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89933A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89933A
CN110289933A CN201810226284.4A CN201810226284A CN110289933A CN 110289933 A CN110289933 A CN 110289933A CN 201810226284 A CN201810226284 A CN 201810226284A CN 110289933 A CN110289933 A CN 1102899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s
code bits
check matrix
information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262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89933B (zh
Inventor
张朝龙
黄凌晨
徐晨
李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2628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8993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78583 priority patent/WO201917940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289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89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89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89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能够提高译码性能。该方法包括: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是一种具有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码。LDPC码不仅具有逼近香农极限的良好性能,而且译码复杂度低,结构灵活,是近年来信道编码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目前,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uasi-CyclicLDPC,QC-LDPC)码作为一类结构化LDPC码,因其描述简单、易于构造、节省存储空间等优点,在某些通信系统中,例如,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的新空口接入技术(new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中,得以良好应用。
然而,在当前技术中,重点考虑了块误码率(block error rate,BLER)在10-2及其附近的性能,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随BLER的降低显著下降。而当BLER的值居于某些范围时,例如,在10-4及其附近甚至更低时,SNR随BLER的降低而下降的趋势明显变小,也就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错误平层(error floor)。错误平层的出现导致QC-LDPC 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译码性能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以提高译码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待编码的信息序列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编码设备对信息序列进行级联LDPC编码,译码设备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级联LDPC译码,可避免BLER在100至10-6范围内出现明显的错误平层,即,有利于在较高的信噪比范围保证较低的BLER,从而可以在更大的信噪比范围内获得较好的译码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校验矩阵对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或者
基于所述第二校验矩阵对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
通过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交织和/或加扰,可以将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干扰、规律性干扰等随机地分散在编码比特,便于通过纠错技术恢复数据,从而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解调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该指示信息可直接指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也可指示第一次LDPC编码的码率,以便于译码设备基于该码率和信息序列的长度确定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和预先定义的编码码率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通过预先定义编码码率,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可根据信息序列的长度和编码码率确定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而无需信令指示,从而节省信令开销。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待译码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译码,得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
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得到信息序列。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编码设备对信息序列进行级联LDPC编码,译码设备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级联LDPC译码,可避免BLER在100至10-6范围内出现明显的错误平层,即,有利于在较高的信噪比范围保证较低的BLER,从而可以在更大的信噪比范围内获得较好的译码性能。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以及
所述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译码,包括:
若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基于所述第一校验矩阵对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或者
若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基于所述第一校验矩阵对经过解交织或解扰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
应理解,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还是交织或加扰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与编码设备是否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否进行了交织或加扰有关。若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交织和/或加扰,可以将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干扰、规律性干扰等随机地分散在编码比特,便于通过纠错技术恢复数据,从而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解调性能。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该指示信息可直接指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也可指示第一次LDPC编码的码率,以便于译码设备基于该码率和信息序列的长度确定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和预先定义的编码码率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通过预先定义编码码率,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可根据信息序列的长度和编码码率确定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而无需信令指示,从而节省信令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K/L1≥0.9。
通过将第一次LDPC编码码率控制在较高值,可以减小多次LDPC编码带来的性能损失,从整体上看,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使得该传输系统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类型的需求。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L1=αK+β,
其中,α≥0.9,β为修正值。
通过将第一次LDPC编码码率控制在较高值,可以减小多次LDPC编码带来的性能损失,从整体上看,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使得该传输系统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类型的需求。并且,通过修正值来调节不同信息序列的长度下的第一次LDPC编码的码率,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译码性能。
可选地,β的取值为-Z≤β≤Z,且β为整数。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可预先定义,也可以由编码设备或译码设备确定。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或
确定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
例如,协议中可预先定义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此情况下,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可仅确定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或者,协议中可预先定义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此情况下,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可仅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或者,协议中并未预先定义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此情况下,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可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新空口NR协议中的基图1BG1,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NR协议中的基图2BG2;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
其中,所述BG1用于确定维度为46Z×68Z的校验矩阵,所述BG2用于确定维度为42Z×52Z的校验矩阵,Z为扩展因子。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编码设备,所述编码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设计中的编码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译码设备,所述译码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设计中的译码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编码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编码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译码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译码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方面中编码设备行为的功能,其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方面所描述的步骤或功能相对应的部件(means)。所述步骤或功能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硬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和软件结合来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通信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所述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中编码设备相应的功能。例如,对信息序列和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装置与其他设备通信,实现接收和/或发送功能。例如,发送指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所述通信装置可以为基站,gNB或TRP等。所述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所述通信装置也可以为智能终端或者可穿戴设备等。所述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为通信芯片。所述通信单元可以为通信芯片的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编码设备完成的方法。
第八方面,所述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方面中译码设备行为的功能,其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方面所描述的步骤或功能相对应的部件(means)。所述步骤或功能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硬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和软件结合来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通信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所述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中译码设备相应的功能。例如,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译码。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装置与其他设备通信,实现接收和/或发送功能。例如,接收指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所述通信装置可以为基站,gNB或TRP等。所述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所述通信装置也可以为智能终端或者可穿戴设备等。所述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为通信芯片。所述通信单元可以为通信芯片的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译码设备完成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编码设备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成,接收,发送,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 /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译码设备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成,接收,发送,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 /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的示意图;
