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5058B - 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5058B
CN110235058B CN201780084801.2A CN201780084801A CN110235058B CN 110235058 B CN110235058 B CN 110235058B CN 201780084801 A CN201780084801 A CN 201780084801A CN 110235058 B CN110235058 B CN 110235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ory
camera
lens
signal lin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48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35058A (zh
Inventor
今村贤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35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5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35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5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的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从镜头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当在镜头与相机之间装配有附件时,附件对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在进行中继时,附件附加本身的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相机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并且,当检测到装配时,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

Description

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具备附件的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中获取装配于相机的附件的信息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增距镜及伸缩软管等附件的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在这种相机系统中,在启动时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以往,通过通信彼此交换信息来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例如,专利文献1等)。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46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通过通信彼此交换信息来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的方式中,对用于建立通信的设定等需要时间,从而存在启动时花费时间这一缺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的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机构如下。
(1)一种相机系统,其具备相机、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的镜头及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与镜头之间的附件,该相机系统中,相机具备:相机控制部;相机侧主信号线,与相机控制部连接;及相机侧副信号线,与相机控制部连接,镜头具备:镜头控制部;镜头侧主信号线,与镜头控制部连接,且镜头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主信号线连接;及镜头侧副信号线,与镜头控制部连接,且镜头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附件具备:附件控制部;附件侧主信号线,附件装配于相机及镜头之间时与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连接;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附件控制部连接,且附件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及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与附件控制部连接,且在附件装配有镜头时与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镜头控制部经由镜头侧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若经由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且将所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若经由相机侧副信号线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
根据本方式,除了主信号线(相机侧主信号线、镜头侧主信号线、附件侧主信号线)以外,还具备副信号线(相机侧副信号线、镜头侧副信号线、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附件侧第2信号线)。镜头控制部经由镜头侧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当装配有附件时,从镜头控制部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由附件控制部接收。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而且,将所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向相机发送。当装配有多个附件时,按每个附件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附件检测用数据最终由相机控制部接收。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具体而言,判定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是否包含附件信息,并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当装配有附件时,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必定包含附件信息。因此,能够从附件信息的有无判定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并且,当包含附件信息时,能够从该附件信息的数量判定所装配的附件的数量。当检测到附件的装配时,相机控制部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提取附件信息,并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由此,能够判定所装配的附件的种类。如此,在本方式中,从镜头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在该中继处的附件中对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而且,从最终由相机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由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
(2)在上述(1)的相机系统,镜头控制部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镜头信息。
根据本方式,镜头控制部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镜头信息。由此,检测附件的同时还能够获取镜头信息。
(3)在上述(1)或(2)的相机系统中,相机控制部及镜头控制部与收发附件检测用数据的处理并行进行使用了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的同步式串行通信的初始设定。
根据本方式,与收发附件检测用数据的处理即检测附件的处理并行进行使用了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的同步式串行通信的初始设定。由此,能够使启动高速化。
(4)在上述(1)至(3)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中,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由多根信号线构成,相机控制部及镜头控制部使用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进行同步式串行通信。
根据本方式,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由多根信号线构成,并使用该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进行同步式串行通信。
(5)在上述(1)至(4)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中,相机侧副信号线及镜头侧副信号线由单线的信号线构成,相机控制部及镜头控制部使用相机侧副信号线及镜头侧副信号线进行起止同步式串行通信。
根据本方式,相机侧副信号线及镜头侧副信号线由单线的信号线构成,并使用该相机侧副信号线及镜头侧副信号线进行起止同步式串行通信。
(6)在上述(1)至(5)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中,当装配多个附件时,若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附件控制部在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已有的信息之后追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相机控制部根据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顺序,获取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
根据本方式,在中继处的附件中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时,在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已有的信息之后追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由此,能够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获取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即,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顺序与实际的附件的装配顺序一致,因此能够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顺序判定附件的装配顺序。
(7)在上述(6)的相机系统中,相机控制部还根据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判定附件的正确与否,且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
根据本方式,根据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判定附件的正确与否,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具体而言,判定所装配的附件是否为正规附件。当不是正规附件时,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由此,能够适当地装配附件。
(8)在上述(6)或(7)的相机系统中,相机控制部还根据检测到的附件的装配数量,判定装配数量的适当与否,且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
根据本方式,根据检测到的附件的装配数量,判定装配数量的适当与否,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具体而言,判定检测到的装配数量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装配数量的上限。当超过了上限时,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由此,能够适当地装配附件。
(9)在上述(6)至(8)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中,相机控制部还根据所获取的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判定装配顺序的适当与否,且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
根据本方式,根据所获取的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判定装配顺序的适当与否,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具体而言,当检测到多个附件的装配时,判定装配顺序是否适当。当装配顺序不适当时,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由此,能够适当地装配附件。
(10)在上述(7)至(9)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中,相机还具备通知警告的通知部,若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则相机控制部向通知部通知警告。
根据本方式,若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则通知警告。由此,能够防止不适当的附件的装配。
(11)在上述(7)至(10)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中,若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则相机控制部停止或变更对镜头的控制。
根据本方式,若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则停止或变更对镜头的控制。由此,能够事先防止进行不适当的摄影。
(12)在上述(1)至(11)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中,附件还具备:旁通信号线,避开附件控制部而直接连接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及通信路径切换开关,将通信路径切换到旁通信号线。
根据本方式,具备避开附件控制部而直接连接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的旁通信号线及将通信路径切换到该旁通信号线的通信路径切换开关。通过将通信路径切换到旁通信号线,相机与镜头能够直接进行通信。
(13)在上述(12)的相机系统中,附件控制部在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之后,通过通信路径切换开关将通信路径切换到旁通信号线。
根据本方式,在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之后,通信路径切换到旁通信号线。即,在附件的检测处理之后,副信号线使用于镜头与相机之间的通信。由此,除了附件的检测以外,还能够有效地活用副信号线。
(14)在上述(13)的相机系统中,当附件的通信路径切换到旁通信号线时,镜头控制部使用相机侧副信号线及镜头侧副信号线发送镜头的动作信息。
根据本方式,当附件的通信路径切换到旁通信号线时,副信号线使用于镜头的动作信息的通知。
(15)一种相机,在其与镜头之间能够装配附件,该相机具备:相机控制部;相机侧主信号线,与相机控制部连接;及,相机侧副信号线,与相机控制部连接,在镜头中具备:镜头控制部;镜头侧主信号线,与镜头控制部连接,且镜头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主信号线连接;及镜头侧副信号线,与镜头控制部连接,且镜头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在附件中具备:附件控制部;附件侧主信号线,附件装配于相机及镜头之间时与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连接;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附件控制部连接,且附件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及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与附件控制部连接,且在附件装配有镜头时与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镜头控制部经由镜头侧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若经由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且将所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若经由相机侧副信号线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
根据本方式,能够从最终由相机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
(16)一种镜头,在其与相机之间能够装配附件,该镜头具备:镜头控制部;镜头侧主信号线,与镜头控制部连接,且镜头装配于相机时与设置于相机的相机侧主信号线连接;及镜头侧副信号线,与镜头控制部连接,且镜头装配于相机时与设置于相机的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在相机中具备相机侧主信号线及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的相机控制部,在附件中具备:附件控制部;附件侧主信号线,附件装配于相机及镜头之间时与相机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主信号线连接;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附件控制部连接,且附件装配于相机时与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及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与附件控制部连接,且在附件装配有镜头时与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镜头控制部经由镜头侧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若经由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且将所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若经由相机侧副信号线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设置于相机的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
根据本方式,能够从最终由相机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
(17)一种附件,其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与镜头之间,该附件具备:附件控制部;附件侧主信号线,附件装配于相机及镜头之间时与设置于相机的相机侧主信号线及设置于镜头的镜头侧主信号线连接;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附件控制部连接,且附件装配于相机时与设置于相机的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及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与附件控制部连接,且在附件装配有镜头时与设置于镜头的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在相机中具备相机侧主信号线及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的相机控制部,在镜头中具备镜头侧主信号线及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的镜头控制部,镜头控制部经由镜头侧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若经由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且将所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向相机发送,若经由相机侧副信号线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
根据本方式,能够从最终由相机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
(18)一种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在具备相机、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的镜头及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与镜头之间的附件的相机系统中,检测装配于相机与镜头之间的附件,该附件检测方法包括:从镜头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当在相机与镜头之间装配有附件时对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的步骤;当附件对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时,对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及当相机接收了附件检测用数据时,根据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从镜头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依次在附件被中继而由相机接收。各附件在对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的过程中将本身的附件信息附加于附件检测用数据。最终由相机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所装配的所有附件的附件信息。因此,只要分析由相机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则能够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并且,通过提取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的信息,能够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
(19)在上述(18)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中,在从镜头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中,在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镜头信息并发送。
根据本方式,从镜头向相机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镜头信息。由此,检测附件的同时还能够获取镜头的信息。
(20)在上述(18)或(19)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中,相机系统具备进行同步式串行通信的主信号线及进行起止同步式串行通信的副信号线,经由副信号线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还包括:与收发附件检测用数据的处理并行进行使用了主信号线的同步式串行通信的初始设定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与收发附件检测用数据的处理即检测附件的处理并行进行使用了主信号线的同步式串行通信的初始设定。由此,能够使启动高速化。
(21)在上述(18)至(20)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中,在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中,在已有的信息之后追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在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的步骤中,根据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顺序,获取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
根据本方式,在中继处的附件中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时,在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已有的信息之后追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由此,能够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获取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即,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顺序与实际的附件的装配顺序一致,因此能够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顺序判定附件的装配顺序。
(22)上述(21)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还包括:根据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判定附件的正确与否,且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根据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判定附件的正确与否,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具体而言,判定所装配的附件是否为正规附件。当不是正规附件时,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由此,能够适当地装配附件。
(23)上述(21)或(22)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还包括:根据检测到的附件的装配数量,判定装配数量的适当与否,且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根据检测到的附件的装配数量,判定装配数量的适当与否,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具体而言,判定检测到的装配数量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装配数量的上限。当超过了上限时,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由此,能够适当地装配附件。
(24)上述(21)至(23)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获取的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判定装配顺序的适当与否,且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根据所获取的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判定装配顺序的适当与否,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具体而言,当检测到多个附件的装配时,判定装配顺序是否适当。当装配顺序不适当时,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由此,能够适当地装配附件。
