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1776B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1776B
CN110011776B CN201910230594.8A CN201910230594A CN110011776B CN 110011776 B CN110011776 B CN 110011776B CN 201910230594 A CN201910230594 A CN 201910230594A CN 110011776 B CN110011776 B CN 1100117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transmissio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subframe
user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305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1776A (zh
Inventor
林克彊
郭豊旗
郭宇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stek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011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1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1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1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73Acquisition of primary synchronisation channel, e.g. detection of cell-ID within cell-ID gro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76Acquisition of secondary synchronisation channel, e.g. detection of cell-ID gro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79Acquisition of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s, e.g. detection of cell-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2011/0096Network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83Signal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其中多个波束用于在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进行发送和/或接收,该方法包括: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周期性地广播用于测量的第一参考信号,其中该第一参考信号在每一个周期中的多个时间传输于不同的波束上;以及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发送第二信号至用户设备以用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解调,其中在传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子帧或符号中通过该用户设备的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传输该第二参考信号。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接收参考信号的用户设备。

Description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网络,尤其关于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在移动通信装置上传输大量数据的需求迅速增加,传统移动语音通信网络进化为通过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al,IP)数据分组在网络上传输。通过传输互联网协议(IP)数据分组,可提供移动通信装置的用户IP电话、多媒体、多重广播以及随选通信的服务。
进化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面无线电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为一种目前正在标准化的网络架构。进化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面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系统可以提供高速传输以实现上述IP电话、多媒体的服务。一个新的无线电技术目前正在第三代通信系统标准组织(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进行讨论,准备做为下一个世代的通信系统标准。为了进化和完善第三代通信系统标准组织 (3GPP)的规格,许多在目前第三代通信系统标准组织(3GPP)规格及骨干上的改变持续地被提出及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其中多个波束用于在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进行发送和/ 或接收,该方法包括: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周期性地广播用于测量的第一参考信号,其中该第一参考信号在每一个周期中的多个时间传输于不同的波束上;以及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发送第二信号至用户设备以用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解调,其中该第二参考信号在传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子帧或符号中通过该用户设备的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上传输。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在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接收参考信号的接入网络,其中多个波束用于在所述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进行发送和/或接收,该接入网络包括:控制电路;处理器,安装在该控制电路中;以及内存,安装在该控制电路中,并且与该处理器可操作地连接;其中该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使得所述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周期性地发送第一参考信号以用于测量,其中该第一参考信号在每个周期的多个时间传输于不同的波束上;以及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至用户设备以用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解调,其中该第二参考信号在传输该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同一子帧或符号中通过该用户设备的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上传输。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在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接收参考信号的用户设备,其中多个波束用于在所述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进行发送和/或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包括:控制电路;处理器,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中;以及内存,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中,并且与所述处理器可操作地连接;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第一参考信号的测量,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由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周期性地在每个周期的多个时间传输于不同的波束上;以及接收第二参考信号以用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解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由所述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在传输所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同一子帧或符号中通过所述用户设备的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上。
有关本发明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器系统(可视为接入网络)和接收器系统(可视为接入终端或用户设备)的方块图;
图3是以另一方式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设备的简化功能方块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表示图3中的功能方块图;
图5是3GPP TS 36.300的;图1-1的复制图;
图6是3GPP TS 36.300的;图5.1-2的复制图;
图7是3GPP TS 36.211的图6.2.2-1的复制图;
图8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物理子帧结构;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Signal,CRS)传输的时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传输的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角度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用户设备角度的流程图;
图13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如何获得由基站2(BS2)控制的小区2的系统帧号(SFN)以及下行链路带宽信息;
图14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如何发出系统帧号(SFN);
图15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如何在一个符号中发出系统帧号(SFN) 和参考信号;
