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7499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7499A
CN110247499A CN201910154613.3A CN201910154613A CN110247499A CN 110247499 A CN110247499 A CN 110247499A CN 201910154613 A CN201910154613 A CN 201910154613A CN 110247499 A CN110247499 A CN 110247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dhesive layer
slot
surface adhesive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46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47499B (zh
Inventor
井上雅志
山口直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47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47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且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的冷却特性的旋转电机。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具备定子。在定子的定子铁心设有多个插槽,相对于插槽插入有线圈和绝缘片层。将插入到插槽的线圈中的第一线圈侧面、第二线圈侧面作为粘接区域而隔着绝缘片层粘接在插槽内周面。另外,将插入到插槽的线圈中的第一线圈端面、第二线圈端面作为未粘接区域而保持为相对于插槽内周面非接触。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3月7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8-040765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已知有在定子铁心的插槽插入有线圈,在插槽的内表面与线圈之间夹有发泡树脂片的定子。线圈隔着发泡树脂片固定附着在插槽的内表面(即,定子铁心)(例如,参照日本特许第5497532号)。
具体而言,在插槽的内表面与线圈之间夹有发泡树脂片的状态下,发泡树脂片被加热。发泡树脂片在两表面设有发泡性树脂。通过发泡树脂片被加热,由此发泡性树脂膨胀从而涂布(粘接)在插槽的内表面的整个面和线圈中的插入到插槽的部位的整个面。
由此,线圈隔着发泡树脂片固定附着在定子铁心。
另外,在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已知有在定子的轴向上仅在插槽的内表面的端部粘接有线圈的定子(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6-52226号)。
然而,日本特许第5497532号的定子在插槽的内表面整个区域和线圈的整个区域(具体而言,线圈中的插入到插槽的部位的整个区域)粘接有发泡性树脂。因此,认为旋转电机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难以较佳地确保NV(Noise Vibration)特性。
另外,日本特开2016-52226号的定子仅在插槽的内表面的端部粘接有线圈。因此,与在插槽的内表面整个区域粘接有线圈的情况相比,难以使在线圈产生的热量向定子铁心传递。即,认为难以良好地保持定子铁心和线圈的热量传递特性。因此,寻求研究例如在对定子的外周部进行冷却的水冷构造中较佳地确保线圈的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且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的冷却特性的旋转电机。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相对于在定子铁心设置的多个插槽插入有线圈和绝缘片的定子,插入到所述插槽的所述线圈中的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至少一侧面设为隔着所述绝缘片粘接在所述插槽的内表面的粘接区域,插入到所述插槽的所述线圈中的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正交的端面设为被保持为相对于所述插槽的内表面非接触的未粘接区域。
根据上述(1)的方案,将线圈的至少一侧面作为粘接区域而粘接在插槽的内表面。另外,将线圈的端面作为未粘接区域而保持为相对于插槽的内表面未粘接的状态。
这样,线圈的端面被保持为相对于插槽的内表面未粘接的状态。因此,能够使线圈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粘接。由此,抑制旋转电机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能够较佳地确保NV(Noise Vibration)特性。
另外,线圈的至少一侧面粘接在插槽的内表面。因此,能够确保从线圈向定子铁心的热量传递特性良好。即,在线圈产生的热量从线圈的侧壁经绝缘片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
由此,例如,在利用水冷构造对定子的外周部进行冷却的状态下,能够将在线圈产生的热量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这样,利用水冷构造良好地对传递到定子铁心的热量进行冷却,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的温度。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插槽的靠径向内侧的部位所述线圈的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两侧面设为隔着所述绝缘片粘接在所述插槽的内表面的粘接区域,在所述插槽的靠径向外侧的部位所述线圈的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一侧面设为被保持为相对于所述插槽的内表面非接触的未粘接区域。
在此,考虑到旋转电机在高速旋转高转矩区域中旋转电机的气隙侧的线圈涡电流损失变大,线圈的发热有可能升高。
在上述(2)的方案中,将线圈中的靠插槽的径向内侧的两侧面设为粘接区域,使粘接区域粘接在插槽的内表面。因此,能够将由线圈产生的热量经粘接区域效率良好地传递给插槽的内表面(即,定子铁心)。由此,在气隙侧,能够提高从线圈向定子铁心的热传递特性。
另一方面,将线圈中的靠插槽的径向外侧的一侧面设为未粘接区域,将未粘接区域保持为相对于插槽的内表面非接触。由此,在背轭侧,能够较佳地抑制从线圈向定子铁心的热传递特性。
这样,能够在线圈所引起的发热升高的气隙侧提高热传递特性,在其他的部位的背轭侧较佳地抑制热传递特性。因此,能够使线圈的温度均匀化。由此,提高线圈所引起的发热升高的气隙侧的热传递特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线圈。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绝缘片的与所述插槽的内表面对置的绝缘片外侧面没为粘接在所述插槽的内表面的粘接区域,所述绝缘片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绝缘片内侧面的一部分设为被保持为相对于所述线圈非粘接的未粘接区域。
在此,例如,在旋转电机具备充分的冷却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将从线圈向定子铁心的热传递特性抑制得比较低。于是,在技术方案3中,将绝缘片的绝缘片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未粘接区域,将绝缘片的绝缘片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保持为相对于线圈非接触。
这样,将绝缘片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保持为相对于线圈非接触,由此能够使线圈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粘接。由此,抑制旋转电机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进一步较佳地确保NV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将线圈的至少一侧面作为粘接区域而粘接在插槽的内表面。另外,将线圈的端面作为未粘接区域而保持为相对于插槽的内表面未粘接的状态。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的冷却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电机1,对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这样的车辆用的驱动单元所采用的马达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车辆用的驱动单元所采用的马达,还能够适用于发电用马达、其他用途的马达、或车辆用以外的旋转电机(包括发电机)。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是例如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这样的车辆中搭载的行驶用马达。旋转电机1具备壳体2、定子10、转子20及轴4。壳体2收容定子10及转子20,并且将轴4支承为能够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定子10、转子20及轴4分别配置为将轴线C作为共同轴线。
以下,将轴线C的延伸方向称为轴向,将与轴线C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轴线C旋转的方向称为周向地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箭头Z表示轴向,箭头R表示径向,箭头θ表示周向。
如图2、图3所示,定子10具备定子铁心11、装配在定子铁心11的多层(例如,U相、V相、W相)的线圈13、以及多个绝缘片层15(参照图4)。
定子铁心11形成为从径向的外侧包围转子20的筒状。
定子铁心11是由对电磁钢板实施冲裁加工等而形成的环状的板沿轴向(即,层叠方向)层叠构成的。需要说明的是,定子铁心11也可以是所谓的压粉铁心。
具体而言,定子铁心11具有背轭23和多个齿24。背轭23形成为与轴线C同轴地配置的筒状。
多个齿24在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从背轭23的内周面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
插槽26隔开规定间隔地呈槽状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24之间。即,多个插槽26以相对于多个齿24沿着周向交替地形成的状态包含于定子铁心11。
在多个插槽26配置有线圈13,线圈13安装在多个齿24。在该状态下,在定子铁心11装配有线圈13。
定子10通过使电流在线圈13中流动而产生磁场。
转子20配置在定子10的径向内侧。转子20具备转子铁心31、装配(埋设)在转子铁心31的多个磁铁33、以及与转子铁心31的轴向两端面接触地配置的端面板35(参照图1)。转子铁心31形成为沿轴向一样地延伸的圆筒状,外周面31a与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11a对置配置。转子铁心31例如是通过将多张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的。轴4(参照图1)通过插入、压入等方式固定在转子铁心31的内侧。
由此,转子铁心31与轴4成为一体,能够绕轴线C旋转。转子20通过在定子10产生的磁场与磁铁33排斥或吸引磁铁33而被驱动进行旋转。
如图4所示,插槽26形成为沿着轴向贯穿定子铁心11。插槽26例如具有插槽内周面(内表面)41和插槽开口部42。即,插槽26是径向的内周面11a侧开放的所谓的敞开式插槽。
插槽内周面41具有第一插槽内侧面45、第二插槽内侧面46、第一插槽内端面47及第二插槽内端面48。
第一插槽内侧面45是定子铁心11的沿着径向的侧面。第二插槽内侧面46是定子铁心11的沿着径向的侧面。第一插槽内端面47是定子铁心的与径向正交的端面。第二插槽内端面48是定子铁心的与径向正交的端面。线圈13和绝缘片层15插入多个插槽26。
线圈13利用由矩形截面的导体构成的多个分段线圈13a~13d来构成。多个分段线圈13a~13d从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11a朝向背轭23(即,外周面11b(参照图2))地沿定子铁心11的径向层叠。多个分段线圈13a~13d例如是矩形截面的芯线(铜线)被绝缘材料(涂漆材料)的皮膜覆盖而成的导体。
线圈13具有第一线圈侧面51、第二线圈侧面52、第一线圈端面53及第二线圈端面54。
第一线圈侧面51是沿着定子铁心11的径向的侧面,配置在与第一插槽内侧面45对置的位置。第二线圈侧面52是沿着定子铁心11的径向的侧面,配置在与第二插槽内侧面46对置的位置。
第一线圈端面53是与定子铁心的径向正交的端面,配置在与第一插槽内端面47对置的位置。第二线圈端面54是与定子铁心的径向正交的端面,配置在与第二插槽内端面48对置的位置。
绝缘片层15呈O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绝缘片层15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即,轴线C(参照图1)的轴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绝缘片层15例如具备绝缘片(具体而言,绝缘纸)56、外表面粘接层57及内表面粘接层58。
绝缘片56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绝缘片56具备第一片部56a、第二片部56b、第三片部56c、第四片部56d及第五片部56e。绝缘片56通过使第一片部56a和第五片部56e重叠而配置成O字形状。
在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的外表面以重叠的状态层叠(涂布)有外表面粘接层57。具体而言,外表面粘接层57具备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第二外表面粘接层57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以与第二片部56b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二外表面粘接层57b以与第三片部56c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以与第四片部56d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形成为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态,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即,外表面粘接层57)例如由作为内含有多个球状的发泡剂并且具有热固化性的树脂(例如环氧树脂等)的发泡树脂构成。
