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5370B - 鞍座式骑乘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座式骑乘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5370B
CN110015370B CN201811517391.9A CN201811517391A CN110015370B CN 110015370 B CN110015370 B CN 110015370B CN 201811517391 A CN201811517391 A CN 201811517391A CN 110015370 B CN110015370 B CN 110015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engine
surface cover
undercover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173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5370A (zh
Inventor
堀内哲
井上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15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5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5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5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了提供一种包括能够容易地以距地面的大高度布置的轻质底罩(46)的鞍座式骑乘车辆,提供这样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其包括布置在发动机(11)的前方和下方的底罩(46),其中所述底罩(46)包括:底罩主体部(61),其覆盖所述发动机(11)的前侧、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盖部(64),该下表面盖部是与所述底罩主体部(61)不同的主体,所述下表面盖部(64)连接到所述底罩主体部(61)并且布置在所述发动机(11)下方。

Description

鞍座式骑乘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上,公开了左右剖分式底罩,该底罩覆盖鞍座式骑乘车辆中的发动机的前部、左侧和右侧。底罩设置在发动机的左侧和右侧,发动机护板布置在发动机和底罩之间(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特开2016-168948号公报)。
通常,由FRP树脂等模制的左右剖分式底罩覆盖发动机的下部分。
在日本专利特开2016-168948号公报中描述的底罩中,两个盖部件覆盖发动机下部的前部、左侧和右侧,并且盖部件较大。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刚性材料制成的发动机护板附接到发动机的下前侧和下表面。
一般左右剖分式底罩通过手工铺叠成型法等制成,从而难以提高制造效率。当使用例如金属模制时,在模制中存在限制,并且鉴于制造效率部分弯折较少。底罩成形为避开来自发动机的热,并且底罩具有在发动机下方伸出的形状。
以这种方式,在传统技术中难以在构造具有重量轻和低成本的底罩的同时确保底罩离地面的高度大。而且,当底罩的一部分损坏时,需要更换大的部件。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鞍座式骑乘车辆中使用的底罩中构造重量轻且成本低的底罩的同时容易地增大底罩离地面的高度。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设计底罩的外观方面的自由度,以提供具有高行驶性能的包括具有优良外观的底罩的鞍座式骑乘车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该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发动机(11);以及布置在所述发动机(11)前方和下方的底罩(46),其中,所述底罩(46)包括:底罩主体部(61),其覆盖所述发动机(11)的前侧、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盖部(64),该下表面盖部是与所述底罩主体部(61)不同的主体,所述下表面盖部(64)连接到所述底罩主体部(61)并且布置在所述发动机(11)下方。
在本发明中,所述底罩主体部(61)可以包括覆盖所述发动机(11)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的侧表面部(62,63),并且所述侧表面部(62,63)的下端的高度可以与所述下表面盖部(64)的高度相同。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底罩主体部(61)和所述下表面盖部(64)的配合表面上可以设置有切除部(46a),该切除部朝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装置(33)并且朝所述排气装置(33)的后侧变宽。
在本发明中,按如下构造。朝所述底罩主体部(61)和所述下表面盖部(64)中的一者突出的突出部(61f)设置在所述下表面盖部分(64)的前侧。与所述突出部分(61f)配合的开口部(64e)可以设置在所述底罩主体部(61)和所述下表面盖部(64)中的另一者上。
在本发明中,所述下表面盖部(64)的材料可以是聚丙烯。
在本发明中,所述下表面盖部(64)的表面可以不被涂覆。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该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发动机;以及布置在所述发动机前方和下方的底罩,其中,所述底罩包括:底罩主体部,其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前侧、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盖部,该下表面盖部是与所述底罩主体部不同的主体,所述下表面盖部连接到所述底罩主体部并且布置在所述发动机下方。
