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具有地下作业多、施工技术复杂、管线布置繁多、投资额巨大等特点,这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时总结具有推广价值的工作方案、管理制度、指导图册、实施细则和工作手册等质量管理标准化成果,建立基于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为核心内容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对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开展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企业评先、诚信评价和项目创优等重要参考依据。
目前,在综合管廊施工的过程中,综合管廊工程质量标准化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打分法,有的是请专业机构来现场打分,有的是通过专家或管理单位来打分,打分的标准各不相同,有的是以良好、及格或优秀来评分,有的是采用1~10的分值进行打分,但是,不管怎样的打分形式,均由人来打分,均包含主观因素,所以最终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结果多为定性描述,准确度与代表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形式不统一,且评价结果准确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方法,实现了对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进行统一评价,提高了评价的准确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多层次结构分析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子指标层;
针对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集U,针对指标层和子指标层建立评级指标集U的子集;
步骤2:采用1~9标度法分别针对评价指标集U及其子集构造判断矩阵C,并分别计算各判断矩阵C的权重向量W;
步骤3:构建评价集V:
V={V1,V2,V3}={符合,不符合,未涉及}={1,2,3};
步骤4:分别对评价指标集U及其子集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模糊评判,并建立其模糊关系矩阵R;
步骤5:结合权重向量W及模糊关系矩阵R进行模糊合成运算,得到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层包括综合管廊工程参与单位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
所述准则层包括参与单位的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两个评价指标;
所述指标层包括参与单位的质量行为对应的多个评价指标,和参与单位的实体质量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三个评价指标;
所述子指标层包括与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指标分别对应的多个子评价指标。
进一步地,所述参与单位包括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
步骤2.1:构造判断矩阵C;
所述判断矩阵C=(Cij)n×n;其中,n是指判断矩阵中的n个元素,Cij的值为评价指标i及评价指标j相对于目标的重要值;
步骤2.1:计算权重向量W:
针对每个判断矩阵C,通过式(2.1)计算判断矩阵C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其中,i=1,2,......,n;
通过式(2.2)计算Mi的n次方根
由构成向量
通过式(2.4)对向量正规化得到:
则得到权重向量W;
W=[W1,W2,……,Wn]T (2.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步骤4.1:由p位评价专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精确判断,得到评价结果,任一项评价结果为评价集V中的任一个元素Vh,h=1,2,3;
步骤4.2:对所有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并计算模糊关系矩阵R中的元素Rnh;
其中,fnh为各评价指标获得评价集V中任一个元素Vh的个数;
则得出模糊关系矩阵R为:
其中,n为各评价指标集U或其子集中的元素个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
步骤5.1:将步骤2中得到的各评价指标集U及其子集的权重向量A及步骤4中得到的模糊关系矩阵R,分别对应进行模糊合成得到其综合评价向量B:
B=A·R=(b1,b2,b3)(5.1)
步骤5.2:根据向量B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近似值Z:
其中,bq为向量B中的元素,q=1,2,3;
结合评价集V中的元素值,对于Z值采用近似算法使其等于1、2或3,得出各评价指标集中的各个指标的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符合、不符合或未涉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把模糊数学方法运用到质量评价中,建立科学的模糊评判综合模型,完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能够通过评价体系的运行对责任单位予以考核管理;本发明结合常用评价方法的分析思路,在综合管廊工程质量标准化评价实施阶段,针对综合管廊项目管理阶段标准化评价的特点及要求,并考虑到评价方法的经济性、适用性、可行性及科学性,将定性及定量方法相结合,结合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对质量行为标准化及工程实体质量标准化两大方面评价,得出最终质量管理综合评价结果,使质量评价的形式统一,且降低了人为打分带来的倾向性及误差影响,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多层次结构分析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子指标层;
