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7448B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7448B
CN110027448B CN201910028606.9A CN201910028606A CN110027448B CN 110027448 B CN110027448 B CN 110027448B CN 201910028606 A CN201910028606 A CN 201910028606A CN 110027448 B CN110027448 B CN 1100274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oft
cover
engaging
vehic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286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7448A (zh
Inventor
塚本将
野上宗之
山田拓郎
荻野大祐
罗纳德·C.科佐
大卫·A.华雷斯
冈田将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27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74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7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74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84Adjustable seat-cushion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25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s, staples, clips, snap fasten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58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elas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86Side-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在该车辆座椅中可以设置用于拉拽外罩的足够长的软带,同时可以将用于容纳软带的空间置于更靠近前端的位置上。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平板框架;设置在所述平板框架的前端部并构造为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一位置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向前向后滑动的可移动框架;从平板框架的上侧向前延伸并构造为包围可移动框架的前端部的外罩;设置为从所述外罩的(在所述平板框架(3B)下面设置的)前端向后延伸并构造为向后拉拽所述外罩的前端的第一软带(26);以及,设置在与设置所述第一软带的位置侧向隔开的位置,而从所述外罩的前端向后延伸并构造为向后拉拽所述外罩的前端的第二软带(27)。所述第一软带和所述第二软带被侧向向内拉拽。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具有长度可调节的乘坐表面。
背景技术
目前为止,乘坐表面根据待就坐乘员的体型在前后方向上对长度可调节的车辆座椅在本技术领域中是已知的。例如,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车辆座椅包括衬垫主体、可移动衬垫和一种机构,所述衬垫主体固定于用于椅座的固定框架,所述可移动衬垫以允许其前端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位移的方式设置在衬垫主体的前方,所述机构用于使所述可移动衬垫改变其位置。衬垫主体和可移动衬垫通过外罩覆盖。在外罩的前端部设置有软带。这个软带在固定框架下方向后延伸,并具有固定于固定框架下表面的远端部。这使外罩的前端部被软带向后拉。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11-189783 A
【技术问题】
通过以上提到的其中可移动衬垫的位置可向前向后改变的结构,外罩的前端部的位置根据可移动衬垫位置的改变而移动;因此,软带应当足够长从而容纳这种运动的行程。然而,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延伸的软带需要足够长的空白空间从而容纳前后方向上的长软带。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在该车辆座椅中设置用于拉拽外罩的足够长的软带,同时可以将用于容纳软带的空间置于更靠近前端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在该车辆座椅中,使软带用于拉拽外罩的运动/动作稳定。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确保了外罩可以被软带稳固拉拽。
【所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包括:固定框架;可移动框架,该可移动框架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的前端部并构造为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一位置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向前向后滑动;外罩,该外罩从固定框架的上侧向前延伸并构造为包围可移动框架的前端部;第一软带,该第一软带设置为从所述外罩的(在所述固定框架下面设置的)前端向后延伸,并构造为向后拉拽所述外罩的前端;以及第二软带,该第二软带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软带的位置侧向隔开的位置,而从所述外罩的前端向后延伸并构造为向后拉拽所述外罩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软带和所述第二软带被侧向向内拉拽。
通过这一构造,所述软带可以设置有足够的长度用于拉拽外罩,同时设置在固定框架下面的软带可以在更靠近固定框架前端的位置处设置。
优选地,上述所构造的车辆座椅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的下面并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软带绕所述第一卡合部而钩挂,由此改变所述第一软带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的下面并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二软带绕所述第二卡合部而钩挂,由此改变所述第二软带的延伸方向。
通过这一附加特征,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可以用于保持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从而可以以提高了的稳定性来控制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运动。
优选地,上述所构造的具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的车辆座椅中,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可以构造为分别具有相对于前后方向以45度角倾斜延伸的金属杆。
通过这一附加特征,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延伸方向可以从前后方向改变90度成为侧向向内方向。
优选地,上述所构造的具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的车辆座椅中,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在相同位置上设置。
通过这又一附加特征,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长度,从而更有可能用均匀平衡的力来拉拽外罩。
优选地,在上述所构造的具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的车辆座椅中,固定框架可以进一步构造为包括一对左右侧框架和片状平板框架,该片状平板框架连接左右侧框架的前端部,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可以设置在平板框架的下侧。
通过这又一附加特征,因为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安装到片状构件,可以更加容易地安装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
优选地,在前述车辆座椅中,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可以构造为分别包括带状构件。
与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均包括细绳构件而替代带状构件的可替换构造相比,通过这又一附加特征,可以更加牢固地拉拽外罩。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第一软带可以构造为包括两个第一带,两个所述第一带彼此叠放,将所述第一卡合部放置在两个第一带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带具有离所述外罩更远的远端部,两个所述第一带的远端部接在一起,以及所述第二软带可以构造为包括两个第二带,两个所述第二带彼此叠放,将所述第二卡合部放置在两个第二带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带具有离所述外罩更远的远端部,两个所述第二带的远端部接在一起。
通过这又一附加特征,能够限制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运动范围。
上述车辆座椅可以进一步包括驱动源,该驱动源设置在固定框架下面,用于驱动可移动框架。所述第一软带可以设置为在所述驱动源的一侧从所述外罩的前端向后延伸并进一步在所述驱动源的后侧侧向向内延伸;以及所述第二软带可以设置为在所述驱动源的与所述第一软带延伸侧相反的另一侧从所述外罩的前端向后延伸并进一步在所述驱动源的后侧侧向向内延伸。