图3是当前技术中采用LDPC码和极化(Polar)码的译码性能对比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当前技术中采用LDPC编解码与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LDPC编码和译码的性能对比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但不限于,窄带物联网系统 (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of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technology,NR)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1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00可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例如,网络设备102)和至少一个 (例如,终端设备104),网络设备102可与终端设备104通信。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 还可包括更多的网络设备和/或更多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 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射频单元(radio unit,R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 (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physical,PHY) 层的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或PHCP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R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 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此外,CU可以划分为接入网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N中的网络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在通信系统100中,网络设备102可以与多个终端设备(例如包括图中所示的终端设备104)通信。终端设备104也可以与多个网络设备(例如包括图中所示的网络设备102)通信。图1中所示的网络设备102与终端设备104通信的场景仅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一种可能的场景,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适用于更多的场景,例如,多点协作(Coordination Multiple Point,CoMP)传输场景、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场景等,图1中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并未予以画出。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结合图2简单说明在物理层的处理过程。
应理解,图2中所示出的对信号的处理过程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2所示,通信设备#1(例如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网络设备102或终端设备104)在发送信息数据时,可以根据系统支持的传输块的大小,将来自上层(例如,媒体接入层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的信息数据分割为多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并对每一传输块a0,a1,a2,a3,...,aA-1增加CRC校验p0,p1,p2,p3,...,pL-1得到序列 b0,b1,b2,b3,...,bB-1,其中B=A+L,a0,a1,a2,a3,...,aA-1也称为传输块的载荷(payload)。如果添加校验后的传输块b0,b1,b2,b3,...,bB-1大小超过最大码块长,则需要将传输块划分为若干码块(code block,CB)。其中,每个码块可包括传输块中的若干比特,还可以包括这些比特的CRC校验比特,例如长度为24比特的CRC校验比特。码块中还可以包括填充比特,以使码块长度满足块长要求,例如以LPDC编码为例,码块长度满足扩展因子Z 的整数倍。
通信设备#1可对每个码块进行信道编码,例如,采用LDPC编码,得到相应的编码码块。在本申请中,有时也将码块称为信息序列。每个编码码块中可包括码块中多个编码前的信息比特和编码生成的校验比特,在本申请中可统称为编码比特,多个编码比特所构成的序列可称为编码比特序列。
通信设备#1可将上述编码比特序列保存在通信设备#1的循环缓存中进行速率匹配。通信设备#1可从循环缓存中选取一段编码比特,经过交织处理后,进行调制处理,映射为调制符号,并发送包括该调制符号的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是指传输块经码块分割以及LDPC编码后输出的比特序列长度。更具体地,传输块经码块分割、LDPC编码后会存入循环缓存器,然后从该缓存器的指定位置,连续读出指定长度的比特数据,遇到填充比特自动跳过。
通信设备#2对接收到的调制符号进行解调处理、解交织处理后,可将接收到的编码比特的软值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相应位置。如果发生重传,通信设备#2将每次重传的编码比特的软值合并保存在软信息缓存中,这里的合并是指,如果两次接收到的编码比特的位置相同,则将两次接收到的该编码比特的软值合并。
通信设备#2可直接对软信息缓存中的所有软值进行译码,例如,LDPC译码,得到相应的信息序列,例如,采用LDPC译码,得到相应的信息序列。信道译码所得到的信息序列可被发送至上层(例如,MAC层)。
应理解,通信设备#2对接收到的调制符号进行处理得到信息序列的过程可视为通信设备#1对待发送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编码比特序列的过程的逆过程。其中,通信设备#1和通信设备#2可采用无线技术进行通信。例如,当通信设备#1发送信号时,通信设备#1为发送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称为编码设备;通信设备#2接收信号时,通信设备#2为接收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可称为译码(或者称,解码)设备。比如,通信设备#1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网络设备102或配置于网络设备102 中的芯片,通信设备#2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104或配置于终端设备104中的芯片,或者,通信设备#1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104或配置于终端设备104中的芯片,通信设备#2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网络设备102或配置于网络设备102中的芯片。
为了便于理解,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相关概念作简单介绍。
1、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一类具有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码,即校验矩阵中非零元素的密度比较低,也就是要求校验矩阵中零元素远远多于非零元素。一个[N, K]线性分组码,可理解为将长度为K的信息序列,通过编码得到码长为N的编码比特。
2、编码码率:在信道编码过程中,用于表示信息码字占总码字的比率。例如,信息序列的长度为K,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为N,则编码码率为K/N。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每一次LDPC编码前的序列长度与编码后得到的序列长度的比值记作编码码率。例如,对于第一次LDPC编码而言,编码码率为第一次LDPC编码前的信息序列的长度与编码后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之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可将第一次LDPC编码的码率称为第一编码码率;对于第二次LDPC编码而言,编码码率可以为第二次LDPC编码前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与编码后得到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之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可将第二次LDPC编码的码率称为第二编码码率。对于整个信道编码而言,编码码率可以为第一次LDPC编码前的信息序列的长度与第二次LDPC编码后得到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之比。
3、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C-LDPC)码:LDPC的一个子类。QC-LDPC的校验矩阵(parity check matrix)是对一个基矩阵进行扩展得到的。为便于区分,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可将基矩阵记作Hb,将校验矩阵记作H。
4、基图:基图可以表示成m×n的矩阵,包括零元素和非零元素,其中零元素可以用0、-1或null等表示,非零元素可以用1表示,可以用于指示一个或多个LDPC基矩阵中非零元素的位置,也就是非零元素在矩阵中的行、列位置。在有些实现方法中也可以简化的表示成指示非零元素的行、列位置的表格。通常,基图的前两列被称为内置打孔列。
5、基矩阵:可用于构造QC-LDPC码的校验矩阵H。基矩阵Hb的大小可以为m×n,与基图相同,相应的校验矩阵H的大小为(m·Z)×(n·Z),其中,将Z称作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lifting size),m、n、Z均为正整数。扩展因子取值以及集合划分的示例可参考表一所示:
表一
QC-LDPC中基矩阵的表达式可以如下所示,其中,与基图中非零元素对应的位置的元素取值大于或者等于0,与零元素对应的位置的元素取值可以为-1或者null:
6、校验矩阵:QC-LDPC中校验矩阵的表达式可以如下所示:
该校验矩阵H中的每一个元素I(pi,j)(0≤i≤m-1,0≤j≤n-1)可以是零矩阵或者是循环移位矩阵。其中,若pi,j大于或者等于0,循环移位矩阵(例如,I(pi,j))可以是对维度为Z×Z的单位矩阵循环移位pi,j位得到的。因此,也将pi,j称作循环移位矩阵的移位因子。pi,j的取值范围可以是-1≤pi,j<Z。
换句话说,基矩阵中的每个非零元素pi,j(0≤i≤m-1,0≤j≤n-1)可用于指示其所构造的校验矩阵中对应的单位矩阵需要进行循环移位的位数。例如,p0,0可用于指示校验矩阵的左上角维度为Z×Z的单位矩阵I(p0,0)需要循环移位的位数为p0,0。若将I(p0,0)看做一个整体,I(p0,0)在校验矩阵中的位置与p0,0在基矩阵的位置是相同的,即,第0行第0 列。而基图或基矩阵中零元素则是用Z×Z的零矩阵替换。
若信息序列用c0,c1,c2,c3,...,cK-1表示,校验矩阵H的基图中前两列为内置打孔比特列,扩展因子为Z,则相应的内置打孔比特的个数为2Z,即c0,c1,c2,c3,...,c2Z-1。经校验矩阵H 编码后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为d=d0,d1,d2,...,dN-1,编码比特序列d包括信息序列中K-2Z 个比特c2Z,c2Z+1,...,cK-1,以及校验比特序列w=[w0,w1,w2,...,wN+2Z-K-1]T中的校验比特,基于校验矩阵H,校验比特序列w和信息序列c满足其中c=[c0,c1,c2,...,cK-1]T, 0是全0的列向量。
基矩阵中的每个元素的取值可以参考现有技术确定,例如,可根据NR协议TS38.212 中定义的表5.3.2-2LDPC基图1(HBG)及其矩阵(Vi,j)(可参见后文中的表三)和表5.3.2-3 LDPC基图2(HBG)及其矩阵(Vi,j)(可参见后文中的表二),由于扩展因子Z取值范围不同使得pi,j的取值范围也不尽相同,因此pi,j也可以通过pi,j=mod(Vi,j,Z)给出。一个基图往往可以对应多个基矩阵或者校验矩阵,这些矩阵中非零元素的值可以根据扩展因子 Z的集合索引确定。
应理解,上文列举的用于指示基矩阵与奇偶校验矩阵的对应关系的表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用于确定基矩阵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不做限定。
如果校验矩阵H是满秩矩阵,则可以在基矩阵的(n-m)列放置(n-m)·Z个信息比特,基矩阵中用于放置该(n-m)·Z个信息比特的(n-m)列可以称为信息列,并令kb=n-m。
在采用QC-LDPC编码时,如果信息序列的长度K被kb整除,那么在扩展后的每一个信息比特位置都用来放置信息比特。如果K不被kb整除,导致Z·kb>K,则在扩展后LDPC 的校验矩阵H中会有(Z·kb-K)个多余的信息比特位置,可称作填充比特,填充比特可以用0或者null表示。
图3是采用LDPC码和极化(Polar)码的译码性能对比图。具体地,图3以信息序列长度K=94、编码码长N=420、调制模式为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QPSK)为例,以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为噪声模型,通过性能仿真,示出了采用LDPC码和Polar码的符号信噪比与BLER关系的性能对比图。由图可以看到,当采用Polar码时,BLER随符号信噪比的增大呈下降趋势,曲线未发生明显的浮动;当采用LDPC编码时,BLER在处于100至约10-3范围(具体可对应于图中 A至B范围)时时BLER随符号信噪比增大而下降的趋势(例如,可通过斜率k1表征),与BLER在处于约10-3至10-6范围(具体可对应于图中B至C范围)时BLER随符号信噪比增大而下降的趋势(例如,可通过斜率k2表征)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浮动,曲线在 BLER处于约10-3至10-6范围时发生了明显的翘起,也就是说,BLER在处于约10-3至10-6范围(具体可对应于图中B至C范围)时,BLER随信噪比的增大下降的趋势变得平缓,使得译码性能下降。
图3中示出的LDPC译码性能图中,由于在BLER处于约10-3至10-6范围时,BLER 随信噪比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发生了明显的浮动,造成了译码性能的下降,可认为BLER 在约10-3至10-6范围出现了错误平层(error floor)。错误平层可理解为:从低/中等信噪比瀑布区域到高信噪比区域误码性能曲线的突然降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信噪比-BLER的译码性能曲线中不同BLER范围内的斜率变化来确定是否出现了错误平层。例如,当两个连续的BLER范围内的斜率的差值或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则认为出现错误平层;否则,认为未出现错误平层。其中,该预设门限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其取值可基于对错误平层的判决的严格程度来决定。
