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8888A -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08888A CN101208888A CNA2006800226603A CN200680022660A CN101208888A CN 101208888 A CN101208888 A CN 101208888A CN A2006800226603 A CNA2006800226603 A CN A2006800226603A CN 200680022660 A CN200680022660 A CN 200680022660A CN 101208888 A CN101208888 A CN 1012088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o communication
- configuration
- ich
- qch
- subcarr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2—Frequency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23—Multiplexing of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多载波通信中,能够同时获得多用户分集效果和频率分集效果的双方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在该装置中,调制单元(101-1~101-n)各自对发往移动台(MS#1~MS#n)的数据进行调制而生成数据码元,分离单元(102)将所输入的各个数据码元分离为Ich(同相分量)和Qch(正交分量),Ich配置单元(103)和Qch配置单元(104)各自将Ich和Qch配置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并输出到合成单元(105),由合成单元(105)将已配置在各个副载波上的Ich和Qch按每个副载波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合成码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无线通信尤其移动通信中,除了语音以外,图像和数据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成为传输的对象。可以预测今后对更为高速的传输的要求还会提高,为了进行高速传输,人们需求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而实现高传输效率的无线传输技术。
作为可满足这种需求的无线传输技术之一,有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已知OFDM是用多个副载波并行传输数据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具有较高的频率利用效率以及可减轻多路径环境下的码元间干扰等的特征,对传输效率的提高很有效。
正在研究在下行线路中使用该OFDM,并在将发往多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下简称为移动台)的数据在多个副载波上进行频分复用时,进行频率调度发送和频率分集发送(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频率调度发送中,由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基于各个移动台的每个频带的接收质量,对各个移动台自适应地分配副载波,因此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多用户分集效果,能够非常高效率地进行通信。这种频率调度发送是,主要适合于在移动台低速移动时的数据通信的方式。另一方面,在频率调度发送中需要来自各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信息的反馈,所以频率调度发送不适合于在移动台高速移动时的数据通信。另外,基于各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来进行频率调度发送,因此频率调度发送难以适用于公共信道。而且,一般对将相邻的几个副载波汇成一块的子带进行频率调度,因此不能获得很高的频率分集效果。
相对于此,频率分集发送因为将发往各个移动台的数据分散配置在所有频带的副载波上,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频率分集效果。另外,频率分集发送因为无需来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信息,所以是在如上所述那样难以适用频率调度发送的情况下很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进行频率分集发送与各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无关联,因此无法获得如频率调度发送那样的多用户分集效果。(非专利文献1)R1-050604“Downlink Channelization and Multiplexing forEUTRA”3GPP TSG RAN WG1 Ad Hoc on LTE,Sophia Antipolis,France,20-21June,2005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人们期望在多载波通信中,同时获得多用户分集效果和频率分集效果的双方,能够进一步提高移动台的接收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在多载波通信中同时获得多用户分集效果和频率分集效果的双方的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基站是,将发往多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的数据频分复用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所采用的结构包括:分离单元,将数据码元分离为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配置单元,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合成单元,将配置后的所述同相分量与所述正交分量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合成码元;生成单元,生成所述合成码元被分配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中的任意副载波上的所述OFDM码元,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各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同时获得多用户分集效果和频率分集效果的双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分离处理的说明图(分离前)。
图2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分离处理的说明图(分离后:Ich)。
图2C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分离处理的说明图(分离后:Qch)。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Ich、Qch)。
图4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合成处理的说明图(合成前:Ich)。
图4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合成处理的说明图(合成前:Qch)。