这样,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的整个表面连续,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层叠在整个区域。即,确保了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相对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的层叠面积较大。
因此,在将绝缘片层15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时,能够防止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因与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接触而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剥离。由此,将绝缘片层15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率。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也可以考虑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剥离而将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层叠在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
在第二片部56b的内表面及第四片部56d的内表面以重叠有内表面粘接层58的状态进行层叠(涂布)。具体而言,内表面粘接层58具备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
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以与第二片部56b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以与第四片部56d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
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例如与外表面粘接层57同样地,由作为内含有多个球状的发泡剂并且具有热固化性的树脂(例如环氧树脂等)的发泡树脂构成。
绝缘片层15呈O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
在该状态下,线圈13的整个周面(即,第一线圈侧面51~第四线圈侧面54)被绝缘片层15覆盖。绝缘片层15的第一片部56a与第二线圈端面54接触。在第一片部56a的外表面重叠有第五片部56e。
第一片部56a及第五片部56e以重叠的状态介于第二线圈端面54与第二插槽内端面48之间。第二线圈端面54成为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另外,第二片部56b、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介于第一线圈侧面51与第一插槽内侧面45之间。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通过被加热,由此伴随着温度上升而利用发泡进行膨胀。之后,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固化。
由此,第一线圈侧面51隔着第二片部56b、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57a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即,第一线圈侧面51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5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此外,第三片部56c及第二外表面粘接层57b介于第一线圈端面53与第一插槽内端面47之间。第二外表面粘接层57b通过被加热,由此伴随着温度上升而利用发泡进行膨胀。之后,第二外表面粘接层57b固化。
由此,第二片部56b隔着第二外表面粘接层57b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即,第一线圈端面53成为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此外,第四片部56d、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介于第二线圈侧面52与第二插槽内侧面46之间。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通过被加热,由此伴随着温度上升而利用发泡进行膨胀。之后,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固化。
由此,第二线圈侧面52隔着第四片部56d、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57c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即,第二线圈侧面52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5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第一线圈端面53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端面54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因此,能够使线圈13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固定附着。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较佳地确保NV(Noise Vibration)特性。
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侧面51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5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侧面52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5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15从第一线圈侧面51经第一插槽内侧面45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另外,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15从第二线圈侧面52经第二插槽内侧面46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能够确保从线圈13向定子铁心11的热量传递特性良好。
在此,例如,定子铁心11的背轭23被保持为利用水冷构造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因此,传递到定子铁心的线圈13的热量被水冷构造良好地冷却,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温度。
接着,基于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定子7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变形例的定子70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相同、类似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5所示,定子7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15替换成绝缘片层72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同样。
绝缘片层7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表面粘接层57替换成外表面粘接层74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15同样。绝缘片层72呈O字形状配置。具体而言,绝缘片层72以第一片部56a及第五片部56e在径向上重叠的状态配置在背轭23侧。另外,绝缘片层72的第三片部56c配置在插槽开口部42(即气隙)侧。气隙是指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11a(参照图2)与转子铁心31的外周面31a(参照图2)之间的间隙。
外表面粘接层74以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及第五片部56e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具体而言,外表面粘接层74具备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第二外表面粘接层74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以与第二片部56b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二外表面粘接层74b以与第四片部56d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以与第五片部56e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在第二片部56b的整个表面形成为层状态,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第二外表面粘接层74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形成为与第四片部56d及第五片部56e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态,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即,外表面粘接层7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表面粘接层57同样地,例如由作为内含有多个球状的发泡剂并且具有热固化性的树脂(例如环氧树脂等)的发泡树脂构成。
这样,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在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及第五片部56e的整个表面形成为层状态。即,确保了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相对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及第五片部56e的层叠面积较大。
因此,在将绝缘片层7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时,能够防止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因与插槽内周面41接触而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及第五片部56e剥离。由此,将绝缘片层7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率。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考虑到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从第二片部56b、第四片部56d及第五片部56e剥离的情况。也可以考虑该状态而将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层叠在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
绝缘片层72呈O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在该状态下,线圈13的整个周面(即,第一线圈侧面51~第四线圈侧面54)被绝缘片层72覆盖。具体而言,第一片部56a及第五片部56e介于第一线圈端面53与第一插槽内端面47之间。
由此,第五片部56e隔着第三外表面粘接层74c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即,第一线圈端面53成为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另外,第二片部56b、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介于第一线圈侧面51与第一插槽内侧面45之间。由此,第一线圈侧面51隔着第二片部56b、第一内表面粘接层58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74a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即,第一线圈侧面51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7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此外,第三片部56c介于第二线圈端面54与第二插槽内端面48之间。第二线圈端面54成为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此外,第四片部56d、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及第二外表面粘接层74b介于第二线圈侧面52与第二插槽内侧面46之间。由此,第二线圈侧面52隔着第四片部56d、第二内表面粘接层58b及第二外表面粘接层74b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即,第二线圈侧面52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7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定子70,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同样的效果。即,根据变形例的定子70,第一线圈端面53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端面54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
