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4624B - 制冰机 - Google Patents

制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14624B
CN110114624B CN201880005453.XA CN201880005453A CN110114624B CN 110114624 B CN110114624 B CN 110114624B CN 201880005453 A CN201880005453 A CN 201880005453A CN 110114624 B CN110114624 B CN 1101146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water
water passage
tray
wat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54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14624A (zh
Inventor
石水昭夫
斋藤俊二
林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14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4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14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46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4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for refrigerators, e.g. freezing trays
    • F25C1/243Moulds made of plastics e.g. silic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5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10Producing ice by using rotating or otherwise moving mou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305/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features for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305/022Harvesting ice including rotating or tilting or pivoting of a mould or tray
    • F25C2305/0221Harvesting ice including rotating or tilting or pivoting of a mould or tray rotating ice moul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C2500/02Geometry probl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冰机,具有:具备蓄水用凹部的制冰盘、使制冰盘在蓄水用凹部朝上的蓄水位置和蓄水用凹部朝下的冰脱离位置之间翻转的驱动部、以及支承制冰盘及驱动部的框架。制冰盘在从蓄水位置向朝向冰脱离位置的CCW方向开始旋转时向下方移动的部分具备:向外侧突出的水接收部。框架具备:位于水接收部的上方的伸出部分。在伸出部分,在从Z方向观察时与水接收部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水的通水口。水接收部与蓄水用凹部连通,从供水管供给的水通过通水口注入水接收部,并流入蓄水用凹部。

Description

制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冰机,将从供水管供给的水贮存在制冰盘中以进行制冰。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装载于冰箱上的制冰机。同文献的制冰机具有:具备蓄水用凹部的制冰盘、使所述制冰盘围绕穿过制冰盘的轴线翻转的驱动部、以及支承制冰盘及驱动部的框架。制冰机将从供水管供给的水填充到蓄水用凹部以进行制冰。另外,制冰机的制冰完成后,通过驱动部使制冰盘翻转,并且,使制冰盘的一部分与框架抵接以扭转制冰盘。由此,使冰从制冰盘脱离,落入配置于下方的贮冰容器中。在同文献中,供水管的供水口位于制冰盘的上方,水被直接注入制冰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078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将供水管配置于制冰盘的上方的情况下,需要使供水管向上方远离制冰盘的旋转区域,以使供水管的供水口不与翻转(旋转)的制冰盘干扰。因此,存在:包含供水管在内的制冰机的设置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增大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冰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抑制包含供水管在内的设置空间。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冰机,包括:制冰盘,具备:贮存从供水管供给的水的蓄水用凹部;驱动部,使所述制冰盘围绕穿过所述制冰盘的轴线,而在所述蓄水用凹部朝上的蓄水位置和所述蓄水用凹部朝下的冰脱离位置之间翻转;以及框架,支承所述制冰盘及所述驱动部,其中,在所述制冰盘向第一旋转方向开始旋转时向下方移动的制冰盘部分,具备:向外侧突出的水接收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是从所述蓄水位置朝向所述冰脱离位置的方向,所述框架具备:位于所述水接收部的上方的框架部分,所述框架部分具备:使所述水通过的通水口,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所述制冰盘处于所述蓄水位置的状态时,所述通水口位在与所述水接收部重叠的位置。所述水接收部与所述蓄水用凹部连通。来自所述供水管的水,通过所述通水口注入所述水接收部,并流入所述蓄水用凹部。
在本发明中,来自供水管的水,通过设置于框架上的通水口注入从制冰盘向外侧突出的水接收部,从水接收部流入蓄水用凹部。因此,可以使供水管的供水口位于制冰盘的外侧。由此,因为无需将供水管的供水口配置于在制冰盘的上方远离所述制冰盘的旋转区域的位置,所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抑制包含供水管在内的制冰机的设置空间。这里,设置于制冰盘上的水接收部在制冰盘向第一旋转方向开始旋转开始时向下方移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是从蓄水位置朝向冰脱离位置的方向。即,在制冰盘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水接收部沿远离具备通水口的框架部分的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在设置了向制冰盘突出的水接收部的情况下,水接收部也不会与框架部分干扰。
