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90063A -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90063A
CN101690063A CN200880020536A CN200880020536A CN101690063A CN 101690063 A CN101690063 A CN 101690063A CN 200880020536 A CN200880020536 A CN 200880020536A CN 200880020536 A CN200880020536 A CN 200880020536A CN 101690063 A CN101690063 A CN 101690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oadcast channel
channel
base station
station apparatus
main broadc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0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90063B (zh
Inventor
丹野元博
岸山祥久
樋口健一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90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90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90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900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6Code rate detection or code type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基站装置,对用户装置发送广播信道,进行通信,其中,广播信道被发送的规定的周期被预先决定,在规定的周期中发送多次广播信道,所述基站装置包括:重复部件,对被信道编码的广播信道实施与所述多次对应的重复处理;以及信号波形变更部件,对被实施了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进行变更。多次发送的广播信道的顺序和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相对应。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涉及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W-CDMA的标准化团体3GPP正在研究成为W-CDMA或HSDPA、HSUPA的后继的通信方式,即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于下行链路正在研究OFDM,对于上行链路正在研究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OFDM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并在各频带上搭载数据来进行传输的方式,通过将副载波在频率上部分互相重叠,同时互不干扰地紧密排列,从而可以实现高速传输,并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SC-FDMA是对频带进行分割并在多个终端之间使用不同频带进行传输,从而可以降低终端之间的干扰的传输方式。在SC-FDMA中,由于具有发送功率的变动减小的特征,因此可以实现终端的低消耗功率化以及宽的覆盖范围。
LTE是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都由多个用户装置共享1到2个以上的物理信道进行通信的系统。上述多个用户装置所共享的信道一般被称作共享信道,在LTE中,上行链路中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中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而且,在使用上述这样的共享信道的通信系统中,需要在每个子帧(Sub-frame)(在LTE中为1ms)用信号通知(signaling)对哪个用户装置分配上述共享信道,该信号通知所使用的控制信道在LTE中被称作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或下行链路L1/L2控制信道(DL-L1/L2Control Channel)。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息中例如包含下行链路调度信息(DL Scheduling Information)、送达确认信息(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ACK/NACK)、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LScheduling Grant)、过载指示符(Overload Indicator)、发送功率控制命令比特(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Command Bit)等(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此外,广播信道中含有第一广播信道(主广播信道)(P-BCH:PrimaryBroadcast Channel)和动态广播信道(D-BCH:Dynamic Broadcast Channel)。
主广播信道如W-CDMA中的广播信道这样,应用固定的发送方法。在主广播信道中发送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信息。由主广播信道发送的信息以外的信息由动态广播信道发送。动态广播信道由共享数据信道发送。
目前为止,提出以xms周期发送主广播信道达成一致,并且将x设为40的方案(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此外,提出在发送主广播信道的周期xms中,发送M次同一内容的控制信息达成一致,M设为2或4的方案。该控制信息也被称作突发串(burst)。
例如,每40ms发送四次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每10ms发送主广播信道。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25.814(V7.0.0),“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Evolved UTRA,”June 2006
非专利文献2:R1-070103,Downlink L1/L2Control Signaling ChannelStructure:Coding
非专利文献3:R2-072183,System Information May 200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虽然以xms周期(以下称作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发送主广播信道已达成一致,但在该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关于如何发送主广播信道尚未决定。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作为主广播信道而发送相同信息,在需要发送不同信息的情况下,以该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为单位进行发送内容的变更。
图1中示出每10ms发送主广播信道的例子,但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作为主广播信道中包含的控制信息而发送同一信息。移动台可以通过小区搜索而检测出10ms的边界,但在以40ms周期发送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检测该40ms的边界的问题。
此外,作为主广播信道的映射方法,有扩散到全部突发串来发送全部比特的所有比特扩散到所有突发串(all bits spread over all bursts),以及通过各突发串发送全部比特的所有比特在每个突发串中(all bits in each bursts)。
在“所有比特扩散到所有突发串”中,如图2所示,对于被附加了纠错码(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的主广播信道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然后,对于被进行了信道编码的主广播信道进行交织处理,用于替换被编码了的比特序列的位置,并进行映射。这样,在通过各突发串映射了全部比特的主广播信道被发送的情况下,移动台中对在假设的全部定时接收到的主广播信道进行解码,并在CRC校验的结果,进行选择OK的定时的盲(blind)检测。例如图3所示,移动台在定时1-4进行接收,并进行CRC校验。移动台在CRC的结果,选择OK的定时,这里选择定时1。
但是,该方法中,在移动台中需要在成为候选的四个定时试验进行接收,因此存在检测正确定时花费时间的问题。此外,在该方法中,在偏移了10ms的定时(图3中的定时2)试验了接收的情况下,由于三个突发串正确,因此存在CRC为OK的可能性。因此,存在检测精度低的问题。
在“所有比特在每个突发串中”中,如图4所示,对于被附加了纠错码(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的主广播信道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然后,被进行了信道编码的主广播信道进行重复(repetition),例如生成四个进行了信道编码的主广播信道,对各主广播信道进行交织处理,用于替换被编码了的比特序列的位置,并进行映射。这样,在通过各突发串映射了全部比特的主广播信道被发送的情况下,移动台中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能够取出信息,因此可以缩短接收中的延迟。但是,在该方法中,存在移动台无法检测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户装置中能够缩短广播信道的接收所需的时间,并且检测该广播信道的发送周期的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对用户装置发送广播信道,进行通信,其特征之一在于,
广播信道被发送的规定的周期被预先决定,
在所述规定的周期中发送多次广播信道,
