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三距离L13”。第三距离L13比第二距离L12小。
如图12(c)所示,第三底面67中的以基准轴6X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的一部分与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接触。而且,突出部6C中的以基准轴6X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另一部分比轴14A的侧面向外侧突出,能够与贯通孔51的第二面512接触。
旋转体5的向后方向的移动通过第二面512从前方与柱6的第三底面67接触而受到抑制。而且,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的向前方向的移动通过旋转体5的第六面142从后方与轴14A的第四突起141的第四面141A接触而受到限制。因此,旋转体5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被定位在如上所述能够移动的范围。此外,旋转体5的向后方向的移动如上所述受到抑制,因此能抑制旋转体5从轴14A的脱离。
如图13(a)所示,第二棒9C、9D相对于柱6在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在第二棒9C、9D配置于第二位置时,槽60配置在相对于第一突起91A、91B而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在第二棒9C、9D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参照图12)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突起91A、91B分别从前侧进入隔着贯通孔164(参照图15)而对向的2个槽60。如图12(a)所示,在第二棒9C、9D配置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突起91A、91B配置于隔着贯通孔164而对向的2个槽60的各自的内部。
如图17所示,例如在第一突起91A配置于槽60A的状态下,第一突起91A的一端56A与第一壁65A的规定位置653A抵接,第一突起91A的另一端56B与第二壁65B的规定位置653B抵接。规定位置653A及规定位置653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规定位置653A配置在比部位651A靠第二底面62侧处,且位于比第一壁65A的第二底面62侧的端652A靠第一底面61侧处。规定位置653B配置在比第二壁65B的第一底面61侧的部位651B靠第二底面62侧处,且位于比第二壁65B的第二底面62侧的端652B靠第一底面61侧处。第一突起91A不与连结部65C抵接。即,在第一突起91A与连结部65C之间形成有间隙。
一端56A与另一端56B之间的宽度L22和规定位置653A、653B之间的间隔相同。部位651A、651B之间的间隔L21比宽度L22小。第二底面62侧的端652A、652B之间的间隔L23比宽度L22大。
<台阶螺栓8>
台阶螺栓8将柱6、平垫圈7A、7C及弹簧垫圈7B保持在轴14A的前端143。如图11所示,台阶螺栓8由第一棒8A及头部8B构成。头部8B设置于第一棒8A的后端。头部8B比第一棒8A的直径大。即,在与旋转中心5X正交的方向上,头部8B比第一棒8A大。
第一棒8A插入于柱6的贯通孔164(参照图15、图16)及轴14A的孔143A,在轴14A的前端143安装柱6。第一棒8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12(b)、图13(b)所示,第一棒8A具有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分别具有圆柱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第一部分81配置在第三部分83的前方,第二部分82配置在第三部分83的后方。第三部分83配置在第一部分81与第二部分82之间。
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的直径各不相同。第一部分81的直径R21与轴14A的孔143A的直径大致相同。第二部分82的直径R22比直径R21大。第三部分83的直径R23比直径R21小。直径R21、R22、R23比轴14A的直径R41小。
在第一部分81的侧面形成有螺纹。第一部分81及第三部分83从后侧插入于轴14A的孔143A。通过第一部分81的侧面的螺纹与孔143A的内壁的螺纹螺合而将第一棒8A固定于轴14A。在第二部分82的后端连接头部8B。第一部分81配置在第二部分82的前方。第二部分82配置在头部8B的前方。第二部分82配置在第一部分81与头部8B之间。
头部8B相对于第一棒8A而设置在与轴14A相反的一侧。头部8B的直径R24比直径R21、R22、R23、R41都大。在通过台阶螺栓8而在轴14A安装有柱6的状态下,轴14A的基准轴4X与柱6的基准轴6X一致。此外,在轴14A插入于旋转体5的空洞51A的状态下,旋转体5的旋转中心5X与轴14A的基准轴4X一致。即,在轴14A插入于旋转体5的空洞51A且在轴14A安装有柱6的状态下,基准轴4X、6X与旋转中心5X一致。
<平垫圈7A、7C、弹簧垫圈7B>
如图11、图12(b)、图13(b)所示,在柱6的第一底面61与台阶螺栓8的头部8B之间设置有平垫圈7A及弹簧垫圈7B。平垫圈7A为树脂制。弹簧垫圈7B为金属制。如图12(b)、图13(b)所示,在弹簧垫圈7B的中心的贯通孔插入有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的第二部分82。在平垫圈7A的中心的贯通孔插入有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的第二部分82。通过将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的第一部分81固定于轴14A而平垫圈7A及弹簧垫圈7B经由柱6支承于轴14A。平垫圈7A相对于弹簧垫圈7B而配置于柱6侧,与第一底面61(参照图15)接触。弹簧垫圈7B相对于平垫圈7A而配置在与柱6相反的一侧,与头部8B接触。平垫圈7A通过弹簧垫圈7B的作用力而被按压于柱6的第一底面61(参照图15、图16)。平垫圈7A为了抑制柱6的磨损而设置。
在柱6的第三底面67与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之间设置有平垫圈7C。平垫圈7C为树脂制。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的第三部分83插入于平垫圈7C的中心的贯通孔。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的第二部分82中的与头部8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86及柱6的第三底面67(参照图12(a)、图13(a))与平垫圈7C抵接。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的第三部分83固定于轴14A,由此平垫圈7C经由柱6而支承于轴14A。平垫圈7C为了抑制柱6的磨损而设置。
<罩9G>
