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0705A - 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70705A CN110270705A CN201910561997.0A CN201910561997A CN110270705A CN 110270705 A CN110270705 A CN 110270705A CN 201910561997 A CN201910561997 A CN 201910561997A CN 110270705 A CN110270705 A CN 1102707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tting
- cutter
- micro
- milling
- t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0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8207 work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755266 Kathetostoma gigante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76 siz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835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23 defe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9 micro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3/00—Milling particular work; Special milling operations; Machine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7/00—Arrangements for observing,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on machine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针对微铣刀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计算,在刀具坐标系和加工过程几何模型基础上,充分考虑刀具轴线径向偏移和刀具轴线倾斜,基于实际刀具次摆线运动轨迹对不同位置的切削刃建立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基于微铣刀侧刃剪切效应、微铣刀侧刃耕犁效应和微铣刀底部切削效应分别在剪切效应主导切削区域和耕犁效应主导切削区域内建立切削力预测模型。充分考虑了刀具跳动、切削刃尺寸效应和底刃切削效应的影响,提高微细铣削加工过程切削力预测精度的同时为切削加工参数合理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细切削加工制造仿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国防科技、新兴电子科技和能源环保等领域不断发展,对起主导作用的以结构复杂及尺度微小为特征的精密关键零件产品微细铣削加工的需求日益迫切。
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仿真预测是工艺参数合理优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企业而言,借助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可以降低试验成本,并缩短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因此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的仿真预测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和相关制造企业的关注。
目前,铣削加工中切削力建模一般分为两种基本铣削机制,第一种铣削机制基于切削力完全取决于铣削加工过程中剪切效应的假设,第二种铣削机制基于可将剪切和耕犁效应结合看作取决于切屑载荷的函数。相对于宏观铣削加工而言,微细铣削加工过程因切削刃尺寸效应和最小切屑厚度等特点具有其特殊性,基于切削刃尺寸效应,剪切区域和耕犁区域内的切削力理论模型被提出。切削刃运动轨迹对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的影响是建立切削力理论预测模型的关键问题;目前,与切屑厚度模型有关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微铣刀轴向偏移跳动,忽略了刀具轴线倾斜跳动及其所引起的微铣刀切入角和切出角动态变化对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的影响;并且,现有的研究仅限于立铣刀侧刃切削效应,忽略了底部切削刃效应对于切削力理论建模的影响,导致预测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充分考虑了刀具跳动、切削刃尺寸效应和底刃切削效应的影响,提高微细铣削加工过程切削力预测精度的同时为切削加工参数合理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识别预先设定的刀具跳动参数,并依据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刀具跳动参数依据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刀具径向跳动和刀具倾斜跳动的空间几何关系确定。
步骤S2、将切削刃运动轨迹偏移量输入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然后依据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和最小切屑厚度,确定微细铣削加工的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是在刀具坐标系下基于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次摆线运动轨迹构建的。
步骤S3、判断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是否大于最小切削厚度,若大于,将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输入第一切削力预测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的切削力;若小于,将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输入第二切削力预测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的切削力;第一切削力预测模型是基于刀具侧刃切削效应和刀具底刃切削效应构建的;第二切削力预测模型是基于刀具侧刃耕犁效应和刀具底刃切削效应构建的。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S1中,刀具跳动参数包括偏心距ρ、偏心距的位置角α、倾斜角τ和倾斜角的位置角偏心距ρ为不考虑刀具跳动的刀具中心线与考虑刀具径向跳动的刀具中心线的径向偏移值;偏心距的位置角α为不考虑刀具跳动的刀具中心到刀齿的矢量与刀具径向偏移矢量的夹角;倾斜角τ为刀具轴线与卡具系统轴线之间的夹角;倾斜角的位置角为刀具倾斜矢量与刀具径向偏移矢量的夹角。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S1中,依据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具体包括:
根据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刀具实际切削半径R(z)为:
根据刀具跳动参数和刀具实际切削半径R(z),确定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为:
其中,R为刀具半径,L为刀具安装后刀具的悬伸长度,z为轴向方向,j为当前切削区域内第j个刀齿,Nz为刀具齿数,λs为平头立铣刀螺旋角,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S2中,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的构建,包括:
ⅰ、根据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计算第(j-1)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所对应的时间值t′。
F(t′)=ftt+[R(z)-R]sin(α0+ωt-ztanλs/R+2πj/Nz)+Rsinψ(t)-ftt′-[R(z)-R]sin(α0+ωt′-ztanλs/R+2(j-1)π/Nz)-Rsinψ(t′)-tanψ(t)[R(z)-R]cos(α0+ωt-ztanλs/R+2πj/Nz)-Rtanψ(t)cosψ(t)+tanψ(t)[R(z)-R]cos(α0+ωt′-ztanλs/R+2(j-1)π/Nz)+Rtanψ(t)cosψ(t′)=0
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求解上述与时间t′相关的非线性方程;其中,t为第j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所对应的时间值。
ⅱ、根据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和t′,确定预先定义的点P和点Q的坐标值。
点Q的坐标值为:
点P的坐标值为:
点P为第j个刀刃次摆线运动轨迹上的任意点,点Q为第(j-1)个刀刃次摆线运动轨迹与直线OP的交点;点O为第j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的中心点。
ⅲ、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S2中,依据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和最小切屑厚度,确定微细铣削加工的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具体包括:当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在最小切屑厚度hmin以下时,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i,j(t)=(1-Pe)hc,i,j(t);当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大于最小切屑厚度hmin时,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i,j(t)=hc,i,j(t);其中,pe=0.6228-0.0022XR,pe为工件加工材料中弹性恢复的固定比例常数值,XR为流变性系数。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S3中,第一切削力预测模型的构建具体包括:
ⅰ、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切削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侧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分量dFt,F,i,j(t),径向切削力分量dFr,F,i,j(t)和轴向切削力分量dFa,F,i,j(t):
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切削力:
其中,Ktc、Krc和Kac分别表示与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剪切铣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Kte、Kre和Kae分别表示与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耕犁铣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hc,i,j(t)表示t时刻位于第j个切削刃上第i个切削微元处的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其单位为mm;dz表示切削微元的轴向宽度,其单位为mm;ψen和ψex分别表示考虑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入及切出角。
ⅱ、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底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分量dFt,B,i,j(t),径向切削力分量dFr,B,i,j(t)和轴向切削力分量dFa,B,i,j(t):
将dFt,B,i,j(t)、dFr,B,i,j(t)和dFa,B,i,j(t)转换到刀具坐标系下,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其中,Ktb、Krb和Kab分别表示与刀具底部切削刃未变形切宽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剪切切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bi,j(t)表示t时刻作用于第j个切削刃上第i个切削微元处的刀具底部切削刃未变形切削宽度。
ⅲ、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的总切削力: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S3中,第二切削力预测模型的构建具体包括:
ⅰ、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犁耕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侧刃有关的切向犁耕力分量dFtp,i,j(t),径向犁耕力分量dFrp,i,j(t)和轴向犁耕力分量dFap,i,j(t):
其中,Ktp、Krp和Kap分别表示与耕犁面积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耕犁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Ap,i,j(t)为耕犁面积;
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犁耕力:
其中,ψen和ψex分别表示考虑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入及切出角。
ⅱ、采用上述获取与刀具底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径向切削力和轴向切削力的方式,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ⅲ、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的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针对微铣刀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计算,在刀具坐标系和加工过程几何模型基础上,充分考虑刀具跳动中刀具轴线径向偏移和刀具轴线倾斜,以及切入角和切出角动态变化的影响,基于实际刀具次摆线运动轨迹对不同位置的切削刃建立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
2、本发明基于微铣刀侧刃剪切效应、微铣刀侧刃耕犁效应和微铣刀底部切削效应分别在剪切效应主导切削区域和耕犁效应主导切削区域内对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力进行建模分析。
3、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微铣削力理论模型,预测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微铣削力;并与一系列微铣削实验所测微铣削力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本发明提供的微细铣削力理论模型可以较好地满足预测的精度要求,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本发明借助于以下附图进行描述:
图1为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刀具径向跳动和倾斜跳动的几何模型;
图3为采用直接测量法识别刀具跳动参数的测量结果示意图;
图4为微细铣削加工过程的细节图;
图5为平头立铣刀微铣削加工第(j-1)和j个刀刃次摆线运动轨迹;
图6为微细铣削加工过程工件材料变形和去除示意图;
图7是在切削加工条件为主轴速度10000rpm、每齿进给量4.5μm/tooth、径向切削深度0.5mm、轴向切削深度0.10mm时,本发明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与经典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的仿真结果图;
图8是在切削加工条件为主轴速度10000rpm、每齿进给量3.5μm/tooth、径向切削深度0.5mm、轴向切削深度0.10mm时,本发明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与经典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的仿真结果图;
图9为微铣削加工过程中刀齿在切入点进入切削区域的示意图;
图10是在第一切削加工条件为主轴速度10000rpm、每齿进给量1.0μm/tooth、径向切削深度0.100mm、轴向切削深度0.060mm时,本发明方法预测的切削力与实验测得切削力结果对比图;
图11是在图10的切削加工条件下,现有中考虑刀具径向跳动的切削力预测模型的预测切削力与实验测得切削力结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平头立铣刀提供了一种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识别预先设定的刀具跳动参数,并依据所述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所述刀具跳动参数依据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刀具径向跳动和刀具倾斜跳动的空间几何关系确定。
微细铣削加工刀具跳动被定义为刀具轴线与机床卡具及主轴系统轴线的倾斜现象,即刀具倾斜跳动,以及在两者平行的基础上刀具轴线相对于机床卡具及主轴系统轴线径向偏移,即刀具径向跳动。为了研究刀具跳动对微细铣削加工过程的影响规律,需要确定一组参数对包含刀具轴线径向偏移和刀具轴线倾斜的刀具跳动进行定义。优选地,本发明确定的刀具跳动参数包括偏心距ρ、偏心距的位置角α、倾斜角τ和倾斜角的位置角
如图2所示,Os′Os是不考虑刀具跳动值的微铣刀中心线,O′fOf是考虑刀具径向跳动的微铣刀中心线,Of′Ot是同时考虑刀具径向跳动及刀具倾斜跳动的微铣刀中心线。偏心距ρ为两条平行微铣刀中心线Os′Os和O′fOf之间的径向偏移值;偏心距的位置角α为刀具径向偏移矢量OsOf与从刀具中心到第一刀齿(j=0)的矢量OE之间夹角;倾斜角τ为刀具轴线Of′Ot与机床主轴及卡具系统轴线O′fOf之间的夹角;倾斜角的位置角为刀具倾斜方向BG和刀具径向偏移方向OsOf之间的夹角。
识别预先设定的刀具跳动参数的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和实验-理论分析结合法。直接测量法借助固定于机床工作台上的千分表测量静态刀具跳动参数数值;完成刀具安装后,将微铣刀刀杆与主轴连接处与千分表探针接触,顺时针缓慢旋转刀具得出相应偏差值,在整个旋转周期内,记录每旋转60°时所得到的偏移值,所获得的最大偏移值即为对应刀具轴向位置的刀具跳动轴向偏心距,实验重复多次并测量轴向偏心距数值,根据测得刀具轴向偏心距实验数据求取平均值作为刀具轴向偏心距,最大测量平均偏心距数值所对应的位置角即为所求刀具轴向跳动偏心距位置角。刀具轴线倾斜角和倾斜角的位置角测量在远离卡紧点的不同轴向位置完成,刀具跳动中轴线倾斜角和倾斜角位置角通过在测量值中消除刀具跳动偏心距的影响获取,刀具跳动测量装置和测量结果示意图如图3所示。
刀具跳动参数实验理论分析结合法通过实验理论分析相结合方式进行交互计算,刀具跳动参数值:偏心距ρ、偏心距的位置角α、倾斜角τ和倾斜角的位置角的具体识别过程如下:
ⅰ、取循环参数初始值为r=0、ρ(r)=ρ0、α(r)=α0、τ(r)=τ0和 所选取的初始值ρ0、α0、τ0及接近于0。
ⅱ、对于所有相关的时间参数值tk(k=1,2,…,K),通过将所选取的初始值ρ0、α0、τ0及代入公式求出未变形切削厚度hc(tk)。
ⅲ、基于切削力公式获取以下关系表达式,
D[Ktc,Kte,Krc,Kre,Kac,Kae]T=M
式中,
ⅳ、刀具切削力系数Ktc,Kte,Krc,Kre,Kac和Kae可由下式决定:
[Ktc,Kte,Krc,Kre,Kac,Kae]T=(DTD)-1DTM
ⅴ、根据所计算得出刀具切削力系数求解相应收敛值,
ⅵ、一旦其收敛值Δ(r)达到最小参考值时,相应的刀具跳动参数ρ(r)、α(r)、τ(r)和φ(r)取为刀具跳动最终参数值,否则,重复ⅱ-ⅴ进行刀具跳动参数ρ(r)、α(r)、τ(r)和φ(r)的迭代直至获取最终的刀具跳动参数值。
依据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具体包括:
根据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刀具实际切削半径R(z)为:
根据刀具跳动参数和刀具实际切削半径R(z),确定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为:
其中,R为刀具半径,L为刀具安装后刀具的悬伸长度,z为轴向方向,j为当前切削区域内第j个刀齿,Nz为刀具齿数,λs为平头立铣刀螺旋角,
步骤S2、将切削刃运动轨迹偏移量输入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然后依据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和最小切屑厚度,确定微细铣削加工的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在刀具坐标系下构建,且适于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为输入。
微细铣削加工过程细节如图4所示,建立刀具坐标系TCS(xyz),坐标原点为刀具底部中心,z轴与刀具轴线方向一致,x轴为刀具轨迹曲线在切削点的切线方向。
基于刀具坐标系TCS(xyz),构建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如下:
ⅰ、根据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计算第(j-1)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所对应的时间值t′。
F(t′)=ftt+[R(z)-R]sin(α0+ωt-ztanλs/R+2πj/Nz)+Rsinψ(t)-ftt′-[R(z)-R]sin(α0+ωt′-ztanλs/R+2(j-1)π/Nz)-Rsinψ(t′)-tanψ(t)[R(z)-R]cos(α0+ωt-ztanλs/R+2πj/Nz)-Rtanψ(t)cosψ(t)+tanψ(t)[R(z)-R]cos(α0+ωt′-ztanλs/R+2(j-1)π/Nz)+Rtanψ(t)cosψ(t′)=0
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求解上述与时间t′相关的非线性方程;其中,t为第j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所对应的时间值。
ⅱ、根据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和t′,确定预先定义的点P和点Q的坐标值。如图5,定义了两刃平头立铣刀微铣削加工第(j-1)个刀刃和第j个刀刃的次摆线运动轨迹。
点Q的坐标值为:
点P的坐标值为:
点P为第j个刀刃次摆线运动轨迹上的任意点,点Q为第(j-1)个刀刃次摆线运动轨迹与直线OP的交点;点O为第j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的中心点。
ⅲ、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