因此,能够使线圈13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粘接。
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
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侧面51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7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侧面52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7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72从第一线圈侧面51经第一插槽内侧面45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另外,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72从第二线圈侧面52经第二插槽内侧面46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能够确保从线圈13向定子铁心11的热传递特性良好。
在此,例如,定子铁心11的背轭23被保持为利用水冷构造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因此,传递到的定子铁心的线圈13的热量被水冷构造良好地冷却,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温度。
接着,基于图6~图17对第二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子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相同、类似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定子8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15替换成绝缘片层82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同样。
绝缘片层82呈B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
具体而言,绝缘片层82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绝缘片层82例如具备绝缘片(具体而言,绝缘纸)83、外表面粘接层84及内表面粘接层85。
绝缘片83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绝缘片83具备第一片部83a、第二片部83b、第三片部83c、第四片部83d、第五片部83e、第六片部83f及第七片部83g。
外表面粘接层84以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具体而言,外表面粘接层84具备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第三外表面粘接层84c、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及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以与第二片部83b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以与第三片部83c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三外表面粘接层84c以与第四片部83d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以与第五片部83e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以与第六片部83f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形成为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态,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
这样,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整个表面连续,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即,确保了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相对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层叠面积较大。
因此,在将绝缘片层8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时,能够防止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因与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接触而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剥离。由此,将绝缘片层8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考虑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剥离而将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层叠(涂布)在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
内表面粘接层85以与第二片部83b的内表面、第四片部83d的内表面及第六片部83f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具体而言,内表面粘接层85具备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及第三内表面粘接层85c。
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以与第二片部83b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以与第四片部83d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三内表面粘接层85c以与第六片部83f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三内表面粘接层85c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
绝缘片层82呈B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
线圈13具备第一分段线圈13a和第二分段线圈13b。第一分段线圈13a配置在背轭23侧。第二分段线圈13b配置在插槽开口部42(即气隙)侧。
在该状态下,线圈13的整个周面(即,第一线圈侧面51~第四线圈侧面54)被绝缘片层82覆盖。第一片部83a及第七片部83g处于被夹持在第一分段线圈13a与第二分段线圈13b之间的状态。
另外,第二片部83b、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介于第二线圈侧面52中的第一分段线圈13a的部位52a与第二插槽内侧面46之间。以下,将“第二线圈侧面52中的第一分段线圈13a的部位52a”称为“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
由此,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隔着第二片部83b、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即,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另外,第三片部83c及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介于第一线圈端面53与第一插槽内端面47之间。第三片部83c利用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第一线圈端面53成为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此外,第四片部83d、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84c介于第一线圈侧面51与第一插槽内侧面45之间。由此,第一线圈侧面51隔着第四片部83d、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84c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即,第一线圈侧面51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此外,第五片部83e及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介于第二线圈端面54与第二插槽内端面48之间。第五片部83e利用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第二线圈端面54成为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另外,第六片部83f、第三内表面粘接层85c及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介于第二线圈侧面52中的第二分段线圈13b的部位52b与第二插槽内侧面46之间。以下,将“第二线圈侧面52中的第二分段线圈13b的部位52b”称为“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
由此,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隔着第六片部83f、第三内表面粘接层85c及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即,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在此,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也作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粘接区域而被保持。
另外,利用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和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来形成第二线圈侧面52。由此,第二线圈侧面52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80,第一线圈端面53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端面54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
因此,能够使线圈13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粘接。
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
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侧面51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侧面52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82从第一线圈侧面51经第一插槽内侧面45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另外,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82从第二线圈侧面52经第二插槽内侧面46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能够确保从线圈13向定子铁心11的热传递特性良好。
在此,例如,定子铁心11的背轭23被保持为利用水冷构造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因此,传递到定子铁心的线圈13的热量被水冷构造良好地冷却,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温度。
接着,基于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90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如图7所示,定子90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82替换成绝缘片层91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80同样。
绝缘片层91例如具备绝缘片83、外表面粘接层84及内表面粘接层92。即,绝缘片层91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82的内表面粘接层85替换成内表面粘接层92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82同样。
内表面粘接层92除了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内表面粘接层85(参照图6),还具备第四内表面粘接层85d和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
