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6691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6691B
CN109996691B CN201780073451.XA CN201780073451A CN109996691B CN 109996691 B CN109996691 B CN 109996691B CN 201780073451 A CN201780073451 A CN 201780073451A CN 109996691 B CN109996691 B CN 109996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gas
pip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34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96691A (zh
Inventor
尾崎达也
长田光昭
冈岛章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li Marelli Wuxi Automotiv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relli China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relli China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relli China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96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6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96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6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9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convers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8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refrigerant circuit configur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Abstract

一种搭载于车辆的空调装置(100),具备气液分离器(27),其用于使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分离,在制暖运转时将从室外换热器(22)流入的气相制冷剂引导至压缩机(21),在制冷运转时将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2)流入的液相制冷剂引导至膨胀阀(25),所述气液分离器(27)配设在比所述室外换热器(22)靠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所述压缩机(21)配设在比所述气液分离器(27)靠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JP2013-535372A中公开了一种可在制冷模式和制暖模式之间切换的空调回路。该空调回路具有压缩机、外部换热器、内部换热器、以及蒸发器等构成设备。这些构成设备分别通过配管连接。
发明内容
但是,在JP2013-535372A的空调回路中,没有公开各构成设备通过配管如何连接的具体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的空调装置中,以简单的配管结构连接各构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一种搭载于车辆的空调装置,具备:压缩机,其用于压缩制冷剂;室外换热器,其用于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蒸发器,其用于通过使制冷剂吸收被引导至所述车辆的车室的空气的热量而使制冷剂蒸发;加热器,其用于利用由所述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的热量对被引导至所述车室的空气进行加热;膨胀阀,其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用于使通过所述室外换热器后的制冷剂减压膨胀;节流器,其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用于使由所述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减压膨胀;气液分离器,其用于使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分离,在制暖运转时将从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入的气相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压缩机,在制冷运转时将从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入的液相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膨胀阀;第一流路换向阀,其用于在制暖运转时以绕过所述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器的方式切换制冷剂的流路;以及第二流路换向阀,其用于在制冷运转时以绕过所述加热器和所述节流器的方式切换制冷剂的流路。所述气液分离器配设在比所述室外换热器靠所述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所述压缩机配设在比所述气液分离器靠所述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
在上述方式中,气液分离器配设在比室外换热器靠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压缩机配设在比气液分离器更靠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由此,由于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连接,所以能够使连接这些构成设备的配管的长度最短。因此,能够以简单的配管结构连接各构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制冷运转时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路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制暖运转时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路径的图。
图4是配设在车辆内的空调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右视图。