(25)上述(22)至(24)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还包括:当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时进行警告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若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则通知警告。由此,能够防止不适当的附件的装配。
(26)上述(22)至(25)中的任一个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还包括:当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时停止或变更对镜头的控制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若判定为附件的装配不适当,则停止或变更对镜头的控制。由此,能够事先防止进行不适当的摄影。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种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的一例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相机侧卡口的主视图。
图3是镜头侧卡口的主视图。
图4是附件侧第1卡口的主视图。
图5是附件侧第2卡口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相机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电源部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相机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图9是表示镜头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镜头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图11是表示附件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附件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图13是表示设置于相机的各端子的配线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设置于镜头的各端子的配线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设置于附件的各端子的配线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将镜头直接装配于相机时的电连接关系的图。
图17是表示在相机与镜头之间装配有附件时的电连接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附件的检测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装配有附件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20是表示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1是相机及镜头所具备的与兼容性判定相关的功能的框图。
图22是表示和向附件检测功能的对应状况相应的相机及镜头的第11端子的输出设定与被检测的极性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图23是表示根据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结果切换附件的通信模式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5是表示附件信息中所包含的数据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相机系统的结构]
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构成为具备至少一个相机、至少一个镜头及至少一个附件。
图1是表示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的一例的系统结构图。
图1所示的相机系统1构成为具备一个相机10、多个镜头100及多个附件200。
相机10由数码相机构成。尤其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0由无反式数码相机构成。无反式数码相机是指没有用于将来自镜头的入射光引向光学式取景器的反光镜的数码相机。无反式数码相机也被称为无反射镜数码相机。
多个镜头100分别由规格不同的镜头构成。例如焦距及有无手抖校正功能等不同。各镜头100分别具备通用的镜头侧卡口104。镜头侧卡口104具有与相机侧卡口14对应的结构。因此,各镜头100均能够装配于相机10中。
多个附件200例如由增距镜及伸缩软管等构成。当附件200为增距镜时,在该镜筒202内具备增距镜。各附件200分别具备通用的附件侧第1卡口204A及附件侧第2卡口204B。附件侧第1卡口204A为用于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的卡口。因此,附件侧第1卡口204A具有与镜头侧卡口104相同的结构。附件侧第2卡口204B为用于在附件200上装配镜头100的卡口。因此,附件侧第2卡口204B具有与相机侧卡口14相同的结构。附件侧第1卡口204A设置于镜筒202的基端侧,附件侧第2卡口204B设置于镜筒202的前端侧。
《相机侧卡口》
图2是相机侧卡口的主视图。该图相当于从正面侧观察了相机的图(相机的主视图)。
相机10在其相机主体12的正面部分具备相机侧卡口14。相机侧卡口14为镜头100的装配部。相机侧卡口14由公知的bayonet式卡口构成。另外,在图2中,以箭头R表示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在相机10装配镜头100时的镜头100的旋转方向。
在相机侧卡口14具备由多个端子CC1~CC12构成的相机侧端子组CCG。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端子CC1~CC12在以摄影光轴为中心的一个圆的圆周上隔着一定的间隔配置。关于各端子CC1~CC12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后述。
《镜头侧卡口》
图3是镜头侧卡口的主视图。该图相当于从基端部侧观察了镜头的图(镜头的后视图)。
镜头100在其镜头镜筒102的基端部具备镜头侧卡口104。镜头侧卡口104由与设置于相机10的相机侧卡口14对应的bayonet式卡口构成。另外,在图3中,以箭头R表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为在相机10装配镜头100时的镜头100的旋转方向(与在相机侧卡口14装配镜头侧卡口104时的镜头侧卡口104的旋转方向含义相同)。
在镜头侧卡口104具备由多个端子LC1~LC12构成的镜头侧端子组LCG。镜头侧端子组LCG与相机侧端子组CCG对应地设置。因此,由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相同的数量的端子构成,且各端子LC1~LC12以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CC1~CC12相同的间隔配置。
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所对应的端子CC1~CC12连接。即,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2端子L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关于构成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的功能进行后述。
《附件侧第1卡口及附件侧第2卡口》
<附件侧第1卡口>
图4是附件侧第1卡口的主视图。该图相当于从基端部侧观察了附件的图(附件的后视图)。
附件200在其镜筒202的基端部具备附件侧第1卡口204A。如上所述,附件侧第1卡口204A的结构与镜头侧卡口104的结构相同。另外,在图4中,以箭头R表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为在相机10装配附件200时的附件200的旋转方向。
在附件侧第1卡口204A具备由多个端子A1C1~A1C12构成的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与相机侧端子组CCG对应地设置。因此,由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相同的数量的端子构成,且各端子A1C1~A1C12以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CC1~CC12相同的间隔配置。
若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则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各端子A1C1~A1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所对应的端子CC1~CC12连接。即,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端子A1C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连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2端子A1C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连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关于构成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各端子A1C1~A1C12的功能进行后述。
<附件侧第2卡口>
图5是附件侧第2卡口的主视图。该图相当于从前端侧观察了附件的图(附件的主视图)。
附件200在其镜筒202的前端部具备附件侧第2卡口204B。如上所述,附件侧第2卡口204B的结构与相机侧卡口14的结构相同。另外,在图5中,以箭头R表示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在附件200装配镜头100时的镜头100的旋转方向。
在附件侧第2卡口204B具备由多个端子A2C1~A2C12构成的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与镜头侧端子组LCG对应地设置。因此,由与构成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端子相同的数量的端子构成,且各端子A2C1~A2C12以与构成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端子CC1~CC12相同的间隔配置。
若将镜头100装配于附件200,则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所对应的端子A2C1~A2C12连接。即,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端子A2C1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2端子A2C2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2端子L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连接。
另外,也能够进行附件彼此的连接。在该情况下,在一侧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卡口204B连接另一侧附件200的附件侧第1卡口204A。并且,通过彼此连接附件,一侧附件200的各端子与另一侧附件200的所对应的端子连接。
关于构成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各端子A2C1~A2C12的功能进行后述。
《相机的电结构》
在此,对作为数码相机的相机10所具备的主要电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相机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
如图6所示,相机10具备图像传感器16、快门18、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0、快门驱动部22、模拟信号处理部24、显示部26、图像数据存储部28、相机操作部30、电源部32及相机微型计算机34。
<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16将经由镜头成像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在图像传感器16中使用CCD图像传感器(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 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公知的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驱动部>
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0由图像传感器16的驱动电路构成。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0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驱动图像传感器16。
<快门>
快门18为调整向图像传感器16的曝光时间的光路开闭装置。快门18例如由方形焦平面快门构成,且配置于图像传感器16的正前方。
<快门驱动部>
快门驱动部22由设置于快门18的充电马达及驱动电磁铁等的驱动电路构成。快门驱动部22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驱动充电马达及电磁铁等。
<模拟信号处理部>
模拟信号处理部24读入从图像传感器16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并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例如,相关双采样处理、放大处理等)之后,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并输出。
<显示部>
显示部26由显示器及其驱动电路构成。显示器例如由LCD(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构成,且设置于相机主体的背面。
<图像数据存储部>
图像数据存储部28为所拍摄的图像数据的存储部。图像数据存储部28具备存储卡及装配该存储卡的插槽。对存储卡的图像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由相机微型计算机34控制。
<相机操作部>
相机操作部30为相机10的操作部,且由各种操作按钮类及检测该操作按钮类的操作并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输出操作信号的电路构成。在设置于相机10的操作按钮类中包含电源按钮及释放按钮等。
<电源部>
电源部32在基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控制下生成相机10及镜头100的动作所需的电源并供给。
图7是表示电源部的电结构的框图。
如图7所示,电源部32具备电池40、电源供给部42及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
电池40为相机10及镜头100的电源。电池40装卸自如地装填于设置于相机主体的未图示的电池室。
电源供给部42在基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控制下从电池40生成相机10及镜头100的动作所需的各种电源并向各部进行供给。电源供给部42例如由DC-DC变频器(DC:DirectCurrent/直流)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0中,作为供给至镜头100的电源,分别生成电压不同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0中,生成电压为+5V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电压为+6.5V的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及电压为+10V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
如后述,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3端子CC3。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4端子CC4。
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独立地开闭由电源供给部42供给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供给。由此,能够独立地开闭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端子CC2、CC3、CC4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供给。
<相机微型计算机>
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为相机控制部的一例,集中控制相机10的动作。相机微型计算机34具备CPU(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并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提供各种功能。在ROM中除了CPU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有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等。
图8是表示相机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8所示,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数字信号处理部50、显示控制部52、记录控制部54、电源控制部56、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控制部58、镜头装配检测部60及相机通信部62等而发挥功能。
数字信号处理部50读入从模拟信号处理部24输出的数字图像信号,并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而生成图像数据。
显示控制部52对设置于显示部26的显示器显示规定的信息。例如,当设定成播放模式时,将从存储卡读出的图像显示于显示器。并且,当设定成摄影模式时,实时显示通过图像传感器16捕获的图像。而且,在进行各种设定时,将设定画面显示于显示器。
记录控制部54对装配于图像数据存储部28的插槽的存储卡进行图像数据的读写。
电源控制部56控制电源供给部42而控制向各部的电源的供给。
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控制部58控制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而控制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具体而言,独立地开闭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至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供给而控制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由此,能够选择性地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
镜头装配检测部60检测镜头100的装配。镜头装配检测部60检测设置于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64的镜头检测用端口CP0的极性,并判定镜头100的装配的有无。
相机通信部62与装配于相机10的镜头100进行通信。通信经由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64进行。在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64具备用于与镜头100进行通信的多个通信用端口CP1~CP7。
在此,第1通信用端口CP1为用于从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用端口。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作为用于通知镜头100的特定功能在动作中的端口使用第1通信用端口CP1。例如,用作用于通知光圈用马达在动作中的端口。
第2通信用端口CP2为用于从相机10向镜头100发送VSYNC信号(VSYNC:VerticalSYNChronizing/行场同步信号)的通信用端口。
第3通信用端口CP3、第4通信用端口CP4及第5通信用端口CP5为用于在与镜头100之间进行基于三线的同步式串行通信(以下,称为三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用端口。即,为构成同步式串行通信接口即SPI(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的通信用端口。
第3通信用端口CP3为用于从作为SPI主端的相机10向作为SPI从端的镜头100发送信号的通信用端口(MOSI端口(MOSI:Master Out Slave In/主出从入))。
并且,第4通信用端口CP4为用于从作为SPI主端的相机10向作为SPI从端的镜头100发送同步用时钟信号的通信用端口(SCK端口(SCK:Serial ClocK/串行时钟))。
并且,第5通信用端口CP5为用于从作为SPI从端的镜头100向作为SPI主端的相机10发送信号的通信用端口(MISO端口(MISO:Master In Slave Out/主入从出))。
第6通信用端口CP6为用于在与镜头100及附件200之间进行串行通信(基于单线的起止同步式串行通信(例如,基于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的串行通信))的通信用端口。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第6通信用端口CP6作为RXD端口(RXD:Received eXchange Data/接收数据)而发挥功能,且用作用于接收从镜头100或附件200发送的信号的通信用端口。另外,以下,将基于单线的起止同步式串行通信简称为单线制串行通信。
第7通信用端口CP7为用于从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用端口。
相机通信部62使用第3通信用端口CP3、第4通信用端口CP4及第5通信用端口CP5在与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时,进行为了建立该通信而所需的设定。即,相机通信部62也作为相机侧通信设定部而发挥功能。
以上为关于作为数码相机的相机10所具备的主要电结构的说明。相机10还能够具备其他结构。
并且,关于与镜头100及附件200之间的通信以及经由了卡口的与镜头100及附件200之间的电连接在后面详细叙述。
《镜头的电结构》
在此,对各镜头100共同具备的主要电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镜头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该图示出了具备AF机构(AF:Auto Focus/自动聚焦)及光圈的镜头的电结构。
如图9所示,镜头100具备镜头驱动部110、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及镜头微型计算机114。
<镜头驱动部>
镜头驱动部110根据来自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命令,驱动构成镜头100的光学部件。
如上所述,图9所示的镜头100具备AF功能及光圈。因此,在本例的镜头100中,作为镜头驱动部110具备聚焦驱动部110A及光圈驱动部110C。
聚焦驱动部110A驱动聚焦用光学部件即聚焦透镜106A。聚焦驱动部110A构成为具备用于驱动聚焦透镜的聚焦用马达(例如,超声波马达)及其驱动电路。聚焦驱动部110A根据来自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命令驱动聚焦用马达,以使聚焦透镜106A动作。
光圈驱动部110C驱动光量调整用光学部件即光圈。光圈驱动部110C构成为具备用于驱动光圈106C的光圈用马达及其驱动电路。光圈驱动部110C根据来自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命令驱动光圈用马达,以使光圈106C动作。
如后述,从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多个端子LC2~LC4(电源端子)对镜头驱动部110供给电压不同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LV2(+6.5V)、LV3(+10V)。对镜头驱动部110的各驱动部供给该多个被供给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中的任一个电源。例如,对聚焦驱动部110A供给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对光圈驱动部110C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
<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
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生成用于使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动作的系统电源。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使用从相机10供给的镜头驱动用电源而生成系统电源。
在此,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设为在比构成镜头驱动部110的各驱动部低的电压下工作的结构。例如,设为在+3.3V下工作的结构。
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使用从相机10供给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3中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系统电源(+3.3V),并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此时,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因由电阻引起的电压下降而生成系统电源。由此,能够防止伴随系统电源的生成而产生噪声。
如此,作为因由电阻引起的电压下降而生成系统电源的装置,能够例示LDO稳压器。LDO稳压器为线性稳压器中的一个,利用功率MOSFET及功率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并通过消耗输入电力而转换为所期望的输出电压。
<镜头微型计算机>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为镜头控制部的一例,集中控制镜头100的动作。镜头微型计算机11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控制镜头100的动作。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具备CPU、ROM及RAM,并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提供各种功能。在ROM中除了CPU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有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等。
图10是镜头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10所示,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作为聚焦驱动控制部120、光圈驱动控制部124及镜头通信部126等而发挥功能。
聚焦驱动控制部120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控制聚焦驱动部110A,以使聚焦透镜106A动作。
光圈驱动控制部12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控制光圈驱动部110C,以使光圈106C动作。
镜头通信部126与装配有镜头100的相机10进行通信。通信经由镜头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128进行。在镜头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128具备用于与镜头100进行通信的多个通信用端口LP1~LP7。该通信用端口LP1~LP7与设置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64的多个通信用端口CP1~CP7对应地设置。