第四内表面粘接层85d介于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与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之间,形成为与各内表面粘接层85a、85b连续。第四内表面粘接层85d以与第三片部83c的内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介于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与第三内表面粘接层85c之间,形成为与各内表面粘接层85b、85c连续。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以与第五片部83d的内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即,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内表面粘接层92)一体地形成为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因此,确保了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相对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层叠面积较大。
在此,在将绝缘片层91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时,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与第一线圈侧面51、第二线圈侧面52、第一线圈端面53及第二线圈端面54接触。
在该状态下,确保了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相对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层叠面积较大。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剥离。由此,将绝缘片层91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率。
接着,基于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00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如图8所示,定子100是增加了线圈13的分段线圈的个数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80同样。
线圈13具备第一分段线圈13a、第二分段线圈13b、第三分段线圈13c及第四分段线圈13d。
线圈13从背轭23朝向插槽开口部42(即气隙)侧地沿径向层叠。
线圈13由4个分段线圈13a~13d构成,由此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13相比形成得较大型。
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00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绝缘片层82呈B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在该状态下,线圈13的整个周面(即,第一线圈侧面51~第四线圈侧面54)被绝缘片层82覆盖。第一片部83a及第七片部83g处于被夹持在第二分段线圈13b与第三分段线圈13c之间的状态。
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80同样地,第一线圈端面53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端面54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
因此,能够使线圈13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粘接。
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
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侧面51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侧面52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82从第一线圈侧面51经第一插槽内侧面45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另外,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82从第二线圈侧面52经第二插槽内侧面46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能够确保从线圈13向定子铁心11的热传递特性良好。
在此,例如,定子铁心11的背轭23被保持为利用水冷构造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因此,传递到定子铁心的线圈13的热量被水冷构造良好地冷却,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温度。
接着,基于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110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如图9所示,定子110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绝缘片层82替换成绝缘片层91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00同样。
绝缘片层91例如具备绝缘片83、外表面粘接层84及内表面粘接层92。即,绝缘片层91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绝缘片层82的内表面粘接层85替换成内表面粘接层92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绝缘片层82同样。
内表面粘接层92除了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内表面粘接层85(参照图6),还具备第四内表面粘接层85d和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
第四内表面粘接层85d介于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与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之间,形成为与各内表面粘接层85a、85b连续。第四内表面粘接层85d以与第三片部83c的内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介于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与第三内表面粘接层85c之间,形成为与各内表面粘接层85b、85c连续。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以与第五片部83e的内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即,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内表面粘接层92)一体地形成为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相对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层叠面积较大。
在此,在将绝缘片层91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时,绝缘片层91与第一线圈侧面51、第二线圈侧面52、第一线圈端面53及第二线圈端面54接触。
在该状态下,确保了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相对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的层叠面积较大。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内表面粘接层85a~第五内表面粘接层85e从第二片部83b~第六片部83f剥离。由此,将绝缘片层91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率。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定子12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15替换成绝缘片层122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同样。
绝缘片层122呈S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具体而言,绝缘片层122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绝缘片层122例如具备绝缘片(绝缘纸)123、外表面粘接层124及内表面粘接层125。
绝缘片123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
绝缘片123具备第一片部123a、第二片部123b、第三片部123c、第四片部123d、第五片部123e、第六片部123f及第七片部123g。绝缘片123呈S字形状配置。
外表面粘接层124以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的外表面及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具体而言,外表面粘接层124具备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第二外表面粘接层124b、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第五外表面粘接层124e及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以与第一片部123a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二外表面粘接层124b以与第二片部123b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以与第三片部123c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以与第五片部123e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五外表面粘接层124e以与第六片部123f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以与第七片部123g的外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形成为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态,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
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的整个表面连续,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即,能够确保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相对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的层叠面积较大。
另外,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形成为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态,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
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的整个表面连续,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形成在整个区域。即,能够确保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相对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的层叠面积较大。
因此,在将绝缘片层12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时,能够防止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因与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接触而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剥离。另外,能够防止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因与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接触而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剥离。
由此,将绝缘片层12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考虑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剥离而将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e层叠(涂布)在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
另外,也可以考虑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剥离而将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层叠(涂布)在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
内表面粘接层125以与第一片部123a的内表面、第三片部123c的内表面、第五片部123e的内表面及第七片部123g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具体而言,内表面粘接层125具备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及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