图4C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合成处理的说明图(合成后)。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Qch)。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Ich、Qch)。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Ich、Qch)。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表。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变换处理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Ich、Qch)。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图1所示的基站100将发往多个移动台MS#1~MS#n的数据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进行频分复用而发送。
在基站100中,调制单元101-1~101-n对发往最大n个移动台MS#1~MS#n的数据分别进行调制,从而生成数据码元。生成的数据码元被输入到分离单元102。
分离单元102将所输入的各个数据码元分离为Ich(同相分量)和Qch(正交分量)。分离出的Ich分别被输入到Ich配置单元103。另外,分离出的Qch分别被输入到Qch配置单元104。
Ich配置单元103和Qch配置单元104分别将Ich和Qch配置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并输出到合成单元105。另外,Ich配置单元103和Qch配置单元104分别将Ich的配置信息(表示将哪个移动台的哪个数据码元的Ich已配置在哪个副载波上的信息)和Qch的配置信息(表示将哪个移动台的哪个数据码元的Qch已配置在哪个副载波上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6。
合成单元105将配置在各个副载波上的Ich和Qch按每个副载波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合成码元。生成后的合成码元被输入到复用单元107。
另外,分离单元102的分离处理、Ich配置单元103和Qch配置单元104的配置处理以及合成单元105的合成处理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6生成由Ich的配置信息和Qch的配置信息构成的控制信息,并输出到复用单元107。
复用单元107将控制信息复用在从合成单元105输入的合成码元上,并输出到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08。由此,控制信息或合成码元被分配到各个副载波上。另外,控制信息的复用,例如每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0.5ms进行。另外,控制信息的复用可以使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中的任意一方。
IFFT单元108对被分配控制信息或合成码元的多个副载波进行IFFT,从而生成多载波信号即OFDM码元。该OFDM码元被输入到GI附加单元109。
GI附加单元109将与OFDM码元的末端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GI(GuardInterval)而附加到OFDM码元的首端。
无线发送单元110对附加GI后的OFDM码元进行D/A转换、放大和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然后从天线111发送到各个移动台。
另一方面,无线接收单元112通过天线111接收从最大n个移动台MS#1~MS#n同时发送的n个OFDM码元,并对这些OFDM码元进行下变频、D/A转换等接收处理。接收处理后的OFDM码元被输入到GI除去单元113。
GI除去单元113从接收处理后的OFDM码元中除去GI,然后输出到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4。
FFT单元114对除去GI后的OFDM码元进行FFT,从而获得被复用在频域上的每个移动台的信号。FFT后的每个移动台的信号被输入到解调单元115-1~115-n。
这里,各个移动台使用彼此不同的副载波或彼此不同的子带来发送信号,每个移动台的信号分别包括从各个移动台报告的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另外,各个移动台通过接收SNR、接收SIR、接收SINR、接收CINR、接收功率、干扰功率、误码率、吞吐量、可达成规定差错率的MCS等来进行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另外,接收质量信息有时被记载为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标识符)或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等。
另外,所谓的子带是,将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分割为几个块的,各个子带各自包括多个副载波。例如,在由副载波f1~f15构成的OFDM码元分为三个子带1~3时,各个子带1~3各自包括五个副载波。另外,子带有时被称为子信道、副载波块、块(chunk)或资源块。
解调单元115-1~115-n被与移动台MS#1~MS#n相对应地具备,对FFT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将由此解调处理获得的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输出到Ich配置单元103。
Ich配置单元103基于从各个移动台报告的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通过频率调度进行Ich的配置。也就是说,Ich配置单元103基于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利用Max SIR法和正比公平(Proportiaonal Fairness)法等调度算法,以子带为单位进行频率调度,即决定将各个数据码元的Ich配置在哪个副载波上。
接着,使用图2A~图2C来说明分离单元102的分离处理。这里,假设调制单元101-1~101-n以QPSK方式进行调制。因此,数据码元的码元点配置S1~S4(星座点)为如图2A所示。
现在,如果将(I,Q)=(1,1)的数据码元S1分离为Ich和Qch,则分离出的Ich为如图2B所示,分离出的Qch为如图2C所示。也就是说,(I,Q)=(1,1)的数据码元S1被分离为Ich=1和Qch=1。其它的数据码元S2~S4也可以同样地分离。然后,这样分离出的Ich和Qch分别被输入到Ich配置单元103和Qch配置单元104。
接着,使用图3来说明在Ich配置单元103和Qch配置单元104中的配置处理。这里,为了简化说明,假设由副载波f1~f15构成OFDM码元,并如图3所示,将副载波f1~f15分为三个子带1~3。另外,假设将对移动台MS#1~MS#3的三个移动台的各自五个数据码元(合计15个数据码元)进行频分复用并同时发送。并且,假设在各个移动台中,通过接收SNR来测定各个子带的接收质量。
首先说明在Ich配置单元103中的配置处理。现在,在子带1~3中,移动台MS#1~MS#3的SNR为如图3所示时,在子带1中移动台MS#2的SNR最高,在子带2中移动台MS#1的SNR最高,在子带3中移动台MS#3的SNR最高。因此,Ich配置单元103通过频率调度将移动台MS#2的数据码元21~25的Ich配置在子带1(副载波f1~f5)上,将移动台MS#1的数据码元11~15的Ich配置在子带2(副载波f6~f10)上,将移动台MS#3的数据码元31~35的Ich配置在子带3(副载波f11~f15)上。