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重复部件,对被信道编码的广播信道实施与所述多次对应的重复处理;以及
信号波形变更部件,对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进行变更,
所述多次发送的广播信道的顺序和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相对应。
本发明的广播信道发送方法,用于对用户装置发送广播信道并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之一在于,
广播信道被发送的规定的周期被预先决定,
在所述规定的周期中发送多次广播信道,
所述广播信道发送方法包括:
重复步骤,对被信道编码的广播信道实施与所述多次对应的重复处理;以及
信号波形变更步骤,将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变更为与所述多次发送的广播信道的顺序对应的信号波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实现在用户装置中能够缩短广播信道的接收所需的时间,并且检测该广播信道的发送周期的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主广播信道的发送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主广播信道的映射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主广播信道的接收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主广播信道的映射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无线帧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TTI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部分方框图。
图9是表示子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OFDM码元#1和#2中的副载波映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主广播信道的发送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主广播信道的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部分方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部分方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部分方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主广播信道的映射方法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主广播信道的映射方法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子帧的映射例子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子帧的映射例子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子帧的映射例子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部分方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子帧的映射例子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装置中的调度处理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子帧的映射例子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子帧的映射例子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50k(501、502、503)小区
100n(1001、1002、1003、1004、1005)用户装置
200m(2001、2002、2003)基站装置
202BCH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204信道编码单元
206重复单元
208交织单元
210数据调制单元
212扰频单元
214复用/映射单元
216OFDM调制单元
218RF发送单元
220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
222重复/删截单元
224调度器
300接入网关装置
400核心网络
1000无线通信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用于说明实施例的全部附图中,具有同一功能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移动台以及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1000是应用了例如演进的UTRA和UTRAN(EvolvedUTRA and UTRAN,别名: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或超(super)3G)的系统。无线通信系统1000包括基站装置(eNB:eNode B)200m(2001、2002、2003、...200m,m是m>0的整数)、与基站装置200m进行通信的多个移动台100n(1001、1002、1003、...、100n,n是n>0的整数)。基站装置200与高位层例如接入网关装置300连接,接入网关装置300与核心网络400连接。移动台100n在小区50k(501、502、...、50k,k是k>0的整数)的任何一个中,通过演进的UTRA和UTRAN与基站装置200m进行通信。
这里,上述移动台100n中,混有与基站装置200m的其中一个确立通信信道并且处于通信状态的移动台,以及与基站装置200m的任何一个都没有确立通信信道并且处于无通信状态的移动台。
基站装置200m发送同步信号。移动台100n位于小区50k(501、502、503....、50k,k是k>0的整数)的其中一个中,在接通电源时,或者通信中的间断接收时等,进行根据上述同步信号来检测对于本台来说无线质量良好的小区的小区搜索。即,移动台100n使用同步信号检测码元定时和帧定时,并且检测小区ID(由小区ID生成的小区固有的扰码)或小区ID的集合(以下,称作小区ID组)等小区固有的控制信息。
这里,在移动台100n处于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处于无通信状态的情况下都进行小区搜索。例如,作为处于通信状态的小区搜索,有用于检测相同频率的小区的小区搜索或用于检测不同频率的小区的小区搜索等。此外,作为无线通信状态中的小区搜索,例如有接通电源时的小区搜索和等待时的小区搜索等。
以下,因为基站装置200m(2001、2002、2003、...200m)具有相同的结构、功能、状态,所以在以下如果没有事先的说明,则作为基站装置200m进行说明。以下,因为移动台100n(1001、1002、1003、...、100n)具有相同的结构、功能、状态,所以在以下如果没有事先的说明,则作为移动台100n进行说明。以下,因为小区50k(501、502、503、...、50k)具有相同的结构、功能、状态,所以在以下如果没有事先的说明,则作为小区50k进行说明。
在无线通信系统1000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使用OFDM(正交频分多址接入),对上行链路使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如上所述,OFDM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并在各频带上搭载数据从而传输的方式。SC-FDMA是将频带分割,多个终端使用互相不同的频带来传输,从而降低终端之间的干扰的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演进的UTRA和UTRAN中的通信信道。
对于下行链路应用在各移动台100n中共享使用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以及LTE用的下行控制信道。在下行链路中,通过LTE用的下行控制信道通知被映射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移动台的信息和传输格式的信息、被映射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移动台的信息和传输格式信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等,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用户数据。
此外,在下行链路中,基站装置200m发送用于移动台100n进行小区搜索的同步信号。
对于上行链路应用在各移动台100n中共享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以及LTE用的上行控制信道。另外,上行控制信道中,有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时间复用的信道和频率复用的信道的两种。
在上行链路中,通过LTE用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用于下行链路中的物理共享信道的调度、自适应调制解调以及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Coding)的下行链路的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以及下行链路的物理共享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 ACK information)。此外,通过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用户数据。
在下行链路传输中,如图6所示,一个无线帧(Radio Frame)为10ms,一个无线帧内存在10个TTI。该TTI也被称作子帧。此外,如图7所示,1TTI由两个子帧(Sub-frame)构成,在使用短CP(Short CP)的情况下一个子帧由7个OFDM码元(图7上图)构成,在使用长CP(Long CP)的情况下一个子帧由6个OFDM码元(图7下图)构成。在TTI被称作子帧的情况下,图7所示的子帧被称作时隙。