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以与第一片部123a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以与第三片部123c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以与第五片部123e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以与第七片部123g的内表面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d在定子铁心11的层叠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整个区域。
绝缘片层122呈S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
线圈13具备第一分段线圈13a和第二分段线圈13b。第一分段线圈13a配置在背轭23侧。第二分段线圈13b配置在插槽开口部42(即气隙)侧。
在该状态下,线圈13的整个周面(即,第一线圈侧面51~第四线圈侧面54)被绝缘片层122覆盖。具体而言,第一片部123a、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介于第二线圈侧面52中的第一分段线圈13a的部位52a与第二插槽内侧面46之间。以下,将“第二线圈侧面52中的第一分段线圈13a的部位52a”称为“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
由此,“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隔着第一片部123a、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及第一外表面粘接层124a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即,“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另外,第二片部123b及第二外表面粘接层124b介于第一线圈端面53与第一插槽内端面47之间。第二片部123b利用第二外表面粘接层124b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第一线圈端面53成为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此外,第三片部123c、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介于第一线圈侧面51中的第一分段线圈13a的部位51a与第一插槽内侧面45之间。以下,将“第一线圈侧面51中的第一分段线圈13a的部位51a”称为“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
由此,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隔着第三片部123c、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及第三外表面粘接层124c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即,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此外,第四片部123d处于被夹持在第一分段线圈13a与第二分段线圈13b之间的状态。即,第一分段线圈13a与第四片部123d接触,第二分段线圈13b与第四片部123d接触。
此外,第五片部123e、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及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介于第二线圈侧面52中的第二分段线圈13b的部位52b与第二插槽内侧面46之间。以下,将“第二线圈侧面52中的第二分段线圈13b的部位52b”称为“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
由此,“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隔着第五片部123e、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及第四外表面粘接层124d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即,“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另外,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作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粘接区域而被保持。
在此,利用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和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来形成第二线圈侧面52。由此,第二线圈侧面52成为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另外,第六片部123f及第五外表面粘接层124e介于第二线圈端面54与第二插槽内端面48之间。第六片部123f利用第五外表面粘接层124e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第二线圈端面54成为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的未粘接区域。
此外,第七片部123g、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及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介于第一线圈侧面51中的第二分段线圈13b的部位51b与第一插槽内侧面45之间。以下,将“第一线圈侧面51中的第二分段线圈13b的部位51b”称为“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
由此,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隔着第七片部123g、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及第六外表面粘接层124f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即,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另外,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作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粘接区域而被保持。
在此,利用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和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来形成第一线圈侧面51。由此,第一线圈侧面51成为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的粘接区域。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120,第一线圈端面53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端面54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
因此,能够使线圈13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粘接。
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
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侧面51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侧面52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122从第一线圈侧面51经第一插槽内侧面45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另外,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122从第二线圈侧面52经第二插槽内侧面46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能够确保从线圈13向定子铁心11的热传递特性良好。
在此,例如,定子铁心11的背轭23被保持为利用水冷构造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因此,传递到定子铁心的线圈13的热量被水冷构造良好地冷却,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温度。
接着,基于图1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130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如图11所示,定子130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122替换成绝缘片层132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120同样。
绝缘片层132例如具备绝缘片123、外表面粘接层124及内表面粘接层134。即,绝缘片层132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122的内表面粘接层125替换成内表面粘接层134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片层122同样。
内表面粘接层134除了具备第三实施方式的内表面粘接层125(参照图10),还具备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e和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f。
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介于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与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之间,形成为与各内表面粘接层125a、125b连续。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以与第二片部123b的内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介于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与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之间,形成为与各内表面粘接层125c、125d连续。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以与第六片部123f的内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即,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及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一体地形成为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因此,确保了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及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相对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的层叠面积较大。
另外,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及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一体地形成为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因此,确保了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及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相对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的层叠面积较大。
在此,在将绝缘片层13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时,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与第一线圈侧面51、第二线圈侧面52、第一线圈端面53及第二线圈端面54接触。
在该状态下,确保了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相对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及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即,内表面粘接层134)的层叠面积较大。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从内表面粘接层134剥离。由此,将绝缘片层13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率。
接着,基于图12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40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如图12所示,定子140是增加了线圈13的分段线圈的个数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120同样。
线圈13具备第一分段线圈13a、第二分段线圈13b、第三分段线圈13c及第四分段线圈13d。
第一分段线圈13a~第四分段线圈13d从背轭23朝向插槽开口部42(即气隙)侧地沿径向层叠。
线圈13由4个分段线圈13a~13d构成,由此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13相比形成得较大型。
