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3800A - 通信装置、通信处理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通信处理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3800A
CN109983800A CN201780070525.4A CN201780070525A CN109983800A CN 109983800 A CN109983800 A CN 109983800A CN 201780070525 A CN201780070525 A CN 201780070525A CN 109983800 A CN109983800 A CN 109983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layer
process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05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端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Alp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Alp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Alp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83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380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2Release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04B17/327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 [RSC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4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no transmission is received, e.g. out of range of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e.g. SIR, SNR, CIR, Eb/l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在N次的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中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阈值(Sth),并且包含反复进行N次的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在内的规定时间以上、从第1通信处理部(10)未输出监视对象通知的情况下,对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入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的第2指令,以避免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在此基础上持续。通过比第1层更上位的层即第2层的处理,能够将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自主地消除,能够避免如必须重新接通电源那样的无法控制的状态。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通信处理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照分层结构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尤其涉及进行基于Bluetooth(注册商标)的通信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关于无线通信,为了克服由外来电波的干涉、电波的传输状态的恶化等引起的通信故障,而寻求各种对策。在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数据通信装置中,在信道状况判定单元中判断为通信未正常进行的情况下,进行提高发送功率的处理。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通信终端中,在未接收到接收确认用的响应包的情况下进行包的重新发送,并且在重新发送的次数达到了上限次数的情况下停止重新发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5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92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Bluetooth(注册商标:以下,存在将Bluetooth省略记为“BT”的情况。)中的包的通信方式,有线路交换式的SCO(Synchronous Connection Oriented)和存储交换式的ACL(Asynchronous Connection Less)。SCO被使用于要求即时性的数据(通话时的声音数据等)的传送中,ACL被使用于要求避免发生信息缺失的数据(再生时的音乐数据等)的传送中。在由于通信故障等而未从对方设备接收到接收确认的响应的情况下重新发送ACL的包。在即使进行重新发送也在一定时间以上未接收到接收确认的响应的情况下,自动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另一方面,还存在包自身虽然能够接收,但包内的数据局部损坏的情况。在BT中,包的错误检测,在比HCI(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主机接口电路)靠下位的层即LinkManager(链路管理)中进行。在LinkManager中检测到包的错误时,对向发送侧返回的包的包头部的“ARQN”设定表示否定响应的值“NAK”。在“ARQN”的值是“NAK”的情况下,从发送侧重新发送相同的包。
在对重新发送的包再次检测到错误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向发送侧返回“ARQN”=“NAK”的包,进而将相同的包重新发送。即,只要在接收侧检测到包的错误,就成为从发送侧将相同的包无休止地重新发送的状态(以下,有时记为“无限循环的状态”。)。在具有基于帧重新发送的纠错功能的协议中,在无法正常发送的情况下,发送队列的指针不向下一地址移动。因此,在反复进行相同的包的重新发送时,该包继续留在队列中,后续的包的发送无法进行。其结果,在发送侧成为指令未被受理的状态,无法发出连接的切断请求。另外,LinkManager中的包重新发送处理的状态,在BT的规格上,未被通知给上位的层。因此,在上位的层中,无法基于来自LinkManager的通知来判别是否成为了上述的无限循环的状态。因此,在陷入于无限循环的状态的情况下,只要用户不进行重新接通电源等的强制性的操作,就无法进行包的收发,存在无法自主地消除这种无法控制状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考虑在下位的层(LinkManager)进行自动对无限循环的状态进行检测并切断连接的处理。但是,下位的层的处理一般用专用的硬件进行,因此存在难以在下位的层追加地执行在BT的基本规格中没有的处理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处理方法及程序,能够通过上位的层的处理来消除下位的层中的无休止地反复进行包的重新发送处理的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按照包含第1层及比上述第1层更上位的第2层的分层结构的通信协议来进行通信,该通信装置具备:第1通信处理部,执行上述第1层的处理;以及第2通信处理部,执行上述第2层的处理。