如图11所示,罩9G设置在旋转体5的前端59。旋转体5的前端59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板31相反的位置的前端。罩9G具有圆形的板状。罩9G与前后方向正交。旋转中心5X通过罩9G的中心。在罩9G形成有贯通孔96A、96B、97A、97B。贯通孔96A、96B隔着旋转中心5X而对向。贯通孔97A、97B隔着旋转中心5X而对向。罩9G通过椭圆头螺钉98与贯通孔96A、96B及在旋转体5的前端59设置的孔59A、59B螺合而固定于旋转体5。如图12、图13所示,罩9G在固定于1旋转体5的状态下,覆盖台阶螺栓8的头部8B。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从前侧插通于罩9G的贯通孔97A、97B,相对于罩9G而向后侧突出。
<盒1B的动作概要>
使用图12,对第二棒9C、9D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盒1B进行说明。盒1B此时未装配于打印装置1A。如图12(b)、图13(b)所示,弹簧垫圈7B由柱6的第一底面61和台阶螺栓8的头部8B从前后方向夹住。弹簧垫圈7B由第一底面61和台阶螺栓8的头部8B夹住,由此发挥将柱6向轴14A按压的作用力。通过该弹簧垫圈7B产生的作用力,在柱6的第三底面67与平垫圈7C之间、及平垫圈7C与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之间产生摩擦力,即制动力。因此,通过弹簧垫圈7B,柱6承受适度的摩擦力,且被支承为相对于轴14A能够旋转。即,柱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14A,但是相对于轴14A不会过度旋转。
在第一位置,第二棒9C、9D的第一突起91A、91B插入于柱6的槽60。第一突起91A、91B与形成槽60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参照图17)抵接。因此,旋转体5能够与柱6一起旋转。由于柱6受到摩擦力即制动力的作用,因此旋转体5也受到适度的力的作用,从而避免相对于轴14A过度旋转,旋转体5的旋转被抑制。在使用者将墨带9向旋转体5卷绕时,该旋转体5承受的力向墨带9施加适度的反张力。因此,使用者进行的墨带9的卷绕作业变得容易。而且,弹簧垫圈7B使与柱6接近的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平垫圈7A。因此,在平垫圈7A与柱6之间也产生摩擦力。平垫圈7A抑制柱6的磨损。而且,与平垫圈7C接近的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柱6。因此,在平垫圈7C与柱6之间也产生摩擦力。平垫圈7C抑制柱6的磨损。
此外,第二棒9C、9D从弹簧9E、9F接受从板31离开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第二棒9C、9D向第一突起91A、91B进入柱6的槽60的方向接受作用力。因此,在外力未作用于第二棒9C、9D的情况下,旋转体5保持于第一位置。
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的情况下,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嵌入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A、22F的孔220。第二棒9C、9D克服弹簧9E、9F的作用力而被向接近板31的方向按压,向第二位置移动。
参照图13,进行第二棒9C、9D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盒1B的说明。在第二棒9C、9D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柱6的槽60配置在相对于在第二棒9C、9D设置的第一突起91A、91B而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在柱6的槽60的内部未配置第一突起91A、91B,旋转体5从柱6独立而能够旋转。因此,旋转体5相对于安装柱6的轴14A能够容易地旋转。
<墨带9向盒1B的装配方法>
说明墨带9向盒1B装配时的装配方法。墨带9(参照图4)在两端分别连接于卷轴9A、9B(参照图4)且在卷轴9A保持有墨带卷90(参照图4)的状态下,如下那样装配于盒1B(参照图4)。此外,如图12所示,第二棒9C、9D与从弹簧9E、9F接受的作用力相应而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移动,保持于第一位置。
首先,使用者向图4所示的轴32A装配卷轴9A,向轴32F装配卷轴9B。旋转体5的板簧5C、5D分别一边使2个弯曲部55C、55D向主体5A侧变形,一边进入卷轴9A、9B的贯通孔。2个弯曲部55C、55D分别通过应力而从内侧紧贴于卷轴9A、9B的内壁。由此,卷轴9A、9B相对于旋转体5的旋转被限制。卷轴9A、9B及墨带卷90的各自的前端从后侧抵接于旋转体5的底座5B的板部分57。由此,卷轴9A及墨带卷90相对于轴32A被定位,卷轴9B相对于轴32F被定位(参照图4)。此外,第二棒9C、9D保持于第一位置,因此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的旋转被抑制。
接下来,使用者将墨带9向轴32B~32E卷绕。当将墨带9从轴32A拉出时,通过将墨带9拉出的力而旋转体5以第二棒9C、9D配置于第一位置(参照图12)的状态旋转。如上所述,旋转体5的旋转被抑制,而且,向墨带9施加反张力,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卷绕墨带9。通过以上所述,墨带9成为拉紧于轴32B~32E之间、即没有松弛的状态。
<打印装置1A的打印动作>
使用者把持支承有墨带9的盒1B的把手30(参照图1),使配置在打印装置1A的前侧的盒1B向后侧滑动移动。由此,盒1B经由壳体12的前侧的开口部而插入到壳体12内。盒1B的轴32与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卡合。轴32A、32F的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嵌入于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A、22F的孔220。第二棒9C、9D从装配部22A、22F接受与板31接近的方向的力。第二棒9C、9D从第一位置(参照图12)移动至第二位置(参照图13)。关于轴32A、32F各自的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的旋转的抑制被解除。旋转体5能够与打印装置1A的电动机M的旋转相应地旋转。打印装置1A的热敏头26从上侧与盒1B的墨带9中的拉紧于轴32C、32D之间的部分接触。如图1所示,盒1B的板31覆盖打印装置1A的壳体12的前侧的开口部。
打印装置1A通过电动机M的驱动而使盒1B的旋转体5旋转。从盒1B的墨带卷90放出墨带9,在轴32B~32E间移动。热敏头26对于从墨带卷90放出的墨带9中的拉紧于轴32C、32D间的部分进行加热。墨带9的墨液通过加热而向配置在打印装置1A的下侧的打印介质转印。加热后的墨带9卷绕于卷轴9B。
<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
