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54857A - 车辆用倾斜板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倾斜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54857A
CN110154857A CN201910111838.0A CN201910111838A CN110154857A CN 110154857 A CN110154857 A CN 110154857A CN 201910111838 A CN201910111838 A CN 201910111838A CN 110154857 A CN110154857 A CN 110154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ing track
plate body
vehicle
roto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18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后藤明
西山公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54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548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1/00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Wing Frames And Configu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恰当地辅助由利用者进行的操作的车辆用倾斜板。车辆用倾斜板(1)具备:两级以上的板体(10),其能够彼此相对地滑动移动;侧轨(20),其设置于所述板体(10)的宽度方向端部;以及滑动辅助机构,其辅助一方所述侧轨(20)与相邻的另一方所述侧轨(20)之间的相对的滑动移动,所述滑动辅助机构由转动体(30)和锥形滚柱(40A、40B)构成。

Description

车辆用倾斜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倾斜板。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能够相互滑动移动的多个板体的车辆用倾斜板。该车辆用倾斜板以多个板体相互重叠起来的状态收纳于车身的底壁部上。在使用时,车辆用倾斜板以多个板体相互重叠起来的状态被直接借助引导辊向车外拉出,之后,多个板体被依次拉出,从而被架设于车身的底壁部和车外的地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9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倾斜板以多个板体被重叠起来的状态直接从车内向车外拉出之际,引导辊辅助多个板体的移动。不过,在拉出到车外的多个板体被依次拉出之际,利用者负担多个板体的操作载荷。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成的,以提供能够恰当地辅助由利用者进行的操作的车辆用倾斜板为课题。
为了解决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倾斜板的特征在于,具备:两级以上的板体,其能够彼此相对地滑动移动;侧轨,其设置于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端部;以及滑动辅助机构,其辅助一方所述侧轨与相邻的另一方所述侧轨之间的相对的滑动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恰当地辅助由利用者进行的该车辆用倾斜板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倾斜板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用倾斜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滑动辅助机构的配置例的图,(a)是示意性地表示板体重叠起来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示意性地表示板体被拉出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滑动辅助机构的配置例的图,(a)是示意性地表示板体重叠起来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示意性地表示板体被拉出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滑动辅助机构的配置例的图,(a)是示意性地表示板体重叠起来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示意性地表示板体被拉出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的(a)、(b)是表示转动体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7的(a)、(b)是表示转动体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倾斜板
2:车身
3:后部开口
4:底壁部
5:后门
10、10A、10B、10C:板体
20、20A、20B、20C:侧轨
30、30A、30B:转动体(滑动辅助机构)
40A、40B:锥形滚柱(滑动辅助机构)
50、51A、51B、52A、52B、53A、53B、54A、54B:摩擦部