所述目标层包括综合管廊工程参与单位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
所述准则层包括参与单位的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两个评价指标;
所述指标层包括参与单位的质量行为对应的多个评价指标,和参与单位的实体质量的三个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评价指标;
所述子指标层包括与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指标分别对应的多个子评价指标;所述参与单位包括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
针对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集U,针对指标层和子指标层建立评级指标集U的子集。
步骤2:采用1~9标度法分别针对评价指标集U及其子集构造判断矩阵C,并分别计算各判断矩阵C的权重向量W;
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
步骤2.1:构造判断矩阵C;
所述判断矩阵C=(Cij)n×n;其中,n是指判断矩阵中的n个元素,Cij的值为评价指标i及评价指标j相对于目标的重要值;
具体的,判断矩阵C组成如表1所示:
表1判断矩阵C的结构
|
C<sub>1</sub> |
C<sub>2</sub> |
… |
C<sub>n</sub> |
C<sub>1</sub> |
C<sub>11</sub> |
C<sub>12</sub> |
… |
C<sub>1n</sub> |
C<sub>2</sub> |
C<sub>21</sub> |
C<sub>22</sub> |
… |
C<sub>2n</sub> |
… |
… |
… |
… |
... |
C<sub>n</sub> |
C<sub>n1</sub> |
C<sub>n2</sub> |
... |
C<sub>nn</sub> |
应当说明的是:判断矩阵C中Cij的值采用1~9标度法进行赋值,具体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同理,当Cij={2,4,6,8,1/2,1/4,1/6,1/8}时,表示重要性等级介于Cij={1,3,5,7,9,1/3,1/5,1/7,1/9}之间;
表2判断矩阵C中的具体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序号 |
重要性等级 |
C<sub>ij</sub>赋值 |
1 |
i、j两元素同等重要 |
1 |
2 |
i元素比j元素稍重要 |
3 |
3 |
i元素比j元素明显重要 |
5 |
4 |
i元素比j元素强烈重要 |
7 |
5 |
i元素比j元素极端重要 |
9 |
6 |
i元素比j元素稍不重要 |
1/3 |
7 |
i元素比j元素明显不重要 |
1/5 |
8 |
i元素比j元素强烈不重要 |
1/7 |
9 |
i元素比j元素极端不重要 |
1/9 |
步骤2.1:计算权重向量W:
针对每个判断矩阵C,通过式(2.1)计算判断矩阵C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其中,i=1,2,......,n;
通过式(2.2)计算Mi的n次方根
由构成向量
通过式(2.4)对向量正规化得到:
则得到权重向量W;
W=[W1,W2,……,Wn]T (2.5)
在此应当说明的是:在步骤5使用权重向量W之前,应当对判断矩阵C做一致性检验,看其是否满足一致性,若不满足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否则不能进入到下面的步骤,即使进行完步骤5其结果也不具有实际意义。
判断矩阵C做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计算判断矩阵C的最大特征值λmax:
其中,(AW)i是权重向量W中的第i个元素;
通过下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再计算一致性比率CR;
其中,RI为判断矩阵C中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根据表1中的标度法的统计表确定,具体如表3所示:
表3: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
标度值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I |
0.00 |
0.00 |
0.58 |
0.90 |
1.12 |
1.24 |
1.32 |
1.41 |
1.45 |
应当说明的是,对于1,2阶判断矩阵,RI只是形式上的,因为1,2阶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当判断矩阵的阶数大于2时,其一致性比率CR<0.10时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步骤3:构建评价集V;选用符合性评价,评价等级包括符合、不符合和未涉及三种;因此评价集V为:
V={V1,V2,V3}={符合,不符合,未涉及}={1,2,3}。
步骤4:分别对评价指标集U及其子集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模糊评判,并建立其模糊关系矩阵R;
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步骤4.1:由p位评价专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精确判断,得到评价结果,任一项评价结果为评价集V中的任一个元素Vh,h=1,2,3;
步骤4.2:对所有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并通过式(4.1)计算模糊关系矩阵R中的元素Rnh;
其中,fnh为各评价指标获得评价集V中任一个元素Vh的个数;
则得出模糊关系矩阵R为:
其中,n为各评价指标集U或其子集中的元素个数。
步骤5:结合权重向量W及模糊关系矩阵R进行模糊合成运算,得到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
步骤5.1:将步骤2中得到的各评价指标集U及其子集的权重向量A及步骤4中得到的模糊关系矩阵R,分别对应进行模糊合成得到其综合评价向量B:
B=A·R=(b1,b2,b3)(5.1)
步骤5.2:根据向量B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近似值Z:
其中,bq为向量B中的元素,q=1,2,3;
