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8764A -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 Google Patents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8764A
CN110278764A CN201910495480.6A CN201910495480A CN110278764A CN 110278764 A CN110278764 A CN 110278764A CN 201910495480 A CN201910495480 A CN 201910495480A CN 110278764 A CN110278764 A CN 110278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radiator
wheel
collecting box
thresh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54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8764B (zh
Inventor
山形浩司
新家卫
中岛伸六
吉田有作
福冈义刚
三井孝文
内孝广
馆野裕介
上北千春
熊取刚
古木大树
成田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45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7886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45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7886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78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8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8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8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收获机,具备:搭载于自走机体的脱谷装置(4)、配设在脱谷装置(4)的横向外侧方的散热器(7)、配设在脱谷装置(4)与散热器(7)之间的散热器冷却风扇(70)、配设在散热器(7)的横向外侧方且相对于散热器(7)导入冷却用外部气体的进气箱(8),进气箱(8)构成为外部气体导入用的进气口(84)位于比散热器(7)靠上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08月05日,申请号为201480044373.7,发明名称为“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1]
作为具备散热器、散热器冷却风扇以及对散热器导入冷却用外部气体的进气箱的收获机,具有下述[1]所示的结构的收获机。
[1]一种联合收获机,在驾驶座椅的下侧设有原动部,配设发动机,并且在其外侧配设散热器,在散热器的外侧配设有防尘网(参照专利文献1)。
[2]一种联合收获机,构成为在机体横向侧部配设有发动机,散热器配设于与发动机的横向外侧部位分离的后方位置,并且利用侧部罩覆盖发动机的横向侧方(参照专利文献2)。
[背景技术2]
如上所述,作为具备利用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构成的行驶装置,并且搭载有原动机的收获机,公知下述[1]所述的收获机。
[1]一种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构成为在后轮的上方搭载马达,并且该马达处于收纳在机体内部的状态(参照专利文献3)。
[背景技术3]
如上所述,作为具备由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构成的行驶装置的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公知下述[1]所述的收获机。
[1]一种自走式联合收获机,脱谷筒旋转轴线沿着车体左右方向的脱谷装置在车体的靠前部的部位配设在前轮的上方附近,集谷箱安装在脱谷装置的后方侧(参照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155719号公报(段落[0022]、[0023]、[0026]、图1、图2、图5、图6)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4-14325号公报(段落[0059]、[0060]、[0076]、图1、图2、图14、图17)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平09-107773号公报(段落[0007]、图1、图2)
专利文献4:日本国特开平09-107773号公报(段落[0006]、[0008]、图1、图2)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与上述[背景技术1]对应的[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1]如下所述。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的收获机中,由于在发动机的横向外侧配设有散热器,因此在容易使发动机和散热器的传动构造小型化这一点、和能够将散热器冷却风扇的送风也用于发动机周边气体的冷却这一点是有益的。
但是,在该构造中,由于在该部位横向并列地配置有发动机和散热器及散热器风扇等,还必须设有用于去除附着于防尘网的灰尘的构造等,因此原动部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大。因此,当在车架上确保横向宽度大的原动部的配设用空间时,在其他希望横向并列地配设的各种装置的配置上受到大的制约,在这一点存在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构造的收获机中,由于在发动机的横向外侧不存在散热器及散热器风扇,因此能够将发动机尽可能地向机体外侧配置,在能够减少车架上的空间利用上的制约这一点上是有益的。在这样的构造中,具备覆盖发动机的横向外侧的侧部罩,以使其限制机体外部的作物屑或杂草、或者在外部飞散的灰尘等进入到发动机所在的部位。
但是,即使具备侧部罩来限制灰尘等的进入,也不是将原动部侧放到了完全密闭的空间内,因此无论如何都能进入的灰尘存在堆积于发动机周围的倾向。为了去除堆积在该发动机周围的灰尘,需要提高维护频次,在这一点尚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这种实情,希望提供一种收获机,在比配设有散热器的部位更高的位置吸引外部气体,在将机体整体的重心维持在低的位置的同时能够容易吸入尽量洁净的外部气体。
与上述[背景技术2]对应的[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2]如下所述。
上述专利文献3记载的构造的联合收获机由于具备由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构成的行驶装置,因此在能够发挥良好的行驶性能这一点是有益的,但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
即,作为原动机的马达设置在后轮的上方位置附近,机体重心有变高的倾向。并且,由于该电动机以收纳在车体内部的状态设置,因此具有难以进行该电动机的维护等的问题。
鉴于这种实情,希望提供一种具备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的收获机,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包含脱谷装置在内的机体的重心而实现行驶的稳定化,并且,能够容易进行维护作业。
与上述[背景技术3]对应的[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3]如下所述。
上述专利文献4记载的构造的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由于具备由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构成的行驶装置,因此在能够发挥良好的行驶性能这一点是有益的,但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
即,存在脱谷装置以重叠的状态配设在前轮的上方侧而使重心升高,并且容量大的集谷箱配置在脱谷装置的后方侧而使机体上的各种装置的配设空间变窄等问题。
鉴于这种实情,希望提供一种具备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的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其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包含脱谷装置在内的机体的重心而实现行驶的稳定化,另外,既能够充分大地确保集谷箱的容量,又能够容易节减其配设空间。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与上述[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1]对应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1]如下所述。
即,本发明的收获机具备:脱谷装置,其搭载于自走机体;散热器,其配设在所述脱谷装置的横向外侧方;散热器冷却风扇,其配设在所述脱谷装置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进气箱,其配设在所述散热器的横向外侧方,并且相对于所述散热器导入冷却用外部气体;所述进气箱构成为外部气体导入用的进气口位于比所述散热器靠上方的位置。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形成于脱谷装置的横向外侧方的空间内横向并列且紧凑地配设散热器冷却风扇和散热器。由此,能够将机体整体的重心维持得低。而且,相对于散热器导入冷却用外部气体的进气箱的进气口位于比散热器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从进气口吸入秸秆屑等尘埃难以飞到的高的位置的洁净空气,因此能够抑制秸秆屑等尘埃在进气箱上发生堵塞。
因而,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收获机,其在比配设有散热器的部位更高的位置吸引外部气体,能够将机体整体的重心维持得低,并且容易吸入尽量洁净的外部气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脱谷装置的后部的横向侧方,所述进气箱延伸到所述脱谷装置的上方,以使所述进气口位于比所述脱谷装置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散热器位于脱谷装置的后部的横向侧方,进气箱的进气口位于比脱谷装置靠上方的位置,因此难以从进气口吸入秸秆屑等尘埃,能够防止进气箱的堵塞,利用洁净的空气进行散热器的冷却。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脱谷装置的后方具备秸秆排出部,所述散热器在所述自走机体的靠后部的部位,位于所述桔杆排出部的横向侧方,所述进气箱延伸到所述秸秆排出部的上方,以使所述进气口位于比所述桔杆排出部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上部箱部延伸到秸秆排出部的上方,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在秸秆排出部产生许多灰尘的情况下,对于在比其位于上方侧的位置吸入外部气体的上部箱部,容易以难以受到秸秆排出部产生的灰尘的影响的状态吸入外部气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配设有集谷箱,所述进气箱配设在与所述集谷箱相邻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即使集谷箱位于散热器的上方,由于上部箱部存在于与集谷箱相邻的位置,因此也能够不受集谷箱的存在的妨碍地从高的位置导入外部气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散热器的前方配设有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的外侧方部位具备朝向所述发动机输送外部气体的送风机构。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向发动机输送外部气体的送风机构,能够利用送风机构所输送的外部气体,吹走发动机周围的堆积灰尘,具有能够抑制发动机周围的灰尘堆积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散热器的前方配设有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设有作业用空间,在该作业用空间的横向外侧部位设有覆盖所述作业用空间的横向外侧的侧部罩,并且所述侧部罩构成为能够敞开。
根据该结构,具有能够有效利用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作为作业用空间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集谷箱配设为位于发动机、所述散热器、所述脱谷装置的上方,所述发动机配设在所述散热器的前方,所述进气箱设置在所述集谷箱的后方。
根据该结构,进气箱设置为位于集谷箱的后方,因此集谷箱能够延伸设置到后方侧而与进气箱的上侧重叠,具有容易确保集谷箱的容量大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集谷箱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设有谷粒排出口,并且所述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构成为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起伏摆动,所述进气箱构成为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集谷箱的后方。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集谷箱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能够将储存于集谷箱的谷粒从谷粒排出口向机外排出。而且,由于进气箱的进气口位于这样的集谷箱的后方,因此具有能够实现不产生集谷箱与进气箱的进气口的干扰的合理配置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配设有集谷箱,在所述集谷箱的前方侧设有驾驶部。
根据该结构,具有不受集谷箱存在的妨碍,容易确保前方视野良好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散热器的前方配设有发动机,并且所述集谷箱配设为位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散热器的上方,向所述发动机导入外部气体的进气管和将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向机外排出的排气管在所述集谷箱与所述驾驶部之间穿过。
根据该结构,由于集谷箱位于发动机和散热器的上方,因此能够选择具有足够容积的集谷箱。而且,利用在这样的集谷箱与驾驶部之间形成的空间配置有进气管及排气管,因此具有能够实现合理的配置构造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集谷箱配设为位于所述脱谷装置和所述散热器的上方,并且在所述集谷箱的前表面形成有谷粒喂入口,将利用所述脱谷装置脱谷的谷粒从所述谷粒喂入口喂入所述集谷箱内部的喂入装置,在所述集谷箱与所述驾驶部之间穿过。
根据该结构,由于集谷箱位于脱谷装置和散热器的上方,因此能够选择具有足够容积的集谷箱。而且,利用在这样的集谷箱与驾驶部之间形成的空间使从脱谷装置向集谷箱内部喂入谷粒的喂入装置通过,具有能够实现合理的配置构造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配设有集谷箱,在所述集谷箱的下方、且在自走机体的与设有所述进气箱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部位配设有燃料箱。
根据该结构,自走机体上的集谷箱的下侧空间中的与配设有散热器或进气箱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部位也能够作为燃料箱的配设用空间而有效利用。因此,具有能够左右平衡地有效利用集谷箱的下侧空间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配设有集谷箱,并且在所述脱谷装置的后方配设有桔杆排出部,所述进气箱延伸到所述集谷箱的后方位置,所述集谷箱具备用于排出贮存物的卸谷装置,所述卸谷装置具备从所述集谷箱的前壁向抬起贮存物的方向立起的纵向运送筒、从该纵向运送筒的上端部向横倒方向伸出的横向运送筒以及从所述横向运送筒的前端部排出贮存物的排出部,并且能够将姿态改变为使所述横向运送筒朝向自走机体的横向外侧的贮存物排出姿态和使所述横向运送筒沿着所述自走机体而朝向后方侧的收纳姿态,所述卸谷装置的所述排出部构成为在所述收纳姿态下在所述桔杆排出部的上方位置,位于比所述进气箱位于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具备卸谷装置的收获机中,由于收纳姿态下的卸谷装置的排出部构成为在秸秆排出部的上方位置位于比进气箱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具有很好地利用秸秆排出部的上侧和进气箱的后侧的空间而容易紧凑地收纳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进气箱的上端部的后部形成有向后方下降的倾斜部,在所述卸谷装置处于所述收纳姿态时,所述排出部进入在所述倾斜部的正上方形成的后方空间。
根据该结构,处于收纳姿态的卸谷装置的排出部进入进气箱的倾斜部的正上方的后方空间,因此具有能够避免卸谷装置与进气箱的干扰,并且将卸谷装置向机体后方的突出量抑制得小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所述进气箱具备与所述散热器邻接的下部箱部、从该下部箱部向比所述散热器靠上方的位置延伸的上部箱部。
根据该结构,进气箱具备与散热器邻接的下部箱部、向比散热器靠上方延伸的上部箱部,因此能够从比散热器所在的部位高的位置对散热器进行外部气体的导入。因此,在散热器自身设置在机体上的低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从高的位置吸入较为洁净的外部气体。并且,能够使容易需要各种维护的散热器自身存在于低的位置,因此具有在低的位置容易进行维护作业的优点。并且,不需要将散热器支承在高高地举起的位置那样的大型的支承构造,在容易避免构造的大型化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从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的轴心方向看,所述进气箱的宽度被设定为比所述下部箱部窄。
根据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从散热器冷却风扇的轴心方向看,上部箱部的宽度设定为比下部箱部窄,因此不会加长机体的前后长度,在下部箱部的上侧能够形成容易配置其他装置等的剩余空间。
在本发明中,所述进气口在所述上部箱部,形成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散热器所在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面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水平方向上与散热器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吸入外部气体。
在本发明中,所述进气口在所述上部箱部,形成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散热器所在的一侧位于同一侧的面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水平方向上与散热器所在的一侧的同一侧吸入外部气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进气口在所述上部箱部,形成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散热器所在的一侧位于同一侧的面和与所述散热器所在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面所在部位的面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水平方向上与散热器所在的一侧位于同一侧的面和与散热器所在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面所在部位的周边吸入外部气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上部箱部具备在所述轴心方向上比所述下部箱部宽的面,在该宽的面上设有所述进气口。