60B、60C:压重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图1中以箭头表示的、“前后”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另外,关于板体和侧轨,将第1级板体轴支承于车身的底壁部的一侧的端部设为基端部,将与基端部相对的一侧的端部设为顶端部。另外,将板体的面内的与连结基端部和顶端部的线段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板体和侧轨的宽度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
<车辆用倾斜板>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倾斜板1经由车身2的后部开口3架设于车身2的底壁部4与比底壁部4低的车外的地面G之间,从而能够使对象物(轮椅等)在车内与车外之间移动。
如图2所示,车辆用倾斜板1具备:多个板体10(10A、10B、10C);侧轨20(20A、20B、20C),其设置于板体1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以及转动体30(30A、30B)。
<板体>
多个板体10是在后述的展开状态下、对象物(轮椅等)能够在该板体10的上表面移动的金属制部件。第1级板体10A的基端部以能够相对于车身2的底壁部4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第2级板体10B设置成,能够借助滑轨20A、20B相对于第1级板体10A在与该板体10A重叠起来的状态和向该板体10A的顶端部方向拉出来的状态之间滑动。第3级板体10C设置成,能够借助滑轨20B、20C相对于第2级板体10B在与该板体10B重叠起来的状态和向该板体10B的顶端部方向拉出来的状态之间滑动。
多个板体10A~10C能够取得以相互重叠起来的状态载置于车身2的底壁部4的收纳状态。在收纳状态下,第2级板体10B配置于第1级板体10A的下侧,第3级板体10C配置于第2级板体10B的下侧。另外,多个板体10A~10C能够取得以相互重叠起来的状态从车身2的底壁部4立起的立起状态。在立起状态下,多个板体10A~10C成为沿着能够对车身2的后部开口3进行开闭的后门5(闭状态)的状态。另外,多个板体10A~10C能够取得以相互拉出来的状态架设于车身2的底壁部4与车外的地面G之间的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第2级板体10B配置于第1级板体10A的上侧,第3级板体10C配置于第2级板体10B的上侧。
<侧轨>
如图2所示,侧轨20是沿着板体1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延伸设置的金属制或树脂制部件。此外,在图2中,仅图示出沿着板体10的右端部延伸设置的侧轨20。
在第1级板体10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设置的侧轨20A一体地具备基部21、延伸部22、以及竖立设置部23。基部21具有外嵌于板体10A的车宽方向端部的槽形状。延伸部22从基部2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宽度方向外方延伸设置。竖立设置部23从延伸部2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板体10B方向(展开状态下的上方)竖立设置。
在第2级板体10B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设置的侧轨20B相对于第1级侧轨20A能够沿长度方向滑动移动地被组装。侧轨20B一体地具备基部21、延伸部22、以及竖立设置部23。基部21具有外嵌于板体10B的车宽方向端部的槽形状。延伸部22从基部2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板体10C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设置。竖立设置部23从延伸部2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板体10C方向(展开状态下的上方)延伸设置。
在第3级板体10C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设置的侧轨20C相对于第2级侧轨20B能够沿长度方向滑动移动地被组装,侧轨20C一体地具备基部21和延伸部22。基部21具有外嵌于板体10C的车宽方向端部的槽形状。延伸部22从基部2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与板体10B相反一侧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设置。
侧轨20A~20C以相邻的侧轨彼此能够在相互重叠起来的状态与拉出来的状态之间滑动移动的方式具有止挡件等。另外,侧轨20A~20C被组装成,防止相邻的侧轨彼此向与板体10的面正交的方向分开。
在第1级侧轨20A的延伸部22的一面22a(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和竖立设置部2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23a、与第2级侧轨20B的基部2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和延伸部22的一面22c(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转动体30A。另外,在第2级侧轨20B的延伸部22的一面22a(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和竖立设置部2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23a、与第3级侧轨20C的基部2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21a和延伸部22的一面22c(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转动体30B。