根据该构造,覆盖发动机的下部分的左右剖分式底罩包括连接到底罩主体部的下表面盖部。因此,能够确保地面到底罩的高度较大,并且能够在车辆的下部中央部分中形成齐整(类似流线)的外形,而不会暴露诸如发动机之类的复杂形状。而且,底罩能够在各种路面形状(例如颠簸和崎岖地形)中防止飞石或凸块与发动机接触,从而能够确保行驶性能。
而且,底罩主体部和下表面盖连接,并且底罩在与飞石或崎岖地形路面接触时受到冲击。对下表面盖部的冲击不太可能在与底罩主体部连接的部分传递。因此,冲击不太可能传递到发动机、框架等。这能够减少由在崎岖地形等上行驶引起的发动机外观和性能的恶化。
能够仅更换经常损坏的下表面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维持鞍座式骑乘车辆的外观,并且还提高了维护性能。
在本发明中,底罩主体部包括覆盖发动机的左右侧表面的侧表面部,侧表面部的下端的高度和下表面盖部的高度相同。
根据该构造,相比左右剖分式底罩中的情况,能够更容易确保发动机和底罩之间的间隙。在崎岖地形等行驶时,能够减少与路面接触的频率,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发动机。而且,保护发动机下表面所需的部件的面积可以小于左右剖分式底罩中部件的面积,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发动机。
在本发明中,朝排气装置并且朝排气装置的后侧变宽的切除部设置在底罩主体部和下表面盖部的配合表面上。
根据该构造,能够减轻来自排气装置的热对底罩的影响。能够确保排气装置周围的空间,并且能够确保维护性能,例如在附接底罩的同时进行清洗。而且,底罩能够靠近排气装置布置,同时确保底罩和排气装置之间的空间,并且从地面到底罩的高度可以较大。
在本发明中,下表面盖部的前侧设置有朝底罩主体部和下表面盖部中的一者突出的突出部,并且与突出部配合的开口部设置在底罩主体部和下表面盖部中的另一者上。
根据该构造,突出部和开口部被用于沿前后方向组装,从而能够减少由部件引起的组装错误。而且,能够容易地组装底罩部件。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能,并且用户的维护不太可能改变外观。
在本发明中,下表面盖部的材料是聚丙烯。
根据该构造,与诸如金属之类的材料相比,能够减小下表面盖部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行驶性能。通过减小位于车辆下部的下表面盖部的重量而升高了车辆的重心,并且提高了可操纵性。
因为使用能够易于加工的聚丙烯,因此能够提高模制部件的效率。聚丙烯在比金属低得多的温度范围内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模制或修理下表面盖部。因此,能够提高模制方面的能量效率,并且能够减少制造步骤中的CO2排放。聚丙烯用于位于发动机下方的下表面盖部,从而能够显著减小紫外线的影响。而且,在与飞石或凸块接触时,下表面盖部不太可能破裂,因为聚丙烯树脂是柔软的,从而下表面盖部的耐用性提高。当泥浆等附着并变干时,能够敲击下表面盖部以产生小的偏转,从而容易地去除干燥并附着的泥浆等。与飞石或凸块接触时产生的声音的质量是不同的,并且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该接触是与下表面盖接触还是与诸如金属构件之类的另一构件接触。即使下表面盖部受损,也能够减少碎片的飞散。
在本发明中,下表面盖部的表面未被涂覆。
根据该构造,能够消除部件的涂漆步骤,从而能够有效率地制造部件。当下表面盖部与崎岖地形的路面接触时,涂漆碎屑不太可能分散,从而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而且,能够在无改变的情况下利用下表面盖部的材料特性。因此,当使用不吸水的聚丙烯时,能够减少由雨水或泥水引起的污渍。便于清洗下表面盖部,并且能够提高维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示出安装在车辆上的底罩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3是从左后方示出安装在车辆上的底罩的状态的视图;
图4是从左后方示出底罩与车辆的附接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示出底罩与车辆的附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左后方示出底罩的组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从后方示出底罩的组装结构的视图;
图8是示出下表面盖的仰视图;以及
图9是示出下表面盖的左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摩托车(鞍座式骑乘车辆)
2 车身框架
31 曲轴箱
33 排气装置
34 排气管
46 底罩
46a 切除部
61 前部
61f 插入部
62 左侧部
63 右侧部
64 下表面盖
64e 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注意,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否则描述中的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向与关于车身的方向相同。图中指示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的前侧。附图标记UP表示车身的上侧。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1的右侧视图。
摩托车1包括:由车身框架10支撑的发动机11;经由前叉12由车身框架10的前端部以可转向的方式支撑的前轮2;以及经由摆臂13由车身框架10的下部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支撑的后轮3。