在本发明中,所述水接收部可以设定为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冰盘突出。据此,与水接收部从制冰盘向与轴线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减小制冰盘翻转时的旋转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制冰机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制冰盘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连接,所述水接收部从所述制冰盘部分中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向外突出。据此,即使在注入到水接收部的水飞溅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或抑制其溅到驱动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制冰盘由挠性材料构成,所述框架具备抵接部,当所述制冰盘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并到达所述冰脱离位置时,所述抵接部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前方与所述水接收部抵接,阻止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驱动的所述制冰盘的旋转。据此,在水接收部和抵接部抵接而阻止了制冰盘的旋转时,制冰盘发生扭转。因此,当制冰盘到达冰脱离位置时,冰容易从制冰盘脱落。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框架部分在其上表面具备:沿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水通道,所述通水口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水通道的底面,所述水通道的底面具备:朝向所述通水口向下方倾斜的上表面。据此,通过将供水管的供水口配置在水通道的上方,可以使来自供水管的水流入制冰盘的蓄水用凹部。因此,改善了供水管的配置自由度。另外,如果水通道的底面朝着通水口向下方倾斜,则水通道的水朝着通水口通畅地流动。另外,在供水停止时,能够防止水在残留水通道中并结冰。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框架部分具备引导板,所述引导板从所述通水口向下方突出,将通过所述通水口的水引导到所述水接收部。据此,可以将通过了通水口的水可靠地注入水接收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通水口包括:第一开口缘部分,在所述水通道的底面沿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开口缘部分及第三开口缘部分,在所述水通道的底面分别从所述第一开口缘部分的一端及另一端向所述蓄水用凹部所在的一侧延伸,所述情况下,所述引导板从所述第一开口缘部分向下延伸。如果设置引导板的部位仅是第一开口缘部分,则不会像在第二开口缘部分及第三开口缘部分设置了引导板的情况那样,在将引导板相互连接的位置形成附着水的角部。因此,由于水很难残留在引导板上,所以可以减少通水口因结冰而堵塞的情况、或者水因结冰而难以通过通水口之类的事态发生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所述引导板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向下方延伸的槽,所述槽延伸到所述引导板的下端。当在引导板上设置了槽时,可以将附着于引导板上的水收集到槽内。因此,水容易流向下方。另外,如果槽延伸到引导板的下端,则很容易使收集在槽内的水流出到水接收部。因此,可以减少附着于引导板上的水结冰而堵塞通水口、或者水因结冰而难以通过通水口之类的事态发生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槽在与朝向所述引导板的下端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多个。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在宽的范围设置槽,所以水不易残留在引导面上。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框架部分具备第一水通道壁,所述第一水通道壁相对于所述水通道在所述蓄水用凹部所在的一侧,从所述水通道的底面向上方立起,所述通水口具备:设置于所述水通道的底面的第一通水口部分、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水通道壁上且与所述第一通水口部分连接的第二通水口部分。这样,通过将通水口不仅扩展到水通道的底面,而且还扩展到蓄水用凹部侧的侧面(第一水通道壁),使得水更容易向朝向蓄水用凹部的方向流出。因此,水很难向与蓄水用凹部不同的方向飞溅。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制冰盘包括:周壁部,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周壁部包围所述蓄水用凹部的开口并向上方延伸;以及缺口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周向的一部分,所述水接收部从所述周壁部向外侧突出,经由所述缺口部与所述蓄水用凹部连通。据此,容易使注入到水接收部的水流入蓄水用凹部。另外,因为制冰盘具备周壁部,所以能够防止从水接收部经缺口部流入蓄水用凹部的水从制冰盘向外飞溅。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水接收部包括:底部,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底部从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缺口部的下侧的缘部分向外突出,并与所述框架部分对置;一对侧板部,分别从所述壁部的周向上的所述缺口部的一侧的缘部分及另一侧的缘部分向外突出,且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下端与所述底部连续;以及端板部,使所述底部的前端部分及所述一对侧板部的前端部分连续,所述底部具备:从所述端板部侧朝向所述周壁部侧向下方倾斜的上表面。据此,可以将通过通水口注入水接收部的水导入蓄水用凹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制冰盘包括:周壁部,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周壁部包围所述蓄水用凹部的开口并向上方延伸;以及缺口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其中,所述水接收部包括:底部,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底部从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缺口部的下侧的缘部分向外突出并与所述框架部分对置;一对侧板部,分别从所述壁部的周向上的所述缺口部的一侧的缘部分及另一侧的缘部分向外突出,且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下端与所述底部连续;以及端板部,使所述底部的前端部分及所述一对侧板部的前端部分连续,其中,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引导板的下端位于比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据此,能够防止或抑制通过通水口注入到水接收部的水从水接收部向外飞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来自供水管的水,通过设置于框架上的通水口注入到从制冰盘向外侧突出的水接收部,从水接收部流入蓄水用凹部。因此,可以使供水管的供水口位于制冰盘的外侧。由此,因为无需将供水管的供水口配置于在制冰盘的上方远离所述制冰盘的旋转区域的位置,所以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抑制包含供水管在内的制冰机的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制冰机时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下方观察制冰盘处于蓄水位置的制冰机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下方观察制冰盘处于冰脱离位置的制冰机时的立体图。