因此,第1通信用端口LP1使用于通知相机10的状态,第2通信用端口LP2使用于接收从相机10发送的VSYNC信号。
并且,第3通信用端口LP3、第4通信用端口LP4及第5通信用端口LP5使用于与相机10之间的三线制串行通信。
并且,第6通信用端口LP6使用于与相机10及附件200之间的单线制串行通信,并用作TXD端口(TXD:Transmit eXchange Data/数据发送)。即,用作用于向相机10或附件200发送信号的通信用端口。
并且,第7通信用端口LP7使用于向相机10通知状态。
镜头通信部126使用第3通信用端口LP3、第4通信用端口LP4及第5通信用端口LP5而在与相机1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时,进行为了建立该通信而所需的设定。即,镜头通信部126也作为镜头侧通信设定部而发挥功能。
以上为关于各镜头100所具备的主要电结构的说明。各镜头100能够单独具备手抖校正机构等其他结构。
并且,关于与相机10及附件200之间的通信以及经由了卡口的与相机10及附件200之间的电连接在后面详细叙述。
《附件的电结构》
在此,对各附件200共同具备的主要电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附件的主要电结构的框图。
如图11所示,附件200具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旁通信号线230、通信路径切换开关232及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
<附件微型计算机>
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为附件控制部的一例。附件微型计算机210集中控制附件200的动作。
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具备CPU、ROM及RAM,并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提供各种功能。在ROM中除了CPU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有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等。
图12是表示附件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功能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12所示,附件微型计算机210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作为附件通信部212及旁通控制部214等而发挥功能。
附件通信部212与装配有附件200的相机10及镜头100进行通信。通信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进行。在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具备用于在与相机10及镜头10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第1端口AP1及第2端口AP2。第1端口AP1作为输出数据的TXD端口而发挥功能。第2端口AP2作为接收数据的RXD端口而发挥功能。
如后述,第1端口AP1经由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AL12A与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连接。并且,第2端口AP2经由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AL12B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连接。因此,相机10在与附件200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时,经由第12端子A1C12进行通信。并且,镜头100在与附件200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时,经由第12端子A2C12进行通信。
并且,在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具备第3端口AP3及第4端口AP4。
如后述,在第3端口AP3经由配线244连接第3FET240的栅极端子(参考图15)。
并且,第4端口AP4作为输入用的通信用端口而发挥功能,且经由配线260与第7连接配线AL7连接(参考图15)。由此,能够通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经由第7连接配线AL7发送的信息。
旁通控制部214为用于使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进行通信的控制旁通机构开闭的控制部。旁通控制部214控制通信路径切换开关232而控制旁通机构的开闭。具体而言,控制第3端口AP3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而控制旁通机构的开闭。关于这一点在后面详细叙述。
<旁通信号线>
旁通信号线230为用于使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进行通信的信号线。旁通信号线230的一端与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AL12A连接,而另一端与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AL12B连接。即,旁通信号线230作为避开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直接连接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AL12A与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AL12B的信号线而发挥功能。
<通信路径切换开关>
通信路径切换开关232设置于旁通信号线230,以使旁通信号线230接通、非接通。关于通信路径切换开关232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
<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
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生成用于使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动作的系统电源。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与设置于镜头100的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相同地,使用从相机10供给的镜头驱动用电源而生成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系统电源。
在此,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设为在比设置于镜头100的构成镜头驱动部110的各驱动部低的电压下工作的结构。例如设为在+3.3V下工作的结构。
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使用从相机10供给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3中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系统电源(+3.3V)。因此,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连接于与电源端子即第2端子连接的第2连接配线AL2(参考图15)。
另外,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也与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相同地因由电阻引起的电压下降而生成系统电源。由此,能够防止伴随系统电源的生成而产生噪声。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例如由LDO稳压器构成。
以上为关于各附件200所具备的主要电结构的说明。各镜头100能够单独具备其他结构。
并且,关于与相机10及镜头100之间的通信、经由了卡口的与相机10及镜头100之间的电连接以及旁通机构在后面详细叙述。
《设置于相机的各端子的功能》
图13是表示设置于相机的各端子的配线的连接结构的图。
如上所述,在相机10的相机侧卡口14具备相机侧端子组CCG。相机侧端子组CCG由12个端子CC1~CC12构成。各端子CC1~CC12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在相同的圆周上以一定的间隔配置。各端子CC1~CC12的功能如下。
(A)第1端子CC1
第1端子CC1为用于检测镜头100的装配的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CC1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镜头检测用端口CP0连接。并且,第1端子CC1经由上拉电阻CR1与电源供给部42(参考图7)连接,并上拉至规定的电位(例如,+3.3V)。
(B)第2端子CC2~第4端子CC4
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为用于对镜头100供给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多个电源端子。
在此,第2端子CC2为用于对镜头供给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第1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经由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与电源供给部42连接(参考图7)。对第2端子CC2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开闭向第2端子CC2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供给。
并且,第3端子CC3为用于对镜头供给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第2电源端子。第3端子CC3经由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与电源供给部42连接(参考图7)。对第3端子CC3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开闭向第3端子CC3的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供给。
并且,第4端子CC4为用于对镜头供给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第3电源端子。第4端子CC4经由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与电源供给部42连接(参考图7)。对第4端子CC4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根据来自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命令,开闭向第4端子CC4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供给。
(C)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
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分别为接地端子,且均接地。
(D)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
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为用于在与镜头100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端子。
在此,第7端子CC7为用于从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端子。第7端子CC7经由第7信号线CL7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1通信用端口CP1连接。如上所述,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1通信用端口CP1为了通知镜头100的特定功能在动作中而使用。
第8端子CC8为用于从相机10向镜头100发送VSYNC信号的通信端子。第8端子CC8经由第8信号线CL8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2通信用端口CP2连接。
第9端子CC9、第10端子CC10及第11端子CC11分别为用于在与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端子。第9端子CC9经由第9信号线CL9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3通信用端口CP3(MOSI端口)连接。第10端子CC10经由第10信号线CL10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4通信用端口CP4(SCK端口)连接。第11端子CC11经由第11信号线CL11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MISO端口)连接。
另外,第9信号线CL9、第10信号线CL10及第11信号线CL11为用于在与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多根信号线,且构成相机侧主信号线。
第12端子CC12为用于在与镜头10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且第12端子CC12为用于从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端子。第12端子CC12经由分支为两个的第12信号线CL12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6通信用端口CP6及第7通信用端口CP7连接。第12信号线CL12为相机侧副信号线的一例。
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端子CC1~CC12相对于在相机10装配镜头100时的镜头100的旋转方向R以第1端子CC1、第2端子CC2、……、第11端子CC11、第12端子CC12的顺序配置。因此,相机侧端子组CCG以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CC1)、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4端子CC4)、多个接地端子(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多个通信端子(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的顺序配置。
《设置于镜头的各端子的功能》
图14是表示设置于镜头的各端子的配线的连接结构的图。
如上所述,在镜头100的镜头侧卡口104具备镜头侧端子组LCG。镜头侧端子组LCG与相机侧端子组CCG对应。因此,镜头侧端子组LCG由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相同的数量的端子构成,且各端子LC1~LC12以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CC1~CC12相同的间隔配置。
(A)第1端子LC1
第1端子LC1为与相机侧的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CC1)对应的镜头检测端子。因此,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第1端子LC1与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连接。第1端子LC1经由下拉电阻LR1接地,而下拉至接地电位。
(B)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
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为与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对应的多个电源端子。因此,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第2端子LC2与相机侧的第2端子CC2连接,第3端子LC3与相机侧的第3端子CC3连接。并且,第4端子LC4与相机侧的第4端子CC4连接。
如上所述,相机侧的第2端子CC2为用于供给电压最低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的第1电源端子。因此,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对第2端子LC2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
在镜头内在该第2端子LC2连接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使用从第2端子LC2供给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系统电源(+3.3V),并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
并且,相机侧的第3端子CC3为用于供给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6.5V)的第2电源端子。因此,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对第3端子LC3供给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
并且,相机侧的第4端子CC4为用于供给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3(+10V)的第3电源端子。因此,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对相机侧的第4端子CC4供给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
(C)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
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分别为与相机侧的两个接地端子(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对应的两个接地端子。因此,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第5端子LC5与相机侧的第5端子CC5连接,第6端子LC6与相机侧的第6端子CC6连接。
(D)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
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为与相机侧的多个通信端子(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对应的多个通信端子。因此,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第7端子LC7与相机侧的第7端子CC7连接,第8端子LC8与相机侧的第8端子CC8连接。并且,第9端子LC9与相机侧的第9端子CC9连接,第10端子LC10与相机侧的第10端子CC10连接。而且,第11端子LC11与相机侧的第11端子CC11连接,第12端子LC12与相机侧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如上所述,相机侧的第7端子CC7为用于从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端子。因此,第7端子LC7也用作用于从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通信端子。第7端子LC7经由第7信号线LL7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1通信用端口LP1连接。
并且,相机侧的第8端子CC8为用于从相机10向镜头100发送VSYNC信号的通信端子。因此,第8端子LC8用作用于接收从相机侧发送的VSYNC信号的通信端子。第8端子LC8经由第8信号线LL8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2通信用端口LP2连接。
并且,相机侧的第9端子CC9、第10端子CC10及第11端子CC11分别为用于在与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端子。因此,第9端子LC9、第10端子LC10及第11端子LC11也用作用于在与相机1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通信端子。第9端子LC9经由第9信号线LL9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3通信用端口LP3连接。第10端子LC10经由第10信号线LL10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4通信用端口LP4连接。第11端子LC11经由第11信号线LL11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连接。
另外,第9信号线LL9、第10信号线LL10及第11信号线LL11为用于在与相机1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信号线,且构成镜头侧主信号线。
并且,相机侧的第12端子CC12为用于在与镜头10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且为用于从镜头100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端子。因此,第12端子LC12也作为用于在与相机1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及用于向相机10通知状态的端子而发挥功能。第12端子LC12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6通信用端口LP6及第7通信用端口LP7连接。第12信号线LL12为镜头侧副信号线的一例。
另外,如图14所示,在构成通信端子的多个端子(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中,第7端子LC7、第8端子LC8及第12端子LC12分别经由上拉电阻LR7、LR8、LR12与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连接,且上拉至从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供给的系统电源的电位(例如,+3.3V)。
并且,在构成通信端子的多个端子(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中,第9端子LC9经由下拉电阻LR9接地,且下拉至接地电位。
构成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多个端子LC1~LC12也以与构成相机侧端子组CCG的多个端子CC1~CC12相同的排列配置。即,相对于在相机10装配镜头100时的镜头100的旋转方向R以第1端子LC1、第2端子LC2、……、第11端子LC11、第12端子LC12的顺序配置。因此,镜头侧端子组LCG也以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LC1)、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多个接地端子(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多个通信端子(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的顺序配置。
《设置于附件的各端子的功能》
图15是表示设置于附件的各端子的配线的连接结构的图。
如上所述,在附件200具备附件侧第1卡口204A及附件侧第2卡口204B。附件侧第1卡口204A为用于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的卡口,附件侧第2卡口204B为用于在附件200装配镜头100的卡口。在附件侧第1卡口204A具备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在附件侧第2卡口204B具备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
<附件侧第1端子组>
如上所述,附件侧第1卡口204A为用于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的卡口。若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则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各端子A1C1~A1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所对应的端子CC1~CC12连接。即,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端子A1C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连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2端子A1C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连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各端子A1C1~A1C12具有相机侧端子组CCG的所对应的端子CC1~CC12的功能。
(A)第1端子A1C1
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构成镜头检测端子,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端子A1C1也构成镜头检测端子。
(B)第2端子A1C2、第3端子A1C3及第4端子A1C4
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分别构成电源端子,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2端子A1C2、第3端子A1C3及第4端子A1C4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电源端子。
另外,第2端子A1C2为供给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端子,第4端子A1C4为供给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端子。并且,第3端子A1C3为供给中间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端子。
(C)第5端子A1C5及第6端子A1C6
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5端子CC5及第6端子CC6分别构成接地端子,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5端子A1C5及第6端子A1C6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接地端子。
(D)第7端子A1C7~第12端子A1C12
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7端子CC7~第12端子CC12分别构成通信端子,因此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7端子A1C7~第12端子A1C12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通信端子。
另外,关于第12端子A1C12,经由下拉电阻AR12接地,且下拉至接地电位。由此,在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时,相机10的第12端子CC12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检测第12端子CC12为低电平(第2极性),能够检测到在相机10装配有附件200。但是,能够检测到的只是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当装配有多个附件200时,对其数量无法检测。
另外,与第12端子A1C12连接的下拉电阻AR12的电阻值设定为大于与镜头100的第12端子LC12连接的上拉电阻LR12的电阻值。例如,构成为与镜头100的第12端子LC12连接的上拉电阻LR12为2.2kΩ,而与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连接的下拉电阻AR12为220kΩ。由此,例如,即使在附件200的模式设定为旁通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相机10的第12端子CC12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附件侧第2端子组>