根据该结构,具有有效利用上部箱部的宽的面,容易在难以产生堵塞等的状态下良好地吸入来自外部的外部气体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上部箱部以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下部箱部偏向一方侧的状态设置。
根据该结构,具有能够尽可能地扩大与上部箱部偏向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下部箱部上的空间,容易用于其他装置的配设用空间等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下部箱部具备在面向所述散热器的一侧的相反侧开口的开口部,覆盖该开口部的盖罩部件构成为能够开闭。
根据该结构,利用在与散热器对向的一侧相反侧开口的开口部,具有容易从低的位置进行进气箱内或散热器等的维护的优点。
与上述[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2]对应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2]如下所述。
即,本发明的收获机具备:前行驶装置;后行驶装置;车架,其支承在所述前行驶装置和所述后行驶装置上;发动机,其在所述前行驶装置与所述后行驶装置之间载置于所述车架;该收获机的特征在于,还具备侧部罩,该侧部罩覆盖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向外侧,所述侧部罩由多个罩体的组合构成。
根据本发明,发动机在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之间载置在不受各行驶装置的高度制约的车架上,因此容易存在于相对于地低的位置。由此具有容易降低机体重心而进行稳定的行驶的优点。
并且,将覆盖发动机的机体横向外侧的侧部罩敞开而使发动机呈现在外部空间,在容易进行维护这一点是有利的。并且,该侧部罩不是由单一的大的部件构成,而是由多个罩体的组合构成,因此侧部罩的敞开时的操纵操作变得容易,在这一点具有容易进行发动机周围的维护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配设在所述前行驶装置与所述后行驶装置之间。
根据该结构,利用侧部罩覆盖前行驶装置与后行驶装置之间的机体横向外侧,因此容易利用相当于该前行驶装置与后行驶装置之间的范围的车架上的空间作为各种装置的配设用空间。
因此,具有以下优点:在不受前行驶装置或后行驶装置的高度制约的低的位置的车架上能够大范围确保地确保各种装置的配设用空间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发动机配设在所述前行驶装置的正后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侧部罩可靠地覆盖在前行驶装置的正后方的较低的位置配设的发动机的横向外侧。
因此,容易降低机体重心而进行稳定的行驶,并且无须担心前行驶装置的存在阻碍从横向侧方接触发动机,因此具有容易进行维护作业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下部侧的第二罩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维护的所需频次等,仅将覆盖发动机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敞开,或仅将覆盖发动机的下部侧的第二罩体敞开,或者使其双方都敞开。
因此,仅敞开必要部位就能够进行维护作业,具有能够提高作业性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二罩体的后端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罩体的后端位于前方。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罩体的下方且第二罩体的后方的空间敞开,因此容易从该空间进行机体内部的维护。
在本发明中,优选相对于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二罩体形成为越向下端侧越向机体内方侧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该结构,第二罩体的下端侧向机体内方侧倾斜,因此能够减少该第二罩体的与收获对象物或其他物体的接触。因此,具有能够减小产生早期磨损或损伤的可能性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发动机的后方位置设有散热器,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散热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被所述侧部罩覆盖。
根据该结构,在可以灵活利用侧部罩作为动力传递机构的闭塞单元这一点是有益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构成为覆盖所述散热器的横向外侧。
根据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开闭存在于散热器的横向侧部的侧部罩,能够容易地堆散热器进行维护。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和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下部侧的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第二罩体的边界被设定为与设置为覆盖所述散热器的机体横向外方侧的第三罩体的下端处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拆装第二罩体时,容易在不与第三罩体干涉的状态下进行拆装作业,另外,在拆装第三罩体时,也容易在不与第二罩体干涉的状态下进行作业。因此,在容易进行对这些第二罩体或第三罩体单独地进行拆装操作时的作业这一点是有益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一罩体的后端缘与所述第三罩体的前端缘的边界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二罩体的后端缘处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位置。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拆装第三罩体时,容易在与第二罩体干涉的状态下进行拆装作业,另外,在拆装第二罩体时,也容易在与第三罩体干涉的状态下进行作业。因此,在容易进行对这些第二罩体或第三罩体单独地进行拆装操作时的作业这一点是有益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具有维护用的空间部,该维护用的空间部的机体横向外方侧被所述侧部罩覆盖。
根据该结构,由于仅将侧部罩敞开就能够直接将维护用的空间部敞开,因此具有容易高效地进行维护作业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散热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设置为在所述维护用的空间部的上方侧迂回。
根据该结构,动力传递机构设置为几乎不使维护用空间部变窄,因此具有容易宽阔地保持维护用空间部而能够作业性良好地进行维护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侧具备上部维护用空间,该上部维护用空间被所述侧部罩覆盖。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从发动机的上方侧进行维护作业,因此具有容易进行发动机周围的维护作业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具备集谷箱,所述侧部罩配置为覆盖所述集谷箱的下端与对所述发动机进行支承的车架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集谷箱作为维护用空间部的罩单元发挥作用,因此在使侧部罩小型化上是有益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侧部罩的上方具备覆盖所述集谷箱的横向外侧的箱罩。
根据该结构,利用箱罩能够在侧部罩的上方部位防止机体外部的秸秆屑等尘埃侵入机体内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集谷箱的前方具备舱体,具备覆盖所述舱体与所述集谷箱之间的机体横向外侧的间隙罩。
根据该结构,利用间隙罩能够抑制秸秆屑等尘埃从舱体和集谷箱之间侵入机体内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该第一罩体能够将姿态改变为下端缘侧向下的闭塞姿态和所述下端缘侧向机体横向外方伸出的敞开姿态,并且在所述闭塞姿态下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在上端缘侧设置的合页。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支承于上端侧的合页的状态下对覆盖发动机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进行开闭操作,因此与拆装整体那样的构造相比,具有容易进行开闭操作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并且具备维持该第一罩体的敞开姿态的位置保持体,该位置保持体安装在离开维护用空间的位置,该维护用空间位于所述发动机和在该发动机的后方位置设置的散热器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维持第一罩体的敞开姿态的位置保持体安装于离开维护用的空间部的位置,因此具有容易进出维护用的空间部的出入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下部侧的第二罩体,该第二罩体能够将姿态改变为上端缘侧向上的闭塞姿态和所述上端缘侧向机体横向外方伸出的敞开姿态,并且在所述闭塞姿态下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在下端缘侧设置的合页。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在下端缘侧设置的合页的第二罩体,不需要完全拆装第二罩的工序就能够进行维护作业。而且,在该维护作业中,位于低的位置的第二罩体利用下端侧的合页进行开闭,因此无须担心从上方侧遮挡视野,具有方便使用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具备第二罩体,所述第二罩体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下部侧,并且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机体。
根据该结构,第二罩体相对于机体能够拆装,在进行发动机下部侧的维护作业时,具有扩宽作业空间而提高作业性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侧部罩具备第三罩体,所述第三罩体覆盖在所述发动机的后方位置设置的散热器的机体横向外方侧,构成为利用具备沿着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的纵向合页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摆动开闭。
根据该结构,由于覆盖位于较高的位置的散热器的机体横向外方侧的第三罩体能够利用纵向合页通过水平方向的摆动而开闭,因此具有容易进行敞开了第三罩体的状态下的作业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三罩体的所述纵向合页设置在其第三罩体的前端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三罩体支承于前端侧的纵向合页而能够敞开后方侧,因此具有容易大幅敞开在后方侧配置的散热器周围而进行作业性良好的维护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车架上立设有集谷箱支承用的箱支承台,在该箱支承台上支承有所述侧部罩中的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为了支承集谷箱而设置得高的箱支承台作为侧部罩的安装单元,因此具有能够在高的位置容易使覆盖发动机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大幅敞开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具备维持所述第一罩体的敞开姿态的位置保持体。
根据该结构,利用位置保持体能够维持第一罩体的敞开姿态,因此容易保持第一罩体的位置而方便地进行维护作业。另外,由于利用进行集谷箱的支承的箱支承台作为该第一罩体的位置保持单元,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兼用化而使成本降低,并且,由于容易接近配置于机体的最横向外侧,因此也能够将位置保持单元的伸缩量设定得较短,在容易实现小型化上也是有益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设有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的散热器的支承部。
根据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能够利用箱支承台作为散热器的支承单元,通过部件的兼用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与上述[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2]对应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2]如下所述。
即,本发明的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具备:前行驶装置;后行驶装置;车架,其支承在所述前行驶装置和所述后行驶装置上;脱谷装置,其设置在所述车架上;集谷箱,其储存脱谷处理后的谷粒;在所述脱谷装置的侧方,在所述车架上立设有箱支承台,所述集谷箱支承于所述箱支承台,并且配置为俯视时与所述脱谷装置的上侧重叠。
根据本发明,由于脱谷装置不是设置在前行驶装置或后行驶装置的上侧,而是设置在对地低的位置的车架上,因此能够避免脱谷装置的重心升高,容易进行稳定的行驶。
并且,由于集谷箱支承于箱支承台而与脱谷装置的上侧重叠,因此能够将脱谷装置的配设空间兼用于集谷箱的配设用空间。因此,无需减小箱容量就能够节减配设空间,具有容易在车架上确保各种装置的配设空间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箱支承台配置在所述前行驶装置与所述后行驶装置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箱支承台配置在前行驶装置和后行驶装置之间,因此即使被该箱支承台支承的集谷箱的内部的收纳量发生增减,也无需担心该收纳量的增减导致机体的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大幅变化。因此,在容易进行稳定的机体行驶这一点上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箱支承台配置在所述脱谷装置的横向侧方。
根据该结构,通过箱支承台配置于脱谷装置的横向侧方,集谷箱内的谷物重量也容易分散作用于脱谷装置的横向侧方部位。因此,具有容易防止机体的左右失而容易进行稳定的行驶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箱支承台构成为具备相对于所述脱谷装置位于远侧的多根外支柱、以及与该外支柱相比相对于所述脱谷装置位于近侧且根数比所述外支柱少的内支柱。
根据该结构,机体的侧滚等引起的重量的变化在外侧比内侧大,因此使外支柱的根数比内支柱的根数多,因此作为整体容易以较少的根数构成具有所需强度的箱支承台。
而且,通过构成为内支柱的根数比外支柱少,能够节减箱支承台的构成材而实现成本降低,并且通过减少各种装置错综的内侧处的内支柱,具有能够容易且简便地进行各种配设装置或设备的安装或维护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箱支承台的所述脱谷装置侧的部分支承于所述脱谷装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脱谷装置作为箱支承体的支承单元,具有能够提高箱支承台的强度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箱支承台具备:外支柱,其相对于所述脱谷装置位于远侧;内支柱,其与该外支柱相比相对于所述脱谷装置位于近侧;上部框,其支承于这些外支柱及内支柱中的至少任一个。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外支柱、内支柱、上部框而构成箱支承台,具有容易确保由箱支承台支承的集谷箱的下侧的空间作为其他装置的配设用或维护用的空间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支柱连结于固定在所述车架上的支承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内支柱连结于固定在车架上的支承部,因此具有能够提高箱支承台的强度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箱支承台的上部框具备连接所述外支柱的上端侧的外侧前后框架,在所述外侧前后框架上支承有所述集谷箱的一端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上部框的外侧前后框架,稳定性良好且在箱支承台的尽可能地靠身外方侧的位置支承集谷箱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
因此,具有容易以左右方向上长的跨度稳定良好地支承集谷箱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集谷箱遍及机体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或大致整个宽度地配置,与支承于所述外侧前后框架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端部支承于所述脱谷装置。
根据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容易由利用支承台和与该箱支承台位于相反的一侧的脱谷装置稳定良好地支承遍及机体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或大致整个宽度配置的左右方向长的集谷箱。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集谷箱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设有谷粒排出口,并且所述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起伏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外侧前后框架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集谷箱的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绕尽可能地位于机体横向外方的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起伏摆动。
因此,在能够伴随着起伏摆动而从尽可能地靠近机体的横向外方的位置排出在集谷箱内储存的谷粒这一点上是有益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内支柱上支承有用于使所述集谷箱起伏摆动的自卸用的执行机构。
根据该结构,使执行机构位于从成为集谷箱的摆动支点的前后方向的横向轴心所在的部位的外支柱的上端侧在左右方向上向机体内方侧尽可能地离开的部位,能够容易且轻松地改变集谷箱的姿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执行机构构成为通过伸长动作举起所述集谷箱的与所述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位于相反侧的端部,而将集谷箱摆动操作为排出姿态,通过收缩动作使所述集谷箱的与所述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位于相反侧的端部下降,而使所述集谷箱处于贮存姿态,并且所述执行机构安装为,在所述贮存姿态时,处于上端侧向与下端侧相比远离所述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的一侧倾斜的姿态。
根据该结构,进行伸缩动作的执行机构在集谷箱的贮存姿态时,上端侧向比下端侧远离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的一侧倾斜。因此,在集谷箱的姿态从贮存姿态改变为排出姿态时,以将远离接近摆动轴心的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的部位向上推的方式发挥作用。