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包括BCH控制信息生成单元202、信道编码单元204、重复单元206、交织单元208、数据调制单元210、作为扩频处理单元的扰频单元212、复用/映射单元214、OFDM调制单元216、RF发送单元218、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多次发送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法发送主广播信道的各突发串。例如,以不同的信号波形发送主广播信道的各突发串。在该情况下,多次发送的主广播信道的顺序和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相对应。例如,通过对主广播信道的各突发串乘以不同的扰码,从而变更信号波形。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说明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四次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但也可以是2-3次,也可以是5次以上。
BCH控制信息生成单元202生成要通过广播信道发送的控制信息。例如,生成40比特的控制信息。这里,广播信道中含有包含基本的最低限度的信息例如系统帧号码(SFN:system frame number)、公共地面移动电话网ID(PL MNID:Private Land Mobile Network ID)等的主广播信道,以及用于发送由主广播信道发送的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动态广播信道。这里,说明主广播信道。BCH控制信息生成单元202以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为单位生成广播信息。
在BCH控制信息生成单元202中生成的广播信道在信道编码单元204中进行信道编码处理。例如,BCH控制信息生成单元202包括特播(Turbo)编码器等,对主广播信道的信息比特进行纠错编码从而在信息比特中附加冗余比特。
被进行了信道编码处理的主广播信道在重复单元206中,被实施与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的数相对应的重复处理,生成多个例如4个主广播信道,并输入交织单元208。
在交织单元208中,进行交织处理,以将构成输入的各主广播信道的比特的顺序按照规定的规则进行替换,并输入数据调制单元210。
数据调制单元210通过预先决定的规定的调制方式进行信道编码,并对进行了交织处理的各主广播信道进行数据调制,并输入到扰频(扩频单元)单元212。
这里,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对于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的主广播信道的各突发串分配不同的扰码。例如,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四次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下,准备四种扰码。该情况下,各主广播信道的顺序和分配的扰码预先相对应。
扰频单元212对由数据调制单元210输入的各主广播信道,根据由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输入的扰码,通过不同的扰码进行扩频,并输入复用/映射单元214。
复用/映射单元214中被输入数据信道、参考信号等。复用/映射单元214将由扰频单元212输入的扩频后的各主广播信道、数据信道、参考信号进行复用。
图9表示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的映射例子。主广播信道被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但关于详细的映射例子在后面叙述。在下行链路传输中,如图9所示,一个子帧例如为1ms,一个子帧中存在14个OFDM码元(OFDM symbol)。在图9中,时间轴方向的号码(#1、#2、#3、...、#14)表示用于识别OFDM码元的号码,频率轴方向的号码(#1、#2、#3....、#M-1、#M,M是M>0的整数)表示用于识别资源块(Resource Block)的号码。
在一个子帧的前端的N个OFDM码元中映射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作为N的值,设定1、2、3的3组。在图9中,在一个子帧的前端的两个OFDM码元(N=2),即OFDM码元#1和#2上映射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然后,在映射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码元以外的OFDM码元中,发送用户数据或同步信道(SCH)、广播信道(BCH)、应用持续调度(Persistent Scheduling)的数据信号。L1/L2控制信道等以及数据信道等被时间复用。
此外,在频率方向定义M个资源块。这里,每一个资源块的频带例如为180kHz,一个资源块中存在12个副载波。此外,在系统带宽为5MHz的情况下,资源块的数M为25,在系统带宽为10MHz的情况下,资源块的数M为50,在系统带宽为20MHz的情况下,资源块的数M为100。
图10表示具有图9所示的子帧的结构的情况下的OFDM码元#1和#2中的副载波映射例子。另外,在该图中,将一个OFDM码元的副载波的数设为L(L是L>0的整数),从频率小的副载波起,附加副载波#1、#2、...、#L的号码。在系统带宽为5MHz的情况下,L=300,在系统带宽为10MHz的情况下,L=600,在系统带宽为20MHz的情况下,L=1200。如该图所示,在OFDM码元#1的副载波上映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L RS:DownlinkReference Signal)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此外,对OFDM码元#2映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图示的例子中,L1/L2控制信道及其它的控制信道被频率复用,以便分别具有隔开某些间隔而排列的多个频率分量。这样的复用方式被称作分散频分复用(distributed FDM)方式。分散FDM方式在得到频率分集效应的方面是有利的。频率分量之间的间隔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不同。无论如何,需要L1/L2控制信道在多个资源块全域(实施例中为系统频带全域)中分散。进而,为了应对用户复用数的增加,作为其它方法,也可以使用CDM方式。在CDM方式中具有进一步增加频率分集效应的优点,另一方面也有正交性的破坏引起的接收质量的恶化的缺点。
例如,DL RS在OFDM码元#1中以6个副载波中1个的比例发送。在图中,对副载波#6×d-5(其中,d:1、2、...)映射DL RS。此外,在上述映射DL RS的副载波以外的副载波上映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图中,表示在通过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的信息内,映射送达确认信息(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UL ACK/NACK)的副载波的例子。在图中,示出对副载波#3和副载波#L-3映射的例子。映射送达确认信息的副载波的数由在上行链路中在一个子帧中复用的用户装置的数的最大数,即在一个子帧中发送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的用户装置的数的最大数决定。
另外,映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码元的数为3的情况下的OFDM码元#3的结构与OFDM码元#2的结构基本上相同。
OFDM调制单元216对数据信道、参考信号、复用了L1/L2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OFDM调制。
RF发送单元218对OFDM调制后的数据信道、参考信号、复用了L1/L2控制信道的信号附加CP,并对附加了CP的OFDM调制后的数据信道、参考信号、复用了L1/L2控制信道的信号进行数模变换、频率变换以及频带限制等处理,放大到适当的功率并发送。
其结果,如图11所示,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以不同的扰码扩频的主广播信道被发送多次,例如4次。这样,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通过用不同的扰码将主广播信道扩频,从而可以使各主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变形。
用户装置100通过基于所谓盲检测(blind detection)的方法对主广播信道进行解调,该盲检测是假定设定了的全部扰码来进行解码。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多次发送的主广播信道通过“所有比特在每个突发串中”被发送,因此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取出主广播信道的信息而不必接收其它的主广播信道。因此,可以缩短接收广播信道所需的时间。此外,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检测该主广播信道被发送的顺序,并且能够检测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的边界。
以往,对每个帧赋予了系统帧号码。从而,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由于赋予#1-#8的系统帧号码,因此作为发送的信息比特需要3比特。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通过基于盲检测的方法能够识别#1-#4,所以作为发送的信息比特1比特即可。从而,可以减少通知系统帧号码所需的信息比特。
此外,用户装置100虽然在等待中也需要接收广播信道,这样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取出主广播信道的信息,所以不必接收其它的主广播信道。即,不必在整个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进行接收处理。因此,也能够期待节省电池的效应。此外,通过改变各突发串的发送方法,从而在将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内的突发串合成后接收的情况下得到分集效应。