图1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网络节点角度的流程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用户设备角度的流程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网络节点角度的流程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用户设备角度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以下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和相关的方法使用支持一宽带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广泛的用以提供在不同类型的传输上,像是语音、数据等。这些无线通信系统根据码分多重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重接入(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频分多重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3GPP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 无线电接入、3GPP长期演进进阶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3GPP2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UMB)、全球互通微波接入(WiMax)或其它调制技术来设计。
下文中所描述的示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装置被设计为支持各种文件中所描述的无线技术。这些文件包括:“DOCOMO 5G白皮书”(“DOCOMO 5G White Paper”)作者NTT Docomo公司,以及METIS Deliverable D2.4,“新兴无线电接入的建议的解决方案”(“Proposedsolutions for new radio access”)。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示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可支持一个或多个标准,例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3GPP)提供的标准,包括:TS 36.300V12.5.0,“通用陆基无线接入和通用陆基无线接入网概述”(“E-UTRA and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3GPP TS 36.211 V12.5.0,“通用陆基无线接入物理信道和调制”(“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TS 36.331 V12.5.0,“通用陆基无线接入无线资源控制协议”(“E-UTRA RRC protocolspecification”);TS 36.213V12.3.0,“通用陆基无线接入物理层协议” (“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以及TS 36.321 V12.5.0,“通用陆基无线接入媒体接入控制协议”(“E-UTRA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以上列出的标准和文件亦同时结合在本文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多重接入无线通信系统的方块图。接入网络(Access Network,AN)100包括多个天线群组,一群组包括天线104 和106、一群组包括天线108和110,另一群组包括天线112和114。在图1 中,每一天线群组暂以两个天线图型为代表,实际上每一天线群组的天线数量可多可少。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AT)116与天线112和114进行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通过前向链路(forward link)120发送信息给接入终端116,以及通过反向链路(reverse link)118接收由接入终端116传出的信息。接入终端122与天线106和108进行通信,其中天线106和108 通过前向链路126发送信息至接入终端122,且通过反向链路124接收由接入终端122传出的信息。在一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 系统,反向链路118、124及前向链路120、126可使用不同频率通信。举例说明,前向链路120可用与反向链路118不同的频率。
每一天线群组和/或它们设计涵盖的区块通常被称为接入网络的区块 (sector)。在此一实施例中,每一天线群组设计为与接入网络100的区块所涵盖区域内的接入终端进行通信。
当使用前向链路120及126进行通信时,接入网络100中的传输天线可能利用波束形成(波束形成)以分别改善接入终端116及122的前向链路信噪比。而且相较于使用单个天线与涵盖范围中所有接入终端进行传输的接入网络来说,利用波束形成技术与在其涵盖范围中分散的接入终端进行传输的接入网络可降低对位于邻近小区中的接入终端的干扰。
接入网络(Access Network,AN)可以是用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固定机站或基站,也可称作接入点、B节点(Node B)、基站、进化基站、进化B 节点(eNode B)、或其它专业术语。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AT)也可称作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通信装置、终端、接入终端、或其它专业术语。
图2是显示一发送器系统210(可视为接入网络)及一接收器系统250(可视为接入终端或用户设备)应用在多重输入多重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MIMO)系统200中的方块图。在发送器系统210中,数据源 212提供所产生的数据流中的流量数据至发送(TX)数据处理器214。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数据流经由个别的发送天线发送。发送数据处理器 214使用特别为此数据流挑选的编码法将流量数据格式化、编码、交错处理并提供编码后的数据数据。
每一编码后的数据流可利用正交频分多工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来和引导数据(pilot data) 作多工处理。一般来说,引导数据是一串利用一些方法做过处理的已知数据模型,引导数据也可用作在接收端估计频道响应。每一多工处理后的引导数据及编码后的数据接下来可用选用的调制方法(二元相位偏移调制BPSK、正交相位偏移调制QPSK、多级相位偏移调制M-PSK、多级正交振幅调制M-QAM) 作调制(亦即符元对应,symbol mapped)。每一数据流的数据传输率、编码、及调制由处理器230指示。
所有数据流产生的调制符号接下来被送到发送多重输入多重输出处理器 220,以继续处理调制符号(例如,使用正交频分多工技术(OFDM))。发送多重输入多重输出处理器220接下来提供NT调制符号流至NT发送器(TMTR) 222a至222t。在某些状况下,发射多重输入多重输出处理器220会提供波束形成的比重给数据流的符号以及发送符号的天线。
每一发送器222a至222t接收并处理各自的符号流及提供一至多个模拟信号,并调节(放大、过滤、下调)这些模拟信号,以提供适合以多重输入多重输出频道所发送的调制信号。接下来,由发送器222a至222t送出的NT调制后信号各自传送至NT天线224a至224t。
在接收器系统250端,传送过来的调制后信号在NR天线252a至252r接收后,每个信号被传送到各自的接收器(respective receiver,RCVR)254a 至254r。每一接收器254a至254r将调节(放大、过滤、下调)各自接收的信号,将调节后的信号数字化以提供样本,接下来处理样本以提供相对应的「接收端」符号流。
NR接收符号流由接收器254a至254r传送至接收数据处理器260,接收数据处理器260将由接收器254a至254r传送的NR接收符号流用特定的接收处理技术处理,并且提供NT「测得」符号流。接收数据处理器260接下来对每一测得符号流作解调、去交错、及解码的动作以还原数据流中的流量数据。在接收数据处理器260所执行的动作与在发送器系统210内的发送多重输入多重输出处理器220及发送数据处理器214所执行的动作互补。
处理器270周期性地决定欲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在下文讨论)。处理器270 制定一由矩阵索引(matrix index)及秩值(rank value)所组成的反向链路信息。
此反向链路信息可包括各种通信链路和/或接收数据流的相关信息。反向链路信息接下来被送至发射数据处理器238,由数据数据源236传送的数据流也被送至此汇集并送往调制器280进行调制,经由接收器254a至254r调节后,再送回发送器系统210。
在发送器系统210端,源自接收器系统250的调制后信号被天线224接收,在收发器222a至222t被调节,在解调器240作解调,再送往接收数据处理器242以提取由接收器系统250端所送出的反向链路信息244。处理器230 接下来即可决定欲使用决定波束形成的比重的预编码矩阵,并处理提取出的信息。
接下来,参阅图3,图3是以另一方式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设备的简化功能方块图。在图3中,通信装置300可用以具体化图1中的用户设备(UE)(或接入终端(AT))116及122,并且此通信系统以一长期演进技术(LTE)系统,一长期演进进阶技术(LTE-A),或其它与上述两者近似的系统为佳。通信装置300可包括一输入装置302、一输出装置304、一控制电路306、一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308、一内存310、一程序代码312、一收发器314。控制电路306在内存310中通过中央处理器 308执行程序代码312,并以此控制在通信装置300中所进行的操作。通信装置300可利用输入装置302(例如键盘或数字键)接收用户输入信号;也可由输出装置304(例如屏幕或喇叭)输出图像及声音。收发器314在此用作接收及发送无线信号,将接收的信号送往控制电路306,以及以无线方式输出控制电路306所产生的信号。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装置300也可以用于实现图1中的天线100。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表示图3中程序代码312的简化功能方块图。此实施例中,程序代码312包括一应用层400、一第三层402、一第二层 404、并且与第一层406耦接。第三层402一般执行无线电资源控制。第二层 404一般执行链路控制。第一层406一般负责物理连接。
5G无线电接入的概念在DOCOMO 5G白皮书中有描述。该技术的关键点在于低频带和高频带的有效整合。高频带更能提供较宽的频谱资源,但由于路径损耗更大,其覆盖范围受到限制。DOCOMO 5G白皮书中提出5G系统具有由覆盖层(例如,由宏小区组成)和容量层(例如,由小小区或虚拟化小区组成) 组成的双层架构。覆盖层一般使用现有的低频带以提供基本的覆盖范围和移动性。容量层一般使用新的高频带以提供高的数据速率传输。覆盖层可由长期演进无线电接入技术支持(enhanced LTE RAT),而容量层可由专用于高频带的新兴无线电接入技术支持。通过长期演进无线电接入技术和新兴无线电接入技术之间紧密的互通(双连接),覆盖层和容量层能有效地整合。在下一代(例如5G)新兴的无线电技术中,进化B节点可替代地控制多个发送点(TP) 或发送和接收点(TRP)以形成支持容量层的虚拟化小区。
双连接,如3GPP TS36.300中所述,是用户设备(UE)在无线资源控制_ 连接(RRC_CONNECTED)状态下的操作模式,配置有主小区群(即,与主基站 (MeNB)相关联的服务小区群(Serving Cells),包括主小区(Primary Cell) 和可选的一个或多个辅小区(SecondaryCell))以及辅小区群(即,与辅基站(SeNB)相关联的服务小区群,包括主要的辅小区(Primary Secondary Cell) 以及可选的一个或多个辅小区(SCells))。配置双连接的用户设备(UE)意味着用户设备被配置为可使用位于两个基站(eNBs)(包括通过X2接口经由非理想回程连接的主基站(MeNB)和辅基站(SeNB))中的两个不同的调度器所提供的无线电资源。双连接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可参见3GPP TS36.300。
此外,容量层上的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可以使用波束形成。波束形成是发送或接收定向信号的天线阵列中所使用的信号处理技术。一般是通过将天线单元(elements)以这样一种方式结合成相控阵列天线来实现,即,特定指向相长干涉而其它方向相消干涉。波束形成可以同时使用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以实现空间的可选择性。与全向接收/发射相比较,波束形成技术提高了接收/发射增益。
波束形成经常应用于雷达系统。与移动雷达相比,相控阵列雷达产生的波束相对较窄并且灵敏度较高。除了探测飞行器外,该特性使得雷达有能力探测小的、快速的目标物,如弹道导弹。