<滑动辅助机构:转动体和锥形滚柱>
如图2和图6的(a)所示,转动体30具备主体部31和从主体部31突出的一对轴部32、32。主体部31是对板体10和侧轨20的滑动移动进行辅助的部位,呈球形状或椭球形状(图2中为球形状)。一对轴部32、32以构成主体部31的旋转轴(参照图2和图6中的单点划线)的方式配置于一直线上。轴部32的顶端部呈尖细的圆锥形状。
转动体30A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第1级板体10A的侧轨20A。在转动体30A中,一个轴部32的顶端部收容于在侧轨20A的延伸部22的一面22a(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22b。一个轴部32的顶端部通过设于凹部22b的锥形滚柱40A而能够绕该轴部32的轴线转动地被支承。在转动体30A中,另一个轴部32的顶端部收容于在侧轨20A的竖立设置部2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23a形成的凹部23b。另一个轴部32的顶端部通过设于凹部23b的锥形滚柱40A而能够绕该轴部32的轴线转动地被支承。
在转动体30A中,主体部31与侧轨20B的基部2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21a和延伸部22的一面22c(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抵接。即,转动体30A在以转动轴为极的情况下的不同纬度的两个部位处与侧轨20B的不同的两面21a、22c抵接。
转动体30B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第2级板体10B的侧轨20B。在转动体30B中,一个轴部32的顶端部收容于在侧轨20B的延伸部22的一面22a(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22b。一个轴部32的顶端部通过设于凹部22b的锥形滚柱40B而能够绕该轴部32的轴线转动地被支承。在转动体30B中,另一个轴部32的顶端部收容于在侧轨20B的竖立设置部2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23a形成的凹部23b。另一个轴部32的顶端部通过设于凹部23b的锥形滚柱40B而能够绕该轴部32的轴线转动地被支承。
在转动体30B中,主体部31与侧轨20C的基部2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21a和延伸部22的一面22c(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抵接。即,转动体30B在以转动轴为极的情况下的不同纬度的两个部位处与侧轨20C的不同的两面21a、22c抵接。
即,转动体30A和锥形滚柱40A的组合、以及转动体30B和锥形滚柱40B的组合构成对一侧轨20与相邻的另一侧轨20之间的相对的滑动移动进行辅助的滑动辅助机构。
转动体30的转动轴以在展开状态下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方而去往上方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体30的转动轴相对于板体10的宽度方向设定成45°的倾斜角。
<摩擦部>
车辆用倾斜板1具备摩擦部50(51A、52A、53A、54A、51B、52B、53B、54B)。摩擦部50是通过在其与所抵接的部件之间产生摩擦阻力、来调节车辆用倾斜板1的操作载荷的部件。该摩擦部50能够由刷子、树脂制或橡胶制的板状部件等实现。
摩擦部51A在第1级侧轨20A的顶端部侧安装于基部21的一面(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摩擦部51A在与第2级侧轨20B的基部21的一面(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之间产生摩擦阻力。摩擦部52A在第1级侧轨20A的顶端部侧安装于延伸部22的一面22a(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摩擦部52A在与第2级侧轨20B的基部21的一面(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之间产生摩擦阻力。摩擦部53A在第1级侧轨20A的顶端部侧安装于延伸部22的一面22a(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摩擦部53A在与转动体30A的主体部3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摩擦部54A在第1级侧轨20A的顶端部侧安装于竖立设置部2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23a。摩擦部54A在与转动体30A的主体部3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
摩擦部51B在第2级侧轨20B的顶端部侧安装于基部21的一面(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摩擦部51B在与第3级侧轨20C的基部21的一面(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之间产生摩擦阻力。摩擦部52B在第2级侧轨20B的顶端部侧安装于延伸部22的一面22a(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摩擦部52B在与第3级侧轨20C的基部21的一面(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之间产生摩擦阻力。摩擦部53B在第2级侧轨20B的顶端部侧安装于延伸部22的一面22a(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摩擦部53B在与转动体30B的主体部3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摩擦部54B在第2级侧轨20B的顶端部侧安装于竖立设置部2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23a。摩擦部54B在与转动体30B的主体部3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