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工件材料变形和去除可根据图6所示的弹塑性变形及切屑形成的切削材料去除机制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当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在最小切屑厚度hmin以下时,微铣削加工过程由耕犁效应主导,在刀具切削刃刃口半径的挤压摩擦作用下,工件发生弹塑性回复的同时会有部分切屑产生。一种是当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增大至最小切削厚度hmin时,最小切削厚度hmin的影响逐渐减弱,工件的弹性回复可忽略不计,其微铣削加工过程由剪切效应主导,在此加工区域内,加工工件材料沿着刀具实际前角的方向流出形成完全的切屑,其切削加工机制与传统铣削加工过程一致。
因此,当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在最小切屑厚度hmin以下时,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i,j(t)=(1-Pe)hc,i,j(t);当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大于最小切屑厚度hmin时,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i,j(t)=hc,i,j(t);其中,pe=0.6228-0.0022XR,pe为工件加工材料中弹性恢复的固定比例常数值,XR为流变性系数。
在同一切削加工条件下,分别计算基于考虑刀具跳动(轴线径向偏移和轴线倾斜)的切削刃真实的次摆线运动轨迹的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以及将切削刃运动轨迹简化为圆弧的经典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tra。如图7所示,是切削加工条件为主轴速度10,000rpm,每齿进给量4.5μm/tooth,径向切削深度0.5mm,轴向切削深度0.10mm时两种微细铣削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仿真结果图;如图8所示,是切削加工条件为主轴速度10,000rpm,每齿进给量3.5μm/tooth,径向切削深度0.5mm,轴向切削深度0.10mm时两种微细铣削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仿真结果图。
步骤S3、判断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是否大于最小切削厚度,若大于,将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输入第一切削力预测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的切削力;若小于,将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输入第二切削力预测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的切削力。
当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大于最小切削厚度时,微细铣削加工过程由剪切效应主导并且工件加工材料形成完全的切屑。在剪切效应主导的区域内,包括与刀具侧刃有关的剪切切削力、与刀具侧刃有关的耕犁切削力以及与刀具底部切削刃有关的切削微元上的切削力。因此,第一切削力预测模型是基于刀具侧刃切削效应和刀具底刃切削效应构建的,具体包括:
ⅰ、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切削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侧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分量dFt,F,i,j(t),径向切削力分量dFr,F,i,j(t)和轴向切削力分量dFa,F,i,j(t):
将微铣刀切削微元上的切削力积分可以得到单个切削刃上的铣削力,再将参与切削的所有切削刃汇总计算得到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切削力:
其中,Ktc、Krc和Kac分别表示与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剪切铣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Kte、Kre和Kae分别表示与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耕犁铣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hc,i,j(t)表示t时刻位于第j个切削刃上第i个切削微元处的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其单位为mm;dz表示切削微元的轴向宽度,其单位为mm;ψen和ψex分别表示考虑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入及切出角;
ⅱ、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底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分量dFt,B,i,j(t),径向切削力分量dFr,B,i,j(t)和轴向切削力分量dFa,B,i,j(t):
将dFt,B,i,j(t)、dFr,B,i,j(t)和dFa,B,i,j(t)转换到刀具坐标系下,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其中,Ktb、Krb和Kab分别表示与刀具底部切削刃未变形切宽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剪切切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bi,j(t)表示t时刻作用于第j个切削刃上第i个切削微元处的刀具底部切削刃未变形切削宽度;
ⅲ、基于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切削力和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的总切削力:
当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小于最小切削厚度时,微细铣削加工过程由耕犁效应主导并且工件加工材料在切削区域同时产生弹塑性变形、伴随部分切屑产生。在耕犁效应主导区域内,包括与刀具侧刃有关的耕犁切削力以及与刀具底部切削刃有关的切削力。因此,第二切削力预测模型是基于刀具侧刃耕犁效应和刀具底刃切削效应构建的,具体包括:
ⅰ、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犁耕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侧刃有关的切向犁耕力分量dFtp,i,j(t),径向犁耕力分量dFrp,i,j(t)和轴向犁耕力分量dFap,i,j(t):
其中,Ktp、Krp和Kap分别表示与耕犁面积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耕犁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Ap,i,j(t)为耕犁面积;
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犁耕力:
其中,ψen和ψex分别表示考虑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入及切出角;
ⅱ、采用上述获取与刀具底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径向切削力和轴向切削力的方式,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ⅲ、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其中,表示考虑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入角ψen和切出角ψex的获取如下:
微铣削加工过程中刀齿在切入点进入切削区域,与前一刀齿加工所产生的切削表面开始接触,刀齿在切出点离开与切削区域,即与前一刀齿加工所产生的切削表面脱离,如图9所示。刀齿切入角及切出角分别取决于图中两点Men和Mex,其中在第j个刀刃的相关微元上的点Men为该刀刃与工件开始接触(即进入切削区域)的切入点,同样地,点Mex为该刀刃与工件脱离接触(即离开切削区域)的切出点。Oen和Oex分别为微铣刀第j个刀刃上对应于点Men和Mex的相关微元的实际中心位置,O′en和O′ex分别为微铣刀第(j-1)个刀刃上对应于点Men和Mex的相关微元的实际中心位置。t′en和ten是第(j-1)个和第j个刀刃上与点Men相关的时间值,t′ex和tex是第(j-1)个和第j个刀刃上与点Mex相关的时间值。
为了计算微铣刀的实际切入角,必须要预先确定点Mst的坐标值,其中点Mst为第(j-1)个刀刃与第j个刀刃的次摆线运动轨迹的交点。鉴于点Mst为第(j-1)个刀刃的次摆线运动轨迹上的点,其坐标可表示为:
将第(j-1)个刀刃上相应微元所对应的实际中心位置的坐标值代入上式,可得到如下关系:
使用与上式类似的方法,点Mst也在第j个刀刃的次摆线轨迹上,其相应的坐标值可表示为:
将第j个刀刃上相应微元所对应的实际中心位置的坐标值代入上式,可得到如下关系:
以上各式可改写为包括两个独立时间变量t′en和ten在内的非线性方程组:
其中,
t=[t′en,ten]T
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与点Men坐标值有关的非线性方程组,然后,可求出第(j-1)个和第j个刀刃上与点Men相关的时间值t′en和ten。在每个迭代周期内,基于时间向量tk更新时间向量tk+1。
tk+1=tk-(J(tk))-1f(tk)
其中,J(tk)为非线性方程组的雅克比行列式,可表示为:
此非线性方程组解的收敛值可取为向量f(tk)的幅值在特定的偏差范围ε内,如下所示:
|f(tk)|≤ε
一旦时间值t′en和ten被确定,可求出点Men的坐标值。基于求出的时间值及点Men和点Oen之间的几何关系,考虑刀具跳动的切入角可按下式计算:
如图7所示,求解微铣刀切出角的计算过程的关键为点Mex的坐标值,即第(j-1)个刀刃和第j个刀刃的次摆线轨迹的交点。由于点Mex在第(j-1)个刀刃的次摆线轨迹上,其坐标值可表示为:
点Mst在第j个刀刃的次摆线轨迹上,其坐标值可按下式计算。
根据上式,可求出点Mex的坐标值,一旦获得点Mex的坐标值,可求出包含刀具跳动的切出角:
在主轴速度10000rpm、每齿进给量1.0μm/tooth、径向切削深度0.100mm、轴向切削深度0.060mm的切削加工条件下,采用本发明提出的理论模型所预测的切削力和实验测得切削力结果对比分析如图10所示,采用现有中考虑刀具径向跳动的切削力预测模型所预测的切削力和实验测得切削力结果对比分析如图11所示。
需要理解的是,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识别预先设定的刀具跳动参数,并依据所述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所述刀具跳动参数依据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刀具径向跳动和刀具倾斜跳动的空间几何关系确定;
步骤S2、将所述切削刃运动轨迹偏移量输入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然后依据所述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和最小切屑厚度,确定微细铣削加工的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
所述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是在刀具坐标系下基于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次摆线运动轨迹构建的;
步骤S3、判断所述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是否大于最小切削厚度,若大于,将所述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输入第一切削力预测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的切削力;若小于,将所述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输入第二切削力预测模型,输出微细铣削加工的切削力;
所述第一切削力预测模型是基于刀具侧刃切削效应和刀具底刃切削效应构建的;所述第二切削力预测模型是基于刀具侧刃耕犁效应和刀具底刃切削效应构建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刀具跳动参数包括偏心距ρ、偏心距的位置角α、倾斜角τ和倾斜角的位置角
所述偏心距ρ为不考虑刀具跳动的刀具中心线与考虑刀具径向跳动的刀具中心线的径向偏移值;所述偏心距的位置角α为不考虑刀具跳动的刀具中心到刀齿的矢量与刀具径向偏移矢量的夹角;所述倾斜角τ为刀具轴线与卡具系统轴线之间的夹角;所述倾斜角的位置角为刀具倾斜矢量与刀具径向偏移矢量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依据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具体包括:
根据刀具跳动参数,确定刀具实际切削半径R(z)为:
根据刀具跳动参数和刀具实际切削半径R(z),确定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为:
其中,R为刀具半径,L为刀具安装后刀具的悬伸长度,z为轴向方向,j为当前切削区域内第j个刀齿,Nz为刀具齿数,λs为平头立铣刀螺旋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的构建,包括:
i、根据所述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计算第(j-1)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所对应的时间值t′;
F(t′)=ftt+[R(z)-R]sin(α0+ωt-z tanλs/R+2πj/Nz)+R sinψ(t)
-ftt′-[R(z)-R]sin(α0+ωt′-z tanλs/R+2(j-1)π/Nz)
-R sinψ(t′)-tanψ(t)[R(z)-R]cos(α0+ωt-z tanλs/R
+2πj/Nz)-R tanψ(t)cosψ(t)+tanψ(t)[R(z)-R]cos(α0
+ωt′-z tanλs/R+2(j-1)π/Nz)+R tanψ(t)cosψ(t′)=0
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求解上述与时间t′相关的非线性方程;其中,t为第j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所对应的时间值;
ii、根据所述切削刃次摆线运动轨迹偏移量和t′,确定预先定义的点P和点Q的坐标值;
点Q的坐标值为:
点P的坐标值为:
所述点P为第j个刀刃次摆线运动轨迹上的任意点,所述点Q为第(j-1)个刀刃次摆线运动轨迹与直线OP的交点;点O为第j个刀刃上相关切削刃微元的中心点;
iii、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依据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和最小切屑厚度,确定微细铣削加工的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具体包括:
当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在最小切屑厚度hmin以下时,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i,j(t)=(1-Pe)hc,i,j(t);
当理论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大于最小切屑厚度hmin时,实际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hc,i,j(t)=hc,i,j(t);
其中,pe=0.6228-0.0022XR,pe为工件加工材料中弹性恢复的固定比例常数值,XR为流变性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第一切削力预测模型的构建具体包括:
i、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切削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侧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分量dFt,F,i,j(t),径向切削力分量dFr,F,i,j(t)和轴向切削力分量dFa,F,i,j(t):
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切削力:
其中,Ktc、Krc和Kac分别表示与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剪切铣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Kte、Kre和Kae分别表示与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耕犁铣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hc,i,j(t)表示t时刻位于第j个切削刃上第i个切削微元处的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铣削未变形切削厚度,其单位为mm;dz表示切削微元的轴向宽度,其单位为mm;ψen和ψex分别表示考虑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入及切出角;
ii、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底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分量dFt,B,i,j(t),径向切削力分量dFr,B,i,j(t)和轴向切削力分量dFa,B,i,j(t):
when i≠0,Ktb=Krb=Kab=0
将dFt,B,i,j(t)、dFr,B,i,j(t)和dFa,B,i,j(t)转换到刀具坐标系下,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其中,Ktb、Krb和Kab分别表示与刀具底部切削刃未变形切宽度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剪切切削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bi,j(t)表示t时刻作用于第j个切削刃上第i个切削微元处的刀具底部切削刃未变形切削宽度;
iii、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的总切削力: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第二切削力预测模型的构建具体包括:
i、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犁耕力
计算切削微元上与刀具侧刃有关的切向犁耕力分量dFtp,i,j(t),径向犁耕力分量dFrp,i,j(t)和轴向犁耕力分量dFap,i,j(t):
其中,Ktp、Krp和Kap分别表示与耕犁面积有关的位于切向、径向和轴向的耕犁力系数,其单位为N/mm2;Ap,i,j(t)为耕犁面积;
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侧刃上的总犁耕力:
其中,ψen和ψex分别表示考虑刀具跳动的微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入及切出角;
ii、采用获取与刀具底刃有关的切向切削力、径向切削力和轴向切削力的方式,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iii、计算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作用于刀具底刃上的总切削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61997.0A CN110270705B (zh) | 2019-06-26 | 2019-06-26 | 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61997.0A CN110270705B (zh) | 2019-06-26 | 2019-06-26 | 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70705A true CN110270705A (zh) | 2019-09-24 |
CN110270705B CN110270705B (zh) | 2020-07-28 |
Family
ID=67963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6199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270705B (zh) | 2019-06-26 | 2019-06-26 | 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270705B (zh) |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53403A (zh) * | 2019-10-16 | 2020-01-07 |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圆角铣削每齿切削面积快速预测方法 |
CN111008442A (zh) * | 2019-12-20 | 2020-04-14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参数化铣削力和稳定性约束的加工轨迹优化方法 |
CN111339634A (zh) * | 2019-12-30 | 2020-06-26 | 重庆大学 | 弱刚度微铣削系统的切削力建模方法 |
CN111400908A (zh) * | 2020-03-16 | 2020-07-10 | 湖北文理学院 | 三齿交错盘铣刀切削量确定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
CN112100827A (zh) * | 2020-08-28 | 2020-12-18 | 西北工业大学 | 考虑刀具磨损的机床铣削加工过程的功耗建模方法 |
CN112100810A (zh) * | 2020-08-11 | 2020-12-18 | 清华大学 | 一种平底铣刀多轴铣削力预测方法 |
WO2021069893A1 (en) * | 2019-10-11 | 2021-04-15 | Renishaw Plc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runout of a tool in a machine tool |
CN113145905A (zh) * | 2021-03-26 | 2021-07-23 | 力度工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发动机缸体顶面铣削刀痕测量预测及优化方法及装置 |
CN113177280A (zh) * | 2021-05-20 | 2021-07-27 | 重庆大学 | 球刀切削力系数标定方法 |
CN113268038A (zh) * | 2021-07-19 | 2021-08-17 |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平行铣削的刀轨排序方法、智能终端以及存储装置 |
CN113297696A (zh) * | 2021-05-26 | 2021-08-24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
CN113704930A (zh) * | 2021-10-26 | 2021-11-26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盾构刀具的三维大梯次空间布置设计方法 |
CN113704928A (zh) * | 2021-09-15 | 2021-11-26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加工物理过程的倾斜铣削表面形貌创成方法 |
