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0265A - 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30265A CN110230265A CN201910500676.XA CN201910500676A CN110230265A CN 110230265 A CN110230265 A CN 110230265A CN 201910500676 A CN201910500676 A CN 201910500676A CN 110230265 A CN110230265 A CN 1102302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r
- section
- construction
- template
- platfo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2—Piers; Abutments ; Protecting same against drifting ic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recting or assembling brid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用于薄壁空心高墩施工,所述高墩分N段施工,每段包括两节,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包括以下步骤:1)、第一段墩的施工:布设操作平台,并通过绑扎钢筋、模板就位以及混凝土浇筑实现对第一段墩的施工;2)、下一段墩的施工:依靠上一段墩进行下一段墩的钢筋绑扎成型,然后将上一段墩中第1节的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并进行施工,并在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设置预留孔;施工后,将操作平台提升至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并将上一段墩中第2节的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2节处后,进行下一段墩第2节的施工;3)、第N段的施工:重复步骤2)的操作,每一段墩的施工均在上一段墩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直至完成第N段墩的施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发明属于桥梁高墩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桥梁高墩施工中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公路跨越深沟险峰时,桥梁下部较高,通常设计为薄壁空心墩。按规定,桥墩超过40米时,混凝土施工需要采用爬模或翻板等工艺。当前应用于高墩混凝土施工领域的翻板系统施工平台一般是依附在模板上的简易式脚手架,当下侧模板拆除向上提升时,要绕过上侧模板提升,由于围栏和模板连接在一起,施工安全弊端凸显,提升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传统的模板由于连带着操作平台,模板结构复杂,自重较大,既增加了成本,对施工也带来不便,经济性、安全性均不合理。参照附图1-1至1-5所示,现有技术中,需要提升时,共同移动模板和操作平台,使其远离施工桥墩,然后提升,提升至适合高度,再一起将模板和操作平台进行固定安装。
现有技术中,需要提升时,模板与操作平台等同步进行,一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两者同时提升,重量较大,不易提升;另一方面,模板加操作平台,结构复杂,不易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桥梁高墩施工中的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施工平台与模板连接导致的提升存在安全隐患、施工效率低、成本高以及模板上升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用于薄壁空心高墩施工,所述高墩包括N段,每段包括两节,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段墩的施工:布设操作平台以及外周防护,并通过绑扎钢筋、模板就位以及混凝土浇筑实现对第一段墩的施工;
2)、下一段墩的施工:依靠上一段墩进行下一段墩的钢筋成型,然后将上一段墩中第1节的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并进行施工,并在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设置预留孔;施工后,将操作平台提升至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并上一段墩中第2节的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2节处后进行下一段墩第2节的施工;
3)、第N段的施工:重复步骤2)的操作,每一段墩的施工均在上一段墩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直至完成第N段墩的施工。