结合评价集V中的元素值,对于Z值采用近似算法使其等于1、2或3,得出各评价指标集中的各个指标的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符合、不符合或未涉及。
实施例2:应用实施例(一)
对于参与单位为施工单位时,采取实施例1中的实施步骤进行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
步骤1中针对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集U,U=Uk,k=1,2;针对指标层和子指标层建立评级指标集U的子集;
具体的,所述施工单位指标层的质量行为指标包括人员管理、技术管理、材料管理、分包管理、施工管理、资料管理和验收管理,所述施工单位指标层的实体质量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三个评价指标;指标层用集合表示Ukd(k=1,2;d=1,2,3,4…);
所述施工单位子指标层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的实体控制指标,具体的,地基与基础的控制指标为地基处理、土方工程、边坡支护与降排水、及地下防水;主体结构的控制指标为模板、钢筋和混凝土;附属工程的控制指标为建筑给排水、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建筑消防和建筑智能;子指标层用集合表示U1kd,U2kd,U3kd,…;具体如下表4所示:
表4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评价的多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从表4看出,施工单位的评价指标集U分成三层:
第一层为U={U1,U2}=(质量行为,实体质量);
第二层为U1={U11,U12,U13,U14,U15,U16,U17}=(人员管理,技术管理,材料管理,分包管理,施工管理,资料管理,验收管理);U2={U21,U22,U23}=(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附属工程);
第三层为U21={U211,U212,U213,U214}=(地基处理,土方工程,边坡支护与降排水,地下防水);
U22={U221,U222,U223}=(模板,钢筋,混凝土);
U23={U231,U232,U233,U234,U235,U236}=(建筑给排水,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建筑消防,建筑智能);
通过步骤2对上述各评价指标集进行计算得出权重向量W;
(1)对于第一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表5为判断矩阵值;
表5第一层判断矩阵值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评价U |
U<sub>1</sub> |
U<sub>2</sub> |
质量行为U<sub>1</sub> |
1 |
1/5 |
实体质量U<sub>2</sub> |
5 |
1 |
对上述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具体如表6所示;
表6对判断矩阵的运算表
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得CI=0,CR<0.10,满足一致性;最终计算出U的权重向量W(0.8,0.2);
(2)对于第二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表7为质量行为判断矩阵值;
表7第二层质量行为判断矩阵值
质量行为U1 |
U<sub>11</sub> |
U<sub>12</sub> |
U<sub>13</sub> |
U<sub>14</sub> |
U<sub>15</sub> |
U<sub>16</sub> |
U<sub>17</sub> |
人员管理U<sub>11</sub> |
1 |
1/5 |
1/5 |
1/7 |
1/9 |
1 |
1/5 |
技术管理U<sub>12</sub> |
5 |
1 |
5 |
1 |
1 |
3 |
3 |
材料管理U<sub>13</sub> |
5 |
1/5 |
1 |
1/3 |
1/3 |
1 |
1/3 |
分包管理U<sub>14</sub> |
7 |
1 |
3 |
1 |
1 |
3 |
2 |
施工管理U<sub>15</sub> |
9 |
1 |
3 |
1 |
1 |
5 |
3 |
资料管理U<sub>16</sub> |
1 |
1/3 |
1 |
1/3 |
1/5 |
1 |
1/3 |
验收管理U<sub>17</sub> |
5 |
1/3 |
3 |
1/2 |
1/3 |
3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质量行为U1的权重向量W1为(0.0306,0.2393,0.0689,0.2203,0.2603,0.0548,0.1258),λmax=7.3537;CI=0.059;CR=0.0447<0.10,满足一致性;
对实体质量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8所示为实体质量判断矩阵值;
表8第二层实体质量判断矩阵值
实体质量U<sub>2</sub> |
U<sub>21</sub> |
U<sub>22</sub> |
U<sub>23</sub> |
地基与基础工程U<sub>21</sub> |
1 |
1 |
5 |
主体结构U<sub>22</sub> |
1 |
1 |
3 |
附属工程U<sub>23</sub> |
1/5 |
1/3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实体质量U2的权重向量W2为(0.4806,0.4054,0.1140),λmax=3.0291;CI=0.0146;CR=0.0252<0.10,满足一致性;
(3)对于第三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表9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判断矩阵值;
表9第三层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判断矩阵值
地基与基础工程U<sub>21</sub> |
U<sub>211</sub> |
U<sub>212</sub> |
U<sub>213</sub> |
U<sub>214</sub> |
地基处理U<sub>211</sub> |
1 |
5 |
6 |
1 |
土方工程U<sub>212</sub> |
1/5 |
1 |