同波道干扰消除的优势也使波束形成对于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者而言更具吸引力。美国专利公开号No.2010/0165914公开了基于波束形成技术的波分多址(BeamDivision Multiple Access,BDMA)概念。在波分多址中,基站可以通过窄束与移动装置通信以获得接收/发射增益。此外,不同波束中的两个移动装置可以同时分享同一无线电资源,从而极大提高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为此,基站必须知道移动装置位于哪个波束。
如3GPP TS 36.300中所述,LTE中的帧结构组成无线帧结构,并且将每一个无线帧结构(例如,10ms)分成十个子帧(subframe)。每个子帧可包括两个时隙(slots):
5E-UTRA的物理层
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传输组成10ms长的多个无线帧结构。两个无线帧结构被支持为:
-类型1,适用于FDD;
-类型2,适用于TDD。
图5.1-1绘示帧结构类型1。将每个10ms无线帧结构平均分成十个子帧。每个子帧由两个等长的时隙组成。对于FDD来说,在每个10ms的时间间隔中,10个子帧用于下行链路传输而10个子帧用于上行链路传输。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在频域中是分开的。
图5.1-1:帧结构类型1(本发明的图5)
图5.1-2绘示帧结构类型2。每个10ms无线帧结构由两个5ms的半帧组成。每个半帧由8个长度为0.5ms的时隙和三个特殊域(fields)DwPTS,GP以及UpPTS组成。DwPTS和UpPTS的长度是可配置的,使得DwPTS,GP和UpPTS 的总长度等于1ms。从而可支持5ms和10ms的切换点周期(switch-point periodicity)。所有配置中的子帧1和配置为5ms切换点周期中的子帧6由 DwPTS,GP以及UpPTS组成。配置为10ms切换点周期中的子帧6仅由DwPTS 组成。其它所有子帧由两个等长的时隙组成。
对于TDD,GP预留给下行链路至上行链路的转换。其它子帧/域被分配给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传输。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在时域中是分开的。
图5.1-2:帧结构类型2(5ms切换点周期)(本发明图6)
Table 5.1-1: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分配(本发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01
每个下行链路时隙包括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02
符号,如以下3GPP TS 36.211附图 6.2.2-1以及表6.2.3-1(分别为本发明图7以及表2)中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03
系统帧号(SFN)周期性地改变并且由系统信息提供,例如: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Block)(如3GPP 36.331中所述)以帮助用户设备(UEs) 识别无线帧结构的帧号。主信息块不仅包括SFN也包括如下其它参数(例如: dl-Bandwidth和phich-Config):
主信息块
主信息块包括BCH上传输的系统信息。
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N/A
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接入点(RLC-SAP):TM
逻辑信道:BCCH
方向:E-UTRAN至UE
主信息块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11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21
基于系统帧号(SFN),用户设备(UE)可以确定执行下列所述的时间 (timing),例如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探测参考信号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报告、和/或随机接入前导的上行链路(UL)传输,如3GPP TS 36.211,TS 36.331以及TS 36.213中所述。或者,用户设备使用系统帧号(SFN)来确定不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操作的有效时间,如3GPP TS 36.321中所述。
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Block,MIB)由无线帧结构中第一子帧的第二时隙的前4个符号承载,如以下3GPP TS 36.211中所述:
6.6.4映像到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s)
每一个天线端口的多个符号块y(p)(0),...,y(p)(Msymb-1)在4个连续的无线帧结构期间传输,每个无线帧的开始满足nfmod4=0且从y(0)开始依次映射到资源单元 (k,l)。至不预留给参考信号传输的资源单元(k,l)的映射,应当首先以索引k,然后是子帧0的时隙1中的索引l,最后是无线帧号的升序进行。资源单元索引由以下公式给出: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22
l=0,1,...,3
其中不包括预留给参考信号的资源单元。无论实际配置如何,映射操作应当假定天线端口0-3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是存在的。用户设备应当假设资源单元预留给上述映射操作中参考信号,但不用于参考信号传输中亦不能用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传输。用户设备不应当对这些资源单元作出其它假设。
同步信号(比如,小区中的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和次同步信号(Second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传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小区中的用户设备获得下行链路时间(即,无线帧结构界限和子帧界限)。主同步信号和次同步信号均由与承载SFN的符号不同的一个符号承载,如以下3GPP TS 36.211中所述:
6.11.1.2映像到资源单元
序列到资源单元的映射取决于帧结构。用户设备不能认为主同步信号与任一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在同一天线端口传输。用户设备不能认为主同步信号的任何传输实例与主同步信号任何其它的传输实例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或相同的多个天线端口)传输。
序列d(n)应当被映像到资源单元,根据:
ak,l=d(n),n=0,...,61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31
对于帧结构类型1,主同步信号应当映射到时隙0和10的最后一个OFDM 符号。
对于帧结构类型2,主同步信号应当映射到子帧1和6的第三个OFDM符号。OFDM符号中用于主同步信号传输的资源单元(k,l)被预留且不用于主同步信号的传输,其中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32
n=-5,-4,...,-1,62,63,...66
6.11.2.2映像到资源单元
序列至资源单元的映像取决于帧结构。在帧结构类型1的子帧中以及在帧结构类型2的半帧中,主同步信号和次同步信号使用相同的天线端口。
序列d(n)应当被映像到资源单元,根据:
ak,l=d(n),n=0,...,61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41
Figure BDA0002006577040000142
资源单元(k,l)被预留且不用于次同步信号的传输,其中
图8绘示METIS Deliverable D2.4所提出的UDN系统的TDD最佳物理子帧结构,采用以下列出的主要设计原理:
将双向(包括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资源)控制部分嵌入每一个子帧的开始并且与数据部分时间上间隔开。
一个子帧的数据部分包括用于发送或接收的数据符号。用于估计信道和其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其位于,例如,在动态数据部分的第一个OFDM符号中,并且可以使用与数据相同的矢量/矩阵进行预译码。
短的子帧长度,例如,当假定单载波(SC)间隔为60kHz时,在厘米波 (cmW)频率上,子帧长度为0.25ms,是可行的。根据OFDM协调技术的原理,当应用毫米波时,子帧各数值(numerology)可进一步依比例确定,从而可导致更小的帧长度,例如,大约为50μs。
在频率方向上,频谱可以被划分成分开且可分配的频率资源。
子帧的双向控制部分允许网络中的装置在每一个子帧中接收和发送控制信号,例如,调度请求(SRs)和调度授权(SGs)。除了与调度相关的控制信息,控制部分还可以包括用于小区探测和选择、在频域中调度、预编码器选择以及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RS)和同步信号。
在LTE中,如3GPP TS 36.211中所述,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在小区的所有下行链路子帧中传输。因此,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可以用来支持用户设备测量(measurements)(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或者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解调。
关于参考信号(RS),METIS Deliverable D2.4中阐述到:“除了调度相关的控制信息,TDD子帧结构中的控制部分还可以包含用于小区探测和选择,频域中的调度,预编码器的选择以及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RS)和同步信号。”
为了找到用户设备可用于与基站通信的波束,DOCOMO 5G白皮书中提出:用户设备将其所在位置和速度发送至基站,然后基站根据所接收到的位置和速度确定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波束的方向。然而,用这种方式的话,由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极其复杂的传播环境,基站可能无法精确地确定用户设备的波束。例如,用户设备和基站之间的视距(Line ofSight,LOS)可能被阻挡,而通信可能是通过其它路径(Non LOS)进行的。此外,通常,并非所有的小区中的用户设备(例如,低端装置)都配置有定位能力。因此,如果小区中有很多低端装置,则并不能享有波分多址(Beam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BDMA)带来的益处。可以考虑使用其它方式以使基站确定用户设备的波束。
美国临时申请案No.62/107,814,名称为“无线通信系统中跟踪波束的方法和装置”(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Track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ystem)认为:基站用于在小区中进行发送和/或接收的波束图形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小区中的波束的数量和波束宽度是固定的,而不同方向的波束的波束宽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由于相邻波束之间存在多个传播路径或重叠,用户设备很可能使用多个波束与基站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基站需要确定用户设备所使用的波束集。