<压重部>
如图1所示,车辆用倾斜板1具备压重部60B、60C。压重部60B安装于第2级板部10B和/或侧轨20B的顶端部的一面(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压重部60C安装于第3级板部10C和/或侧轨20C的顶端部的一面(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
<动作例>
在利用者使用车辆用倾斜板1的情况下,利用者使板体10A~10C相互重叠起来的状态的车辆用倾斜板1向车外转动。接下来,利用者在板体10A~10C的顶端部与板体10A~10C的基端部相比位于下方的状态下将板体10C向顶端部侧拉拽,从而将板体10C从板体10B拉出,并且将板体10B从板体10A拉出。
在此,转动体30B通过在主体部31与第3级侧轨20C的面21a、22c抵接的状态下旋转,而辅助第3级板体10C和侧轨20C向拉出方向的移动。同样地,转动体30A通过在主体部31与第2级侧轨20B的面21a、22c抵接的状态下旋转,而辅助第2级板体10B和侧轨20B向拉出方向的移动。
另外,压重部60C促进第3级板体10C和侧轨20C向拉出方向的移动,降低利用者的操作载荷。同样地,压重部60B促进第2级板体10B和侧轨20B向拉出方向的移动,降低利用者的操作载荷。
另一方面,第3级侧轨20C和/或转动体30B相对于摩擦部51B~54B滑动。即,摩擦部51B~54B通过在与第3级侧轨20C和/或转动体30B之间产生摩擦阻力,能够抑制第3级板体10C和侧轨20C的由自重导致的出乎利用者意料的移动。同样地,第2级侧轨20B和/或转动体30A相对于摩擦部51A~54A滑动。即,摩擦部51A~54A通过在与第2级侧轨20B和/或转动体30A之间产生摩擦阻力,能够抑制第2级板体10B和侧轨20B的由自重导致的出乎利用者意料的移动。
<转动体的配置例>
接下来,以配置于侧轨20A与侧轨20B之间的情况为例对转动体30的配置例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对于配置于侧轨20B、20C之间的转动体30B也是同样的。在图3的(a)、(b)所示的例子中,多个转动体30在展开状态下的侧轨20A与侧轨20B之间的重叠量的范围内安装于侧轨20A。即,多个转动体30在侧轨20A的顶端部侧沿侧轨20B的滑动方向排列。
在图4的(a)、(b)所示的例子中,多个转动体30在展开状态下的侧轨20A与侧轨20B之间的重叠量的范围内安装于侧轨20B。即,多个转动体30在侧轨20B的基端部侧沿侧轨20B的滑动方向排列。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侧轨20A、20B具有上下翻转的形状,侧轨20A配置于侧轨20B的上侧。
在图5的(a)、(b)所示的例子中,多个转动体30的一部分在展开状态下的侧轨20A与侧轨20B之间的重叠量的范围内安装于侧轨20A。另外,多个转动体30的另一部分在展开状态下的侧轨20A与侧轨20B的重叠量的范围内安装于侧轨20B。即,多个转动体30的一部分在侧轨20A的顶端部侧沿侧轨20B的滑动方向排列。另外,多个转动体30的另一部分在侧轨20B的基端部侧沿侧轨20B的滑动方向排列。
<转动体的形状例>
接下来,以配置于侧轨20A与侧轨20B之间的情况为例对转动体30的形状例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对于配置于侧轨20B、20C之间的转动体30B也是同样的。此外,在图6和图7中,省略了摩擦体52A、53A、54A。如图6的(a)所示,转动体30的主体部31可以是呈球形状的结构。
如图6的(b)所示,转动体30的主体部31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呈球形状,并且具有未与侧轨20和/或摩擦部40抵接的部位被挖空而成的挖空部31a。在该情况下,与主体部31未被挖空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转动体30的低力矩化。
如图7的(a)所示,转动体30的主体部31也可以是呈以长径方向为转动轴的椭球形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与主体部31呈球形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转动体30的小型化和车辆用倾斜板1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如图7的(b)所示,转动体30的主体部31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呈以长径方向为转动轴的椭球形状,并且具有未与侧轨20和/或摩擦部40抵接的部位被挖空而成的挖空部31a。在该情况下,与主体部31未被挖空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转动体30的低力矩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倾斜板1的特征在于,具备:两级以上的板体10,其能够彼此相对地滑动移动;侧轨20,其设置于所述板体10的宽度方向端部;以及滑动辅助机构(转动体30和锥形滚柱40A、40B),其辅助一方所述侧轨20与相邻的另一方所述侧轨20之间的相对的滑动移动。
因而,车辆用倾斜板1能够利用相邻的一对侧轨20、20间的滑动辅助机构降低将两级以上的板体10相互拉出之际的操作载荷。即,车辆用倾斜板1能够恰当地辅助由利用者进行的该车辆用倾斜板1的操作(展开操作)。