通过这又一附加特征,可以抑制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与驱动源之间的干扰。
优选地,在上述车辆座椅中,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远端可以彼此连接。
与第一软带的远端和第二软带的远端分别连接于其他部分的可替换构造相比,通过这又一附加特征,可以实现改进的空间节约的设计和构成零件的减少。
优选地,在上述车辆座椅中,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远端可以经由连接构件彼此连接。
与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彼此直接连接,例如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构造成单一一个长软带的可替换构造相比,通过这又一附加特征,可以更加容易地将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安装到车辆座椅中。
优选地,在上述具有连接构件的车辆座椅中,连接构件可以包括弹簧。
与使用橡胶构件来替代的可替换性构造相比,通过这一附加特征,可以明显地减缓连接构件张力上的减少。
在上述的具有连接构件的车辆座椅中,连接构件可以由金属制成,而车辆座椅进一步包括覆盖连接构件的塑料罩构件。
通过这一附加特征,保持金属制成的连接构件不会直接接触其他构件,从而显著减少了令人不悦的噪音。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设置足够长的软带用于拉拽外罩,同时可以将容纳软带的空间置于固定框架下面更靠近固定框架前端的位置上。
通过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第一卡合部使第一软带绕其钩挂,第二卡合部使第二软带绕其钩挂,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被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保持,从而可以以提高的稳定性来控制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运动。
通过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均包括相对于前后方向以45度角倾斜延伸的金属杆,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延伸方向可以从前后方向改变90度而向侧向向内方向延伸。
通过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将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在相对于前后方向的相同位置上设置,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在前后方向上的延伸的部分具有相同长度,从而更有可能用均匀平衡的力来拉拽外罩。
通过本发明的附加构造,即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设置在片状平板框架的下侧,可以更加容易地安装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
与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均包括细绳构件来替代的替换性构造相比,通过本发明的附加构造,即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均包括带状构件,可以更牢固地拉拽外罩。
通过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所述第一软带包括两个第一带,两个所述第一带彼此叠放,将所述第一卡合部放置在两者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带具有离所述外罩更远的远端部,两个所述第一带的远端部接在一起,以及所述第二软带包括两个第二带,两个所述第二带彼此叠放,将所述第二卡合部放置在两者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带具有离所述外罩更远的远端部,两个所述第二带的远端部接在一起,可以限制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移动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所述第一软带设置为在所述驱动源的一侧从所述外罩的前端向后延伸并进一步在所述驱动源的后侧侧向向内延伸;以及所述第二软带设置为在所述驱动源的与所述第一软带延伸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从所述外罩的前端向后延伸并进一步在所述驱动源的后侧侧向向内延伸,可以抑制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与驱动源之间的干扰。
与第一软带的远端和第二软带的远端分别连接于其他部分的替换性构造相比,通过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远端彼此连接,实现了改进的空间节约设计和构造零件的减少。
与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彼此之间直接连接的替换性构造相比,通过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远端经由连接构件彼此连接,可以更加容易地将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安装在车辆座椅中。
与使用橡胶构件来替代的可替换性构造相比,通过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连接构件包括弹簧,可以明显地减缓连接构件张力上的减少。
通过本发明的附加的构造,即连接构件由金属制成并覆盖有塑料罩构件,保持金属制成的连接构件不与其他构件直接接触,从而显著减少了令人不悦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座椅框架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显示坐垫和外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显示右侧长枕罩的视图,包括从左侧观察时的立体图(A)和从右侧观察时的立体图(B);
图5是显示沿着含卡合部截面的平面而截取的侧框架和右长枕罩的截面图;
图6是显示可移动框架的视图,包括仰视图(A)和沿(A)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B);
图7是显示卡合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显示侧盖和卡合构件的截面图;
图9包括示出沿着含移动限制板和前突出部的平面而截取的外罩、坐垫和长枕罩的截面图(A);以及示出沿着含J形钩和内部固定部的平面而截取的连接框架、外罩、坐垫和长枕罩的截面图(B);
图10包括显示可移动框架处于第一位置的椅座前端部的仰视图(A);以及显示设置在椅座前端部中的第一软带、第一卡合部和椅座弹簧的立体图(B)。
图11是显示可移动框架处于第二位置的椅座的前端部的仰视图;
图12包括显示椅座的前端部的截面图,即,显示可移动框架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视图(A)以及显示可移动框架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视图(B)。
图13包括显示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第一改造构造的示意图(A),以及显示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第二改造构造的示意图(B)。
图14包括显示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第三改造构造的示意图;即,显示可移动框架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视图(A)以及显示可移动框架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视图(B)。
图15包括显示具有弹簧盖的弹簧装置的可替换构造的示意图,即,显示可移动框架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视图(A)以及显示可移动框架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视图(B)。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通过参考这些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以下描述中,术语前和后、左和右(侧向)、上(向上)和下(向下)用于表示以就坐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视角来说的相关方向或相对位置。术语“侧向向内”和“侧向向外”用于表示涉及一个车辆座椅的相关方向或相对位置。
如图1所示,作为车辆座椅的例子,汽车座椅S主要包括椅座S1、椅背S2以及头枕S3。汽车座椅S的构造使得椅座S1的前端部可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得乘坐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根据乘员的体型可调节。
所述椅座S1和所述椅背S2合并为一个框架F,如图2所示。该座椅框架F主要包括构成了椅座S1框架的椅座框架F1和构成了椅背S2框架的椅背框架F2。
椅座S1包括坐垫1和外罩2,如图3所示。椅座S1通过在椅座框架F1装上坐垫1和外罩2来形成,坐垫1通过外罩2覆盖。
如图2所示,椅座框架F1经由滑动轨SL安装在机动车的底板上。以这种方式,使得汽车座椅S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可调节。
椅座框架F1包括固定框架3、在固定框架3的前端部设置的可移动框架4,和塑料板9。
固定框架3包括一对左右侧框架3A、连接左右侧框架3A的片状平板框架3B、连接左右侧框架3A的后端部的连接管7,以及一对左右长枕罩100。
这对左右侧框架3A和平板框架3B由一对左右支承框架5和连接这对支承架5的片状连接框架6组成。
每个支承框架5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金属架。这对支承框架5彼此在位置上侧向间隔。