本发明中的模板采用单片式,只在面板后面焊接加劲肋增加刚度,不形成框架结构。操作平台与模板分离设置,操作时将模板与操作平台各自提升,进而在提升过程中,无论是单独的模板,还是操作平台,其与模板和操作平台连接同时提升相比,质量较轻,安全隐患小,且独立提升,重量变轻,提升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无需同步提升,当多个提升装置时,不用满足同步进行,方便操作。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下一段墩的施工中,所述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具体为:将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出上一段墩,然后绕过上一段墩的第2节模板后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由于第1节模板处于下部,其如果通过内侧等其它方式上移,比较麻烦,而且高墩施工中,空间位置施工存在局限性,采用绕过处于上部的第2节模板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其绕过的过程中,能够确保第2节模板的稳定,避免与第2节模板接触,导致其脱落等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其施工过程,模板可以采用塔吊配合人工辅助,先将其水平移动,然后在上下移动,最后在水平移动,安装于第2节模板上,施工准确。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由于模板采用单片式,所述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出模板的距离为10mm-20mm。高墩桥梁一般施工在峡谷、桥梁等有距离的空间中,但是布设时,桥梁本身横截面体积不是很大,进而施工中,桥梁内部距离有限,当采用小于10mm的距离时,第1节模板挪出时与位于其上部的第2节模板的距离太近,容易碰到,影响第2节模板的施工,且容易碰到第2节模板外周的其它辅助装置,导致第2节模板施工受影响;如果距离过大,大于20mm,空间内部位置不允许,且距离高墩太远,施工中的设备以及工作过程较大,浪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第2段墩的施工中,所述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具体包括内模板的移动以及外模板的移动,移动中,先拆除移动内模板,再拆除移动外模板。具体地,内外模板的移动采用塔吊(或手拉葫芦)实现。同时,本实施例中,无需把模板往下放,避免与操作平台的脚手架等碰撞。拆模先拆内模,后拆除外模,移动也是先内模后外模。本方案的模板移动的优势在于外模不需要吊出操作平台外侧。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操作平台提升至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还包括操作平台的支撑,所述操作平台的支撑为:通过插入预留孔的钢棒作为支撑体实现对操作平台的支撑。通过预留的安装孔,确保了整个操作平台底部的支撑,避免移动后,操作平台不稳掉落的问题。具体地,支撑体可以选用钢棒,将其穿过预留孔,设置在操作平台的下部,进行对操作平台的支撑。支撑完成后,操作平台提升并抽出钢棒后,采用与墩身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进行封堵。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第一段墩的施工中,所述布设操作平台具体为:外部平台的布设以及内部平台的布设,所述外部平台形成封闭区间,所述高墩位于封闭区间内,所述内部平台布设于所述高墩的内部。通过外部的封闭区间,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施工,起到防护作用。同时,本实施例中,内操作平台与外操作平台之间不连接,钢棒取出后操作平台采用导链悬挂提升,操作平台的稳定性经过验算,通过设置的剪刀撑等确保其稳定性。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中,所述外部平台与高墩之间以及内部平台与高墩之间形成模板移动空间。构成的移动空间,便于下模板移动。
作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部平台包括若干第一外攀爬装置,若干第一所述攀爬装置的底部依次通过连接梁连接形成封闭区间。通过攀爬装置形成封闭的外部区间,进而在高墩外周施工人员,安全得到保证。
为上述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部平台包括若干第二外攀爬装置,若干第二所述攀爬装置的底部依次通过连接梁连接形成封闭区间。对于内部平台,其在高墩内,设置成一起的封闭区间,进而节省空间,且整个操作的安全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发明中,采用模板与操作平台单独提升的技术,主要用于翻模中,确保了施工中的安全,同时施工过程简单,效率高。施工中,每段墩至少分为2节,每节都通过单独的模板进行施工,施工距离短,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一段墩中的一节墩施工完成后,移动施工完成后的模板至下一段墩,然后再移动操作平台,最后在对第2节墩施工。
用手拉葫芦等挂住模板,彻底拆除后,用塔吊等提升模板,现有技术中,都是三节模板一段进行施工,本申请采用两节模板进行一段的施工,每节模板的高度为3m左右,能够节省模板。
本发明中采用高墩提升围栏式模板系统,全封闭的可提升围栏施工平台独立依附于成型的墩身上,与模板系分离支撑,起到了“三保证”的效果。即全封闭的提升围栏施工平台由于模板与施工平台是分离的,提升模板时施工平台不移动,工人可在带围栏的施工平台上操作,保证了高空作业面的施工安全;模板和施工平台分离后,模板结构简单,自重大大降低,向上翻模时由于没有附着的框架,后移距离不大,可直接从施工平台围栏内提升,而且独立支撑的升降施工平台围栏在施工中避免了对模板系的干扰,从而保证了模板控制精度;坚固稳定的围栏式施工平台同时成为钢筋成型的导向和固定支架,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提高了功效,节约成本。
