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54575A -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54575A
CN110254575A CN201910398861.2A CN201910398861A CN110254575A CN 110254575 A CN110254575 A CN 110254575A CN 201910398861 A CN201910398861 A CN 201910398861A CN 110254575 A CN110254575 A CN 110254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cushion
rear end
chest bladder
er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988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铭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39886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545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54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545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28Other additional equipment, e.g. back-rests for childr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包括坐垫本体、气囊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坐垫本体包括前段坐垫和后端坐垫,所述前段坐垫和后端坐垫上端面呈弧形连接,且前段坐垫和后端坐垫一体成型,本发明通过对传统的车载气囊结构进行改进,有效的将气囊安装在摩托坐垫上,通过碰撞传感器的感应和控制器对气囊中点火时间的控制,在摩托车发生事故时候可以有效的通过气囊对摩托车驾驶人员给予保护,大大的降低了乘坐人员的人身威胁,并且通过对安全气囊的结构设置和对气囊充气时间的掌控,可以在摩托上乘坐人员发生碰撞前完成对人员的气囊包裹保护,代替人员身体来承受二次撞击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安装气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背景技术
气囊是一种在柔性地橡胶胶囊中充入压缩空气或水介质,利用空气地可压缩性和水的流动性来实现弹性作用,现代人经常将气囊做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气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内置气囊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会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正常车辆气囊分布在车内前方,比如正副驾驶位,还有车内前排和后排侧方和车顶三个方向,只要上端有SRS的字样都印在装有安全气囊系统的容器有,既辅助可充气约束系统,旨在减轻汽车碰撞后,乘员因惯性发生二次碰撞时的伤害程度。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由于汽车车内结构固定,现有的汽车气囊在车内的设置越来越多,驾驶人员也越来越安全,但是在不便于固定的摩托车上,还没有相应的气囊设置,这就导致摩托车撞车或者摔倒后对驾驶人员的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在不同事故中都容易受到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旨在改善传统摩托车辆未设置像汽车一样在发生危险时候用来免受二次撞击伤害的安全气囊,使摩托车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在发生事故时很容易造成极大伤害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包括坐垫本体、气囊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坐垫本体包括前段坐垫和后端坐垫,所述前段坐垫和后端坐垫上端面呈弧形连接,且前段坐垫和后端坐垫一体成型,所述前段坐垫包括安装部和第一乘坐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第一乘坐部的前端,且安装部与第一乘坐部固定连接,所述后端坐垫包括连接架和第二乘坐部,所述第二乘坐部设置在连接架的上端,且第二乘坐部与连接架固定连接,所述气囊装置对称安装在前段坐垫和后端坐垫内部,且气囊装置均与前段坐垫和后端坐垫转动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坐垫本体的下端,且控制装置与坐垫本体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对传统的车载气囊结构进行改进,有效的将气囊安装在摩托坐垫上,并且对坐垫进行分区设置,有效的解决了乘坐人员碰撞后身体前端和后端都容易受伤的问题,并且通过安装器