图6是配设在车辆内的空调装置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00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2、供用于空气调节的空气通过的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单元5、以及作为控制空调装置100的运行的控制部的控制器10。空调装置100是能够制冷制暖的热泵系统。空调装置100搭载于车辆(省略图示)以进行车室(省略图示)内的空气调节。
制冷循环2具备作为压缩机的空气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2、内部换热器35、作为蒸发器的冷却用换热器23、作为加热器的加热用换热器24、作为膨胀阀的温度式膨胀阀25、作为节流器的固定节流件26、气液分离器27、以及以制冷剂能够在这些构成设备中循环的方式连接这些构成设备的制冷剂流路30。制冷剂流路30上设置有第一流路换向阀28和第二流路换向阀29。在制冷循环2内循环的制冷剂例如是HFO-1234yf。
空气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气态(气相)制冷剂。由此,气态制冷剂变为高温高压。
室外换热器22例如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舱(在电动汽车中为马达舱)3内,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换热器22在制冷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暖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通过车辆的行驶、室外风扇4的旋转,向室外换热器22导入外部空气。
冷却用换热器23配置在HVAC单元5内。冷却用换热器23在热泵运转模式为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吸收被引导至车室的空气的热量而使制冷剂蒸发。在冷却用换热器23中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内部换热器35流向气液分离器27。
加热用换热器24配置在HVAC单元5内。加热用换热器24在热泵运转模式为制暖运转时,作为使通过空气压缩机21后的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加热用换热器24使被引导至车室内的空气吸收制冷剂的热量而进行加热。由加热用换热器24冷凝的制冷剂向固定节流件26流动。
温度式膨胀阀25配置在内部换热器35与冷却用换热器23之间,并使自室外换热器22经由气液分离器27与内部换热器35导入的液态(液相)制冷剂减压膨胀。温度式膨胀阀25根据通过冷却用换热器23的制冷剂的温度、即气态制冷剂的过热度而自动调节开度。
当冷却用换热器23的负载增加时,气态制冷剂的过热度增加。这样,温度式膨胀阀25的开度变大,增加制冷剂量以调节过热度。另一方面,当冷却用换热器23的负载减少时,气态制冷剂的过热度减少。这样,温度式膨胀阀25的开度变小,减少制冷剂量以调节过热度。如此,温度式膨胀阀25反馈通过冷却用换热器23的气态制冷剂的温度,调节开度以使气态制冷剂变为适当的过热度。
内部换热器35在温度式膨胀阀25的上游的制冷剂与冷却用换热器23的下游的制冷剂之间利用温度差进行热交换。
固定节流件26配置在加热用换热器24与室外换热器22之间,使由空气压缩机21压缩并由加热用换热器24冷凝后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固定节流件26例如使用节流孔、毛细管。固定节流件26的节流量预先设定为与使用频度高的特定的运转条件相对应。例如,也可以将能够阶段性地或者无级地调节开度的电磁阀用作可变节流件(节流器),来代替固定节流件26。
气液分离器27暂时储存在制冷剂流路30中流动的制冷剂,并将其气液分离成气态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气液分离器27在制暖运转时,将从室外换热器22流入的气态制冷剂引导至空气压缩机21。仅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27流向空气压缩机21。气液分离器27在制冷运转时,将从室外换热器22流入的液态制冷剂经由内部换热器35引导至温度式膨胀阀25。仅分离后的液态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27流向温度式膨胀阀25。气液分离器27具有储存部41和配管连接部42。
储存部41将制冷剂储存在内部,通过重力使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分离。储存部41以其中心轴竖直的方式设置。在储存部41内,液态制冷剂储存在下侧,气态制冷剂储存在液态制冷剂的上侧的空间。
配管连接部42设置在储存部41的上部,并形成供制冷剂出入储存部41的出入口。配管连接部42具有第一流路换向阀28和差压阀43。在配管连接部42汇集有与气液分离器27连接的所有配管。因此,能够省略在将第一流路换向阀28和差压阀43设置于外部时所需的配管,并能够简化用于连接气液分离器27与其他构成设备的配管。
在制冷运转时,当引导至温度式膨胀阀25的制冷剂的压力超过设定压力时,差压阀43打开。该设定压力设定为在制暖运转时压差压阀43不打开,仅在制冷运转时差压阀43打开的压力。通过设置差压阀43,能够防止制冷剂在制暖运转时从气液分离器27经由温度式膨胀阀25流向冷却用换热器23。
第一流路换向阀28通过开闭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第一流路换向阀28是具有由控制器10控制的螺线管28a的电磁阀。通过将第一流路换向阀28一体地设置在配管连接部42内,能够简化配管,并简化空调装置100的整体结构。
在制冷运转时,关闭第一流路换向阀28。由此,在室外换热器22中冷凝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27,液态制冷剂通过内部换热器35、温度式膨胀阀25以及冷却用换热器23再次返回气液分离器27。由于关闭了第一流路换向阀28,因此返回气液分离器27的气态制冷剂不流入气液分离器27的储存部41内,而在配管连接部42内流动并被直接引导至空气压缩机21。另一方面,在制暖运转时,打开第一流路换向阀28。由此,在室外换热器22中蒸发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27,通过第一流路换向阀28而被引导至空气压缩机21。因此,在制暖运转时,制冷剂绕过内部换热器35、温度式膨胀阀25以及冷却用换热器23流动。
在打开第一流路换向阀28的状态下,从储存部41内通过第一流路换向阀28流动的制冷剂,与从储存部41内通过内部换热器35、温度式膨胀阀25以及冷却用换热器23再次返回气液分离器27的制冷剂相比,流路阻力小,更容易流动。因此,即使在未设置差压阀43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从储存部41内通过内部换热器35、温度式膨胀阀25以及冷却用换热阀23再次返回气液分离器27的制冷剂的流动。这样,第一流路换向阀28仅通过开闭制冷剂容易流动的流路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因此,由于没有设置三通阀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并且不使用多个开闭阀,所以可以简化配管,并简化空调装置100的整体结构。