CN113927368A (zh) * | 2021-09-23 | 2022-01-14 | 苏州大学 | 基于切削力系数曲线拐点识别的微铣刀刃口磨损监测方法 |
CN114065427A (zh) * | 2021-11-16 | 2022-02-18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摆线铣削中基于切削力建模的摆线参数优化方法 |
CN115035964A (zh) * | 2022-06-10 | 2022-09-09 | 山东大学 | 晶体金属材料微铣削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 |
CN115709180A (zh) * | 2022-11-08 | 2023-02-24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识别模型的车床主轴径向跳动的风险监测方法 |
WO2023077856A1 (zh) * | 2021-11-05 | 2023-05-11 | 苏州大学 | 一种微铣削加工未变形切削厚度测量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53157A2 (en) * | 2011-05-09 | 2012-11-15 | Pécsi Tudományegyetem | Method for optimizing cutting forces in a milling process and computer-controlled mill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method |
CN105975766A (zh) * | 2016-05-03 | 2016-09-28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微铣削热力耦合解析建模方法 |
CN106156430A (zh) * | 2016-07-06 | 2016-11-23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刀具磨损效应的微铣削力建模方法 |
CN107577882A (zh) * | 2017-09-12 | 2018-01-12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侧铣直纹曲面的表面形貌建模及成型的仿真方法 |
-
2019
- 2019-06-26 CN CN201910561997.0A patent/CN11027070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53157A2 (en) * | 2011-05-09 | 2012-11-15 | Pécsi Tudományegyetem | Method for optimizing cutting forces in a milling process and computer-controlled mill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method |
CN105975766A (zh) * | 2016-05-03 | 2016-09-28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微铣削热力耦合解析建模方法 |
CN106156430A (zh) * | 2016-07-06 | 2016-11-23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刀具磨损效应的微铣削力建模方法 |
CN107577882A (zh) * | 2017-09-12 | 2018-01-12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侧铣直纹曲面的表面形貌建模及成型的仿真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雪薇: "微铣削中考虑刀具跳动的瞬时刀具挠度变形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 |
Cited B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69893A1 (en) * | 2019-10-11 | 2021-04-15 | Renishaw Plc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runout of a tool in a machine tool |
CN110653403B (zh) * | 2019-10-16 | 2020-11-03 |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圆角铣削每齿切削面积快速预测方法 |
CN110653403A (zh) * | 2019-10-16 | 2020-01-07 |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圆角铣削每齿切削面积快速预测方法 |
CN111008442A (zh) * | 2019-12-20 | 2020-04-14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参数化铣削力和稳定性约束的加工轨迹优化方法 |
CN111008442B (zh) * | 2019-12-20 | 2021-12-17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参数化铣削力和稳定性约束的加工轨迹优化方法 |
CN111339634A (zh) * | 2019-12-30 | 2020-06-26 | 重庆大学 | 弱刚度微铣削系统的切削力建模方法 |
CN111400908B (zh) * | 2020-03-16 | 2023-04-18 | 湖北文理学院 | 三齿交错盘铣刀切削量确定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
CN111400908A (zh) * | 2020-03-16 | 2020-07-10 | 湖北文理学院 | 三齿交错盘铣刀切削量确定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
CN112100810A (zh) * | 2020-08-11 | 2020-12-18 | 清华大学 | 一种平底铣刀多轴铣削力预测方法 |
CN112100810B (zh) * | 2020-08-11 | 2022-05-20 | 清华大学 | 一种平底铣刀多轴铣削力预测方法 |
CN112100827A (zh) * | 2020-08-28 | 2020-12-18 | 西北工业大学 | 考虑刀具磨损的机床铣削加工过程的功耗建模方法 |
CN112100827B (zh) * | 2020-08-28 | 2022-04-05 | 西北工业大学 | 考虑刀具磨损的机床铣削加工过程的功耗建模方法 |
CN113145905A (zh) * | 2021-03-26 | 2021-07-23 | 力度工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发动机缸体顶面铣削刀痕测量预测及优化方法及装置 |
CN113177280A (zh) * | 2021-05-20 | 2021-07-27 | 重庆大学 | 球刀切削力系数标定方法 |
CN113297696A (zh) * | 2021-05-26 | 2021-08-24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
CN113268038B (zh) * | 2021-07-19 | 2021-10-12 |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平行铣削的刀轨排序方法、智能终端以及存储装置 |
CN113268038A (zh) * | 2021-07-19 | 2021-08-17 |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平行铣削的刀轨排序方法、智能终端以及存储装置 |
CN113704928A (zh) * | 2021-09-15 | 2021-11-26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加工物理过程的倾斜铣削表面形貌创成方法 |