如上所述,附件侧第2卡口204B为用于在附件200配置镜头100的卡口。若将镜头100装配于附件200,则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所对应的端子A2C1~A2C12连接。即,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端子A2C1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2端子A2C2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2端子L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连接。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各端子A2C1~A2C12具有镜头侧端子组LCG的所对应的端子LC1~LC12的功能。
(A)第1端子A2C1
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构成镜头检测端子,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端子A2C1也构成镜头检测端子。
(B)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
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分别构成电源端子,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2端子A2C2、第3端子A2C3及第4端子A2C4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电源端子。
另外,第2端子A2C2为供给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端子,第4端子A2C4为供给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端子。并且,第3端子A2C3为供给中间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端子。
(C)第5端子A2C5及第6端子A2C6
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分别构成接地端子,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5端子A2C5及第6端子A2C6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接地端子。
(D)第7端子A2C7~第12端子A2C12
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分别构成通信端子,因此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7端子A2C7~第12端子A2C12也分别构成所对应的通信端子。
<附件侧第1端子组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之间的连接关系>
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各端子A1C1~A1C12及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各端子A2C1~A2C12在附件内部中如下连接。
(A)第1端子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镜头检测端子的第1端子A1C1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镜头检测端子的第1端子A2C1在附件内通过第1连接配线AL1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1端子CC1与镜头100的第1端子LC1。
(B)第2端子~第4端子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1电源端子的第2端子A1C2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1电源端子的第2端子A2C2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电源线的第2连接配线AL2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2端子CC2与镜头100的第2端子LC2。在该情况下,第2连接配线AL2作为从相机10向镜头100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配线而发挥功能。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2电源端子的第3端子A1C3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2电源端子的第3端子A2C3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电源线的第3连接配线AL3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3端子CC3与镜头100的第3端子LC3。在该情况下,第3连接配线AL3作为从相机10向镜头100供给中间电压的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配线而发挥功能。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3电源端子的第4端子A1C4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3电源端子的第4端子A2C4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电源线的第4连接配线AL4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4端子CC4与镜头100的第4端子LC4。在该情况下,第4连接配线AL4作为从相机10向镜头100供给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的配线而发挥功能。
(C)第5端子及第6端子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2接地端子的第6端子A1C6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2接地端子的第6端子A2C6在附件内通过构成附件侧地线的第6连接配线AL6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6端子CC6与镜头100的第6端子LC6。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第1接地端子的第5端子A1C5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第1接地端子的第5端子A2C5在附件内分别经由第5连接配线AL5A、AL5B与第6连接配线AL6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5端子CC5与镜头100的第5端子LC5。
(D)第7端子~第12端子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7端子A1C7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7端子A2C7在附件内通过第7连接配线AL7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7端子CC7与镜头100的第7端子LC7。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8端子A1C8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8端子A2C8在附件内通过第8连接配线AL8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8端子CC8与镜头100的第8端子LC8。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9端子A1C9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9端子A2C9在附件内通过第9连接配线AL9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9端子CC9与镜头100的第9端子LC9。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10端子A1C10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10端子A2C10在附件内通过第10连接配线AL10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10端子CC10与镜头100的第10端子LC10。
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11端子A1C11及在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中构成通信端子的第11端子A2C11在附件内通过第11连接配线AL11彼此连接。由此,即使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电连接相机10的第11端子CC11与镜头100的第11端子CC11。
在此,第9端子、第10端子及第11端子为使用于三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因此第9连接配线AL9、第10连接配线AL10及第11连接配线AL11使用于三线制串行通信。即,第9连接配线AL9、第10连接配线AL10及第11连接配线AL11构成附件侧主信号线。当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时,第9连接配线AL9、第10连接配线AL10及第11连接配线AL11与相机侧主信号线即相机侧的第9信号线CL9、第10信号线CL10及第11信号线CL11连接。并且,当在附件200装配镜头100时,与镜头侧主信号线即镜头侧的第9信号线LL9、第10信号线LL10及第11信号线LL11连接。
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在附件内经由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AL12A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连接。并且,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在附件内经由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AL12B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连接。
《设置于附件的旁通机构》
如上所述,当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经由第12端子CC12、LC12进行通信时,在附件200具备用于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进行通信的旁通机构。以下,对该旁通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旁通机构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在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之间以避开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方式连接旁通信号线230。
在旁通信号线230上连接作为第1开关的第1FET(FET:Field-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234及作为第2开关的第2FET236。
第1FET234其源端子经由旁通信号线230与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连接。并且,其漏极端子经由旁通信号线230与第2FET236的漏极端子连接。
并且,第2FET236其源端子经由旁通信号线230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连接。
第1FET234及第2FET236的栅极端子分别与连接第2连接配线AL2与第6连接配线AL6的配线238连接。
在配线238上连接作为第3开关的第3FET240及上拉电阻242。
如上所述,第2连接配线AL2作为供给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配线而发挥功能,因此与配线238连接的第1FET234及第2FET236的栅极端子分别上拉至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的电位。
第3FET240其漏极端子经由配线238与上拉电阻242连接。并且,其源端子经由配线238与第6连接配线AL6连接。第6连接配线AL6作为地线而发挥功能,因此第3FET240的源端子接地。
并且,第3FET240其栅极端子经由配线244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第3端口AP3连接。作为旁通控制部214而发挥功能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控制该第3端口AP3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而控制旁通机构的开闭。
第1FET234、第2FET236及第3FET240构成通信路径切换开关232。
<旁通机构的动作>
当装配有附件200时,将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进行通信的模式设为标准通信模式,将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进行通信的模式设为旁通模式。在标准通信模式下,旁通机构被关闭,在旁通模式下,旁通机构被开启。
(1)标准通信模式
在标准通信模式下,旁通机构被关闭。在该情况下,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将其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的第3端口AP3的极性设定为高电平。由此,第3FET240的栅极端子设定为高电平,而作为开关的第3FET240成为开启。
另一方面,通过作为开关的第3FET240成为开启,第1FET234及第2FET236的栅极端子分别设定为低电平。由此,作为开关的第1FET234及第2FET236成为关闭。其结果,旁通信号线230被切断,旁通机构被关闭。
由此,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能够进行通信。更具体而言,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且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
另外,在此的通信成为单线制串行通信。在该情况下,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向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发送数据,且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发送数据。
(2)旁通模式
在旁通模式下,旁通机构被开启。在该情况下,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将其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16的第3端口AP3的极性设定为低电平。由此,作为开关的第3FET240成为关闭。
另一方面,若作为开关的第3FET240成为关闭,则第1FET234及第2FET236的栅极端子分别设定为高电平。由此,作为开关的第1FET234及第2FET236成为开启。其结果,旁通信号线230开通,旁通机构被开启。
由此,设定成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能够直接进行通信。
《相机、镜头及附件的电连接关系》
<将镜头直接装配于相机时的电连接关系>
图16是表示将镜头直接装配于相机时的电连接关系的图。
如图16所示,若将镜头100直接装配于相机10,则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所对应的端子CC1~CC12连接。即,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2端子L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在相机与镜头之间装配有附件时的电连接关系>
图17是表示在相机与镜头之间装配有附件时的电连接关系的图。
如图17所示,若将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则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各端子A1C1~A1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所对应的端子CC1~CC12连接。即,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端子A1C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CC1连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2端子A1C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2端子CC2连接,……,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的第12端子A1C1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
并且,若将镜头100装配于附件200,则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各端子LC1~L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所对应的端子A2C1~A2C12连接。即,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端子LC1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端子A2C1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2端子LC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2端子A2C2连接,……,镜头侧端子组LCG的第12端子LC12与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的第12端子A2C12连接。
另外,当装配有多个附件200时,一侧附件200的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G与另一侧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G连接。
[相机系统的作用]
《镜头及附件的装配》
<不装配附件时>
通过将设置于镜头100的镜头侧卡口104装配于设置于相机10的相机侧卡口14,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此时,相对于相机10旋转镜头100来进行装配。
通过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设置于镜头侧卡口104的镜头侧端子组LCG与设置于相机侧卡口14的相机侧端子组CCG连接。
当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时,镜头侧端子组LCG沿旋转方向以镜头检测端子(第1端子LC1)、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多个接地端子(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多个通信端子(第7端子LC7~第12端子LC12)的顺序配置,因此能够使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与更多的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端子接触。由此,能够提高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的自清洁效果。其结果,能够减少镜头侧端子组LCG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的接触电阻,从而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
<装配附件时>
通过将设置于附件200的附件侧第1卡口204A装配于设置于相机10的相机侧卡口14,附件200装配于相机10。此时,相对于相机10旋转附件200来进行装配。
当装配多个附件200时,将追加装配的附件200的附件侧第1卡口204A装配于已装配于相机10的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卡口204B。由此,追加装配附件200。
当装配镜头100时,将设置于镜头100的镜头侧卡口104装配于已装配于相机10的附件200的附件侧第2卡口204B。由此,镜头100装配于附件200。
《镜头的装配的检测》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端子(镜头检测端子)CC1的极性检测镜头100的装配的有无。
当没有装配镜头100时,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由上拉电阻CR1上拉,其结果,成为高电平(高电位)。
另一方面,若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如图16所示,在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连接镜头侧的第1端子(镜头检测端子)LC1。镜头侧的第1端子LC1接地,因此若镜头侧的第1端子LC1与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连接,则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成为低电平(低电位)。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与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连接的镜头检测用端口CP0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检测镜头100的装配的有无。即,当镜头检测用端口CP0的电位为高电平时,判定为没有装配镜头100,当镜头检测用端口CP0的电位为低电平时,判别为装配有镜头100,并检测镜头100的装配的有无。
另外,镜头检测端子即第1端子CC1配置于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时的镜头100的旋转方向R的前头。由此,在装卸镜头100时,能够防止除了镜头侧的第1端子LC1以外的端子与相机侧的第1端子CC1的接触。由此,能够防止误检测。
《附件的装配的检测》
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检测第12端子CC12为低电平(第2极性),能够检测到在相机10装配有附件200。但是,能够检测到的只是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
关于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也通过后述的附件200的检测处理来进行。在附件200的检测处理中,检测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也检测所装配的附件的种类等。
《镜头微型计算机的启动》
若检测到镜头100的装配,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使电源供给部42开始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即,以向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方式控制电源供给部42及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由此,分别向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
并且,若向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则经由与该相机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CC2、第3端子CC3及第4端子CC4)连接的镜头侧的多个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向镜头100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
若向镜头100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则使用其中一个而生成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系统电源。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系统电源由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生成。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2使用从相机侧供给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中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系统电源(+3.3V),并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
通过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启动。
另外,当装配有附件200时,以相同的顺序向附件微型计算机210供给系统电源,而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启动。即,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50使用最低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而生成系统电源(+3.3V),并供给至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由此,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启动。
《对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的检测》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特定端子的极性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此的特定端子是指在镜头侧与连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子连接的端子。
在镜头侧,连接有上拉电阻LR7、LR8、LR12的端子为第7端子LC7、第8端子LC8及第12端子LC12。而且,与这些端子连接的相机侧的端子为第7端子CC7、第8端子CC8及第12端子CC12。
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别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7端子CC7连接的第1通信用端口CP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8端子CC8连接的第2通信用端口CP2及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的第6通信用端口CP6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并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具体而言,若检测到第1通信用端口CP1、第2通信用端口CP2及第6通信用端口CP6的极性为高电平,则判定为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由此,即使在镜头侧生成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系统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相机侧适宜地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尤其,如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通过判别多个端子的极性,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检测。
