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1698B -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1698B
CN110291698B CN201780085630.5A CN201780085630A CN110291698B CN 110291698 B CN110291698 B CN 110291698B CN 201780085630 A CN201780085630 A CN 201780085630A CN 110291698 B CN110291698 B CN 1102916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nd
terminal
stator
coil
wall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56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1698A (zh
Inventor
大野正明
金光宪太郎
岩崎辰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Tri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Tri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Trim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Trim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19552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85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91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1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6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0Applying solid insulation to windings, stators or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旋转电机的定子31,在定子31上设有线圈端33a与端子71的连接部50。定子31具有壁构件62,该壁构件62提供包围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壁体。线圈端33a和端子71,在壁构件62中由保护树脂包裹。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线圈端自较宽的入口部被压入较窄的定位部。由于引导部容许线圈端移动,因此线圈端在端子上的滑动受到抑制。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相互引用
本申请以2015年9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87203号、以及2015年10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97150号为基础申请,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的公开内容,涉及一种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式。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5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并且,专利文献4和专利文献5详细地公开了用于旋转电机的连接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旋转电机包括包裹铝线与金属端子之间的接合部的树脂。然而,将所涂覆的树脂固化成所期望的形状是比较困难的。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旋转电机包括阻止包围接合部的树脂流出的较低围堰(112B)。
专利文献1-5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在该技术中,设置在定子上的绝缘体(绕线管)处,设置有用于引导线圈端的导向槽(112C)。线圈端配置在导向槽中。导向槽将线圈端定位在端子附近。
作为背景技术所列举的现有技术文献中的公开内容,作为本说明书中技术要素的说明内容援引并入本申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3-2330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3-27252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许第5064279号
专利文献4:特开2013-188048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15-1307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5的技术中,树脂有时会越过围堰。在这种情况下,接合部可能没有被充分包裹。而且,流出的树脂可能会粘附到不期望的部位。
一种观点认为,在专利文献4的结构中,将线圈端容纳在导向槽中的作业,以及弯曲线圈端以使其接触端子的作业比较困难。因此,作业过程中线圈端有时会从导向槽中脱出。并且,难以将线圈端稳定地弯曲成所期望的形状。
另有观点认为,专利文献4对于导向槽与线圈端之间的嵌合强度未做任何公开。但是,过松的嵌合,在线圈端与端子的连接工序中有时会允许线圈端发生不期望且不稳定的移动,从而阻碍形成所期望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过紧的嵌合在线圈端与端子的连接工序中,可能会阻碍线圈端为适应端子而做出的、所期望的移动,从而阻碍形成所期望的连接状态。
在上述观点或未提及的其他观点中,要求对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良。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切实保护端子的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用于保护端子的树脂保持在端子周围的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形成所期望的连接状态的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旋转电机可提供适于形成所期望的连接状态的、线圈端的引导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多种方式,采用彼此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实现各自的目的。权利保护范围及权利要求项中记载的括号内的附图标记,只是为了示出与后述实施方式相关部分的对应关系,并非限制保护范围。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旋转电机具有将线圈端(33a)与端子(71)连接的连接部(50)。旋转电机包括:壁构件(62),其形成包围线圈端及端子的围壁;以及保护树脂(61),其贮储存在由围壁限定形成的储槽中,并包围线圈端及端子。
根据该旋转电机,围壁由壁构件提供。而且,围壁限定形成储槽。由于保护树脂配置在储槽中,因此能够在储槽中储存保护树脂。由此,线圈端和端子由保护树脂可靠地保护。另外,壁构件会抑制保护树脂的流出。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10)的制造方法,其中,旋转电机(10)具有将线圈端(33a)与端子(71)连接的连接部(50)。该制造方法包括将线圈端与端子连接的工序。该制造方法包括,在线圈端与端子连接后、配置壁构件(62)以形成包围线圈端和端子的围壁的工序。该制造方法包括,向由围壁限定形成的储槽中注入保护树脂(61),从而用保护树脂包裹线圈端和端子的工序。
根据该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在线圈端与端子连接后,再配置壁构件。因此,连接操作不会受到壁构件的阻碍。由于保护树脂被注入到储槽中,因此保护树脂的流出会受到壁构件的抑制。由于保护树脂在储槽中可较厚地储存,因此线圈端和端子会受到保护树脂的可靠保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包括:线圈端(33a),其为定子线圈(33)的端部;端子(71),其与线圈端连接;以及引导部(35c),其限定形成通过容纳线圈端而将线圈端朝向端子引导的凹槽(43)。引导部包括:定位部(47),其设置在凹槽中的线圈端的规定位置处,并通过与线圈端接触而变形;以及入口部(46、B46、C46、D46),其设置在凹槽的入口处,具有大于线圈端的直径(DC)、且大于定位部的宽度(WN)的宽度(WW)。
旋转电机在用于将线圈端朝向端子引导的凹槽中,具有定位部和入口部。定位部通过与线圈端接触而变形。定位部可将线圈端定位,以使得线圈端与端子成为所期望的连接状态。进一步地,引导部具有设置在凹槽入口处的入口部。入口部的宽度大于线圈端的直径,且大于定位部的宽度。入口部与定位部相比,可以更松动地定位线圈端。线圈端经由入口部而被朝向定位部操作。当线圈端被放入凹槽中时,线圈端在入口部被松动地定位后,被朝向定位部操作。因此,可以朝向定位部容易地操作线圈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中,旋转电机包括:线圈端(33a),其为定子线圈(33)的端部;端子(71),其与线圈端连接;以及引导部(35c),其限定形成通过容纳线圈端而将线圈端朝向端子引导的凹槽(43)。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线圈端松动地定位在设置于凹槽入口、且具有大于线圈端直径(DC)的宽度(WW)的入口部(46、B46、C46、D46);经由入口部,使线圈端移向设置在凹槽中线圈端的规定位置处的定位部(47);通过在定位部使线圈端与引导部接触而使引导部变形,从而将线圈端牢固定位;以及在线圈端由定位部定位的状态下,将线圈端与端子连接。
旋转电机在用于将线圈端朝向端子引导的凹槽中,具有定位部和入口部。线圈端在松动地定位在入口部后,再被紧固地定位在定位部。此时,引导部变形。定位部可将线圈端定位,以使得线圈端与端子成为所期望的连接状态。入口部比定位部更松动地定位线圈端。线圈端经由入口部被朝定位部方向操作。当线圈端被放到凹槽中时,线圈端在入口部被松动地定位后,被朝定位部方向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朝向定位部操作线圈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中,旋转电机包括:线圈端(33a),其为定子线圈(33)的端部;端子(71),其与线圈端连接;以及引导部(35c),其限定形成通过容纳线圈端而将线圈端朝向端子引导的凹槽(43)。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通过在凹槽中插入线圈端而使线圈端与引导部接触、并使引导部变形,从而将线圈端牢固定位;在线圈端由凹槽定位的状态下,用焊接电极(81、82)夹持线圈端和端子,将线圈端与端子焊接;以及在线圈端和端子被焊接电极夹持时,随着线圈端的移动引导部进一步变形,而容许线圈端移动。