然而,在一些系统中,要求误码率是极低的,例如,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要求误码率在10-5以下。因此,如何降低LDPC 码的错误平层是LDPC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以避免错误平层的出现,提高LDPC译码性能。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先定义”可以通过在设备(例如,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预先保存相应的代码、表格或其他可用于指示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对于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比如预先定义可以是指协议中定义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保存”,可以是指的保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可以是单独的设置,也可以是集成在编码器或者译码器,处理器、或通信装置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也可以是一部分单独设置,一部分集成在译码器、处理器、或通信装置中。存储器的类型可以是任意形式的存储介质,本申请并不对此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协议”可以指通信领域的标准协议,例如可以包括LTE协议、NR协议以及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协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名词“网络”和“系统”经常交替使用,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信息(information),信号(signal),消息(message),信道(channel)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的(of)”,“相应的(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等仅为便于区分不同的对象,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例如,区分不同的校验矩阵,不同的编码比特序列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 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A和B中的至少一个”,类似于“A和/或B”,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应理解,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可适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图1中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00。其中,编码设备可以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1中的网络设备102,译码设备可以对应(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104;或者,编码设备可以对应(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于图1中的终端设备104,译码设备可以对应(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于图1中的网络设备102,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另外,图1中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并不应对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场景构成限定。
以下,不失一般性,以一个编码设备和一个译码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为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可以理解,一个编码设备可以基于相同的方法,与具有无线通信连接的一个或多个译码设备进行通信,一个译码设备也可以基于相同的方法,与具有无线通信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编码设备进行通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4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图4中所示的方法200可以包括步骤210至步骤260。下面结合图4对方法200进行详细描述。
在步骤210中,编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第一次LDPC编码时所基于的校验矩阵称为第一校验矩阵。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进行第一次LDPC编码后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可称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步骤210中编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的过程可记作第一次LDPC编码,与此对应的编码码率可记作第一编码码率。
可选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与信息序列的长度K满足:K/L1≥0.9。
换句话说,第一编码码率大于或等于0.9。
编码设备可根据编码码率的要求,控制第一编码后输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例如,当编码码率较低,不满足第一编码码率时,可通过打孔的方式来降低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以达到提高码率的效果。
可选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与信息序列的长度K满足:L1=αK+β,其中,α≥0.9,β为修正值。
也就是说,第一编码码率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考虑将LDPC编码码率设计成可调的,即,可随信息序列的长度调整。比如,信息序列的长度较长时,编码码率可相应提高;信息序列的长度较短时,编码码率可相应降低。上式中当α和K确定后,便可通过修正值β来调整编码码率,以达到预期值。可选地,β的取值为-Z≤β≤Z,且β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编码码率为预先定义的。例如,第一编码码率为协议定义。
在这种设计中,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可预先保存第一编码码率。该编码码率可以被设计为一个固定值,例如,0.9;也可以被设计成可调的,例如对于不同的信息序列的长度可定义不同的编码码率,比如,当信息序列的长度为100至300时,对应的编码码率为 0.93;当信息序列的长度为300至500时,对应的编码码率为0.95。应理解,这里所列举的编码码率的值以及信息序列的长度与编码码率的对应关系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编码码率由发送端设备确定,并可通过信令通知接收端设备。
则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
步骤220,编码设备发送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码率。
由于在信息序列的长度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信息序列的长度和第一编码码率确定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反之,根据信息序列的长度和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可确定第一编码码率。
故,该指示信息可直接指示第一编码码率,或者,该指示信息也可指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可选地,该指示信息可携带在高层信令中。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高层信令例如可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 消息或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元素(controlelement,CE)。可选地,该指示信息可携带在物理层信令中。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物理层信令例如可以包括下行控制信息。该下行控制信息可以为 NR协议中的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或者,也可以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传输的其他可用于承载下行控制信息的信令。
应理解,这里所说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可以是NR协议中定义的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nhancedPDCCH, EPDCCH),也可以是NR中的PDCCH,以及随着网络演变而定义的具有上述功能的其他下行信道。
例如,该指示信息可通过下行控制信息中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coding scheme,MCS)字段承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的过程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编码设备根据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确定第一校验矩阵;
编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待编码的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新空口NR协议TS38.212中的基图1BG1。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NR协议TS38.212中的基图2BG2。
不论是BG1还是BG2,均通过不同的索引值定义基矩阵中的各个元素,即通过不同的索引值指示了多个不同形式的基矩阵,进而可根据基矩阵和扩展因子构造校验矩阵。BG1和BG2具体可参看后文中的表二和表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预先定义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类型。例如,在协议中预先定义了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类型。例如,预先定义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2,或者,预先定义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参考NR协议基图选择方式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即,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
具体地,若信息序列对应的传输块中信息载荷的长度A≤292,或者,信息序列对应的传输块中信息载荷的长度A≤3824且编码码率R≤0.67,或者,编码码率R≤0.25,则采用BG2作为校验矩阵的基图;否则,采用BG1作为校验矩阵的基图。
其中,在确定用于第一次LDPC编码的第一校验矩阵时,该编码码率可以为第一编码码率;与此相应,在确定用于第二次LDPC编码的第二校验矩阵时,该编码码率可以为第二编码码率。
例如: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可以根据信息序列对应的传输块中信息载荷的大小或者第一编码码率中至少一种确定。
当采用了其中一种基图(例如,BG1或BG2)来确定第一校验矩阵,即可基于信息序列的长度来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进而基于基图和第一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确定第一校验矩阵。应理解,上文列举的BG1和BG2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对现有的基图(例如,BG1或BG2)进行修改的可能,也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形式的基图的可能。
下面分别以BG1和BG2为例,详细说明根据信息序列的长度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以及基于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扩展因子构造第一校验矩阵的具体过程。
具体过程可包括下文列举的步骤i至步骤iii。在以下示例中,假设信息序列的长度为 K。
步骤i、根据信息序列的长度确定信息列数kb
若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kb取值为BG1中对应信息比特的列数,BG1中对应信息比特的列数为22,故kb=22;
若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2,则可通过执行以下代码来确定kb
步骤ii、根据信息列数kb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Z1
根据步骤i中确定的信息列数kb以及信息序列的长度K,确定扩展因子(liftingsize) Z1,Z1的值取自前述表一中所列举的扩展因子集合,且Z1为满足kb·Z1≥K的最小值。
步骤iii、根据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扩展因子Z1确定第一校验矩阵。
根据扩展因子Z1可确定集合索引iLS,由于基图中每个非零元素对于不同索引iLS对应的循环移位值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索引确定每个非零元素对应的循环移位值Vi,j,并且根据pi,j=mod(Vi,j,Z1)确定pi,j,对于基图中每个零元素用Z1×Z1的零矩阵替换,对于基图中每个非零元素用循环右移pi,j次的Z1×Z1单位矩阵替换。表二示出了NR协议TS38.212中定义的BG2,基图中非零元素的位置以表二中行列索引指示,其他未示出的位置为零元素所在的位置。
表二
表二可用于确定八种可能的基矩阵,分别对应于索引值(iLS)为1至8的情况。每个基矩阵的维度为42×52,也就是说,每个基矩阵都可以为42行52列的矩阵。其中,用于承载信息比特列(即,信息列)数可以为10,也可以为小于10的整数,例如,9、8或6 等。当信息列数小于10时,可将本用作信息列的10列中的部分列截取掉,不用于承载信息比特。
举例而言,假设Z1=3,则iLS=2。参看表二,当i=0,j=0时,Vi,j所对应的元素V0,0为 174,不为0,则说明V0,0为非零元素,进一步对3取模后可得0,则表示对维度为3×3的单位矩阵向右循环移位的移位因子为0,也就是不移位;当i=0,j=1时,Vi,j所对应的元素V0,1为97,不为0,则说明V0,0为非零元素,进一步对3取模后可得1,则表示对维度为3×3的单位矩阵向右循环移位的移位因子为1;当i=0,j=10时,Vi,j所对应的元素V0,10为0,则说明V0,10为零元素。
以BG2为例,第一校验矩阵维度为42Z1×52Z1
仍以步骤iii中的举例来说明,假设Z1=3,当i=0,j=0时,所对应的第一校验矩阵中的元素可以为当i=0,j=1时,所对应的第一校验矩阵中的元素可以为当i=0,j=10时,所对应的第一校验矩阵中的元素可以为
基于上述步骤,可以确定出第一校验矩阵。
表三示出了NR协议TS38.212中定义的BG1,基图中非零元素的位置以表三中行列索引指示,其他未示出的位置为零元素所在的位置。
表三
表三可用于确定八种可能的基矩阵,分别对应于索引值(iLS)为1至8的情况。每个基矩阵的维度为46×68,也就是说,每个基矩阵都可以为46行68列的矩阵。其中,用于承载信息比特列(即,信息列)数可以为22。
应理解,根据BG1和扩展因子Z1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具体过程与上文步骤iii中根据 BG2和扩展因子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具体过程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举例详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时,第一校验矩阵的维度可以为46Z1×68Z1