另外,车辆用倾斜板1的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辅助机构具备转动体30,该转动体30相对于一方所述侧轨20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承,并且,相对于与一方所述侧轨20相邻的另一方所述侧轨20抵接,所述转动体30的转动轴是以随着趋向另一方所述侧轨20相对于一方所述侧轨20重叠的方向而远离一方所述侧轨20所设置的所述板体10的方式倾斜的轴,所述转动体30在比所述转动轴靠所述板体10的宽度方向内方的位置处与另一方所述侧轨20抵接。
因而,车辆用倾斜板1通过由转动体30构成滑动辅助机构,能够实现该车辆用倾斜板1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转动体30的转动轴相对于板体10的宽度方向倾斜,因此,车辆用倾斜板1能够恰当地降低将两级以上的板体10相互拉出之际的操作载荷。即,车辆用倾斜板1能够恰当地辅助由利用者进行的该车辆用倾斜板1的展开操作。
另外,车辆用倾斜板1的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30与另一方所述侧轨20的不同的两面21a、22c抵接。
因而,相较于转动体30仅与另一方侧轨20的一面抵接的情况,车辆用倾斜板1能够更恰当地降低将两级以上的板体10相互拉出之际的操作载荷。即,车辆用倾斜板1能够更恰当地辅助由利用者进行的该车辆用倾斜板1的展开操作。
另外,车辆用倾斜板1的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倾斜板1具备摩擦部50,该摩擦部50在相邻的两级所述板体10相对地滑动移动之际相对于相邻的两级所述板体10、所述侧轨20或所述滑动辅助机构产生摩擦阻力。
因而,车辆用倾斜板1通过具备摩擦部50,能够抑制板体10和侧轨20的由自重导致的出乎意料的向拉出方向的滑动移动。
另外,车辆用倾斜板1的特征在于,车辆用倾斜板1具备压重部60B、60C,该压重部60B、60C设置于两级以上的所述板体10和所述侧轨20中的、安装于车身2的所述板体10、所述侧轨20以外的所述板体10以及所述侧轨20中的任一者,所述压重部60B、60C设置于两级以上的所述板体10架设到所述车身2与车外之间的状态下的、所述板体10和所述侧轨20中的任一者的下表面。
因而,车辆用倾斜板1的压重部60B、60C不会给对象物的乘降带来妨碍,能够恰当地辅助板体10和侧轨20向拉出方向的滑动移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形。例如,摩擦部50和压重部60B、60C能够适当省略。另外,摩擦部50的安装部位和摩擦产生对象并不限定于所述情况,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安装到一个板体10的摩擦部50与相邻的另一个板体10之间产生摩擦。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倾斜板,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倾斜板具备:
两级以上的板体,其能够彼此相对地滑动移动;
侧轨,其设置于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端部;以及
滑动辅助机构,其辅助一方所述侧轨与相邻的另一方所述侧轨之间的相对的滑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倾斜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辅助机构具备转动体,该转动体相对于一方所述侧轨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承,并且相对于与一方所述侧轨相邻的另一方所述侧轨抵接,
所述转动体的转动轴是以随着趋向另一方所述侧轨相对于一方所述侧轨重叠的方向而远离一方所述侧轨所设置的所述板体的方式倾斜的轴,
所述转动体在比所述转动轴靠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内方的位置处与另一方所述侧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倾斜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体与另一方所述侧轨的不同的两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倾斜板,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倾斜板具备摩擦部,该摩擦部在相邻的两级所述板体相对地滑动移动之际,相对于相邻的两级所述板体、所述侧轨或所述滑动辅助机构产生摩擦阻力。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倾斜板,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倾斜板具备压重部,该压重部设置于两级以上的所述板体和所述侧轨中的、安装于车身的所述板体和所述侧轨以外的所述板体和所述侧轨中的任一者,
所述压重部设置于两级以上的所述板体架设到所述车身与车外之间的状态下的、所述板体和所述侧轨中的任一者的下表面。
CN201910111838.0A 2018-02-13 2019-02-12 车辆用倾斜板 Pending CN1101548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3102 2018-02-13
JP2018023102A JP6674488B2 (ja) 2018-02-13 2018-02-13 車両用スロー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54857A true CN110154857A (zh) 2019-08-23

Family

ID=67644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1838.0A Pending CN110154857A (zh) 2018-02-13 2019-02-12 车辆用倾斜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74488B2 (zh)