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中,线圈端在焊接之前被牢固定位。在焊接时,线圈端受到焊接电极的推压。当线圈端随其一起移动时,引导部会进一步变形。由此,引导部容许线圈端移动。因此,在线圈端和端子被焊接电极夹持时,线圈端在端子上的滑动会受到抑制。由此,可形成所期望的焊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中,旋转电机包括:线圈端(33a),其为定子线圈(33)的端部;端子(71),其与线圈端连接;以及引导部(35c),其限定形成通过容纳线圈端而将线圈端朝向端子引导的凹槽(43)。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通过在凹槽中插入线圈端而使线圈端与引导部接触、并使引导部变形,从而将线圈端牢固定位;将线圈端弯曲,以在所述端子上方将线圈端配置为越朝向线圈端的前端越远离端子;以及在线圈端由凹槽定位的状态下,用焊接电极(81、82)夹持线圈端和端子,将线圈端与端子焊接。
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中,线圈端在焊接之前被牢固定位。在焊接时,线圈端受到焊接电极的推压。线圈端在端子上方,配置为越朝向线圈端的前端越远离端子。因此,焊接电极与线圈端在线圈端的前端处最先接触。与架设在引导部与端子之间的、线圈端的悬架部分受到推压的情形相比,线圈端在端子上的滑动受到抑制。由此,可形成所期望的焊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中,旋转电机包括:线圈端(33a),其为定子线圈(33)的端部;端子(71),其与线圈端连接;以及引导部(35c),其限定形成通过容纳线圈端而将线圈端朝向端子引导的凹槽(43)。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通过在凹槽中插入线圈端而使线圈端与引导部接触、并使引导部变形,从而将线圈端牢固定位;将线圈端弯曲,以使架设在引导部与端子之间的线圈端的悬架部分中形成弛垂部(たるみ);在线圈端由凹槽定位的状态下,用焊接电极(81、82)夹持线圈端和端子,将线圈端与端子焊接;以及当线圈端沿端子转动时,弛垂部发生变形。
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中,线圈端在焊接之前被牢固定位。在架设于引导部与端子之间的线圈端的悬架部分处,形成有弛垂部。在焊接时,线圈端受到焊接电极的推压。因此,线圈端顺着端子而转动。此时,弛垂部发生变形。由于弛垂部变形,因此线圈端在端子上的滑动受到抑制。由此,可形成所期望的焊接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旋转电机的截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平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定子的模型化截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的、未设保护树脂的平面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的、未设保护树脂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8中箭头IX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8中箭头X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8中箭头XI观察时的仰视图。
图12是图11中箭头XII所示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图7中箭头XIII所示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定子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例中定子的模型化截面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中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25是第八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平面图。
图26是第八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27是第八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第八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第八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30是第八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31是第八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32是第九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立体图。
图33是第九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立体图。
图34是第九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35是第九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36是第九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37是第十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38是第十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39是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40是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41是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定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42是第十四实施例中定子的模型化截面图。
图43是第十五实施例中定子的模型化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各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多个实施方式中,在功能上和/或结构上的对应部分和/或关联部分,有时标记为相同的附图标记、或仅标记为百位以上的数位不同的附图标记。对于对应部分和/或关联部分,可以参考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相关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中,内燃机用旋转电机(以下简称为旋转电机10)也被称为发电电动机或交流起动发电机(AC Generator Starter)。旋转电机10,与包含逆变器(INV)以及控制装置(ECU)的电路11电连接。电路11提供三相电力转换电路。旋转电机10的用途的一个示例为,与车辆用内燃机12相连接的发电电动机。旋转电机10,例如,可以用于二轮车辆。
电路11在旋转电机10作为发电机工作时,提供整流电路,该整流电路对被输出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并向包括电池在内的电负荷供电。电路11提供信号处理电路,该信号处理电路接收由旋转电机10提供的点火控制用基准位置信号。电路11也可以提供执行点火控制的点火控制器。电路11提供使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工作的驱动电路。电路11接收来自旋转电机10的旋转位置信号,该旋转位置信号用于使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工作。电路11根据检测出的旋转位置控制对旋转电机10的通电,从而使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而工作。
旋转电机10被组装于内燃机12。该内燃机12包括:机身13及旋转轴14,该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承于机身13,并与内燃机12联动旋转。旋转电机10被组装于机身13和旋转轴14。机身13为内燃机12的曲轴箱、变速箱等结构体。旋转轴14为内燃机12的曲轴或与曲轴联动的旋转轴。
旋转电机10为外转子式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0包括:转子21、定子31以及传感器单元41。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一词是指将转子21、定子31、或定子芯32看作圆筒时沿其中心轴的方向。“径向”一词是指将转子21、定子31、或定子芯32看作圆筒体时的直径方向。
转子21为是励磁元件。定子31为电枢。转子21整体呈杯状。转子21连接到旋转轴14的端部。转子21与旋转轴14一起旋转。转子21具有杯状的转子芯22。转子芯22提供用于后述永久磁铁23的磁轭。转子芯22由磁性金属制成。转子21具有配置在转子芯22的内面上的永久磁铁23。转子21通过永久磁铁23提供磁场。此外,永久磁铁23提供一部分特殊磁极,该一部分特殊磁极用于提供点火控制所需的基准位置信号。
定子31,为环状部件。定子31被配置成与转子21相对。定子31具有定子芯32。定子芯32被固定在内燃机12的机身13上。定子31包括卷绕在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定子线圈33提供电枢绕组。定子线圈33为单相绕组或多相绕组。定子线圈33可以选择性地将转子21和定子31用作发电机或电动机。形成定子线圈33的线圈导线由绝缘被覆覆盖的单线导体形成。线圈导线由铝或铝合金之类的铝系金属制成。
旋转电机10包括线束15,该线束15提供旋转电机10与电路11之间的电连接。线束15包含多根电线。线束15包括将传感器单元41与电路11连接的外部连接用信号线。线束15还包括将定子线圈33与电路11连接的多根电力线。电路11为与电力线连接的外部电路。电力线在旋转电机10用作发电机时,向电路11供给由定子线圈33感生出的电力。而电力线在旋转电机10用作电动机时,用于将激励定子线圈33的电力自电路11供给到定子线圈33。
在图2和图3中,定子31为外凸极定子。定子芯32具有多个磁极32a。定子芯32与定子线圈33之间配置有绝缘体35。绝缘体35由电绝缘性树脂制成。绝缘体35设置在定子芯32上。绝缘体35也被称为绕线管。绝缘体35的一部分被定位成与磁极32a相邻,从而提供绕线管的凸缘部。绝缘体35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磁极32a的轴向两侧。在以下说明中,多数情况下绝缘体35是指:配置在定子芯32的中央环状部且呈环状的内侧凸缘部、以及扩展为覆盖中央环状部轴向表面的一部分的电极支承部。
传感器单元41提供内燃机用旋转位置检测装置。传感器单元41固定在定子芯32的一个端面。传感器单元41配置于定子芯32与机身13之间。传感器单元41通过检测永久磁铁23所供给的磁通量,从而检测出转子21的旋转位置,并输出表示旋转位置的电信号。传感器单元41具有多个旋转位置传感器。旋转位置传感器由霍尔传感器、MRE传感器等提供。传感器单元41包括用于点火控制的1个传感器、以及用于电机控制的3个传感器。关于用于点火控制和电机控制的永久磁铁23的细节,以及与传感器单元41相关的细节,可以引用作为专利文献列举出的日本特开2013-233030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27252号公报或日本专利第5064279号公报所记载的内容。