由于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多次发送主广播信道,因此每个的发送功率减小。因此,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装置通过对多次发送的主广播信道进行软组合(soft combining),从而可以取出主广播信道的信息。另一方面,位于小区中央区域的用户装置不用对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的全部主广播信道进行软组合也可以取出主广播信道的信息。
此外,用户装置100在假定设定了的全部扰码来进行解码的情况下,也可以假定邻接的多个扰码进行解码。
接着,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例的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BCH控制信息生成单元202生成通过主广播信道发送的控制信息(步骤S1202)。
信道编码单元204对在BCH控制信息生成单元202中生成的广播信道进行信道编码处理(步骤S1204)。
被进行了信道编码处理的主广播信道在重复单元206中被实施与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的数相应的重复处理(步骤S1206)。
进行变更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的各主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的处理(步骤S1208)。具体来说,进行与在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中进行的处理同样的处理。
参照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在参照图8说明的基站装置中,代替重复单元206而包括重复/删截单元222,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与该重复/删截单元222连接。
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对主广播信道的各突发串间除(删截)在主广播信道的信息比特中附加的冗余比特的情况下,分配不同的删截模式。例如,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4次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下,准备4种删截模式。该情况下,各主广播信道的顺序和分配的删截模式预先相对应。
重复/删截单元222生成被实施与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的数对应的重复处理的多个,例如4个主广播信道,并通过由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输入的删截模式,将附加到各主广播信道的信息比特中的冗余比特进行删截,从而调整发送数据的编码率。
其结果,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通过不同的删截模式被删截的主广播信道被发送多次,例如4次。这样,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通过由不同的删截模式进行删截,从而可以变更各主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
用户装置100通过基于所谓盲检测(blind detection)的方法对主广播信道进行解调,盲检测是假定设定了的全部删截模式来进行解码。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多次发送的主广播信道通过“所有比特在每个突发串中”被发送,因此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不必接收其它的主广播信道而取出主广播信道的信息。因此,可以缩短广播信道的接收所需的时间。此外,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检测该主广播信道被发送的顺序,并且能够检测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的边界。
此外,通过删截模式变更信号波形,从而能够得到信道编码增益。
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在参照图8说明的基站装置中,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与交织单元208连接。
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在交织单元208中进行各主广播信道的信息比特和冗余比特的重排的情况下,分配不同的交织模式。这里,交织模式表示重排的模式,换言之,表示重排的规则。例如,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4次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下,准备4种交织模式。
该情况下,各主广播信道的顺序和分配的交织模式被预先相对应。
交织单元208进行交织处理,以根据由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输入的交织模式,将构成输入的各主广播信道的比特的顺序进行重排,然后输入到数据调制单元210。
其结果,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通过不同的交织模式进行了交织处理的主广播信道被发送多次,例如4次。这样,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通过由不同的删截模式进行删截,从而可以变更各主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
用户装置100通过基于所谓盲检测(blind detection)的方法对主广播信道进行解调,盲检测是假定设定了的全部交织模式来进行解码。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多次发送的主广播信道通过“所有比特在每个突发串中”被发送,因此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不必接收其它的主广播信道而取出主广播信道的信息。因此,可以缩短广播信道的接收所需的时间。此外,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检测该主广播信道被发送的顺序,并且能够检测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的边界。
此外,通过交织模式变更信号波形,从而能够得到频率分集效应。
参照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在参照图8说明的基站装置中,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与复用/映射单元214连接。
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在复用/映射单元214中对于P-BCH的各突发串进行映射的情况下,控制以对不同的无线资源进行映射。例如,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4次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下,准备4种无线资源。该情况下,各主广播信道的顺序和分配的无线资源被预先相对应。
复用/映射单元214根据由P-BCH发送方法控制单元220输入的无线资源信息,将由扰频单元212输入的被扩频了的各主广播信道、数据信道和参考信号进行复用。
其结果,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通过不同的无线资源将主广播信道发送多次,例如4次。
这样,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通过分配不同的无线资源,从而可以变更各主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
用户装置100通过基于所谓盲检测(blind detection)的方法对主广播信道进行解调,盲检测是假定设定了的全部无线资源来进行解码。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多次发送的主广播信道通过“所有比特在每个突发串中”被发送,因此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不必接收其它的主广播信道而取出主广播信道的信息。因此,可以缩短广播信道的接收所需的时间。此外,通过接收一个主广播信道,从而可以检测该主广播信道被发送的顺序,并且能够检测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的边界。
例如,在进行控制使得通过资源块而使频率位置在各突发串中不同的情况下,得到频率分集效应。
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在3GPP演进的UTRA和UTRAN中,可以取1.25MHz到20MHz的系统带宽,但在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广播信道例如在包含中心频率的例如1.08MHz的带宽中被发送。进而,通过以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发送广播信道,从而,移动台在小区搜索后,不必变更中心频率而能够立即接收广播信道,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必要最低限度的系统信息。此外,广播信道的中心频率为系统带宽的中心,从而能够简化移动台的接收处理。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在上述基站装置中,作为发送分集,应用了预编码矢量切换(PVS:Precoding vector switching)。在应用PVS的情况下,在多个天线中,例如天线#1和天线#2中,对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的每个主广播信道乘以不同的权重来发送。该情况下,同步信道和主广播信道以相同的预编码被发送。通过这样,用户装置100可以以同步信道为参考来进行信道估计。用户装置100以如下情况为前提进行解调,即主广播信道以与同步信道相同的预编码被发送。从而,对于用户装置100不必通知是否应用了发送分集。例如,在副同步信道中不必通知每个天线数信息等发送分集的模式。这在以一个天线发送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