本发明中,由于每段施工后均预留有安装部,便于后期操作平台移动后的支撑,确保操作平台前后移动时的施工安全,可以在安装部安装支撑部,支撑操作平台。
本发明中,除了最底层的第一段墩外(其施工在底层,安全性高),其它段的墩,都需要在操作平台的配合下进行,且操作平台以及模板都需要提升以满足不同高度的施工,而提升过程是攻克的难点,一般都是操作平台随着模板的提升一起提升,这样的施工,虽然能够满足现有的施工要求,但是安全性差,且模板与操作平台一起提升,一方面,操作平台与模板的连接,需要紧密,稍不注意,就会掉落,引起安全事故,导致操作平台或者模板掉落,造成物资浪费和消耗;另一方面,一起提升,需要的动力大,而高墩一般设置于桥梁处,施工物件搬运麻烦,容易造成不便。
附图说明
图1-1是现有技术提出的模板翻板时工作状态图之一;
图1-2是现有技术提出的模板翻板时工作状态图之二;
图1-3是现有技术提出的模板翻板时工作状态图之三;
图1-4是现有技术提出的模板翻板时工作状态图之四;
图1-5是现有技术提出的模板翻板时工作状态图之五;
图2-1是本发明提供的施工方法的工作状态图之一;
图2-2是本发明提供的施工方法的工作状态图之二;
图2-3是本发明提供的施工方法的工作状态图之三;
图2-4是本发明提供的施工方法的工作状态图之四;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工艺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模板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外钢管脚手架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外钢管脚手架的右视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内钢管脚手架的右视图;
图中:
1、内模板;2、外模板;3、墩身;4、内部平台;5、外部平台;6、支撑体;7、第一型钢底梁;8、第二型钢底梁;9、小横杆;10、大横杆;11、立杆;12、剪刀撑;13、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附图2-1至2-4所示,本发明中公开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所述高墩包括N段,每段包括两节,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具体施工中,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通过安全施工手册等要求,在桥墩外侧布设安全防护网等防护装置,确保施工中的安全,为高墩的施工做好充分准备。
所述步骤1)第一段墩的施工中,所述布设操作平台具体为:外部平台的布设以及内部平台的布设,所述外部平台形成封闭区间,所述高墩位于封闭区间内,所述内部平台布设于所述高墩的内部。通过外部的封闭区间,将高墩包覆,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施工,起到防护作用。
本发明中,所述外部平台与高墩之间以及内部平台与高墩之间形成模板移动空间。构成的移动空间,便于下模板移动。
具体地,外部平台包括若干第一外攀爬装置,若干第一所述攀爬装置的底部依次通过连接梁连接形成封闭区间。
具体地,内部平台包括若干第二外攀爬装置,若干第二所述攀爬装置的底部依次通过连接梁连接形成封闭区间。
实际操作中,外部平台以及内部平台均采用脚手架连接形成,脚手架方便连接,而且质量较轻,使用更加方便。
其次,第一段墩的施工:
具体是,在地基上布设操作平台以及外周防护,并通过钢筋成型、模板就位以及浇筑实现对第一段墩的施工;当然,这一过程中还有测量放线、养护等步骤;
再次,下一段墩的施工:依靠上一段墩进行下一段墩的钢筋成型,然后将上一段墩中第1节的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并进行施工,施工中,对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预留有安装操作平台的安装部;施工后,将操作平台提升至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并上一段墩中第2节的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2节处后进行下一段墩第2节的施工;
这一步骤中,将上一段的第1节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具体为:将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出上一段墩,然后绕过上一段墩的第2节模板后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由于第1节模板处于下部,其如果通过内侧等其它方式上移,比较麻烦,而且高墩施工中,空间位置施工存在局限性,采用绕过处于上部的第2节模板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其绕过的过程中,能够确保第2节模板的稳定,避免与第2节模板接触,导致其脱落等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其施工过程,可以采用吊塔,先将其水平移动,然后在上下移动,最后在水平移动,安装于第2节模板上,施工准确。由于整个过程中,模板单独移动,不会影响脚手架的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这一步骤中,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出模板的距离为10mm-20mm。当采用小于10mm的距离时,第1节模板挪出时与位于其上部的第2节模板的距离太近,容易碰到,影响第2节模板的施工,且容易碰到第2节模板外周的其它辅助装置,导致第2节模板施工受影响;如果距离过大,大于20mm,空间内部位置不允许。
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具体包括内模板的移动以及外模板的移动,移动中,先移动内模板,然后移动外模板。