的设置可以保证气囊弹出的角度,不会因为气囊弹射对乘坐人员造成误伤,并且通过碰撞传感器的感应和控制器对气囊中点火时间的控制,在摩托车发生事故时候可以有效的通过气囊对摩托车驾驶人员给予保护,大大的降低了乘坐人员的人身威胁,通过对安全气囊的结构设置和对气囊充气时间的掌控,可以有效的在乘坐人员受到二次碰撞伤害之前完成对乘坐人员的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喷射槽、转动杆和柔性盖,所述第一喷射槽设置为向上开口的喇叭状,所述转动杆安装在第一喷射槽的内部,且转动杆与第一喷射槽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盖设置在第一喷射槽的上端面,且柔性盖与第一喷射槽转动连接,所述柔性盖在未翻转时上端面与第一乘坐部上端面平齐,所述连接架包括方形架、限位刻度装置和警示盖,所述方形架固定安装于第二乘坐部的正下方,且方形架上端设置有第二喷射槽,所述警示盖安装在第二喷射槽中,且警示盖与第二喷射槽转动连接,所述方形架两侧面上还对称开设有转轴孔,所述限位刻度装置固定于方形架的外侧面上,且限位刻度装置包括卡接条和限位挡板,所述卡接条沿转轴孔弧形分布,所述限位挡板设置在转轴孔上端,且卡接条和限位挡板均与方形架固定连接,通过对安装部的结构设置,用来方便前端气囊安装器的安装使用,端气囊安装器安装在转动杆上,别设置在柔性盖的正下方,便于随时的触发使用,在未发生碰撞的时候,通过柔性盖将第一喷射槽覆盖,在发生碰撞后,前端气囊安装器内的气囊就会将柔性盖顶起弹射出来,保护人员的安全,通过对连接架的结构设置,来方便后端气囊安装器的安装使用,方形架的设置作为后端气囊安装器的转动架来使用,并且通过上端开设的第二喷射槽来便于后端气囊安装器内部气囊的弹射,在未碰撞的时候警示盖覆盖在第二喷射槽来上端,在发生碰撞后,前端气囊安装器内的气囊就会将警示盖顶起弹射出来,通过限位刻度装置的设置用来配合定向轮来调节后端气囊安装器的角度,便于使用者可以更具不同乘坐习惯来调节相应的角度,如果乘坐人员喜欢坐的位置靠后一些则可以将后端气囊安装器的角度调节的靠后摩托车尾部一些,反之则可以靠前一些,这样可以很好地保证后端气囊安装器弹射气囊时候不会伤害到乘坐人员,限位挡板的设置用来防止后端气囊安装器的角度调节过度来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气囊装置包括前端气囊安装器和后端气囊安装器,所述前端气囊安装器安装在转动杆上,且前端气囊安装器与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后端气囊安装器安装在转轴孔中,且后端气囊安装器与转轴孔转动连接,所述前端气囊安装器包括转轴部和气囊放置部,所述转轴部焊接在气囊放置部的下端,所述前端气囊安装器内固定安装有胸部气囊,所述后端气囊安装器包括圆柱腔体和方形腔体,所述方形腔体设置在圆柱腔体的下端,且方形腔体与圆柱腔体固定连接,所述圆柱腔体上还设置有方向板,所述方向板固定于圆柱腔体上端,用于保证气囊的喷射方向,所述圆柱腔体内部固定安装有背部气囊,方形腔体内部固定安装有腿部气囊,通过对前端气囊安装器的设置便于在车辆发生碰撞后胸部气囊的正常弹射使用,在未发生碰撞的时候胸部气囊收缩在气囊放置部,并且随时通过转轴部来弹射的方向,在发生碰撞后胸部气囊会直接从气囊放置部内弹射出来,在乘坐人员前端形成一层气囊保护,后端气囊安装器的设置用来便于在车辆发生碰撞后背部气囊和腿部气囊的正常弹射使用,在未发生碰撞的时候背部气囊收缩在圆柱腔体内,腿部气囊收缩在方形腔体,在发生碰撞后,只要坐垫未离开摩托车的时候只会讲背部气囊弹射出来,只有坐垫离开摩托车后才会将腿部气囊也弹射出来。
进一步的,所述背部气囊包括第一背部气囊和第二背部气囊,所述第二背部气囊粘合在第一背部气囊后端,且第二背部气囊与第一背部气囊相互独立,在未充气时候,第一背部气囊和第二背部气囊均压缩折叠在后端气囊安装器中,在充气后,所述第一背部气囊的形状为钩形的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背部气囊为C字型结构,且第二背部气囊的内侧面与第一背部气囊的外侧面紧密贴合,通过对背部气囊的结构设置,在车辆发生碰撞后,通过分布弹射的方式来对乘坐人员身体后端的保护,避免了一次性弹射气囊无法完全对乘坐人员进行严密保护和弹射过程中造成对人员身体的误伤,在车辆发生碰撞后,首先第一背部气囊会沿着后端气囊安装器的发射方向弹射出来,然后紧贴向乘坐人员的背部,上端的钩形结构可以保证人员的头部不会受到撞击,然后第二背部气囊会弹射出来,对人员进行半包裹式的保护,完成对人员上半身后端的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腿部气囊在未充气的状态下,压缩折叠在方形腔体内部,在充气状态下,腿部气囊的形状为弧形结构,所述胸部气囊包括第一胸部气囊和第二胸部气囊,所述第二胸部气囊纵向设置在第一胸部气囊的外侧面上,在第一胸部气囊和第二胸部气囊均未充气时,第一胸部气囊和第二胸部气囊压缩在气囊放置部内,在第一胸部气囊充气后,第二胸部气囊沿第一胸部气囊的侧面上展开,第二胸部气囊充气后呈圆弧形,通过对腿部气囊结构设置,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后,保护乘坐人员的腿部来使用,在坐垫离开摩托车身后,腿部气囊会立刻弹出,防止乘坐人员腿部与地面的直接接触,通过对胸部气囊结构设置,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后,保护乘坐人员的身体前部来使用,可以避免车辆碰撞后因为惯性,造成人员前倾发生碰撞的威胁,发生碰撞的瞬间第一胸部气囊会从前端气囊安装器纵向弹出完成对人员的阻挡,然后第二胸部气囊会从第一胸部气囊内侧面向着人员方向弹出,配合背部气囊完成对人员的贴身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背部气囊、第二背部气囊、腿部气囊、第一胸部气囊和第二胸部气囊下端均安装有点火器,且第一背部气囊、第二背部气囊、腿部气囊、第一胸部气囊和第二胸部气囊内部均放置有化学药剂,通过对气囊内部的点火器的点火时间,来控制气囊弹射的顺序,保证气囊对人员身体的准确包裹保护,化学药剂的设置用来作为点火后快速爆炸产生气体来将气囊充气。