连接框架6包括置于支承框架5上的左右侧框架部61和在左右侧框架部之间延伸成片状部的平板框架部62。连接框架6的侧框架部61分别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支承框架5。
在该实施例中,这对支承架5和连接框架6的左右侧框架部61构成了一对左右侧框架3A,而连接框架6的平板框架部62构成了连接这对侧框架3A的平板框架3B。
每个侧向框架部61,在截面上形状大致类似字母U,使其覆盖相应的支承框架5,并且从支承框架5的后端部向前延伸直到超过支承框架5的前端的位置。更具体地,侧框架部61包括侧框架上部61A、侧框架内部61B和侧框架外部61C,侧框架上部61A设置在支承框架5上方,侧框架内部61B从侧框架上部61A的侧向内端向下延伸并设置在支承框架5的侧向内侧,侧框架外部61C从侧框架上部61A的侧向外端向下延伸并设置在支承架5的侧向外侧。侧框架部61具有第一固定孔63,该第一固定孔63在侧框架上部61A的前端部中形成。
平板框架部62连接左右侧框架内部61B的下端。平板框架部62在其前端包括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
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具有其轮廓和可移动框架4相配合的凹进形状并向前方开口。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包括向上突出的四个引导突出部65。
平板框架部62具有四个第二固定孔66,其中两个前后对齐并设置在平板框架部62的左端部,另两个前后对齐并设置在平板框架部62的右端部。
尽管在左端部的一对第二固定孔66没有显示在图2中,但它们与右端部的一对第二固定孔66在位置上的设置是对称的。
长枕罩100是一种构件,该构件构造为在椅座框架F1的左边和右边形成具有所需高度的堤状部(bank portion)。每个长枕罩100配置在相应的侧框架3A上,特别是配置在连接框架6的相应侧框架部61上。
可移动框架4在前后方向相对于固定框架3可移动地设置。更具体地,可移动框架4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是可向前向后滑动的,所述第一位置是图12(A)所示的可移动框架4在最尾部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图12(B)所示的第一位置的前面。再回到图2,可移动框架4包括主体框架8、托架盖200和一对左右侧盖300。托架盖200和侧盖300安装于主体框架8。
主体框架8例如由金属板构成。应当理解的是,主体框架8可以是塑料。主体框架8包括扁平板部81和弯曲部82,扁平板部81配置在连接框架6的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上,弯曲部82在连接框架6的前侧从扁平板部81的前端向下延伸,然后弯曲向后延伸。
弯曲部82包括多个在上下方向上拉长的突出部88。多个突出部88在弯曲部82的外表面上侧向设置,从而可以改善坐垫1和弯曲部82之间的滑动。弯曲部82还具有第四卡合孔87,其中两个一个在另一个之上设置并配置在弯曲部82的左端部上,其中两个一个在另一个之上设置并配置在弯曲部82的右端部上。
托架盖200是固定在扁平板部81上的塑料构件。侧盖300是配置在托架盖200左右侧的塑料构件。
塑料板9是具有柔性的塑料制成的片状构件。塑料板9从平板框架3B上方的位置向可移动框架4上方的位置连续延伸。塑料板9从平板框架3B的左端部向右端部侧向连续横跨。以这种方式设置的塑料板9用于将设置在平板框架3B和可移动框架4之间表面上的具有急剧下落或阶梯式升高的不同层面的区域顺滑连接,从而提高了就坐乘员的舒适性。
由于塑料板由可以是柔软、易弯、柔韧的塑料制成,平板框架3B的上表面和可移动框架4的上表面可以顺滑连接。
如图12(A)所示,塑料板9配置在坐垫1下方,并具有被螺钉B固定到平板框架3B的后端部(参见图12(A))。
现在将对长枕罩100的详细构造给予说明。
如图2所示,长枕罩100由塑料制成,并且分别以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细长形状形成。每个长枕罩100包括上壁部110、内壁部120、外壁部130和前壁部140,上壁部110配置在侧框架部61上方,内壁部120配置在侧框架部61的侧向内侧,外壁部130设置在侧框架部61的侧向外侧,前壁部140设置在侧框架部61的前侧。左右长枕罩100具有大致彼此对称的形状;因此,在图4和5中仅图示了右长枕罩100。
如图4(A)所示,上壁部110在其前端部具有前固定部111。前固定部111是一种有底部的圆形凹进部,具有上下方向上冲孔加工的前固定孔112。
内壁部120从上壁部110的侧向内端向下延伸。内壁部120包括从内壁部120的下端向内侧向延伸的内凸沿121。
内壁部120包括两个内部固定部150,其中一个配置在内壁部120后端部,另一个配置在内壁部120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每个内部固定部150均构造为片状部,从内凸沿121侧向向内延伸并具有(分别面向上和面向下的)顶面和底面。所述内部固定部15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冲孔加工的内部固定孔151。
如图4(B)所示,外壁部130从上壁部110的侧向外端向下延伸。外壁部130包括两个开口131、两个卡合部132、第一加强部133、第二加强部134和J形钩状卡合部135,两个卡合部132分别设置在相应开口131的边缘,第一加强部133设置在两个开口131之间的位置,第二加强部134设置在外壁部130的后端部,而J形钩状卡合部135设置在外壁部130的下端部。
开口131在外壁部130的两个点位形成;一个配置在其前端部,另一个配置在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每个开口131包括侧向方向上冲孔加工穿过外壁部130的通孔131A,和在通孔131A的上边缘形成的凹进部131B。凹进部131B侧向向内凹进并向上开口。换句话说,开口131的上边缘位于上壁部110。
卡合部132从每个开口131的下边缘侧向向内即朝向侧框架部61延伸。每个卡合部132在其远端包括向上延伸的卡合搭扣132A。
每个第一加强部133和第二加强部134均构造为被弯曲成在外壁部130中向外膨出的凸棱,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一加强部133设置在接合两相邻开口131的上边缘(该上边缘设置在上壁部110)的假想线L1的下方。
在两个开口131之间设置第一加强部133用于提高设置有多个开口131的外壁部130的刚性。另外,第一加强部133和第二加强部134的凸棱形结构使其可以提供简单构造的加强部。
J形钩状卡合部135均是在外壁部130中被弯曲成侧向向外膨出的部分。其中一个J形钩状卡合部135设置在外壁部130的前端部中,另一个设置在外壁部130的后端部中。前面的J形钩状卡合部135向前配置在第一加强部133的前面,而后面的J形钩状卡合部135配置在第一加强部133的后面。换句话说,第一加强部133设置在这两个J形钩状卡合部135之间的位置。后面的开口131设置在这两个J形钩状卡合部135之间的位置。
前壁部140构造为从上壁部110的前端向下延伸。前壁部140具有接合到外壁部130的前端的侧向外端。前壁段140的前表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来说向后倾斜,使其被设置成随着其朝向上方离下端距离越远而越向后倾斜。前壁部140包括朝向前方突出的前突出部160。换句话说,长枕罩100包括设置在长枕罩100的前端部的前突出部160。
前突出部160形成为比长枕罩100的侧向宽度薄的板并从前壁部140的侧向内端延伸。前突出部160的上端设置在比上壁部110低的位置。通过这一构造,长枕罩100仅在前突出部160处是向前突出的,因此椅座S1的前端部的侧向外部的构造柔软,从而当乘员上下汽车座椅S时,其腿部和其他任何部分都不会在椅座S1的前端部的侧向外部上被绊住。
如图5所述,上述所构造的长枕罩100安装于侧框架3A。更具体地,位于侧框架61的侧框架外部61C下方的卡合部132从外壁部130延伸到侧框架外部61C的侧向内侧。卡合部132的卡合搭扣132A与侧框架外部61C的下边缘相卡合。
由于第一加强部133设置在接合两个相邻开口131上边缘的假想线L1的下方,所以外壁部130可以被弯曲用于将卡合部132与侧框架外部61C相卡合,这与将第一加强部133设置为穿越假想线L1的替换性构造相比较,会更加容易实现。
由于卡合部132从开口131的边缘延伸,侧框架外部61C与卡合部132之间的卡合的状态可以通过开口131直观检查。
如图9(B),内部固定部150放在平板框架3B上(即放在连接框架6的平板框架部62上)。每个内部固定部150的上表面平行于平板框架部62的上表面。与内部固定部150具有膨出部的可替换构造相比较,这可以消除乘员可能感受到的潜在不适感。
内部固定部150被穿过内部固定部150的内部固定孔151和平板框架62的第二固定孔66而插入的螺钉B固定到平板框架部62上。通过这种构造,长枕罩100可以被从上面施加了乘员重量的部分所固定;因此,可以牢固地固定长枕罩100。因为内部固定部150放置在平板框架3B上,乘员的重量可能由内部固定部150所接收,因此长枕罩100可以牢固地固定于平板框架部62。
如图2所示,通过穿过前固定孔112和侧框架部61的第一固定孔63而插入的螺钉,前固定部111固定在连接框架6的侧框架61的上表面上,即固定在侧框架3A的上表面上。鉴于事实——乘员臀部随个体而尺寸变化,长枕罩100可以构造为可形变,通过仅在长枕罩100前端部处将长枕罩100固定在侧框架3A但在接触乘员臀部的长枕罩100后端部处不固定,而使其上壁部110在侧向向外的方向上轻微位移,以便乘员可能会产生的臀部拥挤感得到抑制。
如上所述,长枕罩100仅在前固定部111和两个内部固定部150处固定于固定框架3的侧框架3A或平板框架3B,而上臂部110的后端部和外壁部130没有被螺钉等固定于侧框架3A或平板框架3B。通过这种构造,因为长枕罩100的侧向外侧部完全未固定,由长枕罩100接收的来自乘员的力可以被释放到侧向向外的方向上去。
接下来,将对构成可移动框架4的主体框架8、托架盖200和侧盖300的结构特征提供详细描述。
主体框架8的扁平板部81具有大致与连接框架6的平板框架部62的上表面相平行的上表面。如图6(A)所示,扁平板部81包括多个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狭槽83。在引导狭槽83中,设置连接框架6的引导突出部65。通过这些特征,当引导狭槽83里面的引导突出部65可相对于引导槽83移动时,将主体框架8构造成沿引导狭槽83的延伸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扁平板部81在其上表面上具有两个第一卡合孔84、两个第二卡合孔85和两个第三卡合孔86。第一卡合孔84设置在扁平板部81的前端部。第二卡合孔85分别设置在相应的第一卡合孔84的后面的位置。第三卡合孔86设置在扁平板部81的左右端部。