图4是制冰机的俯视图。
图5是制冰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6A与图6B是制冰盘的立体图。
图7是制冰盘的水接收部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8A与图8B是制冰盘处于蓄水位置的状态的制冰机的剖视图。
图9A与图9B是制冰盘处于冰脱离位置的状态的制冰机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通水口及引导板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引导板上设置了槽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在引导板上设置了其它形状的槽的例子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制冰机
2:供水管
2a:供水口
5:制冰盘
5a:下表面
5A:蓄水位置
5B:冰脱离位置
6:驱动部
7:框架
8:检冰杆
9:蓄水用凹部
10:驱动部的输出轴
15:第一壁部
16:第二壁部
17:连接部
18:轴部
20:周壁部
21:第一周壁部分
22:第二周壁部分
23:第三周壁部分
24:第四周壁部分
25:缺口部
26:水接收部
28:底部
28a:上表面
29、30:侧板部
31:端板部
33:凸轮齿轮
35:热敏电阻
36:罩
41:壳体
42:端板
43:孔
45:框架的第一侧板部
46:框架的第二侧板部
47:框架的端板部
48:框架的壁部
49:轴孔
50:支承部
51a:开口部
51:第一上板部
52:第二上板部
55:水通道构成部
55a:伸出部分(框架部分)
55b:突出部分
56:第一水通道壁
57:开口部
60:水通道
61:第一水通道部分
61a:第一水通道部分的底面
61b:凹部
62:第二水通道部分
62a:第二水通道部分的底面
64:通水口
65:第一引导板
66:第二引导板
67:第三引导板
70:抵接部
164:通水口
164a:第一通水口部分
164b:第二通水口部分
165:引导板
165a:引导面
168a:第一开口缘部分
168b:第二开口缘部分
168c:第三开口缘部分
169:槽
170:槽
171:第一倾斜部
172:第二倾斜部
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制冰机。
(整体结构)
图1是从上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制冰机时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图1的制冰机时的立体图。在图1、图2中,制冰机的制冰盘处于蓄水位置。图3是从下方观察制冰盘处于冰脱离位置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4是制冰机的俯视图。图5是制冰机的分解立体图。
制冰机1装载在冰箱上。如图1所示,制冰机1具有:制冰盘5、使制冰盘5翻转的驱动部6、以及支承制冰盘5及驱动部6的框架7。制冰盘5的平面形状是大致长方形。制冰盘5具备:贮存从供水管2供给的水的多个蓄水用凹部9。驱动部6使制冰盘5围绕沿长边方向穿过所述制冰盘5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分的轴线L翻转。驱动部6的输出轴10连接到制冰盘5的轴线L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分。通过驱动部6的驱动,制冰盘5在蓄水用凹部9朝向上方的蓄水位置5A和蓄水用凹部9朝向下方的冰脱离位置5B之间旋转。图1是制冰盘5配置在蓄水位置5A的状态。图3是制冰盘5配置在冰脱离位置5B的状态。
如图1、图2所示,制冰机1将制冰盘5配置在蓄水位置5A,将从供水管2供给的水储存到制冰盘5的蓄水用凹部9,进行制冰。制冰完成后,如图3所示,制冰机1驱动驱动部6以使制冰盘5从蓄水位置5A旋转到冰脱离位置5B,使制冰盘5的冰落到配置于制冰机1的下方的贮冰容器(未图示)中。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Z方向。X方向是轴线L方向。Z方向是制冰机1的设置姿势(图1所示的姿势)下的上下方向。Y方向是与轴线L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在X方向上,将驱动部6所在的一侧设为X1方向,将制冰盘5所在的一侧设为X2方向。在Z方向上,将上方设为Z1方向,将下方设为Z2方向。另外,在Y方向上,将制冰盘5围绕轴线L沿从蓄水位置5A朝向冰脱离位置5B的CCW方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蓄水用凹部9的开口朝向的方向设为Y1方向,将其相反侧设为Y2方向。
(制冰盘)
图6A是从Z1方向观察制冰盘5时的立体图,图6B是从Z2方向观察制冰盘5时的立体图。图7是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周边的局部剖视图。制冰盘5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在本例中,制冰盘5由树脂材料构成。如图6A与图6B所示,制冰盘5具备:位于X1方向的第一壁部15、和位于X2方向的第二壁部16。如图6B所示,在第一壁部15设置有与驱动部6的输出轴10连接的连接部17。如图6A所示,在第二壁部16,与连接部17同轴地设置有轴部18。轴部18从第二壁部16向X2方向突出。在第一壁部15和第二壁部16之间配置有多个蓄水用凹部9。蓄水用凹部9是沿Y方向排列的两个蓄水用凹部9为一组,在X方向上配置四列。
另外,制冰盘5具备框状的周壁部20,其在将制冰盘5配置于蓄水位置5A时,围绕多个蓄水用凹部9的开口向上方延伸。周壁部20具备:第一周壁部分21,在多个蓄水用凹部9的Y1方向侧沿X方向延伸;第二周壁部分22,在多个蓄水用凹部9的Y2方向侧沿X方向延伸;第三周壁部分23,沿Y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一周壁部分21及第二周壁部分22的X1方向的端部分;以及第四周壁部分24,沿Y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一周壁部分21及第二周壁部分22的X2方向的端部分。第一周壁部分21和第二周壁部分22在Y方向上对置,第三周壁部分23和第四周壁部分24在X方向上对置。另外,第四周壁部分24对比轴部18更靠近Y1方向的一侧具备缺口部25。缺口部25为矩形,从第四周壁部分24的上端缘向Z2方向(下方)延伸。
而且,制冰盘5具备:从第四周壁部分24向X方向(轴线L方向)的X2方向突出的水接收部26。水接收部26位于比轴部18更靠近Y1方向的位置。水接收部26具备:底部28,从第四周壁部分24的缺口部25的Z2方向(下方)的缘部分向外突出;一对侧板部29、30,分别从第四周壁部分24的缺口部25的Y1方向的缘部分及Y2方向的缘部分向外侧突出,且下端与底部28连续;以及端板部31,使底部28的前端部分及一对侧板部29、30的前端部分连续。底部28具备:从端板部31侧朝向周壁部20侧(缺口部25侧)向下方倾斜的上表面28a。另外,端板部31朝向底部28向周壁部20侧(缺口部25侧)倾斜。水接收部26经由缺口部25与位于周壁部20的内侧的多个蓄水用凹部9连通。
这里,水接收部26设置在制冰盘5上的位于比轴部18更靠近Y1方向的部分。位于比轴部18更靠近Y1方向的部分是:制冰盘5从蓄水位置5A朝向冰脱离位置5B的CCW方向开始旋转时,向Z2方向(下方)移动的制冰盘部分。
如图2所示,在制冰盘5上,在Z2方向的下表面5a上排列有反映蓄水用凹部9的形状的凸部。在制冰盘5的下表面5a上配置有检测制冰盘5的温度的热敏电阻35。热敏电阻35被固定于制冰盘5的下表面5a上的罩36覆盖。
(驱动部)
如图5所示,驱动部6具备:成形为长方体状的壳体41。在壳体41内收纳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未图示)、传递电动机的旋转力的旋转传递机构(未图示)、以及通过旋转传递机构传递电动机的旋转力的凸轮齿轮33。在凸轮齿轮33上一体成形输出轴10。输出轴10从设于壳体41的X2方向的端板42上的孔43向壳体41的外方突出。输出轴10与设于制冰盘5的第一壁部15的连接部17连接。在使制冰盘5从蓄水位置5A向冰脱离位置5B旋转时,输出轴10以轴线L为中心沿顺时针CCW方向旋转。另外,在使制冰盘5从冰脱离位置5B返回蓄水位置5A时,输出轴10沿逆时针CW方向旋转。