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箱、安装卡爪和定向轮,所述控制箱固定安装于坐垫本体的下端,所述安装卡爪对称安装在方形架的下端,且安装卡爪与方形架滑动连接,所述定向轮设置在方形架的外侧,且定向轮通过弹簧连杆与圆柱腔体相固定,所述定向轮与转轴孔配合转动连接,所述定向轮上端还设置有与卡接条相配合的卡头,所述卡头与定向轮纵向滑动连接,通过对控制装置的结构设置,用来作为坐垫智能控制碰撞感应、撞击程度识别和启动点火器弹射对应气囊,控制箱用来作为控制中心,安装卡爪的设置用来方便坐垫与车辆的安装使用,并且在强烈撞击后可以通过控制箱来将安装卡爪收缩起来,断开坐垫与车辆的连接,便于腿部气囊的弹射,定向轮的设置用来控制背部气囊的初始弹射角度,保证不同乘坐人员的合理使用,使用者可以转动卡头在相应卡接条上端进行卡接,在背部气囊弹射完成后,卡头会在控制箱的控制下瞬间收缩在定向轮内部,断开与卡接条的卡接配合,此时定向轮会在弹簧连杆的作用下转动到最右侧,即背部气囊会贴向乘坐人员的背部,将人员保护起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内部设置有碰撞传感器、控制器、报警器和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固定于控制箱的中心,所述碰撞传感器和报警器对称安装在蓄电池的两侧,所述控制器固定安装在蓄电池下端,通过对碰撞传感器的设置作为控制器判断碰撞的输入信号,以此来决定如何控制安全气囊的动作,蓄电池作为整个装置电性原件的能源来使用,报警器作为碰撞后的警示作用,便于周围人员的营救。
进一步的,所述碰撞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且控制器均与第一点火器、第二点火器、第三点火器、第四点火器、第五点火器、安装卡爪和卡头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的控制,在摩托车发生碰撞后,控制器根据碰撞感应器的输入信号来判断控制点火器、安装卡爪和卡头,来进行相应的对乘坐人员的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化学药剂采用叠氮化钠或硝酸铵,所述第一背部气囊、第二背部气囊、腿部气囊、第一胸部气囊和第二胸部气囊均采用尼龙66树脂和聚酰胺66,通过对气囊材料的限定可以有效的保证弹射状态和对人员安全的保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的特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通过对传统的车载气囊结构进行改进,有效的将气囊安装在摩托坐垫上,通过碰撞传感器的感应和控制器对气囊中点火时间的控制,在摩托车发生事故时候可以有效的通过气囊对摩托车驾驶人员给予保护,大大的降低了乘坐人员的人身威胁,并且通过对安全气囊的结构设置和对气囊充气时间的掌控,可以在摩托上乘坐人员发生碰撞前完成对人员的气囊包裹保护,代替人员身体来承受二次撞击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胸部气囊、背部气囊和腿部气囊完全展开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坐垫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图2所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6是图2所示后端气囊安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第一胸部气囊展开,并且第二气囊闭合时候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转轴部和气囊放置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一胸部气囊、第一背部气囊和第二背部气囊完全展开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装置的仰视图;
图12是本发明胸部气囊和背部气囊完全展开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2所示控制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坐垫本体;11、前段坐垫;111、安装部;1111、第一喷射槽;1112、转动杆;1113、柔性盖;112、第一乘坐部;12、后端坐垫;121、连接架;1211、方形架;1212、限位刻度装置;1213、警示盖;1214、第二喷射槽;1215、转轴孔;1216、卡接条;1217、限位挡板;122、第二乘坐部;2、气囊装置;21、前端气囊安装器;210、胸部气囊;2101、第一胸部气囊;2102、第二胸部气囊;211、转轴部;212、气囊放置部;22、后端气囊安装器;221、圆柱腔体;2211、方向板;222、方形腔体;223、背部气囊;2231、第一背部气囊;2232、第二背部气囊;224、腿部气囊;23、点火器;24、化学药剂;3、控制装置;31、控制箱;311、碰撞传感器;312、控制器;313、报警器;314、蓄电池;32、安装卡爪;33、定向轮;331、弹簧连杆;332、卡