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40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绝缘片层122呈S字形状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在该状态下,线圈13的整个周面(即,第一线圈侧面51~第四线圈侧面54)被绝缘片层122覆盖。第四片部123d处于被夹持在第二分段线圈13b与第三分段线圈13c之间的状态。
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40,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120同样地,第一线圈端面53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端面54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
因此,能够使线圈13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粘接。
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
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侧面51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侧面52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12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122从第一线圈侧面51经第一插槽内侧面45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另外,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122从第二线圈侧面52经第二插槽内侧面46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能够确保从线圈13向定子铁心11的热传递特性良好。
在此,例如,定子铁心11的背轭23被保持为利用水冷构造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因此,传递到定子铁心的线圈13的热量被水冷构造良好地冷却,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温度。
接着,基于图13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150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如图13所示,定子150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绝缘片层122替换成绝缘片层132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40同样。
绝缘片层132例如具备绝缘片123、外表面粘接层124及内表面粘接层134。即,绝缘片层132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绝缘片层122的内表面粘接层125替换成内表面粘接层134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绝缘片层122同样。
内表面粘接层134除了具备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内表面粘接层125(参照图12),还具备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和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
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介于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与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之间,形成为与各内表面粘接层125a、125b连续。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以与第二片部123b的内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介于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与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之间,形成为与各内表面粘接层125c、125d连续。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以与第六片部123f的内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状态进行层叠。
即,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及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一体地形成为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二内表面粘接层125b及第五内表面粘接层125e相对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的层叠面积较大。
另外,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及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一体地形成为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的整个表面连续的层状。因此,能够确保第三内表面粘接层125c、第四内表面粘接层125d及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相对于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的层叠面积较大。
在此,在将绝缘片层13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时,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与第一线圈侧面51、第二线圈侧面52、第一线圈端面53及第二线圈端面54接触。
在该状态下,确保了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相对于第一片部123a~第三片部123c及第五片部123e~第七片部123g(即,内表面粘接层134)的层叠面积较大。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内表面粘接层125a~第六内表面粘接层125f从内表面粘接层134剥离。由此,将绝缘片层132配置在插槽26与线圈13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率。
接着,基于图14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子160进行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定子160的插槽内周面41利用插槽外侧内周面41a和插槽内侧内周面41b来构成。
在此,考虑到旋转电机1(参照图2)在高速旋转高转矩区域中旋转电机1的插槽内侧内周面41b(气隙侧)的线圈涡电流损失变大,线圈13的发热有可能变高。于是,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子160中,使插槽内侧内周面41b的热传递特性比插槽外侧内周面41a大。
插槽外侧内周面41a是插槽内周面41中的靠插槽26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换言之,插槽外侧内周面41a是在插槽内周面41的径向上从插槽内周面41的中央161向径向外侧延伸到背轭23的靠径向外侧的面。
插槽外侧内周面41a具备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第一外侧插槽内侧面45a和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第二外侧插槽内侧面46a。
插槽内侧内周面41b是插槽内周面41中的靠插槽26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换言之,插槽内侧内周面41b是在插槽内周面41的径向上从插槽内周面41的中央161向径向内侧延伸到插槽开口部42(即气隙侧)的靠径向内侧的面。
插槽内侧内周面41b具备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第一内侧插槽内侧面45b和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第二内侧插槽内侧面46b。
定子160具备线圈13、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62及靠内侧的绝缘片层82。
线圈13例如具备第一分段线圈13a~第四分段线圈13d。
第一分段线圈13a~第四分段线圈13d从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11a朝向外周面11b(参照图2)地沿定子铁心11的径向层叠。
第一分段线圈13a及第二分段线圈13b配置在插槽外侧内周面41a。利用第一分段线圈13a及第二分段线圈13b形成了第一线圈侧面51的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形成了第二线圈侧面52的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
第三分段线圈13c及第四分段线圈13d配置在插槽内侧内周面41b。利用第三分段线圈13c及第四分段线圈13d形成了第一线圈侧面51的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形成了第二线圈侧面52的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
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62配置成在插槽外侧内周面41a覆盖第一分段线圈13a~第二分段线圈13b。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62例如具备绝缘片83、外表面粘接层84及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
靠内侧的绝缘片层82配置成在插槽内侧内周面41b覆盖第三分段线圈13c~第四分段线圈13d。靠内侧的绝缘片层82例如具备绝缘片83、外表面粘接层84及内表面粘接层85。
在插槽内侧内周面41b配置有靠内侧的绝缘片层82,由此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成为隔着靠内侧的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内侧插槽内侧面45b的粘接区域。另外,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成为隔着靠内侧的绝缘片层8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内侧插槽内侧面46b的粘接区域。
即,在第三分段线圈13c~第四分段线圈13d中,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及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的两侧面成为固定附着在定子铁心11的粘接区域。
因此,能够将在第三分段线圈13c~第四分段线圈13d产生的热量从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经绝缘片层82、第一内侧插槽内侧面45b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
另外,能够将在第三分段线圈13c~第四分段线圈13d产生的热量从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经绝缘片层82、第二内侧插槽内侧面46b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
由此,在插槽内侧内周面41b中,能够确保将在第三分段线圈13c~第四分段线圈13d产生的热量向定子铁心11传递的热传递特性良好。
另外,在插槽外侧内周面41a配置有绝缘片层162,由此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成为隔着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6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外侧插槽内侧面45a的粘接区域。
另一方面,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成为保持为相对于第二外侧插槽内侧面46a非接触的未粘接区域。
即,在第一分段线圈13a~第二分段线圈13b中,作为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及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的一侧面,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成为未粘接区域。由此,在插槽外侧内周面41a中,能够较佳地抑制将在第一分段线圈13a~第二分段线圈13b产生的热量向定子铁心11传递的热传递特性。
在此,考虑到旋转电机1(参照图2)在高速旋转高转矩区域中旋转电机1的插槽内侧内周面41b的线圈涡电流损失变大,第三分段线圈13c~第四分段线圈13d的发热升高。于是,在第三分段线圈13c~第四分段线圈13d的发热升高的插槽内侧内周面41b侧使热传递特性提高。
另一方面,较佳地抑制第一分段线圈13a~第二分段线圈13b的发热。
于是,在配置有第一分段线圈13a~第二分段线圈13b的插槽外侧内周面41a侧较佳地抑制热传递特性。
因此,能够使第一分段线圈13a~第四分段线圈13d(即,线圈13)的温度均匀化。由此,使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向定子铁心11效率良好地传递,能够有效地冷却线圈13。