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包重新发送处理,在接收侧检测到包的错误的情况下,从上述接收侧向发送侧请求与该包相同的包的重新发送,根据该请求,从上述发送侧重新发送上述相同的包;接收信号强度取得处理,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1指令,取得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连接切断处理,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2指令,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上述第2通信处理部,计测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持续地未输出在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中应当从上述第1层向上述第2层传递的通知的时间,在计测到的上述时间达到了第1时间的情况下,每第2时间就反复进行多次的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中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并且在规定时间以上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未输出上述通知的情况下,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2指令,上述规定时间包含反复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
根据该构成,在通过上述包重新发送处理持续地反复进行上述相同的包的重新发送的情况下,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持续地不输出在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中应当从上述第1层向上述第2层传递的上述通知。在上述通知的非输出状态的持续时间达到上述第1时间时,每上述第2时间就反复进行多次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
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所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上述阈值进行比较。
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判定为接收信号强度达到上述阈值的情况下,维持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另外,在包含反复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在内的规定时间内、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出了上述通知的情况下,上述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被消除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该情况下也维持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中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并且在包含反复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在内的规定时间以上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未输出上述通知的情况下,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2指令,来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以避免上述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在此基础上持续。因此,通过上述第2层的处理,上述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自主地被消除。
优选的是,上述第1层的处理可以包括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在该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中,从上述接收侧对上述对方设备请求发送输出的变更,并根据该请求来变更上述发送侧的发送输出,以使上述接收侧的接收信号强度包含于目标范围。
根据该构成,在正在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期间,在上述第1层中,通过上述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变更对方设备的发送输出,以使接收信号强度包含于目标范围。在正在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期间、接收信号强度达到了上述阈值的情况下,推定为上述发送输出控制处理有效地发挥功能,因此维持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上述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发挥功能,从而在上述接收侧变得包容易正常被接收,上述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容易被消除。
优选的是,上述第1层的处理可以包括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在该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中,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3指令,从上述发送侧对上述对方设备请求增大发送输出。另外,上述第2通信处理部可以是,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该比较的结果为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的情况下,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3指令。
根据该构成,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所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上述阈值进行比较。该比较的结果为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的情况下,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向对方设备请求增大发送输出的上述第3指令。在正在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期间上述接收信号强度达到了上述阈值的情况下,推定为基于上述第3指令的对方设备的发送输出的控制有效地发挥功能,因此在该情况下,维持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基于上述第3指令的对方设备的发送输出的控制发挥功能,从而在上述发送侧变得包容易被正常地接收,上述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容易被消除。
优选的是,上述第1层的处理可以包括动作模式切换处理,在该动作模式切换处理中,将与通信的频度有关的动作模式切换为对上述通信的频度不加以限制的通常模式和对上述通信的频度加以限制的省功率模式。上述第2通信处理部,在进行上述时间的计测的情况下,可以计测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持续地未输出上述通知并且上述动作模式是上述通常模式的时间。