这样,Ich配置单元103在频域上将各个数据码元的Ich按各个移动台集中配置在多个子带上。换言之,Ich配置单元103将对多个移动台中的任意一个(例如MS#1)的多个数据码元(例如,数据码元11~15)的Ich,集中配置在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子带(例如子带2)上。由此,各个数据码元的Ich被频率调度发送。另外,Ich配置单元103例如每隔TTI=0.5ms进行这样的频率调度。
另一方面,Qch配置单元104与各个子带中的移动台MS#1~MS#3的SNR无关联地将各个数据码元的Qch对各个移动台分散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上。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Qch配置单元104将移动台MS#1的数据码元11~15的Qch配置在副载波f1、f4、f7、f10、f13上,将移动台MS#2的数据码元21~25的Qch配置在副载波f2、f5、f8、f11、f14上,将移动台MS#3的数据码元31~35的Qch配置在副载波f3、f6、f9、f12、f15上。由此,各个数据码元的Qch被频率分集发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数据码元分离为Ich和Qch,对相同的数据进行频率调度发送和频率分集发送的双方。
接着,使用图4A~图4C来说明在合成单元105中的合成处理。现在,当着眼于上述图3所示的副载波f14时,对于Ich,移动台MS#3的数据码元34的Ich被配置在副载波f14上,对于Qch,移动台MS#2的数据码元25的Qch被配置在副载波f14上。也就是说,彼此不同的多个移动台的Ich和Qch同时被配置在一个副载波上。而后,例如被配置在副载波f14上的Ich和Qch为Ich=-1(图4A)、Qch=-1(图4B)时,合成单元105如图4C所示那样将Ich与Qch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合成码元S3。对于其它副载波,合成单元105也同样地生成合成码元S1~S4的其中一个。如上所述,对Ich进行频率调度发送,而对Qch进行频率分集发送,因此,由于这样的合成,对各个合成码元同时进行频率调度发送和频率分集发送的双方。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对多个副载波,将Ich按各个移动台集中配置,将Qch分散配置的情况。然而,也可以相反地将Qch按各个移动台集中配置,将Ich分散配置。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在频域上,将Ich和Qch中的任意一方按各个移动台集中配置,将另一方对各个移动台分散配置。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各个数据码元分离为Ich和Qch,对其中一方进行频率调度发送,对另一方进行频率分集发送。因此,能够对相同的数据同时获得多用户分集效果和频率分集效果的双方,进一步提高移动台的接收质量。
另外,在上述的图3所示的SNR的状况下,当着眼于移动台MS#1时,子带1~3的移动台MS#1的SNR中,最高的SNR为子带1的SNR。然而,在子带1中,因为移动台MS#2的SNR更高,所以移动台MS#1的Ich不被配置在子带1上,而被配置在子带2上。因此移动台MS#1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分集效果。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这样对Ich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多用户分集效果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Qch的频率分集来补充分集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个数据码元分离为Ich和Qch,彼此独立地配置在副载波上。因此,例如在为了提高Qch的信道估计精度而由Qch发送导频时,能够以不对Ich的配置造成影响的方式将导频分配到Qch。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任意一个移动台的多个Ich只配置在任意一个子带上。但是,在数据量增大时,也可以将任意一个移动台的多个Ich配置到多个子带上。但也在这种情况下,任意一个移动台的多个Ich被配置的多个副载波应为彼此相邻的副载波。
另外,如图5所示,对于Qch的分散配置,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即,对每个OFDM码元,改变配置图案。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将配置图案向右方向各移位一个副载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频率分集效果。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与Ich的配置图案相应地决定Qch的配置图案,对每个移动台,在未配置Ich的子带的副载波上分散配置Qch。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基站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方面在于,将对多个移动台中的任意一个的多个数据码元的Qch,分散配置在已配置Ich的任意一个子带所包含的副载波以外的副载波上。
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200的结构。在图6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基站200中,从Ich配置单元103输出的Ich的配置信息也被输入到Qch配置单元201。
Qch配置单元201基于Ich的配置信息,将各个移动台的Qch分散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上。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那样进行配置。也就是说,当着眼于移动台MS#2时,与实施方式1(图3)同样,Ich由Ich配置单元103配置在子带1上。另一方面,Qch由Qch配置单元201分散配置在子带1以外的子带2和3上。更具体地说,Qch被分散配置在除子带1所包含的副载波f1~f5以外的副载波f6、f8、f10、f12、f14上。移动台MS#1和#3也相同。
通过这样将Qch配置在未配置Ich的副载波上,能够进一步提高频率分集效果。
另外,通过将Qch如图8所示那样进行配置,较之上述图7所示的配置,还能提高频率分集效果。在图8中,当着眼于移动台MS#3时,相对于Ich被配置在子带3上,Qch被配置在子带1和5上。换言之,Qch被配置在除子带2、3和4以外的子带所包含的副载波上。移动台MS#1、#2、#4、#5也相同。也就是说,Qch配置单元201对各个移动台,将Qch分散配置在除已配置Ich的子带以及与该子带相邻的子带以外的子带上。
另外,通过使Qch配置单元201具有表示Ich的配置图案与Qch的配置图案的对应关系的表,能够从Ich的配置图案唯一地决定Qch的配置图案。例如,Qch配置单元201具有图9所示的表(表示多个子带与多个配置图案的对应关系的表),对每个移动台,与已配置Ich的子带相应地决定Qch的分散配置的配置图案,并根据决定后的配置图案将Qch分散配置。例如,Qch配置单元201对由Ich配置单元103将Ich配置在子带1上的移动台,根据配置图案B而将Qch分散配置。
另外,通过由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6具有该表,能够生成表示Ich的配置图案与Qch的配置图案的组合的控制信息(在图9中为“00”~“10”)作为配置信息。由此能够削减控制信息的信息量。而且,基站200不再需要将Ich的配置信息和Qch的配置信息分别发送到各个移动台,因此能够削减发往各个移动台的信令量。