因此,具有容易以较小的驱动力进行集谷箱的起伏摆动操作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支柱的下端部固定在相当于主车架所在的部位的上侧的位置,该主车架在所述车架中位于比机体左右方向的外端部靠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举起集谷箱而将姿态从贮存姿态改变为排出姿态时受到执行机构的反作用力的内支柱上,集中作用有集谷箱侧的重量。此时,内支柱的下端部被主车架支承,因此即使作用有集谷箱侧的较大的重量,也能够牢固地进行支承。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支柱以上端部向比下端部更远离外支柱的机体内方侧倾倒的状态立设。
根据该结构,内支柱处于向机体内方侧倾倒的状态,能够以与集谷箱连结的上端侧向比与内支柱连结的下端侧更靠机体内方侧倾倒的状态,装备由该内支柱支承的执行机构的姿态。
因此,能够以如下方式安装执行机构:在通过执行机构的伸缩动作改变集谷箱的姿态时,将距接近集谷箱的摆动轴心的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尽可能远的部位向上推。由此,具有能够减小执行机构的所需驱动力而采用稍小型的执行机构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支柱具备立设在所述车架上的下支柱部分和与该下支柱部分的上部侧连续设置的上支柱部分,与所述下支柱部分相比,所述上支柱部分向机体内方侧大幅倾倒。
根据该结构,上支柱部分的向机体内方侧的倾斜比连结下支柱部分的下端和上支柱部分的上端的假想线段大。而且,上支柱部分和下支柱部分的交点附近位于比存在于所述假想线段上的同程度的高度位置的一点更接近集谷箱的摆动轴心的位置。
因此,在遍及上支柱部分和下支柱部分的交点附近和所述上支柱部分的上端附近地设有执行机构的情况下,与遍及在所述假想线段上存在于与所述交点同程度的高度位置的一点附近和所述上支柱部分的上端附近地设有执行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执行机构的伸缩动作量。即,由于集谷箱绕所述摆动轴心而起伏摆动,因此与该集谷箱的下面侧连结的执行机构的上端也沿着绕相同的所述摆动轴心的圆弧轨迹进行运动。此时,执行机构的下端所在位置的上支柱部分和下支柱部分的交点附近是比在所述假想线段上存在于与所述交点同程度的高度位置的一点更接近所述摆动轴心的位置。
因此,在随着执行机构的伸长动作而执行机构的上端沿着绕所述摆动轴心的圆弧轨迹进行移动时,从上支柱部分和下支柱部分的交点附近到执行机构的上端的距离可以比从在所述假想线段上存在于与所述交点同程度的高度位置的一点到执行机构的上端的距离短。由此,也具有能够缩短执行机构的伸缩量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执行机构设置为下端侧安装在所述内支柱的所述下支柱部分,并且位于所述上支柱部分的外侧。
根据该结构,因为作用于执行机构的集谷箱侧的载荷不是经由上支柱部分而是直接作用于下支柱部分,因此在上支柱部分不会作用有经由执行机构而集中地作用的集谷箱侧的载荷。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在上支柱部分和下支柱部分的支承强度上具有差,能够将上支柱部分轻量化而实现车体重量的减轻或成本降低。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支柱在与所述脱谷装置之间隔开用于配置从所述内支柱的后方侧向前方侧输送谷粒的输送部的左右方向间隔而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利用脱谷装置和内支柱之间作为输送谷粒的输送部的配设用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具备:外侧前后框架,其连接所述外支柱的上端部;内侧前后框架,其连结于所述内支柱的上端部;横向框架,其连接这些外侧前后框架与内侧前后框架。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连接外支柱的上端部的外侧前后框架、或连接外侧前后框架和内侧前后框架的横向框架,具有能够使箱支承台的上部侧相互连结而提高整体的强度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侧前后框架构成为能够载置支承所述集谷箱。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离开集谷箱的摆动轴心的位置支承集谷箱。因此,能够与摆动轴心位置一同分散支承集谷箱的载荷,而实现支承构造或集谷箱自身的轻量化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侧前后框架支承于所述脱谷装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前后方向上长的内侧前后框架由脱谷装置支承,因此能够将箱支承台和脱谷装置的连结范围设置为前后方向的大范围。因此,具有能够遍及大范围且牢固地进行脱谷装置和箱支承台的连结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具备斜框架,该斜框架将所述外支柱的上部、所述外侧前后框架或者所述外支柱的上部和所述外侧前后框架与位于比其更靠机体内侧的所述车架侧的部分连结起来。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位于机体内侧的所述车架侧的部分向外支柱的上部侧倾斜的斜框架,能够牢固地固定箱支承台。即,具有斜框架如箱支承台的斜支柱那样发挥功能,能够抑制箱支承体的左右方向的变形,且牢固地进行支承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箱支承台在所述外支柱和内支柱之间具备发动机配设用的空间部,并且位于该空间部的机体外方侧的外支柱部分构成为能够拆装。
根据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既能够有效利用外支柱和内支柱之间作为发动机配设用的空间部,又能够通过外支柱部分能够拆装,而容易进行发动机的拆装或维护。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具备连结所述外支柱的下端部与内支柱的下端部的设备搭载台。
根据该结构,具有也能够有效利用存在于箱支承台的外支柱和内支柱之间的空间部作为设备搭载用的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设备搭载台上载置支承有蓄电池和阀单元。
根据该结构,具有能够在存在于箱支承台的外支柱和内支柱之间的空间部优选配置蓄电池和阀单元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箱支承台的前端部连结于对驾驶部进行支承的驾驶部框架。
根据该结构,通过箱支承台的前端部与支承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连结,具有能够抑制箱支承台的前后方向的变形,并且能够确保牢固的支承强度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具备能够安装散热器的散热器支承部。
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兼用箱支承台作为散热器的安装单元,能够实现部件的兼用引起的构造的简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具备能够安装空气滤清器的空气滤清器支承部。
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兼用箱支承台作为空气滤清器的安装单元,能够实现部件的兼用引起的构造的简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具备侧部罩的安装部,该侧部罩覆盖机体的横向侧方。
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兼用箱支承台作为侧部罩的安装单元,能够实现部件的兼用引起的构造的简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集谷箱构成为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设有谷粒排出口,并且支承为能够绕在该其谷粒排出口侧的端部设置的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起伏摆动,而能够将姿态改变为与所述谷粒排出口侧位于相反侧的端部被抬起的排出姿态和使与所述谷粒排出口侧位于相反侧的端部下降的贮存姿态,在所述箱支承台与所述集谷箱之间具备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在所述排出姿态时限制所述集谷箱的向贮存姿态侧的下降移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由支撑部件机械地维持集谷箱的排出姿态,因此在进行集谷箱的下面侧或脱谷装置的上部侧等的维护时,能够方便地使用。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箱支承台上设有:支撑座部,其在所述集谷箱的排出姿态下承受支承所述支撑部件的下端侧;滑动导向部,其伴随着从所述集谷箱的贮存姿态向排出姿态的摆动而将所述支撑部件的下端侧向所述支撑座部所在的上方侧引导。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伴随着从集谷箱的贮存姿态向排出姿态的摆动而将支撑部件的下端侧向存在支撑座部的上方侧引导的滑动导向部,具有容易简便地进行将支撑部件支承于支撑座部的操作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联合收获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联合收获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发动机、变速箱、脱谷装置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发动机、变速箱、脱谷装置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从发动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从发动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送风机构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动力传递系统的线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向散热器的进气箱部分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向散热器的进气箱部分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表示的是向散热器的进气箱部分,(a)是俯视图,(b)是表示上下的连接部位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散热器、进气箱、散热器冷却风扇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正反转选择机构的沿着水平方向的截面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正反转选择机构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的后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正反转选择机构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正反转选择机构的正转传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正反转选择机构的反转传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正反转选择机构的放大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图16的XIX-XIX线剖面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皮带防脱具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皮带防脱具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驾驶舱内部的操作工具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联合收获机的局部缺口的后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脱谷装置和集谷箱的支承构造的后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将集谷箱切换为上升排出姿态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获机的右侧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罩的安装构造的后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罩的安装构造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的右侧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的后视图;
图3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拆下了侧部罩的状态的箱支承台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3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车架的俯视图;
图3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车架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箱支承台相对于车架的安装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箱支承台的俯视图;
图3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箱支承台的侧视图;
图3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脱谷装置、集谷箱、箱支承台的后视图;
图3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侧部罩相对于箱支承台的安装状态的上下方向的剖面图;
图4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侧部罩相对于箱支承台的安装状态的上下方向的剖面图;
图4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拆下集谷箱而表示箱支承台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4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内支柱的形状和执行机构的动作方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将集谷箱维持为排出姿态的构造的剖面图;
图4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箱支承台、侧部罩、底部框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箱支承台和底部框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表示的是脱谷装置及集谷箱,(a)表示的是集谷箱处于贮存姿态位置,(b)是表示集谷箱处于排出姿态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箱支承台和散热器的右侧视图;
图4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集谷箱的摆动支轴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49(a)~(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侧部罩的排列图案的概略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及图2表示的是本发明的收获机的一个例子即全喂入式(普通式)联合收获机。图1表示的是机体整体的右侧面,图2表示的是平面。
如这些图所示,上述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在车架1的下侧具备由左右一对前轮2F、2F(相当于前行驶装置)及左右一对后轮2R、2R(相当于后行驶装置)构成的行驶装置2。
在车架1的前部具备作为舱体的驾驶舱15(相当于驾驶部),在其后方侧分别具备脱谷装置4及集谷箱5,在最后部具备废秸秆处理装置16(相当于秸秆排出部)。即,在集谷箱5的前方具备驾驶舱15。另外,在前部具备相对于车架1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未图示)进行升降动作的割取处理装置17而构成自走机体。
在车架1上的前部且脱谷装置4的横向侧部搭载有发动机3,在与发动机3分离的后方位置配设有散热器7。即,发动机配设在散热器7的前方。燃料箱14隔着脱谷装置4搭载在发动机3或散热器7的相反侧。发动机3的动力除了上述行驶装置2之外,还向脱谷装置4、割取处理装置17及进行散热器7的冷却的散热器冷却风扇70等传递。
行驶装置2的前轮2F从安装在车架1的前部的变速箱20经由向左右伸出的前轮驱动轴24传递有动力。即,从前轮驱动轴24经由以进入面向前轮2F的机体内方侧而形成的凹入部位的状态配置的减速箱25、以及支承于减速箱25的前车轴2a向前轮2F传递动力。
由此,前轮2F经由前车轴2a传递有发动机3的动力,并且安装为绕水平横向轴心x1A旋转驱动,该前轮2F利用左右方向宽度及直径都比后轮2R大的由轮胎车轮构成的非转向轮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后轮2R在车架1的后部,设置于绕前后方向轴心(未图示)左右摆动自如地安装的后轮支承架10的左右两端侧。并且,利用具备绕上下摆动轴心y1A能够转向操作的后车轴2b的转向轮构成。该后轮2R利用左右方向宽度及直径被设定为比前轮2F小的轮胎车轮构成,绕后车轴2b的水平横向轴心x2A转动。
在自走机体的左右两横向侧部,在比集谷箱5靠下方侧的位置,以位于前轮2F和后轮2R之间而覆盖机体横向侧部的方式设有外装罩9(相当于侧部罩)。
外装罩9支承为能够绕设置于上端边附近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摆动支点z1A起伏摆动,能够将姿态切换为宽度宽的罩面9A沿着上下方向的闭塞姿态和该罩面9A沿着水平方向的敞开姿态。
在外装罩9上具备第一罩体9B和第二罩体9C。第一罩体9B位于第二罩体9C的上方。第一罩体9B构成为绕位于上部的前后方向的轴心开闭摆动自如。第一罩体9B构成为绕位于下部的前后方向的轴心开闭摆动自如。第二罩体9C的后端设定为比第一罩体9B的后端位于前方。即,第一罩体9B的下方且第二罩体9C的后方位置敞开。
具备覆盖驾驶舱15与集谷箱5之间的机体横向外侧的作为间隙罩的装饰罩124。
[割取处理装置]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搭载于车架1的脱谷装置4的前侧,设有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进行升降动作的割取处理装置17。
该割取处理装置17具备:向脱谷装置4供给收割后的茎杆等作物的送料器17A、将植立茎杆等作物穗前侧拨入的拨禾器17B、切断株根侧的收割装置17C、以及使收割后的作物聚集于割取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横向进料搅龙17D,构成为收割作物而送入送料器17A,将其供给到脱谷装置4。
送料器17A虽未图示,但在方筒状的箱体内部安装有向前后方向转动的无接头带状的输送体,将送入的收割作物朝向后上方输送。送料器17A的作物输送方向是沿着脱谷装置4内的脱谷筒40的脱谷筒旋转轴心p0A(参照图2)的前后方向,伴随着送料器17A部分的升降动作,拨禾器17B、收割装置17C及横向进料搅龙17D能够进行升降动作。
[脱谷装置]
如上所述,脱谷装置4在车架1上配设为脱谷筒旋转轴心p0A沿着前后方向。该脱谷装置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前轮2F与后轮2R的前后方向间隔内,在左右方向上也以位于左右前轮2F及后轮2R的间隔宽度内的状态配设。
并且,如图1所示,脱谷装置4的下表面位于比作为非转向轮的前轮2F的前车轴2a稍低且比作为转向轮的后轮2R的后车轴2b稍高的位置。即,配设为与作为非转向轮的前轮2F的前车轴2a、或作为转向轮的后轮2R的后车轴2b位于大致同一高度。
这样配设的脱谷装置4以脱谷装置4的脱谷筒旋转轴心p0A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A偏向左侧的状态配设。脱谷装置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与在内部配设的脱谷筒40的前后方向的脱谷筒旋转轴心p0A存在于同一位置,因此脱谷装置4的整体也以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A偏向左侧的状态配设。