在Y1方向上与制冰盘5相邻的位置配置有检冰杆8。此外,在驱动部6的壳体41内构成有:检冰机构,根据凸轮齿轮33的旋转角度与凸轮齿轮33联动动作,使检冰杆8围绕轴线L旋转;以及开关机构等,基于来自热敏电阻35的信号而动作。
(框架)
如图1~图3所示,框架7具备:在制冰盘5及驱动部6的Y1方向侧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部45、和在制冰盘5及驱动部6的Y2方向侧与第一侧板部45平行延伸的第二侧板部46。检冰杆8位于第一侧板部45和制冰盘5之间。另外,框架7具有:沿Y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一侧板部45及第二侧板部46的X1方向端的端板部47、和沿Y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一侧板部45及第二侧板部46的X2方向端的壁部48。壁部48是将板状的多个肋相互连接而成的多孔性的壁。在壁部48的中央设置有能旋转地支承制冰盘5的轴部18的轴孔49。
而且,如图1、图4所示,框架7具备矩形的支承部50,所述支承部50从端板部47的上端向X2方向伸出,在驱动部6的上方部分地连接第一侧板部45和第二侧板部46。驱动部6被支承部50支承。
另外,框架7具备:从第一侧板部45的上端朝向第二侧板部46伸出的第一上板部51。第一上板部51连接支承部50的Y1方向侧的端部分和壁部48的上端的Y1方向侧的端部分。在第一上板部51形成有检冰杆8的上端部位于内侧的开口部51a。而且,框架7具备:从第二侧板部46的上端朝向第一侧板部45伸出的第二上板部52。第二上板部52连接支承部50的Y2方向侧的端部分和壁部48的上端的Y2方向侧的端部分。另外,框架7在壁部48的上侧(Z1方向侧)具备水通道构成部55。水通道构成部55具备:从壁部48向X1方向伸出并沿Y方向延伸的伸出部分55a、和在Y2方向的端部从壁部48向X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55b。
这里,如图4所示,在制冰盘5的上方,由支承部50、第一上板部51、第二上板部52及水通道构成部55划分出大致矩形的开口部57。通过形成这样的开口部57,在制冰盘5在蓄水位置5A和冰脱离位置5B之间翻转时,避免向上移动的制冰盘5的周壁部20的上端部分(第二周壁部分22的上端部分、第三周壁部分23的Y2方向侧的上端部分及第四周壁部分24的Y2方向侧的上端部分)与框架7干扰。
在水通道构成部55,在其上表面设置有使从供水管2供给的水流通的水通道60。水通道60为凹槽,上方为开放状态。水通道60具备第一水通道部分61和第二水通道部分62,所述第一水通道部分61沿着壁部48向Y方向(与轴线L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水通道部分62从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Y2方向的端部分沿着突出部分55b向X2方向延伸。第一水通道部分61在从Z方向观察时与伸出部分55a及壁部48重叠。因此,伸出部分55a在其上表面具备水通道60。在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的Y1方向的端侧部分设置有水的通水口64。通水口64位于与第二水通道部分62相反的一侧,轴线L介于它们之间。通水口64为矩形,设置于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上的X1方向的端部分。即,通水口64设置于伸出部分55a。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朝向通水口64向下方倾斜。即,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从Y1方向这一端朝向通水口64向下方倾斜,并且底面61a从Y2方向这一端朝向通水口64向下方倾斜。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水通道部分61在底面61a上的通水口64的X2方向侧的部分成为凹下去一段的凹部61b,凹部61b随着接近通水口64而向下方倾斜。
第二水通道部分62的底面62a朝向第一水通道部分61侧(朝向X1方向)向下方倾斜。在本例中,供水管2的供水口2a位于第二水通道部分62的上方。
如图7所示,在水通道构成部55的伸出部分55a的下表面上的通水口64的开口缘上,设置有引导通过通水口64的水的第一引导板65、第二引导板66及第三引导板67。第一引导板65是矩形,从伸出部分55a的通水口64的X2方向的开口缘部分朝向下侧向X1方向倾斜。第二引导板66从伸出部分55a的通水口64的Y1方向的开口缘部分朝向下侧延伸,并与第一引导板65的Y1方向的端缘连续。第三引导板67从伸出部分55a的通水口64的Y2方向的开口缘部分朝向下侧延伸,并与第一引导板65的Y2方向的端缘连续。
在制冰盘5的连接部17连接到驱动部6的输出轴10上的状态下,驱动部6被框架7的支承部50支承,当制冰盘5的轴部18插入到轴孔49时,如图1~图4所示,驱动部6及制冰盘5被框架7支承。当驱动部6及制冰盘5被框架7支承时,驱动部6动作时,制冰盘5能够绕轴线L旋转。
另外,在将驱动部6及制冰盘5支承在框架7上,将制冰盘5配置于蓄水位置5A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水通道构成部55的伸出部分55a(框架部分)位于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的Z1方向。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底部28的上表面28a)和设置于伸出部分55a的通水口64重叠。另外,设置于框架7的伸出部分55a的第一引导板65、第二引导板66及第三引导板67的下端,位于比水接收部26的侧板部29、30及端板部31的上端更靠近下方。
这里,如图2所示,在壁部48设置有抵接部70,所述抵接部70在制冰盘5绕轴线L从蓄水位置5A向CCW方向旋转而到达冰脱离位置5B时,从CCW方向的前方与水接收部26抵接。抵接部70在X1方向上从壁部48突出。水接收部26的底部28与抵接部70抵接。抵接部70在冰脱离位置5B与水接收部26抵接,阻止沿CCW方向被驱动的制冰盘5的旋转。由此,制冰盘5产生扭转。
(制冰动作)
图8A与图8B是将制冰盘5配置于蓄水位置5A的状态的制冰机1的剖视图。在图8A中,用与轴线L正交并穿过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的面切断将制冰机1,在图8B中,用与轴线L正交并穿过框架7的壁部48的抵接部70的面将制冰机1切断。图9A与图9B是将制冰盘5配置于冰脱离位置5B的状态的制冰机1的剖视图。在图9A中,用与轴线L正交并穿过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的面将制冰机1切断,在图9B中,用与轴线L正交并穿过框架7的壁部48的抵接部70的面将制冰机1切断。
在开始制冰动作的初始状态下,如图1所示,制冰盘5被配置在蓄水位置5A。在所述状态下,从供水管2供给规定量的水。如图8A与图8B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经由供水口2a从供水管2供给的水W从水通道60的第二水通道部分62流过第一水通道部分61,并朝向通水口64。另外,水通过通水口64被注入位于其下方的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
这里,第二水通道部分62的底面62a朝向第一水通道部分61侧向下方倾斜。另外,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流向通水口64向下方倾斜。因此,从供水管2供给的水通畅地流向通水口64。另外,由于水通道60的底面(61a、62a)倾斜,所以在供水停止时,能够防止或抑制水残留在水通道60中并结冰。