接着,基于图15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子170进行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定子170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62替换成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72、将靠内侧的绝缘片层162替换成靠内侧的绝缘片层174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
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72配置成在插槽外侧内周面41a覆盖第一分段线圈13a及第二分段线圈13b。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72例如具备绝缘片83、外表面粘接层176及第二内表面粘接层85b。
靠外侧的外表面粘接层176是从第四实施方式的外表面粘接层84去除了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参照图14)而成的。
靠外侧的绝缘片83具备绝缘片外侧面182和绝缘片内侧面183。靠外侧的绝缘片外侧面182与插槽外侧内周面41a对置地形成为U字状,且插槽开口部42侧开口。在靠外侧的绝缘片外侧面182的整个区域层叠有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第三外表面粘接层84c及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靠外侧的绝缘片外侧面182成为整个区域隔着各外表面粘接层84a、84b、84c、84e固定附着(粘接)在插槽外侧内周面41a的粘接区域。
靠外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与第一分段线圈13a及第二分段线圈13b对置地形成为U字状,且插槽开口部42侧开口。在靠外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绝缘片内侧面183的一部分)对置的面层叠有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5b。靠外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对置的面成为隔着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5b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的粘接区域。
因此,在插槽外侧内周面41a中配置有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72,由此第一外侧线圈侧面51a隔着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72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外侧插槽内侧面45a。
另外,在靠外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对置的面没有层叠外表面粘接层。靠外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对置的面成为保持为相对于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非粘接的未粘接区域。
因此,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保持为相对于第二外侧插槽内侧面46a非接触。
靠内侧的绝缘片层174配置成在插槽内侧内周面41b覆盖第三分段线圈13c及第四分段线圈13d。靠内侧的绝缘片层174例如具备绝缘片83、外表面粘接层177及内表面粘接层85b。
靠内侧的外表面粘接层177是从第四实施方式的外表面粘接层84去除了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参照图14)而成的。
靠内侧的绝缘片83具备绝缘片外侧面182和绝缘片内侧面183。
靠内侧的绝缘片外侧面182与插槽外侧内周面41a对置地形成为U字状,且背轭23侧开口。在靠内侧的绝缘片外侧面182的整个区域层叠有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84c、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及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靠内侧的绝缘片外侧面182成为整个区域隔着各外表面粘接层84a、84c、84d、84e固定附着(粘接)在插槽内侧内周面41b的粘接区域。
靠内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与第三分段线圈13c及第四分段线圈13d对置地形成为U字状,且背轭23侧开口。在靠内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绝缘片内侧面183的一部分)对置的面层叠有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5b。靠内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对置的面成为隔着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5b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的粘接区域。
因此,在插槽内侧内周面41b配置有靠内侧的绝缘片层174,由此第一内侧线圈侧面51b隔着靠内侧的绝缘片层174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内侧插槽内侧面45b。
另外,在靠内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对置的面没有层叠外表面粘接层。靠内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对置的面成为保持为相对于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非粘接的未粘接区域。
因此,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保持为相对于第二内侧插槽内侧面46b非接触。
在此,例如,在旋转电机1(参照图2)具备充分的冷却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将从第一分段线圈13a~第四分段线圈13d向定子铁心11的热传递特性抑制得比较低。
于是,将靠外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对置的面设为未粘接区域,将其保持为相对于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非粘接。另外,将靠内侧的绝缘片内侧面183中的与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对置的面设为未粘接区域,将其保持为相对于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非粘接。
利用第二外侧线圈侧面52a和第二内侧线圈侧面52b来形成第二线圈侧面52。因此,在第一分段线圈13a~第四分段线圈13d中,能够将第二线圈侧面52保持为相对于第二插槽内侧面46非接触。
由此,能够使第一分段线圈13a~第四分段线圈13d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粘接。其结果是,抑制旋转电机1(参照图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进一步较佳地确保NV特性。
另外,靠外侧的绝缘片层172的外表面粘接层176是从第四实施方式的外表面粘接层84去除了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参照图14)而成的。
靠内侧的绝缘片层174的外表面粘接层177是从第四实施方式的外表面粘接层84去除了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参照图14)而成的。
即,如图14所示,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及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以被夹持在第二分段线圈13b与第三分段线圈13c之间的状态配置。即,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及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是不与插槽26的插槽内周面41接触的粘接层。因此,能够将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及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去除。
于是,如图15所示,从外表面粘接层176去除了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参照图14),从外表面粘接层177去除了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参照图14)。因此,能够将第五片部83e和第三片部83c保持为未粘接的状态。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参照图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进一步较佳地确保NV特性。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定子180是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外表面粘接层84去除了第二外表面粘接层84b(参照图6)和第四外表面粘接层84d(参照图6)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变形例的定子90同样。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180,第一线圈端面53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端面54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
因此,能够使线圈13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粘接。
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
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侧面51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91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侧面52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91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91从第一线圈侧面51经第一插槽内侧面45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另外,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91从第二线圈侧面52经第二插槽内侧面46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能够确保从线圈13向定子铁心11的热传递特性良好。
在此,例如,定子铁心11的背轭23被保持为利用水冷构造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因此,传递到定子铁心的线圈13的热量被水冷构造良好地冷却,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温度。
[第七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定子190是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外表面粘接层84去除了第一外表面粘接层84a、第三外表面粘接层84c及第五外表面粘接层84e而成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变形例的定子90同样。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子190,第一线圈侧面51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侧面45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侧面52作为未粘接区域被保持为不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侧面46的状态。
因此,能够使线圈13不过分牢固地相对于定子铁心11粘接。
由此,抑制旋转电机1的刚性被提高到所需程度以上,从而能够较佳地确保NV特性。
另一方面,第一线圈端面53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91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一插槽内端面47的状态。另外,第二线圈端面54作为粘接区域被保持为隔着绝缘片层91固定附着(粘接)在第二插槽内端面48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91从第一线圈端面53经第一插槽内端面47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另外,能够将在线圈13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片层91从第二线圈端面54经第二插槽内端面48良好地传递给定子铁心11。能够确保从线圈13向定子铁心11的热传递特性良好。
在此,例如,定子铁心11的背轭23被保持为利用水冷构造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因此,传递到定子铁心的线圈13的热量被水冷构造良好地冷却,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冷却特性。由此,能够较佳地确保线圈13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绝缘片56、83、123例示了绝缘纸,但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例子,例如,作为绝缘片56、83、123也可以使用树脂制的片。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绝缘片层15、72、74、82、91、122、132、162、172、174的外表面粘接层、内表面粘接层使用了发泡树脂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例子,例如,作为外表面粘接层、内表面粘接层也可以使用粘接剂等。