应理解,上文中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列举了NR协议TS38.212中的多个表项来说明扩展因子的取值以及第一校验矩阵的构造等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扩展因子的取值、第一基矩阵的确定方法以及第一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并不做限定。同时,本申请也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对上文列举的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任意一个表项作出修改的可能,也不排除以其他可能的形式来代替上述表一、表二和表三中任意一个表项的可能。
编码设备在确定了第一校验矩阵之后,便可基该第一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进行LDPC 编码,以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由上文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具体过程可以看到,该第一校验矩阵为由0和1构成的稀疏矩阵。或者说,校验矩阵可以为由0和1构成的稀疏矩阵。校验矩阵中的每一行可构造出一个校验方程,每一列的值可用于指示信息序列中的比特在校验方程中是否出现,例如,“1”代表出现,“0”代表不出现。例如,校验矩阵中的某一行为[1,1,1,1,0,1,0,0,0,0],假设前5个比特为信息比特,后5个比特为校验比特,则可得到校验方程为: v1⊕v2⊕v3⊕v4⊕v5=0,或者写成,v1+v2+v3+v4=v5。其中,v1至v4表示信息比特中的第一至第四个比特,v5表示校验比特中的第一个比特。通过该校验方程可求解得到校验比特中的第一个比特,也就是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第一个比特。该校验方程中也可能存在多个待求解的校验比特,这种情况可通过多个校验方程来求解得到。
应理解,这里仅为便于理解和说明,举例说明了基于校验矩阵确定编码比特序列的方法,基于校验矩阵确定编码比特序列的具体过程可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对于基于校验矩阵确定编码比特序列的具体方法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基于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的方法,编码设备可对长度为K的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例如,可通过kb·Z个比特来放置长度为 K的信息序列,当K>kb·Z时,可将剩余的(K-kb·Z)个比特来放置填充比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文中已经说明,编码设备在对信息序列进行信道编码之前,可以根据系统支持的传输块的大小,对来自上层的传输块进行码块分割。这里,系统支持的传输块的大小即可理解为信息序列的长度,该长度的大小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例如,协议定义。
在步骤230中,编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区分和说明,将第二次LDPC编码时所基于的校验矩阵称为第二校验矩阵。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和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第二次LDPC编码后得到的编码比特序列可称为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步骤210中编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的过程可记作第二次LDPC编码,与此对应的编码码率可记作第二编码码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编码设备可以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 LDPC编码。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编码设备可以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例如:进行交织,或加扰,或交织和加扰等处理,然后对经过处理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其中,交织处理可以是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各比特的位置进行改变或交换。加扰处理可以是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使用特定的扰码序列或者随机序列进行加扰运算。
换句话说,步骤230可包括:
编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或者
编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通过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交织或加扰,可以将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干扰、规律性干扰等随机地分散在编码比特,便于通过纠错技术恢复数据,从而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解调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230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编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确定第二校验矩阵;
编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与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的方法相似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可以预先定义,例如,在协议中预先定义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类型。或者,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也可以根据待进行第二次LDPC编码的编码比特序列(例如可以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者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或者信息序列对应的传输块的编码码率中至少一种确定。即,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确定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
需要说明的是,若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了交织或加扰处理,则该交织或加扰处理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可根据第一次LDPC编码后输出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以及预先定义好的交织算法或加扰序列确定,本申请对于确定交织或加扰处理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的具体方法不做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编码码率可以预先定义,也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编码码率(即,信息序列的长度与经LDPC编码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之比)以及第一编码码率计算得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第二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Z2也可以根据待进行第二次LDPC编码的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重新确定。Z2的值例如可取自前述表一中所列举的扩展因子集合,且Z2为满足kb·Z2≥L1的最小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待进行第二次LDPC编码的编码比特序列可以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本身,也可以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与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新空口NR协议TS38.212中的BG1。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NR协议TS38.212中的BG2。
应理解,在步骤210中已经结合具体的例子详细说明了根据待编码的序列长度确定第二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以及基于基图和第二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构造校验矩阵的具体过程,在步骤230中,根据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或经过处理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确定第二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以及基于基图和第二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构造第二校验矩阵的具体过程与上述步骤210中的具体过程相似,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还应理解,该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与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可以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步骤210中,输入可以为待编码的信息序列,输出可以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在步骤230中,输入可以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经过交织或加扰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输出可以为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也就是说,可将步骤210 的输出作为步骤230的输入,或对步骤210的输出做处理后作为步骤230的输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步骤210和步骤230可以由两个独立的编码器执行,该两个独立的编码器可通过执行程序代码,对输入的序列进行LDPC编码。具体地,对于编码器#1来说,可将待编码的信息序列作为输入,将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作为输出,对于编码器#2 来说,可将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经过处理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作为输入,将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作为输出。可以理解的是,在编码器#1输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之后,可以用于对新输入的待编码的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在编码器#1输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之前,编码器#2也可用于对之前输入的其他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步骤210和步骤230也可以由一个编码器的两个编码单元来执行,该两个独立的编码单元可通过执行程序代码,对输入的序列进行LDPC编码。具体地,对于编码单元#1来说,可将待编码的信息序列作为输入,将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作为输出,对于编码单元#2来说,可将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经过处理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作为输入,将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作为输出。可以理解的是,在编码单元#1输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之后,可以用于对新输入的待编码的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在编码单元#1 输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之前,编码单元#2也可用于对之前输入的其他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步骤210和步骤230也可以由一个编码器的同一编码单元来执行。将待编码的信息序列作为输入,在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后,将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经过处理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重新作为输入,直至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并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对信息序列进行多次LDPC编码的方法可称为级联LDPC编码。例如,对信息序列进行了两次LDPC编码,则称级联次数为2。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仅为便于理解和说明,以两次LDPC编码的过程为例详细说明了编码设备对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的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LDPC编码的级联次数不做限定,例如,还可将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作为下一次LDPC 编码的输入,以输出第三编码比特序列,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可作为待发送给译码设备的编码比特序列,也可作为再一次LDPC编码的输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并且,对编码比特序列再一次进行LDPC编码的具体过程与上文步骤210中所描述的具体过程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理解和说明,假设编码设备做了两次LDPC编码,则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步骤240,编码设备发送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相对应地,在步骤240中,译码设备接收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应理解,编码设备在发送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编码设备发送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称为原始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可进一步对该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速率匹配、交织、调制等处理,以将该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以符号的形式通过天线发送给译码设备。译码设备所接收到的信号可以是由该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经交织、调制等处理得到的符号,译码设备可先对该符号进行解调、解交织、解速率匹配等处理,以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译码设备恢复出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称为恢复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然后对该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译码。