操作平台提升至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中,还包括操作平台的支撑,所述操作平台的支撑为:通过插入预留的安装部内的支撑体实现对操作平台的支撑。通过预留的安装部,确保了整个操作平台底部的支撑,避免移动后,操作平台不稳掉落的问题。具体地,支撑体可以选用钢棒,将其穿过预留孔,设置在操作平台的下部,进行对操作平台的支撑。
最后,第N段的施工:重复步骤2)的操作,每一段墩的施工均在上一段墩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直至完成第N段墩的施工。将模板与操作平台独自提升,每个提升过程中,质量较轻,安全隐患小,且独立提升,重量变轻,提升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无需同步提升,当多个提升装置时,不用满足同步进行,方便操作。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模板以及操作平台的同步提升改为不同步提升,这一小小的改变,使得整个施工的安全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每段墩施工后,分别提升模板以及操作平台,确保施工安全。
本发明中,通过在底层模板的下面开设安装部,为后期操作平台的支撑提供了条件,确保了后期操作平台的稳定支撑。
实施例1
参照附图3-7以及2-1到2-4所示,本发明中,首先需要布设操作平台,具体的,操作平台由型钢底梁和内外钢管脚手架、脚手架板、安全网组成,安全网在高墩的外周,内钢管脚手架设置于内部,多个内钢管脚手架通过碗扣连接,形成封闭的内部平台4,同时内部平台4与模板中的内模板1有一定距离,大概距离是30cm左右,方便下层模板通过这一宽度进行提吊,实现升起。多个外钢管脚手架通过碗扣连接,形成封闭的外部平台5,外部平台5与模板中的外模板2具有一定间距。距离大于模板厚度30cm左右即可,方便现场模板通过这个宽度进行提吊。封闭的外部平台,确保整个施工在内部进行,安全性高。内模板1和外模板2将墩身3刚好包覆。
本实施例中,操作平台与模板之间的间距设置为30±5cm,通过这一间距,能够实现内外模板的单独升降,且模板升降中,操作平台无需移动,不会受影响。
本发明中,还包括型钢底梁,其用于支撑外部平台,所述型钢底梁由型钢焊接组成的(具体尺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验算确定);
内钢脚手架以及外钢脚手架由小横杆(宽度方向)、大横杆(长度方向)立杆、剪刀撑、底座(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由型钢焊接而成)组成。参照附图可以看出,剪刀撑可以支撑多段的立杆,即多个横杆之间设置有一个剪刀撑,对于小规格的脚手架,则采用小横杆、立杆、底座以及剪刀撑构成,而对于大规格的脚手架,则采用大横杆、立杆、底座以及剪刀撑构成。
本实施例中,外钢管脚手架搭设在第一型钢底梁7上,型钢底梁搭设在第二型钢底梁8上,型钢底梁1搭设在钢棒(即支撑体6)上,钢棒穿在预留的空洞(即安装部)中。
参照附图7-8所示,所述的外钢管脚手架由小横杆、大横杆、立杆、剪刀撑、底座组成。其中最下层的立杆焊接在底座上,其余杆件由碗式扣件相互连接,每层小横杆上铺设脚手架板,立杆外侧安装安全网。安全网一般是贴着立杆外侧安装,安全网为现有的产品,有尼龙作为原材的。
所述的内钢管脚手架直接搭设在钢棒上。
所述的内钢管脚手架由小横杆、大横杆、立杆、剪刀撑、底座组成。其中最下层的立杆焊接在底座上,其余杆件由碗式扣件相互连接,每层小横杆上铺设脚手架板。
参照附图3-8所示,本实施例中,提升围栏式翻板系统(即整个模板系统)主要由提升围栏操作平台和模板组成,操作平台和模板分离独立支撑。
提升围栏操作平台由型钢底梁和钢管支架、脚手架板、安全网组成,围栏总高12m。以凝固的混凝土墩体为支承主体,支撑在已凝固混凝土的预留孔内的钢棒上,并随着模板的循环提升而提升,施工人员和机具依附其上完成钢筋成型、模板就位和校正、混凝土浇筑和养生等工作。
模板系由两节模板组成(具体可以分为上节模板和下节模板,使用中,下节模板处于下部),每节模板高3m。以凝固的混凝土墩体为支承主体,通过穿过混凝土墩体的圆钢拉杆附着于已完成的混凝土墩身上的下层模板支撑上层模板,周而复始循环完成墩柱的施工。
总体流程:如图示的A段Ⅰ节墩身施工(即第一段墩中的下节模板)→A段Ⅱ节墩身施工(即第一段墩中的上节模板)→拆除1号模板(即第一段墩中的下节模板)提升至B段Ⅰ节(即下一段墩中的第1节)处→拼装B段Ⅰ节墩身模板→B段Ⅰ节墩身施工→提升围栏操作平台至B段Ⅰ节墩身底部预留孔(即安装部)→拆除2号模板(即第一段墩中的第2节处的上模板)提升至B段Ⅱ节(即下一段墩中的上模板或第2节)处→拼装B段Ⅱ节墩身模板→B段Ⅱ节墩身施工→拆除1号模板提升至N段Ⅰ节处→拼装N段Ⅰ节墩身模板→N段Ⅰ节墩身施工→提升围栏操作平台至N段Ⅰ节墩身底部预留孔处→拆除2号模板提升至N段Ⅱ节处→拼装N段Ⅱ节墩身模板→N段Ⅱ节墩身施工→循环施工至墩顶。
本实施例中,操作平台的提升是采用导链悬挂,而模板的提升则是采用塔吊。施工中,操作平台与模板分别进行提升,安全性高。
具体的子流程(即每一段墩的施工过程):
1、A段施工
测量放线→A段Ⅰ节钢筋成型→质量检验→A段Ⅰ节1号模板就位→质量检验→A段Ⅰ节墩身混凝土浇筑及振捣→养护→A段Ⅱ节钢筋成型→质量检验→A段Ⅱ节2号模板就位→质量检验→A段Ⅱ节墩身混凝土浇筑及振捣→养护
2、B段施工
B段Ⅰ节钢筋成型→质量检验→拆除A段Ⅰ节2号模板至B段Ⅰ节处就位→质量检验→B段Ⅰ节墩身混凝土浇筑及振捣→养护→B段Ⅱ节钢筋成型→质量检验→拆除A段Ⅱ节2号模板至B段Ⅱ节处就位→质量检验→B段Ⅱ节墩身混凝土浇筑及振捣→养护
3、提升围栏
围栏操作平台成型→围栏操作平台及铺设脚手架板搭设→A段Ⅰ节Ⅱ节墩身施工→B段Ⅰ节墩身施工→提升围栏操作平台至B段Ⅰ节墩身底部预留孔处→安置支承钢棒并支撑围栏操作平台→B段Ⅱ节墩身施工→N段Ⅰ节墩身施工→提升围栏操作平台至N段Ⅰ节墩身底部预留孔处→安置支承钢棒并支撑围栏操作平台→N段Ⅱ节墩身施工。
本实施例中的操作要点:
1、墩身砼采用泵送,其他材料垂直运输采用塔吊,施工人员上下采用施工电梯。