定子31具有连接部50,该连接部50用于连接作为定子线圈33的端部的线圈端33a,以形成电路。连接部50连接线圈端33a与端子71。连接部50用于将定子线圈33连接到预定的多相绕组、或将定子线圈33连接到电力线。在图示的示例中,定子31具有2个连接部51、52。连接部51用于星形连接的中性点连接。连接部52用于将定子线圈33连接到电力线。
定子芯32具有多个螺栓孔,该多个螺栓孔用于将定子芯32固定于机身13。连接部51被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螺栓孔之间。连接部52被配置在另外的2个螺栓孔之间。
连接部50具有保护树脂61,该保护树脂61包围线圈端33a和与线圈端33a连接的端子。保护树脂61为电绝缘树脂。保护树脂61紧密地附着在线圈端33a和线圈端33a的表面上。保护树脂61在未固化状态下被涂敷或滴落,并固化。保护树脂61也被称为灌封树脂或密封树脂。
连接部50具有将连接部50包围在定子31的端面上的壁构件62。壁构件62为电绝缘性树脂制成。壁构件62形成包围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围壁。围壁由壁构件62与绝缘体35形成。由该围壁限定形成用于储存保护树脂61的储槽。壁构件62配置为在绝缘体35上包围线圈端33a及端子71。壁构件62在定子31的端面上限定形成储槽。具体来说,壁构件62在绝缘体35上限定形成储槽。
壁构件62用于限制保护树脂61的施加范围。壁构件62用于保持预定厚度的保护树脂61。壁构件62形成为与定子31的部件卡合,以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壁构件62与绝缘体35连接以便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壁构件62接纳线圈端33a以便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
图4示出了定子31的模型化截面。在连接部50处,配置有与线圈端33a连接的端子71。端子71具有适于焊接的形状。例如,端子71具有凸部,该凸部具有与线圈端33a相交的棱线。端子71由适于与铝系金属制线圈端33a焊接的金属制成。端子71也被称为焊接端子。端子71由绝缘体35支承。端子71被支承以沿着定子31的轴向延伸出去。端子71为板状。端子71配置成其表面与径向相交。换言之,端子71配置成能够夹在用于焊接的一对焊接电极之间,该一对焊接电极可在径向开闭。端子71与线圈端33a通过电阻焊或点焊而被焊接,且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因此,配置在连接部50中的端子71和线圈端33a具有露出金属的表面。
在连接部51中,配置有多个端子71。在各个端子71上连接有线圈端33a。配置在连接部51中的多个端子71,形成在公共电极72中。电极72镶嵌成型于绝缘体35中,或被插入其中从而由绝缘体35支承。电极72也被称为母线(busbar)。电极72提供定子线圈33的中性点连接。电极72也被称为多头电极或中性点电极。电极72配置在定子31的一个端面上。电极72并不贯通定子芯32。电极72也被称为非贯通电极。
在连接部52中,配置有多个端子71。在各个端子71上连接有线圈端33a。配置在连接部52中的多个端子71,彼此电绝缘。一个端子71形成在电极73上。电极73镶嵌成型于绝缘体35中,或被插入其中从而由绝缘体35支承。电极73也被称为母线(busbar)。电极73配置成在定子31的两个端面突出。电极73贯通配置定子芯32。电极73也被称为贯通电极。
电极73在一端具有端子71,在另一端具有端子74。端子74用于连接电力线。电极73提供定子线圈33的输出端与线束15的电力线之间的连接。端子74具有适于与电力线连接的形状。在图示的示例中,端子74具有罩合多芯电线的腕部。端子74具有适于锡焊的形状。
图5和图6示出了施加保护树脂61之前的定子31。连接部50中,壁构件62被配置成包围多个端子71。壁构件62限定形成从定子31的端面起沿着轴向延伸的筒状部。筒状部用作储槽。壁构件62在轴向上比端子71延伸得更高。其结果,端子71和线圈端33a在轴向上完全容纳在由壁构件62限定形成的储槽中。
在连接部51上,定位有3个端子71。3根线圈端33a被拉入到连接部51中。3个端子71和3根线圈端33a沿着周向排列。在连接部52上,定位有3个端子71。3根线圈端33a被拉入到连接部52中。3个端子71和3根线圈端33a沿着周向排列。
图7示出了壁构件62与绝缘体35分离的状态。绝缘体35具有台阶部36。台阶部36的形成是为了提供壁构件62与绝缘体35之间的嵌合。台阶部36用作示出壁构件62的规定位置的标记。台阶部36用作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壁构件62引导到规定位置。台阶部36用作抑制壁构件62移动的固定部。进一步地,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中,台阶部36提供将绝缘体35与壁构件62预先连接的连接部。台阶部36与壁构件62借助树脂的弹性,在制造方法的工序中不易脱落相连接。台阶部36提供对施加保护树脂61之前的工序中的壁构件62的临时固定。台阶部36围绕着连接部50延伸。
图8、图9、图10和图11示出了壁构件62。一个壁构件62由一个筒状构件63来提供。筒状构件63围绕着多个端子71而形成。筒状构件63具有可称为弧形或扇形的形状。筒状构件63具有外壁64,该外壁64在定子31上配置于径向外侧。外壁64为圆弧状的壁。外壁64配置在定子线圈33的径向内侧。筒状构件63具有配置在外壁64的径向内侧的内壁65。由外壁64与内壁65来限定形成储槽。
外壁64设有缺口部66。缺口部66从绝缘体35侧的边缘起沿轴向延伸而形成。缺口部66用于将线圈端33a配置成贯通筒状构件63。通过缺口部66,线圈端33a从筒状构件63的外侧被拉入到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筒状构件63具有3个缺口部66。
返回图7,绝缘体35具有定位部37。定位部37用于将线圈端33a定位在规定位置。定位部37形成为从绝缘体35起沿着轴向延伸的一对凸部。定位部37通过在一对凸部之间接收线圈端33a,而在周向上将线圈端33a定位在规定位置。并且,定位部37还可以作为保持或固定线圈端33a的部分来使用。在图示的示例中,设置有6个定位部37。
图12为从下侧观察缺口部66的立体图。图13示出了缺口部66与绝缘体35之间的嵌合部分。缺口部66形成为可与定位部37嵌合。缺口部66形成为,通过接收定位部37而被定位部37覆盖。通过缺口部66与定位部37彼此嵌合,可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缺口部66具有沿着轴向接收定位部37的接收槽66a。缺口部66具有肋部66b,该肋部66b利用树脂的弹性固定定位部37。通过肋部66b,缺口部66与定位部37牢固嵌合。缺口部66具有凸部66c,该凸部66c通过插入到定位部37的两个凸部之间的狭缝38中而覆盖狭缝38。凸部66c减小了线圈端33a周围的间隙。凸部66c可以形成为与线圈端33a接触。
返回图11,在筒状构件63的绝缘体35侧的端面上,设置有台阶部67。台阶部67设置在除了缺口部66之外的筒状构件63的端面上。台阶部67为提供壁构件62与绝缘体35之间的嵌合而形成。台阶部67用作将壁构件62引导到绝缘体35上规定位置的引导部。台阶部67用作抑制壁构件62移动的固定部。进一步地,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中,台阶部67提供用于将绝缘体35与壁构件62预先连接的连接部。台阶部67与绝缘体35利用树脂的弹性,在制造方法的工序中不易脱落地连接。台阶部67提供对施加保护树脂61之前的工序中的壁构件62的临时固定。台阶部67围绕连接部50而延伸。
台阶部36为,在连接部50内朝向定子芯32轴向呈凹状的台阶。台阶部67为,在连接部50内,从定子芯32沿轴向呈凸状的台阶。台阶部67形成为可与台阶部36卡合。壁构件62与绝缘体35,在垂直于轴向的平面上彼此相对。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台阶部36和台阶部67,壁构件62和绝缘体35沿轴向扩展,且在沿筒状构件63的边缘延伸的细长面上也彼此相对。通过台阶部36与台阶部67的彼此嵌合,来连接绝缘体35与壁构件62。通过台阶部36与台阶部67的彼此嵌合,来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壁构件62和绝缘体35具有使壁构件62与绝缘体35连接的多个连接部。连接部中的一个由台阶部36和台阶部67提供。另一个连接部则由定位部37和缺口部66提供。
旋转电机10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转子21的工序;制造定子31的工序;以及将转子21和定子31安装在内燃机12上的工序。
制造定子31的工序包括,组装定子31以将线圈端33a和端子71配置在正常位置的第一工序。在此工序中,绝缘体35和定子线圈33被安装到定子芯32上。在此工序中,电极72、73被固定到定子31上。在此工序中,线圈端33a和端子71被配置到正常位置上。正常位置是指将线圈端33a焊接到端子71之前的位置。
制造定子31的工序包括将线圈端33a与端子71电连接的工序。此工序包括:利用一对焊接电极夹住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工序;通过向焊接电极通电将线圈端33a与端子71焊接的工序;以及去除焊接电极的工序。此工序还可包括检查线圈端33a与端子71之间的焊接状态的工序。
制造定子31的工序包括,在焊接工序之后安装壁构件62的工序。壁构件62被配置成,在线圈端33a与端子71连接之后,形成包围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围壁。如图7所示,壁构件62沿着定子31的轴向被安装在绝缘体35上。壁构件62被安装成与绝缘体35相连接。此时,台阶部36和台阶部67将壁构件62定位在规定位置。
制造定子31的工序包括,在安装壁构件62之后、施加保护树脂61的工序。将保护树脂61注入由围壁限定形成的储槽中。利用保护树脂61包裹线圈端33a和端子71。注入保护树脂61,以完全覆盖配置在连接部50内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外露金属面。保护树脂61至少覆盖线圈端33a中因保护膜被去除而露出的金属面、以及端子71的外露金属面。保护树脂61以未固化状态注入到壁构件62中。之后,保护树脂61固化。台阶部36和台阶部67可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而且,定位部37和缺口部66也可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
保护树脂61提供用于使线圈端33a和端子71与其他构件电绝缘的绝缘保护。保护树脂61还提供用于抑制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腐蚀的耐腐蚀保护。由于耐腐蚀保护,使得铝系金属制线圈端33a的利用成为可能。进一步地,由于耐腐蚀保护,使得铝系金属制线圈端33a与铁系金属制端子71间焊接的利用成为可能。
保护树脂61会阻止线圈端33a和端子71与其他构件之间的直接接触。当旋转电机10被空气冷却时,保护树脂61会保护线圈端33a和端子71免受液体、泥浆等异物的影响。当旋转电机10配置在内燃机12的润滑油容纳空间中时,保护树脂61会保护线圈端33a和端子71免受润滑油中的金属粉末的影响。
保护树脂61有助于在面对振动时维持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连接。保护树脂61不仅与线圈端33a和端子71接触,而且还与绝缘体35接触。保护树脂61充填线圈端33a、端子71和绝缘体35之间的空间。由此,可抑制线圈端33a、端子71和绝缘体35的移动和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较易移动的线圈端33a与较强固定的端子71相连接,保护树脂61有助于维持它们之间的连接。而且,即使因焊接等连接工艺导致线圈端33a和端子71发生变形,也有助于加固和维持它们的连接。