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包括坐垫本体1、气囊装置2和控制装置3,坐垫本体1包括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上端面呈弧形连接,且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一体成型,前段坐垫11包括安装部111和第一乘坐部112,安装部111设置在第一乘坐部112的前端,且安装部111与第一乘坐部112固定连接,后端坐垫12包括连接架121和第二乘坐部122,第二乘坐部122设置在连接架121的上端,且第二乘坐部122与连接架121固定连接,通过对传统的气囊结构加以分析,有效的将气囊安装在摩托坐垫上,使用者只需要使用相应的有效的将气囊安装在摩托坐垫上,通过安装卡爪32卡接安装在摩托车上端,通过碰撞传感器311的感应和控制器312对气囊中点火时间的控制,在摩托车发生事故时候可以有效的通过气囊对摩托车驾驶人员给予保护,当摩托车发生碰撞的时候,通过碰撞传感器311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312,经过控制器312的判断为一级碰撞还是二级碰撞,这个值可以根据不同使用环境进行设定,当高于某一个数值即可触发一级碰撞,到达某一个值的时候可触发二级碰撞,如果为一级碰撞则只会开启背部气囊223和胸部气囊210,如果达到二级碰撞程度就会在打开背部气囊223和胸部气囊210后,滑动开启安装卡爪卡32,使摩托坐垫与摩托本体分离,同时开启腿部气囊224,让人员脱离碰撞后的摩托,并通过气囊对人员进行全身的包围保护,大大的降低了乘坐人员的人身威胁,可以在摩托上乘坐人员发生碰撞前完成对人员的气囊包裹保护,代替人员身体来承受二次撞击的伤害。
安装部111包括第一喷射槽1111、转动杆1112和柔性盖1113,第一喷射槽1111设置为向上开口的喇叭状,转动杆1112安装在第一喷射槽1111的内部,且转动杆1112与第一喷射槽1111固定连接,柔性盖1113设置在第一喷射槽1111的上端面,且柔性盖1113与第一喷射槽1111转动连接,柔性盖1113在未翻转时上端面与第一乘坐部112上端面平齐,连接架121包括方形架1211、限位刻度装置1212和警示盖1213,方形架1211固定安装于第二乘坐部122的正下方,且方形架1211上端设置有第二喷射槽1214,警示盖1213安装在第二喷射槽1214中,且警示盖1213与第二喷射槽1214转动连接,方形架1211两侧面上还对称开设有转轴孔1215,限位刻度装置1212固定于方形架1211的外侧面上,且限位刻度装置1212包括卡接条1216和限位挡板1217,卡接条1216沿转轴孔1215弧形分布,限位挡板1217设置在转轴孔1215上端,且卡接条1216和限位挡板1217均与方形架1211固定连接,通过对安装部111的结构设置,用来方便前端气囊安装器21的安装使用,前端气囊安装器21安装在转动杆1112上,别设置在柔性盖1113的正下方,便于随时的触发使用,在未发生碰撞的时候,通过柔性盖1113将第一喷射槽1111覆盖,并且可以在柔性盖1113上端画上相应的禁止物品放置标志,在发生碰撞后,前端气囊安装器21内的气囊就会将柔性盖1113顶起弹射出来,保护人员的安全,通过对连接架121的结构设置,来方便后端气囊安装器22的安装使用,方形架1211的设置作为后端气囊安装器22的转动架来使用,并且通过上端开设的第二喷射槽1214来便于后端气囊安装器22内部气囊的弹射,在未碰撞的时候警示盖覆盖在第二喷射槽1214来上端,在发生碰撞后,前端气囊安装器21内的气囊就会将警示盖1213顶起弹射出来,通过限位刻度装置1212的设置用来配合定向轮33来调节后端气囊安装器22的角度,便于使用者可以更具不同乘坐习惯来调节相应的角度,如果乘坐人员喜欢坐的位置靠后一些则可以将后端气囊安装器22的角度调节的靠后摩托车尾部一些,反之则可以靠前一些,这样可以很好地保证后端气囊安装器22弹射气囊时候不会伤害到乘坐人员,限位挡板1217的设置用来防止后端气囊安装器22的角度调节过度来使用。
气囊装置2对称安装在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内部,且气囊装置2均与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转动连接,气囊装置2包括前端气囊安装器21和后端气囊安装器22,前端气囊安装器21安装在转动杆1112的上,且前端气囊安装器21与转动杆1112转动连接,后端气囊安装器22安装在转轴孔1215中,且后端气囊安装器22与转轴孔1215转动连接,前端气囊安装器21包括转轴部211和气囊放置部212,转轴部211焊接在气囊放置部212的下端,前端气囊安装器21内固定安装有胸部气囊210,后端气囊安装器22包括圆柱腔体221和方形腔体222,方形腔体222设置在圆柱腔体221的下端,且方形腔体222与圆柱腔体221固定连接,圆柱腔体221上还设置有方向板2211,方向板2211固定于圆柱腔体221的上端,用于保证气囊的喷射方向,圆柱腔体221内部固定安装有背部气囊223,方形腔体222内部固定安装有腿部气囊224,通过对前端气囊安装器21的设置便于在车辆发生碰撞后胸部气囊210的正常弹射使用,在未发生碰撞的时候胸部气囊210收缩在气囊放置部212,并且随时通过转轴部来弹射的方向,在发生碰撞后胸部气囊210会直接从气囊放置部212内弹射出来,在乘坐人员前端形成一层气囊保护,后端气囊安装器22的设置用来便于在车辆发生碰撞后背部气囊223和腿部气囊224的正常弹射使用,在未发生碰撞的时候背部气囊223收缩在圆柱腔体内,腿部气囊224收缩在方形腔体,在发生碰撞后,只要坐垫未离开摩托车的时候只会讲背部气囊223弹射出来,只有坐垫离开摩托车后才会将腿部气囊224也弹射出来。