如图6(B)所示,托架盖200是具有设置在扁平板部81上的膨出部的构件并具有向上突出的曲面201。更具体地,托架盖200向前随着离其后端的距离逐渐增加而升高,然后朝向其前端随着离其最高部分的距离逐渐增加而降低。托架盖200向上突出超过平板框架部62的上表面的延长平面P(参见图12(A))。托架盖200的最高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托架盖200中央的前面。借助于将托架盖200设置在扁平板部81上,乘员的大腿可以获得合适的支承。
如图2,曲面201具有沿扁平板部81的左端到右端的长度延伸的侧向狭长形状。与将曲面201在侧向方向上局部设置的可替换构造相比,通过这种构造可以更舒适地支承乘员的大腿。
与在主体框架8的上表面设置这种曲面的可替换构造相比,由于在托架盖200上设置曲面201,该曲面201可以以提高的简易性设置在可移动框架4上。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托架盖200由塑料制成,而主体框架8由金属制成;因此与设置在主体框架8上相比曲面201可以更容易地设置在托架盖200上。此外,将塑料托架盖200设置在金属主体框架8上的设置用于降低坐垫1和可移动框架4彼此摩擦时会产生的噪音。
如图6(A),托架盖200在其下表面包括两个第一钩210、两个第二钩220和两个卡合凸台230。第一钩210设置在托架盖200的前端部并在侧向方向上并排排列。每个第一钩210向下突出并在其远端部包括向前延伸的第一爪211。第二钩220分别设置在第一钩210的后面。每个第二钩220向下突出并在其远端部包括向后延伸的第二爪221,即第二爪221在第一钩210的第一爪211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卡合凸台230设置在托架盖200左右端部并向下突出。
如图6(B),第一钩210与主体框架8的第一卡合孔84相卡合。第一钩210的第一爪211钩住第一卡合孔84边缘。第二钩220与第二卡合孔85相卡合。第二钩220的第二爪221钩住第二卡合孔85边缘。卡合凸台230卡合在第三卡合孔86中。
以这种方式,仅通过将托架盖200上设置的第一钩210、第二钩220和卡合凸台230,与主体框架8的孔84、85、86相卡合,而将托架盖200以简单的构造固定到主体框架8。
此外,由于爪211、221设置在第一钩210和第二钩220的远端部,并且这些爪211、221钩住主体框架8的孔84、85的边缘,所以不会使得第一钩210与主体框架8的卡合以及第二钩220与主体框架8的卡合脱开。
如图6(A)(B),侧盖300沿着主体框架8的外表面分别包括侧盖主体310和凸缘部320,该侧盖主体310从主体框架8的上侧沿着主体框架8的前侧延伸直到主体框架8的下侧,并且凸缘部320从侧盖主体310侧向向内延伸。
侧盖主体310具有沟槽330,所述沟槽330从侧盖主体310的上表面穿过侧盖主体310的前表面并延伸到侧盖主体310的下表面。沟槽330的构造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如图6(B)所示,凸缘部320沿主体框架8的表面形成。凸缘部320包括第三钩321和第四钩322,第三钩320和第四钩322在垂直于侧向方向的方向上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第四钩321、32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第三钩321和第四钩322从凸缘部320向主体框架8侧突出。第三钩321在其远端部包括向上突出的第三爪321A。第四钩322设置在第三钩321下方,并在其远端部包括向下突出的第四爪322A,即第四爪322A在与第三爪321A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第三钩321与主体框架8的上部第四卡合孔87相卡合。第三钩321的第三爪321A钩住第四卡合孔87的边缘。第四钩322与主体框架8的下部第四卡合孔87相卡合。第四钩322的第四爪322A钩住第四卡合孔87的边缘。
第三钩321和第四钩322在凸缘部320的设置提供了简单构造,侧盖300可以通过该简单构造固定到主体框架8。由于第三钩321和第四钩32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侧盖300可以牢固固定于主体框架8,而不会在侧向方向上扩大凸缘部320。
接下来,对坐垫1和外罩2的详细构造提供说明。
如图3所示,坐垫1由例如聚氨酯薄膜的软垫材料制成。坐垫1包括乘员就坐的中央部11和在中央部11左右侧设置的侧部12。
中央部11是放在连接框架6的平板框架部62和可移动框架4上的部分。侧部12是构造为覆盖侧框架3A和长枕罩100的部分。坐垫1具有从坐垫1的前端向后延伸的第一缝隙1A,该第一缝隙1A位于中央部11和各个侧部12之间的位置处,即在侧框架3A的侧向向内的位置处。中央部11比侧部12长并向前进一步延伸超过侧部12。
如图12所示,中央部11设置为从平板框架3B的上侧向前延伸并构造为包围可移动框架4的前端部。
如图3所示,褶缝槽1B设置在中央部11和各个侧部12之间。褶缝槽1B是一种从坐垫1的上表面向下凹的槽,并被配置在第一缝隙1A的后面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塞紧外罩2使其成褶的外罩安装构件(未示出)设置在褶缝槽1B的底部。
如图9(B)所示,侧部12构造为向上膨出超过中央部11的上侧。褶缝槽1B相对于长枕罩100的内部固定部150的侧向位置在侧向方向上向内设置。换句话说,内部固定部150设置在相对于褶缝槽1B正下方位置的侧向外侧。类似地,将内部固定部150固定在平板框架3B的螺钉B位于褶缝槽1B的正下方的位置处或在相对于褶缝槽1B正下方的位置侧向外侧的位置处。螺钉B的位置用于抑制乘员会产生的潜在不适感。
回到图3,外罩2由合成皮革、织物等制成。外罩2包括中央罩21和侧罩22,中央罩21配置为覆盖坐垫1的中央部11,侧罩22配置为覆盖坐垫1的侧部12。外罩2具有从外罩2的前端向后延伸的第二缝隙2A,该第二缝隙2A在中央罩21和左右的各个侧罩22之间的位置处,即在侧框架3A的侧向向内的位置处。
中央罩21向前方进一步延伸超过侧罩22。该中央罩21构造成从平板框架3B的上侧向前延伸并构造为包围可移动框架4的前端部,如图12所示。
再回到图3,均具有沿中央罩21的左右端部延伸的狭长形状的修饰索状构件25被设置在向前延伸超过侧罩22的中央罩21的部分的左右端。在中央罩21的前端,设置成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彼此经由以弹簧28为例的连接构件连接。
移动限制板24设置在侧罩22的前端部的侧向内端部。每个侧罩22包括J形钩23,该J形钩设置在侧罩22的侧向外端部。
移动限制板24形状像字母U并配置成使得该字母U向后开口。移动限制板24固定在侧罩22前端部的第二缝隙2A侧上的端部。
如图9(A)所示,长枕罩100的前突出部160配置在坐垫1的第一槽1A中。前突出部160邻近移动限制板24而设置在移动限制板24的侧向向外的位置处。
如图9(B),J形钩23固定于侧罩22的侧向外端部。J形钩23的形状基本像一个字母J,从侧罩22向下延伸并侧向向内弯曲。J形钩23与长枕罩100的J形钩状卡合部135相卡合。因此,外罩2在左右端部均被向下拉(参见附图中的箭头)。
在以这种方式向下拉外罩2的左右端部时,外罩2下面的坐垫1也在侧向方向上被拉拽;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使移动限制板24与长枕罩100的在移动限制板24的侧向外侧配置的前突出部160发生接触,从而外罩2在侧向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限制侧部12在侧向方向上的被拉拽,从而可以保持坐垫1前端部的形状。
通过将前突出部160设置为长枕罩100的卡合部,这种卡合部可以以简单的构造设置在椅座框架F1中。
如图7所示,设置于中央罩21的修饰索状构件25包括长板状主体部25A和钩状搭扣25B,长板状主体部25A沿着中央罩21的左右各端部延伸,而钩状搭扣25B从主体部25A的远端在与主体部25A的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因此,每个修饰索状构件具有基本L形的截面。主体部25A的远端相反的一端(近端)处的部分(即修饰索状构件25的主体部25A的近端部)通过缝合而被固定于中央罩21,所述钩状搭扣25B从所述远端延伸出来。
主体部25A具有在其(固定于中央罩21的)近端部中沿着修饰索状构件25的长度设置的缝隙25C。设置这些缝隙25C使得修饰索状构件25柔韧,即易于根据中央罩21而弯曲。
如图8所示,将修饰索状构件25插入到可移动框架4的侧盖300中设置的沟槽330中。
在下文中,将对沟槽330的具体构造提供详细的说明。
沟槽330包括第一沟槽段331和第二沟槽段332,第一沟槽段331在远离外罩2的方向上深入延伸,第二沟槽段332在与第一沟槽段331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本实施例中是侧向向内的方向)上从第一沟槽段331延伸。第二沟槽段332包括倒钩突出部333,该倒钩突出部333从第二沟槽段332的外罩2侧的壁332A的第一沟槽段331侧的端部突出。
修饰索状构件25被配置为使得主体部25A设置在第一沟槽段331中,而钩状搭扣25B设置在第二沟槽段332中。在这种设置中,即使拉拽中央罩21并产生了趋向于使修饰索状构件25被拉出沟槽330的(即图8中的向上)力,钩状搭扣25B仍被卡在第二沟槽段332的边缘,从而可以保持修饰索状构件25不脱离沟槽330。
此外,在倒钩突出部333向钩状搭扣25B突出时,钩状搭扣25B会卡在倒钩突出部333上,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持修饰索状构件25不脱离沟槽330。
钩状搭扣25B从主体部25A侧向向内延伸。通过这种构造,当乘员坐在汽车座椅S上时,中央罩21被侧向向内拉拽,但钩状搭扣25B在使其卡在第二沟槽段332上的方向上移动;作为结果,可以保持修饰索状构件25不脱离沟槽330。
如图10(A),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被构造成对在可移动框架4下面设置的中央罩21的前端进行拉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均被构成为宽带状构件,从而可以牢固地拉拽中央罩21。
第一软带26被固定于中央罩21的前端的左端部。第二软带27位于侧向与第一软带26隔离开的位置并被固定于中央罩21的前端的右端部。
第一软带26从中央罩21的前端向后延伸并绕着连接框架6下面设置的第一卡合部67而钩挂,由此将第一软带26的延伸方向改变为侧向向内的方向。
第一卡合部67包括具有圆形截面的金属杆,该金属杆设置在平板框架部62的下侧,从而可以容易地将第一卡合部67固定于连接框架6。第一卡合部67包括卡合主体67A、前端部67B和后端部67C,卡合主体67A大致平行于平板框架部62而在平板框架部62下面延伸,前端部67B从卡合主体67A的前端朝向平板框架部62延伸,而后端部67C从卡合主体67A的后端朝向平板框架部62延伸。