Claims (3)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具备相对于在定子铁心设置的多个插槽插入有线圈和绝缘片的定子,
插入到所述插槽的所述线圈中的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至少一侧面设为隔着所述绝缘片粘接在所述插槽的内表面的粘接区域,
插入到所述插槽的所述线圈中的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正交的端面设为被保持为相对于所述插槽的内表面非接触的未粘接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槽的靠径向内侧的部位所述线圈的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两侧面设为隔着所述绝缘片粘接在所述插槽的内表面的粘接区域,
在所述插槽的靠径向外侧的部位所述线圈的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一侧面设为被保持为相对于所述插槽的内表面非接触的未粘接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片的与所述插槽的内表面对置的绝缘片外侧面设为粘接在所述插槽的内表面的粘接区域,
所述绝缘片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绝缘片内侧面的一部分设为被保持为相对于所述线圈非粘接的未粘接区域。
CN201910154613.3A 2018-03-07 2019-02-28 旋转电机 Active CN110247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0765A JP7043294B2 (ja) 2018-03-07 2018-03-07 回転電機
JP2018-040765 2018-03-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7499A true CN110247499A (zh) 2019-09-17
CN110247499B CN110247499B (zh) 2022-07-01

Family

ID=67843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54613.3A Active CN110247499B (zh) 2018-03-07 2019-02-28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5119B2 (zh)
JP (1) JP7043294B2 (zh)
CN (1) CN1102474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3306B2 (ja) * 2017-11-13 2020-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EP3840186A4 (en) * 2018-10-03 2022-05-11 Hitachi Astemo, Lt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7040428B2 (ja) * 2018-12-03 2022-03-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DE102021201666A1 (de) 2021-02-22 2022-08-2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Nutisolationssystem für eine elektrische rotierende Maschin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Nutisolationssystems
WO2022208892A1 (ja) * 2021-04-02 2022-10-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DE102021210278A1 (de) 2021-09-16 2023-03-1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Flüssigkeitsabdichtung einer Statornut eines Stators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5249A (ja) * 2001-04-06 2002-10-25 Hitachi Cable Ltd 回転機の固定子コイル
CN1627603A (zh) * 2003-12-10 2005-06-15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973419A (zh) * 2004-06-16 2007-05-30 威斯通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微小齿冠部的电机定子铁芯
CN101102062A (zh) * 2006-07-06 2008-01-09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电动机制造方法
JP2010158121A (ja) * 2008-12-27 2010-07-15 Toshiba Corp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2011244596A (ja) * 2010-05-18 2011-12-01 Toyota Motor Corp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2175822A (ja) * 2011-02-22 2012-09-10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JP2013009499A (ja) * 2011-06-24 2013-01-10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絶縁部材、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4081633A (zh) * 2012-02-01 2014-10-01 西门子能源有限公司 具有减小的功率增量的高电压定子线圈
CN104812580A (zh) * 2012-12-27 2015-07-29 日东新兴有限公司 油浸式电动机用绝缘纸
JP2016052226A (ja) * 2014-09-02 2016-04-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JP2017127063A (ja) * 2016-01-12 2017-07-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CN107959363A (zh) * 2016-10-14 2018-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8713231A (zh) * 2016-03-03 2018-10-2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绝缘电线、线圈和电气/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9100B2 (ja) * 1992-01-09 1998-09-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機器巻線の製造方法
WO1998054822A1 (fr) * 1997-05-26 1998-12-03 Denso Corporation Alternateur pour vehicule
JP2010259316A (ja) * 2009-03-31 2010-11-11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18854B2 (ja) * 2012-05-09 2015-05-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用膨張シート、回転電機用膨張シートを用いた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630710B2 (ja) * 2017-10-05 2020-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絶縁紙
JP6653306B2 (ja) * 2017-11-13 2020-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5249A (ja) * 2001-04-06 2002-10-25 Hitachi Cable Ltd 回転機の固定子コイル
CN1627603A (zh) * 2003-12-10 2005-06-15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973419A (zh) * 2004-06-16 2007-05-30 威斯通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微小齿冠部的电机定子铁芯
CN101102062A (zh) * 2006-07-06 2008-01-09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电动机制造方法
JP2010158121A (ja) * 2008-12-27 2010-07-15 Toshiba Corp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2011244596A (ja) * 2010-05-18 2011-12-01 Toyota Motor Corp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2175822A (ja) * 2011-02-22 2012-09-10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JP2013009499A (ja) * 2011-06-24 2013-01-10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絶縁部材、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4081633A (zh) * 2012-02-01 2014-10-01 西门子能源有限公司 具有减小的功率增量的高电压定子线圈
CN104812580A (zh) * 2012-12-27 2015-07-29 日东新兴有限公司 油浸式电动机用绝缘纸
JP2016052226A (ja) * 2014-09-02 2016-04-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JP2017127063A (ja) * 2016-01-12 2017-07-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CN108713231A (zh) * 2016-03-03 2018-10-2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绝缘电线、线圈和电气/电子设备
CN107959363A (zh) * 2016-10-14 2018-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25119B2 (en) 2021-06-01
JP2019161695A (ja) 2019-09-19
CN110247499B (zh) 2022-07-01
US20190280549A1 (en) 2019-09-12
JP7043294B2 (ja)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7499A (zh) 旋转电机
JP5605388B2 (ja) 同期モータ
EP2264860B1 (en) A rotor for a track-bound vehicle electric machine, such a machine and a track-bound vehicle having such a machine
CN101834506B (zh) 具有双径向气隙的电机
CN105122595B (zh) 磁阻电动机和附属的转子
CN108448758B (zh) 旋转电机用铁心及旋转电机用铁心的制造方法
JP2010239691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
JP5233441B2 (ja) 回転電機
CN105281453A (zh) 用于磁阻电机的机械稳定的转子
US20150001979A1 (en) Axial Gap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05012989A (ja) 回転電機におけるステータの冷却構造
KR20210094627A (ko) 적층 코어 및 회전 전기 기기
JP2012165620A (ja) 回転機
CN105009419A (zh) 永磁铁式磁阻型旋转电机
US20190157962A1 (en) A Magnetically Geared Apparatus
CN111446790A (zh) 转子
JP2005218255A (ja) 相間絶縁紙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機
WO2020071037A1 (ja) 回転電機
JP2013099221A (ja) ロ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JP6593038B2 (ja) 回転電機
JP5386265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車両
JP2014501486A (ja) コイルブロック、コイルブロック組立体およびこれを内蔵する電気機械
JP5609937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7324874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用絶縁部材、及び回転電機
JP2016082839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