摩托车1是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乘员骑跨并坐在座椅14上。
车身框架10包括头管15、主框架16、中央框架17、下框架18,一对左右座椅框架19以及一对左右副框架20。发动机11的前部通过发动机托架18b连接到下框架18的下端。
头管15构造成车身框架10的前端部。主框架16从头管15向后下方斜向延伸。中央框架17从主框架16的后端部向下延伸。由按压构件构成的枢转支撑部(未示出)设置在中央框架17的下部上。下框架18在主框架16下方从头管15向后下方斜向延伸。
左右座椅框架19分别从主框架16的后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向后延伸。左右副框架20桥接在中央框架17的下部的左侧和右侧以及左右座椅框架19上。
车身框架10包括角撑板21、横向框架22、一对左右踏板框架23以及一对左右加强框架24。
角撑板21连结主框架16的前端部以及下框架18的前端部的左侧和右侧。横向框架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结左右座椅框架19。左右踏板框架23分别从中央框架17的下部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向后延伸。左右加强框架24沿左右座椅框架19的后部的下表面延伸。左右加强框架24的前端部分别连结到左右副框架20的后部的下表面。
前叉12由头管15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撑。
前叉12包括转向轴(未示出)、一对左右叉管26、顶部桥接件27以及底部桥接件28。
转向轴由头管1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左右叉管26布置在前轮2的左右两侧,并且前轮2由桥接在左右叉管26的下端部上的轮轴2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左右叉管26的滑动部由附接到叉管26的防屑罩25从前部覆盖。顶部桥接件27固定到转向轴的上端部以连结左右叉管26的上部。把手29固定到顶部桥接件27的上部。底部桥接件28固定到转向轴的下端部以连结左右叉管26。
前轮2由前轮盘式制动器37制动。前轮盘式制动器37包括一体地附接到前轮2的制动盘37a以及用于制动制动盘37a的制动钳37b。制动钳37b附接到左右叉管26之一(右侧)的下后部。
摆臂13的前端部由枢转轴30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撑,枢转轴30由枢转支撑部支撑。后轮3经由轮轴3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到摆臂13的后端部。
发动机11在主框架16下方布置在中央框架17与下框架18之间。
发动机11包括:曲轴箱31,其支撑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曲轴(未示出);以及从曲轴箱31的前上部向上延伸的气缸部32。传动装置(未示出)安装在曲轴箱31的后部中。气缸部32的气缸轴线32a向前上方斜向延伸。
进气设备(未示出)连接到气缸部32的后部,并且排气设备33连接到气缸部32的前部。
排气设备33包括:从气缸部32的前表面(更具体地说,气缸盖(未示出))向下引出的排气管34;以及连接到排气管34的后端并布置在后轮3的右侧上的消声器35。
附接到主框架16的上部的燃料箱38布置在座椅14的前面并且在头管15的后面。
座椅14包括驾驶员用的前座14a和设置在前座14a后面的、乘客用的后座14b。
用于驾驶员的一对左右踏板39分别设置在左右踏板框架23的前部上。一对乘客用的左右后座踏板40分别设置在左右踏板框架23的后端部上。
摩托车1包括覆盖车身(诸如车身框架10以及发动机11之类)的车身罩41。
车身罩41包括前罩42、箱罩43、中央罩44、后罩45以及底罩46。
前罩42从前方覆盖头管15以及左右叉管26的上部。箱罩43覆盖车身框架10的前部以及燃料箱38。中央罩44覆盖前座椅14a的下部。后罩45在中央罩44后面覆盖座椅14的下部。底罩46从前面和下面覆盖发动机11的曲轴箱31的前部和下部。
覆盖下框架18的左侧和右侧的一对左右前侧罩36设置在箱罩43的前下部上。这一对左右前侧罩36构造成车身罩41的一部分。
摩托车1包括位于中央框架17的下部上的主支架47。
前挡泥板48从上方覆盖前轮2。后挡泥板49从上方覆盖后轮3,后挡泥板49从左右座椅框架19的后端部侧面向后延伸。
覆盖后轮3的挡泥板50设置在后挡泥板49下方。挡泥板50包括从前上方斜向覆盖后轮3的前挡泥板55和从后上方斜向覆盖后轮的后挡泥板56。
[底罩]
将参照图2至图5描述安装在摩托车1上的底罩46的状态。
底罩46布置成覆盖发动机11的前下部的前侧、横向侧和下侧。底罩46附接到摩托车1,以允许在在底罩46和发动机11之间形成空间。
如图2中所示,底罩46的前半部分在侧视图中具有三角形形状,其中拐角面向前端。前端46b的高度基本上位于底罩46的高度的中央。
底罩46的前部区域的左右中央部分的上端部的高度低于底罩46的侧部的高度以避开发动机托架18b。因此,底罩能够靠近发动机11布置。底罩46的后半部分的高度朝后部减小,并且后半部分延伸到发动机11的前后宽度的中间部。底罩46的后端到达排气管34和消声器35的连接部。
底罩46的后部朝向发动机11弯折并且沿车身的左右方向在变速踏板81、变速杆82、变速臂83以及制动踏板内固定到摩托车1。注意,设置在踏脚板39前面的轴允许变速踏板81以一定角度竖直旋转,并且变速踏板81连接到变速杆82的后端。变速杆82的前端连接到变速臂83。因此,变速踏板81的运动传递到变速臂83,从而能够操作车辆的变速器。
在发动机11的曲轴箱31附近,底罩46包括凹陷部分,其中上部沿曲轴箱31的形状弯曲,并且底罩46靠近曲轴箱31布置。而且,前开口62a和后开口62b设置在侧部以促进底罩46中的空气的流动。
如图4和图5中所示,底罩46借助前支柱73在前部附接到发动机托架18b,并且借助后支柱74在后部附接到发动机11的下表面。
底罩46借助前支柱73和后支柱74固定到发动机11以及附接到发动机11的发动机托架18b。因此,能够提高底罩46关于发动机11的附接精度,即使存在由于飞石等引起对底罩46的冲击,也不太可能将冲击传递到发动机11。
底罩46包括前部61、左侧部62、右侧部63以及下表面盖64。