1/3 |
1/3 |
边坡支护与降排水U<sub>213</sub> |
1/6 |
3 |
1 |
1/2 |
地下防水U<sub>214</sub> |
1 |
3 |
2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地基与基础工程U21的权重向量W21为(0.4682,0.0772,0.1415,0.3131),λmax=4.2290;CI=0.0763;CR=0.0848<0.10,满足一致性;
对主体结构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10所示为主体结构判断矩阵值;
表10第三层主体结构判断矩阵值
主体结构U<sub>22</sub> |
U<sub>221</sub> |
U<sub>222</sub> |
U<sub>223</sub> |
模板U<sub>221</sub> |
1 |
1/3 |
1/3 |
钢筋U<sub>222</sub> |
3 |
1 |
1 |
混凝土U<sub>223</sub> |
3 |
1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主体结构U22的权重向量W22为(0.1429,0.4286,0.4286),λmax=3;CI=0;CR=0<0.10,满足一致性;
对附属工程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11所示为附属工程判断矩阵值;
表11第三层附属工程判断矩阵值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附属工程U23的权重向量W23为(0.1863,0.1711,0.1425,0.0756,0.3560,0.0685),λmax=6.3685;CI=0.0737;CR=0.0594<0.10,满足一致性;
通过步骤4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R;本实施例中令p=10,即选取10位评价专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精确判断,得到评价结果,如表1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评价专家是指在该领域获得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个人,评价专家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各责任主体间的平衡问题。
表12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评价专家评价统计结果
由表12的统计结果结合步骤5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具体如下:
质量行为模糊关系矩阵
地基与基础工程模糊关系矩阵
主体结构模糊关系矩阵
附属结构模糊关系矩阵
通过上述矩阵并根据B=A·R=(b1,b2,b3)计算出B21,B22,B23及B1,B2,并组成第一层进行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
具体的,得出B21=A21·R21=(0.8017 0.1983 0);B22=A22·R22=(0.7858 0.21420);B23=A23·R23=(0.7172 0.2828 0);
进一步得出:B1=A1·R1=(0.7703 0.2297 0);B2=A2·R2=(0.78560.2144 0);
结合B=A·R=(b1,b2,b3)得出二级综合模糊关系矩阵B=(0.7830 0.2170 0);
根据计算出Z=0.7830×1+0.2170×2+0×3=1.197≈1,结合评价集V得出最终综合管廊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综合评价等级为符合。
实施例3:应用实施例(二)
对于参与单位为监理单位时,采取实施例1中的步骤进行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
步骤1中针对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集U,U=Uk,k=1,2;针对指标层和子指标层建立评级指标集U的子集;
具体的,所述监理单位指标层的质量行为指标包括监理质保体系与人员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资料管理,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及检测管理,验收管理;所述监理单位指标层实体质量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三个评价指标;指标层用集合表示Ukd(k=1,2;d=1,2,3,4…);
所述监理单位子指标层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的实体控制指标,具体的,地基与基础的控制指标为地基处理、土方工程、边坡支护与降排水、及地下防水;主体结构的控制指标为模板、钢筋和混凝土;附属工程的控制指标为建筑给排水、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建筑消防和建筑智能;子指标层用集合表示U1kd,U2kd,U3kd,…;具体如表13所示:
表13综合管廊工程监理单位质量管理评价的多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从表13看出,监理单位的评价指标集U分成三层:
第一层为U={U1,U2}=(质量行为,实体质量);
第二层为U1={U11,U12,U13,U14,U15,U16}=(监理质保体系与人员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资料管理,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及检测管理,验收管理);U2={U21,U22,U23}=(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附属工程);
第三层为U21={U211,U212,U213,U214}=(地基处理,土方工程,边坡支护与降排水,地下防水);
U22={U221,U222,U223}=(模板,钢筋,混凝土);
U23={U231,U232,U233,U234,U235,U236}=(建筑给排水,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建筑消防,建筑智能);
通过步骤2对上述各评价指标集进行计算得出权重向量W;
(1)对于第一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表14为判断矩阵值;