考虑到天线数量的增加带来更宽的带宽,在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其中每个天线单元对应一个收发器)中实施波束形成在总成本和功率消耗方面颇具挑战性。因此,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同时可产生的最大数量的波束可能少于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所覆盖的波束总数量,例如,如果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采用由模拟波束成形器和数字预编码组成的混合波束成形器,就会产生这种情况。因此,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可能需要经由多次来扫描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所有波束以完成一回合(a round)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的传输并且小区特定参考信号每次都在预定的波束(即,波束集)上传输。如图9中所示,小区中存在3个波束集。在每一个小区特定参考信号的传输周期,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将在所有波束集上的每一波束集进行传输。此外,在小区特定参考信号一个传输周期进行3次小区特定参考信号的传输,从而为所有波束集完成一回合小区特定参考信号的传输。
在LTE中,用户设备根据在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上所做的的信道估计执行PDCCH解调。假设采用波束形成的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用于PDCCH解调的信道估计应当在波束域中完成(即,用户设备需要在那些用于传输PDCCH至该用户设备的波束上探测小区特定参考信号)。然而,如果使用了混合波束成形器,用户设备不一定总能在每一个子帧中接收到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因为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可能并不在传输PDCCH的子帧中。即使小区特定参考信号与PDCCH在同一子帧中,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和PDCCH可能在不同的波束上传输。例如,如图10所示,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在波束1、2、3和 4上传输,而PDCCH在波束9上传输至用户设备。因此,用户设备依赖于小区特定参考信号进行PDCCH解调是不可行的。因此,除了用于用户设备测量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例如RSRP或RSRQ),需要在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定义新的参考信号(RS)(例如,DMRS)伴随PDCCH传输以实现解调。基站可采用的一种潜在的方法是:DMRS和PDCCH在同一子帧(或符号)中传输。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角度的流程图1100。在步骤1105中,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周期性地广播用于测量的第一参考信号,其中该第一参考信号在每个周期的多个时间传输于不同的波束上。在步骤1110中,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至用户设备以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解调,其中该第二参考信号在传输该PDCCH的子帧或符号中通过用户设备的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上传输。在步骤1115中,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通过下行链路发送和上行链路接收与用户设备通信,其中该下行链路发送和上行链路接收由(多个)无线帧结构所组成。无线帧结构包含多个子帧;子帧包含多个符号。
参考图3和4,在从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角度绘示的一实施例中,装置300包括储存在内存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启用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进行(i)周期性地广播第一参考信号以用于测量,其中第一参考信号在每个周期的多个时间传输于不同的波束上,以及(ii)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至用户设备以用于PDCCH解调,其中该第二参考信号在传输该PDCCH的子帧(或符号)中通过用户设备的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上传输。在一个实施例中,CPU可进一步执行程序代码312使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通过下行链路发送和上行链路接收与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其中该下行链路发送和上行链路接收由(多个)无线帧结构所组成。无该线帧结构包含多个子帧;该子帧包含多个符号。此外,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实施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或文中所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用户设备角度的流程图1200。在步骤 1205中,用户设备对第一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其中该第一参考信号由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周期性地在每个周期的多个时间传输于不同的波束上。在步骤1210中,用户设备接收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 解调的第二参考信号,其中该第二参考信号由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在传输该PDCCH的同一子帧(或符号)中通过用户设备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上发送。在步骤1215中,用户设备通过上行链路发送和下行链路接收与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通信,其中该上行链路发送和下行链路接收由无线帧结构所组成。该无线帧结构包含多个子帧,该子帧包含多个符号。
参考图3和4,在从用户设备角度进行说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300包括储存在内存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使用户设备进行(i)执行第一参考信号的测量,其中该第一参考信号由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周期性地在每个周期的多个时间传输于不同的波束上,以及(ii)接收用于PDCCH解调第二参考信号,其中该第二参考信号由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在传输该PDCCH的同一子帧(或符号)中通过该用户设备的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上发送。在一个实施例中,CPU可进一步执行程序代码312以使用户设备能够通过上行链路发送和下行链路接收与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通信,其中该上行链路发送和下行链路接收由无线帧结构所组成。该无线帧结构包含多个子帧,该子帧包含多个符号。此外,CPU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实施上述所有动作和步骤以及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中,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波束的总数量可以是固定的。此外,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每一个波束的波束宽度和方向也可以是固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帧结构中的每个子帧可包含下行链路控制部分、上行链路控制部分,和/或数据部分。此外,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传输于下行链路控制部分中。另外,与用户设备相关的下行链路发送和/或上行链路接收由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在该用户设备的波束集中的多个波束上所执行。
如以上所提及的,系统帧号(SFN)可用于各种目的。容量层上的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所服务的用户设备仍需要知道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SFN)。现行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MIB)包括下行链路带宽信息、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配置信息、以及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SFN)。由于用户设备通过双连接与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连接,下行链路带宽和PHICH配置可通过MeNB提供。然而,因为系统帧号(SFN)随时间改变,并且两个基站(MeNB和SeNB)可能通过非理想回程(不固定和无法容许的延迟)连接,系统帧号(SFN)不能通过MeNB提供。在这种情况下,改善提供系统帧号(SFN)给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所服务的用户设备的效率来减少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控制信号的开销需要被考虑。
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改善SFN的提供效率。可以单独或联合采用以下改善方式:
·第一方面是改善提供系统帧号(SFN)的信令大小。在LTE中,由主信息块提供系统帧号(SFN);并且主信息块还包括dl-Bandwidth和 phich-Config。由于假设用户设备通过双连接与容量层上的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连接,MeNB配置该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基于MeNB和SeNB之间的协商,如3GPP TS 36.331中所述。然后,由于dl-Bandwidth 和phich-Config不是动态改变的,当配置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时,dl-Bandwidth和phich-Config可由MeNB提供。这样,提供系统帧号 (SFN)的信令不需要包括dl-Bandwidth和phich-Config,从而减少了信令的开销。
·第二方面是改善提供系统帧号(SFN)的时间间隔的长度。时间间隔的长度与提供效率有关。因此,大致上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统帧号(SFN)应当在子帧的一个符号中传输。由于仅一个符号被用于进行系统帧号(SFN)的全向传输(或被用于在一些波束上提供系统帧号),从而最小化了提供系统帧号 (SFN)的成本并且减少了用户设备用于接收系统帧号(SFN)的功率消耗。
·第三方面是如果系统帧号(SFN)可以和其它与系统帧号(SFN)具有类似特性的信息(例如,所有用户设备都需要的并且周期性提供的信息)一起传输,那么,系统帧号(SFN)可以被有效地提供(例如,增加了资源效率并且减少了用户设备用于接收的功率消耗)。因此,大致上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统帧号(SFN)或者系统帧号(SFN)的一部分在子帧中传输同步信号的符号中传输。更具体地,系统帧号(SFN)和同步信号可具有不同的传输周期。或者,系统帧号(SFN)的传输周期可以等于或者大于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更具体地,系统帧号(SFN)的传输周期可以是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的倍数。