制造定子31的工序包括,端子74与电力线的连接工序。在电极73固定在定子31上之后的任一工序中,将端子74与电力线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围壁由绝缘体35与壁构件62来提供。而且,围壁限定形成了储槽。可在储槽中存储保护树脂。由此,线圈端33a和端子71受到保护树脂61的可靠保护。而且,壁构件62可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
配置在连接部50内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受到可靠保护。壁构件62在线圈端33a与端子71焊接之后安装。因此,壁构件62不会阻碍到焊接操作。保护树脂61保持在连接部50内、即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周围。由此,可抑制保护树脂61粘附到不期望的部分。进一步地,由于通过壁构件62抑制了保护树脂61的流出,因此可以使用其粘度适于包裹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保护树脂61。由此,可减少保护树脂61内的空腔的形成。
壁构件62在轴向上高于需要保护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由于壁构件62保护着线圈端33a和端子71,因此电连接得以维持。而且,保护树脂61的表面低于壁构件62的轴向前端面。由于壁构件62保护着保护树脂61,因此可减少保护树脂61的破损、破坏。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公共电极72和贯通型电极73。并且,使用了围绕多个端子71的筒状构件63。取而代之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独立电极272、和非贯通型电极27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形成多个储槽的壁构件62。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设置有2个连接部50。连接部51提供中性点连接。连接部51具有多个电极272和公共电极276。多个电极272彼此电绝缘地设置在绝缘体35上。各个电极272具有与线圈端33a连接的端子71、以及与电极276连接的端子275。电极272在一端上具有对应于绝缘体35的固定部,在另一端具有端子275。端子71设置在电极27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电极272为I形的板体。多个电极272配置成其表面基本沿径向扩展。多个电极272被配置成能够被可以沿着定子31的周向开闭的焊接电极所挟持。
电极276为连接到多个电极272的公共电极。电极276可以由导体片或电线提供。电极272和电极276通过锡焊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连接部52提供定子线圈33与电力线之间的连接。连接部52具有多个电极273。多个电极273彼此电绝缘地设置在绝缘体35上。各个电极273具有与线圈端33a连接的端子71、以及与电力线连接的端子274。电极273在一端上具有对应于绝缘体35的固定部,而在另一端具有端子274。电极273为L形的板体。多个电极273被配置成其表面基本沿径向扩展。多个电极273被配置成能够被可以沿着定子31的周向开闭的焊接用电极所挟持。
在图14中,为了示出端子275,而未示出电极276。如图15中所示,保护树脂61包裹线圈端33a和端子71。但是,保护树脂61并不包裹端子275和电极276。
用于连接部51的壁构件62,限定形成与多个电极272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储槽。用于连接部52的壁构件62,限定形成与多个电极273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储槽。限定形成壁构件62和绝缘体35的储槽,由保护树脂61充满。壁构件62在轴向上的高度,至少高于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高度。由此,保护树脂61能够包裹线圈端33a和端子71。
如图16所示,一个壁构件62包含3个半筒状构件263。这些多个半筒状构件263彼此连接。多个半筒状构件263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绝缘体35具有沿着定子线圈33的径向内侧的边缘的、圆筒状壁体35a。壁体35a沿着定子31的轴向延伸而出。壁体35a与多个电极272、273的对应于绝缘体35的固定部相比,位于径向更外侧。绝缘体35具有与壁构件62的形状对应的台阶部36。
如图17和图18所示,半筒状构件263具有位于径向外侧的腕部264、以及位于径向内侧的U字形内壁265。半筒状构件263具有设置在径向外侧的缺口部266。半筒状构件263具有连接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半筒状构件263的连接部268。壁构件62具有连接成一排的3个半筒状构件263。
半筒状构件263安装在定子31上,以使其缺口部266被壁体35a封堵。半筒状构件263由台阶部36定位在规定位置。腕部264沿周向从内壁265的边缘延伸至缺口部266的周向中央,并进一步沿轴向延伸。腕部264在其前端部具有延伸而与线圈端33a接触的凸部266c。凸部266c延伸并覆盖为使线圈端33a通过而形成在壁体35a上的狭缝。其结果,壁体35a与半筒状构件263限定形成呈筒状的储槽。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用保护树脂61和壁构件62来保护线圈端33a和端子71。而且,多个半筒状构件263有助于减少保护树脂61的使用量。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实施方式中,为形成多个储槽,使用了多个U字形半筒状构件263。取而代之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形成多个储槽,使用了多个筒状构件363。
如图19和图20所示,壁构件62包括多个筒状构件363。筒状构件363具有内壁364、外壁365、缺口部366以及连接部368。进一步地,筒状构件363还具有凸部366c。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获得与在先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实施方式中,壁构件62具有用来使线圈端33a穿过的缺口部66、266、366。取而代之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从壁构件62的底面开口,被导入到壁构件62的内部空腔中。
在图21中,线圈端33a经由形成在绝缘体35中的凹槽,被拉入壁构件62内的空腔中。壁构件62由没有缺口部的筒状构件463提供。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获得与在先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绝缘体35与壁构件62之间的间隙受到抑制。因此,可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铺设线圈端33a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在先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实施方式中,壁构件62提供在轴向上延伸的壁体。取而代之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壁构件62提供在轴向上具有台阶的壁体。
在图22中,壁构件62具有筒状构件563。筒状构件563在绝缘体35侧具有小内径部。筒状构件563在轴向外侧具有大内径部。其结果,在筒状构件563的内壁上,形成有台阶部569。筒状构件563中,由保护树脂61来填满。保护树脂61可与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复杂形状卡合。台阶部569提供保护树脂61与筒状构件563之间的连接。其结果,筒状构件563向轴向的脱落受到抑制。台阶部569还可以由设置在筒状构件563的内面上的凹状部分来提供。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获得与在先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抑制壁构件62的脱落。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台阶部569,也可以应用于在先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实施方式中,由绝缘体35将线圈端33a定位在规定位置。取而代之地,壁构件62还可以具有将线圈端33a定位在规定位置的定位部。
在图23中,筒状构件663具有狭缝状的缺口部666。缺口部666从与绝缘体35的接触面沿轴向延伸而形成。缺口部666具有相当于线圈端33a的直径的窄小宽度。缺口部666能够抑制保护树脂61的流出,并同时在壁构件62的内部接收线圈端33a。缺口部666被形成为,在接收线圈端33a时弹性变形,而在接收线圈端33a之后宽度再次变窄。此外,还可以在绝缘体35上设置封堵缺口部666的凸部。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获得与在先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一些在先实施方式中,具有连接多个筒状构件的壁构件62。取而代之地,也可以采用多个独立的筒状构件。
在图24中,壁构件62由独立的筒状构件763提供。在一个定子31上,安装有多个壁构件62、即多个筒状构件763。筒状构件763包括内壁764、外壁765和缺口部766。筒状构件763具有凸部766c。此外,筒状构件763还具有台阶部769。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获得与在先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高端子71在定子31上的配置自由度。
(第八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旋转电机10为发电机。旋转电机10,与包含整流电路(AC/DC)的电路11电连接。电路11提供单相电力转换电路。
在图25中,定子31为外凸极定子。磁极32a为也被称为齿的部位。
在图示的示例中,定子31具有2个连接部50。一个连接部50在定子31的一个端面上,提供一个线圈导线与一个电极之间的连接。一个电极在定子31的另一个端面上,与电力线连接。另一个电极在定子31的另一个端面上,与其他线圈导线的线圈端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在定子31的一个端面上和另一个端面上提供分隔开的连接部。
定子芯32具有用于将定子芯32固定在机身13上的多个螺栓孔。构成一组的2个连接部50,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螺栓孔之间。
连接部50具有包裹线圈端33a和与线圈端33a连接的端子71的保护树脂61。在图中,为了示出线圈端33a和端子71,被保护树脂61覆盖的范围用虚线来表示。