根据该构成,在上述动作模式是上述省功率模式的情况下,即使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持续地未输出上述通知,也不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本发明的第2观点为,通信装置的通信处理方法,在按照包含第1层及比上述第1层更上位的第2层的分层结构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中,由计算机执行上述第2层的处理,在该通信处理方法中,上述通信装置具有执行上述第1层的处理的通信处理部,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包重新发送处理,在接收侧检测到包的错误的情况下,从上述接收侧向发送侧请求与该包相同的包的重新发送,根据该请求,从上述发送侧重新发送上述相同的包;接收信号强度取得处理,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1指令,取得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连接切断处理,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2指令,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该通信处理方法具有如下步骤:计测从上述通信处理部持续地未输出在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中应当从上述第1层向上述第2层传递的通知的时间;在计测到的上述时间达到了第1时间的情况下,每第2时间就反复进行多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通信处理部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中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并且在规定时间以上从上述通信处理部未输出上述通知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2指令,上述规定时间包含反复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
优选的是,上述第1层的处理可以包括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在该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中,从上述接收侧对上述对方设备请求发送输出的变更,并根据该请求来变更上述发送侧的发送输出,以使上述接收侧的接收信号强度包含于目标范围。
优选的是,上述第1层的处理可以包括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在该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中,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3指令,从上述发送侧对上述对方设备请求增大发送输出。上述通信处理方法还具有如下步骤: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通信处理部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该比较的结果为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3指令。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2观点中,上述第1层的处理可以包括动作模式控制处理,在该动作模式控制处理中,将与通信的频度有关的动作模式切换为对上述通信的频度不加以限制的通常模式和对上述通信的频度加以限制的省功率模式。上述计测时间的步骤包括:计测从上述通信处理部未输出上述通知,并且上述动作模式是上述通常模式的时间。
本发明的第3观点为,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第2观点的通信处理方法的程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上位的层的处理来消除下位的层中的无休止地反复进行包的重新发送处理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中的通信功能的分层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的第1通信处理部中的发送输出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发送侧的通信装置的第1通信处理部中的发送输出控制处理的第1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发送侧的通信装置的第1通信处理部中的发送输出控制处理的第2流程图。
图6是用于说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的第2通信处理部中的连接切断处理的第1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的第2通信处理部中的连接切断处理的第2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的第2通信处理部中的连接切断处理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A,1B)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1A及通信装置1B按照BT的通信协议,进行无线通信。通信装置1A及通信装置1B如图1所示那样,分别具有第1通信处理部10、第2通信处理部20、存储部30、无线收发部40及天线ANT。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不区别通信装置1A及通信装置1B而记为“通信装置1”的情况。另外,存在将从一方的通信装置1观看的另一方的通信装置1记为“对方设备”的情况。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中的通信功能的分层结构的图,示出了BT的协议·栈。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比HCI(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靠下位的层(链接管理、基带等)记为“第1层”,将比HCI靠上位的层(L2CAP:Logical Link Control andAdaptation Protocol等)记为“第2层”。
无线收发部40按照BT的通信方式,进行2.4GHz波段的无线通信。具体而言,无线收发部40通过按每1时隙(625μ秒)进行跳频的跳频·扩频(Frequency Hopping SpreadSpectrum)进行无线通信。
第1通信处理部10在BT的通信协议下进行第1层的通信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层的处理包括包重新发送处理、发送输出控制处理、接收信号强度取得处理、连接切断处理及动作模式切换处理。
包重新发送处理为,在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中检测到包的错误的情况下,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向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请求与该包相同的包的重新发送,并根据该请求从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重新发送相同的包的处理。具体而言,在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检测到包的错误的情况下,对向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返回的包的“ARQN”的值设定“NAK”。在包的“ARQN”的值是“NAK”的情况下,从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重新发送相同的包。