前部61是底罩4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前部,并且前部61覆盖发动机11的下前侧。前部61的前下部具有朝前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且向前并向下突出的肋61r在前后方向上沿前部61的前下部的表面设置并沿前后方向排列。前部61的底部61u在前下部的下端后面延伸,并且当安装在车辆上时基本上水平地设置。下表面盖64连接到底部61u。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部61用作底罩本体部,并且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分别构造成底罩的左侧表面部和右侧表面部。
左侧部62是底罩46的左侧部分,并且左侧部62覆盖发动机11的下部的左侧。右侧部63是底罩46的右侧部分,并且右侧部63覆盖发动机11的下部的右侧。
下表面盖64是底罩46的下部分,并且下表面盖64覆盖发动机11的下表面。前开口62a和后开口62b设置在左侧部62上,并且前开口63a和后开口63b设置在右侧部63上。底罩46中的空气的流动被促进。弯曲部63h设置在右侧部63的前上部,以避开排气装置33的排气管34。
前支柱73在前端连接到前部61。后支柱74在左端连接到左侧部62,在右端连接到右侧部63,并且在下端连接到下表面盖64。
前支柱73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V形形状。开口侧向前延伸,并且两个前端向前并向下延伸。前支柱73在两个前端部处连接到底罩46的前部61的后表面,并且在前支柱73的后端部借助作为紧固件的螺栓73b连接到发动机托架18b。下框架18的下端插入并固定到发动机托架18b的U形上部的内侧,并且发动机托架18b的后部固定到发动机11。
后支柱74在平面图中具有向左右延伸的I形形状,并且在正视图中具有大致T形形状。后支柱74在左端部处连接到左侧部62,在右端部处连接到右侧部63,并且在下端部处连接到下表面盖64。后支柱74借助作为紧固件的螺栓74b固定到设置在发动机11的下部上的支柱附接部11a。
前支柱73和后支柱74成形成弯折的板状构件,并且边缘部向下弯折以便为结构提供刚性。用于附接插入部74a的延伸部74d固定到后支柱74的下表面。延伸部74d是这样的板状构件,该板状构件向下延伸并连接到后支柱74的向左右延伸的部分的下表面,宽面面向前后方向。这有利于前后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并且能够容易安装底罩46。来自下表面盖64的冲击不太可能传递到发动机11。
插入部73a和73a分别安装在前支柱73的端部上,并且插入部73a和73a向前突出。向后开口的接合部61b和61b分别设置在前部61的后侧的中央部分的左侧和右侧。插入部73a插入到接合部61b中以将接合部61b和插入部73a配合在一起,并且前部61固定到前支柱73。
后支柱74的下端向前延伸,并且插入部74a安装在下端上。插入部74a向前突出。向后开口的接合部64a设置在下表面盖64的后部的上表面上。插入部74a插入到接合部64a中以将接合部64a和插入部74a配合在一起,并且下表面盖64固定到后支柱74。
为了将底罩46附接到摩托车上,将底罩46从发动机11的前部向后部移动,并且插入部73a和73a以及插入部74a分别插入到接合部61b和61b以及接合部64a中。因此,容易附接。而且,插入部73a和插入部74a可以由树脂材料制成,以减少由底罩46的附接、拆卸等引起的磨损。
侧凸缘62c和63c分别设置在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的后端部上,并且侧凸缘62c和63c借助设置有垫圈71的螺栓70在后支柱74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固定到螺纹孔74c和74c。侧凸缘62c和63c分别在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中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侧凸缘62c和63c布置在车辆的制动踏板和变速操作单元(变速踏板81、变速杆82和变速臂83)的内侧。因此,尽管侧凸缘62c和63c成形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伸出到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的外侧,但是侧凸缘62c和63c不会干涉制动踏板和变速操作单元。
螺纹孔74c和74c设置在后支柱74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上。后支柱74沿左右方向延伸,向下延伸,然后进一步向上延伸。螺纹孔74c和74c设置在向上延伸的端部上。因此,螺纹孔74c和74c面向左侧和右侧,并且后支柱74的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对底罩46的冲击。而且,即使当底罩46的附接位置偏离一点时底罩46也能够可靠地固定到车辆。
接下来,将参照图6和图7描述底罩46。
底罩46通过组装前部61、左侧部62、右侧部63和下表面盖64而构造成。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分别连接到前部61的左侧和右侧,并且下表面盖64连接到前部61的下部的后端。根据该构造,即使底罩46的一部分损坏,也能够通过更换相应的部分来应对此损坏,并且能够有效率地修理。通过组合四个构件来构造覆盖发动机11的下部的呈复杂形状的底罩46,单个构件可以具有相对较小且简单的形状,并且部件的制造和用于储存部件的空间可以是有效率的。能够根据发动机11的形状构造底罩46,并且底罩46距地面的高度可以较大。在底罩46中,前部61的高度低于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的高度,并且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底罩46在前上部分的中央部处凹进。然而,即使呈这样的形状,左右侧高部分由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构造成,并且低部分由前部61构造成。以此方式,不必在作为单独部件的前部61、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中设置大幅凹进部分。