另外,若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而镜头微型计算机114正常启动,则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将第1通信用端口LP1的极性切换为低电平。其结果,镜头侧的第7端子LC7及相机侧的第7端子CC7的极性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相机微型计算机34检测第7端子CC7切换为低电平,而检测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已启动。即,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将第1通信用端口LP1的极性切换为低电平,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知正常启动的情况。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自启动经过一定时间后,将第1通信用端口LP1的极性切换为低电平。
《镜头是否为正品的判别》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特定端子的极性,判别所装配的镜头100是否为正规镜头。在此的特定端子是指在镜头侧与连接有上拉电阻LR7、LR8、LR12的端子连接的端子及连接有下拉电阻LR9的端子。
在镜头侧,连接有上拉电阻LR7、LR8、LR12的端子为第7端子LC7、第8端子LC8及第12端子LC12。而且,与这些端子连接的相机侧的端子为第7端子CC7、第8端子CC8及第12端子CC12。
并且,在镜头侧,连接有下拉电阻LR9的端子为第9端子LC9。而且,与该端子连接的相机侧的端子为第9端子CC9。
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别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7端子CC7连接的第1通信用端口CP1、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8端子CC8连接的第2通信用端口CP2、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9端子CC9连接的第3通信用端口CP3及与相机侧端子组CCG的第12端子CC12连接的第6通信用端口CP6的极性(高电平或低电平),并判别所装配的镜头100是否为正规镜头。具体而言,若检测到第1通信用端口CP1、第2通信用端口CP2及第6通信用端口CP6的极性为高电平且第3通信用端口CP3的极性为低电平,则判别所装配的镜头100为正规镜头。
如此,在装配镜头100时,通过判别特定端子的极性,能够轻松地判别所装配的镜头100是否为正规镜头。
《附件的检测(附件检测方法)》
若镜头微型计算机114正常启动,则进行附件200的检测处理。附件200的检测处理为检测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的处理。当检测到装配时,也进行获取所装配的附件200的信息的处理。
图18是表示附件的检测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知正常启动的情况之后,向相机微型计算机34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步骤S10)。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第12端子LC12被发送。第12端子LC12为用于在与相机10及附件200之间进行单线制串行通信的端子。因此,附件检测用数据通过单向的单线制串行通信发送至相机侧。
当装配有附件200时,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若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将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向相机10发送。即,附件检测用数据一边在附件200中进行中继,一边发送至相机10。
另外,将附件检测用数据在附件200中进行中继,因此附件200的通信模式设定为标准通信模式。
当对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时,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本身的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而且,将该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向相机10发送。因此,从镜头100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之后的处理成为如下。
首先,判定是否通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到附件检测用数据(步骤S11)。
通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未接收到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情况是指没有装配附件20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附件检测用数据由相机微型计算机34接收(步骤S14)。
另一方面,通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到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情况是指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本身的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步骤S12)。此时,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在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已有的信息之后追加附件信息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因此,当装配有多个附件200时,继续在已有的信息之后依次追加附件信息。
在此,附件信息为表示该附件200规格的信息。附件信息中例如包含附件机种信息、附件的装配位置信息及光学校正信息等。附件机种信息中包含附件机种名称、附件类别、制造商名称及产品ID等。在此,产品ID(ID:Identification/标识)是指标注于产品的固有的识别码,被称为序列号。并且,附件的装配位置信息是指有效附件的装配位置的信息。例如,当镜头正后方、相机正前方等需装配附件的位置被限定时,该信息作为附件的装配位置信息而被记录。并且,当光学校正有效的位置被限定时也相同地,该信息作为附件的装配位置信息而被记录。光学校正信息中包含装配有附件时的图像的校正信息等。附件信息存储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的ROM。附件200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进行通信,并将附件信息发送至相机微型计算机34。
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在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之后,将所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向相机10发送(步骤S13)。
若从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则判定是否通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到该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步骤S11)。当通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到附件检测用数据时,实施上述步骤S12及步骤S13的处理。
当通过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未接收到附件检测用数据而通过相机微型计算机34接收时(步骤S14),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步骤S15)。检测以如下方式进行。
当装配有附件200时,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附件信息。因此,只要调查附件信息的有无,则能够检测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分析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并检测附件信息的有无。当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中不包含附件信息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为没有装配附件200。另一方面,当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附件信息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为装配有附件200。
如此,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分析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并检测附件信息的有无,并且检测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
然后,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检测结果,判定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步骤S16)。
若判定为没有附件200的装配,则结束附件200的检测处理。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有附件200的装配,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200的装配数量(步骤S17)。附件200的装配数量的检测以如下方式进行。
如上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每次在附件200中进行中继时被附加附件信息。因此,只要检测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数量,则能够检测所装配的附件200的数量。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分析附件检测用数据,并计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数量,以检测附件200的装配数量。
然后,相机微型计算机34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提取每个附件200的附件信息,并获取所装配的附件200的信息(步骤S18)。此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也获取附件200的装配顺序信息。附件200的装配顺序信息以如下方式获取。
如上所述,在进行更新时,附件检测用数据在已有的信息之后追加附件信息并被更新。因此,各附件200的附件信息以与所装配的顺序相同的顺序记录于附件检测用数据。即,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中位于前头的附件信息为装配于前头的附件(=最靠镜头侧装配的附件)的附件信息,位于最末尾的附件信息为装配于最末尾的附件(=最靠相机侧装配的附件)的附件信息。因此,能够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顺序获取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
通过以上一系列工序结束附件200的检测处理。
当检测到附件200的装配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参考所装配的附件200的信息实施摄影控制。即,因装配附件200而焦距、F值等改变,因此相机微型计算机34参考这些信息实施AE(Automatic Exposure:自动曝光)及AF(Auto Focus:自动聚焦)等摄影控制。
并且,当检测到附件200的装配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将根据需要装配的附件200的信息显示于显示部26。
<检测例>
图19是表示装配有附件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的处理的流程的图。该图示出了装配有2个附件时的例子。将2个附件设为第1附件A及第2附件B。第1附件A及第2附件B从镜头向相机以第1附件A、第2附件B的顺序装配。
首先,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向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
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由第1附件A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第1附件A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本身的附件信息Ia,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而且,将所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向相机发送。
从第1附件A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接着由第2附件B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接收。第2附件B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对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本身的附件信息Ib,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其结果,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第1附件A的附件信息Ia及第2附件B的附件信息Ib。第2附件B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将所更新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向相机发送。
从第2附件B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接着由相机的相机微型计算机34接收。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从镜头100向相机10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并在将该附件检测用数据在中间附件200中进行中继的过程中附加附件200的信息。由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检测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并且,当装配有附件200时,也能够简单地获取该附件的信息。
《通信模式切换》
若附件200的检测处理结束,则各附件200的通信模式切换为旁通模式。由此,即使在装配有附件200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在镜头100与相机10之间直接进行通信。
若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则各附件200的附件微型计算机210通过通信路径切换开关232接通旁通信号线230,而开启旁通机构。由此,附件200的通信模式切换为旁通模式,从而能够不经由附件微型计算机210而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直接进行通信。
然后,经由了第12端子的通信(=基于副信号线的通信)使用于镜头100的动作信息的发送。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单向的单线制串行通信,将镜头100的动作信息发送至相机10。例如,发送表示聚焦马达在动作中的信息等表示镜头100的特定功能在动作中的信息。
如此,通过切换附件200的通信模式,能够有效利用使用于附件检测的端子(第12端子)及信号线(副信号线)。
《通信设定》
如上所述,若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启动,则实施附件200的检测处理。附件200的检测处理一边在附件200中进行中继,一边在镜头100与相机10之间收发附件检测用数据来进行。与该附件200的检测处理并行进行通信的初始设定。具体而言,进行用于在相机10与镜头100之间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各种设定。通信设定按顺序实施,且在进行镜头侧的通信设定之后,进行相机侧的通信设定。更具体而言,在兼容性有无的判定之后,若经过一定时间(例如,2.5毫秒),则进行镜头侧的通信设定,若进一步经过一定时间(例如,2.5毫秒),则进行相机侧的通信设定。
通过与该附件200的检测处理并行进行通信的初始设定,能够使启动高速化。
《镜头信息的获取》
若三线制串行通信的设定结束,则通过三线制串行通信,进行镜头信息的获取处理。
在此,镜头信息是指表示该镜头100规格的信息。镜头信息中例如包含镜头机种数据、镜头特性数据及镜头特性校正数据等。镜头机种数据中包含镜头机种名称、焦距、开放F值及制造商名称等。镜头特性数据中包含亮度阴影数据、颜色阴影数据、失真数据及像差数据等。镜头特性校正数据中包含亮度阴影校正数据、颜色阴影校正数据、失真校正数据及像差校正数据等。镜头信息存储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ROM。
镜头信息的获取处理按如下顺序进行。首先,相机微型计算机34向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发送镜头信息的发送请求。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对此响应而将镜头信息发送至相机微型计算机34。由此,获取镜头信息。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所获取的镜头信息,实施AE、AF等摄影控制。并且,相机微型计算机34将根据需要装配的镜头100的信息显示于显示部26。
《镜头的驱动》
若相机微型计算机34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之间的通信建立,则镜头100成为待机状态。然后,根据来自相机10的命令能够进行动作。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利用三线制串行通信用端子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进行通信,并从相机微型计算机34接收驱动命令。而且,根据所接收的命令控制镜头驱动部110,以使镜头100动作。
此时,镜头驱动部110从相机10接收电源的供给而进行动作。经由多个电源端子(相机侧的第2端子CC2~第4端子CC4及镜头侧的第2端子LC2~第4端子LC4)供给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各镜头驱动用电源LV1、LV2、LV3的电压彼此不同并分别供给至所对应的驱动部。例如,在具备聚焦驱动部110A及光圈驱动部110C的镜头100中,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5V)供给至光圈驱动部110C。并且,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10V)供给至聚焦驱动部110A。
如此,通过从相机侧供给与各驱动部对应的电压的电源,在镜头侧无需生成电源,从而能够简化镜头100的结构。并且,无需噪声对策,因此能够更简化结构。
而且,通过经由多个电源端子向镜头供给电源,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例如,当在镜头侧需要较大的电源时,若由一个电源端子进行供给,则端子部分中的损失变大。但是,通过设为经由多个电源端子向镜头进行供给的结构,能够减少端子部分中的损失,从而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即,通过设为经由多个电源端子向镜头进行供给的结构,能够较大地取端子面积,从而减少损失而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
另一方面,虽然电源端子的数量增加,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能够减去系统电源用端子,因此也能够抑制端子数量的增加。
《镜头驱动用电源独立的开闭》
如上所述,对镜头100从相机10供给电压不同的多个镜头驱动用电源。
但是,根据镜头100,并不限于一定使用所有镜头驱动用电源,有时仅使用一部分镜头驱动用电源。例如,当各驱动部在相同的动作电压下进行动作时等,不使用除了该动作电压以外的镜头驱动用电源。
于是,停止供给在镜头侧不使用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由此,能够实现节省电力。
需要哪种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按每一镜头而不同。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从镜头100获取的镜头信息,判别所需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并从电源供给部42仅供给所需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具体而言,以如下方式进行处理。
首先,根据从镜头100获取的镜头信息,判别所装配的镜头100所需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在设置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ROM中存储有判定表,相机微型计算机34参考该判定表,判别所装配的镜头100所需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在判定表中,按构成相机系统1的每个镜头(镜头机种名称),对应关联地记录所需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信息。
接着,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判别结果,控制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44,并停止在镜头侧未使用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例如,当中间电压即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在镜头侧未使用时,停止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的供给。由此,仅供给所需的镜头驱动用电源。
另外,因最低电压的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1使用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系统电源的关系,成为必定使用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因此,实际上被停止供给的电源成为中间电压即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2或最高电压的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LV3。
如此,通过停止在镜头侧未使用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够有效地供给电源,且能够实现节省电力。
另外,在本例中,设为参考设置于相机侧的判定表来判别所需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结构,但也可以包含从镜头发送的镜头信息中所需的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
《镜头及附件的拆卸》
<镜头的拆卸>
当从相机10拆卸镜头100时,向与安装镜头100时相反的方向旋转镜头100而从相机10拆卸。此时,镜头100的电源端子(第2端子LC2、第3端子LC3及第4端子LC4)相对于镜头100的接地端子(第5端子LC5及第6端子LC6)配置于旋转方向的后侧(相对于装配镜头100时的旋转方向R在前侧),由此能够安全地拆卸镜头100。
即,若通过相对于拆卸镜头100时的旋转方向,电源端子相邻配置于接地端子的后侧,而向拆卸镜头100的方向进行旋转,则成为紧接着镜头100的电源端子与相机10的接地端子接触的结构。即,成为不会与其他端子接触而镜头100的电源端子与相机10的接地端子接触的结构。由此,能够适当地处理残留于电源端子及其配线的电荷,从而能够安全地拆卸镜头100。
并且,多个电源端子相对于拆卸镜头100时的旋转方向以电压递减的顺序(相对于装配镜头100时的旋转方向R以电压递增的顺序)配置,由此即便电源端子彼此接触,也能够适当地处理残留于镜头侧的电荷。即,若为了拆卸镜头100而进行旋转,则镜头侧的电源端子必定成为与供给比本身高的电压的电源的相机侧的电源端子或接地端子接触的结构,因此即便在镜头侧的电源端子及其配线中残留有电荷,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处理。由此,能够安全地拆卸镜头100。
<拆卸附件时>
当从相机10拆卸附件200时,向与安装附件200时相反的方向旋转附件200来拆卸。相同地,当从附件200拆卸镜头100时,也向与安装镜头100时相反的方向旋转镜头100来拆卸。拆卸附件200时也发挥与镜头100相同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中,根据所获取的附件信息,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
另外,关于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的方法以及装配有附件时获取所装配的附件的信息的方法,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仅对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方法进行说明。
《基于装配数量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判定》
如上所述,若相机10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能够从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
相机微型计算机34预先获取装配数量的上限信息,并与其进行比较而判定装配的适当与否。具体而言,判定检测到的装配数量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装配数量的上限,当超过时,判定为不适当的装配。
《基于产品正规性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判定》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所获取的附件信息,判定所装配的附件200的正确与否。在该情况下,各附件200附加于附件检测用数据的附件信息中包含产品ID。相机微型计算机34从附件信息中提取产品ID的信息,并判定所装配的附件200是否为正规产品。当不是正规产品时,判定为不适当的装配。
《基于装配顺序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判定》
如上所述,若相机10接收附件检测用数据,则能够从所接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中获取附件200的装配顺序信息。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所获取的附件200的装配顺序信息,判定附件200的装配的适当与否。在该情况下,各附件200附加于附件检测用数据的附件信息中包含附件的装配位置信息。
如上所述,附件的装配位置信息为有效附件的装配位置的信息。相机微型计算机34从所获取的附件信息中获取附件的装配位置信息,并判定各附件200是否装配于所指定的装配位置。例如,作为有效的装配位置,当指定了镜头正后方时,判定该附件200是否装配于镜头100的正后方。判定按每个附件进行,并判定所有附件200是否装配于适当的位置。当任一个附件200装配于不适当的位置时,判定为不适当的装配。
《判定例》
图20是表示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首先,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附件检测的正确与否(步骤S20)。即,判定附件200的检测处理是否成功。附件检测的正确与否根据是否获取了附件检测用数据来判定。例如,当自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启动起在一定时间内无法获取附件检测用数据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为附件200的检测处理失败。当出现通信错误等时,有时在一定时间内无法获取附件检测用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为附件200的检测处理失败。