这样,在发送主广播信道的情况下,在用户装置100中可以应用软组合,因此可以得到分集效应。软组合在相邻小区中被应用。
如图16所示,复用/映射单元214将主广播信道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全域。复用/映射单元214也可以对在主广播信道发送周期中发送的每个主广播信道变更该主广播信道被映射的OFDM码元。此外,从提高同步信道的信道估计精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将主广播信道映射到与同步信道邻接的OFDM码元。
这样,通过将主广播信道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全域,从而可以得到频率分集效应。此外,由于映射到子帧中的一部分的OFDM码元,所以用户装置100可以在短时间内发送。因此,在节省电池上也有效果。在用户装置100中,由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接收,因此在间断接收(DRX)中有效果。此外,在使用短CP的情况下,和使用长CP的情况下,由于都仅部分地使用OFDM码元,因此可以容易地变更。
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在3GPP演进的UTRA和UTRAN中,可以取1.25MHz到20MHz的系统带宽,但在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广播信道例如在包含中心频率的例如1.08MHz的带宽的一部分频率中被发送。进而,通过以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发送广播信道,从而,移动台在小区搜索后,不必变更中心频率而能够立即接收广播信道,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必要最低限度的系统信息。此外,广播信道的中心频率为系统带宽的中心,从而能够简化移动台的接收处理。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在上述基站装置中,作为发送分集,应用了空间频率块码(SFBC: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e)。该情况下,对接收主广播信道时的信道估计使用参考信号。
如图17所示,复用/映射单元214将主广播信道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主广播信道以及共享数据信道被频率复用,以便具有隔开某些间隔而排列的多个频率分量。这样的复用方式被称作分散频分复用方式。分散FDM方式在得到频率分集效应这方面有利。在图17的例子中,资源块的整数倍的频带被分配给主广播信道。即在资源块层次上,主广播信道和共享数据信道被复用。通过这样,可以将分配给共享数据信道的发送功率降低,并且将该降低的部分分配给主广播信道。即,可以功率提高(power boosting)。
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在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如参照图16说明的,主广播信道被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全域,具体被映射到包含中心频率的例如1.08MHz的频带(以下称作中心频带)。例如,在与同步信道邻接的OFDM码元映射主广播信道。
进而,例如图18所示,在主广播信道的数据量为4码元左右的情况下,在子帧#0中,在中心频带,从前端起的10-14码元中剩余能够分配信道的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这里,一个资源元素表示由一个OFDM码元和一个副载波构成的无线资源。换言之,在中心频带中,可以对被分配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参考信号、同步信道以及主广播信道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分配信道。
此外,例如图19所示,在子帧#5中,在中心频带中,在从前端起的4-5、8-14码元中剩余能够分配信道的资源元素。换言之,在中心频带中,可以对被分配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参考信号以及同步信道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分配信道。
此外,例如图20所示,在子帧#0和#5以外的子帧中,在中心频带中,在从前端起的4-14码元中剩余能够分配信道的资源元素。换言之,在中心频带中,可以对被分配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分配信道。
在上述各子帧中,在子帧#0以及#5以外的子帧中,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和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的资源块的大小相同,换言之,各资源块中的被分配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的数相同,因此在调度上不产生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各子帧中,在子帧#0以及#5中,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和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的各资源块中的可使用的码元数不同,因此在由同样的频带构成资源块的情况下,其大小不同,换言之,资源元素数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其大小来进行调度。
中心频带在频率方向上相当于6个资源块。在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在该剩余的资源元素中分配由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广播信道,换言之,分配动态广播信道。此外,也可以优先分配给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中发送的广播信道,并将剩余的资源元素分配给数据信道。
参照图21说明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基站装置200在参照图8、图13、图14以及图15说明的基站装置中,包括与复用/映射单元214连接的调度器(控制单元)224。
如图22所示,调度器224在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中,也与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同样地,以资源块为单位进行调度。该情况下,由于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的资源块和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的资源块的大小不同,换言之,资源元素数不同,因此对于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的资源块,根据其大小,分配由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广播信道。图22中,表示子帧#0,但在子帧#5中也同样,以资源块为单位进行调度。
这里,调度是指在每个子帧(每1ms)中选择使用共享信道进行通信的移动台的处理。例如,根据在上行链路中从移动台广播的CQI的好坏来进行。进行决定在调度中选择的移动所接收的用户数据所使用的资源块的处理。
这样,即使在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中,也与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同样,通过以资源块为单位进行调度,从而作为物理层,与其它资源块相同,因此资源分配的控制信号也可以相同。
接着,参照图23说明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的调度器224的处理。
设定子帧号码t=0(步骤S2302)。
进行各用户中的各资源块(RB)中的权重的计算(步骤S2304)。例如,根据在上行链路中从移动台广播的各RB的CQI的好坏来进行。进而,根据各用户的业务(traffic)等待时间、数据大小、业务类型、各RB的无线资源的大小,计算各用户中的各资源块(RB)的权重。这里,各用户的业务等待时间中包含延迟时间,业务类型中包含允许延迟、允许分组差错率。具体来说,在子帧号码为#0和#5中,根据资源块的大小计算各用户中的各资源块(RB)的权重。
根据计算出的权重,进行各RB的无线资源的分配(步骤S2306)。
接着,进行发送处理(步骤S2308)。
接着,作为t=t+1(步骤S2310),通过返回到步骤S2304,从而进行下一个子帧中的调度。
根据本实施例,以存在不同的无线资源大小的资源块为前提进行调度。换言之,根据资源块的大小进行调度。
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在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如参照图16所说明的,主广播信道被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带,具体被映射到中心频带。例如,主广播信道被映射到与同步信道邻接的OFDM码元。
进而,例如图18所示,作为主广播信道的数据量为4码元左右的情况下,在子帧#0中,在中心频带中,从前端起的10-14码元中剩余能够分配信道的资源元素。换言之,在中心频带中,可以对被分配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参考信号、同步信道以及主广播信道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分配信道。
此外,例如图19所示,在子帧#5中,在中心频带中,从前端起的4-5、8-14码元中剩余能够分配信道的资源元素。换言之,在中心频带中,可以对被分配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参考信号以及同步信道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分配信道。
此外,例如图20所示,在子帧#0和#5以外的子帧中,在中心频带中,从前端起的4-14码元中剩余能够分配信道的资源元素。换言之,在中心频带中,可以对被分配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分配信道。