图26是放大并示出定子31上的一部分、特别是连接部50的放大图。图中,示出了线圈端33a与端子71接合之后的状态。为了示出线圈端33a和端子71,保护树脂61未在图中示出。保护树脂61的施加范围则用虚线来表示。
绝缘体35具有用于抑制保护树脂61流出的壁体35a。由于壁体35a,保护树脂61流动扩展的范围受到限制。壁体35a的轴向高度低于端子71的轴向高度。由于壁体35a,保护树脂61可较厚地施加在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周围。绝缘体35具有绕线管部35b。绕线管部35b配置在磁极32a与定子线圈33之间。绕线管部35b呈围绕磁极32a的筒状。图中,定子线圈33未示出。
绝缘体35具有引导部35c。引导部35c被用来将用于连接部50的线圈端33a配置成规定的形状。并且,引导部35c被用来将线圈端33a保持在规定的位置。引导部35c在定子31的端面上,形成为向轴向延出的突部。引导部35c和壁体35a围绕着连接部50而配置。壁体35a的轴向高度低于引导部35c的轴向高度。
线圈端33a配置成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延伸。线圈端33a配置成从定子线圈33起、经由引导部35c而与端子71相邻。线圈端33a略微弯曲。线圈端33a沿端子71的表面弯曲。因而,线圈端33a具有:沿着定子31的轴向延伸的部分、沿着定子31的径向弯曲的部分、以及沿着端子71的表面延伸的部分。
引导部35c限定形成通过容纳线圈端33a而将线圈端33a朝向端子71引导的凹槽43。引导部35c具有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842。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842在它们之间,限定形成能够接收线圈端33a的凹槽43。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842可以由沿定子31的周向狭长延伸的壁体来提供。
第一突部841位于线圈端33a的弯曲处、即弯曲部33b的内侧。第一突部841可限制线圈端33a的弯曲形状向内侧的移动。第一突部841限定线圈端33a的弯曲形状。第一突部841也被称为内侧突部。第一突部841提供与线圈端33a相对的壁面41a。壁面41a具有限定线圈端33a的弯曲形状的曲面。
第二突部842位于线圈端33a的弯曲处、即弯曲部33b的外侧。第二突部842可限制线圈端33a的弯曲形状向外侧的移动。第二突部842也被称为外侧突部。第二突部842具有与线圈端33a相对、且与线圈端33a接触的薄板部44。薄板部44形成为比第二突部842的其他部分更薄的板状。薄板部44仅形成在第二突部842上。第二突部842仅设置在凹槽43的轴向深处,而非设置在凹槽43的入口处。薄板部44通过从线圈端33a的弯曲形状的外侧与线圈端33a接触,来保持线圈端33a。
在薄板部44的前端、即与线圈端33a的接触部上,形成有变形部45。变形部45设置在第二突部842上。变形部45设置在后述的定位部47上。变形部45由树脂材料通过与线圈端33a接触变形而形成。变形部45通过树脂材料的弹性变形、和/或塑性变形而形成。变形部45容许线圈端33a移动,同时又阻止线圈端33a的过度移动。例如,薄板部44形成为随着通常制造方法中的、线圈端33a的移动而变形。与此相对,第二突部842的另一部分形成为,不会因通常制造方法中的、线圈端33a的移动而大幅变形。因此,薄板部44形成为比第二突部842的其他部分更薄或更窄。变形部45的尺寸因各部位形状的误差、配置位置的偏移等因素而改变。有时也可以不形成变形部45。
在壁面41a与线圈端33a之间形成有间隙48。间隙48的宽度相当于变形部45的变形量。间隙48的宽度因各部位形状的误差、配置位置的偏移等因素而改变。有时也可以不形成间隙48。
端子71为板状。端子71配置成其表面沿径向扩展。换言之,端子71配置成能够夹在用于焊接的一对焊接电极之间,该一对焊接电极可在周向上开闭。端子71设置在板状电极72的一部分上。在图示的示例中,电极72具有在定子31的两端面上突出的两端。端子71形成在电极72的端部上。电极72镶嵌成型于绝缘体35中,或被插入其中从而由绝缘体35支承。电极72也被称为母线(busbar)。电极72的另一端,与其它的线圈端或电力线连接。
端子71具有适于焊接的形状。例如,端子71具有突部77,该突部77具有与线圈端33a相交的棱线。突部77为沿轴向延伸的突条。端子71由适于与铝系金属制成的线圈端33a焊接的金属制成。端子71也被称为焊接端子。端子71由绝缘体35支承。端子71被支承以沿着定子31的轴向延伸出去。
线圈端33a与端子71以电阻焊或点焊方式被焊接,且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在线圈端33a与端子71之间形成有焊接部55,该焊接部55通过一旦它们两者的金属熔融、再进行固化而形成。焊接部55也被称为焊痕。配置在连接部50中的端子71和线圈端33a具有金属外露的表面。
焊接前的线圈端33a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焊接后的线圈端33a的截面形状为略微扁平的形状。在焊接工序中,线圈端33a和端子71被用于焊接的电极夹持住。线圈端33a和端子71因为焊接时的压缩、以及伴随焊接的熔融而稍微变形。线圈端33a有时具有充当与焊接用电极的接触痕的平面部分。线圈端33a在其与端子71的接触部分处,沿着突部77而变形。突部77也发生变形。线圈端33a的截面形状为在定子31的轴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形或长圆形。线圈端33a沿着端子71的板状表面而定位。线圈端33a配置成其长度方向与突部77的长度方向相交。线圈端33a配置成其表面与突部77的顶部、突部77的两个斜面和端子71的平面部相接触。由此,线圈端33a与端子71之间被牢固接合。
图27示出了引导部35c。在图中,虚线和单点划线表示线圈端33a。粗实线的箭头表示制造方法中线圈端33a的移动路径。
凹槽43提供各种功能。在制造方法中,凹槽43提供将线圈端33a向规定位置引导的引导槽。凹槽43在制造方法中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被焊接前的阶段,提供将线圈端33a保持在规定位置的保持槽。在制造方法中,凹槽43在将线圈端33a定位在规定位置范围内的同时,还提供焊接辅助部,该焊接辅助部容许线圈端33a略微移动,以实现线圈端33a与端子71间的、所期望的焊接。作为焊接辅助部的功能,通过凹槽43的形状变形、即限定形成凹槽43的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842的变形来提供。更具体地,作为焊接辅助部的功能,由薄板部44的变形来提供。在制造为旋转电机10之后,凹槽43还可提供抑制线圈端33a过度移动的移动抑制部。旋转电机10的制造方法,有时可以包括通过粘合剂、即树脂将定子线圈33与线圈端33a粘合并固定的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凹槽43还可起到储存粘合剂的作用、以及作为阻挡粘合剂的部分起到阻止粘合剂过度扩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凹槽43和其中的薄板部44以及变形部45所构成的松动保持,通过与粘合剂的配合而变成为牢固的固定。
凹槽43具有用于将线圈端33a接收到凹槽43中的入口部46。入口部46具有可接收线圈端33a的宽度WW。入口部46的宽度WW大于线圈端33a的直径DC。入口部46沿定子31的轴向具有大于或等于线圈端33a直径DC的深度。入口部46为了在其中松动地保持线圈端33a,优选具有超过DC/2的深度。入口部46将沿定子31的轴向被操作的线圈端33a,朝向凹槽43的底部引导。在制造方法中,入口部46用于临时定位线圈端33a。入口部46也被称为开口部或宽幅部。
凹槽43具有定位部47。定位部47设置在凹槽43的底部。定位部47设置在定子31的轴向上的、线圈端33a最终被定位的规定位置处。定位部47沿定子31的轴向具有大于或等于线圈端33a的直径DC的深度。定位部47为了在其中稳定地保持线圈端33a,优选具有超过DC/2的深度。定位部47的至少一部分由薄板部44限定形成。在入口部46与定位部47之间设置有斜面。斜面与入口部46和定位部47平滑连接。斜面可以将光滑的线圈端33a压入。
定位部47具有能够通过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842的变形而接收线圈端33a的宽度WN。定位部47的宽度WN小于线圈端33a的直径DC。定位部47的宽度WN还可以设定为线圈端33a的直径DC以下。定位部47的宽度WN小于入口部46的宽度WW。定位部47在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842变形的同时,接收沿定子31的轴向被操作的线圈端33a。定位部47通过与线圈端33a接触而变形。也可以说线圈端33a被压入到定位部47中。变形主要为薄板部44的变形。定位部47也被称为底部或窄幅部。
定位部47在线圈端33a从虚线所示的位置PS1被操作到位置PS2时发生变形。此变形由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提供。此时,定位部47对线圈端33a的保持为牢固保持。定位部47有时会随着焊接工序中的、线圈端33a的移动而进一步发生变形。此变形由薄板部44的变形提供。通过此变形,可以在薄板部44中形成变形部45。当形成变形部45时,定位部47对线圈端33a的保持,由牢固保持变为松动保持。此时,定位部47具有,通过在线圈端33a被定位的部位处与线圈端33a接触发生变形、从而提供大于或等于线圈端33a的直径DC的、宽度的部分。此外,定位部47具有小于线圈端33a的直径DC的宽度WN的部分。
线圈端33a在凹槽43内,被定位在位置PS2处。此外,线圈端33a在与端子71接触的部位处,从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PS3被操作到位置PS4,并在位置PS4处被定位。另外,在图中,示出的是焊接前的线圈端33a的位置。
旋转电机10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先实施方式的工序。如图27、图28和图29所示,线圈端33a插入在凹槽43内,并弯曲以与端子71接触。线圈端33a的操作,由操作人员的手动操作、或通过组装机的机械化工具的动作来提供。
如图27中箭头P1所示,线圈端33a被操作为在凹槽43内沿轴向移动。线圈端33a从凹槽43的外侧,插入到凹槽43中。由此,提供了将线圈端33a松动地定位在入口部46处的工序。在这里,线圈端33a可在入口部46中在由入口部46限制的范围内向线圈端33a的径向移动。线圈端33a可以向线圈端33a的轴向稍微移动。
进一步地,线圈端33a由虚线所示的位置PS1被推入到位置PS2。由此,提供了经由入口部46,使线圈端33a朝向定位部47移动的工序。此时,薄板部44至少发生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薄板部44的一部分发生塑性变形。其结果,线圈端33a借助树脂材料的弹性,牢固地保持在凹槽43内。牢固保持也是强力紧固。由此提供,通过在定位部47处使线圈端33a与引导部35c接触、从而使引导部35c变形而将线圈端33a牢固定位的工序。然而,薄板部44在线圈端33a延伸的方向、即径向上形成得较薄。因此,薄板部44与第一突部841以及第二突部842的其他部位相比更容易发生变形。此外,由于线圈端33a和薄板部44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因此由薄板部44提供的摩擦力被调节为小于因第二突部842的厚度所引起的摩擦力。
如图27中的箭头P2、P3所示,线圈端33a被操作为在凹槽43的外部,从端子71的上方朝向端子71表面的上方移动。线圈端33a的前端从凹槽43延伸而出,并且其前端部定位于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PS3处。线圈端33a被操作为经由端子71的上方,与突部77的上部接触。此时,线圈端33a弯曲。
在图28中,以实线示出了通过箭头P1所示的操作将线圈端33a配置在凹槽43内后的状态。线圈端33a从凹槽43的上方,如箭头P1所示被配置到凹槽43内。