向脱谷装置4供给收割作物的送料器17A与脱谷装置4同样地以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A偏向左侧的状态配设,如图2所示,配设在俯视时与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A偏向右侧的变速箱20部分重叠的位置。
废秸秆处理装置16一体安装在脱谷装置4的后部,构成为将脱谷处理后的废秸秆切断而向机外排出。
脱谷装置4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形成为长的矩形箱状,在其前端部具备清选风机41(参照图8)。该清选风机41的具备扇叶的清选风机轴41a向脱谷箱4A的右横向外侧伸出,在其清选风机轴41a的伸出部位安装有用于接受从发动机3向脱谷装置4传递的动力的脱谷输入带轮41b。
在脱谷装置4上没有一并设置有副清选风机,仅使用上述清选风机41对筛选部位的进行送风。
在脱谷装置4的内部,以绕前后方向的脱谷筒轴40a旋转驱动的方式配置有用于对从上述送料器17A侧送入的收割作物进行脱谷处理的脱谷筒40。除配置有该脱谷筒40以外,还配置有筛选处理装置42等,该筛选处理装置42与上述清选风机41的送风作用一同对利用上述脱谷筒40进行了脱谷处理的收割作物进行摆动筛选处理。
[集谷箱]
如图1及图2所示,集谷箱5在驾驶舱15的后方侧,设置在立设于车架1上的右横向侧部的箱支承台13和位于其左横向侧部的脱谷装置4的上侧。
集谷箱5配设在发动机3和散热器7的上方。并且,集谷箱5配设在脱谷装置4和散热器7的上方。在集谷箱5的前表面形成有谷粒喂入口5D。
向发动机3导入外部气体的进气管120、及将发动机3的废气排出到机外的排气管121穿过集谷箱5和驾驶舱15之间。装饰罩124位于进气管120及排气管121的机体横向外侧。即,利用装饰罩124,能够抑制秸秆屑等灰尘飞散到排气管121、进气管120及空气预滤器123。
将利用脱谷装置4脱谷的谷粒从谷粒喂入口5D喂入集谷箱5内部的喂入装置122,穿过集谷箱5和驾驶舱15之间。
集谷箱5在对方管等各种钢材进行组装而形成为格子状的底部框50的上侧,搭载有箱状的箱主体51,该箱状的箱主体51具有遍及机体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的左右方向宽度。
这些底部框50与箱主体51一体连结,被在箱支承台13的上端部设置的摆动支轴52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A能够摆动地支承。
如图1及图2、及图5、6所示,箱支承台13在脱谷装置4的右横向侧方部位且在前轮2F和后轮2R之间配置在车架1上。该箱支承台13具备:配设在与脱谷装置4分离的一侧的外支柱13A、配设在比其更接近脱谷装置4的一侧的内支柱13B。这些外支柱13A的下端部和内支柱13B的下端部固定于车架1,并且外支柱13A和内支柱13B的各上端部与上部框13C连结。在该上部框13C上,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A能够起伏摆动地连结支承有相当于集谷箱5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谷粒排出口5A侧的端部。
而且,在箱支承台13的内支柱13B和集谷箱5的底部框50之间,安装有油压驱动式的自卸液压缸53。通过该自卸液压缸53的伸缩动作,能够使集谷箱5绕上述摆动轴心z2A起伏摆动而将姿态改变为箱主体51的底面成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态的贮存姿态和底面立起的排出姿态。
在具备箱支承台13的车架1上,如图5及图6所示,在发动机3的后方侧,利用箱支承台13的下侧空间而设有设备搭载台26、以及方便维护等作业的作业用空间s1A。
在设备搭载台26上载置支承有空气压缩机3C、蓄电池28、阀单元27。在设备搭载台26上以位于空气压缩机3C的机体内方侧的状态配置有阀单元27,在这些空气压缩机3C及阀单元27的后方侧配置有蓄电池28。作业用空间s1A在设备搭载台26的后端和散热器7的前端之间形成在比车架1的横向外侧端更靠机体内方侧的位置,构成为在站在地面上的作业者进入了作业用空间s1A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前方侧的设备搭载台26上的设备、或后方侧的散热器7周围的维护。
这些设备搭载台26及作业用空间s1A在外装罩9为封闭姿态时,其横向外侧被位于其外侧的外装罩9覆盖,在外装罩9切换为敞开姿态时,其横向外侧敞开。
[驾驶舱]
如图1、2及图22所示,驾驶舱15搭载设置于驾驶部框架11,该驾驶部框架11立设在车架1上。
由此,驾驶舱15在比前轮2F的外径的上缘高的位置且在比前轮2F的后缘靠前方侧的位置,经由驾驶部框架11支承于车架1。
在驾驶舱15内配置有操纵操作用的方向盘15a及驾驶座椅15b等,构成为通过方向盘15a的操作而对后轮2R进行操作使其转向。如图22所示,在该驾驶舱15内,在假想线所示的驾驶座椅15b的右横向侧部和位于其右侧的侧面板105之间,配设有后述割取处理装置17的收割部反转操作工具106和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风扇反转操作工具107。
收割部反转操作工具106经由具备操作杆106a的连接机构(未图示)与收割部的正转用离合器19A及反转用离合器19B连接,风扇反转操作工具107经由具备操作线107a的连接机构(未图示)与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后述操作臂62连接。而且,构成为伴随着各自的操作工具106、107的拉动操作,仅在其拉动操作期间,分别成为反转状态。
[动力传递构造]
接着,对将发动机3的动力传递到脱谷装置4或散热器冷却风扇70等的动力传递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4、7及图8所示,发动机3以曲轴(未图示)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配设于车架1上的靠近右外侧的部位。
在发动机3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机体内方侧),以轴线方向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设有飞轮3A,并且设有作为第一输出部的输出带轮30(相当于发动机输出旋转体)。在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机体外方侧),突出有作为第二输出部的输出轴31,在其输出轴31上安装有第二输出带轮31a、第三输出带轮31b、及第四输出带轮31c。
[第一输出部的动力传递构造]
如图3及图4所示,从发动机3的第一输出部即输出带轮30传递驱动力的变速箱20在发动机3的前方侧配置于比发动机3更靠机体内方侧(左右方向的左侧)。
在该变速箱20上具备向机体外方侧(左右方向的右侧)突出的输入轴21,在该输入轴21上以一体转动的方式安装有输入输出带轮22作为输入旋转体。在该输入输出带轮22和上述输出带轮30之间卷绕有三条第一传动带32A,从输出带轮30向变速箱20输入发动机动力。
在该输入输出带轮22上具备:具备用于卷绕第一传动带32A的三条V带的三个部位的皮带槽的第一旋转体部分22A、具备用于卷绕后述的第二传动带32B的两个部位的皮带槽的第二旋转体部分22B。
第一旋转体部分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22B由一体成型的多联带轮构成,第一旋转体部分22A侧为大径,且位于靠近存在发动机3的机体外侧,第二旋转体部分22B为小径,且位于靠近存在脱谷装置4的机体内方侧。
在变速箱20上,在与设有输入输出带轮22的一侧相反侧,安装有用于将从输入轴21输入的动力变速而传递到行驶装置2的无级变速装置23。构成为由该无级变速装置23变速后的动力经由装设于变速箱20的内部的未图示的变速机构而从前轮驱动轴24输出。
在输入输出带轮22的第二旋转体部分22B,卷绕有无接头转动带的一个例子即由两条V带组构成的第二传动带32B。
该第二传动带32B相对于脱谷装置4的清选风机轴41a具备的脱谷输入带轮41b而卷绕,以从第二旋转体部分22B经由第二传动带32B向脱谷装置4输入发动机动力的方式构成。
清选风机轴41a侧的脱谷输入带轮41b形成为比第二旋转体部分22B、及输出带轮30大径,以发动机转速被减速而传递到清选风机轴41a的方式构成。
如图2~图4所示,脱谷装置4在比变速箱20更靠后方侧搭载于车架1,清选风机轴41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变速箱20的输入轴21更接近发动机3的输出带轮30及输出轴31的轴心x3A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发动机3的输出带轮30及输出轴31的轴心x3A方向看时,清选风机轴41a位于与输出带轮30重复的位置。
因此,输出带轮30和脱谷输入带轮41b彼此重复,第一传动带32A和第二传动带32B也配置成彼此重复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俯视时,如图2及图4所示,输出带轮30或输入输出带轮22或脱谷输入带轮41b也配设于发动机3和变速箱20及脱谷装置4之间。就输入输出带轮22而言,第一旋转体部分22A配设于接近发动机3的一侧,第二旋转体部分22B配设于接近变速箱20及脱谷装置4的一侧。
因此,第一传动带32A和第二传动带32B显然也成为配设于发动机3和变速箱20及脱谷装置4之间的状态。
在卷绕于发动机3的输出带轮30和变速箱20的第一旋转体部分22A的第一传动带32A上设有第一张紧轮35,以使其发挥作用。
另外,在卷绕于变速箱20的第二旋转体部分22B和脱谷装置4的脱谷输入带轮41b的第二传动带32B上设有第二张紧轮36,以使其发挥作用。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张紧轮35其支轴35a的一端侧向一方向长长地延长,其延长部分由摆动自如的第一臂部件35b的自由端侧、和施力机构37的自由端侧支承。
如图3所示,第一臂部件35b在车架1中由L字状支承台框架12枢支基端侧,该L字状支承台框架12以成为驾驶部框架11的安装台的方式被举到比变速箱20还高的位置。施力机构37的基端侧在接近发动机3的一侧由固定于车架1的支架1a枢支。
在施力机构37上具备向缩短支轴35a和施力机构37的基端侧的枢支部位之间的距离的方向施力的压缩弹簧37a。成为以通过该压缩弹簧37a的弹力对第一传动带32A时常向张紧侧施力的方式对第一张紧轮35赋予弹力的结构。
第二张紧轮36其支轴36a安装于将基端侧枢支于变速箱20的上部而摆动自如地构成的第二臂部件36b。在该第二臂部件36b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连结有具备螺旋弹簧的操作部件36c,构成为通过与其操作部件36c连结的能够摆动操作的操作杆等装设于驾驶舱15内的未图示的脱谷离合器操作工具,能够切换成脱谷离合器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
其结果是,通过使第二张紧轮36向举起侧摆动而切换到使第二传动带32B张紧的一侧,成为向脱谷装置4传递发动机动力的脱谷离合器接合的状态。通过解除第二张紧轮36的举起而切换到第二传动带32B松弛的一侧,成为切断对脱谷装置4的发动机动力的传递的脱谷离合器分离状态。
如图8所示,输入到清选风机轴41a的发动机动力以分配供给到用于驱动脱谷筒40的脱谷筒侧驱动机构43、向包含送料器17A在内的割取处理装置17传递动力的收割侧驱动机构44、用于驱动筛选处理装置42等的筛选侧驱动机构45的方式构成。这些脱谷筒侧驱动机构43、收割侧驱动机构44、筛选侧驱动机构45分别包含传动带。另外,构成为从筛选侧驱动机构45的传动下游侧经由传动带46也向废秸秆处理装置16传递动力。
筛选侧驱动机构45具备:向第一螺杆42a和扬送装置47传递动力的传动带45a、向第二螺杆42b和第二还原装置48传递动力的传动带45b、向摆动筛选板42c传递动力的传动带45c。
输入到清选风机轴41a的发动机动力中的向收割侧驱动机构44分配供给的动力经由传动带对割取处理装置17的收割驱动轴18的正转用带轮18a输入。另外,分配供给到脱谷筒侧驱动机构43的动力作为反转用动力经由内装于脱谷筒驱动箱体49的反转机构49a从反转输出带轮49b输出。构成为经由包绕于该反转输出带轮49b和上述收割驱动轴18的反转用带轮18b的传动带向收割驱动轴18传递反转动力。
如图8所示,具备:能够将向正转用带轮18a传递动力的传动带操作到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的正转用离合器19A、能够将向反转用带轮18b传递动力的传动带操作到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的反转用离合器19B。
该正转用离合器19A和反转用离合器19B以在张紧了传动带的状态下传递动力而在松弛的状态下不传递动力的方式构成,且以背反地切换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的方式构成,以使一方为张紧状态时另一方成为松弛状态。
而且,以时常为正转驱动状态的方式施力,以使正转用离合器19A处于张紧了传动带的状态,反转用离合器19B为松弛状态。
通过从该状态起拉动操作后述的驾驶舱15内的收割部反转操作用具106,反转用离合器19B被张紧,正转用离合器19A被松弛,而切换操作到反转驱动状态。当解除收割部反转操作用具106的拉动操作时,就恢复到原来的正转驱动状态。
上述的内装于脱谷筒驱动壳体49的反转机构49a、及包绕于反转输出带轮49b和收割驱动轴18的反转用带轮18b的传动带、及反转用离合器19B构成使作为作业部的割取处理装置17的收割部驱动系统反转的第一反转机构。
[第二输出部的动力传递构造]
在发动机3的另一端侧(机体外方侧),突出有作为第二输出部的输出轴31,该第二输出部的动力传递如下进行。
如图3及图5~图8所示,在输出轴31上,从接近发动机3的一侧起依次以一体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第二输出带轮31a、第三输出带轮31b、及第四输出带轮31c。
在发动机3的另一端侧(机体外方侧),以绕与作为第二输出部的输出轴31的轴心x3A平行的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设有用于驱动交流发电机3B的发电用驱动带轮33、和用于驱动送风机构100的送风风扇102的送风用驱动带轮34。
而且,如图6所示,在第二输出带轮31a(相当于向送风机构100的送风风扇102输出的输出旋转体)、发电用驱动带轮33、送风用驱动带轮34上卷绕有无接头转动带的一个例子即由一条V带构成的第三传动带38A,构成为随着第二输出带轮31a的旋转而旋转驱动交流发电机3B和送风风扇102。
安装于输出轴31的第三输出带轮31b、及第四输出带轮31c中的距发动机3最远的一侧的第四输出带轮31c形成为比第三输出带轮31b小径。
而且,在该第四输出带轮31c上,以对装设于发动机3的后方侧的空气压缩机3C传递驱动力的方式卷绕有第五传动带38C。
[向散热器冷却风扇的传动]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动力传递以经由卷绕在安装于输出轴31的第三输出带轮31b上的第四传动带38B、设置于远离发动机3的后方的上部的中继轴55、后述的正反转选择机构6取出发动机3的动力作为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驱动力的方式构成。
中继轴55在机体外方侧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为右侧的端部)具备中继输入带轮55a(相当于驱动旋转体),在机体内方侧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为左侧的端部)具备一对中继输出带轮55b、55c(相当于驱动旋转体)。在该中继输入带轮55a和第三输出带轮31b上卷绕有第四传动带38B,构成为输出轴31的旋转动力向中继轴55传递。
这样,通过使用中继轴55,而在位于前方的发动机3和位于后方的散热器7之间以在上述设备搭载台26及作业用空间s1A的上部迂回的状态配置有第四传动带38B,能够利用作业用空间s1A作为方便用于维护等作业的空间。
在第四传动带38B上,且在其松弛侧的皮带部分设有防松用的张紧机构54。该张紧机构54具备转动自如地枢支于支轴54a的固定侧带轮54b,该支轴54a设置于箱支承台13的外支柱13A的局部。而且,具备绕其固定侧带轮54b的支轴54a摆动自如的摆动臂54c,且具备绕安装于其摆动臂54c的自由端侧的支轴54d转动的浮动侧带轮54e。还具备对摆动臂54c向防松侧(图5中的右上方侧)拉伸施力的螺旋弹簧54f。
通过具备这些固定侧带轮54b、摆动臂54c、浮动侧带轮54e、螺旋弹簧54f,构成对第四传动带38B时常向张紧侧施力的防松用张紧机构54。
在中继轴55侧的一对中继输出带轮55b、55c和散热器冷却风扇70侧的风扇输入带轮72(相当于输入旋转体)上卷绕有正转传动带56(相当于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无接头转动带)和反转传动带57(相当于反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无接头转动带)。
该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中的正转传动带56卷绕为其内周面与风扇输入带轮72的外周面接触,反转传动带57卷绕为其外周面与风扇输入带轮72的外周面接触。
这样配设的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与一对张紧轮体63、64一同构成正反转选择机构6。后文将对正反转选择机构6进行说明。
这样配设的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与一对张紧轮体63、64一同构成正反转选择机构6(相当于第二反转机构)。一对张紧轮体63、64构成为能够择一地切换操作,以将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内的任一方制成张紧状态,并将另一方设为松弛状态。
该一对张紧轮体63、64经由操作线108与装设于驾驶舱15内的风扇反转操作用具107连接。而且,构成为通过风扇反转操作用具107的操作,能够切换成使正转传动带56张紧的正转传动状态、和使反转传动带57张紧的反转传动状态。
[送风机构]
送风机构100的结构如下所述。
如图1、图5及图7所示,在自走机体的两横向侧部设有外装罩9。对该外装罩9中的设置于机体的右横向侧部的外装罩9进行说明。
该右侧的外装罩9是以位于脱谷装置4及发动机3的横向外侧的方式配设的,具备:由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1A摆动开闭自如地构成的上部罩部90、在比处于闭塞姿态的上部罩部90的下缘更靠下方侧以位于脱谷装置4及发动机3的横向外侧的方式配设的下部罩部91。
下部罩部91不是如上部罩部90那样绕摆动轴心z1A摆动开闭的,但构成为以覆盖发动机3的下部侧的方式适当经由卡合配件相对于为载置支承集谷箱5而装设的箱支承台13能够拆装。
因此,能够将姿态改变为相对于箱支承台13安装下部罩部91而覆盖机体的右横向侧部的闭塞姿态、和从箱支承台13拆下的敞开姿态。
如图7所示,在上部罩部90的前部下方,形成有由多个通气孔101a构成的供气部101。通气孔101a是以一边限制灰尘从上部罩部90的外侧向机体内方侧进入一边能够通气的方式设定了孔的大小等的通气孔,供气部101是其通气孔101a的形成部位在与送风机构100的送风风扇102的旋转范围对向的位置具有与送风风扇102的旋转范围大致同程度的面积的供气部。
而且,在形成有供气部101的部位的上部罩部90的机体内方侧的面上,以位于比送风风扇102的旋转半径稍靠外侧的方式设有风扇护罩103。
该风扇护罩103以从上方侧覆盖送风风扇102的上半侧的方式形成为沿着送风风扇102的旋转轨迹的部分圆弧状,设置于覆盖送风风扇102的大致半周的范围内。
上述的送风机构100是组合供气部101、送风风扇102、风扇护罩103而构成的,通过该送风机构100,不管外装罩9存在与否,都能够从机外吸引外部气体而向发动机3侧送风。
由此,能够将堆积于发动机3周围的微细灰尘吹走,容易减少用于去除堆积于发动机3周围的灰尘的维护频次。
另外,由于供气部101和风扇护罩103设置于上部罩部90,因此在进行发动机3周围的维护时,仅将上部罩部90的姿态改变为敞开姿态,就能够使供气部101或风扇护罩103向离开发动机3周围的位置移动。因此,在将发动机3周围宽阔地敞开,并且节省拆装供气部101或风扇护罩103的工时数这一点上也有利。
[散热器的进气箱]
对于配置在自走机体的后部的散热器7而言,在其机体内方侧配置有散热器冷却风扇70,并且在机体外方侧配设有进气箱8。散热器7配设于自走机体的靠右侧方的部位,位于脱谷装置4的后部的横向侧方。该散热器7构成为从进气箱8侧向与配置有带风扇护罩70a的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一侧位于相反侧的朝向外的通气面7a导入外部气体的方式构成。在散热器7的下部设有排出冷却水时所使用的废水排泄管7b。
进气箱8通过组合以与散热器7的机体外方侧对向的方式配置的下部箱部8A和以位于其上方侧的方式配置的上部箱部8B而构成。
如图9~图12所示,就下部箱部8A而言,相当于与散热器7的朝向外的通气面7a对向的一侧的面的部分(为方便起见,称为内侧敞开面)和相当于与其相反侧的面的部分(为方便起见,称为外侧敞开面)被敞开而成为开口部分。而且,内外两侧的开口部分的周围具有由沿着矩形散热器7的外周缘的四个面构成的周面,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横向的短筒状而构成箱主体80。
而且,具备以闭塞姿态与外侧敞开面对向的盖罩部件81,以使其能够开闭箱主体80的外侧敞开面,通过箱主体80和盖罩部件81的组合,构成下部箱部8A。
盖罩部件81具备:以覆盖箱主体80的外侧敞开面的整个面和上部箱部8B的下部的方式形成为扁平状的无孔的板面81a、在其周边向机体内方侧折返而成的向内的端缘部分81b。该盖罩部件81构成为通过安装于箱主体80的周面中的前端侧的侧面80a的合页82,绕上下方向的轴心y2A能够摆动开闭。