盒1B具有板31、轴14A、旋转体5、柱6、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及头部8B、第二棒9C、9D、第一突起91A、91B及弹簧垫圈7B。轴14A设置于板31。轴14A沿与板31交叉的方向延伸。在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形成有孔143A。旋转体5设置于轴14A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旋转体5能够绕轴14A旋转。柱6设置于轴14A的前端143。柱6的圆柱6A具有第一底面61、第二底面62、侧面63、贯通孔164A及槽60。第一底面61与板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1。第二底面62与板31之间的距离为比第一距离L11小的第二距离L12。贯通孔164A贯通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槽60设置于侧面63。槽60由从第二底面62朝向第一底面61延伸且相互对向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形成。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插入于柱6的贯通孔164及轴14A的孔143A而将柱6安装于轴14A。头部8B相对于第一棒8A而设置在与轴14A相反的一侧。第二棒9C、9D设置于旋转体5。第二棒9C、9D能够在与旋转体5的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第一突起91A、91B设置于第二棒9C、9D。第一突起91A、91B朝向旋转中心5X突出。第一突起91A、91B能够进入柱6的槽60内。第一突起91A、91B能够与槽60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抵接。弹簧垫圈7B设置在柱6的第一底面61与台阶螺栓8的头部8B之间。
在盒1B中,通过弹簧垫圈7B的作用力将柱按压于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通过轴14A与柱6之间的摩擦力而柱6相对于轴14A难以旋转。而且,在设置于第二棒9C、9D的第一突起91A、91B插入到柱6的槽60内的状态下,旋转体5相对于柱6的旋转被限制。即,在设置于第二棒9C、9D的第一突起91A、91B插入到柱6的槽60内的状态下,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难以旋转。因此,盒1B在卷绕有墨带9的墨带卷90装配于旋转体5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旋转体5的旋转。因此,使用者在墨带9向盒1B的装配时,能够容易进行墨带9的卷绕作业。
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例示出与旋转体5在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相应而旋转体5的旋转被限制,与旋转体5返回原来的位置相应而旋转体5的旋转的限制被解除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伴随旋转体5的移动,而轴32A、32F与卷绕墨带9的轴32B~32E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因此,例如,在轴32A、32F的旋转体5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将墨带9卷绕于轴32B~32E之间,然后,为了开始打印而解除了旋转体5的旋转的限制时,在卷绕于轴32B~32E间的墨带9可能会产生褶皱。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盒1B与第二棒9C、9D在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相应而限制旋转体5的旋转。即,在旋转体5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和未被限制的状态下,轴32A、32F与轴32B~32E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变化。因此,例如,在轴32A、32F的旋转体5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将墨带9挂设于轴32B~32E之间,然后,为了开始打印而解除了旋转体5的旋转的限制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卷绕于轴32B~32E间的墨带9产生褶皱的可能性。
柱6的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第二底面62而变大。这种情况下,在旋转体5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突起91A、91B由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引导,容易插入到槽60内。因此,在盒1B中,能够从第一突起91A、91B未插入到槽60内的状态容易切换成插入的状态。
柱6的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第二底面62而连续地变大。这种情况下,在盒1B中,能够将第一突起91A、91B顺畅地插入到槽60内。
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通过在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位于第一底面61与第二底面62之间的连结部65C相连。在第一突起91A、91B进入槽60且第一突起91A、91B分别与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抵接的情况下,第一突起91A、91B位于连结部65C与第二底面62之间。在第一突起91A、91B与连结部65C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第一突起91A、91B插入到槽60内的情况下,第一突起91A、91B在槽60的规定位置653A、653B处与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抵接。这种情况下,即使槽60的间隔因个体差而不均时,盒1B也能够使第一突起91A、91B与柱6的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这两方抵接。
弹簧垫圈7B作为弹性体发挥功能。因此,在盒1B中,在第一突起91A、91B插入到槽60内时,通过弹簧垫圈7B吸收第一棒8A的第二部分82从柱6受到的冲击及槽60从第一突起91A、91B受到的冲击。
盒1B在柱6的第一底面61与台阶螺栓8的头部8B之间还具备平垫圈7A。这种情况下,平垫圈7A能够减轻柱6相对于轴14A及第一棒8A旋转引起的柱6的磨损。
台阶螺栓8由第一棒8A及头部8B构成。第一棒8A具有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及第三部分83。在第一部分81的侧面形成有螺纹。第一部分81插入到轴14A的孔143A。第二部分82配置在头部8B与第一部分81之间。第二部分82的直径R22比第一部分81的直径R21大且比轴14A的直径R41小。端面86隔着平垫圈7C而与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对向。第三部分83配置在第一部分81与第二部分82之间。第三部分83插入于轴14A的孔143A。第三部分83的直径R23比第一部分81的直径R21小。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棒8A的第一部分81与轴14A的孔143A螺合的状态下,在头部8B与轴14A之间确保保持柱6的区域。因此,在盒1B中,能够通过台阶螺栓8将柱6容易地组装于轴14A。