(实施方式3)
如上所述,频率调度发送是基于各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来进行,因此频率调度发送难以适用于公共信道。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基站一面对于专用信道的数据码元,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Ich按每个移动台集中配置,将Qch分散配置,一面对于公共信道的数据码元,将Ich和Qch的双方分散配置。
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300的结构。图10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基站300中,被输入到调制单元101-1~101-n的数据是专用信道的数据。另外,作为专用信道,例如在3GPP标准中有DCH(Dedicated Channel:专用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专用控制信道)、DPCH(DedicatedPhysical Channel:专用物理信道)、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等。
调制单元301对公共信道的数据进行调制而生成数据码元。生成后的数据码元被输入到分离单元102。另外,作为公共信道,例如在3GPP标准中有BCH(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P-CCPCH(Primary Common ControlPhysical Channel: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CPCH(Secondary CommonControl Physical Channel:第二公共控制物理信道)等。
分离单元102将所输入的各个数据码元分离为Ich和Qch。分离出的Ich和Qch被输入到变换单元302。
变换单元302在所输入的各个数据码元的Ich和Qch中,选择公共信道的数据码元的Ich,将该Ich变换为Qch并输出到Qch配置单元104。另外,变换单元302将其它的Ich和Qch直接输出到Ich配置单元103或Qch配置单元104。
图11表示在变换单元302中的变换处理。现在,例如在公共信道的数据码元的Ich为Ich=1时,变换单元302使Ich=1相位旋转90度或-90度而变换到Qch=1或-1,将变换后的Qch输出到Qch配置单元104。通过这样变换,能够将公共信道的数据码元的Ich作为Qch来处理。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能够将公共信道(在图12中为BCH)的数据码元的Ich与Qch同样地分散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上。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公共信道的频率分集效果。
另外,除公共信道的数据之外,对于难以适用频率调度发送的数据,例如高速数据、发往移动速度较高的移动台的数据等,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将Ich和Qch的双方分散配置。另外,对不进行纠错编码的信息(例如,用于重发控制的ACK信息/NACK信息等),与上述同样地将Ich和Qch的双方分散配置,对提高分集效果也是有效的。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OFDM方式传输基站所接收的信号(即,移动台通过上行线路发送的信号)。但是,也可以通过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 OFDM: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方式或R-OFDM(Rotational code-multiplexed OFDM:循环码-复用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等来传输该信号。另外,还可以通过单载波方式或CDMA方式等,除OFDM方式以外的传输方式来传输该信号。
另外,有时候移动台被称为UE,基站装置被称为Node B,副载波被称为音调(Tone)。
另外,有时将用于进行频率调度发送的信道(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发送Ich的信道)称为Localized Channel(本地化信道),用于进行频率分集发送的信道(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发送Qch的信道)称为Distributed Channel(分布式信道)。另外,Localized Channel一般被以子带或连续的多个副载波为单位进行分配。另外,Distributed Channel一般对OFDM码元的所有频带,由等间隔的多个副载波构成,或者由FH(Frequency Hopping:跳频)图案定义。并且,Distributed Channel有时被作为频率交织的对象。另外,LocalizedChannel有时被称为Localized Resource Block(本地化资源块:LRB),Distributed Channel有时被称为Distributed Resource Block(分布式资源块:DRB)。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以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在LSI制造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能够出现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是基于2005年6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185014号。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分离单元,将数据码元分离为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以及
配置单元,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上,
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还包括:合成单元,将由所述配置单元配置后的所述同相分量与所述正交分量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合成码元。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副载波被分为多个子带,
所述配置单元将对一个通信对方的多个数据码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子带上。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副载波被分为多个子带,
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每个通信对方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子带上。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通过频率调度,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每个通信对方集中配置。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以每传输时间间隔为单位进行所述频率调度。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副载波被分为多个子带,