表14第一层判断矩阵值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评价U |
U<sub>1</sub> |
U<sub>2</sub> |
质量行为U<sub>1</sub> |
1 |
1/5 |
实体质量U<sub>2</sub> |
5 |
1 |
对上述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具体如表15所示;
表15对判断矩阵的运算表
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得CI=0,CR<0.10,满足一致性;最终计算出U的权重向量W(0.8,0.2);
(2)对于第二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表16为质量行为判断矩阵值;
表16第二层质量行为判断矩阵值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质量行为U1的权重向量W1为(0.3408,0.1151,0.0854,0.0564,0,1025,0.2998),λmax=6.3744;CI=0.0749;CR=0.0604<0.10,满足一致性;
对实体质量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17所示为实体质量判断矩阵值;
表17第二层实体质量判断矩阵值
实体质量U<sub>2</sub> |
U<sub>21</sub> |
U<sub>22</sub> |
U<sub>23</sub> |
地基与基础工程U<sub>21</sub> |
1 |
1/3 |
2 |
主体结构U<sub>22</sub> |
3 |
1 |
5 |
附属工程U<sub>23</sub> |
1/2 |
1/5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实体质量U2的权重向量W2为(0.2297,0,6483,0.1220),λmax=3.0037;CI=0.0019;CR=0.0032<0.10,满足一致性;
(3)对于第三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表18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判断矩阵值;
表18第三层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判断矩阵值
地基与基础工程U<sub>21</sub> |
U<sub>211</sub> |
U<sub>212</sub> |
U<sub>213</sub> |
U<sub>214</sub> |
地基处理U<sub>211</sub> |
1 |
1 |
3 |
1 |
土方工程U<sub>212</sub> |
1 |
1 |
1 |
1 |
边坡支护与降排水U<sub>213</sub> |
1/3 |
1 |
1 |
1/3 |
地下防水U<sub>214</sub> |
1 |
1 |
3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地基与基础工程U21的权重向量W21为(0.3126,0.2376,0.1372,0.3126),λmax=4.1533;CI=0.0511;CR=0.0568<0.10,满足一致性;
对主体结构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19所示为主体结构判断矩阵值;
表19第三层主体结构判断矩阵值
主体结构U<sub>22</sub> |
U<sub>221</sub> |
U<sub>222</sub> |
U<sub>223</sub> |
模板U<sub>221</sub> |
1 |
2 |
2 |
钢筋U<sub>222</sub> |
1/2 |
1 |
1 |
混凝土U<sub>223</sub> |
1/2 |
1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主体结构U22的权重向量W22为(0.5,0.25,0.25),λmax=3;CI=0;CR=0<0.10,满足一致性;
对附属工程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20所示为附属工程判断矩阵值;
表20第三层附属工程判断矩阵值
附属工程U<sub>23</sub> |
U<sub>231</sub> |
U<sub>232</sub> |
U<sub>233</sub> |
U<sub>234</sub> |
U<sub>235</sub> |
U<sub>236</sub> |
建筑给排水U<sub>231</sub> |
1 |
1 |
1/2 |
4 |
1/2 |
4 |
通风与空调U<sub>232</sub> |
1 |
1 |
1/2 |
3 |
1 |
4 |
建筑电气U<sub>233</sub> |
2 |
2 |
1 |
5 |
1/3 |
3 |
建筑节能U<sub>234</sub> |
1/4 |
1/3 |
1/5 |
1 |
1/5 |
1/5 |
建筑消防U<sub>235</sub> |
2 |
1 |
3 |
5 |
1 |
5 |
建筑智能U<sub>236</sub> |
1/4 |
1/4 |
1/3 |
5 |
1/5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附属工程U23的权重向量W23为(0.1707,0.1826,0.2232,0.0400,0.3123,0.0711),λmax=6.5666;CI=0.1133;CR=0.0914<0.10,满足一致性;
之后通过步骤4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R;本实施例中选取评价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没有详细给出;但其实施步骤与实施例2中相同,具体为:统计评价结果结合步骤5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1,主体结构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2,附属结构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3;
通过上述模糊关系矩阵并根据B=A·R=(b1,b2,b3)计算出B21,B22,B23及B1,B2,并组成第一层进行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然后结合B=A·R=(b1,b2,b3)得出二级综合模糊关系矩阵B;