背部气囊223包括第一背部气囊2231和第二背部气囊2232,第二背部气囊2232粘合在第一背部气囊2231后端,且第二背部气囊2232与第一背部气囊2231相互独立,在未充气时候,第一背部气囊2231和第二背部气囊2232均压缩折叠在后端气囊安装器22中,在充气后,第一背部气囊2231的形状为钩形的板状结构,第二背部气囊2232为C字型结构,且第二背部气囊2232的内侧面与第一背部气囊2231的外侧面紧密贴合,通过对背部气囊223的结构设置,在车辆发生碰撞后,通过分布弹射的方式来对乘坐人员身体后端的保护,避免了一次性弹射气囊无法完全对乘坐人员进行严密保护和弹射过程中造成对人员身体的误伤,在车辆发生碰撞后,首先第一背部气囊231会沿着后端气囊安装器22的发射方向弹射出来,然后紧贴向乘坐人员的背部,上端的钩形结构可以保证人员的头部不会受到撞击,然后第二背部气囊2232会弹射出来,对人员进行半包裹式的保护,完成对人员上半身后端的保护。
腿部气囊224在未充气的状态下,压缩折叠在方形腔体222内部,在充气状态下,腿部气囊224的形状为弧形结构,胸部气囊210包括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第二胸部气囊2102纵向设置在第一胸部气囊2101的外侧面上,在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均未充气时,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压缩在气囊放置部212内,在第一胸部气囊2101充气后,第二胸部气囊2102沿第一胸部气囊2101的侧面上展开,第二胸部气囊2102充气后呈圆弧形,通过对腿部气囊224结构设置,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后,保护乘坐人员的腿部来使用,在坐垫离开摩托车身后,腿部气囊224会立刻弹出,防止乘坐人员腿部与地面的直接接触,通过对胸部气囊210结构设置,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后,保护乘坐人员的身体前部来使用,可以避免车辆碰撞后因为惯性,造成人员前倾发生碰撞的威胁,发生碰撞的瞬间第一胸部气囊2101会从前端气囊安装器21纵向弹出完成对人员的阻挡,然后第二胸部气囊2102会从第一胸部气囊2101内侧面向着人员方向弹出,配合背部气囊223完成对人员的贴身保护。
第一背部气囊2231、第二背部气囊2232、腿部气囊224、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下端均安装有点火器23,且第一背部气囊2231、第二背部气囊2232、腿部气囊224、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内部均放置有化学药剂24,化学药剂24采用叠氮化钠或硝酸铵,通过对气囊内部的点火器的点火时间,来控制气囊弹射的顺序,保证气囊对人员身体的准确包裹保护,化学药剂的设置用来作为点火后快速爆炸产生气体来将气囊充气,第一背部气囊2231、第二背部气囊2232、腿部气囊224、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均采用尼龙66树脂和聚酰胺66,通过对气囊材料的限定,利用其物理特性可以有效的保证弹射状态和对人员安全的保护。
控制装置3设置在坐垫本体1的下端,且控制装置3与坐垫本体1固定连接,控制装置3包括控制箱31、安装卡爪32和定向轮33,控制箱31固定安装于坐垫本体1的下端,安装卡爪32对称安装在方形架1211的下端,且安装卡爪32与方形架1211滑动连接,定向轮33设置在方形架1211的外侧,且定向轮33通过弹簧连杆331与圆柱腔体221相固定,定向轮33与转轴孔1215配合转动连接,定向轮33上端还设置有与卡接条1216相配合的卡头332,卡头332与定向轮33纵向滑动连接,通过对控制装置3的结构设置,用来作为坐垫智能控制碰撞感应、撞击程度识别和启动点火器弹射对应气囊,控制箱31用来作为控制中心,安装卡爪32的设置用来方便坐垫与车辆的安装使用,并且在强烈撞击后可以通过控制箱31来将安装卡爪32收缩起来,断开坐垫与车辆的连接,便于腿部气囊224的弹射,定向轮33的设置用来控制背部气囊223的初始弹射角度,保证不同乘坐人员的合理使用,使用者可以转动卡头332在相应卡接条1216上端进行卡接,在背部气囊223弹射完成后,卡头332会在控制箱31的控制下瞬间收缩在定向轮33内部,断开与卡接条1216的卡接配合,此时定向轮33会在弹簧连杆331的作用下转动到最右侧,即背部气囊223会贴向乘坐人员的背部,将人员保护起来。
控制箱31内部设置有碰撞传感器311、控制器312、报警器313和蓄电池314,蓄电池314固定于控制箱31的中心,碰撞传感器311和报警器313对称安装在蓄电池314的两侧,控制器312固定安装在蓄电池314下端,通过对碰撞传感器311的设置作为控制器312判断碰撞的输入信号,以此来决定如何控制安全气囊的动作,蓄电池314作为整个装置电性原件的能源来使用,报警器313作为碰撞后的警示作用,便于周围人员的营救,碰撞传感器311与控制器312电性连接,且控制器312均与第一点火器23、第二点火器24、第三点火器25、第四点火器26、第五点火器27、安装卡爪32和卡头332电性连接,控制器312根据碰撞感应器311的输入信号来判断控制点火器、安装卡爪32和卡头332,来进行相应的对乘坐人员的保护。