所述配置单元将对一个通信对方的多个数据码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子带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任意一个子带所包含的副载波以外的副载波上。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将专用信道的数据码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每个通信对方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并且,将公共信道的数据码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双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9.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分离步骤,将数据码元分离为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以及
配置步骤,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上,
在所述配置步骤中,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Claims (8)
1.一种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将发往多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的数据频分复用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该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包括:
分离单元,将数据码元分离为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
配置单元,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合成单元,将配置后的所述同相分量与所述正交分量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合成码元;以及
生成单元,生成所述合成码元被分配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中的任意副载波上的所述OFDM码元,
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每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副载波被分为多个子带,
所述配置单元将对所述多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中的任意一个的多个数据码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子带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副载波被分为多个子带,
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每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子带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通过频率调度,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每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集中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以每传输时间间隔为单位进行所述频率调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副载波被分为多个子带,
所述配置单元将对所述多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中的任意一个的多个数据码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子带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任意一个子带所包含的副载波以外的副载波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将专用信道的数据码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每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并且将公共信道的数据码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双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8.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将发往多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的数据频分复用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而发送,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分离步骤,将数据码元分离为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以及
配置步骤,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在所述配置步骤中,将所述同相分量和所述正交分量的其中一方,按每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将另一方分散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85014 | 2005-06-24 | ||
JP185014/2005 | 2005-06-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08888A true CN101208888A (zh) | 2008-06-25 |
Family
ID=37570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800226603A Pending CN101208888A (zh) | 2005-06-24 | 2006-06-22 |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56215B2 (zh) |
EP (1) | EP1887723A1 (zh) |
JP (1) | JP4836951B2 (zh) |
CN (1) | CN101208888A (zh) |
WO (1) | WO200613749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887723A1 (en) * | 2005-06-24 | 2008-02-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
JP4347300B2 (ja) * | 2006-01-17 | 2009-10-2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
ES2560417T3 (es) | 2006-01-18 | 2016-02-18 | Ntt Docomo, Inc. | Estación base, terminal de comunicación, método de transmisión y método de recepción |