CN113704928B (zh) * | 2021-09-15 | 2023-11-14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加工物理过程的倾斜铣削表面形貌创成方法 |
CN113927368A (zh) * | 2021-09-23 | 2022-01-14 | 苏州大学 | 基于切削力系数曲线拐点识别的微铣刀刃口磨损监测方法 |
CN113927368B (zh) * | 2021-09-23 | 2023-03-07 | 苏州大学 | 基于切削力系数曲线拐点识别的微铣刀刃口磨损监测方法 |
CN113704930B (zh) * | 2021-10-26 | 2022-01-25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盾构刀具的三维大梯次空间布置设计方法 |
CN113704930A (zh) * | 2021-10-26 | 2021-11-26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盾构刀具的三维大梯次空间布置设计方法 |
WO2023077856A1 (zh) * | 2021-11-05 | 2023-05-11 | 苏州大学 | 一种微铣削加工未变形切削厚度测量方法及系统 |
US11869180B1 (en) | 2021-11-05 | 2024-01-09 | Soochow University | Measurement method and system of undeformed chip thickness in micro-milling |
CN114065427A (zh) * | 2021-11-16 | 2022-02-18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摆线铣削中基于切削力建模的摆线参数优化方法 |
CN114065427B (zh) * | 2021-11-16 | 2024-08-2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摆线铣削中基于切削力建模的摆线参数优化方法 |
CN115035964A (zh) * | 2022-06-10 | 2022-09-09 | 山东大学 | 晶体金属材料微铣削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 |
CN115035964B (zh) * | 2022-06-10 | 2024-04-02 | 山东大学 | 晶体金属材料微铣削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 |
CN115709180A (zh) * | 2022-11-08 | 2023-02-24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识别模型的车床主轴径向跳动的风险监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70705B (zh) | 2020-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70705B (zh) | 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 | |
Wan et al. | Study of static and dynamic ploughing mechanisms by establishing generalized model with static milling forces | |
Zhang et al. | Cutting forces in micro-end-milling processes | |
Shi et al. | An improved cutting power-based model for evaluating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general end milling process | |
Hayajneh et al. |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machining parameters on the surface roughness in the end-milling process | |
Armarego et al. | Computerized predictive cutting models for forces in end-milling including eccentricity effects | |
Kim et al. | Cutting force prediction of sculptured surface ball-end milling using Z-map | |
CN101412196B (zh) | 基于刀具角度与切削用量参数变化的车削力预测方法 | |
Han et al. | Precise prediction of forces in milling circular corners | |
Tukora et al. | Real-time determination of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without cutting geometry restriction | |
JP2016162149A (ja) | 切削力適応制御方法及び切削力適応制御システム | |
WO2012153157A2 (en) | Method for optimizing cutting forces in a milling process and computer-controlled mill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method | |
CN106424969B (zh) | 一种考虑刀具偏心的插铣动态切削力精确预测方法 | |
CN114186175B (zh) | 振动作用下高能效铣刀主切削力能耗动态特性的解算方法 | |
Feng et al. | A unified process damping model considering the varying stiffness of the milling system | |
Borysenko et al. | Influence of cutting ratio and tool macro geometry 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piece conditions in face milling | |
Dikshit et al. | Analysis of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in high-speed ball end milling at varying rotational speeds | |
Ervine et al. | Funda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burr formation and damage mechanisms in the micro-milling of a biomedical grade polymer | |
Zhang et al. | A new method for cutting force prediction in peripheral milling of complex curved surface | |
CN105945311A (zh) | 一种基于功率预测的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调速方法 | |
Sai et al. | Chip thickness analysis for different tool motions: for adaptive feed rate | |
CN109299581B (zh) | 一种结合曲面插值的端面铣刀铣削力预测方法 | |
CN108647413B (zh) | 一种微细表面位置误差与稳定性综合预测方法 | |
CN106599389B (zh) | 一种平头立铣刀宽行加工的刀刃接触判别方法 | |
Prat et al. |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five-axis milling configurations and titanium alloy surface topograph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