另外,在水通道构成部55的伸出部分55a设置有从通水口64的开口缘向Z2方向(下方)突出的第一引导板65、第二引导板66及第三引导板67。因此,通过通水口64的水在注入到水接收部26时,被第一引导板65引导并流向缺口部25侧。另外,由于通过通水口64的水由第二引导板66及第三引导板67引导,所以防止或抑制了通过了通水口64的水在Y方向上飞溅。而且,如图7所示,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和设置于伸出部分55a的通水口64在从Z方向观察时重叠,设置于框架7的伸出部分55a的第一引导板65、第二引导板66及第三引导板67的下端位于比水接收部26的侧板部29、30及端板部31的上端靠下方。因此,通过了通水口64的水可靠地注入到水接收部26。
接着,从通水口64注入水接收部26的水经由制冰盘5的周壁部20的缺口部25流入蓄水用凹部9,被储存到蓄水用凹部9。这里,水接收部26与通水口64对置的底部28具备朝向缺口部25向下方(Z2方向)倾斜的上表面28a。因此,从通水口64向水接收部26注入的水通畅地流动,被储存到蓄水用凹部9。另外,由于制冰盘5具备包围蓄水用凹部9的开口并向上方延伸的周壁部20,所以防止了从水接收部26经由缺口部25流入蓄水用凹部9的水从制冰盘5向外飞溅。
当将水填充到蓄水用凹部9的填充结束后,停止供水。然后,填充到制冰盘5内的水被冷却。制冰是否结束,通过安装于制冰盘5上的热敏电阻35根据制冰盘5的温度是否在规定温度以下来判断。
完成制冰后,利用检测杆8检测设置于制冰盘5的下方的贮冰容器的冰量。具体而言,检测冰杆8被驱动部6驱动并下降。此时,在检冰杆8下降到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判断为贮冰容器内不是满冰。另一方面,在下降到规定位置之前,检冰杆8与贮冰容器内的冰接触的情况下,判断为贮冰容器内为满冰。在贮冰容器内为满冰的情况下,待机规定时间之后,再次由检冰杆8检测贮冰容器内的冰量。
在贮冰容器内不是满冰的情况下,使冰从制冰盘5脱离并落到贮冰容器内。具体而言,通过驱动部6的驱动,使输出轴10沿CCW方向旋转,使制冰盘5绕轴线L沿CCW方向旋转。
在此,以制冰盘5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水接收部26在制冰盘5向从蓄水位置5A朝向冰脱离位置5B的CCW方向开始旋转时向下方移动。即,在制冰盘5沿CCW方向旋转时,水接收部26向远离位于其上方的水通道构成部55的伸出部分55a的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在制冰盘5上设置了水接收部26的情况下,水接收部26也不会与框架7部分干扰。
制冰盘5从水平配置的蓄水位置5A旋转到90°以上的规定旋转角(例如120°),制冰盘5旋转并且到达冰脱离位置5B。如图9B所示,在冰脱离位置5B,框架7的抵接部70与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的底部28抵接。在此,在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与抵接部70抵接的时点,制冰盘5由驱动部6沿CCW方向驱动,但通过水接收部26和抵接部70的抵接,阻止了制冰盘5进一步沿CCW方向旋转。由此,制冰盘5被施加扭转并变形。因此,制冰盘5内的冰从蓄水用凹部9剥离,从制冰盘5脱离并落入贮冰容器内。
然后,驱动部6使制冰盘5沿CW方向旋转,使制冰盘5返回蓄水用凹部9朝上的蓄水位置。之后,重复上述制冰动作。
(作用效果)
根据本例,来自供水管2的水通过设置于框架7上的通水口64注入从制冰盘5向外侧突出的水接收部26,从水接收部26流入蓄水用凹部9。因此,可以使供水管2的供水口2a位于制冰盘5的外侧。由此,因为无需将供水管2的供水口2a配置于制冰盘5的上方远离所述制冰盘5的旋转区域的位置,所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抑制包含供水管2在内的制冰机1的设置空间。
另外,在将供水管2的供水口2a配置于制冰盘5的上方的情况下,需要使供水口2a的位置比制冰盘5翻转时的旋转区域靠上方,因此,供水口2a与蓄水用凹部9之间的距离容易加大。因此,来自供水管2的供水口2a的水在注入蓄水用凹部9时容易飞溅,需要提高在制冰盘5中包围多个蓄水用凹部9的开口并向上方延伸的周壁部20。与此相对,如本例所述,在来自供水管2的水通过设置于框架7上的通水口64注入从制冰盘5向外侧突出的水接收部26并流入蓄水用凹部9的空穴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或抑制注入蓄水用凹部9的水的飞溅。因此,能够降低周壁部20的高度。由此,在制冰盘5位于蓄水位置5A时,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减小制冰盘5。
而且,来自供水管2的水通过设置于框架7上的通水口64注入从制冰盘5向外侧突出的水接收部26,从水接收部26流入蓄水用凹部9。因此,能够使供水管2的供水口2a位于制冰盘5的外侧。由此,由于无需将供水管2的供水口2a配置于制冰盘5的上方远离所述制冰盘5的旋转区域的位置,所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抑制包含供水管2在内的制冰机1的设置空间。
另外,在本例中,水接收部26从制冰盘5向沿着轴线L的方向突出。因此,与水接收部26从制冰盘5向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制冰盘5翻转时的旋转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制冰机1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而且,驱动部6与制冰盘5的轴线L方向的一侧连接,水接收部26从制冰盘5上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向外侧突出。因此,即使在注入到水接收部26的水飞溅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或抑制其溅到驱动部6。
另外,制冰盘5由挠性材料构成,框架7具备抵接部70,所述抵接部70自制冰盘5从蓄水位置5A朝向冰脱离位置5B的CCW方向的前方与水接收部26抵接。由此,因为可以利用水接收部26使制冰盘5产生扭转,所以在制冰盘5到达冰脱离位置5B时,冰容易从制冰盘5脱离。
(通水口及引导板的变形例)
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通水口及引导板的立体图,是制冰盘5的水接收部26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与上述方式相同,变形例1的通水口164设于水通道构成部55的伸出部分55a(框架部分)。伸出部分55a具备相对于第一水通道部分61在X1方向侧(即,位于蓄水用凹部9所在的一侧)从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向上方立起的第一水通道壁56。通水口164设置于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和第一水通道壁56连接的角部。通水口164具备设置于底面61a的X1方向的端部的第一通水口部分164a和设置于第一水通道壁56的下部的第二通水口部分164b。第一通水口部分164a和第二通水口部分164b连接,整体形成一个通水口164。这样,通过不仅将通水口164扩展到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而且扩展到蓄水用凹部9侧的侧面(第一水通道壁56),水容易向朝向蓄水用凹部9的方向流出。
在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底面61a,在第一通水口部分164a的X2方向侧设置有朝向第一通水口部分164a向下方倾斜的凹口61b。第一通水口部分164a的开口缘具备作为X2方向的开口缘的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作为Y1方向的开口缘的第二开口缘部分168b以及作为Y2方向的开口缘的第三开口缘部分168c。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沿与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第二开口缘部分168b和第三开口缘部分168c分别从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的一端及另一端向沿着轴线L的方向延伸,并分别从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的一端及另一端向X1方向(即,蓄水用凹部9所在的一侧)延伸。