GB2437582B (en) | 2006-04-24 | 2008-07-16 | Nec Technologies | Localised and distributed scheduling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3401642B (zh) | 2007-06-19 | 2016-06-29 |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 移动站装置、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WO2010075864A1 (en) * | 2008-12-30 | 2010-07-08 | Telecom Italia S.P.A | A method for distributed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CN102308513B (zh) * | 2008-12-31 | 2014-04-09 | 意大利电信股份公司 | 多载波网络中的下行链路传输调度 |
US8446934B2 (en) * | 2009-08-31 | 2013-05-21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Frequency diversity and phase rot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00719B2 (ja) | 1998-07-22 | 2003-04-28 | 文雄 高畑 |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システム及び受信装置 |
JP2001285250A (ja) | 2000-04-03 | 2001-10-12 | Victor Co Of Japan Ltd | デジタル直交変調信号の生成方法、及びデジタル直交変調信号の生成装置 |
JP4256158B2 (ja) * | 2002-12-26 | 2009-04-2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4323985B2 (ja) * | 2003-08-07 | 2009-09-0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MXPA06001808A (es) * | 2003-08-20 | 2006-05-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Aparato de comunicacion por radio y metodo de asignacion de subportadores. |
JP3877215B2 (ja) | 2003-10-10 | 2007-02-07 | 株式会社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コスモス研究機構 | 送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JP4207771B2 (ja) | 2003-12-19 | 2009-01-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螺旋巻コア |
EP1887723A1 (en) * | 2005-06-24 | 2008-02-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
DK1933490T3 (en) * | 2005-11-04 | 2018-06-06 | Panasonic Corp | PROCEDURE FOR SETTING SUBBANDS IN MULTIPLE-CARRIER COMMUNICATION AND BASED UNI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8073062B2 (en) * | 2007-02-08 | 2011-12-06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
2006
- 2006-06-22 EP EP06767195A patent/EP188772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6-22 WO PCT/JP2006/312537 patent/WO20061374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6-22 JP JP2007522371A patent/JP4836951B2/ja active Active
- 2006-06-22 CN CNA2006800226603A patent/CN101208888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6-22 US US11/993,014 patent/US7756215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887723A1 (en) | 2008-02-13 |
WO2006137495A1 (ja) | 2006-12-28 |
US20090135924A1 (en) | 2009-05-28 |
US7756215B2 (en) | 2010-07-13 |
JPWO2006137495A1 (ja) | 2009-01-22 |
JP4836951B2 (ja) | 2011-1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75620B (zh) | 用于分组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
US9313787B2 (en) | Base st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 |
KR101276191B1 (ko) | 송신장치, 송신방법, 수신장치 및 수신방법 | |
CN105049159B (zh) | 用于harq协议的方法和系统 | |
EP2151935B1 (en) |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
KR101239514B1 (ko) | 기지국 장치, 이동국 장치, 블록 설정 방법,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 |
US8064393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 |
US8472394B2 (en) |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 |
CN101167283B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1690063A (zh) | 基站装置和广播信道发送方法 | |
CN101422067A (zh) | 用于多载波通信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1208888A (zh) |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KR20190093677A (ko) | 무선 통신 기지국 장치 및 제어 채널 배치 방법 | |
JP5242522B2 (ja) | 通信端末、受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
KR20120087773A (ko) | 셀룰라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기준 신호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