线圈端33a中,从凹槽43延伸出的部分,受到如箭头P2所示的操作。即,线圈端33a经由端子71的上方并被弯曲。此时,线圈端33a可以第一突部841为内模而弯曲。取而代之地,线圈端33a还可以与第一突部841不同的构件为内模来弯曲。线圈端33a如虚线所示地被弯曲。在线圈端33a上,形成有弯曲部33b。弯曲部33b使得线圈端33a顺着端子71而弯曲。
接下来,如箭头尾部P3所示,线圈端33a被操作成沿着定子31的轴向推入,以其在突部77的突出方向上接触突部77的顶部上方。由此,线圈端33a被定位于端子71的表面上,即相对于定子31的轴向被定位在突部77的旁边。
如上述箭头P1、P2和P3所示的操作,也可以同时并行进行。并且,也可以以箭头P1、P2和P3的顺序进行。例如,按照箭头P1的操作将线圈端33a逐渐推入凹槽43内的同时,依次执行箭头P2的操作、箭头P3的操作。
图29示出了线圈端33a位于正常位置的状态。此状态为焊接前的状态。线圈端33a牢固地保持在第一突部841与薄板部44之间。线圈端33a从弯曲部33b笔直地延伸。线圈端33a的外周面与突部77的上部接触。线圈端33a借助引导部35c的保持作用以及线圈端33a自身的弹性,保持在规定位置。
定子31的制造工序为,在通过定位部47定位线圈端33a的状态下、将线圈端33a与端子71连接的工序。此工序也是用焊接电极81、82夹持线圈端33a和端子71而将线圈端33a与端子71焊接的工序。此工序也被称为接合工序、或焊接工序。
图30示出了线圈端33a和端子71被焊接电极81,82夹持的初始阶段。焊接电极81如箭头P5所示被操作,从而接触端子71。焊接电极82如箭头P6所示被操作,从而接触线圈端33a。此时,由于线圈端33a的倾斜等原因,有时线圈端33a与焊接电极82并非平行接触。
例如,如图所示,焊接电极82的角部,与架设在引导部35c与突部77之间的线圈端33a的悬架部分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5c的形状以及线圈端33a的弯曲工序,两者都为提供图中所示的线圈端33a的形状而设定。线圈端33a被弯曲配置,以使其悬架部分不会越过虚拟平面PP而定位于端子71侧。虚拟平面PP为与端子71的表面平行、且与突部77的突出方向上的顶部相切的平面。此虚拟平面PP也平行于将要夹持端子71的焊接电极81、82的表面。
引导部35c形成为可使线圈端33a配置成图中所示的形状。即,定子31的径向内侧的凹槽43的边缘41c、42c,它们两者相对于虚拟平面PP都定位于与端子71相反的一侧。换言之,在凹槽43径向内侧的边缘41c和42c中,位于线圈端33a的弯曲的外侧的边缘42c,被定位成与虚拟平面PP相切、或定位成比虚拟平面PP更靠近焊接电极82侧。在这里,边缘41c由第一突部841提供。而边缘42c由第二突部842提供。其结果,线圈端33a从边缘41c、42c起,朝向端子71和虚拟平面PP接近地延伸,从而到达端子71。在线圈端33a的弯曲工序中,线圈端33a被弯曲,以使得其从边缘41c、42c朝向端子71笔直延伸。
当焊接电极82沿箭头P6被操作时,焊接电极82在接触部33c处与线圈端33a最先接触,并推压接触部33c。其结果,线圈端33a不仅被平行地朝向端子71推靠,还会顺着端子71转动。
此时,线圈端33a有时会发生,形成理想焊接部所不期望的移动。例如,由于线圈端33a的悬架部分的一端保持在引导部35c,因此线圈端33a可能会在突部77上滑动。这种移动可能导致焊接工序中的熔融部分的移动,从而妨碍熔融的适量。并且,熔融部分可能会超出适当位置。
图31示出了由焊接电极82带来的线圈端33a的移动。焊接电极82如箭头P6所示被操作。夹在一对焊接电极81、82之间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随着焊接的进行形成焊接部55。
在此过程中,线圈端33a为了接触端子71,沿箭头P7的方向被拉入。此时,由于薄板部44以较小的摩擦力保持着线圈端33a,因而容许线圈端33a沿箭头P7的方向被拉入。
进一步地,沿箭头P7所示的力的分力,使薄板部44变形而形成变形部45。由于变形部45形成在薄板部44与线圈端33a的接触部,因此薄板部44在轴向上继续保持着线圈端33a。由此,线圈端33a与第一突部841分离,并形成间隙48。薄板部44的这种变形也容许线圈端33a发生移动。此工序为这样的工序,即在线圈端33a和端子71被焊接电极81、82夹住时,随着线圈端33a的移动引导部35c进一步变形,从而容许线圈端33a移动。
即使是在线圈端33a沿箭头P7被拉入之后,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842也可以抑制线圈端33a在定子31的周向和轴向上的过度移动。即使是在薄板部44变形之后,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842也可以抑制线圈端33a在定子31的周向、以及轴向上的过度移动。
如此,引导部35c、特别是薄板部44,直至用于焊接的工序初期,牢固地保持着线圈端33a。在用于焊接的工序中,薄板部44容许线圈端33a的移动。其结果,线圈端33a不用在端子71上方像被拉拽一样移动,即可进入到图中所示的焊接状态。线圈端33a可在突部77上与端子71焊接,而不会在线圈端33a的长度方向上发生偏移。
定子31的制造工序包括施加保护树脂61的工序。线圈端33a和端子71由保护树脂61包裹。施加保护树脂61,以完全覆盖配置在连接部50内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外露金属面。保护树脂61至少覆盖线圈端33a中因去除保护膜而外露的金属面、以及端子71的外露金属面。保护树脂61以未固化状态被施加。之后,保护树脂61固化。
定子31的制造工序还包括其他连接工序。在此工序中,可包括电极72与电力线的连接工序、或电极72与其他线圈端的连接工序。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凹槽43中设置有入口部46和定位部47。其结果,可以利用入口部46,将线圈端33a插入定位部47。由此,可以将定位部47形成为,可提供适于形成所期望的连接状态的、线圈端33a的引导。
定位部47在焊接工序中容许线圈端33a移动。因此,可以抑制线圈端33a在端子71上的滑动。其结果,可在线圈端33a与端子71之间形成所期望的连接状态。
在焊接工序中,定位部47将线圈端33a保持在变形了的变形部45处。由此,定位部47在变形部45形成之前,牢固地保持线圈端33a,又在变形部45形成之后,松动地保持线圈端33a。由此,在夹持线圈端33a和端子71并将它们焊接的工序中,定位部47可以容许线圈端33a移动。
(第九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部47可以变形以松动地保持线圈端33a。取而代之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定位部47的引导部35c,继续牢固地保持线圈端33a。
图32和图3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5c的立体图。图34、图35和图36示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线圈端33a与端子71的电连接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5c也具有第一突部841和第二突部942。第二突部942未设置在先实施方式中的薄板部44和变形部45。第二突部942以其径向的几乎整个厚度,与线圈端33a相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部841与第二突部942,也限定形成凹槽43。凹槽43具有入口部46和定位部47。定位部47以第二突部942的几乎整个厚度,保持着线圈端33a。
在图34中示出了焊接工序的初始阶段。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被牢固地保持在凹槽43内。并且,无论在接合工序之前还是之后,线圈端33a均被牢固地保持在凹槽43内。
分别操作焊接电极81、82,以使其与线圈端33a和端子71接触。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中,自突部77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自由端部,与焊接电极82相接触。焊接电极82最先接触接触部933c。接触部933c位于线圈端33a的、突出的自由端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被弯曲成可使接触部933c位于自由端部分。另有观点认为,引导部35c的形状和突部77的位置这样设定,即可使接触部933c位于自由端部分。线圈端33a,在端子71的上方,被配置为越朝向线圈端33a的前端越远离端子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5c的形状,以及线圈端33a的弯曲工序,两者都为提供图中所示的线圈端33a的形状而设定。线圈端33a被弯曲配置,以使其悬架部分的一部分越过虚拟平面PP而定位于端子71侧。
引导部35c形成为可使线圈端33a配置成图中所示的形状。即,边缘42c相对于虚拟平面PP定位于端子71侧。换言之,在凹槽43的径向内侧的边缘41c和42c中,位于线圈端33a的弯曲的、外侧的边缘42c,定位成比虚拟平面PP更靠近端子71侧。其结果,线圈端33a自边缘41c、42c起,越过虚拟平面PP并经由端子71侧之后,又延伸返回到突部77的上方。在线圈端33a的弯曲工序中,线圈端33a弯曲成自边缘41c、42c起,越过虚拟平面PP并经由端子71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线圈端33a的弯曲工序,以提供此配置。这种线圈端33a的配置,可以在自由端部分处形成接触部933c。
在图35中示出了焊接电极82被逐渐推压的阶段。线圈端33a顺着端子71逐渐变形。线圈端33a从其自由端部分、即从前端起逐渐变形。由此,线圈端33a在其与突部77的接触维持在一定部分的同时,逐渐与端子71相接触。
在图36中示出了焊接工序的最终阶段。焊接电极82被推压到规定的最终位置。线圈端33a被焊接到端子71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利用入口部46将线圈端33a插入到定位部47。由此,定位部47可以形成为,可提供适于形成所期望的连接状态的、线圈端33a的引导。
引导部35c牢固地保持着线圈端33a。并且,线圈端33a和焊接电极82被配置成,焊接电极82与线圈端33a的自由端部分相接触。焊接电极82与线圈端33a在靠近线圈端33a前端的部分处最先接触。换言之,可避免在线圈端33a的悬架部分上形成接触部33c。由此,线圈端33a在端子71上、特别是在突部77的接受处的滑动式移动受到抑制。与悬架部分受到推压的情形相比,线圈端33a在端子71上的滑动受到抑制。由此,可在线圈端33a与端子71之间形成所期望的连接状态。
(第十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线圈端33a的弯曲部33b来抑制线圈端33a在端子71上的移动。
图37和图38示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与端子71的电连接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也由引导部35c引导并保持。线圈端33a被压入并牢固保持在第一突部841与第二突部A42之间。第二突部A42在制造工序中,形成为不会因作用在线圈端33a上的力而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部841与第二突部A42之间,也形成有凹槽43。凹槽43具有入口部46和定位部47。