盖罩部件81的后端侧的向内的端缘部分81b和箱主体80的周面中的后端侧的侧面80b部分通过卡扣式的锁止配件83而连结固定。
在箱主体80的四个周面中的上面80c部分搭载有上部箱部8B。
上部箱部8B整体为大致矩形箱状,但在沿着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轴心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和在与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轴心方向交叉的方向观察时,其形状不同。即,如图9所示,在侧视(在沿着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轴心的方向观察时)时,整体形成为宽度比下部箱部8A窄。进而,通过使上部侧成为宽度比下部侧窄的纵长形状,而形成为后面侧向后下倾斜的变形梯形状。
另外,在后视(在与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轴心交叉的方向观察时)时,如图10所示,下部侧形成为与下部箱部8A的左右方向宽度相同程度的宽度,且上部侧相对于下部侧而言形成为向机体内方侧伸出的宽阔形状,具有比下部箱部8A的左右方向宽度大的左右方向宽度。
在上部箱部8,在其前后左右的各面上形成有外部气体导入用的进气口84。进气箱8的上部箱部8B伸出到脱谷装置的上方,以使进气口84位于比脱谷装置4靠上方的位置。
即,在邻接配置于散热器7的进气箱8中,在水平方向上与存在散热器7的一侧相反侧的上部箱部8B的横向外侧面8Ba上,形成有由穿孔金属或网眼构成的通气用的进气口84。在与横向外侧面8Ba相反侧且在水平方向上与存在散热器7的一侧同侧时的面向机体内方侧的横内侧面8Bb上,也形成有同样的进气口84。
另外,在位于横向外侧面8Ba和横内侧面8Bb之间时的面向机体前方侧的前侧面8Bc和面向机体后方侧的后侧面8Bd上也同样地分别形成有由穿孔金属或网眼构成的通气用的进气口84。
如图23~图25所示,集谷箱5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设有谷粒排出口5A,并且构成为通过箱升降液压缸129的伸缩,谷粒排出口5A侧的端部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A能够起伏摆动。
在储存谷粒时,箱升降液压缸129缩回,集谷箱5被制成图23、图24所示的下降贮存姿态。下降贮存姿态的集谷箱5的底面部5E成为大致水平。在集谷箱5为下降贮存姿态的状态时,通过操作线126的拉伸,由多个连杆部件的组合构成的屈伸连杆128被折叠,成为遮蔽部件125闭塞谷粒排出口5A的状态。
在排出谷粒时,箱升降液压缸129伸出,使集谷箱5绕z2A摆动,集谷箱5被制成图25所示的上升排出姿态。当将集谷箱5制成上升排出姿态时,集谷箱5的底面部5E就成为倾斜的状态,以使谷粒排出口5A侧变成相对低的位置。而且,操作线126的拉伸被解除,屈伸连杆128展开,遮蔽部件125绕机体前后向的轴心z4A摆动,谷粒排出口5A敞开。由此,能够将储存在集谷箱5内的谷粒从谷粒排出口5A向机体横向侧方排出。
集谷箱5的底面部5E和脱谷装置4的顶板部4C通过由多个连杆部件的组合构成的连动操作机构127而连结。当将集谷箱5制成上升排出姿态时,脱谷装置4的顶板部4C就通过连动操作机构127的作用而绕前后向的摆动轴心z3A摆动,能够使脱谷室130内的脱谷筒40露出。因此,在集谷箱5内的谷粒排出时,能够简单地进行脱谷室130内的脱谷筒40等的维护。
在这样构成的集谷箱5的后方,存在有进气箱8。即,在不会与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A能够摆动的集谷箱5发生干扰的位置,合理地配置有进气箱。
上部箱部8B配设在比设置于自走机体的后端部的废秸秆处理装置16更高的位置。另外,在上部箱部8B中,相当于下部附近的部位形成为无孔的筒状部分85,进气口84形成于比其无孔的筒状部分85更高的位置。而且,进气口84的下端缘设定为与设置于脱谷装置4的后部侧的后部罩4B的上端部及下部箱部8A的盖罩部件81的上端缘同程度的高度。该上部箱部8B的上端部的高度设定为与存在于其前方侧的集谷箱5的非倾斜动作状态的上端缘的高度相同程度以下。
在这样构成的下部箱部8A和上部箱部8B的对向部位,即,在箱主体80的四个周面中的上面80c和上部箱部8B的下面的对向部位,分别形成有大致同一矩形状且大致同一尺寸的通气用开口86。
如图9~图12所示,在通气用开口86的周边部,附设于上部箱部8B的横向外侧面8Ba的下端部外侧的截面L字状的安装支架87焊接固定于筒状部分85的横向外侧。该安装支架87的与形成于向下的面侧的连结孔对向的带固定螺母的连结孔87a形成于箱主体80的上面80c的右横向外侧端部,构成为通过连结螺栓87b,能够连结固定。
在通气用开口86的后方侧,以与上部箱部8B的后侧面8Bd的下端部的内侧对向的方式在箱主体80的上面80c上焊接固定有截面L字状的直立突片88,与形成于其直立突片88的连结孔对向的带固定螺母的连结孔88a形成于后侧面8Bd的筒状部分85,构成为通过连结螺栓88b,能够连结固定。
因此,通过使上部箱部8B的后侧面8Bd的下端部内面与直立突片88的外侧抵接而与后侧面8Bd的连结孔88a对向,且以与箱主体80的上面80c的连结孔87a对向的方式载置横向外侧面8Ba的下端部外侧的安装支架87,然后用连结螺栓87b、88b进行连结,能够将上部箱部8B以立设于下部箱部8A的上侧的状态固定。
在上部箱部8B的前侧面8Bc上,从筒状部分85的外侧向前连续设有相对于支承集谷箱5的具备摆动轴心z2A的摆动支轴52的支承部件5B能够连结固定的连结支架89。通过将该连结支架89与支承部件5B连结,能够将上部箱部8B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位连结固定,容易稳定良好地进行支承。
在下部箱部8A的箱主体80中,在底面80d上,以使其底面80d的一部分敞开的方式设有开口80e,也设有用于闭塞其开口80e的能够开闭的盖体80f。由此,在需要进行秸秆屑或灰尘堆积于下部箱部8A的箱主体80的内部等的维护时,通过将盖罩部件81敞开,能够向箱主体80的内部探身而将盖体80f敞开,使箱主体80的内部的秸秆屑或灰尘落下去除等作业简便易行。
进气箱8的下部箱部8A的前端侧下部由从箱支承台13的后部侧的外支柱13A向后方伸出的支承支架13Aa支承。下部箱部8A的后部侧下部由在车架1后端部从用于支承后轮2R的后轮支承架10立设的箱支承脚10a支承。在该箱支承脚10a上也连结固定有散热器7的下部(参照图10)。
另外,下部箱部8A的上部侧安装于箱支承台13的上部框13C,下部箱部8A和散热器7以在通气面7a的周边安装有密封件7c的状态相互连结。
[正反转选择机构]
在用于冷却散热器7的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传动系统中夹杂有如下那样构成的正反转选择机构6。
如图16~图18所示,正反转选择机构6以对卷绕有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的风扇输入带轮72传递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中的任一方的动力,且不传递另一方的动力的方式选择传动状态。这样,通过传递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中的任一方的动力,能够将风扇输入带轮72的旋转方向切换到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中的任一方向。
风扇输入带轮72的正转方向是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送风方向从机体横向外方侧向内方侧的方向,且是对散热器7发挥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吸引作用的方向。反转方向是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送风方向向其反方向的方向。在该反转方向上,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送风方向从机体内方侧向外方侧,能够将附着在存在于散热器7的机体横向外侧的通气面7a上的灰尘向外侧吹走。
如图9~图15所示,设置于比散热器7更靠机体内方侧的风扇输入带轮72由立设于车架1上的风扇安装台74支承。
风扇安装台74具备:沿着装设于车架1的后端部的后轮支承架10的机体内方侧的侧面而安装的支柱74A、设置于其支柱74A的上端部的平板状的座板74B。相对于其座板74B的上面侧而搭载的基板75、在基板75的上侧沿着前后方向配设的方筒状部件76、在方筒状部件76的上面侧使板面沿着前后方向直立的安装板77被焊接固定。座板74B和基板75通过使板面彼此抵接,用连结螺栓能够拆装地连结固定。
如图13~图18所示,在安装板77上固定有用于以贯通安装板77的板面的状态枢支风扇输入带轮72的支轴71。即,在支轴71上焊接固定有具备与安装板77对向的凸缘状的抵接面的连结板73,将该连结板73以抵接的状态螺栓连结于安装板77。
在螺栓连结于安装板77的支轴71上,在向安装板77的机体外方侧突出的部位,安装有摆动板60。该摆动板60具备向离开支轴71的轴心p2A的两个方向伸出的臂部分60A、60B。在一个臂部分60A设有对正转传动带56发挥作用的第一张紧轮体63的支轴63a,在另一个臂部分60B设有对反转传动带57发挥作用的第二张紧轮体64的支轴64a。
而且,在一个臂部分60A,连结固定有用于绕支轴71的轴心p2A而摆动操作摆动板60的操作臂62。
在摆动板60上突出形成有向安装板77侧突出的连接销61,在安装板77侧,在其连接销61的头部能够嵌入且沿着绕支轴71的轴心p2A的连接销61的圆弧轨迹的规定范围内,形成有长孔77a。
因此,当摆动板60的连接销61以贯通安装板77的长孔77a的状态嵌入时,就能够随着操作臂62的摆动操作,而在长孔77a的规定范围内绕支轴71的轴心p2A摆动操作摆动板60。
如图8所示,摆动板60中的安装有第一张紧轮体63的臂部分60A与安装有第二张紧轮体64的臂部分60B相比,距安装板77远而位于机体外方侧。
另外,如图15~图18所示,在安装有该第一张紧轮体63的臂部分60A,设有用于将向使正转传动带56张紧的一侧(图7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施力的螺旋弹簧66(相当于施力机构)卡止的卡止片66a。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侧与风扇安装台74的支柱74A连结,以向使正转传动带56张紧的一侧的弹力时常作用于摆动板60的方式张紧设置。
反转传动带57除以卷绕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张紧轮体64以外,还以卷绕的方式设置于第三张紧轮体65。
第三张紧轮体65由设置于安装板77的支轴65a枢支,不是通过操作臂62的摆动操作而改变位置,而是在安装板77上设置为位置固定。
如图16及图17所示,第二张紧轮体64和第三张紧轮体65配设为分开在连结驱动旋转体即中继输出带轮55b、55c的轴心p1A和成为输入旋转体即风扇输入带轮72的转动中心的支轴71的轴心p2A的假想线段L1A的两侧的状态。
正转传动带56设置于卷绕在驱动旋转体即中继输出带轮55b、55c上的机体外方侧的中继输出带轮55b、风扇输入带轮72、第一张紧轮体63。这些中继输出带轮55b、风扇输入带轮72及第一张紧轮体63都配置为与正转传动带56的内周侧接触。
因此,如图16所示,当操作臂62被操作到实线所示的“正转”位置时,摆动板60顺时针摆动,而使第一张紧轮体63向使正转传动带56张紧的一侧移动。该第一张紧轮体63的位置通过螺旋弹簧66的弹力发挥作用,即使解除对操作臂62的操作,也能够维持为正转传动状态。
此时,支承第二张紧轮体64的摆动板60的臂部分60B向使反转传动带57松弛的一侧摆动(顺时针摆动),成为不进行反转传动带57的动力传递的状态。
反转传动带57卷绕于驱动旋转体即中继输出带轮55b、55c中的机体内方侧的中继输出带轮55c、风扇输入带轮72、第二张紧轮体64、第三张紧轮体65。
其中,以中继输出带轮55c、第二张紧轮体64、及第三张紧轮体65与反转传动带57的内周侧接触,风扇输入带轮72与反转传动带57的外周侧接触的方式卷绕有反转传动带57。
因此,如图17所示,当将操作臂62操作到“反转”位置时,摆动板60就抵抗螺旋弹簧66的弹力而逆时针摆动,使第二张紧轮体64向使反转传动带57张紧的一侧移动。在该状态下,张紧的反转传动带57成为反转传动状态。
此时,支承第一张紧轮体63的摆动板60的臂部分60A向使正转传动带56松弛的一侧摆动(逆时针摆动),成为不进行正转传动带56的动力传递的状态。
如上所述,具备中继输出带轮55b、风扇输入带轮72、第一张紧轮体63、及正转传动带56而构成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具备中继输出带轮55c、风扇输入带轮72、第二张紧轮体64、第三张紧轮体65、及反转传动带57而构成反转系动力传递机构。
正反转选择机构6由张力离合器构成,该张力离合器通过利用操作臂62的操作使摆动板60进行摆动动作而择一地选择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正转传动带56、反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反转传动带57使其张紧或松弛,能够进行动力的间歇。
另外,操作臂62的操作实现的摆动板60的摆动动作通过螺旋弹簧66的弹力,即使解除操作臂62的操作力也持续向正转侧的切换状态,但向反转侧的操作通过操作臂62的操作,仅在摆动板60摆动动作期间持续,当解除操作臂62的操作时,就通过螺旋弹簧66的弹力,自动恢复到正转驱动状态。
图13~图18所示的附图标记67是一体设置于摆动板60的棒状防脱导向件,附图标记68是弯曲形成为L字状的板状防脱导向件。另外,附图标记77b是设置于安装板77的棒状防脱导向件。这些都是用于进行正转传动带56或反转传动带57的防脱的导向件。
对于卷绕于中继轴55侧的一对中继输出带轮55b、55c和散热器冷却风扇70侧的风扇输入带轮72的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而言,设有用于引导其正转传动带56和反转传动带57的皮带导向件69。
该皮带导向件69对于正转传动带56及反转传动带57而言,构成为在不是与以驱动状态张紧的状态的正转传动带56或反转传动带57接触,而是产生规定量以上的松弛时,从下方侧支承该正转传动带56及反转传动带57。由此,能够避免松弛的反转传动带57或正转传动带56大大地下垂,而成为如与驱动中的正转传动带56或反转传动带57接触那样的状态。由此,能够降低松弛的反转传动带57或正转传动带56与驱动中的正转传动带56或反转传动带57接触而相互磨损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如图16、图17、及图19所示,皮带导向件69具备第一支承部69a和第二支承部69b,该第一支承部69a和第二支承部69b在反转传动带57的驱动中,如假想线所示,不接触,在驱动正转传动带56而反转传动带57成为非驱动状态时,如实线所示,在产生了规定量以上的松弛时,用于在下方侧支承其反转传动带57的松弛侧和张紧侧各自。在该反转传动带57侧,在反转传动带57的外周侧相对于风扇输入带轮72接触的一侧为张紧侧,在内周侧与第三张紧轮体65接触的侧为松弛侧。
另外,该皮带导向件69具备第三支承部69c,该第三支承部69c对于正转传动带56侧而言,在正转传动带56的松弛侧产生了规定量以上的松弛时,如假想线所示,用于从下方支承其正转传动带56的松弛侧。
这样,通过具备第一支承部69a和第二支承部69b、及第三支承部69c,在随着正反转的切换而正转传动带56或反转传动带57中的任一方松弛时,能够抑制松弛的正转传动带56或反转传动带57的过大的下垂。
对于正转传动带56的张紧侧而言,如图16及图17所示,与皮带导向件69分体地设有防松用的调节轮体79。
该调节轮体79相对于从固定于风扇安装台74的方筒状部件76的前端部向箱支承台13的上部框13C立设的支承部件78,安装成能够上下地改变位置。
只要使该调节轮体79在位于正转传动带56的张紧侧的下方侧而正转传动带56松弛时,以能够限制其正转传动带56的松弛造成的下垂的方式存在即可。另外,该调节轮体79在正转传动带56的张紧状态下,不需要特别接触,但在使用较长的正转传动带56的情况、或在正转传动带56能够延伸松弛的情况下,为了其防松,也可以调节用于将正转传动带56制成张紧状态的位置。
中继轴55相对于箱支承台13的上部框13C,经由安装支架13D而安装成悬挂状态。
而且,如图5及图20、21所示,在装设于中继轴55的一对中继输出带轮55b、55c上设有防脱导向件58。
该防脱导向件58以与中继输出带轮55b、55c的外周侧对向,且在侧视时沿着中继输出带轮55b、55c的机体前方侧的外周的方式设置。该防脱导向件58的侧视时的形状以一边将板材弯曲成多边形状,一边沿着中继输出带轮55b、55c的外周圆的大致半周的方式形成。
多边形状的防脱导向件58经由装设于其上端部的角部的两侧的一对安装片58a、58a,而螺栓连结于安装支架13D。
另外,如图21所示,多边形状的防脱导向件58的上端部和下端部通过中继输出带轮55b、55c、及环绕中继轴55的U字状的弯曲棒材58b而连结,防脱导向件58的强度提高。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以下构造的实施方式:配设于脱谷装置4的上方的集谷箱5构成为能够绕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摆动轴心z2A倾斜动作,并且在设有摆动轴心z2A的一侧设有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5A,能够以该倾斜动作姿态排出谷粒,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26所示,可以在集谷箱5上不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5A而是设置用于排出贮存物的卸谷装置5C来排出贮存物。
根据这样的结构,无需在集谷箱5上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5A,或设置用于使集谷箱5倾斜动作的自卸液压缸53,就能够排出谷粒。
但是,在具备卸谷装置5C的集谷箱5中,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设置自卸液压缸53,而使存在于箱主体51的底部的贮存物顺畅地向存在卸谷装置5C的一侧聚集。
卸谷装置5C具备:从集谷箱5的前壁部分向举起贮存物的方向直立的纵向运送筒110、从其纵向运送筒110的上端部向横倒方向伸出的横向运送筒111、从横向运送筒111的前端部排出贮存物的排出部112。
横向运送筒111以能够将姿态改变为使其长度方向朝向自走机体的横向外侧而排出部112位于离开自走机体的横向侧方的贮存物排出姿态、横向运送筒111的长度方向如图22所示沿着自走机体而朝向后方侧的收纳姿态的方式构成。
这样,构成为在将横向运送筒111制成了收纳姿态时,排出部112越过进气箱8的上部箱部8B的上侧而在比上部箱部8B更靠后方位于废秸秆处理装置16的上方。此时,上部箱部8B形成为宽度比下部箱部8A窄且上部箱部8B的后面侧向后下倾斜的变形梯形状。换句话说,在进气箱8的上端部的后部形成有后方向下的倾斜部8C。而且,在卸谷装置5C为收纳姿态时,位于横向运送筒111的后端的排出部112进入进气箱8中的形成于上部箱部8B的倾斜部8C的正上方的后方空间。
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短地设定横向运送筒111的前后方向长度,在实现小型化上有效。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2]
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集谷箱5上装设箱罩160。箱罩160以覆盖集谷箱的横向外侧的方式安装于作为侧部罩的外装罩9的上方。即,箱罩160由集谷箱5支承。具体而言,箱罩160由图27、28所示的安装构造支承。即,箱罩160由板金构成。在箱罩160的前端侧及后端侧设有连结部161。前端侧的连结部161通过连结螺栓163而与设置于连结用鼓部159的前表面的支架162连结。后端侧的连结部161通过连结螺栓163而与设置于连结用鼓部159的后面的支架162连结。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秸秆排出部的一个例子,例示的是废秸秆处理装置16,但不限于此。例如,不具备切刀等而简单地仅将废秸秆排出到机外的废秸秆排出部也可以为秸秆排出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进气箱8,例示的是分体地构成上部箱部8B和下部箱部8A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一体的箱构成上部箱部8B和下部箱部8A。