在前部61的后表面上,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的前上部借助紧固件固定到前部61的上部的左侧和右侧。在前部61的后侧上的左下端部中,左侧部62的前下部和下表面盖64的左前端部固定到前部61。在前部61的后侧的右下端部中,右侧部63的前下部和下表面盖64的右前端部固定到前部61。
接合部61d和61d分别设置在前部61的后表面上的上部的左侧和右侧。
设置在左侧部62的前上部上的凸缘部62g和设置在右侧部63的前上部上的凸缘部63g分别借助螺钉75紧固并固定到接合部61d。止挡件61s和61s在前部6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设置在左右端部上,并且左侧部62的爪62e和右侧部63的爪63e分别与止挡件61s和61s接触。这提高了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关于前部61的组装精度。
附接部61m和61m设置在前部61的后表面上的下部的左侧和右侧。与设置在左侧部62的前下部上的凸缘部62f一起,从下表面盖64的左前部的上表面延伸的支柱64b借助作为紧固件的螺钉75紧固并固定到前部61中的左附接部61m。与设置在右侧部63的前下部上的凸缘部63f一起,从下表面盖64的右前部的上表面延伸的支柱64b借助作为紧固件的螺钉75紧固并固定到前部61中的右附接部61m。
接下来,将描述前部61的下端和下表面盖64的前端的连接的构造。
向后延伸的多个插入部61f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前部61的下侧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上。在上侧具有凸块的凸缘部64c设置在下表面盖64的前端上,并且开口部64e在与前部61的插入部61f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在凸缘部64c上。凸缘部64c在下表面盖64中具有前端部升高一个台阶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在凸缘部64c的下表面与前部61的下侧的后端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凸缘部64c的下表面向上升高一段长度,该长度等于前部61的下端部的竖向厚度。前部61的下表面与下表面盖64的位于凸缘部64c后面的那部分的下表面重合。
以此方式,下表面盖64的凸缘部64c能够放置在前部61的下后部上,并且插入部61f能够插入开口部64e中。因此,前部61和下表面盖64的底表面的高度能够相同。通过沿前后方向移动下表面盖64,能够容易地将下表面盖64组装到前部61。
左凸缘部64d设置在下表面盖64的左侧部上,并且与凸缘部64c一样,左凸缘部64d构造成使得当凸缘部64c放置在左侧部62的下端部上时,左侧部62的底表面与下表面盖64的底表面重合。
因此,下表面盖64的底表面的高度能够与前部61和左侧部62的底表面的高度一致。能够类似地为右侧部63设置与下表面盖64重叠的部分,并且底表面的高度能够相同。底罩46中组成构件的底表面的高度可以是相同的。因此,底表面附近的空气流不太可能被扰乱,并且能够减少泥等的附着。
接下来,将描述底罩46在排气装置33周围的形状。切除部46a设置在底罩46的右侧(排气管34在摩托车1中延伸的那一侧)的下部上。切除部46a包括:设置在下表面盖64的右侧部上的切除部64k;以及设置在右侧部63的下部上的切除部63k。切除部46a对应于排气装置33的布置位置,并且切除部46a朝后部变宽。
因此,能够在底罩46和排气装置33之间提供空间,这能够防止来自排气装置33的热影响底罩46。而且,空气在排气装置33和底罩46之间流动,从而排气装置33和底罩46不会被过度加热。
排气装置33附近的部分在底罩46中开放。因此,底罩46的底表面部的高度能够布置得更靠近发动机11,并且该高度能够与安装在车辆上的排气装置33的最低部分的高度一致。在发动机11的下方,底罩46的底表面(下表面盖64或下表面盖64的底表面部64m)在侧视图中能够与排气装置33的最低表面一致。
接下来,将描述下表面盖64。
下表面盖64是能够与底罩46分离的构件,并且如上所述,下表面盖64连接到底罩46(前部61、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下表面盖64布置在发动机11下方,以覆盖发动机11的下表面。如图8和图9中所示,下表面盖64具有大致板状形状并且在平面图中(在仰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下表面盖64成形为在侧视图中沿前后方向延伸。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的前侧。附图标记UP表示车身的上侧。附图标记LEFT表示车身的左侧。
凸缘部64c和64d设置在下表面盖64的前端部(车辆行进方向上的端部)和左侧端部上,并且开口部64e设置在设置于前端部上的凸缘部64c上。
凸缘部64c和64d的下表面向上升高的长度等于分别连接的前部61或左侧部62的连接部分的厚度。凸缘部64c和64d构造成使得当底罩46组装时,下表面盖64的底表面与前部61和左侧部62的底表面重合。
在底罩46的前部61后方突出的插入部61f插入到下表面盖64的开口部64e中,并且提高了前部61和下表面盖64的组装精度。这能够防止异物等进入下表面盖64与前部61的连接部分。
在前部61后方突出的插入部61f插入到下表面盖64的前部中,并且在后支柱74前方突出的插入部74a插入到下表面盖64的后部中。因此,下表面盖64可靠地被底罩46保持。在下表面盖64与位于下表面盖64前方的前部61的连接部分处,可以设置从下表面盖64朝前部61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开口部可以设置在前部61上以将下表面盖64和前部61配合在一起。
在作为下表面盖64的主要部分的底表面部64m上,多个肋64r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肋64r朝底表面部64m的前部分的中间部的后端部线性地设置,并且肋64r成形为在底表面部64m下方突出。肋64r沿车辆的左右方向设置在与设置在前部61上的肋61r重合的位置处。