在第一通水口部分164a设置有引导通过通水口164的水的引导板165。引导板165为矩形,从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向下方延伸。引导板165随着朝向下侧而向朝向X1方向的方向倾斜延伸,倾斜角度在朝向下侧的中途改变。引导板165的下端侧的部分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引导板165的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侧的部分倾斜角度。因此,引导板165作为整体形成以向上凸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引导板165的下端位于比水接收部26的侧板部29、30及端板部31的上端更靠近下方。因此,通过了通水口164的水被引导板165引导并注入到水接收部26。
就上述方式的通水口64而言,引导板(第二引导板66、第三引导板67)不仅从X2方向的开口缘部分而且还从Y1方向的开口缘部分以及Y2方向的开口缘部分向下侧突出,但在变形例1中,设置引导板的范围只是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在第二开口缘部分168b和第三开口缘部分168c中的任何一个上均未设置引导板。因此,引导板165的Y1方向的侧端缘和第二开口缘部分168b之间处于缺口的状态。另外,同样,引导板165的Y2方向的侧端缘和第三开口缘部分168c之间也处于缺口的状态。换言之,在引导板165的侧端缘和第二开口缘部分168b之间设置有间隙,在引导板165的侧端缘和第三开口缘部分168c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在图10的变形例中,由于引导板165的侧端缘和其它引导板没有连接以形成角部,所以水难以残留在引导板165上。因此,可以减少通水口164因结冰而堵塞、或水因结冰而难以通过通水口164的事态发生的可能性。
(在引导板上设置槽的例子)
图11是表示在引导板165上设置了槽169的例子的立体图。引导板165具备朝向上侧的引导面165a。引导面165a随着朝向下侧而向朝向X1方向的方向倾斜。通过通水口164的水在引导面165a上流动并注入到水接收部26。在引导面165a上设置有多条向下方延伸的槽169。多个槽169沿与朝向引导面165a的下端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槽169以一定间隔沿Y方向排列。各槽169从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延伸到引导板165的下端。
如图11所示,如果将截水用的槽169设置在引导面165a上,则可以将附着在引导面165a上的水收集到槽169内,水容易向下流动。因此,由于水难以残留在引导面165a上,所以能够减少通水口164因结冰而堵塞、或水因结冰而难以通过通水口164的事态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在图11中,在从第一开口缘部分168a到引导面165a的下端的整个范围设置多条槽169。因此,在导向面165a难以残留水。此外,也可以仅在引导面165a的一部分设置槽169,槽169的数量和配置可以适当变更。另外,优选槽169延伸到引导面165a的下端。如果槽169延伸到引导面165a的下端,则容易使收集在槽169内的水流出到水接收部26。因此,水难以残留在导向面165a上,难以结冰。
图12是表示在引导板165上设置了其它形状的槽170的例子的立体图。在图11的例子中,槽169的形状是槽深恒定且槽深和槽宽都一样细的槽,但图12的槽170是槽深随着朝向槽17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而增大的山谷状的槽。槽170具备第一倾斜部171和第二倾斜部172,其中,第一倾斜部171向越是朝向Y1方向则越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第二倾斜部172向越是朝向Y2方向则越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第一倾斜部171和第二倾斜部172向反方向倾斜并彼此连接,以在槽17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规定的角度。在设置了这种形状的槽170的情况下,水容易聚集在槽17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水容易流向下方。因此,水难以残留在导向面165a上,不易结冰。
此外,在图12中,虽然引导面165a整体构成为一个槽170,但也可以在引导面165a上设置多个山谷状的槽。另外,槽170也可以不设置在引导面165a的整个面上,而是仅设置于一部分。
(其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水管2被配置为其供水口2a位于水通道60的第二水通道部分62的上方,但也可以将供水管2配置为其供水口2a位于第一水通道部分61的上方。在这种情况下,供水口2a也可以配置于Y方向的任何位置。因此,供水管2的设置自由度提高。
另外,水接收部26也可以设置为从制冰盘5的周壁部20的第一周壁部分21向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将缺口部25设置在周壁部20的第一周壁部分21,经由缺口部25使水接收部26和蓄水用凹部9连通。另外,在将制冰盘5配置于蓄水位置5A时,在第一上板部51,从Z方向观察时,通水口64设置在与水接收部26重叠的位置,并且将水通道60沿着第一上板部51在X方向延设到设置通水口64的位置。

Claims (12)

1.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冰盘,具备:贮存从供水管供给的水的蓄水用凹部;
驱动部,使所述制冰盘围绕穿过所述制冰盘的轴线,而在所述蓄水用凹部朝上的蓄水位置和所述蓄水用凹部朝下的冰脱离位置之间翻转;以及
框架,支承所述制冰盘及所述驱动部,
其中,在所述制冰盘向第一旋转方向开始旋转时向下方移动的制冰盘部分,具备:向外侧突出的水接收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是从所述蓄水位置朝向所述冰脱离位置的方向,
所述框架具备:位于所述水接收部的上方的框架部分,
所述框架部分具备:使所述水通过的通水口,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所述制冰盘处于所述蓄水位置的状态时,所述通水口位在与所述水接收部重叠的位置,
所述水接收部与所述蓄水用凹部连通,
来自所述供水管的水,通过所述通水口注入所述水接收部,并流入所述蓄水用凹部;
其中,所述框架部分在其上表面具备:沿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水通道,
所述通水口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水通道的底面,
所述水通道的底面具备:朝向所述通水口向下方倾斜的上表面;
在所述水通道的底面的端侧部分,设置有所述通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接收部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冰盘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制冰盘的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一侧连接,
所述水接收部从所述制冰盘部分中的所述轴线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向外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盘由挠性材料构成,