另外,作为上部箱部8B或下部箱部8A的形状,不限于矩形箱状,例如,可采用三角筒形状、或多边筒形状、或圆筒状等适当的形状。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部箱部8B,例示的是在沿着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轴心的方向观察时,上部侧成为宽度比下部侧窄的纵长形状的上部箱部8B,但不限于此。例如,下部侧和上部侧为同一宽度,或者相反地上部侧比下部侧宽的形状都可以。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上部箱部8B的进气口84形成于前后左右全部面上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仅在前后左右的面中的一部分面上设置进气口84。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割部反转操作工具106及风扇反转操作工具107,例示的是仅在拉动操作期间操作成反转状态,并且在解除拉动操作时就恢复到正转状态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例如,虽未图示,但可以构成为每进行一次拉动操作,都交替地切换反转状态和正转状态。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装置2,例示的是利用非转向轮构成前轮2F并且利用转向轮构成后轮2R的行驶装置,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前轮2F设为转向轮,并且将后轮2R设为非转向轮。另外,也可以利用转向轮一同构成前轮2F及后轮2R。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装置2,例示的是将前轮2F设为由非转向轮构成的驱动轮,并且利用不被驱动的转向轮构成后轮2R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前轮2F设为不被驱动的转向轮,并将后轮2R设为由非转向轮构成的驱动轮,或者构成为利用转向轮一同构成前轮2F及后轮2R,而一同驱动前轮2F和后轮2R。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利用由非转向轮构成的前轮2F构成前行驶部,由转向轮构成的后轮2R构成后行驶部的行驶装置,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利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前行驶部,并且利用由转向轮构成的后轮2R构成后行驶部的行驶装置。与此相对,也可以利用由转向轮构成的前轮2F构成前行驶部,并且利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后行驶部。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且由转向轮构成的后轮2R或前轮2F为非驱动的行驶装置,也可以为一同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和由转向轮构成的后轮2R或前轮2F的行驶装置。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具备驾驶舱15作为驾驶部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具备驾驶舱15而仅具备方向盘15a及驾驶座椅15b作为驾驶部。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使用作为发动机输出旋转体的输出带轮30、作为输入旋转体及输出旋转体的输入输出带轮22、及作为脱谷侧旋转体的脱谷输入带轮41b的构造,但不限于由带轮构成这种输出用或输入用的旋转体,例如,也可以由链轮构成。在那种情况下,传动用的无接头转动带也可以使用传动链来代替传动带32A、32B。另外,在脱谷装置4等其他部位的使用无接头转动带的传动构造中也同样可以采用传动链来代替传动带。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收获机的一个例子即全喂入式(普通式)联合收获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梳脱式联合收获机。另外,不限于收获稻、麦、玉米等谷物的联合收获机,也可以是收获大豆等豆类或油菜籽等花卉类的收获机。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图29~图33表示的是本发明的收获机的一个例子即全喂入式(普通式)联合收获机。图29表示的是右侧面,图30表示的是平面,图31表示的是背面。图32表示的是拆下了侧部罩209的状态的箱支承台203部分,图33表示的是车架201。
如这些图所示,上述的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在车架201的下侧具备由左右一对前轮202F、202F(相当于前行驶装置)及左右一对后轮202R、202R(相当于后行驶装置)构成的行驶装置202。
在车架201的前部具备驾驶舱215,在其后方侧分别具备脱谷装置204、及集谷箱205,在最后部具备废秸秆处理装置216,在前部具备相对于车架201绕水平横向轴心(未图示)进行升降动作的割取处理装置217而构成自走机体。
对上述的行驶装置202、脱谷装置204、及割取处理装置217等传递驱动力的发动机207以曲轴(未图示)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配设于脱谷装置204的右横向侧部。
向行驶装置202的前轮202F经由从安装于车架201的前部的变速箱220向左右伸出的驱动轴220a传递的动力构成为,经由以进入形成于前轮202F的面向机体内方侧的面的凹入部位的状态配置的减速箱221、及由减速箱221支承的前车轴202a向前轮202F传递。
由此,前轮202F是以经由驱动轴220a传递发动机207的动力,且绕水平横向轴心x1B被驱动旋转的方式安装的,由其左右方向宽度L1B及直径D1B都比后轮202R大的由轮胎车轮构成的非转向轮构成(参照图33)。
如图32及图33所示,后轮202R在车架201的后部设置于绕前后方向轴心z1B左右摆动自如地安装的后轮支承架222的左右两端侧,由具备绕上下摆动轴心y1B能够转向操作的后车轴202b的转向轮构成。该后轮202R由其左右方向宽度L2B及直径D2B设定为比前轮202F小的轮胎车轮构成,绕后车轴202b的水平横向轴心x2B而转动。
如图31所示,吸入外部气体对发动机207供给的具备空气滤清器276的进气管277在作为搭乘驾驶部的驾驶舱215的背部侧附设于右横向侧部。
[车架]
如图33及图34所示,车架201具备由截面形状形成为向内敞开的通道状的前后方向长的左右一对纵向车架210A、210A、连接其纵向车架210A、210A的前端侧的前横向框架210B、连接纵向车架210A、210A的后端侧的管状的后横向框架210C形成为俯视时矩形框状的主车架210(相当于主车架)。
前后方向长的左右一对纵向车架210A、210A虽未图示,但在其通道状截面的内部空间内,沿着前后方向配设有液压配管或燃料配管、或导电用线束等。
主车架210的左右纵向车架210A、210A分别在其前端侧焊接固定有用于支承前轮202F的前支承框部210a。该前支承框部210a在侧视时形成为具备直立部和水平部的L字状,在直立部的前侧且水平部的下侧,以存在减速箱221的状态支承有前轮202F。
另外,在该前支承框部210a的上面侧,也形成有用于支承驾驶舱215的舱体支承部件213的安装座213a。
左右纵向车架210A、210A的前部且前支承框部210a的后侧通过前横向框架210B而连接。在纵向车架210A、210A的后端侧分别焊接固定有后支承框部210b,通过以连接该后支承框部210b彼此的方式设置后横向框架210C,纵向车架210A、210A的后部彼此也被连结固定。
在前横向框架210B的前部,连结固定有变速箱220,从该变速箱220伸出的驱动轴220a导入减速箱221,构成为发动机207的动力经由变速箱220及减速箱221从前车轴202a传递到前轮202F。
在设置于后横向框架210C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支架210c上,绕前后方向轴心z1B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有后轮支承架222,后轮202R构成为绕设置于后轮支承架222的左右两端侧的上下摆动轴心y1B能够转向操作。
在上述的主车架210的上侧设有用于搭载脱谷装置204及发动机207的格子状搭载框架211。在该格子状搭载框架211上搭载有脱谷装置204及发动机207。另外,在该格子状搭载框架211及主车架210上设有用于支承集谷箱205的箱支承台203的支承架部212。
另外,在左右纵向车架210A、210A中的左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横向外侧部,设置有用于搭载燃料箱280的梯子状的燃料箱载置台214。该燃料箱载置台214利用卷绕于从左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横向外侧面向横向外方伸出的前后两个部位的伸出支架214a的一对纵长支承材料214b、214b、和在其一对纵长支承材料214b、214b的前后多个部位沿左右方向连结的连结材料214c形成为俯视时梯子状。
在设置于后横向框架210C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支架210c的附近位置,且在后横向框架210C的上侧,设有液压油箱281。
格子状搭载框架211具备以横贯主车架210的左右纵向车架210A、210A的方式配设于纵向车架210A、210A的上侧的横向格子框架211a、211b、211c、和与其横向格子框架211a、211b、211c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纵向格子框架211d、211e而构成为格子状。
如图33及图34所示,纵向格子框架211d、211e中的位于连接中间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b和后部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c的位置的纵向格子框架211d位于相当于脱谷装置204的右横向侧壁204R的正下方的部位。另外,在其纵向格子框架211d的附近位置位于比中间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b更靠前方侧的纵向格子框架211d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到稍靠右侧的位置,将前部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a和中间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b连结。
如图33及图34所示,纵向格子框架211d、211e中的与前部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a和中间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b的右侧端连结的纵向格子框架211e伸出到比中间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b更靠后方侧,其伸出端侧经由后述的支承部件212b而连结固定于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
格子状搭载框架211形成为其横向格子框架211a、211b、211c的右侧端部向比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更靠横向外方突出的状态,并且在前端侧的横向格子框架211a的向上述横向外方突出的延长部分和中间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b的延长部分,设有发动机207的安装座211f。
由此,如图33的假想线所示,能够将发动机207以其大部分向比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更靠横向外方突出的状态支承。此时,发动机207的横向外侧端位置设置于以位于与前轮202F的横向外侧缘或格子状搭载框架211的横向外侧端相同的位置、或比其稍靠机体内方侧的方式设置,即,设置于大致同一位置。
在向比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更靠右横向外方突出的上述后端侧的横向格子框架211c的延长部分、及中间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b的后方侧,设有向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横向外方突出形成的前后一对支承部件212a、212b。由该前后一对支承部件212a、212b、设置于与前端侧的横向格子框架211a的向右横向外方突出的伸出端侧连结的纵向格子框架211e的上面的安装座212c、设置于主车架210的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上面的安装座212d构成用于搭载设置箱支承台203的支承架部212。
驾驶舱215、割取处理装置217、脱谷装置204、集谷箱205、及发动机207等相对于如上所述构成的车架201如下那样配设。
[驾驶舱]
即,驾驶舱215搭载设置于图29所示的舱体支承部件213的上侧。如图33、及图34所示,舱体支承部件213连结固定于设置在前支承框部210a、210a的上面侧的安装座213a,该前支承框部210a、210a设置于左右的纵向车架210A、210A的前端侧。
由此,驾驶舱215在比前轮202F的外径的上缘更高的位置,且在比前轮202F的后缘更靠前方侧的位置,经由舱体支承部件213而支承于车架201。
在驾驶舱215内配置有操纵操作用的方向盘215a等,构成为通过方向盘215a的操作,而转向操作后轮202R。在该驾驶舱215内虽未图示,但配置有操纵操作用、及作业操作用的各种操作工具、以及仪器仪表类。
[割取处理装置]
如图29~图31所示,设有绕搭载于车架201的脱谷装置204的前侧的水平横向轴心进行升降动作的割取处理装置217。
该割取处理装置217具备:对脱谷装置204供给收割后的茎杆等作物的送料器217A、将植立茎杆等作物穂前侧拨入的拨禾器217B、切断株根侧的收割装置217C、及使收割后的作物聚集于割幅方向的中央部的横向进料搅龙217D,构成为收割作物而送入送料器217A,然后供给到脱谷装置204。
该送料器217A虽未图示,但在方筒状的箱体内部,装备有向前后方向转动的无接头带状的输送体,以将送入的收割作物向后上方输送的方式构成。送料器217A的作物输送方向为沿着脱谷装置204内的脱谷筒240的脱谷筒旋转轴心p1B(参照图33、38)的前后方向,构成为随着送料器217A部分的升降动作,拨禾器217B或收割装置217C及横向进料搅龙217D也能够进行升降动作。
[脱谷装置]
如上所述,脱谷装置204相对于配设在车架201的主车架210上的格子状搭载框架211,如图33所示,以脱谷装置204的右侧的横向侧缘沿着纵向格子框架211d的状态配设。由此,脱谷装置204在左右方向上以位于左右的前轮202F及后轮202R的间隔宽度内的状态配设。
此时,脱谷装置204的左横向侧缘的前方侧向比主车架210的左侧的纵向车架210A更靠横向外侧伸出,在左右方向上以极接近前轮202F的内方侧端部的状态配设,但在后方侧,以位于比后轮202R的最大转向范围在左右方向上更靠内方侧的方式配设。
这样配设的脱谷装置204以脱谷装置204整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即脱谷筒旋转轴心p1B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B偏向左侧的状态配设。即,脱谷装置20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与配设于内部的脱谷筒240的前后方向的脱谷筒旋转轴心p1B存在于同一位置。
另外,脱谷装置204由于其下面如上所述搭载于格子状搭载框架211,因此如图29所示,位于比非转向轮即前轮202F的前车轴202a稍低,且比转向轮即后轮202R的后车轴202b稍高的位置。即,以位于与非转向轮即前轮202F的前车轴202a或转向轮即后轮202R的后车轴202b大致同一高度的方式配设。
送料器217A与脱谷装置204同样,以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B偏向左侧的状态配设,如图33所示,配设于与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B偏向右侧的变速箱220在俯视时部分地重复的位置。
废秸秆处理装置216一体地安装于脱谷装置204的后部,以将脱谷处理后的废秸秆切断而向机外排出的方式构成。
脱谷装置204具备外轮廓缘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体框架(未图示),将该主体框架固定于车架201,并且在主体框架的前后左右安装侧板241,而整体形成为矩形箱状。而且,构成为脱谷筒240的相当于上侧的顶板242绕设置于由左侧的侧板241构成的左横向侧壁204L的上缘附近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未图示)能够摆动开闭。
[发动机]
如图32~图35所示,发动机207搭载于安装座211f,该安装座211f设置于格子状搭载框架211的前端侧的横向格子框架211a的向横向外方突出的延长部分和中间位置的横向格子框架211b的延长部分。由此,发动机207在与脱谷装置204偏向的一侧相反侧的右横向外侧,位于右侧的前轮202F的后方侧。而且,发动机207的横向外侧端位置以位于与在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前轮202F的横向外侧缘大致同等、或稍靠机体内方侧的方式设置,即,设置于大致同一位置。
发动机207由于其下面如上所述搭载于格子状搭载框架211,因此如图29所示,位于比非转向轮即前轮202F的前车轴202a稍低,且比转向轮即后轮202R的后车轴202b稍高的位置。即,以与非转向轮即前轮202F的前车轴202a、或转向轮即后轮202R的后车轴202b位于大致同一高度的方式配设。
而且,发动机207的上端以位于比前轮202F的外周缘的上端稍低的位置、或位于同程度的高度的方式配设。
另外,发动机207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车轴202a和后车轴202b之间,且配设于接近前车轴202a的一侧。由此,在发动机207的后方侧的箱支承台203的下方,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比较宽阔的空间部s1B。如图35~图37、及图41所示,在该空间部s1B具备将箱支承台203的外支柱230的下端部和内支柱231的下端部连结的设备搭载台232。
如图41所示,在设备搭载台232上配设有用于控制各种液压执行机构的阀单元260。另外,在该空间部s1B,以位于阀单元260的后方侧的状态,经由与设备搭载台232分体地设置于车架201的载置部而设有蓄电池261。进而,如图32所示,在该空间部s1B,且在箱支承台203的后述的后外支柱230c的上部,安装有备用箱262,在其后外支柱230c的后方侧的车架201上设有燃料用滤清器263。在发动机207的后方侧设有油滤器264,在该空间部s1B的内部,集中地配设有许多需要维护的设备类。
而且,如图32所示,由于发动机207的上方侧在与载置于箱支承台203的上侧的集谷箱205的底部之间存在有上部维护用空间s2B,因此利用该上部维护用空间s2B,也能够从上方侧进行发动机207等的维护。
[箱支承台]
利用设置于车架201的右横向侧部的支承架部212及主车架210而搭载的箱支承台203如下那样构成。
如图29、图33、及图38所示,箱支承台203配置于脱谷装置204的横向侧方部位,且配置于前轮202F和后轮202R之间。
如图35~图38所示,该箱支承台203具备:配设于远离脱谷装置204的一侧的外支柱230、配设于比其更接近脱谷装置204的一侧的内支柱231。这些外支柱230的下端部和内支柱231的下端部通过设备搭载台232而连结,进而,外支柱230的上部经由斜框架233与车架201连结。
进而,外支柱230和内支柱231的各上端部通过上部框234而连结。在该上部框234上,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B能够起伏摆动地连结支承有集谷箱205的相当于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谷粒排出口205A侧的端部,在内支柱231和集谷箱205之间安装有液压驱动式的自卸液压缸206(相当于执行机构),以进行集谷箱205的姿态改变的方式构成。
对外支柱230进行说明。
外支柱230由位于最前部的前外支柱230a、位于前后方向的中间的中间外支柱230b、位于最后部的后外支柱230c这三根柱材构成。最前部的前外支柱230a将下端侧相对于设置在与前端侧的横向格子框架211a的向右横向外方突出的伸出端侧连结的纵向格子框架211e的上面上的安装座212c进行螺栓连结,上端侧也相对于上部框234进行螺栓连结。由此,前外支柱230a构成为能够单独地拆装,无需将箱支承台203的另外的外支柱230(中间外支柱230b及后外支柱230c)或内支柱231、及上部框234分解。
这样,能够单独拆装地构成前外支柱230a的理由是,在发动机207的安装座211f上搭载有发动机207的状态下,在发动机207的横向外侧以重复的状态存在有前外支柱230a的情况下,也通过拆下前外支柱230a,而简单易行地进行发动机207的拆装作业。
如图35~图37所示,在该前外支柱230a上,连续设置有面向机体内方侧的长短两根臂部件235a、235b,在下部侧的短臂部件235a上,悬臂梁状地连续设置有空气滤清器276的安装台235c。
在上部侧的长臂部件235b上,且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有用于与驾驶舱215(相当于驾驶部)的舱体支承部件213(相当于驾驶部框架)连结的连结部件218的安装部235d。另外,在该臂部件235b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相对于脱谷装置204的前端侧的右横向侧壁204R的连结用的连结部235e。
因此,经由上部侧的长臂部件235b,能够将前外支柱230a相对于驾驶舱215的舱体支承部件213及脱谷装置204连结固定。由此,能够提高前外支柱230a的用于维持直立姿态的强度。另外,通过在前外支柱230a上经由下部侧的短臂部件235a而设置空气滤清器276的安装台235c,能够将前外支柱230a作为空气滤清器276的安装单元而利用。
外支柱230中的位于前后方向的中间的中间外支柱230b由直线状形成的方管材构成,下端焊接固定于设备搭载台232,上端焊接固定于上部框234的后述的外侧前后框架234A的中间部。该中间外支柱230b以搭载于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向横向外方突出形成的支承部件212b的上面侧的状态被连结。