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为,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向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以下,也称为从“接收侧对于对方设备”)请求发送输出的变更,并根据该请求来变更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以下,也称为“对方设备”)的发送输出,以使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中的接收信号强度包含于规定的目标范围的处理。具体而言,在使发送输出上升的情况下,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向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发送“LMP_incr_power_req”指令,在接受到该指令的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中使发送输出上升规定等级。另外,在使发送输出下降的情况下,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向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发送“LMP_decr_power_req”指令,并在接受到该指令的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中使发送输出下降规定等级。
接收信号强度取得处理为,根据来自上位的层即第2层的指令(第1指令),取得当前的接收信号强度,并将所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向上位的层通知的处理。具体而言,在从上位的层赋予“HCI_RSSI”作为第1指令时,进行接收信号强度的取得。
连接切断处理为,根据来自第2层的指令(第2指令),将连接中的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切断的处理。具体而言,在从上位的层赋予“HCI_Disconnect”作为第2指令时,从第1层对于连接中的对方设备发送“LMP_detach”指令,切断与该通信装置1的连接。
动作模式切换处理为,根据来自上位的层的指令,切换与通信的频度有关的动作模式的处理。通过该动作模式切换处理来切换的动作模式有:对通信的频度不加以特别限制的通常模式和对通信的频度加以限制而抑制消耗功率的省功率模式。动作模式的管理在上位的层中进行。
第1通信处理部10如图1所示那样,具有保存待发送的包的发送队列11和保存待接收的包的接收队列12。这些队列中保存的包,按被输入至队列的顺序来处理。
第2通信处理部20进行比第1层靠上位的层即第2层的通信处理。第2通信处理部20包括基于存储在存储部30中的程序31执行命令的计算机(微处理器等)。处理部63既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全部的处理,也可以通过专用的逻辑电路进行至少一部分处理。
第2通信处理部20监视在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中应当从第1层向第2层传递的通知,并计测该通知(以下,存在记为“监视对象通知”的情况。)在通常模式从第1通信处理部10持续地未被输出的时间。并且,在计测到的时间达到了第1时间T1(例如5秒)的情况下,第2通信处理部20,每隔第2时间T2(例如以5秒间隔)就反复进行N次(例如5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第2通信处理部20,在N次的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将接收信号强度取得用的第1指令(HCI_RSSI)对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入,并将根据第1指令由第1通信处理部10所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Sth进行比较。在N次的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的每次的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中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阈值Sth,并且包含反复进行N次的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在内的规定期间以上(例如T2×N以上)、从第1通信处理部10未输出监视对象通知的情况下,第2通信处理部20将用于切断与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的连接的第2指令对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入。在第1通信处理部10接受到第2指令时,对发送队列11输入“LMP_detach”,并对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的接收队列12发送“LMP_detach”。
在此,对于具有上述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的动作,参照图3~图7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图3是用于说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的第1通信处理部10中的发送输出控制处理的流程图。第1通信处理部10以规定的定时(例如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图3的处理。
第1通信处理部10取得从连接中的对方设备接收到的最新的包的接收信号强度(ST100),并将所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规定的最小值Smin及规定的最大值Smax分别进行比较(ST105,ST110)。在接收信号强度比最小值Smin小的情况下(ST105中的是),第1通信处理部10对于连接中的对方设备发送请求发送输出的上升(增大)的“LMP_incr_power_req”指令(ST115)。另一方面,在接收信号强度比最大值Smax大的情况下(ST110中的是),第1通信处理部10对于连接中的对方设备发送请求发送输出的下降(减少)的“LMP_decr_power_req”指令(ST120)。
图4及图5是用于说明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的第1通信处理部10中的发送输出控制处理的流程图。第1通信处理部10以规定的定时(例如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图4及图5的处理。
第1通信处理部10,在从连接中的对方设备接收到包时(ST200中的是),判定该包中是否包含请求发送输出的上升的“LMP_incr_power_req”指令(ST205)。在接收到的包中包含“LMP_incr_power_req”指令的情况下(ST205中的是),第1通信处理部10进一步判定当前的发送输出的等级是否达到规定的最大值(ST210)。在当前的发送输出的等级比最大值小的情况下(ST210中为否),第1通信处理部10使发送输出的等级上升规定的等级(ST215),并将针对发送输出上升的请求的肯定响应向连接中的对方设备发送(ST220)。在当前的发送输出的等级达到最大值的情况下(ST210中的是),第1通信处理部10将针对发送输出上升的请求的否定响应向连接中的对方设备发送(ST225)。