肋64r的前端部上设置有排水孔,肋64r中的水等被排出。肋64r中的构件的厚度与底表面部64m的厚度相同,并且肋64m具有通过弯曲具有一定厚度的板而形成的形状。因此,能够增加底表面部64m的刚度,而不增加占据下表面盖64中的大面积的底表面部64m中的构件的壁厚度,并且能够防止下表面盖64的诸如翘曲和扭曲之类的变形。
因为底表面部64m构造成能够易于模制的形状,所以能够减小下表面盖64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模制精度。肋64r设置在底表面部64m上,并且当底表面部64m由于外力而变形时(例如当下表面盖64的中央部被向上推时),肋64r延长了变形部分的路径。因此,能够减小每一长度的偏差,并且能够提高底面部64m的耐用性。
接下来,将描述下表面盖64的材料。下表面盖64由聚丙烯构造成。
聚丙烯是热塑性树脂并且是熔点低且成形性高的材料。没有吸水性,泥水等不太可能粘附到表面。下表面盖64的端部构造成如上所述的复杂形状。通过由具有高成形性的聚丙烯树脂制造构件,能够便利于下表面盖64的模制步骤。能够减少模制所需的能量。制造能够是有效率的,并且能够减少CO 2的排放。
聚丙烯是低比重的材料。因此,与车辆上安装诸如金属材料之类的具有高比重的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重量,并且改善行驶性能。车辆的重心布置在上方,并且提高了可操作性。
下表面盖64由与底罩46的其他部分不同的聚丙烯材料构造成,并且下表面盖64的模制自由度变高。能够容易地增加底罩46的变化。在下表面盖64上设置成避开排气装置33的切除部64k与右侧部63的切除部63k一起构造成底罩46的切除部46a。
底罩46的切除部46a是分开构造的,并且分开的构件的材料是不同的。因此,能够根据相应侧的构件的材料特性来设定构件的形状。因此,能够独立于右侧部63的切除部63k的形状设定切除部64k的形状。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容易地形成适合于材料的形状。
切除部46a由下表面盖64和右侧部63形成,并且切除部46a的形成部分可以是下表面盖64和右侧部63中的简单形状。因此,具有从后到前的长开口的切除部46a能够由底罩46的下部中的具有简单形状的构件形成。
聚丙烯是一种具有优异冲击强度的柔软材料。因此,聚丙烯用于底罩46的经常被飞石等的碰撞损坏的下表面盖64。因此,冲击不太可能传递到底罩46的其他构件,并且底罩46的耐用性提高。而且,下表面盖64的表面没被涂覆。因此,能够提高下表面盖64的制造效率,并且能够减少更换下表面盖64的成本。而且,当底罩46的其他部分由不同于下表面盖64的材料(例如ABS树脂)构造时,按材料而言,下表面盖64和底罩46的连接部分是不连续表面。因此,对下表面盖64的冲击不太可能传递到底罩46的其他构件。
另外,聚丙烯能够维持柔软性和防水性。尽管下表面盖64是在崎岖地形等中经常受损的部分,但是能够防止下表面盖64的涂漆碎屑的飞散,从而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如所述,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包括发动机11以及布置在发动机11前方和下方的底罩46的摩托车1。底罩46包括:前部61,该前部覆盖发动机11的前侧、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作为与前部61不同的主体的下表面盖64,下表面盖64连接到前部61并且布置在发动机11下方。
根据该构造,覆盖发动机的下部的左右剖分式底罩包括连接到前部61的下表面盖64。因此,能够确保从地面到底罩46的大的高度,并且能够在摩托车1的前后方向的下部中央部中形成齐整(类似流线)的外部形状,而不会暴露诸如发动机11之类的复杂形状。而且,底罩46能够在各种路面形状(例如颠簸和崎岖地形)中防止飞石或凸块与发动机11接触,从而能够确保行驶性能。而且,前部61和下表面盖64连接,并且底罩46在与飞石或崎岖地形路面接触时受到冲击。因此,在与前部61连接的部分处不太可能传递对下表面盖64的冲击,从而冲击不太可能传递到发动机11、车身框架10等。这能够减少由在崎岖地形等上行驶引起的发动机11的外观和性能的恶化。能够仅更换频繁受损的下表面盖64。因此,能够容易地维持摩托车1的外观,并且还提高了维护性能。
前部61包括覆盖发动机11的左右侧表面的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并且左侧部62和右侧部63的下端的高度与下表面盖64的高度相同。
根据该构造,相比左右剖分式底罩的情况,能够更容易确保发动机11和底罩46之间的间隙。在崎岖地形等上行驶时,能够减少与路面接触的频率,并且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发动机11。而且,保护发动机11的下表面所需的部件的面积能够小于左右剖分式底罩的情况下部件的面积,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护发动机11。
朝排气装置33并且朝排气装置33的后部变宽的切除部46a设置在前部61和下表面盖64的配合表面上。
根据该构造,能够减轻来自排气装置33的热对底罩46的影响。能够确保排气装置33周围的空间,并且能够确保维护性能,例如在附接底罩46的同时进行清洗。而且,底罩46能够靠近排气装置布置,同时确保底罩46和排气装置之间的空间,并且从地面到底罩46的高度可以较大。
下表面盖64的前侧设置有朝前部61和下表面盖64中的一者突出的插入部61f,并且与插入部61f配合的开口部64e设置在前部61和下表面盖64中的另一者上。
根据该构造,下表面盖64借助插入部61f和开口部64e沿前后方向组装,从而能够减少由部件引起的组装错误。能够容易地组装底罩46的部件(前部61和下表面盖64)。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能,并且用户的维护不太可能改变外观。
下表面盖64的材料是聚丙烯。
根据该构造,与诸如金属之类的材料相比,能够减小下表面盖64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行驶性能。通过减小位于车辆下部的下表面盖的重量而升高了车辆的重心,并且提高了可操纵性。