焊接固定于该中间外支柱230b的下端的设备搭载台232也焊接固定于内支柱231的下端,在设备搭载台232上,如图36、及图37所示,搭载设置有使液压设备的控制阀集中在一起的阀单元260、及蓄电池261。
设备搭载台232与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向横向外方突出形成的支承部件212b的机体内方侧的端部、及设置于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上面侧的安装座212d连结。
外支柱230中的位于最后部的后外支柱230c由直线状形成的方管材构成,下端焊接固定于安装架236a,上端焊接固定于上部框234的后述的外侧前后框架234A的靠后部的部位。该后外支柱230c的下端经由安装架236a连结固定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向横向外方突出形成的支承部件212a的上侧。
在安装架236a上,焊接固定有将上端侧焊接固定于后外支柱230c的上部而成的斜框架233的下端,能够将后外支柱230c和斜框架233一体地连结固定于支承部件212a的上侧。
在后外支柱230c的后方侧,向后方突出设置有用于搭载散热器270的下部支承臂236b。另外,在后外支柱230c的前方侧,朝向机体内方侧安装有用于固定备用箱262的安装片236c。因此,构成为在该箱支承台203的后部侧能够设置散热器270,且在前部侧能够安装备用箱262。
对内支柱231进行说明。
内支柱231由在前后方向上接近中央的外支柱230的位置位于比外支柱230更接近脱谷装置204的一侧的一根柱材构成。
该内支柱231如上所述,下端焊接固定于设备搭载台232,上端焊接固定于上部框234的内侧前后框架234B。如图35及图39所示,内支柱231的下端固定于车架201中的位于比机体左右方向的外端部靠机体内方侧的位置的主车架210上的右侧的纵向车架210A的上侧。
由此,构成为集中作用于内支柱231的集谷箱205的举起时的重量由纵向车架210A承受。
如图35、37、及图39所示,内支柱231由粗的方筒状的下支柱部分231A和比其下支柱部分231A细的方筒状的上支柱部分231B的组合构成。
如图35~图37、及图39所示,上支柱部分231B在比下支柱部分231A的上端更靠下方侧,且以面接触的状态相对于下支柱部分231A的后方侧侧面焊接而一体化。
内支柱231以上端部比下端部更远离外支柱230的向机体内方侧倾倒的姿态立设。而且,上侧的细的上支柱部分231B相对于与车架201垂直的面而倾倒的角度比下侧的粗的下支柱部分231A相对于与车架201垂直的面而倾倒的角度大的方式使下支柱部分231A和上支柱部分231B的倾倒角度不同。
通过这样构成,如图42的示意图所示,能够构成为使集谷箱205倾斜规定角度时的自卸液压缸206的伸缩量少。
例如,如图42所示,考虑下支柱部分231A的下端点AB(向车架201的固定点)和上支柱部分231B的上端点BB之间形成为点划线所示的直线状的内支柱231、和在下支柱部分231A的下端点AB和上支柱部分231B的上端点BB之间如粗实线所示中间点C1B向接近穿过下端点AB的铅垂线YB的一侧弯曲而成的形状的内支柱231,将该两种内支柱231进行比较。
该直线状形成的内支柱231也好,弯曲而成的形状的内支柱231也好,都是上端侧比下端侧更远离外支柱230的向机体内方侧的倾倒姿态。因此,在沿着内支柱231配设有自卸液压缸206的情况下,与内支柱231仅沿铅垂方向直立的构造的内支柱相比,都能够支承远离集谷箱205的摆动轴心z2B的一侧而上推,且能够减轻用于上推驱动集谷箱205的驱动力,在这一点上双方都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有益的。
假设在弯曲而成的形状的内支柱231中,在上端点BB和中间点C1B之间配置有规定长度的自卸液压缸206,且在直线状形成的内支柱231中,在上端点BB和中间点C2B之间配置有相同长度的自卸液压缸206。
在该状态下,当使集谷箱205从实线所示的贮存姿态位置向双点划线所示的排出姿态位置倾斜动作时,设置于弯曲而成的形状的内支柱231的自卸液压缸206在上端点BB(向集谷箱205的连结点)和中间点C1B(相当于自卸液压缸206的下端位置)之间伸长距离L3B。设置于直线状形成的内支柱231的自卸液压缸206在上端点BB(向集谷箱205的连结点)和中间点C2B(相当于自卸液压缸206的下端位置)之间伸长距离L4B。
这样,即使向集谷箱205的连结点相同,设置于位于接近集谷箱205的摆动轴心z2B的位置的弯曲而成的形状的内支柱231的自卸液压缸206与设置于位于远离集谷箱205的摆动轴心z2B的位置的直线状的内支柱231的自卸液压缸206相比,也有减少伸缩动作量的倾向。
另外,通过内支柱231在中途而弯曲,至少在下方侧,容易确保与脱谷装置204的右横向侧壁204R之间的间隔宽阔。因此,如图32及图38所示,容易使第二还原用的谷粒输送装置244等从内支柱231的后方侧向前方侧输送谷粒的输送部位于该内支柱231和脱谷装置204之间。
另外,图32的附图标记245是用于将从脱谷装置204内的筛选部(未图示)取出的饱满谷粒向集谷箱205扬送的饱满谷粒输送装置。
在内支柱231的下支柱部分231A的上端部,焊接固定有用于安装自卸液压缸206的下端侧的支架231C。自卸液压缸206由以使集谷箱205起伏摆动而将集谷箱205的位置改变为贮存姿态位置和排出姿态位置的方式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构成,绕装设于支架231C的支轴206a能够转动地安装。
另外,在支架231C的局部设有与上支柱部分231B的右外侧的面焊接连接的突片部分231Ca,在下支柱部分231A的上端部,也与上支柱部分231B接合。
对上部框234进行说明。
如图35~图37所示,在外支柱230和内支柱231的各上端部,连结有上部框234。上部框234具备:与多根外支柱230的上端连结的外侧前后框架234A、与内支柱231的上端连结的内侧前后框架234B、连接这两个外侧前后框架234A和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横向框架234C。
而且,在该上部框234的外侧前后框架234A的前后两端部的上侧,突出设置有用于枢支集谷箱205的摆动支轴252的支轴支承体234D。由该一对支轴支承体234D枢支的摆动支轴252的轴心成为集谷箱205的摆动轴心z2B,能够起伏摆动地连结支承相当于集谷箱205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谷粒排出口205A侧的端部。
在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从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面向右横向外方的面向斜右横下方延伸设置有槽状的滑动导向部234E。
如图43所示,该滑动导向部234E在将集谷箱205举起操作到排出姿态位置时,对用于能够机械地保持其集谷箱205的排出姿态位置的支撑部件255进行导向。
即,将支撑部件255的上端侧以绕支轴255a能够左右摆动的方式相对于设置在集谷箱205的底部框250上的支承脚253枢支连结。而且,在其支撑部件255的下端部,设有用于维持骑卡在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上面侧的状态的卡合部255b。该卡合部255b以嵌入滑动导向部234E的槽状部分的状态被导向。因此,在集谷箱205从贮存姿态变化为排出姿态时,支撑部件255的上端侧的支轴255a随着集谷箱205的摆动而上下摆动,支撑部件255的卡合部255b一边被滑动导向部234E导向,一边移动到骑卡在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上面的位置。其时,通过使支撑部件255的卡合部255b骑在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上面,且使集谷箱205稍下降,支撑部件255处于能够机械地保持集谷箱205的排出姿态位置的状态。这样,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上面具备作为以集谷箱205的排出姿态对支撑部件255的下端侧进行承受支承的支撑座部的功能。
为了拆下支撑部件255,通过使集谷箱205稍上升而从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上面拆下卡合部255b,能够使集谷箱205再次向下降侧移动,而操作到贮存姿态位置。
如图35~图39所示,在上部框234中的内侧前后框架234B上,且在前后方向的多个部位,连续设置有向脱谷装置204的连接用支架237。因此,通过将该连接用支架237与相当于脱谷装置204的右横向侧壁204R的侧板241连接,箱支承台203以向水平方向的移动被脱谷装置204牢固地限制的状态被支承。
在箱支承台203上具备覆盖机体的右横向侧部的侧部罩209的安装构造。
[侧部罩]
对侧部罩209、及侧部罩209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9及图35、以及图39、40所示,侧部罩209位于比发动机207更靠机体横向外侧,是以覆盖机体的横向侧部的方式设置的,由板金制的多个罩体的组合构成。
即,侧部罩209通过具备:位于前轮202F和后轮202R之间且覆盖发动机207的上部侧的第一罩体291、覆盖发动机207的下部侧的第二罩体292,进而在第一罩体291的后方具备覆盖散热器270的外侧的第三罩体293而构成。
第一罩体29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为能够使用市售的批量产品的钢板而构成的尺寸,因此不需要利用合成树脂制的材料进行成型加工的情况、或焊接另外的钢板而接脚等的工时,在实现成本降低上是有益的。即,侧部罩209的上下方向的组合个数是通过组合市售的批量产品而得到上下方向的总尺寸的个数。
第一罩体291的上端缘侧相对于设置在箱支承台203的外支柱230上的前后一对安装支架238,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3B能够上下摆动地枢支连结。即,第一罩体291构成为能够将姿态改变为下端缘侧向下的闭塞姿态、下端缘侧向机体横向外方伸出的敞开姿态。
在各安装支架238上,且在其上部侧,枢支有设置于第一罩体291的内面(以闭塞姿态面向机体内方侧的面)侧的合页291a,绕摆动轴心z3B能够上下摆动地被枢支连结,在下端侧,连结有维持第一罩体291的敞开姿态的位置保持体290的一端侧。位置保持体290的另一端侧与第一罩体291的内面侧连结。
位置保持体290由内装有压缩弹簧的空气阻尼器构成,以如下方式设定向伸长方向的弹力:随着从图39所示的第一罩体291的闭塞姿态改变为图40所示的敞开姿态而伸长,当以敞开姿态而松手时,维持其敞开姿态。在将侧部罩209闭塞时,抵抗位置保持体290的弹力而将侧部罩209向下推,如图39所示,将设置于侧部罩209的众所周知的锁止配件294通过与安装于箱支承台203的外支柱230的横向外侧的固定配件239中的弯曲形成为曲柄状的最上位的固定配件239a卡止而固定。
如图32及图44所示,位置保持体290以脱离由侧部罩209覆盖的机体内方侧的空间即由箱支承台203确保的集谷箱205下方的维护用的空间部s1B而存在的方式设置。即,以在外支柱230中的前外支柱230a、及后外支柱230c的横向外侧,且与前外支柱230a、及后外支柱230c在前后方向上重复或大致重复的方式设置。
如图35、图39、图40、及图44所示,第二罩体292在第二罩体292的内面(以闭塞姿态面向机体内方侧的面)侧具备扣钩部件292a,以使下端缘侧相对于设置在车架201的外侧端部位的前后一对锁止配件239c卡合。上端缘侧与第一罩体291同样,具备众所周知的锁止配件294,通过与安装于箱支承台203的外支柱230的横向外侧的固定配件239中弯曲形成为曲柄状的下侧的固定配件239b卡止而固定。
由此,第二罩体292构成为能够通过在闭塞姿态设置于下端缘侧的扣钩部件292a(相当于合页)而上下摆动,从而将姿态改变为上端缘侧向上的闭塞姿态和上端缘侧向机体横向外方伸出的敞开姿态。
该第二罩体292构成为通过解除扣钩部件292a和锁止配件294的卡合,能够完全拆下。如图39及图40所示,在设为闭塞姿态的情况下,以下端缘侧比上端缘侧稍位于机体内方侧的方式形成为向内的倾斜面。
如图29、图41、及图37所示,覆盖散热器270的机体横向外方侧的第三罩体293设置于散热器270自身,该散热器270搭载于箱支承台203。
即,在箱支承台203的后外支柱230c的向后方侧伸出的下部支承臂236b上搭载有散热器270,在其散热器270的前端缘侧,设有具备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y2B的纵向合页295。在该纵向合页295上安装有第三罩体293,而构成为使第三罩体293绕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y2B能够摆动开闭。
第三罩体293的闭塞姿态的维持构成为通过利用设置于与纵向合页295相反侧的端部的卡扣式固定具296夹紧固定而进行。
如图29所示,第一罩体291和第二罩体292的边界设定为与以覆盖散热器270的机体横向外方侧的方式设置的第三罩体293的下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另外,第一罩体291的后端缘和第三罩体293的前端缘的边界设定为与第二罩体292的后端缘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位置。
[散热器]
如图37所示,散热器270位于发动机207的机体后方侧部位,在正视时,以在左右方向上与发动机207重复的状态配置。
虽然是脱谷装置204的后方侧的机体右侧部位,且在上下方向上比集谷箱205低的部位,但配置于车架201上的比较高的位置。
散热器270隔开前后方向的间隔而配设在与发动机207之间,以在发动机207和散热器270之间形成有成为维护用的作业空间的空间部s1B的方式设置于比箱支承台203中的后外支柱230c更靠后方侧,构成为在散热器270的前方侧确保维护用的空间部s1B。在散热器270上以在空间部s1B的上方迂回的状态设有传动带等传动机构。
[集谷箱]
如图38、及图43~图46所示,集谷箱205在组装方管等各种钢材而形成为格子状的底部框250的上侧搭载有箱状的箱主体251。这些底部框250和箱主体251一体地连结,支承为绕设置于箱支承台203的上端部的支轴支承体234D的前后方向的横向轴心z4B能够摆动。
箱主体251向脱谷装置204的左外方、及脱谷装置204的右外方伸出,而伸出成悬空于脱谷装置204的左右两侧的状态,与驾驶舱215同样,形成为遍及机体的左右两端侧的宽度。
如图38、及图43~图46所示,在底部框250的下面侧,且在箱支承台203的与内侧前后框架234B对向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四根支承脚253。因此,在集谷箱205存在于贮存姿态位置的状态下,支承脚253以与内侧前后框架234B的上面抵接的状态被支承。
另外,在相当于脱谷装置204的左横向侧壁204L的上方的部位,且在与底部框25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对应的位置,立设有与贮存姿态位置的底部框25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抵接而支承集谷箱205的载荷的另外的支承脚243。
在该支承脚243上,以与底部框250的底面和前后方向的前表面、或后面抵接而进行集谷箱205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限制的方式设有L字状的支承台243a。
如图48所示,集谷箱205的具备摆动轴心z2B的摆动支轴252在设置于箱支承台203的上端部的支轴支承体234D的轴承部234Da的轴端侧,形成有卡簧254的卡合槽252a,构成为通过在该卡合槽252a内卡入卡簧254,能够限制摆动支轴252的轴线方向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装置202,例示的是由非转向轮构成前轮202F,且由转向轮构成后轮202R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前轮202F设为转向轮,且将后轮202R设为非转向轮。另外,也可以由转向轮一同构成前轮202F及后轮202R。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装置202,例示的是以一同驱动前轮202F和后轮202R的方式构成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前轮202F设为由非转向轮构成的驱动轮,且由不被驱动的转向轮构成后轮202R,或者,将前轮202F设为不被驱动的转向轮,且将后轮202R设为由非转向轮构成的驱动轮。
另外,也可以由转向轮一同构成前轮202F及后轮202R,并由驱动轮构成前轮202F或后轮202R中的任一方。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由非转向轮构成的前轮202F构成前行驶部,且由转向轮构成的后轮202R构成后行驶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利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前行驶部,且由转向轮构成的后轮202R构成后行驶部。相反,也可以由转向轮构成的前轮202F构成前行驶部,并利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后行驶部。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为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且由转向轮构成的后轮202R或前轮202F为非驱动的行驶装置,还可以为一同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和由转向轮构成的后轮202R或前轮202F的行驶装置。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将配设于脱谷装置204的上方的集谷箱205构成为能够绕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摆动轴心z2B倾斜动作,并且构成为在设有摆动轴心z2B的一侧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205A而以其倾斜动作姿态能够排出谷粒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在集谷箱205上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205A,而是设置未图示的排出用搅龙等而排出谷粒。
如果这样构成,则即使不设置集谷箱205的倾斜动作用的自卸液压缸206,也能够进行排出,但优选构成为通过设置自卸液压缸206,使存在于箱主体251的底部的谷粒向存在排出用搅龙的一侧集中。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箱支承台203,例示的是具备外支柱230、内支柱231、上部框234,而上部框234与外支柱230和内支柱231连结在一起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即,上部框234也可以以仅与外支柱230、或内支柱231中的任一方连结在一起的状态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上部框234也可以不具备内侧前后框架234B而仅由外侧前后框架234A构成,或者相反,不具备外侧前后框架234A而仅由内侧前后框架234B构成。
另外,也可以不具备上部框234,而是由外支柱230和内支柱231构成。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箱支承台203,例示的是使用三根外支柱230且使用一根内支柱231的构造,但不限于这种构造。
例如,也可以由两根或四根以上构成外支柱230。另外,内支柱231也不限于一根,也可以使用两根或三根以上。
另外,不限于内支柱231的数量比外支柱230的数量少的构造,也可以彼此同数、或内支柱231根数比外支柱230多。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箱支承台203,例示的是内支柱231以上端部侧比下端部更位于机体内方侧的方式倾倒的构造,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由沿着铅垂线直立的构造构成内支柱231。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经由内侧前后框架234B进行箱支承台203相对于脱谷装置204的连结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内支柱231的一部分、或外支柱230的一部分支承在脱谷装置204上。
另外,作为支承箱支承台203的对象,不限于脱谷装置204,例如,也可以使用另外设置于车架201侧的固定部件,而在其固定部件上连结箱支承台203。将包含这种另外设置的固定部件等在内的连结箱支承台203的对象物统称为固定在车架201上的支承部。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自卸液压缸206安装于内支柱231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从车架201侧另外立设用于支承自卸液压缸206的构造物等。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内支柱231通过将上下各部件焊接接合而一体化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一连串的部件构成。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将斜框架233与外支柱230的上部连结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斜框架233与上部框234的外侧前后框架234A连结,或者与外支柱230的外侧前后框架234A双方连结等。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将箱支承台203配设于脱谷装置204的横向侧部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脱谷装置204的后方侧配设箱支承台203,而使集谷箱205以向机体后方侧排出谷粒的方式进行自卸动作。