最终根据计算出Z的值,取Z的近似值使其等于评价集V中的一个元素,作为最终综合管廊监理单位质量管理综合评价结果等级。
实施例4:应用实施例(三)
对于参与单位为建设单位时,采取实施例1中的步骤进行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
步骤1中针对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集U,U=Uk,k=1,2;针对指标层和子指标层建立评级指标集U的子集;
具体的,所述建设单位指标层的质量行为指标包括项目立项决策阶段管理,勘察设计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准备阶段管理,项目施工阶段管理,项目竣工阶段管理;所述建设单位指标层的实体质量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三个评价指标;指标层用集合表示Ukd(k=1,2,d=1,2,3,4…);
所述子指标层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的实体控制指标,具体的,地基与基础的控制指标为地基处理、土方工程、边坡支护与降排水、及地下防水;主体结构的控制指标为模板、钢筋和混凝土;附属工程的控制指标为建筑给排水、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建筑消防和建筑智能;子指标层用集合表示U1kd,U2kd,U3kd,…;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单位质量管理评价的多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从表21看出,建设单位的评价指标集U分成三层:
第一层为U={U1,U2}=(质量行为,实体质量);
第二层为U1={U11,U12,U13,U14,U15,U16,U17}=(项目立项决策阶段管理,勘察设计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准备阶段管理,项目施工阶段管理,项目竣工阶段管理);U2={U21,U22,U23}=(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附属工程);
第三层为U21={U211,U212,U213,U214}=(地基处理,土方工程,边坡支护与降排水,地下防水);
U22={U221,U222,U223}=(模板,钢筋,混凝土);
U23={U231,U232,U233,U234,U235,U236}=(建筑给排水,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建筑消防,建筑智能);
通过步骤2对上述各评价指标集进行计算得出权重向量W;
(1)对于第一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表22为判断矩阵值;
表22第一层判断矩阵值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评价U |
U<sub>1</sub> |
U<sub>2</sub> |
质量行为U<sub>1</sub> |
1 |
6 |
实体质量U<sub>2</sub> |
1/6 |
1 |
对上述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具体如表23所示;
表23对判断矩阵的运算表
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得CI=0,CR<0.10,满足一致性;最终计算出U的权重向量W(0.8571,0.1429);
(2)对于第二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表24为质量行为判断矩阵值;
表24第二层质量行为判断矩阵值
质量行为U1 |
U<sub>11</sub> |
U<sub>12</sub> |
U<sub>13</sub> |
U<sub>14</sub> |
U<sub>15</sub> |
U<sub>16</sub> |
U<sub>17</sub> |
项目立项决策阶段管理U<sub>11</sub> |
1 |
3 |
3 |
5 |
3 |
7 |
1 |
勘察设计管理U<sub>12</sub> |
1/3 |
1 |
1 |
1 |
1 |
1 |
1/3 |
招标管理U<sub>13</sub> |
1/3 |
1 |
1 |
1 |
1/3 |
1/3 |
1/3 |
合同管理U<sub>14</sub> |
1/5 |
1 |
1 |
1 |
1/3 |
1/3 |
1/3 |
施工准备阶段管理U<sub>15</sub> |
1/3 |
1 |
3 |
3 |
1 |
1 |
1 |
项目施工阶段管理U<sub>16</sub> |
1/7 |
1 |
3 |
3 |
1 |
1 |
1/3 |
项目竣工阶段管理U<sub>17</sub> |
1 |
3 |
3 |
3 |
1 |
3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质量行为U1的权重向量W1为(0.3187,0.0875,0.0639,0.0594,0.1401,0.1061,0.2243),λmax=7.4443;CI=0.0741;CR=0.0561<0.10,满足一致性;
对实体质量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25所示为实体质量判断矩阵值;
表25第二层实体质量判断矩阵值
实体质量U<sub>2</sub> |
U<sub>21</sub> |
U<sub>22</sub> |
U<sub>23</sub> |
地基与基础工程U<sub>21</sub> |
1 |
1 |
3 |
主体结构U<sub>22</sub> |
1 |
1 |
2 |
附属工程U<sub>23</sub> |
1/3 |
1/2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实体质量U2的权重向量W2为(0.4434,0.3874,0.1692),λmax=3.0183;CI=0.0092;CR=0.0158<0.10,满足一致性;
(3)对于第三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表26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判断矩阵值;
表26第三层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判断矩阵值
地基与基础工程U<sub>21</sub> |
U<sub>211</sub> |
U<sub>212</sub> |
U<sub>213</sub> |
U<sub>214</sub> |