因为使用易于加工的聚丙烯,因此能够提高模制部件的效率。聚丙烯在比金属低得多的温度范围内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模制或修理下表面盖64。因此,能够提高模制方面的能量效率,并且能够减少制造步骤中的CO2排放。聚丙烯用于位于发动机11下方的下表面盖64,从而能够显著减小紫外线的影响。而且,在与飞石或凸块接触时,下表面盖64不太可能破裂,因为聚丙烯树脂是柔软的,从而下表面盖64的耐用性提高。当泥浆等附着并变干时,能够敲击下表面盖64以产生小的偏转,从而容易地去除干燥并附着的泥浆等。与飞石或凸块接触时产生的声音的质量是不同的,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该接触是与下表面盖接触还是与诸如金属构件之类的另一构件接触。即使下表面盖部受损,也能够减少碎片的飞散。
而且,下表面盖64的表面未被涂覆。下表面盖64在没有涂漆的情况下使用,并且模制材料在整个下表面盖64中暴露。
根据该构造,能够消除部件的涂漆步骤,从而能够有效率地制造部件。当下表面盖64与崎岖地形的路面接触时,涂漆碎屑不太可能分散,从而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在无改变的情况下使用下表面盖64的材料特性。因此,当使用不吸水的聚丙烯时,能够减少由雨水或泥水引起的污渍。便于清洗下表面盖64,并且能够提高维护性能。
本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模式,并且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任意地变型并应用该实施方式。
尽管在该实施方式中摩托车1被描述为鞍座式骑乘车辆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所有鞍座式骑乘车辆,例如具有包括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个轮子的鞍座式骑乘车辆以及包括四个或更多个轮子的鞍座式骑乘车辆。

Claims (6)

1.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该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发动机(11);以及布置在所述发动机(11)前方和下方的底罩(46),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罩(46)是通过将前部(61)、左侧部(62)、右侧部(63)以及下表面盖(64)组装起来而构成的,该前部(61)是所述底罩(4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前部,并且覆盖所述发动机(11)的下前侧,该左侧部(62)是所述底罩(46)的左侧部分,并且覆盖所述发动机(11)的下部的左侧,该右侧部(63)是所述底罩(46)的右侧部分,并且覆盖所述发动机(11)的下部的右侧,该下表面盖(64)是所述底罩(46)的下部分,该下表面盖(64)布置在所述发动机(11)的下方并且覆盖所述发动机(11)的下表面,
所述下表面盖(64)是与所述前部(61)不同的主体,
在所述下表面盖(64)的前端部形成有使该前端部升高一个台阶的形状的凸缘部(64c),使所述凸缘部(64c)的下表面放置在所述前部(61)的后端的上表面上而与所述前部(61)的后端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将所述下表面盖(64)和所述前部(61)组装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左侧部(62)和所述右侧部(63)的下端的高度与所述下表面盖(64)的高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部(61)和所述下表面盖(64)的配合表面上设置有切除部(46a),该切除部朝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装置(33)并且朝所述排气装置(33)的后侧变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部(61)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后延伸的插入部(61f),
在所述凸缘部(64c)的与所述插入部(61f)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所述插入部(61f)插入的开口部(64e)。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下表面盖(64)的材料是聚丙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下表面盖(64)的表面未被涂覆。
CN201811517391.9A 2017-12-27 2018-12-12 鞍座式骑乘车辆 Active CN110015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N201741046789 2017-12-27
IN201741046789 201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5370A CN110015370A (zh) 2019-07-16
CN110015370B true CN110015370B (zh) 2021-05-14

Family

ID=67188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17391.9A Active CN110015370B (zh) 2017-12-27 2018-12-12 鞍座式骑乘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15753B2 (zh)
CN (1) CN110015370B (zh)