另外,作为脱谷装置204,在如分别构成有进行脱谷处理的脱谷部和进行筛选处理的筛选部那样的脱谷装置中,也具有脱谷部和筛选部不上下重叠,而是配置为L字状的构造的脱谷装置,但作为这种情况的脱谷装置204的横向侧部,既可以为脱谷部的横向侧部,也可以为筛选部的横向侧部。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9(a)所示,作为侧部罩209,例示的是如下构造:使第一罩体291和第二罩体292上下配置,且将第一罩体291构成为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B能够开闭,作为第三罩体293,以绕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y2B转动的方式相对于散热器270而安装,但不限于这种构造。
例如,图49(b)所示,也可以使第一罩体291和第二罩体292上下配置,且以覆盖散热器270的横向外侧的方式构成第一罩体291,而不使用第三罩体293的构造。
另外,如图49(c)所示,也可以为将第一罩体291和第二罩体292配置为上下,且第一罩体291由达不到散热器270的横向外侧的长度的罩体构成,而将散热器270的横向外侧敞开,且不使用覆盖散热器270的横向外侧的第三罩体293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散热器270的防尘作用由散热器270自身具备的防尘罩来进行。在需要散热器270的维护时,只要将其散热器270拆装而进行罩的分解等即可。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由单一部件构成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B能够开闭的第一罩体291或第二罩体292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第一罩体291或第二罩体292或其双方在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分割为多个,而由三个或四个以上的罩体构成第一罩体291和第二罩体292。
另外,第一罩体291和第二罩体292的分割个数无需彼此相同,可以是第一罩体291的分割个数比第二罩体292的分割个数多,或者相反,第二罩体292的分割个数比第一罩体291的分割个数多。
进而,也可以为将第一罩体291或第二罩体292中的任一方在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分割为多个,而不分割另一方的构造。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B能够开闭地构成第一罩体291及第二罩体292,且使第三罩体293绕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y2B而转动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第一罩体291或第二罩体292、或者其双方绕未图示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沿水平方向摆动开闭。第三罩体293也不限于绕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y2B的摆动,也可以构成为绕未图示的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沿上下方向摆动开闭。
另外,不限于使第一罩体291和第二罩体292都绕相同的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而摆动开闭,也可以将任一方构成为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开闭,且将另一方构成为绕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开闭。进而,如上所述,在如第一罩体291或第二罩体292在前后也被分割那样的构造中,也可以将其第一罩体291的分割后的罩体部分构成为绕上下或前后方向的各自的摆动轴心能够摆动开闭。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侧部罩209的位置保持体290,采用的是由内装有压缩弹簧的空气阻尼器构成的构造,例示的是将该空气阻尼器配设于维护用的空间部s1B的前后两侧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即,也可以由如下构造的位置保持体构成:将作为位置保持体290的空气阻尼器仅设置于维护用的空间部s1B的前后方向的一端部、或中央部中的任一部位。
另外,也可以为设置于三个部位以上的构造的位置保持体。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侧部罩209的位置保持体290,例示的是由内装有压缩弹簧的空气阻尼器构成的构造的位置保持体,但不限于这种构造。
例如,也可以为以如下方式构成的位置保持体:用未图示的双折杆将箱支承台203的外支柱230和侧部罩209的内面连接,在侧部罩209的闭塞姿态下,双折杆处于折叠的状态,当将侧部罩209操作到敞开姿态时,双折杆伸展而维持侧部罩209的敞开姿态。此时的侧部罩209的敞开姿态通过直线状伸展的双折杆的支撑作用而维持,在切换到闭塞姿态时,人为地将双折杆向折叠姿态侧操作。
另外,不限于双折杆,可采用装备有如支撑棒那样的部件、和能够使其支撑棒卡合的部位,而由支撑棒支承已操作到敞开姿态的侧部罩209的敞开姿态等适当的位置保持单元。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1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获机,例示的是全喂入式(普通式)联合收获机,但不限于收获稻、麦、玉米等谷物的联合收获机,也可以是收获大豆等豆类或油菜籽等花卉类的收获机。
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只要不产生矛盾,可以相互进行组合而实施。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3:发动机
4:脱谷装置
5:集谷箱
5A:谷粒排出口
5C:卸谷装置
5D:谷粒喂入口
7:散热器
8:进气箱
8A:下部箱部
8B:上部箱部
8C:倾斜部
9:外装罩(侧部罩)
9B:第一罩体
9C:第二罩体
14:燃料箱
15:驾驶舱(驾驶部、舱体)
16:废秸秆处理装置(秸秆排出部)
26:设备搭载台
70:散热器冷却风扇
81:盖罩部件
84:进气口
100:送风机构
102:送风风扇
110:纵向运送筒
111:横向运送筒
112:排出部
120:进气管
121:排气管
122:喂入装置
124:装饰罩(间隙罩)
160:箱罩
s1A:作业用空间
z2A:摆动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201:车架
202F:前轮(前行驶装置)
202R:后轮(后行驶装置)
203:箱支承台
204:脱谷装置
205:集谷箱
205A:谷粒排出口
206:自卸液压缸(自卸用的执行机构)
207:发动机
209:侧部罩
210:主车架(主框架)
213:舱体支承部件(驾驶部框架)
230:外支柱
231:内支柱
231A:下支柱部分
231B:上支柱部分
232:设备搭载台
233:框架(斜框架)
234:上部框
234A:外侧前后框架
234B:内侧前后框架(支撑座部)
234C:横向框架
234E:滑动导向部
235c:安装台(空气滤清器支承部)
244:谷粒输送装置(输送部)
255:支撑部件
270:散热器
276:空气滤清器
290:位置保持体
291:第一罩体(罩体)
292:第二罩体(罩体)
293:第三罩体(罩体)
s1B:空间部
s2B:上部维护用空间(维护用的空间)
z2B:摆动轴心

Claims (3)

1.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谷装置,其搭载于自走机体;
散热器,其配设在所述脱谷装置的横向外侧方;
散热器冷却风扇,其配设在所述脱谷装置与所述散热器之间;
进气箱,其配设在所述散热器的横向外侧方,并且相对于所述散热器导入冷却用外部气体;
所述进气箱构成为外部气体导入用的进气口位于比所述散热器靠上方的位置。
2.一种收获机,具备:
前行驶装置;
后行驶装置;
车架,其支承在所述前行驶装置和所述后行驶装置上;
发动机,其在所述前行驶装置与所述后行驶装置之间载置于所述车架;
该收获机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侧部罩,该侧部罩覆盖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向外侧,
所述侧部罩由多个罩体的组合构成。
3.一种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前行驶装置;
后行驶装置;
车架,其支承在所述前行驶装置和所述后行驶装置上;
脱谷装置,其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集谷箱,其储存脱谷处理后的谷粒;
在所述脱谷装置的侧方,在所述车架上立设有箱支承台,
所述集谷箱支承于所述箱支承台,并且配置为俯视时与所述脱谷装置的上侧重叠。
CN201910495480.6A 2013-08-07 2014-08-05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Active CN110278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4572A JP2016178868A (ja) 2013-08-07 2013-08-07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
JP2013164573A JP2016178869A (ja) 2013-08-07 2013-08-07 収穫機
JP2013-164572 2013-08-07
JP2013-164573 2013-08-07
CN201480044373.7A CN105451540B (zh) 2013-08-07 2014-08-05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PCT/JP2014/070627 WO2015020056A1 (ja) 2013-08-07 2014-08-05 収穫機、及び、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4373.7A Division CN105451540B (zh) 2013-08-07 2014-08-05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8764A true CN110278764A (zh) 2019-09-27
CN110278764B CN110278764B (zh) 2022-09-23

Family

ID=524613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5480.6A Active CN110278764B (zh) 2013-08-07 2014-08-05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CN201480044373.7A Active CN105451540B (zh) 2013-08-07 2014-08-05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4373.7A Active CN105451540B (zh) 2013-08-07 2014-08-05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0278764B (zh)
WO (1) WO20150200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76033A (ja) * 2017-10-25 2019-05-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N111918545A (zh) * 2018-04-27 2020-11-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93416A (ja) * 1991-03-23 1992-10-19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H04320620A (ja) * 1991-04-17 1992-11-1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穀粒タンクのカバー構造
CN1117936A (zh) * 1994-06-02 1996-03-06 久保田株式会社 收割作业机的升降装置
JPH09107773A (ja) * 1995-09-23 1997-04-28 Claas Kg Aa 自走式のコンバイン
CN201894076U (zh) * 2007-01-11 2011-07-13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谷装置及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102656990A (zh) * 2006-08-28 2012-09-12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3042688A (ja) * 2011-08-23 2013-03-04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N202799658U (zh) * 2011-08-30 2013-03-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203072371U (zh) * 2011-12-16 2013-07-24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获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9345U (zh) * 1980-09-06 1982-03-19
JPS6084805U (ja) * 1983-11-15 1985-06-11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油圧タンク装置
JPH0413943Y2 (zh) * 1986-11-21 1992-03-30
JP2883176B2 (ja) * 1990-07-31 1999-04-19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穀粒タンク
JPH09195867A (ja) * 1996-01-17 1997-07-2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吸排気構造
JPH11113349A (ja) * 1997-10-17 1999-04-27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H11318173A (ja) * 1998-05-14 1999-11-2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防塵構成
JP4121214B2 (ja) * 1999-05-14 2008-07-23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02127763A (ja) * 2000-10-24 2002-05-08 Seirei Ind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排風装置
JP2005207314A (ja) * 2004-01-22 2005-08-04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原動部構造
JP5395735B2 (ja) * 2010-05-07 2014-01-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カバー取り付け構造
JP2012165701A (ja) * 2011-02-15 2012-09-06 Yanmar Co Ltd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93416A (ja) * 1991-03-23 1992-10-19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H04320620A (ja) * 1991-04-17 1992-11-1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穀粒タンクのカバー構造
CN1117936A (zh) * 1994-06-02 1996-03-06 久保田株式会社 收割作业机的升降装置
JPH09107773A (ja) * 1995-09-23 1997-04-28 Claas Kg Aa 自走式のコンバイン
CN102656990A (zh) * 2006-08-28 2012-09-12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201894076U (zh) * 2007-01-11 2011-07-13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谷装置及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JP2013042688A (ja) * 2011-08-23 2013-03-04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N202799658U (zh) * 2011-08-30 2013-03-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203072371U (zh) * 2011-12-16 2013-07-24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获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8764B (zh) 2022-09-23
WO2015020056A1 (ja) 2015-02-12
CN105451540B (zh) 2019-07-05
CN105451540A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01997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5451540B (zh)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CN109699281A (zh) 收割机
JP6566909B2 (ja) 作業機
JP2016178869A (ja) 収穫機
CN203735075U (zh) 割取收获机
JP728925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202773377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735072U (zh) 车轮行驶式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CN107396683B (zh) 割取收获机
CN110122051A (zh) 联合收割机
CN204929647U (zh) 收割机
CN105451541A (zh) 联合收割机和收割机
JP648418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204929695U (zh) 收获机
CN101686639B (zh) 脱谷装置
CN203378263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394682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20195306A (ja) コンバイン
CN207151199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999276B (zh) 收割装置
CN107771514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3158255A (ja) 刈取収穫機
CN203057894U (zh)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排出结构
CN113660853B (zh)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