地基处理U<sub>211</sub> |
1 |
3 |
1 |
1 |
土方工程U<sub>212</sub> |
1/3 |
1 |
1/3 |
1/3 |
边坡支护与降排水U<sub>213</sub> |
1 |
3 |
1 |
1/2 |
地下防水U<sub>214</sub> |
1 |
3 |
2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地基与基础工程U21的权重向量W21为(0.3126,0.2376,0.1372,0.3126),λmax=4.1533;CI=0.0511;CR=0.0568<0.10,满足一致性;
对主体结构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27所示为主体结构判断矩阵值;
表27第三层主体结构判断矩阵值
主体结构U<sub>22</sub> |
U<sub>221</sub> |
U<sub>222</sub> |
U<sub>223</sub> |
模板U<sub>221</sub> |
1 |
1/3 |
1/3 |
钢筋U<sub>222</sub> |
3 |
1 |
1 |
混凝土U<sub>223</sub> |
3 |
1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主体结构U22的权重向量W22为(0.1429,0.4286,0.4286),λmax=3;CI=0;CR=0<0.10,满足一致性;
对附属工程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28所示为附属工程判断矩阵值;
表28第三层附属工程判断矩阵值
附属工程U<sub>23</sub> |
U<sub>231</sub> |
U<sub>232</sub> |
U<sub>233</sub> |
U<sub>234</sub> |
U<sub>235</sub> |
U<sub>236</sub> |
建筑给排水U<sub>231</sub> |
1 |
1 |
1 |
2 |
1/3 |
2 |
通风与空调U<sub>232</sub> |
1 |
1 |
1 |
2 |
1/3 |
2 |
建筑电气U<sub>233</sub> |
1 |
1 |
1 |
2 |
1/3 |
2 |
建筑节能U<sub>234</sub> |
1/2 |
1/2 |
1/2 |
1 |
1/3 |
1 |
建筑消防U<sub>235</sub> |
3 |
3 |
3 |
3 |
1 |
3 |
建筑智能U<sub>236</sub> |
1/2 |
1/2 |
1/2 |
1 |
1/3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附属工程U23的权重向量W23为(0.1538,0.1538,0.1538,0.0863,0.3661,0.0863),λmax=6.0806;CI=0.0161;CR=0.013<0.10,满足一致性;
之后通过步骤4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R;本实施例中选取评价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没有详细给出;但其实施步骤与实施例2中相同,具体为:统计评价结果结合步骤5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1,主体结构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2,附属结构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3;
通过上述模糊关系矩阵并根据B=A·R=(b1,b2,b3)计算出B21,B22,B23及B1,B2,并组成第一层进行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然后结合B=A·R=(b1,b2,b3)得出二级综合模糊关系矩阵B;
最终根据计算出Z的值,取Z的近似值使其等于评价集V中的一个元素,作为最终综合管廊建设单位质量管理综合评价结果等级。
实施例5:应用实施例(四)
对于参与单位为设计单位时,采取实施例1中的步骤进行综合管廊的工程质量管理评价;
步骤1中针对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集U,U=Uk,k=1,2;针对指标层和子指标层建立评级指标集U的子集;
具体的,所述设计单位指标层的质量行为指标包括人员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资料管理,后期服务质量管理;所述设计单位指标层的实体质量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三个评价指标;指标层用集合表示Ukd(k=1,2;d=1,2,3,4…);
所述子指标层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附属工程的实体控制指标,具体的,地基与基础的控制指标为地基处理、土方工程、边坡支护与降排水、及地下防水;主体结构的控制指标为模板、钢筋和混凝土;附属工程的控制指标为建筑给排水、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建筑消防和建筑智能;子指标层用集合表示U1kd,U2kd,U3kd,…;具体如下表29所示:
表29综合管廊工程监理单位质量管理评价的多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从表29看出,设计单位的评价指标集U分成三层:
第一层为U={U1,U2}=(质量行为,实体质量);
第二层为U1={U11,U12,U13,U14}=(人员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资料管理,后期服务质量管理);U2={U21,U22,U23}=(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附属工程);
第三层为U21={U211,U212,U213,U214}=(地基处理,土方工程,边坡支护与降排水,地下防水);
U22={U221,U222,U223}=(模板,钢筋,混凝土);
U23={U231,U232,U233,U234,U235,U236}=(建筑给排水,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建筑消防,建筑智能);
通过步骤2对上述各评价指标集进行计算得出权重向量W;
(1)对于第一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表30为判断矩阵值;
表30第一层判断矩阵值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评价U |