控制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网络节点可采用上述改善方式以实施相应的传输。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所服务的用户设备还可以采用上述改善方式以实施相应的接收。
图13-15绘示本发明例举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图8中所示的超密集网络(Ultra Dense Network,UDN)的物理子帧结构。
图13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用户设备(UE)如何获得由基站2(BS2) 控制的小区2的系统帧号(SFN)以及下行链路带宽信息。可通过基站1(BS1),例如,MeNB,控制的小区1提供配置,配置包括小区2的下行链路带宽但不包括小区2的系统帧号。然后,通过小区2以信令方式提供小区2的系统帧号但该信令不包括小区2的下行链路带宽信息。从而减少了承载系统帧号(SFN) 的信令开销。
图14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何发出系统帧号(SFN)。在子帧的一个符号中发送完整的系统帧号(SFN)。承载系统帧号的信令可能并不占据整个带宽或在整个带宽中传播。由于仅有一个符号被用于进行系统帧号(SFN) 的全向传输或被用于在一些波束上提供系统帧号,从而最小化了提供系统帧号的成本并且减少了用户设备用于接收系统帧号的功率消耗。
图15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何在一个符号中发出系统帧号(SFN) 和参考信号。系统帧号(SFN)在子帧中的传输参考信号的符号中传输。系统帧号(SFN)和参考信号占据符号中不同的频率资源。
图1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网络节点角度的流程图1600。流程图 1600阐述了用于控制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第一网络节点的方法。在步骤1605中,第一网络节点在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广播用于指示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SFN)的第一信令,其中该第一信令不包括与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带宽相关的信息。
参考图3和4,装置300包括储存在发射机的内存310中的程序代码 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使第一网络节点能够在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广播用于指示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的第一信令,其中该第一信令不包括与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带宽相关的信息。此外,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以及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用户设备角度的流程图1700。在步骤 1705中,用户设备在第二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接收第二信令,该第二信令指示与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带宽相关的信息。在步骤1710中,用户设备在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接收指示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的第一信令,其中该第一信令不包括与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带宽相关的信息。
参考图3和4,在从用户设备角度进行说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300包括储存在发射机的内存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 以使用户设备(i)在第二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接收第二信令,该第二信令指示与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带宽相关的信息,以及(ii)在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接收指示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的第一信令,其中该第一信令不包括与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带宽相关的信息。此外,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以及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可以由第一网络节点控制。进一步地,第二小区可以是主小区群(Master Cell Group,MCG) 小区。另外,第二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可以在覆盖层中并且可由第二网络节点控制。第二网络节点可以是基站或MeNB。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信令可以将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设置为服务于用户设备的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第二信令可指示 PHICH配置。此外,用户设备通过双连接与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和第二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连接(例如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和第二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由不同的网络节点控制)。
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网络节点角度的流程图1800。流程图 1800阐述了用于控制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第一网络节点的方法。在步骤1805中,第一网络节点在由第一网络节点控制的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广播用于指示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的第一信令,其中该第一信令在子帧的符号中传输,并且该符号还承载至少一同步信号。
参考图3和4,在从第一网络节点的角度进行说明的实施例中,装置300 包括储存在发射机的内存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 312进行(i)广播用于指示由第一网络节点控制的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SFN)的第一信令,其中该第一信令在子帧的符号中传输,并且该符号还承载至少一同步信号。此外,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 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以及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图19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从用户设备角度的流程图1900。在步骤 1905中,用户设备在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接收指示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SFN)的第一信令,其中上述第一信令在子帧的符号中传输,并且上述符号还承载至少一同步信号。
参考图3和4,在从用户设备角度进行说明的一实施例中,设备300包括储存在发射机的内存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 以使用户设备在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中接收指示第一小区、发送点、或发送和接收点的系统帧号(SFN)的第一信令,其中上述第一信令在子帧的符号中传输,并且上述符号还承载至少一同步信号。此外,CPU 308 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以及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也可以接收同一子帧符号中的同步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同步信号可占据子帧一个以上的符号。或者,同步信号仅占据子帧的一个符号,即,完整的同步信号可在一个符号中传输。此外,第一信令可以占据子帧一个以上的符号。或者,第一信令仅占据子帧的一个符号,即,完整的第一信令可在一个符号中传输。在一个实施例中,符号可包括传送第一信令的字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令和同步信号可具有不同的传输周期。第一信令的传输周期可大于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第一信令的传输周期可以是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的倍数。或者,第一信令的传输周期等于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符号可以用于波束形成或全向传输。此外,符号可以是正交频分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符号可以是子帧中的第一符号、子帧中的最后一个符号、或者子帧的控制区(或控制部分)中的最后一个符号。此外,同步信号可以是主同步信号 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PS)或者次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令不指示PHICH配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令只指示系统帧号(SFN)而不指示其它配置信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信令可以是系统信息、主信息块、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或者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的控制单元。另外,第一信令可以被广播、周期性地发送、由波束形成传输、和/或在子帧的控制区(或控制部分)中传输。此外,第一信令的传输可以是全向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令可指示系统帧号(SFN)的部分比特、n个最高有效位、或全部的比特。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节点可以是基站或者SeNB。此外,第一小区可以是次小区群(Secondary Cell Group,SCG)小区和/或可以在容量层中。