卡合主体67A相对于前后方向以45度角倾斜延伸,使得卡合主体67A向后随着离前端距离逐渐增加而进一步向内即向右设置。如图10(B),前端部67B被焊接或用其他方式固定在平板框架部62。后端部67C与平板框架部62隔离开。通过这种构造,第一软带26可以轻松穿过后端部67C和平板框架部62之间的空间而围绕第一卡合部67被钩挂。
第一软带26被弯曲以便从上方和下方保持第一卡合部67的卡合主体67A。更具体地,第一软带26在第一卡合部67的第一卡合主体67A下面从前向后延伸,然后绕着卡合主体67A的后侧转向并进一步在卡合主体67A上方从左向右延伸。
通过简单的构造,仅通过将第一软带26围绕第一卡合部67钩挂从而使第一软带26的延伸方向可以从前后方向改变90度成为侧向向内方向,并且可以通过第一卡合部67牢固地保持第一软带26。
如图10(A),第二软带27从中央罩21的前端向后延伸并绕着连接框架6下面设置的第二卡合部68而钩挂,由此将第二软带27的延伸方向改变为侧向向内的方向。
第二卡合部68包括具有圆形截面的金属杆,该金属杆设置在平板框架部62的下侧,从而可以容易地将第二卡合部68固定于连接框架6。第二卡合部68具有与第一卡合部67对称的形状。第二卡合部68包括卡合主体68A、前端部68B和后端部68C,卡合主体68A大致平行于平板框架部62而在平板框架部62下面延伸,前端部68B从卡合主体68A的前端朝向平板框架部62延伸,而后端部68C从卡合主体68A的后端朝向平板框架部62延伸。
卡合主体68A在平板框架部62下面相对于前后方向以45度角倾斜延伸,使得卡合主体68A向后随着离前端距离逐渐增加而进一步向内即向左设置。前端部68B被焊接或用其他方式固定在平板框架部62。后端部68C与平板框架部62隔离开。通过这种构造,第二软带27可以轻松穿过后端部68C和平板框架部62之间的空间而围绕第二卡合部68被钩挂。
第二软带27被弯曲以便从上方和下方保持第二卡合部68的卡合主体68A。更具体地,第二软带27在第二卡合部68的第二卡合主体68A下面从前向后延伸,然后绕着卡合主体68A的后侧转向并进一步在卡合主体68A上方从右向左延伸。
通过简单的构造,仅通过将第二软带27围绕第二卡合部68钩挂从而使第二软带27的延伸方向可以从前后方向改变90度成为侧向向内方向,并且可以通过第二卡合部68牢固地保持第二软带27。
第一卡合部67和第二卡合部68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相同的位置。通过这一特征,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且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在侧向方向延伸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位置相同。因此,中央罩21可以以均匀平衡的力被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拉拽。
弹簧28是一种在侧向方向上扩展和收缩的张力弹簧,并由金属制成。弹簧28具有固定于第一软带26远端的左端和固定于第二软带27远端的右端,从而将第一软带26远端和第二软带27远端相连接。通过这种构造,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被侧向向内拉拽。与用橡胶来拉拽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的可替换构造相比,用弹簧28来拉拽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可起到有效抑制拉力的减弱的作用。
而且,与用专门构件(如多个弹簧)拉拽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的可替换构造相比,可以实现空间节约和零件数量的减少。此外,与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直接相连,例如设置单一的较长软带的可替换构造相比,在车辆座椅S安装软带可以更轻松地进行。
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软带36和第二软带37配置在固定框架3的下面空间的前端附近,同时保持足以拉拽中央罩21的距离。更具体地,在固定框架3下面,在平板框架62的下面,将驱动源M设置用于驱动可移动框架4。驱动源M固定于平板框架部62下侧的前端部。更具体地,将驱动源M设置在从第一卡合部67和第二卡合部68的位置向前位移并在侧向方向上的第一卡合部67和第二卡合部68之间的位置。因此,第一软带26设置为在驱动源M的一侧(特别是左侧)从中央罩21的前端向后延伸并进一步在驱动源M的后侧侧向向内延伸。第二软带27设置为在驱动源M的另一侧(与驱动源M的第一软带26所延伸的一侧的相反侧,尤其是右侧)从中央罩21的前端向后延伸并进一步在驱动源M的后侧侧向向内延伸。通过这种布置,可以防止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与驱动源M之间的干扰。
现在将对如上所述构造的汽车座椅S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12(A)所示,当可移动框架4在第一位置时,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向后拉拽外罩2的中央罩21的前端部,因此坐垫1的中央部11的前端部和中央罩21的前端部被压在主体框架8的弯曲部82上。
如图12(B)所示,当可移动框架4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可移动框架4向前推出坐垫1的中央部11。因此,中央罩21被向前拉,而其前端部向前移动。以这种方式,可移动框架4向第二位置的移动使得在前向的乘坐表面比可移动框架4在第一位置时的更长。
当可移动框架4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在中央罩21的左右端部设置的修饰索状构件25沿着侧盖300的沟槽330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托架盖200设置在主体框架8上,由此可移动框架4具有向上膨出的形状。因此,与可移动框架4上表面是平坦的可替换构造相比,使得可移动框架4的前端上部的形状(即可移动框架4的推动坐垫1的部分的形状)较为和缓。因此,可使可移动框架4相对于坐垫1的向前运动较为顺滑。
由于将塑料板9放在平板框架3B和(可移动框架4的)托架盖200上,使得设置在坐垫1下面的构件的形状光滑,从而当托架盖200在乘员大腿下面向前移动时,乘员不太会出现由这种移动而引起的不适感。此外,由于塑料板9被固定于平板框架3B(不可移动的固定框架)并且在可移动框架4移动时不移动,乘员不太会出现由这种移动而引起的不适感。
如图11所示,当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通过中央罩21前端的向前移动而被向前拉时,弹簧28被延长并变得比可移动框架在第一位置时的弹簧更长。
如图12(A)所示,当可移动框架4再次移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通过弹簧28的弹性向后拉拽中央罩21的前端部。因此,向后拉拽坐垫1的中央部11和中央罩21,就像它们粘在可移动框架4上一样。
在此时,在中央罩21的左右端部设置的修饰索状构件25沿着侧盖300的沟槽330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塑料板9的后端部被固定于构成固定框架3的平板框架3B时,塑料板9在可移动框架4相对于坐垫1移动时是不移动的。因此,当可移动框架4移动到第一位置时,可以防止塑料板9的后端边缘对坐垫1产生不希望的摩擦或钩挂。
虽然本发明的图示实施例已经在上面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那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修改和改造具体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的远端部经由弹簧28连接,但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可行构造不限于这一种具体实例。作为可替换方案,如图13(A)所示,第一软带26A和第二软带27A的远端可以不彼此连接。
具体地,第一软带26A从中央罩21的前端向右后方向倾斜地直线延伸。第一软带26A的远端固定在弹簧28A的一端,该弹簧28A的另一端连接到固定框架3。通过这种构造,第一软带26A在向后和侧向向内的方向上被弹簧28A拉拽。
第二软带27A在第一软带26A的上方或下方从中央罩21的前端向左后方向倾斜地直线延伸。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第一软带26A和第二软带27A彼此交叉。第二软带27A的远端固定在弹簧28B的一端,该弹簧28B的另一端连接到固定框架3。通过这种构造,第二软带27A在向后和侧向向内的方向上被弹簧28B拉拽。
可替换地,如图13(B)所示,第一软带26B和第二软带27B可以不通过任何连接构件连接,而是可以构造为单一的长软带29。
具体地,软带29由可扩展和可收缩的材料,如由橡胶带等制成。软带29的一端固定在中央罩21前端的右端部,而软带29的另一端固定在中央罩21前端的左端部。平板框架3B包括卡合部69,该卡合部69基本被配置在平板框架3B的下表面的侧向中心位置并向下突出。将软带29的中间部被钩在卡合部69上。在可替换的构造中,软带29的左侧一半(设置在卡合部69左侧的部分)起到第一软带26B的作用,向后和侧向向内(在向后和侧向向内的方向)拉拽中央罩21的前端,软带29的右侧一半(设置在卡合部69右侧的部分)起到第二软带27B的作用,向后和侧向向内(在向后和侧向向内的方向)拉拽中央罩21的前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分别构造为单一的带状构件;然而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可行构造不限于这一种具体实例。作为可替换方案,如图14(A)第一软带26C可以构造成包括两个第一带261,两个第一带261彼此叠放,将第一卡合部67放置在两个第一带261之间,并且两个第一带261的远端部(第一带261的离外罩2更远的端部)彼此相接,而第二软带27可以构造成包括两个第二带271,两个第二带271可以彼此叠放,将第二卡合部68放置在两个第二带271之间,并且两个第二带271的远端部(第二带271的离外罩2更远的端部)彼此相接。
具体地,在第一软带26C的纵向方向上将两个第一带261在彼此分开的两个位置上缝在一起,而第一卡合部67设置在两个缝合位置之间。类似地,在第二软带27C的纵向方向上将两个第二带271在彼此分开的两个位置上缝在一起,而第二卡合部68设置在两个缝合位置之间。
如图14(B)所示,当把中央罩21向前拉拽很大程度时,使第一软带26C的缝合部262与第一卡合部67接触,而第二软带27C的缝合部272与第二卡合部68接触。因此,限制了第一软带26C和第二软带27C的可移动范围。因此,即使在很大程度地向前拉中央罩21时,也能防止弹簧28被拉伸到其全长(即达到可能不利地使弹簧28不可恢复的程度)。