U<sub>1</sub> |
U<sub>2</sub> |
质量行为U<sub>1</sub> |
1 |
3 |
实体质量U<sub>2</sub> |
1/3 |
1 |
对上述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对判断矩阵的运算表
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得CI=0,CR<0.10,满足一致性;最终计算出U的权重向量W(0.75,0.25);
(2)对于第二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表32为质量行为判断矩阵值;
表32第二层质量行为判断矩阵值
质量行为U1 |
U<sub>11</sub> |
U<sub>12</sub> |
U<sub>13</sub> |
U<sub>14</sub> |
人员质量管理U<sub>11</sub> |
1 |
1/3 |
3 |
1/3 |
技术管理U<sub>12</sub> |
3 |
1 |
5 |
3 |
资料管理U<sub>13</sub> |
1/3 |
1/5 |
1 |
1/3 |
后期服务质量管理U<sub>14</sub> |
3 |
1/3 |
3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质量行为U1的权重向量W1为(0.1504,0.5127,0.0764,0.2605),λmax=4.1975;CI=0.0658;CR=0.073<0.10,满足一致性;
对实体质量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33所示为实体质量判断矩阵值;
表33第二层实体质量判断矩阵值
实体质量U<sub>2</sub> |
U<sub>21</sub> |
U<sub>22</sub> |
U<sub>23</sub> |
地基与基础工程U<sub>21</sub> |
1 |
1 |
1 |
主体结构U<sub>22</sub> |
1 |
1 |
1 |
附属工程U<sub>23</sub> |
1 |
1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实体质量U2的权重向量W2为(0.3333,0.3333,0.3333),λmax=3;CI=0;CR=0<0.10,满足一致性;
(3)对于第三层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其权重向量的计算;计算过程如下,表34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判断矩阵值;
表34第三层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判断矩阵值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地基与基础工程U21的权重向量W21为(0.3,0.1,0.3,0.3),λmax=4;CI=0;CR=0<0.10,满足一致性;
对主体结构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35所示为主体结构判断矩阵值;
表35第三层主体结构判断矩阵值
主体结构U<sub>22</sub> |
U<sub>221</sub> |
U<sub>222</sub> |
U<sub>223</sub> |
模板U<sub>221</sub> |
1 |
1/2 |
1/3 |
钢筋U<sub>222</sub> |
2 |
1 |
1 |
混凝土U<sub>223</sub> |
3 |
1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主体结构U22的权重向量W22为(0.1692,0.3874,0.4434),λmax=3.0183;CI=0.0092;CR=0.0158<0.10,满足一致性;
对附属工程进行判断矩阵赋值及运算,如表36所示为附属工程判断矩阵值;
表36第三层附属工程判断矩阵值;
附属工程U<sub>23</sub> |
U<sub>231</sub> |
U<sub>232</sub> |
U<sub>233</sub> |
U<sub>234</sub> |
U<sub>235</sub> |
U<sub>236</sub> |
建筑给排水U<sub>231</sub> |
1 |
1 |
1 |
7 |
1 |
1 |
通风与空调U<sub>232</sub> |
1 |
1 |
1 |
7 |
1 |
1 |
建筑电气U<sub>233</sub> |
1 |
1 |
1 |
7 |
1 |
1 |
建筑节能U<sub>234</sub> |
1/7 |
1/7 |
1/7 |
1 |
1/7 |
1/7 |
建筑消防U<sub>235</sub> |
1 |
1 |
1 |
7 |
1 |
1 |
建筑智能U<sub>236</sub> |
1 |
1 |
1 |
7 |
1 |
1 |
与上述计算步骤相同,得出附属工程U23的权重向量W23为(0.1944,0.1944,0.1944,0.0278,0.1944,0.1944,0.1944),λmax=6;CI=0;CR=0<0.10,满足一致性;
之后通过步骤4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R;本实施例中选取评价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没有详细给出;但其实施步骤与实施例2中相同,具体为:统计评价结果结合步骤5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1,主体结构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2,附属结构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23;
通过上述模糊关系矩阵并根据B=A·R=(b1,b2,b3)计算出B21,B22,B23及B1,B2,并组成第一层进行综合模糊关系矩阵R,然后结合B=A·R=(b1,b2,b3)得出二级综合模糊关系矩阵B;
最终根据计算出Z的值,取Z的近似值使其等于评价集V中的一个元素,作为最终综合管廊设计单位质量管理综合评价结果等级。
本发明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对质量行为标准化及工程实体质量标准化两大方面评价,得出最终各个参与单位的质量管理综合评价结果,使质量评价的形式统一,且降低了人为打分带来的主观性误差影响,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其评价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