第二流路换向阀29通过开闭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在制冷运转时,打开第二流路换向阀29,由空气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绕过加热用换热器24及固定节流件26而直接流入室外换热器22。另一方面,在制暖运转时,关闭第二流路换向阀29,由空气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通过加热用换热器24及固定节流件26而流入室外换热器22。
HVAC单元5冷却或加热用于空气调节的空气。HVAC单元5具备:鼓风机52,其用于吹送空气;空气混合风门53,其用于调整通过加热用换热器24的空气量;以及外壳51,其用于以空气调节中利用的空气可通过的方式包围这些构成设备。在HVAC单元5内配置冷却用换热器23和加热用换热器24。从鼓风机52吹送的空气在流动于冷却用换热器23内的制冷剂和流动于加热用换热器24内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空气混合风门53设置于配置在HVAC单元5内的加热用换热器24的鼓风机52侧。空气混合风门53在制暖时打开加热用换热器24侧,在制冷时关闭加热用换热器24侧。根据空气混合风门53的开度,调节空气与加热用换热器24内的制冷剂之间的热量交换量。
控制器10是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器10也可以由多个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器10通过由CPU读取存储在ROM中的程序,使空调装置100发挥各种功能。
控制器10执行制冷循环2的控制。具体地,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控制器10设定空气压缩机21的输出,并执行第一流路换向阀28和第二流路换向阀29的开闭控制。另外,控制器10通过发送未图示的输出信号来执行HVAC单元5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2和图3分别对空调装置100的热泵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流路30的制冷剂如图2中的粗实线所示那样进行循环。
控制器10将第一流路换向阀28设为关闭状态,并将第二流路换向阀29设为打开状态。由此,被空气压缩机21压缩而变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流路换向阀29直接流向室外换热器22。
流向室外换热器22的制冷剂与被导入室外换热器22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后,通过气液分离器27被气液分离。在与气液分离器27的下游侧连接的温度式膨胀阀25中,由气液分离器27进行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经由内部换热器35而流通。
之后,液态制冷剂在温度式膨胀阀25中减压膨胀并向冷却用换热器23流通,通过吸收通过冷却用换热器23时用于空气调节的空气的热量而蒸发。在冷却用换热器23中蒸发的气态制冷剂不进入气液分离器27的储存部41,而是通过配管连接部42内后再次流向压缩机21。
在此,从气液分离器27向内部换热器35流通的液态制冷剂为高压流体,通过被气液分离器27气液分离,过冷却度变为约0℃的大致饱和液状态。另一方面,从冷却用换热器23向内部换热器35流通的气态制冷剂在通过温度式膨胀阀25时减压膨胀而变为低温流体。因此,液态制冷剂在内部换热器35中流通时与低温气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被气态制冷剂过度冷却,从饱和液状态变为具有过冷却度的过冷却状态。另外,气态制冷剂在内部换热器35中流通时,通过被液态制冷剂加热而变为具有过热度的加热状态。
在冷却用换热器23中被制冷剂冷却后的空气流向HVAC单元5的下游并被用作制冷风。
<制暖运转>
在制暖运转中,执行所谓的外部空气吸热热泵运转。在制暖运转中,制冷剂流路30的制冷剂如图3中的粗实线所示那样进行循环。
控制器10将第二流路换向阀29设为关闭状态,并将第一流路换向阀28设为打开状态。由此,被空气压缩机21压缩而变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向加热用热交换器24。流向加热用换热器24的制冷剂在加热用换热器24的内部对空气进行加热时损失热量而变为低温后,通过固定节流件26而减压膨胀,温度变得更低后流向室外换热器22。
流向室外换热器22的制冷剂与被导入室外换热器22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吸热后,流向气液分离器27的储存部41内被气液分离。然后,由气液分离器27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流路换向阀28后再次流向空气压缩机21。
流入加热用换热器24的气态制冷剂对加热用换热器24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被加热的空气流向HVAC单元5的下游并被用作制暖风。
接着,参照图4和图5对空调装置100中的各构成设备的配置进行说明。在图4中,上侧为车辆的前方,车室位于下侧。在图5中,右侧为车辆的前方,车室位于左侧。
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室外换热器22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配置在发动机舱3的前端部。另一方面,由于冷却用换热器23和加热用换热器24设于HVAC单元5内并对被引导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因此配置在靠近车室的发动机舱3的后端部。
气液分离器27的配管连接部42具有作为蒸发器配管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部42a、作为压缩机配管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42b、作为室外换热器配管连接部的第三连接部42c、以及供安装第一流路换向阀28的螺线管28a的螺线管安装部42d。
第一连接部42a是朝向车辆后方形成的平面。第一连接部42a上连接向温度式膨胀阀25引导制冷剂的第一连接配管31、以及供通过温度式膨胀阀25及冷却用换热器23的制冷剂返回的第二连接配管32。第一连接部42a上连接将第一连接配管31和第二连接配管32的端部连结为一体的单一的法兰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管的连接。
与气液分离器27相比,冷却用换热器23配设在动机舱3内的更靠后的位置。由此,由于第一连接部42a以与冷却用换热器23相对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第一连接配管31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2最短。
第二连接部42b是朝向车辆的侧方形成的平面。第二连接部42b上连接有连接气液分离器27和空气压缩机21的第三连接配管33。第二连接部42b上连接形成于第三连接配管33的端部的法兰部。
由于第一连接部42a朝向车辆的后方,第二连接部42b朝向车辆的侧方,所以第三连接配管33设置为相对于第二连接配管32成直角。因此,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配管连接部42内呈直角地转换。由此,由于朝向空气压缩机21向后方弯曲的第三连接配管33朝向车辆的侧方连接,因此能够简化配管的布置。另外,配管连接部42在制冷运转时,通过第一流路换向阀28的运行使第二连接配管32与第三连接配管33不经由储存部41内而直接连通。