线圈端33a在自引导部35c向端子71延出的部分中,设置有包含弯曲部33b在内的S形弯曲部A33d。在这里,S形一词,被定义为包括反S形。弯曲部A33d使线圈端33a在接近端子71的方向上稍微迂回。弯曲部A33d可以配置成,使得线圈端33a相对于端子71形成所期望的位置关系。线圈端33a在端子71的上方,配置为越朝向线圈端33a的前端越远离端子71。这种前端敞开的配置,由弯曲部A33d提供。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前端敞开的配置可以使接触部933c定位在线圈端33a的自由端部分。
另有观点认为,弯曲部A33d作为线圈端33a中的容易弯曲部分而形成。比起在架设于引导部35c与突部77之间的线圈端33a的悬架部分上仅形成弯曲部33b的情况,弯曲部A33d作为用于使线圈端33a易于弯曲的部分而形成。弯曲部A33d通过该弯曲部A33d自身的变形,容许比弯曲部A33d靠前的线圈端33a顺着端子71转动。换言之,弯曲部A33d通过其自身的变形,可阻止线圈端33a在突部77上滑动。
弯曲部A33d也可以被称为,在引导部35c与突部77之间通过使线圈端33a弛垂而形成的弛垂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线圈端33a弯曲工序,以在引导部35c与端子71之间的线圈端33a的悬架部分形成弛垂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5c的形状、以及线圈端33a的弯曲工序,两者都是为提供图中所示的线圈端33a的形状而设定。线圈端33a被弯曲配置,以使其悬架部分的一部分、即弯曲部A33d的一部分越过虚拟平面PP而定位于端子71侧。
引导部35c形成为可使线圈端33a配置成图中所示的形状。边缘42c相对于虚拟平面PP定位于焊接电极82侧,即,相对于虚拟平面PP定位于突部77的突出方向侧。换言之,凹槽43的径向内侧的边缘41c、42c,它们两者相对于虚拟平面PP均定位在端子71的相反侧。进一步地,引导部35c被形成为在定子31的径向外侧远离端子71,以便在引导部35c与端子71之间提供用于形成弯曲部A33d所需的空间。在线圈端33a的弯曲工序中,线圈端33a自边缘41c、42c起被弯曲,以便越过虚拟平面PP并经过端子71侧。换言之,线圈端33a自边缘41c、42c起被蛇行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电极82最先接触自由端部分的接触部233c。焊接电极82将线圈端33a压向端子71。由此,线圈端33a顺着端子71而变形。此时,弯曲部A33d容许弯曲部A33d更前端侧的线圈端33a顺着端子71转动。弯曲部A33d作为线圈端33a中的铰链部(hinge)发挥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电极82不仅仅与架设在突部77与引导部35c之间的、线圈端33a的悬架部分相接触。与架设在引导部35c与端子71之间的、线圈端33a的悬架部分被按压的情形相比,线圈端33a在端子71上的滑动受到抑制。由此,可形成所期望的焊接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端33a在焊接之前被牢固定位。在架设于引导部35c与端子71之间的、线圈端的悬架部分,形成有弛垂部。在焊接工序中,线圈端33a受到焊接电极的推压。由此,线圈端33a可顺着端子71转动。此时,弛垂部变形。由于弛垂部的变形,线圈端33a在端子71上的滑动受到抑制。由此,可形成所期望的焊接部。
(第十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可以采用多种形状的凹槽43以取代在先实施方式。图39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凹槽43。凹槽43具有四角形的入口部B46,该入口部B46由平行于定子31的轴向的一对边缘限定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入口部B46引导线圈端33a。
(第十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40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凹槽43。凹槽43具有可称为三角形、或梯形的入口部546,该入口部C46由相对于定子31的轴向倾斜的一对边缘限定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入口部C46引导线圈端33a。
(第十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4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凹槽43。凹槽43具有入口部D46,该入口部D46由与轴向平行的一条边缘、以及相对于轴向倾斜的一条边缘限定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入口部D46引导线圈端33a。
(第十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实施方式中,示例了用于单相线圈的电极73。取而代之地,在先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引导部35c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多种用途的电极。
图42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1进行了模型化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用于三相线圈的电极72、73。多个电极72、73配置成使得其表面基本沿着周向扩展。多个电极72、73配置成能够被可以沿着定子31的径向开闭的焊接用电极所夹持。
电极73将线圈端33a与线束15的电力线连接。电极73具有端子71和端子74。电极73为在轴向上贯通定子31的贯通电极。电极73具有在定子31的两个面上彼此隔开的端子71、74。
电极72提供用于三相线圈的中性点连接。电极72具有多个端子71。电极72为E形的多头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5c也可以采用与在先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第十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其他电极272、273。
图43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1进行了模型化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用于三相线圈的电极272、273。多个电极272、273配置成使得其表面基本沿着径向扩展。多个电极272、273设置成能够被可以沿着定子31的周向开闭的焊接用电极所挟持。
电极272将线圈端33a与线束15的电力线连接。电极273为L形的板体。电极273具有端子71和端子274。电极723为不贯通定子31的非贯通电极。电极273在其一端具有对应于绝缘体35的固定部。电极273在其另一端具有与电力线连接的端子274。电极273在端子274与固定部之间具有端子71。
多个电极272提供用于三相线圈的中性点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5c也可以采用与在先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的发明内容并不限于列举出的实施方式。发明内容包括被列举出的实施方式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它们而得到的变形实施方式。例如,发明内容并不限于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部件和/或要素的组合。本发明可通过多种组合来实施。本发明还可包括可追加到实施方式中的追加部分。本发明包含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和/或要素被省略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包含一个实施方式与其他实施方式间的部件和/或要素的置换或组合。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实施方式的记载。所公开的技术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来确定,还应理解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同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壁构件62提供的壁体高度,在轴向上设定为高于配置在连接部50中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高度。取而代之地,壁构件62提供的壁体高度,还可以设定为略低于配置在连接部50中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高度、或者与配置在连接部50中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的高度相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保护树脂61的粘性和表面张力,也可以完全包裹配置在连接部50中的线圈端33a和端子7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和端子71通过电阻焊接或点焊进行焊接。取而代之地,线圈端33a和端子71还可以通过钎焊接合、或通过使构件机械变形实现接合的铆接进行接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5c由绝缘体35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取而代之地,引导部35c还可以由与绝缘体35分开的树脂材料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引导部35c经由诸如插入到定子芯32或绝缘体35的连接机构进行连接。
附图标记说明:
10旋转电机,11电路,12内燃机,13机身,
14旋转轴,15线束,21转子,
22转子芯,23永久磁铁,31定子,
32定子芯,32磁极,33定子线圈,
33a线圈端,33b、933b弯曲部,
33c、933c接触部,A33d弯曲部,
35绝缘体,35a壁体,35b绕线管,35c引导部,
36台阶部,37定位部,38狭缝,
41传感器单元,
841第一突部,842、942、A42第二突部,43凹槽,
44薄板部,45变形部,46、B46、C46、D46入口部,
47定位部,48间隙,
50、51、52连接部,55焊接部,
61保护树脂,62壁构件,
63、363、463、563、663、763筒状构件,
263半筒状构件,64外壁,65内壁,
66、266、366、666、766缺口部,67台阶部,
569台阶部,769台阶部,
71端子,72、272电极,73、273电极,
74、274端子,275端子,276电极,77突部,
81、82焊接电极。

Claims (11)

1.一种旋转电机(10),其具有连接到内燃机的旋转轴(14)的转子(21)、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的定子(31)、设置在所述定子上的电绝缘性的绝缘体(35)以及将线圈端(33a)与端子(71)连接的连接部(50),
所述线圈端为设置在所述定子上的定子线圈(33)的端部,
所述端子由所述绝缘体支承,以沿着所述定子的轴向延伸出去,
所述旋转电机包括:
壁构件(62),其形成包围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端子的围壁;以及
保护树脂(61),其存储在由所述围壁限定形成的储槽中,并包裹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端子,