在上述各子帧中,在子帧#0和#5以外的子帧中,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和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的资源块的大小相同,换言之,被分配了各资源块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的数相同,因此不产生调度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各子帧中,在子帧#0和#5中,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和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的资源块的大小不同,换言之,被分配了各资源块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以外的资源元素的数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其大小来进行调度。
中心频带在频率方向上相当于6个资源块。在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中,在该剩余的资源元素中分配由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广播信道,换言之,分配动态广播信道。此外,也可以优先分配给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中发送的广播信道,并将剩余的资源元素分配给数据信道。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的结构与参照图21的结构同样。
如图24所示,调度器224对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中的被分配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参考信号、同步信道以及主广播信道的资源元素以外的多个资源元素进行分割,以使其与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资源块中包含的资源元素数相同。例如,由于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一个资源块由11码元和12副载波(=180kHz)构成,因此一个资源块中含有11×12=132个资源元素。从而,在中心频带中,剩余的资源元素为5码元,因此通过由132/5=26.4副载波构成资源块,从而可以构成与其它的频带同样大小的资源块。具体来说,中心频带被一分为二,由两个资源块构成。实际上,与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的资源块中包含的资源元素数不相同,中心频带的资源块中包含的资源元素的数较多。为了提高数据的冗余度,该剩余的资源元素例如可以用于重复,如图25所示,也可以作为剩余的资源元素而为将来保留(reserved for future use)。可以通过用于重复从而提高质量。
调度器224以资源块为单位进行调度。该情况下,由于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的资源块和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以外的频带的资源块的大小大致相同,换言之,资源元素数大致相同,因此调度器中频带编码率也可以相同,通信质量也可以大致相同。
这里,调度是指在每个子帧(每1ms)中选择使用共享信道进行通信的移动台的处理。例如,根据在上行链路中从移动台广播的CQI的好坏来进行。例如,移动台在每个资源块报告CQI的情况下,对于中心频带中的资源块的CQI使用相应的频带的平均值。进行决定在调度中选择的移动台所接收的用户数据所使用的资源块的处理。
这样,通过使系统频带中的中心频带的资源块和中心频带以外的资源块中包含的资源元素数相同,从而可以简化基站装置200中的处理来进行调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记载了应用演进的UTRA和UTRAN(别名:长期演进或超3G)的系统中的例子,但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的全部系统中。
为了说明的方便,本发明分为几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例的区分不是本发明的本质,也可以根据需要来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的事前说明,这些数值例只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的值。
以上,本发明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实施例仅仅不过是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改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说明的方便,使用功能方框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但这样的装置可以通过硬件、软件和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各种变形例、修改例、代替例、置换例等包含在本发明中。
本国际申请要求2007年6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161947号的优先权以及2007年8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211599号的优先权,2007-161947号以及2007-211599号其全部内容援引于本国际申请中。

Claims (11)

1.一种基站装置,对用户装置发送广播信道,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广播信道被发送的规定的周期被预先决定,
在所述规定的周期中发送多次广播信道,
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重复部件,对被信道编码的广播信道实施与所述多次对应的重复处理;以及
信号波形变更部件,对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进行变更,
所述多次发送的广播信道的顺序和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织部件,对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
数据调制部件,对被进行了所述交织的各广播信道进行数据调制;以及
扩频处理部件,对被进行了所述数据调制的各广播信道乘以扰码,
所述信号波形变更部件控制所述扩频处理部件,以便对被进行了所述数据调制的各广播信道乘以不同的扰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波形变更部件对于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通过不同的删截模式进行删截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交织部件,对于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
所述信号波形变更部件控制所述交织部件,以便对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通过不同的重排的模式,进行所述广播信道的信息比特的重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织部件,对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
数据调制部件,对被进行了所述交织的各广播信道进行数据调制;
扩频处理部件,对被进行了所述数据调制的各广播信道乘以扰码;以及
映射部件,将被乘以了所述扰码的各广播信道映射到系统带宽的中心频率,
所述信号波形变更部件控制所述映射部件,以便将被乘以了扰码的各广播信道映射到不同的无线资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映射部件将所述广播信道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全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映射部件将所述广播信道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率的一部分频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调度器,该调度器对每个子帧选择使用共享信道进行通信的移动台,并决定该移动台接收的用户数据所使用的资源块,
所述映射部件根据决定了的资源块,将由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广播信道映射到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带的资源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带的资源块,其带宽和与所述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带以外的资源块相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带的资源块,其大小和与所述同步信道相同的中心频带以外的资源块相等。
11.一种广播信道发送方法,用于对用户装置发送广播信道并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广播信道被发送的规定的周期被预先决定,
在所述规定的周期中发送多次广播信道,
所述广播信道发送方法包括:
重复步骤,对被信道编码的广播信道实施与所述多次对应的重复处理;以及
信号波形变更步骤,将被实施了所述重复处理的各广播信道的信号波形,变更为与所述多次发送的广播信道的顺序对应的信号波形。
CN2008800205362A 2007-06-19 2008-06-16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90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1947/2007 2007-06-19
JP2007161947 2007-06-19
JP2007211599A JP4806665B2 (ja) 2007-06-19 2007-08-14 基地局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11599/2007 2007-08-14