旋转体5的主体5A具有圆筒状。轴14A插入于旋转体5的主体5A的空洞51A。这种情况下,旋转体5能够对装配的卷轴9A、9B的内侧整体进行支承。因此,旋转体5能够稳定地保持卷绕有墨带的墨带卷90。
盒1B具备对第二棒9C、9D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施力的弹簧9E、9F。弹簧9E、9F通过作用力使第二棒9C、9D向从板31离开的方向移动,能够使第一突起91A、91B进入槽60。
所述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从旋转体5中的与板31相反的端部(旋转体5的前端59)突出。在盒1B中,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与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A、22F的孔220嵌合而第二棒9C、9D向板31侧移动,由此旋转体5从相对于轴14A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解除。打印装置1A通过电动机M使装配部22A、22F旋转,由此使装配于旋转体5的墨带卷90旋转而能够运送墨带9。
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的直径越朝向第二棒9C、9D的各自的前端而越变小。因此,在盒1B中,能够使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容易地嵌合于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A、22B的孔220。
在第二棒9C、9D与旋转体5之间设置树脂50。树脂50能够抑制第二棒9C、9D与旋转体5的接触产生的声音的产生。
柱6具有从圆柱6A的第二底面62朝向轴14A的前端143延伸的筒6B。筒6B具有贯通孔164B。贯通孔164B与圆柱6A的贯通孔164A成为一体,在柱6形成有贯通孔164。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通过贯通孔164。因此,盒1B与没有筒6B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柱6与第一棒8A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实现柱6相对于轴14A的位置的稳定化。
在柱6的筒6B的第三底面67与轴14A之间具备平垫圈7C。这种情况下,平垫圈7C能够减轻柱6相对于轴14A及第一棒8A旋转引起的柱6的磨损。
在旋转体5中的与板31相反的端部(旋转体5的前端59)设置罩9G。罩9G覆盖台阶螺栓8的头部8B。因此,盒1B能够通过罩9G来抑制头部8B的露出。
旋转体5具有从旋转体5中的与板31相反的端部(旋转体5的前端59)朝向板31延伸的空洞51A。空洞51A由从旋转体5的前端59朝向板31延伸至第一分界位置51P的第一面511、从第一分界位置51P朝向旋转中心5X延伸至第二分界位置51Q的第二面512以及从第二分界位置51Q朝向板31延伸的第三面513形成。轴14A及柱6设置于空洞51A。筒6B具有与板31之间的距离为比第二距离L12小的第三距离L13的第三底面67。筒6B的第三底面67的一部分能够与空洞51A的第二面512接触。这种情况下,通过柱6的筒6B的一部分和空洞51A的第二面512能够实现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的旋转体5的定位。而且,通过旋转体5的第二面512与筒6B的一部分接触而能够抑制旋转体5从轴14A的脱离。
轴14A具备在与旋转中心5X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突起141。第四突起141具有与旋转中心5X正交的第四面141A及第五面141B。第四面141A与板31之间的距离L41比第五面141B与板31之间的距离L42大。旋转体5中的与板31相对的第六面142的一部分能够与轴14A的第四面141A接触。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轴14A的第四面141A及旋转体5的第六面142来实现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的旋转体5的定位。
旋转体5具备支撑轴14A的轴承4C。第六面142通过轴承4C的一部分形成。这种情况下,轴承4C能够使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顺畅地旋转。而且,盒1B能够通过轴承4C来实现旋转体5的定位。
在盒1B向打印装置1A装配之前的状态下,盒1B的第二棒9C、9D配置于第一位置。这种情况下,旋转体5的旋转被限制,因此使用者能够将墨带9容易地卷绕于盒1B。因此,在将墨带9紧紧地卷绕于轴32B~32E的状态下,即,在轴32B~32E间墨带9被拉紧的状态下,将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因此,能够抑制墨带9与打印装置1A的构件、例如热敏头26等发生干涉等而在盒1B的装配出现障碍的可能性。
打印装置1A具备装配部22、电动机M及热敏头26。在装配部22装配有盒1B。通过盒1B的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与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A、22F的孔220嵌合而第二棒9C、9D移动到第二位置。旋转体5的旋转受到限制的状态被解除。在打印装置1A中,通过电动机M使装配部22A、22F旋转,由此使装配于旋转体5的墨带卷90旋转,运送墨带9。热敏头26将与通过电动机M使旋转体5旋转相应地从盒1B放出的墨带9加热。打印装置1A能够抑制墨带9的松弛,因此能够减少例如在打印动作中墨带9带电,因静电而墨带9被打印介质吸引过去的可能性。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棒9C、9D及旋转体5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9所示,在第二棒9C设置有第二突起92A及第三突起93A。第二突起92A与旋转体5的旋转中心5X正交而向左延伸。第三突起93A与旋转中心5X正交而向右延伸。第一突起91A、第二突起92A及第三突起93A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第一突起91A及第二突起92A各自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第一突起91A及第三突起93A各自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第二突起92A与第三突起93A相互向相反方向延伸。同样,在第二棒9D设置有第二突起92B及第三突起93B。第二突起92B及第三突起93B分别对应于在第二棒9C设置的第二突起92A及第三突起93A。
在旋转体5的主体5A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槽502A、503A、502B、503B。槽502A从孔152A向左方向延伸。槽503A从孔152A向右方向延伸。槽502A、503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成一直线状。槽502B从孔152B向左方向延伸。槽503B从孔152B向右方向延伸。槽502B、503B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成一直线状。槽502A、503A、502B、503B的宽度比孔152A、152B的直径小。