另外,第1通信处理部10,在从连接中的对方设备接收到包时(ST200中的是),判定该包中是否包含请求发送输出的下降的“LMP_decr_power_req”指令(ST230)。在接收到的包中包含“LMP_decr_power_req”指令的情况下(ST230中的是),第1通信处理部10进一步判定当前的发送输出的等级是否达到规定的最小值(ST235)。在当前的发送输出的等级比最小值大的情况下(ST235中为否),第1通信处理部10使发送输出的等级下降规定的等级(ST240),并将针对发送输出下降的请求的肯定响应向连接中的对方设备发送(ST245)。在当前的发送输出的等级达到最小值的情况下(ST235中的是),第1通信处理部10将针对发送输出下降的请求的否定响应向连接中的对方设备发送(ST250)。
图6及图7是用于说明接收侧的通信装置1的第2通信处理部20中的连接切断处理的流程图。第2通信处理部20在有连接中的对方设备的情况下进行图6及图7的处理。
第2通信处理部20,在当前的动作模式是省功率模式的情况下(ST300中的是),开始时间的测定(ST305),并在从步骤ST305起的经过时间达到第1时间T1为止的期间,监视第1通信处理部10的输出(ST310,ST315)。在从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出监视对象通知时(ST310中的是),第2通信处理部20返回到步骤ST300,并反复上述的处理。
在未输出监视对象通知的状态下从步骤ST305起的经过时间达到了第1时间T1的情况下(ST315中的是),第2通信处理部20将对接收信号强度的取得次数进行表示的变量i的值重置为“0”(ST320)。然后,第2通信处理部20将请求接收信号强度的取得的第1指令(HCI_RSSI)向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入,并从第1通信处理部10取得接收信号强度(ST325)。第2通信处理部20将从第1通信处理部10所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Sth进行比较(ST330)。在接收信号强度达到阈值Sth的情况下(ST330中为否),第2通信处理部20返回到步骤ST300,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在接收信号强度比阈值Sth小的情况下(ST330中的是),第2通信处理部20重新开始时间的测定(ST340)。第2通信处理部20在从步骤ST340起的经过时间达到第2时间T2为止的期间,监视第1通信处理部10的输出(ST345,ST350)。在从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出了监视对象通知的情况下(ST345中的是),第2通信处理部20返回到步骤ST320,将变量i的值重置为“0”,并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步骤ST325以后的处理。
在未输出监视对象通知的状态下从步骤ST340起的经过时间达到了第2时间T2的情况下(ST350中的是),第2通信处理部20对变量i增加“1”(ST355)。在加上“1”后的变量i未达到N的情况下(ST360中为否),第2通信处理部20返回到步骤ST325,再次进行步骤ST325以后的处理。
在接收信号强度比阈值Sth小的状态持续(ST330中的是),并且从第1通信处理部10持续地未输出监视对象通知的情况下(ST345中为否),第2通信处理部20将从步骤ST325一直到步骤ST355为止的处理反复进行N次。在通过该处理的反复而变量i达到N时(ST360中的是),第2通信处理部20对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入将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切断的第2指令(ST365)。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第1层的包重新发送处理而持续地反复进行相同的包的重新发送的情况下,从第1通信处理部10持续地未输出在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中应当从第1层向第2层传递的监视对象通知。在监视对象通知的非输出状态的持续时间达到第1时间T1时,在第2通信处理部20中每隔第2时间T2就反复进行N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ST320及ST325)。
在N次的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入第1指令,并将根据第1指令而由第1通信处理部10所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Sth进行比较。
在正在进行N次的接收信号确认处理期间,在第1层中,通过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变更发送侧的发送输出,以使接收信号强度包含于目标范围(图3~图5)。在通过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确认了接收信号强度已达到阈值Sth的情况下,推定为发送输出控制处理有效地发挥功能,因此在该情况下维持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另外,在包含反复进行N次的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在内的规定期间内、从第1通信处理部10输出了监视对象通知的情况下,基于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图3~图5)的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被消除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该情况下也维持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与此相对,在N次的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中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阈值Sth,并且包含反复进行N次的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在内的规定时间以上、从第1通信处理部10未输出监视对象通知的情况下,达到无限循环的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在该情况下,第2指令被输入至第1通信处理部10,并将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切断,以避免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在此基础上持续。因此,通过比第1层更上位的层即第2层的处理,能够将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自主地消除,能够避免如必须重新接通电源那样的无法控制的状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动作模式为省功率模式的情况下,即使从第1通信处理部10持续地未输出监视对象通知,也不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因此,能够避免在通常模式下包重新发送处理的反复状态,并且能够稳定地维持监视对象通知的频度变小的省功率模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包括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第1层的发送输出控制处理,进行第2层的连接切断处理,但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利用第1层的发送输出控制处理而进行第2层的连接切断处理。图8是用于说明其变形例的流程图,在图7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T330与步骤ST340之间追加了步骤ST335。