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包括坐垫本体(1)、气囊装置(2)和控制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本体(1)包括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所述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上端面呈弧形连接,且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一体成型,所述前段坐垫(11)包括安装部(111)和第一乘坐部(112),所述安装部(111)设置在第一乘坐部(112)的前端,且安装部(111)与第一乘坐部(112)固定连接,所述后端坐垫(12)包括连接架(121)和第二乘坐部(122),所述第二乘坐部(122)设置在连接架(121)的上端,且第二乘坐部(122)与连接架(121)固定连接,所述气囊装置(2)对称安装在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内部,且气囊装置(2)均与前段坐垫(11)和后端坐垫(12)转动连接,所述控制装置(3)设置在坐垫本体(1)的下端,且控制装置(3)与坐垫本体(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11)包括第一喷射槽(1111)、转动杆(1112)和柔性盖(1113),所述第一喷射槽(1111)设置为向上开口的喇叭状,所述转动杆(1112)安装在第一喷射槽(1111)的内部,且转动杆(1112)与第一喷射槽(1111)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盖(1113)设置在第一喷射槽(1111)的上端面,且柔性盖(1113)与第一喷射槽(1111)转动连接,所述柔性盖(1113)在未翻转时上端面与第一乘坐部(112)上端面平齐,所述连接架(121)包括方形架(1211)、限位刻度装置(1212)和警示盖(1213),所述方形架(1211)固定安装于第二乘坐部(122)的正下方,且方形架(1211)上端设置有第二喷射槽(1214),所述警示盖(1213)安装在第二喷射槽(1214)中,且警示盖(1213)与第二喷射槽(1214)转动连接,所述方形架(1211)两侧面上还对称开设有转轴孔(1215),所述限位刻度装置(1212)固定于方形架(1211)的外侧面上,且限位刻度装置(1212)包括卡接条(1216)和限位挡板(1217),所述卡接条(1216)沿转轴孔(1215)弧形分布,所述限位挡板(1217)设置在转轴孔(1215)上端,且卡接条(1216)和限位挡板(1217)均与方形架(121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装置(2)包括前端气囊安装器(21)和后端气囊安装器(22),所述前端气囊安装器(21)安装在转动杆(1112)上,且前端气囊安装器(21)与转动杆(1112)转动连接,所述后端气囊安装器(22)安装在转轴孔(1215)中,且后端气囊安装器(22)与转轴孔(1215)转动连接,所述前端气囊安装器(21)包括转轴部(211)和气囊放置部(212),所述转轴部(211)焊接在气囊放置部(212)的下端,所述前端气囊安装器(21)内固定安装有胸部气囊(210),所述后端气囊安装器(22)包括圆柱腔体(221)和方形腔体(222),所述方形腔体(222)设置在圆柱腔体(221)的下端,且方形腔体(222)与圆柱腔体(221)固定连接,所述圆柱腔体(221)上还设置有方向板(2211),所述方向板(2211)固定于圆柱腔体(221)上端,用于保证气囊的喷射方向,所述圆柱腔体(221)内部固定安装有背部气囊(223),方形腔体(222)内部固定安装有腿部气囊(2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气囊(223)包括第一背部气囊(2231)和第二背部气囊(2232),所述第二背部气囊(2232)粘合在第一背部气囊(2231)后端,且第二背部气囊(2232)与第一背部气囊(2231)相互独立,在未充气时候,第一背部气囊(2231)和第二背部气囊(2232)均压缩折叠在后端气囊安装器(22)中,在充气后,所述第一背部气囊(2231)的形状为钩形的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背部气囊(2232)为C字型结构,且第二背部气囊(2232)的内侧面与第一背部气囊(2231)的外侧面紧密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气囊(224)在未充气的状态下,压缩折叠在方形腔体(222)内部,在充气状态下,腿部气囊(224)的形状为弧形结构,所述胸部气囊(210)包括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所述第二胸部气囊(2102)纵向设置在第一胸部气囊(2101)的外侧面上,在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均未充气时,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压缩在气囊放置部(212)内,在第一胸部气囊(2101)充气后,第二胸部气囊(2102)沿第一胸部气囊(2101)的侧面上展开,第二胸部气囊(2102)充气后呈圆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部气囊(2231)、第二背部气囊(2232)、腿部气囊(224)、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下端均安装有点火器(23),且第一背部气囊(2231)、第二背部气囊(2232)、腿部气囊(224)、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内部均放置有化学药剂(24)。