PCT/JP2008/061003 WO2008156066A1 (ja) 2007-06-19 2008-06-16 基地局装置及び報知チャネル送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8611.9A Division CN102761406B (zh) 2007-06-19 2008-06-16 基站装置和发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90063A true CN101690063A (zh) 2010-03-31
CN101690063B CN101690063B (zh) 2013-04-03

Family

ID=4015622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053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90063B (zh) 2007-06-19 2008-06-16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CN201210248611.9A Active CN102761406B (zh) 2007-06-19 2008-06-16 基站装置和发送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8611.9A Active CN102761406B (zh) 2007-06-19 2008-06-16 基站装置和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2) US8265031B2 (zh)
EP (1) EP2169865B1 (zh)
JP (1) JP4806665B2 (zh)
KR (1) KR101464236B1 (zh)
CN (2) CN101690063B (zh)
AU (1) AU2008264556B8 (zh)
BR (2) BRPI0812527A2 (zh)
CA (1) CA2688118A1 (zh)
MX (1) MX2009013079A (zh)
RU (2) RU2482610C2 (zh)
WO (1) WO200815606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1977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信息指示的发送方法和发送设备
CN110011776A (zh) * 2015-05-22 2019-07-1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758291A (zh) * 2018-02-22 2020-10-0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高频频带中的波形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70003B1 (ko) * 2007-05-02 2010-07-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279846B2 (en) * 2007-05-10 2012-10-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roadcast channel timing detection
WO2009134103A2 (ko) * 2008-04-30 2009-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시스템 정보 전달 방법 및 서브프레임 구조
WO2010053019A1 (ja) * 2008-11-07 2010-05-1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170428B2 (ja) * 2008-08-28 2013-03-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tail−biting畳み込み符号方式を用いた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1808411B (zh) * 2009-02-16 2014-0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控制信道的资源映射方法和装置
KR101637357B1 (ko) * 2009-04-30 2016-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650749B1 (ko) * 2009-08-18 2016-08-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릴레이를 위한 백홀 서브프레임의 제어 채널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US8923227B2 (en) 2009-10-26 2014-12-30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ing an estimate of the amount-of-phase rotation using pilot signals
JPWO2011099135A1 (ja) * 2010-02-12 2013-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831119B2 (en) * 2010-06-28 2014-09-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in multi-node system
KR101671287B1 (ko) 2010-08-13 2016-11-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585422B1 (ko) * 2011-01-31 2016-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제한적 협력을 통한 프리코딩 장치 및 방법
CN106850019B (zh) * 2011-04-19 2021-06-01 太阳专利托管公司 发送方法及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及接收装置
GB2491835A (en) * 2011-06-13 2012-12-19 Neul Ltd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 frames of at least one second duration
GB201114079D0 (en) 2011-06-13 2011-09-28 Neul Ltd Mobile base station
US8743785B2 (en) * 2011-08-15 2014-06-0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CN103379583A (zh) * 2012-04-11 2013-10-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系统广播信道同步接收方法和装置
JP2014027608A (ja) * 2012-07-30 2014-02-06 Ntt Docomo Inc 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KR102059379B1 (ko) * 2012-09-24 2019-1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셀룰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방송 채널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9246822A (zh) 2012-09-24 2019-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广播消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20140169325A1 (en) * 2012-12-14 2014-06-1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arrier deployment method for reduced bandwidth mtc devices
KR102067008B1 (ko) * 2013-02-14 2020-01-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디지털 멀티미디어 방송 송신 장치 및 방법,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및 송수신 시스템
EP2978244B1 (en) * 2013-04-03 2017-06-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roadcast information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4471993A (zh) * 2013-07-16 2015-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516541B2 (en) 2013-09-17 2016-12-06 Intel IP Corporation Congestion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real-time delay-sensitive applications
US9467261B2 (en) * 2013-09-25 2016-10-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source mapping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s of broadcast channels
JP6408001B2 (ja) * 2014-01-28 2018-10-17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データ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データ送受信方法、なら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EP3747349A1 (en) 2015-05-17 2020-12-09 Endochoice, Inc. Endoscopic image enhancement using contrast limited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clahe) implemented in a processor