在解调或译码过程中,根据使用的方法不同,得到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以比特序列 A为例,若比特序列A经过编码、速率匹配、交织以及调制等操作后得到可以发送的信号,对该信号进行解调可以得到比特序列A的解调软值信息或解调硬值信息,对比特序列A 的解调软值信息或解调硬值信息进行译码可以得到比特序列A的译码软值信息或译码硬值信息。其中,在解调或译码时采用的是硬判决,则得到的是相应的比特序列的硬值信息,对该比特序列的每一比特判决为0或1的值;又例如,在解调或译码时采用的是软判决,则可以得到相应的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软值可以包括信息可靠度的度量,还可以包括硬值的信息,以便译码时根据这些信息判决为相应的比特。例如,对信号S进行解调后,软值信息可以是序列r=[-11.2,4.7,9,-3],其中软值信息中正负号表示相应地硬值,相应地硬值信息可以是序列y=[0,1,1,0],软值信息中数字大小表示度量值。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为举例,并不以此为限。编码设备对信道编码后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的具体过程以及译码设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待译码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由于编码设备对原始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了速率匹配、交织、调制等处理后通过物理信道传输给译码设备,译码设备在对接收到的符号进行解调、解交织、解速率匹配等处理后得到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对应的恢复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有可能与原始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不完全相同,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在本申请中,将原始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和恢复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均称为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只要编码设备采用了上述级联LDPC编码的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 LDPC编码,译码设备就可以采用与此相对应的方式对接收到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译码。与级联LDPC编码相对应地,译码设备进行LDPC译码的方式可称为级联LDPC译码。
在步骤250中,译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得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
具体地,译码设备对编码比特进行LDPC译码的过程可视为编码端对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的过程的逆过程。即,对于译码设备来说,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可作为第一次LDPC译码的输入,其输出可以为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可作为第二次LDPC译码的输入,其输出可以为信息序列,也就是译码设备希望通过译码恢复出的编码设备发送的信息序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第一次LDPC译码得到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记作第三编码比特序列。步骤250中译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的过程可记作第一次LDPC译码。
步骤250中经过第一次LDPC译码得到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对应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可以与步骤230中的待进行第二次LDPC编码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若步骤230中基于第二校验矩阵直接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则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可理解为经LDPC译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若步骤230中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经过交织或加扰后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则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可理解为经LDPC译码得到的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在本实施例中,将译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译码得到的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统称为第三编码比特序列。
可选地,步骤250具体包括:
译码设备根据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确定第二校验矩阵;
译码设备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译码,得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
具体地,基于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确定第二校验矩阵的具体方法可以与步骤230中基于第二基矩阵确定第二校验矩阵的具体方法相同。译码设备可根据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确定第二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并基于基图和第二矩阵的扩展因子确定该第二校验矩阵。其中,若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LDPC译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则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例如可以由译码设备根据第一编码码率(例如可以是预先定义或者编码设备指示)和预先定义的信息序列的长度确定,或者,也可以由编码设备通过信令指示;若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LDPC译码得到的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则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由译码设备根据第一编码码率、预先定义的交织算法、预先定义的加扰序列以及预先定义的信息序列的长度确定,或者,也可以由编码设备通过信令指示。本申请对于确定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的具体方法不做限定。
译码设备可采用现有的译码算法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第一次LDPC译码,以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作为示例而非限定,LDPC译码算法例如可以包括置信传输(Belief Propagation)算法、分层偏移最小和(layered offset min-sum,LOMS)算法、分层归一化最小和(layered normalized min-sum,LNMS) 算法等。这些算法都是基于消息传递算法(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演进而来,都是在校验节点和比特节点之间做迭代计算。
应理解,通过采用译码算法进行LDPC译码的具体过程可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在步骤260中,译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得到信息序列。
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可将步骤260中译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的过程记作第二次LDPC译码。
如前所述,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可以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也可以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则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译码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译码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解交织或解扰后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
换句话说,步骤260可包括:
译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 译码,得到信息序列;或者
译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解交织或解扰后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得到信息序列。
可以理解,译码设备进行第二次LDPC译码的对象可以取决于编码设备在第二次LDPC编码前是否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做了交织或加扰处理。通过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交织或加扰,可以将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干扰、规律性干扰等随机地分散在编码比特,便于通过纠错技术恢复数据,从而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解调性能。
可选地,步骤260具体包括:
译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确定第一校验矩阵;
译码设备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 译码,得到信息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
译码设备对信息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判决,得到信息序列。
具体地,基于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具体方法可以与步骤210中基于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具体方法相同。译码设备可根据信息序列的长度确定第一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并基于基图和第一校验矩阵的扩展因子确定该第一校验矩阵。
与步骤250相似地,译码设备可采用译码算法对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第二次LDPC译码,以得到信息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并可进一步对该信息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判决,以得到该信息序列。通过采用译码算法进行LDPC 译码的具体过程可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步骤250和步骤260可以由两个独立的译码器执行,该两个独立的译码器可通过执行程序代码,对输入的序列进行LDPC译码。具体地,对于译码器#1来说,可将待译码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作为输入,将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作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为输出,对于译码器#2来说,可将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或经过交织或加扰处理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作为输入,将信息序列作为输出。可以理解的是,在译码器#1输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之后,可以用于对新输入的待译码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在译码器#1输出该第一译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之前,译码器#2也可用于对之前输入的其他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步骤250和步骤260也可以由一个译码器的两个译码单元来执行,该两个独立的译码单元可通过执行程序代码,对输入的序列进行LDPC译码。具体地,对于译码单元#1来说,可将待译码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作为输入,将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作为输出,对于译码单元#2来说,可将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或经过交织或加扰处理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作为输入,将信息序列作为输出。可以理解的是,在译码单元#1 输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之后,可以用于对新输入的待译码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在译码单元#1输出该第一译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之前,译码单元#2也可用于对之前输入的其他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步骤250和步骤260也可以由一个译码器的同一译码单元来执行。将待译码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作为输入,在得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后,将得到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或经过处理后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重新作为输入,直至得到信息序列并输出。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编码设备想要发送的、未经过LDPC编码的信息序列(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未经过LDPC编码的信息序列称为原始的信息序列)与经译码设备LDPC译码得到的信息序列(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经过译码设备LDPC译码得到的信息序列称为恢复的信息序列)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旨在提高恢复的信息序列与原始的信息序列的相似度。