当在步骤ST330中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Sth的比较中接收信号强度比阈值Sth小的情况下,第2通信处理部20在步骤ST335中将向连接中的对方设备请求使发送输出上升的规定的指令输入至第1通信处理部10。第1通信处理部10,在从第2通信处理部20输入该指令时,对连接中的对方设备发送“LMP_incr_power_req”指令。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接收信号强度比阈值Sth小的情况下,对方设备的发送输出上升。因此,在通过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确认了接收信号强度达到了阈值Sth的情况下(图6:ST330中的是),推定为连接中的对方设备中的发送输出的控制有效地发挥功能,因此维持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BT通信的例子,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各种通信方式。
本专利申请基于2016年11月15日提出了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6-222474号,并主张其优先权,并将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6-222474号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本申请。
符号说明
1、1A、1B…通信装置,10…第1通信处理部,11…发送队列,12…接收队列,20…第2通信处理部,30…存储部,31…程序,40…无线收发部,ANT…天线,T1…第1时间,T2…第2时间,Sth…阈值。

Claims (9)

1.一种通信装置,按照包含第1层及比上述第1层更上位的第2层的分层结构的通信协议来进行通信,
该通信装置具备:
第1通信处理部,执行上述第1层的处理;以及
第2通信处理部,执行上述第2层的处理,
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含:
包重新发送处理,在接收侧检测到包的错误的情况下,从上述接收侧向发送侧请求与该包相同的包的重新发送,根据该请求,从上述发送侧重新发送上述相同的包;
接收信号强度取得处理,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1指令,取得接收信号强度;以及
连接切断处理,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2指令,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上述第2通信处理部,
计测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持续地未输出在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中应当从上述第1层向上述第2层传递的通知的时间,
在计测到的上述时间达到了第1时间的情况下,每第2时间就反复进行多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
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中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并且在规定时间以上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未输出上述通知的情况下,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2指令,上述规定时间包含反复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在该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中,从上述接收侧对上述对方设备请求发送输出的变更,并根据该请求来变更上述发送侧的发送输出,以使上述接收侧的接收信号强度包含于目标范围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在该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中,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3指令,从上述发送侧对上述对方设备请求增大发送输出,
上述第2通信处理部,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该比较的结果为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的情况下,对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3指令。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动作模式切换处理,在该动作模式切换处理中,将与通信的频度有关的动作模式切换为对上述通信的频度不加以限制的通常模式和对上述通信的频度加以限制的省功率模式,
上述第2通信处理部,在进行上述时间的计测的情况下,计测从上述第1通信处理部持续地未输出上述通知并且上述动作模式为上述通常模式的时间。
5.一种通信处理方法,是在按照包含第1层及比上述第1层更上位的第2层的分层结构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中,由计算机执行上述第2层的处理的通信处理方法,在该通信处理方法中,
上述通信装置具有执行上述第1层的处理的通信处理部,
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
包重新发送处理,在接收侧检测到包的错误的情况下,从上述接收侧向发送侧请求与该包相同的包的重新发送,根据该请求,从上述发送侧重新发送上述相同的包;
接收信号强度取得处理,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1指令,取得接收信号强度;以及
连接切断处理,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2指令,切断与对方设备的连接,
上述通信处理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计测从上述通信处理部持续地未输出在与对方设备的连接中应当从上述第1层向上述第2层传递的通知的时间,
在计测到的上述时间达到了第1时间的情况下,每第2时间就反复进行多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
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通信处理部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
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强度确认处理中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并且在规定时间以上从上述通信处理部未输出上述通知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2指令,上述规定时间包含反复进行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期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在该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中,从上述接收侧对上述对方设备请求发送输出的变更,并根据该请求来变更上述发送侧的发送输出,以使上述接收侧的接收信号强度包含于目标范围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发送输出控制处理,在该发送输出控制处理中,根据来自上述第2层的第3指令,从上述发送侧对上述对方设备请求增大发送输出,
上述通信处理方法还具有如下步骤:在多次的上述接收信号确认处理的每次接收信号确认处理中,对上述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1指令,并将根据上述第1指令而由上述通信处理部取得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该比较的结果为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未达到上述阈值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处理部输入上述第3指令。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