在防止弹簧28被拉伸到其全长的可替换构造中,弹簧28可以设置有如图15(A)所示的罩构件400。
罩构件400构造为具有包围弹簧28的大体管状的形状。罩构件400由塑料、织物或其他非金属材料构成并像手风琴或风箱一样成褶,以使其能够扩展和收缩。罩构件400的左端固定于第一软带26的远端,而罩构件400的右端固定于第二软带27的远端。
即使当以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会过度移动的程度以全力向前拉拽中央罩21时,通过设置有罩构件400的该可替换构造,如图15(B)所示,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的移动也受到完全伸展的罩构件400的长度限制。因此,能防止弹簧28被拉伸到其全长即在最坏的情况下达到可能不利地使弹簧28不可恢复的程度。
由于金属弹簧28被塑料等制成的罩构件400覆盖,保持了弹簧28不直接接触其他构件。因此,显著降低了令人不悦的噪音。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是带状构件;但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的可行构造可以不限于这一种具体实例。作为可替换实施例,第一软带和第二软带可以均包括细绳。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67和第二卡合部68分别包括相对于前后方向以45度角倾斜延伸的金属杆;然而,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的可行构造可以不限于这一种具体实例。作为可替换实施例,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可以构造为均包括环形构件,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可以穿过该环形构件而被钩挂然后改变第一软带26和第二软带27的延伸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67和第二卡合部68分别由具有圆形截面的金属杆制成;但是,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的可行构造可以不限于这一种具体实例。作为可替换实施例,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可以均具有片状形状。
上述实施例和可替换构件的任何元件可以按特定的应用所需选择性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2 外罩
3 固定框架
3A 侧框架
3B 平板框架
4 可移动框架
26 第一软带
27 第二软带
28 弹簧
67 第一卡合部
68 第二卡合部
M 驱动源
S 汽车座椅
S1 椅座
S2 椅背

Claims (12)

1.一种车辆座椅(S),包括:
固定框架(3);
可移动框架(4),该可移动框架(4)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3)的前端部并构造为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一位置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向前向后滑动;
外罩(2),该外罩(2)从固定框架(3)的上侧向前延伸并构造为包围可移动框架(4)的前端部;
第一软带(26),该第一软带(26)设置为从在所述固定框架(3)下面设置的所述外罩(2)的前端向后延伸,并构造为向后拉拽所述外罩(2)的前端;
第二软带(27),该第二软带(27)设置在与设置所述第一软带的位置侧向隔开的位置,而从所述外罩(2)的前端向后延伸并构造为向后拉拽所述外罩(2)的前端;
第一卡合部(67),该第一卡合部(67)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3)的下面并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软带(26)绕所述第一卡合部(67)而钩挂,由此改变所述第一软带(26)的延伸方向;
第二卡合部(68),该第二卡合部(68)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3)的下面并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二软带(27)绕所述第二卡合部(68)而钩挂,由此改变所述第二软带(27)的延伸方向;以及
驱动源(M),该驱动源(M)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3)下面以驱动所述可移动框架(4),所述驱动源(M)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卡合部(67)和所述第二卡合部(68)的位置向前位移并在侧向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卡合部(67)和所述第二卡合部(68)之间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软带(26)设置为在所述驱动源(M)的一侧从所述外罩(2)的前端向后延伸并进一步在所述驱动源(M)的后侧侧向向内延伸,
其中,所述第二软带(27)设置为在所述驱动源(M)的与所述第一软带延伸侧相反的另一侧从所述外罩(2)的前端向后延伸并进一步在所述驱动源(M)的后侧侧向向内延伸,第一侧和第二侧是所述驱动源(M)的相反侧,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软带(26)和所述第二软带(27)被侧向向内拉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S),
其中,所述固定框架(3)包括一对左右支承框架(5)和连接这对左右支承框架(5)的片状连接框架(6),所述片状连接框架(6)包括平板框架部(62),并且
其中所述平板框架部(62)在其前端包括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所述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具有其轮廓和所述可移动框架(4)相配合的凹进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S),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67)和所述第二卡合部(68)分别包括相对于前后方向以45度角倾斜延伸的金属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S),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67)和所述第二卡合部(68)相对于前后方向在相同位置上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S),其中,所述固定框架(3)包括一对左右侧框架(3A)和片状平板框架(3B),所述片状平板框架(3B)将所述左右侧框架(3A)的前端部连接,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67)和第二卡合部(68)设置在所述片状平板框架(3B)的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S),其中,所述第一软带(26)和所述第二软带(27)分别包括带状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S),其中,所述第一软带(26)包括
两个第一带(261),两个所述第一带(261)彼此叠放,将所述第一卡合部(67)放置在两个第一带(261)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带(261)具有离所述外罩(2)更远的远端部,两个所述第一带(261)的远端部接在一起,以及
所述第二软带(27)包括两个第二带(271),两个所述第二带(271)彼此叠放,将所述第二卡合部(68)放置在两个第二带(271)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带(271)具有离所述外罩(2)更远的远端部,两个所述第二带(271)的远端部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S),
其中,所述可移动框架(4)包括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上的扁平板部(81),所述扁平板部(81)具有多个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狭槽(83),以及
其中,所述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包括多个向上突出的引导突出部(65),所述引导突出部(65)设置在所述引导狭槽(83)中。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S),
其中,所述可移动框架(4)包括扁平板部(81)和弯曲部(82),所述扁平板部(81)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框架支承部(64)上,所述弯曲部(82)在所述片状连接框架(6)的前侧从所述扁平板部(81)的前端向下延伸然后弯曲向后延伸,以及
其中,所述弯曲部(82)包括多个在上下方向上拉长的突出部(88),所述多个突出部(88)在所述弯曲部(82)的外表面上侧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S),
其中,所述固定框架(3)包括一对左右支承框架(5),连接这对左右支承框架(5)的片状连接框架(6),以及一对左右长枕罩(100),所述片状连接框架(6)包括左右侧框架部(61),所述左右侧框架部(61)分别固定于所述左右支承框架(5),所述一对左右长枕罩(100)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右侧框架部(61)上,
其中所述一对左右长枕罩(100)中的每一个包括上壁部(110)、内壁部(120)、外壁部(130)和前壁部(140),所述上壁部(110)设置在相应的侧框架部(61)上方,所述内壁部(120)设置在相应的侧框架部(61)的侧向内侧,所述外壁部(130)设置在相应的侧框架部(61)的侧向外侧,所述前壁部(140)设置在相应的侧框架部(61)的前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座椅(S),