其中,两个二进制序列的相似度可以通过该两个二进制序列的汉明距离来表征。这里,汉明距离可以是指两个二进制序列不一样位置的总数。例如,对于二进制码“110”和“111”,汉明距离是1;对于二进制码“000”和“111”,汉明距离是3;对于二进制码“101”和“101”,汉明距离是0。因此,汉明距离越小,则相似度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译码设备进行LDPC译码的级联次数与编码设备进行LDPC编码的级联次数是相同的。并且,通过仿真可知,在提高第一编码码率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的减小级联LDPC编码可能带来的性能损失。例如,将第一编码码率控制在0.9附近。
图5示出了当前技术中采用LDPC编解码与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LDPC编码和译码的性能对比图。如图5所示,若仅进行一次LDPC编码和译码,在BLER 小于10-3范围内出现了错误平层;若采用本申请所提供通信方法进行两次级联LDPC编码和译码,在BLER小于10-3范围内,BLER与符号信噪比的曲线未发生明显浮动,BLER 随信噪比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在BLER小于10-3范围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平层,因此,有利于提高译码性能。具体地,图5中以信息序列长度为420,第一编码比特序列长度为108、第二编码比特序列长度为94为例,分别示出了第一校验矩阵和第二校验矩阵均基于BG2确定,以及第一校验矩阵基于BG2确定、第二校验矩阵基于BG1确定的情形。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编码设备对信息序列进行级联LDPC编码,译码设备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级联LDPC译码,可避免BLER在100至10-6范围内出现明显的错误平层,即,有利于在较高的信噪比范围保证较低的BLER,从而可以在更大的信噪比范围内获得较好的译码性能。并且,通过将第一次LDPC编码码率控制在较高值,可以减小多次 LDPC编码带来的性能损失,从整体上看,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使得该传输系统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类型的需求。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结合图3至图5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以下,结合图6至图9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如图6所示,该通信装置300可以包括:编码单元31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300可以为编码设备,或配置于编码设备中的芯片。该编码设备可以为无线传输中的发送设备。例如,该编码设备可以为下行传输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为上行传输中的终端设备,还可以为D2D传输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该编码单元310可用于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待编码的信息序列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该编码单元310还可用于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可选地,该编码单元310具体用于:
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或者
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
可选地,该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K/L1≥0.9。
可选地,该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L1=αK+β,
其中,α≥0.9,β为修正值。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300还包括通信单元320,用于发送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300还包括确定单元330,用于根据该信息序列的长度和预先定义的编码码率确定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300还包括确定单元330,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或,确定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
可选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新空口NR协议中的基图1BG1,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NR协议中的基图2BG2;或者
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2,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或者
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或者
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2,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2;
其中,BG1用于确定维度为46Z×68Z的校验矩阵,BG2用于确定维度为42Z×52Z的校验矩阵,Z为扩展因子。
应理解,该通信装置300可对应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编码设备,该通信装置3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编码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3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编码单元310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和步骤230,该通信单元320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20和步骤240,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如图7所示,该通信装置400可以包括:译码单元41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300可以为译码设备,或配置于译码设备中的芯片。该译码设备可以为无线传输中的接收设备。例如,该译码设备可以为下行传输中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上行传输中的网络设备,还可以为D2D传输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该译码单元410可用于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待译码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译码,得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
该译码单元410还可用于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得到信息序列。
可选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者,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该译码单元410具体用于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
若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该译码单元410具体用于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经过解交织或解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
可选地,该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K/L1≥0.9。
可选地,该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L1=αK+β,
其中,α≥0.9,β为修正值。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400还包括通信单元420,用于接收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400还包括确定单元430,用于根据该信息序列的长度和预先定义的编码码率确定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400还包括确定单元430,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或,确定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
可选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新空口NR协议中的基图1BG1,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NR协议中的基图2BG2;或者
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2,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或者
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1;或者
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2,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BG2;
其中,BG1用于确定维度为46Z×68Z的校验矩阵,BG2用于确定维度为42Z×52Z的校验矩阵,Z为扩展因子。
应理解,该通信装置400可对应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译码设备,该通信装置4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译码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4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译码单元410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50和步骤260,该通信单元420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20和步骤240,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5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网络设备500包括处理器500和收发器520。可选地,该网络设备500还包括存储器530。其中,处理器510、收发器520和存储器530之间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该存储器53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510用于从该存储器530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控制该收发器520收发信号。
上述处理器510和存储器530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510用于执行存储器53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530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510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510。
上述网络设备500还可以包括天线540,用于将收发器520输出的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具体地,该网络设备5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编码设备,也可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译码设备。
当网络设备500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编码设备时,该网络设备5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编码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网络设备50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存储器530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510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和步骤230,并控制该收发器520通过天线540执行方法200 中的步骤220和步骤24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6中的编码单元310和确定单元330可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8中的处理器510,图6中的通信单元320可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8中的收发器520。
当网络设备500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译码设备时,该网络设备5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译码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网络设备50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存储器530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510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50和步骤260,并控制该收发器520通过天线540执行方法200 中的步骤220和步骤24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7中的译码单元410和确定单元430可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4中的处理器510,图7中的通信单元420可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8中的收发器520。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6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终端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和收发器602,可选地,该终端设备600还包括存储器603。其中,其中,处理器601、收发器602和存储器603之间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该存储器6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601用于从该存储器603 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控制该收发器602收发信号。