EP3474554B1 (en) * 2017-07-28 2022-09-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broadcast channel and device therefor
JP2018078593A (ja) * 2017-12-11 2018-05-1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051234B2 (en) 2018-11-14 2021-06-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search space overlap ind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12C (zh) * 1997-10-14 2003-10-15 夸尔柯姆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测量非线性影响并根据结果选择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JP2001127752A (ja) * 1999-11-01 2001-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システム
CN100389543C (zh) 1999-11-29 2008-05-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指定公用分组信道的方法
CA2360367C (en) * 1999-12-02 2007-02-06 Yu-Suk Yu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CA2394957C (en) * 2000-10-20 2006-08-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data rate of packet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374252A (en) * 2001-04-04 2002-10-09 Ubinetics Ltd Identification of neighbouring cell scrambling codes
US6928287B2 (en) * 2002-06-28 2005-08-09 Arraycomm, Inc. Efficient broadcast channel structure and use for spatial diversity communications
CN100571086C (zh) * 2003-06-19 2009-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宽带码分多址系统中的系统消息动态调度方法
US8320359B2 (en) * 2005-10-11 2012-1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scheme for super 3G
JP4869778B2 (ja) 2006-01-18 2012-02-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100970003B1 (ko) * 2007-05-02 2010-07-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279846B2 (en) * 2007-05-10 2012-10-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roadcast channel timing detection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1776A (zh) * 2015-05-22 2019-07-1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0011776B (zh) * 2015-05-22 2022-01-28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31977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信息指示的发送方法和发送设备
CN108631977B (zh) * 2017-03-24 2021-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信息指示的发送方法和发送设备
CN111758291A (zh) * 2018-02-22 2020-10-0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高频频带中的波形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11758291B (zh) * 2018-02-22 2023-07-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高频频带中的波形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69865A4 (en) 2014-07-16
KR101464236B1 (ko) 2014-11-21
US9008034B2 (en) 2015-04-14
RU2482610C2 (ru) 2013-05-20
CN101690063B (zh) 2013-04-03
US20120289289A1 (en) 2012-11-15
EP2169865B1 (en) 2016-05-04
US20100177697A1 (en) 2010-07-15
BRPI0812527A2 (pt) 2015-03-31
WO2008156066A1 (ja) 2008-12-24
AU2008264556A1 (en) 2008-12-24
MX2009013079A (es) 2010-01-18
EP2169865A1 (en) 2010-03-31
JP2009027677A (ja) 2009-02-05
RU2535930C2 (ru) 2014-12-20
CA2688118A1 (en) 2008-12-24
AU2008264556B8 (en) 2013-08-22
RU2009149105A (ru) 2011-07-27
BR122013001979A2 (pt) 2015-07-28
KR20100025525A (ko) 2010-03-09
JP4806665B2 (ja) 2011-11-02
US8265031B2 (en) 2012-09-11
CN102761406A (zh) 2012-10-31
AU2008264556B2 (en) 2013-08-08
CN102761406B (zh) 2015-03-18
RU2013103540A (ru)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90063B (zh)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EP2793410B1 (e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RU243721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связи, используемые для связи с множеством несущих
CN102439869B (zh) 多用户mimo干扰抑制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01911758B (zh) 用于资源分配的方法和系统
CN101167283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2368966A (zh) 时隙内pusch小时隙的灵活重复
CN102090006B (zh) 基站、用户装置和方法
KR20130114002A (ko) Massive MIMO 전송을 지원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40051A (zh) 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MX2008015925A (es) Estacion base y metodo de transmision.
CN101479977A (zh) 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EP3497844B1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160411A (zh) 移动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
CN102511192A (zh)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基站和通信设备
CN102124802A (zh) 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2957471A (zh) 一种解调参考信号的增强方法和系统
CN102349275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载波定时
JPWO2011010433A1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582637B2 (en) User equipmen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999158B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14828252A (zh) 多传输点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1208888A (zh)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7294574B (zh) 多传输点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11490861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03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