如图20所示,在第二棒9C从后侧插入于孔152A的情况下,第二突起92A嵌合于槽502A,第三突起93A嵌合于槽503A。在第二棒9D从后侧插入于孔152B的情况下,第二突起92B嵌合于槽502B,第三突起93B嵌合于槽503B。以第二棒9C、9D各自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通过第二突起92A、92B与槽502A、502B的内壁接触且第三突起93A、93B与槽503A、503B的内壁接触而受到限制。
在以上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盒1B中,在第二棒9C、9D设置有第二突起92A、92B。第二突起92A、92B从第二棒9C、9D向与旋转中心5X正交的方向(左方向)延伸。这种情况下,第二棒9C、9D的旋转被第二突起92A、92B限制,因此能够抑制与第二棒9C、9D的旋转相应地第一突起91A、91B移动。因此,能够限制第一突起91A、91B相对于柱6移动柱6的槽60的交叉量,能够减少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晃动的可能性。
第一突起91A、91B与第二突起92A、92B各自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二突起92A、92B来有效地限制与第二棒9C、9D的旋转相应地第一突起91A、91B移动。因此,盒1B能够进一步减少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晃动的可能性。
在第二棒9C、9D还设置有向与旋转中心5X正交且与第二突起92A、92B相反的方向(右方向)延伸的第三突起93A、93B。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二突起92A、92B及第三突起93A、93B能够可靠地限制第二棒9C、9D的旋转。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91A、第二突起92A及第三突起93A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但是前后方向的位置可以各不相同。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轴14A相对于板31的延伸方向并不局限于与板31正交的方向。轴14A可以在相对于与板31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轴14A可以相对于板31不固定。这种情况下,例如轴14A可以是相对于板31能够旋转规定角度。而且,例如,轴14A可以是相对于板31能够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至少任一方向上移动。旋转体5的主体5A可以具有圆筒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可以在旋转体5的主体5A的侧面设置多个贯通孔。这种情况下,主体5A可以设置成仅覆盖轴14A的周围的一部分。此外,在主体5A具有圆筒状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空洞51A。这种情况下,轴14A也可以不插通于空洞51A。柱6的高度可以比柱6的直径长,也可以是高度与直径相同。
台阶螺栓8可以仅具有第一部分81及第二部分,可以不具有第三部分83。可以取代台阶螺栓8而使用具有棒及头部的其他的构件。作为棒,可以使用未形成螺纹的构件,例如过盈配合。
形成槽60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分别可以朝向槽60的内侧呈凸状地弯曲。这种情况下,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也可以随着接近第二底面62而连续地变大。
可以在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分别设置阶梯。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在第一壁65A和第二壁65B分别至少设置通过部位651A、651B而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一阶梯、通过规定位置653A、653B而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二阶梯以及通过端652A、652B而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三阶梯。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之间的间隔可以随着接近第二底面62而非连续地变大。此外,形成槽60的第一壁65A及第二壁65B可以分别从第二底面62朝向第一底面61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第一壁65A与第二壁65B的间隔可以从第一底面61侧的部位651A、651B至第二底面62侧的端652A、652B均匀。
第一突起91A、91B的一端56A与另一端56B之间的宽度L22可以小于第一底面61侧的部位651A、651B之间的间隔L21。这种情况下,第一突起91A、91B可以在配置于槽60B内的状态下与连结部65C抵接。可以在第一突起91A、91B与连结部65C之间不形成间隙。圆弧651的半径R12可以大于第一突起91A、91B的半径R11。
平垫圈7A、7C并不限定于树脂制,可以通过其他的材料形成。可以不用设置平垫圈7A、7C。在未设置平垫圈7C的情况下,台阶螺栓8的第一棒8A的第二部分82中的与头部8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86可以与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的一部分抵接。弹簧垫圈7B并不限定于金属制,可以通过其他的材料形成。在平垫圈7C与轴14A之间可以设置弹簧垫圈。可以取代弹簧垫圈而使用其他的弹性体(例如板簧、螺旋弹簧、橡胶等)。
在第二棒9C、9D的突出部95可以不设置锥形。突出部95的直径可以在第二棒9C、9D的前后方向上相同。第二棒9C、9D可以不从旋转体5的前端59突出。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在打印装置1A的装配部22A、22F设置向前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在盒1B装配于打印装置1A的情况下,可以是装配部22A、22F的突出部将第二棒9C、9D向前侧按压,由此使第二棒9C、9D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第二棒9C与孔152A的壁面之间、及第二棒9D与孔152B的壁面之间可以取代树脂50而设置润滑脂。也可以不设置树脂50。在旋转体5的前端59可以不设置罩9G。
柱6可以仅具有圆柱6A而不具有筒6B。在筒6B可以不设置突出部6C。这种情况下,圆柱6A的第二底面62可以从后方抵接于平垫圈7C,与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对向。此外,在不具有平垫圈7C的情况下,可以是圆柱6A的第二底面62的一部分与轴14A的前端143的端面抵接。