BR (1) BR10201807653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0212B2 (ja) 2022-03-28 2024-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5929A (ja) * 1982-04-23 1983-10-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S60222378A (ja) * 1984-04-20 1985-11-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後部アンダ−カウリング
JP3345039B2 (ja) * 1992-02-14 2002-11-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カバ−装置
JP3759445B2 (ja) * 2001-11-22 2006-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4302407B2 (ja) 2003-02-20 2009-07-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カウル構造
JP2006056288A (ja) 2004-08-17 2006-03-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および車両カバー取付方法
US20080054597A1 (en) 2006-08-31 2008-03-06 Chris Becker Resilient Skid Plate
JP5455509B2 (ja) * 2009-08-31 2014-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ウル構造
JP5566708B2 (ja) 2010-01-27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リング構造
CN102310903A (zh) * 2010-07-02 2012-01-1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机动二轮车发动机护板
JP5965270B2 (ja) 2012-09-28 2016-08-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前部導風構造
CN102935869A (zh) * 2012-11-12 2013-02-20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下装饰罩安装结构
WO2015071936A1 (ja) * 2013-11-15 2015-05-2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6282991B2 (ja) 2015-03-13 2018-0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104304B2 (ja) 2015-03-31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ロアーカウル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8076532A2 (pt) 2019-11-05
JP7015753B2 (ja) 2022-02-03
CN110015370A (zh) 2019-07-16
JP2019116260A (ja) 2019-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69602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カバー構造
US9199682B2 (en) Motorcycle fairing
US20090079156A1 (en) Motorcycle rear fender assembly
EP3398844B1 (en) Mudguard member for saddled vehicle
CN100455479C (zh) 摩托车
JP6663949B2 (ja) 鞍乗型車両
US20230074784A1 (en) Front fender
JP670868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US10710659B2 (en) Vehicle
TW201734302A (zh) 跨騎型車輛之空氣濾清器構造
CN110015370B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
JP4676281B2 (ja) 車両のフラップ
US7828103B2 (en) Vehicle
EP1366975B1 (en) Vehicle and vehicle body frame
EP1361144B1 (en) Headlight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s
JP6187158B2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の補強構造
TW202035222A (zh) 用於人力車輛的鏈條導引裝置
JP58934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及び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CN107709146A (zh) 摩托车内后挡泥板结构
EP3628577B1 (en) Saddled vehicle
WO2012086626A1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3495775B2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
JP5002320B2 (ja) 車両のゼッケンプレート
CN110015366B (zh) 用于鞍座式骑乘车辆的箱罩结构
US20230070742A1 (en) Front fen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