上述处理器601和存储器603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604,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603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601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601。上述终端设备600还可以包括天线610,用于将收发器602输出的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具体地,终端设备600可以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译码设备,该也可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编码设备。
当终端设备600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译码设备时,该通信设备6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译码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终端设备60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存储器60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601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50和步骤260,并控制收发器602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20和步骤24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处理器601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译码设备内部实现的动作,而收发器602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译码设备接收编码设备传输或者发送的信号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7中的译码单元410和确定单元430可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9中的处理器601,图7中的通信单元420可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9中的收发器602。
当终端设备600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编码设备时,该终端设备6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编码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终端设备60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存储器60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601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和步骤230,并控制该收发器602通过天线610执行方法200 中的步骤220和步骤24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处理器601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编码设备内部实现的动作,而收发器602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编码设备向译码设备传输或者发送信号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6中的编码单元310和确定单元330可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9中的处理器601,图6中的通信单元320可对应于(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图9中的收发器60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处理器601和存储器603可以集成为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603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601中。
上述终端设备600还可以包括电源605,用于给终端中的各种器件或电路提供电源。
除此之外,为了使得终端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该终端设备600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 614,显示单元616,音频电路618,摄像头620和传感器622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音频电路还可以包括扬声器6182,麦克风6184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 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 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 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 DR RAM)。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解释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编码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译码设备。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该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该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该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 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 (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信息序列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校验矩阵对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或者
基于所述第二校验矩阵对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
3.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译码,得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
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得到信息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以及
所述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包括:
若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基于所述第一校验矩阵对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或者
若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基于所述第一校验矩阵对经过解交织或解扰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K/L1≥0.9。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L1=αK+β,
其中,α≥0.9,β为修正值。
7.根据权利要求1、2、5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和预先定义的编码码率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或
确定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新空口NR协议中的基图1BG1,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NR协议中的基图2BG2;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
其中,所述BG1用于确定维度为46Z×68Z的校验矩阵,所述BG2用于确定维度为42Z×52Z的校验矩阵,Z为扩展因子。
12.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对待编码的信息序列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所述编码单元,还用于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第二校验矩阵对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或者
基于所述第二校验矩阵对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LDPC编码。
14.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译码单元,用于基于第二校验矩阵对待译码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译码,得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
所述译码单元,还用于基于第一校验矩阵和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得到信息序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或者,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若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所述译码单元具体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校验矩阵对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
若所述第三编码比特序列为经过交织或加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所述译码单元具体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校验矩阵对经过解交织或解扰的第三编码比特序列的软值信息或硬值信息进行LDPC译码。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K/L1≥0.9。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K与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L1满足:
L1=αK+β,
其中,α≥0.9,β为修正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2、13、16或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2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信息序列的长度和预先定义的编码码率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2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确定单元,所述确定单元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和/或
确定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
22.根据权利要求12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新空口NR协议中的基图1BG1,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NR协议中的基图2BG2;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1;或者
所述第一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所述第二校验矩阵的基图为所述BG2;
其中,所述BG1用于确定维度为46Z×68Z的校验矩阵,所述BG2用于确定维度为42Z×52Z的校验矩阵,Z为扩展因子。
23.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2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226284.4A 2018-03-19 2018-03-19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10289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26284.4A CN110289933B (zh) 2018-03-19 2018-03-19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PCT/CN2019/078583 WO2019179404A1 (zh) 2018-03-19 2019-03-19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26284.4A CN110289933B (zh) 2018-03-19 2018-03-19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89933A true CN110289933A (zh) 2019-09-27
CN110289933B CN110289933B (zh) 2022-04-12

Family

ID=6798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26284.4A Active CN110289933B (zh) 2018-03-19 2018-03-19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89933B (zh)
WO (1) WO2019179404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63091A1 (zh) * 2019-09-30 2021-04-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译码器
CN112636873A (zh) * 2020-12-18 2021-04-09 浙江三维利普维网络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3328756A (zh) * 2021-04-26 2021-08-31 深圳市科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升分层qc-ldpc译码器硬件处理性能的方法
WO2021168763A1 (en) * 2020-02-28 2021-09-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se graph selection for multi-slot shared channel