所述壁构件在所述绝缘体上围绕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端子而配置;
所述壁构件和所述绝缘体具有将所述壁构件与所述绝缘体连接的连接部(36、67、37、66);
所述壁构件由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构件(63)来提供;
所述壁构件具有用于使所述线圈端穿过的缺口部(66、266、366、666、76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所述筒状构件在外壁(64)上具有缺口部(66),该缺口部用于将所述线圈端配置成贯通所述筒状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所述筒状构件具有缺口部(66),该缺口部从所述绝缘体侧的边缘起沿轴向延伸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所述绝缘体具有沿着所述定子的轴向延伸出去的壁体(35a);
所述围壁由所述壁构件和所述壁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所述端子设置在电极(72、272)的一部分上,所述电极提供所述定子线圈的中性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所述端子设置在电极(73、273)的一部分上,所述电极具有与电力线连接的另一个端子(74、27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包括含有所述端子的多个端子(71);其中,
所述壁构件围绕多个所述端子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所述壁构件提供的所述围壁高于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所述壁构件具有用于与所述保护树脂连接的台阶部(569、769)。
10.一种旋转电机(10)的制造方法,所述旋转电机(10)具有连接到内燃机的旋转轴(14)的转子(21)、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的定子(31)、设置在所述定子上的电绝缘性的绝缘体(35)、将线圈端(33a)与端子(71)连接的连接部(50)以及壁构件,
所述线圈端为设置在所述定子上的定子线圈(33)的端部;
所述端子由所述绝缘体支承,以沿着所述定子的轴向延伸出去;
所述壁构件由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构件(63)来提供;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将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端子连接;
在连接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端子之后,通过所述壁构件(62)的配置工序、即通过将所述筒状构件安装成与绝缘体(35)连接,而形成包围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端子的围壁;
通过将保护树脂(61)注入由所述围壁限定形成的储槽中,使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端子由所述保护树脂包裹;
其中,在所述壁构件(62)的配置工序中,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壁(64)上、从所述绝缘体侧的边缘延伸形成的缺口部(66)处,将所述线圈端配置成贯通所述筒状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壁构件提供的所述围壁高于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端子。
CN201780085630.5A 2017-02-14 2017-02-14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291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5527.4A CN112968563A (zh) 2017-02-14 2017-02-14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5279 WO2018150448A1 (ja) 2017-02-14 2017-02-14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5527.4A Division CN112968563A (zh) 2017-02-14 2017-02-14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1698A CN110291698A (zh) 2019-09-27
CN110291698B true CN110291698B (zh) 2021-06-22

Family

ID=631698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5527.4A Pending CN112968563A (zh) 2017-02-14 2017-02-14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201780085630.5A Active CN110291698B (zh) 2017-02-14 2017-02-14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5527.4A Pending CN112968563A (zh) 2017-02-14 2017-02-14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2968563A (zh)
WO (1) WO20181504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31375B1 (en) * 2019-04-24 2023-09-06 Black & Decker Inc. Outer rotor brushless motor having an axial fan
WO2022224421A1 (ja) * 2021-04-23 2022-10-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圧縮機、モータ、固定子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3122A (zh) * 2002-01-18 2003-07-30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JP5234033B2 (ja) * 2010-03-18 2013-07-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源装置
CN108307668A (zh) * 2015-11-27 2018-07-20 电装多利牡株式会社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电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7388B2 (ja) * 2015-09-24 2019-03-06 デンソートリム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97145B2 (ja) * 2015-10-02 2019-10-30 デンソートリム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3122A (zh) * 2002-01-18 2003-07-30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JP5234033B2 (ja) * 2010-03-18 2013-07-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源装置
CN108307668A (zh) * 2015-11-27 2018-07-20 电装多利牡株式会社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电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8563A (zh) 2021-06-15
WO2018150448A1 (ja) 2018-08-23
CN110291698A (zh) 2019-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79944B2 (ja) 内燃機関用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ステータ
US8350427B2 (en)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JP2006187175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59223A (ja) ロ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6194347A1 (ja) 内燃機関用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ステータ
JP6597145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291698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22179599A (ja) 配線部品
US11901848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armature
JP4913538B2 (ja) 集中配電部品
JP3902219B1 (ja) 集中配電部品
JP6206471B2 (ja) 内燃機関用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電極
CN112787451A (zh)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JP6477388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12589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ステータ
JP2023156720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
JP2023156610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JP2024055348A (ja) 回転電機
JP7065665B2 (ja) 接合体及び回転電機
JP7268541B2 (ja) 回転電機用配線部材及びその固定構造
WO2021166670A1 (ja) 回転電機における端末モジュール
JP2024055347A (ja) 回転電機
JP2020181762A (ja)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回転電機、及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8086079A (ja) 集中配電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