以上实施例使用多种角度来描述。显然这里的教示可以多种方式呈现,而在范例中公开的任何特定架构或功能仅为一代表性的状况。根据本文的教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本文呈现的内容可独立利用其它某种型式或综合多种型式作不同呈现。举例说明,可遵照前文中提到任何方式利用某种装置或某种方法实现。一装置的实施或一种方式的执行可用任何其它架构、或功能性、又或架构及功能性来实现在前文所述一种或多种型式上。再举例说明以上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并行的频道可基于脉冲重复频率所建立。又在某些情况,并行的频道也可基于脉冲位置或偏位建立。在某些情况,并行的频道可基于时序跳频建立。在某一些情况,并行的频道可基于脉冲重复频率、脉冲位置或偏位、以及时序跳频建立。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了解信息及信号可用多种不同科技及技巧展现。举例,在以上描述所有可能引用到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位、符号、以及码片(chip)可以伏特、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光场或光粒、或以上任何组合所呈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更会了解在此描述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区块、模块、处理器、装置、电路、以及演算步骤与以上所公开的各种情况可用的电子硬件(例如用来源编码或其它技术设计的数字实施、模拟实施、或两者的组合)、各种形式的程序或与指示作为连接的设计码(在内文中为方便而称作“软件“或“软件模块”)、或两者的组合。为清楚说明此硬件及软件间的可互换性,多种具描述性的元件、方块、模块、电路及步骤在以上的描述大致上以其功能性为主。不论此功能以硬件或软件型式呈现,将视加注在整体系统上的特定应用及设计限制而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为每一特定应用将描述的功能以各种不同方法作实现,但此实现的决策不应被解读为偏离本文所公开的范围。
此外,多种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区块、模块、及电路以及在此所公开的各种情况可实施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接入终端、接入点;或由集成电路、接入终端、接入点执行。集成电路可由一般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特定应用集成电路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闸(discrete gate)或晶体管逻辑(transistor logic)、离散硬件元件、电子元件、光学元件、机械元件、或任何以上的组合的设计以完成在此文内所描述的功能;并可能执行存在于集成电路内、集成电路外、或两者皆有的执行码或指令。一般用途处理器可能是微处理器,但也可能是任何常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可由计算机设备的组合所构成,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及一微计算机的组合、多组微计算机、一组至多组微计算机以及一数字信号处理器核心、或任何其它类似的配置。
在此所公开程序的任何具体顺序或分层的步骤纯为一举例的方式。基于设计上的偏好,必须了解到程序上的任何具体顺序或分层的步骤可在此文件所公开的范围内被重新安排。伴随的方法权利要求以一示范例顺序呈现出各种步骤的元件,也因此不应被本发明说明书所展示的特定顺序或阶层所限制。
本发明的说明书所公开的方法和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通过执行一处理器直接应用在硬件以及软件模块或两者的结合上。一软件模块(包括执行指令和相关数据)和其它数据可存储在数据内存中,像是随机存取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快闪内存(flash memory)、只读内存(Read-Only Memory, ROM)、可抹除可编程只读内存(E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内存 (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暂存器、硬盘、便携式硬盘、光盘只读内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在此领域已知的技术中任何其它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格式。一存储介质可耦接至一机器装置,举例来说,像是计算机/处理器(为了说明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以处理器来表示),上述处理器可通过来读取信息(像是程序代码),以及写入信息至存储介质。一存储介质可整合一处理器。一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SIC)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一用户设备则包括一特殊应用集成电路。换句话说,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以不直接连接用户设备的方式,包含于用户设备中。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何适合计算机程序的产品包括可读取的存储介质,其中可读取的存储介质包括一或多个所公开实施例相关的程序代码。而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产品可以包括封装材料。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发明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发明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Claims (20)

1.一种网络节点在所述网络节点控制的小区内传输系统帧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的上/下行链路传输由多个无线帧所组成,所述无线帧包括多个子帧,一个子帧包括多个正交频分多工OFDM符号;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网络节点在子帧的OFDM符号中广播同步信号;和
所述网络节点在用于与广播所述同步信号的所述OFDM符号、以及所述子帧的一个或多个其他OFDM符号中广播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节点控制的所述小区的所述系统帧号的信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信号是辅同步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是主信息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信号仅占用所述子帧的一个符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的传输周期等于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
6.一种网络节点,所述网络节点在所述网络节点控制的小区中发送系统帧号,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的上/下行链路传输由多个无线帧所组成,所述无线帧包括多个子帧,一个子帧包括多个正交频分多工OFDM符号;所述网络节点包括:
控制电路;
处理器,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中;以及
内存,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中,并且与所述处理器操作地连接;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使得所述网络节点:
在子帧的OFDM符号中广播同步信号;和
在用于与广播所述同步信号的所述OFDM符号、以及所述子帧的一个或多个其他OFDM符号中广播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节点控制的所述小区的所述系统帧号的信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信号是辅同步信号。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是主信息块。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信号仅占用所述子帧的一个符号。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的传输周期等于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
11.一种用户设备在小区中接收系统帧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的上/下行链路传输由多个无线帧所组成,所述无线帧包括多个子帧,一个子帧包括多个正交频分多工OFDM符号;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子帧的OFDM符号中接收同步信号;和
所述用户设备在用于与广播所述同步信号的所述OFDM符号、以及所述子帧的一个或多个其他OFDM符号中接收用于指示所述小区的所述系统帧号的信令。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信号是辅同步信号。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是主信息块。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信号仅占用所述子帧的一个符号。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的传输周期等于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
16.一种用户设备,用于小区中接收系统帧号,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的上/下行链路传输由多个无线帧所组成,所述无线帧包括多个子帧,一个子帧包括多个正交频分多工OFDM符号;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控制电路;
处理器,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中;以及
内存,安装在所述控制电路中,并且与所述处理器操作地连接;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使得所述用户设备:
在子帧的OFDM符号中接收同步信号;和
在用于与广播所述同步信号的所述OFDM符号、以及所述子帧的一个或多个其他OFDM符号中接收用于指示所述小区的所述系统帧号的信令。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信号是辅同步信号。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是主信息块。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信号仅占用所述子帧的一个符号。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的传输周期等于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周期。
CN201910230594.8A 2015-05-22 2016-05-2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0117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65646P 2015-05-22 2015-05-22
US62/165,646 2015-05-22
US201562174817P 2015-06-12 2015-06-12
US62/174,817 2015-06-12
CN201610339244.1A CN106169948B (zh) 2015-05-22 2016-05-2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39244.1A Division CN106169948B (zh) 2015-05-22 2016-05-2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1776A CN110011776A (zh) 2019-07-12