旋转体5的贯通孔51的直径可以从前端至后端相同。在贯通孔51可以不形成阶梯。这种情况下,可以新设置能够限制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的脱离的构件。
在轴14A可以不设置第四突起141。这种情况下,旋转体5中的与板31相对的第六面142可以能够与板31接触。这种情况下,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的向前方向的移动通过旋转体5的第六面142从后方与板31接触而受到限制。因此,在盒1B中,与旋转中心5X平行的方向上的旋转体5的定位通过旋转体5的第六面142及板31实现。
在旋转体5可以不设置轴承4C。这种情况下,用于将轴承4C嵌合的孔53可以不设置于旋转体5。而且,可以是旋转体5的主体5A的前端面的一部分能够与轴14A的第四突起141的第四面141A接触。
墨带9向盒1B的装配方法并不局限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例如,可以如下那样将墨带9装配于盒1B。首先,使用者将保持有墨带卷90的卷轴9A向轴32A装配。此外,轴32A的旋转体5保持于第一位置,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的旋转被抑制。接下来,使用者把持卷轴9B从卷轴9A离开,由此从墨带卷90拉出墨带9。同时,使用者通过以从外侧包围轴32B~32E的方式使卷轴9B移动,从而将拉出的墨带9在轴32B~32E间卷绕。此外,由于旋转体5的旋转被抑制,因此墨带9以被施加了反张力的状态拉紧于轴32B~32E间。因此,使用者不使墨带9产生松弛而能够容易地向轴32B~32E间卷绕墨带9。最后,使用者将卷轴9B向轴32F装配。此外,轴32F的旋转体5保持于第一位置,旋转体5相对于轴14A的旋转被限制。因此,在轴32F装配了卷轴9B之后,也能维持不松弛地拉紧的墨带9的状态。

Claims (32)

1.一种墨带支承用盒,其中,具备:
板;
轴,设置于所述板,在与所述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在前端形成有孔;
旋转体,设置于所述轴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绕所述轴旋转;
弹簧,设置在所述板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对所述旋转体向从所述板离开的方向施力;
柱,设置于所述轴的所述前端,具有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第一底面、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比所述第一距离小的第二距离的第二底面以及侧面,且具备贯通孔及槽,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所述槽设置于所述侧面,由从所述第二底面朝向所述第一底面延伸且相互面对的第一壁及第二壁形成;
棒,插入于所述柱的所述贯通孔及所述轴的所述孔而将所述柱安装于所述轴;
头部,设置于所述棒的与所述轴相反一侧的端部;
突起,设置于所述旋转体,朝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突出,能够进入所述槽,并能够与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抵接;以及
弹性体,设置在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头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所述第二底面而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间隔随着接近所述第二底面而连续地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通过在与所述旋转中心平行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的端部相连,
在所述突起进入所述槽且所述突起与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抵接的情况下,所述突起位于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在所述突起与所述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弹性体是弹簧垫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在所述柱的所述第二底面与所述轴之间、或者在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头部之间还具备垫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棒及所述头部构成台阶螺栓,
所述棒具备:
第一部分,形成有螺纹,并插入于所述轴的所述孔;
第二部分,配置在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具有比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且比所述轴的直径小的直径,与所述头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面抵接于所述轴的所述前端;以及
第三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插入于所述轴的所述孔,且直径比所述第一部分小。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旋转体具有圆筒状,
所述轴插入于所述旋转体的中心的空洞。
9.一种打印装置,其中,具备:
装配部,用于装配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
电动机,使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墨带支承用盒的所述旋转体旋转;以及
热敏头,将与通过所述电动机使所述旋转体旋转相应地从所述墨带支承用盒放出的墨带加热。
10.一种墨带支承用盒,其中,具备:
板;
轴,设置于所述板,在与所述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在前端形成有孔;
旋转体,设置于所述轴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绕所述轴旋转;
柱,设置于所述轴的所述前端,具有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第一底面、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比所述第一距离小的第二距离的第二底面以及侧面,且具备贯通孔及槽,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所述槽设置于所述侧面,由从所述第二底面朝向所述第一底面延伸且相互面对的第一壁及第二壁形成;
第一棒,插入于所述柱的所述贯通孔及所述轴的所述孔而将所述柱安装于所述轴;
头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棒而设置在与所述轴相反的位置;
