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2018A - 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2018A
CN110272018A CN201910403548.3A CN201910403548A CN110272018A CN 110272018 A CN110272018 A CN 110272018A CN 201910403548 A CN201910403548 A CN 201910403548A CN 110272018 A CN110272018 A CN 110272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nano thin
ion beam
nano
lay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35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2018B (zh
Inventor
袁志山
雷鑫
王成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4035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20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2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2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2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20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69Methods for sequenc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纳器件制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提供三层纳米薄膜样品,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纳米薄膜、第二纳米薄膜以及第三纳米薄膜;S20.对三层纳米薄膜结构采用离子束刻蚀出三层纳米通孔;S30.对经S20刻蚀的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对中间层进行各向同性刻蚀;S40.对经S30处理的三层纳米薄膜结构进行加热,第一纳米薄膜和第三纳米薄膜同时缩孔,直至获得所需孔径的双层纳米孔。本发明在离子束刻蚀纳米孔后高温加热实现缩孔,能够制造与DNA等单分子直径相当直径的纳米孔,克服了大部分聚焦离子束无法直接制造直径20nm以下的纳米孔的难题。

Description

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纳器件制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纳米孔进行DNA分子碱基序列的识别已经研究20年。当DNA分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穿过纳米孔时,改变纳米孔内的离子电流幅值,并借该电流幅值的改变来识别不同的碱基。因为碱基对之间的间隙很小,在0.34nm。所以科学家们一直追求更薄的纳米孔来提高碱基序列识别时的垂直分辨率,如使用石墨烯,二硫化钼,氮化硼等超薄材料制作成的纳米孔。在应用时,常需要采用与DNA直径相当孔径的纳米孔来进行碱基序列的识别以提高水平分辨率。然而,目前采用石墨烯制作纳米孔时部分DNA吸附在孔壁造成纳米孔阻塞,且DNA分子在溶液中的热运动的影响常常被忽略。上述缺陷均制约着基于固态纳米孔的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孔径小的纳米孔的可控制造,同时实现动力学校对,并且可以实现芯片上多纳米孔或纳米孔阵列的同时制造、多芯片的同时制造,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三层纳米薄膜样品,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纳米薄膜、第二纳米薄膜以及第三纳米薄膜;
S20.对步骤S10中所述三层纳米薄膜结构采用离子束刻蚀出三层纳米通孔;
S30.对经步骤S20刻蚀的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对中间层进行各向同性刻蚀;
S40.对经步骤S30处理的三层纳米薄膜结构进行加热,第一纳米薄膜和第三纳米薄膜同时缩孔,直至获得所需孔径的双层纳米孔。
本发明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将离子束与高温加热缩孔结合,克服了传统离子束无法直接制造出直径20nm以下的纳米孔的难题,能够实现与DNA等单分子直径相当孔径纳米孔的制造;且本发明工艺简单,能够与CMOS工艺兼容,具有较好的拓展性,在单分子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前景和应用价值。
优选地,所述第一纳米薄膜为Si3N4薄膜,所述第二纳米薄膜为SiO2薄膜,所述第三纳米薄膜为Si3N4薄膜。由于步骤S30中间层刻蚀和步骤S40加热缩孔过程的要求,本发明的三层薄膜结构必须是由Si3N4/SiO2/Si3N4组成,且三层纳米薄膜采用气相沉积的方法逐层沉积得到。
优选地,第一纳米薄膜的厚度范围在5nm~30nm,第二纳米薄膜的厚度范围在20nm~200nm,第三纳米薄膜的厚度范围在5nm~30nm。第二纳米薄膜的设置为了起到隔离的作用,避免在制造过程中第一纳米薄膜和第三纳米薄膜之间发生相互影响;也为了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中心空腔结构,降低DNA过孔速率。
优选地,步骤S20中,所述离子束采用液态金属离子源,所述离子束选自镓离子束、铱离子束、金离子束、氩离子束、氖离子束、氦离子束,氙离子束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离子束的电压为0.5kV~50kV,所述离子束的电流为1pA~10nA,所述离子束轰击时间为100ms~50s,所述离子束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6mm~10mm。满足上述条件的离子束适用于本发明三层纳米薄膜的刻蚀。
优选地,步骤S30中,采用刻蚀液或气相刻蚀剂对中间层进行各向同性刻蚀。本发明可通过选用中间层薄膜的组成和刻蚀液/刻蚀剂的种类控制刻蚀以各向同性的方式进行,如此刻蚀在第二薄膜内形成两端窄、中间宽的空腔型结构,这样空腔型结构的三层纳米孔便于第一纳米薄膜和第二纳米薄膜在受热时同时相向伸缩达到缩孔的目的,形成小孔径双层纳米孔,进而避免中间层变形对纳米孔结构的影响。
优选地,所述刻蚀液为氢氟酸,所述刻蚀液浓度为5%~50%之间,刻蚀时间为5s~30s。本发明通过控制刻蚀液的种类、浓度和刻蚀时间,控制第二纳米薄膜的刻蚀进程和刻蚀效果。