CN110011776B true CN110011776B (zh) 2022-01-28

Family

ID=561480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39244.1A Active CN106169948B (zh) 2015-05-22 2016-05-2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201910230594.8A Active CN110011776B (zh) 2015-05-22 2016-05-2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39244.1A Active CN106169948B (zh) 2015-05-22 2016-05-2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5) US20160344519A1 (zh)
EP (2) EP3340522B1 (zh)
JP (3) JP2016220209A (zh)
KR (3) KR101865463B1 (zh)
CN (2) CN106169948B (zh)
ES (1) ES2809721T3 (zh)
TW (2) TWI6529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27299B1 (ko) * 2015-08-13 2022-08-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백홀을 통해서 무선 접속망과의 연결을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244492B2 (en) * 2016-04-04 2019-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leaved beam sweeping for synchronization and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P3449578A4 (en) 2016-06-03 2019-10-30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OBILITY MANAGEMENT BY BEAM MONITORING IN A NEW RADIO ACCESS SYSTEM
US10355803B2 (en) 2016-10-24 2019-07-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reference signals with scalable numerology for new radio (NR) networks
CN108260134B (zh) * 2016-12-28 2023-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波束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CN108260133B (zh) 2016-12-28 2020-05-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测量上报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移动终端
CN106656291B (zh) * 2016-12-29 2020-12-29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及干扰对齐网络系统
CN108289017B (zh) * 2017-01-09 2022-12-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接收、发送方法、控制信道的接收、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8337065A (zh) * 2017-01-18 2018-07-27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06888042B (zh) * 2017-03-01 2020-06-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基于波束赋形的波束选取方法及装置、基站和终端
US10652775B2 (en) * 2017-03-14 2020-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for transmissions of a periodic multi-beam discovery reference signal
US11140667B2 (en) * 2017-03-24 2021-10-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index in a tim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CN108667499A (zh) * 2017-03-27 2018-10-1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18201457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Handling of intermittent disconnection in a millimeter wave (mmw) system
CN109005548B (zh) * 2017-06-06 2023-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信息的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09150415B (zh) * 2017-06-15 2022-01-21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用户设备和相关方法
CN109150454B (zh) * 2017-06-16 2022-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KR20200035010A (ko) * 2017-08-10 2020-04-01 지티이 코포레이션 채널 구조 정보를 표시 및 결정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1258566B2 (en) 2017-10-18 2022-0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eriodic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US10701671B2 (en) * 2017-10-31 2020-06-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Overhead reduction in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CN109802818B (zh) 2017-11-17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605935B1 (en) 2017-11-17 2022-06-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011774B (zh) * 2017-12-21 2021-10-2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回程链路传送和接收的方法和设备
US10855363B2 (en) 2018-05-07 2020-12-01 Wilson Electronics, Llc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repeater system
CN110831048B (zh) * 2018-08-10 2023-05-09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估计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路径损耗的方法和设备
CN112889224B (zh) * 2018-10-23 2023-01-0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Mu-mimo系统中基于波束的预处理
US10833736B2 (en) 2018-11-23 2020-11-1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Hybrid beamforming method for beam-based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US11038559B2 (en) * 2018-11-29 2021-06-1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based on beamform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273109B (zh) * 2019-01-04 2024-04-12 苹果公司 具有多传输接收点(trp)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JP7222804B2 (ja) * 2019-04-26 2023-02-1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および基地局の通信方法
US11864036B2 (en) * 2020-02-04 2024-01-02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959A (zh) * 2008-03-03 2009-09-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钟同步系统
CN101690063A (zh) * 2007-06-19 2010-03-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CN104065466A (zh) * 2008-08-14 2014-09-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射/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20031079A0 (fi) * 2003-07-16 2003-07-16 Nokia Corp Menetelmä tiedonsiirtoresurssien kontrolloimiseksi, sekä kontrolleri
JP4869724B2 (ja) * 2005-06-14 2012-02-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07059496A2 (en) * 2005-11-14 2007-05-24 Neocific, Inc. Multiple-antenna system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and broadcasting