CN114499758A (zh) * 2022-01-10 2022-05-13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信道编码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02010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Uwb系统中ldpc码字的长度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4055934A1 (zh) * 2022-09-13 2024-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通信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56441A1 (zh) * 2019-09-27 2021-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用户下行数据聚合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600613B (zh) * 2020-05-18 2023-07-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校验方法、装置、译码器、接收机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5291A (zh) * 2005-01-10 2006-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并行编码方法及编码装置
CN101159515A (zh) * 2007-11-22 2008-04-09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长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编码方法及系统
KR20080088030A (ko) * 2007-03-28 2008-10-02 부산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직렬연접 ldpc 부호기, 복호기 및 이를 이용한복호방법
CN101553989A (zh) * 2006-06-16 2009-10-07 Lg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低密度校验码矩阵的编/解码方法
CN101699770A (zh) * 2009-10-23 2010-04-28 山东大学 一种高速ldpc码编码器及其编码方法
CN101710852A (zh) * 2009-11-06 2010-05-19 北京交通大学 具有加密功能的ldpc码编/解码方法和编/解码器
EP2194647A1 (en) * 2008-12-05 2010-06-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Generating a seed matrix for LDPC codes
CN102142929A (zh) * 2010-11-25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前向纠错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10239086A1 (en) * 2002-07-03 2011-09-29 Dtvg Licensing,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ing in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decoders
US20130055043A1 (en) * 2011-08-22 2013-02-28 Telex Maglorie Ngatched Two Low Complexity Decoding Algorithms for LDPC Codes
CN103560798A (zh) * 2013-08-16 2014-02-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新型的基于LDPC的混合型Turbo结构码的编、译码方法
CN104518847A (zh) * 2013-09-29 2015-04-15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基于bch码与短ldpc码级联的信令编码方法及系统
CN104579576A (zh) * 2015-01-27 2015-04-29 清华大学 编码调制方法及系统
CN105991141A (zh) * 2015-02-15 2016-10-05 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Ldpc译码方法
CN107276730A (zh) * 2017-07-31 2017-10-2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空间耦合的ldpc码harq重传机制
CN10737048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化ldpc码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733442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化ldpc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786327A (zh) * 2016-08-31 2018-03-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ldpc码的安全可靠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39086A1 (en) * 2002-07-03 2011-09-29 Dtvg Licensing,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ing in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decoders
CN1805291A (zh) * 2005-01-10 2006-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并行编码方法及编码装置
CN101553989A (zh) * 2006-06-16 2009-10-07 Lg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低密度校验码矩阵的编/解码方法
KR20080088030A (ko) * 2007-03-28 2008-10-02 부산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직렬연접 ldpc 부호기, 복호기 및 이를 이용한복호방법
CN101159515A (zh) * 2007-11-22 2008-04-09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长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编码方法及系统
EP2194647A1 (en) * 2008-12-05 2010-06-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Generating a seed matrix for LDPC codes
CN101699770A (zh) * 2009-10-23 2010-04-28 山东大学 一种高速ldpc码编码器及其编码方法
CN101710852A (zh) * 2009-11-06 2010-05-19 北京交通大学 具有加密功能的ldpc码编/解码方法和编/解码器
CN102142929A (zh) * 2010-11-25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前向纠错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30055043A1 (en) * 2011-08-22 2013-02-28 Telex Maglorie Ngatched Two Low Complexity Decoding Algorithms for LDPC Codes
CN103560798A (zh) * 2013-08-16 2014-02-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新型的基于LDPC的混合型Turbo结构码的编、译码方法
CN104518847A (zh) * 2013-09-29 2015-04-15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基于bch码与短ldpc码级联的信令编码方法及系统
CN104579576A (zh) * 2015-01-27 2015-04-29 清华大学 编码调制方法及系统
CN105991141A (zh) * 2015-02-15 2016-10-05 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Ldpc译码方法
CN10737048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化ldpc码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733442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化ldpc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786327A (zh) * 2016-08-31 2018-03-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ldpc码的安全可靠传输方法
CN107276730A (zh) * 2017-07-31 2017-10-2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空间耦合的ldpc码harq重传机制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64278 Consideration on LDPC codes for NR"", 《3GPP TSG_RAN\WG1_RL1》 *
2CPP TS 28.212 V2.0.0: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5)", 《3GPP TSG RAN》 *
ORNER FAINZILBER 等: "Decreasing Error Floor in LDPC Codes by Parity-Check Matrix Extensions", 《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63091A1 (zh) * 2019-09-30 2021-04-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译码器
WO2021168763A1 (en) * 2020-02-28 2021-09-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se graph selection for multi-slot shared channel
CN112636873A (zh) * 2020-12-18 2021-04-09 浙江三维利普维网络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2636873B (zh) * 2020-12-18 2023-03-24 浙江三维利普维网络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3328756A (zh) * 2021-04-26 2021-08-31 深圳市科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升分层qc-ldpc译码器硬件处理性能的方法
CN114499758A (zh) * 2022-01-10 2022-05-13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信道编码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99758B (zh) * 2022-01-10 2023-10-13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信道编码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02010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Uwb系统中ldpc码字的长度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4055934A1 (zh) * 2022-09-13 2024-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通信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79404A1 (zh) 2019-09-26
CN110289933B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9933A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EP3442127B1 (en) Polar code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579481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1015840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t end device, and receive end device
CN110166167B (zh) 编码的方法、译码的方法、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
WO2018014272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for ldpc codes
JP2020535767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冗長バージョン設計ソリューション
KR102349879B1 (ko) 폴라 코드들에 대한 crc 인터리빙 패턴
WO2019238117A1 (zh) 重复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820148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r-harq) re-transmission
EP4373019A2 (en) High-rate long ldpc codes
KR20210044635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직교 다중 접속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240129063A1 (e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polar encoding and decoding with low latency
CN111357218A (zh) 用于在通信或广播系统中对信道进行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US10211951B2 (en)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10281279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using polar c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40039777A1 (en) Modulation method, demodul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102525414B1 (ko) 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 부호의 복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094468A1 (e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flexible and highly-parallel polar encoding and decoding
WO2023024987A1 (zh) 一种编码、译码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0103926A1 (zh) 发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1213346B (zh) 用于促进多用户检测的方法和计算设备
EP3890226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23221725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92575A1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