优选地,所述气相刻蚀剂为HF蒸汽,所述气相刻蚀剂压强为2mbar~3mbar,刻蚀时间为30s~10min。本发明通过控制刻蚀剂的种类、压强和刻蚀时间,控制第二纳米薄膜的刻蚀进程和刻蚀效果。
优选地,步骤S40中,加热温度为800℃~1300℃,加热时间为30s~20min。本发明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控制第一纳米薄膜和第三纳米薄膜同时缩孔以实现纳米孔的可控制造。
优选地,在加热期间向加热器中通入惰性气体防止样品被氧化,所述惰性气体流的流速为10sccm~30sccm。在加热的同时通入惰性气体保护样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离子束和高温加热结合,在离子束刻蚀纳米孔后高温加热实现缩孔,能够制造与DNA等单分子直径相当直径的纳米孔,克服了传统离子束无法制造直径20nm以下的纳米孔的难题;
本发明能够实现单芯片多纳米孔同时加热或多芯片多纳米孔同时加热,可提高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效率;
本发明对纳米孔高温加热缩孔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小纳米孔附近的第一纳米薄膜和第三纳米薄膜的厚度,有效增加了碱基序列识别的垂直分辨率;
本发明获得的双层纳米孔结构,与单层纳米孔结构相比,有效降低了DNA过孔速度,以实现DNA分子的动力学校对和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有效识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步骤S10呈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步骤S20刻蚀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三层纳米薄膜完成步骤S20刻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三层纳米薄膜完成步骤S30刻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三层纳米薄膜完成步骤S40热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第一纳米薄膜;2-第二纳米薄膜;3-第三纳米薄膜;4-离子束;5-三层纳米通孔;6-双层纳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双层纳米孔6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三层纳米薄膜样品,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纳米薄膜1、第二纳米薄膜2以及第三纳米薄膜3,其中,所述第一纳米薄膜1为Si3N4薄膜,所述第二纳米薄膜2为SiO2薄膜,所述第三纳米薄膜3为Si3N4薄膜;
S20.对步骤S10中所述三层纳米薄膜结构采用离子束4刻蚀出三层纳米通孔5;
S30.对经步骤S20刻蚀的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对中间层进行各向同性刻蚀;
S40.对经步骤S30处理的三层纳米薄膜结构进行加热,第一纳米薄膜1和第三纳米薄膜3同时缩孔,直至获得所需孔径的双层纳米孔6。
步骤S10中,第一纳米薄膜1和第三纳米薄膜3的厚度均为5nm,第二纳米薄膜2的厚度为20nm,如图2所示。
步骤S20中,采用的离子束4是镓离子束4,离子束4电压为30kV,电流为5pA,轰击时间为100ms,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9mm。此条件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的直径为50nm,如图3、图4所示。
步骤S30中,采用氢氟酸作为刻蚀液,刻蚀液浓度为5%,刻蚀时间为10s。此条件下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为两端窄中间宽的灯笼状结构,中间最宽处的直径为75nm,如图5所示。
步骤S40中,加热温度为800℃,加热时间为5min,加热期间通入氮气,氮气流速为20sccm。此条件下获得的第一纳米薄膜1、第二纳米薄膜2上的纳米孔的直径为8nm,如图6所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S10中,第一纳米薄膜1和第三纳米薄膜3的厚度均为30nm,第二纳米薄膜2的厚度为50nm,如图2所示。
步骤S20中,采用的离子束4是氩离子束4,离子束4电压为50kV,电流为10pA,轰击时间为50s,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6mm。此条件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的直径为600nm,如图3、图4所示。
步骤S30中,采用HF蒸汽作为气相刻蚀剂,气相刻蚀剂压强为3mbar,刻蚀时间为10min。此条件下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为两端窄中间宽的灯笼状结构,中间最宽处的直径为900nm,如图5所示。
步骤S40中,加热温度为1300℃,加热时间为20min,加热期间通入氮气,氮气流速为30sccm。此条件下获得的第一纳米薄膜1、第二纳米薄膜2上的纳米孔的直径为20nm,如图6所示。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S10中,第一纳米薄膜1和第三纳米薄膜3的厚度均为20nm,第二纳米薄膜2的厚度为60nm,如图2所示。
步骤S20中,采用的离子束4是氦离子束4,离子束4电压为20kV,电流为8pA,轰击时间为20s,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8mm。此条件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的直径为50nm,如图3、图4所示。
步骤S30中,采用氢氟酸作为刻蚀液,刻蚀液浓度为10%,刻蚀时间为10s。此条件下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为两端窄中间宽的灯笼状结构,中间最宽处的直径为75nm,如图5所示。
步骤S40中,加热温度为1150℃,加热时间为5min,加热期间通入氮气,氮气流速为20sccm。此条件下获得的第一纳米薄膜1、第二纳米薄膜2上的纳米孔的直径为5nm,如图6所示。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S10中,第一纳米薄膜1和第三纳米薄膜3的厚度均为10nm,第二纳米薄膜2的厚度为50nm,如图2所示。
步骤S20中,采用的离子束4是镓离子束4,离子束4电压为20kV,电流为4pA,轰击时间为600ms,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8mm。此条件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的直径为40nm,如图3所示。