CN (1) CN110154857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4344B1 (en) * 2001-08-10 2002-11-26 Simon M. Cooper Retractable access ramp
JP2003135527A (ja) * 2001-11-05 2003-05-13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スライド装置
JP2003226186A (ja) * 2002-02-01 2003-08-12 Aisin Keikinzoku Co Ltd 車両用スロープ装置
US7302725B2 (en) * 2005-06-27 2007-12-04 Marathon Marine Manufacturing (1996) Ltd. Rail assembly for a telescoping ramp
CN102256830A (zh) * 2008-12-18 2011-11-23 爱信轻金属株式会社 车辆用坡面装置
DE202013002152U1 (de) * 2013-03-07 2014-06-11 Amf-Bruns Gmbh & Co. Kg Rampensystem zum Einbau in ein Fahrzeug
CN204236271U (zh) * 2014-10-30 2015-04-01 苏州中航中振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底盘导轨支架
CN205149620U (zh) * 2015-08-05 2016-04-13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轮椅辅助坡道及车辆
CN107264374A (zh) * 2017-07-25 2017-10-20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农用拖拉机的折叠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4344B1 (en) * 2001-08-10 2002-11-26 Simon M. Cooper Retractable access ramp
JP2003135527A (ja) * 2001-11-05 2003-05-13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スライド装置
JP2003226186A (ja) * 2002-02-01 2003-08-12 Aisin Keikinzoku Co Ltd 車両用スロープ装置
US7302725B2 (en) * 2005-06-27 2007-12-04 Marathon Marine Manufacturing (1996) Ltd. Rail assembly for a telescoping ramp
CN102256830A (zh) * 2008-12-18 2011-11-23 爱信轻金属株式会社 车辆用坡面装置
DE202013002152U1 (de) * 2013-03-07 2014-06-11 Amf-Bruns Gmbh & Co. Kg Rampensystem zum Einbau in ein Fahrzeug
CN204236271U (zh) * 2014-10-30 2015-04-01 苏州中航中振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底盘导轨支架
CN205149620U (zh) * 2015-08-05 2016-04-13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轮椅辅助坡道及车辆
CN107264374A (zh) * 2017-07-25 2017-10-20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农用拖拉机的折叠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74488B2 (ja) 2020-04-01
JP2019136335A (ja) 2019-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68693U (zh) 平板电脑支撑架
CN106394322A (zh) 一种汽车座椅前倾折叠调节装置
CN104828120B (zh) 具有连动收车功能的婴幼儿车架
EP2626226B1 (en) Slide door device for vehicle
CN103158622A (zh) 用于重载卡车的保险杠台阶
CN100413743C (zh) 地铁机车逃生门装置
CN109972951B (zh) 一种自动启闭的上翻门缓冲铰链
CN106043563B (zh) 折叠车架
CN111347877B (zh) 车用副仪表板安装总成及汽车
CN108071288A (zh) 一种用于家具回转推拉开闭的限位机构
CN110206456A (zh) 一种双向开启的平衡门
CN110154857A (zh) 车辆用倾斜板
CN113668967A (zh) 车门铰链结构及车辆
CN106364541B (zh) 一种可折叠车架
CN104670257A (zh) 一种用于座椅的桌板翻折机构
CN100475601C (zh) 伸长行程式转动机构
CN105849349A (zh) 用于门板的安装装置
CN208540937U (zh) 用于办公椅背座同步联动装置的锁定机构
CN206719104U (zh) 无障碍辅助上下车装置
CN102871391B (zh) 折叠椅及其使用的铝型材
CN206049424U (zh) 一种汽车座椅前倾折叠调节装置
CN107575130A (zh) 一种折叠式金属门
CN103556899B (zh) 一种车门铰链及汽车
CN209225029U (zh) 一种多功能后门结构
TW202110671A (zh) 遊覽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