第三连接部42c是形成于配管连接部42的上端的平面。第三连接部42c上连接有连接室外换热器22和气液分离器27的第四连接配管34。第三连接部42c上连接形成于第四连接配管34的端部的法兰部。
螺线管安装部42d是朝向车辆前方形成的平面。在螺线管安装部42d中,以将第一流路换向阀28的阀体(省略图示)插入配管连接部42内的方式安装螺线管28a。
如图4所示,气液分离器27配设在比室外换热器22靠发动机舱3内的后方的位置。空气压缩机21配设在比气液分离器27更靠发动机舱3内的后方的位置。由此,由于室外换热器22、气液分离器27和空气压缩机21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连接,因此能够使分别连接各构成设备的配管的长度最短。因此,能够以简单的配管结构连接各构成设备,并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封入量。
如图5所示,室外换热器22的制冷剂出口22b与制冷剂入口22a相比位于上方。气液分离器27收纳在室外换热器22的高度方向尺寸内。由此,能够缩短连接室外换热器22和气液分离器27的配管,并能够抑制空调装置100整体的高度。
另外,室外换热器22的制冷剂出口22b配设在比配管连接部42靠上的位置。空气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口21a配设在比从气液分离器27向空气压缩机21引导制冷剂的配管连接部42的第二连接部42b靠下的位置。由此,通过从气液分离器27到空气压缩机21依次向下引导制冷剂,能够简化配管的结构,并能够抑制润滑油积存在室外换热器22内或配管内。
在此,第四连接配管34在制冷运转时,接近液相的状态的制冷剂流动,在制暖时,接近气相的状态的制冷剂流动。考虑到压损,可以考虑使制暖运转时优先而增大管路直径。但是,增大第四连接配管34的管路直径,并加长管路时,液态制冷剂流动的配管变长,因此封入制冷剂量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优选缩短形成第四连接配管34。
另外,内部换热器35需要具有一定长度,以便在第一连接管31内的制冷剂与第二连接管32内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如果将气液分离器27配设在比空气压缩机21靠发动机舱3内的后方的位置,则内部换热器35的长度可能不足。因此,气液分离器27配设在比室外换热器22靠发动机舱3内的后方的位置,空气压缩机21配设在比气液分离器27更靠发动机舱3内的后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也可以朝向车辆的前方形成第二连接部42b。在图6中,上侧为车辆的前方,车室位于下侧。在图7中,右侧为车辆的前方,车室位于左侧。
第二连接部42b上连接有连接气液分离器27和空气压缩机21的第三连接配管33。因此,由于通过将第三连接配管33与第二连接配管32配设成直线状,制冷剂在配管连接部42内不转换方向,而在第三连接配管33内转换方向,所以能够使制冷剂顺畅地流动。另外,在该情况下,供安装第一流路换向阀28的螺线管28a的螺线管安装部42d朝向车辆的侧方形成。
根据以上实施方式,发挥以下所示的效果。
空调装置100具备气液分离器27,其用于使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分离,在制暖运转时将从室外换热器22流入的气态制冷剂引导至空气压缩机21,在制冷运转时将从室外换热器22流入的液态制冷剂引导至温度式膨胀阀25。气液分离器27配设在比室外换热器22靠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空气压缩机21配设在比气液分离器27靠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
由此,室外换热器22、气液分离器27和空气压缩机21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连接,因此能够使分别连接各构成设备的配管的长度最短。因此,能够以简单的配管结构连接各构成设备,并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封入量。
另外,在空调装置100中,室外换热器22的制冷剂出口22b配设在比配管连接部42靠上的位置,空气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口21a配设在比从气液分离器27向空气压缩机21引导制冷剂的配管连接部42的第二连接部42b靠下的位置。
由此,通过从气液分离器27到空气压缩机21依次向下引导制冷剂,能够简化配管的结构,并能够抑制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积存在室外换热器22内或配管内。
另外,在空调装置100中,室外换热器22的制冷剂出口22b与制冷剂入口22a相比位于上方,气液分离器27收纳在室外换热器22的高度方向尺寸内。
由此,能够缩短连接室外换热器22和气液分离器27的配管,并能够抑制空调装置100整体的高度。
另外,在空调装置100中,温度式膨胀阀25以及冷却用换热器23配设在比气液分离器27靠发动机舱3内的后方的位置,第一连接部42a朝向车辆的后方形成。
由此,第一连接部42a以与温度式膨胀阀25以及冷却用换热器23相对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第一连接配管31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2最短。
另外,在空调装置100中,第二连接部42b朝向车辆的侧方形成。
由此,由于朝向空气压缩机21向后方弯曲的第三连接配管33朝向车辆的侧方连接,因此能够简化配管的布置。
另外,也可以将第二连接部42b朝向车辆的前方形成,将第三连接配管33与第二连接配管32配设成直线状。在该情况下,由于制冷剂在配管连接部42内不转换方向,而在第三连接配管33内转换方向,所以能够使制冷剂顺畅地流动。
另外,在空调装置100中,配管连接部42在制冷运转时,通过第一流路换向阀28的运行使第二连接配管32与第三连接配管33不经由储存部41内而直接连通。
由此,通过将第一流路换向阀28一体地设置在配管连接部42内,能够简化配管,并能够简化空调装置100整体的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6年12月1日向日本专利局申请的专利申请2016-234034号的优先权,通过参考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8)

1.一种搭载于车辆的空调装置,具备:
压缩机,其用于压缩制冷剂;
室外换热器,其用于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蒸发器,其用于通过使制冷剂吸收被引导至所述车辆的车室的空气的热量而使制冷剂蒸发;
加热器,其用于利用由所述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的热量对被引导至所述车室的空气进行加热;
膨胀阀,其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用于使通过所述室外换热器后的制冷剂减压膨胀;
节流器,其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用于使由所述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减压膨胀;