所述框架具备抵接部,当所述制冰盘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并到达所述冰脱离位置时,所述抵接部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前方与所述水接收部抵接,阻止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驱动的所述制冰盘的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分具备引导板,
所述引导板从所述通水口向下方突出,将通过所述通水口的水引导到所述水接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口包括:
第一开口缘部分,在所述水通道的底面沿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
第二开口缘部分及第三开口缘部分,在所述水通道的底面分别从所述第一开口缘部分的一端及另一端向所述蓄水用凹部所在的一侧延伸,
所述引导板从所述第一开口缘部分向下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板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向下方延伸的槽,
所述槽延伸到所述引导板的下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在与朝向所述引导板的下端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分具备第一水通道壁,
所述第一水通道壁相对于所述水通道在所述蓄水用凹部所在的一侧,从所述水通道的底面向上方立起,
所述通水口具备:设置于所述水通道的底面的第一通水口部分、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水通道壁上且与所述第一通水口部分连接的第二通水口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盘包括:
周壁部,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周壁部包围所述蓄水用凹部的开口并向上方延伸;以及
缺口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周向的一部分,
所述水接收部从所述周壁部向外侧突出,经由所述缺口部与所述蓄水用凹部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接收部包括:
底部,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底部从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缺口部的下侧的缘部分向外突出,并与所述框架部分对置;
一对侧板部,分别从所述壁部的周向上的所述缺口部的一侧的缘部分及另一侧的缘部分向外突出,且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下端与所述底部连续;以及
端板部,使所述底部的前端部分及所述一对侧板部的前端部分连续,
所述底部具备:从所述端板部的一侧朝向所述周壁部的一侧向下方倾斜的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盘包括:
周壁部,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周壁部包围所述蓄水用凹部的开口并向上方延伸;以及
缺口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周向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水接收部包括:
底部,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底部从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缺口部的下侧的缘部分向外突出,并与所述框架部分对置;
一对侧板部,分别从所述壁部的周向上的所述缺口部的一侧的缘部分及另一侧的缘部分向外突出,且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下端与所述底部连续;以及
端板部,使所述底部的前端部分及所述一对侧板部的前端部分连续,
其中,在将所述制冰盘配置于所述蓄水位置时,所述引导板的下端位于比所述一对侧板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CN201880005453.XA 2017-11-30 2018-09-25 制冰机 Active CN1101146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9914 2017-11-30
JP2017229914 2017-11-30
PCT/JP2018/035249 WO2019106923A1 (ja) 2017-11-30 2018-09-25 製氷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4624A CN110114624A (zh) 2019-08-09
CN110114624B true CN110114624B (zh) 2021-06-25

Family

ID=66663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5453.XA Active CN110114624B (zh) 2017-11-30 2018-09-25 制冰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8321B2 (zh)
CN (1) CN110114624B (zh)
DE (1) DE112018006146T5 (zh)
WO (1) WO20191069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57559A (ko) * 2018-11-16 2020-05-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CN110307692B (zh) * 2019-06-11 2021-03-02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用于冰箱制冰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冰箱
CN110806042B (zh) * 2019-10-31 2021-05-11 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注水槽及使用该注水槽的制冰机
JP7431019B2 (ja) 2019-11-27 2024-02-14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製氷装置
US11543166B2 (en) * 2020-03-31 2023-01-03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Ice mak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9718A (en) * 1985-12-17 1987-03-17 Whirlpool Corporation Ice maker with anti-capillarity means
JPH07305930A (ja) * 1994-05-11 1995-11-2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製氷装置
CN101960241A (zh) * 2008-03-07 2011-01-26 Lg电子株式会社 水漏斗和具有该水漏斗的冰箱用制冰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96895A (en) * 1959-03-27 1961-08-22 Philco Corp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3306064A (en) * 1965-03-29 1967-02-28 Dole Valve Co Switch actuator assembly for an ice maker