步骤S30中,采用氢氟酸作为刻蚀液,刻蚀液浓度为50%,刻蚀时间为6s。此条件下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为两端窄中间宽的灯笼状结构,中间最宽处的直径为60nm,如图4、图5所示。
步骤S40中,加热温度为1200℃,加热时间为30s,加热期间通入氮气,氮气流速为30sccm。此条件下获得的第一纳米薄膜1、第二纳米薄膜2上的纳米孔的直径为5nm,如图6所示。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S10中,第一纳米薄膜1和第三纳米薄膜3的厚度均为5nm,第二纳米薄膜2的厚度为20nm,如图2所示。
步骤S20中,采用的离子束4是氖离子束4,离子束4电压为0.5kV,电流为1pA,轰击时间为50s,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6mm。此条件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的直径为30nm,如图3、图4所示。
步骤S30中,采用HF蒸汽作为气相刻蚀剂,气相刻蚀剂压强为2mbar,刻蚀时间为30s。此条件下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为两端窄中间宽的灯笼状结构,中间最宽处的直径为45nm,如图5所示。
步骤S40中,加热温度为800℃,加热时间为5min,加热期间通入氮气,氮气流速为20sccm。此条件下获得的第一纳米薄膜1、第二纳米薄膜2上的纳米孔的直径为4nm,如图6所示。
对比例一
本对比例的双层纳米孔6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三层纳米薄膜样品,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纳米薄膜1、第二纳米薄膜2以及第三纳米薄膜3;
S20.对步骤S10中所述三层纳米薄膜结构采用离子束4刻蚀出三层纳米通孔5。
步骤S10中,第一纳米薄膜1、第二纳米薄膜2、第三纳米薄膜3的厚度分别为5nm、20nm、5nm。
步骤S20中,采用的离子束4是镓离子束4,离子束4电压为30kV,电流为5pA,轰击时间为100ms,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9mm。此条件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的直径为50nm。
对比例二
本对比例与对比例一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20中,采用的离子束4是镓离子束4,离子束4电压为0.5kV,电流为5pA,轰击时间为200ms,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5mm。此条件刻蚀得到的三层纳米通孔5的直径为40nm。
经过对比发现,采用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通过控制各制造条件,能够制造20nm以下尺寸的纳米孔的制造,甚至是10nm以下尺寸的纳米孔的制造;而采用传统离子束4制造的纳米孔的尺寸均在20nm以上,无法实现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有效识别。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三层纳米薄膜样品,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纳米薄膜、第二纳米薄膜以及第三纳米薄膜;
S20.对步骤S10中所述三层纳米薄膜结构采用离子束刻蚀出三层纳米通孔;
S30.对经步骤S20刻蚀的三层纳米薄膜结构对中间层进行各向同性刻蚀;
S40.对经步骤S30处理的三层纳米薄膜结构进行加热,第一纳米薄膜和第三纳米薄膜同时缩孔,直至获得所需孔径的双层纳米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所述第一纳米薄膜为Si3N4薄膜,所述第二纳米薄膜为SiO2薄膜,所述第三纳米薄膜为Si3N4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纳米薄膜的厚度范围在5nm~30nm,第二层纳米薄膜的厚度范围在20nm~200nm,第三纳米薄膜的厚度范围在5nm~3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中,所述离子束采用液态金属离子源,所述离子束选自镓离子束、铱离子束、金离子束、氩离子束、氖离子束、氦离子束,氙离子束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束的电压为0.5kV~50kV,所述离子束的电流为1pA~10nA,所述离子束轰击时间为100ms~50s,所述离子束从物镜到样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6mm~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中,采用刻蚀液或气相刻蚀剂对中间层进行各向同性刻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刻蚀液为氢氟酸,所述刻蚀液浓度为5%~50%之间,刻蚀时间为5s~30s。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刻蚀剂为HF蒸汽,所述气相刻蚀剂压强为2mbar~3mbar,刻蚀时间为30s~10min。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0中,加热温度为800℃~1300℃,加热时间为30s~2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热期间向加热器中通入惰性气体防止样品被氧化,所述惰性气体流的流速为10sccm~30sccm。
CN201910403548.3A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2720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3548.3A CN110272018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3548.3A CN110272018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2018A true CN110272018A (zh) 2019-09-24
CN110272018B CN110272018B (zh) 2023-03-14

Family