所述左右侧框架部(61)中的每一个包括设置在相应的支承框架(5)上方的侧框架上部(61A),并且具有在所述侧框架上部( 61A) 的前端部中形成的第一固定孔(63),
其中,所述上壁部(110)在其前端部具有前固定部(111),以及
其中,通过穿过所述前固定部(111)和所述第一固定孔(63)而插入的螺钉,所述前固定部(111)固定在相应的侧框架部(61)的上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座椅(S),
其中,所述外罩包括配置为覆盖坐垫的侧部的侧罩(22),以及移动限制板(24)设置在所述侧罩(22)的前端部的侧向内端部,以及
其中,所述前壁部(140)包括朝向前方突出的前突出部(160),所述前突出部(160)是可与相应的移动限制板(24)卡合的。
CN201910028606.9A 2018-01-12 2019-01-11 车辆座椅 Active CN1100274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16569P 2018-01-12 2018-01-12
US62/616,569 2018-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7448A CN110027448A (zh) 2019-07-19
CN110027448B true CN110027448B (zh) 2022-01-14

Family

ID=67212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28606.9A Active CN110027448B (zh) 2018-01-12 2019-01-11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0292B2 (zh)
JP (1) JP7146651B2 (zh)
CN (1) CN1100274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25789A1 (en) * 2016-12-27 2018-07-05 Adient Engineering and IP GmbH Vehicle seat with extendable and retractable ottoman
DE102018218494A1 (de) * 2018-10-29 2020-04-3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für ein Kraftfahrzeug
WO2021125254A1 (ja) * 2019-12-20 2021-06-2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GB202006178D0 (en) * 2020-04-27 2020-06-10 Ipeco Holdings Ltd Seat apparatus
US11890969B2 (en) * 2021-03-29 2024-02-06 Volvo Car Corporation Seamless seat cushion extension assembly and method
DE102021116551A1 (de) * 2021-06-25 2022-12-29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Sitztiefenverstell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3575A (zh) * 2005-06-06 2008-06-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座构造及车座收缩方法
CN101362445A (zh) * 2007-08-09 2009-02-11 C.劳勃.汉默斯坦两合有限公司 带有座椅深度调节器的汽车座椅
FR2921873B1 (fr) * 2007-10-08 2010-01-15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Element de siege de vehicule et coiffe d'habillage de siege de vehicule
CN204659521U (zh) * 2015-05-14 2015-09-23 仙居竺梅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坐垫
CN105291899A (zh) * 2014-06-05 2016-02-03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座椅深度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176465C (no) * 1992-10-19 1995-04-12 Arne O Rykken Anordning ved en möbeldel, spesielt en leggstöttedel for en stol
US5988748A (en) * 1995-11-27 1999-11-23 Lear Corporation Automotive seat bottom assembly
US5820213A (en) * 1997-07-23 1998-10-13 Lear Corporation Trim cover attachment feature
US5826939A (en) * 1997-08-13 1998-10-27 Lea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a trim cover to a seat frame
JP4029446B2 (ja) * 1997-11-19 2008-01-0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9920535A1 (de) * 1999-05-05 2000-11-16 Keiper Recaro Gmbh Co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Lastkraftwagen
FR2862579B1 (fr) * 2003-11-24 2006-01-20 Renault Sas Assise pour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 longueur ajustable
US7192087B2 (en) * 2004-09-23 2007-03-20 Lea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eat cushion thigh support system and method
JP2007118706A (ja) * 2005-10-26 2007-05-17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の着座面長さ調整装置
US7578554B2 (en) * 2005-11-17 2009-08-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high ext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seat
JP2007276600A (ja) * 2006-04-05 2007-10-25 Takata Corp 車両シート、車両、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DE102006029299A1 (de) * 2006-06-23 2007-12-27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itzteil und mit einer Rückhaltevorrichtung zur Verhinderung des Durchrutschens eines Passagiers, Rückhaltevorrichtun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102006029330A1 (de) * 2006-06-23 2007-12-27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itzanteil und mit einer Rückhaltevorrichtung zur Verhinderung des Durchrutschens eines Passagiers, Rückhaltevorrichtun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102006029331B4 (de) * 2006-06-23 2016-07-28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itzteil und mit einer Rückhaltevorrichtung zur Verhinderung des Durchrutschens eines Passagiers, Rückhaltevorrichtung
DE102007049865B4 (de) * 2007-01-19 2019-02-21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Kraftfahrzeugsitz mit verstellbarer Sitztiefe
DE102008046000A1 (de) * 2007-12-14 2009-06-18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Sitztiefenverstellbarer Fahrzeugsitz mit einem ersten Sitzteil und einem zweiten Sitzteil
DE102007061329B4 (de) 2007-12-19 2013-03-14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Sitztiefenverstelleinrichtung
DE102008043196B4 (de) * 2008-10-27 2021-10-21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Sitzteil eines Fahrzeugsitzes und Kraftfahrzeugsitz
US8128167B2 (en) * 2010-01-05 2012-03-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cushion extension mechanism