KR100945880B1 (ko) * 2007-09-28 2010-03-05 한국과학기술원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빔분할다중접속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100110896A1 (en) * 2008-11-06 2010-05-06 Li-Chih Tseng Method of improv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functionality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733542A (zh) * 2011-08-15 2014-04-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101847400B1 (ko) * 2011-09-01 2018-04-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최적의 빔을 선택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20130028397A (ko) * 2011-09-09 2013-03-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기 및 시스템 정보 획득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5719085B2 (ja) * 2011-10-24 2015-05-13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リソースを割り当て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KR101890419B1 (ko) * 2012-01-16 2018-08-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준신호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282509B2 (en) * 2012-01-25 2016-03-0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mechanism for conserv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single-carrier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s
US10791542B2 (en) * 2012-01-27 2020-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gional and narrow band common reference signal (CRS) for user equipment (UE) relays
KR101881847B1 (ko) * 2012-02-21 2018-08-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491755B2 (en) * 2012-03-09 2016-1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transmit and receive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14371B2 (en) * 2012-04-16 2016-08-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erarchical channel sounding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KR20130124004A (ko) * 2012-05-04 2013-1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밀리미터 전파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기법에 따른 자원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03391264B (zh) * 2012-05-08 2017-04-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载波类型的识别方法和设备
JP5993238B2 (ja) * 2012-07-25 2016-09-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EP2936702B1 (en) * 2012-12-21 2021-08-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channel by beamform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144731B (zh) * 2013-03-17 2018-11-09 Lg 电子株式会社 分配广播信道的方法、发送和接收广播信道信号的方法、以及用于支持其的设备
WO2014163543A1 (en) * 2013-04-05 2014-10-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roadcast of information for new carrier type
US9210690B2 (en) * 2013-08-08 2015-12-08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itial synchronization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in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without network coverage
KR102151021B1 (ko) * 2013-08-08 2020-09-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장치 대 장치 통신 지원 사용자 장치 간 프레임번호 동기화 방법 및 장치
US9591644B2 (en) * 2013-08-16 2017-03-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procedures for LTE/LTE-A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JP6275422B2 (ja) * 2013-09-06 2018-02-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5070300A (ja) * 2013-09-26 2015-04-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WO2015065152A1 (ko) * 2013-11-04 2015-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3075087A1 (en) * 2013-11-27 2016-10-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wireless device, methods therein, for sending and detecting, respectivel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an associated information
KR102169662B1 (ko) * 2014-03-10 2020-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결정 장치 및 방법
WO2016076504A1 (ko) * 2014-11-13 2016-05-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074185A1 (en) * 2014-11-13 2016-05-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andalone carrier sense adaptive transmission (csat) in unlicensed spectrum
US11146376B2 (en) * 2015-04-22 2021-10-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type dependent 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MIB)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063A (zh) * 2007-06-19 2010-03-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CN101527959A (zh) * 2008-03-03 2009-09-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钟同步系统
CN104065466A (zh) * 2008-08-14 2014-09-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射/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9948A (zh) 2016-11-30
KR20180065017A (ko) 2018-06-15
US11431456B2 (en) 2022-08-30
CN110011776A (zh) 2019-07-12
EP3096580B1 (en) 2018-08-01
JP2018196145A (ja) 2018-12-06
JP6821628B2 (ja) 2021-01-27
JP2016220209A (ja) 2016-12-22
ES2809721T3 (es) 2021-03-05
US11664946B2 (en) 2023-05-30
US10985885B2 (en) 2021-04-20
JP2018196144A (ja) 2018-12-06
KR20160137431A (ko) 2016-11-30
EP3340522B1 (en) 2020-06-03
US20210234645A1 (en) 2021-07-29
EP3096580A1 (en) 2016-11-23
KR101952073B1 (ko) 2019-02-25
US20190312690A1 (en) 2019-10-10
EP3340522A1 (en) 2018-06-27
CN106169948B (zh) 2019-11-01
TW201807976A (zh) 2018-03-01
US20210211245A1 (en) 2021-07-08
US20160344519A1 (en) 2016-11-24
TWI612791B (zh) 2018-01-21
TW201705711A (zh) 2017-02-01
US10992439B2 (en) 2021-04-27
KR101939022B1 (ko) 2019-01-15
KR20180064346A (ko) 2018-06-14
TWI652927B (zh) 2019-03-01
KR101865463B1 (ko) 2018-06-07
US20190173629A1 (en)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1776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6254048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令的方法及其装置
JP713227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端末と基地局の間の物理上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れを支援する装置
JP674443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と端末との間の上りリンク信号の送受信方法及びそれを支援する装置
EP304885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665720B2 (en) Beam indication channel in a multi-beam system
CN109478993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接收相位跟踪参考信号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设备
CN110291753B (zh) 在支持窄带物联网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设备
JP2020516191A (ja) 測定実行方法及びユーザ機器、並びに測定設定方法及び基地局
US20160105871A1 (en) Additional configuration of small cell network data resource using common reference signal
CN116848794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动态多波束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