上述第1层的处理包括动作模式控制处理,在该动作模式控制处理中,将与通信的频度有关的动作模式,切换为对上述通信的频度不加以限制的通常模式和对上述通信的频度加以限制的省功率模式,
上述计测时间的步骤包括:计测从上述通信处理部未输出上述通知、并且上述动作模式为上述通常模式的时间。
9.一种程序,是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处理方法的程序。
CN201780070525.4A 2016-11-15 2017-10-24 通信装置、通信处理方法及程序 Withdrawn CN1099838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2474 2016-11-15
JP2016-222474 2016-11-15
PCT/JP2017/038395 WO2018092530A1 (ja) 2016-11-15 2017-10-24 通信装置、通信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3800A true CN109983800A (zh) 2019-07-05

Family

ID=62146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525.4A Withdrawn CN109983800A (zh) 2016-11-15 2017-10-24 通信装置、通信处理方法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09658B2 (zh)
EP (1) EP3544333A4 (zh)
JP (1) JP6669889B2 (zh)
CN (1) CN109983800A (zh)
WO (1) WO201809253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01191B1 (ko) * 1999-02-13 2003-10-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의 역방향 링크 송신제어장치 및 방법
US7855973B2 (en) 2004-07-14 2010-12-21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Apparatu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transmission of data over an adjustable synchronous radio channel
US7787391B2 (en) * 2005-01-28 2010-08-3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circuit
JP2007013538A (ja) 2005-06-30 2007-0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通信方法及びデータ通信装置
CN102571153B (zh) * 2010-12-22 2014-06-04 深圳市云通时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短距离无线移动终端及用于该终端的方法
JP2015019230A (ja) 2013-07-10 2015-01-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602756B2 (ja) * 2014-06-05 2019-11-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92530A1 (ja) 2018-05-24
JPWO2018092530A1 (ja) 2019-06-27
US10609658B2 (en) 2020-03-31
EP3544333A1 (en) 2019-09-25
JP6669889B2 (ja) 2020-03-18
EP3544333A4 (en) 2020-07-01
US20190268860A1 (en) 2019-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08978B2 (ja) 高スループットを実現する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セッション中継装置、及び通信プロトコル
US1106452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0085285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interference detection method
EP1768296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ing data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310340B2 (en) Radio method for doors
US20110170450A1 (en)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7007383A1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情報通信方法
WO2014161804A1 (en) Delivery of protocol data units
JP5696854B2 (ja) パケット再送制御装置とパケット再送制御方法
US10594612B2 (en) Threshold for reduced latency mechanisms
WO2009127859A1 (en) Co-existence for co-located radios which operate in the same frequency band
KR20130033069A (ko) 동작 주파수 대역과 다른 주파수 대역에서의 충돌을 검출하는 통신 장치 및 그 통신 방법
CN107735985A (zh) 电子装置、其无线通信方法及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91289A (zh) 一种信道接入侦听方法和终端设备
EP2912879A1 (en) Introducing simple rlc functionality to node b
US20050066255A1 (en) Status report missing detec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247474B2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983800A (zh) 通信装置、通信处理方法及程序
CN104541553B (zh) 用于无线电资源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Pottner et al. Piggy-backing link quality measurements to ieee 802.15. 4 acknowledgements
US8538336B2 (en) Radio LSI device and interfering wave detecting circuit
JPH09261273A (ja) データパケット伝送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4258157A (zh)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JP2003319464A (ja) 無線通信機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3884604A1 (en) Acknowlegment for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5