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3)包括控制箱(31)、安装卡爪(32)和定向轮(33),所述控制箱(31)固定安装于坐垫本体(1)的下端,所述安装卡爪(32)对称安装在方形架(1211)的下端,且安装卡爪(32)与方形架(1211)滑动连接,所述定向轮(33)设置在方形架(1211)的外侧,且定向轮(33)通过弹簧连杆(331)与圆柱腔体(221)相固定,所述定向轮(33)与转轴孔(1215)配合转动连接,所述定向轮(33)上端还设置有与卡接条(1216)相配合的卡头(332),所述卡头(332)与定向轮(33)纵向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31)内部设置有碰撞传感器(311)、控制器(312)、报警器(313)和蓄电池(314),所述蓄电池(314)固定于控制箱(31)的中心,所述碰撞传感器(311)和报警器(313)对称安装在蓄电池(314)的两侧,所述控制器(312)固定安装在蓄电池(314)下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传感器(311)与控制器(312)电性连接,且控制器(312)均与第一点火器(23)、第二点火器(24)、第三点火器(25)、第四点火器(26)、第五点火器(27)、安装卡爪(32)和卡头(332)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药剂(24)采用叠氮化钠或硝酸铵,所述第一背部气囊(2231)、第二背部气囊(2232)、腿部气囊(224)、第一胸部气囊(2101)和第二胸部气囊(2102)均采用尼龙66树脂和聚酰胺66材料。
CN201910398861.2A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Pending CN1102545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8861.2A CN110254575A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8861.2A CN110254575A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54575A true CN110254575A (zh) 2019-09-20

Family

ID=67914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98861.2A Pending CN110254575A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545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9746A (zh) * 2020-05-07 2020-07-14 磐安秀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安全保护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4814A (zh) * 2002-04-18 2003-1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中的气囊装置
CN1458026A (zh) * 2002-05-15 2003-11-26 高田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CN1537752A (zh) * 2003-04-16 2004-10-20 ������������ʽ���� 气囊装置以及搭载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CN1927641A (zh) * 2005-09-07 2007-03-1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JP4468882B2 (ja) * 2005-11-02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1116444A1 (de) * 2011-10-20 2013-04-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en Freisitzer
JP5399139B2 (ja) * 2009-06-18 2014-0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04135B2 (ja) * 2010-02-25 2014-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5358417A (zh) * 2013-02-21 2016-02-24 安德雷斯·费尼韦斯 碰撞保护系统
CN107878632A (zh) * 2017-10-28 2018-04-06 无锡创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用安全气囊
EP3401197A1 (de) * 2017-05-11 2018-11-14 Dirk Küster Airbagsystem für ein aufsitz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nachrüsten eines aufsitzkraftfahrzeugs
CN109153420A (zh) * 2016-02-16 2019-01-04 联宝兴业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辆的气囊安全系统