JP5604142B2 (ja) 2010-03-12 2014-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FR2958593B1 (fr) * 2010-04-09 2012-04-13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Dispositif de reglage de la longueur d'assise pour un siege d'automobile, et sieg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FR2958889A1 (fr) * 2010-04-20 2011-10-21 Faurecia Sieges D Automobiles Dispositif de reglage de la longueur d'assise pour un siege d'automobile, et sieg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JP5573382B2 (ja) * 2010-06-08 2014-08-2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長可変シートのオットマン装置
CN103209859B (zh) * 2010-10-25 2016-01-20 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具有座椅深度调节装置的车辆座椅
JP5976508B2 (ja) * 2012-11-19 2016-08-2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9399418B2 (en) * 2013-01-24 2016-07-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dependent cushion extension and thigh support
KR101422820B1 (ko) * 2013-08-06 2014-08-01 포레시아오토모티브시팅코리아 유한회사 차량용 시트쿠션의 길이 조절장치
US9365142B1 (en) * 2015-01-20 2016-06-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anual independent thigh extensions
US10045623B2 (en) * 2015-02-09 2018-08-14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Variable-sized occupant support
US20160339806A1 (en) * 2015-05-22 2016-11-2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Cushion length adjuster and vehicle seat with cushion length adjuster
US9616776B1 (en) * 2015-11-16 2017-04-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power thigh extender
US10286818B2 (en) * 2016-03-16 2019-05-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suspension seating assembly
US10046681B2 (en) * 2016-04-12 2018-08-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rticulating mechanical thigh extension composite trim payout linkage system
US9981582B2 (en) * 2016-04-06 2018-05-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vermolded track for an integrated thigh-extension of a vehicle seat
US10081279B2 (en) * 2016-04-12 2018-09-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rticulating thigh extension trim tensioning slider mechanism
US10625646B2 (en) * 2016-04-12 2020-04-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rticulating mechanical thigh extension composite trim payout linkage system
FR3051738B1 (fr) * 2016-05-31 2018-06-15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Reglage en longueur pour element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10266073B2 (en) * 2016-09-08 2019-04-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base for a seating assembly
US10773624B2 (en) * 2017-09-28 2020-09-15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Cushion-length adjuster for vehicle seat
US10471851B2 (en) * 2017-11-03 2019-11-12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Seat cushion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seat depth adjustment device
DE102018218197A1 (de) * 2017-12-18 2019-06-19 Lear Corporation Sitzanordnung mit einer ausfahrbaren oberschenkelstütz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3575A (zh) * 2005-06-06 2008-06-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座构造及车座收缩方法
CN101362445A (zh) * 2007-08-09 2009-02-11 C.劳勃.汉默斯坦两合有限公司 带有座椅深度调节器的汽车座椅
FR2921873B1 (fr) * 2007-10-08 2010-01-15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Element de siege de vehicule et coiffe d'habillage de siege de vehicule
CN105291899A (zh) * 2014-06-05 2016-02-03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座椅深度调节装置
CN204659521U (zh) * 2015-05-14 2015-09-23 仙居竺梅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坐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17745A1 (en) 2019-07-18
JP7146651B2 (ja) 2022-10-04
CN110027448A (zh) 2019-07-19
JP2019123497A (ja) 2019-07-25
US10800292B2 (en) 2020-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7448B (zh) 车辆座椅
CN111532178B (zh) 车辆座椅
US10093212B2 (en) Vehicle seat
US4798416A (en) Seat, particularly a vehicle seat
US10071660B2 (en) Vehicle seat
CN109927597B (zh) 座椅靠背板、装饰罩以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JP608554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トリムカバー
US10717371B2 (en) Vehicle seat
CN114715006B (zh) 座椅靠背面板
WO2016031308A1 (ja) 表皮の固定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106998923B (zh) 座椅
CN110450688B (zh) 防止罩吊挂构件的深度固定的吊带及使用吊带的汽车用座椅
US10793025B2 (en) Vehicle seat
US10807502B2 (en) Vehicle seat
JP701388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10710472B2 (en) Vehicle seat
JP2022147823A (ja)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乗物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4056208B (zh) 车辆用座椅
JP6612778B2 (ja) シート
JP2007229306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JP2023100121A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US20240116416A1 (en) Cushion skin, seat cushion, and vehicle seat
JP648430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2147822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4013369A (ja) カバー固定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