第二棒,设置于所述旋转体,在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能够相对于所述柱在与所述旋转中心平行的方向上移动;
第一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二棒,朝向所述旋转中心突出,能够进入所述槽,并能够与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抵接;以及
弹性体,设置在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头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所述第二底面而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间隔随着接近所述第二底面而连续地变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通过在与所述旋转中心平行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的连结部相连,
在所述第一突起进入所述槽且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抵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突起位于所述连结部与所述第二底面之间,在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连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弹性体是弹簧垫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在所述柱的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头部之间还具备第一垫圈。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第一棒及所述头部构成台阶螺栓,
所述第一棒具备:
第一部分,形成有螺纹,并插入于所述轴的所述孔;
第二部分,配置在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具有比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且比所述轴的直径小的直径;以及
第三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插入于所述轴的所述孔,且直径比所述第一部分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旋转体具有圆筒状,
所述轴插入于所述旋转体的中心的空洞。
18.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墨带支承用盒还具备对所述第二棒向从所述板离开的方向施力的弹簧。
19.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墨带支承用盒具备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二棒,并在与所述旋转中心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突起各自的延伸方向正交。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墨带支承用盒还具备第三突起,所述第三突起与所述旋转中心正交,且向与所述第二突起相反的相反方向延伸。
22.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第二棒的一部分从所述旋转体中的与所述板相反的端部突出。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第二棒的一部分的直径越朝向所述第二棒的前端则越变小。
24.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在所述第二棒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设置有树脂。
25.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柱还具有筒,所述筒从所述第二底面朝向所述轴的所述前端延伸,且具有所述贯通孔。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筒具有第三底面,该第三底面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比所述第二距离小的第三距离,
在所述筒的所述第三底面与所述轴之间还具备第二垫圈。
27.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墨带支承用盒具备罩,所述罩设置在所述旋转体中的与所述板相反的端部,并覆盖所述头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旋转体具有从所述旋转体中的与所述板相反的端部朝向所述板延伸的空洞,
所述空洞由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前端朝向所述板延伸至第一分界位置的第一面、从所述第一分界位置朝向所述旋转中心延伸至第二分界位置的第二面以及从所述第二分界位置朝向所述板延伸的第三面形成,
所述轴及所述柱设置于所述空洞,
所述筒具有第三底面,该第三底面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为比所述第二距离小的第三距离,
所述筒的所述第三底面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面能够接触。
29.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轴具备在与所述旋转中心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突起,
所述第四突起具有与所述旋转中心正交的第四面及第五面,
所述第四面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五面与所述板之间的距离,
所述旋转体中的与所述板对向的第六面的一部分与所述轴的所述第四面能够接触。
30.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旋转体中的与所述板对向的第六面与所述板能够接触。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其中,
所述旋转体具备支撑所述轴的轴承,
所述第六面由所述轴承的一部分形成。
32.一种打印装置,具备:
装配部,用于装配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支承用盒;
电动机,使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墨带支承用盒的所述旋转体旋转;以及
热敏头,将与通过所述电动机使所述旋转体旋转相应地从所述墨带支承用盒放出的墨带加热。
CN201811074889.2A 2018-03-29 2018-09-14 墨带支承用盒及打印装置 Pending CN1103158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3492A JP2019171709A (ja) 2018-03-29 2018-03-29 インクリボン支持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2018-063492 2018-03-29