CN109466491A (zh) * 2018-10-30 2019-03-15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4814A (zh) * 2002-04-18 2003-1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中的气囊装置
CN1458026A (zh) * 2002-05-15 2003-11-26 高田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CN1537752A (zh) * 2003-04-16 2004-10-20 ������������ʽ���� 气囊装置以及搭载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CN1927641A (zh) * 2005-09-07 2007-03-1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JP4468882B2 (ja) * 2005-11-02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99139B2 (ja) * 2009-06-18 2014-0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04135B2 (ja) * 2010-02-25 2014-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DE102011116444A1 (de) * 2011-10-20 2013-04-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en Freisitzer
CN105358417A (zh) * 2013-02-21 2016-02-24 安德雷斯·费尼韦斯 碰撞保护系统
CN109153420A (zh) * 2016-02-16 2019-01-04 联宝兴业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辆的气囊安全系统
EP3401197A1 (de) * 2017-05-11 2018-11-14 Dirk Küster Airbagsystem für ein aufsitz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nachrüsten eines aufsitzkraftfahrzeugs
CN107878632A (zh) * 2017-10-28 2018-04-06 无锡创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用安全气囊
CN109466491A (zh) * 2018-10-30 2019-03-15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9746A (zh) * 2020-05-07 2020-07-14 磐安秀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安全保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60877B1 (en) Soft shell air bag
US20190135220A1 (en) Large volume dual airbag system
US9056592B1 (en) Automobile airbag deployment dependent on passenger size
CN110254575A (zh) 一种自带安全气囊的摩托坐垫
US9862341B2 (en) Two-wheeler airbag system
KR100806592B1 (ko) 탑승자 보호용 에어백 장치
KR100526147B1 (ko) 차량도어의 하부에 설치된 사이드 에어백 시스템
TWM588069U (zh) 防撞裝置之結構
RU2803356C1 (ru) Подушк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CN212047265U (zh) 头枕安全气囊系统与头枕气囊
JP3953870B2 (ja) 車両のエアバックシステム
EP1841623B1 (en) An air-bag inflator
EP1203702B1 (en) Safety system with a plurality of expandable and releasable protective elements
KR100391213B1 (ko) 자동차용 에어백
KR0185337B1 (ko) 차량 충돌시 전방 시트의 승강장치
KR100314302B1 (ko) 차량용 인체보호장치
JPS5913175Y2 (ja) エアバック装置
KR100769983B1 (ko) 에어백 장치
KR100835942B1 (ko) 에어백용 테더의 설치구조
KR100526148B1 (ko) 차량 시트의 보텀에 설치된 사이드 에어백 시스템
KR100526150B1 (ko) 차량 시트의 브라켓에 설치된 사이드 에어백 시스템
KR200269585Y1 (ko) 팽창각도조절 에어백
KR19990026012U (ko) 자동차의 뒷좌석용 에어백
KR20040072920A (ko) 자동차의 탑승자 보호 장치
KR19980083120A (ko) 하반신 보호용 에어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