气液分离器,其用于使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分离,在制暖运转时将从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入的气相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压缩机,在制冷运转时将从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入的液相制冷剂引导至所述膨胀阀;以及
第一流路换向阀,其用于在制暖运转时以绕过所述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器的方式切换制冷剂的流路,
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
储存部,其用于储存制冷剂;以及
配管连接部,其设置在所述储存部的上部,并在内部设置有所述第一流路换向阀,
供制冷剂出入所述储存部的所有出入口形成在所述配管连接部,
所述气液分离器配设在比所述室外换热器靠所述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
所述压缩机配设在比所述气液分离器靠所述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吸入口配设在比从所述气液分离器向所述压缩机引导制冷剂的所述配管连接部的压缩机配管连接部靠下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配设在比所述配管连接部靠上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所述制冷剂出口与制冷剂入口相比位于上方,
所述气液分离器收纳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尺寸内。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蒸发器配设在比所述气液分离器靠所述车辆内的后方的位置,
所述配管连接部具有蒸发器配管连接部,该蒸发器配管连接部连接向所述膨胀阀引导制冷剂的第一连接配管和供通过所述蒸发器后的制冷剂返回的第二连接配管,
所述蒸发器配管连接部朝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机配管连接部连接有对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压缩机进行连接的第三连接配管,该第三连接配管朝向所述车辆的侧方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机配管连接部连接有对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压缩机进行连接的第三连接配管,该第三连接配管朝向所述车辆的前方形成,
所述第三连接配管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配设成直线状。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配管连接部在制冷运转时,通过所述第一流路换向阀的运行使所述第二连接配管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不经由所述储存部内而直接连通。
CN201780073451.XA 2016-12-01 2017-11-08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99966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4034 2016-12-01
JP2016234034A JP6606052B2 (ja) 2016-12-01 2016-12-01 空調装置
PCT/JP2017/040316 WO2018100995A1 (ja) 2016-12-01 2017-11-08 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6691A CN109996691A (zh) 2019-07-09
CN109996691B true CN109996691B (zh) 2022-07-26

Family

ID=62242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3451.XA Active CN109996691B (zh) 2016-12-01 2017-11-08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97258B2 (zh)
JP (1) JP6606052B2 (zh)
CN (1) CN109996691B (zh)
DE (1) DE112017006098T5 (zh)
WO (1) WO2018100995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4226A (en) * 1996-06-24 1998-01-06 Ford Motor Company Manifold for a refrigerant receiver
CN102734867A (zh) * 2011-04-04 2012-10-17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3206819A (zh) * 2012-01-17 2013-07-17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气液分离器及车用空调装置
CN104279800A (zh) * 2013-07-09 2015-0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145B2 (ja) * 1987-06-18 1996-03-04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用受液器
JPH0492714A (ja) * 1990-08-09 1992-03-25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冷房装置
JPH10311624A (ja) * 1997-05-13 1998-11-24 Daiyu:Kk 流路切換機構を具えたアキュムレータ
JP2003042599A (ja) * 2001-08-01 2003-02-13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4306686A (ja) * 2003-04-03 2004-11-04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114283A (ja) * 2003-10-09 2005-04-28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219704A (ja) * 2004-02-09 2005-08-18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6327350A (ja) * 2005-05-25 2006-12-07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773809B2 (ja) * 2005-11-25 2011-09-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機