JP2018118531A JP2019217727A (ja) 2018-06-22 2018-06-22 インクリボン支持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2018-118531 2018-06-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5875A true CN110315875A (zh) 2019-10-11

Family

ID=68056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74889.2A Pending CN110315875A (zh) 2018-03-29 2018-09-14 墨带支承用盒及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99689A1 (zh)
CN (1) CN11031587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4292B2 (ja) * 2020-07-31 2023-11-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リボン支持用カセット、印刷装置、及び取外方法
IT202000022561A1 (it) * 2020-09-24 2022-03-24 Eidos S R L Coperchio per un’apparecchiatura di stampa a trasferimento termico, e apparecchiatura di stampa includente tale coperchio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1643A (ja) * 1996-05-13 1997-11-2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ボビン
CN1603130A (zh) * 2003-09-30 2005-04-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纸盒和可更换的墨纸套件
CN201165089Y (zh) * 2008-01-25 2008-12-17 鼎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条形码打印机的碳带轴
CN102555556A (zh) * 2010-11-11 2012-07-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盘装置和具备该带盘装置的带盒
CN103692788A (zh) * 2012-09-27 2014-04-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带和墨带卷
CN205890264U (zh) * 2015-07-13 2017-01-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色带盒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1643A (ja) * 1996-05-13 1997-11-2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ボビン
CN1603130A (zh) * 2003-09-30 2005-04-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纸盒和可更换的墨纸套件
CN201165089Y (zh) * 2008-01-25 2008-12-17 鼎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条形码打印机的碳带轴
CN102555556A (zh) * 2010-11-11 2012-07-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盘装置和具备该带盘装置的带盒
CN103692788A (zh) * 2012-09-27 2014-04-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带和墨带卷
CN205890264U (zh) * 2015-07-13 2017-01-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色带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99689A1 (en)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5875A (zh) 墨带支承用盒及打印装置
RU2543424C2 (ru) Ленточный картридж и ленточное печат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4510664B2 (ja) 弾性ガイドダンピング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ダンパ
JP2006097898A (ja) ベルト引張装置
CN107150618B (zh) 车辆的座椅泵送装置
JPH02303346A (ja) モータのブラシ保持構造
JP5608965B2 (ja) ブレーキ付電磁クラッチ
TWI634837B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6852613B2 (ja) 印刷装置
EP2848291A1 (en) Top
JPH09154271A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2017107205A (ja)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228857B (zh) 单轴承渔线轮
CN109699602A (zh) 纺车式渔线轮用手柄组装体和纺车式渔线轮
US9850608B2 (en) Rotary hook with bobbin case for a lockstitch sewing machine including means to reduce the plays between bobbin case and basket and to reduce the noise thereof
KR930014185A (ko) 칼라 비디오 프린터 카트리지의 잉크필름 텐션장치
KR101387882B1 (ko) 모터 및 그 모터를 이용하는 세탁기
JP5738678B2 (ja) 洗濯機
CN207777400U (zh) 转轴连接装置及翻盖设备
JP3645501B2 (ja) ブラシ装置
JP7399888B2 (ja) モータ、および回転機器
JPH0432124Y2 (zh)
KR200417705Y1 (ko) 약 자동 포장장치의 약포장지 공급용 롤러
JP7133417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発音機構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3938881B2 (ja) ブラ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