2、翻板模板分两节,每节高3m,循环阶段每次现浇混凝土高度为3m。模板板面、背肋、横带必须经过验算确定,确保模板刚度和平整度。
3、围栏操作平台的底梁设置及钢管脚手架设计、预留孔支承钢棒的直径和数量必须经过验算,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4、围栏操作平台的提升使用四台导链悬挂同步缓慢提升,导链的吨位确定必须经过验算,确保其安全性。
5、墩身预留孔在承重使用时,该处混凝土强度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
6、模板定位采用全站仪纵横轴线法配合四个拐角定点控制,提升围栏操作平台采用全站仪纵横轴线竖直度控制。
本发明中,通过操作平台与模板升降时的独立操作,即操作平台的四角,通过四个导链连接装置悬空;两套脚手架分别形成两个操作平台,在翻模过程中,模板提升速度得到提升。现有技术中,模板的升降,会影响脚手架的升降,即需要将脚手架进行全部放下去,然后再将模板放在脚手架上一起升降。
本实施例中,无需共同操作,脚手架与模板之间设有间距,模板移动时,依靠间距实现翻模,更加安全,效率更高。
当然,本实施例中,模板也可以用三节模板,之所以选用两节模板,是因为,相比于三节模板,两节模板施工前后安装以及拆除等组装更快(因为省了一节模板),翻模有两节也有三节,主要是速度以及混凝土的强度形成,比如冬天,强度形成慢,则需要三次节比较好;采用三节模板的话,钢棒强度要求高,脚手架对应也需要变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用于薄壁空心高墩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墩分N段施工,每段包括两节,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段墩的施工:布设操作平台,并通过绑扎钢筋、模板就位以及混凝土浇筑实现对第一段墩的施工;
2)、下一段墩的施工:依靠上一段墩进行下一段墩的钢筋成型,然后将上一段墩中第1节的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并进行施工,并在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设置预留孔;施工后,将操作平台提升至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并将上一段墩中第2节的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2节处后,进行下一段墩第2节的施工;
3)、第N段的施工:重复步骤2)的操作,每一段墩的施工均在上一段墩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直至完成第N段墩的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下一段墩的施工中,所述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具体为:将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出上一段墩,然后绕过上一段墩的第2节模板后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出模板的距离为10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第2段墩的施工中,所述上一段墩的第1节模板移动至下一段墩第1节处包括内模板的移动以及外模板的移动,移动中,先拆除移动内模板,再拆除移动外模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平台提升至下一段墩第1节的底部,还包括操作平台的支撑,所述操作平台的支撑为:通过插入预留孔的钢棒作为支撑体实现对操作平台的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第一段墩的施工中,所述布设操作平台具体为:外部平台的布设以及内部平台的布设,所述外部平台形成封闭区间,所述高墩位于封闭区间内,所述内部平台布设于所述高墩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平台与高墩之间以及内部平台与高墩之间形成模板移动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平台包括若干第一外攀爬装置,若干第一所述攀爬装置的底部依次通过连接梁连接形成封闭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平台包括若干第二外攀爬装置,若干第二所述攀爬装置的底部依次通过连接梁连接形成封闭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00676.XA CN110230265A (zh) | 2019-06-11 | 2019-06-11 | 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00676.XA CN110230265A (zh) | 2019-06-11 | 2019-06-11 | 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30265A true CN110230265A (zh) | 2019-09-13 |
Family
ID=67858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00676.XA Pending CN110230265A (zh) | 2019-06-11 | 2019-06-11 | 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23026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20569A (zh) * | 2019-10-28 | 2020-02-21 | 同济大学 | 一种用于翻模施工的可提升悬吊平台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310492A (ja) * | 1996-05-22 | 1997-12-02 | Hirose & Co Ltd | 自昇式型枠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の上昇方法 |