JP2008094382A (ja) * 2006-09-15 2008-04-24 Denso Corp 車両用超臨界冷凍サイクル
FR2963665B1 (fr) * 2010-08-05 2015-10-1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ucle de climatisation comprenant un dispositif de reception d'un fluide refrigerant
KR101474808B1 (ko) * 2011-11-23 2014-12-22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JP2013124847A (ja) * 2011-12-16 2013-06-24 Calsonic Kansei Corp 流路切替弁、及びその流路切替弁を備えた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EP2871083B1 (en) * 2012-07-09 2017-02-01 Nissan Motor Co., Lt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10556487B2 (en) * 2016-03-18 2020-02-11 Denso Corporation Accumulating/receiving device and heat pump system
JP6430465B2 (ja) * 2016-12-01 2018-11-28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気液分離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4226A (en) * 1996-06-24 1998-01-06 Ford Motor Company Manifold for a refrigerant receiver
CN102734867A (zh) * 2011-04-04 2012-10-17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3206819A (zh) * 2012-01-17 2013-07-17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气液分离器及车用空调装置
CN104279800A (zh) * 2013-07-09 2015-0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6098T5 (de) 2019-08-22
US11597258B2 (en) 2023-03-07
US20190291542A1 (en) 2019-09-26
JP6606052B2 (ja) 2019-11-13
CN109996691A (zh) 2019-07-09
JP2018090048A (ja) 2018-06-14
WO2018100995A1 (ja)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8462B2 (en) Heat-pump-type vehicula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KR100419564B1 (ko) 고온가스 바이패스 구조를 가지는 냉동사이클 시스템
JP594964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451317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323489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620143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170297415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243410B2 (ja) 車両用電池加熱装置
JP627788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2233676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
JP607505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021083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7165139A (ja) 空調装置
JP6225709B2 (ja) 空調装置
CN109996690B (zh) 气液分离器
WO201902653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1819096B (zh) 空调装置
CN109996691B (zh) 空调装置
JP6606254B2 (ja) 気液分離器
JP6891711B2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WO2017022421A1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6606253B2 (ja) 気液分離器
JP7410672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697759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用の内部熱交換装置
JP200828125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rilyn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ALSONIC KANSEI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12

Address after: Building C, No. 888, Huanhu West 2nd Road, Lingang New District,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Marelli (China)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rilyn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7

Address after: 214028 Plot J4,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ili Marelli (Wuxi) Automotiv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C, No.888, Huanhu West 2nd Road, Lingang New District,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Marelli (China)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