若附件200的检测处理失败,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认定为没有装配附件200(步骤S25)。
另一方面,若附件200的检测处理成功,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装配数量的适当与否(步骤S21)。即,判定检测到的附件200的装配数量是否超过了上限。若判定为装配数量不适当,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认定为不适当的附件200的装配(步骤S26)。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附件200的装配数量适当,则接着,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附件200的正规性(步骤S22)。即,判定所装配的各附件200是否为正规产品。若判定为所装配的附件200不是正规产品,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认定为不适当的附件200的装配(步骤S26)。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所装配的附件200是正规产品,则接着,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装配顺序的适当与否(步骤S23)。即,判定所装配的附件200的顺序是否为正确的装配顺序。若判定为所装配的附件200的顺序不是正确的装配顺序,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认定为不适当的附件200的装配(步骤S26)。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所装配的附件200的顺序是正确的装配顺序,则认定为适当地装配有附件200(步骤S24)。
如此,从装配数量、正规性及装配顺序的观点判断所装配的附件200的装配的适当与否。
《判定后的处理》
<警告的通知>
若附件200的装配适当与否的判定的结果判定为不适当的装配,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进行通知警告的处理。该处理通过在显示部26显示规定的消息来进行。在该情况下,显示部26作为通知部而发挥功能。
此外,当相机10具备扬声器、蜂鸣器等基于声音的通知机构时,能够用声音通知警告。
由此,能够促使用户使用适当的附件200。
另外,优选当因通信错误等而附件200的检测处理失败时也相同地通知警告。
<控制的停止>
若附件200的装配适当与否的判定的结果判定为不适当的装配,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停止对镜头100的控制。
若附件200没有适当的装配,则可能无法实施适当的摄影控制。为了事先防止这种情况,当判明了不适当的附件200的装配时,停止对镜头100的控制。即,设为不可拍摄。
由此,能够事先防止变得无法进行正常的拍摄。
另外,也可以不停止对镜头100的控制,而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变更。例如,可以以手动使其动作的方式来变更对镜头100的控制。
◆◆第3实施方式◆◆
[相机系统的结构]
在镜头可换式相机系统中,组合使用各种新旧的相机及镜头。因此,有时因组合而无法检测附件200。例如,当镜头侧对应但相机侧并不对应时,即便镜头侧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在相机侧也无法接收。或者,即便能够接收,也无法利用该数据检测附件200。
因此,优选事先在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判定对方是否与附件200的检测功能(以下,称为附件检测功能。)对应,仅在对应的情况下实施附件200的检测处理。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具备判定对方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即判定是否具有兼容性的功能。以下,对与判定该兼容性有无的功能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与判定兼容性有无的功能相关的结构》
图21是相机及镜头所具备的与兼容性判定相关的的功能的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中,检测特定端子的极性来判定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即,当特定端子的极性为第1极性时,判定为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当为第2极性时,判定为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在此,该端子由以如下方式动作的端子构成。即,进行仅在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将该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时成为第1极性而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第2极性时成为第2极性的动作。这种端子能够通过能够开路漏极输出或开路集电极输出的端子来实现。当本身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相机10将该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并不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镜头100也相同,当本身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将该端子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当并不对应时,设定为第2极性。由此,能够从该端子的极性判定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中,利用用于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3个端子中的一个端子,判定兼容性的有无。具体而言,利用第11端子CC11、LC11,判定兼容性的有无。以下,分为相机侧及镜头侧来对该功能进行说明。
<设置于相机侧的兼容性判定功能>
相机10根据第11端子CC11的极性判定兼容性的有无。即,判定对方处的镜头100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
第11端子CC11为在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时使用的端子中的一个,且与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MISO端口)连接。该第5通信用端口CP5由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口构成。
相机微型计算机34具有将该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或第2极性即低电平的功能。该功能由相机侧极性设定部70提供。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相机侧极性设定部70而发挥功能。当相机10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相机侧极性设定部70将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另一方面,当相机10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将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即低电平。
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第11端子C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第11端子C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并且,相机微型计算机34具有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并根据检测到的极性判定装配于相机10的镜头100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的功能。该功能由相机侧判定部72提供。相机微型计算机3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相机侧判定部72而发挥功能。相机侧判定部72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且仅在检测到的极性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于相机10的镜头100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
另外,第11端子C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第11端子C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设置于镜头侧的兼容性判定功能>
镜头100根据第11端子LC11的极性判定兼容性的有无。即,判定对方处的相机10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
第11端子LC11为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时使用的端子中的一个,且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MISO端口)连接。该第5通信用端口LP5由能够开路漏极输出的端口构成。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具有将该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或第2极性即低电平的功能。该功能由镜头侧极性设定部130提供。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镜头侧极性设定部130而发挥功能。当镜头100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镜头侧极性设定部130将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另一方面,当镜头100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将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即低电平。
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第11端子L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第11端子L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并且,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具有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并根据检测到的极性判定装配处的相机10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的功能。该功能由镜头侧判定部132提供。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而作为镜头侧判定部132而发挥功能。镜头侧判定部132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且仅在检测到的极性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处的相机10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
另外,第11端子L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第11端子L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极性的设定>
若将镜头100装配于相机10,则相机侧的第11端子CC11与镜头侧的第11端子LC11连接。其结果,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连接。
在此,如上所述,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及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能够开路漏极输出,若分别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或低电平(第2极性),则极性以如下方式设定。即,仅在两者均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高电平(第1极性),若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则两者均成为低电平(第2极性)。因此,只要检测输出设定后的相机微型计算机34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及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则能够判定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即是否具有兼容性。
相机侧判定部72检测输出设定后的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第11端子CC11的极性),且仅在检测到的极性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判定为所装配的镜头100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即判定为具有兼容性的镜头100。
相同地,镜头侧判定部132检测输出设定后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第11端子LC11的极性),且仅在检测到的极性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判定为装配处的相机10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即判定为具有兼容性的相机10。
图22是表示和向附件检测功能的对应状况相应的相机及镜头的第11端子的输出设定与被检测的极性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如图22所示,当相机10及镜头100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该第11端子CC11、LC11的输出设定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另一方面,当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该第11端子CC11、LC11的输出设定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并且,输出设定后的第11端子CC11、LC11仅在两者均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时,两者均成为高电平(第1极性),当其中至少一个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时,两者均成为低电平(第2极性)。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只要在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检测第11端子CC11、LC11的极性,则能够判定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对方是否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
[相机系统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在具有判定兼容性有无的功能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不同。因此,在此,仅对判定兼容性有无的功能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中,在实施附件200的检测处理之前,进行判定兼容性有无的处理。判定兼容性有无的处理按如下顺序实施。
《相机侧的极性的设定》
作为相机侧极性设定部70而发挥功能的相机微型计算机34在对镜头100开始供给镜头驱动用电源的时刻设定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
在此,当相机1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将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另一方面,当相机10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将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即低电平。
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第11端子C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第11端子C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镜头侧的极性的设定》
作为镜头侧极性设定部130而发挥功能的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其启动的时刻设定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如上所述,镜头微型计算机114通过正常地供给电源而启动,因此在该启动的时刻设定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更具体而言,即使在启动后,也在将已启动的情况向相机侧通知之前设定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
在此,当镜头10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将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1极性即高电平。另一方面,当镜头100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时,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将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第2极性即低电平。
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由此第11端子LC11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并且,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由此第11端子LC11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
《相机侧的兼容性的判定》
作为相机侧判定部72而发挥功能的相机微型计算机34在检测到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已启动的时刻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第11端子CC11)的极性,并判定兼容性的有无。具体而言,在检测到第1通信用端口CP1切换为低电平的时刻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并判定兼容性的有无。
如上所述,第5通信用端口CP5仅在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设定为高电平时成为高电平。而且,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设定为高电平的情况是指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因此,当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为高电平时,相机微型计算机34判定为所装配的镜头10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另一方面,当第5通信用端口CP5的极性为低电平时,判定为无兼容性。另外,无兼容性的情况是指相机侧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镜头侧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或相机侧及镜头侧这两者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
《在镜头侧的兼容性的判定》
作为镜头侧判定部132而发挥功能的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在通知启动的时刻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第11端子LC11)的极性,并判定兼容性的有无。具体而言,在将第1通信用端口LP1切换为低电平的时刻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并判定兼容性的有无。
与相机侧相同地,镜头侧的第5通信用端口LP5仅在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设定为高电平时成为高电平。如上所述,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设定为高电平的情况是指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因此,当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为高电平时,镜头微型计算机114判定为装配处的相机10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另一方面,当第5通信用端口LP5的极性为低电平时,判定为无兼容性。另外,无兼容性的情况是指相机侧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镜头侧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或相机侧及镜头侧这两者不与镜头信息获取功能对应的情况。
如此,在相机侧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第11端子CC11),在镜头侧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LP5(第11端子LC11)的极性,由此在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能够判定兼容性的有无。
《判定例》
现在,考虑相机系统1由三个相机及三个镜头构成的情况。将三个相机设为第1相机、第2相机及第3相机,将三个镜头设为第1镜头、第2镜头及第3镜头。关于相机,设为仅第1相机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而其他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并且,关于镜头,设为仅第1镜头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而其他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
在该情况下,仅在组合了第1相机与第1镜头时,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成为高电平。在其他组合即第1相机与第2镜头、第1相机与第3镜头、第2相机与第1镜头、第2相机与第2镜头、第2相机与第3镜头、第3相机与第1镜头、第3相机与第2镜头及第3相机与第3镜头之间的组合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均成为低电平。
因此,只要在相机及镜头这两者中检测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则能够判定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中有无兼容性。具体而言,当在相机及镜头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为高电平时,能够判定为相机及镜头这两者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另一方面,当在相机及镜头这两者中第5通信用端口CP5、LP5的极性为低电平时,能够判定为其中至少一个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即判定为无兼容性。
《兼容性有无的判定后的处理》
当兼容性有无的判定的结果相机10及镜头100这两者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实施附件200的检测处理。
若因相机10及镜头100中的至少一个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而判定为无兼容性,则不实施附件200的检测处理。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三线制串行通信获取所装配的附件200的信息。
另外,如上所述,相机10通过检测第12端子A1C12的极性,至少能够检测附件200的装配的有无。
若判定兼容性有无的处理结束,则相机10及镜头100进行用于进行三线制串行通信的初始设定。当执行附件200的检测处理时,该处理与附件200的检测处理并行进行。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能够检测兼容性的有无,因此能够适当地实施附件的检测处理。
◆◆其他实施方式◆◆
[镜头信息的获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三线制串行通信从镜头100获取镜头信息的结构,但也能够通过如下方法获取镜头信息。即,在实施附件的检测处理时,使镜头信息包含于从镜头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并从镜头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由此,与附件检测的同时还能够获取镜头信息。在该情况下,中间附件的附件信息依次追加于镜头信息之后。
[附件的装配数量的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计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附件信息的数量而检测所装配的附件的数量的结构,但检测附件的装配数量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也可以设为使装配数量信息包含于附件检测用数据并且每当各附件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时相加一个装配数量的结构。由此,能够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直接获取装配数量信息。
[超过上限而装配有附件时的处理]
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当在对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的过程中检测到附件超过了装配数量的上限时,对之后的附件不附加附件信息而传送附件检测用数据。由此,能够防止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数据长度无限制地变长。另外,在该情况下,设为如下结构,即,使装配数量信息包含于附件检测用数据,并且每当附件对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时,更新(加1)装配数量信息。并且,在该情况下,超过了上限之后的附件优选仅更新装配数量信息。
[附件的通信模式的切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若附件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则通信模式自动地切换为旁通模式的结构,但也能够设为根据来自相机的命令切换通信模式的结构。
并且,也可以设为根据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结果切换附件的通信模式的结构。
图23是表示根据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结果切换附件的通信模式的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首先,判定能否进行附件的检测处理(步骤S31)。当相机和/或镜头不与附件检测功能对应时、附件不具备通信功能时及发生了通信错误时等,无法进行附件的检测处理。在该情况下,相机微型计算机34作为没有装配附件的情况来进行处理。而且,将经由了第12端子的通信(基于副信号线的通信)设定为不可使用。