CN102561196A (zh) * | 2012-01-04 | 2012-07-11 | 浙江永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高墩翻模施工工艺 |
CN203334190U (zh) * | 2013-06-25 | 2013-12-11 | 中交一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 薄壁空心墩整体提升翻模装置 |
-
2019
- 2019-06-11 CN CN201910500676.XA patent/CN11023026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310492A (ja) * | 1996-05-22 | 1997-12-02 | Hirose & Co Ltd | 自昇式型枠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の上昇方法 |
CN102561196A (zh) * | 2012-01-04 | 2012-07-11 | 浙江永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高墩翻模施工工艺 |
CN203334190U (zh) * | 2013-06-25 | 2013-12-11 | 中交一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 薄壁空心墩整体提升翻模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仲维玲: "高岚河特大桥薄壁空心高墩翻模施工技术",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蒋志强: "空心薄壁高墩整体提升脚手架", 《交通标准化》 * |
赵红彬: "浅谈李集大桥空心薄壁墩施工技术", 《中国科技信息》 * |
郑渝力: "《道路施工技术创新探索¬——成都市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31 December 2013,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20569A (zh) * | 2019-10-28 | 2020-02-21 | 同济大学 | 一种用于翻模施工的可提升悬吊平台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98100B (zh) | 一种筒体建筑超高现浇外飘结构悬挑施工平台的施工方法 | |
CN102535845A (zh) | 一种连廊结构承重架的施工方法 | |
CN106437130A (zh) | 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内顶外爬式模架施工平台 | |
CN106400951B (zh) | 一种超高层建筑的水平与竖向结构同步施工方法 | |
CN101191382A (zh) | 钢柱支撑式整体自升钢平台脚手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6859068U (zh) | 一种斜拉桥索塔下横梁装配式支架结构 | |
CN109267487A (zh) | 一种长悬挑大截面盖梁托架体系 | |
CN107905111B (zh) | 一种刚构连续梁边跨施工工艺 | |
CN113550578A (zh) | 一种高空悬挑结构模板支架及上部防护体系施工方法 | |
CN106592826A (zh) | 筒架支撑式液压爬升整体钢平台模架剪力钢板层施工方法 | |
CN102230313A (zh) | 桥梁薄壁空心墩手拉葫芦提升作业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442839A (zh) | 一种悬挑结构模板排架的搭设方法 | |
CN108360380A (zh) | 一种桥梁墩柱施工作业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988229A (zh) | 一种拱梁组合连续刚构桥扣挂支结合式施工装置及方法 | |
CN106592962A (zh) | 一种大高差、大跨度劲性骨架外包混凝土模板施工方法及施工设备 | |
CN207277541U (zh) | 预制件和现浇柱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 |
CN217175692U (zh) | 一种用于超高层核心筒施工的智能化液压提升模架系统 | |
CN107227814A (zh) | 一种大悬挑混凝土结构分段施工方法 | |
CN108979131A (zh) | 一种高层建筑施工钢模板及操作架整体提升平台装置 | |
CN109162437A (zh) | 用于多筒钢板剪力墙的整体钢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0230265A (zh) | 一种用于高墩的施工方法 | |
CN106522541B (zh) | 一种钢平台的模板吊点承重梁及模板系统的吊装方法 | |
CN201714056U (zh) | 桁架式操作平台 | |
CN214996139U (zh) | 一种高空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悬吊模施工的安全操作平台 | |
CN105755959B (zh) | 适用于不同截面的索塔施工辅助支架系统及搭建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