ID=67960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3548.3A Active CN110272018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201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3458A1 (en) * 2003-08-15 2006-01-05 Golovchenko Jene A Study of polymer molecules and conformations with a nanopore
CN101607692A (zh) * 2009-06-27 2009-12-23 兰州大学 利用聚焦电子束制作高精度纳米孔及纳米孔阵列的方法
CN103820311A (zh) * 2014-02-26 2014-05-28 清华大学 用于单分子测序的纳米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作方法
CN105776127A (zh) * 2016-04-22 2016-07-20 东南大学 一种DNA碱基序列检测的双层SiN纳米孔结构的制作方法
CN105838592A (zh) * 2016-05-13 2016-08-10 北京交通大学 Dna测序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8706543A (zh) * 2018-06-05 2018-10-26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精确控制的纳米孔制造方法
CN109182484A (zh) * 2018-09-07 2019-01-11 南京罗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dna碱基序列检测的纳米孔三明治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3458A1 (en) * 2003-08-15 2006-01-05 Golovchenko Jene A Study of polymer molecules and conformations with a nanopore
CN101607692A (zh) * 2009-06-27 2009-12-23 兰州大学 利用聚焦电子束制作高精度纳米孔及纳米孔阵列的方法
CN103820311A (zh) * 2014-02-26 2014-05-28 清华大学 用于单分子测序的纳米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作方法
CN105776127A (zh) * 2016-04-22 2016-07-20 东南大学 一种DNA碱基序列检测的双层SiN纳米孔结构的制作方法
CN105838592A (zh) * 2016-05-13 2016-08-10 北京交通大学 Dna测序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8706543A (zh) * 2018-06-05 2018-10-26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精确控制的纳米孔制造方法
CN109182484A (zh) * 2018-09-07 2019-01-11 南京罗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dna碱基序列检测的纳米孔三明治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剑等: "面向新型DNA检测方法的固态纳米孔研究进展", 《材料与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2018B (zh) 202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9081B (zh) 一种多层金属氧化物多孔薄膜纳米气敏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641064B (zh) 金属-二氧化硅多层薄膜空心纳米结构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30846B (zh) 带有尖端的金属纳米带阵列的制备方法
CN109182484B (zh) 一种dna碱基序列检测的纳米孔三明治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4129752A (zh) 一种跨尺度微纳米褶皱结构的制备方法
US8372752B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ultra-fine nanowire
CN111071985A (zh) 引入牺牲层的阳极氧化铝薄膜牢固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
CN103588165A (zh) 一种三维跨尺度碳电极阵列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66724B (zh) 一种基于四氧化三钴纳米结构的微型电容器微制作工艺
CN110272018A (zh) 一种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
Vital et al. Polymer masks for structured surface and plasma etching
CN106025101A (zh) 一种聚合物诱导层共溶剂调控生长球状红荧烯晶体薄膜的方法
Kim et al. Highly sensitive dual-FET hydrogen gas sensors with a surface modified gate electrode
CN101587830A (zh) 大面积纳米线p-n结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67517A (zh) 一种宽制备窗口及自发绒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Li et al. Pattern transfer of hexagonal packed structure via ultrathin metal nanomesh masks for formation of Si nanopore arrays
CN109809360A (zh) 一种刻蚀方向可控的硅纳米孔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53993A (zh) 与cmos工艺兼容的纳米结构制备方法
CN108538850A (zh) 一种高抗疲劳性的铁电栅场效应晶体管存储器及制备工艺
KR101213969B1 (ko) 불균일한 표면요철부를 갖는 나노 스케일의 구조물 제조 방법
CN108373136A (zh) 一种非密排有序聚苯乙烯纳米球模板的制备方法
CN105097439B (zh) 一种微米铜图形控制硅纳米线精确定位生长的方法
CN109941960B (zh) 一种制备纳米孔阵列结构的方法
WO2013075405A1 (zh) 一种制备超细线条的方法
CN106938201B (zh) 二维尺度下可图形化的平面燃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