另一方面,当能够进行附件的检测处理且实际上进行了附件的检测处理时,按如下顺序进行通信模式的设定。
首先,判定附件的装配的有无(步骤S32)。当没有附件的装配时,不进行通信模式的设定。在该情况下,第12端子在镜头与相机之间使用于单线制串行通信。
若判定为有附件的装配,则接着,判定装配数量的适当与否(步骤S33)。若判定为附件的装配数量超过了预先设定的装配数量的上限且装配数量不适当,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作为没有装配附件的情况来进行处理。而且,将经由了第12端子的通信(基于副信号线的通信)设定为不可使用。
若判定为装配数量适当,则接着,判定附件的正确与否(步骤S34)即判定所装配的附件是否为正规产品。若判定为所装配的附件不是正规产品,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作为没有装配附件的情况来进行处理。而且,将经由了第12的端子的通信(基于副信号线的通信)设定为不可使用。
若判定为所装配的附件是正规产品,则接着,判定附件的装配顺序的适当与否(步骤S35)。若判定为附件的装配顺序不适当,则相机微型计算机34设为有附件的装配,并将通信模式设定为旁通模式。
若判定为所装配的附件的装配顺序适当,则接着,判定向标准通信模式的设定命令的有无(步骤S36)。即,当有需将通信模式设定为标准通信模式时的命令时,按照该命令将通信模式设定为标准通信模式。另一方面,当没有向标准通信模式的设定命令时,将标准通信模式设定为旁通模式。
另外,在该情况下,向标准通信模式的设定命令包含于附件信息。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从附件检测用数据中获取的附件信息,设定通信模式。
如此,通过根据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结果切换附件的通信模式,能够更适当地实施使用了第12端子的通信(使用了副信号线的通信)。
[镜头驱动用电源的强化]
电源供给部42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具备强化特定电源的供给能力的功能(供给能力强化功能),并能够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在该情况下,电源供给部42设为强化供给多个的镜头驱动用电源中的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的结构。
作为强化供给能力的方式,能够采用提高所供给的电压的方式和/或加大所供给的电流量的方式。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需要强化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例如,当装配有通过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而能够提高驱动性能的镜头时,强化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
是否为通过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而能够提高驱动性能的镜头,根据每个镜头而不同。关于通过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而能够提高驱动性能的镜头,将该信息存储于镜头微型计算机114的ROM,并使其包含于镜头信息并发送至相机10。
相机微型计算机34根据所获取的镜头信息,判定所装配的镜头是否为通过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而能够提高驱动性能的镜头。即,判别供给能力得到强化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的需要与否。而且,若判定为需要供给能力得到强化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则使电源供给部42的供给能力强化功能动作。由此,从电源供给部42供给强化了供给能力的镜头驱动用电源。另外,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最高电压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得到强化并被供给。
如此,通过根据需要强化镜头驱动用电源的供给能力,能够对每个镜头适当地供给所需的电源。并且,由此,能够实现镜头的高性能化。
[相机系统的结构]
相机系统能够由至少一个相机、至少一个镜头及至少一个附件构成。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相机由数码相机来构成,但也能够适用于所谓的银盐相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镜头,以具备AF功能及光圈的镜头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镜头所具备的功能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也可以具备电动变焦功能等。在具备电动变焦功能的镜头中,具备驱动变焦用光学部件即变焦镜头的变焦驱动部。
如上所述,在附件中能够采用增距镜、伸缩软管等公知的附件。当在附件中设置驱动部时,利用镜头驱动用电源驱动来驱动部。
[镜头驱动用电源的种类]
从相机供给至镜头的镜头驱动用电源的种类可根据构成相机系统的镜头适当设定。例如,当构成相机系统的镜头中的一个具备4个光学部件驱动部(例如,聚焦驱动部、手抖校正机构驱动部、光圈驱动部及变焦驱动部)且分别在不同的动作电压下进行动作时,从相机供给4种镜头驱动用电源。在该情况下,作为电源端子,4个端子设置于相机侧端子组及镜头侧端子组。
[接地端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两个接地端子,但也能够由一个接地端子来构成。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通过具备多个接地端子,能够进行更稳定的电源供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独立的两个接地端子,但也可以连结两个接地端子。由此,能够扩大端子的面积,从而能够进行更稳定的电源供给。
[对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的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判别特定端子的极性来检测系统电源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但判别极性的端子至少为一个即可。即,在镜头侧,经由上拉电阻上拉至系统电源的电位的端子至少为一个即可。在该情况下,将除了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以外的至少一个端子用作检测用端子。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通过判别多个端子的极性,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系统电源是否正常地供给至镜头微型计算机。
[进行各种处理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进行各种处理的相机控制部由微型计算机(相机微型计算机)来构成,但用于进行各种处理的硬件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能够由各种处理器构成。在各种处理器中包含作为执行软件(程序)而进行各种处理的处理部而发挥功能的通用的处理器即CPU、FPGA(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制造后能够变更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PLD(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及ASIC(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具有为了执行特定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专用电路等。
一个处理部可以由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的处理器构成。例如,可以由多个FPGA构成,也可以由CPU及FPGA的组合构成。
并且,可以将多个处理部由一个处理器来构成。作为将多个处理部由一个处理器来构成的例子,第1,以客户端、服务器等计算机为代表,有由一个以上的CPU与软件的组合来构成一个处理器,且该处理器作为多个处理部而发挥功能的方式。第2,以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等为代表,有使用将包含多个处理部的整个系统的功能由一个IC芯片(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来实现的处理器的方式。如此,各种处理部作为硬件结构,使用一个以上上述各种处理器而构成。
而且,更具体而言,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为组合了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的电路。
实施例
[附件检测用数据的一例]
图24是表示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例的图。
在此,图24(A)示出了从镜头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的例子。并且,图24(B)示出了装配有1个附件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的例子。并且,图24(C)示出了装配有2个附件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的例子。并且,图24(D)示出了装配有5个附件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的例子。
另外,在本例中,对附件的装配数量设定有上限,若超过上限而装配附件,则以如下方式处理。即,对超过了上限的部分的附件不附加附件信息而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本例中的装配数量的上限为4个。因此,当装配有5个以上的附件时,对第5个以后的附件不附加附件信息而更新附件检测用数据。
《从镜头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
如图24(A)所示,在本例中,从镜头发送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由4字节的数据构成,从前头依次存储数据长度信息、Command(命令)信息、装配数量信息及校验和(Check Sum)信息。各信息由1字节的数据构成。数据长度作为初始值设定为1。装配数量为所装配的附件数量的信息,初始值设定为0。
当没有附件的装配时,该图24(A)所示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直接由相机接收。
《装配有1个附件时》
当装配有1个附件时,如图24(B)所示,附加附件信息。附件信息由40字节的数据构成,且存储于装配数量信息与校验和信息之间。因装配1个附件而对装配数量加1,从而成为“1”。并且,数据长度因追加40字节的附件信息而加40,从而成为“1+40”。
《装配有2个附件时》
当装配有2个附件时,如图24(C)所示,进一步附加1个附件信息。存储于已有的附件信息(第1个附件信息)的正后方。因进一步装配1个附件而对装配数量加1,从而成为“2”。并且,数据长度因追加40字节的附件信息而进一步加40,从而成为“1+40×2”。
《超过上限而装配有附件的情况》
图24(D)是装配有5个附件时的附件检测用数据的例子。如上所述,在本例中,附件的装配数量的上限为4个,因此图24(D)是超过上限而装配有附件时的例子。
当超过上限而装配有附件时,对超过了上限的部分的附件不附加附件信息。因此,关于附件信息,存储第4个为止的信息。
另一方面,更新装配数量信息而成为“5”。因此,接收了附件检测用数据的相机至少能够检测装配数量。
对数据长度不追加附件信息,因此与第4个为止的数据长度相同。即,成为“1+40×4”。
[附件检测用数据的一例]
图25是表示附件信息中所包含的数据的一例的图。
附件信息中作为附件特性数据包含1字节的数据。关于附件特性数据,第0个比特表示标准通信模式设定的有无,第1个比特表示光学倍率变化的有无,第2个比特表示附件的装配位置限定(镜头正后方)的有无,第3个比特表示附件的装配位置限定(相机正前方)的有无,第4个比特表示光学校正数据的有无,第6个比特表示光学校正有效装配位置(镜头正后方)的有无,第7个比特表示光学校正有效装配位置(相机正前方)的有无。
第0个比特的标准通信模式设定的有无表示附件检测处理后设定的附件的通信模式信息。当附件检测处理后将附件的通信模式设定为标准通信模式时,作为“有”设定“1”。当附件检测处理后无需将附件的通信模式设定为标准通信模式时,作为“无”设定“0”。因此,只要检测第0个比特的状态,则能够判定附件检测处理后是否需要将附件的通信模式设定为标准通信模式。
第1个比特的光学倍率变化的有无是表示通过装配该附件而光学倍率是否发生变化。当发生变化时,作为“有”设定“1”,当没有变化时,作为“无”设定“0”。因此,只要检测第1个比特的状态,则能够判定光学倍率变化的有无。
第2个比特的附件的装配位置限定(镜头正后方)的有无表示作为该附件的装配位置是否需将该附件配置于镜头正后方。当需装配于镜头正后方时,作为装配位置的限定“有”设定“1”,当无需装配于镜头正后方时,作为装配位置的限定“无”设定“0”。因此,只要检测第2个比特的状态,则能够判定是否需将该附件装配于镜头正后方。
第3个比特的附件的装配位置限定(相机正前方)的有无表示作为该附件的装配位置是否需将该附件装配于相机正前方。当需装配于相机正前方时,作为装配位置的限定“有”设定“1”,当无需配置于相机正前方时,作为装配位置的限定“无”设定“0”。因此,只要检测第3个比特的状态,则能够判定是否需将该附件配置于相机正前方。
第4个比特的光学校正数据的有无表示光学校正数据的有无。当有光学校正数据时,作为“有”设定“1”,当没有光学校正数据时,作为“无”设定“0”。因此,只要检测第4个比特的状态,则能够判定光学校正数据的有无。
第6个比特的光学校正有效装配位置(镜头正后方)的有无表示作为光学校正变得有效的装配位置是否需将该附件装配于镜头正后方。当需装配于镜头正后方时,作为装配位置的限定“有”设定“1”,当无需装配于镜头正后方时,作为装配位置的限定“无”设定“0”。因此,只要检测第6个比特的状态,则能够判定为了使光学校正有效而是否需将该附件装配于镜头正后方。
第7个比特的光学校正有效装配位置(相机正前方)的有无表示作为光学校正变得有效的装配位置是否需将该附件装配于相机正前方。当需装配于相机正前方时,作为装配位置的限定“有”设定“1”,当无需装配于相机正前方时,作为装配位置的限定“无”设定“0”。因此,只要检测第7个比特的状态,则能够判定为了使光学校正有效而是否需将该附件装配于相机正前方。
符号说明
1-相机系统,10-相机,12-相机主体,14-相机侧卡口,16-图像传感器,18-快门,20-图像传感器驱动部,22-快门驱动部,24-模拟信号处理部,26-显示部,28-图像数据存储部,30-相机操作部,32-电源部,34-相机微型计算机,40-电池,42-电源供给部,44-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部,50-数字信号处理部,52-显示控制部,54-记录控制部,56-电源控制部,58-镜头驱动用电源开关控制部,60-镜头装配检测部,62-相机通信部,64-相机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70-相机侧极性设定部,72-相机侧判定部,100-镜头,102-镜头镜筒,104-镜头侧卡口,106A-聚焦透镜,106C-光圈,110-镜头驱动部,110A-聚焦驱动部,110C-光圈驱动部,112-镜头侧系统电源生成部,114-镜头微型计算机,120-聚焦驱动控制部,124-光圈驱动控制部,126-镜头通信部,128-镜头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130-镜头侧极性设定部,132-镜头侧判定部,200-附件,202-镜筒,204A-附件侧第1卡口,204B-附件侧第2卡口,210-附件微型计算机,212-附件通信部,214-旁通控制部,216-附件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230-旁通信号线,232-通信路径切换开关,234-第1FET,236-第2FET,238-配线,240-第3FET,242-上拉电阻,244-配线,250-附件侧系统电源生成部,260-配线,A-第1附件,B-第2附件,Ia-第1附件A的附件信息,Ib-第2附件B的附件信息,A1CG-附件侧第1端子组,A1C1-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1端子,A1C2-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2端子,A1C3-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3端子,A1C4-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4端子,A1C5-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5端子,A1C6-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6端子,A1C7-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7端子,A1C8-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8端子,A1C9-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9端子,A1C10-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10端子,A1C11-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11端子,A1C12-附件侧第1端子组的第12端子,A2CG-附件侧第2端子组,A2C1-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1端子,A2C2-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2端子,A2C3-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3端子,A2C4-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4端子,A2C5-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5端子,A2C6-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6端子,A2C7-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7端子,A2C8-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8端子,A2C9-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9端子,A2C10-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10端子,A2C11-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11端子,A2C12-附件侧第2端子组的第12端子,AL1-附件的第1连接配线,AL2-附件的第2连接配线,AL3-附件的第3连接配线,AL4-附件的第4连接配线,AL5A-附件的第5连接配线,AL5B-附件的第5连接配线,AL6-附件的第6连接配线,AL7-附件的第7连接配线,AL8-附件的第8连接配线,AL9-附件的第9连接配线,AL10-附件的第10连接配线,AL11-附件的第11连接配线,AL12A-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AL12B-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AP1-附件微型计算机的第1端口,AP2-附件微型计算机的第2端口,AP3-附件微型计算机的第3端口,AP4-附件微型计算机的第4端口,AR12-下拉电阻,CCG-相机侧端子组,CC1-相机侧端子组的第1端子,CC2-相机侧端子组的第2端子,CC3-相机侧端子组的第3端子,CC4-相机侧端子组的第4端子,CC5-相机侧端子组的第5端子,CC6-相机侧端子组的第6端子,CC7-相机侧端子组的第7端子,CC8-相机侧端子组的第8端子,CC9-相机侧端子组的第9端子,CC10-相机侧端子组的第10端子,CC11-相机侧端子组的第11端子,CC12-相机侧端子组的第12端子,CL7-相机的第7信号线,CL8-相机的第8信号线,CL9-相机的第9信号线,CL10-相机的第10信号线,CL11-相机的第11信号线,CL12-相机的第12信号线,CP0-相机微型计算机的镜头检测用端口,CP1-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1通信用端口,CP2-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2通信用端口,CP3-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3通信用端口,CP4-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4通信用端口,CP5-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5通信用端口,CP6-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6通信用端口,CP7-相机微型计算机的第7通信用端口,CR1-上拉电阻,LCG-镜头侧端子组,LC1-镜头侧端子组的第1端子,LC2-镜头侧端子组的第2端子,LC3-镜头侧端子组的第3端子,LC4-镜头侧端子组的第4端子,LC5-镜头侧端子组的第5端子,LC6-镜头侧端子组的第6端子,LC7-镜头侧端子组的第7端子,LC8-镜头侧端子组的第8端子,LC9-镜头侧端子组的第9端子,LC10-镜头侧端子组的第10端子,LC11-镜头侧端子组的第11端子,LC12-镜头侧端子组的第12端子,LL7-镜头的第7信号线,LL8-镜头的第8信号线,LL9-镜头的第9信号线,LL10-镜头的第10信号线,LL11-镜头的第11信号线,LL12-镜头的第12信号线,LP1-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1通信用端口,LP2-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2通信用端口,LP3-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3通信用端口,LP4-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4通信用端口,LP5-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5通信用端口,LP6-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6通信用端口,LP7-镜头微型计算机的第7通信用端口,LR1-下拉电阻,LR12-上拉电阻,LR7-上拉电阻,LR8-上拉电阻,LR9-下拉电阻,LV1-第1镜头驱动用电源,LV2-第2镜头驱动用电源,LV3-第3镜头驱动用电源,R-在相机装配镜头时的镜头的旋转方向,S10~S18-附件的检测处理的顺序,S20~S26-判定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顺序,S31~S36-根据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判定结果切换附件的通信模式的顺序。

Claims (27)

1.一种相机系统,其具备相机、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相机的镜头及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相机与所述镜头之间的附件,所述相机系统中,
所述相机具备:
相机控制部;
相机侧主信号线,与所述相机控制部连接;及
单线的相机侧副信号线,与所述相机控制部连接,
所述镜头具备:
镜头控制部;
镜头侧主信号线,与所述镜头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镜头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连接;及
单线的镜头侧副信号线,与所述镜头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镜头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
所述附件具备:
附件控制部;
附件侧主信号线,所述附件装配于所述相机及所述镜头之间时与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及所述镜头侧主信号线连接;
单线的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附件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及
单线的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控制部连接,且在所述附件装配有所述镜头时与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
所述镜头控制部经由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向所述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
若经由所述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所述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且将所更新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所述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向所述相机发送,
若经由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所述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所述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所述附件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镜头控制部发送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镜头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控制部及所述镜头控制部与收发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的处理并行进行使用了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及所述镜头侧主信号线的同步式串行通信的初始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及所述镜头侧主信号线由多根信号线构成,
所述相机控制部及所述镜头控制部使用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及所述镜头侧主信号线进行同步式串行通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镜头控制部在启动时经由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朝向所述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当装配多个所述附件时,
若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所述附件控制部在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已有的信息之后追加所述附件信息并更新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
所述相机控制部根据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所述附件信息的顺序,获取所述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控制部还根据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所述附件信息,判定所述附件的正确与否,且判定所述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控制部还根据检测到的所述附件的装配数量,判定装配数量的适当与否,且判定所述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控制部还根据所获取的所述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判定装配顺序的适当与否,且判定所述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还具备通知警告的通知部,
若判定为所述附件的装配不适当,则所述相机控制部向所述通知部通知警告。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若判定为所述附件的装配不适当,则所述相机控制部停止或变更对所述镜头的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附件还具备:
旁通信号线,避开所述附件控制部而直接连接所述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及
通信路径切换开关,将通信路径切换到所述旁通信号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附件控制部在发送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之后,通过所述通信路径切换开关将通信路径切换到所述旁通信号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当所述附件的通信路径切换到所述旁通信号线时,所述镜头控制部使用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及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发送所述镜头的动作信息。
15.一种相机,在其与镜头之间能够装配附件,所述相机具备:
相机控制部;
相机侧主信号线,与所述相机控制部连接;及
单线的相机侧副信号线,与所述相机控制部连接,
在所述镜头中具备:镜头控制部;镜头侧主信号线,与所述镜头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镜头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连接;及单线的镜头侧副信号线,与所述镜头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镜头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
在所述附件中具备:附件控制部;附件侧主信号线,所述附件装配于所述相机及所述镜头之间时与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及所述镜头侧主信号线连接;单线的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附件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及单线的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控制部连接,且在所述附件装配有所述镜头时与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
所述镜头控制部经由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向所述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
若经由所述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所述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且将所更新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所述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向所述相机发送,
若经由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所述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所述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所述附件的信息。
16.一种镜头,在其与相机之间能够装配附件,所述镜头具备:
镜头控制部;
镜头侧主信号线,与所述镜头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镜头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设置于所述相机的相机侧主信号线连接;及
单线的镜头侧副信号线,与所述镜头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镜头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设置于所述相机的单线的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
在所述相机中具备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及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的相机控制部,
在所述附件中具备:附件控制部;附件侧主信号线,所述附件装配于所述相机及所述镜头之间时与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及所述镜头侧主信号线连接;单线的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附件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单线的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及单线的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控制部连接,且在所述附件装配有所述镜头时与单线的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
所述镜头控制部经由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向所述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
若经由所述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所述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且将所更新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所述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向所述相机发送,
若经由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设置于所述相机的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所述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所述附件的信息。
17.一种附件,其装卸自如地装配于相机与镜头之间,所述附件具备:
附件控制部;
附件侧主信号线,所述附件装配于所述相机及所述镜头之间时与设置于所述相机的相机侧主信号线及设置于所述镜头的镜头侧主信号线连接;
单线的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控制部连接,且所述附件装配于所述相机时与设置于所述相机的单线的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及
单线的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与所述附件控制部连接,且在所述附件装配有所述镜头时与设置于所述镜头的单线的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
在所述相机中具备所述相机侧主信号线及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连接的相机控制部,
在所述镜头中具备所述镜头侧主信号线及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连接的镜头控制部,
所述镜头控制部经由所述镜头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向所述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
若经由所述附件侧第2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所述附件控制部对所接收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且将所更新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经由所述附件侧第1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向所述相机发送,
若经由所述相机侧副信号线通过单向的串行通信接收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则所述相机控制部根据所接收的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所述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所述附件的信息。
18.一种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在具备相机、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相机的镜头及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相机与所述镜头之间的附件的相机系统中,检测装配于所述相机与所述镜头之间的所述附件,所述附件检测方法包括:
从所述镜头向所述相机通过单向的单线制的串行通信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
当在所述相机与所述镜头之间装配有所述附件时对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的步骤;
当所述附件对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进行中继时,对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附加附件信息并更新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及
当所述相机接收了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时,根据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检测所述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所述附件的信息的步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中,
在从所述镜头向所述相机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中,在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包含镜头信息并发送。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中,
所述相机系统具备进行同步式串行通信的主信号线及进行起止同步式串行通信的副信号线,
经由所述副信号线发送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
所述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还包括:
与收发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的处理并行进行使用了所述主信号线的同步式串行通信的初始设定的步骤。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中,
在更新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中,在已有的信息之后追加所述附件信息并更新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
在检测所述附件的装配的有无及装配数量且获取所装配的所述附件的信息的步骤中,根据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所述附件信息的顺序,获取所述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还包括:
根据所述附件检测用数据中所包含的所述附件信息,判定所述附件的正确与否,且判定所述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步骤。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还包括:
根据检测到的所述附件的装配数量,判定装配数量的适当与否,且判定所述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步骤。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还包括:
根据所获取的所述附件的装配顺序信息,判定装配顺序的适当与否,且判定所述附件的装配的适当与否的步骤。
25.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还包括:
当判定为所述附件的装配不适当时进行警告的步骤。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其还包括:
当判定为所述附件的装配不适当时停止或变更对所述镜头的控制的步骤。
27.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从所述镜头朝向所述相机通过单向的单线制的串行通信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的步骤中,设置于所述镜头的镜头控制部在向所述相机的相机控制部通知正常启动之后,朝向所述相机控制部,通过单向的单线制的串行通信发送附件检测用数据。
CN201780084801.2A 2017-01-27 2017-12-28 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Active CN110235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3511 2017-01-27
JP2017-013511 2017-01-27
PCT/JP2017/047320 WO2018139168A1 (ja) 2017-01-27 2017-12-28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レンズ、アクセサリー、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のアクセサリー検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5058A CN110235058A (zh) 2019-09-13
CN110235058B true CN110235058B (zh) 2021-04-30

Family

ID=62978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4801.2A Active CN110235058B (zh) 2017-01-27 2017-12-28 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5448B2 (zh)
JP (3) JP6577153B2 (zh)
CN (1) CN110235058B (zh)
DE (1) DE112017006942B4 (zh)
WO (1) WO20181391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7006941B4 (de) * 2017-01-27 2022-07-28 Fujifilm Corporation Kamerasystem mit Wechselobjektiv, Wechselobjektiv, Kamera und Leistungszuführungsverfahren eines Kamerasystems
TWI709808B (zh) 2017-05-31 2020-11-1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安裝件設備和配件
US10602048B2 (en) 2017-05-31 2020-03-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accessory
JP6615264B2 (ja) 2017-05-31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レンズ装置、アクセサリ、カメラシステム
EP3617797B1 (en) 2017-05-31 2023-1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interchangeable lens device, adapter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imaging control program
RU2714842C2 (ru) 2017-05-31 2020-02-19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аксессуары
CN208479765U (zh) * 2017-05-31 2019-02-05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镜头设备和中间配件
RU2714847C2 (ru) 2017-05-31 2020-02-19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аксессуары
CN208424541U (zh) * 2017-05-31 2019-01-22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和摄像设备
JP2019078933A (ja) * 2017-10-26 2019-05-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クセサリ
JP7005282B2 (ja) * 2017-11-01 2022-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US11412125B2 (en) * 2018-06-29 2022-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ccessor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7171316B2 (ja) * 2018-08-30 2022-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カメラ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158958B2 (ja) * 2018-08-31 202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カメラ、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483349B2 (ja) * 2019-10-30 2024-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2022167300A (ja) * 2021-04-23 2022-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アクセサリ
US11622065B2 (en) * 2021-08-06 2023-04-04 Flir Systems Ab Motorized optical component interface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23172239A (ja) * 2022-05-23 2023-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122455A (en) * 1977-12-30 1982-04-27 Polaroid Corporation Lens movement actuated reference and sequencing means for cameras having unidirectional automatic focusing
JP2002258380A (ja) * 2001-02-28 2002-09-11 Asahi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の通信システム
US6518714B2 (en) * 1996-10-11 2003-02-11 Akihide Inoue Flash lamps for underwater photography
CN1494367A (zh) * 2002-09-24 2004-05-05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照相机
JP2010054629A (ja) * 2008-08-26 2010-03-11 Sigma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交換レンズ及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CN102890391A (zh) * 2011-07-22 2013-01-23 株式会社尼康 适配器、照相机系统及适配器控制程序
CN105705995A (zh) * 2013-11-08 2016-06-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相机机身、更换镜头及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2540A (ja) * 1993-09-24 1995-04-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H0792539A (ja) * 1993-09-24 1995-04-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H08129199A (ja) * 1994-09-07 1996-05-21 Nikon Corp カメラボディ、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2341424A (ja) * 2001-05-21 2002-11-27 Minolta Co Ltd 中間アクセサリ、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6171392A (ja) * 2004-12-16 2006-06-29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の中間アクセサリ、カメラ本体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2007003646A (ja) * 2005-06-22 2007-01-11 Fujifilm Holdings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アクセサリ
JP5854623B2 (ja) * 2010-08-06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アクセサリ及び撮像装置システム
US8515271B2 (en) * 2010-08-30 2013-08-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ing device, method of selecting imaging mode, and recording medium configured to store computer program
JP5900123B2 (ja) * 2011-02-25 2016-04-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クセサリー、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222967B2 (ja) * 2013-04-09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影システム
KR20150030557A (ko) * 2013-09-12 2015-03-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렌즈 교환식 시스템 카메라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장치
JP6506407B2 (ja) * 2015-10-20 2019-04-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122455A (en) * 1977-12-30 1982-04-27 Polaroid Corporation Lens movement actuated reference and sequencing means for cameras having unidirectional automatic focusing
US6518714B2 (en) * 1996-10-11 2003-02-11 Akihide Inoue Flash lamps for underwater photography
JP2002258380A (ja) * 2001-02-28 2002-09-11 Asahi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の通信システム
CN1494367A (zh) * 2002-09-24 2004-05-05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照相机
JP2010054629A (ja) * 2008-08-26 2010-03-11 Sigma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交換レンズ及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CN102890391A (zh) * 2011-07-22 2013-01-23 株式会社尼康 适配器、照相机系统及适配器控制程序
CN105705995A (zh) * 2013-11-08 2016-06-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系统、相机机身、更换镜头及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TMS320C6711的Camera Link相机控制的实现;李志勇等;《电子器件》;20070615(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5058A (zh) 2019-09-13
JP6952175B2 (ja) 2021-10-20
DE112017006942B4 (de) 2022-09-22
DE112017006942T5 (de) 2019-10-31
JP2021036329A (ja) 2021-03-04
JP6786683B2 (ja) 2020-11-18
US11265448B2 (en) 2022-03-01
US20190306392A1 (en) 2019-10-03
WO2018139168A1 (ja) 2018-08-02
JPWO2018139168A1 (ja) 2019-11-07
JP2020003810A (ja) 2020-01-09
JP6577153B2 (ja) 2019-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5058B (zh) 相机系统、相机、镜头、附件及相机系统的附件检测方法
CN110226125B (zh) 相机系统、相机、可换镜头及相机系统的兼容性判定方法
CN110226126B (zh) 相机系统、可换镜头、相机及相机系统的电源供给方法
JP5643443B2 (ja)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カメラ本体、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ビジー信号制御方法
JP5638706B2 (ja)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カメラ本体及びレンズ装着判定方法
WO2017068912A1 (ja) レンズシステム、アクセサリ、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403574B2 (en) Camera body, accessory, camera system, and information rewriting method
US20130021514A1 (en) Imaging device
US9392157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untable lens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s thereof
JP2013057813A (ja) 交換レンズ
JP2020008845A (ja) 撮像装置、交換レンズ、中間アクセサリ及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JP2013057812A (ja) 交換レンズ
US20070223914A1 (en) Camera system
EP3570105B1 (en) Accessory apparatus, camera system having the same, and program
JP2020024379A (ja)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中間アクセサリ及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