JPS467965Y1 (zh) * 1968-09-06 1971-03-20
US3788089A (en) * 1971-11-08 1974-01-29 U Line Corp Combination ice cub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JPS4954150U (zh) * 1972-08-14 1974-05-13
JPS4954510U (zh) * 1972-08-19 1974-05-14
JPS4954150A (zh) 1972-10-09 1974-05-25
US4649717A (en) * 1985-12-17 1987-03-17 Whirlpool Corporation Ice mak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y
JP2001004256A (ja) * 1999-06-23 2001-01-12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製氷機の製氷部構造
KR100827776B1 (ko) * 2002-04-13 2008-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빙기의 체결장치
KR20060014891A (ko) * 2004-08-12 2006-0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US7146820B2 (en) * 2004-09-24 2006-12-12 Molex Incorporated Ice maker for refrigerator
JP2008057897A (ja) 2006-08-31 2008-03-13 Nidec Sankyo Corp 製氷装置
CN101512257B (zh) * 2006-12-18 2011-11-30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用制冰机
TW200827643A (en) * 2006-12-20 2008-07-01 Zippy Tech Corp Water-flow control apparatus for ice-making machine
US20120023996A1 (en) * 2010-07-28 2012-02-02 Herrera Carlos A Twist tray ice maker system
KR20120082990A (ko) * 2011-01-17 2012-07-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냉장고
JP5732294B2 (ja) 2011-03-29 2015-06-1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製氷装置
KR101968563B1 (ko) * 2011-07-15 2019-08-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KR101850918B1 (ko) * 2011-10-04 2018-05-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및 이를 이용한 얼음 제조 방법
JP6131457B2 (ja) 2012-05-10 2017-05-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製氷装置および冷蔵庫
KR102023412B1 (ko) * 2012-06-12 2019-09-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US9004325B2 (en) * 2012-11-06 2015-04-14 Whirlpool Corporation Domestic refrigerator including an ice dispenser
KR102130632B1 (ko) * 2013-01-02 2020-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US9316425B2 (en) * 2013-11-15 2016-04-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ce making assembly for a refrigerator appliance
EP3680586B1 (en) * 2014-02-24 2022-11-30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including ice making device
US9989291B2 (en) * 2014-07-14 2018-06-05 Nidec Servo Corporation Ice machine discharge assembly ratchet structure
US20160054042A1 (en) * 2014-08-19 2016-02-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ce maker assembly and refrigerator appliance
MY195914A (en) 2017-03-08 2023-02-27 Sharp Kk Ice-Mak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9718A (en) * 1985-12-17 1987-03-17 Whirlpool Corporation Ice maker with anti-capillarity means
JPH07305930A (ja) * 1994-05-11 1995-11-2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製氷装置
CN101960241A (zh) * 2008-03-07 2011-01-26 Lg电子株式会社 水漏斗和具有该水漏斗的冰箱用制冰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06923A1 (ja) 2019-06-06
CN110114624A (zh) 2019-08-09
DE112018006146T5 (de) 2020-09-03
US20200003470A1 (en) 2020-01-02
US11378321B2 (en)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4624B (zh) 制冰机
US11181310B2 (en) Ice maker
CN100383480C (zh) 供冰系统
JP5147545B2 (ja) 冷蔵庫
EP2664870B1 (en) Ice maker for refrigerator
EP2706314B1 (en) Ice tray for ice maker,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it
JP6988289B2 (ja) 氷の撹拌機構および氷吐出装置
JP6902435B2 (ja) 製氷装置
JP7016731B2 (ja) 製氷機
CN101506601B (zh) 冰盘组件及具有这种冰盘组件的冰箱
JP7085830B2 (ja) 製氷機
CN218821140U (zh) 用于冰箱的制冰装置和冰箱
CN217058060U (zh) 制冰装置
KR101565415B1 (ko) 냉장고
JP3783725B1 (ja) 冷蔵庫
KR100436993B1 (ko) 자동제빙기의 급수장치
CN111336729A (zh) 制冰机及具有其的冰箱
KR101260374B1 (ko) 제빙기
JP5531080B2 (ja) 冷蔵庫
JP7431019B2 (ja) 製氷装置
JP5886577B2 (ja) 自動製氷機
US20200103156A1 (en) Ice maker
JP6962771B2 (ja) 製氷機
KR101315101B1 (ko) 제빙기
KR20140108963A (ko) 제빙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